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财务托管

时间:2023-10-07 09:02:14

导语:在企业财务托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一、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拓展与创新

(一)将宏观经济的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结合起来

分析经济学相关理论了解到:宏观经济学的目标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即财务长期的增长,控制通货膨胀。为了更好地扩大企业的就业目标以及提升财务收支管理目标,需要抓好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切合点。同时,把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核心,与宏观经济发展、通货膨胀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还需要分析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

(二)结合人力资源的就业问题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为了促进企业稳定向前发展,从全国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分析,企业应当不断增强使命感,有效激发每位职工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适当扩大社会福利的项目,同时优化职工的福利标准,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从微观的视角促进社会的责任观念与企业职工福利的?y一性。所以,在进行平常的财务管理工作时,必须使得每位职工应有的福利有所保障,不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企业财务管理的使命感。

(三)将金融管理、货币政策与企业的财务决策加以融合

我国的货币政策与企业的管理,均和企业财务政策具有较大的联系,是构建企业综合发展的重大体系。在货币政策影响下,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外部的金融环境、财务投资与管理的决策、以及效益分配方面的决策皆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与调整。国家货币政策利用宏观调节的方式,将影响企业经营业务的整体效果。所以,现代化的企业财务管理,应当密切关注金融管理、货币政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四)注重企业的汇率政策对跨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汇率政策一般与世界财务收支的平衡关系比较紧密,尤其是跨国企业在经营与展开对外贸易的业务活动中,必须要符合业务国际化的的相关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的跨国经营与国际财务的管理十分关键。这样的管理方式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关注汇率政策的变更情况,以便为跨国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在提升效益的基础上,还需要充分认识企业的税率、税费与世界对外贸易政策的内在联系,便于及时有效地制定相应的政策。

二、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的拓展与创新

(一)资本经营的内容与财务工作的创新

企业资本经营的中心就是确保资本的保值或增值。为此,企业应当具有盘活资本存量的能力,并且有效利用资本的增量,不断改进各项资本的配置水平,进而科学分配资本的收益。创新资本经营关键点是企业应当充分做好资本存量方面的经营与管理,充分发挥企业所有财务资源的优势,抓好存量经营的中心环节。此外,企业应当竭力开发自身应用资本的潜能,有效盘活资金,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本收益。

(二)不断改进存量资本的投资方向

在做好资本的存量经营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合理优化资本的投资方向,经过相应的压缩,及时淘汰落后的产能,不断提升研发新产品的技术水平。关于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应当依据特定比重的资本存量而定,可能会消耗较大的资金,但是,却使得企业提升经济效益。或者说,通过合理化的资本存量的经营与管理,提升企业的技术实力,即将创造的价值会远超过资本的投入金额。同时,在盘活存量的资本,提升资本的应用率期间,企业财务管理会发挥重要的杠杆作用。

(三)开拓财务管理路径,增强投融资效果

企业想要取得长期良好的发展,融资、筹资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如果企业发展形势比较稳定,则会按照当前的市场要求继续加强投资的投入。关于城乡企业的投资,扩充生产的规模,必然关系到资本的增量问题,这是微观经济学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为了确保企业资本增量得以实现,企业必须把握好增量部分的投资去向问题,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进行此项目的有效评测,唯有确保企业财务机构监测信息的真实性,才会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投资、融资的收益情况,进一步开拓企业的筹资路径,这样,则可以择优选用资本增量的筹款方式,达到对资本结构的整体优化的目标,为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着力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科学地配置企业的运行资本,既是资本经营的中心。又是企业管理会计、高级会计计算与规划资本收益率的时候必须分析的问题。或者说,对企业资本存量、增量的有效管理,对资本配置的要求比较高,应当确保资本的配置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关于投入资源的具体确定与资本配置的实际产出问题,企业财务部门会在每年展开财务预算工作,深入理清资金构成、资本配置、产品结构三者关系,并促进收益率的增长,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从管理学角度分析财务管理拓展与创新

(一)正确认识管理控制、财务管理的构成要素

关于财务管理的控制要素,有几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但是不存在根上区别。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素应用五要素的理念。财务管理的体制优化与控制环境,企业控制环境方面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外部环境的自我保护,二是内部环境的自我保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皆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对企业的财务数据统计与管理问题已规定了相关标准,从企业整治的角度分析,一定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的体制对企业重要财务决策制定中的作用。并将此问题提升到企业整治与财务整治的管理层次,而不仅仅作为简单的财务分析与绘制报表等工作内容。实质上,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于不断创新与优化,关键体现在经营风险的抵御与管理内容的创新。因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时候,势必存在诸多的风险因素,如与财务管理紧密相联的金融风险、外界灾害等。此外,还包括对财务管理模式与活动控制的创新问题。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与多媒体技术的已应用到一些企业财务管理中。因此,企业需要在信息控制角度加强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工作,同时,提升内部监督管理水平,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二)管理控制与财务管理职能的优化与创新

企业的管理控制系统有利于实现管理职能的最大化,进而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管理控制和管理的职能发挥相辅相成,确保了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为了确保企业的管理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一定要站在管理学的角度,不断加强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拓展,合理控制各项财务资本的要素,为财务控制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校验信息。

第2篇

关键词:企业年金 发展 监管 财务公司 投资管理

养老保障可由五大支柱构成,他们分别为:零支柱,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支付的养老补贴;第一支柱,来自于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来自于企业雇主和雇员双方缴费的企业年金制度;第三支柱,来自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市场的提供;第四支柱,来自于个人的其他家庭养老资源[1]。

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是健全中国养老保障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对于分散职工养老风险,增加职工退休收入,缩小退休收入差距,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提高企业凝聚力,促进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企业年金法律体系和制度架构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基金规模持续增加。但是,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相比,企业年金的发展明显滞后。资本市场不健全、投资工具不丰富、年金基金收益率低、投资管理人道德风险、企业建立年金积极性不高等,都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金融运作平台,是经银监会批准和监管的产融结合的专业金融机构,担负着整合企业集团内部金融资源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职责。特别是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依托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股东背景,经营业绩优秀,运作规范,金融专业人才多,风险控制能力强。

本文针对大型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被排斥在企业年金运营管理队伍之外的现状,提出将国有企业财务公司纳入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队伍,是对企业年金运营管理角色的补充,有利于化解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对于保证年金基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企业年金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1.1企业年金的定义

企业年金[2](在国外又称为职业年金、私人养老金计划、公司年金计划、雇主承办的计划等等)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企业年金既不同于养老社会保险,也不同于商业保险。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是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提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水平;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年金计划通常被企业视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雇员长期为本企业服务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留住优秀人才的“金手铐”。

1.2企业年金的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年金,以2004年《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为界,可以划分为探索时期和发展时期两个阶段。

1.2.1企业年金探索时期

从1991年开始到2004年,这个阶段是中国企业年金的探索时期。

企业年金的前身是1991年建立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能力,为本企业职工建立。”“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并在政策上给予指导。”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管理主体、决策程序、资金来源和计发办法等主要政策。1997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国务院在《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并指出“有条件的企业可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并实行市场化运营和管理。企业年金实行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 ,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缴纳,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百分之四以内的部分,经从成本中列支。”

这一阶段提出了企业年金概念,将中国的企业年金定位为实行以参保个人账户为基本形式,基金积累制的DC型(缴费确定型)企业年金制度。规定了企业年金实行市场管理,但是没有明确具体的投资制度,对投资运营的方式、基金管理和资产配置等都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规定与细则。各地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模式也不统一。有的是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称为“经办模式”;有的是由行业经办机构或者企业自己管理,称为“自办模式”;有的是通过商业保险公司的团队管理,称为“团险模式”。

这一阶段企业年金虽然存在管理不规范、缺乏投资规则、相关措施和条件不配套等问题。但是,这一阶段仍然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实践价值,为中国后来相关企业年金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判断依据。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全国补充养老保险共积累基金191.9亿元,年均增长19.19亿元,其中地方社保管理42.6亿元,行业积累149.3亿元。在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16247家企业中,由地方社保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为12062家,其中国有企业6588家,占地方企业总数的56.4%;由行业经办机构管理的企业为4185家,其中国有企业3891家,占行业经办机构管理企业总数的93%。反映出,在部分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计划。2000年底,全国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为560.3万人,仅相当于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的5.3%[3]。

1.2.2企业年金发展时期

从2004年以后,以颁布《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为标志,中国企业年金进入发展时期。

上述两个办法规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建立的前提条件和程序、企业年金方案的内容、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原则、筹资制度和缴费限额、账户资金的领取和转移以及继承、信托管理制度、行政主管部门等。具体规定了中国企业年金基金信托管理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资格条件、职责和相互关系做出了明确规定,并确定了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和比例,对基金管理费用加以限制。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年金制度是DC型信托积累制。虽然中国从1991年就开始鼓励企业年金的发展,但对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地位一直模糊,基金管理不规范,影响基金的安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年金基金的财产性质、法律地位不明确,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独立性、安全性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企业年金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企业年金基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建立之后,确立了信托型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模式,明确了企业年金基金是独立信托财产的法律地位,把企业年金基金与雇主经营风险和管理机构的风险隔离开来,通过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四个资格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制衡,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与收益。

这一时期,企业年金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企业年金规模仅为493亿元。2004年以来,中国企业年金的规模迅速增长,201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末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4]。

2.中国企业年金的管理运营角色及投资情况分析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可以是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法人受托机构。受托人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机构作为账户管理人,负责管理企业年金账户;可以委托具有资格的投资运营机构作为投资管理人,负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应当选择具有资格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托管机构作为托管人,负责托管企业年金基金。

各类金融机构依据各自的不同优势,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担当不同的运营主体,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些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寿险公司、基金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以及养老金公司等。商业银行挺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分布广泛的机构网点,主要优势在账户管理和托管两方面。寿险公司对企业年金的探索起步较早,拥有保障性资产管理方面的优势,具有偿付能力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技术上的优势。从国际通常的经验看,证券投资是企业年金投资的重要资产配置,证券和基金公司的主业就是证券投资,比较适宜承担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职责。信托公司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根据《信托法》有关规定,信托公司可以承担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职能。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同时根据《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可以办理成员单位的委托投资,同样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财务公司承担本企业年金的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具有很强的优势。养老金管理公司是专门从事养老金管理的公司,可以有多种市场角色与功能,包括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等,提供捆绑式一站式服务。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企业年金发展较晚,市场环境尚不健全,宏观政策不完全配套,为保证企业年金制度的正常运行,年金基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有必要在法律法规中对企业年金计划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准入资格、投资及管理规则等进行规定,实行准入制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对上述四类管理人设定了明确的准入条件。

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依法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活动。法人受托机构必须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净资产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

账户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信息管理系统。

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必须是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的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单个企业年金计划托管人由一家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担任。

投资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必须是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受托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或资产管理资格的独立法人。作为投资管理人,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和净资产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

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评审工作,申请各类资格的金融机构达120多家,涵盖基金、券商、银行、保险、信托、专业养老金公司等多个领域,经过封闭式专家评审,认定了第一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共有29家金融机构获得37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2007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第二批认定结果,共有20家机构获得了24个企业年金管理资格[5]。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包括中石油财务公司在内的多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都积极争取,虽然递交了申请,但是未获得任何资格。

从年金制度安排中可以看出,中国立法原意及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担当不同的角色,实现企业年金基金与企业经营风险的隔离,实现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衡,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与收益。但是,从现实执行情况来看,尚有很多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和完善,尤其是在年金基金投资收益方面。

(二)目前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情况分析

目前,在中国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补充作用还很薄弱。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不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的7%,企业年金占GDP的比重仅为0.7%,而OECD国家平均水平达到75%。企业年金补充作用不明显,造成老百姓过度依赖公共养老金,公共养老金负担沉重,近10年来,基本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超过1万亿元,而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负担会越来越重[6]。

导致我国企业年金覆盖率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税收优惠比例仅为工资总额的5%,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30%水平;社会保险缴费过高,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限制了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特别是年金投资的严重“缩水”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2010年,21家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全部取得正收益,整体取得了3.41%的加权平均收益率[7],略高于当年CPI3.3%;2011年3000多亿委托资产的平均收益率为-0.78%,损失超20亿元[8]。虽然有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因素,但企业年金是一项长期投资项目,不可能永远有“牛市”保证其保值增值,亏损应当引发我们对当前企业年金投资的反思。

一是投资管理人的严格限制。截止2011年底,全国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共计4.49万家,累积基金达到3570亿元[9],但通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资格审核的投资管理人22家,其中基金公司占据12席,保险公司占7席,券商和资产管理公司则为另外3家。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寡头垄断,不利于各类金融机构通过充分竞争,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年金的保值增值和分散投资风险。

二是投资范围狭窄。我国企业年金基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不超过30%,使高达70%的投资限定在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这体现我国对于企业年金的安全性要求高于收益性的整体思路,但货币类资产和固定收益类资产比例过高,降低了整体收益水平。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股票等权益类产品的投资风险又极大。中国股市在2006-2007年经过一波上涨达到历史最高点6124点以后,迎来了4年的大熊市,无论是散户,还是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几乎全盘皆输。天相投顾数据显示,2011年基金业又迎来一个巨额亏损年。据统计,2011年四季度各类型基金合计亏损1235.28亿元,而前三个季度基金整体分别亏损359.91亿元、894.32亿元和2510.74亿元,全年基金累计亏损达5000.25亿元。有媒体2011年12月份举行的一次网上调查显示,中国七成以上基民在基金投资中亏损。以2月3日为例,在853只开放式基金中,已有564只基金的单位净值跌破1元,其中单位净值低于0.5元的有19只。即便按照累计净值计算,也有342只基金跌破1元[10]。企业年金不得用于贷款,使企业年金少了一个稳定低风险运作渠道,也使规模越来越大的企业年金基金难以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发挥直接作用。

上述因素导致企业即使为员工建立了年金,还要承受投资管理人等机构违约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投资失败可能造成的投资风险,并支付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各类管理费,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

3.财务公司具有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良好资质

3.1财务公司是“立足集团、服务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从历史上看,财务公司在中国曾经包括两类,一类是非金融机构类型的财务公司,另一类是金融机构类型的财务公司,正确的称谓是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在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之前,有一些以会计为主营业务的公司,公司名称中有财务公司的字样。但是这些公司不持有金融机构许可证,不是金融机构。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颁布后,此类公司就没有再获批。以前不是金融机构但在公司名称中含“财务公司”字样情况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对财务公司的定义进行了明确,财务公司是指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同时在第六条指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名称应当经工商登记机关核准,并标明“财务有限公司”或“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字样,名称中应包含其所属企业集团的全称或者简称。未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其名称中使用“财务公司”字样。从此,财务公司成为一个专属名词,专指一类特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3.2财务公司具备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基本条件

财务公司是稀缺的金融牌照,有很高的准入门槛。首先,对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设定了条件:注册资本金不低于8亿元人民币,资产总额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率不低于30%。其次,对财务公司自身设定了条件:注册资本金最低为1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中从事金融或财务工作3年以上的人员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其中从事金融或者财务工作5年以上人员应当不低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有符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任职资格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资金集约管理等关键岗位上有合格的专门人才。此外,为了保证财务公司的经营安全,要求集团公司做出书面承诺,在财务公司出现支付困难的紧急情况时,按照解决支付困难的实际需要,增加相应资本金,并在财务公司章程中载明。

财务公司的基本定位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经营范围有严格限定,与商业银行类似。在《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中,规定了财务公司可以经营包括:吸收成员单位的存款、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及融资租赁、有价证券投资、对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等16大类业务。特别是在第二十八条第五款中明确提出,财务公司可以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为财务公司受托管理本集团企业年金提供了法律基础。

中国现有财务公司注册资本金最低的为1.5亿元,最高的为100亿元。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注册资本更加雄厚,2011年合计达到1361亿元[11],按资质和实力都符合投资管理人关于“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的基本规定。

财务公司具有良好内部管理水平。各财务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都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在监管部门的规范指导下,各财务公司都高度重视合规经营,积极学习引进优秀商业银行的内控建设经验和风险管理技术,内部管理不断规范,风险水平持续较低,盈利水平稳步提升。2011年财务公司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17%,远低于商业银行1%的水平;资本充足率24.34%,拨备覆盖率732.90%[12]。财务公司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经营最稳健的金融机构之一。

财务公司不仅为企业集团提供资金管理服务,还承担着集团公司及成员单位与外部金融市场相衔接的桥梁作用,为企业集团及成员单位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与支持,与其他金融中介相比,财务公司是为集团服务最负责、最直接、最高效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4.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参与企业年金运营有利于企业年金的发展

自1987年设立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至今,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由初建时期的较小规模、较单一品种经营,发展到如今的实力日益强大、业务范围日趋合理规范。截至2011年底,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成立了127家,有统计的118家财务公司资产总额达18215亿元,净资产达2302亿元,利润总额达360亿元[13]。

当前,中国大型国有企业引领年金市场。从中国目前企业年金市场结构分析,90%以上的企业年金基金都来自于大型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担任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对于拓宽年金投资范围、提高年金收益水平、扩大年金市场、促进年金可持续发展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4.1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提高年金基金收益水平。

一方面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集团公司会将年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财务公司进行考核,促进财务公司配置最优秀的人才加强企业年金的投资管理。另一方面财务公司员工自身也是年金的利益直接相关者,由其承担投资任务,必然将年金的安全性和盈利性放在突出位置。

国有企业财务公司承担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探索将企业年金投向贷款,实现年金增值与服务实体经济双赢。虽然目前法律规定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但随着中国企业年金规模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通过国有企业财务公司将年金基金贷款给大型国有企业,仍有其积极意义。

一是能够提升企业年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营业绩,是各类金融机构争相服务的对象,尤其是贷款的优质投放客户。国企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熟知集团内部信息,掌握着集团最优质的客户与项目资源。由财务公司作为本企业集团年金的投资管理人,将年金用贷款的方式投放到集团内部最好的企业,在中国当前市场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特别有利于企业年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获取最大的收益。如果由财务公司发放贷款,一年期的利率也将达到6.56%,远高于企业年金2010年3.41%[14]、2011年-0.78%的投资收益水平。

二是能够直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当前,允许年金投资股票、债券,并且也未禁止年金投资于本企业股票、债券,如2011年末中国农业银行年金重仓持有自家股票,年报账面金额达13.46亿元。通过投资股票、债券虽然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也使年金承受证券市场动荡的风险。如果允许年金向优质国有企业贷款,可以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较好地分散中国证券市场不健全对企业年金带来的投资风险。

三是将贷款作为企业年金投资品种之一,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下表为西方发达国家养老金投资工具中部分品种的投资比重与实际回报。从中可以发现,贷款同样是投资工具中重要的一类[15]。

4.2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建立年金的积极性。

大型国有企业在中国企业年金市场中占绝对份额,其积极性高低对于年金市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并未完全成熟,投机风险依然存在,企业年金对外委托给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分享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收益还有一定的困难和不确定性,这构成了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负面因素。企业将年金投资于现行规定的货币类与固定收益类产品,回报过低,甚至跑输CPI,企业年金就仅仅是一个储蓄计划而已,导致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的意愿不足。

当前,中国企业年金监管机构没有独立出来,监管组织力量薄弱。社保基金和企业年金均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金监督司一个机构监管,其中负责监管企业年金的只有2-3人,监管人员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满足企业年金市场监管的需要,形势严峻。反观美国,劳工部下辖雇员福利保障局负责企业年金的监管,目前其规模已经超过800多人。法治环境不健全,企业和职工存在对年金外部委托机构道德风险的担忧,基金公司频繁出现的“老鼠仓”让人心有余悸。

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由其承担所在企业集团年金投资管理人职责,一是可以防范信用风险。委托外部机构对于企业来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委托“内部银行”可以减少企业因自己出钱、自担风险委托外部机构投资带来的抵触和信息不对称可能导致的风险。二是降低整体成本。企业集团将年金基金委托财务公司投资,可以将原来支付外部投资管理人的费用留在集团内,降低企业年金管理的整体成本支出,并更容易被企业接受;三是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年金委托人、受托人对投资管理人的全面监督。由于集团化管理,企业集团可以对财务公司的管理团队、投资水平、年金运作流程、投资成效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从而也更加放心。因此,如果允许企业年金委托内部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集团建立年金的积极性。

4.3国企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企业年金的长远健康发展。

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的特征,资金积累周期长达几十年之久,追求长期均衡稳定收益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年金运营的要求。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有利于长远规划年金投资。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的内部机构,必然会站在集团长远发展和年金稳健增长的角度,对年金基金投资进行中长期规划,优化年金资产配置,避免委托外部机构可能带来投资策略频繁调整等不利因素。

二是有利于降低投资成本对年金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仅就企业年金投资管理这一单项业务来说,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市场主体众多并且业务模式雷同,竞争激烈,销售展业困难,利润微薄,大多难以弥补年金管理的巨额投入,甚至难以弥补可变成本,面临生存困境。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投资管理费是1.2%。实际上市场各个主体的取费现状远远低于上述标准,投资管理费根据投资产品的不同,常常在0.4%-1%之间,大大低于运营和服务成本的价格[16]。但是出于稳定客户的考虑,投资管理机构往往要通过其它业务填补此项亏空,无奈地“硬撑”下去。然而,如果年金管理业务长期不能实现自我盈利,投资管理机构必然会降低服务质量,忽视甚至侵蚀企业年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最终损害企业年金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依托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流动性与安全性俱佳。2011年国有企业财务公司资产总额17235亿元,营业收入4615亿元,利润总额334亿元,不良资产率0.21%,拨备覆盖率711%,流动性比率54%[17]。如果由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管理本企业集团年金,不会将投资管理费作为重要收入来源,在未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范之前,大多数财务公司均是无偿为集团管理企业年金。由于财务公司是集团内部机构,企业年金是本单位全体职工的养老钱,集团公司会将年金的保值增值作为一项任务对财务公司进行考核。因此,即便管理费收入微薄,财务公司依然会尽心尽责运营好企业年金。

4.4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不会损害年金的安全性和职工利益。

各国监管部门均通过不同方式,避免企业在经营不善时,挪用企业年金损害职工利益。在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这为保证企业年金基金的独立性提供了法律保障。并且,国有企业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因其受到更多的监督,也不会影响企业年金基金运作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一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监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规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二是托管人的监督职责。《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明确规定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投资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的,应当拒绝执行,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三是受国资委等国家机构的监督。国资委、国务院派驻企业集团监事会等机构每年会对国有企业经营情况,包括企业年金建立和运作情况、财务公司经营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使企业年金完全置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管理之下。这是委托外部机构很难延伸到的。

四是受到中国银监会的监督。中国银监会作为财务公司的监管部门,通过各类现场或非现场监管,全面监督财务公司经营管理,包括受托管理年金的合规性,促进财务公司依法合规管理年金。

五是企业职工的监督。职工是企业年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年金投资最有力的监督者。财务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有利于将年金运作直接置于企业职工的全面监督之下,使国有企业集团或财务公司很难因弥补亏损或其他原因损害职工利益。

5.结语

综上分析,目前中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中各支柱失衡,压力主要集中在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和作为第三支柱的公民自愿积累养老储蓄上。相比之下,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的替代率仅为1%,显得非常落后,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没有发挥相对应的作用[18]。导致企业年金替代率低的关键在于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不高,而投资管理人外部委托又是影响企业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大型国有企业财务公司纳入投资管理人队伍,利用其内部委托的优势,提高企业年金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从而提高国有企业建立年金的积极性,并通过国有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引导其他所有制企业年金的建立,有助于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增强企业年金的养老保障功能。

注 释:

[1]郑秉文.《职工退休年龄必须延迟》,东方早报,2012年03月15日。

[2] 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修订版)》,人民出版社 ,2005年,第1页。

[3]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7页。

[4]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69页。

[5]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36页。

[6]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110页。

[7]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8]《企业年金去年亏损超20亿,投管人能力悬殊》上海证券报,2012年3月29日

[9]《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暨企业年金工作座谈会在西安召开》,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12年3月26日

[10]《我国基金业发行热认购冷》,人民网,2012年2月7日

[11]《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011年度行业统计数据》,财务公司协会内部资料,2012年,第1页。

[12]银监会2012年度监管会议,内部报告,2012年3月26日

[13]《企业集团财务公司2011年度行业统计数据》,财务公司协会内部资料,2012年,第1页

[14] 郑秉文.《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年,第49页。

[15]杨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第138页。

[16]杨帆、郑秉文、杨老金.《中国企业年金发展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第131页。

第3篇

关键词:工业企业 财务管理 问题与对策

一、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海外贸易数额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工业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为了能够努力参与到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工业企业在企业内部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许多管理工作上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工业企业的未来发展与长远规划。

(一)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会计基础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是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对于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尤为重要。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部分却存在许多需要加强的地方,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未能切实遵照会计法与会计准则的有关标准进行操作,例如原始凭证管理不够完善、内容填写有待规范、凭证来源含混不清甚至有蓄意造假的问题存在其中。这对于准确反映工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与项目的顺利开展极其不利。

(二)财务管理有待加强

在国际贸易当中,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度以及制度本身的建设工作是否足够规范和有力对于企业的经营运作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目前尚有许多企业在这一方面存在不足与缺失。例如未能将财务管理纳入到整个企业的内部管理网络当中去,未能将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更好地体现出来,未能明确指定财务管理战略目标以及未能将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进行有机结合。

(三)财务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出其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企业管理者及领导者对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具有正确科学的认识。目前我国工业企业虽然在企业发展及市场开阔方面取得许多成绩,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但是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还存在许多偏差。而且对财务管理工作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程度也不够深入。领导不够重视,具体管理人员也会因为一己私利而出现人为漏记、错记财务数据等严重问题。给后期财务管理工作造成严重阻碍。

二、财务管理质量不佳的原因分析

财务管理问题不仅影响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也会极大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发展。因此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非常重要的头等大事。但是想要切实提升工作质量就必须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对策研究工作。我国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以及正确认识是导致财务管理工作一直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最根本原因。工业企业虽然在从事的业务类型上比其他一般性生产经营性企业更高级一些,但是由于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历史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时日尚浅,经营者与管理者对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还未能有一个充分的正确认识,她们往往将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了如何扩大经营规模、如何扩大市场份额上面,而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从制度建设到制度执行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较低,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这一问题不仅存在于工业企业管理工作当中,同时也存在于我国各行各业的许多企业当中。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硬,无法适应企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思想素质没有得到切实提升,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在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的冲击下很难做到自律自省,从而影响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公正、有效与及时。

三、提升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思考

工业企业想要切实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从思想意识、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着手,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仔细考量。

(一)加强思想建设

加强对正视财务管理工作积极作用的思想建设工作首先应该从企业的最高领导者与管理者方面入手,政府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联合效用,加强对企业领导者、经营者的财务管理工作宣传教育工作,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效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秩序。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要起好积极带头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企业上下所有员工都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财务管理全员化。

(二)加强财务管理部门建设

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会计,尤其是对于工业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建设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把关和监督指导,另一方面还应该进一步加强与相关专业机构的沟通合作,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实行企业财务管理的委托管理,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委托给具有专业化知识的专门管理队伍,不仅可以进一步减少财务管理成本,而且还能够借助更为专业的管理队伍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国际接轨速度。

(三)完善财务监督管理体系

构建与完善财务监督制度,财务监督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的约束与监督。构建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为了便于财务工作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于他们的权责应当明确的进行界定。

参考文献:

[1]王廑.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初探 [j].商品与质量,2011,(1):46

第4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企业;财务管理

伴随着我国企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并未全部发挥其核心优势,导致企业的整体利益受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资金管理是企业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是应对风险环境的必要手段,它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现状

1.财务管理认知度较低。

在企业中,人们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范畴认知较少,仅仅有一个大概的认知,认为财务管理就是会计做账和出纳付款,对于更为广义的财务管理内容: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认知较低,因而制约了其职能的有效发挥。

2.企业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由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因素,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较低,对于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处理不当,导致资金周转率下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

(二)会计核算现状

会计核算制度不规范。在新会计准则下,一些中小企业对于会计核算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止,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日常帐务工作没有正常进行,会计报表也没有及时提供,这对于企业的决策和计划的制定起到了迟滞的作用。

二、揭示企业财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内外因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势下,企业面临规模小、融资难度大、业务单一的风险,因而,有必要实现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1.新时代竞争因素。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背景下,我国的企业财务工作由原有的“账房先生”转为管理式的财务工作。由于全球化的金融危机影响,许多中小企业都受到重创,企业经营者也开始进行自身财务结构的调整和反思,以新型的财务系统架构,应对竞争风险。

2.电算化系统的因素。新形势下,由于传统的手工做账的财务工作被计算机系统的电算化技术所替代,财务人员从繁琐的会计核算中脱身而出,在电算系统下只需输入凭证,即可自动生成会计核算报表,这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来进行思考和管理,并应用新技术增强其风险管控、资金管理和内部控制等。

3.人才队伍建设因素。在新形势下,财务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着眼于更高的战略视角,用复合的、创新的财务管理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财务管理的素质。

三、阐述会计核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尽管其内容广泛,然而会计核算仍然是重要的基础,它在财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向内、外部运用者提供报表资料,以供决策参考

1.对于内部报表使用者的信息支持。在企业面临的复杂环境下,为了规避企业决策者的主观臆断风险,需要依据会计核算的内部报表资料信息,作为决策管理层的参考依据,管理者通过对内部报表信息进行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长期和中短期目标。

2.对于外部报表运用者的信息支持。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会计核算报表的信息是否符合国家政策,是重要的依据。对于债权人而言,会计核算报表的信息则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股东而言,他们关注会计核算报表的意义和作用在于,企业的业绩是否按预定计划完成。

(二)整合并有效运用企业的资源,优化相应配置

中小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都较为有限,为了对其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需要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它可以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汇总之后,对资源进行优化,奠定后续的财务管理基础。

(三)通过间接的监督作用,履行财务受托管理责任

会计核算工作通过其对企业业绩、成本等因素的分析和核算,可以直接反映企业的履行状况,它对于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作假腐败现象可以起到间接的监督作用,通过其监督作用,完成受托职责的履行。

(四)促进企业价值目标导向最大化。

为了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可以为企业的投资提供资金参考,并作为企业筹资的限额依据,通过对会计核算报表的分析,可以确定企业的举债规模、投资方向和对象等,促进效益、价值的最终实现。

四、加强会计核算的措施分析

(一)加强对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

通过推行会计核算模式,可有效强化企业的资金管理与会计管理效率,发挥企业资金利用的最大价值,也可从源头杜绝腐败行为,消灭企业内部的不正之风。首先,企业实行核算管理,必须加强宣传工作,确保各部门意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了解会计核算的职能,配合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不断增强会计核算的认知能力,积极学习国家的财经制度、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将会计核算视为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再次,企业严格遵循会计核算制度开展工作,强化日常管理,确保各环节的稳定运行。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若想顺利实现会计核算目标,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的支持与约束作用。无论是认定损失、确定公允价值还是相关会计信息的披露,都需要构建一个完善、有力、公正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系统来说,除了贯彻落实会计准则以外,还需要进一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杜绝会计信息造假行为。

(三)强化预算管理的落实

若想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构建一个完善、与实际相符的发展标准,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优化,做好预算的编制工作;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采取提前编制预算的方法,适当延长预算编制的时间,提高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完整化,深入到企业发展的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及各个环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对其资金管理进行有效控制,要重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尤其要奠定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基础,只有在真实、完整的有效会计核算报表信息下,企业的决策管理层才能明晰自己的财务管理状况,预知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用合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效率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黎羊.基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0.

[2]裴清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第5篇

根据市政府金融办《关于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开展现场检查的通知》(宜府金检通〔〕1号)和省政府金融办《关于开展全省融资性担保公司全面现场检查的通知》(川府金发〔〕271号)文件的要求,现将我公司1月—9月的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内部控制情况

1、公司治理机制。为响应监管部门及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要求,进一步拓宽业务经营范围,我公司按金融办、银监局有关文件要求,健全了公司组织架构及内部治理机制:一是,将原筠连县聚能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宜宾聚能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并迁址宜宾,该项工作已完成;二是,完善公司组织架构,内设:业务部、风控部、法律顾问部、财务部、综合部及担保业务审查委员会;三是,增资扩股,引进2位有实力的新股东,将注册资本金由100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目前正在向监管部门申请报批过程中;四是,按融资性担保公司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引进有3年以上银行、担保公司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4名、银行从业人员3名、中级会计师1名,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目前共有担保从业人员12名。

2、内部控制制度。在公司治理机制完善的基础上,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制定了担保业务议事规则、担保决策流程、担保调查评估、担保风险审查、贷后担保管理及担保追偿和处置等管理制度。

3、财务制度执行。公司严格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每年度会计报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按照市、区二级金融办要求,提供真实、准确的月报、季报、年报及年终总结分析报告。

二、合规经营情况

1、主体资格及重大变更事项报批情况。我公司注册及更名、迁址均按规定报经省市政府金融办批准备案,系独立的企业法人机构,营业执照注册号为:5115270000060.

2、资本金来源、托管及运用情况。原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及增资扩股的万元均已足额到位,不存在以借贷资金或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等违规情况;不存在吸收存款和集资等违规组织资金情况;不存在抽逃注册资本的行为。资本金托管协议内容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因历史原因,以前的注册资本金没有全额托管,现托管资金692.03万元、保证金77.82万元,共计769.85万元,注册资本金差额列入应收账款。

3、保证金的收取、托管和运用情况。客户保证金按12.5%的比例收取,并全额入账、全额托管,不存在被挪用等情况。

4、业务经营情况。公司目前只与筠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签订了合作协议,截至9月末,公司融资在保客户10户,在保余额497万元,其中今年办理担保客户4户、担保金额为200万元。我公司严格按照省金融办审批的业务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按期足额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赔偿准备金;未发生突破担保放大倍数、单一客户限制比例办理业务的情况;未向母公司、子公司提供担保或互保;不存在从事不正当竞争、发放贷款、对外融资、受托投资、受托发放贷款等违规情况;也不存在除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外的对外投资超过净资产20%的情况。

三、风险状况

1、担保业务的五级分类情况。公司融资在保客户10户,按五级分类均为正常,与筠连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级分类一致。

2、累计代偿、累计损失情况。公司托管资金暂担保代偿一笔:,担保代偿本金49万元,我公司已对提讼,法院裁定公司胜诉,目前正在执行过程中,损失尚不确定,因此暂未列入担保损失。

3、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执行情况。我公司暂未出现“现场检查文件”所例的8种重大风险事件。

第6篇

(一)监狱企业财务活动缺乏具体制度指引

监狱体制改革后,监狱企业作为特殊的国有企业,主要目标是体现社会职能,为监狱改造罪犯服务,同时要讲经济效益,具体目标可总结为维稳、矫正、习艺、服务和发展。监狱体制改革财务管理办法规定监狱企业执行《企业财务通则》和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但由于监狱企业目标的特殊性,其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与一般企业不同,如主要承接来料加工劳务,组织罪犯劳动习艺,依法对罪犯实行劳动改造等。监狱企业国有资产的管理、经营绩效和服务监狱改造职能的考核评价、罪犯劳动习艺标准及报酬补偿、特殊事项的会计处理等均缺乏具体的制度指引。

(二)监狱经费预算管理机制不健全,财政动态保障不到位,绩效管理缺失

监狱体制改革后,国家规定财政部门对监狱实行统一的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办法,履职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全额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监狱经费由省级地方财政保障,各省财政水平发展不平衡,造成保障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定额标准不符合实际,甚至既定的标准保障不到位,经费正常增长机制缺失。如国家规定罪犯服刑期间有病应及时治疗,但对服刑期间医疗保障的范围、标准和治疗程度未做明确界定,导致罪犯医药费财政保障标准低,无法满足罪犯诉求,使监狱执法处于尴尬局面。另外,监狱项目经费预算下达不切合实际,实施过程管理粗放,未建立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三)会计核算基础不适应监狱发展需要,会计报告和特殊经济事项处理亟待规范

1997年监狱财务会计制度出台后,国家财政预算和监狱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核算基础和会计报告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需要。表现在:一是制度规定监狱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不能全面反应监狱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比如质保金扣留、罪犯生活物资消耗、结转和结余的处理等。二是对代管罪犯个人钱物、罪犯生活服务和监狱机关服务等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未做明确规定。三是部监狱管理局监狱会计报告与财政部门决算报告编制口径不一致,人为增加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同时据现有会计核算编制的会计报表不能全面反应监狱所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情况,未能全面体现监狱受托管理责任。

(四)资产核算和管理需要加强和完善

一是监狱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监狱资产配置范围和配置标准不明确,造成监狱需求和财政保障矛盾逐年突显。二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不到位,造成监狱资产管理中重钱不重物思想严重,对实物资产的管理不到位,三是监狱固定资产分类标准和使用年限不明确,不便于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四是固定资产标准界定不合理,金额标准仍偏低(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规定一般资产1000元,专用资产1500元)、年限标准一刀切为1年以下不够科学。如虽达到金额标准且使用年限1年以上的易损件、单项未达到金额标准但批量达到的小型管理用具等,实务中不作固定资产核算不符制度,作为固定资产损坏后又无法报废,容易形成人为管理漏洞。

二、加强和完善监狱财务会计制度建设的对策措施

(一)探索建立监狱企业财务制度指南

由于监狱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管理目标和受托责任有别于一般的国有企业,有必要在《企业财务通则》和会计准则框架下制订具体的财务制度指南。一是建立完善监狱企业资本营运体制,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二是建立资金筹措制度,明确资金筹措的方向,引导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三是建立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明确成本开支范围,确保成本费用与监狱执法成本严格分开。四是建立经营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设置若干经济指标和社会指标进行绩效考核评价,规范考核和奖惩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健全罪犯低工资报酬和劳动保护制度,适应罪犯劳动习艺和改造需要。五是建立财务收益分配制度,经营成果除国家分红外可提取部分监狱事业基金,用于补充监狱项目经费缺口。六是建立财务信息管理制度,对会计信息实施质量控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规范监狱企业特殊业务事项的会计处理办法。七是建立财务监督制度,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生产经营各环节不相容职务的适度分离。

(二)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和财政保障机制

一是预算管理办法由原来的“全额管理、预算包干”改为“依法全额保障,定额、定向拨款,超支不补,结转结余按规定留用”。二是规范财政保障标准和范围,正常经费拨款定额参照同级同类司法机关标准制订,省级财政无法全额保障的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三是建立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机制,对非日常项目经费实行项目库管理,建立项目经费监狱申报、省监狱管理局审核立项、财政审批下达、限期实施、限期验收结算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减少项目资金结转结余冗量,提高使用效益。四是建立财政保障标准定期调研和调整机制,至少每三年调整一次定额标准,对监狱体制机制改革、政策调整等新增因素应及时予以保障。

(三)改革会计核算基础和财务会计报告制度

一是改革现有以收付实现制度为基础的会计核算办法,引入修正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监狱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按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确保全面客观反应监狱资产负债情况,加强监狱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对收入、支出按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与财政预算管理配套。二是按照即将出台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预(决)算要求健全监狱财务报告内容,充实监狱基础数据报表,国家监狱管理局报表应当与财政部门决算报表口径一致。三是结合监狱工作实际,在国家规定财务分析指标基础上健全体现监狱特色的监狱财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监狱财务分析支持管理决策的作用,充分体现监狱单位受托管理责任。

(四)规范监狱特殊经事项的核算和管理

一是规范监狱代管资产的管理。监狱作为特殊的司法行政单位,除自身使用和管理的资产外还存在代罪犯管理的个人零花钱、劳动薪酬和物品。这部分资产产权归罪犯个人所有,监狱依法代管,代管资金应当实行“专户存储,专帐核算,单独管理”,利息收益应当归罪犯个人所有。为确保核算和管理正规化,确实保证罪犯财产权不受侵犯,应当在年度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项反应代管资产金额。二是规范服务项目核算和管理。监狱体制改革后,监狱社会服务机构与监狱彻底分离,但与罪犯执法息息相关的监狱医院和罪犯生活服务部无法分离,并将长期存在。这部分服务项目与行政单位核算对象区别较大,应当按照医院会计制度和商业零售会计核算办法单独建帐核算,收益编入年度预算,弥补监狱经费不足。

(五)建立健全监狱资产管理制度

第7篇

关键字: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

一、财务风险基本概念

按照财务管理理论,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所面临的所有由于不确定事项给其带来的损失及损失程度的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链风险、资产跌价风险等。狭义的财务风险仅指筹资风险。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是关于企业整体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是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由企业的内部环境和所处的外部环境两方面决定的:针对企业内部环境而言,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对其进行管理与控制的好坏关注着企业的价值损失,通过管理价值风险从而达到管理物质要素。从外部环境来说,当今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将发生急剧的变化,技术革新全球化和信息快速传播意味着市场壁垒已被打破,企业将面临来自国内、国际市场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和严峻挑战。

二、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

前已述及,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于企业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因此,对于电力企业而言,可以根据电力企业的内部环境因素以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因素对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

(一)内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对于电力企业,引起其财务风险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融资活动、资本运作、电力营销以及各种投资活动。

首先,就公司治理结构而言,以国有独资为主要形式的电力企业,只有选择适当集权与分权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一些权力适当的集中或下放,才能够保证基层工作人员保存高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避免公司陷入失控状态,进而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

其次,在融资活动方面,由于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但是在当前体制下,电力企业一般只能向银行融资,资金来源单一。在电力企业盈利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只能通过举债维持电力投资,企业效益受国家利率政策的影响很大,由此电力企业融资活动显著影响着其财务风险。

再次,电力企业所进行的资本运作是指通过上市、并购、托管等形式实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收益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共同影响,但与商品经营、货币经营方式中风险程度相比是最高的。

最后,在电力营销环节,由于电力产品面向全社会,产、供、销同时完成,且销售产品不能储存,用户是采取先用电后交钱的赊销方式购买电量,因而电力营销风险比一般企业更大、更复杂。加之旧欠电费清收越来越困难,甚至可能有部分电费完全收不回来。因此,该环节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此外,电力企业一般是基于电力需求预测投资,因此并不是所有投入都能产生预期的效益,特别是对于资金密集型的电力企业,投资一旦失败,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目前,从保本经营来看,电力企业新投入的资金回报,其报酬率至少不能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而现在的资产报酬却远远低于银行贷款利率。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外部环境因素所引起的财务风险

影响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电力体制改革、电价政策变动、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其中,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心在于打破电力企业垂直一体化的垄断经营模式,在电力企业中进行结构重组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于是,电网经营企业将面临市场竞争压力和科学合理的管制政策所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将在许多方面给电力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电价政策变动对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也十分显著,由于电力企业提供的产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公共产品,因此,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其盈利水平与国家政策直接相关,具有较大的不可控性。所以,电价政策风险是电力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的最重要风险之一;资本市场不发达,致使电网经营企业不得不靠大量向银行贷款来实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筹资渠道单一,是造成电网经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的重要原因,也使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风险也相应地增加。

此外,鉴于电力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方面的因素对电网经营企业盈利状况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科学技术也是导致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有一些突发事件(火灾、暴乱等)和自然因素(洪水、山体滑坡、地质变迁、地震等),也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

三、电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策略

电力企业在对其所面临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进行相应成因分析后,如何对这一系列财务风险进行防范,是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所在。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组织保证。电力企业应形成决策、授权、执行和监督的基本框架,四者之间构成权责明确、相互协同、有效制衡的完整组织体系。同时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发挥更大作用。

(二)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

电力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其新建和设备更新改造都需要大量资金。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电力供需矛盾仍较为突出,这对电力企业融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一形势,电力企业一

方面要理顺融资理财的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理财的内部环境,逐渐扩大融资途径,逐步走出银行贷款这一单一融资途径。此外,电力企业还可以采取剥离优良资产上市融资,或者剥离不良资产,通过“债转股”方式,将银行对电力企业的债权转变为阶段性的股权,获得电力投资所需资金。

(三)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电力企业应成立专门组织,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金融政策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同时结合行业分类、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财务预测。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仅对外部宏观经济情况、行业财务状况、财税政策、利率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变化进行分析,而且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以便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将风险意识融入供电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缺少了文化就会缺少凝聚力,就难以在市场谋发展。因此,财务风险管理不应只注重技术,还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影响。国内外案例表明,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缺失,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方面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所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有关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对此,电力企业必须建立能够体现风险防范意识的企业文化,使得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落实风险防范理念,促进企业安全文明生产和稳定发展,着力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

(五)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是电力企业内部整合各种资源并进行控制和优化配置的操作平台,应当在电力企业中得到积极的开发和广泛的应用,进而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使复杂的经营管理得以信息化、程序化控制,提高企业财务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优化企业决策。

(六)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足额提取各项准备金

会计管理与控制是电力企业管理与控制中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应当严格遵守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完善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财权和事权审批分离机制,形成必要资金审批控制程序,防止“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倾向。此外,电力企业应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实行分期摊销。例如,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电力企业应足额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等,这些是企业防范财务风险、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另外,针对电力企业资产经常遭受人为和自然破坏的现状,电力企业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投保。通过购买财产保险,缴纳保费的方式,将特定时期的风险分解,减少资金暂时性短缺而导致的财务困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四、结束语

电力行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于此同时,我国电力企业也面临着财务风险的考验。电力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因所受的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较高的财务风险水平,有关财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对其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首先从我国电力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及其成因着手,提出了降低我国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改善其财务质量的种种举措,以保证电力企业获得安全、稳定、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贺倩,电力企业财务风险及其控制研究,市场论坛,2008年第12期

[2] 莫玉琼,浅析电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今日南国,2009年第6期

[3] 张友棠,财务预警系统管理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期

第8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管理内容;战略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机制;发展趋势

一、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作为企业核心部分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其管理范围得到了非常广泛的拓展,企业的资本运营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种发展趋势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得到广泛的拓展

(一)加大了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投入

以往在企业财务管理的活动中,企业对于无形资产的管理常常仅限于被动的计价、摊销、转让等方面,而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知识技术有关的专利权、品牌商标权以及计算机操作软件等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的比重将会大大增地加,这也无形中迫使企业必须更加主动地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投入。相对企业的有形资产而言,无形资产由于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而更加难以管理,这也对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提出了越高要求。在对企业无形资产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企业既要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宏观背景,又要考虑企业自身无形资产的特点,从而创造出新的无形资产投资管理的决策方法。

(二)加大了对环境因素的投入

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要求企业必须要将环境因素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要素之一来看待,这可以说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又一新的趋势。当前也有很多的企业由于不够重视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而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也给企业的声誉造成的很大的损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企业无形资产造成的损失。环境因素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从环保角度来说,企业更多的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制定出了具有环保意义的绿色财务预算;二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方面的原因,企业违反环境准则所付出的成本代价逐渐增大,这也是促使企业财务措施主动控制环境的推动力。

(三)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会计核算也在企业中逐渐的兴起,这也为人力资源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相比较传统的资产,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既可以说是有形资产也可以说是无形资产。前者是因为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载体,对其的投入是有形的;后者是因为管理者不能短时间内评判出相关资产的价值有多大,因而又是无形资产。对于这种发展趋势,我们可以构建出一套适合评价人力资产投资与决策的新的理论与方法。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来判断是否要进行人力资产的投资、到底要怎么样进行投资、是采用引进的方式还是自行培养的方式等等。

(四)对资本运营的投入

企业资本运营的最终目的是加速企业资本的周转,以实现资本的增值。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资本使用的效果,企业的资本运作水平较以往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使企业更加符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的财务特征。一般的资本运营包括资本投入、资本运营、租赁、资产保值增值以及资本回收等环节,依照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企业的资本运营与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构成了企业管理经营的两个部门,资本运营与实践中的采购、生产以及销售活动紧密联系,并且资本运营要围绕后者的活动而展开。长期以来,由于这种观念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比较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对各项资产的有效利用,弱化了企业资本的运用水平。现代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的资本运营的方式也得到不断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上市公司内部间的资本运营、非上市公司的兼并、有限责任公司间的资本运营、以及增资、重组、转让、投资参股、股权转让、托管等等。这些相关的资本运营方式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而这些资本运作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也是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趋势。

三、战略管理会计成为新型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

战略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的会计分支学科,有逐渐取代原有的理财方式之势,其地位在财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它综合了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管理会计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协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整体战略目标和投资规划。战略管理会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企业能够更迅速地适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如何实现企业资源的内部优化以及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有:

(一)战略管理会计具有外向性的特点

战略管理会计不是局限于单一的空间范围,而是更多地将视角投向可以影响企业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比较关注长远的、持续性的发展战略规划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对企业的持续性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的因素主要有:顾客的满意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产品的质量、敏感程度、技术领先地位、财务业绩等。所以,战略管理会计超出了单一的期间界限,更多的是注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地位,甚至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可以牺牲短期的企业利益。

(三)战略管理会计可以提供更多战略信息

与传统管理会计不同的地方,战略管理会计往往忽视了非财务信息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企业的非财务信息对于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信息包括市场竞争、企业经营战略以及信息技术等。战略管理会计的出现也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一方面,企业财务信息的种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对非财务信息的需求不断提升,如产品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产品竞争信息以及相关的市场战略规划等。

(四)战略管理会计更具相关性和及时性

由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更具竞争性,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的加大,信息的及时性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性特点可以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即对于不太可靠但和企业经营相关的信息,要在信息的同时附带相关的假设和计量方法,这样做可以使得用户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评价风险。与此同时,高级制造企业、计算机集成制造企业以及自动化生产企业在适时生产管理、零存货管理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方面进行的成本控制,也迫切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

四、企业财务管理机制得到优化和创新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管理机制上的也出现了很多的创新,主要体现在:首先,有效的公司财务管理结构逐渐建立。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公司的股东、经理人员的权责利结构关系,不同类型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来选择企业的财务管理结构。其次,企业的财务预测、监督机制不断健全,企业在财务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的管理机制。同时,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也得到不断的强化,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行。再次,企业中建立了强化激励与相关约束机制。在企业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可以结合企业所处环境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阶段,制定出依照企业人员人力资本价值的激励机制,根据其工作业绩按等级支付劳动报酬。除此之外,企业的问责机制也得到确立,对于因管理者失误而造成的企业损失,管理者要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的机制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以及企业中高管理者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

五、结束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分离,企业的财务管理无论在内容还是在机制上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因而正确认识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且能够建立与之相应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对现代企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温艳萍,现代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J].财务与会计,2007(2).

2、樊伟军.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挑战[J].河北财会,2008(6).

3、王化成.浅论会计管理环境[J].财会月刊,2008(3).

4、杜兴强.当代财务的发展趋势[J].财会通讯,2008(6).

第9篇

【关键词】“走出去”企业 海外投资 风险防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正逐步发展成一股令全球市场瞩目的潮流,各项海外业务持续、快速发展,企业国际化成效显著,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取得发展同时,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本文拟从财务管理角度探讨企业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与对策,希望对有“走出去”想法的企业有所启发。

一、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资金风险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风暴中部分跨国巨无霸企业转瞬倒塌,虽然企业破产倒闭的深层原因众说纷纭,但业界一致认为压倒其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企业资金流断裂。资金风险,是海外投资企业的重要风险,具体表现为融资风险、外汇风险、流动性风险。

1.融资风险

海外企业成立之初,筹建期与经营初期一般盈利水平较低,甚或亏损,企业凭自身信用及资产无法从海外银行筹措到资金,只能通过“内保外贷”等方式由国内母公司担保,从国外合作银行或国内银行离岸中心贷款,不仅手续繁琐,资金成本也高于国内银行贷款利率。如海外企业不直接从银行融资,由国内母公司加大投资或增加直接借款,则当国内银根收紧时,母公司自身经营现金流也不容乐观,相对单一的支付和融资手段让企业面对更大的现金流压力。如果企业出于对外扩张冲动,同时有几个海外项目在手,沉重的财务压力即使是原本盈利良好的企业也难以承担。

2.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对由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赢利能力、净现金流和市场价值未来变化可能性的一种度量。财务经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衡量并管理外汇风险,以使企业赢利能力、净现金流和市场价值最大化。

外汇风险贯穿企业投资、经营、利润汇回的整个过程。虽自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势头有所好转,金融体系逐渐恢复,新兴经济体经济回升,但经济复苏基础不稳,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仍然存在,世界主要交易货币及地区货币汇率变动频繁。企业投资时点选择不当,则投资尚未形成便有汇兑损失,更勿谈其后长期经营期间汇率变动影响了。

3.流动性

由于资金紧张及短期债务利率较低,海外投资资金往往占用短期借款救急,短贷长用,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弱。金融机构基于企业扩张前景,在企业盈利良好时,往往也采用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长期投资,从而加大企业资金风险,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银行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二)财务管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海外业务的管理经验不足,缺乏高效的海外业务管理机制及国际化管理人才。

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海外项目而言,为了确保海外投资价值最大化,需要财务管控在海外投资管理发挥重要的控制和决策支持作用,以协助投资人抵御各类风险。财务管控风险包括财务管理架构模式选择、财务信息收集与反馈、财务内控建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风险。其中财务信息收集与反馈风险是核心风险,如果缺乏可靠的会计核算系统,财务数据无法及时取得。如果当地会计准则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都无法说明,那么企业财务状况就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管理无从谈起。

(三)税务风险

设立海外企业必须明了企业经营业务的复杂性与各个国家间不同的税收结构和税收解释。世界各国的税收政策都不尽相同,从企业设立之初到企业整个经营期以至最终经营终了,企业退出市场,只有考虑相关税收政策,才对保证投资资金、经营利润在合理税负后收回,而不是在双重或多重税负下将盈利和资本消耗殆尽。

二、企业海外投资面临财务风险解决对策

(一)建立良好的企业财务结构、采用稳健的外汇风险管理手段

1.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阶段,充分重视财务经理意见,谨慎对待项目风险,引入不确性分析,采取留取项目预备资金制度,在项目延期、投入大幅增加情况下,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所需资金。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对筹资风险、偿债风险、投资风险分别设立预警指标。

3.及时把握国家现有融资与外汇政策,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争取国内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中长期贷款。

4.设置专职岗位,采用稳健原则进行汇率管理,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套期保值、掉期等简单实用的外汇管理工具对不平衡的外汇资产、负债进行管理,减少风险敞口,将外汇风险固定在可接收水平。

5.海外机构较多的企业,可设立境外资金管理平台公司,统筹规划海外企业的投融资及现金管理。资金管理平台公司根据企业的实际资金需求,制定融资政策、选择银行合作伙伴,通过利率、头寸、外汇管理进行全球范围的资金调拨。在此种管理模式下,各海外企业只为自身交易持有最低额度现金,集团利用现金池和集中托管获得集中化资金信息、利率、预防性现金余额减少优势,从整个集团层面保证资金流动性。当然,海外企业较少的公司还要考虑集中托管的成本问题。

(二)强化海外企业财务核算与管理水平

1.充分把握国际会计准则趋同趋势,以国际会计准则为标杆,考虑当地会计准则差异,进行集团内会计政策统一,减化会计差异调整工作,做到各国企业财务报表可比性。

2.推行财务管理信息化,提高资源共享与整合能力,统一财务核算系统,搭建畅通的信息沟通平台。深度挖掘财务分析价值,建立统一财务分析核心指标,基于战略管理与分析目的,提供不同的财务分析报告。

3.构建与企业海外投资规模相适应的财务管控模式,在海外投资前期实施较为严格的业务管控型财务管理模式,明确具化集团内部基础财务管理制度,为海外企业制定标准、提供模板、规范授权与审批体系。在海外投资后期则在强调适度控制同时,注重母公司的业务支持功能,在保证集团统一性的前提下,确保海外公司具体业务操作的便捷性。

4.母公司财务部门适时调整财务岗位,增加财务管理人员,提高对海外公司管控能力。引进具有国际工作背景财务人员,派遣财务总监或财务经理,聘请当地有经验财务人员。如情况许可,可聘请跨国会计咨询机构,为企业设计财务管理方案。

(三)在海外投资启动前制定税务筹划方案,进行有效税务筹划

1.在国内企业总部设置税务经理岗位,研究海外企业所在国家税收政策,同时借助国际税务咨询机构力量进行纳税筹划,对海外企业控股及融资架构、资金管理、利润管理方面进行纳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