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17
导语:在社会新农村建设总要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同志们:
上午,我和夏副书记、蒋副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实地踏看了仙岩镇西鲍村、甘霖镇下路西村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现场,刚才,市小康办对前阶段工作作了总结汇报,看了听了之后总的印象是认识高、决心大、动作快,我基本满意。就下阶段工作,国土、建设、财政、组织等有关部门都谈了想法,夏副书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希望大家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此,我再谈四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从全局性、系统性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去年年底以来,市委先后召开了读书会、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和三级干部大会等三次会议,对我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会议提出的“一个主题,两个率先,三步走战略”,是XXX新一轮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和总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是村庄。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总抓手,也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好载体。对这项工作,中央有要求,群众有愿望,外面有典型。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从全局高度出发,提高认识,全面发动,全力推进。
二、要以现代化、城市化的理念系统谋划、合理布局全面小康新农村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市里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大板块,一条绿色走廊”的市域城镇一体化规划框架。各地各部门必须在这一总体框架下,合理规划村庄布局,按照“做强中心镇,整合中心村,建设示范村,整治一般村,迁移高山村”的思路,扎实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现代化、人性化的要求精心设计,体现前瞻性、科学性、整体性、特色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村庄类型要确定相应的户型、层高、色调,形成各自的风格。
在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一是点与面的关系。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要与全市面上的农民建房管理结合起来。二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实用性与前瞻性的统一。三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大村、中心村,重在“推陈出新”,填平修补、功能配套、改善环境;对小村、散村,要实行整村搬迁;对山区村,要鼓励搞点式生态型别墅,做到整体性与特色性的统一。四是保护与建设的关系。要牢固树立保护历史、保护生态、保护耕地的意识,特别是对历史遗产、文物在建设中能保护的要保护,并尽可能做好“借题发挥”的文章,难以保留的零星物品也要统一管理,切不可毁了历史。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由而影响建设。
三、要从体制、机制上着力探索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
要加快推进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寻求突破。一是宅基地整治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做到先规划再拆迁,拆旧建新补偿费必须全额到村,乡镇不得提留。二是乡镇要在经营性出让土地收益中提留10左右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市财政从净土地出让金中提取1用于新农村建设。四是对市里重点抓的高档次示范村,可考虑在不影响土地市场的前提下切出少量经营性用地用于出让。五是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资金使用管理等办法,做到规范透明。
四、要靠方法、作风来保证全面小康新农村健康发展
1.抓领导。市里已成立了全面小康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乡镇也要相应成立班子,落实专人负责。相关部门要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形成合力:市建设局要重点抓好全市村庄布局的一体化规划;国土资源局要负责调整好新农村建设所需土地,市里规费一律减免;市财政局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明确资金用途,严格审批手续,做到年初有预算、年终有决算,并列入政府审计;线路管网问题,采取“谁家的孩子谁抱走”的原则,由各职能部门负责落实。
关键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新农村建设;统筹规划
中图分类号 F30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346-02
城乡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一直都是政府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取得不菲成绩的同时,非耕地类型的建筑用地也在日益增加,如何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是推行新农村的着重关注点之一[1]。随着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出台,针对新农村建设用地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此次研究的主题就是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途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1 统筹城乡建设中新农村建设概况
1.1 统筹城乡建设整体布局和要求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从根本和大局上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和城乡建设。在集约和节约用地的大前提下,结合各个农村实际的发展需求开展新农村建设,避免建筑用地和农耕地、林业用地的冲突,务必对每一寸土地进行合理利用,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1.2 错落有致的整体规划布局概图
整齐的街道排列有序,奠定了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结构布局,东西向的街道符合北方农村坐北朝南的习俗,也是布局规划错落有致的的体现。鳞次栉比的院落、干净朴素的农家小院坐落于街道的两旁,进入室内可见房间的面积较大,采光效果极佳,基本符合农村建筑群落设计的要点[2]。
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与模式
村庄建设规划布局是体现与反应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之举,也是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入,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手段,实现城镇一体化不仅是响应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更是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创举。
2.1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目的
从2004年,我国首发《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的政策,首次对城乡建设用地提出了增减政策,即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推行的工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对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用度,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平衡的挂钩政策。此次意在对农村剩余建设用地的重新“洗牌”和调整布局,做到合理规划农村建设用地,力求缓和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现状,解决建设用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并随后在全国开展试点,就城乡用地增减政策的实施情况开展详细的调查和反馈[3]。
2.2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
目前,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模式有3种:第1种,全村定居型,即把分散的居民合并村庄,把新农村定居于相对中心的位置,是相对于周边较小聚落的农村而言;第2种,城郊合并型,把居住于县城和主干道路的居民接纳到城市的周边区域进行统一安置,这是针对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第3种,拆旧建新模式,是指把主要村落的年久失修或者无人居住的建筑物拆掉,在此基础上建造新的房屋,这样就不必整体的迁移,既合理利用了原有的土地,又不会对居民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4]。
3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是指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的挂钩,其本质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整体重新规划,缓解人均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
3.1 提高了居民居住环境质量
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总要求下,对新农村建设的选址很关键,既要避免工业建筑群,又要与交通主干道相连接,和林业用地相错落分布,这样的布局对居民的居住环境而言是十分有利的。
3.2 有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
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减少新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于商业用地,建筑各种公共设施,开设集约环保的新工厂,方便居民就业。这有利于产业合理布局和土地集约化,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3.3 助推城乡规划建设
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土地资源的紧张是一大难题。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对于节约出来的土地,或是农耕用地,或者林牧业鱼塘业,集约化农耕,都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可提高农民的额外收入,使土地规模效益增加。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新农村建设用地指明新的发展方向[5]。
3.4 对新农村建设的负面作用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有利必有弊。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中,由于实施过于急切,易损害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切身利益。有的新农村模式选址不当,不利于农作物的成长,对农业会有一定的冲击;或者工业用地、交通占地与新农村建设的冲突,造成城镇利益优于农村利益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6]。
4 结语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得知,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大,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政策在根本上对新农村的宅基地建设和规划做出了量化规定,既能对新农村的房屋建设提供合理和充足的建设用地规划,同时也可为城乡统筹规划合理的布局和规划设计。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资源合理应用,避免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冲突起到实质上的帮助作用。希望可以为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规划,城乡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及新农村建设研究提供参考意见和可行性建议。
5 参考文献
[1] 韩清怀.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思路探析――以人口的流动性与宅基地的区位固定性之矛盾为视点[J].城市发展研究,2010(8):137-140,146.
[2] 杜军,廖和平,唐娜,等.基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53-159.
[3] 郭哭成,黄专伟,李何超.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浅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9):24-26.
[4] 张宇,欧名豪,张景泉,等.该怎么挂―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政策的思考[J].中国土地,2009(13):13-19.
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国家公务员和党员干部。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准备好了吗?也许你会说,我一个乡镇干部,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我们能做什么?那些都是领导的事情。在这里,我要大声地说:你错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平凡普通的岗位上,我们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我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必将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而奠定扎实的基矗人活在世上,总要有个人生目标,总要有个发展方向,说得朴实点,就是要有个谋生的依托。我20岁走进公务员队伍,无怨无悔的选择国家公务员、乡镇干部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职业,这意味着我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了这个庄严的选择,就像鱼儿爱大海,就像禾苗爱春雨,就像蜜蜂爱鲜花!怎样才能体现这份爱,怎样才能表达这种情呢?我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敬业。有句口号说得好:不爱岗就会下岗,不敬业就会失业!爱岗敬业说得具体点就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开好每一次会议,贯彻每一份文件,落实每一项工作,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一点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时间抓牢。古人说: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因此,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施展才华、实现绚丽人生价值的基石,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
建设新农村,需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当前,我们**镇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富强镇、民-主法制镇、文明开放镇,社会和-谐镇、‘五好’党建镇”和“服务、便民、规范”这一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努力拼搏,集聚众志,集思广益,因地制宜,科学决策,推动着**经济社会健康稳步发展,使**经济薄弱、工业脆弱、民生贫弱的现状得到了逐步改善,实现了新一轮的历史跨越。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作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没有任何借口,没有任何理由不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试问,在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当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讨价还价,还是尽职尽责?是等待观望,半途而废,还是自我激励,攻坚克难?是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还是自我反省,厚积薄发?是喜欢拿着放大镜百般挑剔找外因,还是常常拿着显微镜自我剖析找内因?也许有人会说,人之初,性本惰,能修炼到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我要说:非也!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赤诚为民;需要我们用忠诚诠释共-产-党员国家公务员的先进性;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广大干群的衷心爱戴;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充分印证“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深刻内涵;需要我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珍惜所从事的事业,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建设新农村,需要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气魄。细节决定成败,有位哲学家说过:细节差之毫厘,结果谬之千里,真理和谬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一个失实的数据,可以导致决策错误;一个工作的纰漏,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一起纠纷的处理不当,可能引起矛盾激化。而人生紧要关头一步踏错,可以使一生的命运彻底改变。这就是细节的重要,这就是精细的力量。看看我们今天的**镇,从“做好每一天事和做好每一件事”入手,班子团结、决策民-主,干群一心,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各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事实证明,细节是成功的关键,精细是致胜的法宝,气魄是事业的灵魂,事事精细成就百事,时时精细成就一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我们人人都只只争朝夕,争创一流,就能成就我们**繁荣昌盛的明天。
建设新农村,需要克难奋进,负重争先的信念。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员干部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是我们的共性和特点。但我们个人的理想抱负只有与奋斗目标、社会主流目标相一致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个人价值才能真正得以提升。个人正确的理想信念应当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熟悉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和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十七大会议精神武装头脑,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把自己的努力方向统一到建设**新农村,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实践中来。
建设新农村,需要克勤于学习,不断创新的动力。学习是我们熟悉自然、了解社会、完善自我、实现理想的必由之路。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时代,一次学习不可能终身受益。建设新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艰巨任务,对我们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想紧紧跟上时代步伐,承担起历史使命,就必须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切实增强服务三农、服务社会的本领,提高应对竞争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应当明白,在今天这个追求互利共赢的时代,任何个人主义的单打独斗,都被视为有悖于社会进步。因此,我们还要以学习型创建活动为契机,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进一步提高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只要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我们就一定能够成为勇立潮头,建设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姣姣者。创新成就伟业,创新开辟未来。建设新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恒古未有的事业,它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只有坚持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把这一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这代党员干部,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敢于突破陈规,是最具创新潜力和创造热情的群体。我们要以“崇尚时代新风、引领科技潮流、争创一流业绩”的**精神为指引,坚持求真务实和扎实苦干的作风,把寻求突破和不断积累结合起来,把创新和做好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为建设新农村、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宏伟事业提供强大推动力。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征;指导要点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0 — 0067 — 02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的基层领导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掌握不够,组织领导上抓不住要点。为此,要认真研究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特征,掌握本质规律,明确新农村文化建设在指导上需要把握的要点,提高组织领导水平。党的十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理论、新观点,贯彻十精神,开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把握四个要点。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必须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与新农村经济建设共同部署、同步推进
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农村文化建设水映着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表现为思想观念、道德风尚、价值体系、行为方式等,是建立在经济之上、并反映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的意识形态。一个局部地域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该地域农村文化的建设水准,尽管有时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不完全同步,但总体上两者是相互影响、同步推进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紧密相连,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能脱离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态而独立形成、发展。二是新农村经济发展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文化建设需要经费投入和物质条件保障,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文化建设的水平。当前不少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文化基础设施简陋、文化场所工具落后、文化活动缺少充足经费,影响着文化建设的开展。农村的经济实力要为文化建设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三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十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同样,也是农村富强、振兴的重要标志。新农村的形象不仅是经济富裕、而且是精神高尚。广大农民不仅需要富裕的经济条件,满足物质生活的追求,而且需要健康丰富的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作为精神成果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反作用。先进的文化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文化能阻碍农村经济发展。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引领风尚、教育农民、服务社会、推动全面发展的作用。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联系的综合工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在工作指导上必须增强三种意识,一是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文化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重要战略位置,纳入农村建设整体布局之中,使农村文化建设在领导决策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先进文化建设为统领,使两者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是责任意识。当前,不少地方农村建设组织领导者热衷于抓经济建设,重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没有把文化建设列入职责范围,为此,要增强责任意识,把文化建设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列入议事日程,与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统筹谋划、科学安排、合理布局,防止文化建设“挂空档”。三是投入意识。文化生活是一种消费,文化建设需要充足的经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者要协调好经济建设投入与文化建设投入的关系,以经济发展形成的物质成果支持文化建设,舍得在文化建设上投入精力、人力、物力,努力解决当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场所简陋、文化经费缺乏的状况,为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紧密相连,必须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包容特性,不能倒置
突出主旋律就是突出新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党的十在论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提出四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灵魂,只有牢牢把握这一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当前,不少地方农村还残存着非社会主义的文化因素,落后的封建迷信文化依然存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仍有市场,宗法观念、买卖婚姻、斗殴赌博时有表现,冲击着农村的文化秩序。同时,农村广大群众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同、成长发展环境不同、所受教育影响不同、年龄阅历不同,造成他们在思想文化、秉好、价值追求目标等基本素质不同,导致文化特性品质积淀和张扬特色也不尽相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性群体。
上述现实要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工作指导上要把握好三点。一是始终突出主旋律。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是一种超个体的群体现象。要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的主导地位,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摆在领率和主导地位,用其统领和引导农村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意识,努力用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战胜腐朽落后的道德风尚,切实把广大农民群众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二是尊重特性,开展特色各异的文化建设活动。文化建设的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其主旨是促进人的心灵和思想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按照尊重特性、理解特性、发展特性的原则,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以满足农村不同文化特性群体的需求。采取有的放矢的措施,释放不同群体蕴含的文化表现力,为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建设增砖添瓦。三是把握好突出主旋律与包容特性的结合点。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主旋律,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方向和灵魂,没有包容特性,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失去根基和效果。正视差异和特性的存在,突出主旋律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原则、总要求,具有指导和引领作用。要把主旋律的主流作用体现在具体文化建设活动中,变成能被各个不同文化特性的群体所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通过其对各特性群体不断发生影响,使特性群体顺应新农村大环境对其提出的要求,用先进文化淘汰落后文化,而不能以特性群体的文化要求取代主旋律文化精神。
三、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紧密相连,必须在立足民族历史传承的基础上,开展新农村文化创新
党的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民族血脉”的提法,揭示了文化的民族性、历史性和传承性特征。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这种历史基础对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和制约力。同时,任何文化都依附各自的时代,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进步发展是时代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文化也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服务时展,这是文化的价值所在。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在处理传承与创新关系时,在工作指导上要兼顾好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立足传承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封闭性更强一些,传统文化世代相传、历史悠久,以风俗习惯或其他抽象的隐形,存在于农民的精神深处,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广大农民办事处世、评价是非、支配言行的规范。农村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成分,比如勤俭持家、讲究廉耻、崇尚知识、邻里互助、精忠报国等。要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吸收传统文化精华,摈弃其糟粕,使新农村文化扎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适应广大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得到农民群众在伦理和情感上的认可。另一方面,要推进文化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使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时代特色,促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勇于创新突破、讲究公平效益、追求民利、提倡拼搏竞争、注重协同合作等新观念冲击着农村传统观念。同时,新一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带有新时代特征,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已不能满足新一代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成新一代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新一代农民盼望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把握时展趋势、顺应文化发展潮流,把发扬当地农村文化优秀传统与汲取与时俱进时代精神养分结合起来,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四、培养新农民与建设新农村紧密相连,必须在建设新农村中培养新农民,用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两项,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因为我国的一切建设,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广大农民的全面发展。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达到富裕、民主、文明程度。两个目标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要通过培养新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通过建设新农村实践活动,使新农民得到锻炼提高,并为新农民的成长提供优质的物质和精神保障。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者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建设两层内容的相互关系,在工作指导上做到:第一,把教育人、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首位,通过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知廉耻、讲奉献、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层次和科学技术素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科学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培养科学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交往方式、言行举止、婚恋观念等。第二,注重文化建设的人文理念和行为。文化建设是解放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体现对农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把引导、感染、影响、熏陶作为主要方式,不搞行政命令,特别是当今社会,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生活竞争激烈,农民群众中心理问题增多,在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关心、关怀、关爱,培养农民健康理性、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农民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第三,把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新农村全面建设的实践中接受先进文化的影响,保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健康主基调,发挥先进文化的能动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11-8.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075-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体深刻的科学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旨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措施,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持。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应当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与此同时,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大而长远的系统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要义和根本任务。为此,我们应从多方面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加以提炼与分析,形成真正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村小康
城乡关系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城乡分治的局面还未彻底打破,城乡各自发展,出现了明显的非均衡性二元经济格局。主要体现在: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城乡居民收入失衡;城乡资源要素失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小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应当注意:(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从而保证城乡公民公平竞争,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调节和配置的新机制;(2)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保制度,完善农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优抚制度等;(3)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使农民拥有平等的就业权,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4)建立城乡一元化体制,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网络平台,树立城乡统筹发展核心取向,追求城乡城乡统筹发展的和谐境界。全面实现农村小康,提供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供应均衡的农产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扩大农村市场是我国市场容量扩大的主要潜力所在,一旦转化为现实的市场购买力,必将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必须要注重“公平”,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
二、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在提高教育水平的过程中,以下几点应注意:(1)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结合起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2)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以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改革;(3)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4)形成让农村教师留得住、发展快的教育机制。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出现了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既需要调动转入地和转出地双方的积极性,有需要合理的协作。为了进一步劳动力转移质量,应启动农村劳动力素质再造工程,全面农村劳动力素质;打破导致城乡差距的制度性壁垒,全力构造人口转移的政策支撑体系;引导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实行多元化的城市化战略。
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村现行的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具体表现为:农业保护手段的改变对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不利于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入WTO以后,现有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规则的要求,同时,国内农业出口贸易还将遇到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当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找准自己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优化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和提高农产品质量,及时调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战略。另外,应积极调整农业支持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具体做到调整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和国际市场的融合,将产业结构与发挥农业比较优势相结合,优化农业组织与技术进步相配套,形成一种立体式的结构优化、复合型的新型农业体制,以实现我国农业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化升级。同时,政府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调整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政策,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供求真正的结合起来。
四、改革农村金融与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合作金融为基础,农业银行商业金融和农业发展银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的金融体系。不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农村金融不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当;农村金融服务技术落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加大。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改善了其经营机制,但同时削弱了其支农功能。其次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市场化、商业化取向,有利于农村信用合作社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削弱了其支农功能。缺乏必要的制度、政策及法律法规引导和强制有关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为此,政府应当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加快发展以中小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培育农村信贷市场竞争机制;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向农户和农村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立健全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督框架。
对于财政收入对农业的促进作用,应积极构建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注重财政以及银行信贷在农业投入增长中的作用。在农业补贴方面,应逐步增加农业补贴资金,稳定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五、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其症结在于:城乡分割体制滞缓了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农民综合素质偏低阻碍了农业科技进步与技术推广;农产品生产与需求结构矛盾凸显,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严峻考验;中小企业对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不断下降,就业和农民增收压力增大;农产品加工水平与产业化要求相距甚远;支农力度弱化,农村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对此状况,我们可以以宏观的角度加以考虑和解决:(1)以工业化为理念,促进农村产业集聚,达到以工支农的目的;(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产业知识水平,从人的角度提高农业智力因素的作用;(3)以加大资金投入为基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4)以产业化经营为主,提高农业整体效益;(5)加快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应当主动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6)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均衡发展;(7)加大农村公共医疗卫生和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投入,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维护社会的稳定。
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争取更多市场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满足消费需求能力不足、质量安全保证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应变能力不强、创造品牌效应能力较差。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以下对策:(1)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和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打造一支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宽范围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保证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形成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化农业示范网,带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最终实现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更具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结语
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处理与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只有抓住我国的国情之一基本要求,才能制定出更加实用的、更加有效的方针政策;只有在诸多方面努力改善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助力于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稳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谢元态,翁贞林.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农业部课题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王雍君,陈灵.新农村建设论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富农 教农 富教兼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一项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三农”问题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自然带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各地实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作为尝试破解“三农”难题的先行者,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提出并付之实践的“富教兼施”原则可以为我们反思“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一、“富教兼施”原则的提出
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以挽救农村危机为主旨的“乡村建设运动”。作为“足以代表这个运动的整个方面之较早者”①,中华职业教育社高举“富教兼施”的旗帜,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活动。
中华职业教育社对从事乡村建设试验有着清醒的认识:“乡村是农民所有,乡村的主人,是农民,不是外来的乡村小学教员,外来的农民教育馆馆长,外来的乡村改进会的干事。教员,馆长,干事来到乡村,办理改进事业,是一时的,不是永久的,是过渡的办法,不是长远的办法。办到后来,仍然是要交还农民自办。倘使一般农民不能自动,不能起来接收,不能自尽主人的责任,那么,一切改进事业,仍是空虚,不是实在。”②因此,乡村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乡村建设重在“启发本地农民自动,扶植农民自主、自立、自治”③。
为了找到促发农民自动的方法,职教社领导黄炎培提出进行乡村改进事业必须首先“识得农民心理”,“懂得农民痛之所在”,并就此下手“做出实实在在的事绩,使农民的确减免痛苦”,“取得农民信任”④。经过分析,职教社认为中国农民有四种病痛:一穷、二愚、三弱、四散,其中穷、愚是最关键。“愚的太厉害,穷的太厉害,既愚且穷,当然身体不能健康,团体不能团结,真正自治事业,还能说得上么?不能得着真正自治,便是农村永无完成建设的希望”⑤。因此,职教社的乡村建设理念紧扣“富”、“教”两大关键,把“富农”与“教农”当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
“富”是为了救农民的“穷”,为他们脱离“愚”、“弱”、“散”解除后顾之忧。“饭不够吃,生人之趣,已觉索然,还有心去读书求知识么?还有心去组织团体力谋自治么?营养不足,卫生不讲,农童未及成年,即使他任力不能胜的工作,希图省却一个或半个雇工,身体还能强健么?”职教社的乡村建设者们认为穿衣、吃饭是人类生活的要件,当时的中国农村缺衣少食,农民“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先不能保持他的生活,虽想做人,试问又从何处做起呢?”做人尚难以达成,遑论改进乡村,成为合格公民?他们坚信“对于不识字、不明理的饱食暖衣的一类人,劝导他去读书,勉励他去做公民,这是千应该,万应该,无丝毫疑惑的事;若是对于饮食不饱、衣不完的人,不管他的生活怎样,只一味督责他去读书,去做公民,纵然他勉强答应你,能有效么?”因此,“天下事总要先其所急,务其所本,适应其所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抓住他最紧要的地方、最根本的地方,着实用力,不可放松。要害既得,其余枝枝节节问题,自可迎刃而解。今日农民的一切病象,既皆是从一个‘穷’字发出,则治病之要,当然要使他富”。⑥
“教”则是为了救农民的“愚”,增进他们摆脱“穷”、“弱”、“散”的能力。中国古有“先富后教”、“富而后教”的说法,但是职教社认为“缺乏相当知识”是导致当时中国农民“陷于穷困境地,对于公私各事,不能发表主见,不具何种兴趣,无一些办事能力”的重要原因⑦,加之挽救农村破产刻不容缓,因此有必要在乡村改进中将“富”与“教”同时并重,“于教他(农民)致富之际,施以适当教育……把农村经济和农村教育,联合起来,打成一片,随富随教,即富即教”,这“是现在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最紧要的方法,也可以说是解决全国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最重要的办法”。⑧职教社所说的“教”并不是单纯的“识字读书”。他们认为中国古代“先富后教”中的“教”就是指“识字读书”仅仅是一种“文字教育”,“是狭义的”。而“富教兼施”的“教”则是广义的教育,不一定要用文字,“实物可以直观,图书可以指示”,“道德训练更可用不言之教,潜移默化于无形”。“富教兼施”的“教”就是要“一方面教给他们(农民)多收几石稻麦豆,生活得以裕如,同时就在教导致富方法上,供给他们许多有用的知识,和合理的道德训练”,从而开启民智,使他们愿意参与到改进工作中来,有能力参与到改进工作中来。
职教社“富教兼施”原则与传统“先富后教”理念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其将教育的含义扩大化,在帮助农民致富的同时有意识地按照改进事业的要求改变农民的观念,在实施教育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这样,“富农”与“教农”合二为一,协调发展,既调动了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又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素质。在“富教兼施”原则指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乡村改进试验紧密围绕“富农”与“教农”两个方面展开,得到了当地农民的大力支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单以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为例,由于职教社坚持“富教兼施”,一开始就满足了农民的需要,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徐公桥的农民对改进会“一事相信,百事相信”,改进会在改进区“要什么,便什么,一切进行,势如破竹”⑨。经过努力,到实验六年期满,徐公桥乡村改进试验区“农民得免高利之贷款,人人终岁温饱,免于饥寒……区内无盗贼,无乞丐,无游民,民得安居乐业”{10},“成绩卓著”{11}。
二、“富教兼施”的当代启示
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一切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都是空中楼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要依赖农民的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富教兼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
首先,必须富农,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促发农民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利之所在,民尽趋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首先使他们富起来,提高生活水平,进而激发他们尝试改革的兴致,逐渐引导他们步入新农村建设的良性轨道。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最大程度地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将解除农业税、免交特产税、粮食直补、减免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惠农支农政策落实到实处。此外,政府要重视体制改革,坚决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社会公共产品,切实承担起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福利体制的重任。
其次,必须重视教农,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力。任何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都离不开农民的参与,但是这种参与又不是空有干劲,只凭一腔热血。农民本身必须转变观念,提高素质,练就一身应对“三农”变革的过硬本领。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这就要求在富农的同时重视教农,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教农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既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使更多的农村学生享受到更新、更优质的现代素质教育,又要树立就业先培训、治穷先治愚的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为目标,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劳动力转移等实际情况的需要,大力发展各层次、各类别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现“三教统筹”,将农村的人口负担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民自身解决问题的本领。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特别是过去的5年,党的“三农”政策不断完善,这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极佳条件。“富教兼施”原则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富”将使农民不再为生计而犯愁,解决了他们积极投身“三农”改革的后顾之忧;“教”将使农民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他们有意愿也有能力投身到“三农”改革的大潮。在中央大力支持的有利条件下,“富教兼施”原则必将成为引导中国农民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有力推手。
注释:
①陈序经.乡村建设运动.大东书局,1946:27.
②江问渔.理想的乡村中学.教育与职业,1931,(123).
③江恒源.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29:11.
④⑨黄炎培.断肠集.生活书店,1936:293,298.
⑤问渔.农村教育与农村改进.教育与职业,1932,(140).
⑥⑧江恒源.“富教合一”主义.教育与职业,1930,(108).
⑦江问渔.关于乡村改进问题的解答.教育与职业,1931,(122).
{10}姚惠泉.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农村事业.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32.
{11}姚惠泉,陆叔昂.试验六年期满之徐公桥.中华职业教育社,1934:59.
驻韩岗镇韩岗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会议之后,发改局驻村工作组,按照县委要求,认真学习县委文件和商书记讲话精神,及时到岗到位开展工作,并与镇领导和管区的同志交流情况,基本摸清了该村的现有状况,该村现有总人口1054人,户数270户,5个村民小组,24名党员。耕地面积13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无蔬菜大棚。村里没有民办企业,集体收入微薄。村内道路3条,全长1500米,均为砂石路。在80年代,村内曾经打了一口约100米深水井一口,但因水含氟超标而放弃使用。现水源大多为自备沙管井,饮用水含氟量严重超标。有线电视入户数仅为10家左右。根据调查情况,驻村工作组及时向局党组做了汇报,党组书记、局长贾朝凤亲自到村作了调研,并帮助工作组研究制定了工作计划。
一、重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充分利用韩岗村毗邻镇政府驻地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引导村民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发展特种养殖,村内蔬菜大棚发展到200个。要充分发挥发改局工作职能,会同村两委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的推广工作,健全、完善村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确保农产品销路畅通,同时积极配合农业、畜牧部门作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使特色农业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非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二、积极发展公共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样板村。
首先要彻底解决村民饮用水含氟超标的问题。在县防疫部门对治理方案进行论证后,由发改局出资对原水井进行改造加深,直至井内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然后集中进行供水网的建设工作,使全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以上。二要铺设有线电视网,使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5以上。三要作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确保全村小学适龄儿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适龄人口的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入学,对于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学的少年儿童,由发改局会同教育、民政部门共同予资助。四要提高村内医疗诊所的服务水平,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占全村人中总数的85以上。五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搞好试点工作,争取实现“一池三改”户达到总户数的85以上,使农作物秸杆以及人畜粪便利用率有较大提高,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韩岗村位于济兖路北侧,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吸纳更多农民进入农产品储运、加工、营销等环节,提高非农业收入水平。现村内外出务工人员为200人左右,发改局要密切同县内外大中型企业的联系,加强对村内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工作,同有关部门在村内共同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巩固和扩大村内劳务输出规模,争取外出人员务工人数和务工收入均提高20以上。
四、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培养一批新型农民。
利用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设施,聘请县党校、县司法局、农业局有关专家在村干部、党员、群众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职业和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经营管理水平和法律意识,教育造就一批有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的新型农民。全年培训不得少于3000人次。在村内积极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创造韩岗村人与人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生态协调、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力争到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
关键词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现状;措施;成效;浙江庆元
中图分类号 S2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32-01
庆元县农村能源工作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总要求,依托农村沼气(中央投资)项目强有力的支撑,规划引领、因地制宜、以点带面、项目带动,农村能源工作大力推进,亮点纷呈,成效明显,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1 庆元县农村能源建设与利用现状
1.1 农村能源建设
从2005年开始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截至2013年底全县有沼气用户8 180户,建成5个清洁能源利用示范村,大中型沼气项目1个,沼气整村集中供气示范村2个,农村小型连户沼气8个,农村太阳能推广利用3.1万m2,沼气后续服务网点76个。农村能源项目总投资达5 000万元以上。
1.2 农村能源利用
目前庆元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主要以使用清洁能源液化气、电、沼气、太阳能为主,非清洁能源薪柴、煤炭为辅的用能方式。据庆元县农村能源办公室2013年度《农村地区生活能源消费情况统计表》资料显示,全县有农村人口18.8万人,用能总量折标煤约4.62万t,人均用能折标煤0.25万t,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54.3%。其中使用清洁能源折标煤2.51万t,占54.3%;非清洁能源折标煤2.1万t,占45.7%。非清洁能源来源主要是薪柴、煤炭,2013年薪柴使用2.23万t,折标煤1.84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39.8%;原煤使用0.37万t,折标煤0.26万t,占农村生活用能的0.06%。随着农村清洁能源的普及发展,除农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外,农民对薪柴等非清洁能源的用量也相对减少。据庆元县林业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庆元县森林覆盖率达到83%,被国家环保局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
2 农村能源项目建设措施
2.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工作,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为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来抓。早在2005年,县政府就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县有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庆元县农村沼气设施项目领导小组”,形成了县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具体抓,各部门分工负责,农民为主体的工作格局。并从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县财政安排了专项工作经费,将农村沼气项目建设任务列入各项目乡镇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明确了工作职责。
2.2 加强项目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项目建设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逐户设计,统一施工,坚持质量第一。一是项目建设实行职业准入制度,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实行“谁建造,谁管护”的原则,力求建池户受益;二是要求各施工队伍和技工都按相关的建设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施工,真正做到“四统一”,即建池标准统一、安装规范统一、施工程序及方法统一、技术验收标准统一[1-2];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县农能办的工作人员经常下到项目村进行检查、跟踪服务,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问题。此外,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监督作用,村干部、农户全程参与项目实施监督,确保建成“村民满意”项目。
2.3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建立规范的资金使用制度,确保项目资金按规定专户核算,专款专用。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遵循质量第一,户用沼气项目建设的沼气池必须经县农能办验收合格后,再由县农业局通过财政专户统一按户支付补助资金,对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选用农业部公开招投标产品,做到了阳光操作。
2.4 加强项目安全管理,确保项目施工安全
项目建设始终都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大了安全宣传,对技工反复强调安全生产,提高技工的安全生产意识;二是制定安全生产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规定技工要负责向农户说明施工现场的安全注意事项;三是落实安全施工责任制,与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四是加强了检查指导,确保项目安全施工、放心施工[3-4]。
2.5 加强项目档案管理,确保项目资料完整
为准确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投入运行的情况,县农能办加强了项目建设档案的管理,对建成投入运行的建池户、设施及时建卡立档,做到建设一户,立卡一户。
2.6 加强后续服务管理,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农村能源项目后续服务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物业化”的原则,成立了“庆元县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组建了76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以区域形式将沼气后续服务功能涵盖全县278个沼气项目村。通过建设形成了“农村能源办公室―百峰沼气专业合作社―乡村服务网点”的三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服务网络将主要承担农村沼气项目的后续服务工作,积极探索了后续服务新形式,逐步建立一种“有偿、自愿、合同管理、菜单式”服务新模式。
3 农村能源项目取得的成效
农村能源项目的推广应用既可解决农民生活用能所需,减少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5],还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节支增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是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3.1 生态效益明显
庆元被誉为“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和“国家级生态县”,是瓯江、福安江、闽江源头。庆元农村能源事业长足发展,对生态环境和“三江”水系的保护起重要作用。据2013年林业调查,庆元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3%,为浙江省之最,生态效益明显。
3.2 经济效益显著
年处理污水48万t,年利用沼肥8万t以上,经济效益显著。
4 结语
庆元县农村能源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特别是随着整村集中供气项目的示范推广,一些农村能源设施的相继建成,势必成为新农村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和发展循环农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5 参考文献
[1] 王金玲,王珍,陈伟华.开发利用农村能源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29-130.
[2] 张和平,张司达.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类型分析及重点发展领域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212-213,215.
[3] 谢明明.推广新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J].种业导刊,2013(8):31-32.
*省*州地处*省东南部,辖1市15县1个开发区,共2*个乡(镇),3549个行政村,总人口438.4万人。全州人文景观独特,自然风光绮丽,森林和旅游资源丰富,素以苗家的吊角楼、侗家鼓楼及风雨桥等标志性建筑为特色,有“杉乡、林海”之美誉,为全国重点林区之一,是一个典型的以农、林业为主的农业大州。由于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原因,*州广大农村大村寨多,连片居住突出,房屋鳞次栉比,几十户、几百户甚至上千户的自然村寨随处可见,仅50户以上自然寨就有3453个,其中100户以上自然寨多达1288个,这些村寨又多以木质结构建筑为主,85%以上为木质结构房屋,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不但失火频率高,且发生火灾后,蔓延迅速,一烧就是几十户、上百户。历来是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火灾“重灾区”,农村消防工作难度大,防火任务异常艰巨繁重,可以说,*州是坐在“火堆口”上谈防火。
二、*州近年来农村防火工作经验
农村消防工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多年来,我省农村消防工作在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把加强农村消防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来抓。*年,全省农村消防工作试点启动。20*年来,省政府在*州从江、*两县开展农村防火试点的基础上,已经改造了木房8.8万栋,茅草房12.1万间,修建了消防水池(塘)1.2万口,安装了消火栓1.3万个,配置了消防泵5200台,改农村“老虎灶”为节柴灶17.8万个,建成沼气池99万口,还于20*年制定出台了《*省农村消防管理规定》。
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在省委、省政府及省公安厅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总队几届党委班子和全省广大消防官兵的辛勤探索和反复实践,在*州先后总结推广了“三大法宝”、“四个结合”、“五改工程”、“八个落实”等一系列经验措施,三大法宝即:“义务消防队、消防水池、手抬机动泵”。四个结合即:一是使农村防火试点工作与城镇、农村规划建设相结合,做到同步实施,协调发展;二是与安居工程、解困工程、人饮工程、生态农业沼气工程、扶贫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举两得,加强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引导农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四是与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保持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打牢农村消防基础。五大改造即:水改、寨改、房改、电改、灶改。八个落实即:一是领导责任要落实;二是组织制度要落实;三是安全措施要落实;四是教育培训要落实;五是隐患整改要落实;六是宣传工作要落实;七是消防器材配备要落实;八是达标、验收要落实。这些防火经验使农村火灾高发猛发的势头逐步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特大火灾由上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发生6-7起下降到近年的1-2起,农村火灾财产损失从2001年的4614元/万人下降到目前的1935元/万人。
三、*州农村防火工作薄弱环节及问题
从总体上看,因我州经济总量较低,对消防投入不足,加之受历史、习俗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州农村火灾隐患量大,火灾高发、多发的严峻形势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烧了一个寨、毁了一片林、贫困数代人的现象没有得已根除,民族大村寨、旅游村寨甚至农村防火试点村寨仍时有火灾发生,甚至一年烧掉一个旅游大寨(20*年3月6日,*州从江县丙妹镇銮里村因村民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特大火灾,受灾89户,直接财产损失45.1万元;2004年4月19日,*州黎平县大稼乡大稼村因村民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1户,直接财产损失51.1万元;2005年7月17日,有着500年历史、被誉为“中国环保第一村”的*州*县*乡*村上寨发生火灾,除47户村民家当尽失外,还使约5000份“国家级”珍贵文献——清代林业契约化为灰烬。这批林业契约文书是继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安徽“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2005年9月19日,*州从江县下江镇巨洞村三组因村民酒后卧床吸烟,引起特大火灾,受灾83户,死亡3人,直接财产损失68万元;20*年4月14日,*州黎平县南加镇茅贡乡地扪村因瘫痪病人在卧室用火取暖不慎,引发火灾,受灾42户,死亡1人,直接财产损失43.1万元;20*年2月13日,已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琵琶大歌”之乡——*州榕江县寨蒿镇晚寨村因小孩玩火,引发特大火灾,受灾162户,直接财产损失97.2万元,整个大寨几乎全毁)。这些火灾事故,不仅给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更损毁了我们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旅游的珍贵的无形资源——这些村寨灾前仍保存着从渔猎、采集到畜牧、农耕等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信仰、习俗、节庆、仪典,音乐、歌舞、语言、文字、建筑、雕塑……各民族古老的手工技艺更是几千年保存下来的宝贵遗产。这些保存有大量人类文化遗产“活化石”之称的民族村寨,在中国乃至世界已不多见,堪称“无价之宝”,其无形资源价值损失之巨,无法用金钱衡量,给后人留下了莫大的历史遗憾……。*少数民族自治州至今仍是我省乃至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民族聚居密度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农村火灾最严重的地区,“全国农村火灾看*,*农村火灾看*”,每年仍有近万名群众因火灾返贫。
农村消防工作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多年来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消防工作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大意义和关联性,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够,农村消防工作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制落实不力;二是政策措施不配套,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众利益的协调机制不健全,村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小、投资分散,农村综合改革滞后,实施建设项目时各自为政,单打独斗,“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未能有效整合,形不成合力;三是为保护珍贵的民族旅游和文化资源,必须保留住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木房建筑风格和民族习俗、文化,保留浑然一体的大寨风貌,但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硬件”、“软件”保护措施十分滞后;四是科技含量低,未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技术建设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消防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五是农村消防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经费保障不力,整治农村火灾仍停留在低层次和“治标”上,达不到“治本”的目的,反而浪费了资金和政策资源;六是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建设发展缓慢,稳定性差;七是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深入、不普及,群众消防安全意识不强,素质不高,抵御火灾能力弱。
四、*州农村消防工作对策措施
实现*州农村消防工作跨越式发展,最根本的出路就是要抓好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展开。*省人民政府20*年第144次省长办公会批准实施的《*农村消防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中指出,到2011年,使全州试点村寨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消防工作责任制基本落实,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基本建立,人员、装备配备达到标准,农民消防安全意识普遍增强,消防安全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农村重特大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实现农村消防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真正抓好以*州为典范的*农村消防工作的整体推进,开创农村消防工作新局面,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种政策、项目、资金和行政资源,各司其职,各记其功。农村消防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任务重,涉及部门多,社会关联面大。要遏制农村火灾高发、防止火烧连营的重特大火灾,必须坚持治穷和治火相结合,“挖穷根,送火神”,打破“越烧越穷、越穷越烧”的恶性怪圈。因此,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分清责任,落实各级政府的职责,由政府统筹发改委、综治办、国土、建设、财政、民政、农业、乡镇企业、畜牧、农机、水利、电力、移民、扶贫、民宗、文化、旅游、林业、交通、安监、保险、环保、信息产业、公安、消防等部门,成立多边、多形式的协调机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乱、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山区综合治理等重大机遇,以解决好农村消防安全布局、消防通道、消防水源、消防设施、消防通讯等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对农村的“山、水、林、田、路、寨、房、灶、气、电、信息”进行综合治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张蓝图干到底,坚持数年,彻底扭转连年火烧连营、上万农户因火返贫的被动局面。
(二)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的投入是必要的,但建设的真正主体是农民,建设的持久动力和不竭源泉也是农民,必须充分激活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靠谁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他们才能以足够的热情和持久的动力创造自己幸福美好的生活。要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政府引导扶持,防止急功近利、大包大揽、包办代替;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经济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贴近农村实际、符合农民需要。
(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以国家立项为主,财政出一点,社会帮一点,群众捐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倾斜一点,充分调动政府、乡村、农民以及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和群众参与度。由于农民捐了钱,他们参与讨论、监督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更高,可有效预防“豆腐渣”工程。同时应建立健全“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长效建设和管理维护机制。
(四)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建设。火灾的特殊性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老百姓的生产发展,三者相互交织。不解决好农村火灾问题,国家再投入多少,都会被一把火烧光,陷入再投入的“无底洞”;没有良好的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消防工作的根本性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资金应该由公共财政来承担。*州或省政府应尽快组织相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治理火灾为重要支点,在全面摸清*州包括农村消防设施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底数的基础上,完成项目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和差异性,以州或省政府名义,将*州农村消防工作涉及的“寨改”、“房改”、“灶改”、“水改”、“电改”、“路改”等农村消防建设项目与其它项目工程进行捆绑,作为整体项目,向国家有关部委甚至国务院申报,由国家作为试点项目立项支持,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投入,不宜再拖。若错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农村消防工作的很多困难将越拖越大,损失越大。
(五)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完成紧迫、易行的建设项目。改变农村消防安全状况,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一盘棋的思想,对花钱少或不花钱的、易实施的、需求紧迫的项目工程,可发动群众抓紧建设,能搞什么项目就先上什么项目(如公路不通的先修路,水源缺乏的先建高位消防水池等),能快则快,并改革政府支持方式,实行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办法推进建设。特别要优先解决“水”和“火”的问题:①治“火”问题。从*州历年的火灾看,多数火灾都是群众烧柴用火引起,不安全、不卫生,而且严重威胁着日渐脆弱的生态环境安全。面对严峻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在农村开发利用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是新农村建设中能源结构的一场革命。我们必须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保护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和旅游资源安全,改变农村人畜混居、传统养殖等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解决好农民脱贫、发展、治污、防病、消防安全的角度,大力推进改“老虎灶”为节能灶工作,改楼上用火为楼下用火,改烘烤为晾晒;引导、支持农户广泛利用农作物秸杆干馏炭化技术,使用环保型秸杆炭化炉等新型产品,将落叶、杂草、小灌木、树枝锯末等制造成人造木炭,可很好地解决燃料问题,杜绝柴草进寨,减少村寨和森林火灾(产业化批量生产还可缓解工业用木炭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力推行以沼气池为核心的“一池四改”工程,增加沼气池建设的指标和补贴标准,建成质量好、容量足够的沼气池,保证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火需求,发展卫生厩,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应用等,改变农户落后的生活、养殖习惯等,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样既减少了林区和村寨的火灾荷载,解决了肥料、燃料和污染问题,还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村民致富门路。②治“水”问题。很多小火酿成大灾,关键因素是无水灭火,群众只能望火兴叹。因此要统筹人畜饮水工程、渴望工程、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农村小型公益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一并解决,尽快完成消防水池、消防泵、水带水枪、消防管道、消火栓等为重点的消防设施建设。特别对建在山腰、山顶的缺水大村寨或林区村寨,要坚决防止寨火、山火交互发展,在寨旁、山顶抓紧修建大容量的、蓄存雨水良好的高位消防水池(或水库),铺设环状消防给水管网,设置取水点,配发消防泵、水带水枪,组建义务消防队等,保证每村每寨随时蓄有上千立方米的水(该水源平时蓄积的余量部分可作为农民开展生态家园建设的生产生活用水,一旦发生寨火或山火,就是扑灭初期火灾的消防用水),有效扑救初期火灾,避免火烧连营。
(六)对有积极性、条件成熟的县、镇、乡、村和农户,省、州政府可先垫付规划和建设启动经费,尽快组织实施,抓好示范村寨的建设改造工程,更好地发挥示范村寨的示范带动作用,所垫付的资金再向国家申请补助。尤其对晚寨村的恢复重建,应组织有关部门抓紧完成规划,能启动的项目尽快启动,发动群众抓紧建设,可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