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17
导语:在护理职业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具有“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仁爱关怀”的护理人文素质;具有良好护理职业道德、团队协作精神、跨文化护理和评判性思维等通用能力。主要面向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以及涉外医疗机构,提供护理服务、健康教育及咨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2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
虽然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培养目标均是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的,但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很大差别。中职教育以培养中等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强调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规格比较。
3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构建
中等职业护理教育偏重于对学生实用技术的传授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文化基础、专业基本理论和综合素质薄弱是中职护理教育的短板。因此,将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的重点应放在文化基础课的深化、专业理论课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上,以达到高职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培养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本实施模式为“1+2”。通过1年的在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习达到初步运用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而后进行为期2年专科护理能力的顶岗实习,为今后从事专科护理工作奠定基础。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见表2.
4护理专业中等职业、高等职业衔接教育展望
关键词: 课业 新生 专业认知教育 高职护理
课业一词译自英文assignment,也有人将其英译为“lessons”,“schoolwork”。原意可作课题、任务或课业解,但取义上多为专业课所用。有些高职院校在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办学过程中,经常使用assignment这一教学术语,并用中文“课业”一词与之对应。课业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中,较为广泛存在的形式是“课程作业”,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中的学习情境结合职业要求设计的,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一般包括题目、背景材料、项目任务和评价标准四部分[1]。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小组协作完成对任务的综合设计、文本书写等工作,有效提高护生综合护理能力,为高职护理应用性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近几年,我校尝试在语文、内科护理学、基础护理学等多门课程中使用“课业”作为学生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课业”的使用也极大地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和教学效果[2]。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在学生五年的学习生涯中,各个学习阶段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各不相同。从行业对护理人才的能力需求看,在各阶段将各层次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护理职业进行联系至关重要。因此,我们特别提出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生各阶段的临床见习机会,布置与护理职业相关的分层“课业设计”,学生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完成相关任务,从而达到能力的分层培养。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我校特色的护理专业新生认知教育而开展的课业实施情况。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五年一贯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特指我校入校初、未开始理论学习前、军训结束后的学生。此时学生刚接触学校和老师,未曾开始上课,能听从老师安排,有完成任务的时间和兴趣;对专业理解甚少,对新专业有新鲜感;期待穿上护士服,期待了解未来的职业和工作环境。
1.2方法。根据我校“三阶梯”的人才培养模式[3],专业认知教育安排在正式的理论学习前,时间长达一周,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护理专业,了解未来的职业、就业发展情况,提早进行合理的、有预见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认知活动紧循“以生为本”的宗旨,含“专业介绍、解惑引导、适应提升、走进临床、梦想起航”五大模块。
1.2.1课业设计的基本框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新生对护理专业的理解还不太透彻,课业设计的主题不宜选择难度过高。为了让新生提前感受护理文化、了解临床工作氛围、熟悉未来的服务对象,学校特别安排学生参观校外多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此,借校外实训的平台,围绕护患关系、职业道德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专业教师创设出紧密结合护理职业问题的情境,提出符合新生能力培养的课业――护理职业道德、护理礼仪。
每个课业设计可以设置2-3个能力任务,如:访谈2-3位临床护士,谈一谈对护士职业道德的认识;制作PPT,在班级内宣讲护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访谈2-3位护士长,调查护理管理人员对护士的仪容仪表要求;编制情景剧,团队展现护士礼仪等。任务设置既应简单明了,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太过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鉴于新生的专业能力还不足,每个课业仅包含3-4项知识点或技能,如:护士职业道德主要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概念及职业道德的内容等;护理礼仪主要让学生掌握站、坐、行、蹲等礼仪要点,护士服、护士帽的正确穿戴方法。
为形成规范,对课业统一设计格式,含扉页―情景案例―项目任务―项目设计―参考的学习资源―课程知识应用情况―项目实施途径与过程―能力标准―总结与反思―评价,学生按照规范步骤进行课业设计。
1.2.2课业设计的实施流程。课业实施过程包括前期构思、资料收集、资源汇总(包括所用的网络、文献、参考书、医院或社会资源、仪器设备资源等)[4],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般3-5人一组,一人担任课业负责人。课业负责人进行任务分工,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把控大局,定期检阅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并根据资料收集或调研情况及时进行任务的调整或增减。具体的任务或实施课业的形式有:资料汇编、文笔书写、沟通、调研采访、PPT制作、视频录制、情景剧编排、展示汇报等,根据完成课业的需要合理选择所需方式。每一位成员均有相应任务,均参与到课业设计过程中。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校内指导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同时进行指导,小组的课业设计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修改2-3遍,针对指导老师提出的改进建议,及时补充、修改文案,完成课业任务后,小组制作PPT,在班级内汇报小组完成过程及特色创新之处,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等评出最佳作品进行班级展示,一份课业的完成周期为1-2周。
1.2.3课业设计的评价方式。课业设计强调学生能力展示的过程性要求,结果展示可有视频、PPT、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制定统一的评价表(见表1),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院校合作性评价等开放式评价模式,客观公开地对小组课业实施情况进行点评,小组根据点评进行反思总结。
2.成果
2.1提高了学生的多种通用能力。从接受课业到成果展示,学生的沟通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资料收集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比如:在护理职业道德的课业设计中,学生搜集热点新闻,并对临床护士进行采访调研,获取相关专业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主题演讲。为了探讨一些社会焦点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辩论赛,在专业中融入自己的见解,既让学生勇敢表达自己,又让学生在博弈中进行知识延伸,能力得到提高。为她们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模式基础。
2.3形成了新生的正确专业认知。课业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就业,有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的认知,借助临床实践平台,提供才华展示舞台,用课业记录学生的成长,为专业认知带来正向发展。比如:在护理礼仪的课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临床调研、校内学姐采访,总结出规范护理礼仪的基本要求,并制作PPT进行礼仪规范的汇报讲解,为更形象地进行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创舞台剧、编排礼仪展示,虽然是未接触过专业的一张白纸,但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取,已经无形地形成了对专业的认知,护士的形象已深深印刻在学生心里,这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及临床就业非常有利。
在新生阶段,可设计的课业议题还有很多,课业设计所采取的方式也不局限,都要依据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来定,其宗旨就在于找出最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学习途径,培养出符合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美贤.BTECHND课业的模式及其特点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6.
[2]沈建新.护理专业“三阶梯”多层次实训模式构建实证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7(24):86-87.
[3]钱美娟,姜声扬,沈建新,等.课业作为新型评价方式在整体护理能力考评体系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36):3433-3434.
【摘要】:通过基于护理职业岗位开展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好习惯,具备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感。
病原微生物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1病原微生物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临床医学中感染性疾病密切联系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防治措施。实训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不仅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一个学习过程,同时也是锻炼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护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实训课,可以更好的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形”,对病原微生物具备感性的认识,在理解和巩固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微生物的研究方法和实训基本技能。增强无菌观念,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因此,开展好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对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病原微生物学实训课主要以细菌学为主,其系统性不强,内容零散繁多,例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培养基制备、细菌接种、消毒灭菌、细菌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等。各试验之间相对独立,似乎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这样的实训不易感兴趣,不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病原微生物学实训教学模式为:课前预习—课堂实训—提交实训报告—教师评阅。先由教师向学生介绍实训原理、方法,以示教为主,然后,学生被动地按照要求去做,往往是用已知的标准菌株来验证理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忽视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这种旧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状态,常出现学生不重视预习、实训时不动手、课后不认真总结,抄袭实训报告、有些学生在微生物实训课上,无菌观念不强,取菌液时滴在实训台上也不消毒,工作服随意放置,上完实训课不消毒洗手就直接到食堂吃饭,对实训室的生物安全重视不够等不良现象。
2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病帮派微生物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的情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实训教学活动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更好地适应护士职业岗位的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院病原微生物学课程组开展了基于护理职业岗位的细菌学综合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从病原生物学实训中较为散乱的细菌学各论入手,把细菌学总论及各论的实训内容有机地合为一体,将以往总论教学中“细菌形态观察、革兰染色法、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接种与人工培养、细菌生化反应、细菌生长现象的观察、药物敏感试验、消毒灭菌”等实训与各论中“化脓性球菌及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实训项目重新整合为两个实用性强的综合性实训项目,改为“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和“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更方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学基本的实训技能。
2.1临床标本病原性细菌的分离鉴定
教师针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防治给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感染性腹泻、败血症等临床常见感染性疾病。学生可选择感兴趣的病例以小组为单位,从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培养基的制备、微生物分离培养开始对所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生化、及毒力方面的鉴定,测定所分离到的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要求学生自己准备,自己操作,自己总结,自己分析。实训全过程教师只作引导,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训围绕病例进行,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加强与临床的紧密联系,缩短基础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和从事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2.2环境中细菌的分布调查与消毒灭菌
老师带领学生做关于手、实验室地面、桌面和空气中细菌的调查,在采取各种消毒措施后进行对比,验证消毒灭菌的效果和影响因素。通过实训,使同学们认识到细菌无处不在,加强学生的无菌操作观念。
实训结束后,学生还要完成详尽的实验报告,包括实训设计方案、实训操作程序、实训材料及预期的实训结果、正式实训的实施步骤、实训结果的观察和记录、对实训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等。实训报告的撰写也可以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为将来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综合性实训项目中,始终注重强化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如显微镜油镜的正确使用、接种针的使用、细菌的培养法、各种无菌操作方法等基本操作技能。
3结语
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把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术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完善护理职业素质所要求的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从事护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心,全面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丽华.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讨[J].全科护理,2009,7(10):925-927.
[2]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3(9):64-65.
(一)护理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
现代护理在19世纪中出现,随着时间发展,现代护理具有了一定的科学性和专业性。1860年,世界上第一所护士高校成立,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现代护理形成以来,护理理论和实践不断地得到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在1909年成立了中华护士会,1918年《护士伦理学》被定为护士的必修课,其中主要涉及了护士的职业道德规范。在1934年南京政府成立了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后,标志着我国护理伦理道德的真正形成。随后在1994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的颁布,更是对护理道德做出了明确的规范,对护理道德提出了具体的职业道德要求。
(二)护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在护理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它的发展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职业道德在医疗领域中的作用越发突出,培养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护理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升护理生的服务质量,并且有利于提升护理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护理生是进行生命健康护理的职业,是病人康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他们是医生的助理,是医生进行救死扶伤的关键互补角色。护理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护理工作人员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减少或者消除护理工作人员对患者陌生、冷漠、生硬等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从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二、以隐性德育课程进行中职护理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方式
职业学校内,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状态不佳,显性德育课程教育很难完成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如何使学生能够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更好的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这里通常采用的方式则是采用隐性德育课程教育方式。
(一)发挥隐性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职业道德情操。
德育教育课程的教师,本身的言谈举止将对学生有着潜在的影响,所以德育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于利己,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素质养成。中职护理生需要照顾病人,同时也要注意病人的心理情绪,在对病人照顾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和爱护。隐性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并且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隐性德育课程中,要以实践活动方式促进职业道德教育。
隐性德育课程要更加真切的体现出职业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要让学生贴近实际,融入具体的活动情境当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掌握知识的关键在于融入实际,只有切实的融入当中,才能感受和记住。课堂教学中,以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活动,以及模拟环境开展实践教学课程,让学生参与其中,感悟活动中的职业道德修养问题,更加有利于职业道德素质提升。例如以实践案例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通过反面教材,更能加深学生们的印象,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注重其他学科中的隐性德育教育因素。
职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相关课程,例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护理心理学等有助于学生丰富职业道德的课程。同时,注意到相关专业的隐性德育教育学科,例如心理学、语文学科等隐性德育教育内容。心理学可以更好了解病人的心态,语文学科能够加强护理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够缓解病人的心理问题,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四)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保证隐性课程教育开展的前提,并且学校的规章制度通常以隐蔽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德育教育效果。学校的规章制度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保证学生们的基本利益。学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可以对违反某些行为的学生进行惩处,同时也起到了告诫和警示的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其他学生做事的行为规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升道德行为规范的作用,有利于培养护理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意义
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中职护理生价值观的形成,在职业生涯的起点上,塑造一个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并且对日后的职业有着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职业道德教育促进社会需求满足,有效的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除此之外,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护理生在临床实践中实现价值观。对中职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价值取向,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四、结束语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2]姜安丽,石琴,金玲.护理学“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护理杂志,1996,13(3):38.
[3]吴雅文.护理情感教育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5):210-211.
[4]杜学勤.谈药学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1):133.
关键词:护理;口语交际;教学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常见的口语问题
一是语言不准确。在护患交流中,语言要准确,可以避免因为误解而产生医疗纠纷。但是在护理岗位上,很多新护士的语言不准确,如与病人沟通时,一些护士按平时说话习惯,语速过快或者过慢,以致病人听不清楚;有些护士语言含义不准确,表达失误,不能有效传递信息,让病人产生曲解;有些护士用词不注重口语化,经常使用病人听不懂的医学术语或医院常用的省略语,让病人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等。
二是应变能力缺乏。有些学生生搬硬套,不考虑交际的环境、目的和要求,缺乏机智,用语不够灵活,不能根据时间和场合选择恰当的语言。如一些学生招聘时因不善于推销自己而错失良机;有的毕业生到了医院中因不会沟通而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有的因为言语缺乏技巧而导致护患矛盾等。
三是缺少专业知识。护理专业要求护士具有独立解决问题和主动关怀病人的能力。在面对病人时,不仅仅只是能简单提出护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在诸多护理工作中,尤其是要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护士要学会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护理人员需要具备一系列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的技巧,这些沟通技巧包括开场技巧、倾听技巧、提问技巧、阐释技巧等,用语要亲切、主动、周全并具有鼓励性。
二、高职护理专业口语交际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是偏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意识较重。护理专业的学生就读高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到医院做护士。这样的目标就形成了她们偏专业课、轻文化课的意识。她们往往认为,到了护理专业,只用把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学习好掌握好,就可以胜任护士的岗位了。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护理专业的学生往往认为华而不实,对她们的专业能力的提高起不到任何实质的作用。
二是缺乏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上,高职护理专业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其主要资源就是语文教材。而许多语文教材中,口语交际训练内容比较分散,尤其是与护理专业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学生对口语学习的实践训练缺乏连续性,从而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口语的兴趣。
三是从口语交际教学评价机制问题分析。语文考试应该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有利于培养敢想敢说的创造性人才。但是在高职学校,作为考试科目的语文科,一直只考笔试,而且考试的题型与普通高中的相近。近年来,随着口语交际的被重视,在语文考试中,考卷上增加了口语交际的选择题或对话题等开放性的题目。但是这样的语文考试仍然是哑巴语文,缺少能真正检验学生口语能力的口语考试。而且在进行各项教学质量检查和考核中,口语教学是从来不放入指标的。这些客观存在的现象
就使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教学处在了无足轻重的位置上,直接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视程度。
三、提高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第一,更新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观念。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要让学生明白,护理工作中每天要跟大量的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护患交际是发生在护理工作中的一种特殊的日常人际沟通,它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包括双方的思想、感情、愿望及要求等方面的交际。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口语水平直接影响到护患关系,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的效果
第二,加强口语交际教材建设。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适合本专业口语教学的教材作为基础。因此,要从学生的口语训练实际人手,模拟职业交际口语环境,开发口语交际教材,形成具有护理职业特色的口语交际教材,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保障。
第三,及时做好评价。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对口语评价的最好方式是采用阶段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口语交际经验。阶段性评价可以使师生双方均做到心中有数,使老师可以进一步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结语
医护工作与一般服务业不同,面对的是病患者。病痛往往会使一个人承受身心上的双重折磨,因此在与病患交流过程中,特别需要注意口语的表达。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医院的机会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补充一些职业口语的专业术语,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护理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护生 职业理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B-0020-02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对未来工作种类和工作成就的向往和追求。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的。对于个人来说,确立了职业理想,也就是确立了人生发展的方向,为今后的职业发展规划了方向,找到了成就事业的精神动力。确立什么样的职业理想对于中职护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未来事业的成败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在校学习期间是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
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有专门一节内容讲述职业理想的作用,但是,对于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一节内容的讲授中,中职护生的职业理想教育应是系统的,必须贯穿、渗透到职业生涯规划中。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包括专业和职业认知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目标教育。因为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确立职业理想并将职业理想付诸实现的过程。
一、专业和职业认知教育
许多中职护生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是因为中考失利后别无选择。而选择护理专业则往往是父母的考虑,因为很多家长认为护士工作稳定,适合女生从事。受年龄、社会阅历的限制,部分中职护生对护士职业的认识局限在给患者打针、发药等方面。因此,对中职护生进行职业理想教育首先应是对其进行专业和职业认知教育。
专业认知教育的内容涉及什么是专业,所学专业的设置依据、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学习目标、就业方向,等等。尤其是就业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详细解读在相关医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职护生就业的优势。职业认知教育不仅包括职业的内涵、特点及与人生的关系,还要让学生了解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了解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并指导她们从一年级开始备考。除了介绍上述内容,教师还要向学生解释清楚专业和职业的关系:一方面,专业是为职业服务的,三年专业的学习是通向职业的桥梁,学生应学好护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专业和职业的存在四种关系,即专业包容职业;以专业为核心,职业包容专业;专业与职业交叉、部分重合;专业与职业完全不一致。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还存在这样的疑惑:“我现在对所学护理专业不是很有兴趣,我的职业理想是否一定要与专业一致呢?”对此,教师应在承认职业理想具有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职业理想作一定的主流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对所学护理专业的兴趣,从所学专业出发确立职业理想。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职护生如果不能对所学护理专业产生兴趣,那么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就没有目标,专业学习就没有动力,上课不专心听讲则极易荒废学业。
二、自我认知教育
科学的职业理想应符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受年龄限制,中职护生对自我的科学认知还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具体的方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智能优势测评、能力测试等,让学生自我测试。学生做完测试后教师应作解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团体指导。
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中职护生的职业兴趣类型是社会型的。因此,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型职业兴趣适合从事的职业群,其中就包括医护工作,以进一步坚定她们对护士这一职业的兴趣。而在进行智能优势测试、能力测试时,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发现自己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从事护士职业的信心。如笔者在教学中给学生做了一个能力测试,其中的一项是手指灵巧度测试。学生的这项测试分数相对较高,于是借此引导学生,让她们意识到手指灵巧有助于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
中职护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教师要通过专业的职业兴趣测评和积极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身从事护理工作的优势和不足,树立起职业兴趣可以培养、性格可以调适、能力可以提升的理念,坚定护生热爱护理专业、从事护士工作的信心。
三、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感情、态度。这种情感为职业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最初的思想素材,最终升华为爱岗敬业、诚信至上的职业道德。它不仅会影响人们在职业准备时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还会对到一个人的择业观、就业观、工作态度和职业精神产生影响。
当前的中职护生都是“90后”,她们大多是在家庭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这一群体中,能够做到宽容别人、包容别人、理解别人的人较少,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相对较差。护理工作烦琐,且因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时刻都需要保持谨慎,不允许有一丝的懈怠和马虎,而患者病情又瞬息多变。这就要求护理人员积极主动、全心全意投入到救治病人的过程中。而要做到这些,中职护生就必须热爱护理工作。
鉴于大部分中职护生不是因为喜欢护理工作而选择护理专业学习的现状,培养中职护生的职业情感就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给学生介绍优秀护士的事迹以及组织学生到社区医院见习的方式加强对护生的职业情感教育,让护生热爱护理工作、热爱患者,建立起尊重、爱护、同情、理解患者的情感。
四、职业目标教育
职业目标是指一个人在确定一份职业后,对未来发展的实际期望。职业目标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目标的构成、如何看待职业生涯成功。如果不了解职业目标的构成,设定的职业目标就会空洞,无法实现。职业目标包括:职务职称目标、职业成果目标、职业影响目标。从这三要素为出发,设定的职业目标是具体的、可行的。学生如何看待职业生涯成功也会影响到职业目标的设定。
设定务实的职业目标可以坚定职业信仰和强化职业情感。目前,中职护生在设定职业目标时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对职业目标的设定好高骛远。在制定近期和中期目标时对目标薪金要求较高,只期望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从事护理工作,不愿到乡镇医院、社区医院、个体诊所等机构。另一种倾向是妄自菲薄,对自我没有信心。因此,教师要让中职护生了解目前的就业环境,让学生知道目前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养老护理急需护理人才的现状,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教育护生就业时不能只考虑医院级别、收入、福利待遇、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等因素,还要立足于现实就业环境。对于中职护生来说,务实的职业目标应是:短期目标以完成中职学业、获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主;中期目标是通过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增长知识,立足岗位成才;长远目标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在护理工作中有所建树。
为了增强以上教学内容的教学实效性,授课教师不能仅是课堂灌输,还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如组织职业理想演讲、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实践证明,这两项实践活动对培养中职护生的职业理想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准备演讲材料可点燃学生的职业理想之火,倾听他人的演讲则进一步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而在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活动中,中职护生通过与学长、优秀护士的近距离接触,不仅加深了对护理专业和职业的认识,又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榜样,培养了职业情感。学长的建议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艳伟.论中职生的职业理想教育[J].现代商贸工业,2011(2)
[2]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黄艳芳.职业生涯规划[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王燕凤.中职生职业理想教育基本路径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201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桂林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12-二类-3号)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基础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
根据关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思考,由于理论具有系统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理论研究和学习的作用在于便于让学习者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实现对该学科的掌握,以便进一步掌握该学科发展的趋势以及提升实践的能力,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律。
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非常良好,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壮大,各级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社会各界对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认可。不可否认,职业教育目标是培养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确实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滑向一个极端――片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甚至否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不能很好地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学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要具备继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片面强调学生实践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容易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实践方面片面的追求,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一)片面注重学生实践(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理论学习。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脱节,并且不利于学生对实践系统的理解,容易导致学生朝着“机械者”发展。而实践总是在一定条件限制下的实践,即使以工科性质的实践锻炼,也是具有局限性的,毕竟实践的工具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较大的变动,而没有理论的支撑,稍微的变化将会导致学生不能进行新工具的顺利操作,如此原来的实践的培训效率将是极其低下的,甚至付出的将成为沉没成本,这将是对我国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理论学习的缺乏,将导致学生难以承受将来知识自主拓展的需要。由于理论抽象性的特质,所以学习起来是很枯燥的、繁琐的,但是它却可以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迅速地掌握理论总结的方法,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实践活动中的理论总结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理论学习的这一特质还可以使学习者保持知识体系的适时更新,从而为学生将来社会竞争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三)缺乏理论基础的实践将进一步促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不利于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即“职业性”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么我们的理论将无法实现进步,进而实践的发展也将受到限制。理论是源于实践的,实践中的问题必须及早发现,虽然直接操作者(这里指的就是我们这些通常称为“高级技师”的群体)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一定要具备发现问题并将其表述出来的能力,这里需要他们具备相应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尤其在方法论方面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整合程度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所有这些通常只能依靠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才能解决。否则,实践将只能限于实践本身,而没有较显著地推动其本身及理论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培养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构建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而且需要构建知识传播和应用系统;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职业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职业教育的状况和水平应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还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贯彻以下策略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改变课程设计中实践课一边倒的倾向,适当增加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在注重实践课开设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这里不仅包括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同时还包括其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要注意增开一些方法论方面的课程,提升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自主动手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学生具备从实践中学习和总结理论,甚至发展理论(即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种开阔的思维。鉴于目前我国的高职学生基本素质较低,他们的思维通常是比较有局限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要做到自身的思维开阔,并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能顺应地发散,对诸多相互联系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锻炼其自主思维能力,从实质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
(四)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培养学生从业能力的适应性。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枝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五)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实践与理论(原理)的结合。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这里包括两方面:其一,有些基础理论知识无法实践或者讲实践成本过高,不应该搞实训;其二,需要实训的,也必须做到区别对待,对于那些独立性比较强的单个知识点应该及时进行训练,而对那些具有综合性质的知识体系则应该注重实训的综合性,以便真正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进行考核体系的科学调整。
当前的自然科学对实践及实践中的创新考核体系建立是比较完善的,对社会科学方面的高等职业教育考核由于其教学成果(即学生)的表现难以及时显性化,因而还不是很完备,考虑其结果的滞后性,拟应对学生建立一种长期的跟踪考核制度,并将重点放在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核上。
此外,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给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为他们一生的工作及接受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敏.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唐庆生.职业高中的地位、作用、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3]杨君莲.素质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5.11.
一、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前心理压力
首先,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高职毕业生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骄子”,而早已是明日黄花。虽然部分地区对于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但是护理专业毕业生仍然是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觉得前途不够明朗。部分学生受传统择业观念以及家庭观念的影响,仍然执意非进入三甲医院不可,及时竞争很激烈,他们依旧坚持不切实际的择业信念。基层的医疗组织缺乏专业的护理人才,但是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学生的就业理想与就业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毕业生就业失落感和挫败感较强。
其次,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容易产生不安和焦虑的情绪,甚至还容易自我否定,缺乏勇气和信心。随着毕业生的不断增多,竞争越来越白日化。加上很多高校本科护理专业也在扩招,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要比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知识面更广阔,知识积累更深厚,综合素质更强,技能操作更熟练,所以较好的医院都会优先选择那些护理本科毕业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容易不安和焦虑。
再次,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非正常渠道获得相对较好的工作,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业信心崩溃,心理压力加大。加上很多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学历、外貌、关系等因素,而毕业生又对就业期望值较高,结果导致学生自我设限,影响了就业进度。调查显示,部分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收入、以及规模和发展空间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结果造成了空岗失编和失业共存的现象,宁可失业,也不愿意去基层。
面对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以及面临的心理压力,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干预和心理帮扶工作,环节毕业生心理压力,提高毕业生心理承受强度,帮助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达成社会、学校、毕业生三赢的局面。
二、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毕业生就业前的心理压力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医学护理专业的办学定位,打造专业优势,提高毕业生的综合实力。明确办学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自我培养和教育,创新医院教育方法,使毕业生在就业环境中处于自身知识和技能的制高点,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够掌握就业的主动权。学校应该开设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个明确的规划,帮助学生选择职业,提前为职业发展做好相关准备。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应该努力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扩大知识面,熟练所学的医学及相关知识,完善自身专业知识体系,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三年的学习期间,学生应该明确自身定位,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毕业之前,学生应该能够对自身素质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明确自身优势,发现自身弱点,悦纳自我,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能够统一起来,减少心理激源的产生。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注重提高工作实效,强化毕业生就业之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班辅导员负责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排查,及时发现毕业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帮扶活动,缓解毕业生面临的各种压力,搭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宣泄心理压力的机制,使其能够及时、有效地宣泄心理困惑。职业院校还应该注意加强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择业价值观教育。很多职业院校的就业指导都是泛泛而谈,缺乏科学性和使用价值,对于择业心理的指导也是形同虚设,解决不了毕业生择业的心理问题。当前形式下,职业院校应该引导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进行择业,找准个人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帮助学生分析就业行情,教育他们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尽快实现就业。加强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风险精神教育也势在必行,护士一直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这是一份奉献型的工作,在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和基层欠发达地区,专业的护理人才短缺,护理专业毕业生也应该把奉献基层作为其择业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