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

时间:2023-10-07 09:02:18

导语:在互联网新媒体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互联网新媒体专业

第1篇

将融媒体时代的代表手机端的应用与使用纳入到高校新媒体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中,不仅可以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利用起学生手中现有的硬设备,而且可以弥补高校实验设备不足,解决部分资金紧张的困境。

关键词:

融媒体;实验教学;边界效益

一、融媒体时代遇见广电类专业大类招生

高校大类招生之后,广播电视学专业与新闻学、电视编导等专业教学内容在大学的前两年高度一致,基本就是大课堂讲大专题。这些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变化仅仅只是基础理论课部分变多了,而不是实验教学比重变大了。实验教学模式依然追随专业课程展开,我们似乎并没有在大类招生中感知到媒体类专业的融合。那么,媒体业界的融合是不是也一如既往呢?其实此时恰恰是媒体业界不同媒体内容、传播技术以及终端平台上高度融合的大时代,只是高校的教学改革滞后于时代的变革。媒体最讲求的是时效,而高校的媒体专业的变革却总是迟来,原因何在?除了高等教育自身固有的管理体制问题之外,高校管理部门自身的观念守旧依然是最大顽疾。其次是技术与资金的限制,最后才是专业师生的担当与付出。单就广电类专业而言,管理部门尚未注意到这个行业正在发生的巨变——媒体融合,融媒体时代的到来。

二、融媒体时代实验教学投入的边界效益

传统广电行业的录像机、摄像机、切换台、大屏幕动辄几万、几十万,国家关于高校建立广电类专业的审批方面基本也将高校现有的广电媒体设备的资产量作为是否允许设立专业的前提条件。但是数字化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使得媒体行业设备进入到了自身发展的边界,边界效益已经不可避免的悄然发生。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即刚开始投入还未产出,等到投入到一定程度并开始产生效益,增长的速度不断变慢,也就是说,所带来的单位效应是不断递减的,但总收益是不断增加的。最终出现峰值,可能有略微衰退。广电媒体设备的投入已经出现了这个边界效应。将高校广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定位于拍摄电视节目,购买设备拍摄更清晰的电视节目已经是一个过时的理念。高校管理部门只有两个选择:继续追加投资建自己的校园高清电视台和改变实验教学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改变实验教学的目标定位是唯一的可行方案。在网路媒体的冲击下,传统电视台的收视率在不断下滑。学生就业于电视台的数量在明显减少,而在互联网新媒体公司的就业比例逐年上升。互联网新媒体不仅将学生引导进自己的公司供职,而且引领了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技术上的融合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手机为例,它拍摄的高清晰度视频不仅优于市县级电视台的标清电视信号,而且鉴于用户贡献内容模式的推广,各大电视台为了播放特殊的拍摄条件下拍摄的特殊画面也用于自己电视节目的播出。同时编辑的文字、拍摄的图片一并上传至新闻客户端,受众与用户都可以评论以及转发。近来手机直播电视节目的推广,也直接导致了手机平台上有了电视,电视台播放手机录制视频,播出新闻媒体新闻内容也使得电视台里有了手机。融媒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实验教学的融媒体视角反思

首先,高校新闻专业如果仅仅像过去那样把报纸上的文字排版作为自己的实验教学目标,那么排版设备的缺乏与技术能力的不足依然成为自己最大的障碍。如果广电类专业依然将购买高清设备作为自己的实验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那么实验教学会依然举步维艰。利用融媒体发展的契机,将学生手中的手机利用起来,拍摄图片、视频影像,编辑文字练习排版,最终将新闻在手机客户端上、微信公众号上将都是大有所为。不仅锻炼了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技巧能力,而且为高校的发展,节省下了一大笔的资金,同时也从另一角度推动了融媒体使用与探索的学术研究与讨论。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其次,高校的广电类专业的实验教学是否应该等待管理部门理念更新呢?从华西村的巨变我们可以看出,任何改革的尝试最初的动力一定在民间。从普通师生的普遍使用到管理层的觉悟始终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而质的飞跃就在于倒逼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改革。基层的大学师生努力尝试改善实验教学的困局就是实验教学改革的起点,而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都将是改革的涓涓细流,最后必将汇聚成流。

参考文献:

[1]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J].传播与版权,2015(04).

[2]施小萍.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广电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对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4(11).

[3]孙姓.传媒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创新模式的构建[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6(06).

第2篇

《企业管理》课程是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但因为《企业管理》课程不像机电、汽修、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等传统技工专业的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易于进行实践操作的特点,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概念性技能,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的条理性等为目标,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直都没有一套合适的方案适用于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和当前技工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历层次相匹配。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及满足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笔者在总结多年《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当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一致

通常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自主创业者、家族企业继承者三项,目标特点就是注重基层管理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企业管理》课程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却更多的是管理理论或原理的讲授以及高级别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培养,理论性、概念化的教学内容占主体。这些“高大上”的教学内容与技工院校注重实用性基层管理技能、日常工作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也和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层次不匹配。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因其填鸭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因为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或者片面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甚至有时各任课老师重复使用相同案例,老生常谈,导致学生对案例有距离感,无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甚至厌烦这种常规教学模式。随着“新三中心论”理念的兴起,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广泛被应用,初期因其教学模式新颖,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此种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形式化,每一个环节都流于形式,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校企合作在教学层面应用不够广泛或深入,落不到实处

《企业管理》课程除了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工院校普遍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践实习。这种“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正常化,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日常教学安排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实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或者实习的内容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与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管理内容不能对应,达不到巩固拓展,加深理解校内知识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弱,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而很多学生对于来技工院校学习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对所学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无所知。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工商管理专业?对这个专业了解吗?”大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回答,甚至有部分学生说是家长的安排。这说明,本来很多学生就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被动的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所以他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或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

(二)参与性更强,更喜欢亲自去尝试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比较自我的时代特点,不喜欢受约束或被动的接受某些事物,更喜欢参与性强的事物,喜欢亲自去体验去感受。相较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思想、观念等他更容易接受自己实践所获得的认知。

(三)对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有高度依赖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于新时代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和Wi-Fi无线移动网络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事物已经产生了高度依赖性,无论课下课上一分钟不看手机,不上网都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所以说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新技术已经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现在以及未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三、《企业管理》课程“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应用

显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我们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创新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方法,以应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微课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完成课程主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微信、微博、论坛进行课堂的拓展-借助校园现有资源进行实践实习”是笔者在《企业管理》课程教学方法上作出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主体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网络学习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课堂是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和电脑的普及化以及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课程传统课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以微课为主导的线上自主学习,后一部分是回到课堂内的展示、讨论、答疑、评价环节。

1.微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因为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者,技工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又不够明确,所以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实操性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用”或是“做”。比如在讲到“人本原理”时除了要将原理的内容进行讲解外,更要详细讲解人本原理在“薪酬、福利、员工活动、员工培训、晋升渠道”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应用性的;而在讲到“组织”一节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组织、组织产生的原因等基本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如何进行部门化、如何设定各工作岗位的。

2.微课的自主学习

在微课学习部分,首先教师需要将制作好的或在互联网上下载的质量好的微课上传到网络课堂平台(如果学校不具备此环境,也可以上传到班级QQ群或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电子邮箱),安排学生自行下载观看学习。通过反复观摩微课自主的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以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然后要求学生将自己对本次课程中不理解的部分或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自己的观点想法记录下来,留待回到课堂内讨论解决。在此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不明白的部分还可以反复观看揣摩,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效果优于教师一人的课堂讲述。

3.回到课堂内的学习

在回到课堂内的部分时,教师可以出题检测微课自主学习效果,也可以要求每个小组或每名学生展示自己对微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或观点,也可以订正作业,也可以就微课内容进行答疑或组织学生针对与课前微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某一个题目展开讨论。最后,教师要根据检测结果及学生在课堂内的表现做总结评价,给学生或学习小组打分。本教学环节虽然形式上是又回到了传统课堂中,但是教师只是“主持人”或“评委”身份,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是学生。因为之前学生们都已经自主学习了微课中的内容,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在本环节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课堂气氛会相当热烈。

(二)微博、微信等移动互联网新兴通讯平台的应用-课程主体内容的拓展和补充

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形式使学生对课程主体内容有了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和有兴趣的网络联络形式完成课程内容的拓展、补充和延伸。比如网络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1.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论坛、博客的使用

互联网上有很多与企业管理相关的网站、论坛或博客,其中涉及到的内容既有专业、全面又有时效性现实性的最新案例,又有很多企业管理界人士关于企业管理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资源,为学生提前筛选推荐,引导学生经常访问这些站点,达到扩充课堂知识,开拓思维的作用。例如笔者在新生第一次课时都会要求每名学生在世界经理人网站(http://ceconline.com/)中的经理人论坛、百纳网的百纳企业管理论坛(http://bbs.ic98.com/forum10/)上进行注册,鼓励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跟贴参与案例或话题的讨论,发贴或把微课中学习的内容到论坛中请网友一起探讨或给予指点。同时要求学生在论坛上至少结识一名企业管理从业人员为自己的课外导师,拜师学艺。要求每月汇报总结跟课外老师学习到了哪些管理知识或获得了哪些启示。教师要根据参与者发贴的质量、数量和案例分析报告的情况给予评分。

2.微信的应用

随着微信的流行,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时不时穿插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案例、实事新闻、专家学者的观点言论,带动学生讨论,引出和引导课堂教学内容,并在此过程中对表现积极的学生点赞,鼓励学生,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三)现有校园资源的利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1.校园中的应用实践

《企业管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去企业实践或实习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校校园内的资源来完成课堂外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的人事部门进行实践或邀请人事部的工作人员作一些实践培训或讲座,学习生产运作管理的内容时可以去学校机电系或服装系的实训车间进行实践,学习市场营销的课程时可以和学校食堂或超市联合搞营销活动等。在学习“系统原理的应用”一节时,如果单凭微课的学习和课堂上的讨论,学生们很难对系统原理有个清晰直观的理解,那么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本校的图书馆以参观访谈的形式对图书馆的图书、职工、管理者、设备、规章制度、文化建设、未来规划日常事务等系统要素进行全面的考查和调研。当然,在调研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好调研前准备工作,比如学生划分小组、小组分工、预约访谈时间、准备采访文稿等,而调研后要指导学生完成调研报告并展示汇报,最后要评价总结。完成整个过程以后,学生们除了深化理解了系统原理并学习如何应用该原理进行管理外还锻炼了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等。

2.校园中的活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