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时间:2023-10-07 09:02:18

导语:在强国复兴知识竞赛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强国复兴知识竞赛

第1篇

(云南省建水县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云南建水654399)

摘要: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通过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民族文化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爱我中华”,“美丽家园,人人参与”系列活动,承担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民族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50-02

学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是搞好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借阅;对文献资料开发利用的目的,是把学校图书馆被动的低水平的服务转变为主动的高水平的服务。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等,也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更要具备双重任务:既要承担学校图书馆的职责、任务,又要担负推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

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地方文献资源,也是地方特色资源,这些资源记载着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经济、历史、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信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少数民族不可或缺的资料。民族文化是民族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在弘扬民族文化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一、邀请专家、学者做民族文化的释疑者

云南省是民族文化大省,红河州也是民族文化大州,主体民族哈尼族、彝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土著文化与汉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交融发展成了今天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内容丰富,浩如烟海,除汉字文献外,还有用民族文字撰写的文献,如彝族的贝玛文化,如果没有专家学者解疑释惑,根本不能入其门。哈尼族由于历史原因,虽然没有形成自己的传统文字,但并未影响其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留下了大量的神话、史诗、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祭词等口碑文化以及民居、服饰、节典、礼仪、生产生活方式等可视文化,需要大量财力人力进行收集整理,保护开发。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热爱家乡,爱我中华”,“美丽家园,人人参与”系列活动,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到学校开讲座、培训班,培训读者、引导读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弘扬民族文化的新生力量。

(一)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

民族古籍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是进行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史料。民族古籍、地方文献是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最具特色的馆藏资源。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成立“民族古籍室”、“地方文献室”,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和个人收集,如民委古籍办、民族语言工作委员会、民族研究所、文化局、博物馆、档案馆、科研单位、各地图书馆等。还要放下身份,走上马路地摊,进入街头书摊,与民间艺人交流切磋,精心淘选采购有价值的古籍。

图书馆要动脑筋,想办法,开办讲座,把深奥难懂的民族古籍、地方文献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帮助读者解疑释惑。在少数民族学生读者中树立忧患意识、全局意识,民族古籍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需要传播、弘扬、开发、利用,否则,将有消失的危险。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邀请民族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培训馆员,进行文献的加工、整理,从本质上满足读者的需求,深层次地为读者服务。

(二)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

图书馆讲座被社会各界称为“城市教室”,已经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和地区的文化亮点。民族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地区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党和政府投入巨资来收集、整理、翻译、研究民族民间文学,在民族集聚区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地区学校的学生对当地民族民间文学有很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由于文学修养、民族知识的局限,对用民族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会产生畏难思想,需要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为他们排忧解难,充分发挥讲座普及面广、影响大的优势,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吸引更多爱好民族民间文学的读者,让读者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学之所以产生并发展,其决定因素是该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比如,哈尼族的《哈尼阿培聪坡坡》、《普嘎纳嘎》、《阿波仰者》等迁徙史诗,记载了哈尼族祖先曲折漫长、悲愤流离的苦难历程,哈尼族民间文学就由这一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哺育而成。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有自己的民间诗人,有许多优美动人的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民谣和山歌,无论是用彝文记录还是口头流传,都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世世代代的传诵,一步一步地丰富修饰而成。开设民族民间文学专题讲座,产生了民族特色品牌效应,发挥了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三)开展民族知识竞赛

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从馆藏资源中精选有关民族知识、民族文化内容的图书,组织学生读者开展民族知识竞赛。内容丰富生动、与自己民族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知识竞赛,吸引了一届一届的少数民族学生读者,在校期间在图书馆收获了课堂之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树立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培养了历史责任感和爱祖国、爱家乡、建设家乡的高贵品质,也丰富了民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养成了利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

二、组织馆员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

云南省红河州委提出构筑“红河国际旅游文化走廊”,打造以哈尼梯田为代表的民族文化,以建水古城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滇越铁路为代表的近代工商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以弥勒为代表的休闲康体庄园文化等五大文化旅游品牌,给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民族地区学校图书馆要组织馆员走出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州委州政府的决策,参观考察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的需求,搭建交流平台、互动平台,馆员既体验了生活,锻炼了自己,又成了丰富发展民族文化的使者,对民族文化的直接参与和切身感受,激发起馆员热爱民族文化的热情,自觉自愿地担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

第2篇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国税系统如何抑浊扬清,落实“收好税、带好队”的队伍建设指导思想,教育和引导国税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促进国税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被实践验证了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的政治优势,则是解决这个课题的有效方法。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发广大国税干部履行“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神圣职责的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把促进国税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前和今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以促进国税干部队伍的健康成长,为各项国税工作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可靠的保证。

一、用教育引导荣辱观的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要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要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之中,切实加强对广大国税干部的教育,引导他们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实践者和积极推动者。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牢记宗旨意识,增强为税清廉的自觉性。要积极开展“树立荣辱观,倡导新风尚”主题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以正面典型教育为引导,以税务系统反面案例为警示,以知识竞赛、歌曲传唱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为载体,使“八荣八耻”教育入心入脑。要进一步加强国税文化建设,以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充分发挥国税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作用,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服务纳税人为荣、以损害纳税人利益为耻的良好风尚。

二、用制度规范荣辱观的要求

“八荣八耻”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又是做事的基本规范。要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将“荣、辱”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制度化。要紧密结合国税系统的工作实际,制定符合“八荣八耻”标准和要求的规章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廉洁从税的纪律规范,把“八荣八耻”融入其中,使广大国税干部说话、做事都要考虑荣和辱,自觉养成以荣辱为取舍、以荣辱辨是非的习惯。要制定对违背社会主义荣辱观行为的处罚规定,确保“八荣八耻”行为规范的落实。要定期组织国税干部进行自审与自查,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剖析成因,切实加以解决,形成自我纠正、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

三、用监督矫正荣辱观的偏离

强化监督,发挥监督的效能,是预防和矫正偏离荣辱观的重要途径。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早打招呼、早作防范。要定期召开以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国税干部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把践行荣辱观的情况纳入对国税干部的考核,人事教育部门和监察部门要加强对国税干部遵守荣辱观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反荣辱观的行为。同时,要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让有德者光荣、无德者耻辱。要建立预警机制,前移防范关口,分析和总结国税干部践行荣辱观的情况,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矫正措施,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第3篇

关键词:国学经典阅读;人文素养;师范生;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2014年教改课题“国学经典阅读与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编号:XYS14S04)

【中图分类号】G122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国学经典阅读受到国内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渐进校园、入课堂,这对弘扬、传播、普及和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学经典是构素养的源头

国学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是我们的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国学的精髓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所构成的中华民族精神灵魂,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

1.国学经典内涵辨析

早在近代以来,学界就对“国学”的探讨持续不断,尤其是随着近年来的国学热,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一些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国学院或国学研究机构,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国学进行了探讨。据史书《周礼》记载,“国学”最早是指国家设立的学府,在之后的朝代更迭中,其指代也不断变化,至清末,“国学”演变成为国家最高层次的学府,如太学、国子监。1902年,西学东渐,欧美学术进入中国,为与西学抗衡,保存“国粹”,梁启超提议创办《国学报》,将“国学”与“西学”相对,此后,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简言之,“国学”就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本质上就是中华传统文化。”[1] 她是当代中国人用现代的视角和认知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古代学说与传统文化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传承与灿烂文明长期积淀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几千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经典”,指普遍意义上认定的“典范经书”。《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我国的四书五经就是从某些方面教育人影响思想的历史典籍。所以“经典”就是指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最有影响、最有价值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它蕴涵着道德常理,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国学经典”是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经典的书籍,是一个民族信仰文化的传承及特有精神气质的体现。国学经典囊括了学术层面(包括“经、史、子、集”四部以及文史哲、语言、宗教、地理、文献等学科);价值取向层面(如教人如何为人处事、安身立命,包括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民族精神层面(涵盖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生存智慧和治国方略等)。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开展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所提出的国学经典就是泛指四书五经等历史文献,包括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道德经》等。

2.人文素养概念解读

“人文”其实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辞海》解释为:“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人文就是“文化”,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而“素养”则是指一个人通过后天的训练与教育在素质与修养方面达到的水平和境界。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广博的人文修养所内化的德性、气质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律和自觉,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情怀。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犹如鸟之双翼,不可或缺,并且只有双翼健劲,才能相得益彰、触类旁通,拥有健全的知识体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2]

当前,国学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当代的大学生,尤其师范院校学生是我国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学经典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经典阅读”对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当前,我国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表现在人文知识贫乏、人文素养欠缺,尤其是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普遍兴趣不高,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对其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的人文素养其意义主要在于:

1. 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养

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3]。国学经典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会的伦理等常识,如“知义明耻”、“厚德载物”、“和为贵”等人伦价值体系。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将来主要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对青少年学生负有伦理人格的教导责任。正是这种角色定位,决定了师范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地位。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带给师范生的不仅是精神文明的富足或者是对精神家园的寄托,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文字功底和阅读思考能力,深入领悟国学的精华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并使之内化修养和高尚的精神情操,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科学素养、人文关怀,达到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的目的。

2. 培育师范生的健康人格

有专家曾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康人格对师范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非常重要关系,尤其是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及个性修养都是师范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内容。当今师范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有健康、完善的人格,比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心理健康等,因为这对促进师范生成长很有借鉴意义。国学经典中有着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从温和、善良、严以律己、谦让宽厚的道德礼貌,到富贵不、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历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于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心胸开阔、积极上进、乐观豪迈与自我完善及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和鼓舞。

3.增强师范生的爱国情怀

阅读国学经典,随处可见古代仁人志士对自身、他人、国家和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和爱国情怀。通过国学经典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国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永远是一面永恒的旗帜:我们可以从古代诗词典籍中读到洋溢着浓烈爱国主义情怀的优秀作品,体会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同时可以从中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富养料,感悟国学底蕴的深厚和博大精深。当前,全国人们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国学经典阅读,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志存高远、发愤自强,把大学生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三、国学经典阅读培育师范生人文素养的基本路径

师范院校被誉为培育未来教师的摇篮,人文素养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大力提倡引导下,一度在大学教育中曾渐行渐远国学经典阅读逐渐为大家所重新重视和学习。培育师范生的人文素养需要着眼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围绕国学经典为核心文化,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

1.提高国学经典阅读的认识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201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投资建设了“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将国学诵读行动着力打造成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开展国学经典阅读对提升师范生人文素养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乃至班风建设等体系的范畴。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一代伟人读书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闻名遐迩。学校在主建筑上镌刻醒目的题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还有徐特立老先生书题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及画廊、宣传栏等无不彰显传承国学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优美清新的校园中接受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产生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形成师范生的教师职业信仰,积极上进"心胸开阔”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学校只有把国学经典阅读纳入到思想、政治、文化建设的体系,使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提升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内涵,使学校师生在国学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2.加强国学相关课程教学建设

学校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国学相关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教学传播和渗透: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阐述国学文化内涵,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程中注重进行国学知识的渗透,达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国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要更加生动灵活,力戒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呆板的说教,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实物和图像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传统文化的形象魅力;也可以借助优秀道德事迹的陈述,采取演讲赛、辩论赛及课堂主题讨论等形式诠释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增强国学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国学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建立学术严谨、国学知识丰富的国学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教育人才,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优秀经典作品专题导读和系列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修养及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3.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

积极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国学经典阅读深入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载体。丰富国学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可以举办独具匠心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国人喜闻乐见的传统佳节,春节、元宵、中秋、端午和重阳节、清明节,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 让师范生在活动中体会国学知识的内涵, 感悟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底蕴;也可以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包括国学阅读研讨会、国学知识竞赛,国学兴趣小组,以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操作竞赛、明礼修身工程等,将国学自然融入每一位师范生的日常文化生活中,汲取国学文化的养料,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还可以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如开展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对文化古迹、教育基地等的参观调查与学习,将历史和现实结合,把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这些丰富的精神元素能够使师范生完善人生与人格,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3-24

[2] 张夏.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构建思路[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