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内科疾病护理

时间:2023-10-07 09:02:21

导语:在内科疾病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内科疾病护理

第1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43-01

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并观察相应的内科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我院于2009年4月份至2010年4月份收治的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诱因。观察我院采取的内科护理手段,评价其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45-74岁,平均年龄为67.3岁。患者家族均无遗传性疾病史,27例患有糖尿病。其他病史为:心肌梗死病史52例,心绞痛病史79例。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通过临床检查与问询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诱因。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该提供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时打扫并通风,确保充分的采光。同时,需要定期更换床单等,为患者创造卫生的环境,注意尽量减少重复性操作,保证患者获得充分的卧床休息[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加深其对自身病症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讲解常规治疗方法、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等,鼓励患者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防护,增进其保健意识。

心理疏导: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发作速度快,一般较重,易于出现过分担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进行心理安抚[2]。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进交流的成效。然后,告诉患者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鼓励其配合治疗。在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疑问时,积极解答。

饮食干预: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饮食干预与指导。告诉患者控制盐分的摄入,降低并发高血压的风险[3]。日常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针对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多吃软质或流质食物,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营养支持。

病情观察护理:除去以上操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监控心率、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尿量与大便性状等,以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法。同时,避免患者情绪过分激动,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如果气候变化较大,则需及时添减衣物,并调整病房布置。此外,注意控制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诱发不良后果。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现的诱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情绪快速变化、气候变动、运动量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符合上述四项诱因的患者分别有46例、11例、34例、27例。在护理服务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对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风险,护理成效十分良好。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习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在饮食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均呈现出日渐多样化与高脂化的趋势,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人体对不健康成分的过度摄入,诱发心血管疾病[4]。除了此项因素,包括气候、情绪等在内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因此,当前的重点在于探明该类病症的发病诱因,以便在发病前积极预防,在发病后对症治疗。同时,除了临床治疗,全面性的护理也必不可少。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因主要包括情绪的快速变化、气候变动、短时间内运动量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在内的内科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疾病体征,增进保健意识,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康太华,郎恩普,刘敏,杨俊,李莉,李书国,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1-124

第2篇

【关键词】优质护理;呼吸内科;效果;满意度

前言

呼吸内科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类型,且病程一般较长,并易复发。因此,应十分重视呼吸内科疾病的治疗。除了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进行科学合理的临床护理也尤为重要,这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有重要作用。我院对呼吸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呼吸内科收治的8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4例,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2.6±3.1岁;疾病类型:10例支气管扩张、7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结核病、6例支气管哮喘。对照组44例,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51.5±4.0岁;疾病类型:7例支气管扩张、8例急性间质性肺炎、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结核病、7例支气管哮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对照组一般护理干预,观察组则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营造人性化的治疗环境

为给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可对病区进行人性化改造,如将病区分为双人间、单人间、三人间不等,在每个病房设置空调、电视、独立卫生间等,并安装呼叫器、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等。每天安排专人打扫病室,保持病室通风、整洁、干净和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1.2.2合理安排排班模式

可实施分床到任的组长带班制,组长分配每一名护理人员管理一定数量的患者。并制定护理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对护理服务的重点做出明确规定[1]。排班制度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排,保证每一位患者均能得到全程护理服务,并保证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以免出现过度劳累的情况。为提高工作效率,应减少接班的次数,可采用APN排班模式,以能为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护理服务。

1.2.3强化基础护理

呼吸内科疾病患者很多是老年患者,与其他科室相比护理工作更为繁重。为此,护理人员应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妥善的护理方案,如对咳嗽较为严重的患者应注意做好叩背、翻身等工作,并送检痰液。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则应注意做好口腔的清洁和护理工作[2]。

1.2.4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可结合视频、图片、宣传册等进行讲解。对于患者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其自我保健的能力,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P<0.05表示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经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中有28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63.6%,对照组中有21例患者治愈,治愈率为47.7%,观察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6,P>0.05)。

2.2护理满意度比较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其中,满意率=(非常满意+满意)/总数×100%,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5%,对照组为45.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率

观察组 44 11(25.0) 21(47.7) 12(27.3) 0 33(75)

对照组 44 3(6.8) 17(38.6) 20(45.5) 4(9.1) 20(45.4)

x2值 5.44 0.74 3.14 4.19 8.02

P值 0.02 0.39 0.08 0.04 0.004

3.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医疗硬件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医疗的水平。但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因而对于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良好的医疗服务质量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3]。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治疗患者时,不单纯依靠药物或手术治疗来改善患者的症状,同时还应对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这对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旨在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治疗效果[4]。

我院对呼吸内科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达到63.6%,高于实施一般护理的对照组(47.7%),可见,优质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另外,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5%,远高于对照组的45.4%,且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质护理有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且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孟.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2009-2010.

[2]袁莉丽.优质护理服务在呼吸内科的实践与应用观察[J].大家健康,2013,7(10):27-28.

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冠心病;内科护理;诱发因素;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99-01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指动脉粥样硬化(俗称动脉硬化),高血压,脑卒中和心脏病等。具有“四高”即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一多”即并发症多的特点。众所周知,心血管病是目前全世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疾病,全球都在为战胜和攻克心血管病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近年来已逐渐成为我国的流行病并成为当今威胁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将导致靶器官损害,引发严重心、脑、肾等并发症。故分析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发病原因与合理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院68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其予以了有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具体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1年2月我院68例临床冠心病住院患者,男40例,女28例,年龄41~82岁,平均67岁。其中62例患者有心绞痛病史,21例患者有心肌梗塞病史。

1.2方法

对68例临床冠心病患者的诱发因素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并予以针对性的临床预防措施, 重点对患者进行日常饮食、心理护理、合理服用药物等相关方面进行护理。

1.3诱因分析

1.3.1运动量的突增及情绪的变化: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出现过较为急速的运动或者是情绪的波动,从而进一步引发了相关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1.3.2气候的多变:问卷结果显示,天气的较大变化往往对许多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以及血液循环造成了一定影响,从而使得疾病的发生率有所增加,;

1.3.3本组患者中37例(54.7%)体重超标,31例(44.5%)糖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血脂、血糖等相关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1.4护理方法

1.4.2合理调整日常饮食:

一组对11个欧洲国家,70~90岁的老年人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有益心脏健康的饮食可使心血管病和其他疾病的死亡率降低50%。在食物中增加软纤维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以上,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影响。一般来讲,心血管患者应选择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可以:①多食含钾、钙的食物。在过去几十年间,含糖饮料和食品的消耗量日益增加,减少这类食品的摄入可从根本上减少人们的总能量摄入,并促进营养平衡。高盐饮食会使血压升高,减少食盐摄入量可降低正常人的高血压发生危险并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趋于平稳,还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CVD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危险。②少食动物脂肪和内脏,多吃一些海鱼。③多食果蔬、粗制谷类。多数果蔬营养丰富、热量少且富含纤维,因此,多食果蔬可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及主要营养素和不会使总热量摄人增加的纤维素,可降低多种CVD,特别是脑卒中的发病危险。

1.4.3积极心理调护: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扰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①忧虑心理:患者每天愁眉不展、寡言少语,有时唉声叹气、无精打采、多愁善感,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身体呈现虚弱无力的状态;②绝望心理:由于病情加重,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殊护理及周围环境的刺激。患者心理承受力低下,出现神志不安,恐惧惊慌,日常行为难以自理,依附性大,陷入困境,难以解脱,有的甚至做出后事安排;③猜疑心理:患者对周围的事情非常敏感,常把病情看得比较重,超出医护人员交代的范围。怀疑猜测医生、护士、他人隐瞒病情,把一些没有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病情联想,导致身体怠倦、神志恍惚、身心疲惫;④拮抗心理:对自身的病情满不在乎,不相信医生的诊断,违背医嘱,尤其在病情好转后,自动放弃治疗;⑤应激心理:一方面,由于心理失衡导致行为消极,从而引发身心防御功能低下,最终使疾病加重;另一方面,应激心理可以改变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引起平衡失调导致病情发展。现在研究已认识到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神经刺激组织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儿茶酚胺与皮质类固醇结合,动员脂肪,从而增加了血中脂质。因此在预防与处理方面要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和气氛,从患者的心理需要出发。首先,要有良好的舒适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放松;其次,在诊治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鼓励患者战胜疾病。对患者家庭及工作方面引起的心理压力,要耐心疏导。

1.4.5合理服用药物: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具有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差的特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如地高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半衰期长,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色容改变以致发生心律失常。故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有条件时监测血浆中洋地黄浓度。

2 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行有效的临床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内科护理,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以及自我保健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疾病的临床复发频率有了较为明显的减少,患者的愈后康复有了较好的改善,同时也增强了护士的责任心,形成了较为和谐的医患氛围。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中老年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饮食习惯和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较为密切的相关性,平素喜食高脂肪及高胆固醇等食物的人群,其心血管病的发生率通常比较高。运动量的突增及气候的多变在心血管疾病诱发因素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因而加强临床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及管理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着积极的意义。心血管疾病护理质量也已经逐渐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普遍重视。提高心血管科临床护士的管理水平及服务质量已是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关键所在[5]。

本文通过分析心血管疾病当中冠心病的临床发病的诱因,并就其预防措施及内科护理体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得出,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正确健康的教育,及时的实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对于提高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复发率,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死亡率以及更好的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慧霞,马淑芳. 心血管疾病一般护理体会 [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5):236-237.

[2] 郑军,洪波,张世范,徐迪辉,杨俊峰,孟辉,高明,林勤燕,唐娜. 硝酸甘油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 [J],内蒙古中医药,2010,(1):70-72

[3] 刘延凤. 浅谈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体会 [J],中国医药指南,2009,8(25):168-169.

第4篇

个案追踪是一种关于过程管理的方法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安全和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为概念,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和先进过程管理方法[1-2]。追踪方法学自2006年自美国开始广泛应用后,我国于2011年正式把追究踪方法学作为医院等级评定的一个引入方法,并出台了相关标准,可见追踪方法学在临床的重要性[3]。笔者对呼吸科住院危重患者运用追踪方法学,对照护理全过程14条,对护理制度、护理流程的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减少患者的危险因素,重点关注患者住院全过程的感受,从患者的感受去改善护理服务,强化护理内涵,有助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及护士临床护理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呼吸科专科特点,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呼吸系统危急重症病例,如呼吸衰竭、重症肺炎、肺栓塞、大咯血等在护理中有一定难度的60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7~91岁,平均(75±10.1)岁。患者中呼吸衰竭患者38例,重症肺炎患者12例,肺栓塞患者3例,支气管扩张并咯血7例。这些患者除了呼吸科疾病外,28例伴有糖尿病、29高血压,20例伴有心脏病,9例为股骨颈手术后并发呼吸衰竭,1例为断肠综合征并发肺炎、呼吸衰竭。所有患者均为Ⅰ级护理。病重患者46例,病危患者14例。

1.2 排除标准 (1)患者不愿意配合护理调查工作;(2)高龄患者,不能很好地表达意见和回答问题,患者及家属均沟通困难;(3)住院时间过短(

1.3 方法 本科组织主持开展危重疾病患者护理全过程追踪式护理查房60次,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的请内分泌、心血管、ICU、消化、神经内科、普外科等不同专科的护士长、专科护士、资深护士参与了本科个案追踪查房,这种多专科的合作,更专业更全面地发现患者护理过程中的问题,为患者提供跨专业的护理照护。

1.3.1 追踪的目的 通过对呼吸内科急危重症的检查追踪,了解医院各科室职能部门与呼吸内科相关的流程是否存在缺陷,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4]。医护人员对相关操作包括无创辅助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术操作及护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等吸呼内科专属操作与检查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护理记录的书写情况,是否存在与医生病历不符等情况进行改进。促进护理更加完善,减少医疗差错,增加病患满意度。

1.3.2 成立追踪小组 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大内科护士长,呼吸内科护长,以及高年资护士及组长,下属护理。由于部分护理涉及到医护配合,故也包括了部分医生[5]。综合多部门医护职称资历包括了:主任护师2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6名,护士1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2名。

1.3.3 确定主查者 主查者在追踪查房中起核心作用,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理论知识,掌握各项核心制度、流程、指引,对护理全过程14条的要求理解透切。主查者一般由护士长、责任组长或者高年资的护士担任[6]。

1.3.4 追踪查房准备 在护士长、责任组长指导下,由责任护士整理患者资料,内容包括:(1)患者病史如:咳嗽,咳痰,气喘几年,有无夜间呼吸困难,是否曾行肺功能检查;(2)主要治疗包括平常用药,目前治疗用药,检查评估患者是否能自己应用舒利迭等吸入性药物,用药后的反应等;(3)异常检验检查报告,肺功能检查的严重程度;(4)存在的护理问题:如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患者是否配合,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主观感受如何,神志是否清醒,痰液是否增多,血气分析结果是否好转;(5)针对目前病情已采取的护理措施等;(6)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告知,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为现场查房做好准备。

1.3.5 现场追踪 由主查者、护士长、责任护士参加,现场观察住院环境是否安静舒适、利于康复;床位安排是否与病情相符;特殊细菌感染的患者,是否有很好的隔离措施;是否备有隔离衣;痰多难排痰者,床边吸痰机的准备情况。床边查看患者信息,核对患者身份,查看手腕带信息,姓名、床号、住院号、性别、年龄等信息与实际是否相符,观察护士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沟通的内容是否个性化,是否关注患者的需求,访谈患者及家属,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重点关注其在护理过程中的感受。

1.3.6 追踪问题设定 查看病历,根据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全过程中,包括做好入院患者护理、协助医生检查、严密观察病情动态监护患者、准确执行诊疗计划和医嘱,确保疗效和安全、提出护理诊断、增强治疗成效、立足病情和自理能力的生活护理、督导患者康复训练等方面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由科护士长、主查护士共同商讨,以《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基础篇)、《临床护理技术规范》(第2版)、《广东省病历书写规范》、全程护理14项指标、特一级护理质量评分表、基础护理质量评分表、服务满意度为考核标准,通过查阅病历和护理记录,考查护士等形式,发现护理隐患或者不良事件。由护理部主任和护士长对科内整体查房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护士、护长为对象,以追踪方法学为依据,服务措施落实情况和患者对服务效果评价为标准依据,从患者的角度对笔者的服务进行评判[7]。

1.3.7 系统追踪和不良事件整改 通过对现场追踪,严格按设定问题进行系统性总结,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交流获得的信息,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严堵医疗漏洞,对护理环节,文书工作,进一步疏理,最后全部执行并改正[8]。通过对危重病例进行追踪检查,将追踪结果与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及专业标准、指南等结合起来,共发现在护理文书、患者安全、病情掌握等问题共238例次,其中护理文书书写、健康教育、跌倒、压疮等高风险的评估及预防为前三位。发现的问题由护士长督促并进行整改,由追踪查房实施至今,修订制度57次,修改流程23次,见表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结果显示,病区管理,优质护理服务,患者满意度,特一级护理方面分值均得到提高,而护理文书书写提高最明显,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注重环节质控,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应用追踪方法学,从护理全过程14条进行追踪查房,从患者住院期间各个环节实施质量评价,确认出现问题的环节,前瞻性的找出潜在的风险,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从而减少或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患者安全、物品安全和环境安全”[9]。

3.2 改变护理评价观念 传统认为,卫生局对医院或是医院对科室的评价是一个服务的肯定。但是它忽略了很多细节和患者的感受,追踪方法学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由患者对笔者进行评价,指出笔者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一些笔者想不到的角度出发想问题,使笔者切实地感受到患者的需要和心声[10]。

3.3 多专科合作,为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服务 呼吸科危重患者往往并发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追踪查房邀请其他专科的护士长或高责护士参加,他们对专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有着更深层次的见解,通过这种跨专科的指导,能够为患者实施全面的护理。

3.4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 追踪查房的内容涉及专科护理、药物的正确使用、不良事件类型及上报、病情的观察及处理、危急值报告、医院感染与控制、健康指导、康复指导等,通过查房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他们采用评判性思维方法思考问题及查阅文献的积极态度,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应急处理、抢救协助、交流沟通、主动服务,专业知识运用等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2]。

第5篇

方法:把我院内科病房中2009年1月~2010年1月1890例作为对照组,2011年1月~2012年1月2576例进行护理管理措施的作为干预组,分析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有效的护理预防,得出结果。

结果:干预组中的院内的感染率为4.92%明显比对照组中的1.86%降低,两组院内感染分布的内科科室均主要为呼吸内科,其次为消化内科和泌尿内科。

结论:加强护理管理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内科病区 院内感染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5-02

院内感染为患者在入院时无感染或有潜伏存在的感染,经入院48h后便发生感染或出现败血症的情况[1]。因院内感染多为环境和认为因素所造成的,故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伤害[2]。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年经加强护理管理的工作后,对防治病区发生院内感染,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把我院内科病房2009年1月~2010年1月的1890例(男1023例,女867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2011年1月~2012年1月的2576例(男1670例,女906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干预组的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护理,而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加强护理的管理。其中对照组有93例发生院内感染,干预组有48例出现了院内感染,符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3]。其中住院7~10天发生的有54例,住院>10天发生的有72例。

1.2 方法。对我院各个内科在2009年1月~2010年1月和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出现院内感染的人数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比各个内科室中出现院内感染的情况。其中,院内感染率为院内感染人次数占住院总人数的百分比。

1.3 统计学数据。采用SPASS1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数的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院内感染的比较,干预组的院内感染率为4.92%,明显比对照组的1.86%降低,具体见表1。

3 讨论

经总结发现院内感染的好发科室依此为: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泌尿内科、皮肤科,这些科室的患者患病部位都是向外开放的,故需加强对外面环境的管理。

院内感染的分析,我院的内科住院患者多为年龄偏大的老年患者,其组织器官功能已有衰退的征象,其机体的防御能力开始下降,且其住院时间长,且所患的基础疾病多,加上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和较长时间卧床,从而易导致院内的感染发生[4]。另外,因医院医疗条件的局限,检验的设备不能满足具体分离病原菌的要求,导致内科病房内无法合理且规范化地使用抗菌的药物,再加内科的患者多长期使用激素类的药物,使得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这也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发生率[5]。还有,在医疗技术的操作上,若护理的工作做得不到位,也会使院内的感染率增加,侵入性的操作会增加细菌进入人体的机率,如插尿管和留置导尿管等会引发泌尿系统感染。

护理的工作管理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预防效果,故需做好内科护理工作的管理,以预防院内感染,具体措施有:①做好基础的护理卫生工作,严格遵循医院的规定对病房的环境进行消毒,对于出院的患者,要做好床位终末消毒,随时保持病区的环境整洁。在使用各种的医疗器械前,检查器械的灭菌情况,使用结束后要严格进行消毒处理再存放在无菌柜内[6]。②护理过程中,加强护理人员手的消毒,以切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护士在出入病区、接触患者的前后、进行每项护理操作的前后均应严格进行正确洗手消毒,以防发生病区的交叉感染。③对于一次性医疗器具,要积极加强使用管理,首先进货的部门必须严格核对并检查每次购入的医疗器具,保证其无菌干燥。各科室在输血抽血或注射时,要单独使用一次性的器具,以防出现交叉感染。④严格执行院内感染报告制度,做好监测院内感染的工作,能直接减少发生院内感染。应对正在感染的或可能感染的病人,要进行前瞻性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及时隔离,在传染源中阻断院内感染发生暴发性流行。所有的医务人员,要对院内感染引起重视,并有极力控制院内感染的责任感,提高对院内感染监护的认识和重视,临床的医护人员要及时汇报院内的感染卡。

由此可见,内科住院患者获得的院内感染多为患者本身的因素和医源性的因素引起的。作为护理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预防院内感染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进行规范的护理操作,并且做好消毒、隔离的工作,还要对病区内的出现感染疾病的患者进行监测,积极提高护理的质量,以消除院内感染传的播途径,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内科病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于素英.内科病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3,19(11):120

[2] 畅明,樊寻梅,杨永弘.对机械通气条件下院内感染性肺炎的认识[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1,28:144-147

[3] 王枢群,张邦燮.医院感染学[M].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258-260

[4] 花宅贺.石连仲,乇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5):519-520

第6篇

1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患者刚入院,心理负担往往较重,主要因为:①患者认为反复发病、难治愈,病程较长,如有明显的呼吸困难,使病人产生恐惧紧张心理,视为死亡的先兆。②对工作、家庭放心不下,心事重重。③受医院各项制度的约束,生活不习惯,给病人带来孤独、不安和烦躁的感觉。④担心治疗效果,过大的心理负担可加重病人的症状,护士必须及时给予调节、护理。

要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医院的环境。主动热情护送病人到病房,进行更衣和各项处置细心介绍医院的有关情况和作息时间以及管床医生,责任护士的姓名,以热情、真诚、亲切使病人产生至医院如归家的感觉,有利于沟通医患感情,并迅速配合药物治疗,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消除顾虑。

要从理论上说明呼吸系统症状是疾病发展的过程,只要配合治疗症状就会缓解,病人有了生的希望,也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了,自觉症状很快减轻。

2住院期间的心理护理

2.1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护理

2.1.1紧张急躁心理

呼吸内科患者有时病情变化快,使慢性病急性发作,呼吸困难使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全身不适出现烦躁,易怒甚至将氧气拔掉,对医护人员横加指责,不配合治疗,情绪极不稳定,并认为呼吸困难是医务人员无能造成,这时,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和耐心细致的劝导并说明心理上的平静地病情好转的开始,急躁只能加重呼吸困难,增加耗氧量,另一方面,在操作时表现出沉着、老练、迅速以取得病人信任,才能消除他们的焦虑急躁心理。

2.1.2悲观失望心理

基层医院,农村病人多,由于病程长,反复住院,有些病人每年住院2~3次,每次住院时间长,加之疾病折磨,精神经济条件差的病人一入院就有较重的思想负担,出现心事重重、沉默、苦恼,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厌烦拒绝治疗。我们应加倍关心体贴病人,言行要小心谨慎,说明我们尽量用最小的钱,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鼓励病人用坚强的毅力战胜病魔,对医务人员有信赖感,病人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1.3忧虑抑郁心理

多见于女性患者及久病缺少家人照顾的病人,他们表情淡漠,孤独怯懦,对外界不感兴趣,因此,护士要多给予鼓励、劝慰、开导,以免导致神经官能症,要及时向她们反馈效果,为促进病情好转创造条件。

2.2特殊检查时的心理护理

在进行胸穿,支气管镜检查前,应向患者解释检查的必要性,目的和注意事项,使其消除顾虑,畏惧和不必要的思想负担,以便更好的配合检查,进行检查时,即使发现异常情况也不能流露出不愉快或惊慌表情,以免使病人产生怀疑、焦虑和恐惧心理。

第7篇

关键词:神经内科;跌倒;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167-02

一、引言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以年老体弱、意识障碍和感觉、运动、认识障碍为特点,极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肌肉损伤、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不良后果,造成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影响医院的信誉度,也给病人及家庭造成负担。神经内科自2011年1月~2012年1月对住院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跌倒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现报告如下。

二、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19例,其中男性397例,女性322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65.5岁。其中急性脑梗塞324例,脑出血142例,血管性眩晕73例,运动神经元病41例,帕金森5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0例,癫痫26例,病毒性脑炎15例。

三、跌倒的原因分析

1.患者因素。(1)年龄因素:神经内科病人老龄化,研究发现,65岁以上住院老人跌倒危险性增减,其后跌倒危险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80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危险[1]。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所患疾病大多与思维、行走步态有关,表现为反应迟钝,步态不稳,出现感觉障碍,易发生跌倒。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功能减退,易发生跌倒。(2)心理因素:许多老年患者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愿让人帮助;有的患者有内疚感,觉得自己患病拖累了家人,特别是长期患病的病人,尤其是夜间,不让留陪护或不忍心叫起陪护,自己下床因出现体力不支而跌倒,因此夜间是发生跌倒的高峰;另外,焦虑、抑郁及挫折感,使患者降低了对周围人、自己、环境的注意力。(3)疾病因素:疾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痴呆、帕金森病、脑卒中、小脑疾病、外周神经病等,会影响脑部血流的灌注及氧供应及机体的平衡功能。神经内科部分病人合并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不同疾病均会增加跌倒的危险因素。

2.护士因素。护士人力资源缺乏,部分护理人员年资低、知识老化,防范意识及知识薄弱,没有做好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从而不能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的指导。护士巡视病人不够,未及时发现及解除安全隐患,床头无“防跌倒”警示牌,未根据病情留陪护或过度依赖陪护,患者、陪护、卫生员跌倒安全教育指导监督不到位,导致过于自信、放手、地面潮湿而跌倒等[2]。

3.家属因素。家属认识能力不足或缺乏。在护士评估到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因素后,告知家属留有陪护时,家属过高的估计病人的能力,拒绝陪护。病房条件差,也是家属不愿陪护的原因。教给家属安全防范措施,如床档的使用方法,患者家属自以为这个用不着。

4.环境因素。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太滑或者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房家具有棱角;楼梯过陡、过滑,没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档,无呼叫器;床椅不稳;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

5.药物因素。很多药物明确规定高空作业者慎用,其实是药物影响平衡、视觉、精神、血压等,增加跌倒的发生率。

四、护理对策

1.对于病人和家属。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的措施,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对跌倒的重视,要因人而异,教育多样化。对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视力较差、听力下降的病人,利用床头交接班,护理治疗时重复多次教育,在走廊发现患者步态不稳,及时给予扶助,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预防,重要的注意事项及时予以书面告知,护士与家属双签名,以示告知;对久病卧床及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教会3步起床法[3]: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以防止性低血压晕厥的发生。教育无陪护患者有需要帮助时,不要怕麻烦,避免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而发生跌倒。

2.对于护士。加强护士安全防范教育及培训,护士是预防患者跌倒工作中最重要的人员[4]。所以护士要学好防跌倒知识,树立防跌倒意识,并通过真实事例敲响警钟。多关心和尊重患者,热情主动,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使他们相信护士,听从指导。针对高危因素的老年患者,每位护理人员要心中有数,协助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护士还要尊重陪护的劳动,积极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配合护士做好安全工作。

3.对于环境因素。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日间光线充足,夜间设置脚灯,保持病房、走廊、厕所地面干燥,地面湿、滑时出示“小心滑倒”警示牌。及时清理病人身边的杂物,呼叫器设置在合适位置,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随手可得到的距离内;同时嘱咐病人穿稳定性好且防滑的鞋子。其他安全检查:床有护栏,床脚轮要有良好的制动功能,厕所设有紧急呼叫,安装防滑垫和扶手。改善病房环境,病室整洁,安静,开水、热水、冷水保证到位,让患者及家属用起来方便。

4.跌倒高危评估,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性被认为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的对策。通过对年龄、活动能力、沟通能力、意识、感官、不太平衡、眩晕、有无跌倒病史、是否服用镇静剂、抗精神药等特殊药物、有无照顾及睡眠型态等几个方面来细化评估[5]。对有跌倒危险的患者进行重点护理管理,:(1)在患者床头挂“防跌倒”警示牌,严格交接班。我院采用红底白字的标示。(2)对有跌倒病史的患者在详细询问后,重点预防,必要时专人陪护。

五、结语

跌倒是一种社会流行病,是环境、生理、病理和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神经内科病人发生意外跌倒的原因,完善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和护理措施,大大降低了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春梅,周巨林,李阳,等.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6(7):1014.

[2]张建华.老年人护理安全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7,7(7):12-13.

[3]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824.

第8篇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内科疾病;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60-03

糖尿病是临床内科的常见疾病,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社会老龄化的急速加剧,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现已成为危及社会健康的公共安全性难题之一[1]。糖尿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手段,仅能通过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但不完全统计后发现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血糖控制的难度,也对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该研究探讨内科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70例研究对象均为该院2015年1―9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均明确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0.4±5.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4.5±0.3)年。合并慢性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8例、脑血管病变10例、神经病变9例、糖尿病肾病10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心血管病变12例;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3.4±5.2)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0.3)年。合并慢性并发症:泌尿系统感染8例、脑血管病变10例、神经病变9例、糖尿病肾病10例、原发性高血压11例、心血管病变12例;入选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通过该院糖尿病护理学组 审核。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慢性并发症史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70例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常规护理措施,即临床Ⅱ级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内容为:①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若患者出现负性心理和不良情绪,及时进行疏导和缓解,消除或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调动患者配合临床治疗的积极性,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同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小视频等,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糖尿病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注意事项和治疗原则。②并发症护理,当患者出现神经病变等症状时,采用理疗、按摩为主治疗手段,选择性的服用止痛药物,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下肢瘫痪的患者给予协助生活护理干预,保持患者日常的卫生清洁;当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症状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水平,积极进行调控,减轻患者肾小球的三高状态,延缓、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变化。同时控制患者的饮食,调整饮食结构,摄入低蛋白食物;当患者出现糖尿病合并眼病症状时,密切注意对眼睛的保护,必要时使用抗生素涂抹眼部,或佩戴眼罩等;当患者出现糖尿病足症状时,医护人员每天检查患者双足,观察其足部皮肤温度、颜色变化,评估患者足部是否出现麻木、刺痛感,保持足部清洁,坚持每天温水洗脚,避免引起皮肤溃烂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血糖控制水平、并发症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等。采用卡氏百分比法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评估,护理满意度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效果、护理精细程度及主观印象等;治疗依从性包括服药依从、护理依从、行为依从、生活饮食依从等;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和治疗依从性高。疗效评估标准:显效:患者的慢性并发症消失、血糖水平基本控制,病情恢复较好;有效:患者的病情恢复良好,血糖水平明显得到控制,仍需药物辅助控制,慢性并发症恢复良好;无效:患者血糖水平未得到有效控制,慢性并发症仍存在恶化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慢性并发症治疗效果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病情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x±s),分]

2.3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FBG和2 hPG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控制的对比[(x±s),mmol/L]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内科中的常见疾病,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群,而久病者常伴随心脑血管、神经病变、眼、足等病变,严重者还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等病变,危及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糖尿病作为危害老年人健康的慢性代谢内分泌疾病[5-6],其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增高,即使是过去发病率较低的农村,也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老年人群感知能力差,且缺乏典型症状表现,临床漏诊、误诊及误治概率较大[7],致使其慢性并发症发生较多,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临床痛苦,同时也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了临床治疗的效果。该研究从护理角度分析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护理对策,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护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通过研究回顾性分析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缺乏针对性的血糖控制意识,且容易因疾病而产生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而伴随的慢性并发症往往会导致患者心理不良情绪进一步恶化,从而致使患者临床治疗依从性降低。同时,糖尿病患者还常合并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等高血脂,极易引起患者血管粥样硬化而出现心脑血管栓塞、病变[8-9],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课有效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降低不良情绪因素对疾病的干扰。同时,通过耐心、细致的护理服务,实施针对性慢性并发症病变的专项护理,提高了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水平,与常规治疗双管齐下[10],进一步的提高了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和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效果,从而改善老年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和治疗的依从性。

该研究探讨内科老年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病情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FBG和2 hPG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刘凤梅.住院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护理方式研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5,11(3):239-241.

[2] 吴书亮.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预防并发症中的作用探讨[J].基础医学论坛,2015,19(29):290-292.

[3] 王翠竹.护理干预在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及预防并发症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0,29(3):3272-3273.

[4] 张芸.老年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与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45-47.

[5] 王智,宋春燕.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指导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医学信息,2013,27(19):676-678.

[6] 李学军,郭艺娟,王丽英,等.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与症候的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1,26(5):417-424.

[7] 汪钟灵.综合护理对54例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3):1898-1900.

[8] 胡英.实施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2,18(9):181-182.

[9] 李全玉.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必读,2013,22(5下旬刊):1898-1900.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21-02

通常情况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多处于危重状态,且进展快,抢救风险高,护理工作量相对较大,为了保证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伤害风险发生率,故护理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潜在伤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并制定必要措施来进行预防管理[1]。为了深入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病房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对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进行系统研究,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对自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42例,女性有32,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在(60.54±5.34)岁之间;疾病类型:21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自发性气胸,1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肺血栓,21例支气管哮喘,2例其他。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将这7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一般方法

对照组施以常规管理(未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1)患者。做好护理工作,行动不便者增设床栏,确保床头物品整齐,定期维修病床,保证医院地面干燥,避免出现滑倒等风险;(2)药物。不同药品应作不同标记,领药、输液给药时执行双人核对法,避免用药错误;(3)疾病。强化与患者的沟通,予以针对性心理疏导,掌握其心理状况与病情进展,缓解其心理压力。同时,按摩患者受压部位,协助擦拭其身体,做好等护理;(4)环境。营造和谐的病房环境,确保光线充足、通风透气,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执行探视制度,预防交叉感染;(5)护士。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定期开展培训学习,增强沟通技巧与理论知识及法律常识;(6)其他风险应急措施。定期开展演练,预防出现自然性及人为性突发事件。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实施护理管理后患者是否存在医患纠纷级烫伤,压疮、摔伤等安全隐患;(2)采用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管理满意度,主要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及满意与不满意四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安全隐患发生状况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后,实验组压疮1例(2.70%),摔伤、烫伤等意外受伤1例(2.70%),医患纠纷1例(2.70%),隐患发生率为8.10%;对照组压疮8例(21.62%),意外受伤4例(10.81%),医患纠纷5例(13.51%),隐患发生率为45.94%。实验组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经调查发现,实验组非常满意21例(56.76%),较满意8例(21.62%),满意6例(16.21%),不满意2例(5.41%),总满意度为94.59%;对照组非常满意13例(35.14%),较满意7例(18.92%),满意5例(13.51%),不满意12例(32.43%),总满意度为67.57%。实验组患者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伴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诸多患者及其家属的法律维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据有关调查发现,近年来,医院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对较高,医患矛盾逐渐加深,尤其是神经内科风险事件呈增多趋势[12]。与其他一般科室比较,内科具有复杂性与高风险性,故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构建护理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属于一种管理程序,具有全面性,可对潜在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级与处理,能减少医疗风险事件发生率,降低医院与患者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