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扶贫统计数据员工作

时间:2022-11-17 10:20:20

导语:在扶贫统计数据员工作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扶贫统计数据员工作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扶贫;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农村地区

一、金融扶贫的概况和现状

1.金融扶贫的概况

金融扶贫是近些年来国家推行扶贫政策的一种新的探索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金融扶贫是指在政府机构和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商业性金融、政策性与合作性金融等金融服务来服务于贫困群体和农村地区。对于低收入和贫困农户则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增加其信心,帮助其改善当前的贫困状态,提高其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最终实现自力更生。

我国农村地区和人口在我国国家结构中有着相当大的比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也是不容小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既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达到扶贫的目的,也可以使商业银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一种双赢和互利的模式。在众多形形的金融扶贫机构中,商业银行占有着重要的比重和份额。具体分析开来,金融扶贫工作中有三大参与主体及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

2.金融扶贫的三大主体和循环流程

三大参与主体分别是政府、商业银行和扶贫对象。其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统一引导和调配金融扶贫资金的流动方向,根据现实情况制定出扶贫政策和扶贫大纲;商业银行是扶贫工作的参与主体,具有成熟的数据收集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有能力对扶贫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从而为政府制定下一阶段的扶贫规划提供案例和数据依据,同时因为商业银行资金充足网点众多与百姓比较贴近所以把国家金融扶贫的广度和深度发挥到了最大,是金融扶贫政策实地实施以后的放大器、反馈者与预警者;被帮扶地区和单位或者家庭是三大主体中的最终展现者,是这一切工作的最终受益者和落脚点。

三大参与主体共同构成了金融扶贫机制中的一个循环流程。首先,商业银行在政府的信用担保、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下对扶贫工作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为政府制定扶贫工作提供参考,评估风险并进行分析控制。其次是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商业银行根据扶贫政策制订出自己的具体扶贫措施,把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到扶贫项目中去,加强农户的增收,提高收入,促进农户的再生产活动,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应得的投资回报。最后,_到农户的经济条件的改善,促进当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使政府的扶贫政策最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金融扶贫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金融扶贫工程仍处于初步起步探索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三个主题之间协调不畅导致资金上的放款和收款都很困难,无法达成一个理想的良性循环。

资金的发放和收回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我国农村的经济金融环境整体上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加上地理环境上农户分布比较零散,对资金方面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给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增加了困难;商业银行的扶贫工程往往存在一刀切的弊病,而且需要烦琐的手续准备和一定的手续周期,从而使其提供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农户的第一需求。在回款方面,商业银行的“造血”比较困难,不良贷款占据一定的比例,给银行的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进行金融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1.农村金融市场缺口巨大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地理范围广阔,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机构的银行网点严重稀疏,以中国邮政储蓄和中国农业银行为多,其他商业银行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07年末,全国农户达到2.3亿户,其中有贷款需求的用户达到1.2亿。农村的金融市场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

2.农村金融市场良性发展

由于地方金融机构提高了业务管理技术水平,加强了自身体制改革,使扶贫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开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至2012年底,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良率已经下降到2.4%,不仅如此,涉农金融机构一直在逐年盈利,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3.商业银行实力雄厚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商业银行资金充足、员工业务素质高、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本身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虽然农村的金融市场比较分散基础比较薄弱不利于直接开展业务,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组建协力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或者与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来开发农村的金融业务。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广大,商业银行可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把握住农村金融市场开发的机遇,在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对农业进行金融扶贫的同时,也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相关案例

1.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对金融扶贫模式的探索

近年来,陕西神木农村商业银行积极相应政府号召构建金融精准扶贫的产品、制度、模式和组织体系,积极建立示范街道,在示范街道的58个村内设置了双赢双基服务店3个、惠民汉卡服务点34个,和村组之间一对一的服务率达到65%。

首先出台了一个具体方案,对扶贫目标工作进行定量。根据有关政策方案把扶贫目标分解为四类:调查建档、监管扶贫、信贷支持、金融服务覆盖。建档工作虽然前期比较费时费力,但是可以准确掌握区域内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为后期的精准扶贫到户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信息基础,极大了减省了后期的劳动量。

加快两项创新工作。第一是扶贫信贷新产品的研发,积极研发扶贫小额信贷产品,使之与当地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更加契合。第二是把金融服务网格工作和扶贫工作进行创新结合,提高58个贫困村的网格服务覆盖率,通过金融服务来达到一对一的扶贫目标。

通过三种模式的共同实施来使金融扶贫政策惠及更多地区。首先,发动公益对贫困区进行捐助。工作人员联合街道办事处举办关爱留守儿童助力精准扶贫活动。其次,通过产业来间接带动扶贫工作。以利用合作社、企业和基地为贫困地区提供技术、管理、项目和信息等帮助来实现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目标。最后的模式是通过直接的资金来进行帮扶。该行以推出的个人贷款产品如全民创业贷款、农业小额贷款和微小副业贷等直接解决农民眼前的资金问题,从而实现就业扩大生产。

2.陕西省千阳县金融扶贫概况

千阳县在陕西省是省级扶贫重点县。受惠于国家金融扶贫政策,该行积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充分利用扶贫项目超市,创建了具有千阳特色的扶贫模式。

千阳市成立了金融扶贫领导小组,政府主导筹措了l 000万元,成立了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担保基金,率先在宝鸡市进行推广。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陕西省农村商业银行对扶贫贷款的发放,例如在存款准备金上对其优惠一个百分点,信贷资金增加到2 000万元。条件是企业拿出贷款总额的5%成立年度扶贫基金,为金融扶贫事业做贡献。这既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全市以2 400万元的专项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贷款基金得到银行2.4亿元的贷款,以发展本地的种、养类重点优势产业,通过这种方式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对商I银行进行金融扶贫的建议

1.政府方面

首先应加强政府在金融扶贫工作中发挥的重要引导作用。制定相关鼓励政策,正向激励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工作中来。比如,通过免征商业银行的营业税等方式来对小额贷款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进行补偿;建立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相关的配套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在金融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对农村的保险体系进行有效改革,建议以政策性保险为主并加进各类农业生产保险,充分利用农村保险来提高信贷业务;成立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基金,并积极发展农产品方面的期货市场。

2.商业银行方面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市场存在很大的区别,要设计并推广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服务模式和金融模式。农村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人情很重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推行农户联保贷款,降低贷款风险。积极采用多种担保方式,包括鱼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建立积极有效的监督和激励制约机制,充分利用社区来进行跟踪回访和贷款的收回等。

创新农村金融扶贫模式。信贷员充分调查借款农户的情况并对风险进行评估,对潜在客户的现金流进行分析。提高信贷员的业务素质,强调权责一致。借鉴国内外对低收入群体贷款的经验,提高对小型微贷的风险控制技术。在风险调查的基础上对贷款审批环节和流程进行简化,可成立相关审贷委员会制度,提高银行审批的效率,节省客户的等候时间成本。

第2篇

如何结合辖区特色,做好外来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爵溪边防派出所走出一条扎实的“群众路线”。

帮助外来工,请“娘家人”管“娘家人”

朱学武,江西鄱阳人,在爵溪开了一家不起眼的粮油店,店门口却挂了三块招牌:鄱阳县莲湖乡驻爵溪“综治办”、“办事处”、“流动党支部”。

他原本是鄱阳县的一名组织干部,2005年被派到爵溪工作,成了驻爵溪综治办主任、办事处主任、流动党支部书记。

“孩子上学、劳资纠纷、找工作。经常有老乡来我这里谈事情,不生分。”朱学武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渔业枯竭,针织业逐渐兴起,大量来自江西万年、鄱阳等地的务工人员涌入爵溪。高密度的外来人口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一度也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治安压力。

“外来务工人员乡土观念浓厚,一旦发生纠纷,总怀疑民警不秉公处理,因此调解难度很大。”爵溪边防派出所所长李根青说。

从2005年起,派出所开始摸索“3+3+3”外来人口管理模式,协调江西万年、鄱阳当地政府在爵溪成立3个外来人口流动党支部,建立与之配套的3个外来人口综合治理办公室以及3支矛盾纠纷调解队伍,将3名辖区民警派驻到3个流动党支部任职,结对帮扶。

“就是利用同乡人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优势,让‘娘家人’管‘娘家人’。”李根青说。

“娘家人”管“娘家人”的尝试,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

2012年3月,江西老乡朱仙翠在操作机器时,不慎压碎了3根手指。在支付了第一笔手术费后,厂方不愿再支付后续的手术费。朱仙翠试着找到了朱学武。朱学武带她找到了爵溪边防派出所和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几经协调,朱仙翠拿到了后续2.5万元的补偿。

留意劳资供求,为外来务工者找工作

来自江西万年的吴国英,因为患有慢性角膜炎,只能做检验方面的加班工。

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得知此事后,和十几家企业取得联系,一需要加班工,就通知吴国英去上班。

帮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找到工作不算什么,在2012年春节过后的1个月内,爵溪边防派出所就曾推荐了3000多名工人就业。

爵溪有500余家针织企业,以接受业务订单的多少来决定要招收多少工人,用工存在较大的波动性。

一方面是企业阶段性急需用工荒,一方面是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因为用工信息不对称,找不到工作,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王晓羽留意到了这对矛盾的存在。2012年春节过后,他带着基础中队的民警一起到社区走访,记录下4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信息、特长、从业经历、求职意向等。

每次走访企业时,王晓羽都会把这本工作日志拿出来翻翻,看看有没有适合企业的员工。有一次他在一家印花厂走访时,看到生产部紧急招大量员工,马上掏出了自己的小本子。不到两天时间,这家印花厂就招到了400多名业务技能对口的工人。

帮困助学,建务工子女就学基金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能在爵溪更安心地工作、生活,爵溪边防派出所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

2007年,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跟随父母来到爵溪后没有继续求学的情况,立即对此进行全面排摸,白天不在晚上访,本人不在问邻里。通过一个星期的仔细排摸,发现这样的孩子有1100名之多。

在之后的一个多月,民警做了大量的发动和协调工作,建立了“边防牵线,政府唱戏,群众受益”的帮困扶贫联运机制。由街道办事处协同边防派出所,设立救助特困户、残疾人和困难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光彩基金”。

在今年暑假前,派出所里的“阳光假日小屋”早已收拾一新,里面有电脑、空调、书籍等,留在爵溪过暑假的小朋友都可以到这里看书、学习、玩耍。

依托“劳动者之家”,帮助外来务工者讨工资

今年上半年,爵溪边防派出所已经帮助外来务工人员调解了七起劳资纠纷,涉及金额400多万元。

民警讨薪成功率高的“秘诀”,是背后依托由政法、公安、司法、工商、劳动等21个单位参与的社会劳动服务保障中心。这个中心也被当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称为“劳动者之家”。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爵溪不少针织企业因发不出工资而相继倒闭。如何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尤其是如何保障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不是一件能轻松解决的事。

李根青说,通过跟爵溪街道协调,他们搭建起了一个维权平台,成立了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外来务工人员再也不用为了劳资纠纷的事特地跑去县城了。

2009年2月,缝纫工饶小翠从江西老家返回厂里上班的第一天,就从社会劳动服务保障中心拿到了3个多月的工资,“边防派出所说话算话,把我们的欠薪问题都解决了。”

问题的发现多亏了爵溪边防派出所民警在一线的走访。以2009年年初为例,民警在走访中发现困难企业122家,停工企业77家,被裁减员工3996人。

2009年1月,民警在走访中得知,象山一家制衣有限公司以银行抵押贷款未成为由,拖欠50多名建筑员工80多万元工资。春节临近,工人们领不到工资,情绪十分激动。

掌握这一情况后,民警一方面安抚工人,引导他们通过合法渠道讨要工钱;另一方面,协同街道等有关部门,到该制衣有限公司进行说服教育。

最终,这家制衣有限公司向50多名建筑工人付清了所有拖欠工资。

设“点将台”,群众可以挑选办事民警

“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全国青年文明号”“一级公安派出所”“基层建设标兵单位”“爱民固边先进集体”。这只是象山爵溪边防派出所获得的荣誉中很小的一部分。

采访过程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民警们的工作做得很扎实。

在派出所办事大厅的墙上,有一块叫“点将台”的牌子,上面挂着所里每个民警的照片、基本信息、办案特长和联系方式。

所长李根青说,群众来办事,想要哪个民警跟进,就可以“点”哪个民警,“跟医院挂专家号一样。”

一个好的民警,每个月被“点”到的次数有20~30次。这些数据都是记录在案的,对于没有被“点”到的民警来说,是个蛮大的压力。

爵溪边防派出所治安中队中队长柳杰是被“点”到次数很多的一位民警,忙的时候,一个月要接几十个案子。

最早“点”柳杰的是一家针织厂的老板,厂里的仓库主管携带价值十几万元的货物潜逃。

仓库主管潜逃到了四川,柳杰主动和当地警方联系,最终不仅把人找了回来,还挽回了所有财产损失。

后来有一次,这个老板的厂里发生职工偷东西的事,他就直接到派出所找柳杰。当时柳杰还在宁海,接到电话特地赶了回来。

能力强、办事尽责,是他人对柳杰的评价。

时间久了,柳杰也积攒了不少“回头客”,象山新桥人顾某就是其中之一。

去年冬天,他因为讨工资的事和老板产生纠纷。他“点”柳杰的原因是,柳杰曾当过刑侦中队长,办的案子比较多,有“知名度”。

第3篇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村;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92-05

河北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早在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初就已经出现。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1982年6月末,全省劳动力资源约为304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2464.8万人。建国初期。河北每个农村劳动力负担耕地0.667hm2(10亩),1982年只负担0.3335hm2(5亩)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农村约有1/3的劳动力“富余”。据省家庭服务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河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任务十分繁重。尽管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多种方式和方法,但实践证明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是最可行的途径。目前在河北各地出现了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的“群落”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集群”,他们大多以农村小城镇为依托,以家庭作坊为主,立足传统特色产业和当地资源优势,以专业化特色生产为特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河北省衡水市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构建了一县一业、多县一业的特色经济产业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科技优势和规模优势的民营特色产业集群,如丝网、玻璃钢、工程橡胶、皮毛、采暖铸造等特色产业集群。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民营特色经济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了85%,上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2%,在全市经济中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其中皮毛产业从业人员近10万人,该业产值2006年比2002年增长20倍;从事内画、年画、乐器和剪纸等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20多万人,年产值30多亿元。另据调查,衡水市安平县有32万人,从事丝网产业的就有12万人。就全省范围来看,截至2006年底,全省已形成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各类产业集群231个,其中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139个,504L元以上产业集群33个,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了6个。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6060亿元,占同期全省民营经济营业收入的27%。完成增加值1621.4亿元,上缴税金138.9亿元,出口产品交货值250亿元,吸纳劳动力就业306万人。由此可见,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既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有效办法。根据河北特色产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促进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是“三农”问题中的棘手问题,而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要想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首先就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就会把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增强区域竞争力;解决不好,就会变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包袱。从比较优势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在国际上很有竞争力的优势,也是拥有6800万人口的河北省发展区域经济的一大优势。因此,借鉴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外省特色产业集群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在河北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既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极大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也可以大大带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廉价劳动力资源,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省的产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该产品的成本高低,成本越低的产业竞争力就越强;而一个产业的成本高低主要取决于它是否运用了本省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由一个省份拥有的资源所决定的。目前河北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就是劳动力资源,特别是已经严重过剩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河北省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九五”期末,河北省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068.7万人,2003年达到5322万人,年平均增长1.40%。截至2003年底,河北省6770万人口中有5322万劳动力,占总人口的78%。城乡劳动力在数量上分布不平衡,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城市。农村劳动力共有3868万人,约占总劳动力的70%,城市劳动力共有1454万人,仅占总劳动力的30%。由此可见,河北的优势在于农村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因此,要使县域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在各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产业集群,这样既可壮大各地经济实力,也可解决相当一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河北各级政府应构建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为核心的公共政策体系,带动产业政策向有利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率方向发展。财政和税收政策要更多地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着重发展能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

二、发展低成本型特色产业集群,和谐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众多研究表明,特色产业集群有两种差异明显的发展道路。进而形成两类产业集群:一类是高端道路或创新型集群(hiSh-road,innovation-based),另一类是低端道路或低成本型集群(low-road,low-cost-based)。其中前者以在欧洲成功的产业集群为代表,这种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由于采用高效的大机器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需要的员工也非常有限。在这种高端道路或创新型集群当中,随着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企业产能的迅速增加,在经济增长速度得到快速提高的同时,有些行业和企业的就业却并没有随之增加,在有些行业和企业甚至出现了就业职工减少的情况。河北一些走高端道路的企业就出现了产能增加而职工减少的现象。其一,2004年,唐山钢铁公司钢产量为年产740万吨,共有职工约40000人,而5年前,它的年产量仅为150万吨,却有56000名职工。其二,几年之前,冀东水泥年产量为100万吨水泥,有大约7000名职工;而刚投产的冀东三线水泥投资6亿元,年产200万吨水泥。只有537个工人,人均占有资金高达112万元。其三,曹妃甸首钢一期投资700

亿元,年产精品钢960万吨,只有职工3 000人。其四,大唐王滩电厂一期投资100亿元,只有200人就业,平均每人占用资本金5000万元。由此可见,发展高端道路或创新型产业未必自动带来就业的增加,有时甚至还恰恰相反,想通过发展高端道路或创新型产业增加就业很难奏效。河北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低成本型集群,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因为这些产业集群大多诞生在小城镇,这里的优势是生产经营成本低,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十分充裕。河北各地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多数从事资金需要量不大、生产技术门槛不高的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相互靠近而且生产相同或相似的产品,属于典型的低成本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虽然河北多数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尚处在低端道路的发展阶段,但是这种产业集群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河北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且面临着解决大量农民就业的实际问题,建议大力发展低成本型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谐容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三、发展民营集群企业,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民营经济是国有经济以外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民间持股的股份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经济成分的统称。根据国际和国内各个省份的经验,拉动就业最主要的力量是民营经济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是,民营经济中的私营和个体经济在拉动就业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河北省就业人员达到3516.71万人,创历史新高。非公有制经济就业人数大幅上升,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就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保持较快增长,私营和个体企业就业人员达到277.39万人,比上年增加18.79万人。就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而言,民营企业一直是集群内的主力军,在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拉动当地经济增长方面一直是领头羊。截至2004年10月份,河北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集群已达131个,廊坊市文安胶合板、香河家具沙发、霸州钢材和钢木家具、三河食品制造业、香河机械钣金和三河装订印刷业等都已成为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县域主导产业。有些特色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如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2003年底企业户数就已超过1.2万户,从业人员达10万多人,产出规模达到120亿元。因此,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过程中,应大力发展民营企业特别是私营和个体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创造出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调整农村产业和就业结构也具有重要作用。依照比较优势发展起来的集群内民营企业由于其立足资源优势、成本低廉而具有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资本积累速度较快,就业准入门槛较低,所以创造的就业机会相应较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相应较强,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各级政府应更多鼓励在产业集群内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以便更加有效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各地政府应想方设法大力发展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对集群内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更多的金融、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支持;应坚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扶持政策和竞争、激励手段,充分调动私营和个体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组织、重点依托私营和个体企业建设特色产业集群的新格局;在特色产业集群经济成分构成上应重点发展民营企业,促使特色产业集群内的民营企业更加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四、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依靠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

特色产业集群是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特色产业空间集聚现象。特色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的专业化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的拉长能够促使集群区域内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如邢台市清河县的羊绒产业,起初是几家从事羊绒粗加工的家庭作坊,后来发展为“梳”、“纺”、“织”相结合的全国最大的产业园区。在由羊绒粗加工作坊向“梳”、“纺”、“织”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了产业链条,而产业链条的拉长则为更多的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专业化生产模式需要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一般说来,初级加工需要低技能和低成本劳动力;规模生产需要熟练技术工人;而品牌营销则需要高素质设计与营销人才。这样以来专业化生产模式对各个层次的劳动力都会有需求,产业集群因专业化分工就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劳动力需求空间。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特色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会拉长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拉长会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从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实践证明,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产业链条,第三产业特别是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业会迅速发展起来。一是前向投入,即生产流程前的服务投入,如可行性研究、风险资本、产品研发、市场调研等;二是生产投入,即与产品生产流程本身一体化的服务投入,如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设备出租、物流、维修和保养;三是后向投入,即生产之后对于最终销售必不可少的服务投入,如销售网络、广告、物流等;四是即时投入,即对于任何类型企业都必不可少的服务投入,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软件、网络、法律、保险、财务及其他相关管理等。生产业的发展就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加。此外,产业集群的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带动当地包装业、运输业、餐饮住宿业等配套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也可以为当地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产业链条的拉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因此,随着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和产业链条的拉长,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集群内各家企业必须提到议事日程的大事,否则这些企业“长不大、活不长”,在这些企业就业的职工迟早还会面临下岗失业的问题。

五、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

近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教育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整体状况仍令人担忧。从全国范围来看,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的一项调查显示,2003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8.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0.6%,仅有9.1%的农村劳动力受过专业技能培训。2003年已经转移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6.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占4.3%。仅具备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外

出务工劳动力高达85%左右,而且外出务工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5%。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河北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似乎更好一些,但培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河北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75.4万人,但是培训状况还不容乐观,因为目前河北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700万人,对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在河北一边是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一边是一些产业集群企业因为找不到需要的熟练技术工人而开工不足。显而易见,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不足和就业技能太低已成为县域集群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同时也是从根本上制约河北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虽然河北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应当看到,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激励政策不足以及培训资金缺乏、培训手段落后和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必须携手合作,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技能。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

中图分类号:R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解决城镇垃圾问题也是美好乡村的具体体现。

“十一五”期间,以安徽省为例,通过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的建设,目前安徽省大多数城市已经建成了完善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十一五”末,安徽省也开始按规划逐年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设施建设,2010年省政府1号文件将农村清洁工程列入安徽省的民生工程,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在全省所有乡镇建成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设施建设资金以省级财政拨款为主,地方配套为辅。通过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目前我省已经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等多种处理模式。

2013年,我院参与了安徽省农村清洁中期评估报告的编制工作,为此,我院组织编制工作组对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情况展开了调研。安徽省农村清洁工程自2010年实施以来,广大乡镇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收集和处理,环境面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的正常运行:

(1)过多参考城市模式,设施建成后运行困难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起步较晚,很多省份都在摸索阶段,安徽省早期开展的农村清洁工程乡镇大多采用“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在乡镇建成收运设施即可,无需建设末端处理设,一次性投入较少。建成的收运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很多乡镇发现设施的运行费用过高,乡镇财政背负了很大的包袱。造成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垃圾产生相对集中,方便了生活垃圾的收运,而农村人口分布在散落的自然村内,垃圾产生面广。安徽省共1271个乡镇(913个镇,358个乡),15672个行政村,231619个自然村。按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的原则,采用机动车收集和转运车转运,假设自然村的平均距离为3km,在最理想的状况下,收集一次需要车辆日行390公里,转运站距离城市垃圾处理厂(场)按35公里考虑,收集车和转运车油耗分别是15、22L/百公里,柴油价格为7.3元/L,该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的油耗就为539.5元/日,加上驾驶员工资和车辆正常保险和保养费用,全年收集转运的运行费用约40万元/年,如果乡镇这财力相对薄弱,对其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和负担。

(2)末端处理设施不健全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已经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但截至到目前,仍有部分县未建成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因此这些县的农村清洁工程采用的是“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模式,该模式中乡镇多采用焚烧的末端处理方式,乡镇所建的焚烧炉日处理规模5-20吨不等,调研中发现部分小型焚烧炉存在环保不达标和安全隐患的问题。

(3)农村环境意识淡薄,生活垃圾收运管理薄弱

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农村留守的以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这类人群环保意识淡薄,此外负责农村垃圾收运的人员多为临时工,年龄偏高,经过简单的培训后就直接上岗,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工人流动性也相对较大。目前仅有很少乡镇的成立了生活垃圾收运管理部门,专职管理人员的缺乏,造成收运的不连续。

针对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农村生活垃圾收运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选择合理的收运处理模式

末端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前端的收运方式,因此农村生活垃圾的收运关键在于选择末端处理方式。处理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资源共享等原则。

①“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模式

原则上距离市县末端处理设施不超过30km的乡镇,如果乡镇财力条件较好、交通便捷也可采用这种方式。选择该模式乡镇只需建设收运设施,将辖区内生活垃圾收集收送市县末端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②“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并处理”模式

偏远山区或市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未建成的地区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该模式既能解决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又能降低长距离运输生活垃圾成本。选择该模式需要在乡镇新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前期建设投入较大,可以采取几个附近乡镇合建一座垃圾处理厂(场)模式。

(2)合理确定设计参数

① 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垃圾产生量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设施规模,因此应高度重视垃圾产生量的预测,垃圾产生量的预测关键指标是人口数、人均垃圾产生量和日变化系数。人均垃圾产生量跟地区、生活习惯、经济水平和外出务工人员比例相关,可以根据历年统计数据确定。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主要是因为安徽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每年农村都会有大量劳动力外出,节假日和农忙时期又会返乡,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应做好人口数据的统计,为设施建设提供准确的预测数据。

② 清运频次

城市生活垃圾都要求做到日产日清,但农村村庄分散、垃圾产生量小,如果也做到日产日清将会使收运成本增加,因此农村生活垃圾可以根据产生量多少选择两日清运一次或者是多日清运一次。在外出劳工返乡垃圾产生高峰期和其他垃圾产生高峰时期,可以适当提高清运频次。

③ 垃圾收运设施

垃圾收运设施包括生活垃圾贮存和收运车辆,城市垃圾一般是居民袋装化后送入垃圾收集桶或垃圾收集房内,由收运人员收集转运。收运车辆也逐步由人力板车为主向密闭机械化车辆为主过渡。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也应发挥村民主动性,鼓励村民每家配置垃圾收集桶1~2只,在家庭中进行分类,村庄内保洁员定时对家庭垃圾进行收集,收集后送村庄内的垃圾收集房内。考虑到村内收集人员的年龄和工作强度,可以按照1名/50户标准配备清运人员。村庄内的清运车辆综合考虑购置成本、保养和安全等因素,建议采用密闭的人力三轮车或者板车。村庄的垃圾收集房应选址在村庄内对外主要道路上便于乡镇转运车辆收集转运,收集房的大小应满足清运频次内垃圾的贮存,并设置污水收集设施,禁止污水直接对外排放。乡镇配备的转运车辆建议根据乡镇大小选用3~5吨的密闭的机械化车辆,提高作业效率。

(3)实施垃圾分类,推动资源回收是解决农村垃圾根本出路

农村垃圾分类后,进入县(市)区一级垃圾处理场(厂)的垃圾量将会减少,可延长原有填埋场的使用期,减轻再建填埋场的压力,或缓解垃圾焚烧厂的处理量。由此可见,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既减少了土地占用面积,又节约了政府投资,其综合效果是不言自明的。以浙江某村为例:实行垃圾分类前2-3天就产生一车垃圾,而实行分类处理后3-4个月才产生一车垃圾,可见运输费用大大降低。

①实施垃圾分类,推动家庭厨余垃圾原位无害化处理和利用

农村家庭的厨余垃圾如果按照城市家庭垃圾行走的路线进入垃圾处理厂(场)或者进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输和处理成本都很高;可不可以留下来,原地就近处理后回到大自然中去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以村为单位,厨余垃圾处理后形成的堆肥产量低,但品质好,可以就近作为肥料还田,这在湖南和浙江某些村庄多有成功的实际应用案例,村民组安排专人或者自发协作将家中的菜叶、剩饭等厨余垃圾与农作物废弃物按一定比例就地堆肥;也有的是把可有机生物类垃圾分拣出来,集中放入简易太阳能垃圾处理室内,利用太阳能,可以加速室内有机垃圾腐烂。在出气口处装上活性碳进行除臭,喷洒刹虫剂灭蚊蝇。各地可以结合自己所需要的堆肥产品成分,合理确定堆肥工艺。

②农村也可以发展绿色回收产业

随着村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中产生的可回收利用的废旧物资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较前几年都有所增加,所以农村和城镇的再生资源和废旧物资市场是很大的,关键要与市县商务局等主管部门协商,统筹解决城乡农户废旧物资回收渠道和模式问题。建议以县(镇)为单位,建设一批规范化的回收网点;例如湖南攸县“四分模式”中,各村的回收站点实行统一挂牌,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标志、统一着装、统一价格、统一衡器、统一车辆、统一管理”,原则上“一乡一站,一村一点,一点一人”,并鼓励居民将自家的生产生活垃圾按照“塑料”、“纸张”、“金属”、“玻璃”等进行分类,由回收人员统一收购。

对于初期条件较差的村落,可以设点设户代收,达到一定量时来车接收,可回收、不可回及有毒有害垃圾一定要分开存放和收运。

如果这项工作做扎实,不仅可以减少垃圾最终处理量,而且可回收垃圾的收入还可以贴补部分村级垃圾处理费和有害有毒的废弃物的处理费;真正全面实现废物再利用和有毒有害物的有效处理。

有毒有害垃圾需集中收集后转运到附近城市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中心统一处理。

(4)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

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分散处理的科学处理方式,可以通过科普宣传片、广告牌、广告语、宣传单等形式广而告之,持续的活动来看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推广和应用。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可借鉴的经验不多。乡镇应组织专人加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管理,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针对农村留守人群的特点,制定通俗易懂的宣传教育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使环境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

农村垃圾管理可以从娃娃抓起,把村镇广大的学校和幼儿园课堂作为宣传垃圾分类的实验场地和宣传场地,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通过一双双小手,可以牵动农村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的序幕,从每一天家中的垃圾分类开始,在家中留三桶,分别是“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一般垃圾”,家庭把垃圾分类好了,村庄分类才有基础,村庄分好了,集镇分类才有效果。

(5)转变观念,建设与运行并重,适当加大后期运营经费投入

要实现观念上的三个转变。一是将农村清洁工程由政府主抓为主转变为政府引导、群众的自觉参与为主;二是垃圾由简单收集的处置模式转变为将垃圾分类减量后再进行处置,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三是将农村清洁工程从建设资金的投入为主转变为建设与运行并重,转变农户的观念。资金中包含能力建设与前期运行费用。并鼓励农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使用环保材料,少用或禁用塑料袋,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产生量和成分。

第5篇

技术报告

辽中县辽中镇人民政府二OO三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辽中镇概况……………………………………………1

一、自然环境条件…………………………………………1

二、社会经济概况…………………………………………1

三、环境保护概况及具备基本条件………………………2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3

一、人均农民纯收入………………………………………3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4

四、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6

五、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6

六、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6

第三章城镇建成区环境………………………………………7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7

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只考核沿海乡镇)………………8

三、空气环境质量…………………………………………9

四、声环境质量……………………………………………10

五、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11

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3

七、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14

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

九、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15

十、清洁能源普及率………………………………………15

十一、集中供热率…………………………………………15

第四章乡镇辖区生态环境……………………………………16

一、森林覆盖率、农田林地网化率(只考核平原地区)…16

二、草原畜载量(只考核草原地区)………………………16

三、水土流失治理度………………………………………16

四、农用化肥施用强度……………………………………17

五、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7

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7

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18

八、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18

第五章创建工作初步结论……………………………………18

一、辽中镇基本符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基本条件………18

二、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建成区环境,乡镇辖区生态环

境指标基本达标………………………………………19

三、巩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辽中镇环保总体规划

…………………………………………………………19

四、初步结论………………………………………………20

蒲河20__—20__年监测报告单

PH值

悬浮物

溶解氧

化学需氧量

生化需氧量

石油类

挥发酚

氰化物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高锰酸盐

总铬

六价铬

总砷

总镍

总铅

总铁

总铜

总锌

硬度

电导率

总镉

总磷

20__年

8.4

368

5.1

66

10.9

0.19

0.001

0.002

4.61

0.044

0.25

11.4

0.002

0.002

0.004

0.005

0.01

1.40

0.002

0.002

205

642

0.002

20__年

8.5

75

5.9

61

7.7

0.19

0.002

0.002

4.00

0.054

0.22

9.7

0.002

0.002

0.004

0.005

0.01

0.53

0.002

0.002

215

618

0.002

0.433

20__年

8.2

81

4.6

48

12.2

0.21

0.001

0.002

1.17

0.011

0.22

10.8

0.002

0.002

0.004

0.005

0.01

0.45

0.002

0.002

185

528

0.002

0.215

新立屯水源地20__—20__年监测报告单

PH值

挥发酚

氰化物

氨氮

亚硝酸盐氮

硝酸盐氮

高锰酸盐

六价铬

总砷

总铅

总铜

总镍

总铁

总锌

总硬度

电导率

总镉

氯化物

20__年

6.8

0.001

0.002

0.88

0.002

0.34

1.5

0.002

0.004

0.01

0.002

0.005

7.31

0.002

92

344

0.002

5

20__ 年

7.1

0.001

0.002

1.15

0.003

0.04

1.3

0.002

0.023

0.01

0.002

0.005

0.63

0.002

138

343

0.002

5

20__年

7.1

0.001

0.002

0.29

0.005

0.08

2.4

0.002

0.011

0.01

0.002

0.005

7.00

0.002

142

342

0.002

5

辽中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技术报告

第一章辽中镇概况

辽中县辽中镇地处辽宁中部,沈阳市西南,东经122度38分至123度6分,北纬41度12分至41度30分,城区规划面积26.9平方公里,建成区12.6平方公里,城区北部与京沈高速公路和京沈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相接,是一座多业兴旺、交通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兴卫星城镇。

一、自然环境条件

辽中县辽中镇位于下辽河断陷盆地的中部,地表没有基岩出露,均被百余米厚的第四松散地层所覆盖。地下埋藏着石油、天然气、煤、铁、硼、菱镁、滑石、金、铜、锌以及稀土等矿产。辽中县辽中镇气候区划分属中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盛行西南大风,夏季较短,炎热多雨,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分明。20__年,平均温度为8℃,与上年持平,但春季平均气温比上年同期高1.1℃,辽中县辽中镇东临过境蒲河,西与辽河接近,流向基本为东北向西南。

二、社会经济概况

辽中县辽中镇辖区规划面积26.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00亩;辖2个行政村。20__年底,辽中镇总人口为95171口人,非农业人口83171口人,镇内农业人口120__口人,20__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45‰。

20__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2.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完成工业总产值16.0983亿元,比上年增长7.1;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家,协议外资390万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274万元,比上年增长2.3。

几年来,我们辽中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城镇建设做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采取“统一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管并重”等措施,先后投资7亿元,实施了以道路拓宽改造为主的“三四一”工程(东南北三个出口,人民、西环、中心、文化四个广场,一条环城路)、以环境综合整治为主的“六三”工程(道路铺装、棚户区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公园景点六大工程和交通、市场、环保、环境卫生四项整治),使城镇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镇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三、环境保护概况及具备的基本条件

近几年,辽中镇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加速城镇建设的同时,已将环保设施的建设提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截止20__年,全镇环境保护投资2亿元。其中,城市环境基础建设投资1.2亿元,工业污染防治投资8000万元。有效地控制了环境污染,使本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一、人均农民纯收入

20__年辽中县辽中镇农业人口总数为1.2万人,农业人口总纯收入达到5520万元(现价),人均农民纯收入4600元,其具体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变传统农业为高效农业。

1、推进肉食鸡和蛋鸡工程,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和指导农民科学饲养,努力培育种鸡市场和肉鸡养殖市场,推广优良品种,人均增收2234元;

2、加强反季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变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人均增收500元左右;

3、缩减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精品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发展速生丰产林352亩,人均可增收291元。

4、推动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

⑴加强机构改革,精简人员;⑵取消镇统筹、村提留;⑶杜绝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5、开展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活动,年可创收450万元,人均可增收375元。

6、我镇每年年初投入100万元左右扶助弱势和低收群体,提高其人均收入。

⑴对有劳动能力户,把输血型扶贫改变为造血型扶贫,由政府提供资金,扶持他们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或联系他们到企业工作,使他们逐步依靠自己改变贫穷面貌;

⑵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加大福利救济力度。

数据来源:辽中县统计局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__年辽中镇83171口城镇人口的实际总可支配收入为6.7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103元(包括公务员工资收入、企业职工固定收入和劳务输出收入)。其中主要增收措施有两项:

(一)加快小城镇 建设,20__年新增投资1.5亿元,栽植各类风景树木30万株,修草坪30000平方米、新建小区及住宅小区80000平方米;增加城区人口、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切实改善外商投资环境,人均增加1450元。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__年开拓招商引资领域、引进项目3项,协议引进外资390万美元,内资15000万元,新上重点项目6个,吸收2500个劳动力就业,人均增收2300元。

其它收入4353元。

数据来源:辽中县统计局

三、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

我镇按照“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的原则,加大了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1996年,12.6平方公里镇建成区域实现了“六通一平”,近年来又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城镇管理四个方面下功夫,改变了镇容镇貌,完善了城镇功能,提升了城镇档次。

(一)突出特色、合理布局

城镇建设,规划是龙头,要搞好城镇建设,必须首先规划好一个城镇。我们认真吸取辽中过去城镇规划滞后留下的遗憾和教育,我们把抓住城镇建设规划和环境规划,做为城镇建设的首要工作来抓。1996年对辽中城镇建设做了全面的规划,确定城镇区域规划面积为26.9平方公里;20__年,在新的城镇规划基础上委托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辽中镇建设优美小城镇环境规划》。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

近年来,我们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强小城镇建设,完善城区功能的重点环节,纳入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并严格按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建设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

1、投资930万元,在镇内主要街道两侧全部设置高杆路灯1545级,并实行了“线路下地”,完成了亮化功能;

2、到20__年,辽中镇政府投资1000万元,完成了镇内西南环地下排水管网的铺设3.5公里;至此,全镇区域内的市政管网建设全部完成。

3、辽中镇人均道路面积达到8.41平方米;

4、辽中镇住宅电话普及率达到51.35;

5、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160处;

6、建成一座体育场,新建体育馆一处,建设面积7480平方米,农贸市场三处;

7、截止20__年,投资建成中小型医疗设备齐全的全科、专科医院9所;

8、建成中小学校14所,教学楼近200,000平方米,解决了全镇中小学生就学的问题,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救济免收困难学生学杂费等措施增加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连续两年来,辽中镇13720名适龄儿童进入学校接受基础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9、蒲河经综合治理后,筑有完善的防洪体系,且无乱占、乱排、乱倒现象的发生。

数据来源:辽中县村镇建设办公室、教育局、文体局

四、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

辽中镇自1996年在辽宁省率先通过小城镇规划后,百姓吃自来水及地下水的保护问题,就成为辽中镇工作的重中之重,辽中镇1989年率先全部解决城镇居民吃自来水问题,到1998年投资1890多万元,建成新立屯自来水场并投入使用,城镇居民自来水使用率达到98.2。

数据来源:辽中县建设局

五、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辽中镇辖区内生活饮用水源主要是地下水,辽中县卫生部门20__年对辽中镇的新立屯水源地进行了监测,总合格率为91。

数据来源:辽中县卫生局

六、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

辽中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完善:

1、镇区26.9平方公里共有公厕108座,每平方公里达到4座;

2、镇区共有公厕108座,其中水冲式33座,水冲式公厕普及率达30.5;

3、辖区内农户厕所共有3500座,其中无害化厕所2100座,卫生厕所覆盖率达到60;

4、辽中镇公厕设专人管理,并将工作落到实处,公厕地面及四周墙壁整洁;大便池有隔,便池也无积粪、无尿,基本无蝇蛆,粪便池有盖,粪便定期清理、不满溢,镇区内住房均享有卫生厕所。

数据来源:辽中县建设局

第三章城镇建成区环境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辽中镇政府加大了蒲河地表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通过河道整治,加强污染源的控制使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了环境规划的要求。

(一)蒲河的环境质量

辽中县环境监测站于“九五”期间开始对蒲河进行了布点采样监测。

1、布点

蒲河共设三个采样断面,团结水库为第一个采样断面,辽中桥为第二个断面,蒲河沿为第三个断面。

2、频次

每月监测一次,每年十二次。

3、监测结果

根据20__—20__年监测报告显示,蒲河26项指标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总磷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GHZB1—1999)V类标准,原因是蒲河流经沈阳市进入辽中的水质为超V类水质,详情见蒲河20__—20__年监测报告单(下页)。

(二)饮用水源的水质情况

新立屯水源地(西水场)作为辽中镇的饮用水源,其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全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辽中县环境监测站于1996年开始对新立屯水源地的水质进行了采样监测。

1、采样布点

新立屯水源地设置一个采样点位。

2、监测频次

每年9、11月监测一次。

3、监测结果

根据20__—20__年监测报告显示,新立屯水源地18项指标氨氮和铁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水质标准,但经处理后的集中供水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详情见水源地20__—20__年监测报告单(下页)。

数据来源:辽中县环境监测站

二、近岸海域海水水质

辽中镇不考核此项指标

三、空气环境质量

“九五”期间,辽中镇政府加大了对煤烟型污染的治理力度,使空气环境质量得到了改善。

辽中县环境监测站自八十年代初即对辽中镇建成区空气环境质量,进行布点监测:

1、布点

大气监测按功能区分别设两个点位,第一个点位设在交通区(环保局),第二个点位设在居民区(微波站)。

自然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按功能区分别设三个点位,第一个点位设在工业区(化工厂),第二个点位设在工业区(四纺),第三个点位设在交通区(微波站)。

2、监测频次

对大气监测:每年1、4、7、10月进行监测,每次监测连续进行5天,每天人早晨、中午、下午三次采样监测。

对自然降尘和硫酸盐化速率:每月监测一次。

3、监测结果

根据20__—20__年,监测报告及年度统计报告,辽中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类标准,符合环境规划二类区的要求。详情见20__—20__年辽中镇建成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单。

辽中镇空气环境质量状况统计表

项目

年份

T

(mg/m3)

SO2

(mg/m3)

NO2

(mg/m3)

自然降尘

(吨/平方公里·月)

硫酸盐化速率

(mgso3/100cm2碱片·日)

20__年均值

0.198

0.029

0.039

13.0

0.79

20__年均值

0.197

0.023

0.030

20.4

1.03

20__年均值

0.220

0.017

0.026

18.0

0.91

四、声环境质量

(一)区域环境噪声

共布设十二个监测点位。每年9月对区域噪声进行昼间监测。根据20__—20__年辽中城镇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和年度统计数据,辽中城镇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符合环境规划的要求,详情见辽中城镇区域噪声监测报告单。

辽中镇环境噪声统计表

单位:dB

全区均值

I类dB(A)

II类dB(A)

III类dB(A)

20__年

52.7

47.4

57.0

53.7

20__年

51.0

56.9

55.2

54.2

20__年

53.8

50.0

57.3

54.1

(二)交通噪声

辽中镇现建成公路12条,平均路宽42米,全路长39公里。

1、布点

沈盘公路布设两个点。

2、监测频次

每年9月监测一次。

3、监测结果

根据20__—20__年辽中镇交通噪声监测报告和年度统计表,辽中镇交通噪声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中IV类标准,符合环境规划的要求。详情见20__—20__年辽中镇交通噪声监测报告。

辽中镇交通噪声统计表

1#点位

2#点位

全区均值

20__年

70.6

70.0

70.4

20__年

71.2

69.7

70.8

20__年

71.1

70.7

71.0

五、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20__年以来,根据辽中县“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布置和要求,辽中镇积极行动起来,镇领导主动会同当地环保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完成了辖区内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工作,全镇工业污染源达标率达到100。

(一)确定工业主要污染物

根据辽中镇工业企业以电镀、酿酒和机械加工业为主的特点,确定全镇的工业主要污染物为烟尘、SO2、COD、。

(二)确定重点工业污染源

“九五”期间,辽中镇将环境工作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严格控制污染严重的新建项目,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坚决关停辽中蒲东皮革厂、辽中县城南宰鸡厂等污染严重企业,对辽中县龙声造纸厂实施了搬迁治理,并于1997年开始,将辖区内现有的6家工业废水污染源和近96家企事业单位(116台燃煤锅炉)废气污染源进行限期治理。

(三)确定治理方案

为了打好“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这一场攻坚战,辽中镇政府本着“投资省、重实效”的宗旨,主动出击,积极帮助企业确定了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

(四)督促检查,确保全镇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

在工业污染源治理方案实施过程中,辽中镇派出以主管副镇长带队的工作组进行实地督促检查、深入到企业中,为企业排忧解难,并及时与当地环保部门沟通,以取得技术的帮助,确保全镇工业污染源按时保质地完成了治理任务。

(五)治理成效

经辽中镇一年的努力,完成了6家工业废水污染源和96家企业事业单位废气污染源的治理任务。根据验收监测数据,工业废气污染源各点源烟尘浓度在159.8—194.6mg/nm3区间,二氧化硫浓度在801.8—826.3mg/nm3区间,达到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3—1999)的要求;工业废气污染源各点源PH控制在6.5—8.6区间,控制在66.8—92.6mg/c区间,COD控制在56.8—86.0mg/c,油控制在0.12—1.80mg/c区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至此全镇工业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

(六)巩固成果

为了巩固“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工作成果,辽中县环保局协助辽中镇政府具体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1、严格控制新建项目

为了巩固20__年“一控双达标”成果,辽中县环保局配合辽中镇加大了新建项目的管理力度。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污染严重的项目,坚决否决;对污染轻的项目,必须经环保批准,并保证污染治理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的情况下,才准予上马。

2、继续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

为了防止污染源的反弹,辽中镇在辽中县环保局配合下加大了对镇辖区内工业污染源的双重监管力度,确保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的工作成果。据20__年、20__年全镇工业污染源监测数据,工业废气污染源各点源烟尘控制在125.7—192.4mg/nm3区间,二氧化硫在726.8—853.4mg/nm3区间,达到了《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W3—1999)的要求;工业废气污染源各点源PH控制在6.2—8.4区间,控制在46.8—94.8mg/L区间,COD控制在56.4—96.6mg/L,油控制在0.12—1.80mg/L区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至此全镇工业污染源实现了稳定达标排放,辽中镇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排放达标率达到100。

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九五”期间,辽中镇政府在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时,将卫生建设工程纳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一)在镇区主要街道和住宅小区内设置了垃圾箱285个,成立了环卫处,配备人员250人,垃圾清运车7台,负责镇区26、9平方公里的卫生保洁工作。

(二)辽中镇政府为了解决垃圾污染的问题,改变过去那种简单堆放填埋的局面,于1997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择距辽中镇下风向下水源的年家屯村建立了大型生活固废填埋场,并按卫生填埋要求进行作业,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9。

(三)随着卫生设施的不断完善,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我镇已荣获“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和“全省百名重点中心镇”等称号。

数据来源:辽中县建设局

七、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辽中镇在编制总体规划时,已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需投资6790万元)的建设规划纳入到环保规划篇章。到20__年底,在辽中县环保局的直接参与下,已先后投资2900万元,完成了污水厂选址、可研、环境影响评价、工程的初步 设计及进厂道路、市政管网的铺设等工作。预计到20__年底能完成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前,城镇污水中有70以上是源内治理达标排放的工业及“三产”废水,污水处理率已经达到70.5。

八、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近几年,我镇加大了“四化”建设的力度。为使镇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镇区新植草坪16万平方米;栽种黄金树、白腊、春树、皂角树、国槐、水曲槐、云杉等树种30多万株,各种花卉10万株。到目前为止,我镇共建成公共绿地103.9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3平方米。

数据来源:辽中县建设局

九、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我镇建成区主要街道的总长度为39公里,20__年3-4月份,我镇加大了绿化、美化的力度,新栽植云杉、华山松树等高档景观树木30万株。到目前为止,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

数据来源:辽中县建设局

十、清洁能源普及率

辽中镇的能源构成主要是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其次是煤。“八五”期间,由于受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意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镇的燃料70以上是燃煤。“九五”期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的改善、环境意识的增强,我镇的能源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民用型煤、电、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已经成为辽中城镇居民的主要燃料,燃煤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20__年我镇建成区内清洁能源普及率为95.6以上。

数据来源:辽中县统计局

十一、集中供热率

1996年,辽中镇开始实施集中供热工程。规定一切建设项目的上马,首要的条件必须就近参加能源公司联片供暖,并逐步拆除原有分散供热锅炉。截止20__年底,共拆除辽中镇80多台分散供热锅炉,新建的80多万平方米的新建项目全部参加联片供热,实施集中供热。

1、节省能源;

2、减少锅炉燃煤所产生污染物的排放量;

3、改善居住环境,改变原来一楼一炉、烟囱林立的局面,美化环境。截至20__年,辽中镇建成区内办公、住宅总供热面积230万平方米,实施能源集中供热面积130万平方米,房产、镀锌管厂、税务局、减速机厂等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69.6。

数据来源:辽中县能源供气供热总公司

第四章乡镇辖区生态环境

一、森林覆盖率、农田林地网人率(只考核平原地区)

辽中镇属平原地区,辖区内土地面积为26.9平方公里。“九五”期间,辽中镇加快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植树造林352亩。截至20__年,辽中镇共有森林面积2.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11;农田村地网化率达到91。

数据来源:辽中县林业局

二、草原畜栽量(只考核草原地区)

辽中镇不考核此项指标。

三、水土流失治理度

辽中镇无水土流失面积。

数据来源:辽中县水利局

四、农用化肥施用强度

“九五”期间我镇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建高档次的农业基地,农产品朝着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方向发展,鼓励农民使用农家肥,逐步减少化肥使用量。据统计,我镇20__年213.3公顷的耕地共施用化肥56524.5公斤(按折纯量计),其中:氮肥26566公斤、磷肥11870公斤、钾肥2261公斤、复合肥15827公斤,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降到265公斤/公顷。

数据来源:辽中县农村经济发展局

五、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

辽中镇政府为了加速农业改革,提高农产品的档次,加强了对辖区内农药管理。

1、控制农药来源,由镇农业站统一采购,保证农药的低残留性;

2、强化服务意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

3、加强宣传,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制剂。

20__年,我镇的主要农产品经技术监督部门的检测,主要农产品(水果、蔬菜)的农药残留合格率为85。

数据来源: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六、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辽中镇把发展畜牧业做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畜牧业生产正在向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并突出重点,发展养殖业。现有标准化规模育肥猪、肉鸡养殖场6个,全镇年肉鸡饲养可达20万只,生猪存栏13000头,年产粪总量可达50000万吨,全部用做肥料,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1.2。

数据来源:辽中县农村经济发展局

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排放达标率

辽中镇在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的同时,注重资源生态的环境保护,控制规模化养殖场的用水量,并且要求养殖场建立化粪池,将废水与粪便一同发酵用作肥料,不准废水外排。

数据来源:辽中县环境保护局

八、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

20__年,辽中镇农作物秸杆产量为10吨,其中2吨用作燃料、8吨用于养殖业,且辽中全镇被划定为秸杆禁烧区,无农作物秸杆焚烧现象。辽中镇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数据来源:辽中县农村经济发展局

第五章创建工作初步结论

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是城镇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结果,作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典型,其内涵更为广泛丰富,是城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综合体现,是城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发展的结晶和升华。辽中镇在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状况下,通过“创建”工作,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不断提高。

一、辽中县辽中镇基本符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基本条件

辽中镇经济较为发达,领导环保意识高,20__年,辽中镇委托沈阳市环境科学研究所编制了环保规划并认真实施,特别是自创建全国环境优美城镇过程中,辽中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成立领导小组,并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组织落实,多次开会听取“创建”工作的进展情况。

辽中镇政府不但能够以多种形式积极宣传环保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而且还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致使群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镇郊环境整洁,“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更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的现象;辖区内近三年从未发生过重大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态破坏事件,群众对环境状况非常满意。辽中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基本条件全部满足。

二、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建成区环境,乡镇辖区生态环境指标基本达标

辽中镇社会经济发展6项指标,乡镇辖区生态环境9项指标全部达 标,城镇建成区环境11项指标全部达标。

三、巩固“创建”成果、全面实施辽中镇环保总体规划

1、全面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以民用型煤、电、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为主要能源,镇建成区从20__年开始取缔小烟囱、小锅炉。

2、全面完成“碧水工程”治理任务,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力争尽早落实资金,完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场的建设工作,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3、逐步完善建成区内垃圾处理工程,生活垃圾处理,逐步向分类收集清运、处理无害化、资源化发展。

4、继续搞好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绿地,实现建成区地面软硬全覆盖;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

5、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坚决杜绝上马小电镀、小造纸、小农药、小化工等污染严重的项目。

第6篇

关键词:小额信贷 制约因素 创新对策

一、引言

小额信贷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信贷贷款,以企业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为主要对象。贷款金额一般为1000元以上,10万元以下。小额信贷是小额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的延伸,借款人可以不需提供担保。其特点是能够在不提供担保情况下,债务人本身的声誉或第三方保证都能够获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是一种高风险贷款,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小额信贷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孟加拉国,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随后以其成功经验在全球得以推广实践,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在世界范围内的小额信贷也存在局部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体系等。

我国在90 年代引入小额信贷,主要借鉴于孟加拉过的乡村银行模式。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使我国经济发展多元化,它为农村农民提供了各种获取收入的机会和能力,为农民生存致富之路提供必要的资金。它拓宽了农村的融资方式,对减缓农村贫困及致富有着重大的意义。小额信贷是探索扶贫资金供给以及到户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增加了穷人的参与项目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减少了决盲目的决策。由于免担保,小额信贷也使农村金融机构更注重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从而加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组织与管理。

二、小额信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根据人民银行2010年10月底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小额信贷的总体发展形势。该数据显示——全国小贷公司2348家,已经开业的,从业人员24742人,实收资本1521亿元,仅小贷公司的贷款总额是1623亿,利润总额是73亿元,所有的权益现在达到1608亿元。另外,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在农村金融市场支农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支农主力军,全国2000多个县中几乎所有的农村合作社都开办了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在增量贷款中有90%以上是靠小额贷款的增长。

然而,良好的经营状况下,也隐藏着不少问题。首先,贷款大部分集中于市区,未深入到农村,与小额信贷服务“三农”,为农村农民融资提供便利的最初目的相违背。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贷款种类过于单一,主要集中于抵押贷款,与小额信贷的初衷也不符合,掩盖了小额信贷无需担保的特点,而且不利于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在全国小额信贷快速的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由于各地区的实情不同,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接下来本文将介绍我国小额信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额信贷面临风险

当谈论到小额信贷,人们第一时间就会联想到小额信贷存在着各种风险。其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操作过程中的风险。良好的信誉是小额信贷借贷的法律基础和依据,然而在农村,许多农户并未履行诚信原则,按照贷款的具体流程,并且没有相关的法律意识,存在着冒名贷款、贷款转借等问题。并且,一些信贷机构内部人员为个人利益忽视贷款人的信誉,或为亲友借贷无视贷款的合理性以及合法性,阻碍的小额信贷规范操作。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涉及面广,手续简便,在发放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操作风险,给农信社、小贷公司等借贷机构带来负面效益。

2、道德风险。此类风险由信贷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往往取决于债务人的还款意愿。农信社小额贷款属于信用贷款,不需要抵押,也给了农民“投机”的可能。贷款客户中存在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信用意识。往往出现拖欠贷款、逾期还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资金周转。更有甚者,不愿归还贷款,造成了信贷机构的坏账,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影响收益风险,价格、利率或汇率等经济因素的波动产生的风险均是市场风险。小额信贷作为一种资本项目投资,资本利润受市场的影响极大,因此市场风险是信贷资金面临的一种重要风险之一。小额信款只是实现了贷款对象的分散,但同一地区生产经营品种具有相似性,客观上造成了贷款集中于某一项目、某一农户的事实。由于市场容量有限,这些项目、产品的生产量过多,会引起市场行情变化,加上农产品的鲜活性,极易造成价格波动或产品腐烂变质,甚至出现亏损,影响贷款归还。

4、不可抗力风险。由于小额信贷主要针对于“三农”,资金主要用途投入于农业生产,因而以自然气候为主导的不可抗力因素对贷款的回收影响巨大。农业是弱质的产业,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其盈利的基础。由于农业对自然的依赖性极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受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的影响,产品销售受阻,利润降低,农民们往往收益大幅减少,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加上分散经营的个体农户一般都没有投保,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农户资金积累不多,抗风险能力较弱,所以造成大量信贷资金逾期、沉淀或呆滞,大量贷款无法收回,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农户家庭成员若患上重大疾病或出现意外事故的风险,也应归于此类风险。农村小额信贷的客户集中于农村低收入人群,一场重病和一个事故往往使他们一无所有。当前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下,家中劳动力一旦发生人身意外、甚至人身事故的事件时,在缺乏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会使贷款的偿还变得遥遥无期,甚至造成贷款的无法归还。#p#分页标题#e#

(二)缺乏足够资金来源,后续供给不足

小额信贷旨在拓宽农村借款渠道,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该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开始向多元化、多样化方向发展,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不能广泛吸收更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充足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扶贫资金,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来;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资金的后续供给不足。作为目前仅有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的匮乏是制约其后续业务拓展最大的障碍。并且,在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一方面造成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收入减少,进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储蓄减少。贷款需求的不断扩大,而贷款的资金来源却反呈减少趋势。供求关系的不匹配,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额信贷的发展。

(三)小额信贷自身特点的限制

小额信贷具有额度小、期限短、分期还款、不需担保或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等特点,这些特点,促使它能够较好较快地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但小额信贷行业又属于人力密集型行业,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业务成本较高。较大风险成本加剧了小额信贷利率的提高,从2004 年起城乡金融机构91%以上的贷款都是上浮利率水平,且在上浮利率水平中,上浮1.5 至2 倍的占40%左右,利率上浮的贷款明显高于四大商业银行及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无形中使渴望借贷的农民望而却步,小额信贷帮助农村发展以及农民脱贫的初衷无法实现。

(四)内部管理体系与外部法律监管体系不完善

在贷款管理体系方面,贷款机构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信贷员工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没有系统的普及相关专业知识。其次,放贷机构缺乏风险内控机制,贷前、贷中、贷后的相应工作没有完全分离,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最后,农户资信度评定缺乏统一标准。农户贷款的授信额度也存在较大随意性,没有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在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的同时,法律监管体系也不完善。目前,我国没有一个法律框架,来界定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从监管的角度来看,没有系统的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框架和健全的监管制度,缺乏专业的监管机构。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由政府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并未赋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相应的专业监管职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小额贷款公司规范有效的经营将无法得到保障,为后续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五)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长期以来,小额信贷作为扶贫的主要工具,而不是一个商业经营模式,小额信贷机构不能根据市场规律来制定自己的合理的利率,对小额信贷发展的可持续性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完善小额信贷的主要对策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去的了巨大的成功,引入我国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我认为以下对策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

(一)借鉴孟加拉模式

小额信贷起源于孟加拉国,并且在该国取得了空前的辉煌,因而借鉴孟加拉成功经验,对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大有裨益。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经验有以下两个点突出的特点值得借鉴:

首先,加强对贷款农户的培训。格莱珉银行不仅仅提供贷款还提供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从而加强了借款者的还贷能力。在此基础上配以每周偿还一年还清的制度。这样的做法大大降低了格莱珉银行所要面临的风险。

其次,信任和激励的风险管理组合。格莱珉银行最初采用小组联保的机制,对于违约问题,小组联保机制存在一个特殊的“风险扩散机制”,即一个成员违约,必然导致其他成员的共同违约行为,这就激励小组成员内部对贷款进行评估,互相鼓励、互相监督。后来格莱珉银行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乡村中心制度,由村子里的小组组成的联盟,定期定点开会,让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充分的,贷款者与银行的信息交流也是充分的,有效地降低了银行由于难以掌握贷款者信息而带来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降低了,小额信贷便有了生存的空间。

(二)加强风险防范

1、加强风险防范的首要工作就是对贷款诚信的宣传,在社会上培养诚信的风气。金融机构应作为诚信宣传的先锋力量,积极投身于诚信宣传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在社会中重树中华传统美德——诚信。

2、小贷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在引导农民诚信贷款的同时,也要进行同事间的互相监督和自我约束,规范发放贷款的程序。确保贷款按照正常合理的程序发放。

3、严格评定农民的信用等级,建立农民信用档案,筛选信用优良的农户,农村信用机构应严格按照各个农户的受教育程度、思想道德品质、以往信用状况、资产以及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等因素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建立完善的档案,并实行跟踪管理。

4、依据国际上的成功案例,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当设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提供小额信贷预防坏账的保险,以增强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减少信用社在小额信贷上的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同时,使还贷更为人性化。对确因自然灾害和疾病等不可抗力导致贷款到期无法偿还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可予以合理展期。

(三)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中央银行应继续加大对农信社支农再贷款的投放力度,以有效调节农村资金供求紧张状况。在个别地区,央行可以允许一定范围内农信社自主上浮存款利率,以缓解资金问题。

2、加强小额信贷公司与银行的合作,让小贷公司可以通过银行进行合法的集资。或者引导农业银行以及其他的商业银行进入农村信贷领域,进一步缓解资金来源单一的问题。#p#分页标题#e#

3、降低小贷公司的股东进入资格,以便于吸收更多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政府也可以放低小额信贷公司成立的条件,培养更多专业的小额信贷机构,无形中为资金的融通提供了便利。

4、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借贷,建立区域性资金融通网络,从而实现资金的最优配置。

(四)创新小额信贷模式、合理利率定价

前的小额信贷种类单一,且利率普遍偏高。信贷机构可增加贷款品种、放宽小额贷款对象、拓展小额贷款用途、灵活确定小额贷款期限、简化小额贷款手续,进一步提高贷款便利程度。与此同时,农信社、小贷公司应设立专门的利率定价机构,根据资金成本、风险程度、期限的长短、目标收益率、贷款的供求状况、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定价因素,以国有银行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对小额信贷的利率进行科学的、有差别的合理定价。

(五)良好的外部环境、鼓励政策,健全的法律监管体制

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明确小额信贷的功能,根据我们各地农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小额信贷,如“政策型”小额信贷主要用于实现政府扶贫; “商业型”小额信贷主要用于经营盈利;“政策、商业结合型”小额信贷介于两者之间。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信贷具体总类的设计,促进贷款多元化。随后,国家应制定更多优惠政策,如税收上,通过减免小额信贷组织的所得税加快其自身的资本积累; 对小额信贷业务审批的规定,在符合相关法律基础上,应尽量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积极促进其业务创新。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小额信贷的相关法律,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以及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法律基础,让农信社与小额信贷公司在该领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建立弱势群体便利融资的法律支撑。同时也要加大对于小额信贷合理操作的监管力度,加强借贷程序中的信用治理力度,对于违反诚信原则,违反小额信贷相关法律的行为与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惩戒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失信事件的发生。

(六)培养专业人才

为了让小额信贷走向专业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国家应注重对信用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财经类院校深入宣传小额信贷的专业知识,各地区的信用办也可以像证券、银行和会计等从业人员考试那样,普及各级别信用管理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考试。不久的将来,农村小额信贷将逐渐走向专业化、国际化,小额信贷的未来将一片光明。

五、小结

小额信贷起源于孟加拉国,在国际上拥有许多成功的案例,促进了多个农村金融的发展。自引进我国之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在各个农村普及。在浮华背后,或多或少的存在风险的防范能力不足、资金来源短缺、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未来,随着政府加强立法,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多元化贷款资金来源等措施的实行。小额信贷必定会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而促进我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王宗强.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金融网,2008.

[2] 杜晓山.小额信贷的未来[J].农经,2009.

[3] 杜晓山,聂强,张军.江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J].农村金融研究,2010.

[4] 尤琦.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06.

[5] 刘民权.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捐赠制度

文章编号:1008-4355(2011)02-0010-07

收稿日期:2010-02-16

基金项目: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完善我国税收优惠制度研究――基于非营利组织视角的分析”(10JD20)

作者简介:李玉娟(1977-),女,贵州遵义人,贵州省教育厅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DF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1.02.02

中国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发展以2008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就在这一年,旨在促进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政策相继出台。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同时生效实施;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同时生效实施;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民政部同年联合下发《关于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2008年1月1日起执行。2009年3月10日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基金会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审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2010年11月28日财政部印发了《公益事业捐赠票据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如此密集的法律措施,与之前已经实施的法律法规存在哪些区别?这些措施会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实践中这些措施还存在怎样的问题?本文将在对新旧法规对比的基础上,结合非政府组织的具体实践,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为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一、我国非政府组织税收优惠制度的最新发展

非政府组织的税收优惠问题属于非政府组织理论研究的传统内容。在2008年之前,早已有学界前辈进行过研究。最早的经典论著当属1999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苏力等人的著作《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但这本书涉及第三部门的整个法律环境,并不局限于税收领域;紧接其后,张守文教授于2000年在《法学评论》发表了《略论对第三部门的税法规制》一文,专门讨论第三部门的税法环境。这篇文章可以称得上该领域的奠基之作,后来的研究者几乎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之后随着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对该领域进行研究的人越来越多,但受到当时中国法律现状的制约,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及中国存在的差距。代表性的译著有:贝尔,布查尔特,艾德勒,等.通行规则:美国慈善法指南[M].金锦萍,等,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代表性论文有:安体富,王海勇.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国际比较与改革取向[J].地方财政研究,2005,(12);代表性硕士论文有:陈丽.我国非营利组织税制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专门成立课题组在《税务研究》2004年第12期发表文章《非营利组织税收制度研究》。从一般意义上讲,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税收优惠,第二层次是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的税收优惠。本文对2008年新法规的剖析也将从这两个方面结合法规的具体规定而展开:

(一)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税收优惠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26条第4项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是免税收入,但并未给出具体标准。《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回答了“什么是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这个问题。根据该条例第84条的规定,所谓符合条件的非营利组织,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组织:依法履行非营利组织登记手续;从事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除用于与该组织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的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事业;财产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按照登记核定或者章程规定,该组织注销后的剩余财产用于公益性或者非营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记管理机关转赠给与该组织性质、宗旨相同的组织,并向社会公告;投入人对投入该组织的财产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财产权利;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开支控制在规定的比例内,不变相分配该组织的财产。

条例第85条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什么是符合条件的收入”。非营利组织获得的国家财政拨款、捐赠收入、银行存款利息以及社会团体所收取的会费免征企业所得税,但非营利法人从事营利性活动,无论是否与其宗旨相关,所获得的收益都将被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和个人实行的税收优惠

1.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大幅度提高

1993年颁布的《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扣除;而《企业所得税法》第9条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从3%到12%,提高幅度之大,远超过许多业内人士的预计,这样规定可以更好地激励企业进行公益捐赠。

2.企业进行公益捐赠税前扣除税基发生变化

《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基是“应纳税所得额”,而《企业所得税》规定的税基是年度利润总额。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呢?《企业所得税法》第5条规定: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简单地说,应纳税所得额为收入总额减去各项扣除。收入总额为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利用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其他收入。那么,何为年度利润总额呢?《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3条规定:年度利润总额,是指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年度利润总额是年度收入总额减去年度总成本,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盈利。年度利润总额是年度收入总额减去年度总成本。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为年度收入额减去成本,还减去允许的各项扣除。也就是说,在年度收入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年度利润总额大于至少是等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这样,在比例一定的情况下,以利润总额为基数计算扣除,一般都大于至少是等于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数计算的扣除,但都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也就是说,以利润为基数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表明对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收优惠力度在增大。

3.对个人进行公益捐赠时的税前扣除比例予以明确

《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第2款规定:“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捐赠的部分,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从应纳税所得中扣除。”《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24条规定:“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义务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30%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

(三)明确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条件

非营利组织要鼓励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其捐赠,前提条件就是要享有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这种资格的申请条件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52条中表述为公益性社会团体的条件,它包括:(1)依法登记,具有法人资格;(2)以发展公益事业为宗旨,且不以营利为目的;(3)全部支持及其增值为该法人所有;(4)收益和营运结语主要用于符合该法人设立目的的事业;(5)终止后的剩余财产不归属任何个人或者营利组织;(6)不经营与其设立目的无关的业务;(7)有健全的财物会计制度;(8)捐赠者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社会团体财产的分配;(9)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民政部等登记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针对第9项的兜底性条款,《通知》第4条作出了概括性界定:(1)符合《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二条第(1)项到第(8)项规定的条件;(2)申请前3年内未受到行政处罚;(3)基金会在民政部依法登记3年以上(含3年)的,应当在申请前连续2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登记在3A以上(含3A),登记3年以下1年以上(含1年)的,应当在申请前1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登记在3A以上(含3A),登记1年以下的基金会具备本款第(1)项、第(2)项规定的条件;(4)公益性社会团体(不含基金会)在民政部依法登记3年以上,净资产不低于登记的活动资金数额,申请前连续2年年度检查合格,或最近1年年度检查合格且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在3A以上(含3A),申请前连续3年每年用于公益活动的支出不低于上年总收入的70%(含70%),同时需达到当年总支出的50%以上(含50%)。《通知》的界定非常具体,将指标进行量化,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了过去行政审查的随意性。同时,资格的申请和民政部的年检挂钩,资格的获得不是一劳永逸的;当年检不合格、达不到上述条件时,资格将被取消,这种动态的监管方式更有利于鞭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四)申请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程序日益完善

2008年前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当时的法律法规陆续授予特定基金会和社会团体捐赠人税前扣除资格,共有20个左右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获得其捐赠人的税前全额扣除资格,50个左右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获得税前按比例扣除的资格。但由于这些税前扣除的资格都是国家税务总局逐个审查通过,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行政随意性,并且因为税收优惠在程度上的人为差异,导致慈善资源向个别非营利组织过度集中的不公平现象[1]。但《通知》明确规定了申请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程序:(1)由中央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申请;(2)由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直接管理其机构编制的群众团体,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部门提出申请;(3)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群众团体,按照上述管理权限,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税务部门分别每年联合公布名单。名单应当包括继续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新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群众团体,企业和个人在名单所属年度内向名单内的群众团体进行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可以按规定进行税前扣除。同时提交下列材料:(1)申请报告;(2)登记证书正本、副本复印件;(3)组织章程;(4)申请前相应年度的受赠资金来源、使用情况,财务报告,公益活动的明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或注册税务师的鉴证报告;(5)申请前相应年度的年检结论、评估结论。

二、现行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与2008年前的无序状态相比较,目前关于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制度已经基本形成体系,既有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税收优惠,也有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或个人的税收优惠;既有法律层面的宏观把握,也有行政法规的具体细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我国非营利组织自身建设不断完善的结果。然而,从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税收优惠仅仅涉及所得税,其他税种尚未完善

现在政府开征的税种有21个之多,但由于非营利组织的业务大都比较单一,日常真正要交纳的税种大概只有6、7个。除了企业所得税外,主要有:第一,增值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第16条的规定,对直接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和教学的进口仪器、设备,由残疾人组织直接进口供残疾人专用的物品免征增值税。该规定显然是针对科研、教育机构和残疾人福利组织的。第二,营业税。对非营利组织的优惠较多,主要体现在《营业税暂行条例》第6条。该条规定免征营业税的项目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残疾人福利机构提供的育养服务、婚姻介绍、殡葬服务;医院、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劳务;纪念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图书馆、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宗教场所举办文化、宗教活动的门票收入等[2]。第三,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老年服务机构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对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及老年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房产、土地、车船,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税。从中可以看出,除了企业所得税外,其他税种的优惠都还停留在行政法规的层面,法律位阶较低,分布散乱,有一定的执行难度。

(二)享受税收优惠的主体依然是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未考虑大量的草根非营利组织

从本文第一部分介绍的法条来看,现阶段我国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的税收优惠,无论是对非营利组织本身的优惠还是对向非营利组织捐赠的企业或个人实施的优惠,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民政部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换句话讲,那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个众所周知的原因即是我国目前对非营利组织实行的“双重登记管理体系”,为避免冲淡主题,笔者在这里不再累述该制度的缺陷,相关的论述已经非常多。未能在民政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尽管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尽管在各自的领域内运作得有声有色,甚至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享受这样的税收优惠。为了能够享受政策优惠,很多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不得不另辟蹊径。早在2007年,借势中国红十字会,著名影星李连杰就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就在第二年10月,非公募机制的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在上海民政局注册成立。为什么李连杰在拥有了公募基金身份的“壹基金计划”外,还要注册一个非公募基金呢?原因就在于“壹基金计划”只是红十字会下的一个计划,不是法人实体,没有注册登记,无法获得法律上的合法身份,很多活动都不能开展,包括申请税前扣除资格。与国内著名基金会合作,借用它们的账户,是不少草根民间组织的折中之举。比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接受捐赠就合法了,但花钱的时候必须经他们同意,还要交5%-10%的管理费[3]。这些规定极大地制约了草根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三)相关法律法规的行政执行效率较低,导致实践中非营利组织积怨较大

2008年密集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让长期压抑的非营利组织受到极大鼓舞,他们对新法的实施曾经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甚至有媒体预言:这标志着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春天终于到来了。然而,由于长期积累的官僚作风和官僚习气,这些曾被寄予厚望的措施并没有如想象中那般鼓舞人心。相反,由于预期过高,部分非营利组织甚至感觉到比过去更苛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是中国成立较早、声誉较好、影响力较大的公募基金会。它成立于1989年,早在21年前即发起实施了具有广泛声誉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希望工程”。但在2008年底它却收到了税务机关开出的5500万元的天价税单。这笔税来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青基会接受的4亿元捐款,其中2亿元被拨付灾区,结余款仍有2亿元,按2008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25%的税率计征,青基会就要掏出5500万元缴付国库。当然青基会早就申请了免税资格认定,但认定过程之复杂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从2008年底三部委联合《通知》以来,一直到2009年8月20日,三部委才公布“2008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 ,全国共有66家非营利组织获得资格,同期也公布了“2009年度第一批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公益性社会团体名单”,只有3家非营利组织榜上有名。在此期间,青基会为了免交这笔天价税单,联合国内另外几家有类似遭遇的基金会联名进行抗议。具体的案例,参见:章剑锋.中国公益基金会“抗税”实录[EB/OL].[2010-12-11].省略/articles/1942/single.这种抗议活动不仅不利于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四)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收入征税令人困惑

新法明文规定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性收入应当按规定征税。根据目前的法律,公益性基金会每年用于公益事业的总支出额必须达到上一年净资产余额的8%。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基金会如果把当年的收入扣除25%的所得税后,达不到8%的公益支出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动用本金,将导致本金趋于减少,增值收入不能持续,基金会规模将日益萎缩。私募基金会的日子更不好过。因为私募基金会不像公募基金会可以通过广告进行公募,他们要募款本身就很困难,要将慈善公益金进行保值增值又陷入困境:放在银行里,看似保险,却是负利息,本金不少,但不能跟CPI(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竞争……买股票、买基金等看似受益高的领域又冒大风险。“运气好的靠投资挣到了些钱,但统统又得先上交25%的税,而一旦投资失败,基金亏空,那就自己哭天喊地去吧。”目前国内私募基金会的领军人物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就面临同样的问题。2009年友成增值3000多万元,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要上交750万的所得税。这极大地挫伤企业办大型基金会的积极性,对于企业出资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来说,把原始基金控制在最小,花多少注资多少倒是最省心的运作模式了。北京万通基金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机构。2008年4月注册成立时,原始基金数额为400万元人民币。到了2009年,已经变更为200万元。作为全国原始基金数额最高的非公募基金会,华民慈善基金会2008年3月注册成立时原始基金是2亿元,曾经信心勃勃地宣称要在10年内做成百亿元的基金会,但现在却积极主张把基金会的原始基金缩小到法律允许的最低限度――在中央政府有关机构登记的以2000万元为限,在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登记的以200万元为限[4]。不少基金会对此问题都很困惑,他们认为既然是非营利组织,所有的收入不能用于分配,那么无论收入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只能用于公益事业,为什么还要对营利性收入征税呢?

三、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放水养鱼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美国联邦税务局免税司2008年11月的年度报告称,美国全国享有联邦免税待遇的组织大约有180万个,它们拥有的总资产超过3.4万亿美元,雇佣的工作人员达到940万人,约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7.2%[5]。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公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民间组织413660个,职工4758332人,远远低于美国水平;同时,作为接受捐赠的主力军,中国的基金会规模更不能适应当前中国捐赠事业的发展。截止2008年底,全国共有基金会1597家,其中公募基金会943家,非公募基金会643家,境外基金代表机构11家,当年捐赠现金收入535983.6万元,实物折价171102.7万元。上述数据是笔者根据中国社会组织网(chinanpo.省略/web/index.do)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而得。根据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的统计,2009年中国所有基金会的资本规模,包括政府拨款、会员费用和捐赠,共有1800多亿元,远远不如美国盖茨基金会一家的资本规模[3]。非营利组织目前的状况和当年民营企业的状况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为了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从上到下都给予了很多扶持,但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非营利组织而言,其发展环境就困难了许多。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首要前提还是要转变观念。调查表明,目前在政府层面真正意识到非营利组织的重要性并予以扶持的并不多,而且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同样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对非营利组织的政策环境越宽松,该地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势头越好。以2008年为例,我国基金会数量排名全国前五位的省份依次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资料来源:《2008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二)对营利收入不应进行征税,而应通过信息公开,加强监管

从通常的法律分析角度看,非营利组织也是特殊企业,就像不事经营的事业单位一样,当他们取得了应税收入时,就要交税。有的法律专家认为,免税收入只限于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收入,发生了营利性收入,自然属于应税范畴,否则社会上所有饭店开业前都先找非营利组织合作,或者先成立非营利组织,再以此名义开饭店,就很方便避税了。站在法律的角度看,这样的观点无可厚非,但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对非营利组织的具体实践并不了解。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对非营利组织的营利收入征税的不利后果。笔者的观点是:对这一块收入不是不应该监管,而是监管的方式不对。应通过信息公开,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2010年7月8日,基金会中心网(省略.cn)在北京宣布启动,全国1858家公、私募基金会的基本信息在这一天正式向全社会公开。然而,在所有基金会中,仅有620家公布了财务信息,而公开项目信息的只有24家。《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公布的“捐款透明度公众调查结果”显示,“透明度”是当下中国公众对受捐机构的首要要求;对目前公益机构的信任度表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公众占到31.9%。针对这项调查,零点研究调查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表示,此项数据是通过网络调查而来,更全面的数据恐怕会更不乐观。在基金会中心网上,网友可以通过关键词和地理位置找到自己关注的基金会。目前网上可以看到的信息包括名称、地址、电话、负责人姓名、业务范围等,在基本信息外,网友还可以看到部分基金会的财务报告、项目运作情况[6]。因此,与其通过征税的办法进行监管,不如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所有公、私募基金会必须通过网站公布其财务信息,毕竟“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

(三)加强非营利组织自身的建设

无论税收的政策如何优惠,都仅仅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要促进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健康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建设。如果非营利组织自身的问题太多,外部的政策再优惠也无济于事。关于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大的话题。笔者在这里只能简单地进行分析。首先应加强非营利组织专业化建设。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许多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非营利组织建设的进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稚嫩。在巨大的灾难面前,许多非营利组织普遍表现出经验和专业知识不足,无法提供及时救助和支持;很多非营利组织在成立之初仅凭发起人的一腔热血,缺乏发展规划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随意性加大。其次应加强非营利组织人才建设。目前非营利组织中的人员结构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即低龄和老龄人员较多,低龄主要是在校学生,高龄主要是一些离退休人员,中年人较少。这当然与中年人工作、家庭负担较重有关,但也与整个社会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可、支持不够有关。中年人往往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智力、财力、人生阅历方面都占有优势。今后非营利组织的建设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建设,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鼓励更多的社会精英投身于非营利组织。

参考文献:

[1] 金锦萍.论我国非营利组织所得税优惠政策及其法理基础[J].求是学刊,2009,(1):91.

[2] 陈风,张万洪.非营利组织税法规制论纲――观念更新与制度设计[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 2009,(5):610.

[3 ]曾言.麦田基金会诞生记[J].南风窗,2010,(23):33.

[4] 张本兰.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缩水[EB/OL].[2010-11-17].省略.cn/newsview.php?id

2676.

[5] 徐彤武.美国民间组织:身份、事业和运行环境[G]//黄晓勇.中国民间组织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95-198.

[6] 黄英男.基金会中心网开启公示之旅,完全透明仍任重道远[EB/OL].[2010-07-12]. epaper.省略/html/2010-07/12/content_567697.htm.

The Newly Development of NPO in China aboutTax Allowance and Existing Problem Analysis

LI Yu-juan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Development & Application of Marxist Economics, Guizhou Provincial Educational Bureau, Guiyang 550025, China)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微企业 批发业务 零售业务 信贷风险管理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起,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深入改革、不断开放发展,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也引起了巨大改变,从业数量的增多、各种规模、产权性质各异的银行主题涌现。部分新兴的商业银行的快速崛起与发展,引发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升级,市场集中度逐步下降。由于当前的市场氛围,许多客户提出银行业重新组合的需求,行业内部竞争愈演愈烈,逐步形成银行服务的买方市场。不仅如此,再加上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的影响以及世界各外资银行带来的竞争压力,导致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特殊的金融服务企业,商业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必须是以客户的需要为首,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营销理念为指导,方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买方市场环境中凸显其竞争的优势,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

一、我国商业银行由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一)批发业务和零售业务的概念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内容,根据服务对象进行划分,可分为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两大类。批发业务指的是商业银行向部分组织单位提供金融服务,例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批发业务的特点可归纳为规模大、业务集中。相对于批发业务而言,零售业务一般是商业银行针对个人或中小型企业提供涉及金额较少的各类金融服务,例如储蓄、结算、货币兑换、理财、咨询、信贷以及等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从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开始就存在银行零售业务,是业务经营的最基本内容。零售业务的特征主要有:单笔业务涉及金额少、业务种类多样、成本较高、技术要求较高、市场流动性强。我国银行的零售业务主要是由商业银行或以银行为主体构成的金融服务机构向个人、中小型企业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目前我国众多商业银行都将零售业务摆在银行发展的首要日程上,业务形式多样,比如小微型企业贷款、消费贷款、信用卡、个人理财业务等。

(二)银行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必要性

零售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在20世纪末,伴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成长,直接融资所占比重逐步增多,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因此,其批发业务的盈利率也随之降低。同时,伴随着西方国家人民的物质水平的提高,收入与财富的增加,促进了对投资理财的需求程度。于是众多银行改变策略,寻求开拓新业务、新领域,于是,作为以广大群众为对象、风险小、盈利稳定的零售业务便理所应当的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部分。零售业务的需求与发展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对于我国来说,转型是我国银行业多年来不断探究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与阻碍,我国银行业的转型并未真正成功。尤其近几年来,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不断发展的环境下,面临银行业迫切需要全面改革的压力以及外资银行获准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之际,零售业务的发展也就必将成为国内银行与国外银行新一轮竞争的焦点。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着力调整结构,实施业务转型,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1、客户需求逐步提高的需要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城市居民,包括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提高,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使得更多的客户会选择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于个人的金融事务进行指导与管理,而且由于通过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客户对金融业务在安全、便利、盈利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另外,由于金融业的竞争与发展,更多新兴的投资渠道与工具层出不穷,可供客户选择的投资方式复杂多样,但客户由于没有太多精力思考或者对金融方面专业内容不熟悉,在选择上显得无所适从。根据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项调查中指出,我国约七成的居民认为目前银行开设的服务项目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零售业务方面,渴望银行能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内容。而且就近几年金融业的发展来看,银行目前面临的竞争压力除了同行业之间外,还有保险、证券、基金等风投带来的压力,在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银行业只得通过创新服务产品及提高服务质量等为自己赢得更多客户。例如最基本的存取款、贷款业务等,银行也针对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属业务,并提供一对一的金融服务。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当采取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吸纳客户并将其转化为忠实的客户群,以确保在强大的竞争压力面前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经营目标。

2、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需要

在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银行业,主要依靠政策分工,以相对狭窄范围内的服务对象及经营领域,具有一定的固定客户群,因此竞争并不过于激烈。但由于金融市场的开放与发展,银行与客户的关系趋向于松散型、市场化转变,增强了客户对金融服务机构的自主选择性。这种市场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客户手中有更多闲置资金,渴望找到最佳的投资渠道与方式,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加大筹集和使用自己力度。

国内银行业的发展竞争逐步进入白热化,在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中,传统的批发业务逐步趋于成熟化、饱和化。2006年底,我国银行业开始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相对我国银行来说,具备更为先进科学的技术、高效的管理机制、高质的服务及丰富的经验。在当前的竞争压力之下,没有任何一个银行有自信认为自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竞争逐步趋于专业化、细致化,严峻的现实唤起了国内银行业强烈的市场意识。若要做到适应市场发展变化与需要,首先要在加大资金实力、完善信贷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真正实现批发业务向零售业务转型,细分客户,细分市场,合理定价,加强公关,并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理念,以及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吸引并维护专属客户群,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心中的形象与信誉度。

3、零售业务自身特征的需要

零售业务主要针对综合服务,通过较高的技术操作,通过完善网点与网络系统,直接对大众客户提供多样的金融服务,零售业务的特点主要有:涉及金额数较少,笔数较多、服务对象分散、单笔业务金额限制、业务规模大等。在同等的经营规模下,零售业务可以做到更好的分散风险,以实现银行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益、经营规模等更为协调的发展。而且,零售业务的客户数量多,服务对象均为不计其数的自然人或小型法人,如遇到宏观经济变化的情况,业务的收益收到经济变化波动的影响较小,以更好地保持收益稳定性。

零售业务的利润与回报率相对较高。首先,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个人财富管理、个人住房信贷、个人消费金融、小微企业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等的收入利润率基本都在20%以上,零售业务的收益可见一斑;其次,零售业务的利润稳定,在面对经济周期的任何状况下,零售业务都具备反周期作用,降低经济周期对经营的不良影响,且回报率远高于其他业务;再次,零售业务是资本回报率最高的业务之一,在75%的接受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调查的机构中,零售业务的股本回报率(ROE)一直高于银行ROE的整体水平,是利润的保证。

二、着手培养小微企业客户,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银行业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我国商业银行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通过以上分析,零售业务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银行业战略发展的重点,从以批发业务为主向批发和零售业务并重转型,从以传统业务为主向积极拓展新兴业务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和调整结构的必然选择。

小微企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小微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阳光产业新生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小微企业创造了80%的就业岗位,实现的GDP占全国总量的50%)。随着国家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商业银行已开始将经营重心向小微企业倾斜,特别是在利差变小、金融脱媒、外资银行竞争等压力下,针对潜力巨大的中国银行业零售业务市场,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的投入,争夺小微企业客户,发展与培育小微企业客户,已成为商业银行求生存、谋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

(一)小微企业的概念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我国最早提及“微型企业”这一概念是1993年吕博在其《微型企业的发展与国际发展援助》一文中首次介绍了微型企业对于扶贫和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作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微型企业越发引起人们的注意;2009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有对纳税额3万以下的“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201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出现了“微型企业”一词,指出“要适应我国劳动力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努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工信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包含微型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的更为详细的划分标准,并于2011年7月4日联合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三个类别,明确地从营业收入、从业人员、资产规模三个角度按十六个行业(包括其他行业)确定了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标准。比如农、林、牧、渔业的小微企业要求营业收入在50万元以下,工业要求从业人数在2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零售、住宿、餐饮、信息传输、租赁、商业服务业则要求从业人员在10人以下并且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建筑业则要求营业收入在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在300万以下,批发业要求从业人员在5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等。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界定标准有助于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的开展。

(二)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宜宾市中小企业相关情况

小微企业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过去说中小企业承担着我国城镇就业的80%,主要就在于小微企业发挥的作用,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改善民生、促进稳定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宜宾市工业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健康发展,形成了酒类食品、能源、化工、机械装备、纺织、建材、林竹纸为支撑的七大优势产业;逐步建立完善了宜宾五粮液产业园区、宜宾临港经济开发区、宜宾罗龙产业园区、江安阳春产业园区、盐坪坝产业园区、长宁产业园区、宜宾县向家坝产业园区、高县福溪产业园区、珙县产业园区等九大园区。目前,全市已有各类中小企业14000多户,从业人员33万多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宜宾市中小企业发展均保持了30%以上的增幅。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宜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和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为宜宾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长远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增强,对银行的贡献度快速下降,商业银行依托大客户维系业务规模和经营效益高速增长的局面不可能持续,为此,发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务院会议精神以及监管要求,更是商业银行适应市场变化、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而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对银行自身长远发展、增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尽快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进一步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以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重要着力点,而加快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也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从履行社会责任来看: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提高,社会各层面对于银行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逐渐提高重视,银行在实现自身利益、规模、品质等发展的同时,更需要体现出对社会旅行的相应责任,以提升品牌价值。小微企业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只有小微企业更高、更快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真正的转型与升级。在有效控制降低风险的前提下,对小微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是当前商业银行必须履行的社会职责,以促使银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市场变化和发展走势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多种经济形式的市场主体的相继涌现,小微企业在市场经济结构中逐步成为重要的力量。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型企业客户直接融资渠道增加、议价能力增强及其商务条件日趋苛刻,使其对商业银行的综合贡献度大受影响;同时,集团客户的关联交易也对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带来挑战。在此情况下,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客户为主的商业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进而有必要寻找新的商业盈利模式和盈利空间,并在继续维护好大型企业客户的同时,尽快做大做强小微企业业务。

从经营策略和竞争态势看: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信贷规模趋紧,企业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资产业务成长缓慢又直接影响当年盈利能力。为此,商业银行必须尽快调整业务结构与客户结构,为资产业务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纷纷将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资本占用率相对更低的零售业务,尤其是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首先,大型、特大型企业脱媒趋势无法阻挡。由于目前商业银行争夺激烈的大客户大多属于上市公司,有更多的渠道进行直接融资,进而对间接融资的需要降低,再加上各银行对大客户的竞争异常激烈,贷款处于买方定价的局面,银行贷款净利差大幅缩窄,盈利能力降低。

特别是央行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这一状况将愈演愈烈。但另一方面受融资规模以及财务情况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相对狭窄,更需要借助银行进行间接融资,且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潜力无穷,因此,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中具备一定的定价自,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利率定价以实现“收益覆盖风险“,降低风险、提高盈利。其次,从客户结构的稳定性来看,拥有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客户有利于银行稳定发展,有利于客户结构的调整和完善,这对于银行熨平业务波动、抵御经营风险大有好处。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重新调整市场定位、实现业务稳定持续发展已刻不容缓。大客户对商业银行贡献度下降速度比预计加快,赢利空间收窄,而整个小微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商业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增正在逐步上升,日益成为银行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管理的难点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以及重视程度,各银行设立专门的部门与机构,设立起独立、专业的信贷系统,并实施了“四单”。但就实际情况看,由于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经营观念滞后、银企间信息不对称以及专业人员缺乏等影响,目前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开展并不理想,多数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上仍处于探索的初期阶段,并面临一系列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数据失真

大部分小微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相应专业知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帐目透明度低,财务数据失真,导致银行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不少小微企业采用家庭式管理模式,决策上存在随意性,企业发展定位不明,市场营销思路不清,主导产品趋于同化严重,以致企业发展前途难测,而且不少客户向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及企业资料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增加了银行授信工作的难度。此外,银行在商业化经营和资产负债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为降低信贷风险,一般要求借款企业提供连带担保或财产抵押,而小微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资产,寻求担保更为困难,大多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降低了银行贷款的动力。

(二)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负担重

商业银行运用利率浮动手段,对不同风险状况的小微企业进行贷款定价,因为小微企业贷款的额度较小,一笔小额贷款的利润,难以覆盖相对较高的固定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资本占用、贷款损失拨备等,高利率是银行可持续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仅贷款利息一项,小微企业就要比其他企业付出更高的成本,加之地方各种名目的收费,更加重了小微企业负担。

(三)小微企业信用度低,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不能与国有大型企业相比,加上多数小微企业主要靠企业主个人成长起来,管理倾向于家族式,控制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尚未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职责分离不严格、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信息不能客观反映其真实生产经营情况,整体信息透明度低,商业银行难以了解小微企业的真实融资目的和财产状况、经营管理水平,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致使小微企业难以获取商业银行贷款。

(四)小微企业管理难度大,风险高

在小微企业业务发展中,特别是授信业务中存在诸多难点:一是贷前调查难,小微企业面广量大,在调查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二是贷中审查难,由于财务信息不对称,在审查中更多地依赖于企业的“软信息”,审查的难度较大。三是贷后检查难,小微企业的经营方式灵活,交易形式多样,这虽然是小微企业在经营中的优势,但也增加了银行贷后管理的难度。

(五)信贷人员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评估方法

商业银行要有效地控制风险,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小微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并能够通过对企业的了解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对风险较小的企业提供贷款,拒绝风险较大的企业的信贷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大型国有企业,这就造成了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控制意识薄弱,有经验的信贷人员严重不足,同时缺乏必要的风险调查评估技术和风险分析,特别是不能对小微企业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相应金融产品安排。加之商业银行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信息又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因此,拒绝提供信贷支持也就成了规避风险的唯一办法。

四、强化小微企业信贷经营管理,提高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措施及建议

商业银行在外部竞争压力和内部利润驱使之下,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然而小微企业的管理难点问题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尝试。为此,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进行科学评估、高效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拓展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必然选择。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

要适应宏观调控的整体形势,坚持结构调整和转型,保证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客户结构调整,要多维度结合,不再单纯强调行业结构调整,更要重视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尤其是要大幅增加中小客户群,因为,这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业务的主要目标,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前发展小微企业业务拥有难得的历史机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紧迫感,要转变观念,克服各种困难去切实提高小微企业市场占比。

小微企业不同于大客户,不能用管理大客户的方式管理,不能简单的按照增长速度和新增量来衡量,小微企业业务要踏踏实实,不能急功近利。目前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的经营模式、操作流程基本形成,关键是如何切实将国家和监管当局支持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二)深入研究,开发适应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要有适合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吸引大众客户群体。同时要针对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行业小微企业的特点,从产品导向型向客户需求型转变,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结算、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服务。并按照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具体需求,将小微企业分为成熟型、成长型和初创型企业,相对成熟型企业而言,成立时间长,企业成熟,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成长型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科技含量,且市场需求旺盛,但资金周转困难。可通过提供商业票据贴现、买方付息票据业务和国内保理业务等服务来支持这类企业。初创型企业成立时间短、财务状况不理想,但有一定产品优势。对这类企业,银行应以服务为主,为企业提供结算服务,帮助企业规范财务制度,鼓励企业做票据贴现等不需要授信额度即可办理的金融业务。

(三)以客户为中心,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基于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预期,商业银行常常在企业融资时,采取上浮利率、收取服务费等方式,以期能够覆盖风险。但这种方式,往往与小微企业自身实际需求相背离,造成部分有偿还能力的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加大,增大了经营发展的难度,同时也容易造成部分实际风险偏高的小微企业隐瞒真实经营状况,骗取银行的信贷资金。因此,要切实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培育一批优质的小微企业。一是要争取地方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由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开办小微企业业务进行风险补偿,例如贴息、风险补偿基金、减免相关税费等;二是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银行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成立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部门,为地方小微企业提供系统的服务咨询和融资建议,减少小微企业为融资而反复协调,增加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三要区别对待,对于经营稳健、抵押充足、现金流好的小微企业,商业银行要建立舍得小利,要敢于“养大鱼”,主动降低对这类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和收费标准,帮助和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

(四)构建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

信用评级可增加贷款质量评价的客观性,不断完善企业信息记录,以便商业银行更加广泛地了解行业、区域之间的互联信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监控成本高,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发展比较缓慢。而实际情况是小微企业市场容量大,且不能像大型企业那样公开直接融资,而更加依赖银行间接融资,因此,小微企业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占比势必会越来越大,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特点、发展路径、风险表现形式与大中型企业不同,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为此商业银行必需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客户群体的评级体系与分析指标,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为确保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程度,减少信贷风险,必须建立小微企业征信系统。要全方面考虑小微企业在发展潜力、行业前景、管理方式、人才培养等。而且,小微企业的发展受企业决策人的影响较大,需要对企业法人以往的征信情况以及经营情况进行提前调查。要构建全国联网的征信系统,将企业法人、经理人等决策者的信贷情况、信用记录等信息录入征信数据库,提高银行贷前调查工作的效率,降低成本,有效减低信贷风险。

(五)加强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关系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与客户长期沟通联系,减少银行在搜集信息与监控客户方面的成本,以建立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商业银行要经常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掌握企业的发展状况和诚信程度。要在结算、汇兑及咨询评估、财务管理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主动、及时地向企业宣传金融政策,提供市场信息,当好企业的参谋。而建立稳定的银企关系是解决商业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有效途径。

(六)强化风险管理,促进合规经营

落实监管新规,推广风险管理逐级自评和风险评级工作,提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水平。对不良贷款客户逐户制定清收处置预案,落实清收责任,做好清收处置工作。进一步完善信贷作业监督机制,加强信贷业务合规性检查,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按照“行为有规、授权有度、监测有窗、检查有力、控制有效”的内控建设总体要求,建立涵盖员工行为准则、授权管理、制度规范、监督检查、问责处罚和内控评价为一体的内控工作体系,加强业务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强化对准风险事件核查整改,提高操作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七)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

加快发展速度,强化风险管理,都离不开一支数量适度、素质精良的从业队伍。一是从现有服务大型企业和私人高端客户的人员中抽调善于学习,懂经营,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充实服务小微企业的专营队伍;二是加大培训力度,通过职业培训、内部培训、外聘专家讲授、交流学习等方式,强化在经营理念、业务流程、产品营销、营销技巧、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培训。在此基础上,还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辖内小微企业经营人员的全覆盖;三是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经营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建立小微企业业务条线综合考评制度,在基础管理、业务发展、产品创新、风险控制、客户维护、激励约束、信息宣传等方面设立考评指标,以加强小微企业经营部门的综合管理能力,为业务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深入贯彻中央经济金融方针政策和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要求,关注小微企业服务需求,扎扎实实、多策并举、整体推进,努力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以实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新千年版・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2001

[2]江德才. 欠发达地市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查与分析[J].金融参考.2013

[3]陈佳洁,李建波.基于DEA/AHP的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

[4]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

[5]胡瑞光.美国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融资经验及启示[J].华北金融,2011

[6]贾生华,史煌药.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及其管理对策[N].浙江大学学报,2003

[7]李炅宇,刘伟.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定价新解[J].现代商业银行,2011

[8]徐洪水.金融缺口和交易成本最小化: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成因研究与政策路径―理论分析与宁波个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