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0-07 09:02:21

导语:在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现状;要求;高职教育;问题;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34-02

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城市与乡村、工业和农业、城市居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运作、生态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一体化发展,以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经济发展上互补、居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现代文明和改革带来的实惠、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1-2]。

城乡一体化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然而,由于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教育内容滞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不高、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步伐不相适应。

1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安徽省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将城乡一体化作为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必由之路,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发展。安徽省自南向北分为皖南、皖中、皖北3个自然区域,全省建制镇908个,10万人以上人口的镇47个,20万人以上的镇1个。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加快

随着农村劳动力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完善,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速度加快,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城乡恩格尔系数差异度逐步减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被打破,安徽省城乡一体化水平一直呈稳步上升的态势。根据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统计资料,2010年安徽省城乡恩格尔系数相差度0.013,非农产业比重 86.01%,城镇化率达43.2%,二元生产率对比系数为0.2。

1.2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明显

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加大了安徽省城乡交通设施建设的力度;二是加大了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农村社会事业设施的建设力度。目前安徽省行政村通汽车比重达99.6%,农民生活信息化指数为0.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7.8%,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例为84.2%。

1.3 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安徽各地政府应大力做好民生工程,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进而促进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各方面均衡发展。目前,全省已基本实施了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并轨。1万人中农业科技人员数达3人,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7.6年,每1 000人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1.06人,农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比例9.1%,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54.8%,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9.6%。

1.4 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年来,安徽省加大农村污染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目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64,城乡安全饮水卫生合格率93.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7.55%,森林覆盖率27.53%。

1.5 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因地制宜,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较好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农村产业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2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安徽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但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新、更多要求。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从目前来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动生产能力还处于简单的体力劳动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对农村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严峻的形势和状况迫切需要加大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力结构需要与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使农村劳动力能够适应多个领域、不同的工作需求。随着农业功能的增多和强化,社会对农村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并且要求劳动力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要面向增长型产业,开拓新的就业领域。因此,必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企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培养、培训大批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方面发展。

2.3 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第2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存在的问题,注意的事项

1、水利工程规划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域的基础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当地的实际水力资源需求。同时存在着随意建设,边建设边规划的现象,很难将分布的工程统一起来进行利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期规划方案论证不足

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协调设计方案和工程技术及经济要素的重要步骤。合理的工程规划方案应该包括工程选址、工程建筑物结构设计、工程的总体布置情况等内容,并从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工程施工工期、工程总投资、竣工运行条件等诸多角度和量化指标对各个工程建设整体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出最佳方案。现阶段,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没有注重量化的数据分析,常以经验进行选择,论证工作进行得不够深入。对于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程度、工程客体结构质量需求等要求的考察不够具体,很难避免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投资过大超预算、结构设计存在缺陷等问题。

1.2工程规划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建设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工程规模和整体投入较大,所谓更加强调工程规划中的评价标准。然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一些规划设计人员认为这些工程规模很小,只要保证其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竣工后的质量即可,进行高标准的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此一举,所以忽略了评价工作的深度,制定的标准也较为模糊。其实工程建设不分大小,水利工程的规划也要进行全面的评价,在综合环境、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明确工程的可行性,并将最终结果在水利工程中进行汇总。

1.3工程规模划分缺乏科学合理性

作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水利工程等级划分尤为重要,其决定了工程实际规模和工程投资情况,对于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很难保证规划工作的合理可行,从而出现因为水利工程等级划分过高造成了工程建设人力物力超标准投入,这些投入超出了水利工程的实际需要,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或者是因为工程等级划分过低导致水利工程质量无法承担实际使用需求。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引入水文资料、预期目标、预期效益等参考标准,依据抗洪等级、工程级别等等要求进行工程的规划。表l为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表1水利工程项目规模划分表

1.4工程设计图纸缺乏严谨性

地形图与实际不符。部分项目设计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勘测,没有实测地形图或在以往几年前的地形图上设计,造成与实际情况不符,致使工期拖延或投资超预算。图纸不全,尺寸标注不完整。有些设计细部图不全,一些特征点无剖面图或尺寸标注不完整,给工程量计算和施工都造成困难。图纸与文字说明不符。部分设计因制图人与报告编制人不同又缺乏必要的沟通,造成图纸与报告中的表格或说明不符的现象。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目标。

2、水利工程在规划和设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水利工程引水流量规划

水利工程的规模小,分布又不集中,而且相关的资料少之又少。这些都对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有必要在规划和设计时引进引水流量设计。引水流量设计Q的公式是:

2.2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规划

作为水利工程的规划的重要指标,供水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供水能力水平的确定应该同当地水资源拥有率相关,也和当地农业生产、作物特征相关。比如:小麦的地下水位一般在1.0~1.5m。大豆一般在地下0.3m左右。地下水位的确定不仅和作物的种类有关,更和作物拔节前后、开花前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2.3根据实际环境进行规划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规划时,对当地地形以及村庄布置格局进行分析,科学设计规划可能涉及的当地渠、田、林、桥涵、路等原有区域设施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在进行农田区域明渠自流灌溉的规划时,引水渠的位置越高,灌溉的面积越大,因此尽量将引水渠设置在高处。梁道则要避开农田,并采取经济性更高的土渠。对少数影响农业生产较大的排水沟,可以采取浆砌石渠,并且建立跌水和陡坡避免渠底受到冲刷,减少两侧岸塌掉现象的产生。另外,进行防护林规划时,要依据排渠沟进行布设。

3、结语

作为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水利工程的建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作为整个水利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水利工程在县乡地区的农田耕地灌溉等方面的作用极为显著。作为决定工程建设质量和使用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水利工程的规划问题是当前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要点问题。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尤其更要重视水资源、水环境论证工作,应该妥善处理有限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的双赢,同时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因此,对于以往这些规划工作中的问题要尽早发现,有针对性地及时处理,进一步发挥这些水利工程的实效,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摘 要:经济发展必然带动社会各项体制的转变,现有道路客运体制已经不适合城市的发展,其阻碍作用日益显著。本文分析了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 :城乡客运 道路 对策

客运一体化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方便居民出行的桥梁,也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乡基础设施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加快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影响要素众多,且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些制约因素,进而影响其发展速度。所以说,对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

一、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城乡一体化客运体制问题重复

城乡一体化客运发展至今经历了很多过程,虽然已经逐步完善起来,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制度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审批不清晰等问题,给道路客运能力的总量控制带来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客运事业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审批、办证、审验等手续的办理不仅难度大,而且还给经营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平等竞争的问题异常突出,严重破坏了道路客运的正常秩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公交公司依靠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在保持较低票价的基础上依然盈利颇丰,而公路客运则只能被动提高票价,甚至被迫超载,不平等的竞争环境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所以说,管理体制的改革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和《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是两部针对道路运输的重要法律法规,在道路客运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虽然这两部法律法规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将城市公交、出租车以及道路运输贯穿在一起的法律法规却没有。法制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城乡客运一体化中解决各种问题时,只有以法律为承托,才能将这些问题顺利解决。

3、城乡道路客运规模小、经营不规范

目前,我国的城乡客运市场经营还不够规模,数量多、规模小、成本高、经营分散是城乡客运经营的基本特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2013年底客运经营主体达46.4万户,拥有营运客车140.9万辆。户数多、车辆少、从业人员少,真正具有规模的客运企业不足3%,没有形成规模就无法产生规模效应,自然规模效益就大打折扣。而再看公交企业,在一个城市一般由一个或多个公交公司垄断经营,因国有身份享受着很多的政策优惠和补贴,所以相对来讲缺乏竞争压力。从市场准入来看,客运市场还没有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重视“量”而忽略“质”是形成主体多、小、散的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盲目进入必然会引起盲目竞争,形成了“百家齐放”的过度竞争局面。

4、基础设施水平不高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初级水平,受经济水平限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我国公路大多是三、四级公路,还有一些等级外公路,整体水平较低。公路施工承包方水平低,一般只在原有公路基础上修筑,无法达到质量验收标准。养护水平较差,甚至一些公路从来没有养护过。农村公路主要是“以通为主”,客运站点布局不合理,对客运一体化建设造成很大影响。

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对策

1、调整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改革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国家层面上讲,城市客运与道路客运已统一到交通部管理,但实际上许多城市这两大职能仍然分离。所以说,目前主要的任务是理顺内部机制,科学化重组职能机构,分工协作,形成合力。以人为本,从方便城乡居民出行出发,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大交通管理模式,实现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上的一体化。

2、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目前道路客运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应尽快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建设方案,建立一套作用清晰、层次分明的城乡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对城乡客运的运政机构管理、线路审批、车辆投放、站点规模和设施、司乘人员上岗标准、企业规模、服务水平、监督机制、评价体系、扶持政策等做出明确、统一的法规界定,只有在法律的作用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才能健康、快速发展下去。

3、建立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首先,调整经营主体。通过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的客运公司,成为产权清晰、自我约束的具有独立法人财产权利的市场主体。减少客运户数、增加客运规模,积极推行一线一公司或一片一公司的经营制度,使道路客运向规模化、专业化、专一化方向发展。其次,完善经营资质管理。搞好客运企业的经营资质管理,合理分析、路线优化,同时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竞争原则,实施线路经营招投标制度。最后,实施统一的市场退出政策。对客运线路的经营效率、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如果运营资质达不到要求,就应责令其退出市场,实行优胜劣汰。

4、加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面,要注重内外规划的有效衔接。道路规划建设及功能要与当地经济水平、人口流动特性相适应,尽快对农村公路进行改造,提高其等级。考虑到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因素,应按照行政区域不同,对道路的技术等级要求及服务功能不同。在站场建设方面也要讲究一定的层次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解决运力分配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或重复等问题。站场数量、规模、布局要合理,建立自上而下的适合规模的站场。

总之,我国客运管理体制改革表明,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存在众多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吴公勇 胡光明.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05).

第4篇

关键词:辽宁;城乡一体化;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6-0221-02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政府部门的政策侧重点。城乡一体化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体现的国家和政府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适应,是社会领域的一次变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方式,在思想观念上是一次有益而大胆的更新,同时也是政策上的一次巨大的变化。城乡一体化解决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问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也是对二元经济结构的一次有益调整,对城乡产业布局和城市与农村利益关系的再调整发挥重要的作用。城乡一体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

当然,当前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还有不同的解释。社会学认为城乡一体化发达的城市与发展落后的农村之间的一次融合,他们能够打开壁垒,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城乡之间的无差异发展。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工业一体化上,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工业一体化”,通过工业的一体化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规划学者的角度来看,城乡一体化的从空间上解决城乡之间的统一布局和统一部署,以交通为纽带,以产业链为方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共赢式发展。另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质上是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环境层面的一次融合,城乡一体化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城市与农村的有序发展。

二、辽宁城乡一体化的背景及问题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国家对于城乡一体化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通过分析发现,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的时候,就是城乡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好时期。到2012年,辽宁城市化水平已经高于60%,结合国际经验,我们认为辽宁省在此时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机会期。但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辽宁仍然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农村地区的工业发展缓慢,尤其是轻工业发展,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工业数量少,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其次是农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交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距明显,不能促使要素的快速流动。第三,作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的行政一体化程度非常低,难以从行政的角度协调各自的发展规划,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存在各自为政,低位竞争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辽宁省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辽宁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促进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村的活力,减小城乡之间存在的差距。扭转原有的农业反哺工业的一贯做法,要做到工业补贴农业,利用城市的优势资源,扩大对农村的支持范围和支持力度,使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红利。

(一)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

辽宁省农业资源相对丰富,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并不是要求农村摒弃原有的农业生产,反倒是要求农村快速发展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强综合生产力,确保粮食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在保证农村农业生产主体地位不变的情况下,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基础设施,诸如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社会事业,全面改进农村的生活条件,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党的十中明确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这一创新性提法,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和集约化经营奠定了政策基础,为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和大规模高效生产提供了保证。土地的市场化流转,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这一制度,依法维护农村居民的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以耕地保护为基本前提的情况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农村土地的经营体系的形成,有助于辽宁省内城市与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的快速缩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长效发展。

(三)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要从要素和公共资源两个层面加以解决。以劳动、资本、土地等为代表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进行交换的时候,要做到公平交换。劳动要体现同工同酬,资本要体现资本价格一致,土地要保证农民平等分享有土地增值收益。允许进城农民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继续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改革,构建适合辽宁农村发展的产权流转交易场所,允许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的公开、公正流转交易,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十六大以来,随着辽宁省城乡一体化政策的逐渐推进,辽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不断地加强,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已经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百分之百覆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已经形成。

(四)完善和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建立城市和农村协同发展的机制体制是当前辽宁省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关键环节,而产业协调与融合、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地域差异化竞争等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

在城市管理方面,鼓励创新,提出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完善的人员流动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的力度,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

四、结论

本文的分析表明,辽宁省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和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要保障城乡之间平等享有改革开放的红利,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资源的平等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还要进一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备,为农业工业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促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农村的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和渠道,完善农村的产权制度。

参考文献:

[1]赵维良,赵东霞.辽宁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4.

[2]刘芙,金春梅,唐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辽宁农村医疗保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3,(2):22-23.

[3]常春芝.辽宁沿海经济带城乡一体化评价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9,(1):63-67.

[4]蔚广森.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7):21-22.

[5]张荣.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J].江苏农村经济,2014,(4):42-43.

[6]杨茂保,张永杰,付秋兰.农民市民化与城乡一体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9):4-5.

[7]张秉民,何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取向[J].法制与社会,2014,(11):201-202.

收稿日期:2014-04-18

第5篇

关键词:城乡建设;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了,我们接触到的日常用品也越来越多样化了,因此,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垃圾也正在呈现多样化,也就是说处理这些垃圾就变得越来越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农村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城市,甚至是一些城市直接把垃圾处理向农村,把农村变成城市的垃圾场,这就造成了农村垃圾处理越来越困难,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的现状不佳,严重危及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针对这一现象,如何有效借鉴城市垃圾管理方法,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成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 当前城乡环卫调研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环境卫生管理做得并不到位,和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尤其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处理不及时,当前城乡环境卫生问题最为主要的就是垃圾的处理不及时,长期的堆放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据以往的调查显示,当前城乡居民对于居住环境不满意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垃圾的处理不及时;(2)农村环境卫生自己不足,任何一项公共事务的执行都需要有资金的支持,没有资金的支持只是喊喊口号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当前虽然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上的诸多问题,也正在加大投入进行整治,但是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和整治,对于农村的投入和关注明显不多,这也就造成了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起色并不是很大,仍然存在很严重的问题;(3)当前城市和农村在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另一各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收集和运输垃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市一般都是采取统一的垃圾车辆进行收集垃圾筒内的垃圾送到垃圾处理中转站准备进行后续的处理,而农村则一般是没有垃圾桶,也没有专门收垃圾的车辆,而是当地居民自发的把垃圾运到村落周围的山沟或者是道路的两旁置之不顾,这就很容易造成更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城乡差距也造成了农村环境问题比城市严重得多。

2 农村环卫管理存在的问题

要想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卫生管理的不统一性,建立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体系,从而彻底解决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不足,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点:

2.1 环卫设施硬件投入不足

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上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先决问题是基础设施问题,没有基础设施也就是没法进行后续的一些环境管理,更谈不上城乡管理一体化。就目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现状来看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欠缺最为严重的主要有垃圾桶、垃圾车、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处理设备等,这些设备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垃圾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除了这些最为基本的设备之外,还应该在后续的管理上增加的就是中转站中的垃圾压缩设备,这一设备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少往转运站运送垃圾的次数,增大垃圾处理的效率,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水平。

2.2 农村环境卫生规划编制滞后

除了基础设施欠缺之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还存在的一个主要的明显不足就是管理规划上的无序性,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形成有效的环境卫生管理规划,没有规划也就形不成一个有效的环境卫生编制,没有一个成型的农村环境卫生体系,从而也就不能针对整个农村的环境卫生处理工作做出统一的安排和布置,也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的无序性,进而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条件的低下。

2.3 农村环卫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管理问题也是当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备是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当前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还管理不了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而农村自身又不存在自己的领导机构,这就造成了农村环境卫生事业无人管理的现状,没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从而明确不了具体的责任,也就做不好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全靠农村人民自发的卫生管理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当前有些农村乡镇意识到了这一点招募了一些人员进行环境卫生管理,但是这些人员都是一些老弱病残等人事,这些人远远承担不起维护一个村庄甚至是乡镇的环境卫生的责任。

2.4 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意识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农村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都很强的话那么也就不存在垃圾污染的问题了,每个人都处理好了自身的环境问题也就不存在环境问题了,所以当前农村村民的环境卫生的意识还是不够的,很多村民都只考虑当前自己的便利而忽视了垃圾堆放对于农村长远的影响,所有村民都“自扫门前雪”,这种做法也就影响了整个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

3 推进环境卫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了解了当前城乡环境卫生管理的现状,尤其是农村的现状之后我们就应该对症下药,逐步解决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问题,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

3.1 加强环卫管理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

首先,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和环境卫生管理的专门人员的匹配工作,这是进行其它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具体的操作内容如下:(1)在每个农村街道和主要的人员聚居地都安装垃圾收集装置,最好是安装垃圾桶,落后地区也可以安装简易的垃圾袋代替,然后定期进行统一收集,这样就可以避免垃圾的乱丢现象,此外,还应该配备专门的垃圾运输车辆,最好每个村庄都能有一辆;(2)设置专门的环卫人员进行垃圾的定期收集和主要地区的垃圾清扫工作,确保农村大部分环境的干净整洁,环卫人员的设置应恰当,不能过少,以目前来看,每个村庄至少应该设置三名专门的人员。

3.2 创新机制,落实责任

其次,有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人员之后就应该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和体系,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和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的建立,在每个乡镇,甚至是村落都设置必要的环卫机构,具体负责各自乡镇和农村的环境卫生事业,并且把这些零散的机构和上一级的城市环卫机构联系起来,构建统一的考核管理和升迁机制,这样逐步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同时也就能充分的利用城市先进的环境卫生管理经验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3.3 结合新农村建设,抓好规划布局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正在逐步进行中,新农村的建设更加需要环境卫生事业的配合,同时,进行环境卫生保护工作也可以依托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布局时可以优先规划好环境卫士保护所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场所,为后续的环境卫生工作打下基础,并且还可以以新农村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此外,还可以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垃圾的回收利用,比如兴建一些沼气池等设施进行垃圾的处理。

3.4 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上文中提到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农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三种途径进行资金的补充,一是依靠政府的作用,争取政府在农村环卫上的资金投入;二是村民自行投入,充分调动村民环保的积极性,鼓励村民自发的为环卫工作做贡献,自发的进行资金的捐助;三是在整个社会进行募捐,鼓励当地的企业捐献资金行进周围环境的治理工作。

3.5 加强宣传,营造舆论

除了上文中说到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农村环卫事业的宣传之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多种其他的措施来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比如利用电视、宣传窗、报纸、网络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努力改变农村居民的意识,使其能够自发的进行环境的保护工作,每个人都做好了自身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为整体的环境卫生管理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进而逐步缩小和城市环卫之间的差距,最终形成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

4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卫生问题极为严重,迫切的需要我们相关人员进行相关的工作去整治,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先进体系来带动农村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并且逐步把农村环境卫生管理体系和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相融合,最终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一体化,这就需要我们切实做好农村环境卫生保护的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务求把工作都落实到实处,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发展低下的现状。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 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城乡公交一体化”,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打破原来的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二元分割的局面,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协调发展过程。据调查了解,海宁的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目前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尤其是“公车公营”的运行模式,更是全国的首创。一年来,海宁市已经投入改造资金3000多万元,新添置空调中型客车130辆,开通公交线路30条,其中城乡公交一体化线路20条,辐射全市147个行政村,城乡公交通村率达到91.3%,预计2005年底,全市所有道路全部达到通车标准,力争实现村村通公交,路路有公交。从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城乡居民对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政策表示非常赞成,认为公交城乡一体化给出行带来方便,乘公交车进城明显人数增多,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经济实惠,是一项利国利民,使居民、经营者、社会多赢的好措施,为海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了条件。(详见问卷调查汇总表)

二、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主要效果:

城乡公交一体化是对原有农村客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重大举措, 海宁市“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为城乡客运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理顺了管理体制,实现城乡资源共享。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公交由城建部门管理,客运班线由交通部门管理,一直是“两张皮”。经过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公交统一由交通行业管理,城市道路及站点向农村公交开放,大大方便了农民进城

(二)优化了运营结构,实现“公车公营”。

海宁在城乡公交的经营方式上完全吸取城市公交车优点,实施“公车公营”。即全部收回原来的个人产权,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公司运营。并实行车辆循环,旅客上车买票,途中设置站点,到站停靠的运营方式,彻底解决了农村客运市场出现的“三客”问题(拉客、骗客、甩客)问题。

(三)实行了区域经营,提高农村班车覆盖率。

海宁公交车实行区域经营,经营企业可以灵活安排线路走向和车辆数量,合理安排班次,提高车辆使用率,降低运营成本;通过实行划片经营,可以把热线的经济效益弥补冷线,解决客运矛盾,提高农村班车的覆盖率。

(四)改革了公交票价制度,确保农民从中受益。

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有利于进行成本核算,大大降低了班车票价,城乡公交一元钱的同票同价,深受广大农民欢迎,真正让老百姓感到实惠。

三、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客运集约化程度低

前几年,受有路大家走,有车大家开的影响,导致了农村客运单车承包经营现象十分普遍。经营费用高,服务质量差,抢拉客源、超时间运行,恶性竞争,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制约了城乡公交一体化规范健康发展,

(二)农村乡镇客运场站太少。

虽然海宁市日前的行政自然村通车率和道路覆盖率都居全国前列,但大多数的乡镇没有汽车客运站场,客远站点太少,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客运需求。

(三)村级道路建设速度不快。

道路建设状况是城乡公交一体化基础和前提,趋势影响城乡公交一体化的进程,海宁现在公路网密度达61KM,居全省前列,但提出的“等级公路通行政村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尤其是村级公路建设速度还不快。

(四)农村客运使用的车型多,适用车型少。

现有农村客运的车型多、杂,但这些车型备有较大的空间装货的不多,有下置式行李仓的车也不多,与农民所期望的车型不一致。农民出行需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农副产品,所以农民还是不得不选择农用车、三轮车进城。

四、海宁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改进措施

调查中,我们6个人都为海宁的公交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取得的成效感到由衷的自豪,觉得海宁的经验应该在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但是海宁公交自身也应该不断改进和完善。改进措施大体可考虑:

(一)使路、站、车一体化、高效化。

在新建或改建通村公路时,应使路、站、车一体化。建路时,应该考虑设置旅客停靠站点(最好是港湾式),同时推荐使用适合农村客运的经济客车车型,把路、站能进行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建成,则更能避免重复建设,体现高效。

(二)合理调整客运线路。

要根据海宁农村的村镇公路规模、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行政村公交的通车需要,合理调整客运线路。避免现在不同程度存在的弃冷线争热线和挤干线的做法,保证城乡客运有序、健康发展。

(三)完善公车公营体制。

对原有的农村客运个体经营户逐步进行公司化改造, 实行公车公营。尽可能地使公交车安装统一样式的线路标志牌,实行统一站点,统一票价,统一车型、颜色和标志,统一结算,统一着装, 提高城乡公交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加大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

我市还应该加大对县乡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鼓励、补助乡镇或村级组织甚至于个人投资建设村级公路,从根本上解决目前还存在的道路不通,网络不全的问题,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创造基础条件。

第7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物流;一体化;对策

近年来,城市物流设施投入加大,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而农村物流发展却相对滞后,城乡物流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二元”形态。在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物流的有效整合和无缝隙的对接,能够充分发挥城乡物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支撑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共享,带动“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保证各类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动力,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 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1.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在城乡和谐发展过程当中,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是需要解决一个关键问题。通过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有效的减少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地区的影响,通过城市反哺农村,以城带乡,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2. 促进农业生产及流通,保障农村安定。

城乡物流一体化体系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成本和抑制生产资料的不合理涨价,并能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同时还可以促进物流信息共享,指导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推进农业生产与流通的组织创新,进而提高农业竞争力。此外,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农村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有利于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进而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安定局面。

3.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城市化。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降低农资采购成本和农民资金占用成本,创造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场所价值,尤其是能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这些必然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利润。此外,城乡物流一体化能通过物流的发展改造城镇工业,会加快城镇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步伐。

4. 方便城乡居民,提高城乡农民生活水平。

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能促进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物品流入农村地区,以较低的价格、快捷的速度、优质的服务满足农村农民生活消费。同时,农村农副产品能通过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更快、更高效地进入城市销售网络,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 当前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城乡流通“二元”形态,物流资源配置受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间商贸流通需求快速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6 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 318亿元,增长16.7%。2011年城镇消费增速与乡村消费增速差距缩小到0.5个点。然而,由于城乡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缺乏统筹考虑,布局不尽合理,阻碍了城乡商贸的顺畅流通。目前,在许多中心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功能重叠,重复建设、过度竞争、物流资源浪费现象时有发生;然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匮乏,农村物流网点功能单一,服务范围狭小。尽管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农村流通领域的建设投入,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城市物流相比,农村物流还存在较大差距,呈现出不平衡的“二元”形态。这种“二元”状态的存在导致城市物流和农村物流在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环境里发展,使得大范围的物流资源配置受到局限,物流效率大打折扣。

2. 城乡物流渠道不畅,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当前,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现况,已经使得农村地区物流和城市物流的对接环节增多,渠道不畅,从而影响了物流效率。一方面,农村物流的落后状况使其成本畸高,农副产品损耗巨大。据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同时,农村物流的滞后也使农民难以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城市工业品与生活用品。另一方面,城乡物流的脱节又使农副产品物流成本上升,城市居民难以便捷、低价格地获取来自农村的绿色蔬菜、粮食、瓜果等,不利于其生活水平的改善。从全社会总体层面来看,2011年物流总费用同比增幅为18.3%,与GDP 的比率可能升至18%,略高于上年17.8%的水平。其中,城乡物流对接不畅便是社会物流总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城乡物流信息不对称,产品供需环节脱节。

由于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下,使得城乡物流信息不对称,供应链中部分环节供需脱节,信息扭曲逐渐放大,这种“牛鞭效应”使得工业品、农副产品供应商的供应和库存风险加大。同时,由于城乡物流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城市、农村间重复运输、对流运输比率高,运输途中耽搁等现象时有发生,损耗加大,也使得运输与配送空驶率高,返空现象严重。

第8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思考

城乡统筹规划发展,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有效资源、信息的畅通渠道,注重城乡之间的互补与协作,要有在建立城市的过程中带动农村发展,工业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农业发展的长远发展理念。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其目的要将城乡规划管理领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彻底打破,积极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机机制。其实城乡规划属于一种动态规划,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这些也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与经常性,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充实自身知识,进一步促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更好的实施。

1 关于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认识

新时期,为了将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思想进一步贯彻,就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去分析,并从新的理念角度来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分析与对待,将城乡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系统,对整个领域内的中有利生产要素进行优化与整合,对城乡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进一步落实城乡协调互补的产业体系。

1.1 关于城乡规划体系与规划范围的变革

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时,首先要改变规划体系。传统的城市规划重点一般放在城区规划方面,城镇体系规划发展涉及的程度比较低,仅仅只有职能分工、规模预测等等,而关于整个区域统一的规划比较少。通常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领域的统一规划,基于土地类型的划分、用地预测等方面,导致对土地利用与规划管理方面力度不足。因此,城乡规划体系有必要进行创新,将整个行政地域覆盖,实现总体规划,要就按照乡镇规划的内容纳入整体规划中,进一步扩大规划的范围,为乡镇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规划指导,为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规划利用的变革

既然是城乡管理一体化工作,就需要落实到具体领域中来切实进行。我国城乡土地所有权归属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这个因素,真正执行一体化规划管理的实际操作并不强。因此城乡规划中,使用权与土地权需要分离,并且要保障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大前提下,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对土地的具体使用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利用。对乡镇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利用,力求保障城乡土地利用规划能够最大限度覆盖整个领域,并开展统一用地相关的审批与监测。另外,关于部分乱用土地、乱收费等等现象,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集体行为,都必须有对应的措施进行调整,进一步保障农村土地在集约利用的过程中更加规范,也是为城市扩展留下更多的空间。

1.3 引导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链接

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推行过程中,必须对城乡交通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联系进行充分考虑,如何推进城乡发展需要构建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与顺畅的要素流通渠道。传统规划中重视城区交通建设,要改变这个现象建立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最大限度保障基础设施的合理利用与有效衔接,让广大乡镇能够及时享受到现代化成果。与新农村主义建设的理念充分结合起来,进一步对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进行改善,营造良好的人文发展环境与居住环境。关于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才能保障相关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实施的主要方式与手段

现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拉近城乡发展的距离,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就必须切实执行城乡统筹规划的策略。城市与乡镇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城乡之间的互动也越来越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然成为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城市规划、城市体系规划与村镇规划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需要进行必要的衔接,实施城乡统筹规划与城乡规划管理势在必行。积极开展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才能将各个乡镇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以保障城乡内部各个系统与地区之间能够协调发展。

2.1 培训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

当前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而小城市、乡镇地区专业规划管理人员比较少,关键是专业素质比较低,无法真正胜任这项重要的工作。首先,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加强培训,让专业人才及时掌握现代城乡规划的主要技术与要求,尤其是要熟知管理标准存在的差异性,将相关管理政策落实到细节上,加快实现现代城乡规划管理。其次,相关部门有必要提供一定的支持,如:优惠政策、条件等等,吸纳更多城市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到工作领域中来,为县级与镇级城乡规划出谋献策,进一步推进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

2.2 整合当前规划体系

对当前规划体系进行整合,构建覆盖全乡的地区规划系统。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当前城乡规划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从城乡规划编制的办法入手,从规划上将农村与城市发展综合考虑。对当前规划中存在的弊端进行分析,尤其是侧重城市建设的习惯必须得到改善,在制度上加强创新,尽快构建城乡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而执行管理权由城市政府统一实施,对整个行政地区的统筹规划进行统一安排,将整个行政地区当作一个互相联系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对城乡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进行充分开放与利用,实现土地集约化高效利用。有关城乡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需要深入研究与制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要得到村镇的重视,进而进行规划与引导。与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针对建设中心存要加强规划,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要做好空心村的改造工作,其中需要关注城乡之间的交通衔接与基础设施共享,力求尽快打造城乡快速通道。还有,不同地区必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与一些利益上的矛盾,此时需要专项城乡统筹规划进行对应的解决,集中将本区域内的突出问题解决。

2.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城乡规划管理的动态监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建设的规模较大,对土地要求非常强烈。并且部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监督机制并不完善,农民自身圈地乱用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处理信息大部分都与空间地理位置有密切的关系,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从动态管理到服务社会,对现状研究到规划决策,都与空间信息有着密切的关系。RS与GIS技术为城市规划提供方便快捷,通过地图化与空间分析可视化的形势,为城乡规划管理所需要的分析、统计、查询、动态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并形成行之有效的手段。因此,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必须得到积极引进,例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现代遥感技术等等,切实落实城乡规划管理动态检测,对违法违章建设行为进行及时调整。

3 结束语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必须切实执行。整个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规划管理权下放与统一的关系必须得到重视与处理,这样才能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能够有机衔接。关于城镇化发展的形势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从区域层面加强对空间发展的统筹协调,积极构建能够超越城乡限制的空间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负娟.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2] 城市规划通讯记者.建设部纪检组组长姚兵认为:全国城乡规划中存在五大问题[J].城市规划通讯,2011,(09).

[3]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09,(02).

第9篇

关键词: 县级职教中心 城乡一体化 淮安市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县级职教中心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及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和发展对策,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及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发挥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产业结构、择业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以淮安市为例分析县级职教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未能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原则。但是,目前,淮安市县级职教中心并未能坚持正确的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大批量的技术人才,服务地方经济,推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但目前又因为受地方经济条件发展的限制,再加上老百姓的观念守旧,为了“迎合”目前的形势需要,有的县级职教中心仍以对口升学率高作为主要办学目标。

其次,县级职教中心没有充分发挥在农村教育中的“龙头”作用,对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目标,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未能真正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型转移的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些年,淮安市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淮安市县级职教中心的教师队伍在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有待进一步加大。现有的师资队伍也无法实现预期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3000人、技师1000人、高级工2000人等目标。

3.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重视不够。

整体上看,目前淮安市县级职教中心的专业设置,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情况,与其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多大区别,并未实现与当地经济主体产业的紧密结合,甚至存在专业重复建设的问题,使得县级职教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下降,也不利于县级职教中心综合教育职能的发挥和综合效率的提高。

4.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实训基地落后。

目前,淮安市政府对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重视不足,相关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学校的教学设施相对陈旧,无法完全满足职教中心的办学需求,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发展的有效对策

1.积极推进产学结合与农村职业教育,明确办学目标与方向。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县级职教中心要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作为办学的主要方向,增强县级职教中心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针对性,即可以通过产学结合来实现学校与“三农”、企业之间的紧密结合,不断加强同当地经济之间的联系。

2.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快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步伐,应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素质、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职业技能、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大力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工程”,做到有规划、有计划、有措施、有成效。重点和骨干专业要通过引进、选聘、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尤其是要尽快建立一支懂专业、懂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县级职教中心首先要坚持把农民和准备就业的农村学生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在专业设置上要加快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专业设置必须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优先为当地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服务。同时,要考虑有利于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开设农业类专业,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培养人才。

4.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丰富和提高县级职教中心的综合服务功能。

地方政府要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有关政策,拓宽职业教育的经费渠道,以多种形式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经费。相关部门必须增加投入,在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缩小县级职教中心与市级职业学校在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差距,尽快适应城乡一体化视野下职业教育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教育需求方面的变化趋势。

三、县级职教中心如何服务于城乡一体化

1.加强在校全日制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

加强在校全日制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教育,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确保学生毕业时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服务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2.精心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

充分依托县级职教中心相对雄厚的师资优势,根据职业资格考核和课程教学要求,科学制订各培训项目的授课计划,加强教学过程检查,确保培训课时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三统一”的考试要求,严密组织考试,严肃考试纪律,做到考试的“公正、公平、公信”,确保培训证书的含金量。

3.加强培训过程管理。

为方便学员就近学习,可以将培训的场所直接设在企业,企业直接参与培训过程管理,确保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同时,考虑到成人学习文化层次差异大、年龄偏大,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相对薄弱而感性认识较强的实际,要求老师根据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设备等资源优势,把课堂教学更多地设在实验实训场地,采用项目或模块直观教学法。

4.开辟就业渠道。

职业培训不能止于培训。为了更好地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目标落到实处,首先可以采取定向培训,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训,学员培训结业后全部由指定用人单位录用。其次可以利用学校与企业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员推荐就业,真正做到“培训为就业、就业促培训”,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加快县级职教中心的发展,才能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培养出更多适应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