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影视文化内涵

时间:2023-10-07 09:02:21

导语:在影视文化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影视文化内涵

第1篇

[关键词] 影视歌曲;艺术表现;影视艺术

在影视艺术、戏剧艺术、话剧艺术、音乐艺术等众多艺术形式里,存在有相同的共性,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价值、共同的趋向性与艺术内涵的交叉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具有各自的艺术特点。影视作品融文学创作、舞台与表演艺术、音乐艺术于一体,是一种最具综合性质的艺术形式。影视艺术(影视文学、影视音乐、影视表演等)与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在引导和强调艺术的人文精神,并围绕人文这个主题,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方法表现该主题。所以,各个门类艺术之间就是一种共融和互动。

影视歌曲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又有最直接的音乐表现,它承载了文学与语言的内涵的同时,又承载了特定故事情节与人物的需要,也融合了歌唱艺术形式。其目的均是表现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与创造艺术的美和价值。影视歌曲的创作依据是影片的特定历史(时代)背景、文化内涵与文学创作形式,以及影片具体情节、人物形象、人文环境、音乐的地域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塑造与形成。所以,影视歌曲属于双重的文学创作,既有歌曲的诗词歌赋,又有影片自身的文学内涵。

一、对影视歌曲内涵的理解

影视歌曲应该属哥歌曲创作范畴。所不同的,在于影视歌曲创作的文学内涵比一般歌曲创作更加的丰富。首先是文学内涵的依附性质,歌曲创作的语言、音乐、风格与影片的时代背景、文学价值观念等等因素获得统一;其次,影视歌曲是一种最直接MTV形式,给观众直接的影音效果,不需要我们坐在音乐厅、剧场专门欣赏歌唱演员的表演。我们更多的剜关注和感受歌曲的音乐、影片的故事情节、人物的表演等多因素的合成效果。如: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中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感人之处在于:第一,故事发展的情节;第二,演员的表演;第三,歌曲音乐的色彩;第四,演唱者如泣如诉的演唱。可以说,这首歌曲是多因素合成效果的典范。所以,每一部成功的影片都包含着文学家、影视艺术家、作曲家们的心血。正像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作曲家强烈的思想感情,每一个音符与节奏的变化,乃至速度与音符时值的长短,均蕴含着作曲家无限的深情与雕琢。

在歌颂祖国体裁的影片中,给笔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影片《海外赤子》(20世纪70年代末),更具体地说是其中的那首歌曲《我爱你中国》。从歌词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词作家深厚的文学水平。特别是运用连串的叠句、排比句“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我爱你青松气质,我爱你红梅品格,我爱你……”

笔触凝练,内涵丰富,语言质朴,情感炙热,以此抒发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正是因为这首歌曲《我爱你中国》让人们记住了这部电影,也记住了歌唱家叶佩英,这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海外赤子,用她那甜美的歌喉、圆润的嗓音,唱出了海外赤子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和热爱,将他们的深情完全倾注在动人的歌声中,打动着每个人的心。

因此,我们要理解这些影视歌曲作品的内涵,加强对歌曲内容的分析理,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使情感的表达与歌曲内容达到完美统一。这样能够使我们对整部影片人物情感的表达与歌曲情感体现保持一致,使影片的情节、人物的表演、歌曲的情感,更真实、更准确、更具感染力。

二、影视歌曲的“意境”与整体布局

意境是一种想象,是艺术创作中必须富有与发挥的想象力,也是艺术处理与表现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分析了解影视歌曲的创作“意境”与布局。首先,作曲家通过作品优美的旋律以及独特的曲式结构,将音乐构思及内容准确地按照剧情的发展体现出来,完成了对“意境”的整体布局,特别是对情感的处理与把握,要让音乐的思维符合文学作品的内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必须严格遵循和以此进行准确的演绎,那样才能使影视歌曲获得一个最佳的布局,才能更好地展现给观众。

其次,驱动“意境”全面展现与诠释作品。每部影视艺术作品的题材与描绘的目的也不同,如:历史题材、战争题材、时代生活题材、科幻题材、儿童题材、神话题材等等。无论是哪一种题材,只有把握好“意境”这个基调,才能有好的构思,才能有好的创作、好的表演、好的影片。例如:电影《牛郎织女》(最早的黄梅戏版本1963年)的“意境”构思源于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作家将其创作为文学作品,影视艺术家们将其演绎成为影视作品。黄梅戏版电影《牛郎织女》以戏曲演唱与人物造型的形式展现影片的整体布局,有点像歌剧的发展布局。第一部分叙述牛郎和织女被银河相隔两岸,意在表现相爱之人不能相见的痛苦与焦虑。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恋过程,更多的是表现快乐幸福的生活。第三部分王母将织女抓回天庭,牛郎背着一双子女穷追不舍,却在最后时刻被银河阻断。那种眼见亲人从身边被抢走的撕心裂肺之痛,在作品中得以深刻的体现。第四部分是作品的升华部分,“天上人间盼团圆”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图画,盼望团圆的心情和相见的激情。可见,作品“意境”的构思呈现创作者一种生活的积累、记忆积累,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越来越丰富,音乐的想象力越强,其“灵感”也就越活跃,“意境”中的音乐画面也就越生动具体。

三、艺术表现之风格

影视歌曲也存在有风格上的差异。如前面黄梅戏影片《牛郎织女》中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影片,以黄梅戏原有的“载歌载舞”的表现和黄梅戏的故事性、通俗性、音乐性特点,以及贴近生活的演出风格,加上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芳的演唱,使得这部电影与黄梅戏一样得到人们的喜爱。唱腔简洁、明快,音调好听字义易懂,独白带有浓郁方言土语色彩,这也是黄梅戏独具风格的体现。再如:影片《漩涡里的歌》的主题歌《船工号子》,歌词的语言形象、生动,极富人性化色彩;其音调兼有船歌、号子、山歌之风格,将音乐达到了突出的效果。在语音、语调上加入四川方言的特色,使语气具有强劲的感召力,再现了船工那种搏击流、闯险滩的豪情与霸气。所以,演唱时对语言和音乐的理解和把握的准确,以及歌唱者的声音和技巧的运用,均是为了展示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唱者只有正确地区分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才能充分展现作品的风格与魅力,才能使歌曲演唱达到诠释影片的特定情节与风格特点。

四、文学与音乐色彩

影视作品中的文学色彩决定了作曲家的音乐色彩,也决定了歌手演唱的基调。同时,影视作品的题材(抒情:赞美、叙事、战斗等)已经将其内涵的格调划分明确。作曲家在深入细致地分析原作的创作意图、作品的时代背景、故事的内容、人物的表演等环节之后,设定歌曲 的结构、曲式、调性,以及旋律的起伏发展、节奏与和声色彩,指引演唱者的情绪走向。还要按人物的感情线来设计音乐的情感线的层次、起伏、,还要把握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对比性。再有,音乐的风格和旋律的结构形式还要兼顾未来歌手的演唱特点、嗓音特点,技术风格等等。在强调文学性的同时,还要在重点的词、句上加以强调,并且落实在没个字每个音上。例如:《我爱你中国》中的“好像乳汁滋润着我的心窝”一句,上行的音乐好像是将“乳汁”渐渐装满(音乐的制高点)“心窝”,此时语言的文学色彩与音乐色彩得到了极好的融合,达到了一种沁人心脾的艺术效果。

五、影视歌曲之经典作品

影视歌曲在影片中虽然是以录音播放形式出现在特定的情节与场合,但是对演唱者演唱的整体水平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如:性别、声音、嗓音特点等等。影视歌曲让我们熟悉了很多的作曲家,歌唱家、更让我们难以忘怀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

1 影视作曲家王酩:电影《海霞》插曲《渔家姑娘在海边》,陆清霜演唱;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歌《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李谷一演唱,等等。

2 影视作曲家徐沛东:电视剧《篱笆・女人・狗》中主题歌及插曲《篱笆墙的影子》,毛阿敏演唱;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刘欢演唱;电影《和平年代》中的歌曲《热血男儿》等。

3 影视作曲家赵季平:电影《红高粱》里的《妹妹你大胆向前走》、电视剧《水浒》里的《好汉歌》,刘欢演唱;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主题曲《大宅门》,《乔家大院》的主题曲《远情》,谭晶演唱;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歌曲《百姓才是头上天》,戴娆演唱,等等。

4 影视作曲家雷蕾(女):电视剧《便衣警察》中的歌曲《少年壮志不言愁》,刘欢演唱;电视剧《四世同堂》中的歌曲《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演唱;电视剧《渴望》中的歌曲《好人一生平安》,李娜演唱;电视剧《家有儿女》中的歌曲《阳光男孩、阳光女孩》TG4组合等演唱。

5 影视作曲家张千一:电视剧《赵尚志》歌曲“嫂子颂”,李娜演唱;电视剧《天路》中的歌曲《青藏高原》,李娜演唱;电影《红十字方队》中的歌曲《相逢是首歌》,俞静/蒋涵演唱;电视剧《成吉思汗》中的歌曲《传说》,腾格尔演唱;电视剧《光荣之旅》中的歌曲《感谢生活》,刘欢演唱。

第2篇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方式并非真的是完全客观真实的,它其实带有非常明显的创作者的主观痕迹。 

首先,摄影机每时每刻紧跟主要角色,失去了自己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在影片中,摄影机是被一个当事者哈德操控。他被罗伯的弟弟杰森临时找来做聚会的记录者,但他却本无意于此,只是由于自己心仪的女生也会过来,所以他才接手这个工作。哈德很本分,他忠实地记录聚会上形形的人,尽心尽力。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当事件发生后,哈德依然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记录者的工作,而全不理会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依然忠实地记录,如果将此放在现实逻辑中来考虑,难免有些不近人情了。此时的哈德,已然成了创作层面上的摄影师,他完全是在以人物为中心表现事件、表现人物命运,此时,我们分明感觉到了创作者的存在。 

其次,所用元素的适时出现,都违反了现实事件的复杂性,体现出强烈的主观编排效果。影片中所有的中心事件都是在摄影机下发生的,两者的结合所造就的只能是创作痕迹的流露。这样一来,影片在真实记录的外表之下,暴露出了创作人员的精巧安排。 

二、旁观式的间接观赏变成参与式的直接体验 

在传统电影中,我们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出现,始终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心理进行观赏。这有观众与银幕之间的距离的原因,当然也有摄影机的原因。在以往电影中,摄影机始终是以事件的记录者理性存在着,它总是居于事件之外,以调度者的姿态对镜头前的事件进行安排。尽管也有画外空间等表现手段的运用,但我们总会觉得事件的展现就是拘于银幕的“画框”之中。 

而在《苜蓿地》中,并不是事件在镜头之前,而是镜头在事件之中。摄影机成了事件过程中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它变成了事件参与者的“眼睛”,镜头展现的就是“眼睛”看到的。“眼睛”的背后除了剧中的角色人物哈德之外,更多的当然是观影的群众。通过这种形式的达成,观众一下子由局外人变成了当事者,观众不再像以往的电影中那样舒舒服服地坐在座位置上,一边吃东西喝饮料,一边观赏影片,流露着旁观者清的娱乐心理,而是成了事件的参与者,仿佛摄影机就是他们的眼睛,正经历这场事件。摄影机展现的是“眼睛”看到的,而摄影机没展现的,也不像以往的电影中那样不存在,在人们心理印象中,整个事件是一个宏大的场面,“眼睛”融入了整个事件之中,正随着事件记录它能记录的。由此,《苜蓿地》将以往旁观式的间接观赏变成了参与式的直接体验。在这种参与式的形式中,剧中人物哈德隐藏在了“眼睛”之后,却出现在了观众之中。观众就随着哈德一起经历这次灾难事件。 

三、文化层面上的英雄主义没落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承载着创作者的意图,也就是思想内涵,它不可能仅仅作为娱乐的工具来供人们取乐。虽然,在电影早期出现过美国梅里埃的魔术影片,在中国也出现过张石川“处处唯兴趣是尚”的观念。[1]但是,电影最终还是回归到“文以载道”的正途。 

《苜蓿地》虽是一部很明显的商业影片,帅哥、美女、怪兽、军队、灾难、拯救等等,无不透露着浓重的商业意味,成为深深地吸引观众的元素。但是,作为商业影片的《苜蓿地》,并不排斥艺术元素,更不排斥思想内涵的表达。 

一直以来,美国都是一个标榜自由、独立,崇尚英雄主义的国度,在以往的美国电影中,处处充斥着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超人》、《蜘蛛侠》、《终结者》,这些商业片中,都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这与美国的国民情结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极具自由的独立精神,崇尚英雄的民族情结,构成了美国的文化基础。[2]也使得美国人民从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第3篇

英译方法饮食文化烹饪技艺英译原则翻译策略

1中式菜肴的命名方法及其文化内涵

1.1常见的命名方法与文化特点

中式菜肴选料丰富,技艺精湛,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养俱全。根据菜肴不同的品质要求,会使用不同的刀法和技巧,加工后的原料会呈现各种丝、丁、片、条、泥等不同的形状。

1.2特别命名方法与文化特点

2中式菜肴英译的方法和技巧

2.1直译法

直译法即写实法,中国菜肴大部分都可以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法可以直接译出烹调方法、原料、辅料、调味品、味道、形状等菜肴元素。

2.2意译法

意译法即写意法,趋吉避讳、去俗求雅的文化心态是写意法菜名命名的心理基础,它注重“性、音、意”方面的意境美,往往可以激发食欲、耐人寻味。

通过谐音、同音寄意抒怀的菜名:如,“三元及第”的“元”与“丸”谐音,“绝代双骄”的青椒炒红椒的“椒”与“骄”谐音。

通过形态相似类比象征的菜名:如,“步步高升”指乌竹笋炒排骨,“青龙过江”指空心菜汤。

2.3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把菜名的中文名字用拼音译出,这种方法既简洁直接也很有特色。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音译法保留了一些“中国味”,得到普遍的认可,常用于翻译中国特色饮食。

2.4混合法

有些菜名带有历史人名、地名、典故等,若用单一的方法将其译出,略显直白,缺少文化气息。此时用直译和意译、意译和音译等相结合的办法,先直译人名、地名等,而后加以注释,或口头解释,既通俗易懂,又能体现其文化内涵。

3现有中式菜肴英译的不足

尽管中式菜肴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但翻译起来必须谨慎。如果不参照中国菜谱翻译的一些原则,直接按照字面进行翻译,则会让外国游客产生误解。

4提升中国菜肴英译准确率的建议

4.1中式菜肴英译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1.1中式菜肴独具特色,难以有标准统一的译法,应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即使是同一菜肴,也有多钟英文译法。如麻婆豆腐,可简化译为tofuSichuanstyle也可音译为Mapotofu。因此对于菜肴的英译目前没有完全统一的翻译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通过不同的途径,集思广益,方能得出更多更好更恰当的翻译方法。

4.1.2菜肴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理解和表达。正确翻译中式菜肴的前提是充分理解。中式菜肴原料丰富,来源广泛,在原料上不可望文生义,如荷兰豆不可译为Hollandbean,因其并非荷兰土产,跟荷兰没有任何关系,英文名实为gardenpea或snowpea。中式菜肴的烹饪丰富种类繁多,工序复杂,这就要求译者必须具有基本的烹饪常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或向专业人员咨询来充分理解。

4.1.3译者应该具有跨文化意识。外国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国人是有很大差别的,他们往往由于本族文化和等原因对一些食物有所忌讳,如猪肉、动物内脏、野味等。此时译者更要小心谨慎,尤其要注意那些根据联想意义命名的菜肴,以免使人不知所云或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4.2中式菜肴英译可采取如下的翻译策略

4.2.1普通菜肴的英译策略。普通菜肴英译时多直接采用直译法、音译法进行翻译,同时应该删除表意重复和冗余的词汇,简化必要的美化或表情词汇。但对于传达核心信息的词汇,应当准确完整保留。

4.2.2与菜品创造者或历史典故有关的菜肴英译。涉及历史典故等菜肴背景故事的内容,应该坚持简明清晰的原则。对于不重要的人物和地名及无关的细节信息,应去繁就简,但对于在菜肴的发明演变中起重要作用的著名人物,应在直译之后加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

4.2.3以动植物命名或有美好寓意的菜肴英译。外国食客品尝中国菜肴的同时也是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而每一道中国菜的背后都有很浓厚的文化韵味,菜肴英译时不可以摒弃菜名中美好的形象和韵味,仅让外国客人对菜肴的理解停留在菜名的表象文化上,是不可取的。

4.2.4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的菜肴英译。意译的菜名除了要让客人了解菜的原料及口味之外,还应保留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果只注重菜品的实际意义,而摒弃了其中所含的文化精华,对于喜爱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11).

[2]张恩来.中国典故菜[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2.

第4篇

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等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围绕这些创造所形成的产业成为影视文化产业。以影视文化产业为基础,以影视文化资源为吸引物的旅游业,被人们成为影视文化旅游。早在上个世纪随着西方电影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影视文化旅游的研究也逐渐深入。最早的对影视文化旅游的研究源于“电影引致旅游”,意指电影的制作地或电影拍摄地等成为旅游者出行的旅游目的地,而由此产生的旅游动机。伴随着科技发展,影视文化的载体多样化,影视作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到传播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人们对于影视文化旅游的外延和内涵也逐步扩大。我国的影视文化旅游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繁荣,尤其是近几年关于文化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知,更多的学者开始从产业融合的角度重新审视旅游业与影视文化业共同发展的问题。长沙影视文化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有目共睹,从知名全国的综艺节目到不断的电影电视作品的出炉,到金鹰电视文化艺术节的打造,长沙影视文化产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影响力从地方扩大到全国。研究如何促进长沙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文化出效益,由效益推文化,形成良性的影视文化和旅游业的互动,对湖南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沙影视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影视文化品牌初步建立。长沙影视文化品牌主要集中于电视行业和动漫业中。从1997年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上星开始,二十年时间内,“电视湘军”名号响彻全国。旗下的电视节目更是一次又一次玄奇了全国电视收视狂潮,节目涉及面广,引领时代潮流,影响力大,并被观众亲切的称为“芒果台”。其中每周一播的娱乐节目《快乐大本营》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综艺节目,从1997年与卫视上星同时间开始播出,开创了中国娱乐节目的先锋,历经二十年时间,获奖无数,影响力有增无减。最近几年收视率排名靠前,2013年更雄踞榜首。2012年-2013年跨年演唱会、2015-2016年跨年演唱会以及《爸爸去哪儿》等节目都创下了当时收视新高。2016年上半年除了央视频道组外,湖南卫视四大时段基本上收视率都稳居第一。湖南广电集团在不断发展革新中,整合资源,适应市场需要,还向自制剧和电影市场进军,形成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节目制作体系。以“快乐”为口号,以节目为载体,以“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旗帜的湖南广电湘军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影视文化品牌。影视文化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沙作为湖南广电集团所在地,也是其影视文化作品产生和发源地。从空间来看,湖南广电集团众多节目的拍摄都在长沙及其周边区域进行。其中作为长沙“十大城市名片之一”的金鹰影视文化城是其制作和传播的集中地。包括金鹰大厦、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湖南国际影视会展酒店、湖南国际会展中心、职工生活小区、骏豪花园(圣爵菲斯)七大项目。长沙世界之窗将世界奇观、古今名胜以及大型机械游乐、时尚主题活动等汇集于一园,海底世界汇集了各种海洋生物。湖南国际影视会展中心是全国一流的五星级园林式酒店,造价达一亿美元的湖南国际会展中心是目前华中地区规模最大,集合了会展、休闲、影视交流、节目参与等功能于一体,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粉丝和旅游者汇集于此。从时间上而言,每两年举办一次的金鹰电视艺术节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观众前往长沙共襄盛事。而《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节目也称为青少年暑假期间必追的节目之一,成为了长沙重要的旅游资源。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长沙处于湘东北处,属于中华腹地,发挥着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枢纽作用,在多边的大流通中可以东西逢源、南北策应,既得益于沿海市场的强劲辐射,又受惠于内陆市场的全面联动。是长江中游地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交通发展迅速,已形成从空中到地面到地下,纵横交错的立体交通网络。从公路方面看,计划到2020年建立以航空为门户、铁路与公路为骨干、港口为补充、公共交通有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力争达到800公里,建成“一环七射六纵”高速公路网;新改建干线公路1200余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6000余公里。在高速铁路方面的发展更加令人瞩目,尤其是武广、沪昆、渝夏高铁线路的交汇使得长沙成为全国高铁版图上的黄金枢纽。现在从长沙乘坐高铁6小时内可达到全国16个城市。大小交通的完善使得旅游通达性和舒适度大大增加。

(二)劣势

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产业的产、供、销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从产的角度而言,主要指的是产品或者生产。长沙影视文化资源优质,但是以此为核心打造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形式较为单一,质量不高,数量偏少。文化创意产业要与旅游产品融合,要进行深度挖掘。而旅游产品不仅需要点,还需要很多个点,才能串成线,连成片,形成回路的旅游线路。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主要以影视作品拍摄制作基地、影视文化节庆、以及影视拍摄地等为主要吸引物。这些从具体的地理范围上而言,都以湖南广电为中心点,缺乏向外的辐射的线或面。从供方面而言,主要是指产品和客源的连接者——旅游中间商,以旅行社为主。作为旅游目的地,长沙市旅行社仍以红色旅游产品为主打产品,缺乏对影视文化旅游市场的重视,相应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组织开拓更无从谈起。从销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有特色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对这类产品所针对的目标市场的营销举措也很欠缺。大部分被长沙影视文化旅游所吸引的游客由于缺乏组织性和专业性,旅游满意度不高。导致旅游资源吸引力和游客重游率相悖的情况。从全世界来看,美国环球影视城也是以影视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地,影视产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把美国电影推向世界的同时,也为环球影城文化旅游提供了大量的题材。除了有电影中的场景重现,更增加了大量的体验式节目,不仅仅是影视中心,更是世界三大娱乐主题之一。

(三)机遇

1.政府对于影视文化业的重视与支持。2014年3月文化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要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旅游业等相关领域的支持作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湖南省的支柱产业,早在2013年其产业增加值就占到GDP的5.3%,湖南省政府近几年一直着力于推动文化创意创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2014年8月份印发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突出发展重点,引导产业集聚,促进文化创意与旅游、休闲、生态等产业融合发展。长沙市也出台了多项关于文化产业与旅游等融合发展举措,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倾斜,为影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传播手段多样化。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传播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从报刊到广播,从有线收视到无限网络,从电视银屏到电影银幕。影视文化作品也越来越丰富,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阔,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加。而在大众传播基础上,影视文化可以说是最好的传播平台和媒介。其有效性和长期性已经得到印证。甚至一些电影电视作品其本身意不在宣传期拍摄地或发生地,却产生了“眼球经济”效应,极大的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作为旅游者而言,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旅游决策。影视文化日益丰富的传播手段为旅游者对旅游地信息的收集提供了便利。反言之,一个旅游地能否有效传播成为该旅游地是否能吸引游客到来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威胁

1.影视文化旅游竞争激烈。从文化传播领域来看,以芒果台为主导的长沙影视文化产业在全国范围内遇到了很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它们在近几年时间内,充分挖掘市场需要,掌握了观众心理,制作和引进了许多节目,吸引眼球,也提高了收视率。从旅游领域来看,国外众多以影视文化为主题的旅游企业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迪士尼乐园上海园区2016年已经开园,美国环球影城北京项目2014年通过审核,后又与珠海签约,进驻珠海。这些企业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力,使得长沙影视文化产业旅游,无论是走文化产业提升的路子,还是以旅游发展作为途径,都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文化滥用现象严重。近几年,文化一词被提及率相当高,无论是哪个领域,加上“文化”二字似乎就被拔高,一下子转为阳春白雪。“文化”滥用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影视文化的制作,很多影视明星的出名等都打着“文化”的招牌,做着误导大众价值观的事情,功利性十分明显。挂羊头卖狗肉的事件在旅游产业也不少见。打着“文化”的旗帜,缺缺乏文化内涵,甚至是些低俗的内容。这种行为短期或许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但对于旅游业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长沙影视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一)政府牵头对长沙影视文化旅游进行重新定位

湖南省作为中部旅游大省,自然资源以张家界最为著名,人文旅游以长株潭等地红色文化旅游称颂。这两者是湖南旅游的二大王牌,是极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也是湖南旅游业发展的重点。那么作为后起之秀的长沙影视文化旅游,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成为湖南省旅游业的亮点。政府要充当三种角色:“中间人”、“助力者”、“护航员”。“中间人”的角色是指政府要在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相关企业间穿针引线,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机制的改善和制度的建立,使影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形成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助力者”是指政府一方面要从资金和制度方面进行倾斜,另一方面还要对长沙影视文化旅游业进行大力宣传。“护航员”是指政府要加强引导和监管。以影视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由于文化背景等因素的问题,可能同样的产品会被解读成不同的意义。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对此进行有效监管,形成一个向上的、积极的文化旅游氛围。

(二)龙头企业主力打造影视文化旅游产品

旅行社、酒店业、娱乐业等应通力合作,打造以影视文化为核心力,并且融入长沙小吃文化、演艺文化等多元素的特色旅游产品。从产品形象传播上来看,主要以快乐、时尚、娱乐为主题,从产品内容组合上来看,白天观山水洲城、觅影视人文,夜晚品湖湘美食,享小巷狂欢等相结合。线路设计也主要根据内容进行,以青年旅游者为主要客源,开辟中端消费市场。依据这样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对市场进行调研,精心选择单项旅游产品进行搭配和组合。设计出几组不同风格的影视文化旅游产品推向市场。

(三)开展全员旅游教育与营销

第5篇

【关键词】时代性;文化的主导权;平民化;生活化

有人说,影视作品“平实化意识的自觉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承继,有利于打造电视剧的民族文化品牌”,作为一个影视艺术爱好者和华夏五千年悠久文化的追随者,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当代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诚然,影视艺术是诸多艺术类型中最具时代特性的一种艺术样式。影视艺术的时代特性一方面是由其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内在的美学品格。影视作为一种文化既具有其他艺术样式难以比拟的发展前景和潜力,也是接受范围最广的艺术形式,同时由于其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影视作品也成为最受大众影响的一种艺术形式。影视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突出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性的社会现象,其市场形态表征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与内涵,同时,影视艺术的发展与衍变又势必受到民族审美心理、伦理道德水准等诸多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某一国或者某一民族的影视艺术要健康、继续的发展就必须同时兼顾到以上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的时代性

一在现有的诸多艺术种类中,电影和电视无疑最具有时代性的。电影和电视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中,无论其表现形式、艺术语言,还是其文化意蕴,都体现出浓郁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笔者认为,影视文化的时代性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艺术与商业并重。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向社会售票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公映电影《工厂的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影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和市场有了割不断的联系,经由百余年的运作,已成为一门具有鲜明市场特性的艺术。同时,由于影视作品通俗性、大众性特点,以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与内涵的丰富性,使得影视作品同时具有了娱乐与审美的双重功能。综观当代的影视作品,不难发现,娱乐的未必是优秀的、美的,但优秀的作品之中必定有娱乐的成分,只有关注艺术接受者,让广大观众得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一,与其审美经验和审美期待产生共鸣,影视作品才有市场,也才有能力继续运作。因此,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显然大于文学等艺术种类,只有在将市场牢牢把握的同时关注文化内涵,才能算是优秀的作品。第二,传播的迅速和受众的广泛。影视文化,特别是电视,其传播区域的广泛和速度的迅捷显然是无以伦比的,由此也带来了艺术信息的极大增殖,以及人们对现代传播媒体的高度重视;.同时由于影视文化艺术作品传播的迅捷和覆盖区域的广泛,影视作品,特别是电视作品,几乎在面世后的第一时间就会受到社会的关注,观众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以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评判,这些因素也对影视文化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第三,对现代科技的倚重。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附属产物的电影与电视艺术,愈来愈离不开最新科技成就的促动;每一项对艺术可能产生影响的科技成果,几乎都会同步地运用于电影电视的制作与传播之中。因此,可以说影视艺术作品体现着时展的脉搏和大众审美理想和接受心理变化的曲线,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必须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冲击·反思·回归

回顾电影诞生后的这一个多世纪,我国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对外交流一直是输入大于输出,这与我们的综合国力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直接相关。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在汉寸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的不对等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的影视文化在艰难成长的同时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误导。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采用高科技手段,大大增进了信息流通和传播的效能,对于文化艺术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驱动着文化艺术事业的整体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伴随信息化而来的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文化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有着负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一些人坚持所谓“西方文化中心”论,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鼓吹所谓“文化一体化”,将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土之上;在国内,也有一些人持类同的观点,似乎一提及国际间文化交流,就应该是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盲目引进。然而,和影视技术与制作、艺术市场管理科学等具象的科学技术不同,影视文化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民族性,不能以某一种文化模式来规范和代替其他国家或者民族影视艺术的发展。有感于此,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维护中国影视文化发展的主导权的倡议,“中国电视剧要坚持‘民族性’和开放的姿态,并且坚决反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保护自己的“文化”。

丹纳曾经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形之下,总是环境,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的种类。”如果一味追随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一味追求高科技手段带来的视觉效果,一味依赖市场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而背离我国影视文化生长的土壤,只会逐渐扼杀其生存的空间。曾经指导过《推手》《喜宴》等深刻挖掘新时期下民族心理擅变的优秀作品的华裔导演李安指导的电影《卧虎藏龙》就是值得反思的。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式的含蓄的爱情故事,也夺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却没有在国内取得预想的收效。究其原因,蜻蜓点水、燕过无痕式的武术动作吸引了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却忽视中国观众原有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这样的处理自然不为中国观众接受。当地中国并不乏优秀的影视制作公司和艺术家,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和开掘广博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宝库,使之生成更强大的艺术影响力。从本质上讲,提高当代影视文化水准最根本的在于植根于本国和本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的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我国影视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才能够使其为广大国内观众喜闻乐道,并且逐步在对外文化艺术市场上站稳脚根,产生更大效应。

三、影视文化的生活化和平民化

改革开放之初的十几年间,我们的影视工作者曾经走过很多弯路,有一批盲从于西方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的作品问世,经过一段时间的仿徨、挣扎和沉寂之后,中国的影视文艺工作者逐渐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近几年一,以平民和家庭伦理为题材的国产影视剧的实践,在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值得肯定成绩。观众对那些反映平实生活的电视作品反映的热烈程度远盛于其他风格的影视作品(其中反映当代人婚恋困扰的有王海翎《牵手》,万芳的《空镜子》、《空房子》系列,还有关注挣扎在城市生活底层的农民工生活状态的《生存之民工》等)。平实化是传统美学的重要法则,影视文化艺术平民化和生活化意识的自觉回归就是对传统美学平实化法则的继承。这种有意识的反思和回归有利于打造影视艺术文化的民族文化品牌。而在去年沸沸扬扬的批评声中落下帷幕的“超级女生”选拔活动,不论其文化价值含量究竟有多少,但是正因为功利的存在,在“超女”评选进行过程中出现的凌乱感和在年轻的“超女”之间发生着的吵闹,让平民受众感觉到市井生活的亲切感,让他们找到了最需要的,也是最真实的感觉,也因此让湖南电视台声名鹊起,树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

马克思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虽然影视文化艺术是最昂贵的、受市场制约最强的艺术,受到成本大、版权引进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却是当代中国传播范围最广、最迅捷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广大的影视艺术工作者不能不关注中国的社会现状。目前我国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城市和农村贫富差距比较大,而这个拥有九亿农村人口的涣涣大国,不可能忽视占全部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村受众和城市普通百姓的经济接受能力和审美价值取向,不能不把更多精力放在对传达他们审美理想上。目前,大众审美文化的崛起和兴盛是影视文化艺术市场的突出表征,这是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必然现象,符合马克思对于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论断,同时也是对传统美学思想平实化的回归。

第6篇

关键词:花果山 ; 影视文化; 旅游

一. 影视旅游

影视旅游,是以影视拍摄、制作的全过程及与影视相关的事物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影视旅游不同于传统的旅游方式,也区别于主题公园的旅游。[1] 影视旅游是一种主题化的旅游模式,主题化旅游的对象可包括空间形态的主题公园和时间形态的影视节。主题公园的特点是赋予游乐形式以某种主题,围绕既定主题来营造游乐的内容与形式。它同时也是影视旅游产生的基础,但影视旅游又与主题公园旅游有所区别,影视旅游的内涵要比主题公园旅游更丰富。[2]

二.花果山影视文化旅游的特点

花果山位于连云港市区东南,为云台山脉的一部分。这里峰奇石怪,花果满山,景色神奇秀丽,正如吴承恩所描写的那样:""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正是取材于此。《西游记》创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美猴王形象,使得花果山附上了独特的影视文化,成为了美猴王的故乡,也因此扬名于天下。结合神话小说的描写,花果山依托小说中所假托的遗迹进行了影视文化的开发,主要景点136处,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景点很多:孙悟空出世的女娲遗石、惟妙惟肖的猴石、八戒石、沙僧石、栩栩如生的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宁湛神针、仙砚、拐仗柏、晒经石、团圆宫等、特别是水帘洞更是名闻遐迩。以三元宫为中心的古建筑群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敦赐于明、兴盛于清,是历史著名的香火盛地,极具文史价值的郁林观石刻和建于北宋的阿育王塔,还有屏竹禅院、义僧亭、茶庵、九龙桥等都是著名的名胜古迹。近几年米紧紧围绕《西游记》主题,对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又增加了怪石园、墨香小径、大圣佛、猴王园、多宝佛塔、瑶池、猴苑、鹿苑、神路、天下第一巨字“神”字等都是独具匠心的成功之作。

宜人的自然风光和根据电视剧开发出的旅游景点的合理结合使得花果山的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山水风光与影视文化旅游的结合又使花果山不同于一般的影视旅游,游客在感受西游文化的同时又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

三. 花果山影视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3.1.旅游产品单一,游客参与性不高

目前花果山影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与其他正式影视基地旅游

产品的相比,“后电影产品”开发明显不足。旅游产品仅限于销售美猴王的相关纪念品,与西游人物合影等,纪念品也只是当地居民自己制作的收藏价值不高的简单物件。依据《西游记》开发的景点也仅限于图片展示,游客很难有身临其境之感,难以在其心中产生共鸣,最后往往难以达到游客的旅游期待值。

3.2部分景点过于依赖自然风景

花果山自然风光与影视文化旅游的结合是它与其它影视旅游的最大不同,但这种结合也给它带来了一定的劣势。这种劣势集中表现在部分影视景点过于依赖自然风光。如一旦出现一段时间没有降雨的天气,仙人河和九龙沟就会出现干涸的情况,水帘洞的瀑布流量也相对较小,大大降低了其观赏价值。

四.花果山影视文化旅游发展建议

4.1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开发

花果山的文化背景不仅仅是“孙猴故里”,也是整个西游神话小说和西游记电视剧,因此可扩大纪念品的范围,增加其内容,并且相应的提高档次。纪念品不应仅限于美猴王之类的物品,可以涵盖整个《西游记》剧中的人物,包括师徒四人,神仙和妖魔鬼怪,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其次,还可制成相关纪念册进行销售。

4.2营造氛围,提高游客参与性

氛围既是旅游的文化环境,也是文化风情的体现。它的营造既是一个静态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激活文化的过程。所谓整合,既要使旅游者在游行空间中感受到与文化主题相融合的气氛,又要使文化渗透到旅游诸要素的方方面面。所谓的激活,就是利用节庆、民俗等活动,营造一个鲜活新奇的文化氛围。虽然西游记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但是为丰富旅游内涵,深化游客旅游体验,可以推出“探猴王之秘”“赏西游文化”“与西游人物零接触”“西游趣味知识节”等一系列融趣味性和参与性为一体的游览项目。游“西游”景点,会影视明星,使游客达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4.3 灵活策划,弥补季节差异

对于过于依赖自然风景的影视景点,应当在策划开发中更灵活,可多用人力物力及现代科技方法降低气候造成的差异。如在仙女桥九龙沟等景点旁边的休息处安装自动放映机,里面是雨后的仙女桥和九龙沟,游客稍作休息的同时可以通过自动放映观看到另一番景色。还可以将雨后的景色制成纪念册,在干燥季节免费发送给游客。这样不仅可以给游客遐想的空间,还可能使游客对此次旅游未见到的景色产生好奇心,重游花果山。

三. 结束语

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影视旅游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此,花果山影视文化旅游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吸引游客,并不断改进不足,实现其影视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滨宜 刘琴 中国影视旅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旅游学刊 2004.6

[2]付冰 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

[3]吴必虎 区域规划原理[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4] 摩根(Morgan N),普里查德(Pritchard A);陈怡宁,等译.旅游休闲业的广告创意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第7篇

关键词:影视文化;大学生;价值观;积极影响;社会影视

作为当前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已经渗透到年轻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主要的文化消费。无论是鲜活灵动的视觉画面,还是背后映射的主题内容,影视文化都深深地吸引着大学生们关注的目光。由于影视所呈现的文化特殊性,大学生们在消费这类文化产品时,不仅只是获得一种娱乐形式,而是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一部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在为大学生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影视文化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和万事兴,治国先齐家”,这句话是很多人都懂的道理。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以家庭、家教、家风的形式,一代代传承下来,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影视文化对家国情怀的诠释,则是通过塑造和重现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从小家到大家,从大家到国家,以鲜活的人物和丰满的故事为影像表达内容,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焦裕禄》、《孔繁森》、《潘作良》、《任长霞》、《毛丰美》等影片通过重现普通基层干部的轨迹,再现了他们的家国情怀,他们不仅是国家精神的缩影,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征。《闯关东》、《大宅门》、《戈壁母亲》、《红色》、《大染坊》、《神医喜来乐》、《乔家大院》、《木府风云》、《父母爱情》等优秀电视剧作品,通过塑造一个个鲜活的主人公形象和展现他们家族的时代变迁,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家和国的紧密关联,宣扬了不屈不挠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通过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但我国有特殊国情,从来不曾缺少弘扬主旋律,体现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优秀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境,能够激励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认同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二、影视文化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影视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消费品,不仅仅只归属于大众娱乐范畴,更应该承担起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优秀的影视文化作品能够使人们感受到真、善、美,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理想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助于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尤其是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影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其渗透力、包容性和覆盖面是其他教育或娱乐形式所无可比拟的。影视艺术可以通过塑造观众认可的英雄或偶像形象,通过剧中人物传递正确的主流文化,在不知不觉中使大学生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从而达到提升审美素养的功能。例如根据《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围城》、《四世同堂》、《红高粱》、《京华烟云》、《平凡的世界》等大量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不仅通过影像传递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影视作品的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赋予文学作品强大的表现力。很多影视纪录片也起到同样类似的功能,如《话说长江》、《故宫》、《美丽中国》、《神农架》、《最美》、《园林》等纪录片通过展现壮观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奇观,不仅使观众获得最大的审美,而且让欣赏者从内心升腾起自豪感和责任感,这种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也是重要的人文素养提高途径。而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则不仅通过食物展现给我们中国人生活仪式、家庭伦理等方面的文化,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更是通过食物背后的故事带给我们故乡情结、人际关系、生存状态甚至是价值观方面的思考,这样的一部纪录片所带来的价值观思考不逊色于任何一本教科书。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精良的画面、高科技的特效,这些优质影视作品所传递出来的传统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影响他们审美素养的提升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

三、影视文化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是潜移默化的,并不是有形和强制的。影视作品作为反映时代的多棱镜,能够折射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展现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全息影像,因此,优秀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大学生而言,影视为他们开启了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为他们展现出了一幅幅生动、鲜明的社会生活画面。当他们真正能够理解优秀影视作品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就能够从影视文化中汲取正能量,思考影视文化所传达的深刻思想内涵。无论是社会生活的变化、时代观念的更迭还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影视文化通过独特的视听觉表现形式,引起他们巨大的思想冲击,无形之中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城南旧事》、《青春之歌》、《亮剑》、《潜伏》、《漂亮的事》、《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等优秀的影视作品反映了国家利益、民族命运、时代变革的叙事主题,从民众的社会生活以小见大地观察到时代风云的变幻,承载着时代精神和时代情绪。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在观影后,能够思考或者讨论当他们面对这样的国家利益、民族命运、时代变迁时,该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如何发挥自己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最好佐证。目前我国现阶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正确地认识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通过影视文化的人文和艺术渗透,充分发挥优秀影视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对于引导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彦,阚和庆.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6,(6):13-15.

[2]刘新业.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传播变革[J].沈阳大学学报,2011,(6):86-87.

第8篇

[关键词]影视文化;传播;审美品格

影视文化传播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消遣娱乐、信息传递以及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影视文化以其“图文声像并存”的优势,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方式、审美品格甚至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塑造学生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影视文化传播的特征

广义地讲,“影视文化”泛指以电影、电视方式所进行的全部文化创造。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视听直观性。影视文化传播用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让观众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兼容性。电影电视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并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自身的形态之中,使其在运动的影像中得到了更突出的发挥。无论是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还是故事片、科技片、系列片等,都为各类形态的文化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空间。影视文化的兼容性使它成为拥有综合性手段并得以全方位展示的文化载体。

第三、传播的广泛性。在今天,电视已经介入到世界的多数家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电视文化传播的及时性、快捷性、同步性,是任何文化媒介都不可比拟的。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的电影作品可以通过DVD、VCD等形式被复制保存,并通过网络被迅速的传播,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电影播放中的时空限制,为电影的观看和传播都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总体来看,影视文化传播已具备了自身的特征和形态。我们显然不能再将它看作一类纯粹技术的载体,而应看作是用本世纪高科技武装的,在许多方面取代和超过了语言文字和其它文化形式的一支现代化的文化新军。

二、影视文化传播对学生审美品格和思想意识产生的负面影响

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对文化的渗透,某些文化产品生产者的价值观扭曲。他们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为了谋取钱财,不惜以那些庸俗甚至下流、荒诞的题材为主题制作影视作品,这恰好迎合了社会上一些人贪婪、放纵、低级的本能,并因此导致创作、出版、发行上的浅尝辄止、粗糙滥造,从而带来了文化垃圾的泛滥。同时,影视产品迅速普及,电脑、光盘、互联网等主要媒体也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学生对港台片、进口片又情有独钟,于是这些良莠混杂的影视文化便开始影响、渗透、分布到学生思想的各个方面。

影视文化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以其独特的贡献日益成为学生们重要的思想源、心理依托和感情寄托的对象。许多影视作品甚至许多影视人物的行为思想,为学生所追逐、所渴求、所效仿。影视作品中的许多思想观点、情感取向和审美取向,极大地影响乃至改变着学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是对社会新思潮、生活新风尚、新时尚的塑造,是其它任何媒体力所不及的。就拿“异类影视片”来举个例子。这种以暴制暴处理社会和生活矛盾的简单方式、渲染和夸张的武功、以及黑社会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度扭曲、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刺激,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当异类影视形象成为学生的青春偶像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鲜明的倾斜,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教育所传授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虽然学生可以对学校的教育内容进行认知并考高分,但由于异类青春偶像主导着受教育者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使学生在教育与情感行为上产生矛盾和背离。

三、重视和加强影视教育,促进学生审美品格和人文素质的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影视作品;影视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影视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却同属文化范畴,两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跨越时空的限制。相互依存,相互推动,使各自的文化价值得以体现。

一、影视作品之于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人类进人视觉文化时代,影视文化与前影视时代的其他传媒方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集声音、画面、影像等多种符号于一身,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震撼,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影视作品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表现为:

第一,最大程度地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榜上有名。这些优秀文化传统多受民族性、地域性或自身文化特殊性的影响以及现代多种文化形式的冲击,其记录形式相对单一且资料有限,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对于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非常不利,而影视作品以其自身独有的文化特点可以最直接地保留武术、音乐、民间艺术等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留下宝贵的参考资料。纪录片《最后的皮影》讲述了在陕北北部山区世代祖传且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皮影戏班的故事。皮影戏这个传统文化的没落,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体验真实生活的同时,由衷地为这即将失去的古老艺术而感到惋惜。这类影视作品的问世必将对保留珍贵文化遗产起到不可替代的传承作用。

第二,有效地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吸引着世人的眼球,而影视作品的商业化、国际化趋势,更使中国传统文化快速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可能。以中国武术文化为例,以徒手搏击为特征的真功夫片《精武门》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片向国人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功夫的魅力,使中国功夫得到国外的广泛关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影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外国人对中国普遍现状的误解,但影视作品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无法否认。2008年问世并赢得高票房的美国大片《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向世界各地同步直播,孔子三千弟子的吟诵、击缶而歌的朴拙、活字印刷的表演、《清明上河图》的恢宏大气、“春江花月夜”的轻盈动人、丝绸之路的艰辛之旅、木偶京剧的喜悦之声……以绚丽的画卷为载体把悠久绵延、浩然大气、底蕴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让国人重新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和骄傲,也向世界传递了一种中国神韵。

二、中国传统文化之于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大大保留并宣传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国电影百年,凡是优秀的影片也无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

首先,传统文化资源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古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成为影视作品创作的直接题材,这类剧作占了市场很大比重,如《汉武大帝》《三国演义》《贞观长歌》《水浒传》《红楼梦》《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都深受观众的认可与欢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在美国大片《功夫熊猫》中,中国功夫、龙、熊猫、山水、太极、瓷器、庙会、唐装、毛笔字、鞭炮、针灸、面条、筷子,中式建筑的飞檐斗拱、红墙绿瓦风格,这些中国元素比比皆是,就连“虎、蛇、鹤、猴、螳螂”五大功夫高手的名字也源于中国功夫的套路名称。配乐方面,唢呐、箫、二胡、古筝、木笛、锣鼓等中国民乐更是唱了主角,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东方文化盛宴。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大大增加了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另外,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一大批如古典四大名著的优秀文学作品早已被改编为经典的剧作,并不断翻拍,传统文学之魅力由此可见。这样的改编不仅有利于古典文学名著的普及,更丰富了影视文化市场,也为影视改编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影视作品提供无形的强大精神支撑。在5000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些精神成为影视文化的灵魂。历史上,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难时刻,国人往往迸发出强劲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怀不绝于史。尤其是反映近代史的剧作如《》《北洋水师》《》《林则徐》《八国联军》等,展示了面对外敌入侵,一些爱国将领及广大民众英勇无畏的抗敌斗争,既表达了对爱国志士的敬佩之情,更体现了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认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社会各阶层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纷纷抗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历史责任感以及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也成为此类影片的灵魂所在。

影视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产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沃野之上,不可能脱离中华民族文化心理、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的影响。历史剧如此,现代剧亦然。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国人心中有着强大的文化认同,《情系故乡》《集结号》就把传统孝与忠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影视作品的制作就应抓住这个与观众沟通和产生共鸣的有力因素。《落叶归根》成功塑造了主人公执著的质朴品格,更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归根”情结。影片《暖春》则体现了现实人间里人性的真、善、美。这一个个形象身上凸显的民族性格使观众从心底产生共鸣,是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为影视作品打造出含蓄的意蕴之美。深受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传统诗歌、绘画、书法、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具有一个共同的传统,就是追求含蓄的意蕴之美,传达给观众的是一种不言之美,“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是也。影视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深受这种传统美学观念的影响。如《早春二月》中的小桥流水赋予影片以诗情画意,又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变化和人生苦恼。影片《卧虎藏龙》敦实浑厚、气势恢宏,从人物到影像再到音乐,无不诠释着中国诗画含蓄内敛的意境哲学,勾起无数西方人对中国“天人合一”气韵的向往。《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我的父亲母亲》等情景交融,把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结合,在有限的电影声画语言中升华出无限高远而空灵的境界,进而体现宇宙本体与 生命的力量,是中国电影意蕴创构的经典力作,以上作品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对当代电影创作的重要影响。

三、余论

找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是新时期我们必须面l临的一大历史任务,如何调动多种形式宣传和介绍传统文化也是当今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影视时代的背景下,把影视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既能促进当代影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又能为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途径。

第一,改编文学作品。当前,文学与影视的改编互动已成潮流。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不可或缺,是影视创作的重要源泉,从先秦时期的散文,汉代的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数不胜数的古典文学著作为影视创作提供最直接的文本基础。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剧堪称影视与小说最完美的结合。对古典文本改编时要借鉴以往古本改编的优秀经验,力争做到忠实于历史,忠实于原著,真实地反映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向观众还原传统历史文化风貌。同时,不能脱离名著自身的美学特征,要运用先进影视手段的独特优势将二维空间的文本精髓在三维空间的影视屏幕中呈现给观众。

把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作为改编影视剧的蓝本。也是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为几乎每部现、当代优秀文本作品都难以摆脱中国传统的风俗习尚、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的影响。深入挖掘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塑造人性之美,同样可以在现代社会中起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

第二,拍摄优秀的纪录片。在各类影视产品中,纪录片是记录传统的一种方式,也是反思传统的一种方式。纪录片信息量大、科学性强,具有无法替代的文化交流与文化宣传功能。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天然的优势。近些年,诸如《故宫》《望长城》《新丝绸之路》《复活的军团》等一批优秀的人文纪录片脱颖而出。这些纪录片融抒情、叙述、思辨为一体。多方位、多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但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外纪录片相比,中国的多数纪录片还存在着结构慢、吸引力不强的问题,今后的纪录片制作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创作理论和创作方法上有所突破,加快节奏,找到观众的兴奋点,设置明显的矛盾冲突,制造悬念、吸引观众,从而达到更好地宣传、介绍、反思传统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