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24
导语:在医学教育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学类大学生 择业观 教育
一、引言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所持的比较稳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心理倾向和指导思想。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学类大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医学生的择业观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其能否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并达到成功就业,也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帮助医学生端正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当前医学高等院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任务。
二、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特点
择业观,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择业理想、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途径以及择业价值观。当代医学生的择业观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学生的择业理想呈现出显著的高期望性,同时向多元化发展。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地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选择县级以上医院和乡镇医院的人数较多,比较符合专业层次,但选择私人医院的较少,说明医学生还是推崇铁饭碗,而对民营医院的认可度较低。由于大部分医学生在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时,实际上已选择“医生”以及相关职业,并以临床等不同医学专业作为重点方向,形成了固定心理定势,使得就业涉及面小、职业选择较单一。与此同时,医学生的职业理想也有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如从业于医药企业、科研、教育、党政机关、企业管理等,但就业比例很小。这说明,医学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
2.医学生的择业认知受到卫生系统用人制度影响,呈现一定的矛盾性
越来越多的医学毕业生注意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朱慧等人的调查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认为根据其就业经历,专业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的作用持认同态度,有的则将就业的筹码压在别人身上。梁勤儒的调查显示,医学生关于求职的主要竞争要素有两点:“个人综合素质”(61.85%)和“家庭社会关系”(59.51%),医学毕业生认为“家庭社会关系”对就业求职的作用最大。张中兴等人的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普遍认为社会关系(24%)、专业能力(21%)和个人素质(5%),都是影响就业的因素。
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生对于个人能力、就业政策有比较客观的认知,但同时部分医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要求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一方面,却又依赖、渴求“社会关系”的帮助。
3.医学生的择业动机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现实影响而呈现功利化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就业最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发展前景,二是薪酬福利待遇。各年级(届)对此看法相近,临床毕业生与非临床毕业生看法也相近。医学生超过一半以上要求月收入不低于3000元,6.1%的医学生期望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而文理科学生的薪酬期望比较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医学生更愿意在自己本专业就业是因为他们认为医疗行业更可能提供高薪,他们的薪酬期望较高。
这说明医学生面对择业,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的可能性和经济收入,这表现了当前医学生择业动机的功利性特点。然而,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给社会注入生机和活力,从该角度讲,功利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我们更应当提倡医学生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利益,立志于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立志于献身医学事业。
4.择业途径反映了医学生择业自主意识日益明显
朱慧等的调查表明,虽然医学生在择业途径上希望“自由竞争,凭个人实力争取”,但在就业模式上,却并非主要赞同“自主择业”这一模式,而仍然迷恋“供需见面,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选择就业途径时,31%的学生认为就业要靠自己,参加各种招聘会,主动出击,自我推荐,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等靠思想,46%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学校推荐,23%的学生认为主要依靠家长及社会关系。这说明,高校实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使得在校医学生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意识明显增强。
5.择业价值观方面,当代医学生更倾向于追求个人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在择业“义”“利”的价值判断上,当代医学生呈现两种倾向:一方面,共有59.27%的医学生认为应该兼顾“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需要”,甚至“服从国家、社会需要”,表现出义利统一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有40.73%的医学生选择了“有利个人发展就行”,表现出重利轻义思想。与此同时,在择业“义”“利”的实际选择上,当代医学生却呈现“单极化”:79.05%的医学生选择了“追求个人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医学生既有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愿望,同时也有获取高收入、高福利、高待遇的要求,价值取向上更看重个人发展和经济前景。这种价值取向既体现了医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给医学生择业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卫生人才
有数据显示,医学生不是就业难而是择业难,这主要是医学生期望值过高与个人素质过低的矛盾所造成的。为此,加强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帮助该群体正确分析个人特点和职业环境,从而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决策并顺利就业,是解决当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途径。首先,应当优化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宏观与微观环境。如继续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新型的大学生就业人事制度与人才机制,提高教育者素质、优化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转变家庭成员对待大学生择业的思想认识,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树立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其次,明确当代医学生择业观的教育目标,积极构建当代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培养理性的择业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培养积极的择业心态,加强卫生国情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结语
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历史的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医学类大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将要从事的既是为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医疗卫生职业,又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神圣而伟大的医疗卫生事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前途发展,也影响到我国当前整体就业形势的发展状况,甚至还会影响到我国卫生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并加强对医学生的择业观教育,使他们把个人利益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择业成就事业,展示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慧,赵金秀,吴弘萍.医学生就业观现状的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3):22-24.
[2]梁勤儒.当代医学生择业观分析――中山大学医学生择业观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3]张中兴,赵丽娜,徐鹏.医学生就业心理与择业观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73-475.
[4]许俊卿,张远权.医学生择业动机功利化的利弊与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91-93.
[5]沈杰.多元价值观影响择业心态[ EB /OL].
[6]罗毅华.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6,(12):124-125.
[7]张淑美,曲惠青等.对医学生应注意“六种”意识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23-25.
[8]路薇,王馥明,项扬.试论医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卫生国情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0,(6):357-358.
[9]吕世军,姚庆梅等.加强医学生择业观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对策[J].药学教育,2009,25(1):9-12.
关键词:口语交际 心理特点 对症训练 表达能力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6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直接联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口语教学中归纳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临场发挥与应变性
任何一次表达与交流都有特定的场合,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语言环境等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话”,更要依靠临场的发挥、机智的应变,根据现场需要和听者的反应,临时增加或删减说话内容,变换说话的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变得流利、得体。
说到这儿有一个故事:某一年春节,村里举行文娱活动。在一戏剧演出中,因主角疏忽,上台时望了带髯口,在表演中有包公捋胡这一动作,用手一捋,却发现没有髯口,这下可大发了。故事讲到这儿,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包公”你该怎么办?结果回答是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此时“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抬髯口来!”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听到答案,都为这位主角的应变机智由衷叹服。此刻,学生都深深地沉思起来。
又如今夏“六一”那天,有四位学生发言。发言稿中都有“炎炎夏日,鲜花盛开”等类似的词语,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沥沥小雨。其他班的三位学生仍然照稿读,只有我班的那位学生把句子改为了:“沥沥小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洗礼,此刻,我们的心,如同雨后清空,是那样地明净……”这样一改,就显得文境相符了。
二、思维逻辑的敏捷性
因为表达与交流都是两人或多人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形式。既然是面对面的听说情景,说话人总不能说说停停、停停说说,而要根据现场情况,连续不断地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说完,以免造成时间空挡而冷场。这就要求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快速组织语言,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并罗列出贴切的词语,用较为通顺完整的句子清晰而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去。这就是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即说话与交流的敏捷性。
如课文《晏子使楚》就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敏捷性。许多教师讲这篇课文时都是从推理这个层面去讲的,而我却是从口语交际的机智善变这一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我设计了一定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适时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打电话》。语言情境一: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语言情境二: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你和他们在电话中如何交流,请试一试。
三、思维固有的习惯性
由于受地域、年龄、生活圈子及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交际习惯,这些习惯如同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时会使交际显得平淡、无趣,缺乏特色,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抓住听者的“心”,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讲话稿中的一些固定语式,春天必是“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必是“炎炎烈日,鲜花盛开”,秋天必是“秋风送爽,收获希望’等这一固有的引文模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拓,有时,更使交际显得缺少亮点,缺少色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外,还要有切实、精当的引导: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景的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材料;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的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当然,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的是能力培养,适度的口语交际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应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方式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体态语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如头部语表情达意的方法一般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昂头表示勇敢或高傲,后仰表示软弱或失望,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
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等。适当用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能使说话更形象、生动,增加表达效果。
良好的体态语可以树立交际者良好的形象,增强交际者自身的魅力。有些学生不能专心倾听他人说话,倾听者不同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说话者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都是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使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外在体现,表达与交流要借助它来表述。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适度的语速、一口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当然,根据口语交际的对象、场所等,适度运用方言,也可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亲切感。
一、数学语言的三大特点
要灵活应用数学语言,必须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应用的广泛性”。
各种形态的数学语言各有其优越性,如概念定义严密,揭示本质属性;术语引入科学、自然,体系完整规范;符号指意简明,书写方便,且集中表达数学内容;式子将关系溶于形式之中,有助运算,便于思考;图形表现直观,有助记忆,有助思维,有益于问题解决。
各种形式的语言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文字语言是理解数学概念、原理的基础,它严格地界定了数学对象及其相互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数学对象的本质。数学文字语言与日常讲话用的语言不同,日常语言是习俗的产物,也是社会和政治的产物,而数学语言则是慎重的、有意的而且经常是精心设计的。凭借数学的严密性和简洁性,我们就可以表达和研究数学问题。
二、数学语言的教学策略
首先,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能透彻理解,运用自如。
“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
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也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其次,注重数学语言学习的过程,合理安排教学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一般包括逻辑过程、心理过程和教学过程三个环节。逻辑过程能够揭示概念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便于对数学结构从整体上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认识。心理过程是指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是因人而异。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而且熟练地掌握他们的各种用法,从而得到理性的认识之后,在数学学习中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从而达到对数学符号语言学习的最高水平。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驾驭数学语言。
1、善于推敲文字语言的关键词句。
文字语言是介绍数学概念的最基本的表达形式,其中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都有确切的意义,须仔细推敲,明确关键词句之间的依存和制约关系。例如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中的关键词句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两条直线”。教学时要着重说明平行线是反映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条直线是平行线;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这个前提,可让学生观察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不相交;通过延长直线使学生理解“不相交”的正确含义。这样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推敲、变更、删简,使学生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些关键词句不可欠缺,从而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2、深入探究符号语言的数学意义。
符号语言是文字语言的符号化,在引进一个新的数学符号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各种有代表性的具体模型,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根据定义,离开具体的模型对符号的实质进行理性的分析,使学生在抽象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概念(内涵和外延);最后又重新回到具体的模型,这里具体的模型在数学符号的教学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作为一般化的起点,为引进抽象符号作准备,二是作为特殊化的途径,便于符号的应用。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三性特点 教学方法
现阶段语文界中争论比较激烈的便是高中语文教学,针对这一情况,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认为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教学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三性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一、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内容上的模糊性特点
这种模糊并不专指抽象画等相关文学艺术当中的模糊含义,准确地说是一种模糊的现象。可以说,对于一件事情进行直白的描述,追求到这件事情的比较深层次之后,发现准确其实并无法获得问题的答案,通过模糊的思维方式却能够有效解决问题。在物理界中有不准确的原理,在微观世界当中有“海森伯测不准原则”等,那么在语文界中也有模糊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苏教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课程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一年级和二年级有4个量化的教学目标,三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有七个量化的教学目标,六年级、七年级一直到九年级有八个良好教学目标,在高中时期,只拥有两个教学目标。其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能力培养、巩固、提高等方面都处于模糊状态,并没有准确的规定。
从高考的考试手册可以发现,针对语文的考试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也就是可以相对熟练地对简单浅显的文言文和现代文进行阅读,拥有一定的理解、评价和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写出具有议论性、说明性和记叙性的文章,等等。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选题和立意,具备布局等相关能力。可以这样说,高考的考试手册当中针对考试目标的规定是比较准确和清晰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针对掌握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标准,从这种角度讲是一种模糊的规定。简单基础的语文知识,高中生已了解,教师可以对之前的基础知识进行不确定性的回顾和传授。高中语文习题当中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多种的,也就是具有“模糊性”这一特点。从高中语文范围看,它包括文化艺术、哲学、自然和人文科学等众多不同的知识,无法辨别出哪一个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可以说进一步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模糊性”特点。
二、高中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特点
教学目标、内容所具有的模糊性特点和教学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模糊性特点进一步决定了语文教学评价方式、教学方法和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开放性特点。
1.教材开发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决定了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阶段教育体制进一步改革,出版了全新的语文教材书籍,这些新出版的教材书都拥有全新的特色,体现教材开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特点。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了解并掌握了一部分教学特点,在相关课程标准方面,基本上处于一种模糊的界定,在实践语文教学中,应当以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相关的教学目标,不能只依据规定教学,否则很容易影响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但不应当过于随意。
2.教学方法的开放性特点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特点。我在实践教学中,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针对不同学生应用不同性的教学方法,达到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也会不一样,教学方法没有统一规定的模式。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了解自身的特点,了解自己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了解学生适合哪一种教学方法,从而选择一种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强化教学效果。
我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培养、增强学生的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出适合学生的习题,同时回顾相关知识点,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根据“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语句,提出全文最后一个“鸡鸣”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段,并通过一个你所学过的古诗反映出这一表现手法的习题。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并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情况,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证明高中语文的模糊性进一步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3.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
所谓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特点,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一个高中语文教学特点。在语文高考试卷中,上海卷对于全国卷当中固定的基础知识选择题进行了取消,增加了一部分立意题目,同时使用苏教版的省份也出台了一部分全新的考试评价命题模式,这便是教学评价具有开放性特点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开放性的评价手段,培养并增强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被考试手册而限制了教学行为,而应当充分发挥能动性,应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评价方法,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成绩。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隐形性特点
所谓思想教育中的隐形性特点,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贯彻思想教育,但是又不能够从表面上要求学生过于重视思想教育,而是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相应的影响。在协调语文本身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系时,应当应用这一思想观点,可以说这体现了各个学科的共性和语文学科的个性。
参考文献:
[1]朱秀珍.浅议高中语文教学要“五味俱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
关键词:双语教学;历史背景;师资力量;学生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221-0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既懂业务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青睐。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以提高外语(尤其是英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中国双语教学开始发展,得以积极的展开。
《朗文应用语言词典》中,双语被定义为“能掌握和使用两种语言”,而“双语教学”则被定义为:“在学校中采用第二语言或者一种外语进行课程内容的教和学”。根据教学方法,双语教学可分为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和迁移型双语教学[1]。
具体来说,高校双语教学可以被定义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在除语言课以外的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以一定的比例同时使用汉语和某一外国语(主要是英语)进行授课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外语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2]。
高校作为教育发展的较高阶段,其双语教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特殊的属性。
一、历史背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语言不仅是一种常用的交流工具,同时也代表着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因此,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不仅是国际交流的需要,更是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相互了解的桥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9年的一次面向21世纪的全球教育论坛中就提出,让各国学生学习一门比较通用的外语,而且尽可能多学几门。从国家个体来看,出于政治目的而实施双语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和新加坡。
为了维护加拿大国内英裔和法裔两大民族间的平等、和谐,加拿大于1965年在魁北克省圣・兰伯特_设了第一个沉浸式双语班级,并取得成功。如今,这一双语教育模式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双语教育实践。
有着大量移民的美国,为了帮助母语非英语的学生更好地融入美国文化,美国国会于1968年发起组织了双语教学。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美国有近40所学校进行了这种教学实验。1968的双语教育法则被看成是美国双语教育的里程碑[3]。
独立后的新加坡于1966年开始正式实施双语教育。到1987年,新加坡的中小学已经全部实行了以英语为媒介语、母语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育计划[4]。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我国于2001年由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到2007年,教育部更是明确要求“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项政策的出台,显然是看到了各高校在开展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师资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而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但从已有的历史描述看,当前尚未有成熟的理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国外双语教学(最终形成双语教育)是从中小学开始的,而我国的双语教学是从高校开始的。要求一个从小习惯以母语学习知识的大学生用英语学习新内容,本身就是一项新的挑战。其次,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国情只与新加坡相似,能够从国外借鉴的经验不多。因此,在实施双语教学的十几年时间中,出现了各种研究、各种实践和各种讨论,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所以,起步晚(不只是时间上晚,教育阶段也比较晚),没有(目前也无法制定)强制性的双语教学政策,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二、师资力量
许多研究在分析高校双语教学时,总认为我国双语师资严重不足。事实上,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开始阶段,高校师资相对中小学来说,应该具有明显的优势。
首先,从语言角度来说,很多教师有国外留学经历或具有博士学位,他们的英语基础并不差,只需经过短期培训,完全可以胜任双语教学。其次,双语教学本身不是单纯的英语教学,实行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创造一个教和学的国际化教育环境: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国际上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科学素质;高校教师有机会掌握国际教育发展新动态,跟随和适应国际教育新变化,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上两点,都可以利用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得以实现。
所以,高校教师本身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以实施双语教学,同时其坚实的学科背景和广阔的学术视野也使得实现国际化教学有了保障。而且,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也为双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些都是中国高校实施双语教学的有利因素。
三、学习主体
从参与双语教学的意愿来看,在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未来的信息交流必将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因此,学好英语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所以,更接近社会生活的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对双语学习有着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字: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修订;特点;启示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6–0009–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化学实验是有效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转变教与学方式的重要途径。正如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所说“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在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切实重视实验教学,认真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实验教学的各项要求。不仅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真做实验,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
论文摘要: 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与儿童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以学龄初期的小学生作为探究对象,重点阐述这一特殊发展阶段儿童想象的基本特点,揭示其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为小学教学实践的组织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一、想象的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象活动的基本特点。想象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一种借助语言为工具、以知识经验为中介的高级认知活动。
想象有多种分类方式。按照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按照想象活动的新颖程度,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后者的创造性水平更高。
想象与思维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是想象的基础,这种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是想象系统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另一方面,想象的发展可以为思维提供丰富的素材,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
二、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龄初期的儿童,其想象的发展整体处于过渡状态。即,由学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无意想象、再造想象、脱离现实性的想象,向学龄中后期(初高中)的有意想象、创造想象、趋于现实的想象过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加。儿童进入学校之后,在教学的影响下,须按照教学目标的指引产生符合要求的想象。如:在作文课中,儿童要围绕作文的主题进行构思;在绘画中,按照特定的要求进行构图设计。
2、想象的创造性水平提升。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想象,仍和学前儿童类似,集中体现在模仿和简单再现,很少有创造性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伴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言语能力及思维水平的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逐渐发展起来。他们能够依据已有的经验,对已经获得的表象作出真正的具有创造性的改造,从而产生相应的创造性成果。
余强等人通过研究小学生在绘画中对物体动态的表现方式,来反映不同年级儿童创造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88﹪的一年级儿童选择“画在纸面上端”来表现“飞机飞得很高”,而86﹪的四年级儿童选择“以云衬托”的表现方式。
3、想象的概括性提高。这与思维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发展密切相关。低年级儿童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都具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研究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儿童在朗读或讲述的时候,经常需要图画或具体形象作支柱,否则描述或想象任务情景就会感到困难。而较高年级的儿童已经较少地利用实物来想象。
尽管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概括性、逻辑性都有所发展,但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发展仍是低水平的。根据皮亚杰的思维发展理论,该阶段的儿童,处于前运算思维阶段。即,仍不能完全脱离具体表象进行抽象的符号化思维。因而,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复杂性、概括性、逻辑性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高的。
4、想象的完整、精确性进一步完善。随着儿童记忆力的发展、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其想象的完整性也不断提高。同时,儿童对想象的精确程度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企图完整地表现客体,而且力图正确地表现。
5、想象更加趋于现实。学前期的儿童由于知觉经验的匮乏,其想象总是脱离现实性,习惯将事物加以夸张或缩小;随着年纪的增长,儿童的想象也逐渐向现实主义发展。如,低年级的儿童,与学前儿童类似,主要喜欢童话故事、神仙故事,但他们逐渐明确这些故事的虚构性;而中高年级的儿童对这些童话故事的喜爱逐渐降低,代之以更富有现实性的结构复杂的文学作品。
三、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想象发展的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儿童想象的发展与其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水平、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活动中,要采用合理科学的策略,积极引导儿童想象的发展。
1、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想象活动是在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话剧等艺术活动,组织学生观摩种植、饲养等农艺园艺过程,制作模型等手工活动,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积累大量的表象素材,从而激发儿童想象的积极性,有助于其想象活动的进行。
2、注重言语能力的培养。言语能力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为想象提供丰富的表象材料。老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扩大儿童表象素材的积累;鼓励儿童阅读科幻故事、探险故事,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具体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改写、续写等作文练习强化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丁祖荫:《儿童发展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泛义动词 模糊性 代动性 多义性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51-0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泛义动词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地提出,但从语义学角度上看,泛义动词的特征已包含在内。语义学又称作词义学,主要研究词义;词和词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泛义动词,这类动词不是同义词也不是同音词,但这类动词体现着语义特征中的模糊性,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语义的性质来对泛义动词的性质进行分析。
一 语义的性质
语义的性质体现在多方面,各种性质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对立统一。语义除了有着客观与主观并存的性质,有着概括性又有具体性以外,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语义的一种本质属性。本文重点论述语义的模糊性。从词语的概念意义来看,任何词语的概念意义都有一定的模糊性。词语的概念意义应该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但从哲学观点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与客观事物不一定完全一致,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这种接近就意味着模糊。如上述所说的“人”的内涵相当模糊,是指“会说话的、能够思维、会创造、会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其语义极其模糊,然而不能就此认为语义就是模糊的,因为存在模糊性的同时语义又有相对明确的一面,一个语义模糊的词语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语义明确的词语。如“大、小、多、少”等词都是典型的模糊词语,可用于比较时意义却很明确。如“他的书包大,我的书包小。”所以语义的模糊性是绝对的,明确性是相对的。①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一般可把模糊性不太明显或程度较低的词语语义说成是明确的,而把那些模糊性较明显、程度较高的词语语义说成是模糊的。在实际运用模糊性比较明显、模糊程度较高的词语时,很难把握其适用范围。因此,可以说词语泛化现象就是词语语义模糊性较高体现,这种现象是指一个词在句子中含义模糊不清,模棱两可,而且这种泛化现象存在于自然语言中,易使人混淆。如果我们将模糊性较明显、模糊程度较高的词语说成是同义或近义词,就能很快找到它们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但泛义动词并没有这种内在联系,我们结合语义模糊性的性质来看泛义动词的性质特点。
二 泛义动词的概念及性质特点
“泛义动词”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刘瑞明先生在《谈泛义动词的释义——兼评〈汉语大辞典〉“作”释义》中提出的,刘先生这样界定泛义动词:“一个动词可以指称或代替许多具体动词,远远超出它自身而使用范畴宽泛,因此它的表意就比较浮泛而游移,朦胧而存在。似乎有很多的意义,但每一种意义或不知与本义是扩大、缩小、引申中何种关系,在每一次代替用法时或难确定究竟代替哪一个动词。就因这种宽泛和浮泛的特点,我们称它们为泛义动词,以区别表意准确具体而范围固定的一般动作动词。”②
词义具有宽泛性和浮泛性,这两点是泛义动词的主要特征。“宽泛”和“浮泛”体现了词义的广度和模糊度,也说明了词义很多。齐丽娟曾在《浅析泛义动词的界定和性质》中提到,“泛义动词具有多义性、模糊性、代动性这三个性质,然而这三个性质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因为具有多义性才使得泛义动词的词义模糊不确定,而模糊性又使得泛义动词的词义更加浮泛,而这两个性质归根结底又是因为泛义动词具有代替或指称汉语中具体动词的用法。”泛义动词的这三个性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如果我们将它们割裂开来看,就难以掌握泛义动词的用法。泛义动词并不是随意去替代动词,而且泛义动词不同于同义词、近义词,虽然同义词、近义词之间也可以互相替换,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扩大、缩小或引申的关系,而泛义动词就没有这样的关系,如说“做”“干”“搞”“弄”作为泛义动词,因为语义的宽泛性使语义变得不确定,所以这些泛义动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替代不同的动词,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做”就有“按摩”“杀”或“编辑”义项,“干”有“打”“杀”或“服从”义项,“搞”有“找”“哭”或“办”等义项,“弄”有“吵”“剪”“捞”等义项,它们只是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才会被赋予其他动词的意义,泛义动词之所以称之为“泛义”,并不是指义项的广泛,而是指在不同语境下所能代替的动词意义是宽泛的,这些泛义动词能够代替某些动词,但是所替代的这些动词与“做”“干”“搞”“弄”之间并无任何引申关系。所以,代动性是其特点,我们不能将“泛义”理解为“引申义或扩大义”,也不能将“代动”等同于“泛义”,这样理解是对“泛义”这一概念理解的误区。虽然泛义动词的多义性、模糊性归根结底是因为代动性,但是这样的代动性不同于内在有着必然扩大、引申或缩小的词义联系,理解其“泛”,就要理解其“代动”的性质特点。
三 结束语
泛义动词看似多义词、近义词,但又不是,它们之间的词义并不是相互联系、演变引申而来的。泛义动词中虽然词义有着广泛性、模糊性、代动性,但是它们之间的词义没有关联,且其词义数量远远超过了多义词、近义词等。因此,如何理解泛义动词不仅仅只是通过语义的模糊性去看,泛义动词的语义模糊性是与代动性、多义性紧密相连的。所以,泛义动词的多义性、代动性和模糊性是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性质,泛义动词的特点就在于“泛”,这也是它与其他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的不同之处,因此,只有理解泛义动词的性质特点才能更好地运用泛义动词。
注 释
①吴振国.语义学讲义,2000:1~2
②刘瑞明.不是“混蛋”动词,而是泛义动词[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8(1)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铁艳凤.泛义动词“弄”的探析[D].暨南大学,2010
关键词: 西班牙语 词汇后缀 教学建议
1.动词后缀
西班牙语语法核心动词,根据后缀可概括成三种不同的变位体,为西班牙语学习者对动词变位的记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一变位体:-ar,第二变位体:-er,第三变位体:-ir。但在教学中,该特点禁锢住了学生根据后缀意思再次进行动词分类的能力。比如:意为“使……化”(指具备某种性质)的后缀有-ificar,-izar,-ecer等。在diversificar(使多样化),economizar(经济化),embellecer(美化),blanquecer(使变白、漂白)这几个动词中,尽管不属于同一变位体,但是相应的后缀都让动词在词意上具有了相同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具有相同意思的不同后缀进行分类记忆,不仅能够提高记单词的效率,准确进行动词变位,更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2.名词后缀
西班牙语中的名词可按性分为阴、阳性,按数分为单、复数,以此决定所搭配的冠词、形容词和代词的阴阳性、单复数。这一阴阳性、单复数的一致性一直以来都是西语入门的语法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的易错点。如果教师在新词汇教学过程中利用名词不同后缀的特点适当加以引导和归纳,那么初级入门学习者在这一语法点上的错误率将大大降低。例如:后缀-ista,-dor,dora,-nauta(阴阳性同形),-ante(阴阳性同形),-logo,loga,-ista(阴阳性同形)-ero,era,-ente,enta都表示“从事某职业的人、做……的人”。因此,以该类后缀结尾的名词都指的是某行业的人,例如:economista(经济学家);educador/educadora(教育工作者);astronauta(航天员);cantante(歌手);geólogo/geóloga(地质学家);cocinero/cocinera(厨师);presidente/presidenta(主席、总统、负责人)。此外,必须指出西班牙语中的特殊现象:缩小小词和增大词,这种大小不局限于形体外观上,也可以是精神领域里的。例如:增大词palabra(词、话)-palabrota(脏话,用作贬义),缩小词poco(少、小)-poquito(表达委婉、礼貌),Carmen(人名)-Carmencita(表达亲昵之情)。现代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问题,在词汇教学中可以根据上述方法对词汇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印象避免发生阴阳性、单复数一致性上的错误。同时,在增大词和缩小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领会词汇所使用的感彩,结合语境正确体会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形容词后缀
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与名词保持相同的性数,起到限制、解释说明名词的作用,可分为性质类形容词和限制类形容词。不同的作用及所放位置的特殊要求,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形容词的性数、位置模糊不清,同时形容词后缀的种类繁多让学生们对形容词的构成琢磨不透。由于限制类形容词多为专有的,教师就后缀类型对学生进行引导的主要是性质类形容词。例如:表示“性质”的后缀-io/ia,agrio(苦的);oso/osa,valeroso(英勇的)。表示“国籍、籍贯”的后缀-no/na,chileno(智利人、智利的);-eo/ea,brasileo(巴西人、巴西的);-és/esa,francés(法国人、法国的);Cí,marroquí(摩洛哥人、摩洛哥的)。表示“能力”的后缀-ivo/iva:comprensivo(有理解能力的),competitivo(有竞争能力的)。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形容词后缀进行调查与研究,不仅有利于词汇记忆,更使学生在记忆的同时辨别出有相同后缀的形容词都为性质类形容词中的限制性性质形容词,置于名词之后,与该名词保持性、数一致,以便让形容词的性数、位置这一模糊点在西语学习中更清晰、易懂。
在西班牙语基础教学阶段,教师要以词素、词汇为语音练习,使学生掌握各音素具体的发音,继而名词的性数、形容词与所修饰名词的性、数一致、动词的变位,构成西班牙语基础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上述知识点与中、英文中对应的知识点差异较大,难以在短时间内被学生接受和消化。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与此同时,从词汇后缀着手教会学生边学边总结,发现规律,以便让问题简化。从词汇的后缀出发,对名词、形容词、动词按规律分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突出难点,思考解决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和知识分类概括能力。
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2]赵士珏.汉语西班牙语双语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