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儿童的教育

时间:2023-10-07 09:02:24

导语:在关于儿童的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儿童的教育

第1篇

如何处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已成为当前家庭教育中最棘手的问题。家庭教育方式、稳定情况、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是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潜在因素,这些因素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问题行为不仅阻碍儿童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成为其成人期心理障碍和适应不良的先兆。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预防儿童发生问题行为、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儿童;因素;问题行为;家庭教育方式

一、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儿童问题行为包括行为和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如违纪行为有:攻击、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出走、纵火等;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包括:焦虑、恐惧和人际关系困难等。

儿童问题行为,亦称行为问题,是指不被社会所认可赞同、影响儿童健康发展的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更深层次理解儿童问题行为,其具体表现有:情绪、情感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冷漠、焦虑、恐惧、狂燥等;社会行为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攻击、破坏、爱说谎、不能与其他儿童友好相处,逆反心理极强,任性等;学习方面的问题表现为多动、注意力分散、反应迟缓等。

儿童问题行为指的是儿童行为,而不是儿童本身。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因素中的决定性因素。

二、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分析

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儿童自身生理和心理特质的作用,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儿童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家庭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之一: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传达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把家庭变成儿童社会化的第一课堂。国内外的研究均证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态度会导致儿童不同程度地出现各方面的行为问题。结合资料分析,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专制权威型――包含要求、控制和拒绝,重视服从权威,主张严厉惩罚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控制性非常强的家庭教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会对孩子提出许多规则,并采用惩罚等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遵守。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进而引发其种种不良行为。

2.溺爱放任型――父母将感情无限制的给予,对子女不做行为的约束,倾向于溺爱、放任的教育方式

这是一种理智被感情波涛所淹没的家庭教育。过分溺爱,使孩子从小就养成唯我独尊、以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做事随心所欲的坏习惯。这种溺爱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遭受适当困难和挫折的权利,使他们逐渐地失去了自己拿主意的机会和能力,一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

3.忽视冷漠型――与溺爱放任型最大的不同是父母对子女缺乏感情的关注

这是一种既不管教也不关心的家庭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应酬或是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放弃了自身的教育职责,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这样的家庭生活的儿童,缺乏被爱的体验,会对父母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导致亲情淡化,进而促使他们到社会上去寻找和温暖。

(二)影响因素之二:家庭的稳定状况(家庭结构)

家庭的稳定状况是指完整家庭还是缺陷家庭,也就是“双亲家庭”或“单亲家庭”。现代社会的发展认为,由夫妇两人和子女所构成的家庭是完整的家庭,完整的家庭一般来说是稳定的,所谓缺陷家庭指的是由于双亲的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遗弃或其他原因造成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持续上升,由此而引发的儿童行为问题也呈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6岁以前出现行为问题要比青春期出现行为问题更容易导致成年的行为。儿童行为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儿童的学习、情绪和社会活动,而且以后的社会适应不良、情绪障碍、药物滥用、青少年犯罪现象也与童年期的行为问题有关。

实质上,教养方式反映了一种双向的、相互依存的亲子互动关系。在离异家庭中,单亲母亲经历着重大生活变故,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自我效能感低,情绪极度不稳定,环境与情绪导向不良必然降低和破坏家庭正常教育职能。许多研究表明,抑郁型母亲对孩子的控制较多,对孩子不听话现象所做出的反应频率也较高,她们倾向于更多地采用批评方式对待孩子。这些母亲由于自身的烦恼或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或通过溺爱孩子来补偿对婚姻的遗憾。无论是母爱缺失或是过度溺爱,都容易诱导儿童问题行为发生,诸如不听管教、霸道、不与人交往、孤独、有较强的攻击性、敌对性等。

如上所述,有可能会使母爱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缺陷家庭的不幸就在于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教育。

(三)影响因素之三:家庭成员间人际关系(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对内、对外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传统习惯、处事经验和生活作风等。”家庭气氛对儿童的影响也许不会像家庭教育那么直接,但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关心是家庭提供给孩子的一个健康的生活场所,家长不能把儿童看成是旁观者,视而不见,要让孩子时刻感到自已的存在,感觉到民主和家庭的温暖。一种轻松、活泼、和谐、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气氛,才能使儿童的个性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反之,父母长期的分歧、争吵不休、恶言相击,甚至拳打脚踢,孩子难免会觉得最起码的安全感都没有,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绪波动就会很大,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变得悲观多疑、矛盾恐惧,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缺乏同情心,形成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出现孤僻、冷漠、粗暴、说谎、出走、自杀等行为,并富于攻击性。从这个角度讲,双亲不和会比双亲不全对儿童更有消极影响。以上分析是与前述离异家庭对儿童的消极影响是一致的,因为离异前的夫妻之间往往有一段持续时间较长、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

研究证明,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无明显弊端,而破裂家庭或父母常常敌对的不和睦家庭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明显不利,儿童出现心理障碍及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家庭环境中,最能有助于孩子人格健康发展的是自幼建立起来的亲子感情。有人说,“问题孩子”必有“问题家庭”。这句话也许并不全对,但至少反映一个问题:健康、健全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可见,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于不恰当、不完善的家庭教育。家教得法,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与愿违。家庭教育也无处不在,需要父母细心、耐心、有恒心,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寓教于生活之中,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肖凌燕.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家庭干预[J].中国特殊教育,2004,1:61

第2篇

宽容与纵容一字只差,但意义和后果截然不同。从语境的角度讲:宽容是褒义词,而纵容是贬义词。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宽容是对方的在工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偶然出现的失误,对这种行为采取理解、忍让和善意性的容忍,使对方得到心理的宽慰,在今后不再出现同样的失误。这是一种心胸豁达、情操高雅的表现。而纵容是对一种错误的行为无原则的谦让,使这种错误没有得到及时而彻底的纠正,让错误的行为肆意的蔓延,酿成严重的后果,最后难以收拾。

造成对某种错误的行为进行纵容的原因大约有两种:一种是故意的,明知是错的,他就是不制止,任其发展,希望酿成严重的后果,这种人心怀叵测,但毕竟是极少数。而无意的确实大多数,他们对宽容和纵容之间的关系不清楚,对什么是宽容,什么是纵容,他们混淆不知,甚至颠倒,他们吃了自己的苦,但又找不原因,反而把责任推给别人,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这种现象相当的普遍,应该给予足够充分的关注。

试举一例:班上有个叫__的三年级小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都不好,家长也非常着急,请老师加强教育。我仔细地观察__,学习习惯的确差,简单地讲,做作业时经常少学习用品。不是少了铅笔就是差了橡皮,开始我让别的学生借给他,但是也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班级的组织纪律。我并且告诉他,下次如果在这样,我不会让别的同学借给他,同时也通知他的家长,要把孩子的学习用品准备好,否则老师会采取措施。遗憾的是,我的话对学生和家长根本没有任何作用。在今后的学习中,__的习惯依然故我——写作业时,少了铅笔。我绝不会容忍,不容许任何一个学生借给他,而且下课也不行借。__的作业无法完成,在放学时留了下来,通知家长把文具备全送到学校。家长硬着头皮来了,冲突和指责也随之而来。家长指责我没有爱心,对学生一点宽容心也没有,小题大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我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心中的感慨颇多:孩子是无辜的,但是家长你究竟如何配合老师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呢?孩子有错在所难免,关键的问题是家长对于教育上的认识错误又有谁去纠正呢?家长混淆了宽容与纵容之间的概念,从而造成教育的失败。退一步讲,孩子第一次少学习用品,那是处于偶然,那么情有可原,家长同时就要引起高度的警觉,防止再犯。但是,多次这样,作为有责任心的老师,绝不能容忍他继续这样,否则就是纵容他这些不良的习惯蔓延。遗憾的是,家长没有意识到,起了反作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的关注和警觉。

孩子的年龄小,认识模糊,各种习惯、能力都处于发轫阶段,作为家长和老师,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研究孩子,同时也要加强学习,对有些观念、观点一定要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了解,以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发生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是错误,误了孩子还不知道,那才真正的悲哀!

观察、思考、学习,对于每一个从事教育教学的人——教师和家长是迫在眉睫的大事,千万不得松懈大意。

第3篇

【关键词】教育缺失;城市中心主义;管理体系;户籍制度;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第四开放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今年春晚打工子女朗诵的那首诗歌,让人百感交集。农村的孩子意识到不能和城市的孩子比爹娘,因为受教育水平的制约,注定了农村孩子的父母只能携子带女奔赴城市打工。而今,教育的缺失能使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比明天吗?教育,是穷人和弱者通往机会的桥梁,奢谈一个文盲与博士之间机会平等是不理智的。机会平等,如果离开受教育权平等这个前提,就是宣扬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是鼓吹不分等量级的拳击比赛。在现实面前,城市允许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存在,免收农民工子弟的借读费,让打工者子弟共享城市的教育资源,使这些农民工的孩子有学可上,总是聊胜于无。

第4篇

关键词:全教协会;发展适宜性教育;立场报告

【中图分类号】G610

《关于0~8岁儿童教育中的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m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rith through Age 8》,以下简称DAP)对于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来说已不是新鲜的名词。它是美国公认的具有专业代表性的幼儿教育组织――全教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以下简称NAEYC)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早期教育价值取向、实践指南、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案。以下就从三个方面对09版DAP的立场报告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

一、关于早期教育的指导原则

在面对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冲击下,NAEYC重新审视了97版DAP,从儿童的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社会文化适宜性出发,提出了指导儿童发展与学习实践的12条原则。新提出的这些原则除了继续坚持建构主义导向,同时又进一步融合了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布朗芬布朗那的生物生态学思想。在某些原则上做了细微的调整:互动原则上,09版DAP不仅强调让儿童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到心理安全,更强调成人或同龄人与儿童的互动交流;游戏性原则上,新版DAP认为除了要重视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外,更不应忽视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指导作用;多渠道原则上,新版DAP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丰富的教育策略,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经验性原则上,09版DAP较之前版DAP由侧重于什么样的早期经验影响儿童学习与发展转向早期经验如何影响儿童学习与发展。

二、关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指南

为了使早期教育工作者能够将上面提到的儿童发展与学习的原则和有效实践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NAEYC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五条重要指南,仍然从课程、成人与儿童的互动、家庭与教育机构的关系以及儿童发展评估几个方面展开指导的。

1、创造一个关爱的“学习共同体”

由于早期教育环境有可能是儿童出家庭以外接触的一个集体,儿童深受其影响的。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集体必将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在DAP中,早教人员应为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心理安全、情感融洽、认知丰富的“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的每一人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照顾,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教师和家长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学习者的各个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2、教学以促进发展和学习

DAP要求早期教育工作者为儿童提供了一种儿童主导的和成人主导的经验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中,教师事先了解清楚每一个孩子以及那些对他重要的人,为儿童准备可以有效实现全面课程的学习经验,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培育关爱的“学习共同体”。新版DAP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与技能,能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及时地提供支持。同时,该版DAP也更加强调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儿童,教学所提供的课程、经验是所有儿童都能够掌握的。

3、设计课程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程是根据一定的目标为儿童制定即将要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计划。课程的设置要全面有效,各个阶段课程的实施应具有一致性、连续性。教师应熟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根据儿童的兴趣、水平、需要,发挥教学主动性,促进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与前一版不同的是,09版DAP强调课程目标的实现,指出课程目标的表达要清晰准确,认为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以及怎样达成目标是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在早期标准运动轰轰烈烈展开的背景下,DAP开始由遵循个人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渐渐转向与社会本位论融合,承认遵循社会本位论的早期学习标准,与其达成妥协,努力使过程与结果达到一种和谐与平衡。早期学习标准之结果导向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过程导向原则是可以相互补充的。

4、评估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儿童的学习和发展的评估对于教师来说是必要的。教师可通过评价可以调控课程设计,诊断课程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课程的发展。本版DAP仍然强调真实性评价,教师、儿童、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评价随着儿童的成长动态变化,根据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儿童的各个方面多次评估。

5、建立与家庭的互惠关系

早期教育的成功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教学,也需要儿童的家长积极配合。09版DAP延续了97版的观点,要求教育者应与儿童的家庭建立互惠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双边交流,尊重儿童家庭的意见,分享儿童的成长信息,协商教育儿童的决策,共同解决儿童发展与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

三、启示: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1、早期教育要关注弱势群体,面向所有的儿童。

贫困儿童、残疾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于他们的有效教育常常是我们容易忽视的。目前,我国仍有一部分地区的儿童连小学都未能普及,更不用说学前教育。09版DAP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儿童,缩小各个群体的儿童的差距,推广全纳教育,促进所有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真正做到教育公平。

2、早期教育亟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对于儿童的发展与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看来,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的发展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多数教师的职业素养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大专大专学历是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主体学历”,幼儿园教师的职前职后的培训都相当有限。因此,加强教师教育,提供给教师充足的支持和资源,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我们亟待完成的。

第5篇

【关键词】师生关系;培养个性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有了融洽的关系,才能在教学上产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能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坦诚相待;要想学生所想,乐学生所乐,做学生的大姐姐、好朋友。老师全身心的投入,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父母般的信任。有了信任,就必定尊重老师,老师的言传身教就会在学生身上产生明显效应:学生会很自觉地和着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成为老师最好的“听众”,继而成为合格的“演员”,还会成为各种音乐作品的再创造者、改编者……我曾经教过一名刚转学来的学生,一个小女孩,刚来时在课堂上很少开口讲话,甚至从来没有主动叫过一声“老师”。对这样一个有“自闭”倾向的学生,我没有嫌弃,没有另眼相看。每节课都要走到她身旁,蹲下来和她说话,刚开始时,她一句话也不说,就是看着你。我没有放弃,耐心地问她问题,等待她的回答,哪怕是反馈一个简单的表情,我也会很满意,觉得这是她进步的迹象。在期末音乐测试时,她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整、正确地背唱了两首课本上的歌曲,全班同学都瞪大了双眼、竖起了耳朵,非常地惊讶。唱完后,大家拼命地鼓掌,为她祝贺!这是用我的爱心和耐心和还有音乐的魅力撞开了这个封闭的心灵!为此,我非常激动,也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和喜悦。

二、利用音乐的特点,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良好个性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节奏和旋律等手段刺激听觉神经,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要训练学生的基本音乐技能,如唱歌、识读乐谱、运用乐谱、演奏乐器等。教师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更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

(一)正确认识自己

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参差不齐,教师要启发、激励学生,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齐步共进,促使“差生”由自卑情绪向自信方面转化。教师要利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形成稳定的学习情绪和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个性。音乐感受是人的精神性享受的感觉,是人在音乐活动中直观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儿童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学习音乐、欣赏音乐、参加音乐活动,是一个主体通过音乐对象对自己的情绪产生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感悟。小学音乐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给儿童营造一种宽松、快乐、自由的氛围,让儿童在音乐中发现自我情感的丰富,继而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根据这种内心感受去有所追求,这样一来,儿童就会处于一个不断满足自己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充满自信的性格。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学习兴趣盎然,学习效果就佳。相反,如果抱着“玩玩”的心态参与学习音乐,很难有大的收获。特别是学生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等品质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音乐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渐进过程。音乐活动恰好在有意、无意间培养了孩子的这一良好品性,使他们认识自我,挑战自我、逐步形成坚强的个性特征。音乐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些规律和特点决定了想学好音乐,绝非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一个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在一些音乐技能的学习中,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对钢琴的学习,需要每天坚持练习,需要当众表演,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意志力的过程。在学习音乐中所养成的认真的态度和良好习惯,也会向学习中迁移和延伸,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会促使他们朝着健康、不屈和高尚的性格方向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地对待社会、集体和他人

现在的学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是不相符合的。学校音乐教育是比较正规、传统的,而社会上流行的都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且鱼龙混杂,有些不健康的元素正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学校的音乐教育。当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流行音乐,有选择性地欣赏流行音乐、哼唱流行歌曲时,他们就一定能够正确地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文化现象,形成自己的鉴别能力。音乐的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特别是一些音乐教学,需要老师和同学、同学和同学的通力合作,它需要互助友爱、齐心协力、相互尊重。音乐游戏、器乐合奏、集体舞、合唱等等都是集体艺术,每个人都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从大局出发,才能出色的完成任务。在这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学生领略了集体音乐艺术的魅力,每个人都获得了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的观念,提高了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这种具有集体荣誉感的团队意识,是当今社会中高素质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而且,许多性格内向,甚至自闭的孩子由于参加音乐艺术实践活动,而逐渐变得开朗、乐观、乐于与人沟通了,自信、热情的微笑表达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

【参考文献】

第6篇

本世纪初,英语课程在小学阶段开始全面开设,随之出现小学英语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在农村小学更是如此,因此,大量的其他学科的教师改教英语,近几年的调查显示,小学阶段的英语师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水平普遍较低,本身英语水平有限,发音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根本无法满足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要求,更无法保证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质量,且有让小学生“误入歧途”之嫌。除此之外,近年的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英语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质量堪忧,主要因为高校扩招导致高校门槛降低,特别是高职生的入学成绩更低,面对这种生源状况,如何从课程设置入手,使高职课程的开设符合社会的需求,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些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院在英语教育专业上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根据该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这门课程,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直接进行英语教学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成为让学生从掌握英语教学技能向具备较强综合教学能力转化的重要课程。

二、该课程的设置和实施

从2006年开始,在英语教育专业中开设“儿童英语教学技能”课程,这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属于首创。该课程主要包括十项基本技能:英语语音、课堂英语、英文书法、简笔画辅助教学、英语歌曲与歌谣、英语游戏、英语故事、英语短剧、课堂教学设计、说课。该课程以教学岗位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的理念,强化学生通过模拟教学直接体验英语教学的意识。

该课程秉承“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运用教、学、做、习、评五位一体的LIPIA教学模式,将教学的整个过程,以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掌握每个教学技能,在“习”的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第一位:(Lecture) 精讲示范。教师向学生精讲英语教学技能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结合放映一些英语教学片段或亲自示范,引导学生观看、分析、讨论;第二位:(Imitation) 观察模拟。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优秀示范课录像,和见习等,总结归纳教学技能要领,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的模拟;第三位:(Practice) 体验反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课堂模拟教学训练。模拟课堂可采取分解模拟教学、微格模拟教学、“五步”综合模拟教学三种形式进行。通过模拟课堂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各英语教学技能并能利用各技能进行初步的教学。通过自己的模拟教学录像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第四位:(Internship) 顶岗实习。学生由课堂走上教学工作岗位,课堂上老师创建的学习情景毕竟不同于真实的岗位,学生只有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走上真实的教学岗位,才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成真正的教学能力。第五位:(Assessment) 学习评价。采用多元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理论和实践评价结合,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评价结合,构成了对学生学业的多元评价。该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公正、科学、合理的原则。多元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该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技能学习和课堂模拟训练阶段,采用技能模块化训练方式,在校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完成,达到熟练掌握教学技能的程度;第二是校外顶岗实习阶段,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主要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感受英语教学,同时验证英语教学技能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教学技能,逐步练就综合教学能力。

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课程教授与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训主要通过模拟课堂教学完成,校外实习通过我院实施的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即,大一见习,大二短期实习,大三顶岗实习。

模拟课堂是校内重要的实训方式,通过该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悟教学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各教学技能,然后走出校园,进入真实的课堂,把书本上学到的技能运用到真实课堂上,让模拟课堂和真实课堂有机地融合。模拟课堂是一种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真实课堂则是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真刀实枪的历练。通过两种课堂对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不仅掌握各种英语教学技能,而且亲历了真实的教学场景,逐步培养了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最终使他们毕业后能尽快适应教师工作岗位,成为优秀的儿童英语教师。

三、该课程开设的效果和课程发展展望

经过近6年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使用的备课材料经过两年多的整理和编辑于2008年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教材采用了课程名称“儿童英语教学技能”作为书名。该课程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我院该专业的毕业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小学生们的欢迎。

第7篇

一、注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少先队的阅读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可以让孩子们自己绘制或剪贴书刊宣传画。少先队员可以在图书管理员和美术老师的帮助下,绘制宣传画,搞剪贴,把作家的头像剪贴在墙报上,并附上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简介。

2.举办图书展览。少先队辅导员可以组织队员自己动手收集图书,布置图书展览会。可以结合某一个专题活动搞书展,如组织“爱我中华”书展、“学英雄,争三好”书展等等。还可以专门组织某个作家的书展,如“冰心奶奶和我们”书展等等。

3.举办朗诵会、故事会。少先队组织可约请播音员或教师朗诵书中的片断,或者用文艺形式演出书中的某些精彩片断。用这种方法介绍新书,很容易感染少年儿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效果很好。

4.组织少先队员与记者、作家见面。少年儿童喜欢读书,更是十分渴望知道记者和作家是怎样进行采访和创作工作的。组织孩子与记者、作家见面,可以激发孩子们强烈的读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帮助记者和作家了解少年儿童的心声,丰富他们的创作。

5.组织评书活动。高年级的学生阅读范围要广阔一些,他们看了一些书籍后,很想有机会交流一下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组织评书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水平。另外,也可以组织读书笔记展览,利用读书的反馈信息来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

二、推荐优秀读物,培养少年儿童选择书刊的能力

目前出版的书刊相当多,辅导员要坚持把那些健康有益的儿童读物介 绍给孩子们,决不能让一些格调低下、内容荒诞的书刊毒害孩子们的心灵。辅导员必须熟悉少儿读物的出版情况,及时了解出版信息,并积极向孩子们推荐好书。在向少年儿童推荐图书或报刊时要注意内容广泛一些,防止“吃偏食”,应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阅读兴趣。辅导员在指导队员挑选图书的时候,可考虑以下几点:

1.挑选有助于巩固扩大和加深课堂知识的读物。可以参照教学大纲和出版社推荐的图书目录,与任课老师、图书馆管理员一起来确定。

2.介绍那些能够满足少年儿童在文学、历史、科技等某一方面兴趣爱好的读物。

3.可以结合当前形势、不同节日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介绍书籍。例如,结合国家重大政治生活,推荐有关政治、历史方面的通俗读物;在某一部有较大影响的影片、电视片放映时,介绍有关的文艺、历史读物;不同的季节介绍有关大自然科学知识的读物;结合重大节日,介绍党和军队的光荣历史以及优良革命传统的故事书籍,介绍爱国主义优秀读物等等。

辅导员要认真阅读少儿书刊,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划出重点文章,有针对性地推荐给学生或组织学习。当然也可以发动同学提供信息,推荐好书报或好文章。要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向他们推荐图书。同一个主题的读书活动,不同年级的少年儿童,推荐的书目应该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年级,由于少年儿童阅读水平的差异,推荐的书目也应该因人而异。

三、帮助队员学会从书报中吸收“营养”

读书看报的目的就是从中吸收“营养”。可是,在读书活动中,有的队员看书不认真,光追求故事情节;看书也没有什么选择,拿到什么看什么;还有的同学看书缺乏分析判断,什么都学,什么都信;也有的同学只是对爱情小说特着迷,看起来没完……辅导员要注意引导队员从丰富情感、提高认识、增长知识。发展语言等多方面吸收“营养”。

1.组织读书讨论会。[找材料到文秘站 -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少年儿童阅读了书籍以后,常常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同情甚至模仿书中的主人公。但是,他们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主人公的行为应该怎样评价,却不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读书讨论会的形式,大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利于帮助少年儿童领会书籍的中心思想,学会评价书中的人与事,分清是与非,明辨好与坏,搞清对与错。例如,怎样评价岳飞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忠君思想?怎样认识英雄?……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讨论,都需要辅导员加强指导。

2.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辅导员可以引导队员们学习那些通过读书看报活动促进了少先队工作、提高了队员自身水平的具体经验,用这些新鲜的经验来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同时,辅导员也要及时地把队员中良好的读书方法、可喜的读书收获通过交流会的形式向大家推广。在读书心得交流会上,各中、小队都可以介绍各自的读书心得体会、方法经验,开阔大家的眼界,启发大家要用科学的方法读书,不要死读书,做书的奴隶。

3.组织读书笔记展览会。辅导员可以从不同年级的知识水平出发,指导队员学会写读书笔记,帮助他们掌握记读书摘要。做读书卡片、写读后感的方法,不断提高队员的阅读能力。还可以组织写读书笔记的经验交流会,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

4.组织读书读报表演会。引导队员们根据书报中的故事、童话、诗歌等作品,自编自排自导自演一些有关的文艺节目;也可以根据书报中学习到的知识,开展实验、制作、讲演等活动。

通过开展以上活动,巩固和发展在读书中学到的知识与本领,提高少先队员从书报中汲取营养的能力。

四、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

在少先队工作中,运用竞赛的办法,调动广大队员的积极性,是很有效的手段。读书读报活动自然也不例外。举办读书月活动(或竞赛)是为了引起少年儿童对书籍的热爱,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帮助他们集中地交流各种好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辅导员要组织队员积极参加全国的“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激发队员的读书兴趣,提高队员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各大、中、小队形成浓厚的读书风气。

第8篇

关键词:儿童 音乐教育 现状 方法

儿童音乐教育在于通过儿童对音乐审美感染的过程达到对儿童人格的塑造,是对儿童实施整体、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数字化的音乐环境下,音乐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儿童的音乐素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当前儿童音乐教育仍存不乐观的状况和问题。

一、当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部门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

在不同教育领导及任课老师眼中音乐教育的各个学科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很多校领导及任课老师并没有科学的、正确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有甚者认为音乐课程不参与小升初升学考试,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学校及老师迫于升学考试的压力,甚至会停止或占用音乐课来进行其它科目的教学。校领导和老师对新课改在思想上缺乏足够的重视,重点投入到文化课的教学上,一心主抓学校的升学率,而在音乐教学方面缺乏灵活的教育观念与重视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

(二)音乐课程教学活动过于简单片面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其教育活动在于培养儿童的各种综合能力,包括对儿童情感的培养、对儿童肢体语言创造力的培养及对儿童形象思维的培养。当年的学校音乐教育只是通过简单地在课堂上教儿童唱歌,基本上无法到达对儿童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的讲解乐理知识或教唱一些革命歌曲,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这种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非但无法使学生领悟到音乐的美好,时间久了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二、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导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学校是否具备完善的音乐教学设备是音乐课堂教学能否顺利进行以及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学校对音乐教学工作所投入的人力及财力直接导致音乐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对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资料显示,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校对音乐教学设备欠缺应有的投资,仅有过半小学配有钢琴、手风琴等乐器,而且部分学校虽然配有乐器,但并没有让乐器真正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

学校领导是素质教育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当前音乐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首先要提升音乐教育的观念,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儿童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还要求,相关部门加大对音乐教学设配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音乐教学的环境。

(二)音乐教师数量及质量匮乏

音乐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和前景,但资料表明,一般学校在给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上,大多处于中低级别,这就导致了部分音乐老师放弃原本职业而改行的现象。甚至很多音乐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根本不考虑从事音乐教育事业。

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修养不足,部分老师在声乐和钢琴等方面的技巧相对较好,但对于在课堂上为学生合唱指挥和舞蹈编排方面的技能相对欠缺。另外有些学校有音乐教师兼职带其他科目的现象或其他科目老师兼职带音乐课的现象。对此,学校应大大加强对在校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使其能教学相长,边提升边转化,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并且应适当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

(三)学生的音乐基本素养薄弱

我国文化艺术事业日益进步,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些庸俗的、低级趣味的音乐也得以迅速传播,所以有部分儿童经常听一些思想颓废的、内容荒诞的流行歌曲,而对于中外经典作品却充耳不闻。研究资料发现,接近一半的儿童不懂基本的乐理知识和不认识五线谱等。而且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常见乐器或会演奏乐器。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母・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学习内容发生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时的良师益友,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过于简单和片面,导致学术音乐基本素养薄弱,无法对音乐产生兴趣或是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儿童音乐课堂活动的片面性和儿童音乐素养薄弱的现象,在儿童音乐课堂上应该做到三点:1.教育部门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作品要旋律朴实且富有表现力、节奏简单且调式鲜明。此外,所选的作品的中心思想也要贴近儿童的情感心理。只有所选的作品是儿童能够接受和领悟的儿童才能创造性的表现出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容和情感。2.学校要改革儿童音乐教学方式和方法。除了最基本的课堂教学,学校还要适当的开展音乐课外兴趣活动,以艺术教育为宗旨,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兴趣,激发儿童音乐学习的潜能。3.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要充分引导儿童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表演出音乐,还要适当的引导儿童亲身体验音乐,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发挥音乐课堂主体的作用。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发掘音乐中蕴含的音乐美,要不断发现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三、结语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只有简单的音符和歌词就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儿童期是个体创造力萌发的时期,是培养审美能力关键的时期,是儿童素质教育奠基的时期。音乐教育是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来培养儿童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是儿童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教育部门、师生、家长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让儿童能够全身心的学习音乐、感受音乐的美妙。

参考文献:

[1]周芳.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 儿童成为在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使家庭教育缺位,对子女良好习惯的养成,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都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有关人士呼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最终演变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困境应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 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1.1 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1.2 心理人格问题。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

1.3 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有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4 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有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2 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2.1 从家庭教育角度讲。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2.2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2.3 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为此,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所以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