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26
导语:在数字经济的价值形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政府部门往往从实用功能方面来理解“定义”,从统计测算的数据出发来制定指导计划。他们的大量“计划文件”需要以确凿的事实或数字来支持论点,这种统计数据显现了艺术、文化与经济、就业关联的“外在好处”,故而,他们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位是与经济、就业等一系列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高头讲章,泛泛地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领域,去全面把握其动力和影响。即使要建立新的政策模式,对文化和艺术的理解也常被对二者的统计的经济价值的理解所代替。
从当代应用文化产业来看,文化产业具有一般产业所必备的某些属性。就其所提品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而言,文化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主要包含了如下内涵与特点: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的条件下消费社会形态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
当代文化产业的首要特征是高度依赖文化创新,以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
创意产业、创意经济(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是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技巧及才华,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是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
创意为王,表明当代文化产业不同于过去物体或物质产业的产业形态,而更注重精神和文化的创新,并将这种创新视为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核心。
当代文化产业是建立在高科技传输手段之上的、以文化内容为主体的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是内容产业的高级形态,也是内容产业的发展方向。
什么叫内容产业呢?欧盟“Info2000计划”中把内容产业的主体定义为“那些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其服务的产业。”内容产业的范围包括各种媒介上所传播的印刷品内容,音响电子出版物内容、音像传播内容、用作消费的各种软件等。所以主导的内容产业将是视听传媒业。这些产业是经济价值的生产者,不管是通过票房收入、转播权等的产值的直接增长,还是以不同的方式出售媒体产品获得收益。
随着电视媒介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随着基于固定载体的传播媒介向基于网络载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内容产业迅速发展升级为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化内容产业即流过那条“粗管子”——光纤宽带电缆的所有节目。未来的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内容和服务产业边界将会越来越扩大,今天日渐走热的短信、网络游戏和VOD点播、音乐下载、手机增殖服务,甚至QQ、POP等都属于这种新兴的数字化内容产业。互联网是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
当代文化产业是极端关注传播方式,赢取注意力赢取眼球的产业,它是争夺消费者消费时间从而争夺利润的产业。
与创意产业与内容产业相对应,当代世界进入了一个眼球经济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从城市形象和传播影响方式来看,文化产品甚至城市竞争都是一种争夺注意力的竞争,是一种争夺眼球的经济方式。
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Goldhaber说:“获得注意力就是获得一种持久的财富。在新经济下,这种形式的财富使你在获取任何东西时都能处于优先的位置。财富能够延续,有时还能累加,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财产。因此,在新经济下,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注意力作为一种资源,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与信息相比较,信息是可以准确计量的,而注意力的计算是模糊的;信息是由信息的产生者不断创造的,而注意力对于信息的浏览者却是有限的。简言之,信息产生后能创造多少价值是不确定的,相反注意力却能直接产生价值。
当代文化产业是娱乐性、休闲性、注重体验的的产业,体验是服务性产业的新方向和高境界。
在当代,体验已经逐渐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而在城市的竞争中,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不仅要有生动丰富的创意和创意者阶层,还要将自身创建为一个消费和体验创意的城市。
近年来,体验经济渐渐为中国经济学界、新闻界所熟知。体验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以全新的文化理念对服务经济进行深化和发展而形成的精神体验作为其内涵。
什么是体验?体验就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按照体验经济的观点,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令人难忘的。进一步看,如果你为物品和有形的东西收费,你所从事的是制造业;如果你为自己开展的活动收费,你所从事的是服务业,而只有当你为消费者和你在一起的时间而收费时,你才算进入体验经济。
在体验经济下,消费者不再限于购买产品后所获得的美好体验,而是更加侧重于在消费过程中甚至企业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美好体验”。当消费过程结束后,消费者记忆将长久保存对过程的“体验”。消费者乐意为这类体验付费的原因在于体验是如此美好、不可替代,对某一个消费者来讲它是唯一的,有时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体验经济给城市经营者的启示就是:非物质产品比物质产品的价值更高,升值空间更大。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必须更多地关注文化、娱乐和格调。经营快乐是服务业的极致,是体验经济最佳的切入点。
文化产业是具有根本性的经济特征的产业。
文化产业是在资本的架构中运作的,其工作的重心在经济利润最大化。它是通过受众最大化实现边际效益的增长,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文化商品的独特性在于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但它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不论公营或私有,文化产业都必须在同一个资本经济体系架构中运作。
文化商品内部充满了矛盾,自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文化商品有一种扩大市场份额的动力,这往往是以开辟一种文化消费门类和赢得观众的形式出现的。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之一便是提供新奇的和与众不同的被感受(体验)物。
但另一方面,文化商品又不象其他商品,它们不会在消费过程中被损坏,从而可以无限重复使用。比如文学艺术的经典。但在现代市场利益推动下,它又能很廉价地被再度仿造。这样就难以保证产品的稀缺,而稀缺与商品的价格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生产者通过多种方式限制接入,如垄断或保护知识产权,以制造出稀缺,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种对受众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文化产业中明显的高度集中化、国际化与跨媒体所有权。
【关键词】金融功能 历史演进 未来发展
2008年的经济危机反映了金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现代金融产生了深远影响。金融功能在这场信息革命中也发生了深刻变革,突出了与数字时代相应的特征。金融功能缘何而来,数字时代它又将哪里去?
一、金融功能的定义及理解
金融功能包含两个方面:金融和功能。金融涉及到很多方面,主要包含:与物价有着紧密联系的货币流通、银行体系、非银行金融机构、短期资金拆借市场、资本市场、保险系统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功能指的是事物或者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概括地说,金融功能就是所有的金融机构、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以及整个金融系统对经济社会所具有的推动、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二、金融功能的四个层次
金融功能的各个功能之间并非杂乱无章,可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扩展功能及衍生功能。
(一)基础功能
金融自诞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发挥的基础功能是中介功能和服务功能。中介功能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作为社会上的中介机构,在资金的供求者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实现资金的顺利融通。服务功能则是指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其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各种业务、信息咨询服务、融资活动、财务管理及信托等业务。
(二)核心功能
随着市场和金融领域实现进一步自由化,金融在整体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决定着一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说,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资源配置。
要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就要求放松管制。政府应逐步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逐步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促进储蓄和投资的相互转化,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扩展功能
金融的扩展功能是伴随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金融机构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节货币资金供应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通过调节市场上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和配置,影响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布局。
3.借助利率手段、汇率手段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等来促进社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各种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产业政策等通过金融体系的传导,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进程,实现调节经济的目的。
(四)衍生功能
金融的衍生功能体现在金融的信息化上。信息化是金融未来的方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货币将越来越电子化,未来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判断工具,也将越来越信用化。究其原因,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价值的传递工具,既然本身没有价值,就可以用信息化来替代其价值传递工具的职能,去掉其本身的物质形态。信息化货币后,可以加快货币的流转速度,减少货币损耗等。
三、金融功能的演进过程
金融功能的演进是伴随着金融体系由萌芽到成型最后再到复杂化的过程而发展,随着商品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一)金融体系的萌芽:基础功能的显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交换的需要,为使交换顺利进行,对一般等价物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便产生了货币。之后,金融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等基本的服务功能就主要由货币来实现。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金融的简单中介功能也逐渐发展起来。
(二)金融体系的成型:主导功能的显现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类向工业经济社会迈进。这时,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投资与融资的需要,促使金融的简单服务与中介功能向资源配置功能转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降低了交易成本;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的交易需求越来越旺盛;交易范围不断扩大等等。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逐渐的发展和完善。
(三)金融体系的复杂化:衍生功能的显现
原来的世界,每个人是一个经济实体,未来的世界,每个人都将会变成一个金融实体。金融主体的变迁对于金融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对于传统银行业而言,影响犹大,会使得表内业务萎缩;对于投资而言,会使得投资分散化;对于监管者而言,将会大大增加监管的难度,需要以新的思路来监管金融业。
四、金融功能未来展望
随着数字时代互联网的发展,金融也展现出新的特点,并不断丰富充实金融功能,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普众性
由于技术局限性,传统金融忽略了数量众多、规模更加庞大的小经济个体。以贷款为例,传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大公司大企业的中长期大数额贷款,而面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贷款则比较少。现代互联网金融的开放性、分享性使得向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成为可能,贷款更加灵活快捷。以支付宝、余额宝为例的各种新兴互联网金融正在不断深化金融功能,使其能更加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实时性
当今世界正在向数字时代迈进。金融领域也进行着深刻的数字化变革,主要表现为金融工具数字化和金融介质数字化。实时性是数字化的重要特征,可以极大的方便资本流动,应对日趋变化迅速的市场。近期,比特币的火暴正在唤醒人们对电子货币的重新思考。数字时代的实时性是应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的必然趋势。
在数字时代互联网的支持下,金融功能将继续发生深刻变革,以应对更加变幻莫测的市场经济。现代经济有待于现代金融的支持,只有不断深化发展现代金融,才能引领现代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5):2-4.
[2]胡月晓.金融功能的全球化发展与银行业国际化[J].新金融,2009,(10):24-27.
[3]马钰翔.浅谈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J].时代金融(下旬),2013,(5):183-183.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加速创新,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成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各主要国家纷纷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推动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重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并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取得的创新成果融合于实体经济各个领域,围绕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制高点展开积极竞合。
基于此,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依托中国电子学会的专业研究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各国数字经济主要战略,调研走访在数字经济领域具备领先水平和突出能力的典型企业,系统梳理了国内外顶尖学者的最新观点,以及权威智库和知名战略咨询公司的公开成果,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十点研判,具体如下:
一、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
人类生产、生活及治理的数据基础和信息环境正在得到大幅加强和显著改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持续普及部署,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加速应用渗透,人、机、物逐步交互融合,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相关的各项活动已启动全面数字化进程,呈现出从被动到主动、从碎片到连续、从单一分离到综合协同的三大转变,源源不断地产生着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的海量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和潜力。数据已成为与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关键生产要素,被不断地分析、挖掘、加工和运用,价值持续得到提升、叠加和倍增,有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优化提升,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新动能。
图1 新摩尔定律主导下2015-2035年全球数据总量增长态势
数据来源:IDC,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二、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是首要战略任务
全球经济仍处于相对稳定的复苏阶段,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将继续作为主要增长点,在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中不断焕发新的动力。下一阶段,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数字经济相关战略会陆续深入实施,普遍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先进制造业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推进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突破,持续催生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等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形成数字与实体深度交融、物质与信息耦合驱动的新型发展模式,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有效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图2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三、平台化、共享化引领经济发展新特征、新趋势
企业之间的竞争重心正从技术竞争、产品竞争、供应链竞争逐步演进为平台化的生态体系竞争,一批用户基数庞大、技术积累丰富、资金实力雄厚的行业领军企业已率先启动,通过提供开源系统、营造开放环境、促进跨界融合、变革组织架构、重塑商业模式、孵化创新团队等多种方式,持续构建完善资源集聚、合作共赢的生态格局。同时,飞速发展的新一代信息科技,高频泛在的在线社交,以及渐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为大量未能得到完全有效配置的资源提供了成本趋近于零的共享平台和渠道,吸引了共享者数量的指数级集聚,弱化了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逐步创造出新的供给和需求,促使共享经济快速兴起。
图3 共享经济行业渗透趋势
数据来源:罗兰贝格,中国电子学会整理
四、全球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快重塑
创新仍是推动经济数字化发展的源动力,受技术开源化和组织方式去中心化的双重作用,知识传播壁垒开始显著消除,创新研发成本持续大幅降低,创造发明速度明显加快,群体性、链条化、跨领域创新成果屡见不鲜,颠覆性、革命性创新与迭代式、渐进式创新相并行。创新主体、机制、流程和模式发生重大变革,不再受到既定的组织边界束缚,资源运作方式和成果转化方式更多地依托互联网展开,跨地域、多元化、高效率的众筹、众包、众创、众智平台不断涌现,凸显出全球开放、高度协同的创新特质,支撑构造以数据增值为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生态系统。
图4 具有典型意义的开放式协同化创新平台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五、基础设施加速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
持续提升数据获取的量级和频率,不断丰富数据传输的渠道和方式,以及扩大数据存储空间,强化数据加工能力,创新数据使用能力,都是数字经济能够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万物互联和人机物共融将会成为网络架构的基本形态,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与部署都面临着扩域增量、共享协作、智能升级的迫切需求。同时,电网、水利、公路、铁路、港口等传统基础设施也正在逐步开展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向着智能电网、智能水务、智能交通、智能港口转型升级,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调度能力,支撑数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图5 基础设施加速转型升级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六、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延伸至信息空间
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传统产业纷纷面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广泛深入。人类社会、物理世界的二元结构正在转变为人类社会、物理世界、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和博弈的重心逐步从土地、人力、机器的数量质量转移至数字化发展水平,从物理空间延展到信息空间,并将很快呈现出以信息空间的竞争和博弈为主导与引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掌握信息空间核心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将在围绕新一轮国际分工态势展开的博弈中抢先占据价值链制高点。
图6 2016年主要国家数字经济规模
资料来源:《数字经济 迈向从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
七、数字技能和素养推动消费者能力升级
新兴的数字化产品、应用和服务大量涌现,已形成规模巨大的消费市场,不啻于是对消费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需具备一定的数字化技能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发掘数据价值、使用数字化产品和享受数字化服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对数字化资源的获取、理解、处理和利用能力,将成为影响数字消费增长速率和水平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数字经济的整体发展质量与效益。全球各主要发达国家将会愈益重视对公民数字素养的挖潜和培养,并将持续提升公民数字素养上升到构建国家新兴战略竞争力的高度,作为推动数字消费、扩大内需市场、强化内生动能的重要举措。
图7 数字经济时代对公民素养提出新要求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八、社会福利水平依托数字化手段得到有效改善
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数字经济孕育、诞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及目标。大幅提升公共资源供给效率,显著增强公共服务效用,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慈善等公共事业的便捷化、普惠化、均等化,是数字经济在创新变革生产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之外的关键着力点和突破口。多种类型、多个领域的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被搭建,面向公众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互联网远程诊疗将成为高频次、低门槛、易得可选的常规医疗方式,并引入人工智能助手有效提升诊疗精准度,缓解全球性的医疗资源紧张难题。区块链技术将在慈善资金募集和捐赠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强化互信关系,减少交易成本,溯源资金去向,保障慈善事业的公正、透明、有效。
图8 数字化手段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九、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启动规划、建设和管理
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扩张、功能升级和网络构建,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运行管理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推广应用,大量完整、连续、系统,具备一致性、关联性、价值性的城市数据将被持续获得,为构建与现实物理城市精准映射、智能交互、虚实融合的数字孪生城市提供了可行基础。全球一批形成技术、人才集聚发展,产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较为突出,具备主动比特化条件的现代化城市将率先尝试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的同步规划,并逐渐上升为两者的同步建设和同步管理。为匹配真正海量数据的采取、传输、存储和计算,专门用于数字城市运行管理决策的系统级平台将得到持续的开发与完善,并逐渐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标准体系。
图9 数字孪生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资料来源:中国电子学会
档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记录了关于社会的林林总总,具有社会性。档案的性质是记录当期历史,在时代的变迁中不具备现实效应,这就意味着档案具备历史性。档案的价值一般是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如何让这些价值更好地发挥就是档案的利用,而这就是档案的利用价值,所以档案的利用与档案的价值两者是相互的,两者需要相互支撑,共同协调促进档案的发展和更新。
一、档案的价值
(一)档案的凭证价值。档案的凭证价值是档案中最重要的价值,它是结合历史的依据所形成的,所具有的价值更高。档案的凭证价值记录着历史实物的特性,给现代社会提供着更加宝贵的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的档案管理者感受到档案的凭证价值不利于现在社会的利用,难以给社会经济提供较好的支持。档案凭证价值不利于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效性。档案的凭证价值就是将过去的历史信息进行汇总、归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所具有的凭证价值也在不断减少。比如在房屋权、土地权的使用上,随着使用者的过世,这些使用权所呈现出来的档案凭证价值就没有了效益,所具有的价值也不多了,因此,这些档案的凭证价值也随之消失了。所以,档案的凭证价值在某一段时间内有着一定的利用效果,它所具有的时效性导致了档案的凭证价值变小。
2.专一性。档案的凭证价值所体现出来的专一性主要是指档案的使用者和有关价值的档案是一对一的,即档案的凭证价值只对和它有关的人或者事起着价值作用,对于不相干的人不起凭证价值作用。档案的凭证价值所具有的专一性导致了档案数量的增多,这样只会增加档案管理者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时又不能较好地发挥档案的凭证价值。
3.区域性。档案的凭证价值是针对于某一个区域的,即A地的档案就不对B地产生凭证价值,所以档案的凭证价值所具有的区域性极强。对于一些异地的人来说就非常不方便,他们去到另外一个区域,当地没有他们所拥有的档案,发挥不了档案的凭证价值,因此,在现在这个信息发达的社会,这样的档案利用方式难以得到保留。
4.一次性。档案是方便权益受到侵犯时所查看的,因此档案的凭证价值一般是具有一次性的。总之,档案的凭证价值所具有的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制约档案凭证价值的发展,限制了档案的利用。
(二)档案的情报价值。档案的情报价值又称为档案的参考价值以及作用。档案之所以具有较强的作用,就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情报作用,使用者可以参考档案上所给出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地做好工作,因此档案对于使用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档案的情报价值逐渐发生了转移,将其转移到了报纸报刊上、书籍中、网页信息中等等,这样的转移只会导致档案的情报价值利用率下降,对档案的情报价值的提升没有任何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以及未来,档案的存在方式都将是纸质的形式,过于的网络化只会导致档案的情报价值降低,最终影响档案价值的利用。随着网络化的不断推进,政府也在不断推动档案向着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许多的档案逐渐?D移到了网站上,档案情报价值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其本身的价值却在不断降低。
二、对于档案价值的保护
随着社会信息的不断涌入,档案在朝着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一些网络化的档案管理形式,也需要一些实物档案,即纸质化的档案形式。档案的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随着时间的推进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不断在降低,这都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一步进行保护,提升档案价值,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在现在社会中,对于档案价值的保护可以分为网络信息化保护和实物档案保护,网络信息化保护就是利用现有的档案数字化信息系统进行档案信息的归类,在查询和利用档案时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实物档案保护就是在利用档案数字化的同时结合纸质形式,防止档案的丢失,同时也能够提升档案价值。
(一)档案数字化管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且其应用技术造福了社会,包括对档案保存的数据化,使其对档案的管理以及保存起到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在档案的管理体系中,由于档案随着的时间推移,数量越来越多,对于存放、查找以及质量管理都存在很大的问题,但是通过现代科技技术实现了档案的电子数字化,轻松解决了传统管理体制的存放、查找等问题。
档案数字化是指运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档案进行录入,将纸质的档案变成信息数字化。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档案信息库,建立相应的目录,以便于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十分巨大、投入资金多,并且人才需求十分广泛的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项工程里,环节十分复杂,并且环环相扣,这就需要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汇总或者分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档案的保存需要具有实时性,即及时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这样才能够较好地提高档案的价值,加强对档案价值的保护。
档案数字化把资源信息进行归类和总结,在必要的时候为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档案数字化便利了档案的管理,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应用。在接到某一档案时,相关人员就可以将档案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再归入档案数字化管理中,这样的方式比起以往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更加便捷,在今后的查阅中也会更加清楚。档案数字化给档案管理带来了便利,提升了档案价值的利用率,也方便了今后档案使用者的查询。另外,档案数字化能够让社会共同享用信息资源,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这样就能够防止档案价值的流失。在这个资源信息丰富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档案数字化能够起到资源整理和资源利用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资源信息。
档案数字化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记录着经济信息,由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信息的分类、总结,在经济发展时提供经济所需的信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档案数字化体现着这个社会的信息化、科技化,能够给社会经济带去必要的社会信息,为经济创造更多的良机,同时也增强了档案的价值属性,为档案在今后更好地得到利用提供了保障。
(二)实物档案管理。前面我们说到将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但是在档案管理形式之下还应该设置实物档案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证档案价值得到保存,同时也提高其利用率。实物档案就是一些具有档案属性的物品,经过收集、整理后,形成的实物档案合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经常看到档案室,不管是学校还是公安局,都设有档案室对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实物档案管理形式区别于其他档案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形态不一,是多样化的。但是,实物档案与其他类型的档案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样,它们都可反映出集体和个人的发展轨迹,但实物档案能够更直观地反映出一个组织或部门及个人在一段时间内所做工作的过程和工作所获的成果。只有完善的实物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档案资源的完整性,才能更好地记录过去的发展轨迹,发挥出档案资源直观、易懂的优点,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促使档案的价值得到利用,使档案管理成为生动的教材,对教育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文化的交流中展示、弘扬我国文化。
实物档案的分类标准是多种多样的,必须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分类方式。但通常情况下,按照实物档案的内容分类是最简单、方便的,按照实物档案的材质进行分类也是较为普遍的分类方法。对不同价值的??物档案也可按照保存时间的长短或是否销毁进行处理,提高实物档案保存的质量,同时也提升档案的价值。对档案进行分类后要进行编号、著录,使用能反映实物档案各项情况的标签表,方便管理和检索。对于实物档案管理方式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条理性、协调性,不可以将档案信息混乱。实物档案管理的形式对档案价值是另外一种保护,对于保存和提升档案价值都有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发展中,档案的价值保护需要档案数字化与实物档案管理两者结合,共同为档案凭证价值和情报价值提供支持,进一步促进档案价值利用率的提升。
分析土家族土锦,即土家织锦,又名“西兰卡普”。土家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土家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编织出我们至今尚能看到的,成为土家族民间美术代表的土家织锦。一直以来,土锦的主要用途是制作被褥,土家人将生活中观察到的花卉、动物、场景等等,通过“模仿记忆”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传变成几何形的纹样编织出来。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土锦艺术开始衰退。过去“家家有机床,户户响机声”的织锦景象现在已经消失不见。土锦艺术遗产在传承上发生的变化和产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几点:
1.1传统土锦艺术后继无人,传承困难而面临消亡老一辈织锦的土家人,做织锦都是依靠家族代代传承。她们基本都没有读过多少书,一辈子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织锦的制作上,像叶玉翠、刘代娥、向金秀这样的土锦艺术家都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化,一方面许多年轻的土家人基本都离开家乡出门求学或打工在外,没有时间专注于土锦的学习和制作;另一方面,手工织锦需要慢工出细活,利润也不高,青年一代对于制作传统土锦的热情大大消减。整个经济体制的变革,让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面临消亡的危险。
1.2土锦艺术行为功利性严重市场经济的价值观使艺术成为现代社会的消费品,价格成为衡量艺术品的标准,这就不可避免的让艺术具有了功利性,并且让土锦艺术的创造性也大大锐减。不少现代土锦制作者为了销售利润不再愿意耗费大量时间经年累月地制作织锦,她们在制作流程上有些采取完全抛弃传统土锦纹样,简单制作迎合旅游景点喜好的现代唯美式装饰画;有些制作者则抛弃原有制作材料采用膨体纱做原料,质地松软,远没有传统织锦优美稳重、质地精良。艺术行为功利性严重影响着原本优秀的民间土锦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3土锦艺术传播形式滞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土锦的实用功能等同于被盖,它的欣赏角度有限,实用功能也具有局限性。传统土锦一直以这样单一的艺术形式和用途进行传播,没有与现代的工业以及数字技术进行对接,始终依靠着平面化通经断纬的方法手工挑织。面对大量易于生产和廉价的棉质电脑印花被面的冲击,传统手工土锦难以成批量的进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当作为衡量土家姑娘能力的内在价值消失之后,现下土家织锦的使用功能已不存在。对于土锦民间艺术价值的体现和传承需要考虑多样的形式传播和大众互动。
2土家族土锦艺术在数字艺术中的发展意义和价值
数字艺术即建基于一定的数字技术基础之上的艺术,具体包括拍摄、剪辑、压缩、加密、传输、装置等。形式多元,包括数字电影艺术、数字电视艺术、数字游戏艺术、数字图像艺术、数字装置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艺术等诸多艺术形式。面对土锦艺术传统功能的弱化,经济规则下手工织锦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让这一民间艺术在当代的新型生存形态中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土锦艺术与朝阳初起的数字艺术联姻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2.1有利于民间土锦艺术遗产的传播和传承今天的世界被数字媒体包围着,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上要摆脱目前困境,加速传播,重新焕发出自身的生命力需要借助数字艺术的传播方式和表现手段。特定的文化可能要界定(或生产)特定的需要,并设计满足需要的途径,当如此被社会化的人感觉到需要并把它作为有待满足的目标的时候,它就产生向往、追求,于是行为的目的和价值才使它有了意义。传统的织锦实用功能已经减退,艺术制作工艺也因老艺术家的离世面临失传。因此,土家族土锦文化遗产需要变传统单一的手工化生存为数字化生存,改家族传承为大众参与,以当前大众普遍接受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推广其民族习俗、审美情感、艺术观念、构造方法。
2.2有利于民间土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将民间土锦艺术遗产通过数字技术开发,借助网络和艺术展馆可以向大众呈现出源于土锦的众多新生艺术形式。以数字技术为载体,构建一个多元力量高度互动的土家族土锦艺术遗产文化的展示、信息交流和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大众不仅可以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还能参与土锦艺术的创作、分享彼此的艺术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地调动民间艺术爱好者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作力,为民间土锦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
3土家族土锦艺术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土家族土锦艺术资源丰富,其中形式上如色彩、线条的运用、工艺的巧妙,主题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和美丽传说都可以和数字艺术结合,具体发展策略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案:
3.1建立土锦艺术信息的数据库通过对土家族土锦的历史来源、各种纹样形式以及织锦涉及的工具、材料、制作方法等信息进行采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对传统纹样进行提炼处理和数字化制作保存,实现长久的、稳定的、权威的电子资料保护,可供学术研究和数字交互艺术开发的利用。就拿土锦上百种的纹样图案来说,很多图案现今只存有照片没有实物了,有些存留的精品原件也只是在博物馆进行静态陈列展出,还有少数织锦精品流于海外,其纹样造型难以面市。当下借助数字技术可以将博物馆或照片中的各类土锦花纹进行提取、电子描绘、备份,建立一个完备的土家族土锦纹样电子图库。
3.2制作土锦艺术的数字媒体影像一方面利用数字仿真、数字音乐等技术,将土家族土锦文化进行动态的光、色、形、声、电的多角度视频展示,包括对土锦艺术历史起源的呈现、创造者创造工艺的流程以及思路、纹饰花样的审美趣味和五彩斑斓的色彩搭配等。观者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土锦资料视频短片的重新演绎,全面了解土家族土锦的艺术特点和构成方式,看到土家族民间土锦艺术制作场景的再造,体验到时空的改写,察觉到感知的错位,领悟土锦艺术形式语言的锻造和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反思;另一方面对土家族土锦艺术创新而言,可以利用其艺术特点通过相关数字技术开展多媒体影像设计。例如,土锦中的艺术元素造型多用象征、抽象的表现手法,有以动物为主题的纹样、以植物花卉为题材的纹样、以土家人生活用具为题材的纹样,以及受汉文化影响的纹样等等。这些以直线造型、连续对称、排列多变的艺术元素可以与现代数码设计结合起来,进行重新地排列组合。新的构成方式可以运用到多媒体的界面设计、空间光影互动展示设计上等等。从土锦的色彩组合艺术来说,绚丽多变的对比色、补色、极色的运用可以通过电子、光的设计触发出不同运动形态的转变。同时,在艺术媒体展示时还可以融入土家族自己的少数民族音乐,随着音乐的快与慢、轻与重、强于弱使土锦中的元素和色彩有节奏地进行转变、跳动。这样,大众在接收土锦艺术文化时会产生强烈的兴趣感,传统的民间艺术也会在新媒体中焕发出新的生命。
3.3开发土锦艺术的数字互动化游戏如今的网络游戏被经济评论家认为是21世纪越来越多的“魔力金矿”。由中国版协游戏工委(GPC)与国际数据公司(IDC)联合开展的“中国游戏产业调查活动”中的数据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数达到4936万,预计2013年用户将达到9453万。运用现代网络游戏提升艺术和加强大众对土家族民间土锦艺术的了解与参与性是具有可行性的。一方面源自数字技术的发展,如RPG(角色扮演游戏)技术的出现,已经开启了数字游戏的艺术之旅;另一方面土家族的土锦艺术形式本身都是以抽象的几何形态构成,在排列组合上都以直线和斜线对称式排列,这样的构成形式十分类似于现代网络的矢量图构成方式。因此,土锦的艺术元素在转换到网络游戏开发当中时相对员勃
(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容易。可以针对土家族的土锦艺术制作相关的艺术性游戏。例如,玩家可以在网络中学着制作和创作自己的“西兰卡普”,游戏中可以设置传统的土锦纹样构造和排列组合规律,也可以让多个玩家网络分工制作,创意完成一些花纹和排列方式;再或是,利用传统土家族土锦制作过程中流传的许多美丽传说发展成游戏的故事脚本,其中的游戏场景、人物、植物花卉造型色彩等都可以从织锦中艺术中提取。席勒著名的《审美教育书简》有言:“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人同美只应是游戏,人只应同美游戏”。通过在线游戏互动,玩家不仅可以在游戏中了解土锦的历史还能学习到土锦的艺术构造,还能和其他爱好玩家共同交流,分享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
4总结
――马云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
“连接一切”是“全球化”趋势的一个技术上的微观版本,它试图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扩散,将世界万物连在一起。无论是否公开宣称,[1]大型互联网公司不约而同希望成为“连接器”,掌控连接一切的技术标准和数据。这一连接器不仅连接计算机、用户,也连接人和各种服务,甚至物与物。设计互联网的原初目的之一就是将不同的计算机及其使用者连在一起,但晚近发展出来的以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形态却十分不同,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和便利了万物的联系,同时却背离互联网的初衷,成为一个更加中心化的商业帝国。在这类帝国的形成过程中,“连接一切”也被塑造成颠扑不破的真理,和其他相伴随的意识形态一样,成为维系帝国合法性的基础。
本文将从意识形态入手,第一部分分析这类话语如何在新型生产资料的发现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出现,并为信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服务;第二部分综述作为这一意识形态基础的平台实践与行动;在意识形态与实践的扩展过程中,也遇到相当的制度障碍、利益冲突与抵抗;第三部分简要分析这类障碍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第四部分着重指出,受商业逻辑驱使,“连接一切”的实质不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分布式的平台,而是更加封闭的中心化平台;本文最后指出,有必要历史地看待互联网的兴起过程及其商业实质,才能使我们在技术不断变化的全球化进程中理解新经济及其上层建筑的关系。
“连接一切”话语的发生与演化
互联网的诞生固然有其冷战背景,但也孕育了将不同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的梦想。[2]若想将更多具有不同传输协议的网络统合在一起,相互沟通,就需要一个更加简洁、低成本的自下而上的协议。最终TCP/IP协议超越了像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OSI模型等自上而下的设想,为分布式互联网奠定基础。随后,以非营利目的出现的万维网,进一步将散落在不同计算机中的文档资料连接在一起,并通过web浏览器推广。然而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在这两项基本的非商业化发明基础上,商业化实践开始拓展疆域,更加有动力不断将互联网推广到全世界。正是由于商业力量对互联网功能的发掘,希望通过商业和技术的结合改变世界,一个所谓的“信息资本主义”发展起来。[3]一方面帮助传统企业组织改造信息技术,一方面经由“免费+增值+广告”的商业模式,逐渐把传统的生产要素吸引到新的更大范围的平台组织上来。传统生产性企业组织仍然存在,但必须依赖信息平台才能更加有效地接触市场和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新经济是传统工业经济的新阶段,为传统经济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信息基础设施,加速了生产资料的流动增值。
伴随互联网兴起的意识形态从“信息想要自由”、“信息自由流通”到晚近的“分享经济”、“连接器”,其实质没有明显变化,都反映出互联网企业不断发现信息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秘密,并从比特扩展到人、财、物等其他生产资料。[4]这些原本没有商业背景的话语逐渐转变成带有浓重商业气息和诉求的意识形态。“连接”是指数据背后的精确匹配和推荐,“自由流通”和“分享”则指生产资料的产生与使用方式需要打破传统经济组织和规则的藩篱,成为平台上不断流动的有价值资产。“连接一切”建立在早期“自由流通”和“分享”基础上,因为后两者鼓励大众生产,为前者提供了无限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并表现得更像是一种道德话语而非商业话语。
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轰炸,“连接一切”、“公开”、“免费”、“分享”被包装成无可置疑的真理:如果不能联网,不和他人分享私人生活和经历,缺乏和他人的线上联系,生活和社会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不能量化个人,把各类个人数据打通,按照算法分析科学地安排工作和生活,就不能真的知道“我是谁”;如果不按照某种“互联网思维”经营和运作,企业和政府就失去了正当性;如果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发生冲突,阻止生产性资源自由流动向平台,就被认为是阻碍“不可避免的”先进生产力的潮流。[5]此类话语没有说明的是,连接的实质仍然是生产,囊括了虚拟生产和实体生产。而一旦万物联网,受益最大的将是平台企业,它们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更多的数据,通过精妙的算法预测和塑造经济消费习惯,提供精准的个人化服务,控制交易和生产渠道,捕获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6]
由此,这些话语针对的对象至少有两类,一是大众消费者,他们受到免费服务的吸引,甘愿成为生产数据和信息的数字劳工;一是传统组织,它们遭遇到更多颠覆性创新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也从传统组织流失到新平台上,新旧利益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发生。同时,这些话语也将既有法律与社会价值重新包装,支持言论自由、隐私、财产和版权保护,但实际上要求成为这些传统价值的例外,例如,网络言论自由值得追求,但影响言论的架构却被塑造成有利于信息的加倍增值和大众为平台免费贡献; [7]用户的隐私权需要保护,但前提是平台通过用户协议获准使用一切个人信息;[8]数字版权十分重要,但授权使用的方式应当改变; [9]数字时代的财产更重要的是使用权而非所有权。[10]正是在这些例外中,我们可以发现所谓网络法的核心:新经济要求新的法律规则承认新经济的特殊性,将其特殊性包装成普遍性,并要求法律解决新旧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11]
中心化的“连接一切”
传播学研究发现,至少在大众传播领域,互联网已不是理想中的分布式网络,而是具有少数核心节点的贵族式网络。[12]类似地,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上,少数互联网巨头充当了这类核心节点,它们不仅在网络空间中吸引用户,也在物理空间中通过信息连接万物。和TCP/IP与万维网协议不同,这类平台基础设施不仅搭建赖以交流沟通的接口与标准,也试图成为中心化的信息中介。它们希望一切生产性资源都在其掌控范围内流动,从而精确搭配交易,按需定制,并提供完美的金融和物流服务。换句话说,“连接一切”反过来的意思是首先尽可能将万物纳入其体系,以便打造平台和入口,吸引资本,其本身承担着通过信息进行中心控制的功能。在这个平台上,万物确实能够相互连接,但它们之间的联系无一不在平台的监控之下,相关信息也尽数被平台加以搜集与分析。为实现这一中心化目标,大型互联网企业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实践。
首先,打造独立于传统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为流动的生产资料提供各类从内容层到物理层的免费服务,包括身份认证与识别、物流、金融支付体系、信用体系、硬件终端设备、安全性、数据传输等。这一整套基础设施是在政府或现有工业组织无法提供有效服务的情况下发生的,首先有利于线上信息服务,但也能够迅速扩展到线下。
其次,在商业模式上不断扩张。不仅在纵向上通过垂直整合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和互联网不同层面,形成终端入口;也通过早期的模仿和晚近的并购,尽可能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这种双边市场模式十分有效,通过免费市场吸引用户,广泛搜集各类信息,并在收费市场上用于提供精准服务。同时,如本文题记中马云所说,中小第三方开发者和卖家无法在传统行业中独立生存,不停受到“创造性破坏”,一是传统的用户大量流失,二是生产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只能依附于平台提供的新生产链条,降低成本,接受调度分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的分别,重要的并不在于究竟是谁率先采用了互联网商业模式成为颠覆者,而是最终谁能成为唯一的入口,控制整个网络平台。
第三,加强数据分析能力。大数据是平台企业的优势,通过数据分析得到的精确预测和私人定制实际上将挤压自由市场空间,将传统看不见的手变成黑箱算法中看不见的手――同时也是看得见的手,因为自由经济在一个更大范围内将会成为更加有效率的计划经济,使生产性资源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进行分配和调度。早期互联网经济主张资源更加自由的流动,打造信息更加对称的市场,然而悖论在于,平台经济从表面上看是一种遵循报酬递增规律自然发生的“基础平台垄断,增值服务竞争”的局面,[13]但平台已经深深介入每一笔看似随机的交易当中,这将挤压生产和消费剩余,使自由市场名存实亡,加剧平台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最后,不断要求法律框架根据新经济特性发生改变,主张不同于传统执法过程的自我规制,并保护其新商业模式。这涉及从财产法到反垄断法的一系列变革。[14]如果按照Lawrence Lessig在《代码》一书中展示的框架,法律、组织规范、市场和技术架构都能够影响生产性资料的自由流通,[15]那么在新经济看来,传统法律和现有高强度的组织规范不利于万物流动起来,因此需要不断革命打破各种约束,开拓新市场,并通过设计有利于“连接一切”的新渠道(代码)建立新帝国。
“连接一切”的过程与阻碍
发现和追求“连接一切”的过程伴随着大量违法侵权和利益冲突。这种冲突与其说是单纯违法意义上的,不如说是生产方式的差异带来的必然结果。[16]互联网中心主义者像当年的福山一样乐观,充满期待地认为这种冲突是暂时的,甚至可以无视,因为互联网必将取代传统经济和组织,创造新世界,历史将就此终结。[17]在中国,互联网在连接万物之时也遇到多重阻碍,如果我们不带先入之见地审视这一历程,就会发现某些阻碍尚未被克服,反而愈加牢固。甚至可以说,利益冲突和抵抗内生于新经济本身,埋下自我颠覆与革新的种子。
以下简要罗列在计算机通过TCP/IP和万维网更加便利地连在一起之后,万物如何被商业资本带动相连,成为更大范围平台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连接人与比特。通过免费网络内容吸引用户,进而颠覆传统媒体和文化工业是互联网兴起的第一步。盗版和免费模式混杂在一起,平台优势建立起之后再与正版权利人合作。“通知--删除”制度保护了依靠用户上传盗版内容获利的实践,消除了互联网商业模式胜出的最大障碍。但在国家牢牢控制的广电领域,互联网很难进入。
连接人与货物。电商的蓬勃发展影响了全国范围内的线下卖家,将他们逐渐转化为线上的货物提供者。阿里甚至深入广大农村,建立淘宝村淘宝县,直接将农民“组织起来”为资本服务。阿里还不断依靠大数据打造各个领域的生产线,整合从生产到消费的新渠道。
连接人与人。各类社交网站使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也鼓励更多的人不断加入,“分享”隐私,成为为互联网24小时免费工作的劳动力。因为任何注意力和个人信息都能马上变现,并反过来成为追踪用户的工具。
连接私人数据和公共数据。随着云储存的发展,用户和企业的所有数字材料被鼓励不断上传到一个看不到的“云端”,从而可以随时读取使用,加剧了云服务商对用户的控制。这一趋势最近扩展到公共机构,要求以数据公开的名义获得更多的免费公共资源,方便最有能力的平台企业将整个社会连在一起,以便获利。
连接人与金融。互联网金融不仅在清算支付环节确立了自主性,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更加精确地为个人和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同时也招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反弹,尽管它们没有能力吸收和管理游离于银行业以外的资本。
连接人与物。以网络专车和房屋短租为代表的分享经济试图进一步调动物理物品,特别是当传统生产组织无法充分调动和利用这些资源的时候。新旧利益群体围绕如何规制像专车平台这样的经济形态展开激烈争论,目前专车的地位仍然模糊不清。
连接物与物。物联网是平台企业进军的下一个广阔市场,从智能家居开始,中心化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搜集所有用户的生活信息加以整合。可能的冲突将发生在传统制造企业和平台企业之间。智能设备制造本身不是问题,谁能将这些智能设备连在一块加以系统性的控制才是问题。
连接人与服务。在线医疗、教育、法律咨询服务也试图将医生、教师、律师、咨询师从医院、学校、律所等组织体中抽取出来,打破地域限制和中间人限制,重新组织包装,尽管现在仍无法取代传统组织,未来可能的冲突也有待观察。
不难看出,“连接一切”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上述生产性资源在线下的整合程度,有些受到组织和规范的约束力和黏合力较强,并得到充分使用,从而不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但有些资源则处于闲置和剩余状态,容易受到影响。法律和监管就变成了新旧经济体争相游说的重要对象。
国内互联网平台也有持续动力向外扩展,例如借助国家“数字丝绸之路”政策,以货物贸易为主要形态将不同国家的生产者连在一起。[18]这类意识形态终将“跨越长城,走向世界”,提供中国版本的信息资本主义研究的例子。
“连接一切”以后
借助零边际成本的信息技术,平台企业越来越发展成为一个准公共服务提供者,这和其资本的逐利本性不符。表面上看,人们仍然可以平等地享用免费服务,然而实质是一旦进入某一平台帝国,他享用的是依托其个人信息预测和推荐的个人化服务,逐渐被锁定,转移到其他平台的成本十分高昂。同时,大量不正当竞争案件表明,“连接一切”的另一面是,平台企业采取了技术上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防止免费资源被竞争对手获取使用,例如封杀对手的服务,从而建立起高度垂直整合的“护城河”。[19]从3Q大战以来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表明,在不断从传统组织中获取资源的同时,平台之间争夺资源也愈演愈烈。它们似乎全然忘记自己从传统组织中获取资源时要求证明“非法行为”合法的历史,一旦将用户和正版资源吸收到平台上,就继续维护各类法律权利,因为这些权利已经通过协议排他地为平台所用。 估值已达20亿美元的美图公司是一家以自拍软件为主打的创业公司
从这个意义上说,“连接一切”发生在新经济对抗传统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将大众纳入新体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我们已经看到,信息技术扩大了用户的自由度,享受到更多的免费服务,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但另一方面,和它的对手一样,新经济在意识形态上支持一种超越历史时代的普适性价值,一旦这类价值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被抛弃,或者声称自己是这类价值的例外。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并不会终结,新的权利诉求和反抗依然存在。围绕“连接一切”,还有相当多的议题值得深入探讨,例如平台的公共性,平台上各类组织的重建,作为财产权利的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如何弥合数字鸿沟让被拉进平台的人公平地获取社会资源,等等。本文仅就这一意识形态产生过程做一梳理,这一过程尽管十分短暂,却仍然展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平台企业将在技术上更加严格地防止免费资源被竞争对手使用
1.例如,腾讯和Facebook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互联网的连接器,而其他互联网巨头也在纷纷打造互联网入口。
2.这一梦想的初衷首先是科学家共享学术研究资料,以及共享大型主机的计算能力冗余;其次是符合早期黑客伦理关于互联网开放自由共享的理想。
3.这种狂热的进步主义在硅谷被称为“加州意识形态”,参见Richard Barbrook and Andy Cameron, “The Californian Ideology,”Science as Culture 6.1 (1996)。和硅谷相比,互联网在中国发展早期商业气息更加浓厚,互联网倡导者与实践者往往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潮结合起来,反对政府管制。
4.有关分享经济的分析,胡凌:《分享经济的法律规制》,《文化纵横》2015年第4期。
5.借用中国互联网业界推崇备至的Kevin Kelly的一本新书的名字:《必然》(Inevitable)。
6.利求同:《交出了隐私,再掏空钱袋》,《东方早报/上海书评》2016年1月3日;Anna Bernasek and D. T. Mongan, All You Can Pay: How Companies Use Our Data to Empty Our Wallets, Nation Books, 2015.
7.胡凌:《新媒体的暗面》,《文化纵横》2013年第6期。
8.胡凌:《中国数字版权的商业起源》,《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前沿文集》,香港大学出版社,2016年即出。
9.胡凌:《数字时代隐私的终结》,《文化纵横》2014年第2期。
10.胡凌:《虚拟财产到底属于谁》,《文化纵横》2014年第4期。
11.这和工业资本主义仰赖的资产阶级法权体系如出一辙,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张企泰、范扬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
12.巴拉巴西:《链接:商业、科学与生活的新思维》,沈华伟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姜奇平:《互联网真的存在垄断吗?》,《光明日报》2013年12月6日。
14.我在其他地方多次讨论过新经济的法律基础,不再赘述。参见胡凌:《大数据革命的商业与法律起源》,《文化纵横》2013年第3期;胡凌:《谁拥有互联网信息?从百度文库说起》,《北大法律评论》2013年第2期。
15.Lawrence Lessig, Code version 2, Basic Books, 2006.
16.我称之为互联网的“非法兴起”,见胡凌:《谁拥有互联网信息?从百度文库说起》,同注14。
17.Morozov从政治角度对这种技术乐观主义进行了反思,见EvgenyMorozov, The Net Delusion: The Dark Side of Internet Freedom, Public Affairs, 2011。“互联网中心主义”取自他的另一本书To Save Everything, Click Here, Penguin, 2014。
一、传统年画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当代境遇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此时,传统民间文化和现代的数字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碰撞,许多传统艺术的生存土壤遭到破坏,面临失传和灭绝。
1、木版年画的困境。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唐朝,至今八百多年历史,在农耕经济社会中,一直是满足人民审美需求、丰富艺术生活、抚慰精神的重要因素,并彰显着其自身的使用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与审美旨趣发生变化,木版年画这种以手工操作方式生产、依赖于传统年俗而生存的艺术,在当今的社会生活形态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80年代初,河南政府成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社;之后又恢复了天成老店等年画作坊,先后整理出木版一千余块;在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虽然各界学者不断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却大多是知识理论性梳理与传统手工艺的继承,手法大多局限于博物馆陈列。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原本根植于人民生活的艺术,在现代基本脱离了大众生活,产品形式也仅以当地旅游纪念品为主导,其产业发展与文化推广范围严重萎缩,陷入了小众收藏的局面。
2、当代数字艺术的大发展。在传统年画艺术衰退的同时,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码媒体逐渐成为文化艺术表达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数字艺术普及与推广于上世纪末,具有多维、拟真、便携、易传播的特质与优势,正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当今社会、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较大改变了人们的认识与生活方式,生成了如游戏、影视、动画、数字绘画、交互设计等行业。美国与日本是目前世界数字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庞大的数字创意产业已为他们带来了丰厚效益。动漫卡通、数字特效、媒体艺术、电子游戏已发展成为日本的第二大产业,并领先于世界。以动画为例,199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以《猫和老鼠》、《机器猫》为代表的外国动画片,掀起了一股无法抵挡的旋风。到了20世纪末,美国大规模运用数字技术的3D动画,使其场景更加逼真生动,一直引领着我国和全球动画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日本和美国还通过动画的形式成功实现了本土文化在全球的推广和入侵。我国数字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因起步较晚,水平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过于“国际化”,过分注重技术层面,而缺少民族核心精神与传统文化的深度。
我国数字艺术创意产业如何借助传统民间元素来突出自身个性进一步铸就辉煌;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又如何借助新艺术媒介来摆脱当前困境,进行深入挖掘和再设计,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数字时代观看方式与审美需求的改变
在人类视觉文化的观看方式中,通常只会去看我们有目的、愿意看到的东西,具有选择性。而审美需求则是这种观看欲望的满足,它通过身体感官来完成。在新媒体时代,人类的视觉欲望不断增加,数字技术的发展亦使大众的观看方式与文化审美发生了深刻变革。
数码媒介成为了眼睛、耳朵等人体感知方式的延伸,能够带来更多的。例如数字影像艺术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将数字技术与艺术观赏相融合,通过声、光、电多方位感官的综合信息传播,完成了艺术家的叙事与精神表达,相较于传统图像的静态观赏增加了信息量,拓展了艺术表达的潜能,对应了人类视觉欲望的释放需求。而传统木版年画的载体是纸质的二维图像形式,这种静观形式在现代需求和观看方式中,其本身的符号价值和意义会被其陈旧的载体或表现形式所遮蔽,而丧失传播力与生命力。现代观众,特别是已经习惯于享受数字平台带来的快捷与便利的年轻人,更容易被“沉浸”式的多媒体展示所吸引。2010年世博会中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就是利用数字影像的多维、逼真和交互性特点,对传统绘画进行展示,突破了人们的观赏方式而震惊世界。这件作品利用多媒体技术、三维动画等手段全新演绎了八百多年前北宋汴梁城的繁华生活。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对经典画作的欣赏不再仅停留在静态的纸面,而转向了更具互动性的动态屏面,缩短了审美距离,取得了惊人的展示与传播效果。
影像、虚拟真实、交互等新媒体艺术将人们从传统的观看与传播方式中解脱出来。然而,粗劣的复制品依然是我们欣赏与推广年画的主要途径,缺少当代技术与艺术精神的创新结合,自然难以打动观众。
三、年画与数字艺术的跨界活化
目前朱仙镇年画艺术的传承与数字艺术的发展,虽然处境不同但都问题种种,二者的结合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尤其是对身处困境中的民间艺术更是意义深远。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和数码艺术媒介对传统年画艺术进行再设计,使之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探讨、研究的关键。
1、虚拟的展示平台。传统的年画展示与保护平台,往往是将实物收入博物馆馆藏展览,具有被动性与局限性。要想使博物馆中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与几近消失的民间文化更加鲜活起来,我们必须与数字博物馆的保护、影像动态展示、网络平台结合起来,达到最终视觉的活化。
在传统博物馆中可融入3D视频与数字交互的展示,以承载更为丰富的信息量,并在多维虚拟和互动中,增加观者的沉浸性、主动性与趣味性,以适应现代观看方式。网络也是传统博物馆的有效补充,它能帮助不同地方的人超越空间和时间的障碍进行交流沟通。故宫博物院就在2006年启动了“超越时空的紫禁城”项目,它是与IBM公司合作,利用3D技术建造虚拟故宫,将空间与物品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数字化展示。这使得全球互联网用户可以足不出户游览故宫空间的任何一处,甚至在现实中极少开放的太和殿也有展示;文物可以360度无死角观赏,甚至超越人眼普通的视域范围,附有精美的高质量细节图;同时解说声音与背景音乐的加入更丰 富了观众的感受,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我们的木版年画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方式来提高自身博物馆的信息量、展示水平与公共性;另一方面,由于传统年画技艺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可利用多媒体的影像记录、保存手工艺制作过程;同时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为民间美术与人民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更活、更广的交流平台。
2、传统价值符号的提取。以往传统年画的研究容易被“传统”、“遗产”等名词所禁锢,追求的是守住自身历史,在产业实践中,也多是从工艺制作方法的角度分析探讨,视角过于保守。现代语境下,若要传统艺术再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单纯依靠博物馆的静态保护,而是要立足其文化根基,突破历史技艺性,深入发掘传统艺术的文化及商业价值,在数字产业的开发中寻找当代契合点进行创新再设计,形成自我生存能力。
要创造新生命力,就必须提取传统形式中最具有价值和代表性的符号,分析它的形态特征、挖掘人文内涵,提炼其中的可遗传基因元素。朱仙镇年画在构图、色彩、题材等方面都有其标志性。它画面构图饱满紧凑,基本不留空白,喜用丰满的对称布局体现完整与团圆。人物形象造型夸张、简明,英俊而不谄媚,线条表现粗厚有力,突出了中原朴实、稚拙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的图形符号。在色彩表现中是采用水印套色方法,喜用对比色,黄紫、红绿的搭配是其独到之处,效果强烈而又和谐,是造型的重要补充与衬托。这些传统特征都是中原审美文化中拙与巧的完美结合,将成为重构新作品的重要因子。
3、数码产业中的再设计。要将传统因子运用在动漫、游戏、交互等数字艺术产业,在其原生性得以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拓展新生性的再设计。例如一部成功的动画,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号召力,可以成为地区文化的品牌标志。我们可结合年画图形特点,塑造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动漫形象。并且在创作时,不能是直接简单的年画人物或形象的复制和模仿,而需要将符号元素根据影片需要解构重构,才能唤起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例如,宫崎骏《千与千寻》中诸神的形象非常吸引人,虽然怪异,但都借鉴于日本传统神鬼志,并且每个形象都有传统图案元素,并有特定的某种文化指向和寓意。中国动画在早期也有许多类似的尝试,《渔童》的人物形象就是年画剪纸人物的生动展现,其中的莲花、河鱼、风景无不充满乡土气息,是早期的成功案例。而在国际化趋势下,2006年耗巨资生产的《魔比斯环》,人物形象与惨败。在我们对本土传统文化视而不见时,以美国为首的国外动画电影却多次借鉴中国传统元素与题材,《花木兰》、《功夫熊猫》都是经典的代表。同样在日本,《三国演义》被开发为多种游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与巨额经济收益。朱仙镇年画中也有《三娘教子》、《五子夺魁》、《步步莲升》等许多象征吉祥、美好的故事题材,具有极高的可借鉴价值。我们完全可以将其作为背景,开发相应的电影、网游、手游及周边产品,这样才能为本土民间艺术带来更广的当代渗透空间。
结语
一张传统年画作品和一件具有年画元素的数字作品的价值是不同的。但数字再设计的重要价值在于被展示而非存在。这也正是美国、日本和韩国文化利用数字创意产业在全球成功推广的原因。
在数码时代,传统文化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也逐渐成为每个国家科技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利用现代数字艺术的互动性、虚拟性、娱乐性以及综合性等特点,将传统年画进行“基因重组”性的创新再设计,完成从纵向的非物质传承向横向的物质传播转化的现实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我们通过研究,希望使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能够立足于现代生活,在文化与经济方面都焕发新的生命力,以进一步促进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升中原文化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尹雨)
参考文献:
郝朴宁等.民族文化遗存形态的产业社会化与生态文化创建.科学出版社,2010
沈泓.中国濒危年画寻踪-开封年画之旅.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1
陈念群编著.数字媒体创意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体验经济、需求、个性化服务
【分类号】G251.6
1时代背景
靠天吃饭的农业经济早已远去,随着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交叉占据市场主体的姿态随着产品过度炒作和金融泡沫开始走向疲软,目前的经济状态被称作“体验经济”。这一名称成名于约瑟夫・派恩与詹姆斯・吉尔摩合著的《体验经济》一书。前三个经济阶段共有的产业特性到第四阶段转变为追求消费和生产的个性化。
体验经济的主流形式是要以个性化服务满足需求市场,进而以最符合市场体验的产品触及人们的感官和心理,实现市场和品牌忠诚度的确立。信息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途径多、成本低,基本雷同的产品信息已经无法打动他们,人们希望接触到最真实的产品,了解甚至渗入到产品的制作流程中(可口可乐汽水瓶定制就是一个例子)。要凸显自身价值,就必须抓住市场的这一需求变化。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历经了工业经济、服务经济时代接近三个世纪的变迁,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只有发扬自身特色,挖掘独特优势,才能立足于众多竞争者之间。
2图书馆变革
2.1竞争者
图书馆的始建极具公益性质即实现信息与知识的保留和普及。在其发展过程中,原先对读者的社会责任逐渐演变成图书馆对读者用户提供的一种可选择。这源于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张,也即图书馆的竞争形态的涉入。伴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发展,读者可以在万维网和现实空间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信息利用方式,图书馆作为其中一个信息与知识的服务空间,必须了解自己的定位,准确把握读者的喜好,才能更好的实现其价值。这就是在市场环境下传统图书馆的定位。
现代图书馆从读者群体上讲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从存在形态上分传统意义图书馆(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以上两种分类中图书馆基本价值是统一的:保存和传递文献信息,保证读者自由、平等地利用信息和知识。即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就是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多少年来,以提供廉价阅读环境为主旨的图书馆与读者这个词息息相关。而今,读者除了图书馆,还能在其他地方获得同类的服务,长期占领阅读市场的图书馆不再一家独大,各种竞争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入市场。
首先是计算机中心和网络中心,这一类竞争者由于存在图书馆内,对读者分流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分散了投给图书馆的建设资金。
其次是信息娱乐业(网络传媒)、网上书店、信息服务商、搜索引擎等盈利性机构,它们是伴随信息技术和信息经济成长起来的,信奉信息和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控制、管理,转化为企业资本,并作为商品进行市场赢利。无论是从用户群体还是价值观上,他们都是传统图书馆的一大竞争者。比起远在某处的图书馆,读者更愿意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或者比起阅读时想象,他们更偏好于电子图书绚丽的交互。
再次,书刊出版发行商、数据库服务商、系统服务商共同构成了图书馆的上游行业,也对图书馆的生存提供了挑战。当前信息服务行业普遍呈现出两个特征: 一是文献量激增、信息价格和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其中数字资源的涨幅更大,这相应增加了图书馆的运营成本和竞争负担;二是书刊出版发行商、数据库服务商和系统服务商已逐渐形成将文献的收藏、检索、传递等全面信息服务包揽,并直接提供给最终用户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依靠资源、地理、行政地位、技术与系统复杂性等特性建立的竞争优势随之弱化。
上述三类竞争者的渐入,引起了传统图书馆用户阅读习惯的改变。当图书收藏、制作、检索、宣传一条龙服务与互联网这个已基本普及的信息渠道结合,用户去图书馆注册,每次去图书馆借还书,这些过程就显得冗余。因此资源丰富、廉价等不能再是图书馆的标语,图书馆要继续创造存在的理由,就必须在目前多元化的市场中为读者提供令其难忘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2.2措施
(1)利用图书馆公益性特质,发挥管理资源优势
公益性是从图书馆诞生就具有的独特性质,要充分利用这一点。现阶段虽然有关其公益性的争论仍然存在,但对于经济环境下图书馆有效运作的讨论与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市场环境遵循优胜劣汰规则,竞争与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者是读者。而图书馆因其特有的公益性质,虽在很大程度上受读者偏好影响,其资源配置的最终决定者是管理者,弱势的图书馆甚至可以得到管理者的扶持和指导,基于社会服务的不同地域间的图书馆之间或图书馆与各文化行业间的合作也更加便捷。因此,充分利用管理资源,实现自我特色宣传是图书馆在竞争环境中需要发挥的优势之一。
(2)构建主题性数字资源库。
数字化图书馆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存储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形成的一种跨区域、国家的信息系统,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信息知识等资源都存储在一个拥有海量存储力的系统中,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这些信息资源传递给位于不同地域的各个用户,从而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资源的共享。谷歌数字图书馆和欧洲数字图书馆正是以地域无局限和海量资源共享为噱头。传统图书馆在转型中也应逐渐形成自己的馆内网络,以自有馆藏特色为主题,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比如,除了最基本的读者注册、图书在馆和借出信息、图书信息查询等功能,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下功能:①创建类似于豆瓣阅读中关于某一主题的书单,这个书单涵盖这个主题从入门到精通的一些经典书籍,这样减少了读者寻找书籍的时间。②借助于推荐算法实现图书推荐系统,可以在读者借某本书籍时,给出与这本书相关联的的书籍,给读者更多的选择。③设定书籍评分,读者读完某本书籍之后,可给这本书打分以及评论,收集这些数据以供后来的读者参考。④可以依靠RFID等技术实现智能借还书籍,不必在借还中心排队等候,携书籍直接走出借还装置即可完成借还书籍。⑤可以建立信息推送系统,凭借读者注册的手机或者邮箱信息,适时推送借书时间、所借书籍名称以及还书日期等关键信息,甚至馆内新入书籍也可以推送给读者,实现传统图书馆与图书馆信息的结合。
以上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其最终目的是让工作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增值。国外一些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拥有个人主页的“我的图书馆”服务、“一站式”服务、实时解答服务、首问负责制等。个性化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图书馆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提高针对性的服务。许多研究型图书馆也开始探索由基于资源的信息服务转变至为教学科研所服务的信息与知识服务。这种服务方向的改变体现在服务内容与馆藏资源两个方面。国外高校的一些学科图书馆内没有图书、期刊或者工具书,只有学科馆员、计算机、群组工作的讨论室和针对个人服务的咨询座位,图书馆员主要进行培训、咨询、帮助读者群组分析和检索信息,也负责组织专题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在馆内进行交互式学习和研究。
(3) 优化环境,凸显馆舍优势。
国外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士认为:当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接触信息时,信息和知R就不再是你走进图书馆的主要原因。即当服务内容一致时,引导选择的将是服务态度和环境。
对于世界上拥有移动通讯设备最多的中国人,获取信息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的搜索引擎,也可以通过阅读APP,非常便捷。但就像备考的学生总惦记着提前在图书馆占位,许多人也会在需要安静地撰写论文或者进行某些研究时选择图书馆。也可以说,目前图书馆存在的价值是为读者创造一种交互空间、主题服务、信息技术三者融合的体验,使读者接触多种媒介和技术,帮助读者创造、结合、提炼和分享知识,而不仅仅是寻找信息与知识。
不同地域的图书馆在建筑形体与风格、空间布局与陈设方面虽具有自己特色,但其建设和维护从始至终还将是围绕着储藏和阅览图书这个主要特性的,这一点是居家环境和工作环境所不能比拟的。
传统图书馆的环境理念比较简单:安静、方便。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太快,每日奔走在家庭和单位之间,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使人们疲惫不堪。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一个位于家庭以及单位的第三场所。这里安静平和且环境优雅,这里有真实的书籍――而不是现代社会碎片时间所阅读的琐碎信息,这里也可以遇到志同道合的读书爱好者,可以缓解现代生活压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目前,国内许多图书馆也将这个特性充分延伸,甚至在馆内开辟空间,放置舒适的沙发和圆桌,提供咖啡等饮料。相对独立而又能够开放交流的空间环境会适当延长读者使用图书馆的时间,增加图书馆的服务次数,图书馆价值也得以展现。
结语
在时代的更迭中,图书馆即要守住已有的优势,又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抓住体验经济中市场需求,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在信息化浪潮中乘风破浪。
参考资料:
1岳占仁.体验经济的未来
2杨广锋.核心竞争力研究的基础: 图书馆竞争分析.图书馆杂志.2007(3)
关键词:知识经济;城市化;背景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入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
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了经济发展质量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一、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虽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业,但效益低下。知识的产业化,绿色革命的来临,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发展第二产业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阶段,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使发展陷入了困境。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促进了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缓解了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成长。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提升了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质量、品位和规模。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计算机产业电子元器件、计算机整机与外部设备、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光纤、移动电话、卫星通信等电子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柱,能够拉动城市经济增长和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
二.高素质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l%,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关键在于拥有高素质的人,并以崭新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培养和交流人才。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实现社会知识化的核心所在,这里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极高素质的人。既要及时掌握不断更新的各种知识,又要具有积极、持续的创造力,甚至还要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因此,未来社会对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视和强调,将大大超过人们现有观念中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2l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实现社会知识化取决于能否形成一个崇尚知识、保护知识、尊重人才、保护人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氛围。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三.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
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这本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
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四.城市化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
20世纪后50年中世界现代化方向发生了转折。传统现代化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核心,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发达工业化国家先后完成了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传统工业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纷纷投入现代化的洪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化国家传统现代化阶段的完成,科技革命和信息革命带来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高技术、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创新等新事物,日益影响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居住在城市的人们纷纷向郊区和乡镇迁移,工业部门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或者向服务业和知识产业转移,工业化国家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转折,工业增加值比重和工业劳动力比重从过去的上升转为迅速下降,服务业和知识产业(信息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迅速上升,知识和信息对生产力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60%,使城市化的内涵的内容发生了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步士金. 适应城市化需要加强社区建设[J]. 理论前沿. 2002(10)
[2] 富燕妮,刘洁. 论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