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西结合的文化

时间:2023-10-07 09:02:28

导语:在中西结合的文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西结合的文化

第1篇

论文关键词:洋节;中西文化;碰撞;融合

一、洋节盛行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圣诞节等洋节在我们身边悄然兴起并日趋流行。每当圣诞节来临,电视、电台、报刊、网络被各种各样的圣诞信息充斥着;人们乐此不疲地转发着各种表达祝福的短信以互祝圣诞快乐。平安夜里,当教堂的钟声敲响时,年轻人如潮水般蜂拥至大街上、广场上,聚众狂欢;教堂里一片嬉闹声取代了原本应有的肃穆,圣诞变得似乎和宗教无关。

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父情节,愚人节等洋节受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的追捧,可他们对这些承载着西方文化的洋节却缺乏一些基本了解,不知道起源,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庆祝,但是却一味盲从。

针对洋节在青年群体中盛行的现状,寇福明曾对某高校20-25岁本科在读生做过调查

98%以上的热衷于过情人节和节圣诞节,87%的有过愚人节的习惯,7%的人有过感恩节和母亲节的习惯,其它的节日,如:万圣节,过的人几乎没有。93%的人认为他们逐渐淡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节日庆祝气氛,但他们依然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庆祝这些节日。可见洋节已经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

二、洋节盛行的原因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作为文化身份认同仪式的传统节日。作为各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中记录下的自己民族生存、发展和变革中最有意义的日子,尽管它们起源不一,涵义不同,人们庆祝的仪式和活动也各式各样,但都体现和传承着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西方的洋节均体现出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社会变迁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农事有关,并依据自然节气的变化或民间传说而设定,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春节等。受中国文化两千五百年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这些节日都与伦理息息相关,反映出尊重先贤、孝敬父母、全家团圆的特点,折射出重伦理、守孝悌的传统价值观,在情感方面多具含蓄委婉的特点。

西方的洋节多起源于宗教仪式或祭祀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多具有人文的内涵,主题鲜明,很适合表达自己的特定情感,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公众性,很适于人民的情感表达情感宣泄,有较强的娱乐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的西方节日与反映农事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更注重社会性与人文关怀,它以娱乐、狂欢为特点,这恰恰迎合了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下的中国人寻求情感宣泄,放松精神的内在需求,因而洋节在中国的土壤上能够大行其道。洋节中的母亲节、父亲节符合中国传统的敬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思想;圣诞节、情人节中的狂欢”、“浪漫”则契合中国人的喜庆、团圆的精神内核。正是有了这些能使中国人情感上产生共鸣的东西,洋节才逐渐为中国人所接受,进而形成一种流行文化潮。

(二)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

文化的渗透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西方强势强文化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入侵;借助广泛的载体,如:英语、麦当劳、迪斯尼、微软、好莱坞大片等堂而皇之地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进行渗透。正是这种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渗透和扩张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正遭遇空前的冷落和尴尬,这也是圣诞节等洋节越来越多受到中国青年人热捧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商家和媒体对洋节的盛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创造最大价值的节日经济,商家和媒体联手对各种洋节进行浓墨重彩的渲染:一方面,铺天盖地的广告不断被投放在报刊、杂志、互联网、电视等多种媒体中,将消费洋节等信息强制灌输到都市人的神经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商家根据洋节的特点装扮卖场,以营造出异域节日的气氛,给喜欢新奇的人们创造出欢乐购物的环境。洋节就是这样在商家与传媒的共谋下逐渐为国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三、洋节折射出的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融

(一)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碰撞

现在的“90后”习惯于过圣诞节,都知道圣诞老人,也会唱“JingleBells”;而鲜少有人知道过春节时要祭灶、扫尘、贴对联、送门神;也不知道元宵节要、放花灯、扭秧歌;更不了解端午节得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这些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在“90后”看来是苍白的,没有质感的。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现状,2006,来自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十位博士就发出联名倡议书抵制圣诞节,并号召“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

(二)西方节日的融合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历)元旦”、“五一”这些舶来品也早已融入国人的节日单中,被人们所广为接受。在元旦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亲朋好友互致问候以庆祝新年吉祥如意;五一节则是劳动者通过顽强不屈的斗争为自己争取到了合法权益,代表人类文明民主的历史性进步。今天,当举国上下与全世界各地的人们共迎新年钟声庆祝元旦时,当与世界各国人们共同庆祝“五一”劳动节时,有谁会提出要慎过这些“洋节”?

(三)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各地区文化间的冲突和交融不可避免

在全球一体化加剧的今天,存在着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发生碰撞是必然的趋势。就节日而言,不同的节日文化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载体,都有其合理的因素在里面,没有孰优孰劣的可比性,当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沿着各自的轨道发展时,并没有冲突和碰撞,一旦两种不同的节日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时候,就如同文化融合一样,人们有了选择的余地,价值判断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吸取和扬弃就不可避免。

四、提升自我文化以应对以洋节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文化从来都是一种需要交流的东西,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下更是不可避免。文化如果要“守”,那么就失去其生存的意义,缺乏包容的文化本身就不具有吸引力,终将难挡社会进步的车轮。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的盛行认同于“国人接受了该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因为研究调查表明,很多年轻人过洋节只是为了赶时髦,并不了解洋节本身的内涵。他们对洋节的追崇,更多的是愿意接受其互致祝福、放松心情这种休闲化、娱乐化的形式。我们应以海纳百川、包容并蓄,去其糟粕,存其精华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

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洋节的甚嚣尘上至少是该文化外在形式的一种蔓延。意识形态上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缺乏深厚的传统教育的根基,自我文化底蕴薄弱,在被浓厚的传载西方文化的洋节所包围的氛围中很容易迷失于这种表象下,久而久之很容易在外来文化面前丧失自我。

第2篇

关键词:景观小品;土建;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110-02

1 项目建设背景

长青公园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居住区级配套公园。由于轨道交通13号线的建设,长青公园西侧约一半的区域都用作施工区域,原有苗木进行移植,原有池塘、茶室、曲形棚架及蘑菇亭等均被拆除。随着201 0年世博会的召开,轨交站于2009年底竣工,公园也需要进行恢复和改造。

由于长青公园的地理位置紧靠世博园7号出入口,作为世博园的门户景观,其景观要求不同于一般居住区公园。体现时代特色、展示城市风貌、疏导地铁客流成为公园改造需要考虑的又一重点。

2 功能定位与风格特色的塑造

长青公园总体定位为开放式的居住区公园,考虑世博会期间的展示功能,公园以“新中式园林”风格为出发点,塑造全新的公园景观风貌。在建筑及各种特色景观小品的细节处理上,体现现代中式园林的文化神韵。

作为展现城市生活、弘扬地域文化的窗口,长青公园景观设计时,结合原公园活动中“戏曲”活动较丰富的特点,将戏曲的元素引入设计,使“戏曲文化”和公园景观建设相结合,形成丰富的公园文化艺术氛围。

3 “新中式园林”的体现

3.1 “园中园”的空间布局

结合长青公园地块形状及原有活动设施的空间布局,改造设计中,利用回廊将公园划分为内外两块,形成“园中园”的总体格局。内部:以茶室、管理用房、文艺交流场地为主,是相对安静的社区休闲、交流区域。外部:以活动性场地与游园步道为主,成为周边居民的健身锻炼场所,也是地铁车站疏导人群的缓冲空间。

结构厚重的回廊,在空间上将公园一分为二,形成“园中园”的总体格局,同时视线通透的人体感受又将公园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动静分流的空间布局,使喧嚣的地铁出入口与恬静的文化休闲园有机地糅合在一个公园内,使之互为景观又有效地分隔(图1、图2)。

3.2红柱、玻璃在“内园”建筑中的表达

“园中园”的“内园”相对更中式化,建筑设计更注重景观的内涵。建筑设计时,以现代建筑常用的槽钢(漆朱红色)代替中式古建的圆木柱,作为“新古建”的灵魂符号;以简洁的箱式形体与回廊的组合,勾勒出“内园”清晰的轮廓;采用青砖、玻璃、红色槽钢等材质,达到感官上的虚实对比与冷暖对比(图3)。

3.3粉墙、青砖在“外园”建筑中的表达

“园中园”的“外园”由于直接与外部空间衔接,相对更为开放,建筑设计风格更现代。在建筑外形及墙面划分上,按照美学的“黄金分割”比例进行设计。在建筑立面用材上,以传统的青砖、粉墙为基调,结合建筑的实用功能进行设计(图4、图5、图6)。

3.4中国味十足的景观灯柱

远观:黑色细高的景观灯柱,简洁且不那么张扬。

近看:“中国红”色的灯头、灯罩上镂空雕刻的“回文”图案,精致中透着几分喜庆(图7、图8)。

4 “戏曲文化”的展示

结合原长青公园活动中“戏曲”活动较丰富的特点,将“戏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小品中。

4.1创意的二胡入口

中国园林向来讲究入口的障景设计,作为公园景观的序幕,入口设计以实墙为出发点,配以浓密的绿化,将园中佳景加以隐障,达到柳暗花明的艺术效果。

考虑墙体的景观性,设计结合“戏曲”主题,以侧卧的二胡为原型,入口的主墙体由“琴筒”与“琴轴”构成,“琴弦”由不锈钢板做成,将各墙体两两相连,构成一个整体。主墙体采用青灰色的石材贴面,与园中的中式风格保持一致,突起的黑色外墙贴面将二胡“琴筒”的轮廓勾勒得格外鲜明,粗糙的石材表面使“琴皮”的质感得以体现,配上拉丝不锈钢制作的“琴弦”与铭牌,传统中透着些许现代感(图9)。

4.2“戏”味十足的铺装与文化墙

灰黑色的石材构成铺装与墙体的主色调,默契地融入周边环境之中,粗糙的石材表面给人以历史的沧桑感。由于此处是曲艺票友经常聚会的地方,随处篆书刻画的阴文与阳文“戏”字图案,既合情合景,又成为公园的一道装饰风景线。

铺地选材时将弹石与青砖融入设计,不仅形成铺装块面的大小对比,而且在质感、色泽上与花岗岩形成反差,并在交通、视线上起到引导与滞留的效果。

墙面设计,除了各种“戏”纹图案,一串半圆形的小凸起显得格外醒目,其设计构思来源于城门上的门钉,这不禁让人联想起朱红色的大门、金色的门钉,那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门钉的设计高度定于0.6m,便于儿童与好奇的人们触摸,随着时间的推移,墙越来越旧、门钉越摸越亮,这是设计赋予景观的趣味性与可持续发展性。另一方面,6个一串的小凸起,又似标点中的省略号,在浓郁的戏曲文化的衬托下,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遐想(图10、图11、图12)。

4.3戏曲文化廊架内的“中国风”

第3篇

关键词:常玉;潘玉良;中国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24-02

常玉是融通中国文化创作纯粹度最高的中国油画家之一,也是后来欧美国家以及台湾地区公认的世界级的油画大师,中国式的莫迪里阿尼。但遗憾地是他固穷守志,孤独感伤,与画商不对等交往,生性放纵,其作品生前不被人们赏识,晚年穷困潦倒,一贫如洗。但不幸中万幸地是,常玉上世纪五十年代曾寄出40多幅画作,要在台湾举办个展。由于签证问题没有成行,作品被台湾博物馆收藏,以致今天人们才有可能大概了解到他的人生境况,以及其油画创作融通中国文化的心路历程。

常玉生于四川南充,自小家庭殷实,耳濡目染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的老庄禅宗文化这一血脉浸润了他的心灵本体,注重个体、注重自由、注重自然,注重体悟。他少年时跟随川籍大儒赵熙学习书画。早年在上海学画不久,东渡日本学习经贸并举行书法展览。可谓“东渡扶桑、西天取经”。一年后改道法国学习油画。在法国常玉不进美术学院升造,而是选择了另一种路数,进入法国画派云集的“大茅屋画廊”,甚至在咖啡馆一边看《红楼梦》或拉小提琴;一边作画。他的用功在于生命本身,在于对生活的体验与总结。他是真正进入法国社会文化的一个中国画家,品尝到了精致的法国文化大餐。抗战爆发,常玉家道中落,从一个纨绔子弟陷落到凄风苦雨的生活,尤如曹雪芹写《红楼梦》的窘境。他做过陶器,给人家画仿古家俱。这些遭逢际遇,成了他油画创作的积淀,以至后来形成创作走向的一个重要源泉。

常玉一生在法国,他的创作以清新奔放的线条和简约的风格,来勾画水墨人物和油画静物。他在融通中国文化特别在转型期的创造精神对于今天仍有前沿性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创作一直融通母体文化而独立发展,与中国艺术一直保持着血脉联系而具现代精髓,开创了油画中国诗意语言的走向。

常玉油画创作走向对后世有三大方面的影响:一是融通中国文化的大观视角。常玉在法国学画,站在中国文化的大观视野高度,用大观的眼睛审视艺术与人生。起初生活无忧,行为放任,身上的特质是中国庄禅文化与法国酒神文化的熏陶。既推崇中国晋代陶渊明;又欣赏西方的波特莱尔。树立了“人生即超越,艺术即道路”的理念,把中西方两种品质融通为一体,创作运用现代诗意语言描绘的山水草木、花卉果实、动物风景颇具生命力。追求艺术与人生的“真实”是其终极目标。

二是融通中国文化的心灵本体。常玉用看似叛逆的方式融通中国文化的血脉,却又不拘泥于传统语言的表达,实际恰是这种“东方情调”能够使他饮誉西方。并以西方的油画媒介、现代派的造型,以丰硕裸女为主题,用中国书法性的线条,潇洒的运笔涂抹技巧,虚空的流白意境,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形象,“那简约并不简单色调和线条”,以及纯粹的探索精神,个中渗透的却是中国文人陶潜和坡的个人风骨,对艺术的率性真执,对生活的无欲无求。

三是进入画家角色完成最纯粹艺术创作。常玉很有才气,加上终其一生的法国生活,并融通母体文化的文学广度、历史深度和思维方式的哲学高度,作画完全进入了人格化、生活化、最纯粹的创作状态。不媚世俗,不图功利,不受意识形态的干扰。他的一生虽是凄苦落寞的悲剧式人物,但他的画家位置和创作状态却是最纯粹的,作品具备原创性、前沿性和独立性,在同期中国油画家中是少见的。给今天融通中国文化的创作思维提供了广阔空间,具有启迪性和示范功能的现实意义。

总之,常玉在法国走着另外一条绘画道路,从画坛、画廊、咖啡馆和巴黎人的生活中了解法国现代绘画的脉络,经历了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熏陶,把法国都市文化的体验转化为创作资源,融通中国汉唐艺术精华以及乡土民间的工艺绘画活力,独具中国文人的品格,构架起具有现代精神的诗意语言创作体系,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艺术界也曾有过影响。

潘赞化曾为潘玉良写诗:“‘龙眼’写法世人称,融汇东西画派新。诗属评价,却挖到了潘玉良油画融汇创作走向的根本特征。“龙眼”写法是指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人物白描法;融汇东西指欧洲印象派和野兽派绘画。潘玉良作为20世纪前期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女艺术家,毕生创作融汇母体文化的血脉,从中吸吮传统绘画笔墨、意境、韵律和诗情的乳汁,汲取敦煌壁画、民间年画和舞台戏曲的养分,“合中西于一治”,成为今天享有盛誉的世界级油画家。

大多油画家留学前,都经历过从临芥子园画谱、练书法、学篆刻到作诗填词的基本功训练,而潘玉良的起步就是在上海美专和跟随洪野、王济远诸师学习欧洲绘画的造型和色彩。第一次出国留学的七年,培养了她的写实功力和巴黎画派的油画技法。回国十年中,她潜心中国传统绘画的研习探索,打下了厚实的中国画根底,为融汇中国文化的创作走向奠立了一生的理念。她不同样式、不同题材的创作,是对各种艺术流派所产生的体验,是对母体文化心灵的感悟,是对国画与油画技法的糅合,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佳融汇。也具世界普遍文化的认同感。

潘玉良两次在法国,将近半个世纪的创作和生活,面对各种艺术流派,如西方象征主义、异域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与浪漫写实主义,但怀揣对母体文化的难以割舍,更进一步地探索用中国墨调水和颜色,在宣纸上创作水彩画,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素描。在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凡高等大师的后印象主义感受下,从心灵深处体悟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融汇中国文化“由古人中求我”,起古法而用之。形成她个体绘画语言的创作走向。

二是融汇敦煌壁画和民间工艺的装饰元素。敦煌壁画和敦煌雕塑是中外艺术家的养料殿堂。潘玉良更是得益者和融汇者,她彩墨作品充分发挥线描、烘托的手法,擅用西方的造型,达到结构的准确性,色彩中色块、色点的丰富性,但又吸收了敦煌壁画艺术的浑厚沉毅,以及民间工艺中色彩的纯朴气韵。1955年油画《扇舞》和1953年的油画《面具扇舞》比较,造型更加自由,而不受形体结构的拘束,动作更加夸张而富有动感,主观色彩大胆运用使作品充满活力和个性。笔者仔细欣赏,均受敦煌壁画元素的影响,装饰性、观赏性浓郁强烈。壁画式的构图,人物造型夸张,色彩对比艳丽,画面赋予平面感,这些又明显受到中国民间年画、剪纸或舞台戏剧人物的影响,这更是融汇传统民间艺术技法的借鉴与探索。油画《春之歌》,透过画面,我们清晰地感受到融汇东方技法的影子,透露出敦煌壁画的笔意,画中新鲜的色彩感觉和轻妙的线条韵致,传达出本体生命的喜悦与欢娱。这些油画融汇着中国艺术的笔墨、意境、韵律和诗情,具有鲜明的融汇中国文化的“东方”特征。

读潘玉良的作品,无论是气质、修养还是艺术技法,在中国女画家中无出其右,大量画作是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融汇中国传统的绘画元素,再赋予个体的感受、体悟和才情,创作不媚俗,不纤柔,反而较“狠”。用笔干净利落,用色主观大胆,高雅漂亮独具观赏性。同时,使人有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加之她性格的豪放与对艺术的赤烈,在酣畅泼辣的笔触和表露无遗情感下,让人观省,时殷遐想。再者,她与别的油画家所不同的是,对各种美术形式都有所涉猎,且造诣很深。风景、人物、静物、雕塑、版画和国画,无所不精;传统写实、近代印象派和现代派等都大胆探索,游刃有余,佳作迭出。其中,印象派的技法和融汇中国文化的“东方情调”是创作的两大路径,形成对现代油画颇具示范性的风格走向。

常玉和潘玉良虽融合中国文化的层次和选择不同、美学形态与审美情趣不同、以及作品的完整性和纯粹度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在西方具象与抽象之间,重新认识、改良、提示、传达中国文化,领引中国油画创作的新走向,对后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常玉融通中国文化的大观视野和心灵本体,沉醉于画家最纯粹的创作状态;潘玉良融汇中国文化的中庸智慧与笔墨古法,渗透“东方情调”。这些都是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的高峰,如果忽视了他们油画融中国文化的价值观,那将是对两位位艺术家和中国引领性油画大作的误读,那将导致中国油画现代性的方向模糊不清。

参考文献:

[1]蒋勋.《中国美术史》讲座,第24讲.

[2]周静.清冷孤傲我行我素——论常玉绘画的艺术特质.北京: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三期,第112页.

[3]何艳屏等编.世纪经典——吴冠中画韵美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59页.

第4篇

关键词 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流程;常见问题实况;具体分析;解决方案;实效价值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22-0004-01

电力系统主要结合基础发电装置,以及必要的输电渠道流程,进行专属接收结构部件的补充,使得满足高效控制的基础设备标准实施工作能力的划分,以及关键通信机组的保护功能能够逐层落实。在整个电力规划流程逐渐深入的阶段环节中,根据不同地域专有的网络主控网架的形成以及扩大潜力进行不断技术的补充,以及质量的完善,使得不断先进的实验技术纠正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保证现下操作过程中的细致问题的全面改善,进而实现供电可靠效应的进一步加持。在整体高度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规模效应影响下,结合严格规划的管理流程内容以及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进行专业权限和固有责任承担体系的建设,保证国家统一计划的电网调度以及分级、分层管理的工作价值效应能够全面覆盖,这是我国自动化控制电力事业标准流程机理内容的主体核心概念。

1 关于电力自动化运营活动的具体内容

电力系统的主要调度工作结合专业结构中的具体设备仪器以及先进预测手段,进行实时机组运行状态的监督,保证内部监督指挥者的标准总体控制能力的发挥。现下具体的电力自动化工程的设计标准主要结合范围的涵盖标准效果,进行自动化机电安全保护的追加,使得满足必要细节处理功能的先进工作价值以及效率能够全面落实。关于实际电力结构的主要调度任务,是根据设备内部负荷的承担能力,以及可靠稳定效应下的必要输电准则进行整体质量的追加,使得高度合理的经济能源效应得到全面补充,促进后续发电、供电以及用电等综合系统工作的整体衔接标准效应。关于电力系统结构的深度复杂水准,借助目前比较广泛的计算机智能操作处理流程以及系统支持能力进行充分设计,使得关系到不同地域的下属输电结构的追加补充,能够根据当地实际用电用户的具体水准要求进行全面统计,结合不同电压等级的电力线路,进行互联网络终端的总体监督维护。关于电能的生产提供活动,主要是按照用户平均电量的督促效应以及电网扩建的规模水准进行综合分析的。

2 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方案

2.1 管理体制

根据实际电力系统规模的复杂形式,以及细节工作贯彻的重要价值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强化,全面杜绝一切人为调度失误现象的滋生,对于不服从指令的擅自停运设备的行为必须进行严格责任追究。注意内部思想教育工作的全面实施,针对必要的安全控制技术知识进行定期考核,保证细节安全监督工作的积极补充;对于专业技术的培训,需要结合实践过程中的自动化机理系统的控制原理以及亲身体验综合活动形式进行全面培训,使得综合化的现代管理人员素质水准得到全面发挥。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使得内部操作控制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得到具体展现,保证细节问题排查工作在总体设计方案的及时效应,这是贯彻人机综合控制管理工作基础的主要实践活动。根据用户实际用电质量要求的上涨幅度,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施展扩散效果进行内部经济成本规划,使得必要的硬件设备支持,以及软件实现程序标准能够按照国际要求的流程设计标准进行逐层满足,这是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新自动化控制流程下的电力事业的主体要求方案内容。对于过去操作控制过程中出现的主体安全事故进行调查,结合内部的经济成本丧失程度进行统计,保证细节问题的有效掌握,同时进行及时处理,尽量防止事故的扩大,减少停电现象的发生,确实促进人们生产以及生活活动内容的丰富价值。

2.2 技术支持效果

根据实际内部系统装置的软件程序的扩展能力,以及结构细节控制的时效标准效应进行一定通信渠道的维护建设,保证内部交流活动的及时进行,避免任何形式的工作缺陷问题。由于整体系统结构的设计相对比较繁杂,对于全程电网环节中的质量问题滋生效果有着一定的加大效果。根据实际接地措施的保护装置进行结构停电率的控制。对于装备内部的直接监护处理活动和自动装置处理,主要依靠现场分析的计算机智能控制机理进行全范围的空间补充,使得内部低压尖峰符合程度满足必要的安全规定要求。若根据分时交换电价自动计量的电网规划管理方案时,可以实际规模活动下的必要校正处理手段,使得关于后期的具体技术改革以及设备补充能够满足一定格局的成本控制效应,经济效益指标设计相对比较合理。因此,关于实际的电网建设规划活动主要是根据自动化生产技术以及经济效益的双向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使得相对合理的机构效应得到全面补充,保证内部责任体制的高度划分,保证细致工作的积极落实,促进整体安全质量问题以及稳定效应改进方案的整体设计标准改建,满足现代化自动处理工作的具体原理,同时注意后期不断创新改进内容的追加。

2.3 硬件产品的可装配性评价技术研究

根据实际结构的硬件补充效应以及装配实效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使得相对合理的产品结构形式以及装配资源能够满足密切交流的关系。产品的实际装配性能设置是根据性价比的主要原则进行环节要素的补充,使得综合性能支持效应下的具体产品综合水准的开发,以及内部机理的主要自动化支持标准效应的发挥能够根据时下的具体质量信息进行逐步自我评析,进而设计具体的补充方案内容,使得具体的电力维护工作需要的设备能够根据快速的装配效率,以及标准服务的达标效果进行低成本的完善,这是整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智能控制范围下的自动化电力结构的主要应用实例表现,必须根据后期的技术改动消息进行全程监督跟随,确保适应时代要求的具体电力服务工作的全面进行。

3 总结

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控制工作中,主要伴随计算机控制基准内涵下的一系列的稳定电量控制效果,以及硬件对于安全输电渠道支持水准的问题形势,这就必须结合整体成本价值的具体范围进行细化工作的设计,使得满足自动化控制流程标准下的具体设计指标得以落实,进而促进安全质量的全面完善,满足现代社会不同用电活动的全面提供。

参考文献

[1]彭昱.电力系统电压安全风险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第5篇

关键词:三门核电;通风系统;排风量

1 引言

厂房的通风系统负责引出厂房内有害的废气,引入新鲜空气,控制厂房的温度、湿度,维持房间的正负压等。三门核电化学楼通风系统在调试中出现了排风量不足情况,通过分析查找问题原因,针对原因制定解决方案,目前该通风系统已正常运行。通过对特定通风系统风量调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形成经验反馈,对电厂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参考。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化学楼的通风系统进行简介,其次对调试中出现排风量不足的情况进行说明、分析结果及实施方案的介绍,接着以该问题为例总结经验反馈,最后为结束语。

2 化学楼通风系统介绍

三门核电化学楼为三层封闭式建筑,主要用于油、水、气样品的分析与测定。化学楼二层内的实验室需要处于负压状态,避免实验样品、化学试剂等污染源对在房间内的工作人员造成伤害。

化学楼二层房间设置了一套排风系统,各房间排风经风管汇总到通风竖井,再由安装在化学楼屋面的2台容量为100%的排风机排出。房间内的排风系统与通风柜排风系统设置连锁自动控制系统,保证房间总风量不变。化学楼二层各房间的送风由两套变频多联空调系统提供。

3 通风系统排风量不足

3.1 情况介绍

在通风系统可用的情况下进行风量测量与平衡,确保各房间内的通风量满足设计要求(误差在±10%范围内)。排风管线上的风阀处于全开位置时,测量每个房间内排风量。设计风量为15480m3/h,实测量结果为8988.8m3/h,实际排风总量严重不足,仅为设计风量的58.1%,远远超出±10%的误差范围。

3.2 原因分析

在排风机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引起系统排风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系统存在漏点,即存在“漏风”现象。通过现场排查及查阅设计文件等,排风量不足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3.2.1 建安不规范。化学楼通风系统在建安阶段施工方没有严格的遵照设计文件与相应施工标准导致通风系统存在缺陷漏点,调试中出现排风量不足的情况。通风系统中建安不规范的“重灾区“主要为以下三方面。

风管制作不合格。系统中风管采用0.7mm厚的镀锌铁皮制作,在制作过程中部分风管存在变形、扭曲、咬口开裂等现象。

风管与风阀、散流口连接缺陷。通风系统中的风阀与风管之间通过法兰连接,安装中部分法兰连接螺栓漏装、少装,缺少法兰密封垫片,连接螺栓紧固不均衡等,这些都会增加漏风量。

通风竖井漏风。通风竖井为混凝土结构,砖块间存在缝隙、孔洞。在排风管与通风竖井硬性连接处,混凝土排风竖井没有将风管完全包裹住,两者间存在的缝隙。

3.2.2 设计不合理。化学楼通风系统设计方面存在不合理处主要为将隔离风阀的隔离效果理想化。系统的排风由2台100%的并联排风机提供,一用一备。两台排风机吸风口处各有一个隔离风阀。风机运行相应的风阀开启,反之,风机停风阀关闭。实际上风阀关闭时并不能完全的起到隔离作用,即其中一台风机运行时,会有少部分风量从另一台风机排出口吸入,减少了房间内的排风总量。

3.2.3 测量方法

风量的计算公式为:q=v·s,其中v为风速,s为通风面积。往往在风速与通风面积的实际测量中存在测量误差,影响风量计算结果。这种误差主要来源三个方面。在通风面上每一点的风速都不同,可以通过多点测量取平均数的方法测量风速。实际上测量中测量点选取不足或测量点选择不正确使结果产生误差。风管末端常常安装有散流口、百叶等,这些设备的形状复杂,实际通风面积测量困难,计算出的结果误差很大。测量人员不能熟练的使用测量仪器,操作仪器的方法存在问题。

3.2.4 环境渗透。在系统风量测量中,房间门窗开启,或是人员频繁进出房间,测量环境的不封闭也会对存在压力阶梯的房间风量测量结果产生影响。

3.3 解决方案

针对排风量不足问题分析查找出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制定解

决方案。对于建安、测量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及时改正,而设计问题需要通过设计变更完成。修整或重新制作不合格风管,重新安装与散流口连接的风管,补装风管与风阀连接法兰的垫片、螺栓等,重新涂抹、粉刷通风竖井墙面。改善测量风速方法,在通风面上按照等截面网格法选取测量选取至少9个点。对执行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工具使用方法。对于大尺寸风口可以采用风量罩测量,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在测量风量过程中需要关紧门窗,保证房间内环境贴近设计要求。整改后重新测量后各房间总风量为14194.7m3/h,依据±10%的误差,排风总量与每个房间的排风量都满足,但都小于设计值,其主要原因是系统还是存在微小漏点,及先天设计不合理带来的缺陷。

4 检验反馈

通过对化学楼通风系统排风量不足问题的分析总结经验反馈,可以给电厂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做到通风系统调试前消除建安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少设计不合理带来的问题,调试中规范操作人员行为、选择最优化的调试方法、做好调试记录,调试后做好总结归纳。

消除建安对调试的影响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考虑。(1)适当延长建安的质保期。敦促建安施工方自查,减少建安问题遗留到调试阶段。(2)增强系统建设安装阶段的巡视。在系统建安过程中调试部门应该增加介入深度,提高巡检频率,跟踪关键设备的安装。(3)提高系统移交检查力度。将通风系统移交常见问题汇总编制成通风系统移交检查手册,在通风移交检查中有章可循,对于容易发生问题的地方重点关注。

通风系统设计专业性强,为减少设计不合理带来的影响,调试人员务必对通风行业相关规范熟悉了解,在设计方面提出异议时能够做到有理有据。

对于存在压力阶梯的房间排风量的测量,应当最大限度的控制非设计渗透量,保持房间处于相对密封的环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使用热线式风速仪与风量罩,直接测量出风量,避免通风面积的计算带来误差。

做好记录,方便生产阶段维修工作。为能保证系统安全正常运行,需通过预防性或纠正性维修对系统进行维护。调试阶段的各项工作都需记录并存档,如参加人员、使用工具、执行程序、调试试验数据、缺陷处理、备件更换等。对于记录应遵照调试管理程序,做到准确、完整、真实。在系统或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为快速准确的判断出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提供帮助。

5 结束语

对于化学楼通风系统调试中出现的排风量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为建安施工不规范,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虽然调试阶段可以对设计及建安缺陷进行适当的修正和完善,但这不是将问题留给调试的借口,规范的建安施工及合理的设计是首要的。文章通过对化学楼通风系统在调试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了问题的原因,为其它通风系统的调试提供了参考经验。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基于问题 学习教法 标准化病人 内分泌

临床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其目的是使医学生对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初步的概念,并培养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和临床思维能力。内分泌学是临床内科的重要系统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常见,如糖尿病、痛风等的患病率迅猛增加;近年来内分泌学科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并与其他学科、专业相互渗透,成为热点学科。由于激素变化受到各种调节机制影响,而激素水平的变化又会作用于全身多个系统,故内分泌疾病往往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医学生普遍反映内分泌系统疾病复杂、深奥,许多学生反映难理解、难记忆。在大多数医学院校,内分泌科见习只有3天至1周的时间,在院病人大部分为糖尿病和甲亢,一些发病率较低的疾病,如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在教学中常会出现可遇不可求的状况。因此,内分泌教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也面临学生多、学习时间短、所见病例种类不全等问题。如何使内分泌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是我们临床带教老师始终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首先由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推行的一种新教学模式[2]。该教学法是以患者的疾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的特点就是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教师为中心。其实施方法是:(1)初步提出问题,准备讨论提纲;(2)根据问题预习讨论提纲;(3)课堂启发讲授;(4)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5)归纳总结。内容可为病例分析,例如选择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或弥漫性甲状腺肿大的病例,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部分检查结果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其病情展开一系列关于诊疗的问题讨论。例如此病例诊断是否成立?体格检查哪些是重点?应该进行哪些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如何确立?在讨论时带教老师巡视参与,提出问题,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的功能和合成,下丘脑一垂体一甲状腺轴的作用方式,并从疾病的发病机制入手,诱导讨论的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并与临床更好结合的目的。

PBL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它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中心的新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拓宽思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PBL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实际的临床工作环境需要所有医务人员都要有团结的精神,而PBL教学模式就是以团队为单位的教学过程。PBL教学法要求学生善于探索、概括,具备较强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等。同时,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融洽互动,有利于教学相长。PBL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涉及到生理、生化、病理、遗传等各个基础课程的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掌握与疾病有关的基础知识,才能选出典型的病例,设计出合理的思考题,应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从学生讨论中得到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然而,PBL教学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PBL教学法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从准备资料开始,就要结合提纲、病例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作出初步的判断,这样的学习,花在前期准备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因此需要学生们有主动学习的自觉精神,对于小部分学习主动性较差的学生来说,PBL教学法反而不能促进他们的学习,势必造成成绩下降。另外,医学生在内分泌科学习时,由于大部分教学医院内分泌科病房里绝大多数病人为常见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而其他经典病例如肾上腺功能不全等疾病较少,难以找到针对性病例进行PBL教学,使PBL教学法的优点难以充分体现,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及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由于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以及各种新的医疗法规的出台,特别是《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我国现行的各种医疗规章制度中都未对医学生可以从事和承担哪些诊疗工作作出具体规定,在从事医疗活动范围的问题上还很不规范,有的医院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对实习医师的临床实践活动作出种种限制。由于近年来因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学生见习实习等实践缺乏必要的配合,等等,临床教学面临诸多困难,临床教师带教风险增加,顾虑重重,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大大减少。

1964年美国的Barrow首先提出了“医学教育中的模拟病人”的概念,也即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又称为模拟病人(simulate patients),指那些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准确表现病人实际临床问题的正常人或病人[3]。这种训练是病人来向医学生诉说自己切身的感受,这与以往由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指导完全不同。由于临床接触典型病例有较大的随机性,且大多数病人一般需要治疗,体征常不典型或消失。标准化病人克服了以往临床教学中难以找到具有针对性病例的问题,有效规避了医学考试中涉及道德伦理方面的问题,故对培养医学生具有较大的价值。

内分泌科的标准化病人可模拟多种病史(如糖尿病、甲亢、垂体功能低下等)、体征(如甲亢突眼征)等,是当前内分泌学教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4]。Harris和scovitzts等曾分别报道了用学生(高年级医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Student as standerdized patient,SSP),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6]。借鉴国内外SP研究和应用经验,尝试用SP对完成临床课程理论和见习学业的医学生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可以达到一些内分泌常见疾病的病史和病症模仿效果,使学生对临床问题的掌握更加准确和合理。医学生通过标准化病人培训,充当被检者、评估者与反馈者,不仅可以在工作中产生出强烈的兴趣和热情,而且可以极大地促进自身的学习。SSP是问诊查体的亲身经历者,对学生的正确与否了如指掌,而且SSP扮演的病例均为内分泌科的常见典型疾病,各病例的难易度相差不大,避免了因病人疾病难易不等所造成的差异,因而能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内分泌科临床技能。此外,由于其为学生提供的是标准化的病历,且SP本身经过集中培训,能够清楚地发现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是问诊不到位,查体不规范,鉴别诊断不清楚,还是治疗原则上把握不够,能给予学生最简洁准确的信息和最合理精确的指导,可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且这种模拟训练从实践出发,能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能较好地体会如何诊疗某些内分泌科疾病的过程,与内分泌科医师的临床实践要求一致。研究发现,有SP经历的学生接触病人时的交流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医学生[7]。这说明SP在内分泌教学中是有其推广价值和意义的。

由于当前医疗形势的变化,病人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临床医学生专科学习时间短等原因,如何在短期内让医学生尽可能多地学习临床知识,接触典型临床病例,加深其基础理论记忆,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达到最佳的教学实践效果已经成为临床带教中的一个难题。

因此,我们将PBL教学模式与SP相结合,辅助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以SP为基础和补充,主要选择医学生见不到的病例,进行PBL教学。这样既能弥补临床病例的不足,又能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思维能力、交流能力进行评估及指导,真正加强了教学薄弱环节。例如,在帮助学生建立多尿症的诊断思维教学中,第一,提供多尿症的标准化病人,包括中枢性多尿、肾性多尿等标准化病人,医学生随机抽取,进行问诊和体格检查;并提出问题,即患者是否患多尿症?第二,如果诊断多尿症,又是何种原因所致多尿症?精神性因素还是器质性病变所致多尿症?如何进行鉴别诊断?第三,进一步提出问题,患者是否有其他合并症、并发症?如何治疗?这样,学生通过PBL法能举一反三,对该疾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思路等有深刻理解和记忆,并能将该诊断程序运用于其他疾病。作为临床工作者,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PBL教学法结合SP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学习成绩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加强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终身学习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展了视野,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明琛,朱筠,程炜等.PBL教学法在内分泌见习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39-40.

[2]沈建新,王海燕,王海江.PBL: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2001,22(2):36-38.

[3]TERRY R,HIESTER E,JAMES G D,et a1.The us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s to evaluate family medicine resident decision making[J].Fam Med,2007,39:261-265.

[4]陈静,祝之明,倪银星等.在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中引入标准化病人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8,7(3):321-322.

[5]Hene B Harris,Wesley J Miller.Feedback on an 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serving as patients,examiners and teachers [J].Academic Medicine,1990,65(7):433-434.

第7篇

关键词:法律手段;社会矛盾;和谐社会;人权

矛盾是社会形态更替、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当社会矛盾积累、发展和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成为影响现行社会稳定的乱源。这就要求要高度重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化解人民内部的各类矛盾,努力为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想化解矛盾,必须有效发挥法律的作用。

一、 法律手段的定义及特点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依靠的强制力量来规范人们的活动,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司法,调节和规范人们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权威性 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对全对公民具有普通的约束力;

(二)、强制性 法律手段是凭借国家政权力量强制实施,比行政手段等其他手段有更高的强制性;

(三)、规范性 法律是以明确、不能产生任何岐义的语言严格规制人们的社会为,是所有组织和个人行为的统一准则;

(三)、稳定性 法律一经制定颁布,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严肃性,不得因人而异,随意更改。

二、 法律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特殊地位

法律手段的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和稳定性的四个特点决定着法律手段是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中最公正、最有效、最具有可行性的手段之一,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中具有特殊且重要的地位: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与法治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也是法治社会。法律本身对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和程序都作出了规定,这对于有效引导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选择矛盾冲突的解决方式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法律救济功能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法律的权威性、规范性使得它可以把一些影响稳定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和冲突有效引导到法定的方式、轨道和程序中来,通过司法诉讼、调解等技术性手段予以解决,从而使复杂的甚至对抗性的矛盾和冲突简单化、程序化、平稳化。

(二)、尊重和保障当事人人权的重要体现 在过去的司法中,受传统思想影响,往往忽视个人利益,就争议论争议,就犯罪论犯罪,当事人往往成了我们遗忘的角落。我们强调国家、社会的整体法益保护,至于当事人的法益是否得到修复和补充,我们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加剧了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格局,我们已逐渐认识到,办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社会和谐。随着近年来能动司法、宽严相济等司法理念及刑事政策的提出,法律手段既是社会纠纷解决的有效手段,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比如调解、和解等法律手段不仅在于为侵害人与被害人提供直接会商处理冲突的机会,提高被害人的诉讼地位,而且起到平复被害人报复的心理、修复社会关系等作用。在调解和解的过程中,被害人与侵害人经对话、交流,切实感受现实处境、法律权益,在侵害人的真诚忏悔、赔偿损失和被害人诉说伤害、表示谅解之间寻求到平衡点,感受法律规范的真实存在,彰显了法律保护法益的利器作用,更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三、法律手段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独特作用

(一)、不仅具有“化解矛盾”的功能,还具有“预防矛盾”的作用

利益冲突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确定权利义务,调整利益关系是法律及司法的重要功能。当前,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到司法领域,法律手段已成为调节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利益关系,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整治治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法律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功能,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加强和改进对犯罪多发人群的教育管理,充分发挥监狱、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职能作用,运用各种法律手段最大限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并警示其他社会成员,起到特殊预防的作用。积极开展法制宣传等法律服务工作,主动出击,对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进行事前预防,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关口前置,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二)、标本兼治,最大限度的维护当事人利益,阻断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

单纯地依据法律对盾纠纷进行判决,往往只能解“法结”、而不能解“心结”。民事调解、刑事和解等工作可以综合运用道德、法律、教育等手段,合理、合法地对矛盾纠纷进行调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特别是刑事和解手段的运用,作为解决刑事冲突的一种有效方工,强调了刑法的宽容性,有利于及时化解被告人与被害人之间的矛盾,最终达到社会关系的重新稳定与平衡。通过被害人和被告人之间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平息被害人的激动情绪,使被害人及时得到理想的补偿,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轻微刑事案件非羁押诉讼制度贯彻执行,在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确保治安大局稳定的同时,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失足青少年、老人犯体现依法从宽的一面,从教育、感化、挽救的角度,从有利于改过自新、有利于社会监督、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出发,通过社区矫治等法律手段进行教育改造,既严惩犯罪又教育挽救,既维护治安又保障人权,既节约司法成本,又减少社会对立,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纠纷的主体根源。

(三)、不仅能达到“定分止争”的目的,还能促进社会和睦健康发展

第8篇

记得群号是:462720555

          扫描二维码进群

        扫描二维码进群

群主个人的QQ号是:1370946190 微信号是:15234400545

想在北京找教育工作,发愁不知道从何入手的,可以加她为好友,多交流,多学习!

-------一个普通师范毕业生如何在北京找到月薪过万的工作的-----

第9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疗法;新看法

中医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至今仍在保障人类的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西医兴起并传入我国以后,中医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甚至有人在网络上主张废除中医,目前中医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直接决定着中西医结合健康快速发展,能有效地减少在中西医结合探索过程中所走的弯路,能更快地提高临床疗效,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现就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进行理论上的探讨。

一、医学的产生与发展

1.1医学的产生

1.1.1医学的产生医学不是原创学科,它是将当时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研究人的生命现象,疾病的产生、发展及防治等,从而形成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是当时将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人体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古代,将当时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学、地理学、气候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经过长期大量的医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的中医学。西方文艺复兴之后,将当时的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应用到人体,产生了现代西医学。

1.1.2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中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是“气”和“象”、整体思想、天人相应、取类比象等;西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为机械还原论、线性因果决定论、实证思想等。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理论体系、诊疗技术等截然不同,最终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学,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

1.2医学的发展

医学发展的内容其发展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内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原有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新的医学理论、诊疗技术的不断创立等。②外部的发展内容:主要包括影响力的增强,应用范围的扩大,民众认可度的不断提高;对外交流范围的增大,交流频率的增多,交流水平的不断提高等。内部的发展内容是内在本质,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水平,外部的发展内容是外在现象,受内部的发展内容的影响。

二、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2.1中西医结合的层次

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从而导致中医与西医的基本理论体系截然不同,在理论层次上是无法结合在一起的。但各自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在技术应用层次上是可以结合的。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是目前的结合层次。

2.2中西医结合的现状

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医学理论的直接指导,还是处于实践摸索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的摸索:①中医的介入阶段。中医在病情的哪个阶段介入最合适。②中药的介入途径。面对某个病人的具体病情,中药以哪种途径介入最合适。③中药的介入依据。中药在何种理论的指导下介入,是以辨证论治的方式介入还是以西医的药理医理为指导进行介入。④中药介入的时间。中药介入多长时间获得的效益最大。⑤中药与西药的协同作用。

从上可以看出,目前中西医在临床实践中相结合的目标是避免单一医学的不足,更好地提高临床疗效,做到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但是这种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其根源在于两种医学体系的世界观、方法论截然不同。

三、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途径及新医学的特征

3.1中西医结合的目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结合的目标应该是从目前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从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优势互补转变到中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互消。中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细微物质结构和功能,西医世界观、方法论的劣势是忽视人体的普遍联系及整体功能。如果各自克服自己的劣势,保留自己的优势,那么就可以发现,这两种医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就融合成为一种医学,这种新医学同时具有中西医的优点、又同时去掉了中西医的不足。在研究局部时,将局部的物质放到整体中去研究,不忽视整体;在研究整体时,充分考虑各个局部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此,中西医结合的真正目标是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和诊疗技术,产生新医学,这与20世纪50年代提倡的“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的方针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3.2中西医结合的途径

目前中医与西医的世界观、方法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两种对世界的认识方法及思想,是无法直接结合的。因此,需要对各自的世界观、方法论进行改造,保留各自合理的部分,同时积极吸收新的世界观、方法论成果及其它所有学科可以利用的成果,将其有机地整合到一起,产生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现在的医学理论进行改造,保留合理的部分,同时吸取相关学科,特别是一些横向边缘学科的理论、技术,将其应用到人体,产生许多新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技术。这样,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在理论体系、诊疗技术上都被统一起来,成了一种医学,这就是新医学。

四、结束语

总之,目前中医应该在世界观、方法论层次上发展,而西医的发展虽然迅速但不是全面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中西医在技术应用层次上的结合需要长期大量的探索,且不能上升到医学理论上的结合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医学理论。中医的世界观、方法论博大精深,有待我们去重视和挖掘;一些新的世界观、方法论已经出现,有待我们去吸取和利用。因此,在世界观、方法论的层次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莫镇涛.方永奇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炎症经验[J].吉林中医药,2012,32(4):31-32.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