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29
导语:在助力经济社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常态;养老服务;养老服务体系;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一、前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态势,告别高速度增长态势,不再简单以GDP增长论英雄,经济发展呈现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的状态。十三五规划指出,中国当前经济内需不足、增速下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迫在眉睫。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严重,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60岁。建立完备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既能满足老年人这一巨大群体的需求,同时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
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1.养老需求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加就业
消费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增长才算是回归本意。新常态下消费需求的拉动力突出表现在民生改善上,扩大内需成为战略支点,需要通过创新消费市场有效地激活消费潜能,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一个社会完备的养老服务体系体现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从医疗护理、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常规需求,向保健休闲、体育锻炼、科学养生、文化娱乐等方面延伸。当前,我国养老需求潜力巨大,养老产业是极具市场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兴产业。可以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生产、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养老产业的发展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养老产业具有链条长、涉及领域广的特点,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养老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大发展机遇。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强大内需的拉动下,第三产业高度繁荣,进而带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健康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环境、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再单一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调结构、强质量,要深入挖掘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细化产业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养老产业是一种综合业,在当前中国外贸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下,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刺激消费,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手段。
三、新常态下的养老产业发展路径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还存在老龄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专业养老机构数量少,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适合老龄化形势,同时又能在新常态下助力我国经济转型的“中国式养老”之路成为重中之重。
1.创新养老模式
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建立多元化养老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基础之上,摸索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这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区医疗服务为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也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过去家庭养老只是子女们的事,现在把它升华为社会化服务,既减轻了子女们的负担,又满足了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及精神文化需求。政府为主导,扶持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和开发服务项目内容,为居家和短期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教育学习,等服务。
2.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市场化
长时间以来,我国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大力开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规模的变小以及家庭模式的改变导致家庭养老的作用迅速弱化,同时对专业型的养老组织以及社区养老方式的需求量正在逐渐扩大。坚持政府管理,加强社会投入,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应鼓励和支持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单位,有效利用医院、疗养院、厂矿等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场所、设施设备兴办养老机构。健全吸引外资和境内外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在兴办养老机构的政策。支持兴办老年人爱心护理、临终关怀性质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服务。街道和社区要兴办养老机构,就近收住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积极扶持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老年人协会发展,打造养老服务社会化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兴建各类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
3.多渠道增加养老资金投入保障
当前,我国在对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渠道主要有中央和地方的公共财政支出合彩票公益金收入等,民间基本投资较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资金应着眼于多渠道解决。一是要地方各级政府强化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补助。二是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级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要中央设立专项补助投资,积极支持地方社会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四是对各级承担的建设、运营经费,应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在各级财政预算中的比例。
1.人力资本理论不能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我们不能不加分析地把这一理论引进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更不能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对这一理论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吸取其中合理的因素,摒弃其中非科学的成分,对于建立体育经济学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西奥多舒尔茨等西方经济学家解释,人力资本是“以较大的工艺、知识等形态体现于一个人身上而不是体现于一台机器之上的资本,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主要是用于教育、卫生保健、体育等支出的费用形成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为提高人的能力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人力资本不仅表现于劳动力的数量,而且表现于劳动力的质量,包括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知识积累量、劳动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等。舒尔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只有20%是由于物质资本投资的结果,其余80%是由于教育与科学技术的作用,即来自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他以此为根据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很大作用: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他认为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卫生保健等投资能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经济上的利益,所以这些投资应视为生产性投资。他高度评价人力资本的作用,主张重视人力投资,并提出了一套人力资本收益的计算方法。西方的体育经济学正是以这种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
人力资本理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及其矛盾发展的产物。人力资本理论竭力鼓吹人力资本的作用,主张由政府和劳动者增加人力投资,负担大大增长了的劳动力培养费用。西方经济学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出于资产阶级自身利益的需要,但也作一些切合实际的研究;因此,其内容中也有一些科学成分可供我们借鉴和参考。例如,关于重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观点;关于教育、卫生保健等投资是生产性投资的观点;关于强调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提高劳动力质量的观点;关于教育政策是一国经济发展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关于重视人力投资经济效益的观点。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经济和实现现代化目标是有参考价值的。
人力资本理论尽管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它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部分,许多内容与政治经济学存在着严重冲突,而政治经济学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例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都可以产生一定的收入,都是利润的源泉,抹煞劳动创造价值,否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事实,把工资说成是为劳动者付出的“教育成本’带来的合理后果,是其‘教育成本”的收益。经典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并不是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其中并不包括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现在,工资被说成是“教育成本”的收益,而不再视为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既然工人创造的价值都作为‘教育成本的收益”而被工人获得,那么资本家哪里还有剥削呢?可见,人力资本理论是一种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
由此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体育经济学时,应当借鉴和吸取人力资本理论中科学的、有用的成分,这是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也是由人力资本理论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2.准确界定体育产业内涵是制定体育产业政策的重要前提
关于体育产业的定义及内涵目前在学术界和体育部门中对此理解很不一致。学者们对体育产业概念的讨论不但不妨碍发展体育产业的新举措的出台,而且有助于深化对体育产业的认识,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
欧美学者认为,“体育产业是以满足消费者和其他行业对体育需求的生产经营和社会服务等部门的总和,其领域涵盖一切与体育运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部分学者将我国的体育产业分成三大类别:第一为体育主体产业,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的体育经营活动内容,如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经营;第二是为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体育相关产业,如体育器械、体育服装等体育用品的生产经营等;第三类是体育部门开展的旨在补助体育事业发展的其他各类产业经营活动。按照对体育产业的这一界定去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容易产生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体育相关产业”和体育部门办的“第三产业”究竟包括哪些?边界十分模糊,有人说除了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夕卜,还包括运动营养食品、体育书籍报刊、体育场馆建设、体育广告等。至于体育系统为创收而兴办的第三产业更是种类繁多。可见,如此定义的“体育产业’是一个跨多种经济部门、多种产业的大杂烩,内容十分庞杂。面对这样一个“大杂烩”,怎么能制定出一个有效的“体育产业政策”呢?第二,运动服装属于服装业,体育器材属于文化用品工业,运动食品饮料属食品工业,体育报刊、书籍属新闻出版业,体育场馆建设属建筑业。作为国务院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有职责和权利为这些部门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吗?第三,制定产业政策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产业政策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产业结构、产业分布结构,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推动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作为主管体育工作的行政部门,显然无力承担也不应该承担制定跨部门,跨行业的“体育产业”政策。
出现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上述对体育产业包涵内容的界定,违背了经济学关于产业的原理和产业分类的原则,把体育产业界定为一个不切实际的横跨多种产业的超级产业。这种“大而全”的产业结构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主体产业发展不够大,没有形成支柱性优势。体育产业的支柱产业应该定位于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和无形资产开发经营业,这三大支柱性本体产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目前规模有限,其市场运作也不够规范。另外体育产业的缺陷还表现在有缺位的本体产业市场,如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虽然目前也存在一些交换交易,但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劳务市场和体育技术市场并未形成,少有的一些市场行为,如运动员转会也不够十分规范。由于对体育产业的概念和构成范围在国内学术界存在明显的分歧,徐本力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将上述三类产业简单地组合在一起,统称为“体育产业’的观点,支持率仅为47.4%,而反对率却为526%;将发挥体育自身功能,为全社会提供服务性、非实物性形态的体育本体产业才是真正的体育产业的观点获得543%的支持率;专家们普遍认为,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它必须是体育部门经营管理或由体育事业牵动的产业。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体育产业的定义如下:体育产业是以体育运动自身生产和提供财富的产业;是以生产、提供和运动直接相关的财富和服务为工作内容的产业”。体育产业是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为本体的市场。重点应该是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体育部门根据体育市场发展的现状,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高层次的立法,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首先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是体育市场依法管理的前提;同时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经营秩序;在此基础上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形成体育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使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真正有法可依。
3.体育无形资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是薄弱环节
体育无形资产是指不具备实物形态但能为体育部门和体育组织使用,具有使用价值并带来经济效益的资产和资源。体育无形资产是体育产业经营和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及合理地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用好和管理好无形资产,关键是制定科学的政策,这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比赛、活动和体育组织冠名权的开发;2)体育比赛、组织的标志、专利以及使用权的开发;3)体育赛事转播权的转让;4)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名誉肖像权的投资经营和广告活动。
3.1 体育无形资产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无形资产具备提供体育服务和体育劳务的必需条件,体育无形资产的供求关系受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体育无形资产的作用在于可以促进体育服务的实现,产生经济效益。体育无形资产价值可以用货币计量,这是因为进入市场的体育无形资产属于可交易的商品,而商品的价值就是通过货币数量来表现的。体育无形资产的形成具有不确定性,供给的有限性,占有和使用上的时效性,因此体育无形资产是一种稀缺的体育经济资源。
3.2 体育无形资产的种类
体育无形资产是相对于有形资产而言的,是指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或者经济资源。体育无形资产可以分为4类。第一类为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冠名权、体育品牌、体育倶乐部名称和体育团队标志等;第二类为技术秘密,指体育经营活动中使用的、未公开的且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巧。它包括各种体育技术资料、图纸、数据、体育训练规范、方法和作业流程、体育营养配方、体育食品制作方法等;第三类为经营秘密,指体育部门或企业所掌握,不为公众所知晓的信息和资料,能为拥有者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带来的收益能超过本行业一般收益水平;第四类为特许经营权,一种是由政府或国际体育组织授于特许经营权,另一种是由企业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包括体育项目经营权、体育场地使用权、体育运动空间和区域管辖权及使用权等。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运动技战术和管理、训练方法和手段是重要且易被忽视的体育无形资产。体育运动技术是一种特别重要的体育无形资产,这种特殊的体育资源的获得要有大量的经济性或非经济性投入。因此运动员的转会的实质就是运动技术这种稀缺的体育经济资源的交易,是运动技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转移,而不应该被认为是体育人力资本的经营。在我国,优秀运动员都是由国家出资培养而成的,因此在无形资产的产权问题上与国外运动员不同,既有运动员个人的成分,又有国家的成分。因此在运动员无形资产的经营过程中,既要合理合法地保护国有和集体的权益,又要合理合法地保护个人权益。
4.结束语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指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有许多突破与创新。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纲领,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许多方面都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些突破与创新,对我们顺利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与目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党的十四大以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主要任务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决定》明确了制度、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已经从基本框架深入到了基本内容,实现了从形式到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提出了发展的“统筹性”,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这就是说,我们强调的发展不仅仅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是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不仅仅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的进步。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坚持和强调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把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在“统筹”的基础上,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统筹就是兼顾,就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和领域,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实现所有领域和所有地区的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在统筹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中贯彻统筹的观念和理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同稳定的关系,在深化改革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并促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决定》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性”,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发展观。
三、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并对股份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强调: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就在股份制与公有制之间搭起了畅通的桥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肯定了股份制在公有制实现中的地位,而且把它看成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一方面,标志着我们对股份制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将加大股份制改造的力度,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将走向股份化,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也将进入内涵建设阶段,逐步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相互制衡的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予以科学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逐渐进入社会经济领域,成为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和“重要补充”。党的十五大恢复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本来面目,解决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归属问题,承认它是不同于公有制经济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强调“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的范围和领域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给以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同样的身份和待遇,允许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壮大。《决定》指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非公有制经济不但与公有制经济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享有同样的权利和同等的待遇,使人们更加明确: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它的存在和发展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得到充分涌流。
五、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何为产权,则是理论界一直争论的问题。可以说,产权的含义不明确是制约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产权的含义及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
《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具有“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等主要特征。
明确了产权的含义和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有利于解决和明确以产权为核心的各种权利归属问题,既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加快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确定和明确各类资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出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各项权利都得到保护和保障,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住房消费贷款近几年来呈现迅猛增长趋势,随之也加大了住房信贷流动性风险,加之信贷市场不规范,存在许多的风险点,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金融安全,为此如何防范和降低住房信贷风险,增强住房信贷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做好这方面的研究,对于住房信贷业务发展,提升住房信贷收益,稳定房地产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住房信贷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住房信贷运作管理机制和服务平台不健全
住房信贷在金融服务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资金运行特征鲜明,尤其产生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在住房信贷管理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服务平台,尤其个人消费者信用评估系统建立以及风险防范体系建立是住房信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我国金融机构内部办理住房信贷,除了一部分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大多数商业银行缺乏科学、完备的一整套住房信贷内部运作管理机制以及住房信贷服务平台,导致商业银行在发展扩大住房信贷业务中具体操作出现重重困难。尤其是在消费信用评估方面、消费信用调查、贷后跟踪以及监督管理、以及相关的法律监管体系等方面,在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技术、服务平台等建设显得较为薄弱,均是缺乏科学、完备的内部信贷管理运行机制和统一的制度建设。另外诸多的信贷管理需要许多流程比如公正程序、保险、关于房地产进行抵押登记程序、以及对公积金管理程序,都涉及到诸多管理部门。在银行内部缺乏专业人员对其运行程序实施统筹管理监控,而且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公贷款管理程序却是套用在消费信贷管理中,这样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完整。此外,在诸多的商业银行内部普遍缺乏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管理机制,风险识别、分析、风险定量缺乏科学规范化管理体制,同时存在关于住房信贷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由此导致“假按揭”风险以及有关资金流向风险时有发生。
(二)抵押贷款证券化条件尚未达到
作为结构性融资的一种方式,住房抵押贷款证?换?用于防范住房信贷风险和化解住房信贷风险的基本途径和方向。然而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培育不太完善成熟,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换?的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此,很难充分发挥证?换?这一防范风险的举措。有效地将短期资金转化为住房金融的长期资金,就需要金融市场的发达以及住房信贷运行机制的支撑,否则无法满足目前我国住房金融所需要的巨大资金缺口。为此积极推进住房消费信贷业务发展,完善住房金融市场,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换?发展,是有效防范和化解住房消费信贷风险,促进住房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三、加强住房信贷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对策
(一)进一步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当前,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不断完善,需要各个部门建立统一标准,不断完善客户信用记录系统。完善信用记录查询系统,保证商业银行及时调取查询个人详实的信誉资料,从而为守信用的消费者及时得到银行住房信贷资金提供支持,杜绝不守信用的消费者有机可乘。此外建立良好的个人信用制度,可以保证银行富裕资金投向个人信用记录良好的消费者,满足消费者对住房贷款的需求,如此既可以增强银行信贷防范风险能力,同时扩大银行贷款利润,为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
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风险防范制度,是加强住房信贷管理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准相对较低,信贷管理不完善,缺乏金融市场机制的约束和激励。在住房贷款之前,商业银行对贷款人的真实信息实地核实和审查力度不够,单凭贷款人出具的各类证明资料就先行放贷。为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增强信用风险管理水准,不断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风险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相关责任追究机制,推行房贷前的细致审查、发放贷款中的实地验证、以及发放后的跟踪核查,是有效控制住房信贷风险的根本举措。
(三)开展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商业银行二级抵押信贷市场的建立,可以有效处理和降低房地产消费信贷流动性风险。也就是在满足一定条件情况下,商业银行把房地产抵押债券通过一定程序转化为证券形态,面向广大投资者和公众进行公开出售,为此将具有实物性的房地产抵押转变为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证券形态,达到资金最大化融通的目的。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换?,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增强房地产资产的流动性,提升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控制风险的能力,同时有效缓解降低市场参与者所承受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住房信贷管理水平,对于促进证?换?提供可行性条件,只要证券监管部门完善规则机制,通过试点推广,改善住房抵押贷款证?换?市场环境,降低其市场交易成本,才得以顺利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换?。
如何把循环经济原理运用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去?根据××*同志等循环经济专家的经验总结,笔者认为,要明确“四个入手”和“一个机遇”:即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入手;从治理污染入手,把治理污染与加快发展结合起来;从生态修复入手,变单纯的恢复治理生态环境为经营生态环境;从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入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的产业调整方向。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循环经济原理,深刻领会循环经济的内涵,牢固树立循环经济理念,而且要认真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建立循环经济的攻坚队伍,真正把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的行为原则。”把这四项原则贯穿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认真地、具体地加以运用。
第一,减量化原则的运用可概括为“九节一减”。包括:“节地”,修建民居、村镇建设、修路、建厂等都要注意节约用地、集约用地;“节水”,在农业生产中,要注意把兴修农田水利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种”,农民种一亩小麦一般要30斤种子,而科学用种只需20斤;“节肥”,要大力推广测土施肥、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节药(含除草剂、抗生素、激素等)”,要大力发展沼气,采用沼液代替农药等科学方法减少农药使用量;“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生产和生活用电;“节油”,使用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要注意节约柴油、汽油;“节柴(节煤)”,在农村生产、生活中,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可使畜牧养殖业提高肉料比、节约大量粮食;“减人”,即减少农民,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让其走向市场。
第二,再利用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做强加工业。主要体现在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进行系列开发、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农产品加工后的废弃物多属于原来农产品的组成部分,仍然含有大量有机质,相对开发价值高,开发成本低,且开发技术容易掌握,做好了,其效益可能超过主产业。
第三,“白色农业”是再循环原则运用的具体体现。“白色农业”目前在农村运用最典型的就是沼气,将人与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沼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清洁能源。
第四,再思考原则的运用表现为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经营生态环境,不仅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要保护好、利用好,对中等的生态环境要进一步优化和开发好,对比较差、甚至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也要在治理改造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如在城镇,对臭水沟、污水塘的污水进行治理并绿化好,周边地价就会增值;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是一个全局问题,战略问题。从实践来看,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的试点停留在村、乡镇一级已不够了,必须在一个县范围内全面推动,实行整体检测、整体规划、整体认证、整体品牌、整体销售、整体实施。
第五,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生态型村镇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在实践中,要着力“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主要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服务经济搞上去。
二是村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而决不是单一和简单的拆楼建房。诸如:水系统,要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四大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使用好“中水”。要树立“亲水性”意识,建好村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能源系统,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如发展沼气、太阳能、小水电、地热能、潮汐能、风能等;交通系统,要抓住国家发展农村公路的机遇,设计好村镇道路的布局网络。要把农村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把路修好,把树栽好,把房子盖好,把田种好,把清洁生产抓好,把安全文明卫生搞好”;建筑系统,对新的建筑要大力推行节能省地治污技术,要发展适合农村的新型环保建材。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在生态建设方面,小城镇绿化要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农村垃圾和污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要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小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小城镇要做好防洪避灾措施等。在绿化美化方面,要纠正当前存在着绿化美化“城市热农村冷”、年年号召、每年没动的现象。首先要把农村的绿化美化工作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发展规划,增加必要的投入,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农村考核的责任任务。其次,要城乡统筹,提高农村的绿化水平,彻底改变多年形成的“重城市轻农村”的绿化局面。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调动农民义务植树、美化家园的自觉性。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要树立全面的发展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第六,推动循环经济,要解决四难六出路。有关专家认为,实践证明,随着社会化的
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面临着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4个“难以为继”,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惟一出路。要解决上述的“四难”必须要从以下6个方面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理念创新。树立资源紧约束条件下求发展的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充分开发利用投资环境、地缘优势、文化环境等无形资源,“种高产田”。
——法制创新。制定法规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构建全市一体、运行高效的执法网络。
——政策创新。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制订城市(尤其是构建“江南生态休闲城”)的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多种政策手段调节经济活动。要设置奖惩及落后技术强制性淘汰制度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
引言
城镇化步伐的迅速发展以及产业更新升级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市建设过程中新建、改建、拆除楼房数量的持续增加,都是导致建筑垃圾产生量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垃圾的处理已经明显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速度。面对这一情况,如果相关部门不及时采取有效此时的话,未来我国必将面临建筑垃圾无处填埋的困境。
1、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
1.1 工程渣土
工程渣土指的就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渣土。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后发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城市建设仍然保持在较大规模的投入状态下,工程渣土仍然是最主要的城市建筑垃圾。但是工程渣土具有的成分单一以及污染较小的特点,为其后期的二次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比如,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很多城市豆浆工程渣土用来填海造地、低洼回填等,这种城市渣土的资源化利用,虽然有些的缓解了城市建筑垃圾处理难的问题。但是由于用于消纳处置工程渣土的大型场地较少,再加上工程渣土运输的车辆较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渣土消纳的效率,即便是有些地区已经设置了工程渣土的消纳场所,但是也仅仅是解决了少数工程的渣土消纳问题,无法满足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渣土消纳工作的要求。
1.2 工程泥浆
虽然工程泥浆因为杂质较多处理难度较大,但是工程泥浆的产生数量却非常少。目前,我国针对工程泥浆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经过简单处理后与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用于吹填造地。(2 )低洼地复耕,在吹填造地对工程泥浆需求量不断减少以及可用于处置泥浆低洼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工程泥浆产生量与泥浆处理能力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而低洼地复耕则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实施低洼地复耕的政策,有效的缓解了工程泥浆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3 建筑废弃混凝土
建筑废弃混凝土因为自身具有利用价值高、成分简单以及回收利用方法易于实施等特点,长期以来都是建筑垃圾中资源化利用效果最显著的,就目前来说,我国很多底气的建筑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率都达到或者接近100%。相关企业将回收的建筑废弃混凝土破碎、加工制成符合标准要求的再生骨料等再生产品,然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将其应用于混凝土、预拌砂浆、墙体材料等成品或者半成品材料中,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城市建设的建筑材料使用量,而且降低了工程建设的成本。
1.4 装修垃圾和拆房垃圾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住房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产生量也呈现出了稳定增长的发展趋势。就目前来说,我国针对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尚处在起步的阶段,很多地区虽然已经加快了相关设施建设的步伐,但是由于进程相对缓慢,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资源化处理要求。所以,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来说,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仍然处在相对较低的阶段。
2、建筑垃圾资源化有效利用措施
2.1 建立分类别管理制度
由于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不管是在成分组成、产生主体、产生时间、运输途径,还是处理方式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管理的制度,明确主观部门在建筑垃圾工作中的职权和义务,理清建筑垃圾产生量数据来源,然后通过建立建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的方式,充分发挥完善垃圾处理终端处理设施的优势,提高建筑垃圾产生量管控、运输和处理的效率。(1 )工程渣土。为了最大限度的缓解消纳工程渣土场地紧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相关部门可以采取就地或调配利用等方式采取简单填埋处理为主,消纳场填埋为辅相结合的处理方式。(2 )工程泥浆。工程泥浆因为自身具有含水量高且含有膨润土等化学材料添加剂的特点,如果处置不当的话,必然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目前常见的工程泥浆处理方式主要以现场处置技术为主,所以政府部门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工程泥浆现场处置监管工作的力度。(3 )工程垃圾。针对工程垃圾的处理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绿色施工管理理念的要求,加强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源头管控的力度,针对无法再次利用的建筑垃圾,应该从源头上分类,使其分别进入终端处理的环节。(4 )拆除垃圾。相关部门在处置拆除垃圾前,必须明确拆除垃圾的产生者必须按照要求承担拆除垃圾处理的相关费用,通过建立产生排放、运输、处理相互制约管理机制的方式,提高拆除垃圾处理的效率。(5 )装修垃圾。相关部门在处理装修垃圾时,应该从强化装修垃圾源头的分类管理着手,按照终端设施的条件合理的进行装修垃圾的分类,为后续装修垃圾的处置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合理布局垃圾处理网
相关部门应该通过合理布局建筑垃圾中转分拣点和资源化利用场所的方式,提高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水平。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时,应该严格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功能完善、明确分工、加快建设的原则,增强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场所的规划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采取一主多点的设置方式,将城市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场所设置在交通便利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位置。然后通过建设垃圾资源化生产线的方式,对废塑料、废木质类相关材料利用相关技术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和利用,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优势,提升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的稳步提高。
2.3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生产、使用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提供法律依据。虽然当前我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已经在新型墙才、商品砂浆、道路材料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但是由于受到使用标准不统一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应该针对建筑垃圾各个类别的特性,制定不同的资源化利用标准、路径以及产品应用标准,做好符合标准要求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的备案管理工作,同时制定完善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品强制使用和鼓励使用制度,鼓励各个行业按照标准和规范使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品,才能在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效率的基础上,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总之,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的同时,城市管理部门处理建筑垃圾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为了提高城市建筑垃圾处理的效率,相关部门必须紧跟时展的脚步,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产业建设的步伐,通过建设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以及制定建筑垃圾长期处理政策,才能在推动城市建筑垃圾处理行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无害出处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维妍,张爽,常瑞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发展历程[J].环境与发展,2020,3207:205+207.
[关键词]市场;法治秩序;规则
[摘要]当前,在整治经济秩序及规范市场中,行政管理只应弱化,而行之有效者在于必须强化法律手段。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民事立法、经济行政立法,加强行政立法和依法行政、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法,使我国尽快从一个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这是解决我国经济秩序混乱的根本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新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模式还在探索之中,因此,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混乱。例如,经济欺诈现象较为严重,逃、废债行为相当普遍,债权人利益不能得到有效维护,诈骗、逃汇骗汇、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犯罪行为仍较为猖獗;假冒伪劣商品愈演愈烈,不仅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而且也危害了许多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依然存在,并妨碍了统一市场的建立。这些混乱现象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败坏了国家信誉和改革开放形象,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也给人民群众和广大消费者造成了损害。当前,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行为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大,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可以有两种手段供我们选择,一种方式是强化行政管理、扩大行政权限、加强行政处罚;另一种方式是强化法律规范和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前一种是行政手段,后一种则是法律手段。我认为,当前单纯依靠强化行政手段来治理混乱秩序并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尽管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国仍处于从集中型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阶段,政府虽然在很多方面采取了各种简政放权的措施,但政府享有的行政权限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相比,仍然过大。例如,政府各种名目繁多的审批和处罚、对交易自由和财产自由所设定的各种不合理的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市场主体所应当享有的必要的自由,也障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所以,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行政权力不是应当强化,而是应当逐渐弱化,这一点已经形成了社会的共识。而强化行政权力,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市场主体所应享有的自主自愿,而且与改革的方向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另外,强化行政权力,不能从制度完善上来解决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有可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短期内或许能够见效,但从长期来看,难以产生应有的效应。
我认为,整治混乱秩序、规范市场必须要强化法律手段。也就是要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强化依法行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秩序,尽快地使我国从一个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过渡。我国宪法已经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当前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将规范市场与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作为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组成部分。事实上,只有加强法治,强化法律的规范和管理,才能真正建立市场经济的规范和秩序,其理由在于:第一,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主体是平等的,其利益是多元的,资源也是不断流动的。因此,市场经济要求实行自由的交易和公平的竞争,这些必须要靠法律来维持正常的秩序。例如,在计划经济,可以通过行政的调处、领导的平衡和干预来解决各种经济纠纷和民间纠纷,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形成于旧体制的解决争议的已被证明无法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的需要。在一个开放的、自由平等主体的交易构成的市场经济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必须要靠法律来规范,而其产生的纠纷也必须主要应当靠最终解决争议的机构——人民法院来解决,这就是说,要通过法律手段来形成秩序。第二,从目前市场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来看,尽管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转型时期社会变动的负作用,需要靠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制度的重建来解决,但相当多的问题仍然是法治不健全、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等原因造成的。例如,假冒伪劣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地方保护主义、以罚代刑和处罚不力造成的。第三,通过法律手段来整治秩序,这就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建立长期、稳定的市场监管体系,解决市场混乱的问题,真正使市场经济形成良性的循环。
1、国际政治经济学引入体育发展研究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面对持续恶化的全球贫困状况,一些国家居住着数百万世界上最贫穷的人,没有任何发展机会可言,需要根据具体环境采取具体措施,改善生活机会以促进世界和谐发展。体育对全球发展做出的贡献,可以归结为在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救援方面的努力。因此,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体育做出的任何贡献都必须建立在更大范围且坚持不懈的工作之上。在此广泛借鉴国际例证,证明体育在帮助改善当今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机会方面的潜力。
从非洲一些地区流向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被比喻为一种强有力的国际贸易,其中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运动员离开祖国,转而效力一些石油大国,如雅加达和巴林等。这种对非洲足球人才的抢夺或许可以等同于不同殖民时期对非洲矿产资源的掠夺。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出力,而世界各地的富有国家获利。对非洲运动员的抢夺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运动员被诱惑进入美国的大学,而如今,世界各地的石油大国直接从非洲购买优秀运动员,运动员的行动自由可能会导致国际田联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在自由市场规则和资本主义背景下,个体的流动性在日益增加,这点毋庸置疑。但是运动员跨国流动原则不应该损害成员国的利益。作为政策回应,例如尼日利亚收紧了运动员出国签证的条件,试图以此阻止运动员的流失。
当前对体育和资本主义存在两种观点。其一是从体育发展的角度看待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可以视为当下人民和国家之间的一系列关系。体育是一种普遍信仰,体育同样也是造成国家和人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第二种看法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体育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体育或许能够给许多地方和人民带来希望,但它同样也可能成为历史上对平等原则、公正和缓解贫困的工具。过去通过体育进行的干预工作还不足以实现上述任何一个可能性。
2009年初,国际社会想要努力理解新的金融危机的意义,它的起因、持续过程、结果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这场全球危机始于2007年夏天,由信贷紧缩拉开序幕,国际金融系统的崩坍也预示着国际力量平衡中可能出现巨大的改变。虽然这场金融危机始于美国,但权力平衡的变化给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而这种意识形态至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对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美元的价值和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未来很可能取决于中国。有学者观点认为,这些转变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财政、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危机。
许多世界最贫困的国家继续拒绝国际社会一次又一次提供的可持续性援助。体育历来一直被当作人道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充分使用,是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运动员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行方法。历史上有关体育和资本主义的资料中有很多例子,证明历史上的体育是如何发挥干预作用。在此对既有文献成果进行回顾,在未来可能新世界秩序的背景下,用一种更有依据的方法对体育和国际发展进行描述性研究。发展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缩小贫富世界之间的差距,世界上最穷的人,生活在最底层的百万人民,面临着不可遏制的悲剧。笔者尝试探讨体育在这一消解世界贫困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2、国际援助与缓解贫困:一个新的体育发展议程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生态经济管理
一、生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概述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现代经济,从其本质上讲,是生态经济;从其运行的方式上讲,是市场经济。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二者既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致性特点;同时又有相互制约的矛盾性特点。因此,在理论上研究如何利用生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克服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性,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事业,将是十分重要的。
二、增强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包含着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宏观生态总量平衡两大平衡。在生态经济系统中,一定的经济平衡总是在一定的生态平衡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平衡这种稳固性和耐受力,不仅要靠自身的调节,而且更重要的还要靠经济力量的支持和促进。因此,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三、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针对现在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要抑制对资源环境的过度需求,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能力,努力调节好有限的日趋减少的生态资源和无限的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好不断增加的排污量和相对缩小的生态环境容量即有限的净化能力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总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总供给之间的基本平衡,保持生态经济稳定、持续、协调发展。
2.中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工业和城市生态经济管理是我国生态经济管理的重点领域。它的主要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态经济管理体系,加强对工业和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整治,减缓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部分工业部门与行业和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逐步实现工业和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3.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参考文献:
[1] 夏汛鸽:生态社会市场经济释义[J]. 开放导报, 2003, (08)
[2] 邓三龙, 彭福扬: 发展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湖南社会科学, 2002, (06)
[3] 陈宝兰: 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