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和经济发展

时间:2023-10-07 09:02:31

导语:在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和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隆德县;县域经济;农业经济;措施

1隆德县辖区内乡镇分布概况和经济发展

全县幅员面积985km2,辖10乡3镇1个街道办事处,118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21万人,其中回族人口2.13万人。由于隆德县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带,因此整体农业经济几乎都是靠天吃饭,再加上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整体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不容乐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前各个乡镇的交通建设基本能达到村镇道路硬化,这些对村民的出行和对外界的沟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在信息技术发展方面,由于村民的文化水平有限,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优势还无法对农户的实际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因此,信息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在土地开发方面和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都是进步缓慢。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出来的这些问题,都对当地农户的实际生活和经济收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2山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山区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当地农户对现代农业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概念比较模糊,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更加趋向于传统的农业经济自然发展模式,观念的封闭和思想的僵化,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特色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现代订单农业发展迟缓,在农业种植上大多都是趋同于盲目性,跟风种植,导致农产品价格无法提高。这主要也是对价值理论的理解趋向于空白,对市场规律比较陌生,对供求关系无法掌握。在村干部的选举上,由于农村整体文化水平比较低下,只要识字和比较有威信的人基本就是选举的对象,而这些人基本就没有什么科技和文化知识,用这样的村干部去带动全村人去发家致富搞创收,无疑是痴人说梦。更有甚者,由于村干部工资低廉,基本没有什么服务意识,因此产生的村霸存在压榨农民、挪用贪污用于农村扶贫的各种款项,中饱私囊,这样的村干部的存在,不仅没有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的影响了党在当地群众中的威信,祸害了党群关系,引发了潜在的社会矛盾,致使当地群众的经济生活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对党和政府的政策理解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解决广大山区村干部的使用问题也是当前必须面对的问题。

3对当前隆德县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农业协会可发展订单农业、手工产业,能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工业化出产模式。使农户联合起来破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和习俗、结合自身特点、规范自身行为、谋求自身发展。农企结合、互补。引进企业、土地折股量化、农夫变“股民”、就地“工人化”。无工不富,农民若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集中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变股民,离土不离村,月月领工资,按期有假日,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工农结合,这将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应积极引进企业,充分施展其在市场开拓、技术立异、资金融通、信息收集利用、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结构晋级等方面的作用。

3.2大力培养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

农业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民的能力和素质,一个懂得并精晓运用泥土、植物、动物、机械的科学知识的现代农夫,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产出丰硕的食品。应全面培养农村学生,使得被升学淘汰出局的学生不会成为新一代有文化无生存技能的“科盲”。应把教育和农业相结合,施展职业教育的作用,使县域今天的教育成为明天的经济。县域缺乏哪种专业人才,公示给报志愿的学生做参考。施展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福利待遇要适当向农村倾斜,调节人才流向村域。抢占人才制高点,吸收高学历人才,优化智力资源配置。组建“人才库”、“军师团”和“专家网”等思维库。“思维库”的上风在于宏观与理论,政府的上风在于微观与实践。在村干部的选举和任命上,尽量做到德才兼备,严格杜绝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为非作歹,这个就需要乡镇一级政府在村干部的选取上严格把关,确保选举的每一位村干部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作者:雍秦科 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机机械化;发展;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 S2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65-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根本标志,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环节,这是由农业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决定的。助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社会化进程,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1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需要

1.1 农业结构调整主要着眼于品种调整、提高效益,从而达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目的

依靠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实施农机节本增效工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机科技含量,能够加快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进程。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根本出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瞄准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为农业提供新品种的机械,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机械,使农民增加效益的机械。

1.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要加速农机装备更新换代,优化农机技术结构,改善农机作业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农业增长速度。就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运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和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从技术和生产手段上支持农业结构调整,从结构上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走农机技术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农业的整体发展。

1.3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优化,应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以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原则,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经济作物、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升级。

2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2.1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产业化互相促进

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30多年改革经验证明,农业机械化发展快的地方,生产要素就能得到合理配置,就能促进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出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农机服务实体出发,对农机服务实体实行区域布局,实现农机服务规模化、专业化,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程度和组织程度,拓宽农产品的销售空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2 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要求更加完善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如果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机械化,那么农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产业化。产业化不仅要求深化传统农机服务的内涵,更要求扩展现代农机服务的外延。促进自身服务和对外服务的协调发展,在服务中探索农机与农艺结合的新途径、新方法,完善农机为农业服务的功能。

2.3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市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农业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发挥农业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基础调节作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国有、集体、股份合作、个体等多种形式并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

3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

3.1 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竞争愈发尖锐和激烈。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许多发达国家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都在加紧调整其科技和经济发展战略,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在实施了科教兴农战略后,大力培养科技人员,不断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较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3.2 科技仍然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针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水资源缺乏、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必须要以科技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把农业的增长速度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走扩大再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至关重要。

3.3 科教兴农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必须要以机械设备为载体,才能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第3篇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从我国农村的实情出发

我国12亿多人口,9亿为农民,农民约占全国人口的80%。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地区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受到较大的限制;其次,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当务之急,是加大基础教育力度,努力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再者,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要真正意识到,只有周围的农民都富裕起来,整个经济发展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先富起来的农民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广大农民,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已经在一些地区的农村形成了一种气候,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在看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存在着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又孕育着巨大希望。

此外,从实地考察和中外合作社发展比较来看,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市场发育程度、专业化生产水平和规模、农民参加合作的积极性,还要有一批热心合作事业的带头人以及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等。

第4篇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为:全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16个(其中:县级40个,乡镇级45个,村组级31个),入社成员1299人。从事养殖业的32个(以养牛、羊为主),种植业48个(其中从事蔬菜种植16个,木耳种植5个,马铃薯种植5个,粮食种植13个),全部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116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时间都是在2002年至2012年12月之间;有章程的协会有105个,无章程的有11个。

现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16个,注册资金19609万元,其中:政府扶持110万元,成员出资19499万元。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人均纯收入8465元,比普通农民多1713元。

我县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数量相对较少,覆盖面低,规模不大,入社农户占总户比例小,规范性发展不足,经济影响力十分有限,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对策

1、集中力量开展新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培训

通过广泛的宣传和有步骤的进行辅导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培训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永恒的主题,合作组织为了搞好经营,需要社员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意识。只有不断地加强对社员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更好地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2、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加强引导和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己的组织,必须确保农民的主导地位,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在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愿的前提下,依法做好章程的规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登记申请文件的准备等有关事项的辅导和指导工作,新发展一批,改造转型一批,完善提升一批,力争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较快的地方、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3、树立典型,确保发展方向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它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突破社区界限,由农民自愿组建的互合作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应当采取引导和扶持的方法,不能搞行政干预、行政捏合,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典型示范推动其发展。要推出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4、借助外力,加速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农民,受自身素质的局限,只有借助龙头企业等外力的推动,才能更快地发展壮大。因此,大力发展以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有一定规模的大型龙头企业,对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这些市场开拓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水平高、对农产品吞吐量大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可以解决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一系列难题,农产品就有了比较稳定的市场,就能带动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政府扶持和组织推进力度

第5篇

我区农牧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牧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通过实施种加养、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牧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形成农牧生产的有效转化。根据西藏农牧区实际,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已开始鼓励形成多成份、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并使之持续健康地。主要形式有:“基地+农户”一体化经营型(如林芝藏猪藏鸡繁育基地);“公司+农牧户”一体化经营型(如白朗县嘎东镇贵热村半糌粑加工厂);“公司+农牧户+基地”产业化经营型(如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批发市场连农收户型(如江孜大蒜出口基地);农牧民个体经济组织帮助农收户型(如那曲尼玛县牧业股份合作制)。

龙头企业是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关键,起到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生产与农牧户经营的重要作用。我区除七家自治区和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外,几乎7个地(市、区)的龙头企业还处在萌芽阶段。各地(市、区)培育的龙头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标准,有的图有虚名。如那曲牧工商总公司负债率已超出的100%,企业正面临着破产;山南雅砻绿色畜禽发展有限公司为农发项目性企业,企业运作极不规范,产品竞争优势差,带动农户能力不强。等等。

根据“建设一批规模适度、起点高、含量较高、与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相适应的龙头企业”要求,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是:近斯自治区重点扶持5—8家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带动农牧户能力强,能带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各地(币、区)重点扶持1—3家龙头企业。2010年,自治区级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力争发展至15家,农牧产业化初具规模。

二、西藏农牧产业化和龙头企业存在的主要

1、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没有特色产品支撑、附加值低

西藏农畜产品加远远落后于生产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拳头产品、精品少,深加工产品更是缺乏,农牧业生产链条长的优势和潜力尚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我区农畜加工企业产值占农牧业总产值比重十分微小,而加工的大部分产品限于初级加工水平,精深加工很少。以肉类加工为例,发达国家经过深加工的冈类占总肉类的30%以上。而我区绝大多数肉类末经任何加工直接上市。农畜产品原料质量缺乏的分类和级别标准,产品无档次,形成不了特色产品。

2、龙头企业运转资金困难,带动农牧户能力不足

,西藏涉农企业大多为小型、微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利润薄,自身积累缓慢,投资风险顾虑多。而已建立起的一些龙头企业因受债务沉重、机制不完善及市场波动等问题的困扰,在农牧产业经营中举步维艰,有的已濒临倒闭的边缘,因而龙头带动作十分有限。由于一部份企业信贷资严质量差,不良货款比例高,经营管理混乱等因素,造成了目前企业风险大,银行信用度不高,借贷能力差等致命问题。

3、地区间农牧产业缺少合作、没有专业市场相适应

除自治区规定外,各地区基本没有较为显著的优惠政策,各地(市、区)缺乏带动性的专业批发市场,形不成规模营销优势,难以承受市场风浪的冲击。我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处在摸索阶段,培育龙头企业优惠政策不配套。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我区部门间协调和管理力度不够。可以借鉴山南等地任务分解功能,更好地界定地区农牧区、农发办、乡企局、林业局、经贸部门、外贸部门、计委、财税金融部门、科技部门、工商等职能单位具体牵头、协作的工作。

各地(市、区)间合作基本没有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龙头企业、农收户仅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地方政府、企业、农牧户三者间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也没有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更谈不上西藏特色资源共享。

4、龙头企业经营和管理体制不顺

宏观来看,我区没有统一的龙头企业管理机构,多头管理,目行其事,也没有形成较统一的规划,使得企业的发展出现无序运作现象。

微观来讲,多数农畜产品加工体制较为落后,虽然在拉萨、山南、那曲等地少数企业先后或正向股份制企业迈进,但多数企业改制条件并不成熟。也有如日喀则等地区没有一家企业进行改制。

5、营销手段落后,市场份额小、市场占有率水平低

西藏企业营销队伍规模太小、基不没有营销倍训(包括上岗前的初级培训和轮训)、营销的职能管理几乎是空白、营销的基础工作薄弱。相当数目企业除在当地外,没有在区内其他城镇外设立营销场所或机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对严品品牌意识谈漠,商标注册和产品包装装璜、广告宣传工作严重滞后。今后,完善营销管理,搞好高原绿色食品统一标识、统一包装、形成具有西藏地方特色食品生产加工体系,增强创汇能力工作迫的眉睫。

6、人力资源发展水平低

西藏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主体是先前集体制企业职工和合同制工人,劳动者的素质较差,文化程度峰值是小学或半文盲水平,高中及或职业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极少,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西藏农牧民整体素质低下,大大了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发挥,限制着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

7、农收民生产经营观念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我区农牧民惜售思想较重,高地意识不强,市场农业起步艰难。

三、建立西藏农牧产业化制度保障机制

1、建立政府的利益调节机制

利益调节是政府对农牧产业化过程的行政干预和宏观调控。政府通过政策措施,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各个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农外各个环节的利润向农牧民有计划地部分返还,把不同产业部门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同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结合起采,把保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与增加农牧民收入统一起来。健全利益调节机制,主要通过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实现。

2、农较产业化经营制度保障机制措施

①保护价格制度

保护价格制度(即最低限价制度):政府规定对某特定产品的最认低价格约定或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限价。如“农产品支持价格。建议可以采纳在有关农牧产业化经营合同中作出如下制度性规定: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市场价格收购农尸的签约产品,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保护价格时,“龙头”单位就得按合同价格收购农牧户的签约产品。

②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

我区农牧产业化经营风险性大,自身抵御风险能力弱,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制度已迫在。建议政府采取“龙头”企业从利润中挤一点、农牧户从收入中拿一点、地方财政从农收产业化项目投资中划拨一点的办法,提取风险基金,专帐储存,逐年滚动,以备发生大的、市场风险时使用。

③资金扶持制度

“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对农牧户的资金扶持不是固定的,视发展需要而定。一般农牧户资金微薄,又不容易货到款。为适应市场需要必须进行某种资源开发、产品开发、品牌开发和技术产品,但农牧户因缺乏资金而不能启动,这时就需要“龙头”单位对参与开发的农牧户给予资金扶持。这是“龙头”单位对其自身发展需要而垫付资金与无息贷款相类似,不应理解为是“龙头”单位对农牧户恩赐。

④低价供应或赊销生产资料给农牧户的制度

农牧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进行初级产品生产,需要某种或几种生产资料而又出现资金不足或没有现金支付时,“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往往以低价供应农牧户所需要生产资料,或者将生产资料赊销给农牧户,待农牧户交售农畜产品进行结算时再扣除所用费用。这种制度安排可以避免市场机制引致行为的盲目性,保证产业化经营系统内资金配置及时到位和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⑤无偿提供技术资料和服务

西藏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基地”单位、专业协会、科研机构等组织无偿向农牧民提供各类生产技术服务。比如,藏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合同或契约或订单解释、科普资料提供等。

⑥建立奖励基金

为了调动农牧户的参与产业化生产积极性,地(市)、县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投入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对完成生产交售任务的农牧户、乡村干部、技术服务单位、“龙头”企业、“基地”单位年终给予一次性奖励。

⑦规范

主要是加强有关经济立法,建立和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并加大执法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可以考虑制订《农业产业化地规》。 四、深化西藏龙头的扶持和动态管理

1、深化国家、自治区级龙头重点企业的扶持

第6篇

[关键词]合作社;齐齐哈尔;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5 — 0081 — 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齐齐哈尔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基地,在全国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紧紧抓住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翘点,发挥其强大的驱动器作用。

一、大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原因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土地规范经营的必由之路。目前农村土地仍然以分散经营为主,虽然出现了逐步集中的趋势,但总体上都没有实现规模经营,都是种粮的小户、中户和大户。农村一人几亩,以家庭为单位的小户也就种上几十亩,中户100-300亩,大户1000亩左右,远远未达到规模经营的程度。因此,只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走合作发展道路才能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2.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农业是指向农业大量输入机械、化肥、燃料、电力等各种形式的工业辅助能,用现代科技武装,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生产效率达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说白了,就是将现代科技、机械、管理和各类生产要素集中向农业投放,这种投放的前提应该是集中经营,分散经营平台是不具有现代农业承载能力的。目前来看,合作社是农村土地集中经营的最有效途径,所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

3.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农村城镇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目前的形势看,农村经济不够发达是制约城镇化的首要因素。农民进城镇不是差钱就是差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源于土地的束缚,大多数农民被少量的几亩几十亩土地绑的结结实实,他们不是不想住上“洋房”,而是住别墅、住楼房根本不适应小户农业生产,城镇距离土地路途遥远不说,甚至农民的小型农具都找到不合适的地方存放。怎么才能让农民安心的走进城镇?那就是土地有代耕,进城有岗位。合作社恰恰能够解决代耕的问题,不仅本身能够创造部分岗位,延伸的产业链可以直达城镇,发展工业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所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催化剂。

4.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无论性质是什么样的合作社,也无论是由什么样的人领办的合作社,都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力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形成规模后的种植业农资成本降低、用工成本降低,产量提高、价格提高,既增产又增收。这种降低和提高最终惠及的是拥有土地的农户,即便是没有真正走上合作入股的家庭式合作社也抬高了土地的承包价格,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二、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

(一)增速较快。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尤其是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160家,增速明显。随着市委、市政府对于合作社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农民对于合作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我市合作社的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大。

(二)分布广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我市七区九县市遍地开花,聚集当地的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合作社的类型包括种植类、养殖类、农机类、畜牧类等多个类型。

(三)带动力强。在市、县、乡三级的大力支持下,涌现出一批带动能力非常强的合作社典型,如克山的昆丰大豆、仁发农机,依安的惠民农机,吸纳了大批农民入社,土地规模化经营,带动了大批当地的农民致富。

三、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行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在整体运行上不够规范,内部设立的制度不够完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没有有效形成。有的设立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但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在财务、合同、利益分配、风险规避等机制方面不够健全,内部的管理机制也不够完善。

(二)人才相对匮乏。保障合作社的长远发展,人才是关键。目前,我市大部分合作社中存在缺乏人才的现象,合作社的管理者与社员文化素质不高,且年龄偏大。经过调研,发现目前合作社较为缺少五类人才:一是缺少带头领办人才。截至2012年末,全市合作社带动农户36.3万户,距离农民全部入社目标差距很大。从调研情况看,农民有组建合作社的愿望,但缺少领办人才。二是缺少经营管理人才。绝大多数合作社没有专业管理人才,理事长“一肩挑”。据问卷统计,有1180家合作社缺少经营管理人才,占28.9%。三是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据调查,合作社主要缺少农业技术、兽医、农机维修等方面技术人才。部分农机合作社反映,维修人才紧缺制约机耕作业,设备稍有故障就得外请维修人员,费用高周期长,影响了合作社发展。四是缺少市场营销人才。产销一体化的合作社普遍反映缺少营销人才。据问卷统计,缺少市场营销人才的202家,占已注册商标合作社的40.0%。五是缺少财务管理人才。各类合作社的财务管理,目前基本由村会计负责或委托县乡经管部门。村会计一般年龄较大、专业水平较低,县乡经管部门业务繁忙无法顾及全面,会计人才缺口很大。

(三)资金保障不足。对于合作社而言,无论是种养殖技术的推广,还是合作社规模的不断扩大,都需要充足的资金作为保障。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合作社的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缺口,而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也成为合作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难题。一方面,单纯依靠农户自行集资无法满足农民合作社壮大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合作社在融资贷款的过程中,缺乏抵押担保,很难成功融资。

四、对于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不管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都是必然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以赴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纵深发展。

(一)抓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不能仅靠农民自发地去组建,要发挥政府在其组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各地也都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工作中,应进一步强化指导与服务。一是加强宣传,强化意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和合作理念,确保有关法规到基层、到农户、到干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合作经营、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支持和促进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给予农民合作社适当的政策倾斜,针对合作社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为其创造有利资金条件,解决合作社的资金困难,促进其快速发展、做大做强,形成示范效应。

(二)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合作社类型,选择克山昆丰、依安春城等重点合作社,组建市级培训基地,每个县分别组建县级培训基地。分批对合作社理事长、有组建合作社意向的带头人以及相关人才进行实地培训;依托市内科研院所,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努力打造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发挥乡土人才的地缘和亲缘优势,调动返乡创业人员积极性,鼓励带头领办合作社。鼓励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返乡创办合作社或到合作社工作,组织规模较大的重点合作社参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会,保障合作社人才的来源;争取设立专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经费,为搞好培训提供资金保障。出台人事、财政、保障政策,将合作社急需人才纳入“三支一扶”计划招收范围,设置公益性岗位,招收专业对口人才为合作社服务。将合作社人才引进纳入全市人才整体规划,对招聘高级技术人才的合作社给予财政补贴。将合作社新招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优先、优惠”解决“三险一金”。

(三)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运行。抓典型,促进专业合作社规范化运行。认真总结示范社等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深入人心,引起农民的重视和理解。要抓好一批典型和表彰一批先进,形成学、帮、带的良好氛围。要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办法,力争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抓引导,调动农民参与合作社管理的积极性。通过社会媒体以及业务部门宣传合作社与普通农民的密切关系,引导农民重视自身利益,提升参与合作社管理的意识,保证合作社各项事宜的公开透明;抓制度,建立健全合作社规章制度。有关部门要帮助指导合作社根据社员意愿,量身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章程。依法依章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和财务管理等制度,财务公开,完善二次分红分配制度,促进合作社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四)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品牌打造。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搭建市场平台,打造特色品牌。构建齐齐哈尔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电子商务网,宣传各专业合作社的产品、服务、特色,以及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收集并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信息;以绿博会等国内外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为契机,加强品牌宣传,推销我市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色产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品牌,包括商标申请、注册、宣传等都予以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

〔参 考 文 献〕

〔1〕 徐旭初,吴彬.治理机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绩效的影响——基于浙江省5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5).

〔2〕 张晓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趋势探析〔J〕.管理世界,2009,(05).

〔3〕 张开华,张清林.农民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困惑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05).

第7篇

(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大农民民自发或是在政府引导下创建了不同类型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不仅有利于加快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且对于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农业市场;农业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93-01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为农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组织形式,其以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作为基础,充分遵守合作社的各项规章制度,联合起来进行特定的经营活动,从而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首先,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加入和退出具有自愿性,在管理上遵循民主平等、互助共赢及利益共享的原则。

其次,具有协作经营的特点,农业作为特殊的行业,其主要以家族经营模式为主,这就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族经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

再次,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启动上难度较大。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经营都是处于一种分散的状态,农业商品化率较低,而且农民一直以来一家一户的传统经营模式下合作意识不强,缺乏合作的欲望,这就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最后,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得以壮大和发展起来,从而在农业经营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更好的推动农业的健康发展,确保农村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农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业也开始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农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加。我国分散的农户由于无法有效的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同时也无法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具有其必然性,其通过将分散的农户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有效的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农业市场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

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大宗交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单个农民交易量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在市场交易中不具有优势,而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有效的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有利于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生产、销售,由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为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能够获取良好的规模收益,而且对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水平的提升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三、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不规范

我国的很多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目标定位不明确、商业化程度较高、开放程度不够。甚至有些地方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被忽视,业务范围过于繁杂,从而影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及有序发展。

(二)多数农民受传统意识影响严重

自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较强。再加上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使得不少农民素质较低,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政府支持不够

当前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许多政府并没有落到实处,预期效果没有实现。特别是目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健全的法律,其法律地位得不到有效的保证,严重制约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程。

四、加快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的规范性

在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与村委会及村党支部之间存在相互混淆的问题,在职能上也没有明确的进行划分,针对于这种情况下,则需要进一步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进行规范,使其能够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服务,更好的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的发挥的引导作用,通过组织领导和宣传有效的实现对市场环境的优化,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以便于更好的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确保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有法可依。

(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大农村教育的发展力度,确保农民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使农民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才能从思想上接受,从而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确保农民在市场中主体地位的提升,更好的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而且能够确保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获取更多的收入,有效的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84亿吨,在2004年增产3877万吨的基础上又增产1455万吨;粮食亩产309.5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十五”期间,主要经济作物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畜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平稳发展态势,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渔业保持快速发展,2005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比2000年增加827万吨,年均递增3.6%。主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格局趋于稳定。

2.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效经济作物、畜牧业、渔业保持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已现雏型。“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45%。

3.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全面放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集贸市场为基础、直销配送和超市连锁为重要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大中城市消费鲜活农产品的80%通过批发市场提供。农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贸易大幅度增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欧盟、日本的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以远洋渔业和境外土地开发为代表的境外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4.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比2000年增加1002元,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近年来,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收入构成发生积极变化,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2365万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生活环境和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5.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取得突破。农村税费改革不断深化,减免了农业税,取消了牧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了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这是农业政策的重大突破。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完善,依法赋予农民长期稳定的农村土地使用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二、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存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要求,具体如下: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耕地质量在一些地区持续下降;水资源短缺与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并存;部分地区农村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开发不足;农业资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大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治理力度,注重节约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投入不足,欠账太多,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较差,支撑体系不强,短期内难以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政策的扶持,加大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夯实农业的基础,增强农业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3.市场竞争压力加大。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外农产品进口压力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摩擦增多,技术壁垒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保护农民权益的机制和体系还不健全,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大体制创新、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4.农民增收的难度增加。目前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难度较大。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体制性障碍还没有消除,转移就业增收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农民增收,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大力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三、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如下:

1.坚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和区域优势,不断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的研究,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扎实抓好农民科技培训,真正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已成为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要深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发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

2.确保农业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进一步开辟农村内部就业和增收领域;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技能和本领,努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增收渠道。

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推进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构建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体制环境,充分体现农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转移,在扩大开放的条件下增强促进发展的能力,在农业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发展好我国农业。

4.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深化农业投资体制改革,改善农村融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强化约束机制,把支农效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标准,不断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农机化装备和生产结构,稳步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加快农机化服务市场化、社会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

第9篇

关键词:产业融合;休闲农业旅游;涪陵区

一、农业与休闲旅游业融合必要性分析

1.产业融合趋势引领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与产业边界的模糊化已经形成了一个趋势,如“互联网+”、“旅游+”的提出正标志着产业之间的大融合。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促进产业融合至关重要。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与美丽乡村建设,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因而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势在必行。

2.统筹城乡发展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农副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明显,与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各类诸如资金、教育、医疗等资源仍大量集中于城市,农村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生活条件还存在较大差距。而旅游业与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休闲农业旅游以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体验农业、特色商贸、农业文化、科技展示等综合生产取代了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充分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使三大产业相互渗透、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4.乡村旅游优化升级的述求

当前涪陵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过短过窄,与地方农业、文化等产业融合度不高,一味地粗略性开发。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与农业、文化产业、休闲娱乐业进行深层次的融合,形成一条大产业链。

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现状及问题分析

涪陵区在重庆五大功能分区中处于城市经济发展新区的位置,其社会经济条件良好,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涪陵区具备丰富的人文、历史、农业等资源,具有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条件。例如近几年着力打造沿江特色果蔬区、坪上生态观光区、后山休闲观光区三大乡村旅游片区和榨菜民俗文化街区,加大了涪陵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但当前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在产品结构设计、产业融合、产业集群及产业链延伸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一些乡镇农业休闲旅游开发多处于以传统农家乐为主的开发模式中,产品层次性不够丰富,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联动性不足

1.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整合意识薄弱

涪陵旅游整体起步较晚,旅游产业与其它产业缺乏横向合作,旅游产业内部协作力度不够,造成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例如蜚声海内外的涪陵榨菜,其产业和旅游业之间的融合有待深化。而一些乡村农家乐开发较为粗略,其经营管理、软硬件配套有待提升,同时与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不深、与周边旅游景区互动不足。

2.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整合

当前涪陵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龙头企业的支撑,传统的旅游产业链的核心企业是旅游景区,但作为休闲农业旅游,其社会资本构成比较复杂,涉及农业、旅游、地产、商贸、物流、工艺品、食品加工等产业,需要较大的整合力度。目前涪陵休闲农业多以农民散户经营为主,企业对休闲农业的投资回收期和投资风险缺乏科学评估,同时不少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够强,因而带动产业融合的能力比较弱。

3.产品内涵不足

当前涪陵区大部分的农业旅游产品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以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等方式为主。由于受资金、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条件制约,各地休闲农业产品大多缺乏特色定位。产品品牌缺失、品位不高,文化内涵不足,地域特色不鲜明。如榨菜、森林、花卉、裂谷、两江、军工遗址、水文风貌、枳巴文化、程朱理学、小田溪文化等资源与地方休闲农业旅游的衔接度较低。旅游企业对“高附加值”区块挖掘不够深入,旅游购物商贸业、娱乐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涪陵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亟待加快娱乐业和旅游商贸业的发展,以调整和优化乡村旅游产业结构。

4.营销渠道整合缺失

大多数休闲农业旅游属于散户经营模式,一方面自身的营销意识薄弱、实力有限;另一方面也存在与同行及关联产业的渠道整合缺失。不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5.产业融合障碍较多

在产业整合过程中,存在不同行政部门管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同时,面向生产性中小企业的科研服务、激励机制、风险投资等体系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经营。同时农业信息化技术较为滞后,不能形成经营管理信息化、科学决策、网络营销等经营管理方式,因而在与休闲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上,缺乏一定的一定的科学指导。同时旅游本身的开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融合力度。

三、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

1.树立休闲农业旅游整合意识

针对当前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存在小、弱、散等问题,要依托周边城市或景区,与城市休闲、景区度假等业态进行整合,统一规划、宣传促销,才能发挥产业聚集优势,实现规模化经营。例如通过“大木花谷”“南沱”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充分将地方资源特色、民俗文化与休闲农业整合,并围绕园区形成辐射发展,将旅游节庆、采摘体验、旅游商贸、文化创意融于一体,充分将种植养殖业与工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价值链。

2.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链

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转变产业发展理念,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将农业、地域文化、养老休闲、健身运动等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融合产业群,包括主题农庄、旅游演艺、养老地产、疗养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大产业模式。例如涪陵榨菜不仅是从田间到餐桌的转换,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品牌推广的产业链构建,也需要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生产到文化记忆的多功能演绎,充分将休闲农业产业链拉长拉宽。

3.培育龙头企业

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化要强调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实现上通下达,提高产业的附加值。涪陵地方可给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予政策支持和招商引资等帮助,使其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发展成为龙头企业。从而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进行产业链的拉伸,形成由点到面的扩散,以此促进整个涪陵地方休闲农业的发展。

4.优化农业旅游产品结构

(1)产品结构升级

伴随大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升级,中国正在步入旅游休闲4.0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产品升级势在必行。涪陵休闲农业旅游需要从单一观光农业、农事体验转向到融合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涪陵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科技于一体的升级版产品,实现业态整合、产品复合。

(2)旅游商品促进产业联动

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旅游商品的作用不可小觑,它可以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业的转型升级、旅游业的经济拉伸,有效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的产品整合和带动地方商贸业、运输业的发展。涪陵旅游商品如榨菜、胭脂萝卜、油醪糟等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其中涪陵榨菜即将完成从地里到工厂再到文化小镇的一、二、三产的产业融合。

5.完善产业融合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应树立跳出农业、跳出职能部门的观念,运用工业、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先进产业发展思路指导农业经营和管理。积极制定休闲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法律法规,建立从研究、开发、管理、风险投资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创造必要的软件环境。

6.整合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渠道

涪陵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注意加强产品营销,相近区域可以展开协作、整合营销渠道,有利于区域品牌塑造。同时与各类旅游集团、媒介、其他相关企业等成立营销合作组织,整合传统营销和现代网络营销渠道,打造立体营销战略,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营销模式。

参考文献:

[1]陈俊红,王尚德,肖宇波.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5,43(4).

[2]杨阿莉.从产业融合视角认识乡村旅游的优化升级[J].旅游学刊,2011(4).

[3]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