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

时间:2023-10-07 09:02:32

导语:在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儿科护理存在的不足

第1篇

【关键词】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对策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9-02

同其他护理有所不同的是,儿科护理由于患儿心灵较为脆弱,因而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额外对其心理加以关注和护理[1]。此外对于那些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年龄尚小,心智尚不健全因而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使得儿科的护理工作面临种种困难,其中尤以护理过程中潜在在不安全因素最为引人关注[2]。本文笔者便针对儿科护理中潜在的种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通过找出其不安全因素的主要诱因,最终找出相应的防范对策。现将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的对象均为自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一年间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在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共68例。其中男孩有37例,女孩有31例,年龄区间为2岁至10岁,平均年龄为(5.37±2.14)岁。在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中,因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的患儿有10例,因循环系统出现疾病而住院的患儿共12例,另外有24例患儿因消化系统疾病住院,以及22例患儿因精神系统疾病住院。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68例患儿的在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患儿相应的护理反应对其不安全因素产生的诱因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研究结果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保证其治疗的效果。

2结果

2.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统计

根据对本次试验研究的68例患儿的实际护理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再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报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主要由患儿自身以及护理人员工作两方面因素构成,除此之外,院方的医疗设备以及人员同患儿之间的沟通等因素同样容易使儿科的护理工作引发一定的不安全事件[3]。具体数据详见表1。

2.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根据上表中所得出的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类对68例患儿的护理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处理,通过对症下药给予患儿相应方面的护理,从而使得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68例患儿最终均得以痊愈出院。

表 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3讨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类

根据本次试验研究的结果并结合近年来国内相关方面的文献报道来看,在儿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患儿自身的因素,大多数患儿由于心灵较为脆弱,特别是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患儿面对自己的疾病而容易产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从而在面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干预时往往会表现出抵触情绪,这样便使护理工作难以顺利的进行下去[4-5]。除此之外,对于那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心智尚未健全,无论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沟通能力均较为低下,因而便加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如此,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病情过于担心而对正常的护理干预工作进行干涉,从而也对儿科护理中患儿的安全因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像。

其次便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因素,有些护理人员特别是一些年轻的缺乏一定经验的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操作不够熟练以至于护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从而对患儿的安全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距离来说,在本次实验研究中,某些护理人员对待工作态度不够认真,68例患儿护理中,有6例护理人员在交接班的过程中发生了医疗药物以及器械误用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疾病治疗。此外,有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由于经验不足操作技能不够,本次研究中有4名护理人员在对患儿进行静脉穿刺治疗时面临患儿的恐惧抵触而无从下手,占据患者总数的比例为5.88%。

再次便是由于院方所提供的医疗设备以及患儿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因素对患儿的护理安全所产生的影像。医院病房的设置是否合理,病床上是否针对患儿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围栏以防止患儿从病床上滚落以及病房的卫生清洁是否到位,是否会有病菌感染到免疫力较差的患儿[6]。至于医护人员和患儿之间的沟通则由于一些年龄偏低的患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下,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沟通困难,以至于误导护理人员给予错误的护理干预治疗。

3.2 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相应防范对策

针对以上几点影响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因素我们进行了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通过施行以下措施使得68例护理过程中潜在不安全因素的患儿均得以顺利痊愈出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的干预对策介绍如下。

首先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特别是针对一些比较年轻经验不足的护理人员着重对其临床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并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监督其学习的效果。其次加强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多多同患儿的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长对患儿的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向家长介绍讲解一些健康教育的常识以获得家长对于医护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在缓解其焦虑情绪的同时促进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后便是在保证为患儿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病房环境的同时加强和患儿之间的沟通。通过多多和患儿接触以获得其的喜欢和信赖,在和患儿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对其心理生理情况进行观察和了解,从而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举措使患儿获得更好的护理[7-8]。

总而言之,在儿科护理中应当根据每一位患儿的具体生理心理情况给予护理干预,通过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以降低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身体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赵晓青.基层医院儿科护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1(22):273.

[2]石塔芹.儿童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对策[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1(02):185-186.

[3]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52(03):287.

[4]李瑾.心理暗示在儿科护理中的作用[J].中外妇儿健康.2011,2(03):117.

[5]韩春梅,顾琰.儿科护患沟通技巧及影响因素[J].甘肃科技纵横.2009,39(01):215.

[6]董波,孙晓萍,沙影丽,王宏.医疗服务中儿科护理人员常见不安全因素剖析与防范[J].吉林医学.2009,52(08):739-740.

第2篇

【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儿科护理纠纷也逐年攀升,一旦发生护理纠纷,不但给医院及护理人员带来严重的损失,也将使病患本身及其家属蒙受极大的伤害与损失。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儿科会细节中存在的各类可诱发护理纠纷的隐患,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儿科护理;护理纠纷;原因;防范措施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后,医疗纠纷演变为社会焦点。更有“一脚在医院,一脚在法院”之说,医护人员虽担心新条例实施后会使其行医环境更加严峻,但更多的是经过理性思考之后形成的共识:转变观念、理性面对、加强自律、积极应对。各大医院的各个科室开始着手变革,找寻自身的原因。儿科的临床护理中所接触的病患多为新生儿、儿童等特殊对象,儿科护士不仅是患儿的直接护理人,更是患儿的康复指导者、代言人。传统的护理理念及意识已经不能适应于现代医疗体制改革的需求,这也是导致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在儿科从事护理工作已有多年,现就引发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与处理对策进行分析,旨在促进我院儿科护理服务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引发儿科护理纠纷的细节因素

1.1 护理人员态度欠佳:据资料显示,因护士态度欠佳引发病患家属不满占60%[1],护士人员工作无激情、被动,缺乏“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对患儿及家属的要求回应冷淡或置之不理,患儿及其家属得不到尊重与满足,极易造成其对立情绪,从而导致纠纷。

1.2 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人员配伍不足,会给高质量护理工作的开展带来极大的阻碍,护理人员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会严重影响到护理质量与安全性,尤其是儿科护理带有一定的季节性,在发病高峰期,护理工作量大,护理人员精力不足、人手不足可造成基础护理工作的缺失,更不用论及细节工作的完成情况,如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输液中出现漏针、拔针、换液不及时等引发的纠纷。

1.3 儿科护理难度大,护理人员心理负担重:儿科护理的服务项目多,就算是加药、输液等基本操作也要比成人难度高、风险大。如患儿会因为重新或反复静脉穿刺所带来的疼痛会使患儿哭闹,家属看到患儿的反应后会过度紧张,护理人员也承认着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心理压力,导致护理人员神经高度紧张,如若超越其承受能力将引发护患纠纷。

1.4 护理工作未得到应有的尊重,造成护理人员心态失衡:由于某些家属自身素质或缺乏相应的医学知识,对治疗效果抱有一针见血的期望,因此无法客观地对护理人员的操作做出客观的评价,甚至不尊重护理人员的工作,忽略护理人员所做的努力,挑剔护理人员的工作,以上因素均易导致会人员情绪低落、心态失衡,带有不良情绪进行工作,极易触发护患纠纷。

1.5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繁琐,极易发生服务不全面、观察欠仔细的现象,常规护理后未及时巡房,无法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个别护士态度生硬,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给患儿家属造成恶劣的印象,患者家属因此产生不满情绪而引发护理纠纷。

1.6 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理人员未按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护理

记录漏洞百出、记录不及时、随意涂改,护士缺乏与医疗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导致纠纷发生后难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再加上护理记录欠规范,无法提供规范的护理记录作为医疗活动的有力凭证,使护理人员陷入了不利的境地。

二、儿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2.1 打造良好的护士职业形象,转变其护理观念:护士应统一着装,大方得体、举止文明,为患儿及其家属留下良好的印象,学会控制自身的情绪,积极与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到患者家属的信任感,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这些隐藏的护理细节,细节决定着护理质量。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与模式,强化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护士属于医疗服务群体,就应以理解病人、尊重病人,为基本原则,对待病人要有耐性与爱心,工作中可进行换位思考,尽力为患儿着想,激发其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2 适当扩充护理人员队伍,增加护士编制:增加儿科一线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合理排班,避免护理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制订如分配、评优制度、提高津贴等激励机制,向儿科医护人员倾斜,以稳定并壮大儿科护士队伍;实行助理护士制度,在儿科中增加助理护士,将如新生儿生活护理等技术性不高科内记账等的工作交由其处理,以便于护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医疗护理上来;实施弹性排班,尽量实现闲时可以歇,忙时有人的排班方法。适当为医院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和经费,以吸纳并稳固护理人员的队伍。

2.3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的训练:过硬的业务技能是建立护患之间信任的桥梁,儿科护士必须自主自觉地训练并培养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临床经验尚浅的护士,更要虚心学习,只有硬的业务技能才能赢得患儿及其家属的赞许与认可,才提升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4 规范护理文书的记录:护理记录是护士实施护理活动客观证明材料,其可作为衡量护理质量的依据,也是护理纠纷发生后重要的证据,护理记录要详细、真实、整洁无涂改、及时、无遗漏,我院儿科针对各年龄层患儿制定了相应的护理记录要点以作参考,做好护理记录,保证护理记录的质量,防范因护理记录不当而引发的护患纠纷。

2.5 为护士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其减压:尊重护士,医院按要求配备护士数量,避免护士超负荷轮班,提高护士待遇,听取护士心声,开通护士诉求通道,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护士进行减压与放松,采纳护士对医院工作的合理建议。

2.6 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医院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医护人员开展法律知识教育,如在院内网上进行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的培训,月末分批进行考试,内容涉及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规范、护理核心制度、本岗位职责等。通过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护士法律意识,强化核心制度和本岗位职责,明确了护理人员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护士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2]。

三、总结

由于患儿年龄小、无法主诉病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变化多、陪护多、护理操作难度大等特点,护理管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患儿家属过度紧张、对护理要求过高,护理人员态度欠佳、沟通不到位、法律意识等都是诱发护患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只有将细节管理引入儿科护理管理,从细节处着手,增强护理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与防范,才能有效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

①护士缺少责任感、素质偏低,患儿表达能力不足,常以哭闹来表达心理恐惧与生理不适,儿科护士长期处于嘈杂哭闹的环境中,这就要求其具备良好素质与高度责任心。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应更具耐心,更能吃苦,因此,儿科护理人员的素质严重影响着临床护理的安全。②护士专业技术不全面,缺乏业务知识。儿科护士直接面对的病人多是表达能力不足的小儿,且患儿病情转变迅速,护士要担负的责任也相对较大,严格要求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③许多医院为降低成本,加大经济效益,删减护理人员,导致病人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不符合规定的标准。随着法定假日的增多,在岗实际人数也相对减少,频繁倒班、过重的工作量与来自部分家长的一些冲动言行导致护士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快,导致儿科护士心理与身体双重疲劳。④护士不被管理者重视,在福利、待遇方面被传统观念所影响,医院常出现重医轻护的现象。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护士的工作只是给病人测量体温、发药、生活护理以及输液,因此,只关心如何使护士可用度最大化,不看重护士的培养,甚至是限制护士晋升,护士的薪资待遇常处于医院基层。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虽工作繁忙、压力大,但是儿科的护理服务价格较低,大多数细致工作无任何费用收取,在现今医院按照各科室收入分配奖金的制度下,儿科护士的奖金仅能在倒数几位。

2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1)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法制观念,以法律规范贯穿护理工作,消除各类不安全因素,提高护士的自律能力,保证医疗秩序正常运行。护理服务做到周到、严谨及耐心,不仅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素质,还须强化自身法制意识。

(2)加强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的培训,护士长定时组织护理人员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工作制度进行认真学习,并进行考核,保证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对交接班、早会时间加以利用,进行护理安全提示工作,临床护理过程中使用安全提示言语,领导所有护士进行护理工作应急预案的学习,对护理工作安全隐患定期排查分析,讨论提出护理缺陷,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增强风险预防能力。

(3)控制管理好关键环节,充分评估安全隐患,强调控制护理工作当中的重点时间、人物与制度。护理人员存在结构差异,年资不超过3年的护士是儿科的重点控制对象,护士长对不具备过硬理论知识、性格不够稳定与服务意识不高的人员单独进行谈话,给予成绩肯定,指出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提倡安全与效益就是质量,灌输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念,加强对保险防范意识、自身保护意识以及防患于未然意识的培养。

(4)在节假日、连班、双休日等相对薄弱的主要时段,结合工作量与技能需求,合理安排值班护士,排查不安全因素,对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安排好下一步工作。学习重点制度,规范护理工作行为,以确保满足患儿需求与安全护理。

(5)加强儿科护理人员专科业务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儿科所需专业性较强,儿科护士必须要保持自信平稳的心态,处理事情沉着冷静,不被外界因素所干扰,取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与配合;儿科护士要掌握各项娴熟的抢救技巧,对各项先进检查设备熟练使用,做到精益求精。对儿科新入护士安排专业技术过硬的资深护士进行一对一带教,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每周考核一次,以达到尽快提高新入护士穿刺技术的目的。

(6)对人力资源合理分配,为确保护理的安全性,护士长结合各时段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变化,可尝试性对排班方式进行改革,根据工作量动态安排值班护士人手。

3结论

第4篇

[关键词] 儿科护理风险;管理;防范

[中图分类号] R2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6(b)-0195-03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HUANG Mei-na1 ZENG Bing-ying2

1.Department of Medical,Fuzhou Children′s Hospital,Fuzhou 350005,China;2.Department of Nursing,Fuzhou Children′s Hospital,Fuzhou 350005,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n pediatric nursing. Methods 72 children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5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Patients were random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and each group was 36 cases.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management,and patien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risk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measures.The management effec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nursing management effect in experimental group that using related nursing management measures was obvious bett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the incidence rate of risk was 8.33%,the satisfaction degree reached to 97.22%,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χ2=4.600,3.956,P

[Key words] Pediatric nursing risk;Management;Prevention

儿科在临床中属于特殊科室,由于所收治的患者均为儿童,对疾病阐述困难,且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更惧怕疼痛,加之儿童患病后家属多出现更严重的焦虑等负面情绪,导致护理过程中发生护理风险比例较高[1],如患儿烫伤误吸、用药失误、仪器使用失误、无菌物品污染和儿童窒息等,导致风险发生的原因也较多,如入院宣教不到位,患儿没有家属陪伴,床挡失效等[2-3]。医疗风险的发生率往往与风险管理水平成反比关系[4],发生护理风险后会导致患儿身体和心理受到影响,患儿家属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容易引起护理纠纷的发生,为了对儿科在这一方面的风险因素、防范措施之类加以研究,我院对儿科常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分析风险管理防范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10月收治的儿科患儿72例,男37例,女35例,年龄(3~15)岁,平均(9.2±0.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8例,年龄(3~15)岁,平均(9.02±0.34)岁;家属陪伴者包括:父母24例,姥姥姥爷(爷爷奶奶)10例,其他2例;体重8~56 kg,平均(24.51±4.21)kg。实验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14岁,平均(9.34±0.64)岁;家属陪伴者包括:父母23例,姥姥姥爷(爷爷奶奶)12例,其他1例;体重8~55 kg,平均(24.64±4.25)kg。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体重及照顾者相关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儿均为儿科所收治且需要住院治疗,有固定家属照顾者,住院时间在4~30 d,无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家族史,能够进行沟通,家属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上。

排除标准:无固定照顾者,患儿病情严重中途转院或死亡,有精神病家族史。

1.3 方法

第5篇

关键词:儿科; 静脉输液; 不良因素;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96-01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静脉输液有关[1]。因此,深入的研究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并归纳总结有效的护理方法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儿科静脉输液中的不良因素

1.1责任心不强:患儿特别是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发生意外症状,又不能通过语言清晰、准确的表达,此时若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必将延误病情。某些患儿对注射反应过强,自我约束力差,常常手牵拉头皮针,导致局部药液渗漏,特别是甘露醇、葡萄糖酸钙、静脉高营养等特殊药物,导致局部组织坏死。输液过程中空气未排尽,滴管漏气,连接不好,连续输液接瓶不及时,尤其加压输液时,很容易导致空气栓塞。护理人员未掌握药品性质,输注降压药时未作血压监测,如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时,如不严格控制滴速,引起血压迅速下降,造成不良的后果[1]。

1.2查对不严:治疗室加药护士与病房护士之间传递药物时2人均不核对、同时拿多个患者的药液、不采用2种方式识别患者身份、核对时只查床号不查姓名或只查药名不查剂量等查对内容不全面造成用错患者、给错药、给药剂量错误等。另外,护理人员对新药的规格、制剂,用药量不熟悉,在使用时未及时核对,造成药物不够量或超量。

1.3业务素质差:低年资护理人员特别是新入科护士药品剂量换算错误、不能识别错误的医嘱是造成加药错误的主要原因。应用于临床的药物较多,每种药物有多种规格、制剂,同种药物有不同的商品名,护理人员对其认识不足,掌握不够。护理人员并未按照规定吸药和使用注射器,常常出现违反注射器混用,加药注射器尤其是吸过药的注射器放置时间越长污染越高。护士人员操作前为进行消毒处理,穿刺时皮肤消毒不严格,多次反复穿刺等均可可直接将细菌及微粒带入静脉,引起热原反应。

1.4环境嘈杂:表现为医院人员较多(家长,病人,护理人员),由于患儿一般不能通过正确的语言表达来表达自己的不适及需求,大多以哭闹表达病情,加之陪伴探视人员多,容易出现环境嘻杂。

1.5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足: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不足易于导致出现感染、病情加重等意外状况的发生。

2儿科静脉输液的对策

2.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由于护理人员家庭和工作上事情较多,且相互参杂。难免工作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情绪波动的问题,从而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此时护理人员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相互配合。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病情及时通知患儿家长,并嘱咐患儿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问题及时通知护理人员,配合护理人员检查用药等问题,已达到共同协作,避免出现不良事件[2]。

2.2静脉输液各环节流程再造:对工作流程的设计与执行,突出护理安全,避免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流程再造强调的是细节,是对以往错误进行不断总结与改进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使护士摒弃依赖性思维和惯性思维,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培养护士良好的思维方式。

2.3建立静脉输液监控体系和奖惩体系:建立责任体系和静脉输液监控体系是指护理人员分管病人,一般应有2名护理人员组成,1名操作员,1名核查人员,并将2人的核查结果,交给质量控制长检查,质量控制长每周进行1次静脉输液质量检查的方式进行抽查,查出问题及时在科内组织学习,避免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质量控制长应将每月对静脉输液质量进行检查与总结的成效汇报给护士长。保证护理质量,降低静脉输液中错误发生率,切实发挥护理人员-质量控制长-护士长的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护士长根据每个月的护理情况评选出月度之星和季度之星,并将该考核纳入年终考核当中,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护理质量。

2.4加强业务素质教育:有计划地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统计发现,输液过程出现的问题主要由于工作年限较少和工作经验不足导致的业务不熟练[1]。因此,应加强对实习护士、进修护士、1~5年年资护士的培训。

2.5加强风险管理:加强风险管理,首先是让护理从思想上重视风险的潜在影响[3]。管理人员应该对静脉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制订出相应的对策,增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意识。护理人员应将患儿的情况进行分析,进行潜在风险的预防范。并每月统计因风险管理不善导致的不良事件,护理人员主动上报的不良事件,管理人员应将上报的不良事件应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找出系统中的问题及人的问题,一方面完善系统管理;另一方面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通过不断地反馈调节不断降低风险所造成的潜在风险。

3结语

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儿科静脉输液中存在的不良因素和护理对策,可有效保证输液的顺利完成,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和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依瑞, 王利. 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科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5): 107~108

第6篇

【关键词】水合氯醛;儿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76-02

前言

水合氯醛在儿科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作用有镇静、止痉、抗惊厥等。本文将针对水合氯醛在临床镇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和临床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1 用途

由于患儿在临床检查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MR)、眼科检查中不能合作,目前镇静药物在临床上小儿各种辅助检查应用比较普遍。如国内学者周树梅[1]在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中提到水合氯醛在检查中应用中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此外,在临床应用方面如患儿发热、烦躁或者烧伤等情况下给予患儿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可以起到镇静、催眠的作用。与国内学者苑海燕等在水合氯醛在小儿烧伤护理中的应用分析结果相一致。所以水合氯醛镇静作用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

2 给药途径

目前临床上对水合氯醛主要采用三大给药途径,口服、保留灌肠、鼻饲法。刘增香 袁君等[2]在三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中,分析口服、鼻饲和保留灌肠效果的分析,三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保留灌肠副作用发生率最低。如患儿有呛咳、呕吐等相关症状,则容易在口服和鼻饲给药时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水合氯醛的镇静效果,应选择保留灌肠。减少副作用的发生率。

3 药剂量及不良反应

各家医院在使用水合氯醛的镇静作用时,其采用的剂量和浓度不一 ,国内学者张俊青等[3]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干预效果观察”中建议:镇静时应采用10%水合氯醛量(mL )1 /2患儿体重(kg)+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而周月娥等[4]在“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中建议:新生儿在特殊检查前均应使用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其中足月儿应使用0. 5 ml/kg的剂量,早产儿则应使用0. 3 ml/ kg的剂量。邹静 唐汇群等[5]国内学者在“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中建议:用10%的水合氯醛糖浆保留灌肠。其中儿童所用剂量应为30 mg/kg,婴幼儿用量则是0. 6 ml/kg。张俊青[6]在“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文章中指出:直肠灌人适用于不易口服的小婴儿,其中4周以上健康足月的婴儿用量为100 mg/kg,如果患儿不足4周或14kg体质差则用量应在50 mg/kg以下。

水合氯醛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服给药容易引起呕吐。所以有胃炎、胃溃疡者应禁止使用。本药主要通过肝肾代谢,禁止应用于有肝、肾疾病的病人,另外水合氯醛在与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合用时,会加强这三类药物的中枢与血管运动中枢抑制作用,所以应注意其叠加效应,防止因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导致患者死亡。如果发生中毒症状,应立即采取催吐、洗胃等方法,促进其排出。

4 保留灌肠的进展

虽然保留灌肠负作用较少,但是怎么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有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其中保留灌肠的时间选择是其主演研究方向之一。国内学者李小红,施旭红等[7]在“水合氯醛不同时间灌肠对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制动效果的观察”中提到水合氯醛对婴幼儿在磁共振检查中不同灌肠时间其制动效果不同,在快人睡时用水合氯醛灌肠制动效果较清醒时灌肠制动效果好。另一研究方向为器材的选用,如李翠萍等[8]其在“一次性头皮针软管在小儿灌肠中的应用”中提到用一次性头皮针剪掉一头,接上一次性注射器给小儿灌肠 ;国内学者陈玉敏等[9]在“2种旱产儿灌肠法疗效的比较”中采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和王爱英在“吸痰管和输液管在保留灌肠中的运用”中才用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给婴幼儿灌肠等相关报道,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主要都采用管径细、材质软、前端圆滑、透明易观察、刺激性小等方面进行了改良,这些都克服了传统橡胶管的缺点,从而减轻了患儿的不适感觉。

5 临床应用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5.1存在的不足

5.1.1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镇静分级的概念划分不清楚。其次科室之间对于患者病情的交接比较缺乏,在患者用药后对于症状的改变缺乏完整的观察记录。最后一方面则是相关医护人员没有相关的资质,只要有护士执照就可以进行水合氯醛的给药。

5.1.2技术上存在的的不足 对于水合氯醛在婴幼儿镇静、催眠剂量上与磁共振检查配合效果不理想,由于婴幼儿自控力差,检查时很难保持不动,其运动可造成伪影或假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所以必须给子适当的镇静。但用药量少时镇静效果不好,但是用药量多时患儿检查完后不能及时苏醒。所以剂量多少是技术上存在的不足。

5.2改进为一案与关键环节 首先应提高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建立水合氯醛的管理规程,内容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宣传单、水合氯醛用药流程、使用知情同意书、患儿镇静后观察记录单、应急抢救预案及各环节医护人员职责。各部门之间应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密切合作,做好患儿病情之间的交接。其中,各环节医务人员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熟练掌握相关的抢救流程、掌握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及抢救技术。做好用药前的教育,是保证镇静成功的重要环节。从给药开始一直到患儿清醒后,动态观察和评估,保证患儿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周树梅. 水合氯醛在儿童检查和治疗中的应用[J]. 淮海医药,2004,1(22):72.

[2] 刘增香 袁君君. 两种水合氯醛给药方法用于儿科镇静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5 (27):58-59.

[3]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吉林医学,2011,29(10):811.

[4] 周月娥,张宏. 新生儿应用水合氯醛的安全性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71-1772.

[5] 习邹静,唐汇群.婴幼儿水合氯醛口服与白肠给药疗效的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12,9 (7):26-27.

[6] 张俊青. 婴幼儿检查前应用10写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护理十预效果观察[J]. 吉林医学, 2013,05(a):168-170.

[7] 李小红,施旭红等. 水合氯醛不同时间灌肠对婴幼儿磁共振检查制动效果的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9(1):43-44.

第7篇

儿科住院病人自我表达能力和自理能力参差不齐,多数患儿不能像成人准确告诉医护人员不适之处和自身的要求,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细心观察和照料,这使儿科病房的护理风险因素增多,护士是接触病人最频繁的群体,儿科病区因周转快,陪护轮换频繁,增加了病房管理的难度[1],针对儿科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我们特别重视潜在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管理策略进行有效干预,使护理风险防患于未然。

1 儿科病房常见风险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施风险因素:病人的特点决定了儿科病房陪护群体的存在,建立家庭式病房深受广大患儿及家庭的欢迎[2],但儿童对周围环境充满好奇,缺乏危险意识,病房阳台的开放式,小孩喜欢攀爬存在隐患。床铺虽然有护栏,但有的小孩淘气,好跨越有摔倒的危险。病房的设施如:管道供氧、负压吸引、呼叫系统、电源插座、24h开放的饮水机等等,在管理上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伤害。

1.2加床和倒换床位增加了差错几率:儿科季节性的加床,尤其楼道加床,增加了倒换转床的次数,床位的改变护理人员增加工作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因病例、各种表格转换时的差错几率。

1.3 看护人员不能固定:儿科病房部分患儿有父母、老年人、保姆轮流看护,陪护的年龄、文化程度、带孩子的方式等的差异给儿科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日常交流带来难度和风险。

1.4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广实施、信息化管理的引入,使儿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护理人员配备没有增加。

1.5 治疗方面:

1.5.1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引起患儿持续哭闹易加重病情,造成其家长情绪激动,形成纠纷等风险因素。

1.5.2患儿的不合作:输液时多数患儿的不合作,不但在输液操作时加大难度,而且输液过程中部分家长看管不到位患儿随时可自行拔出针头,重新输液一方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另一方面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纠纷的风险因素。

1.5.3输液过程的流动性:小儿输液时不像成人安静的躺在床上,常需要抱着或到处走动,家长提着输液瓶跟着小孩走,输液瓶时高时低,压力不均,常导致输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易导致病情加重或回血导致输液不畅。

1.5.4小儿血管的特点:小孩因血管细且好动,输液时容易引起药物外渗,遇到血管活性药物或化疗药物,易导致皮肤坏死。

2 管理策略

2.1 环境设施的安全管理:病房设施进行安全加固,做好各种引导标示,多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阳台封闭,窗户向上斜开。

2.2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医护人员密切合作,降低加床和倒床的几率,护理人员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三查七对,降低加床和倒床带来的差错。

2.3 看护人员的相对固定:让最了解患儿的家长多看护患儿,把患儿的习性告诉管床护士,或在床头放一记录小本,记录患儿的生活习性、性格特点、饮食情况等相关信息,给医护人员和其他看护人员提供参考,以便更好的照顾患儿,减少看护意外。

2.4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需要增加临床护理人员,儿科护理人员配备和成人科室不同,儿科的护理操作有时需2名以上护理人员配合。

2.5 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5.1护理人员技能方面:加强护士技术训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同时在各项操作中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

2.5.2护理人员心理素质方面:儿科病房常有小孩的哭闹声,玩具的音乐声,甚至有家长的呵斥声,噪音大,常常会干扰护士的情绪,容易导致护士心浮气躁,影响工作效率,甚至打乱工作程序,容易出现差错事故。所以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境平和面对各种不合作的患儿和易激动的家长。

2.5.3培养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

在儿科病房医护人员随时会面对各种预料不到的不理解、责备、纠纷等,这需要护理人员针对不同情况,分辨是非,快速整理好思绪应对好当下发生情况,这需要日常不断的学习,加强护理人员的动态和前瞻思维,有不良情绪和纠纷苗头时及时找出原因,将事端在萌芽状态时及时解决,从入院宣教入手,告知住院的规章制度,护士应加强巡视,多告知、多宣教、多交流。

通过识别儿科的护理风险因素,及时采取管理对策,使护士能树立安全意识,自觉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告知义务,把安全始终放在首位,明确只有病人安全,护理质量才有安全保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确保护理质量稳步提高。然而,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并非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因此,护理风险的管理必须常抓不懈,使护理管理制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真正为患儿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 实习护生;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099-01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即使是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可能带有风险[2]。

实习护生初涉临床,是发生护理风险的高危人群,护生导致的差错占护理差错的比例较高。我院儿科每年接收大专、本科实习护生70-90名左右,临床教学任务重,如何确保教学任务完成同时最大限度地消除实习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一直是我们思考和摸索的问题。近一年来我们通过对护生强化风险教育,培养护生的风险意识,注意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强化专科知识学习等对策,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带教过程中,护生存在的主要风险

1.1护生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护生擅自独立操作,未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如发错口服药、接错液体、配药剂量不准确。护生进入临床,对各种法律、法规了解不够,部分护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带教老师忙于处理急诊患者,此时护生容易脱离带教老师的视线而独自进行操作,导致护理差错。

1.2护理技术操作方面的缺陷 :儿科护理技术如辐射床、蓝光箱等一系列儿科专用仪器都要求护生有一定的专科知识,而这此仪器从实习的开始几乎从未接触过,而一些基础护理如生命体征的测量、灌肠、洗胃等也与成人科室不同,头皮静脉穿刺则需要有相当高的穿刺技能要求,学习内容多,难度大,外加护生实习时间短,要学好繁多的知识和操作确实有难度[3]。

1.3心理压力大:实习护生常有紧张,胆怯,恐惧的心理,她们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4],小儿生病,几乎牵动了家庭所有成员,家长情绪紧张,护理期望高;很多工作都在家属的监督下完成,如有言语或操作上的失误,家属往往紧抓不放。

2 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2.1强化风险教育:护生入科的第一天,科室总带教接待护生,介绍病区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收集院内外和媒体报道的典型差错、事故、纠纷案例,结合法律、法规进行分析,以实例教育护生,帮助护生树立安全护理意识。

2.2结合专科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安全培训:对儿科常用操作进行演示,演示过程中分析这些操作中隐含的风险,如电子耳温仪操作不当导致体温测量不准确,延误患儿发热的处理,可能诱发高热惊厥等,警示护生在今后的操作中注重细节的把握,将安全的理念注入到每一项操作规范中。

2.3加强监督,注重关键环节的控制 安全管理要特别注重抓好关键点,即那些有可能影响全面工作或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并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5]。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多与静脉输液有关[6]。小剂量药液的计算与抽吸,无菌操作、滴速调节等方面,我们都重点关注。

2.4强化专科知识学习:由带教老师根据实际大纲要求,制定实习计划并组织实施。第一周集中理论授课,强化儿科专业知识,第二周安排一次小讲课,第三周组织教学查房,第四周完成护理个案一份,老师点评、打分,组织统一理论考试,平时遇有典型病例见缝插针进行病例分析讲解。在临床讲课中不局限于理论灌输,风险教育亦融入其中。

3 小结

临床护生带教安全影响因素有管理因素、护生因素。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在带教中应放手不放眼,但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导致性了实际工作中护生总会有一此时间离开老师视线,护生面对的护理风险无处不在,我们在护生实习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提高了护生风险防范的自律行为,减少和避免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临床护理带教是一项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临床带教中消除护理隐患,提高护理安全,必将提高医院整体水平;同时,为病人及其护理人员营造一个更安全、更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和谐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雍定丽,刘建红,冯梅. 护生实习中的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10,7:103-105.

[2] 周 莲,赵 兰,江 敏 . 心内科实习护生的护理风险管理[J]. 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5(6):

[3] 周凌芸,鲁凤娟.新形势下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1,25:304-305.

[4] 王艳艳,孙晓平,都君,李晶,王宝艳.儿科带教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10,5(13):120-121.

第9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儿科护理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98—01

在护理中不仅要凭借已有的临床经验以及理论还需要有科学依据作为支持是循证护理服务不同于其他护理服务的根本区别。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加拿大的Mc.maste医学院就其建立的有关循证护理方面的临床护理模式称之为EBN,这确立了护理人员在对病患进行护理的时候需要做到谨慎、准确,其护理的基本程序不仅要结合其多年的护理经验还需要做到有理有据,时刻考虑到病人的意愿。

循证护理的概念 循证护理(EBN)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最好证据,评价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护理实践的理论的方法。完整的循证护理程序由相互关联的4部分组成,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观察以及应用循证4个阶段[1]。全过程呈螺旋式动态发展,最终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通过收集循证,来验证这些依据,进而确立最佳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在特定范围内设计、实施、评估护理干预,然后进行客观鉴定,确认是否达到最佳成效或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它包含了3个要素[2]:(1)可利用的最适宜的护理研究依据;(2)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3)患者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 个要素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的观念,护理学科才能进步。同时,专业护理人员的经验积累也是护理实践不可缺少的财富。整体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循证护理的基本出发点,如果只注重统一化的所谓最佳行为,就会忽视个体化的护理。

循证护理实践是依据科学证据为基础的临床实践,是指整合患者主、客观资料与科学研究证据为最佳状态,它既是服务对象的需求,又是护理学发展的必然。服务对象的需求即是循证护理实践的外在动力,医疗费用支付者时刻关注所付费用与所享有的护理措施是否等值;便捷的医疗条件为患者提供了多重选择就医的机会,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疾病过程治疗知识的了解,所有这些都对护理实践的科学方法和实际价值提出更高要求,护士介入循证护理实践的必然性即内在动力在于:医学问题和医疗干预中的护士参与;护理问题和护理干预;描述问题、干预和结果的规范化语言在护理过程中应用。解决患者健康问题最好的方式是医疗,护理问题和循证护理的结合,最好的护理研究证据不仅可以否定曾经已被接受的临床护理措施,也将随时可被更强,更准确;更有效和更安全的新证据取代。

早在1977年我国就在香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之后又陆续有更多的循证护理中心得到成立,在近些年,循证护理不断得到发展,现在将循证护理运用到儿科护理中进行研究。

1 EBN在儿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1.1 EBN在儿科护理技术中的应用

在儿科治疗中,手背的静脉注射是最常见的治疗手段。但是因为儿童的血管细,并且其由于年龄较小很容易产生恐惧等不良情绪,经常使得其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从而对儿童的静脉穿刺难度较大。对此杨恩英[1]选取了180例患儿进行手背静脉注射输液,并将这些病患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及文献,结合护理人员积累的临床经验,在对患儿进行穿刺时将其松拳束指,加大了针头进入的角度。对对照组实行传统的静脉注射方法。此次实验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及所用时间等方面均要比对照组好。张群英等[2]研究发现有效的减少患儿在进行静脉穿刺时产生的疼痛感是决定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翻阅书籍,进行有关实验发现。对观察组选取桡骨茎突与第三掌骨头和尺骨茎突等形成的一块三角区域中注射,注射完毕后使用竖压的方法将棉球在血管上按压4min作用。对于对照组实行常规静脉穿刺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实行的方法能够有效减轻病患在手背静脉穿刺中产生的疼痛。

1.2 EBN在儿科各系统疾病护理中的应用

在儿科肾病综合征中,由于病患家属缺乏有关知识,导致其常表现出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会对治疗产生较大影响。在刘梅香等[3]的研究中,采用循证护理对病患及其家属的不良情绪进行较为有效的干预。实验根据焦虑量表(SAS)对家属的情绪进行评分,实验结果表明,循证护理能够有效降低病患家属情绪的焦虑程度。在儿科出血性疾病中,候燕等[4]选取了146例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儿进行循证护理治疗分析,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对该类疾病患儿进行有效的循证护理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其手术之后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而且还能够使病患能够尽快的出院,缩短其住院的时间。

2 EBN在儿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早在1977年我国就在香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循证护理中心,之后又陆续有更多的循证护理中心得到成立,在近些年,循证护理不断得到发展,现在很多研究都将循证护理运用到儿科护理中进行研究。虽然我国已较早的开展了循证护理的相关研究,但是从EBN运用与儿科护理实践中的研究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在儿科方面护理人员对于循证护理的掌握情况仍然不是很乐观,缺乏大量的实验研究,可靠性有待考量[5]。这主要是和我国护理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其之后阅读的文献、书籍的数量不够有关,并且在我国循证护理缺乏有效的资源为其提供实验的来源,故应该尽快改善这些方面的不足。在儿科护理中应时刻在有条件的时候开展循证护理,以便促进其不断发展,这样也将使得儿科护理有一个新的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恩英. 循证护理在改进儿童手背静脉穿刺方法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2007,11:64 -66.

[2] 张群英,王冉,张彦. 循证护理在减轻患儿静脉输注时疼痛的应用.护理研究,2006, 20(2): 503-504.

[3] 刘梅香,尹满红,谢剑平,等. 循证护理干预对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 南华大学学报,2007,35(9):807-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