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33
导语:在课外阅读的好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全局意识 分阶段阅读 有效指导 定期交流 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名著阅读,作为语文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健全人格,开拓精神空间。学生时代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农村中学生的名著阅读更是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图书馆藏书不多,书箱过于陈旧,或未能向学生正常开放,学生借阅不方便,镇上没有大型书店方便学生阅读。如今,很多农民富起来了,随处可以见到漂亮的楼房,豪华的装修,家里都有电视机、摩托车,甚至还有电脑、小车,但是却没有书籍或者只有很少几本书,小镇到处充斥着麻将声,农村精神生活贫乏,中学生缺少环境的熏陶,书香的浸润,他们课余生活主要是看电视,最爱看的节目是娱乐、偶像剧等。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沉迷于电视节目或是网吧上网(包括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等,读书习惯难以形成。面对困境,作为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探求解决困境。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很多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或没有时间阅读,或者是为了应付中考而读,只有极少的学生能够自觉阅读名著,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首先农村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不够丰富,更新速度不够快,学生普遍反映借不到喜欢看的书。其次,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根本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很多老师苦于应试教育的压力,阅读也变得功利性,往往只要求学生阅读考纲中规定的篇目。最后,家庭和社会没有创设一个好的课外阅读的环境。在农村真正懂得阅读的意义,支持孩子多借书、多看书,主动帮助学生选书并且加以引导的家长不多。本人以为,目前的现状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政府要尽快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为中学生减负,让孩子有时间阅读。再者农村学校,要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营造一种阅读的氛围。例如及时更新图书,校园内张贴宣传阅读的名言标语,定期举办阅读专题讲座,展示师生阅读成果,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才能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
二、有全局意识,分阶段阅读名著。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订一份远景计划,明确各年级学生必读名著和推荐阅读的书籍,分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激发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为重点,第三阶段以优化阅读方法、学会评价鉴赏为重点。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啃,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在计划实施初期,我们可先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一开始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在阅读的乐趣中慢慢喜爱上名著。指导初中生课外阅读名著时,除了引导他们阅读经典名著,还可以引导他们阅读那些紧跟时代脉搏的前沿作品,反映社会热点的作品,让学生的阅读真正的走进生活,反映生活。
三、有效指导,掌握阅读的方法
重视有效阅读法的指导,读书方法要因文而异。比如优美的诗文就要提倡诵读法,散文要用寻找线索阅读法,议论文要用提纲挈领法,小说要用评点法。培根说过:“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精读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批注,写体会、编手册等方法。略读可引导学生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段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精读和略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二者相结合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保证阅读的效果。
写好读书笔记,注意知识的积累。写好读书笔记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笔记中可以写阅读的书名、阅读时间,摘录喜爱的语句,写阅读体会、收获等。还要指导学生定期进行小结整理,小结整理有利于把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再梳理一遍,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四、定期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安排形式多样的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成就。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组织学生定期互相交流,介绍读书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开展“读书小明星”活动,树立榜样;办手抄报,写评论,将其中的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举办“名著知识知多少”竞赛;开展“与名著人物对话”的语文活动课,促进阅读。
成立合作探究小组。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为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也可以组织专题报告会、讨论会;或让学生自由阅读等,这些阅读形式,能适应学生的个好,逐渐养成阅读习惯。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名著的影片或专家评论,组织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和不可磨灭的感情。例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写的“三戏郑屠”和“三拳打死郑屠”后,再播放视频比较电视剧中的相关情节,从而使他们领悟到文学的魅力,描写的生动传神,从而喜欢书,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阅读。
总之,农村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教学,任重而道远,要走出目前的困境,既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阅读名著的氛围,也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热爱阅读,重视学生的阅读,给予有效指导,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
一、明确课外阅读教学的意义,端正对教学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授予学生课外阅读的技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价,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江苏自高考实行改革以来,指定了一些必读名著作为考试的内容。很多学生都喜欢阅读原著,可是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这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学生课外阅读前,教师解读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就显得尤为必要。高一新生入学伊始,教师要注意以课本为圆心,以中学生必读书目为圆周,逐渐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教者有意识地把学生带进图书馆、阅览室,让他们感受那浓浓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愿望。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确定阶段学习目的
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必读书目为11部。虽然这是对文科学生的要求,但其实对理科学生也是很有好处的。名著是历史的奠基,是创新的先导,是历史的沉淀,凝聚了世代人类思想艺术的精华,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
我在高考必读书目的基础上,又挑选了几部,根据内容将它们分解到各学期:
高一上学期:《老人与海》《呐喊》《哈姆莱特》
高一下学期:《欧也妮・葛朗台》《家》《边城》
高二上学期:《三国演义》《子夜》
高二下学期:《红楼梦》《谈美书简》
高三上学期:《飞鸟集》《周国平散文选》
高三下学期:《茶馆》《论语》
教师在学生阅读之前要作精心指导,提出阅读的重点和难点,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课外阅读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目的,总目的是:吸取古今中外文化精髓,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三、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很多老师都认为上阅读课就是把学生带到阅览室,让他们自己看,这是对阅读教学认识的误区。我认为,课外阅读教学既然名为教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课外阅读,使学生不至于处于盲目阅读的状态,信马由缰、不加选择。国外阅读教学十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可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表情朗读、根据所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谈话、以图为中心进行复述、作问答游戏,以及放映幻灯、电影片断、听音乐、进行插图展览、观察名画的复制品等等。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优秀的、适合于学生年龄特点的文艺、科普和社会政治方面的杂志。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多方面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选择一些篇幅短小的诗歌或文章,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然后同桌之间进行复述。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接触一些复杂的读物,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阅读速度,渐渐地养成速读的习惯。
另外,教师还应调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统一阅读某一部文学作品,但学生可各自理解;教师统一指导,但学生可有个性感悟与评价;有一个大文体或大范围里,也可任学生自选读物,各取所需。学生可以广泛浏览,收集资料,摘要分类;也可以开展专题阅读,分析比较,开掘发挥。既可以诵读名篇佳段,好词好句;又可以深究其中或背后的智慧,体会写作的经验;还可以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五、及时检测,保证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要注意课外阅读评价的教育性与评价指标。据此,我对阅读教学的评估与检测作了些尝试,主要的形式有:(1)读后叙述。读完某部文学作品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复述作品内容,加深记忆。(2)专题讨论。全班围绕着一个话题去讨论,由学生提出若干各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去分析。集思广益,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荡起智慧的火花。(3)课外阅读知识测试。主要针对作者、情节、人物、时代背景和延伸拓展等做一些检测。(4)写鉴赏小论文。教会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写出一些鉴赏小论文,定期交流。
关键词:兴趣;课外阅读;浅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和一定的
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为此,新大纲的附录中专门附有“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三国演义》《红楼梦》《哈姆雷特》《复活》等古今中外的名著榜上有名。不可否认,阅读名著肯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笔者认为,对于阅读习惯较好的学生,喜欢阅读的学生,这些名著的阅读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无疑的,但是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他们连最基本的阅读习惯都还没有养成,马上就让他们去完成“大部头”的课外阅读,这样只会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学生对课外阅读更没有兴趣;二是学生为了应付老师,完成任
务,囫囵吞枣地看一通,但起不到任何效果,更别谈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了,费时又费力。因此,笔者认为,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及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应该从“艰深”的名著开始,而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浅显类的情感文本开始,先把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起来,然后再由浅入深,逐步过渡到名著的阅读,虽然是浅尝,但却不辄止,最终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笔者以自己所在的城乡学校为例,在高一学年,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铺垫造势,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不愿阅读,除了对阅读的好处不甚了解外,还有就是对老师提供的阅读书目不感兴趣,为此,我专门利用一节阅读课的时间,极力地给学生介绍阅读的好处,不论是对语文成绩的提高,还是对自身素质的提升,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还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使我们变得有修养。同时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具体的阅读书目可学生自己选择,但必须按老师的步骤去完成,如果确实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书,也可由老师推荐。推荐三本课外阅读书目《天下父母: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山楂树之恋》《活着》,按顺序去阅读。
《天下父母: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由一个个的感人故事组成,讲授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是一本令千万儿女潸然泪下的心灵读本。学生愿意读,能读懂,而且读完后会有心灵上的震撼,是一本很好的感恩读物。
《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
《活着》: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三本书由散文向小说过渡,由浅入深,先让学生把阅读的信心、兴趣培养起来,在阅读中感受到成就,感受到乐趣,自然他(她)的阅读习惯就会养成。
二、分享交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中丰富内涵,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我们都知道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说”和“写”。因此,仅限于让学生读是不够的,它还要交流和分享,于是我又专门设计了交流分享课,让学生学会分享,在分享中提高,在分享中感受书中的点滴。
三、以读促写
交流分享只是一个过程,并非终极目的,要想学生读有所获,将感性认识升华,必须将他们这种外在的感动转化为内心的常态,因此,这时写是十分必要的,这个时候的写,和之前的写阅读感受,写片断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的写应该是高要求、高质量的,而且是系统的。最后,在结束一本课外阅读之时,让学生将阅读完一本书后的所有摘抄、心得、体会,进行展览,共同分享。
每一本的课外阅读都要扎扎实实地去完成,每一个步骤都要学生有所收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阅读不但不难,而且还充满着乐趣。
我想,只有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阅读方式,才能激发基础薄弱学校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老舍.天下父母: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10.
[2]艾米.山楂树之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09.
一、用端正的态度看待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与你的关系等于记忆和个人的关系,书上毕竟记载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我们的发现,许多年来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它们向我们描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美丽,并且赋予我们一座神奇的思想殿堂,书所给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更深邃,就像回忆往往比真的现实更加美丽一样。书籍在我们困难时帮助我们,在我们悲伤或遭遇痛苦时安慰我们,用思想充实我们的头脑,把美好和愉快的想法保存在我们的心里,使我们摆脱自我并超越自我,我们要把课外阅读看作一种享受,一种收获,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去做。
二、选择健康的课外读物
中学生必读的四大名著,培养智慧方面的《智慧锦囊》《刘墉文集》等。心灵方面的《心灵鸡汤》等,有助于自己成长方面的小书虫,当代一些大家之作必须读,例如三毛,莫言的作品等,还有一些为人处世,交际方面的书籍,好多处事之道都是从书本上学到的。
三、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每天找出一些空余时间,将优美,精彩的片段画出,第二天早上或者晚上再次阅读或背诵,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积累。阅读贵在坚持,而不是一两天的心血来潮,兴趣过后就不以为然了。俗话说的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活到老、学到老”,贵在每天阅读,积少成多。
四、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在阅读中,要真正读出收获,就必须在字里行间中阅读,即精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做一件同样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做好标记,标记生字、生词、精彩片段、中心句和让你感动的句子。做标记有很多好处,首先,做标记会让你头脑清醒。其次,如果阅读是积极的,那么阅读就是思考,这种思考有想用语言表达的趋向,做过标记的书通常是经过思考的。第三,标记会帮助你记住你有过的思想,或者作者表达的思想。这种阅读不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是要获得知识,要理解你所读过的内容。这类书籍是一部伟大著作,有着丰富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或是一部提出并试图回答重大而基本问题的书,这就要求你以积极的态度去阅读。略读就是匆匆扫过,讲求速度,内容能看懂即可,这种阅读纯粹是消磨时间,从中获得愉悦心情,可以在放松的状态下阅读。类似的书籍有小说、笑话等。
五、阅读的好处
从大方面来说,能提高你的综合素质,使你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同时,还会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你外在气质和个人魅力也能体现出来。从小的方面来说,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重在阅读,读又重在精而多,把书本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作者的观点与自己观点对比,并且自己有所感所悟,读得多了,你的语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就像水积累多了,自然变成了小溪一样。
关键词 高中 英语 方法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但长期以来,很多的老师不注重理论学习,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方法,或者是为了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过多的加强对词汇和语法的解释,停留在对材料的表面理解上,学生成绩的提高仅仅靠“题海”战术,无法体验语言学习的乐趣。具体而言,老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过多强调语言知识传授。很多老师把阅读材料作为用来传授语言知识的一种形式,以词汇、语法为主线,将完整而有意义的文章分解成若干个零散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很难理解文章的含义。
其次,采用单一阅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即便不同程度采用一些启发方式,也只是教师设计提问,学生被动回答,学生很难在课堂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大为降低。
再次,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很多教师缺乏对阅读策略的指导,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策略去捕捉有效信息,阻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推理判断。同时在教学中,老师实行纯粹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影响。以上的种种现象只是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问题。其根源一方面是长期应试教育传统习惯的影响,老师和学生仅仅注重眼前的考试成绩,不注重能力的提高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对英语学习的误解,不能很正确理解学习的真谛。针对上面的各种现象,笔者试就英语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有利于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英语课外阅读的好处
首先,阅读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有些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中最困难的是单词太多,学了就忘。而在课外阅读材料中,有些常用的词复现率较高。对于这部分单词,学生就可以自然而轻松地习得。同时,词汇量的扩大也让听、说、读、写变得更轻松。
其次,阅读能提高学生阅读综合能力。经常的大量的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阅读时的困难。学生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哪怕是没有时间规律的课外阅读之后,在读阅读理解题的文章时“觉得没那么痛苦”了。
再次,阅读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到外面的世界。现在的高考题中,单选题的语境设置更具时代气息,而书面表达的话题也比较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所以,知识面的扩大对解题也有好处。
最后,阅读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一些趣味英语阅读对学生来说除了是学习之外还是一种娱乐、放松,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思考和研究英语。
二、高中生如何选择阅读材料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应遵循文章由易到难的原则。
(一)文章长度:由短到长
高一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大多是没有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师不妨指导他们由最短的小笑话、漫画或者如一些学习辅导报上的小资讯读起。这些笑话、资讯往往一分钟左右就能读完,有趣而且简单,并且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最初,“兴趣”恰恰是教师最应该注重的。
(二)文章内容:由具体到抽象
内容具体的文章如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报刊上的连载小说等,容易理解,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外阅读时的信心,从而使其养成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有了这个好习惯之后,再渐渐过渡到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
三、高中生如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高中阶段学习任务较重,因此养成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很容易。有时学生可能会觉得没有时间阅读。这里,我们把时间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作如下建议: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初期,教师不妨每天给出课内的一小部分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指定一些简短而有趣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一些英语学得好的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比较快,也可以利用这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一些阅读。学生的阅读习惯初步养成之后,教师就可以逐渐减少课内所用的阅读时间,指导学生利用课外的零碎的时间去阅读。根据这些时间的长短决定阅读文章的长度。
四、英语课外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一)词汇的处理
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或影响对文章内容理解的词要借助工具书,查清词的意义、用法,必要的时候还要把这些词摘录下来。一些专有名词一般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时学生可以跳过去不管它们的意义。还有的词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猜出其意义的。而猜词的能力也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培养的一个重要能力。
(二)长句、难句的处理
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见到各种各样的句式。一个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做个有心人,留意、分析已学过的句式,同时思考、与同学讨论、分析不熟悉的句式。还可以把一些优美的句子摘录下来进行背诵,增强自己对英语的语感。
(三)文章大意的把握
第一,课堂定位要准确,目标落实要到位。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和平时的课内阅读课教学有本质区别,课内阅读课的目标是从朗读与默读、词句理解、表达方式、内容把握、情感体验、标点符号、积累运用等方面提出来的,各方面的年段目标具体明确。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旨在能开阔学生文学眼界、激发学生文学兴趣、丰富学生文学积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熏陶学生文化传统。我以指导阅读《西游记》为例来谈。
教学目标: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西游记》的丰富内涵,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祖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情感;②在具体的故事片段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学会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加强学生阅读名著的信心;③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节课目标设定清晰而紧扣“课外阅读指导”的核心,是一节指导学生如何读名著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读名著的阅读方法,养成习惯,形成能力,最终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第二,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应抓两个关键词―兴趣和方法。
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必须教会学生相应的阅读方法,否则就是“花架子”“无效劳动”。
读古典文学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有字词不理解。教师引导总结方法:问(亲友、师长)、查(网络、工具书)、猜(偏旁、上下文、联系旧知和生活)、跳(适当不求甚解)。
这四个字包含了所有学生课外阅读中常用的方法。所谓课堂开放,并不是老师问了几个开放的问题,学生说了几句延伸思维的话就是开放了,我觉得应该是老师在学生具有灵性的学习基石之上“点石成金”,并将学生生成的开放资源经过提炼重新以学习的结构和学习方法再“反哺”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由课前的混沌到课后的清醒,只有做到了这点,才能说是有效开放。
第三,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要有主线意识,要有“大问题”。
如果一个老师走进课堂,自己都是混沌的,一心只想着那份教案,脑海中没有一条清晰的教学主线,那学生无疑也是糊涂的。我们仍然以《西游记》阅读指导为例。一部厚厚的《西游记》如何在40分钟内去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如果老师课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那么学生一定不会有所收获。
读原著的好处有很多很多,原著是经典,它是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不同的人在这一座宝藏中会有不同的收获。
“同学们,你们又会在这一座宝藏中收获什么呢?不要急着告诉老师,我想你现在读、将来再读,都会有你的角度,你的眼光,你的收获!”
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应该是幸福的,因为老师找到了一个恰当的点,这个点就是学生走出课堂之后,脑海中留下的六个字:“品原著,更精彩。”如果我们再问学生怎么精彩,我相信,学生至少应该会知道,品原著可以积累我们的语言,可以丰富人物形象,可以感受传统的文化等,甚至后面再追问如何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学生也都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学习中找到答案,这就是所谓的有效学习,这就是缘于老师的脑海中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第四,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还应该依托课内,延伸课外。
毕竟,我们的学生还处于小学阶段,如果没有了课本这个根本,那么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仍然以《西游记》阅读指导为例,本节课很好地依托了苏教版课文《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人人皆知,但是从知道到了解,再到认识,这是一个不短的过程。
老师问:“我们学了六下第八课的《三打白骨精》,你们还记得从课文中我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
“同样的章回,读原著我们可以读出一个更加真实可感、有血有肉的孙悟空,其他人物也是这样,所以说读原著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人物饱满。”
这是老师教学《西游记》阅读指导课的第二个环节――丰富人物形象。丰富人物形象,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过程:如果说在学习《三打白骨精》课文之前,学生仅仅是知道孙悟空的话,那么在学了这篇课文后应该上升到了一个“了解”的层次,了解了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然后再通过这一节课内指导课之后,学生又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认知高度,知道了孙悟空不光神通广大,还是一个有情有义、忠心耿耿的人。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提升,实际上都是依靠了课内阅读这个垫脚石。这样的课内垫脚石还有很多,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林冲、《三顾茅庐》中的刘备三兄弟,这些都是通往课外阅读的垫脚石和支点,那么如何让这些垫脚石成为学生通往阅读殿堂的基石,就要看我们老师如何去引导和利用了。
一、教师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引路人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一是故事引入法或故事诱导法。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连续几天给学生讲述他们爱听的故事,告诉他们要想知道更多的故事,可以去读哪些书,也可将一个稍长的故事讲到紧要处戛然而止,让他们“欲知后事如何,自己阅读了解”。二是潜移默化法。教师可在学生面前捧着一本书阅读,时而轻读,时而自语,时而面露微笑,时而紧锁眉头……待学生觉得好奇时告诉他们:“老师在读书,已经和书里的人物交上了朋友,你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和他们交上朋友。”三是课文链接法。在学习课文后拓展延伸环节时,相机引导学生进行相近或相关的主题阅读,一旦学生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就会情不自禁地坚持下去。
课外读物种类繁多,在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小学阶段,宜遵循“绘本读物——注音儿童读物——纯文字少儿读物——一般读物”的阶段顺序,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读物,让书籍慢慢开拓学生视野。
二、教师应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
学生课外阅读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读是课外阅读的外在形式,思才是课外阅读的深层内涵与本质追求,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读思链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应是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不二法则,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在自己感兴趣、有感悟的文字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揣摩作者成文的思路,体会作者文字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此外,针对课外阅读信息量较大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人物关系图表、人物大事年表和重点摘要的方法,理清头绪,提高阅读效率。在细节品味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订一个“采蜜本”,摘录精美词语或华彩段落。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对课外读物的感悟提升到整本书的高度上来,写一写整本书的读后感,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要求精读的读物更应如此。
当然,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有别于课内阅读,指导宜“粗”不宜“细”,宜“放”不宜“收”,如果插手过多,反而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品质。
三、教师应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应是学生的阅读伙伴,如果不与学生共读,就不可能给予学生恰到好处的指导,更不可能与学生进行深度的阅读交流,使课外阅读的效益最大化。教师应是阅读交流平台的搭建者,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成果的交流,就会引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从而会催生学生的智慧。从上述意义来说,教师更应是学生阅读成果的分享者。
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阶段性的阅读交流,展示阶段性阅读成果,不断促进课外阅读活动的深入进行。在与学生分享阅读成果时,教师要处理好“粗”与“细”、“浅”与“深”、“扶”与“放”、“近”与“远”的关系。如让学生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阅读的整体感受,是为“粗”;对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或段落进行细嚼慢咽,是为“细”。“粗”“细”结合,“营养”才会更健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阅读角度、阅读视野和人生经历都不尽相同,加之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的不同,这些都会导致他们的阅读感悟有深有浅。阅读交流不能仅仅是“高端峰会”,也应该有“野百合的春天”。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浅”感悟者的阅读热情和交流热情更需要呵护,总有一天,他也会由“浅”入“深”的。学生进行阅读交流需要教师的“扶”,交流的起承转合处需要教师的灵动现身,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更需要教师的“放”,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易于学生交流的“场”,要能以“共读者”的身份抛出精彩的交流话题,引发学生点燃智慧的火种,及时而又中肯的评点会让智慧的火焰越烧越旺。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对一些意蕴深远的读物,师生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对人生意义的理解),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宜将自己成人化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舍“近”求“远”。阅读是一处慢的风景,好书的学生自然会多读,精妙处学生自然会反刍,年岁逐增,宁静致远,学生的见解总有一天会和教师比肩,甚至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毕其功于一役”式的交流实不足取。
关键词:语文 创造性 阅读能力
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外阅读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二、指导写作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1、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2、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2、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关键词:传统课外阅读 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 理想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1-136-02
人们习惯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让孩子细细品味语言中蕴藏的含义,热别是精彩的环节或篇幅,更让孩子流连忘返。除此之外还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弥尔顿说过“优秀的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它作为人类财富保存下来,并为人类生活的进一步发展服务。”孩子在小学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就会终身受益。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如果一个人养不成读书的习惯,他就是一个很容易寂寞,很容易烦躁的人,是一个眼界不宽的人。丰富课外知识,能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也可以锻炼写作能力,积累丰富的百科知识,这对语文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大有好处,还能锻炼阅读能力。
一、传统课外阅读方式不可丢
古往今来,人们习惯了用传统课外阅读方式去看书,这样能帮助读者提高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更有利于读者把信息转为知识。纸质阅读可以保护视力,不用费电,可以很好地收藏,更传统更环保一些。读者只要掌握了信息的检索方法通过目录、文摘,就很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真正信息。
传统课外阅读中的书籍有着百炼钢化作绕指柔的文化积淀,在经典性、阅读习惯、格调三方面,非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朝夕之间可与之相提并论。传统课外阅读的随时随地性以及阅读的方便性更是老少皆宜,当人们捧着一本书的时候,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在手指与纸的相触之中,似乎还带着油墨香味的纸张营造了一种阅读的氛围。尤其是那些一读再读的书,泛黄的书页,已经被嚼了无数遍的文字、承载了记忆中相伴成才的内涵。传统课外阅读则通过其纸质的载体可以给读者一种特有的书香气息,给读者营造一个静、雅、美的求知氛围,还能克服信息技术课外阅读非经典化、文化积淀等问题。
传统课外阅读让人们在手与纸的接触中之中,享受着文化的巨大快乐。你必须把阅读放慢,在一些奇妙的细部停留,感受那种丰富的精微,在这种阅读中,你根本没办法偷懒。而这与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所要求的恰恰相悖。传统纸质文本既可以随时变换阅读姿势,也可以随时调整阅读方式也不用担心辐射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既安全,又自然。能让人拥有一种比较舒适的感觉,就算较长时间阅读也不感到疲劳,有利于吸收知识信息。
二、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经济时代,信息成了最有价值的存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是一种由文本的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阅读方式,专指信息技术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活动,即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取包括文本在内的多媒体合成信息和知识,完成意义建构的一种超文本阅读行为,也称“网上阅读”。其阅读方式主要有在线阅读和下载之后阅读两种。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以前我们传统课外阅读通过纸质媒体,携带极其不方便,并且只有单一的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成本高,存取不易,查找繁难,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克服了这些缺点,它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及时、海量信息的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好处包括:
1.为了激发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搜集与阅读教学有关的文本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资料以及辨别各种信息的真假是非的能力,并以此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正确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教师通常会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和激发学生在课前课后利用对教材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性或拓展性学习。有时教师布置信息技术课外阅读作业,或由教师在班级博客中推荐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文章和资料进行辨析和鉴赏,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搜寻信息、信息分析、质疑等手段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2.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籍需要较少的存储空间,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电子书价格低廉,比纸质的传统图书要便宜得多,这是因为它没有印刷成本,存储率。电子书可以存储在您的计算机和手机里,您可以随时阅读你想要的内容,同时电子书籍不笨重,便携更容易。电子书籍的信息量大并且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合成,实现文本、数据、声音及各种图像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传播。它让读者接触到的素材不仅仅是文字,而且还包括了图像、声音,内容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这样,读者可以产生极大的趣味。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
3.增强了读者的主体能动性。信息技术有一个极为明显的优势就是互动性,每个读者都能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再像传统课外阅读那样读者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从而使读者思路开阔,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增强,增加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爱好。
4.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加快了读者查询资料与信息的速度,节省了查找资料的时间,便捷了读者的阅读,缩短了获取信息的时间。信息技术的连通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读者之间跨越时空限制而互通信息,加之信息技术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使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而且计算机的存贮空间所能承载的信息量是纸质载体无法比拟的。
三、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在信息技术理想关系
总之,在信息技术时代下,信息技术课外阅读将会进一步发展,而传统课外阅读也不可能消亡,二者必将在同一片天空下共同发展,互相促进。但是,凡事有利也有弊,信息技术课外阅读资源丰富,但良莠难辨,鱼龙混杂。尤其是小学生年龄小,缺乏辨别和选择能力,为此,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指导。总之就是传统文本必然存在着一些信息技术文本所不具有的优点和作用,而读者在阅读上是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的,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不能只注重于某一种文本而忽视另一种。因此在新时代的读者必须把两种阅读方式加以结合。对于青少年来说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处理好传统课外阅读和信息技术课外阅读的理想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元荣.网络文献阅读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