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时间:2023-10-07 15:57:18

导语:在怎样进行阅读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怎样进行阅读教学

第1篇

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技能,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求源、掌握知识的动力。然而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粗放式提问,实效不高。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可常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第二,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第三,惩罚式提问。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走神”“睡觉”“眼望窗外”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这时若教师突然对这个学生提问,学生显然是回答不出来的,这种惩罚式的提问,不仅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容易破坏师生之间的感情,因其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意义

“优化”,最早见于苏联教育家班巴斯基的“优化”理论,其最基本的内容,指的是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率。优化课堂提问,就是精心设计,针对阅读材料提出新的有见解的问题,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服务。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有人曾戏称教师是“职业提问家”,而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三、优化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优化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首先要强化提问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这既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体现,又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提问与学生提问同时考虑,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出新颖独到的问题,问人之所未问,发一问带动全文,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去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同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逐步培养勇于探索和创新精神。学生如果不会提问,也就不会积极思考,就谈不上智力与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提问,其意义非同一般。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课堂上如果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提问的手段,必能促进师生交流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从而较好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能有效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因为好的课堂提问一定是教学信息反馈的桥梁,学生探索知识的路标,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那么究竟该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著名语文教育家成功的教育案例,提出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1.总体设计形成系列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教学的目的而随问随答。教师要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材特点,构思出提问的总体设计。

所谓总体设计,就是课堂提问一定要紧扣教材和教学目的,从整篇课文着眼,设计提问的内容和形式,每个提问往往是个别的、局部的,又是互相联系的,这些提问必然是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课文的中心,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表达有较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它的整体性,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其次是它的系列性,层层设计,环环相扣,以便于学生随着问题、读书、思考、解疑,在读懂课文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发展了思维,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当然,课堂提问的总体设计一定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落实。

2.精简数量突出重点

既然课堂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课堂提问应该讲究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无休止的串问,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往往是师生两败俱伤的疲劳战,所以,课堂提问要提倡“精问”,克服“串问”。所谓精问,是指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疑点及其知识训练的项目而精心设计的提问。精问,从根本上来说,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精,对教材驾驭分析的精,精问的设计是不能离开教材的。

3.铺路搭桥化难为易

对教学难点的提问设计,教师的提问要起到“桥”和“路”的作用,通过提问的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化难为易,理解难点。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阅读教学;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课堂教学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而言,学习兴趣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因为兴趣是创造动机的表现形式之一,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思考,而且使知、情、意等整个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无数成功者的事例证明:兴趣是引发创新的先导,他们的成果、成就无不由兴趣而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题,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激情趣,促参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教师必须把学生看成可以平等对话的生命体,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阅读教材本身也蕴含着丰富的感彩,课文有喜有悲,有爱有恨。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情唤情,能将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要求。使他们的阅读活动更加积极主动,能激发其创造力。

(二)分层次,育个性

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识水平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让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作业和练习设计都要体现层次性,要尽量适合与每个学生的口味,使其在不同层面上发展。在阅读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可适时适度地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自我创造和展示的机会。

(三)质疑问,展过程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教有疑,有疑者却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教学生有疑问,自然达到自觉思考和读书的目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因而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展现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

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条件

1.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

课堂上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主动投入学习,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此,课堂上一是做到“五允许”,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自由学习;允许学生自由组合小组;允许学生自由地与老师同学沟通;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允许学生出错。二是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表扬激励,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三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运用语言、情境、游戏、质疑、激趣等方式,使学生情绪始终能在愉悦的心态下自主学习。

2.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以往一言堂、满堂问、牵着学生走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做到“三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给他们研究探讨的时间;给动手操作的时间。在探索空间上不给标准答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去思考,去想象。

(二)发挥学生创造潜能

1.课文让学生自己先读

课堂上要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做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自己读,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改变课堂被琐碎问题束缚的现象,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而自学能力是学生再学习再创造的良好基础。

2.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潜能,应该变“设疑”为学生“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问题提问后可小组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在全班交流。

第3篇

一、制定科学的阅读目标

制定科学的阅读教学目标是提升阅读质量,实现阅读的关键,明确科学的阅读目标,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阅读行为,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减少阅读教学的盲目性,提升阅读的效率。科学的阅读目标制定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中心进行阅读目标的设置。无论是整体目标还是阶段性目标的设置都需要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中心进行设置,要紧紧围绕新课改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进行设置,教学目标要突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通过目标落实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从学生和教材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目标设置,目标设置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设定,目标设定不能太高,超越学生的能力,也不能太低,要基于学生的水平,这样才便于目标的实现。另外,目标设置要充分地尊重教材,要基于教材内容,进行设置,不能偏离文本主题。对于不同的文本,题材不同,内容不同,阅读重点不同,目标设置也应该存在差异,即使是同一题材的文本,也需要根据其字词量的多少,课文内容的多少,课文主题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设置,这样的目标设置才是科学的。

二、理清文本思路

理清文本思路是文本阅读的关键,理清文本思路也是学生掌握文本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是阅读教学开展的要领。无论是什么样题材的文本,教师首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文本的思路。一般而言,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标,为了实现写作动机目标,表达一种思想观点态度,作者都用到了什么材料,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用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实现写作目标的。要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的层次结构,了解文本思路与逻辑关系,通过这种手段理清文本思路,提升阅读的有效性。另外,理清文本思路,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于不用题材的文本,他们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只有引导学生理清文本思路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表达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能更深刻,更透彻,学生的阅读素养才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提升。

三、优化阅读教学方法

第4篇

一、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接近本质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学生习得语言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只关注了“听、说、读”的训练,只注重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只关注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感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阅读教学中还有一个指标“写”,却是常常被忘却的,要知道“写”才是语文学,王尚文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他学科只关注了它‘说什么’的问题――即它们呈现了一种怎样的现状、表达了一种怎样的观念;而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目标的,它特别需要关注‘怎么说’的问题。”

当然,我们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全盘否定“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写什么”的问题是“怎么写”的基础,没有对“写什么”问题的透彻了解,就很难做到“怎么写”。但是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写什么”进行“身”,要将重点放在“怎么写”的问题上。例如《钱学森》这篇文本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在感知文本阶段,可以分两步进行,即先从整体上了解文本写了什么――钱学森爱国、归国,然后再从局部了解文本写了什么――归国时、归国前、归国后的情形。引导了解文本的梗概后,就应该转入正题,即引导学生关注这篇文本“怎么写”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分成两步:一是文本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表现钱学森的爱国――语言描写;二是文本是怎样组织素材的,即通过倒叙的手法组织语言材料……

当阅读教学指向了写作,对文本的理解与揣摩就不再是目标了,而在这背后,我们就会多了一层“怎么写”、“为什么写”的追问而变得更接近了本质。

二、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增添趣味

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常常有这样一种困惑:如此简单的文本有什么好教的呢?是呀,我们单从“写什么”的角度来剖析的话,小学教材中有很多文本根本不需要我们教师作什么讲解,学生就能了解其中的内容,明白其中的意义。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指向写作,指向“怎么写”的问题,阅读教学就会因多了一份解读的视角而变得更有趣味。

例如《狐假虎威》的片段教学。这是小学二年级课文,内容极其简单,具有基本阅读能力的学生都能读懂,如果我们还要针对此文进行“狂轰滥炸”的讲解,势必会使它“支离破碎”,也会使学生失去应有的学习热情,此时我们不妨从“怎么写”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文本中有这样一句“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问老虎:‘你敢吃我?’”,其中“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表明了狐狸想出很多办法,可是作者却一字未提,为什么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感悟作者布局的高明:不写狐狸的想法为的是慢慢铺开狐狸的计划,并引起读者的注意;其次,狐狸的应急处理是非常“机智”的,这个机智,我们既可以用“聪明”来形容,又可以用“狡猾”来形容,可作者为何使用“狡猾”一词呢?此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作者之所以用这个词,完全是为了顺从全文的基调,即贬低狐狸利用伎俩来蛊惑人们的罪恶行径。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自然会感受到“布局、用词”的讲究。总之,当我们有了一份“写作层面”的考量,阅读教学就会多了一份趣味。

三、阅读,因指向写作而更呈现深意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渠道,传统的阅读教学也关注了学生的语言积累,但这种积累在更多层面上是侧重“语言”的积累,至于“字词之妙”、“段感篇感的把握”、“谋篇布局之巧”等方面的积累则往往是空白的,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在经过若干年的语文教学后,依旧不能推敲“字词之妙”、依旧不能整合“布局之巧”。为此,我们有必要将现行的阅读教学指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写作。

第5篇

1 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2 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2.1 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2 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2.3 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2.4 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3 常用的阅读方法

3.1 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3.2 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3 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4 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4.1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4.2 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第6篇

一、处理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作者是怎样叙述内容,表达思想感情的,领悟其写法;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积累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这样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作文能力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搞好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方面的训练,做到读写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在阅读教学中,要不折不扣地做到《大纲》所指出的“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做到从读到写,读写结合。

二、处理好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

课内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教材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的一种阅读,而课外阅读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材料进行学习,它是课内阅读的辅助和补充。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倡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些有益的读物,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学生一方面从课外读物中吸取一些自己没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把课外读物中的有关自己学过的东西同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自我反馈,使新旧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三、处理好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关系

训练口头语言与训练书面语言的关系,就是训练说和训练写的关系。说和写都是表达,这是共同点。口头语言往往不够系统,不够严谨,不够精彩;书面语言更严谨,更精确,这是不同点。把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过程就是把说过渡到写的训练过程。而说写能力,离不开阅读,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就会有的说,有的写,说得圆满,写得具体明确。因此,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训练中,做到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并重,由说到写,由述到作,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发挥二者相互促进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词汇教学。不但能把学过的词汇达到会读,会写,弄懂意思,更重要的是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学会写作方法。

第7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主题式提问”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多数会以问题来引导,而问题设计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就成为教师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何采用有效的问题教学模式,去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对此,笔者倡导以“主题式提问”教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题式提问”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快速地去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阅读材料,继而实现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对于小学语文阅读课程而言,主题式教学方法较多,笔者尝试选取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M行论述。

一、提问抓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提问教学过程中,懂得立足关键词汇,将关键词作为问题设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跟随着关键词去进行联想、分析、剖析,是小学语文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策略之一。关键词往往是对应内容的“主人公”,对于其来龙去脉进行探讨,就是不断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理解程度的过程,更是贯穿整个文章主题的重要因子。由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行为可以从关键词的角度入手。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中,此阅读课程可以以“丝绸之路”这样的关键词作为设问的切入点,以此去推动阅读课程的顺利开展。

师: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请在文中找出对古代丝绸之路描述的语句。

生: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师:丝绸之路是怎样的一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师:分析一下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

对于每个问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探讨,接着派小组代表来给出答案。上述的问题明显是有层次性的,每个问题都是围绕“丝绸之路”这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的,这样的设计能够保证与文章主题之间的不断接近。在这样问题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丝绸之路的认知也开始不断加深,并且由此达到理解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的状态,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所乐见的。

二、提问抓中心句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涉及要求学生寻找文章中心句的问题。中心句是文章或者段落的核心内容,整个文章或者段落都是以中心句为基础来开展的,掌握了中心句,自然就掌握了文章的主题。也就是说,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中心句。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新型玻璃》的教学中,对于说明文性质的课文而言,阅读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中心句,这样就可以找到文章的写作目的,也就是文章主题所在。对此,教师提问可以按以下方式来进行。

首先,要求学生梳理课文的每个段落,熟悉每个段落讲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去阐述对应段落的内容;接着,带领学生通读全文,提出以下问题:请问本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该中心句能不能概括文章的全部内容?学生在分组探究之后,找到了文章的中心句:“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新型玻璃正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型玻璃的研制中,人们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可见,文章中心句与文章主题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由此在提问的过程中,以中心句为目标,实现问题的合理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全面、宏观地去了解阅读课堂的内容,而这些也成为主题式提问教学的重要实现方式之一。

三、提问抓细节处

阅读的过程,其实是对不同阅读元素不断剖析的过程,对词组进行剖析,对句子进行分析,对段落进行归纳,这样才能够保证对于文章的理解达到理想状态。也就是说,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细节处,这些往往成为教师解读阅读材料的重要依据。在主题式提问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教师运用这样的思维。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阅读课程的教学的步骤:

首先,运用多媒体展示意境,可以是雄浑的瀑布,可以是清澈的泉水;其次,过渡到人的沟通属性上去,指出人的需求和难求是一对矛盾体,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作者是怎样解决这样矛盾的;最后,使用音频或者视频去营造课文意境,并且依照主题提出以下问题:(1)笔者是如何找到自己朋友的?(2)笔者找到了多少个朋友?他们的名字都叫什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3)笔者是怎样与朋友们实现交流的?(4)笔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他的朋友?

无论是课前的多媒体导入细节,还是后面的多个问题,都抓住了文章细节性的东西,而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作者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时的阅读课程效果也可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四、提问抓空白处

留白是很多作者都喜欢运用的手法,通过留白的方式,能给予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内容,但是凭借主观臆想,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解答,这可以实现读者与笔者之间的充分互动。在实际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提问还可以从抓住空白处的角度入手,继而保证实际阅读问题的开放性,使得阅读效果和效率得到明显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阅读课程中,教师在问题设置的时候可以这样来进行:如果人是有灵魂的,那么小女孩的灵魂会到哪里去?请开动脑筋,想象一下小女孩死后会发生什么?要求学生以续写故事的方式来开展。由此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于故事主题的认知,写出更多版本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面对这样的问题,续写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于文章主题进行拓展和思考的过程,而抓住留白处,就成为此次问题设置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的环节。从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材料空白处,有时候甚至成为阅读深刻剖析的重点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懂得运用留白填补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以保证实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主题式提问教学法的渗透,需要教师从多个维度入手,找到阅读教学契机,在阅读主题启蒙理论的引导下,采取针对性的提问教学法,这样可以保证小学阅读教学效果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时候,应该懂得合理地运用主题式提问教学法来改变阅读教学格局。

[参 考 文 献]

[1]董志彪,李文光.网络环境下主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07(8).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 阅读教学 系统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93-01

绪言: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是语文素养的必要内容,是高中学生阶段的学习的首要任务,也是高考必须检测的基本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老师灌输式或模式化的讲解和概括,没有学生自主的体验和理解。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求新的阅读教学应该更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作用是有效的引导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领会文学语言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的理解力。

1 高中阅读教学的特点

1.1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立足言语的形式进而开展言语技能的有效训练。“言语形式是为了表达言语内容,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在这以言语内容为主的观念的影响下,语文教师常常将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到段意再到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细致的剖析讲解,这样的模式不仅让学生对语文课失去了兴趣,而且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没有有效的提高。

1.2阅读教学要融入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道、人格、人生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的体验,人的情感。现在新课改更加追求人文精神,强调真情教育,强调思维和行动语言相结合,强调充分发挥人的审美感受,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2 当前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2.1课堂上有效阅读指导的滞后。语文课上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一般人的文学欣赏,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学习行为。当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种尊重决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学生由于阅读能力、理解水平有高有低,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也有高低之分、深浅之分、正误之分,阅读教学的任务不仅要帮助学生读好课文,更要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的隐含信息,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等等。教师既不越俎代庖,但也决不能放任自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阅读是高考检测中的重要内容,所以很多语文老师都是按高考的题型模式进行针对性讲解,缺乏对教材深入细致的挖掘研究,缺乏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深刻体验,所谓的阅读指导也就流于形式了。

2.2教师不重视课外延伸阅读。课外的延伸阅读是课文的有效注释、补充或拓展。比如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就可以补充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先生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再比如要重视《语文读本》。因为《语文读本》既注意了课堂内容的延伸性,选用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注意了鉴赏性与知识性,能够让学生丰富文学底韵,增进文学素养;充实语文知识,增强读写能力。然而,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只重视教科书的传授,即使有订《语文读本》,也是放任自流。学生刚拿到书时,有点新鲜感,但是随便翻翻就束之高阁了,又怎能发挥它的效用呢?

3 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探讨

3.1新模式系统构建背景分析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有效运用语文教育特征,积极的开展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教育的方式,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向为基本目的,全面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阅读教学目标要涉及到个性化阅读、人文精神、作品解析、阅读方法、品读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3.2新模式系统构建实施策略

(1)注重初始化基础的引申

在学生阅读中首先应创去固定的教学活动,在学生体验原始阅读后,老师应引导学生理解,矫正和引申原始体验,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如《故都的秋》在学生自己读完后让学生畅谈读后的感受,有学生会认为写景太不起眼不够深入、也有学生认为倒数的第三段的议论是横插一杠子很突兀。这些学生的感受意见都是老师们教学中宝贵有用的触发点。以此为契机展开的教学不仅仅对学生阅读促进比较大,而且还能有效的发掘教学当中存在的盲点。

(2)发展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发展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思维,让学生学会从课文中某些词语或者某个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从而达到对整个文章的较为透彻的概括和理解。比如一个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读到“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全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蓐。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这段时,提问:贾府这么有钱富贵的人家,用的为什么不是新的,而是“半旧”的?学生进行讨论,师生最后得出结论:全新的往往是暴发户,全旧的又肯定是破落贫穷人家,只有“半旧”才能真实恰当地显出贾府虽是强盛几代的显赫家族但已经显露出衰败的气息。“半旧”这个不起眼的词,经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与文本形成碰撞,感受到了阅读的真谛。

(3)延伸、拓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58-01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习惯养成、能力培养都需要在这个阶段打下良好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现实中,许多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对学生始终不放手、不放心,唯恐学生读错字、写错话、理解错文意,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的讲解,学生听得不知所云,昏昏欲睡。老师觉得很累,而学生觉得什么也没有学会。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学生的的特点,未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所致。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做法。

1明确阅读要求,确立合理目标

小学生的阅读要求和初中生的阅读要求是不同的,只有明确小学段的阅读要求才能真正在阅读教学中确立合理的阅读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新的课程标准,清楚新课标中对相应年级学生的具体要求。像在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就提出了文体、数量要求,文体着重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背诵诗文达到50篇(段),课外阅读作品的数量不少于5万字。阅读要求也是低层次的,要让学生爱读书、爱护书,学会看图阅读,了解文章中词句的意思等,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意义却很大。教师需要把这些概括目标变为每一堂阅读课的具体目标,去引导学生阅读。

2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想要让小学生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小学生有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自然有他们的兴趣点。低年级的孩子喜欢图画鲜艳、文字简单、情节生动的作品,教师就要引导孩子借助拼音去读懂每一句话,并能用自己的话把大体的意思说明白就行,只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应该给他们表扬和奖励。即使有读不懂的句子,说不清楚的意思,老师也不要计较,慢慢引导孩子,逐渐有所领悟。让他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但自己知道了很多知识,认识了那么多的人物,而且还能得到老师跟同学的表扬。这样,孩子就会以更大的信心去读,慢慢地就爱上了阅读,为阅读教学铺好第一个台阶。

3重视朗读和默读,指导阅读方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里面的"读",很重要的就是朗读与默读,新课标对此也十分重视,要求各年级学生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里的朗读与默读并非只是强调读的时候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而是重在"读中品悟"。让小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能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和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用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呈现出来。因此,朗读和默读实际上是学生读的成果的一种展示。看课堂上,或低诵细吟,细细揣摩作者传情达意的文字技巧和表现方法;或高声诵读,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情感;或模仿角色,揣摩人物的语气、心态、神情……真正让学生们找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效果自然不是老师干巴巴的讲解所能比的。

教师要做到让学生"会读",就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尤其是学会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指导要细致到位,具体到每一个符号标记。培养学生学会圈点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例如,在学习《李时珍》一文时,我"征求"学生的意见,问他们打算怎样学习第五自然段,学生提出要"边读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运用插图来帮助理解课文"……我就放手让他们用自己喜欢有方式来读,学生们立刻忙碌了起来,圈、点、画、写不停手。最后交流的时候,学生高举着自己的阅读笔记,大声的朗读出来,语气中充满自信,语句中闪耀着智慧。

4重视阅读感悟,张扬学生个性

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作者、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受生活经验、年龄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同一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又各有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每个人的阅读体验是"个性化"的。小学生在阅读中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理解、体验,也会自己的思想启迪和审美乐趣。因此,教师不能霸占着讲台,以偏概全,集体讲解取代个人阅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主动钻研,多角度解读。教师做好阅读的指导、点拨和引领。在此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解读。如阅读《田忌赛马》这文章时,生成四个问题:田忌与谁赛马?怎样赛马的?结果又是怎样?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合作交流,不仅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而且居然对文中的人物也进行了评价。有的学生认为,田忌做事的时候没有信心;有的学生认为,齐威王第二场失利因为骄傲、轻敌;也有的人说,孙膑是个善于观察分析的智者……这次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不仅分析了人物,还产生了许多个性化的感悟,探究的活力充盈着整个课堂。

5加强阅读训练,读与说写结合

有效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要用心设计阅读训练活动,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乐趣,提高能力,发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