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18
导语:在企业形象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企业形象设计 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一、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企业形象设计简称“CI”,如今CI设计受到了国内企业及市场的重视,国内重点高校的CI教学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大多数院校的CI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令人反思。首先,关于CI的认知有一定的限度,教学也一直处于摸索积累经验阶段,加上传授者多数是师从或自我意识评价,所以还未形成系统的完整教学体系;其次,部分民营企业急功近利,及对知识产权的模糊认识,完全抄袭国内外成熟的品牌系统设计建设自我形象,使得缺少独具特色的企业个性,因果的角度,给高校课程的教学反馈了缺少创新意识与现实意义根据的不良影响。再者,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及教育体制功利性缺陷,使得课程教学观念陈旧以及管理教条、硬件软件投入不多,教师水准不够。
二、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础理论认知薄弱,设计教学定位模糊
西方CI设计经历过了漫长的岁月逐步成熟与完善,而国内独有国情决定,CI教学不应该完全照搬西方套路,而应该模仿借鉴时,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的认知并拥有独特的设计教学定位。对于从事该课程教学的专业理论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CI对于企业真正的意义。自广东太阳神首个品牌融入国内市场时,绝大多数国人对企业、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概念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了解,高校对待企业形象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显得力不从心,相关的教材理论更是五味杂陈,或类似、或教条、或陈旧,明显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被刷新、更替的崭新的事实。考虑到人们的思维观念、生活形态、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不光是在基础理论知识领域,还是在设计教学定位上都应该有一个清晰明了,深刻仔细的认知,更应该紧随时代潮流,作出适应变化。
2、过度关注艺术审美,弱化教学的实用性
依附装潢设计专业,大都受到传统教学体系的局限,装潢设计专业总是过分强调“艺术审美”而忽略企业价值素质和综合市场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高校艺术类教师大部分出自美术及艺术学院,设计教学始终无法脱离美术与艺术教育的桎梏,忽视了企业形象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建立品牌并促进企业的崛起的实用性目的,过度强化视觉品牌效应,而忽视企业品牌定位,盲目跟风,对企业的理念识别与行为识别几乎完全放在一个薄弱地位。对于多数高等院校,CI教学计划看似“科学”的背后,对于课程的独特性以及实践的引导缺乏,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 “机械和呆板”,模式套用、缺乏创新意识及对社会、市场全方位认识。尤其是艺术经验以及个人爱好主义色彩在整个教学与管理当中起到了不好效应,教学形式与市场企业的品牌内在脱节,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教师将设计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或自我封闭型的艺术创作。正是这种极其不够严谨并不科学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使得学生在参与社会后,面对实际的设计问题束手无策,多数学生很难胜任品牌设计公司里的具体实用性设计工作。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践
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它包含了大学期间几乎所有的课程,而其重视的是否和最新市场资讯接轨,高校中具有专业的CI经验的教师,往往学历和职称上偏低,很少能够充当教学管理者来经营教学,而那些中青年教师真正有丰富企业形象设计实践经验的迫于结构不合理的安排,并不能顺利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与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模拟式教学的题目看似有成效,也逐步成为教学重点,但也容易造成学生自我封闭、缺乏市场意识、主观臆断,沟通协作能力。毕竟不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式”教学使得学生以一种自我满足或应付作业的心态进行创作,显得闭门造车之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主观,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以好坏标准来评价,造成学生为了取悦老师的喜好进行创作,这使得高校的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一直处于保守并肤浅的层面。由此,加强师资培养、优化师资结构、调整教学思路、关注社会市场、加强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才是课程教学的关键。
4、功利性驱使高校扩招,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生疏
自从教育部决定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之后的十几年,高等院校艺术招生规模迅猛,功利性因素驱动下,使得中国目前迅速的拥有了全世界上最大的设计教育大军。人数的扩充与俱增,导致了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及教学质量下滑,一些滥竽充数不具备办学条件的高校,流转成艺术类的高收费专业,在不增加教学设备和师资的情况下,也肆意扩招,降低了艺术院校的大学门槛,久而久之导致很多非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也迫于高考落榜压力,被迫进行企业艺术设计的学习,其高校艺术设计人才质量也是可想而知,再谈教师队伍,充实到企业形象设计的教学队伍中的所谓重点艺术院校的研究生,刚从校毕业而毫无设计及教学经验,使得在具体的课程上,有些高校为了经济利益,将企业形象设计专业课程的安排过于生疏或肤浅,开设一些纯粹艺术课程,而并非真实符合企业所需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具体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一些和企业市场行为并没多少关联性的学科,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自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形象品牌专业的发展。
三、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未来展望
高校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首先应该认清自身,不能院校的盲目借鉴,更不能凭借教学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主观意识传授知识,应该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自身的办学条件以及学校所处地域的经济环境,然后再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企业形象设计的教学水平,同时应该多关注市场的行为,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现企业品牌理念与内在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责任;慈善捐赠;策略性捐赠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捐赠活动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的捐赠大多数只是企业家个人道德观念的驱使,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以企业名义进行的慈善捐赠行为,不过只是无序的、突发性的捐赠等,没有系统的规划,由于对其缺乏系统的规划,并没有将其纳入企业的长期战略当中,且大众对企业的这种偶发性的慈善行为的动机存在质疑。
社会责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它的重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由于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的污染日益加重;同时,由于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对消费者利益的关心更是企业应该注意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以消费者为导向。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环境的破坏,消费迫切要求企业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企业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不再适应于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单纯地强调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这样的企业将被新的市场所淘汰。伴随着公众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期望以及企业追求利润的矛盾下,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够平衡这种矛盾的经营战略,于是策略性慈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一、策略性捐赠的本质
策略性捐赠是企业的支出能同时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最终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利润最大化的慈善捐赠。
慈善捐赠是企业的一种投资方式,捐赠成本表现为当期的现金、实物、劳务和技术等。捐赠收益的表现形式是间接的,并不像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般投资收益直接表现为货币的增加。企业慈善捐赠的直接收益体现在加强了同消费者和政府的公共关系,改善自身的形象,激励了员工,完善了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的竞争环境。通过这些因素的传递最终将扩大企业产品的需求,从而间接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慈善捐赠的数量同企业提品一样都遵循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原则。企业的慈善捐赠本质上就是把企业的经济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再利用社会资本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资本的过程。
企业策略性捐赠可以看成是企业在长期的预算约束下对企业的捐赠成本――收益分析后的理,这也是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动因。
(一)捐赠收益。外国有学者认为,善因营销的资金一般来源于企业的广告或营销预算,因此,税法规定其不能进行税收减免;而企业一般的慈善活动的资金来源于企业的慈善基金,税法允许其可以进行税收减免。现在设想如果企业把善因营销的资金从企业的慈善基金中提取,则可以进行税收减免,所以把慈善活动当作是企业的一项长期经营战略来管理和操作,把它当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投资,设专门的慈善基金或慈善部门来对企业的慈善活动进行安排,形成一套系统的规划的慈善流程,把企业的慈善活动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相融合,将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企业进行策略性慈善捐赠的收益也在于此。
捐赠行为也会导致企业成本的节省,包括职工的雇佣、培训成本,企业的运作成本和政治成本等。员工求职时所考虑的问题,并非以薪酬为唯一因素,还会考虑其他环境属性,如空气质量、治安环境等。由于企业的捐赠能提升当地环境质量或生活水平,同时亦可改善教育环境及质量,故从长期而言,将提高劳动力的供给质量,因此亦间接地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再者当企业的捐赠用于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时,就有可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等。这其实也是捐赠带来的一种间接收益。
(二)捐赠成本。捐赠需要耗费企业的资源,这些耗费的资源构成了企业的捐赠成本,在会计上反映为企业的营业外支出。企业一般的营业外支出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无关,也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而捐赠产生的营业外支出可以为企业带来收益,这种收益并不是直接与费用相配比的收入,而是捐赠带来的长期的企业竞争力所带来的收入。
捐赠会使企业发生资源的流出:传统的捐赠方式表现为现金的流出;策略性慈善捐赠表现为现金、人力、设备、技术的流出。在短期,企业捐赠会与企业的财务目标有所冲突,对刚起步的企业而言,这无疑也是一笔沉重的财务负担,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风险承受程度来决定对捐赠这种社会投资的投资额。策略性慈善捐赠的直接现金输出额比传统的捐赠方式少,对企业的财务负担也较轻。
二、策略性捐赠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策略性捐赠不仅存在有利因素,如有利的客观环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等;也有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如其经济效益不可直接衡量等,还包括一些其他应该注意的方面。
(一)有利因素。策略性捐赠的有利因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信息时代的特点。高度发达的咨询业和各种各样的媒体为企业通过策略性捐赠提升形象提供了途径,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在公众的注视下,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慈善榜单”,公众对企业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对企业的评价标准已经简单的从利润、纳税和业绩方面上升到社会责任方面。企业应注意到这一有利的外部环境,利用媒体与外界进行交流,传递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树立本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2、政府的支持。提高了免税率:根据以前我国的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用于公益、救济性的捐赠,在年度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准予免除。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同时还统一了内外资企业的公益捐赠免税额度。再次,将计算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的基数由应纳税所得额改为企业会计利润总额,并将年度利润总额界定为企业依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计算的年度会计利润。这样更方便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的计算,有利于纳税人正确申报,体现了国家对发展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支持。可见,政府已经通过制度改变来鼓励企业进行慈善捐赠。
(二)局限性。策略性捐赠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效益不能直接衡量。策略性慈善捐赠的经济效益不能直接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因为策略性慈善捐赠是企业的一项长期经营战略,其效益是从几个甚至更长的营业周期来体现,而财务指标的基础――会计数据是依据会计四大基本假设之一:会计分期假设而获得的。国外有学者的研究表明,同一时期企业的社会和财务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但前一期的企业财务绩效与后一期的企业社会绩效是正相关的。还有研究表明,企业的社会绩效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基于以上国外研究的结果,企业可以通过策略性捐赠进行社会投资,最终从这种社会投资中获取利益――虽然这种收益在同一会计期间无法获得。
通过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指标的合理选择可以使策略性捐赠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体现。传统的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可能无法体现策略性捐赠的经济效益,企业可以考虑选用经济增加值评价来作为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创造水平,更能够反映企业的内涵式增长。
2、其他方面。慈善活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高形式,企业要明确的就是要在履行好了其他基本的社会责任形式之后才能通过慈善活动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社会形象地位。李海婴、翟运开、董芹芹认为,“低层次社会责任是履行高层次社会责任的基础。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具有发展性,要求企业先完成低级社会责任,然后逐步向高级社会责任过渡。”这样,企业的慈善活动实际上也向消费者和投资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好,在保证企业利润的基础上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慈善捐赠,本企业是一个有持续竞争力的企业。
钟宏武认为,“现实中,各利益相关者(政府、社区、客户、供应商)对企业都有伤害能力和潜在伤害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价值损失,而慈善捐赠是企业防止这种可能的价值损失、实现企业价值保值而支付的一种保费。”本文不赞成这种观点,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潜在伤害只有在企业的经营活动违背了社会体制的目标和价值时才会变成现实,而企业一旦破坏社会体制的目标和价值,就应承担相应的惩罚。再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避免掉进“伪善”的陷阱。印尼金光集团一方面在云南、海南等地毁坏天然林,破坏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却通过慈善捐款、政府公关来试图挽回企业形象,这一行为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批评。
三、结束语
现在的市场状态是,产品已趋向饱和,同质化产品日趋严重。基于这种现状,企业就要通过塑造差异化的形象来赢取消费者的关注和支持,在消费者迫切期望企业能承担社会责任的今天,企业选择与非盈利组织合作来履行社会责任是很有意义的。企业应有效地利用媒体的力量和政府对慈善捐赠的政策支持,同时应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增加捐赠收益和减少捐赠成本,使慈善捐赠这种“社会投资”给企业带来最高的“投资回报率”。企业要选择与自己的产品或服务的特点相关的以及与消费者的特性相关的慈善领域,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企业要针对不同的环境选择合适的慈善方案,使慈善活动很好地与本企业的专业性相联系,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这样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如技术、设备、人员等来进行慈善活动。
(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商学院;2.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唐更华,许卓云.波特战略性企业慈善行为与启示[J].南方经济,2004,8.
[2]王鲜萍.企业捐赠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J].经济导刊,2005,12.
[3]王海燕,陈五洲.企业慈善的时代价值及其在中国的实践探索[J].长江论坛,2006,5.
关键词:价值分析;财务报表;现金流;经营风险;财会数据;财务指数
一、引言
对于出现在19世纪末期主要应用于银行信用评估方面的财务报表分析在我国大概出现在19世纪中期略早一些。早期主要应用于国家对于企业的成本以及资金流动状态情况的考核和监督。但是虽然我国对于财务报表的应用比较早,但是真正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联系起来的还是西方国家,他们对于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认识较早一些,因此对于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就较为深刻,甚至单独成立了一门相关性独立学科,以此来专门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企业就如同一份合同,在这份合同下涉及到很多利益者,如投资者、管理人员、债券者以及客户和政府等等。而财务报表分析对于这些利益者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文件,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这份报表来了解整个公司的资金流动状态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可以通过这些判断来作出一些决策。他们的决策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向以及价值形成。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制作者必须做到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准确无误,清楚明朗,文字表达准确。因为形成后的报表将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应,对于报表使用者来说直接面对的是财会数据,数据的准确度以及里面文字的表达将直接影响到使用者的理解,如果以上数据或者文字出现问题就会产生误判。因此报表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将是一个经济效应。基于财务报表与企业价值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因此必须对财务报表以及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给以足够的认识和关注。
二、以往财务报表分析方式
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方式的划分一直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各种方式之间都有一定的交集部分。以往的报表分析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比率分析法,是将报表中的财会数据作为研究重点,重点研究对比各种财务数据,从而得到一些有意义和一定逻辑的财务指数,以此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现金流动状况。其为报表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因为其数据处理量小,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容易发现问题所在。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类比的方法,通过对比找到其中数据的相关规律,从而发现问题,与上一种方式存在交集。因素分析法,是找到某一个经济指数的所有影响因素,从中发现各种因素的变动对经济指数的影响大小,从中发现影响最大的因素。趋势分析法,是一种类似于比较分析法,是通过对比同一个项目的不同报表,从中发现其发展趋势,从中掌握财务的变化趋势。图表分析法,是将企业中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数据整理将其以图表的形式展现出来,图表分析法比较清晰,一目了然。
最终通过图表对比可以很容易发现规律以及问题。结构分析法,类似于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是将报表中的某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固定,从而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率以及各个部分的变化所引起的指标的变化趋势,从而以此来衡量整个经济的变化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而以往的财务报表分析方式较为单一,局限性较大,例如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比率分析法虽然其适应于所用的报表方式,但是如果其中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较差时其将会失去一定的意义,虽然其应用广泛但是并非绝对可靠。因此以往的分析方式存在一些局限性,分析方式与实践存在间隙,衔接不到位不够专业。
三、对以往财务报表分析方式的改进
基于以往财务报表分析方式的局限性,在其基础上对其进行一些改进,从而让其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更多的公司不再是单一的存在于一个区域内,更多的是受到各个区域甚至各国的影响,例如上市公司。因此以往的分析方式的局限性就不断显现出来,例如现金流量分析不够,或者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数据处理出现问题、数据选择不准确等都将影响到报表使用者。因此对于以往的分析方式要给予一定的改进。1.对现金流量给予一定重视。在以往的分析方式中大多数分析者较为重视企业的盈利状态,虽然盈利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的确很重要,也是其追求的目标,但是这样的关注度较为单一,因为其主要关注的是利润而非现金流量,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利润是必须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忽略现金流量所带来的效应,如果一个企业有较大的现金流量,即使在出现短时间的亏损状态时也不会出现短时间的经营困难,足够的现金流量可以增强企业对于经营风险的抵抗力。
相反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一旦出现经济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因此对于现金流量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2.局部分析与全面分析相结合。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有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将不会在报表中得到一定的反应,因此我们既要兼顾报表中的所有数据的反应同时也要考虑到外部环境的潜在影响,即理论分析与实践相结合。有时候单个数据将不能准确的反应出问题,要根据一组数据所能联系到的所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做到从局部理论分析到全面分析。3.各种分析方式综合运用。以往的报表分析方式较多,但是各种方式之间都存在一定的交集部分,因此在报表分析过程中应当将各种方式结合使用,避免单一使用,造成局限性问题。使用单一的分析方式,也会造成对问题的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角度变得狭窄,从而不能较为全面的把握,如果将各种分析方式结合使用会将分析角度变大,有更多的对比性,从而更容易发现规律。
四、结语
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存在着直接的正相关性,其是企业价值反应的一种方式,是企业价值预测的直接对象,因此可见财务报表分析对于企业价值反应的重要性。同时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提供这样一份准确的报表,能够让利益相关者直接获取企业的经济状况,从而对企业做出一定的预测,这样的预测和判断也将影响到企业。因此财务报表分析无论对于企业价值的反应,或者对于报表的使用者来讲都是一份十分重要的数据,这些数据足以说明一些问题和反应企业的价值。本论文就是基于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之间的联系,分析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以及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分析研究,找出以往分析方式中的局限所在,并且对以往的分析方式提出了一些改进方式。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胡念梅.论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9-15.
[2]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01):79-86+96.
[3]王鹏.财务会计上控制的理论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9,(08):14-20+95.
[4]葛家澍,胡念梅.论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程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01):9-15.
[5]周志方,肖序.国外环境财务会计发展评述[J].会计研究,2010,(01):79-86,96.
关键词:战略;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18-0012-03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传统产业相对应的,与科技进步和创新紧密结合的,具有先导性和支柱性,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产业。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上来看,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新兴产业。全局性指不仅自身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而且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长远性指在市场、产品、技术、就业、效率等方面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且这种潜力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长期的、可持续的;导向性指产业的选择具有信号作用,它代表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人才聚集、技术研发、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动态性是指要根据时代变迁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变化带来的新要求。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准则:要反映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现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和可以率先突破领域,在全社会产生带动引导作用要具有长期稳定而又广阔的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市场支撑才能促进产业的长期发展;要掌握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要培养在自主创新的能力,才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具有很强的带动性,能够带动一批相关及配套产业,具有较长的上下游产业链,有利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效应的产生;要有较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产生大量劳动附加值较高的就业岗位,并提高全社会的劳动报酬水平;要具有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小的特点,符合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些特征和原则是在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和统筹把握的。
结合我国实际来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的。我国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这些产业普遍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是科技创新最为集中的生产领域,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的成长期阶段,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2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培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科学判断。据相关理论,发展中国家或者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在生产要素驱动阶段,国家的产业竞争优势主要来自生产要素的禀赋,我国在改革开发初期主要表现为这一特征;在投资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优势主要由投资驱动产生,发展中国家利用产业政策、高储蓄率等优势,大规模投资产业和基础实施,从而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生产要素的自然禀赋优势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越来越小,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技术差异是这一阶段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在财富驱动阶段,产业竞争主要依靠已经获得的财富和影响力,有能力的企业通过影响政府政策来保护自身产业利益,而丧失创新驱动的动力,从而导致国家竞争力下降。
在改革开放前十年,我国基本处于生产要素驱动阶段,之后我国进入了以高储蓄高投资率为特点的投资驱动发展阶段,随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持续下降,传统的单纯以投资和较低生产资料价格拉动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迫切需要向以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体现出原有国际经济运行模式的失衡,发达国家消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传统国际分工体系受到较大冲击,以往大规模消耗能源资源、依赖较低人力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真正实现创新驱动。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 000美元,进入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行列,在这一发展阶段面临着高收入国家在科技和高端产业方面的垄断优势,也面临着低收入国家在生产要素价格方面的竞争,如果不能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除北京上海等直辖市外,浙江、江苏、广东、内蒙等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但人均收入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高收入国家,主要原因在于依赖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不利于劳动力要素在分配中占据有利地位,发展附加值较高、劳动带动能力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更本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产业升级的成功与否是决定我们是否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发达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3 科技进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支撑,新兴产业源自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引进高新技术和加强自主创新。彼得・熊彼特等专家对于创新的概括主要来自五个方面:采用新产品、使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形成一种产业新组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蕴含着创新的五个方面,采用新技术、新方面,开拓新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已有的或新的需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进步的联系还体现在产业发展史上,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推动力量,历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进步都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以18世界中叶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带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以19世纪末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研发应用带来了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生物、电子、空间技术等前沿科技的带动。历史证明,没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就没有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和人才支撑,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发达国家往往具有较强的科技综合实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主要来自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自主研发两个途径。后发国家具有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可行路径,研究表明引进吸收先进技术的成本要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后发国家应积极引进吸收利用现有国际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推动本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产业布局的优化,在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的情况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向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单纯依靠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往往难以实现产业的全面升级,先发国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部分的技术转让方面往往严格控制,后发国家在难以获得现有科技技术的情况下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自主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将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原有经济发展模式中存在不可持续、不平衡的问题,都迫切希望通过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各国科技经费投入都呈增长趋势,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的提出正是在这样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4 生产要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影响的要素主要有资金、劳动力、土地等,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特点,这些要素在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较长,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的性质,在发展的前期阶段,需要较高的基础研发投入和较强的资金支持,基础研发的周期可能较长,失败的风险可能较高,资金的投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不能取得任何回报的风险真实存在,基础研发成功后真正转化为面向市场的产品的过程也同样需要较强的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其行业特点决定其投资所需规模往往较大,对投资者所需要资金实力的和综合技术能力要求较高,有的产业的市场培育仍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低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门槛,盲目的一哄而上容易产生半拉子工程和产能过剩等诸多问题。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特点,传统的资金供给模式不能完全满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发展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的支持。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模式对资金的安全性和稳定回报率要求较高,不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步阶段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以风险资本和股权投资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能够较好的满足研发阶段的风险偏好型资金需求,一定程度上看,金融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的力度决定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好坏。
从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第二产业和生产业范畴,发展离不开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就业的带动能力不低于传统产业,同时与传统产业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劳动力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研发设计等环节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在管理和运营等领域也需要具有良好商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在生产环节需要数量较大的技术型产业工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的需求将显著带动工人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促进面向市场需求的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体系为代表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与传统产业相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样需要以产业园区为特征的土地资源的支撑。产业的集聚效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配合,有利于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成本,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东部地区往往具有发展产业园区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比较优势,但土地供应往往成为瓶颈,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配套能力较差,市场容量较小,未来中部地区因其较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为丰富的人力与土地资源,将为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5 市场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市场环境,只有良好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在公平有效的环境下完成前期的基础研发工作,并将成果转化为市场产品,只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才能保证较高的生产规模从而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市场环境主要由以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为代表的法律环境、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决定的经济环境、由社会文化基础决定的市场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所决定。作为以科技创新和较高研发投入为特点的新兴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支撑基础研发工作和引进先进技术,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在有效市场法律环境缺失的情况下,企业大量的研发投入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很难得以保证,大量的仿冒产品的出现和核心技术的泄露容易对研发与科技创新投入产生负面效应和逆淘汰机制,从而影响企业研发投入意愿,不利于中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由宏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所体现的经济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宏观经济整体情况越好,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越大,社会资本存量越充足、市场对经济预期越乐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越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和二战后的信息化革命均处于经济社会比较稳定,发展速度较快的历史时期,新的科技革命也往往由具有最强科技力量和最大市场规模的国家所引导,如十九世纪的英国和二十世纪的美国,2008年以后各国均投入大量资金推动新技术革命,但仍未取得良好效果,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有密切的关系,发达国家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但宏观经济整体疲弱,市场活力不足,科技创新乏力,后发国家经济基本面较好,市场资金比较充裕,但科技研发能力不强,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前沿性技术应用重大突破,从全世界看新的科技革命尚处在萌芽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仍有待支撑。
市场社会文化环境对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市场社会文化环境主要由社会的主流文化所影响,进而决定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产者的产品偏好。在社会主流文化比较开放,对竞争和创新更为鼓励的市场文化氛围下,科技研发和前沿创新往往能够得到较多的支持,消费者同样偏好具有科技创新元素的新产品新创造,从而营造出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如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和二战后的美国,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文化保守,不愿意面对新情况新变化,不愿意引进吸收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那科技进步和社会进步则无从谈起,必将逐步落后于其他国家,如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上半叶的中国。
6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
体制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高效率和服务导向的政府等一系列条件。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包括土地、教育科研、金融、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方面内容,主要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实现全社会效率的最大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效供给,离不开要素成本的合理控制。合理的所有制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的经营效率,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好的利用市场资源。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及市场的相互结合至关重要,战后美国西海岸以硅谷为代表的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优秀智力要素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互相促进的机制经过实践证明是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也有利于高等教育和科技研发能力的显著提升。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和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创新型企业有机会获得来自于科技创新的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较高利润,从而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积极性,同时有利于新兴产业获得风险偏好较强的投资的支持,获得对发展起步阶段至关重要的资金保障。政府在产业规划制定、促进产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政府效率高低、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水平的高低对产业发展的好坏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和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完善方面较政府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应该在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政府的职能应更多的集中在完善法律法规、服务市场和企业等方面。只有逐步理顺体制机制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目前,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正在加快,西部企业在确保西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就业压力缓解、市场繁荣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如何共享以发挥其重要作用是很多企业都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一)企业隐性知识共享障碍
知识相比传统经济资源有着独特的经济特性:1.知识可多次使用。知识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因曾经使用而损耗, 和土地、资本等劳动资源相比,拥有较高的生产效率。2.边际收益呈递增性。知识在被重复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地被累积、提炼并进一步增值。3.知识有公共产品的属性―非竞争性与非排斥性。
由于知识这种独有的经济特性,引发了三个矛盾:1.知识获取与创新高成本、高风险与知识共享外部性矛盾,即知识获取、创新与共享的低成本性,且共享程度越高,知识的放大效应越大。2.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与知识创新过程的长期性与使用寿命短期性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得隐性知识不能持续产出,对于经过辛苦积累的知识拥有者不愿意轻易与他人共享,以免这些知识很快地被淘汰。3.知识转移惰性矛盾。显性知识必须能很快地再转化为隐性知识, 否则其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因为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实质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在隐性知识尚未共享时, 掌握隐性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是高于没有掌握的个体,其所得到的回报也就越少,于是就产生了知识转移的惰性。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
1.企业文化建设滞后。西部企业文化建设目前处于初始阶段,除个别大型企业如蒙牛、伊利等,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形成与自身企业相匹配的区域性企业文化。企业只把注意力用于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只在乎员工行为,漠视员工心理和社会要素重要性。这种模式只适用于初期,在企业逐渐形成规模时,就需要强调人文关怀因素,更需要以适宜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凝聚力,增加企业创新的活力因素。但西部企业由于发展中面临着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在很多企业中,员工考虑到职业及个人地位的因素,不愿将自己头脑深处的隐性知识共享交流,个人知识不能内化为企业知识,这种落后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创新非常不利。
2.家族式管理模式盛行。隐性知识的获取只能在实践中逐渐体会、领悟,不能言传,其传播距离非常受限。但现实却是西部企业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决策权一言堂现象非常严重。管理中人彩浓厚,个人关系代替组织关系,以关系亲密来管理员工;面临权利和责任时却远离管理制度。由于人情、伦理式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变形,“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家庭外的管理人员中非常盛行,造成企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沟通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知识传递深陷入亲情的鸿沟,加之交流场所和环境氛围的缺失,阻断了隐性知识源交流和传递渠道。
3.激励机制薄弱,隐性知识传播受阻。受多年落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地位影响,西部企业思想观念落后,企业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薄弱,隐性知识传播严重受阻,严重阻碍着企业快速发展。当很多员工意识到自己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感悟,可以体现自身价值并带来可观的收益和稳定的工作时,在没有激励措施时,不愿意承担隐性知识转移后垄断利益丧失的巨大风险。因此,在自己经济利益和社会认可回报没有得到时,员工很难主动、持续地贡献隐性知识,而选择将有价值的隐性知识深藏。另外,西部企业缺乏整体行业竞争力及活力,人才流失严重也使得隐性知识传播受到很大影响。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博弈分析
(一)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合作博弈分析
在企业与员工合作博弈中,员工以个人效用最大化为满足原则。因此,员工可以以预期的方式、以讨价还价的策略来参与行动。在此过程中,员工与企业都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但行动的结果可能导致双赢,也可能导致双方远离均衡的不利结果。由于参与双方都有很强烈的动机,都企图以讨价还价的方式来改变博弈结构,达到各自价值或效用最大化目标。如果考虑到公平,博弈开始前,双方能在公平的基础上以谈判的方式促进合作的话,那么彼此都将在获取各自价值最大化主张方面,以比较大的倾向性步入到均衡的局面――选择共享知识。
但现实情况却是:这种结果似乎与企业日常行为违背,尤其是西部企业。因为其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人们,并促使人们做出超常行为,这种东西就是企业文化、结构、环境、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外生因素。这些因素的缺失,会促进参与双方演变成一种非合作的局面。目前西部企业很少有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许多企业制度普遍缺乏科学化、规范化,缺乏隐性知识共享的刺激性激励机制,博弈一方即员工,内心永远预期自己深处的隐性知识会给自己带来超额利益和成就感。在这种预期得不到社会认可回报、个人效用最大化愿望得不到实现时,员工不会主动走向博弈合作方向。因此,如果能保证员工个体利益、竞争力得到很好实现并有适当激励的前提下,员工必然会选择共享自己的知识。
(二)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非合作博弈
个体拥有的知识具有特殊性和垄断性特征,这极易形成员工和企业利益二元结构矛盾的局面。隐性知识主体属智力资本,它可以持续价值化并增值。但这种价值化和增值化,是以充分体现企业员工价值的同时,以双方互益性的合理机制为保证,才能使得员工实现价值最充分化并最大化,从而在企业与员工价值良性互动中,实现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
但现实中,西部企业缺乏实现两者互益的合理机制,员工不会冒着牺牲自己特有的知识而损失自身价值或竞争力风险,主动贡献自己的绝技,将自己被动地置于潜在威胁或危机之中。长此下去,企业发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加密自身知识,阻碍他人发展,尽量考虑自身利益,导致隐性知识共享环境的破坏,进而演化成一种长期的明斗暗斗,而企业正是在这种互不共享的怪圈中渐渐失去了竞争力。因此,如何寻找企业与员工双方利益互动基础上的价值最大化均衡点,达到隐性知识主、客体间双赢目的也是西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之一。
三、西部企业隐性知识共享的机制设计
相关研究表明, 在以下条件下企业员工乐于与他人共享自己的知识:1.互惠。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如员工确信自身价值能得到有价值的回报, 那么就会选择共享知识。2.名声。名声是无形的,却能带来巨大的有形收益。如果在共享隐性知识的同时,能提高本人在企业中的地位, 那么员工就会乐于共享知识。3.无私的心态。在他们看来,知识共享是一种乐于助人的行为,是高贵品质的反映。4.信任。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是知识交换的核心, 是决定知识市场能否良好运转的最重要因素。企业必须让员工看到知识共享带来的益处,这样他们才会乐于让别人共享自己的知识。
(一)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企业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首要的是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文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企业应努力创建一种能体现员工价值的氛围,激励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使员工的自我满足、个人价值追求得到实现,激发员工发挥潜在价值。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对员工隐性知识共享行为补偿, 以一种公开、透明激励机制使员工的预期得到正面响应, 以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二)塑造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以信任为基础的企业文化促使企业降低交易成本,建立以文化为驱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机制,从而激发隐性知识主体贡献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企业的不少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导致企业文化缺失,企业缺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西部企业必须立足企业自身,寻求适合企业文化建设的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和团队培训,塑造员工间忠诚友好的感情和坦诚交流的企业文化氛围,促进相互认同与了解,进而达到一种积极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构建非正式知识交流平台
非正式交流中,轻松的气氛会有意无意地完成体验和认知过程,这与隐性知识的转移机理是一致的。因此,企业要积极构建非正式的知识交流平台,鼓励部门间的跨度交流,创造愉悦的交流氛围。通过构建一种非正式交流平台,实现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四)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深圳网站建设认为搜索引擎优化已经成为了现下企业网站建设不得不加以考虑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网站的排名提升难度越来越大,想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的稳定排名更是难上加难,那么除了加强排名提升力度,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深圳网站建设认为以企业网站建设为基础的网络营销策略同样离不开传统营销的手段扶持。想要别人主动找到我们,除了排名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企业的品牌宣传力度,像联想,海尔,美的等等这些比较知名的品牌企业网站,别人在企业网站建设完成之后根本不需要大费周章的进行推广宣传,也不需要什么排名策略,因为仅凭着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就已经能为他们的企业网站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与咨询,所以品牌知名度也一样重要。
那对于那些知名度不怎么高的企业是不是可以暂时不要进行企业网站建设,先把品牌打响了再说呢?错,别人都已经在全力前进了,你还在慢悠悠的走,怎么能赶得上别人有步伐?深圳网站建设有好主意。
第一,企业网站建设势在必行
既然起步已经较其它同行企业要晚了,那就更不能忽视我们的企业网站建设工程,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赢在起点上,这不仅是企业的目标,更是誉字号网站一直以来的宗旨。赢在起点上,企业网站建设就一定要做出企业应有的气度与实力宣彰,要做就做品牌的,做最好的,否则不如不做。
第二,企业网站建设后期的宣传推广宁缺勿滥
如果你没有心思与精力去打点自己的网站,也不打算组建一支优秀的网络营销队伍来为企业服务,那就找个服务周全的网络公司来全权为你负责。深圳网站建设公司国人在线就可以为广大企业客户进行企业网站建设以及企业网站建设后期的推广维护辅助工作,如果你也信不过网络公司,那也千万别糟蹋了自己的网站,别让一些垃圾信息充斥其中,就让它干干净净的待着,至少你的老客户在访问你的企业网站的时候还能看着舒舒服服的,这样或许老客户还能有意无意间的把我们的企业网站介绍给周围的一些朋友从而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三,企业网站建设线下推广策略
摘 要 2011年11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本文对税改政策和营业税改征增值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 营业税 增值税 影响性
一、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积极性作用
我国实施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以下均称“营改增”)后,对国内企业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促进企业将康发展
现行营业税按不同行业和不同经营项目设不同的税目,实施行业差别比例税率。由于每道流通环节都要交税,存在重复征税问题。而实施征收增值税最大的好处是不重复征税。因此,“营改增”后,相关企业将改交增值税,只对增值额那部分缴纳税款,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征税,降低企业的总体税负水平,使得企业保留部分资金用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以服务业为例,站在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上,其被排除在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外,一方面企业税负较重,不利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外购服务所含的营业税无法进行抵扣,企业所需服务更愿意选择自行提供而非外购,如此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细分和我国经济方式的转变,容易阻碍新兴服务业的发展。“营改增”使得大多数第三产业税率得以降低从而成本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使第三产业和第一、二产业税收政策相同、税负公平,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与升级换代,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三)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营改增”有利于缓解第三产业的税收负担。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为3%,较于原实行的5%的营业税税率偏低,直接减轻服务业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对一般纳税人而言,试点后将适用6%的增值税率,相较于原实行的5%的营业税税率,税率有所提高, 但企业自身购进资产类及接受服务均可进项抵扣,因此“营改增”能降低企业税负。其二是“营改增”能促进现代服务业良性发展。“营改税”有利完善税制,为第三产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达到优化社会专业化分工,优化投资、调整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二、“营改增”对于企业财务结构的影响性分析
“营改增”的开征同样给企业的财务结构带来影响,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将降低企业资产账面价值
从资产负债表中相关资产项目来看,由于企业为生产经营所购进的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类项目都以含营业税的买价入账,增加了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而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企业所购买固定资产、材料所对应的增值税可以抵扣,企业购入的不动产和无形资产以不含增值税的买价入账。“营改增”后,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取得的进项税额一次性全额抵扣,不再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中,从而造成固定资产原值降低,最终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整个资产价值降低。
(二)将提升企业的权益负债率
由于“营改增”后企业对应的增值税可以抵扣,这样会促进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同时企业为购买固定资产可能还需贷款,会使得企业权益负债率也会有所增加。
(三)将提高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尽管固定资产、存货等实物资产的价值将受到税改的影响会呈现降低的趋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的货币性资产将会在某个时点或某个区间得到增加,这将提高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即企业可以用临时增加的资金偿还企业债务。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性分析
从上海市实施税改试点的情况了解到,改革后税负下降幅度较大,尤其规模以上企业同样获益较大。“营改增”后企业整体税负的下降主要是因为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和办公耗材可以获得增值税进项抵扣。另外呢,大型集团公司内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将不用重复缴纳营业税,这也将对集团型企业的有效分工合作更有促进作用。
四、“营改增”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性分析
企业除了关心税改的另一直接原因也是对税改是否会引起利润变化。尤其上市公司非常关注利润表现,它们在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会极力保持利润的平稳增长,不愿向资本市场传递利润下降的负面信息。
由于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和其它货物及外购的劳务这两项成本中含增值税,可进行抵扣,从而间接提高了企业的毛利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盈利性。因此,”营改增”对于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来讲,是利好的消息。
总之,我国实行”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尽管存在着各种利弊的现实状况,但总体看来,利大于弊,不仅降低了服务行业的税负水平,也能有效调节我们的产业结构。同时,对于不利的那些方面也将为我国下一步税制调整与改革指引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童锦治.我国目前的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宜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的国际实践考察与思考.涉外税务.2001.04.
[2]熊嵘.试论我国增值税课税范围的重新选择.当代财经.2003.08.
[3]韩绍初.中国增值税应进行第三次重大改革.税务研究.2008.10:26-28.
[4]龚辉文.关于增值税、营业税合并问题的思考.税务研究.2010.05:43-45.
[5]爱伦・A・泰特.增值税――国际实践和问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减了税负,添了后劲.中国税务报.2012.04.09.
[关键词]财务制度;改革方向;宏观财务管理
一、引 言
我国以《企业财务通则》为统帅、分行业财务制度为主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为补充的现行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
十多年来,国家宏观经济体制和企业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会计制度、税收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并日趋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行的企业财务制度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财务制度的运行要经过制度制定、传导到实施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有效修改补充、更新替代和失效的运动变化。财务制度的老化现象是制度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要求在选择财务制度时,要自觉地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制度废除取消、修改补充或更新替代。”总之,财务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改革势在必行。
至于财务制度究竟何去何从,十多年来,这样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调整企业财务制度,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彻底革新企业财务制度。
二、对企业财务制度改革持有的几种观点剖析
(一)企业财务制度应当废除
持该观点的人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的基本功能已经丧失,经济领域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日益完善,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取消财政部统一制定的企业财务制度,并且这一行为不会给政府管理及企业自身的营运带来问题。企业财务制度在经历辉煌之后,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可以彻底取消。
1 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取代财务制度确认计量会计要素的功能
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所覆盖的领域不断扩大,陆续的企业会计准则以及2000年财政部统一制订的《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基本包含了原由企业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和计量的内容。“两则两制”①并行的局面被打破,企业财务制度作为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功能基本被取代了。
2 税收制度取代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职能
在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企业财务制度对企业成本费用等进行确认,实际上行使了纳税扣除的职能。但是税制改革之后这种现状发生了改变。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依照税收规定予以调整,按税收规定允许扣除的金额,准予扣除”,这使得税收制度从企业财务制度中得以分离出来。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对企业纳税扣除事项做出了全面规定。企业财务制度纳税扣除的功能被彻底取代了。
3 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
当前,持“企业财务制度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在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企业财务所涉及的日常经营管理、投资、筹资决策等都是经营者自己的事,国家不应干预企业的财务活动;国家可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保证财政收入,通过制定利率政策来引导企业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因此,“企业财务就变成了企业的内部事务,由包括出资人、经营者在内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依法、照章自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废除企业财务制度既是对企业财务制度滞后于改革的客观追认,又不会对企业财务管理构成行政干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完善企业产权理论的客观要求。”
4 现行企业财务制度无法适应wto新要求
在我国加入wto后,新的经济环境要求政府作为宏观财务的主体,在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保证经济目标实现上摆脱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角色,从机制上实现微观财务行为的合理化,为企业微观财务活动创造有利环境。而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侧重于对企业实行直接的微观管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财务责任强调较多,没有认识到强化宏观财务约束的重要性,无法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新变化,适应新要求。
(二)企业财务制度应当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在充分研究传统企业财务制度弊端的情况下,对其制订主体、性质和内容进行重大调整,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发挥作用,是所有者财务的重要体现,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两权分离的产物,是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规范,应该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以国有企业所有者的身份来制定,而不是由财政部来制定。
1 对“大会计观”②的否定———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必要性由于会计准则的颁发实行,强调了会计国际化和地位突出化,“大会计观”的呼声日益高涨,“认为‘会计准则’基本上可以包揽代替财务制度了,代替不了的则可以由税法、公司法等法规来规定,并由此进一步认为,财务管理完全是企业内部自主理财行为,政府应该完全退出,完全交给企业。”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没有将企业财务置于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背景下进行深刻的思考。
(1)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经济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国家作为所有者,应当对任何影响所有者利益变动的任何行为做出规范。因而,财务制度也将长期存在。
(2)由于我国经济的多元化,行业差距仍很大,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失,因而国家需要通过财务制度,以所有者的身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发挥一种其他经济杠杆所没有的特殊调节作用,尤其是在加入wto后及平等国民待遇的压力下。
(3)国家作为所有者,还需要从宏观经济范围,对国有资产的变动及收益分配进行调节,从而增强调控能力,并达到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
显然上述各方面是会计准则、财政、税收政策能力所不及的,只有财务制度才能发挥这种灵活性,同时可见,企业财务制度不是企业的内部事务,而是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手段。
2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③改革凸显企业财务制度的内在缺陷———企业财务制度调整的必要性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制订的,并没有区分政府职能和所有者职能,这种制度设计显然无法满足“政企分开”的要求。随着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确立,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对国家的社会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予以明确划分。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无权参与没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经营管理。
3 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
国家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理由是:
(1)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的分配以及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2)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分。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同时其所肩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平抑物价、解决就业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来实现。
(3)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承受的经营失败风险也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非国有企业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有的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很强。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确指是谁授的权。这就导致授权风险增加,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后果。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等。
综上所述,国家应当也必须对国有企业进行财务管理,以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作出规定,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三、企业财务制度应当与时俱进
目前不仅不能废除企业财务制度,而且应当把企业财务制度作为国家有关企业的基本制度有效组成部分进行彻底改革。新的企业财务制度既不能翻版《企业财务通则》及分行业财务制度,也不能重复税收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部应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按照wto规则的要求,重新对全社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行制度规范,保障企业在同一财务行为中,公平、合理地对待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指导企业协调好企业内外财务关系。而且,新的企业财务制度要尊重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自身的作用,刚柔并济,在某些方面应当具有强制性,弥补我国经济法律法规的不足,但是在另一些方面又要具有指导性,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1 国有企业出资人财务制度不能代替国家宏观财务管理
④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其作为社会公共管理者和出资人所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目标是不同的。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对所有企业进行统一的社会公共管理,为所有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平等竞争创造基本条件;而国家作为出资人仅对有国有资本金投入的企业进行管理,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切实保障国家作为出资人的权益不受侵犯。从实践上看,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法律尚未健全,缺乏共同的财务行为规范,缺乏协调出资人与经营者关系的行为准则,因此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总之,在建立面向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财务制度的同时依然要加强国家宏观财务管理,二者不可互相替代。
2 认识现代企业财务的真正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改革企业财务制度
“财务战略、财务治理与财务运作构成了现代财务的概念框架,三者构成了连贯的体系。财务战略既是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战略的价值管理形式,企业其他战略都是财务战略的载体,是资本渴望增值的内在动力驱使财务战略不失时机地借助各种载体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财务治理要求企业通过合理设计组织结构促使财务人员自发地将财务战略落实到实际,是财务战略与财务合作的有机纽带。它要求组织具有可塑性,能够适应财务战略变化的需要,也要求组织具有驱动力,促使财务人员去实现财务战略。而财务运作是财务人员的具体实施行为,是将财务战略转化为现实的操作系统,要求组织具有执行力,能够将财务战略付诸实践,并要求组织具有纠偏能力,能够对偏离财务战略的行为予以修正。”由此可见,对于财务的理解与运用应当跳出会计框架的窠臼,将更高层次的财务写入财务制度。
3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
“现代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使企业与政府、所有权与经营权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构建新型企业财务制度体系就是要求国家对企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向产权管理、由统一管理转向自主管理。从宏观上看,国家是企业财务活动的社会管理者,需要对企业的财务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从微观上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财务行为离不开宏观财务政策的指导;同时,国家作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责或授权的投资主体行使职责,也需要从出资人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国家、出资人、企业三个不同的角度构建企业宏观财务、出资人财务、经营者财务三个层次的财务制度,形成能够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财务制度体系。”
4 新型企业财务制度———制度规范与强制约束的平衡点
笔者认为在企业财务制度改革过程中,政府不能一味强调给予企业经营理财自主权,而忽视了建立有效的财务约束制度,导致对企业的国有资产的财务监督弱化。没有向企业及时提供合理的制度,必将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的后果。相应地,若政府过分注重强制约束,则不仅不能起到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财务环境的作用,而且削弱了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营运能力,增加了企业执行制度的成本。惟有建立一个具有广泛适应性和一定弹性空间的新型企业财务制度,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企业创新、有利于企业自立、有利于企业自担风险、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指1992年以后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分行业财务制度与分行业会计制度。
②持有该观点的人认为会计职能包含财务管理,即认为会计有独立的、最终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③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指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1998年以来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突出的特点是在总体指导思想上明确了以公共财政构架为改革的基本方向。
④国家宏观财务管理是相对于微观财务管理而言的,是从国家财政角度对企业活动进行的调控行为,并不直接参与企业财务活动,也不构成企业管理行为,主要是通过市场作为调控传递媒介对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姜辉,周慧生,李桂芝。对构建新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9)。
[2]赖永加,张小英。关于废除《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2004,(5)。
[3]李洪辉。论财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分工、协调[c].杨纪琬教授从事会计工作60周年论文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4]孟焰。论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若干问题[c].96北京海峡两岸会计准则与独立审计准则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国际收支 结售汇 外汇占款 利差
企业的结售汇行为是国际收支影响国内流动性的微观基础。入世以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和汇率改革的实施,企业结售汇行为通过外汇占款的变化,进而对国内流动性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研究企业的结售汇行为,既有助于宏观管理部门对未来外汇占款趋势进行分析及加强流动性管理,也有助于相关主体进行投资决策及进行外汇资产管理。
文献综述
从贸易企业的角度来看,其外汇行为的目标是通过配置各种资产,以在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实现收益最大化。在外汇资产配置方面,Roger在1993年就指出有三种方法来研究外汇资产配置,其中一种是均值-方差分析法 。王晓燕等人(2011)运用投资组合理论研究了的美元、欧元、日元、港元、英镑等5个币种的投资组合问题。曾芳琴(2007)对外汇市场做市商定价行为进行研究,分析了外汇市场上的分散信息如何通过指令流影响外汇市场做市商的报价,并最终影响即期汇率的走势。余从柏(2006)对涉及到微观主体居民、企业、银行的持汇行为、进出口行为、储蓄行为、资产选择行为进行了分析,其中分析居民持汇行为时建立了一个效用最大化原则的理论模型。国内外现有关于市场主体行为的文献多采用随机动态模型、最优化模型、效用最大化模型以及博弈论等研究方法。王雪(2011)运用资产组合理论建立了企业最优持汇规模模型分析企业持汇量的影响因素,以研究企业的外汇行为变化。
企业结售汇与外汇占款的关系
企业出口创汇后收到美元货款1,如果企业选择将收到的美元全部卖出,并买入相应的人民币,外汇占款的增量就等于贸易顺差。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出口商不会把出口收汇的美元全部卖掉,进口商也不会全额买入所需美元。贸易企业会根据自身贸易的需要,并结合汇率和相关资产收益变化的情况,来决定买卖外汇的金额。从数据来看,净结汇量与外汇占款的相关性要明显强于贸易顺差与外汇占款的相关性,前者为0.82,而后者仅为0.35(见图1)2。因此,企业结售汇是导致外汇占款增减的直接原因。
企业结售汇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几个概念描述
从出口企业的角度看,结汇是指出口商将外汇收入卖给商业银行的行为。每个月的结汇金额与出口金额之比就代表了出口企业卖出外汇的比例。这一比值越高,说明出口企业卖出的美元越多,即更加愿意持有人民币;比值越低,说明企业卖出的美元越少,即更加原意持有美元。
从进口商的角度看,售汇是指银行将外汇卖给外汇使用者的行为。每个月的售汇金额与进口金额之比就代表了进口商购入外汇的比例。这一比值越高,说明进口企业的美元需求越高;比值越低,说明进口企业的美元需求越低。
净结汇量就是用出口商的结汇量减去进口商的售汇量。每个月的净结汇量与顺差金额之比代表了国际贸易中企业的外汇行为选择。
(二)企业外汇行为的影响因素
1.升值预期
汇率是影响企业外汇行为的首要因素。当美元升值时,显然持有美元更有利;而当人民币升值时,持有人民币更有利。需要说明的是,影响企业外汇行为的是对未来汇率走势的预期,而不是即期汇率。即期汇率只是当前买卖外汇的价格,是已经发生的价格;而从人民币兑美元角度看,预期人民币升值就要提前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反之亦然。
从数据来看,可以选择无本金交割的人民币外汇远期(NDF)来研究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预期。具体处理上,用每月的NDF除以当月平均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减去1,之后再将这一百分比取负数,就可以得到人民币的升值(贬值)预期比例,即升值(贬值)幅度=-[(NDF/人民币中间价)-1],其中正数表示升值幅度,负数表示贬值幅度。
从2001年以来的月度数据来看(见图2),可以看出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出口结汇比例3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12%,即:预期人民币升值时出口结汇增加,企业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而与进口售汇比例呈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61%,即:预期人民币贬值时进口售汇增加,企业将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具体来看,汇改(2005年)之前,出口结汇比例和进口售汇比例均较为平稳;金融危机前(2007年),人民币出现较大的升值预期,与此同时出口结汇比例明显上升;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贬值预期加重,与此同时进口售汇的比例大幅上升;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再次加重,进口售汇比例也同时上升4。
2.利差因素
利差也是影响企业外汇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贸易企业除因从国外进口需要留有一部分外汇以备进口付汇外,很可能通过美元存款或结汇成人民币存款)的形式保留其余外汇资产。当人民币存款利率高于美元存款利率时,企业将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并将人民币存入银行;反之亦然。从数据来看,1年期人民币存款与1年期美元Libor利差和出口商结汇比例具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约为47%(见图3)。从时间段来看,2005年汇改以来的正相关性更加明显,二者的同向变化趋势基本同步。需要说明的是,利差因素主要对出口商的结汇行为造成影响,而与进口商的售汇行为基本无关。这是因为贸易企业本身持有的就是美元,当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高时,贸易企业将选择结汇,卖出美元,购入人民币,并存在银行;而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低时,贸易企业仅需保留手中的美元,并不需要购汇。
3.石油价格
从进口商角度看,从国外进口原材料需要用外汇支付,因此,原材料价格是影响进口商购入美元的主要原因。由于原油是我国进口主要生产原料,且原油价格是其他生产资料价格的基础,因此,为了分析进口原材料价格和进口售汇的相关性,选择原油价格作为进口商进口原材料价格的变量。从数据上看,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和进口商售汇比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27%,特别是2007年以来两者的同向运动非常明显(见图4)。另外,从时序来看,原油价格变化先于进口商售汇变化大约6个月,如石油价格在2008年6月达到140美元的历史高点,而进口商售汇比例在2008年12月达到77%的历史高点,说明原油价格上涨导致进口商需要更多的美元来购买原油,因此进口售汇的比例也上升了。
4.宏观经济和政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因素也会对企业持有外汇的行为造成影响。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我国GDP增速是反映经济状况的首要指标,当GDP增速高时,企业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增强,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也将增强;反之亦然5。另外,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推出的四轮量化宽松政策(QE)也会对企业的外汇行为造成影响,量化宽松政策的宣布及实施导致全球美元泛滥,其中一部分通过贸易渠道流入国内,导致出口结汇增加。同时,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弱,也会使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更加有吸引力,因此,出口企业的结汇比例也相应上升。
从数据来看(见图5),GDP月增速6与进口售汇比例的负相关性比较明显,负相关系数约为47%,说明当国内经济增速较高时,企业对美元的需求相对减小;而GDP增速与出口结汇比例的正相关性相对较弱,特别是2009年期间两者正相关性较弱,但除此之外,在金融危机以前至2008年底及2010年以来,二者的总体走势还具有一定正相关性。
另外,在前两次美国宣布量化宽松政策后的第一、二个月(2008年12月和2011年1月)出口结汇都达到了区间内高点,但这是否与季节因素有关,还需要分析未来的数据走势。
实证检验
(一)出口结汇与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关系检验
为验证上述因素对企业结售汇行为的影响,在此,以人民币资产为例,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和协整模型分析企业出口结汇比例与人民币对美元利差、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关系。运用2001年1月至2012年9月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其中,用x表示出口结汇比例,用i表示1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与1年期美元Libor利差,用a表示人民币升值预期(a=-[(NDF/人民币中间价)-1])。
1.平稳性检验
2.建立VAR模型
建立滞后期数为2的VAR模型,三个变量的顺序为x、i和a。经检验,该VAR模型不含单位根,符合平稳性条件。
3.建立协整方程
在上述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检验建立协整方程。根据数据图形,选择滞后期为2,且没有时间趋势和有常数项的johansen检验。
即对应的协整方程可写为:x=0.577+1.53i+0.26a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出口结汇比例与人民币对美元利差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常数项为57.7%,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对美元利差每增加1%,企业出口结汇比例将增加1.53%;人民币升值预期每增加1%,企业出口结汇比例将增加0.26%。
(二)进口售汇与原油价格关系检验
1.因果检验
根据上面的分析,国际原油价格走势和进口商售汇比例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且从时序来看,原油价格变化先于进口商售汇变化。因此,首先对原油价格和进口售汇比例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用y表示进口售汇比例,o表示原油价格。经过对滞后期2到6期进行检验之后,得出滞后3期和6期结果最为明显,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石油价格变化是进口售汇比例变化的原因之一,但反之不成立。而且平均来看,石油价格会较提前进口售汇比例提前3到6个月发生变化。
2.平稳性检验
3.建立VAR模型
建立滞后期数为2的VAR模型,变量的顺序为y,o。经检验,该VAR模型不含单位根,符合平稳性条件。
在上述VAR模型的基础上,采用johansen检验建立协整方程。根据数据图形,选择滞后期为2,且没有时间趋势和有常数项的johansen检验。
模型检验结果如下:
即对应的协整方程可写为:y=0.315+0.0023o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进口售汇比例与原油价格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常数项为31.5%,在此基础上,原油价格每增长1美元,企业进口售汇比例将增加0.23%。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净结汇量与外汇占款的相关性要明显强于贸易顺差与外汇占款的相关性,企业结售汇是导致外汇占款增减的直接原因之一。
2.出口结汇比例与人民币升值预期之间具有正向的协整关系,出口结汇比例的基本值为57.7%,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升值预期每增加1%,企业出口结汇比例将增加0.26%。
3.1年期人民币存款与1年期美元Libor的利差和出口结汇比例具有正向的协整关系,出口结汇比例的基本值为57.7%,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对美元的利差每增加1%,企业出口结汇比例将增加1.53%。
4.企业进口售汇比例与原油价格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进口售汇比例的基本值为31.5%,在此基础上,原油价格每增长1美元,企业进口售汇比例将增加0.23%。
5.石油价格变化是进口售汇比例变化的原因之一,但反之不成立。而且平均来看,石油价格会较进口售汇比例提前3到6个月发生变化。(文中观点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的意见)
注:
1.为使研究重点更加明确,本文将所研究的外汇限定为美元。
2.净结汇量等于银行代客结汇(货物贸易)减去银行代客售汇(货物贸易),选择货物贸易项目是为了将研究重点集中在进出口的外汇供需上。外汇占款为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余额增量,并除以当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平均值,以转换为美元单位。
3.为了剔除短期波动,图中的出口结汇和进口售汇比例均采用月度平均数。
4.需要说明的是,在2008年下半年和2011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预期加剧期间,出口结汇比例也出现了温和的上升。从实践情况来看,这很有可能是远期外汇(DF)与不可交收远期外汇(NDF)之间的套利交易所导致的,即买进NDF,并作空远期外汇。因此,从贸易企业的角度来看,出口结汇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应是正相关的。
5.在一定程度上,资产价格也会对外汇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比如,国内股市、房市大幅上涨时,投机型机构就会持有人民币,并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具有热钱的性质,本文研究的重点是贸易企业的外汇行为,并不包括投机行为造成的资本流入或流出。因此,这里未将资产价格纳入研究的范围。
6.通过算数平均插值法将季度GDP增速转化为月度GDP增速。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参考文献
[1] Roger, S:The 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J] BIS Economics papers. No. 38.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1993。
[2] 王晓燕 吕效国 李敏 王永胜:5种外汇储备资产币种的投资组合[J]高师理科学刊 2011,31(3)。
[3]芳琴:外汇市场做市商定价行为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