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20
导语:在现代农业市场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 信息化 农业经济发展
尽管我国的科技水平在某些领域早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还不能在农业上得到应用,还有许多先进的技术还不能通过现代化的渠道进入农村,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信息化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
1.农业信息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业信息化不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农村改革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丰收,而且还可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建设。农业信息化是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保证,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
2.农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市场体系的发展还不成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生产还不具备产业化、规模化,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农业信息化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使现代科技尽快融入农业经济的发展之中。
3.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纽带
目前,城乡之间的差别严重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努力推进农村的农业信息化,可以大力推进农村的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建设,实现公共信息的均等化,从而不断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功能完备、运转高效、反应灵敏的城乡经济一体化。
4.农业信息化可以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养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的农业建设人才,只有加快新型农业建设人才的培育力度,才能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递到农村建设人才手中,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
二、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早在1979年,为了监测水土流失,资阳就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遥感技术。1994年,资阳又实施了“金农工程”农业信息化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建成“纵向到乡镇,横向到部门”的电子政务外网“一体化”平台,构建起了以市政府门户网站为龙头的全市政府门户网站群,实现了“市-县-乡”公文无纸化传输和“市-县-乡”无纸化办公。全力推进畜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己经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推手。
目前,资阳市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已经建立起农经网,农村专家电脑系统,农信通短信服务平台等。已经实现了农业环境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等信息化服务,资阳市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不但大大推动了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业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
资阳市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减轻了资阳市农民的劳动强度,节约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资阳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
1.过度依赖政府
在资阳市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起到了主导作用,无论从政策上、资金上还是专家的选派上,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起着作用,如果离开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参与,资阳市的信息化的实现只能是一个泡影。
2.资金瓶颈限制
资阳市前期的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而企业和其他资金相对投入不足。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前期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资,中期或者后期的投资主要依靠企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协会的投资。但是,由于农业信息化在建设过程中投资巨大,并且资阳市是我国典型的西部丘陵农业市,经济水平尚不发达,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力不从心,而企业和其他组织又因为信息化短期经济效益不高而不愿投资,这就造成农业信息化资金短缺。
3.缺乏信息化管理人才
由于资阳市位于我国西部,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再加上丘陵遍布,条件相对落后,同时也缺乏对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新型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因此造成农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和信息人才大量缺乏的现象。
四、资阳市农业信息化问题的应对策略
1.制定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
制定农业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中长期项目和目标。加强网络建设,通过网络将农业科技信息、农业销售信息传递到农村;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标准化建设,利用相关的农业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将农业信息化和农村宏观调控相结合,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农业信息化相关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开发适合于农业经济发展的电子商务、农业企业管理平台等,通过信息化平台的推广使用,加强农产品的服务意识,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2.制定优惠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在资金的筹措上,政府要加大市场研究力度,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特点,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保证多元化投入,拓宽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来源。比如,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税收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
3.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改善条件,建立人才引入优惠政策,从政策上、待遇上向信息化人才倾斜,吸引农业信息化人才。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渠道,保证信息化人员培训的经费,保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能够正常进行,保证他们从思想上、专业技术水平上都能够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资阳市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思路。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借鉴农业信息化发达地区的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杨淑芬. 以农业信息化提升农业企业竞争力. 台湾农业探索.2008.06.
关键词:农业品牌建设;宝坻区;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4.013
Abstract: In the brand construction of Baodi district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minent problems, and combining the Baodi district of urba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situation,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brand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agricultural brand building; Baodi district;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品牌建设是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宝坻区是天津市的农业大区,宝坻区委四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实施六大工程,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中提出,“着力做优京津放心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推动实现这一发展目标,我们对宝坻区农业品牌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在回顾品牌建设发展历程、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 发展品牌农业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宝坻区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农产品市场逐步转型,品牌农业已经成为目前现代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扶持并加快“三品一标”认证,促进宝坻区农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势在必行。
1.1 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销售
从宝坻区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看,市场已经开始逐渐青睐品牌农产品,农产品市场的品牌销售日益明显,比如朱家铺萝卜、黄庄大米、林亭口大蒜、潮白河鲫鱼等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上销售不仅比同产品价格高而且销售快,消费者认可度高。因此,可以看出发展农产品品牌,不仅可以通过农产品的整体品牌形象充分展示农产品的特色,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扩大农产品的销量,走“以质量求生存,靠品牌抢市场”的发展之路,而且农业企业采取品牌策略,以品牌形象面向市场,用品牌将企业和产品的综合信息“一揽子”传递给消费者,还可以起到降低企业宣传和产品推介成本的作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相对饱和、激烈竞争的国内农产品市场,要使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有一个更大的提升空间,农产品品牌化将是一条可行之路。
1.2 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有效规避农产品市场风险,增加农业企业盈利和农民收入
在朱家铺萝卜上市之初,其合作社就以品牌的形象进入市场,建立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并保持其畅通,不仅能使合作社成员与农产品市场保持较快的信息沟通,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并且发展订单式农产品,长期稳定的销售渠道使其产品销售量的稳定,有效规避农产品的市场风险,避免了丰产不增收的现象,实现了合作社增加盈利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1.3 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农产品的差异也越来越大,有时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难以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还可能承担经销商价格欺诈的风险。品牌农产品以企业信誉做出承诺,以品牌作为质量标志,给消费者提供品质上的保证,并且品牌可以作为质量之外的风味、口感等指标的选择标准。对消费者来说,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消费者以品牌的形象作为消费参考,从中获得大量的产品信息,了解农产品质量,区别选购农产品,形成品牌消费习惯,获得更大的消费价值。
1.4 农产品品牌化有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走规模效益之路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者的管理素质和技术素质,加快技术进步,有助于优化农业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还可以农产品品牌建设为突破口,改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实现发展经济、保护环境、增进健康的可持续目标。品牌农业,就是通过取得相关农产品质量认证,取得相应的农产品商标权,来提高市场认知度从而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业。质量认证包括“三品一标”,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评选等。其中“三品”主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一标”指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为“三品一标”。经过多年的发展,“三品一标”已经成为优质农产品的象征,据农业部市场调查,大中城市消费者对“三品一标”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已超过70%和80%,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据统计,一般无公害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比普通同类产品价格高出10%以上,绿色食品比普通同类产品价格高出20%~30%,有机食品比普通同类产品价格高出30%以上。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三品一标”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需求,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战略决策。
2 宝坻区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天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不断提高。目前,全区共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43家,其中拥有注册商标的龙头企业达到32家;市级及以上合作社46家,其中拥有注册商标的29家。全区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 561家,注册商标660个,已形成三辣、稻米、蔬菜、食用菌、水产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涌现出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地域品牌,如宝坻三辣、黄庄大米、潮白河鲫鱼、宝坻黄板泥鳅等。同时积极推进无公害基地建设,目前已认定无公害种植基地2.67万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5%,认证无公害产品108个;建成绿色有机食品基地2个,认证绿色食品7个,有机食品13个;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个。已认定无公害畜禽养殖基地40个,畜禽饲养量占全区总饲养量的10%,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9个,产量占全区水产养殖总量的20%。
据统计资料,2014年我区粮食总产44万t,蔬菜总产56万t,水果产量2.3万t;肉类总产量7.85万t,禽蛋产量4.77万t,奶类产量2.79万t,水产品总产4.29万t。以品牌销售的农产品中,肉类占98%,禽蛋占50%,蔬菜果品占10%,水产类占3.4%。总体上看,除了肉类之外,农产品品牌销售比例不高。
3 存在问题
从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合作社运营情况来看,宝坻区农产品品牌建设基础环节较为扎实,如产地认证、产品抽检和认证工作已走在了全市前列,但在以下几方面还有差距。
3.1 品牌意识差,商标使用率低
宝坻区农产品经营企业与合作社不注册品牌和不使用品牌的现象较为明显,据统计,仅有不足10%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了品牌,有些品牌注册后很少使用。在市级及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中,拥有注册商标的比例也仅为74%和63%,表明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不高。
3.2 生产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
现有农产品企业与合作社个体数量多,生产分散,品牌农产品的规模偏小,对产品的保鲜及贮藏能力较弱,产后加工和运输能力不强。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及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对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
3.3 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
区内现有的品牌农产品一般停留在初级加工环节,有的只是简单的分级调理,加工精度和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缺少高新技术支撑,科技含量低,市场影响力小,制约了品牌建设。现有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品牌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明显。
3.4 宣传渠道窄,市场知名度低
现有的品牌农产品销售仍以实体市场为主,沿用传统的批发、零售模式,品牌传播渠道单一。拥有的地标产品推广应用的力度小,地域品牌优势得不到体现。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单一的营销模式和品牌传播渠道已经不能适应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需求。
4 建议及对策
品牌是社会广泛赞誉和历经市场考验的优质产品、优良服务和诚信企业的名片。宝坻具有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对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分重要。
4.1 科学制订规划,有序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农产品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生产、研发、营销等多个环节,必须制订长期的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品牌、树立品牌形象、调整品牌结构、弘扬品牌文化。要把握好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根据名牌产品的评价体系、具体要求,对规模企业、主导产品进行全面分析,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培育发展,形成储备一批、争创一批、培育一批的发展格局,突出“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发展主线。
4.2 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品牌建设的主动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产,讲到“品牌是信誉的凝结,要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品牌观念已经越来越深入到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内心,品牌已经成为市场主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获得消费者信任的重要保证。农产品经营主体应充分认识品牌对于提高产品档次、提升市场价值和竞争力的巨大作用,树立品牌意识,自觉培育有长久生命力的市场品牌。
4.3 依托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地域品牌
抓住宝坻区现有的如三辣、黄庄大米、潮白河鲫鱼等优势资源积极进行培育,推进农业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积极新建、扩建标准化种养基地,在种植养殖生产、加工、仓储、流通等环节,制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发展精加工和深加工,开发农业衍生产品,拓展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功能,提高市场影响力,把地域品牌逐渐做大做强。
4.4 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品牌创建速度
一是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模式;二是加强出口市场研究,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出口份额;三是鼓励企业合作社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四是相关部门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积极组织名牌产品推荐申报工作;五是对优质名牌产品给予相当的资金奖励,调动经营主体创建品牌的积极性,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互动格局,共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
4.5 加强宣传推介,提升品牌农产品知名度
要重视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介,让消费者关注、了解和消费产品。结合旅游村开发等相关项目,组织优质品牌产品专业展销会,增强市场影响力。积极开展“农超、农批”对接,推动地标产品进入京津高端超市。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与传统媒体、新型网络平台的融合发展,利用好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知名度,做到好品牌卖出好价格,实现农业既增产又增收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忠,庞景何.2013年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宝坻区统计年鉴[M].2013:1-2.
[2] 刘忠,庞景何.2014年宝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宝坻区统计年鉴[M]. 2014:1-2.
[3] 李道和,李君.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2-44.
[4] 瞿艳平,陈海波.加强地域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竞争力[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15(1):22-25.
[5] 张可成,王孝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2):22-24.
[6] 任强.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5):117-119.
[7] 冯丽云.品牌营销[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90-92,105.
[8] 周应堂,欧阳瑞凡.品牌理论及农产品品牌化战略理论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37-42.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而兴起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具有双重影响。首先介绍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并较为详细地阐述相关的理论要点。然后在分析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现状、主要市场、出口的贸易方式后,对河南省农产品发展中如何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相关理论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环境贸易壁垒,从其意义上说,它是指那些以维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有关国际贸易活动的法律、法规、标准、政策及其相应的行政措施,以避免这些贸易活动可能导致的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及原因谈起绿色贸易壁垒,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在刚开始其实并没有“绿色贸易壁垒”这一专业名词,其相关的概念都被包含在技术贸易壁垒之中,所以绿色壁垒其实是技术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于各国[2]。从其背景来看,以下因素加快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迫切需要改善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健康,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思考。国际社会关于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涨,世贸组织也在相关文件中指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
2.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已不能满足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需要。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了重新崛起,西方各国开始考虑实行贸易自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GATT和WTO的运行,关税壁垒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也受到了限制。发达国家为了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贸易壁垒应运而生[4]。发达国家工业的迅速发展,产生的经济污染也给环境问题带来伤害。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得国际社会不得不开始关注环境问题。其中WTO和GATT在对外贸易中也对环境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这些环保浪潮的兴起促进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生产力水平的差距是绿色壁垒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凭借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的主导优势,由此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问题上尖锐化。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快速发展的经济,不得不考虑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另外,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领导地位,便让检验不合格的进口产品限制在本国市场之外,因此使得绿色贸易壁垒迅速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开来。
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体现状
(一)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河南省作为传统农业大省,但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而且相对于农产品出口大省山东省来说差距较大。2006—2013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呈增长趋势,但相对于全省总出口额来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产品总出口额比率并不大,2006—2013年均未超过10%,这种趋势的造成很大程度上是由绿色贸易壁垒引起的。随着河南省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的扶持,农产品出口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在2014年,河南省共出口农产品达93.1亿美元,出口总额再创新高。至2014年河南省新增8家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总数已达17余家,位居全国第二。从出口种类来看,主要集中在香菇、蔬菜及其制品、果汁、禽肉等少数优势产品,而产量居全国前列的小麦、棉花、油料等出口量很小[5]。
(二)河南省农品出口的主要市场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6]。从2011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7.12亿美元、1.47亿美元和1.13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6.25%、13.7%和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90.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10%[7]。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三)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随着河南省近年来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以传统贸易方式出口的农产品比重仍然高于其他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对技术和人才要求较高,而河南省生产技术相对比较落后。但随着河南省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强,加工贸易方式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已逐渐成为农产品出口主要方式。自2008年以来,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出口额由2008年的15多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28多亿美元,并且超过了传统贸易方式。
三、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
(一)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技术,不得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培养一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并研制出一系列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另外,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在河南省并不普遍,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不能形成统一的出口市场,限制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出口。
(二)广泛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应对绿色壁垒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同类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众多市场主体为实现共同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自愿组成的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社会团体[8]。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农产品行业协会便纷纷要求进入中国市场,为本国农产品开辟国际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的重要性。河南省目前虽然也建立了农产品行业协会,但目前只有4家,郑州市2家,南阳市1家,濮阳市1家。所以,加快建立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步伐,对于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转变农产品出口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发展目前,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主要是传统贸易方式。因此,农产品出口不注重对环保质量的检测,很容易因为农药残留超标不符合出口国家的检测标准而遭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限制。而且出口初级产品的利润也较低,所以转变农产品出口方式,促使农产品出口向具有高附加值、高标准的加工贸易发展,对于扩大农产品出口、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十分必要。
(四)适应市场化潮流,开展绿色营销现如今,绿色营销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比较关注的营销方式,也更容易使消费者接受。因此,开展绿色营销也成为出口企业应对绿色壁垒的一个有效手段。企业可针对贸易国特定的绿色壁垒,积极进行市场调研,探索相应的绿色营销方式,研发绿色产品、绿色包装,树立绿色形象,形成一个绿色营销体系[9]。在推广绿色品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市场口碑,加快农产品出口的步伐。
(五)做好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ISO是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标准化专门机构,它在国际标准化中占据主导地位[10]。ISO14000系列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制的环境体系管理标准,在制定环境标准时综合考虑了其他国家的情况,最大限度地使标准能在国际社会中普遍适用[11]。因此,实施ISO14000标准是对外贸易的“绿色通行证”。而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大部分是欧美国家,所以河南省企业必须提高农产品出口质量检验标准,使农产品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认证,这样才能使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检验能够通过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标准,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参考文献:
[1]王红梅.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严艳荣,刘成群.绿色壁垒对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SWT0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1).
[4]桑玉芬.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胡红月.河南省食品农产品出口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
[6]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江苏商论,2012,(2).
[7]车.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8]丁长琴.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5).
[9]吕玉花,毛健.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导刊,2010,(6).
[10]李晶.陕西纺织器材行业标准化战略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方向;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194-02
林下经济是指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以科学技术作支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的经营活动。发展林下经济,能够增加林业的附加值,加快林业的经济周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开辟农民增收的途径,对发展循环经济、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建设成果、林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1-4]。
1 兴宁市资源概况
兴宁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扼东江、韩江上游,北部与江西省寻乌县毗邻,东北部与平远县、梅县相接,东部与梅县交界,南部与丰顺县、梅县相连,西北部与龙川县相邻,西南部与五华县接壤,属于南亚与中亚热带过渡气候。兴宁市总面积2 104.85 km2,土地21万hm2,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7万hm2,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68.4%,其中有林地面积12.59万hm2,森林覆盖率66%,林木绿化率68.9%,活立木蓄积量313.3万m3。生态公益林面积4.53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1%。现有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1.78万hm2,6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0.82万hm2;1个国家森林公园,面积0.066万hm2,8个县级森林公园,面积1.18万hm2。
2 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具有易操作、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等突出优点,是一项新兴的富民产业。发展林下经济,实施山林立体综合开发,全面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变资源优势为优势资源,变经济先发为生态先发,力促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结合兴宁市资源实际,适宜的林下经济主要有林药模式、林禽模式、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4种模式。
2.1 林药模式
林药模式主要是在林下种植中草药,根据兴宁市山区的总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特点,采用该模式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一条可行之路。林药模式的具体实施可以通过组织农民在退耕还林地林药间套、野生资源封禁保护、次生林地林下套种、疏林地撒播补种等方式开发林下经济。林下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包括青蒿、金银花、当归、巴戟等。通过稳定发展林下经济,逐步建起中草药生产基地[1-2]。
2.2 林禽模式
除了林药模式,林禽模式也是一种经济高效实用的林下经济模式。森林不仅可以为家禽(鸡、鸭、鹅等)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还能提供家禽食物资源,包括昆虫、草料等。畜禽可以在林下觅食青草、杂草、昆虫、小动物,林下适宜的光照、充足新鲜空气可以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林禽模式可生产出市场销量大、售价高、带“土”字的畜禽产品。有研究表明,林下养殖的土鸡不易生病,售价比普通肉鸡高出50%,且口味较佳。另外,林下家禽摄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林地内杂草生长,减少林木病虫害发生,降低林业生产成本,同时林地施入发酵后的家禽粪便,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提高林果产量,实现“林养禽,禽育林”。如各镇各村农户自行建立的山窝式养鸡场,就是最好的典范[2-4]。
2.3 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模式
在兴宁市的一些村社,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建立以沼气为核心的“猪—沼—果”、“猪—沼—茶”、“猪—沼—菜”的生态模式,平均可增加经济收入300元/户,使兴宁市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这种模式既发展了庭院经济又减少了薪材、秸秆等生物能源的浪费。如梅州市盈安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有机沙田柚示范基地和养猪场紧密结合的“猪—沼—果”生态环保发展模式,实现了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2.4 林业生态旅游模式
森林旅游是一种原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又能满足游客增强体质的健康需求,更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应充分发挥森林氧吧的健康效能,以及纳凉避暑等生态功能,在适宜的林区发展林下集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业和林下采摘、垂钓等特色森林产业[3-4]。如兴宁市正在规划建设的集林下休闲、观光农业、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熙和湾客乡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神光山生态旅游产业园。
3 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兴宁市的林下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家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需求和应发挥的作用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对林下经济认识不足、规模小、布局分散、产品科技含量低、标准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管理欠缺等问题。
4 林下经济发展方向
4.1 搞好产业规划,合理布局,完善产业链
可持续发展是产业生命力的体现,要实现林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生产相结合,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以搞好林下产业的规划。为了完善林下产业链,应当大力发展林药、林禽、林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林业生态旅游模式等,将林下产业建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环保、兴林富民、高效持久的重要产业[1-2]。
4.2 积极推动,强化服务
林下经济是新兴的经济模式,覆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需要积极推动,以及各部门的合作与协调,要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首先是做好资金服务。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和信贷支持。其次是完善技术服务。科技服务能够深度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质量,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专业技术服务组(队),加强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不定期进行技术培训,能够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服务质量。再次是打造市场服务。加强市场研究,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组织,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建立市场预警机制,使林下经济种(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3-4]。
4.3 扶持龙头,典型带动
我国林下经济的发展目前尚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具有盲目性、探索性和试验性,这就需要做出一个示范企业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发展起来。因此,为了推动林下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应当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抓好典型,树立典范。在探讨多种发展模式的同时,现阶段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深加工,实现多种经营,打造优良品牌,提高信誉度和影响力[1-3]。
4.4 树立林业生态旅游品牌,增强林下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为兴宁市林业生态旅游树品牌,结合客家文化旅游产业园建设,使游客真正认同“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
5 参考文献
[1] 唐慧芳,谭子幼.泸溪县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3):82-84.
[2] 姜国清.安徽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以青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1108-11110.
关键词:品牌生态环境 外资品牌 协同进化
一、外资进入吉林省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独特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吸引了大批外资进入。外资通过合资、合作、独资、并购等多种方式进入吉林省市场。外资主要进入吉林省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行业。2011年吉林省利用外资额度达到46.65亿美元,同比增长12%。目前吉林省共有37家国外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在吉林省投资设立58家企业,投资总额达587641万美元。落户吉林省的外资给吉林省带来了资金的同时,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为吉林省企业的品牌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二、外资进入对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整体水平
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带来了外资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理念,这种竞争压力迫使吉林省本土企业转变观念,克服短视的市场行为和过分功利化的倾向,借鉴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运作,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从整体上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科技含量;有明确的市场目标,注重细分市场研究,通过营销技术的综合运用,突出特色,带动了吉林省本土产品走进国际市场,提高了吉林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市场营销能力;迫于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的竞争压力,吉林省本土企业加大了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和使用,强化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重用,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人员素质。
(二)优化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规模结构
外资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之一就是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大量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促使市场集中度低,中小企业多的行业出现行业整合,通过规模整合提升了整体实力。中大型企业采取了一体化发展策略,通过横向一体化再造了企业组织形式,将分散的中小企业整合起来,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通过纵向一体化,使部分有能力和资源的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产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集团化、规模化的经营业态。
(三)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国际竞争力
外资进入吉林市场后,必然会带动吉林省优质品牌产品进入全球分销体系。吉林省部分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知名度,被国际市场认可,使吉林省品牌产品出口量连年增加。这无形中提升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国际竞争力,为以后拓展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基础。
(四)影响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外资多数选择与吉林省内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确定投资项目。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技术先进、优秀的管理理念,与中小企业相比具有先天优势。外资的进入加速了市场竞争力度,部分中小企业自由资金不足、经营成本过高、经营规模过小使其处于市场劣势,受到了市场竞争的严重压力。伴随着外资所占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势必导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的恶化,中小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数量增加,严重影响了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五)导致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结构部分失衡
外资进入吉林省市场多数选择优势产业进入,且多进入经济发达区域,这必然会导致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使行业间的差距和区域间的差异越来越大,生态环境的结构调整变得尤为困难,这不利于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综合平衡和协调发展。
三、优化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实体承载。为了迎合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富有前瞻性的角度建立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设施,为吉林省各个产业的发展和知名品牌体系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二)充分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
外资对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整个产业发展的纵向拉动作用和企业间的横向借鉴学习,充分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地实现整个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促进吉林省品牌种群的进化和发展。
(三)建立品牌生态监测系统
建立对整个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进行检测的监测系统。对于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监控,并建立预警机制,解决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保障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加强政策引导
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加强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扶持有条件的企业争创名牌;发挥行业协会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为行业内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实现行业联动发展;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最终把创新能力体现到品牌生态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形成全社会重视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良好品牌生态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使吉林省品牌生态环境得以优化,形成成熟的品牌观念,改善品牌系统的整体健康指数,优化品牌生态环境、促进整个品牌生态种群的协同进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喜忠,杨建梅.产业集群的品牌生态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2006(5)
[2]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农业保险:火光渐熄
2003年显然又是中国一个灾害较重的年份。5月中旬,南方六省区湖南、江西、广东、福建、广西、贵州先后出现暴雨和大暴雨,湖南湘江流域发生10年一遇的较大洪水。进入6月下旬,我国淮河流域爆发了超过了1991年的特大洪涝灾害。陆续地,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遭受洪涝灾害,且受灾面积比较大。
几乎就在淮河汛情爆发的同时,6月下旬以来,江南及华南大部出现持续高温少雨,湖南、江西、湖北、贵州、安徽等省出现旱情。旱涝的双重袭击使得很多省份的农业遭受沉重打击。以下是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陆续公布的部分统计:
――截至7月20日,湖南长沙等八市干旱严重,受旱耕地面积864万亩,其中地处湘南的郴州市是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其下辖的11个县全部遭灾,受旱耕地面积达352万亩,烤烟、玉米、花生、冰糖橙等一大批农作物枯死;
――入夏以来,福建遭遇了1939年有纪录以来最大旱灾,全省受旱面积达1100多万亩;
――截止到8月9日,贵州省农作物受旱面积达648.43千公顷,其中,重旱面积193.87千公顷,干涸面积36.36千公顷;
――截至目前,安徽省因洪涝和旱灾造成农作物绝收面积高达1000多万亩,灾害损失为160多亿元;
……
然而,面对大面积农作物的减产、绝收,面对大量的人身和财产损失,可以弥补和挽回的手段却十分有限。在这些手段中,除政府下发的救灾经费、灾后重建的财政性资金和部分社会募捐外,农业保险和财产保险是减少受灾农民的损失和维持再生产的重要制度安排。但根据业内人士的估算,以安徽省为例,灾区能够获得的农业保险理赔不会超过1000万元。相对于百亿损失来说,这无异于杯水车薪。
农业保险,顾名思义是为补偿、化解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且一般是针对农业自然风险而言的。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火灾、鼠虫等灾害发生频繁。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以及所带来的残酷现实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农民。
但实际上,农业保险近些年来在一次次大灾后却难见踪影。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1年末,我国农村有19.5亿亩耕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约23.4亿亩,其中粮食生产占到总播种面积的68%。但农业保险的承保面积只占可保面积的不到1%。据悉,2000年美国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的76%。调查还显示,有78.3%的农户在最近10年遭受过农业巨灾。同时,根据国内目前仅有的维持着少量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以下简称人保)和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原新疆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的数据,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3%,远远低于国内整体财产保险0.93%的保险深度。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陈剑波称:“农业作为高风险的行业,在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方面一直乏善可陈。”中国保监会北京保监办主任刘京生博士认为,农业保险与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村供销曾被并称为保持农村经济稳定、农业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体系,但一直以来农业保险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其他三大体系。而且时断时续,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更是开始出现全面萎缩态势。到目前为止,许多省份的农业保险业务已经完全停办,广大农民处于“投保无门”的窘境。刘京生强调,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在全国很多省份,农业保险已经名存实亡。
这并非危言耸听。作为我国农业保险市场最大的经营者,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统计显示,到2002年底,公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41亿元,已不到当年公司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的1%。同时,人保计划海外上市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股份制改造即将完成。据有关人士透露,农业保险由于常年亏损经营,很可能将被彻底停掉。而另一家农业保险经营实体中华联合保险公司虽已由地方性公司变为全国性公司,但明确表示“并无在全国扩展农险业务的打算”。
一个典型事件是:在业内得到普遍肯定的上海市政府与人保上海分公司合作经营的农业保险也在近期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据悉,农业保险“上海模式”的试点开始于1991年,后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上海农业风险基金委员会”,市财政建立准备基金。农业保险单独立账,独立核算,由地方政府推动,实行区域性“统保”。人保则负责技术和人力,全面农险的承保和赔付,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目前,上海农业保险的险种由11个增加到22个,保费收入和理赔金额增加三倍,风险基金积累增加10倍。2002年,上海农险业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水稻保险承保率高达85%,蔬菜保险承保面积较之上年增加一倍。尽管去年上海遭遇三次台风,但受灾的投保农民都及时地从保险公司得到了赔款,顺利解决了农民生活和再生产的困难。但日前,纳入股份制改造统一规划的人保上海分公司已宣布将退出合作。
“农险被商业性保险公司彻底抛弃已成定局,农业保险陷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首都经贸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庹国柱教授指出,“这已是业内的共识。”
赔钱的农险
尽管如此,20年前开始的农业保险试验曾经让很多人感到欢欣鼓舞。
上个世纪30年代,农业保险在中国出现,1958年停止。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恢复国内业务两年后,开始重新试办农业保险,范围是以外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当时的农业保险险种主要涵盖种养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一般不包括农村其他财产和人身保险,并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以备大灾之年”的经营原则,明确不以赢利为目的。
虽然缺乏损失经验和经营技术等条件,人保还是迅速在全国开发出60多个农险险种,涉及各地的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瓜果、大棚蔬菜等,畜牧业则除了奶牛、耕牛、生猪等一般家畜外,还涵盖了一些特种养殖动物,如梅花鹿、水獭等。承保的具体风险事故包括主要自然灾害――旱灾、洪涝、台风、冰雹以及畜禽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
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研究农业保险长达十几年,也见证了农业保险发展的大部分时期。据他介绍,在1982年到1992年农业保险发展的10年间,农业保险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保费收入从最初的23万元猛增到1992年的8.17亿元,达到一个顶峰,占到当年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4.2%。
但在农险保费快速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是高企不下的赔付率。人保的相关统计显示,农业保险开展21年来,年均赔付率高达94.6%,其中,赔付率在100%以上的年份有七年,最高一年的赔付率为136%,最低的年赔付率也在67%以上。这些数字远远高于其他财产保险。
北京保监办主任刘京生在人保工作了近20年,1996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保险司,负责财产保险的监管工作。据他介绍,财产保险的赔付临界点是68%,即超过这一数字的赔付率将导致保险公司在这一业务上出现亏损。据悉,目前,人保因经营农业保险业务而引致的亏损数额累计已经超过数十亿元。
困难还不仅仅来自于高昂的赔付率。由于农村市场的特殊性,农民收入普遍很低,生产经营又十分分散,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一开始便不得不面对“展业难、收费难、理赔难”的局面,经营成本较之一般财寿险业务要高出很多。而这也是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面对广大的农险市场始终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1993年,农业保险开始出现萎缩,保费收入一度大幅下降。1996年,人保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制。1997年开始,人保的农业保险收入持续减少。截至2002年,年均降幅超过17%,去年的下降幅度更是高达32%。经过调整,公司目前只有剩下不多的30多个农险险种尚在部分地区维持经营。
安盟的“他山之石”
以人保为代表的国内商业性保险公司的即将全面退出,使得中国的农业保险在发展了20年后终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这个本来就已持续萎缩的市场从此留下了大块的空白,对于“觊觎”中国保险市场已久的安盟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
安盟对中国保险的关注已有时日。1994年,安盟北京代表处(原甘保险)设立,成为首家进入中国的法国保险公司。2000年3月,安盟向中国保监会正式递交了营业许可的申请。
安盟的历史是与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国农业互助保险的出现可追溯到1840年,当时在法国Isere省的一个地方,几家农民为了联合起来对付火灾,率先成立了农业互助保险社。这一举动起到示范作用。此后,法国各地都相继成立了这样的互助保险社,保险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1850年,安盟最早的互助保险组织诞生。1900年,法国通过了“农业互助保险法”(AMA),确立了农业互助保险社的法律地位,并为此后法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已经成为法国第二大综合性保险公司的安盟依然占据着农业保险市场的霸主地位,拥有法国农村保险市场66%的份额,2001年农业保险(种养业)的保费收入为9.0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70多亿元)。2002年,公司合并保费收入119.3亿欧元,总资产为643亿欧元。
2001年,安盟与中国保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研究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问题。“尽管我们的经营领域涵盖财寿险,但我们还是决定发挥自己的专长――农业保险上的经验,”安盟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宏强调指出,“因为这也是中国目前非常需要的。”
2002年5月,安盟在研究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中国过去25年中气象风险及其对农业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分析,拿出了自己对中国农业保险市场研究的第一份成果――关于在中国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议书。9月,安盟派出农险专家参加到由中国保监会牵头组织的“中国农业保险研究课题小组”中,在江苏、四川、吉林三省的17个村庄进行了考察,走访了40家多农户。两个月后,安盟提交了《中国农村保险调查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安盟提出了关于农业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首先,将农业巨灾保险与一般的农业保险区别开来,商业性保险公司只适宜经营一般性的农险,而对于洪涝、干旱、大面积的病虫害等农业巨灾,由于波及面积大,损失严重而无法承担。安盟认为,没有对与农业有关的保险做科学分类是导致中国既往商业性保险公司败退的重要原因。据人保有关人士介绍,尽管还保有与洪水等有关的农险,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获得承保的已经越来越少。其次,应把农业保险的概念从狭义的种养业保险扩大为“与农业经营活动有关”的保险。
这实际上也勾勒出了安盟意欲在中国农业市场开拓的业务蓝图,即向农民提供囊括生产与生活各个方面的所谓“一揽子”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和人身保险。安盟认为,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农民都在农业活动之外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后者也构成了农民收入的大部分。在农村社会保险长期缺位的情况下,农民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有很大的潜在需求。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安盟所谓的农业保险实际上已扩展为农村保险。
张宏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说,农业保险是保险业里公认的“苦活”,与农业生产本身的性质相关,又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征。尽管经营了100多年,但如果单就种养业的保险业务来看,安盟的经验能保持盈亏平衡已实属不易。对于商业性公司,这样的结果定是难以为继的。张宏坦言:“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种养业做招牌,同时吸引农民来投保财寿险,以其他业务相对较高的收益来维持公司的正常发展。百年来,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
据张宏介绍,安盟在中国的经营范围是“在一个已开放城市经营财产险”,尽管少了寿险这条腿的支持,安盟还是显得颇有信心。而通过年前的调研,已对中国农村有所感知的安盟最终将“根据地”定在了四川成都,理由是“四川的农业生产水平和耕作形态更具有典型性”。目前,拿到牌照的安盟已经开始布点工作。据张宏透露,安盟将首先在成都市周边八个郊区县中选定一到两家进行试点,时间定在明年。
据悉,在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基础上,安盟将主要发展大众型保险产品,保费占农户产值的1%~4%。对于赢利的预计,安盟承认没有时间表,并表示谨慎乐观。
呼唤政策支持
无论被解释为公关手段的演绎,还是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战术,安盟的进入都让波澜不惊的农业保险市场再次泛起涟漪,也再度引发对于已久陷困境的农业保险的关注与思考。
尽管头顶SARS阴影,4月25日,由中国保监会主办、安盟协办的“中法农业保险论坛”还是如期召开,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出席并发表了讲话。吴定富表示,要抓紧研究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和互助合作保险组织的可行性,鼓励现有商业保险公司开发农村和农业保险业务,同时引进在农业保险方面有专长的外资保险公司。
在首都经贸大学庹国柱教授看来,人保从农业保险市场全面撤出,不仅是必然的结果,更是一种建言。据悉,此前人保曾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要求给予政策支持。
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实质上是建立中国现代农业风险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保险,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中国农业只能是“靠天吃饭”。农业保险解决的不仅仅是一家一户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也不能简单等同于让财政出钱补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险处处长王亚明也认为,应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框架,允许各地探索不同的农业保险组织形式。
业内专家认为,在商业性保险公司退出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农业保险的组织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据介绍,有关方面对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探索主要有五种取向,集中在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保险:一是政府主办、政府经营,建立农业保险公司;二是政府支持下的合作社保险经营模式;三是政府支持下的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模式;四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保险公司模式;五是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
庹国柱分析指出,相互保险公司的模式尽管在法国等国家的实践证明具有很大优势,但由于在我国尚属新事物,与《保险法》相关规定存在冲突,可行性有疑问。他主张建立由政府主管,商业性保险公司来经营的模式。
一、全面总结,充分肯定去年经济发展取得的明显成效
已经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我县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明显成效的一年。之所以说“最为困难”,是因为过去一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XX是全国影响最大的省份之一,绍兴又是XX省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之所以说“成效明显”,是因为面对严峻形势,全县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社会和谐”工作主题,坚定信心、科学谋划、从容应对、共克时艰,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实现了年初提出的率先回升的目标。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55.26亿元,增长9.8%;财政总收入81.2亿元,增长7.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6亿元,增长1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07亿元,增长12.2%;实现农业增加值23.96亿元、增长4%,实现工业总产值2372.27亿元、增长5.3%,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23.12亿元、增长14.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89亿元,增长16.3%;自营出口在全省出口十强县(市)中降幅最小、总额跃居第一位。我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二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主要途径来抓,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二年超过一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上一年的3.56∶63.89∶32.55调整到3.66∶62.29∶34.05。着力做强先进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5.9亿元、增长31.4%;规模以上企业亏损额1.6亿元、下降62.7%。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成新兴产业投资80.91亿元、增长32.7%,新兴产业在工业产值中的比重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深入推进节能减排,预计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cod排放量下降3.2%,so2排放量下降4.0%,完成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与此同时,萧绍区域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通过省级验收。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行动计划为载体,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7家,XX名牌产品8只,国内注册商标453件、国际注册商标232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0项,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37只,上市公司3家。积极开展“绍兴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等人才培育活动,多元化引育人才,全年净增各级各类人才10128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四是发展后劲得到巩固。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完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现代农业项目投资193.78亿元,引进县外内资40.48亿元、增长52.7%,浙能热电、赵龙汽车、和合光伏等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成功引进大连万达、金地集团等大型商贸和房地产项目。与此同时,切实加强土地空间等发展要素拓展工作,去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935亩、增长52%,落实基本农田异地代保56621亩,盘活存量土地3000亩。
五是发展信心快速回升。经过一年来的攻坚克难,全县上下应对困难更加积极有为,加快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去年底,全县企业景气指数147.10点、增长46.0%,企业家信心指数136.87、增长66.7%。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县上下在县委坚强领导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家奋发有为、积极努力的结果,成绩确实是来之不易、令人鼓舞。综观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与成效,有许多经验与体会值得我们很好地回顾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是必须坚持把保增长与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一方面,以“项目建设”、“市场拓展”和“优化服务”为重点,组织开展“项目推进年”、“市场拓展年”和”服务企业年”的“三个年”活动,努力保持经济增长。制订实施了“三个一批三年千亿”建设计划,切实加大有效投入;组织开展了“布行天下”等一系列市场拓展活动,巩固扩大国内外市场;组织开展了“千名干部联企促发展”等活动,全面落实了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率提高等总额达15.3亿元的“清费减负”政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我们大力实施“纺织集群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创新型企业、推进节约集约发展”等“四大行动计划”,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大力倡导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践证明,“三个年”活动与“四大行动划”的开展实施,对经济的保增长与促转型起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必须坚持把推进发展与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我们以质量效益为标准,始终把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全面研究部署新一轮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着力为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去年半年度县委全委会的主题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对经济领域的深化改革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去年我们深化完善了“亩产论英雄”考评激励机制,试点开展了排污权抵押贷款、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质押贷款等机制,大力推进了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等方面的改革,着力解决了一些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矛盾、体制、积累性问题。
三是必须坚持把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有机结合起来。一年来,我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引导企业主动应对危机、持续促进发展。年初,针对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发展信心有所下降的情况,县委、县政府正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征求各方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出台了总额为3.19亿元的经济激励政策,有力地提振了全县上下的发展信心。与此同时,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品牌创建,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县内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97.42亿元,增长73.5%;扎实推进企业解困工作,华联三鑫、江龙集团等企业的解困取得实质性成效,重组后的企业产销两旺,个别重点区域的企业解困工作也依法有序推进,有力维护了区域经营、金融安全。一年来,广大企业家在危机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切实加强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内部管理、人才培育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千方百计难中求进、快中求质,为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充分展现了XX县民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良好风范。
二、审时度势,切实把握今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抓转变、优结构”的攻坚之年。根据中央的判断,今年发展环境虽然有可能好于去年,但是面临的形势极为复杂,可以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复杂的一年。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大变革、大调整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金融领域风险没有完全消除,各国刺激政策退出抉择艰难,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可能加剧波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特别是近期美国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持续施压,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市场信心增强,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效应继续显现;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结构调整难度加大,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等等。从我县看,经过去年以来金融危机的洗礼冲击,我们党委政府和广大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这为我们加快发展积累了十分宝贵的财富,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为我们争取项目、争取资金提供了积极条件;去年以来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新投产项目的积极效应将逐步释放和体现,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受上海世博会、第十六届亚运会、第六届世界合唱节等重大活动举办的辐射影响,为我们加快发展商贸、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绝好的良机;但与此同时,我县长期以来自身存在的积累性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结构有待优化,加快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另外,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企业一方面对发展更具理性,另一方面发展的冲劲相对减弱,特别是项目投资、技改力度减弱的趋势明显,缺乏大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杨汛桥等重点区域企业解困任务繁重。
正是基于以上形势的综合分析,县委、县政府确定今年为“转型升级攻坚年”。当然,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胡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一针见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重要问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之所以把今年定为“转型升级攻坚年”,是因为对我们XX县而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经历了前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后,经济发展已处于关键的转折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今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自营出口增长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cod排放量下降3.5%,so2排放量下降2%。
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以“转型升级攻坚年”为总载体,扎实推进“五大工程”。
第一,大力推进纺织集群升级工程。绍兴纺织产业发展要讲二句话。一句话是绍兴的发展离不开纺织产业。纺织产业是我县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去年规模以上纺织产业销售达131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的64.5%,轻纺市场是我县纺织产业的立业之本、柯桥XX县城的立城之本和经济强县的立县之本。两者相辅相成,形成纺织集群的比较优势。另一句话,绍兴的纺织产业不集群升级也是没有出路的。从纺织产业链来看,化纤原料我们还有规模优势,“印染+市场”还有优势,织造的优势在弱化在转移,而服装、家纺还有潜力。当前,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新型工业化纺织印染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省级试点的有利契机,加快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国际性纺织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实现从纺织大县向纺织强县的新跨越。
一要以化纤印染为重点,延伸产业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制造中心。按照“延伸产业链、推进高端化、增强竞争力”的基本思路,以纤维差别化、面料功能化、印染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技术装备信息化为导向,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纺织业,进一步强化pta、化纤、织造、印染、服装家纺和纺织机械等产能分布合理、产品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建设国际性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纺织企业要注重向产品设计、研发、物流营销等价值链高端及服装、家纺等产业链终端延伸;化纤企业要从常规纤维向差别化、高端化、功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提高差别化纤维比重,重点开发生产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特色长丝为主体的新型化学纤维;纺织织造业要从服装用纺织品向家居用、产业用纺织品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家纺、无纺布等产业;印染企业要向绿色印染、提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重中之重是要以化纤和印染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两大产业对我县纺织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压缩低端产品过剩产能,提高化纤、印染环节的先进加工生产能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影响,带动纺织产业链整体转型升级。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印染”优势,全力推进印染产业转型升级。实际上,印染产业是我县纺织产业中真正具有优势的环节,加快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县纺织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和突破口。
关于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总的是要按照“整合集聚、控量提质、节能减排”的基本要求,加快推动印染企业的搬迁改造、集聚整合、控量升级;积极推动印染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把我县打造成为国内先进染整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国际重要印染生产加工基地。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三项:一是促进企业集聚发展。充分利用滨海工业区绿色印染示范基地的有利条件,推动印染企业的兼并重组、集聚发展,力争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全县80%左右的印染企业在滨海集聚。印染产业的集聚发展可谓是一举二得。首先,通过搬迁集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有利于印染产业的升级发展。以2005年1.8亿吨排放量为基准,我们cod每年下降3.5%,但到2009年仍达1.85亿吨,实际并没有下降。其次,有利于内河水质的改善。我们实施新时期治水工程以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内河水质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原因在于污染源点多面广和河水流动性差,通过印染企业的集聚发展有利于减少污染源、增加水体流动性。印染企业的集聚发展主要是三条措施,即“发挥二个积极性、搞好一个配套建设”。首先,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采用排放权指标、排污费调节、老厂区退二优二或退二进
三、技改贴息等市场化机制来推进;其次,是保护镇街的积极性,对财政收入分成、考核指标采取二至三年的过渡期;再次,是滨海工业区的基地要搞好职工公寓、商贸服务、染料煤炭、印染配件、坯布仓储等配套设施建设,为搬迁集聚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加强工艺设备改造。对于以纯化纤织物为主的印染企业,要逐步淘汰大浴比溢流染色机,积极采用小浴比溢流染色机或气流染色机,并增加更新印染后整理设备;对于棉及棉混产品为主的印染企业,要积极采用高效前处理和先进染色工艺,加强后整理和在线检测与自动控制。三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大力推广企业三级计量体系,鼓励企业采用erp管理系统,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升竞争力。
二要以轻纺市场为核心,扩大营销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贸易中心。按照中国轻纺城提升发展“12345”总体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降低成本、延伸配套”基本要求,加快中国轻纺城“二次创业”步伐,真正把柯桥建设成为“国际纺织之都”。重点的工作有三项:一是加强市场建设。充分发挥中国轻纺城和钱清原料城两大专业市场的带动作用和品牌效应,按照“南北中西”四大市场区域错位发展格局,加强规划建设,强化招商隆市,提升发展服装、家纺、坯布、辅料、纺机等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品种丰富、门类齐全的纺织品和相关市场集群。加强中国轻纺城整体品牌宣传推介,扎实做好“中国·柯桥纺织指数”采编工作,进一步加大“网上轻纺城”建设力度,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和国(境)外常驻企业代表机构、经营商,不断提高市场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划行归市,完善配套物流体系,积极倡导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二是扩大外贸出口。加快企业营销网络建设,优势企业可到国(境)外设立区域营销中心、地区销售总部和销售连锁店,积极主动参加各类国内国际展会,进一步巩固扩大欧美、中东等高端市场和传统市场,大力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注重出口品牌建设,通过在国(境)外注册商标、并购国(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等措施,扩大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支持企业赴国(境)外建立生产基地,开展加工贸易,规避贸易壁垒。三是拓展内需市场。引导企业加强市场研究分析,增强产品适销性,开展厂厂联销、厂商联销等形式,积极拓展内销业务,扩大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
三要以产品设计为基础,拓展价值链,加快打造国际纺织创意中心。顺应国内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依托我县纺织集群优势,加快创意产业与纺织业融合,积极开展创意研发,推动纺织产品设计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着力打造纺织面料、服装家纺等设计研发高地和中国纺织时尚文化引领区。重点工作也是三方面:一是培育引进主体。以纺织面料和服装家纺创意中心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纺织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研发机构、创意设计机构和纺织服装设计大师、设计公司;鼓励有实力的市场经营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核心优势,加快从传统交易方式向总部式、公司化交易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创意产业。二是造浓创意氛围。积极举办设计大赛、时尚峰会、流行趋势、创新论坛等多种活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零成本创意工作室”和“XX县纺织面料设计师沙龙”等,促进创意交流。三是健全配套服务。加强以纺织品分类编码、质量检测、趋势和教育培训等功能为主的中国纺织信息中心柯桥分中心建设,提升XX现代纺织工业院、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创意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创意趋势研究和设计潮流引导。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程。坚持“强工、兴商、优农”基本方针不动摇,努力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一要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按照我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业结构,新兴制造业主要是指纺织产业以外的新兴产业。在工业结构的调整问题上,我们要围绕“1+5”的产业布局,坚定不移提升发展纺织产业,坚持不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进一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形成新的产业竞争优势。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转型主要是针对发展新兴产业而言,而升级主要是针对提升纺织产业而言。
从我县近年来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新兴产业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在不同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我们要重视培育发展新产业的研究和扶持力度。如果在今后三年内我们培育5—6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新产业,这就是我们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亮点和成绩。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一方面要明确发展重点,按照形成一批新的超百亿元销售产业的目标,结合我县新兴产业发展现状,我们要大力培育发展装备制造、汽车汽配、皮革塑料、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五大重点产业,目前五大产业的销售分别为60、40、80、90、60亿元;同时要紧紧抓住国家鼓励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等产业。另一方面,要落实扶持措施,为真正把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落到实处,要建立“六个一”的工作措施,即一个产业有一个发展规划、一个配套政策、一个服务平台、一个行业协会、一个督查机制和一个联系领导。我们正在抓紧研究相应政策意见。
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制约的必然选择。三次产业结构一般呈现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发展格局,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应该肯定的是,近年来我们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要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以工业化为依托、以城镇化促集聚、以市场化激活力,坚持市场带动、产业联动、接轨推动、创新驱动、全民发动,加快构筑多门类、高增值、有特色、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力、对经济快速增长的贡献率。今年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点是六个方面:一是发展壮大商贸服务业,大力培育引进购物广场、连锁超市等大型商贸中心,积极发展特色商业街(区);二是巩固提升旅游产业,加强旅游硬件建设,启动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高质量、快速度推进大香林二期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安昌古镇开发建设;三是稳定发展房地产业,注重XX县城、新城镇房地产开发的联动推进,着力开发特色小区和精品楼盘,切实加快拆迁安置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四是大力发展会展产业,以“纺博会”为龙头,加大招展引展力度,努力举办更多在国内外和行业中有影响的展会;五是引进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到柯桥落户,促进金融产业繁荣;六是注重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推动现代物流业和服务外包业的发展。另外,要继续抓好以“中国轻纺城611建设计划”为载体的总部楼宇经济、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工作。
三要优化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大力抓好基地建设与品牌建设两大重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要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建设蔬菜、畜牧、水产、茶叶、花卉、竹笋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工厂化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要做大做强农业传统特色产业,着力培育品牌型、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在各个农业主导产业中创建一批著名的农产品品牌,大幅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要继续按照“三创一集”基本要求,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加快企业从劳动资金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从传统粗放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致力在我县三次产业的优势行业中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行业话语权、带动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创新型示范企业和创新成长型企业。
一要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一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技改投入是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重点骨干企业要进一步围绕做强、做专、做精主业的要求,选准技改项目,加大技改投入。要充分发挥我县“国家火炬计划绍兴纺织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辐射和引领作用,坚持“培育孵化”和“引进吸纳”两路并进,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二是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广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电子信息产品,努力壮大信息服务产业。三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建立企业研发中心,大力引进大院大所来我县设立研发机构,加快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研发中心、实验室、中试基地等。要加强技术攻关,致力与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紧密型的合作关系,不断引进科研成果项目或开展技术难题联合公关,争取掌握更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关键技术。要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切实抓好XX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科创大厦、创意大厦、纺织装备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一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打造服务水平更高、创新能力更强的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二要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致力加快企业品牌创建。一是抓实基础工作。要完善产品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体系,贯彻实施iso9001等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品牌产品的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要牢固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建立健全售后服务体系,以诚信的经营、良好的服务提升产品、企业的美誉度。要积极主导或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加大创建力度。要建立健全驰名商标培育库和重点培育发展品牌企业储备库,积极培育申报各级各类品牌。要充分利用专业化生产集中、块状经济发达的区域产业集群效应,以产业为依托,以品牌企业为龙头,建立专业品牌的培育发展基地,着力打造起区域性、特色性的品牌创建平台。力争全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数在全省、全市领先。三是重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凝聚力量、激励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总结提炼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包括经营理念、管理理念、市场理念、服务理念等,并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灌输给管理人员、全体员工,形成企业独特的文化与精神。
三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努力推进企业管理与制度创新。要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决策、经营、财务、监督等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和股改重组,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公司“保2争3”,新增股改企业5家以上。要强化民营企业监管服务,扎实开展民营企业建设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对企业欠薪、欠费、欠债的情况,要及时掌握,引起警觉,严加防范;进一步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动态掌握企业的单位投资、单位资产效益以及资债结构状况,及时分析评判企业经营风险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四要以“亩产论英雄”理念为导向,深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加强项目审查评估,重点保障投资实力强、科技含量高、品牌效应大、单位用地少、社会经济效益好、符合生态环保、节能降耗要求的优质项目;要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项目通报、督查、验收机制,促进项目快建设、快投产,确保土地及时利用和有效产出,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投资强度达到220万元/亩以上;要高度重视存量空间盘活,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最大限度优化土地空间资源配置。要重点建设一批利废量大、节能效果好、技术先进的新型墙体材料企业,限期淘汰粘土砖瓦窑,加大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力度等。要探索具有我县产业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重点推广一批新能源应用、开发项目。
第四,大力推进发展平台提升工程。发展平台是我县加快发展的主力军、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城乡统筹的主平台。在当前这样的发展环境与形势下,我们要主动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和绍兴中心城市,深化“两中心两带”经济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好
一、
二、三产发展的主平台。
一要提升目标定位。坚持市场与城市、XX县城与新城镇联动,加强规划建设,提高城镇品位,着力把XX县城和城镇建成区打造成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主平台。加快园区整合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规划布局,着力把滨海工业区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纺织原料和绿色印染基地,把柯桥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全省一流的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20个左右的镇街工业集聚区,扶持发展50个左右的农村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着力把开发区、城乡工业集聚点打造成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平台。突出农业主导产业,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培育农业优势基地,加快实施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三个农业主导产业示范区、五个精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着力把农业特色园区、基地打成优化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的主平台。
二要加强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真正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坚持央资民资外资并重、技改项目与新上项目并重,强化项目对接、区域对接、企业对接,进一步完善招商体制、创新招商方式、整合招商资源、落实招商措施,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大型民企,大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能源消耗少的大项目、好项目,努力提高投资总量和质量,切实增强项目建设后劲。今年招商引资要特别突出产业招商,我们要培育发展的产业就是招商重点。对培育发展产业的重点项目可以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
三要加大有效投入。投入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项目是加大投入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存量提升与项目提速两手抓,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切实加大有效投入。要切实加快实施“三个一批三年千亿”建设计划,全力抓好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城郊型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的项目建设,力争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左右,其中工业160亿、现代服务业包括政府性项目135亿、农业5亿。特别是要大力实施浙能热电、滨海金属制品、和合光伏等一批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远东石化pta、天圣差别化化纤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柯桥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大香林二期、f3赛车场、中国轻纺城物流中心、坯布市场、北联托运市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和政府性项目建设。要积极实施技术改造。广大的企业家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发展意识,抢抓有利时机,挖掘自身潜力,加快技改投入;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技术改造的鼓励引导,加快推进与技术改造相关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服务。
第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工程。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减轻环境压力以及缓解能源供需紧张正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对我们XX县而言,经济发展与排放指标制约的矛盾已越来越突出,节能减排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这恐怕也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之一。
一要扎实开展印染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当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环境容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节能减排越来越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去年底今年初,省环保厅对我县印染化工行业进行了明查暗访,对XX县的印染化工行业、富阳的造纸行业实行了区域停批措施,并专门就我县印染化工行业提出了环保监管意见。针对这一情况,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现在起集中半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印染和化工行业环保监管专项整治行动。这次整治将紧密结合印染集聚提升、清水工程和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深化萧绍区域绍兴片印染化工行业污染整治成果,进一步解决全县印染化工行业积累已久的环境问题,确保完成全县“十一五”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对这项工作,我们全县上下特别是广大企业要统一思想认识,扎实推进整治,限期摘掉帽子。对这次整治,县委、县政府还将作专题部署。
二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滨海工业区、柯桥经济开发区区域循环经济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用、循环流化床锅炉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着力推进资源利用的区域大循环和企业小循环。
三要切实加强整治与监管。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新上项目能源消耗审核和环境影响评价、污水按浓度收费等制度,深入开展节能降耗“一百十行动”、污水“进管达标、处理提标”专项行动等,扎实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加强重点污染区域、污染企业日常监管,努力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着力攻坚突破,用半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杨汛桥区域的企业解困工作。这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子,我们去年提出的用“时间换空间”已没有退路。
三、强化保障,着力营造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我们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咬定发展目标不放松,狠抓工作落实不懈怠,致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一要强化要素保障。一是强化土地保障。要尽早编制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农保土地调整,积极向上争取建设用地指标,想方设法向外购买用地指标,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千方百计争取增量土地;要继续加大“城中村、镇中村、区中村、空心村”拆迁改造和土地征用力度,加大宅基地和废弃工矿用地整理力度,加大企业闲置土地处置力度,充分利用好低丘缓坡和滩涂等后备土地资源,千方百计盘活存量土地。要严格按照标准合理确定各项建设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严格项目落户签约履约管理,加强项目竣工综合复核验收,千方百计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银行业考评办法,引导县内金融机构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金融产品和管理服务创新,稳妥运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建立村镇银行,进一步扩大融资途径、优化金融服务;健全区域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更好防范金融风险。三是强化人才保障。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完善引才育才留才工作机制,以“三有三爱”企业经营者队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为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切实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另外,要加快推进电力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机制,进一步做好电力、劳动力等保障工作。
二要加大政策激励。目前,县里正在研究制订新一年度的经济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政策措施。总的是要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力度。去年,县里经济政策的激励资金是3.19亿元。我们初步考虑在保持其他经济激励政策的同时,建立一个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年时间投入15个亿用于经济转型升级。如何把转型升级的专项资金用好,在制订新一年的经济政策时要突出“三个性”。一是要突出政策的针对性。政策要有的放矢,特别是对今年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如今年我们要推进印染集聚升级、节能减排、5个有条件基础培育的超百亿销售的产业,在政策的制订上就要加大对这些方面的扶持激励力度。二是要突出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主要是就当前工作而言,导向性则是就长远发展而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的企业和项目要加大扶持激励力度,真正对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起到作用,这就是导向性。三是要突出政策的有效性。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政策资金同样如此。要建立政策性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发挥激励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杠竿作用,使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发展真正取得实效。
[关键词]江西旅游商品开发优势市场拓展
旅游商品是发展旅游购物的基础,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是旅游购物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旅游购物作为旅游产业六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我国旅游业走向集约化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国家创汇的重要增长点。在吃、住、行、游、购、娱六项旅游花费中,前四项是基本固定的、“有限”的花费,旅游购物则是“无限”花费。旅游购物作为“无限”花费,在旅游产品的构成要素中可挖掘的经济效益的潜力最大,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做大做强旅游商品产业对江西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旅游商品开发的优势
江西地处吴头楚尾,粤户闽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风情浓郁,物产充盈,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这是前人对江西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等作出的客观评价,也是江西开发旅游商品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1.旅游商品资源丰富多样,种类繁多,空间分布比较合理
江西依山傍水的独特区位优势和人文环境背景赋予其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木、石、泥、草、藤、竹、叶、茶、酒、药等都可以作为旅游商品的制作材料,因而使得江西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数量众多,涵盖旅游商品分类中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土特产品等各个方面。同时,江西旅游商品资源实体还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合理的特征,每个旅游景区都有其独特的、代表性的商品资源,如景德镇的瓷器、广昌的白莲、南丰的桔子、樟树的四特酒和药材等,都为江西旅游商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前景。
2.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江西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并提出了“旅游建省,旅游强省”的口号。为此,全省上下都在为发展旅游业,不断进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对长期以来制约江西旅游的“瓶颈”——旅游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江西的水、陆、空立体运输网络已基本形成:京九铁路纵贯南北、浙赣铁路横穿东西,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000多公里,实现出省主通道和省会南昌至10个设区市全部高速化,高速公路总里程在中部6省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九位;同时,江西民航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旅游航线不断增加。
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与改善,消除了“瓶颈”约束,大大加强了对外交流和联系,方便了人们出门旅行,使得旅游人数不断增加,这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开发带来了人气,有利于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交流。
3.发展基础较好,投资环境优越
江西是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省份,粮食、油料、蔬菜、生猪、蜜桔、脐橙、淡水鱼类等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农业科技推广和产业化经营步伐的加快,传统农业正迅速向现代农业转变。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近几年来,相继建设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布局日趋合理,支柱产业支撑作用突出,一批工业企业和产品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省委、省政府利用资源优势,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二、江西旅游商品的开发现状及主要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赋予江西旅游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近年来,江西在立足本省资源的基础上,相继开发生产出了许多特色产品,尤其是地方土特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6年江西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961万美元,其中旅游商品购物收入3644万美元,占26.1%,居第一位;国内旅游收入共380.04亿元,其中商品购物收入84.37亿元,占22.2%,居第一位。由此表明,旅游商品购物已成为江西旅游创汇和创收的重要来源,其收入所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也已达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魏小安所说,中国旅游购物市场未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世界的平均水平——30%,以此标准来比照,江西旅游商品仍存有巨大的市场和潜能。
江西旅游业大步向前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在旅游商品生产与开发等环节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江西旅游商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并将成为制约江西旅游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
1.旅游商品开发意识不强,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
从江西各地旅游发展的过程来看,江西在开发旅游项目中没有真正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重视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而没有把旅游商品的开发列入旅游业的重点内容来落实。虽然江西旅游商品现有种类较齐全,但政府从宏观上对其开发、产销的引导和扶持力度不够,没有专门的科研与开发队伍,没有健全的行业管理机构,在旅游商品的供销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由此造成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脱节,因而难以适应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
2.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地方特色不鲜明
旅游商品作为旅游体验过程的一种延续载体,应该集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与纪念性于一身,成为惟此处独有的“地方标签”。
但是,江西作为具有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大省,一方面,文化资源优势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与整理;另一方面,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体现各地方特色的商品较少,很多景区的旅游商品粗看五颜六色,细看大同小异,大多是茶叶、瓷器、旅游食品等,同类商品差异性不大,很难吸引旅游者购买。比如江西的土特产品豆腐乳,全省各地都有,每个地方的豆腐乳无明显差异,地方特色没有突显出来,降低了吸引力。
3.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规模小,品牌意识薄弱
目前,江西规模化专门开发和销售旅游商品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极少,绝大多数生产企业为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规模较小,企业间缺乏相互的联合,经营分散,特别是一些手工艺品,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这些企业受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限制,不大可能在市场研究和开发方面花费大量的人、财和物力。在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缺乏追求品牌效应的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市场机制不完善,缺乏良好的市场销售平台
由于旅游商品的可进入性高和市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许多生产和经营条件较低劣的集体和个体,可较随意地进出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行列。目前,江西有些旅游城市相继建立了旅游商品市场,如九江市、井冈山市,但分布散,未形成整体效应。大部分地区的旅游商品销售方式还基本上属于小摊小店,一些景区周围购物点设立过多,加之市场管理力度的相对弱化,使得销售渠道中存在定价不规范、销售折扣因人而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坑蒙拐骗,强行围追兜售等现象。旅游商品市场秩序的混乱使旅游者感到缺少安全感,严重影响旅游商品市场的经营形象和经营业绩。
三、江西旅游商品市场的拓展策略
如何有效地扭转江西旅游商品的发展现状,将江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保障,加大扶持力度
(1)组织力量全面梳理全省的旅游商品资源,由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帮助各地市旅游商品进行准确的定位,形成商品差异化。从宏观上、战略上、方向上确定旅游商品的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建立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扶持体系,指导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销售。
(2)改变评价体系,实施商品资金补偿制度。一方面,在实践中,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彻底去除“面子观”,不盲目追求GDP的持续发展,改变以往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各地市区域间的商品资金补偿制度:当A城市被定位为开发某种商品,而B城市就不能开发该商品发展经济,B城市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为处理好这种关系,政府可实行财政转移,给予该城市一定的资金补偿,为其发展其他商品提供动力和保障。
(3)牵线搭桥,打造交易平台。利用政府优势,牵线搭桥,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对接,建立设计创新和市场策划专家与生产商和经营商的对接。对符合条件的旅游特色商品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2.强化旅游商品的研制、开发力度
(1)加强与现有高等院校、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研究所、旅游商品设计、生产、经营等单位合作,成立旅游商品研发中心,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全面合作,形成集开发、生产、销售、信息反馈为一体、适应市场机制的旅游商品生产链,从研制力量上加强旅游商品生产更新换代能力。
(2)组织、引导、鼓励艺术家、企业家、能工巧匠挖掘、宏扬传统旅游商品的制作工艺,采用江西本省特产、林木、矿产资源进行个性化旅游商品设计。
(3)在资金、技术、工艺、生产、销售等各方面走横向联合的道路,促进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制、生产和销售。
3.进行旅游商品形象策划,突出商品特色,培育品牌商品
(1)紧紧把握旅游商品的发展趋势开发,使之品种丰富化、系列化、规模化。一方面,以江西旅游地文化为主调,大力开发文化承载型系列旅游商品;另一方面,以地方资源特色为基调,以资源特色型旅游商品为开发主体。如樟树是全国的“药都”和中药生产基地,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可以其多种中药材优质物种资源为载体,大力开发、研制具有樟树产地特色,集保健、治疗功效为一体的中草药保健品产品系列,以适应旅游消费潮流。
(2)集中力量推出体现庐山、三清山、龙虎山、井冈山等名胜特色的旅游纪念商品。立足景区特色,研制具有景区特定环境、风貌、形象的“一景一品”特色旅游纪念商品,努力使景区特色与旅游纪念品特色相协调,使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感知与对江西山水的感知相一致,使区域历史文化的积淀与景区特色相融合,不断增强旅游者与景区旅游购物的互动性,促进特色旅游商品销售。
(3)凡政府牵头组织、策划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节庆活动,要加大对旅游商品尤其是品牌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旅游配送产品、政府的礼品、旅游促销礼品实行公开竞标制,吸引优质企业的品牌产品参标、竞标,让特色品牌商品能够充分展示其风采。
4.加强管理,优化购物环境,创新销售模式
(1)改变目前谁都在抓,谁都不主抓,谁都没法协调的市场状况,形成机构健全、齐抓共管、分工明确、协调有力的协调管理机制。一方面,成立“旅游商品行业协会”等组织,对旅游商品开发、生产、销售等实行行业管理。通过旅游商品行业协会等组织,进行联合、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促进江西旅游商品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加强旅游购物市场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相应规章制度,明确旅游购物市场的管理机构,规范旅游购物业务行为;实行相应的奖惩制度,加强对旅游购物活动的管理;借助工商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的力量,对旅游购物市场进行监督,确保旅游者的利益。为旅游者提供一个放心、称心的购物场所。
(2)改善和提高完善旅游购物场所的基本设施,营造具有特色的、人性化的舒适购物环境;采取多种形式强化旅游购物经营者的教育,提高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能力;对旅游商品销售人员进行专业和服务技能培训,有计划引入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为旅游购物者提供标准化服务。
(3)更新销售模式,开拓旅游购物市场。一方面,采取互动体验式销售,在一些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将商品的生产环节当作旅游者参与的旅游项目,以服务作为舞台,以旅游商品作为道具使旅游者融入其中,实现体验购物,刺激旅游者购买。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旅游商品销售中,充分采用电子商务方式,借助网络平台进行旅游商品销售,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钟志平:旅游商品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
一、法律政策环境
我国现有法律法规中,有许多地方与风险投资的运作不适应。如:
1、公司审批制度,公司注册有两种,一是登记制,二是审批制。我国采用审批制,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包括高科技企业)最低也不得低于10万元人民币。从金融学角度来看,这种资本金制度能够降低贷款的风险,但是这个门槛对风险企业要求较高,对创新、创业不利。
2、退出机制,风险资本需要通过企业上市(IPO)和出售方式(被收购兼并)退出,因此需要有公开的或柜台的交易市场,但目前创业板(或二板市场)需要尽快讨论推出退出机制。
3、企业组织形式,风险投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制,与有限公司和合伙企业都不同。其组成人员有两类,一是有限合伙人,持有公司99%的股份,以出资颇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责任;二是普通合伙人,持有公司1%的股票,但对公司债务负无限责任,这类合伙人负责经营管理投资公司和风险资本。之所以采取这种组织形式,是由敢于冒险的资本、资本运作需要丰富的管理经验这样的特点决定的。然而,我国法律对此类公司组织形式尚无界定。
4、知识产权,如果对知识的保护不够,那么风险投资就不敢涉足试前期的投资,因为早期的风险最大,而仿造和盗版几乎一文不花,可以同步在任何地方进行,使投资人蒙受损失。
我们建议,应当放开无形资产(此处主要是指知识产权、发明专利、技术)在工商注册资金中比例的限制,对技术价值进行充分肯定,扩大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运作空间,从而推动风险企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二、技术环境
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1)自然资源的推动;(2)人力资本价格的推动;(3)消费市场的拉动;(4)投资拉动等四种途径支撑。据估算,我国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仅为20%,而经济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85%。1992年,我国高科技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26.6%,日本为30.9%,英国为20.2%,德国为18.6%。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贡献很小。
1、从技术上看,我国经济整体的技术含量并不高。目前我们还有相当比例风险投资以改造传统产业为主。
2、我们的技术水平较低。通常,风险投资领域有五大类:信息技术(IT)、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和其他。其中,IT又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软件、硬件,通讯,电子等类型;生物医药包括生物工程,各种药物和各种医疗器械等;其他包括光机电一体化,现代农业,媒体,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等等。
3、我国境内的国内风险投资公司、国外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领域比较:
(1)国内的投资更加分散,原因是技改项目过多;重大的、民用的技术并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国外的风险投资集中于我国的IT行业,原因是:国外的投资机构掌握着IT的核心技术,经验丰富,对风险投资的活动规律更为熟悉,比我国的风险投资起步早,普遍比我国机构早3年时间进入投资领域,投资的在1995、1996、1997年。
4、技术生命周期的影响,生物保健类产品的研制到产业化需要7―10年,甚至更长;而计算机硬件的研制到产业化仅需要18个月,正如摩尔定律所说,其技术性能成倍提高,而价格大幅度下降。很显然,在相同的风险水平下,资金更愿投向回收期短、见效快的项目和领域。
三、税收优惠
1、税收优惠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为鼓励某种行业发展的通行的做法,税收优惠主要有四个方面:税收免除、降低税率、增加资本抵减项目、增值税。(1)在美国,资本收益税是影响风险资本流动的最主要的因素:1969年,美国税法提高了资本收益税率,由21%提高到49%,使上世纪70年代风险资本市场急剧萎缩,风险投资几乎被扼杀,1974年,只是由于放开了对养老金等机构资金的管制,风险投资才没有灭亡,并开始复苏;1981年,由于“斯基格修正案”和税法法案的修改,个人最高资本收益税由49%下降为20%,风险资本流入量剧增,使得风险投资又得到巨大发展;(2)台湾的税收优惠是投资抵减,创新企业的资本所得中,以抵减股本后净值作为应税所得;(3)澳大利亚政府鼓励R&D支出,实行“让税150%”的税收优惠,使得R&D不仅能够保本,并且能够得到增值:
应税所得=(利润-R&D*150%)
2、在我国税法中,支持高新技术的条款如下:
(1)高新区内企业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日免征所得税2年;
(2)校办企业免交所得税,(不包括纳税企业盘入、合资、联营、联办等形式。)比较来说,我国优惠较少;1优惠途径单一,基本上是以减免优惠为主;2优惠面窄,只涉及高新区的高技术企业,及校办产业;3关于税收抵减,只限于加速折旧的提法上;4对天使投资人的优惠毫无涉及。
3、在税法上,我国应当改进三点:(1)针对风险项目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抵减;早、中、晚各期投入资本承担的风险不同,因此抵减程度也应不同。(2)风险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所得税率应有所差别;此外,对创业资本所得应进行必要的税收优惠,如调整个人所得税。鼓励天使投资人等等。(3)应当认真考虑增值税因素。由于增值税是对产品增值部分征税,但由于高科技产品消耗原材料少,其进项税低而销项税高,使得无形的知识资本、风险资本负担了较高的增值税,这是不合理的,应当增加抵减项目,以减少风险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增值税负担。
四、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政府补贴和政府采购方式对高技术企业及其产业化进行鼓励。
1、政府补贴,方式有3种:(1)R&D补贴,如德国对完全用于R&D的固定资产投资,给予投资额20%的补贴;(2)亏损补贴,如新加坡对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公司,如果连续3年亏损,可获得亏损50%的政策补贴;(3)匹配性补贴,如美国马里兰州政府的技术发展公司对补贴的企业,要求必须有2―4倍的私人资本相匹配。
2、政府采购及其作用。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硅谷40%的销量来自军方采购。通过政府采购,为尖端技术的产业化和民用化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持,可以这样说,没有军方和政府的采购,美国早期的风险企业不可能发展起来。现在,美国每年政府采购支出占GDP的15%、政府全部支出的30%,如此庞大的规模确实可扶持其国内产业,增强竞争力。我国从1996年开始尝试政府采购。通常,政府采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二是尽可能通过政府采购扶持国内产业的发展。在信息产业里,通过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目的。我国于2002年6月出台了《政府采购法》,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我国目前政府采购方面,2001年,政府IT产品的采购支出仅仅为44亿元人民币,2002年,仅80多亿元,与我国上万亿的IT市场相比,这是非常小的。因此,对中小型的高科技公司来说,政府采购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应当尽力争取;对政府来说,应当尽量采购本国高科技企业的产品,以达到扶持的目的。
五、社会配套环境
社会配套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介环境,一是人才培养。
1、中介环境
中介机构不仅能够联系“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而且对简化投资进程、寻求投资、降低投资风险等很有帮助。中介环境的建设包括三个部分:
(1)要建立信息中介服务机构:高技术是无形的资产,技术交流与配套的信息需要有一个有形的市场予以公布和沟通;另外,创新实体的市场预测也需要市场研究机构、包装上市辅导、投资顾问机构、服务等中介咨询机构的服务。(2)要建立权威的评估机构:风险资本的进入必然涉及技术的入股,而退出(比如IPO、兼并收购、清算等),也要求评估总资产(包括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因此这类中立的、公平的评估机构(由技术专家和资产评估师组成)是非常必要的。(3)要建立独立的监督审计机构。通过社会的审计监督,能够形成“会计、统计和审计”的财务监控。我国目前的评估和审计机构还都是行政隶属机构,没有民间化和独立性,不能保证公正、公平、公开,也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权威(非行政权威)机构。
2、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