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时间:2023-10-07 15:57:22

导语:在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第1篇

【关键词】中日水稻生产技术

1.中国水稻生产技术现状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2009年,水稻播种面积46852.3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稻谷产量19562.4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1%。

中国的水稻按区域和品种特性分为北方、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三大产区,北方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和河北等省市,主要以粳稻生产为主,与同纬度的日本食用特性相近。长江流域产区包括江苏、安徽、湖北、湖南、江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河南南部等省市,主要以籼稻生产为主,一般是两季稻。东南沿海产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海南6省(市、区),主要早籼稻和多季稻。

长期以来,我国北方稻作区一直采用常规育种方法,育出高产优质品种少,产量食味上乘的品种多为引进品种。20世纪80年代中期,常规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在籼粳稻杂交和水稻理想株型理论研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其中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代表,利用籼粳稻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选育出了超级粳稻品种。东北稻区育成并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粳稻新品种已有14个,超级杂交粳稻新组合2个,累计推广面积已超过650万hm2。

2.日本水稻生产技术现状

日本水稻种植有2000多年的历史,稻米对推动日本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日本育种由于倾向于高产出现了稻米过剩,随后日本育种方向转向以品质为主要目标至今。这一时期为日本水稻育种技术发展的高速时期,在完善粳稻优质育种技术的同时,把籼稻血缘引入粳稻中,既丰富了日本稻种遗传特性的供体,又育出了适于食用的农林308,大粒的大力等优质品种。

目前,日本水稻育种目标主要是培育具有优良食味、品质及抗病性强、产量高为主的食用品种,同时进行糯稻、酒米稻、饲用稻及适于直播品种的选育。并重视低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富含-γ氨基丁酸(GABA)以及特殊用途米的品种选育。

3.中日水稻技术合作情况

3.1育成品种直接交流

日本农业科学技术发达,其选育出的品种科技含量比较高,对我国育种技术具有比较优势,因此日本优质品种在国内适种稻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通过对华援助项目于1998年引进的优质水稻品种“秋田小町、一目惚、越光米”在吉林和辽宁进行试种,随后的几年里在当地这些品种的种植面积达到了总面积的15%。日本为了丰富其水稻遗传供体以及水稻耐冷研究,也从我国南方引进籼稻品种,实现了资源共享。

3.2栽培技术交流

日本水稻栽培技术研究开展较早,而且比较完善。日本水稻专家原正市先生60多次来华传授水稻旱育秧稀植栽培技术,利用旱育秧稀植栽培技术具有根系发达、矮壮多蘖、扩行减苗、节水节肥等优点,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这项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1998年,我国的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到2.03亿亩,比常规种植平均每亩增产10%以上,累计为我国创造了20多亿的经济效益。

3.3农业科研领域交流与合作

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对华援助以来,派出很多农业科学家到中国与中国农业科研院所展开学术领域和生产领域的指导与合作。随着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中日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合作。在水稻科学领域,中日农业科学家在天津、宁夏、辽宁等北方稻区共同选育出了“津川1号”等多个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品种并进行大面积的推广,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促进中日水稻生产技术合作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国际合作的前提是双方站在同一高度,只有双方具有相同的基础才能进行平等合作。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非常低,只有在某些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优势。现代农业科研投入,尤其是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投入,高新技术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效益性,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外部性更为突出,政府作为外部经济的"天然保护者"应担负起相应的经济职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利用国家重大计划,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研究效率。同时,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扶持政策,为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国际合作。

4.2提高我国开展国际合作水平

为提高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我们必须早期参与。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在某项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研发合作比较突出;随着该项技术成熟度的提高,技术开发更加向着建立产业联盟的方向发展,开发出有利于联盟发展的产业平台的技术标准、专利和概念产品;而在技术推广阶段,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保护被推到了更重要的位置上。一旦企业被挡在了产业联盟之外,失去了参与的机遇,则后期的技术封锁和技术壁垒将把企业逼迫到只能使用技术的窄径上。因此,能否实现早期参与是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经验。早期参与的原则应该当作国际科技合作的原则之一,对确定今后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4.3抓好“引智”工程,促进科技合作

在中日技术合作中,一些核心技术和先进技术常常由日方人员进行研究,而一些落伍技术或非核心技术则由中方人员进行研究,因此我们要通过合作引进一些日方重点专家从而掌握技术的核心。要根据国际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前沿技术进行合作研究。

“十五”期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通过执行上海市外专局资助的引智专家来华学术交流和现场指导,获得了日本多个团体的专项资助,研制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浮床及其辅助技术。

4.4加大科技人员培训力度

鉴于在中日合作过程中,中方对于项目技术吸收能力差及项目后续技术升级能力弱,我们应该大量派遣科技人员驻日参与项目从而培养一批即具有外语能力又懂项目技术的复合技术人才,为项目技术吸收及后续技术升级打下坚实基础。建立合作渠道畅通、方式多样、人才双向流动、资金充足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合作机制。

4.5加强中日合作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中日合作研究成果推广应改变原有的形式,以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展技术服务,不断提高推广服务成效和科技显示度。每年在优势农业产业带的农业合作组织、都市农业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建立科研成果示范点,通过这些载体开展科技成果推广,提高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5):95.

[2]陈温傅,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15.

[3]中国水稻信息网..

[4]农业部网站.http:///dtyw/t20100505_826647.htm.

[5]任晓东.日本水稻插秧机械技术的研究与思考.农机化研究,2002,(1):35.

[6]吉林省政府网.http:///zxjl/gzsn/xdh/200909/t20090.

[7]李建国,袁新怀.水稻旱育壮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11):109-114.

第2篇

标准体系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选择和创建适宜本地区发展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并制定相应标准,进行示范推广,形成地区特色生态农业和支柱产业。因此,各地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和创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不能盲目照搬照套其他地区的模式。近年来,通过对创建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配套技术体系,逐步深化、熟化和生产实践应用,制定了基于“四水”(水禽、水产、水生蔬菜、水稻)、“特粮特经与畜禽”、“特粮特经与畜禽、水产”等3种资源禀赋的13项地方标准(其中江苏省11项,扬州市两项),并颁布实施,初步构建了“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示范推广的技术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模式的标准化,提供了操作规程。

1基于“四水”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

标准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水生蔬菜种植、水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四水”种植业和养殖业异常发达,形成了宝应荷藕和有机稻米、高邮麻鸭、邗江扬州鹅、兴化大闸蟹、盱眙和江都龙虾等各具地方特色的种植养殖带。在传统的种养基础上,嫁接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理念,研究集成了水产-水生蔬菜、水禽-水产、水稻-水产、水稻-水禽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并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目前已颁布实施的“四水”种养模式有9个,分别是:《茭白-克氏原鳌虾共作技术规程》(DB32/T1687-2010)、《克氏原螯虾-水稻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46-2013)、《克氏原螯虾-水芹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39-2013)、《克氏原螯虾-荷藕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40-2013)、《克氏原螯虾-芡实共作技术规程》(DB32/T2338-2013)、《克氏原螯虾-鲢鳙混养技术规程》(DB32/T2337-2013)、《牧草-鹅-水稻链式操作规程》(DB32/T1157-2007)、《牧草-鹅-水稻-鸭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67-2010)和《有机稻田套样克氏原螯虾生产技术规程》(DB3210/T54-2013)。

2基于“特粮特经与畜禽“模式”的技术标准

2.1经济林果隙地种草养畜禽的生态农业模式

相对缺水的苏北平原和丘陵山区,土地资源丰富,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效益良好的经济林果得到了迅猛发展,既改善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又积蓄了林果土地资源。近年来,通过生产实践,利用林果下面的隙地资源,种植牧草,发展畜禽养殖,创建了林果隙地土地资源的循环农业模式。研究制定了《林-牧草-鹅-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68-2010),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2.2鲜食玉米秸秆(牧草)养畜禽生态农业模式

鲜食玉米是深受城乡居民喜爱的食材,许多农户采用分期播栽的方式,以达到均衡上市、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目的。每年到了10月、11月最后鲜食玉米上市后,就在玉米行间套种冷季型牧草如多花黑麦草、紫云英等养鹅或牛、羊,同时将鲜食玉米秸秆,作为畜禽养殖的天然饲料。创建了鲜食玉米-奶牛-牧草生态农业模式,制定了《鲜食玉米-奶牛-沼气-牧草链式操作规程》(DB32/T1158-2007),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3基于“特粮特经与畜禽、水产”模式的技术

标准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相对均衡的地区,根据种植与养殖的对象和规模,进行合理的水、土资源的配置,使种植业与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协调发展,同时使农业废弃物得到循环利用,通过延长生物食物链,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3.1经济林果与畜禽、水产并重的种养模式

近年来,通过集约化种养示范,创建了在经济林果下种植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粪经生物发酵肥水养鱼的模式。资源配置:区域面积为1,000hm2,则林(果)、牧草所占耕地为650hm2,开挖建设水禽、渔共育的池塘250hm2,沼气、畜禽舍、围栏场地等配套设施25hm2,基础设施占用75hm2。一般养殖牲畜800~1,000头或养殖20,000只以上家禽规模时,建设500m3左右的沼气池。研究制定了扬州市地方标准《林-牧草-鹅-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DB3210/T55-2013),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3.2鲜食玉米-牧草轮套作与畜禽、水产并重的种养模式

通过集约化种养示范,创建了与特粮特经作物轮作、套作牧草、秸秆与牧草养殖畜禽、畜禽粪经生物发酵肥水养鱼的模式。资源配置:区域面积为1,000hm2,则鲜食玉米或牧草种植所占耕地面积为800hm2,畜禽舍、围栏场、青储池等配套设施面积120hm2,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占用80hm2。养殖羊14,000~15,000只,或肉牛2,000头,建设沼气池800m3左右。制定了江苏省地方标准《鲜食玉米-肉牛-沼气-克氏原螯虾链式操作规程》(DB32/T1686-2010),并由江苏省质监局颁布实施。

二“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示范推广

1建立江苏省农业标准化

示范区为了快速推进“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步伐,应在“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实施的集中区,建设江苏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其主要目的就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让周边的农户看得到、学得会、用得上。如江苏省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支持下,2008年在江都市仙女镇银河农业生态园,建成了江苏省“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0年在邗江区公道镇现代渔业产业园,建立了江苏省克氏原螯虾繁育与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区;2012年在邗江区方巷镇徐氏鹅业合作社,建成了江苏省林间套种牧草养鹅标准化示范区;2013年在高邮市送桥镇江苏普兴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开始建设江苏省牧草-畜(禽)-渔标准化示范区。以上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为“双链型”循环农业模式的推广提供了示范样板。

2创建“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

产业化运行机制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是农民土地承包条件下,分散的、千家万户式的自主生产经营。为达到“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必须创建良好的“双链型”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运行机制,将农户组织起来,将土地集中起来,发展规模的“双链型”生态农业产业。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双链型”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大多采用“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示范区+农户”的运行机制,其生产经营的基本框架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合科研单位创办示范区,以示范区为样板带动周边农户参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对示范区和参与农户实行农资统供,统一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的农产品统一回收,统一品牌销售、优质优价。

3创立品牌

第3篇

一、建设基地,实施重点开发

基地建设是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我县根据不同区域生产现状和发展潜力,规划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开发建设绿色有机水稻、大豆、玉米、中草药、山野菜、浆果等生产基地,以点带面,滚动发展,不断做大基地规模。在全县9个乡镇中,因地制宜划分5个产业带:一是以加信镇、中和镇、延河镇为主产区,建立绿色水稻生产基地,着力把加信镇打造成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二是以青川乡、寿山乡、六团镇为主产区,建立绿色大豆、玉米生产基地,着力把青川乡打造成有机大豆生产基地;三是以安山乡、寿山乡、玉河乡为主产区,建立绿色浆果生产基地,着力把安山乡打造成有机浆果生产基地;四是以延河镇、延寿镇、玉河乡为主产区,建立绿色食用菌生产基地,着力把延河镇打造成有机食用菌生产基地;五是以延寿镇、延河镇、青川乡为主产区,建立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着力把延寿镇打造成有机肉牛生产基地。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牵农户、建基地作用,以及种养大户和协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基地建设步伐。2008年,全县绿色水稻认证种植面积22万亩,有机水稻认证种植面积2 500亩,绿色大豆、玉米认证种植面积1万亩,绿色浆果认证种植面积6 000亩,绿色食用菌认证种植达到500万袋。

二、强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

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开发过程中,建立了配套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建立组织保障体系。组建专管机构,成立了延寿县绿色食品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农业副县长担任。二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制定了《延寿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管理制度》、《延寿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投入品管理制度》、《延寿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保护制度》、《延寿县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督管理制度》等地方性法规,依法加强管理,以种子标准化、整地播种标准化、化肥投入标准化、栽培技术标准化和养殖技术标准化为重点抓好生产过程控制,做好相关检测工作和强制性的技术推广。特别是加强了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技术的自主创新,探索出了“一项创新技术,两种栽培模式”,即以粉碎稻壳取代客土的新基质育苗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水稻覆膜”( 获得国家专利)和“稻鸭共育”栽培模式。2008年,全省水稻育苗大棚建设暨水稻新基质育苗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水稻新基质育苗技术在全省推广,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增加了科技含量。三是建立了环境保护体系。以保持水清、天蓝、地净为目标,全方位加强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了四项工程:蚂蚁河小流域治理工程,已累计治理蚂蚁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1万公顷;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完成造林30.8万亩,全县486个自然屯完成绿化167个,森林覆盖率达到46.9%,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连续4年被省政府授予“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污水治理工程,引进了山东东营市万源清环保有限公司,启动了原延寿县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污水7 000吨,新建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6 000吨,努力实现工业污水清洁排放;空气污染治理工程,引进了哈尔滨轩辕集团投资2亿元的集中供热项目,全面取缔小锅炉,实现集中供热70万平方米,空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被市政府授予“环境保护先进单位”、“节能减排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龙头牵动,完善产业体系

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提高龙头企业对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牵动力。一是创优企业发展环境。对新办生产加工型企业在立项、用地、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收费上取消和免收39项、规范13项、按低限收取37项,鼓励企业对绿色食品进行深加工。注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组建了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公,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通过扶持和培育,全县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8户。二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为扩大绿色有机食品企业生产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我县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了食品产业园。三是加强龙头牵动。发挥工业园区的平台作用,通过内引外联,积极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目前,全县初步形成了以延寿亮珠粮油贸易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绿色稻米加工业;以台湾永和豆浆、哈尔滨香其酱业为龙头的绿色大豆食品加工业;以延寿鸿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绿色小杂粮食品加工业;以延寿成德果蔬为龙头的绿色浆果、食用菌加工业,增强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后劲。

四、整合资源,打造绿色品牌

为打造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我县重点在三个方面下工夫。一是抓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作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突破口,落实到基地和企业,认真组织申报。目前,全县已认证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6个,进入全省区县市绿色食品认证前10名行列。二是抓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整合。绿色稻米是我县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为发展壮大这一产业,我县按照品种、品牌、企业“三整合”和质量、效益“两提高”的发展原则,把水稻主推品种整合为5~7个,同时整合全县稻米加工企业,以11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依托,建立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寿亮珠粮油贸易有限公司,统一“亮珠”品牌,企业年加工优质稻米10万吨以上,改变了稻米生产品种杂、品牌多、缺乏统一管理的状况,“亮珠”米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名牌产品。通过扶优扶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延寿鸿源食品公司生产的“绿辰”超薄煎饼等产品先后获得哈尔滨首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哈尔滨名牌农产品等多项荣誉。此外,延寿成德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长寿山”牌绿色食用菌等产品,市场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前景看好。三是抓绿色有机食品市场监管。建立和实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加大市场打假力度,开展整治绿色有机食品商标侵权及扩大绿色有机食品标志使用范围等专项行动,维护绿色有机食品商标的专用权和信誉,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第4篇

关键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2-116-03

为加强高职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建设,根据全国农业职业示范院校教学资源协作组的要求,湖南生物机电学院与澧县农业局技术人员及本省3所职业院校(2所涉农高职、1所涉农中专)联合于2012年3月对全省近50家农业单位(包括澧县等3个县级农业局、隆平高科等28家农业企业及部分种植大户、农业生产合作社等)进行了调查,调查的方式采取发放调查表格和现场采访的方式,其中调查表格现场发放并收回的份数为62份,采用电子邮件填寄方式的为31份,共调查农业类专业毕业生93人,采访涉农企事业管理人员24人。根据调查情况,现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议进行简要的总结与阐述。

1 湖南省种植业的基本概况及人才需求趋势

湖南省现有耕地约386.67万hm2,其中水稻年种植面积达466.67万hm2,2009年早稻种植面积为180万hm2,油菜种植面积120万hm2,湖南稻米年产量约300亿kg,每年为国家输送粮食50多亿kg;湖南的杂交稻产业在全国具有优势,隆平高科技有限公司的年制种量近1亿kg,年产值达10亿元,省内还有31家中小型公司从事杂交稻等农作物种子生产与销售;近2a来,随着土地经营权流转速度的加快,一批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种植类休闲企业等不断涌现,他们对新种子、新农药和化肥的需求显著增多,需要更多的技术指导,对具有一定种植技术和农资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近5a作物类专业毕业的学生中,多数在植物保护和化肥类公司及其服务点工作,其次是在种子公司等企业工作(见表1);据调查,我省农业院校作物类专业毕业生平均每年约900人(本科、高职、中专),全省作物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每年大约在2 200人左右,人才需求缺口大。以上数字说明;为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加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社会对专业综合素质和主要就业能力的要求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毕业生培养提出3点重要建议:一是加强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二是突出加强营销、植物保护技能的培养;三是加强企业的顶岗实习。根据企业的建议和对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我们对湖南区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主要岗位能力进行了初步归纳(见表2,表3)。

表2 作物生产及相关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调研

[就业岗位\&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具体要求\&职业道德、态度\&主要专业技术能力\&社会工作能力与学习能力\&农资店(化肥农药种子)营销员\&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

为人诚实\&1.农药与肥料主要成分的鉴定能力

2.种子质量检测能力

3.主要作物病虫害鉴别与防治能力\&1.良好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2.市场信息捕捉与分析能力

3.自驾车能力\&种子(专业种子公司)营销员\&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

为人诚实\&1.水稻等主要作物的肥水、去杂等管理能力

2.花期调节与预测能力

3.病虫害防治能力\&1.良好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2. 市场信息捕捉与分析能力

3.较强的法纪法规意识\&种子繁育技术员\&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

为人诚实\&1.制订具体的繁育计划能力

2.花期调节与预测能力

3.病虫害预测与防治能力\&1.良好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2.不断释疑的学习能力\&休闲型农业企业

综合管理员\&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

为人诚实\&1.常见农作物与园艺作物(花卉)的

栽植与管理能力

2.主要畜禽的饲养能力\&1.良好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2.人群聚集的妥善分散能力

3.单位形象的维护能力\&作物生产管理技术员\&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

为人诚实\&1.农药有效成分与肥料的鉴定能力

2.种子质量检测能力

3.主要作物病虫害预测与预报能力

4.拟订作物种植计划与抗市场风险的能力\&1.良好的社交能力

2.政策学习与宣传能力

3.应急事态处置能力\&]

3 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措施

3.1 全面引入农业企业主要岗位任职标准,推进理实一体化项目课程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制修订了农业国家标准

1 356项,行业标准3 396项,地方标准8 194项,这些标准已被相关农业类企业广泛采用。为使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引入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将原有专业课程整合成5门专业核心项目课程。将应用化学、土壤与肥料、气象基础、微生物技术等课程整合成标准化作物生长环境技术检测项目课程;将作物生产技术、植物保护技术、农药学等课程整合成标准化作物生产技术项目课程;将遗传学、作物育种技术、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组织培养等课程整合成标准化作物品种选育技术项目课程;将种子加工技术、种子机械、种子贮藏保管、种子包衣技术等课程整合为标准化种子加工技术项目课程;将生物产品营销、企业经营管理、公关礼仪等课程整合成农资营销项目课程。

将项目课程分成若干项教学任务,分别在“校中厂”、“厂中校”中完成。工作任务分为学习性工作任务与生产性工作任务,学习性工作任务载体可以是企业的真实案例、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的自主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摸拟的工作任务,以校内专任教师指导为主,在“校中厂”、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与基本素质;生产性工作任务是种子相关企业的实际生产任务,以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企业兼职教师指导为主,进行实践操作,在校企合作基地(厂中校)完成,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学生互评,个人撰写工作总结,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点评,综合评定成绩。

根据近2a在澧县农业局张公庙示范基地、隆平高科技公司幕云基地、大方农化公司益阳基地、浏阳北盛镇水稻机械化生产合作社、亚华种业公司种子加工厂等校外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情况,学生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越冬后大田虫害调查技术、机械育秧和插秧技术、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水稻新品种选育的田间试验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动手技能显著增强,毕业生被选聘到农业企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受到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好评。

3.2 建立功能比较齐全的校外实训基地 因作物生长处于自然环境,同时又受到生态区域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在校内建立种植、管理、农资营销与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功能比较齐全的实训基地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在注重校内基本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通过借灶生火的方式,着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点或厂中校)的建设,尽量将专业所需主要岗位能力的培养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中进行。

目前,已建立栽培管理(醴陵农业局泗汾镇、浏阳北盛镇)、选种与制种(隆平高科技公司幕云基地)、农资营销(大方农化公司益阳基地)、种子加工(亚华种业公司种子加工厂)等4个具有一定教学条件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后有1/3左右的学生可以到以上合作单位的农业合作企业或农资服务网点等不同单位就业。

根据湖南省“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在稳定大宗农产品供给的同时,以规模化为起点,以企业化为核心,以标准化为手段,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田园化、水利化、良种化、机械化建设,形成保障有力、产业带动、服务完善、装备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今后将在2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是通过省农业厅土肥站的支持与关心,在常德建立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要服务内容的教学服务基地;二是增加栽培管理、种子、农资营销服务等合作企业的数量,使本专业的校企合作企业达到20家,确保本专业2/3的毕业生在合作企业就业。

第5篇

9月22日,在双城市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东官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东官村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春森蔬菜种植基地、幸福乡永支村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幸福乡庆城村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式公关实验区。

在参观过程中,双城市农业局副局长给学员们先后介绍了幸福乡庆城村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式公关实验和幸福乡永支村玉米110厘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在中墨合作玉米高产种植中,他们试验区采取主体技术为:一是选用试验品种。选用耐密植、抗倒伏、叶片收敛、抗逆性好的品种;二是测土精准施肥。在保证N、P、K肥用量的前提下,侧重于铁、锌、镁、硼、铜、锰等中微量元素的施用;三是调节土壤酸碱度。撒施生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使土壤接近中性;四是超深松整地;五是高密度播种。播种方式为100厘米宽窄行平播,大行距为70厘米,小行距为30厘米,株距18厘米,亩播种密度7300株。六是精细化管理。七是水利全程配套。

9月23日,在肇东市农业局领导的带领下,学员们参观了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机合作社、五里明镇玉米大垄栽培模式示范区、肇东市甜嫂绿色餐桌工程种植基地。在五里明现代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的理事长给学员们介绍了各种农机的名称、产地、型号、配套动力、工作效率。在甜嫂绿色餐桌种植基地,基地技术员给学员们讲解了蔬菜的栽培技术和特种蔬菜的食用方法。在实验区,农业局局长给学员讲解了玉米大垄栽培技术,并且肇东市电视台记者跟踪采访,当晚把我们参观考察的消息在肇东电视台播出。

9月23日晚,学员们来到了克山县。克山县河南乡副乡长由于白天工作非常繁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在我们就餐的大厅给学员们讲解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据介绍,仁发合作社于2009年创建。当时仁发村村支书李凤玉和7户农民自筹资金850万元,国家投资1234万元。组建了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合作社以每亩240元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1100亩。由于土地分散,大型机械发挥不了作用,先进技术用不上,当年亏损187万元。有些社员对合作社失去信心,合作社一度陷入困境。2011年,仁发合作社向农民作出7条承诺,合作社让农民带地折资入社。合作社7条承诺是:农户土地入社秋季每亩350元保底分红;先后入社社员权利和义务平等,秋后盈余按农民入社土地折资进行二次分红;国家补贴资金产生的盈余按户平均分配;有困难的社员可将入社土地折资款全额付息借回;入社社员仍享受国家发放的粮食综合补贴;合作社重大政策一人一票,不按股权表决;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经过半个月的时间,300多户农民带地入社。合作社有了自主的土地,大型农机发挥了作用,当年盈利1300多万元。2013年取消了土地保底金,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仁发合作社管理人员录用实行公开招聘,机务管理实行单机核算,生产管理落实地块包保。

9月24日上午,学员们来到仁发合作社实地参观。理事长李凤玉又详细介绍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9月24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绥棱县,参观了双合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和丰田水稻种植合作社,双合合作社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了机务日常管理。

9月25日上午,学员们参观了绥棱县靠山乡光芒村农机合作社、上集镇宝田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上集镇民族村农牧作业点、绥棱县大力家庭农场。

在上集镇宝田村现代农业观光园区,技术员给学员讲解了水稻的农时标准、水稻用种标准、种子处理标准、置床处理技术标准、水稻耕作技术标准。

在上集镇民族村农牧作业点,村负责人介绍了民族村为了推进城镇化进程,节省土地,通过资金置换,实现了民族村整村进镇。为了解决农民进城居住,远程农业生产不方便的实际问题,经整体规划和协调,腾出一处农户住宅。改造成了农牧作业点,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参观考察回来后,学员们立即进行了认真详细的研究讨论。单位也本着重实效、有针对性的原则,找出了亮点,借鉴了经验。现将考察结果总结如下。

一是要有先进的农机设备。

我们参观了榆树地区所没有的先进农机机器(挪威215马力深松联合整地机,作业效率45亩/小时、哈尔滨100马力马铃薯种植施肥机、美国335马力履带式拖拉机、美国485马力联合整地机,作业效率55亩/小时、还有气喷式播种机)等。

黑龙江的农机补贴是60%,比榆树市高出很多,同时建议政府支持农业,加大补贴标准。

二是双城市中墨合作玉米高广种植,大家都认为大有前景,对中、微量元素的施用,超深松整地(60~65厘米),高密度播种(7300株/亩)都非常认可,学员们建议政府和主管部门多引进中外先进生产技术,发展本地的现代农业。

三是仁发合作社,学员们不仅学到了成功经验,而且在机务管理实行单机核算方面,有三家合作社决定马上按仁发的模式管理,实行单机核算。

第6篇

【关键词】现代农艺;农机;生产技术;结合

现代农艺应该是一个更为广义的农业生产工艺的概念。每项农业生产要确保达到预期结果,都要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如水稻育秧温度、小麦播种深度、玉米种植密度等这都是农业种植技术的一些具体要求,农作物生产应该都是通过若干相应的种植业技术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有机的结合才得以实现的。对农艺的定义,从总体上看现代农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规范相关农业技术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的技术与要求。”

现代农艺理念下农机与种植业的结合,则应该是农机技术和种植业技术在农业生产技术规则下的结合。农机和种植业的任务就是按照农业技术标准实施各自的技术。可以看出:农机和农艺种植业技术的发展,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结合发展。农机与农艺种植业的结合的关键不在于农机与农艺种植业技术本身,而在于现代农艺的要求,所以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投放到如何科学规范的制定和现代农艺技术标准上来。

能够组织制定出现代农艺要求与技术规程的应该是一个既熟悉农机又熟悉种植业技术的机构和组织,在这个机构和组织中应该有一支具有实践经验的农学、植保、土肥、农机、水利、气象、农业工程等方面专家队伍。也可以由农业或农机部门牵头组成一个松散联合的农艺技术标准审定机构。农机部门是为农(种植业)、林、牧、副(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等实现机械化的一个专业技术管理部门,无论从农机部门更善于主动贴近大农业寻求联合与协作的特点看,还是从农机化技术进步与科技支撑方面所起到的载体作用看,农机部门更具备综合技术管理与协调的优势。从发展机械化农业的要求看,更应该将其定位成综合技术管理部门,以便与农(种植业)、林、牧、副(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等各部门的协作。所以如果没有条件成立专门的技术管理机构和组织,则由农机部门牵头组织农机及有关的农业专业人员,制定农艺技术要求和技术操作规程标准或许是一条保障实现农机与种植业结合的捷径。

黑龙江省大庆市各地自然条件和适宜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差异不大,农业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的制定以县域为基础比较实际,待条件成熟了,将来可以进行更为科学的适宜不同要求的区域规划。县级可以从示范区建设起步,农机部门应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建立和依托农业示范区(基地)建设项目,主动与种植业、水利等有关技术部门协调与合作,在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下进行农机与种植业的有效结合,以获取最佳效益。

1.制定规程

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当地的优势农产品和有发展前景的优良品种,在对现有种植模式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实践经验的农机、种子、土肥、植保、水利等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选择和确定技术模式,并按确定的技术模式分别制定出产品种植生产全过程的技术路线、要求、手段和规程。有条件的县还应该聘请科研、教学和上级技术部门的有关专家进行技术咨询和论证,形成指导性现代农艺要求与规程。

2.示范引导

选择示范区既要考虑有代表性的,又要考虑自然条件相对好的,还要考虑各方面投入有保障的。有代表性的示范区一旦成功,就会辐射带动一大片。自然条件好的示范区实验成功的概率高。各方面投入保障非常重要,有保障则无后顾之忧。如果在示范区建设期间,资金、技术、物资投入等得不到保障,有可能会前功尽弃。所以,在示范区的选择上,应尽可能依托原有的农业示范基地,整合相关的正在实施的其他项目。示范区的面积大小应该尽可能接近实现机械化种植最佳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益。一般不小于1000亩。

3.结合发展

第7篇

[关键词] 罗甸县 加快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推广

[中图分类号] 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61-02

一、目前罗甸县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成绩

1.土肥化验室建设走向标准化。拥有储藏、天平、加热、仪器、样品处理、蒸馏、数据处理和操作等八个功能室,240平方米使用面积,80余万元启动资金,30余台件购置仪器。具备专职化验人员5人,制定了完善的化验室技术标准及检验流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2.加大了培训宣传力度。为了使我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意义、好处等,完善了县乡村培训体系,累计开展县乡村测土配方施肥知识技术培训325场次,向农户发放30万余份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技术明白纸、施肥技术手册、技术宣传挂图30万余份。撰写150余幅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标语,135个贴制以测土配方施肥方案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宣传栏。

3.全面开展土壤采样和检测,为进一步摸清土壤肥力现状在全县采集土样3200个。分别为火龙果、玉米、脐橙、蔬菜、水稻等,覆盖我县26个乡镇的268个行政村,建立了国家级土壤监测点4处,典型农户土样采集2784个,实施典型农户调查852份,收集数据75168个,建立了完善的土壤养分数据库。

4.抓点示范,典型带动

从2008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以来,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点面积 7500余亩约15处,紧紧围绕水稻、蔬菜、火龙果、玉米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平均增产粮食作物12.3%,增产幅度较大的是水稻作物,增产13.5%,蔬菜质提高,平均实现增收18.2%。

5.按年度分作物完成了主要种植区域的各类试验。累计在水稻、玉米、蔬菜、火龙果等作物完成“3414”肥效试验、肥效对比试验、配方验证试验54个,初步掌握了不同土壤类别在不同的海拔区域的供肥能力,不同作物不同种植区域不同肥料的利用率数据,验证得出了不同作物不同产量水平的施肥指标体系和各项技术参数。

6.加大了测土配施肥技术网络建设。2008年以来罗甸县农村工作局为加大了测土配施肥技术网络建设,在全县26乡镇每个乡都给肥料经营大户安装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查询一体机,可查询到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目标产量水平的肥料配方参考数据和相关施肥技术。并组织了五次全县化肥经营户培训,着重讲解了科学施肥技术和按照农户施建议卡如何选购肥料等问题,来指导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的施肥技术水平。

二、制约罗甸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因素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工作不到位的原因有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入户率、普及率还不够高,部分区域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但也不乏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

1.技术力量薄弱。全县只有5个人能专职从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工作,乡镇政府主要安排乡镇的农技干部工作,对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都无法顾及。

2.肥料配方的方案单一,准确度不高。罗甸县的所处海拔高度、阴阳坡的不同、坡度大小、土种繁多,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的不同,使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也不相同。大部分群众反映按施肥建议卡施肥效果不明显,这说明配方数据的针对性不强,需要有针对性的研究施肥时间、施肥方法和肥料配方。

3.农民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还不了解,没有较高的应用热情。因为种植效益低下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失去了信息,从全局而言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对分散的农户而言,效益并不高,因而导致农民对此项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也是大量农民把种植业副业化和粗放化的原因。

4.劳动者的素质偏低。留守劳动力普遍文化水平低,多为妇女、老人、孩子,接受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速度很慢,导致农村劳动力降低,科技意识不强,这给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者传播、指导和推广带来一定阻力。

5.有机肥使用量严重不足。由于农村大量的青年劳动力转移,造成农村牛羊存栏减少,作物秸秆都在天边地头进行焚烧,没有经过畜牲过腹还田。

全县生猪存栏虽然剧增,但是集中大户饲养,粪便流失多,还田少。据统计:利用秸秆还田很少有人进行,使用有机肥田块不到农田总面积的30%,使用量不到合理用量的25%。

6.缺乏农业各项技术和成果的组装和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与病虫害防治、良种良法配套、田间管理等措施相结合才能实现农作物节本增收,高产优质。不能单一强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而忽视良种良法配套等农业技术的作用,也不能过分强调良种良法等的作用而忽视科学的施肥。

三、罗甸的农业县情和特点

罗甸县位于贵州南部边陲的红水河畔,西邻紫云、望谟县,北连惠水、长顺县,东北与平塘县接壤,南以红水河为界,与广西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其气候特征是:春早、夏长、秋迟、冬短,年均气温19.6℃,无霜期335天,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素有贵州“西双版纳”和“天然温室”之称。总人口33万人,拥有22个民族,其中以布依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9%。地势北高南低,海拔242―1404米。全县总面积3009.6平方公里。辖7个镇、 19个乡、268个行政村、3个社区、2个居委会。县城距省府贵阳166公里,距州府都匀187公里。罗甸,是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

1.土壤类型复杂。我县地处贵州高原向广西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地形、地形地貌变化万千,气候、生物垂直分异明显,山岩、母质属性不同,成土因素错综复杂,决定了我县土壤有7个土类,16个亚类,51个土属,161个土种的类型现状。我县土壤类型和分布既有随海拔高低的垂直带谱,水平分布、区域分布等特点。我县微碱性土,中性土和微酸性土均有分布。

2.土壤性能较差。罗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形复杂,地面破碎,山高坡陡,切割严惩,山地占农地85.75%,具备灌溉条件土地占农地5.3%不到。旱坡地多数质地偏重,土层浅薄,结构欠佳,地力瘠薄,结构欠佳,保水保肥不强。肥料利用率偏低导致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随着坡度大小,熟化程度,侵蚀强弱,肥力高低,土层厚度,施肥水平,产量差异都十分悬殊。

3.品种布局和种植制度不同带来的土壤肥力差异。我县有典型的菜―玉米―菜,菜―稻―菜,等的一年三熟,水稻―小麦(油菜)等一年二熟农作物种植制度,种植作物不同,施肥习惯不同,土壤的养分状况也就不同。

4.种植业农户的净收入低。因为我县农业的基础条件差,与平原农户比较,单位面积产量低又无机械化,人工开支增多,种植成本增加。也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种地积极性和向土地投入的主动性。

四、加快我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措施

1.抓好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在稳定县土肥站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前提下,结合农技体系改革区域站建设,确定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落实村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员,每个村民小组再发展确定2―3名的农民科技示范户。

2.提高土肥机构的自身建设。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员培训,我县力争尽快取得五名以上省级化验员资格认证,两名以上名国家级配方师认证,化验室经过省农业厅行业认证。不断提高土肥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水平。

3.加大试验范围和配方的田间效应试验,满足测土配方施肥的个性化市场需求。过去我们在普通水稻土和粗骨性黄壤从事的试验较多,丘陵、低山进行的试验多,今后的试验和配方施肥田间效应试验要侧重于不同海拔、不同坡度和阴、阳坡土壤类型的施肥研究,这样多元化的配方施肥方案才具有针对性、科学性。

4.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领域,加快向县域特色产业服务。我县迅猛发展的蔬菜、橘柑、脐橙、火龙果、茶叶等产业都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项目。

5.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果树生产项目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紧贴农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贯穿于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之中。随着蔬菜的无害化生产技术,把蔬菜科学施肥技术全面应用于蔬菜规范化栽培技术之中。

6.县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下降的问题,探索出一条能提高土壤肥力的长效机制。要长期稳定的对土壤使用有机肥,才能使土壤肥力提升,使用有机肥就要增加投劳,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造成农村牛羊存栏减少,作物秸秆大部分都在田地头焚烧,多数没有经过畜牲过腹还田。造成农家肥紧缺。土地资源最终是国家的,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农户使用有机肥予以适当补贴,提高农户使用农家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土壤得到有效改良。

7.加强培训、宣传。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普及率和覆盖率,落实技术,发放技术明白纸、施肥建议卡,配方施肥方案上墙等措施,因此,必须进行技术培训。

8.突出抓点示范,以点带面。严格按照现有示范方案,保障规模,彰显示范效果,促进示范带动作用。

9.突出村级示范户建设

科技示范户对当地农民具有传帮带作用,尤其是在目前我县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能摸得着,看得见科技示范户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田,能更具有直观性的看见增产增收效果。在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科技示范户采取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现场操作观摩在关键技术环节,指导广大农民群众配方施肥,使他们掌握肥料配方、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

10.土地合理流转,推行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即使种植粮食作物,并非没有效益,只是效益较低。如果一个农户专业化去种15亩土地,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等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可实现净增收入2500元/亩,规模效益还是不错。罗甸的蔬菜等经济作物进行了集约化专业合作社大户经营的尝试,效果很好。粮食作物也要提倡和指导农户土地的合理流转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土地以后,他们对农业的节本增效技术需求是非常迫切的,这也是一些国家农业非常发达的原因之一。

11.建立高质量的配方肥供应门面网络

11.1我县宜在26个乡镇建立高质量的配方肥供应肥门面26个以上,为树立供肥网店的社会影响和良好质量信誉。实行统一价格,统一肥料品种。

11.2配方肥供应要进农户家到田间地头,进行关键生产环节

第8篇

 

1.通过产业调节及优势拓展,江西农业经济发展有较明显的进展

 

江西省是传统上的农业大省,农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十五计划以来,江西省通过推进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扬长避短,突出了以粮食、水产、山林产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农业经济附加值增长较快,特别是绿色及有机农作物的拓展有较广阔的空间。

 

江西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有四个产业区列入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即贛南湘南桂北柑桔带、长江中下游出口河蟹优势产区、长江流域优势棉区“双低”油菜长江中下游产区。江西省根据上级要求和自身资源优势制定了建设十大优质农产品基地的战略构思,具体是:建设以贛南脐橙为主的果业、以环鄱阳湖区域蟹虾为主的水产品、以食草动物为主的畜禽、以双低油菜为主的优质油料、以绿色大米为主的优质水稻、以有机荼为主的荼叶、以无公害有机蔬菜为主的蔬菜、以杜仲为主的中药材,以香樟为主的花卉苗木和以毛竹为主的速生林等十大类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江西省重视农产品在创品牌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批品牌农产品市场影响力正在迅速扩大,逐渐成为农业产业调整的突破口,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比如:贛南脐橙、南丰蜜桔、广昌白莲、、樟树杜仲、鄱阳湖清水大闸蟹、崇仁麻鸡、安福火腿等。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全省拥有各类农产品市场220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约200个,年批发交易额近50多亿元。根据农业发展规划,认定了南昌汇仁集团等100家企业作为江西省第_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江西农业经济规模偏小,传统作物仍占主导地位

 

由于受到本省耕地总面积偏小的限制,江西农业生产在总体上缺乏体量。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过半;牧业及渔业产值在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较大提升,农村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作物耕地面积为5215千公顷约3525千公顷),在中部六省中R业总量较小,007年江西农林1为1427亿元,在中部也处于谷中,江西水稻、水产品及部分林优势,其他产品产量位居偏后。力水平偏弱,机械化水平不高,值1426.9亿,人均产值1.59万元/人;2007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为27680.7亿元,农村剩余劳力约1.1亿,人均产值约2.51万元/人,江西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3%,差距明显。

 

(2)机械化程度低,是生产力低下的主因

 

江西省机耕比重2000年前不到50%,2006年达94.4%,至2007年又下滑至65%左右,机耕面积波动大且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低。2007年江西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5063200千瓦,相对于78225千亩的耕地面积,仅0.32千瓦/亩,每千公顷耕地拥有的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动力脱粒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机械化程度的落后是农业生产的瓶颈。

 

(3)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影响新技术的推广及运用

 

由江西统计局农调队统计“2003年江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48.88%,湖北为52.88%,湖南为50.50%,山西为59.01%,,安徽为52.35%,河南为58.53%”在中部六省中位居最后一名。由于农村所剩劳力多为老弱病残,且文化程度低,耕作大多采用千年传统的耕种模式,影响对优良品种及新型种植技术的推广,单产低,农业作业效率不高。

 

4.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少,研发能力不足

 

江西作为国家粮食生产重要基地及输出省份,1978年前,江西的粮食产值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60%。由于农业长期围绕主要粮食的保产及增收上,在科研方向、人才培养、专业配备上均向之倾斜,由此构建了一个传统农业人才结构上缺乏高层次人才,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多数人仅熟悉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科学技术及增产技术,而较少懂得市场多样化的农产品科学技术及提高农产品品质技术及降成本增效益的技术;大多较熟悉农产品的栽培、饲养等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不熟悉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和加工技术及不熟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研发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精细化及高品质的需求。

 

二、江西农业优势及产业发展战略

 

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应多种作物的耕作江西作为农业大省,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生态优势十分突出。江西人均粮食等主要家畜产品人均占有量位于全国中上游,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具体数据见表4。

 

2.依靠环境优势,发展生态及特色农业经济大有可为江西应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生态为本,特色为魂’的战略决策,坚持靠山吃山,走‘绿色+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目前江西省初步形成了大米、生猪、水禽、水产、柑桔、荼叶、油荼、中药材、毛竹、商品蔬菜等十个主导产业,重点建设了一批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全省共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04个,被认证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63个,绿色食品达到711个,在全国排名第六,其中有机食品321个,位居全国首位。

 

3.政府牵头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重视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自然环境、土质、曰照等条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品质的优劣,各级政府应根据本省的农业资源现状,合理进行农产品区域布局,避免特色农产品开发生产的盲目性。政府应积极倡导,在全省构建3〜5个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集群,创建各地的农产品区域品牌。整合区域内现有的农业品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协作,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历史品牌申报原产地保护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区域品牌。推进农产品商标和证明商标的国际注册,实现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第9篇

一、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食品产品成本和效益的矛盾

目前看,生产绿色食品的成本较普通食品高,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高,对土壤、温度、水、大气以及品种等的要求严格,产品要求一品一号、单独包装、统一配送,因此,要投入更多劳动时间和现代化技术;二是在生产过程中,要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要求而不用或少用化肥、农药,一定程度上影响产品产量;三是申报绿色食品必须由有资质的省级检测机构对产地的水、土、气以及产品的品质、加工工艺、包装、运输等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检测,合格后才能获得认证,因此,一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从申报到认证要花费一定的费用。以上因素决定了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相对比普通产品要高。

在国外,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的价格一般比普通产品价格高50%~200%,生产者的利益能得到保证,因而具有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在我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绿色食品不可能获得如此高的价格,致使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普通产品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绿色食品生产在收益上没有明显优势,成本却要远高于普通产品,从而没有提高绿色食品生产者和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必然影响到生产者的积极性,最终将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2.高科技需求与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生产绿色食品要求禁用或限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因而要求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如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包装、运输与贮藏保鲜技术等与之配套。同时还要有高效无毒副作用的生产资料,如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保鲜剂、人工色素等。然而,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绿色技术还非常缺乏,绿色生产资料为数不多,且价格较高。

作为从事绿色技术和绿色生产资料研制和推广的科研部门,许多正在或已经进行体制改革,开始走向市场,因而出现了一些过于追求效益而急功近利的现象。个别不成熟的技术和产品也推向市场,农民用后没效果,只能退而使用传统技术以及高效但也高残留的生产资料,从而影响绿色食品品质和生产环境。

3.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意识的矛盾

(1)生产者方面由于化肥、农药等对农作物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以产量目标为主的农业生产对其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虽然大家都充分意识到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但作为生产主体的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当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发生冲突时,农民选择了提高产量而施用化肥、农药,却放弃绿色食品应遵循的生产技术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表现相当突出,在一些大棚生产中,甚至在一些绿色食品挂牌生产基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如滥用生长调节剂和生长激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影响食物安全的新隐患。

(2)消费者方面当前,不少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认为地里生长的绿色庄稼和蔬菜都是绿色食品。还有的认为凡是天然或野生的就是绿色的,如野菜等。其实,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的食品。无污染既指生产过程中的无污染,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无污染,如果产地环境很恶劣,即便生长在野外,从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的野菜,也不是绿色食品,甚至还有可能因毒物聚集而无法食用。

4.创品牌与保品牌的矛盾“创业容易守业难”。在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目前,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地都在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管理部门也将主要集中精力用于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相对来说对后期的跟踪管理(特别是生产过程的有效管理)有所松懈,从而出现原料生产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出现污染,或加工产品符合标准、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最后到消费者餐桌上的真正绿色食品却很少。对已经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生产基地,没有及时进行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有少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为获取眼前的利润而在绿色食品认证过期后(一般有效期3年),不重新申报认证却继续使用过期标志。因而造成了绿色产品市场的混乱局面,消费者真假难辨,进而损害了真正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也将从根本上制约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

5.重目标和轻规划的矛盾目标的制定不难,说要建立多少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或发展多少个绿色食品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科学规划。规划不等于计划,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考虑宏观的社会发展背景和项目区微观的社会经济条件;其次要分析预测产品的市场前景和当地的资源条件,不能盲目计划把什么都发展成绿色食品,也不能只发展单一产业而破坏生态平衡;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提出发展绿色食品的目标和规划发展的内容,同时还要提出实现目标的配套措施和实施步骤等。

发展绿色食品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良好资源的基础上,还需要许多行业和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分工合作,因此需要有科学的规划。但目前许多地方在发展绿色食品时,不管当地是否有资源,不管产品是否有市场,也不管是否符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政策,就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盲目地多方筹集资金和劳力等投入建设和生产,却往往因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而不了了之。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但没有发挥绿色食品的产业带动作用,反而造成人们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偏见和误解。

另外,在绿色食品标志的管理与监督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绿色食品标识缺乏应有宣传和推广,没能在市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许多市民对标识的真假难以判别,使不法商家有机可乘;二是市场监控力度远远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还很不完善;三是绿色食品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良好维护。

一个地方拥有良好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后,只要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加工和运输,就可以申报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因此,创立一个绿色食品品牌并不是很难,但要长久的保持这个品牌并始终达到品牌要求的标准就很难。目前,在开创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上,如何维护和保持绿色食品的声誉,规范绿色食品市场,杜绝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确保绿色食品在公众心目中的健康、营养形象,保持绿色食品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是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1)指导思想以科技创新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2)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应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认证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应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应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实现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3)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2.政府推动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开发和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绿色食品生产,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从项目支持、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等方面扶植绿色食品发展;应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给予政策倾斜,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真正得到实惠,重点扶持有实力和科技含量高的生产企业,加快生产和开发高、精、尖的绿色食品,通过规模效应带动绿色食品发展,使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者的成本和收益不对等的矛盾,提高企业生产和发展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具体则可以通过设立绿色食品申报成功奖,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奖等形式来促进绿色食品发展。如资阳市政府设立了“绿色食品申报成功奖(每个申报企业奖励3万元)”、“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奖(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以上的申报单位奖励5万元、省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奖励3万元)”和“有机食品申报成功奖(每个申报企业奖励10万元)”。乐至县、安岳县、雁江区政府也出台了相关奖励政策,支持和发展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通过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资阳市绿色食品产业经过6年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已有15家企业51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品证书;其中:简阳市4家企业15个产品,雁江区4个企业16个产品,安岳县2个企业4个产品,乐至县5个企业16个产品。获准实物生产总量为89 529.34t;1家企业(简阳正东公司)1个产品(5 000只山羊)获得有机食品产品证书,乐至县砚山公司已通过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简阳国光公司)1个产品。还有16家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

资阳市现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为42.44万亩,其中:安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水稻10.3万亩、柠檬15万亩,全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0.26%;另外,安岳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红苕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1.7万亩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处于创建期。

另外,国家应加大对科研部门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倾斜,鼓励科研部门加快研制出更多的绿色技术和生产资料,满足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同时,应加大对发展绿色食品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管理者、科技人员及生产者的技术培训;可以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技术依托单位,以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解决我省绿色食品发展中的高科技需求与低科技投入的矛盾。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食品品牌知名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形式如广播、电台、电视、报刊、互联网络等各种媒体舆论工具,向社会进行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加深社会对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的关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要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提高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突出绿色消费不等于“贵族消费”,提高全民族绿色意识,倡导绿色食品消费新观念,从而促使消费主体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增强绿色消费能力和活力,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绿色需求。以有效需求促进绿色食品的规模发展,而规模发展又可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从而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绿色食品,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对绿色食品标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绿色食品标识的宣传,使公众多掌握有关绿色食品及其标识的常识,充分认识绿色食品,辨别绿色食品真假。在新闻媒介刊登关于绿色食品标识的介绍,对公众认识并了解绿色食品很有必要,从而让最广大人群了解并接受绿色食品;还可以采取编码的形式,一个绿色产品一个代码,市民可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查询到每个代码代表产品的信息如产品名称、生产单位、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时间、期限等,使投机者无机可乘;还可设投诉或举报电话等,使不法分子无可逃遁,让最广大的消费者成为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督者和行动者。

4.科学规划,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不能简单地靠生态和资源优势买卖天然产品,而是要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延长绿色食品的产业链,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一个地方发展绿色食品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作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即要在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考虑本地区以及与周边环境地区的资源条件和市场趋势,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确定发展绿色食品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产业政策、结构变化、布局规模等,制订实施总体方案和指标,使绿色食品在国民经济中更好地作出贡献。如资阳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是:

(1)绿色种植业从资阳市情况看,目前粮食作物中水稻、小麦、玉米、水果和红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蔬菜等主要经济作物的比较优势明显。从产品质量来看,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质量远不如国际上同类产品。资阳市绿色种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少、总量不足、单产水平不高、生产成本较高等问题。

资阳市绿色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 第一,在现有基础上,大幅度扩大绿色种植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发展优势;第二,以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为基础,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建立绿色种植业生产基地,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绿色农业种植模式的转变;第三,适当调整绿色种植业的结构,突出发展绿色水稻、小麦、蔬菜、水果、红苕、双低油菜等种植业品种;第四,加强农业基础工程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2)绿色畜牧业资阳市畜牧业产品的优势均比较明显,但主要畜产品的质量达不到发达国家的要求,是资阳市绿色畜牧业生产中一个薄弱环节。今后绿色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建立以生猪、家禽、禽蛋为主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体系,比如发展规模化养猪场和养猪家园;第二,建立以舍饲圈养统一管理饲料方式为主的大型禽产品生产基地;第三,建立绿色饲料生产和供应体系,保证畜产品的绿色质量;第四,建立完善的卫生检疫制度,推广使用绿色生产、加大技术和副产品综合加工利用技术。

(3)绿色养殖业资阳市养殖业发达,拥有一定的名贵水产品,但由于周围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养殖水体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养殖品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绿色水产品还是空白。今后资阳市绿色养殖业的发展方向是:第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是形成以名、优、特品种为主体的高档次水产品结构;第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适度扩大养殖规模;第三,加强周围地区污染的治理,提高养殖水体的质量。

5.加强和完善绿色食品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