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时间:2023-10-07 15:57:23

导语:在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 存在问题 管理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119-02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经济运行与经营管理等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监管要求,对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要求。为此,转变粗放式财务内控管理方式,实施内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转型、以适应新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要求,必须抓住控制关键点,持之以恒。

一、目前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多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严谨,只是按《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把相关财务方面的业务规章照搬过来,没有依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讲求实用。有些热荻圆莆衲诳厥导使ぷ鞑⒉皇视茫起不到监督指导内控的风险、执行、考评工作。一方面日常财务监督检查力度较低。很多财务部门负责人只忙于签字审批和参与文山会海,或与领导和上级机关等外单位对业务进行往来沟通,平日很少检查指导财务工作,单凭会计人员自觉进行财务工作。长此以往,势必造成财务人员工作散漫懈怠责任心不强,简单的核算工作只是记录信息。封闭的管理环境欠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导致财务漏洞披露不易发现,持续累积的结果会造成高校资产、负债和盈亏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等财务风险的出现。另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碍于职能独立、附属性及领导重视程度等原因,认为不审或少审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出现问题时与审计部门无关的被动想法,使内部审计没能真正发挥同级部门监督职能的作用。

(二)人员素质和知识欠缺,操作流程不规范

目前一些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理论知识相对匮乏,素质不高,缺少具备较好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有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不高,责任心不强,认为经营管理与自己无关,在实际业务处理中,操守意识淡漠。会计核算流程操作不规范,对高校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理解偏差有误,如不相容岗位职务没有分离、印章管理的单一性、操作系统密码相互知悉、会计人员权限划分不明晰、没有对重要岗位定期轮换、财务信息系统维护不严密,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和财务漏洞发生。

(三)内控管理不规范,管理不具执行力

目前多数高校有比较成文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和明确的执行程序,但执行人员简化、省略控制环节,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当前,有很多高校并未建立一个完整的财务内控制度,而且对于建立财务内控制度来说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到位。很多内控制度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监督,并未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管理失控出现隐瞒财务收入、扩大财务支出、虚列管理费用、坐收坐支、设置“小金库”等核算违规行为,导至在财务内部往往存在着违法违纪的现象,严重背离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只做表面文章,并未真正实现管理者的工作业绩与考评、奖惩、评价相结合,执行的优劣无标准考证,因而财务人员参与财务内部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一直得不到促进和提高,创新意识淡薄。

二、财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精抓细管,这就要求围绕高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从制度建设入手,堵塞管理漏洞,制订规范的内控标准,确保财务会计核算中的各项业务、各个岗位在工作执行中有理、有章可循。在制度建立和执行过程中,一是要从实际工作出发科学界定管理标准,严格按照财务管理目标,推出实用、细化的管理要求和措施,不仅具有合规性和可操作性,还要使财务风险降到最低;二是遵从制度的统一执行性和连续性,保持合理的一贯性和一致性。随着高校有些制度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时,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对不符合业务发展变化和财务管理需要时,应及时进行修订完善,做到适时调整。决策者和管理者对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明显不足或缺陷,及时采取调研收集等方法进行整改,保证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明确财务管理岗位责任

实施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重在责任落实,不实行岗位责任制,即使有再好的管理制度,执行起来也终是空中楼阁。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重点抓好不相容职务要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重要经济事项不得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办理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实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内控管理机制。定期进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各岗位的培训,开展各自岗位职责的自述讲解,深入剖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财务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培育积极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风貌,以创新工作思路为荣,使之固化成为工作习惯。切实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责监督,财务部门负责人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促进财务工作者恪尽职守、认真履职。

(三)规范关键节点操作行为

财务关键节点的规范化操作,就是一丝不苟地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及有关法规,依法管控好关键控制环节、关键点。规范化的操作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财务风险,制约违规行为,堵塞制度漏洞。从财务实际工作中发生的诸多风险事件来看,大部分是由于操作行为不规范为起因,分析其不规范操作的原由,一部分是因财务人员对制度规范理解不透彻,从而操作偏差;还有则是因财务人员责任意识淡薄,造成误操作;更有甚者是财务人员无视法律法规,职业操守缺失,以习惯和人情等方式替代制度,从而引发可避免人、财务风险事件。故此,“人”才是规范化操作行为关键节点的管控者,加强“财务人”的遵纪守法和执业操守意识,提高防范风险和执行力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提升日常业务及系统操作能力和应对危机的技能水平,才能规范有效操作行为。

(四)完善财务内控激励机制

财务内控要实现精细化管理,激励机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有激励才能有动力,有动力才能有创新。激励奖惩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是激发财务人员工作的动力前题。当前高校的激励机制大多体现在人事部门的全年业绩考核和年终评先业务中,但事实是这几种考核办法徒有虚表,多数做不到真正的使用激励机制奖惩分明,注重实效。高校按国家改革要求,建立在新常态形式下符合人事发展方向的岗位管理、职称职务晋档、专业技术等级、学术成果等多模式的人事管理办法,优绩优酬内控激励机制,激发不断提升自身I务素养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充分挖掘财务人员潜在的创新活力。

(五)严格执行财务内控制度

财务制度的严格执行是提升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制度的好与坏在于是否严格执行。在财务工作中,很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约束力和牵制力。一些制度由于不注重细则的制定,导致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只有将财务内控精细化管理的精髓运用好,才能提升制度的执行力,首先需要决策者重视为前提,形成上下统一的内控思想,在履行财务内控执行过程中执行一岗双责,率先垂范,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其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作为管理者教育引导职工自身约束的必要条件和管理理念,把财务内控制渗透到各级部门,形成一致共识;最后需要执行者以完善的制度为指导,加强自身常态化的教育,把执行制度成为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做一个合格的守规者。

(六)财务内控管理的人本化

人是内控管理工作的主体,财务内控实施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人的执行。管理者要用规范、科学、周密的决策部署,把各个流程环节控制严密,还要在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标准、学习培训中成为有利的推动者;同时,人是内控管理工作的客体,财务人员要主动地学习、理解、掌握、执行新的工作流程、操作标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和操作方法,成为合格的执行者,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探索和总结,发挥其内在优势,提出与本职工作相适的人本化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霆.对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探讨[J].财经界.2012

[2] 李洪飞.提高内控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J].中国城市金融.2013(02)

[3] 姜宁.王建英.田建华.浅谈如何提高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J].中国内部审计.2013(08)

[作者简介:刘赫男(197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研究员级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研究方向:医院财务与审计管理]

第2篇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2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11

[本刊网址] http://hbxb.net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现状及特点

高校的教育资产是保证其科研、教学、后勤等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条件。从传统的资产划分角度来看,高校资产基本上属于非经营性资产层面,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保证高校科研与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同时,高校本身属事业单位性质,其与企业不同并不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等相关的业务活动,而是以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主。从国民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不属于生产资料的制造流通范畴,其不像企业可以为社会创造直接财富,而是以消耗物质财富为手段来创造巨大的社会效益,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提升科学技术水平,推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以往所持有的非经营性资产的性质也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随着高校资产规模的不断增大,现在许多高校的部分资产已经开始具备经营性资产的特点。特别是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局限性,很难完全满足高校自身发展的形势下,众多高校集思广益,为了更有效的筹集教学科研经费,开始以企业发展的眼光向市场要效益,将处于闲置状况或具有市场需求的资产用于经营范畴,这使得高校的资产管理开始形成非经营性与经营性共存的新局面。

二、高校教育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资产管理还是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各类相关的管理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存在着诸如监管不严、管理薄弱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意识不强

一方面,政府的相关部门和高校自身以往都只关注资金的投入,而投入资金的大部分都以土地、建筑物、科研仪器、教学设备等形式转为了高校的固定资产。而这种以国家财政拨款的形式购置资产的方式,整个过程的经济责任划分极不明确,使得高校的相关领导及部门难以对资产管理给予重视,甚至是忽视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这也正是高校资产管理得不到系统执行与重视的重要原因。而这种落后的管理理念直接导致了高校资产管理“重投轻管”、“重账轻物”的管理局面。高校往往只关注实物与账是否相符,而忽视资产入账后的管理、绩效考核、利用效率等方面的问题,只看需求不看效益。

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任务及内容认识不清。在日常的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松懈的情况,尤其是在高校固定资产的备案、处置以及权属界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都将导致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遭到破坏,甚至造成资产的流失。我国公立性高校的资产购置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这使得其在资产使用过程中不必考虑盈亏及折旧的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了高校领导层及管理人员在资产管理意识方面的薄弱现状。

(二)资产管理模式与管理机制不健全

一般情况下,高校对持有资产通常实行的都是分类归口的管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财务部门负责资产价值的核算入账,而具体的资产实物则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管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资产最终直接的占有与使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学、科研、行政等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在使用资产的过程中,很少能够执行处置清查等方面的工作,管理监督的职责难以实现。这就造成了资产财务核算与各相关部门的实物管理相脱节,管理重叠与管理真空并存,使得管理责任不明晰、管理流程不顺畅、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无法有效反映资产的存量与变化信息。

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这种单位性质决定了资产的国有化,但是在资产使用权、管理权及所有权等权属方面还存在权利划分与归属不明确的问题。高校固定资产通常是由多个资产管理部门同时管理,造成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不顺畅,产权界限不清,管理权限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目前高校的资金拨付由财务职能部门掌控,往往直接或间接的负责固定资产的购置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督、协调、组织职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造成资产管理体制存在漏洞,形成资产管理与资产占用部门管理脱节的问题。并且,由于高校资产的特殊性,易于使管理者产生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错误理念,使得高校资产在购置与管理环节上缺乏计划性,资源浪费与管理混乱现象突出。

(三)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下

因为高校内部通常以学院为单位,因此资产的购建往往也以各学院的相关部门为主,涉及到的利益分配情况也相对独立。而“谁购建谁拥有,谁拥有谁使用”的状况,形成了高校资产名义上学校所有,实际上使用部门所有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体制下,往往会造成某些部门出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资产配置过程中采用“宁重勿缺”、“小而全”及“部门所有制”的理念,造成资产的重复购置,调剂共享困难等问题,不但影响效率,还会造成资源浪费。

(四)资产管理内控不健全

资产管理从内控角度看具有诸多环节:预算、购置、验收、使用、保管、报废、销账等等。固定资产作为高校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高校教学及科研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应该是高校综合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一些高校对资产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对应的内控监督机制,资产管理环节中的一些不相容的职责没有做到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来处理。例如,高校的科研仪器或教学设备的采购、验收往往由同一部门来完成。这种情况下,验收环节就不可能有效的对采购环节产生监督、制约的作用。同时,高校资产的采购通常也是由涉及使用的部门来独自申请预算,没有经过高校的相关部门对全校已有设备统筹分析,科学论证,极易导致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而在资产报废处理时,一般也只需要将有关文件资料报给资产、财务等先关职能部门进行会签,缺乏现场勘察与核实的环节。

三、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增强管理意识、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领导层的支持与重视、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基层教职人员的有效执行,是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意识水平的重要前提。高校资产管理的深化与提升,既要重视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管理,也要重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同时,资产管理工作要与高校日常的科研、教学以及日常管理工作相衔接,要将高校资产管理提升到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为了能够更系统有效进行资产管理,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建资产管理的专职机构,并由学校领导层直接领导,对学校的资产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对于资产管理的专职部门,应该赋予其应有的权利并明确其应履行的义务及责任。有效的参与到高校资产的采购、保管、转让、统计、评估等工作环节中,从而起到有效监督与管控的作用。

同时,高校资产的管理部门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有效的资产管理制度,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其他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挂历工作有据可依,责任明确。由于高校资产购置的特殊性,学校的资产管理部门要想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作用,就必须要结合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及资金预算,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资产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应该根据该标准制定资产购置计划,严格按计划配置资产,并且应积极推行公开招标的形式集中采购,避免违规行为和重复购置造成浪费。

(二)健全高校资产的内控管理

高校出于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双重需要,购置资产的金额及数量通常规模较大,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流失,高校对与自身资产的内控管理也应给予充分重视。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在资产的购置预算、验收入账、配置使用、维护保养以及报废处置等方面都应该配备有具体的业务流程,使得持有资产的手续完备、责任明晰。

另一方面,根据内控管理的不相容原则,在资产内控管理构建过程中,资产的购置和验收不能归属同一部门,实物资产的管理和会计账务处理必须分离,并且要在制度上保障其可以互相制约。资产配置要实行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防止人为损坏。同时,资产的处置要具有完备的制度支持。资产在发生转让、调出、捐赠、报废等情况时,会涉及资产的权属转移和价值转销,由于高校的资产价值通常较大,如果处置不当极易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第3篇

关键词:技师学院;内部控制;问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不断深入,内部控制建设也成为教育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提升教育单位的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合理的教育资源应用成为相关单位探讨的课题。内部控制是指单位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实施的,以保证各项经济工作的效率为前提,规避单位的管理风险,严格贯彻和落实各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执行社会大众所赋予的责任而制定的相关操作流程、管理办法和控制措施。技师学院通过对内部控制的建设,有助于其教学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在技师学院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其内部控制建设,学院应该以国家的相关规章制度为准则,建设符合自身校务情况的内部控制体制,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资产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的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技师学院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缺乏对内部控制的科学认识。技师学院由于其自身体制的特殊性,主要职责是肩负社会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工作,政府和社会对学院的考察重点往往关注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目前很多学院日常教务工作中,上至校方的主要管理者,下至普通的科任教师,都没有把内部控制放在应有的管理位置,把多有的关注焦点都放在教学水平上,忽视了对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对内部控制也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专门的人员配置,很多学校的财会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身兼数职,只是对进行账务的登记记录,却没有对内部控制和财务进行分析管理,失去了财务以及内部控制的管理作用。2.缺乏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大部分的技师学院由于认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的管理方式滞后陈旧,体系建设不完善,预算控制体系等其他的财务管理体系都不健全。技师学院不属于单纯的营利性机构,有财政资金作为教学活动的支持,很多教职工便认为学习的资金使用属于公共性质,学校对于财政资金的使用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1]学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导致中小学在财政资金的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资金的浪费。

二、完善技师学院内部控制的措施

1.提高技师学院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技师学院的内部控制意识,先从学校领导做起,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把学校内部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联系起来,加大对内部控制管理建设的宣传力度,并且加强对教职工的内部控制建设培训,把内部控制管理的深入所有工作人员的内心,切实把内部控制落实到每个人的工作中。[2]各位工作人员团结一致,都能把内控意识渗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参与、维护和改善内控环境,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管理者,人人做到内控工作的执行者,形成广泛的共识,才能使内部控制建设有序进行。2.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建设体系。财务管理部门要结合自身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工作运行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实行年度的预算管理体制,把预算精细到每个工作环节,要用制度来确保预算使用过程的执行,预算执行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逐级落实实施预算的有效执行,利于预算管理的完善促进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财务部门要以相关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加强对学院内部的内部控制管理,在教职工的行为发生偏差时,要做到及时的纠错,并分析原因,能以此为基础做到日常管理的控制,利用内控制度保证学院对教育资金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3]3.提高学院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师学院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针对中小学教学工作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进行学院日常的财务管理工作,加强财务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法规制度的学习,完成对中小学的内部控制管理。学院内部审计人员要通过相关知识的运用,监督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健全完整,并保证其有效实施,切实运行,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前提下,维护学校的利益,降低学校的预算使用,确保学校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结语

技师学院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也因此学院应当重视内控管理工作,正视自身在相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内控建设重要环节的落实,逐渐营造技师学院良好的内控环境,利用内部控制管理手段提升技师学院的科学管理水平,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萍 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财务处

参考文献:

[1]伦宗健,付秋颖.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COSO框架体系[J].商业会计,2016(8):44-45.

第4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预算:决算: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财政管理模式,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资金管理需要而实施的一项制度。财政部门通过改变资金拨付方式,审批资金运行程序等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高校中的全面实行,对其预决算管理提出了相应要求。本文希冀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的影响角度进行探讨,促使预决算管理更加科学、合理、精细化,发挥财政资金在高校使用过程中的最大效益,实现高校资金管理的绩效化,进而保障高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为加强高校预决算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使高校健康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更具现实意义。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点及其对高校预决算管理的作用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特点

首先,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指以财政国库存款账户为核心的各类财政性资金账户的集合,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入、支付、存储及资金清算活动均在该账户体系中运行。其次,以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为前提。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与部门预算密不可分。预算编制与执行的对接程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全面体现。最后,以信息系统与监督机制为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借助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银行结算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之间的相互连接与沟通,保证预算单位资金收付业务能够准确、及时的完成。通过严格的监督机制强化预算约束力。

2.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管理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高校财政资金的规范使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变了高校原来资金管理混乱的局面,大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为高校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夯实了基础。其次,有利于高校预决算管理水平的提升。为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高校将预决算作为核心工作来完成。严格遵循“有预算才有支出”的硬性规定,使预决算工作相衔接,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执行效果提供客观参考,形成良性循环。再次,有利于财政部门对高校的监督。财政部门通过财政预算执行系统确保高校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财政资金运作的透明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严肃性,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的影响表现

1.有利影响

(1)预决算管理完善化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必然要求高校不断完善预决算管理水平。经过实践,高校认识到预决算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着密切联系,努力寻求科学的方法、配备专业的系统软件和人员完善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保证其完整性、严谨性和精细化,为年终决算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最终减小预决算的差异,达到两者间有效衔接。

(2)预算执行刚性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明确规定“有预算才有支出”。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改变以往“重预算,轻执行”的方式,严格落实财政部门的刚性要求,不断改进内控制度以配合需要,按照已编预算列支有关经费,杜绝不合理、不合规的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保证了高校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时效性,均衡性。

(3)资金使用规范化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部门对国库资金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度,科学分配,使得高校运用财政资金更加安全透明,更具规范性、有效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还有助于财政部门动态监控高校每笔资金的流向,有效防止高校财务腐败现象,确保高校财务环境的净化程度。

2.不利影响

(1)预算编制未能满足要求难以调控

高校编制部门预算是依据校内各单位上报的预算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校内各单位、项目负责人编制预算时方法简单,结果粗略。财务人员无法全面详细了解所有情况,只得根据片面信息,预测未来资金需求量,编制预算时难免“重总额、轻细项”。高校突发新情况需要调整或追加预算时,因受限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不可随意操作。且预算调控程序繁杂,往往批复下达时已错过项目最佳发展期,给高校造成一定损失,不利于工作开展。

(2)预算执行与拨付进度不一致,缺乏分析

高校完成部门预算编制,申请用款计划,等待财政部门审核批复后,才能在预算执行系统中查询到相关额度。只有及时、足够的额度支持,才能保障高校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的建设、校内各单位的活动、科研项目的运转是持续进行、不可间断的。实际操作中,财政部门批复过程耗时长、下拨额度滞后,极大程度影响了高校所有工作或项目的正常进行,甚至无法启动。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分析,对预算执行情况不了解,无法实时跟进、督促有关项目的进行,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益。

(3)财政资金使用缺乏自,不便内部资源利用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前,高校资金主要存放于银行,可供高校自主调度、分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之后,高校的预算内、外资金均以计划额度形式体现在零余额账户中,使用时采用直接或授权支付的方式,且不得向校内二级单位划拨,实体资金量大幅度减少,影响了高校的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结构,削减了其筹资能力,增加了还贷损失。高校内二级单位如后勤集团,为学校各单位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但财政资金不能用于支付其所得,影响结算,不利于内部资源的使用。

(4)会计核算业务繁杂,影响决算工作

为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一般会在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下新增相应的会计核算子科目,使得高校会计核算、对账工作日渐繁杂。且银行提供的回单、对账单并不细分预算内、外资金,增加了对账难度。由于对账是年终决算的准备工作,因此也会影响到决算工作的进度,同时由于某些情形导致账面数据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实际数据之间的不一致,也给决算编制过程中的数据摘取造成不便。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效果形成影响的因素分析

1.思想认识

思想认识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顺利开展预决算管理的前提。只有彻底转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效果所形成的影响,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预算、决算的各个环节,从而确保预决算的有效衔接。预决算效果的好坏离不开高校所有人员的重视及校内各单位的配合。如果高校为了发展,仅重视有特色、有优势的学科、项目,各单位忽视预决算管理,不能提供有效配合,只会适得其反。

2.执行方法

执行方法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效果形成影响的关键。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要求,高校在执行预算时必须严格接规定进行列支,不允许超计划、超范围使用财政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应做好分析控制管理。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实时控制,可以增强预算严肃性,对财政资金起到监督作用。如若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意变更资金项目和用途,势必造成预决算相互脱节,导致高校资金使用混乱。

3.制度设置

制度设置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进行预决算管理的基础。这里所提制度包含多个方面。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大环境下,应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改革预算编制制度,不断完善内控制度。科学的预算编制、健全的内控制度可以促进高校快速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完成预决算管理工作。相反,不合理的制度设置将给高校带来诸多不便。当然,财政部门也应想方设法解决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给高校造成的不适应性。

4.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影响高校预决算效果的根本。较强的责任心、扎实的财务知识以及专业的操作能力是高校财务人员必备条件。要提升高校预决算管理效果,顺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_必须拥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建立高素养的财会队伍。缺乏高素质财务人员的高校必定在办理国库支付业务中产生问题,增加预决算管理的难度。

四、优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预决算影响作用的对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高校应积极转变观念,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实施该制度所产生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寻求解决措施,完善各项配套制度。

1.更新管理理念,改善预算编制方法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预算编制是一项涉及面广的财务活动。高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广泛参与的意识。让每位工作人员,上至校领导、下至普通职工都充分认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预决算的重要性。应积极宣传,加强培训,从源头上细化预算,提高编制水平。高校编制部门预算,应推行以零基预算为主,滚动预算为辅的编制方法。零基预算要在中国高校推行,既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与配套协助,更需要高校打破每年预算只能升不能降的陈旧观念,改革现有的预算编制模式和预算管理模式,形成内外互动的良好预算管理体系,使学校的各项支出行为得到较有效的规范,从而达到国库集中支付经费的目标。

2.促进沟通协调,加大预算执行力度

高校遵循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顺利开展国库业务就必须处理好各方关系,协调好各个环节,积极同财政部门、银行、校内各单位进行沟通。与财政部门主动联系,实时汇报,寻求帮助:与银行合作愉快,积极配合,推进工作:与校内各单位及时沟通,协调关系,共同发展。构建财政、高校、银行互联的国库支付平台,加快资金拨付,简化支付程序,减少操作环节,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还应对预算执行进行跟踪分析、控制评价,随时掌握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预算监督机制,绩效考评机制,做到奖惩分明,提高执行效益,强化预算管理。

3.细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资金使用的规定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高校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由国库管理,要求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截留。财政部门对高校预算内资金严格核拨并监督其使用,同时可适当扩大预算外资金的授权支付范围和比例,相对赋予高校资金支配权。高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学费、住宿费等预算外资金,一般集中发生在每年9~10月。该项收入具有不确定性,会形成高校资金使用不平衡。财政部门可以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允许预算外收入多批次上缴,按月回拨,均衡拨款额度,保证高校正常运转,增强办学活力。财政部门还可将高校在国库中尚未使用的资金所形成的利息收入用于贴补高校贷款利息支出,缓解高校的还贷压力。

4.完善财务软硬件,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养,加强内控管理

为顺利完成决算工作,减少对账难度及工作量,高校可向开发财务软件的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增设财务软件、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银行结算系统的数据接口,通过电子平台共享资源,优化对账工作。高校还应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定期组织业务交流、专业培训,使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都有所了解,使具体经办国库业务的人员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及工作方法,并参与预算编制、年终决算工作。建议将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纳入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机制之中,建立健全内部控制配套机制。合理设置岗位,分别保管国库密钥,明确个人职责,保障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施。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教学质量; 制度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20-001

教学管理是高校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推进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时期,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良好的立足面,也有良好的基本条件。因此,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内在需求,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一个过程,建设的着力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强化“生本”理念、标准化体系等的有效践行与落实。本文立足于对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设建议。

1.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

1.1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抓好教学质量建设,是深化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的教育环境、教学体制之下,高校推进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一是基于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内部需求,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教学理念创新,扎实教学模式调整,为高校教学改革发展夯实基础;二是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下,抓教学建设、夯教学主体,明确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落实教学职责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质量管理中,以制度的形式更有助于教学工作在量与质、规范性等方面的建设。因此,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夯实了坚定的基础。

1.2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质量保障体系,契合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新要求

优质的教学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教育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有助于形成质量保障体系,是迎合高校教育发展新要求的集中体现。教学质量的衡量是一个系统工作,而制度化建设的推进,实现了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定位、教学实现策略的进一步细化,并以制度的形式进行归化,无疑是为教学质量形成了完善的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为教学管理开创了新的局面,无论是教师教学的激励,还是教学环境的优化与调整,都为人才培养构建了质量保障体系,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有力保障。

2.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路径

2.1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

教学工作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教学管理的工作面。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依托制度化建设,实现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推进教学的改革发展。首先,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要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无论是教学的组织开展,还是教学的综合评价,都要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做到公平、公正,确保教学工作有序、保质开展;其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教学规范化建设的过程,强化对教学的规范引导,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在经费资助保障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支撑教学,以及政策制度规范教学等领域,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

2.2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人性化

践行“生本”理念,是新时期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强化“生本”理念的践行,在教学质量的监控中,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和关心学生,充分确保学生在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之中,得到良好的教育。(1)以学生为主体的建设为出发点,应成为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落脚点,促使学生在教育中全面成长,确保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展,在师生互促、共前进的教学形态下,构建高效而富有意义的教学,更能体现教学质量制度化的人性体现;(2)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理念,在文化教学、素质培养等方面,实现更加全方位的监控,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3以“标准”为导向,强化制度化建设下的全程监控

教学质量标准构建是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特色,制定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例如在教学实践、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明确的标准化量化,更有助于对教学质量的全程监控。与此同时,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的“总站点”,应在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强化教务处的决策权和管理权,确保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责任明确,为教学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教学质量制度化建设,应充分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夯实建设基础、创造建设环境,切实做到:(1)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强化对教学质量的监督与引导;(2)以学生为本,强化教学质量制度建设的人性化;(3)以“标准”为导向,强化制度化建设下的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韩延明.探析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以人为本”的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2010(03)

[2]李建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路径探析[J]财政监督,2009(08)

第6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实践中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是一种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程序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来提高管理的效果及效率。从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规范》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内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目前,相比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少漏洞。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认清现实、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才是最具有实践意义的。

一、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到位

内控意识是内控环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内控意识是确保内控制度得以健全和实施的重要保证。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对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的认识不够,抱着有没有无所谓的态度,或是对组织结构中经济责任人的责、权、利不明确,风险意识不强;而会计人员仅仅扮演“付款员”的角色,致使财务监督与控制流于形式,无权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乃至业务管理活动,对单位重要决策的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

(二)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随着我国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但实际运用中相当数量的单位预算控制仍显薄弱。主要表现为: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部门预算编制达不到零基预算要求;预算的范围有限,尚未涵盖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预算没有在单位内部按组织体系进行细化,经常有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发生,缺乏预算的刚性约束。

(三)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弱,基本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坚实的基础工作作为支撑, 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显薄弱,急需强化。有的单位迄今还没有专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与管理措施仅靠惯例,缺乏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后果是谁也说不清应该怎么做,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常表现为:财物岗位职责认定不详(无法制衡与监督);会计处理程序不顺畅(无法规范化与标准化);内控制度缺乏或不完善(缺乏管理依据);有章不循,制度流于形式(缺乏管理效力)。

(四)资产不实,资产管理混乱

资产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对象,在单位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目前,普遍是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对国有资产管理相互脱节,后勤部门只管发放而不清楚资产价值和实物分布情况,使用部门只用不管。后果是单位不知自己家底多少,何谈资产的利用与效益。常表现为:未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不知家底多少);未充分利用现有资产(未发挥资产效用);未建立资产监督体系(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五)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业务流程不尽合理

业务流程和控制方法体系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有效与否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控制的目的。许多单位内部财务与会计控制方法体系很不完善,比如:关键不相容职务分离是内部牵制制度的精髓,现实中却有部分单位,会计、出纳、资产管理等不相容职务均由一人担任;有些经济事项没有明确的审批控制流程,或流程控制过于简单,仅仅局限在事后审批上;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缺乏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机制;经济事项的决定权、审批权、执行权集身于一人,重大经济决策不经领导班子讨论;部分单位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忽视了内控是一种业务动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监督制约的动态机制, 往往是行政命令代替制度政策, 只强调上下级行政关系, 忽视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因素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对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素质主要有能力、知识和品质三个方面。有些人员对《会计法》和财务管理知识了解不多,依法理财的观念淡漠,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有些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概念非常模糊,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这些知识结构或职业道德因素均使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

(二)客观因素

目前,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还有,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对管理和监督中发现的问题不引起高度重视,不依法依程序处理,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很难触及到失职、渎职者灵魂深处,起到警醒的作用,相反还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立场不坚定的观望者加入此阵营,引发内部控制的更大问题。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负责人的内控责任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单位,尽管规模大小不一,性质特点不同,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

具体措施:一是单位负责人要认真学习,提高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单位内部推行责任到人制,将责任风险直接与决策层挂钩。二是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工作,以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使每个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免疫力,促其从思想意识中不想为之。三是建立有效的相互制衡、激励奖惩的机制,充分调动整个内部控制队伍的积极性,形成单位内部控制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四是建立必要的信息披露制度,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和约束。

(二)完善部门预算制度,强化预算控制

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的核心,贯穿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应该做到: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要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部门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处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内部分处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全面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在机构设置和岗位分工时,一定要明确各部门组织及上岗个人应承担的责任范围,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职责明确,并规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规范会计处理程序,严格按程序操作,确保基础会计信息真实、明晰。强化会计工作基础,还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作为会计基础工作的有力保障―财物管理制度,各本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梳理,及时调整、修订、补充和完善,统一制定若干业务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从根本上解决制度不健全、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的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要认真抓好落实,用制度来管理和约束行为,用严格的制度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

(四) 完善资产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内部控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保护企业资产安全、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单位负责人要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在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防范欺诈和舞弊行为、实现单位经济目标等方面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相应的措施:一是建立国有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并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国有资产使用、处置及其他情况进行内部监管上,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二是建立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权限制度,处置国有资产必须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三是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督促单位领导自觉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损坏和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要追究责任,区别情况进行追偿与处理。另外,对流动性强的贵重资产,如:照相机、摄像机、便携式计算机等严格责任到人,防止被个人长期占有。

(五)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全面清理整顿单位原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依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有关要求,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容涉及:建立授权和分配的责任控制制度,以划分各自责任,强化内部牵制;建立资产清查盘点制度,对货币资金和其他资产严格管理,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建立采购业务流程控制制度,原则是不能有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的全过程,防止暗箱操作、;建立内部审计规范制度,强化其权威性与独立性,发挥审计作用。

(六)加强审计功能

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仅靠各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自主执行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内部控制运行质量不断进行评估,即对内部控制设计、运行及修整活动进行评价。加强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内控制度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针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制定改进措施。除了严格的内部审计外,还可以借助必要的外部社会性质的审计控制,外部控制是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可以改善会计控制环境,不断改进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参考文献:

[1] 迟福林.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M].外文出版社,2000

[2]周圆、宗新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与对策.会计之友,2006.1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4] 何海栋.高校内部控制及其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l 83-84.

[5]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探讨 财政监督 2008/16

[6]《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课题组.内部会控制制度讲解[M] 北京

第7篇

一、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常见类型

由于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具有审计周期长、审计内容多、审计范围广、技术经济性强、审计方法复杂以及审计要求高等一系列特征,因此基建工程审计的风险也比较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审计人员素质缺陷产生的审计风险

人的行为风险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个人品德造成的道德风险;另一个是人员职业技能素质造成的能力风险。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对审计工作质量的影响非常大,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而客观上审计人员的廉正意识、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按工作程序审计;有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秉公办事,甚至有的违反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弄虚作假、徇私枉法,搞“人情审计”。这些道德风险都会产生审计风险。“一栋大楼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个人操守的重要性。近年来高校基建工程领域腐败案件频发更警示了风险所在。由于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审计、工程、管理、财会、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熟悉教育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交往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对基建工程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应按照复合型人才的高标准,而目前高校审计机构和队伍建设还存在不足,特别是注册造价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的配备不足,客观上在进行工程审计时会存在不确定性和出现偏差,尤其是面对工程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审计人员更加难以作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政策水平的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工作经验的差异等等都会产生审计风险。

(二)工程审计资料缺陷产生的审计风险

工程审计资料是由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取决于基建管理部门和施工单位的内部管理状况。特别是工程决算资料由施工单位编制,受其利益驱动的影响,往往高估冒算,虚报工程量,材料以次充好,高套定额或变更名目重复计算,人为制造和提供虚假资料。有些基建管理部门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对施工单位报送文件缺乏严格审查、随意签署,也会造成送审资料信息失真和不完整。因此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获得信息上是处于劣势的。如对隐蔽工程、拆除项目等只能依靠工程签证来验证;材料设备的价格也难于逐项进行市场调查,且往往由于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很难验证施工单位的真实成本价格。这种由于工程审计资料缺陷产生的审计风险是比较常见的,应引起工程审计人员高度重视。

(三)高校对外委托工程审计产生的审计风险

工程审计主要由高校内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但事实上高校工程审计力量还较为薄弱,难以承担全部审计任务,因此大部分高校将基建工程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此种“内审外委”的审计形式,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高校内审力量不足及审计结论公信力的困难,而且规避了自审存在的风险。但是,审计风险依然存在:例如,有的审计人员由于立场原因,对有争议的问题怕扯皮而轻易让步;有的审计人员与被审施工单位存在“朋友关系”而手下留情,甚至串通损害委托方的利益等。

二、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产生原因

产生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很多,分析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产生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两个方面着手。

(一)基建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观原因

1.审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审计人员作为开展审计工作、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执行者,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廉洁从审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高校审计性质属于内部审计,其工作独立性较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2.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和能力,但客观上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内审力量还存在不足。江苏省有近60%的高校把内审机构与财务或者纪检、监察合在一起,专业工程审计人员更为缺乏,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欠缺而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继续教育。随着近年来高校基建工程规模的扩大,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如某高校新建体育馆项目就有30多个专业分包项目。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工程计价模式正处于传统定额计价转变为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过渡时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盲点及继续教育存在不足都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4.审计人员的人情关。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属于内部审计,与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属于兄弟部门,进行工程审计时往往因抹不开面子或处于利益关系而走过场,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基建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客观原因

1.审计执业环境的局限。高校基建工程审计需要基建、后勤、设备采购、设计、监理、施工等多方面配合协作,才能保证审计质量,实际开展审计工作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抵触;另外,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仍属于内部审计,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否严格执行学校内控制度都会影响审计质量。

2.工程审计的审计规范、行为标准不完善。对此在审计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审计风险,一方面高校工程审计人员根据各自工作经验进行审计,很可能同一工程由不同的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较大差异;另一方面现行工程计价定额种类繁多,且定额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工程项目执行不同的定额可能出现不同的审计结论。

3.工程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范围的拓宽。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各项设施大量投入建设,特别是专业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导致基建工程材料品种繁多,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出现,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不断拓宽,而现行定额标准更新滞后,使审计人员对此类项目审计缺乏依据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4.高校工程审计任务繁重。近年来高校新校区建设日新月异,建设规模不断增大,如江苏省高校大力建设新校区,2008年占地面积17.6万亩,建筑面积4543万平方米,与1997年同比扩大了的近四倍。大量的基建工程建设导致审计任务繁重,每年年底情况尤为突出,而高校工程审计力量较为薄弱,且工程审计是一项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审核和验证的工作,如要求加快审计进度,往往容易忙中出错,产生审计风险。

三、基建工程审计风险的防范针对基建工程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根据工程审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可以采取以下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一)加强高校工程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工程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高校内审部门应适应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引进从事工程审计的专业人员,根据工作需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专业培训,鼓励他们参加审计师、注册造价工程师、评估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从业资格。工程审计人员应自觉地加强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拓展知识面,实践中注重审计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同时应培训审计人员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坚决贯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和相关的审计规范,树立依法审计和廉政的意识,从而锻炼出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来减少个人行为的偏差,以此降低审计风险。

(二)完善高校工程审计制度建设,建立工程审计内控体系高校审计部门应完善审计内控管理制度,建立工程审计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有效地防范控制审计风险。

1.建立审计资料承诺制。从工程审计的结算资料移交开始,要求施工单位和基建部门对资料的真实、完整、连续性提供书面承诺。审计部门通过对承诺的审计资料尤其是工程变更及签证增加费用的分析,根据审计介入所了解工程建设情况的程度,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相应的审计方法,形成审计方案。

2.建立中间检查制。审计业务执行中审计领导或主审进行中间检查,及时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

3.建立工程审计复核制。初审的结果应进行复核。审计评价和审计报告要由主审、复审、审计领导充分讨论研究,做到审计评价和审计意见具有足够的审计依据。

4.建立惩罚制度。为了防止施工单位在工程结算中提供虚假资料、高估冒算,还应建立相应的制约制度。在招标文件中应明确提出工程审计的要求,并规定审减率超过一定比率时,审计费用全部由施工单位负担。

5.建立联防机制。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管理方的作用,工程监理对工程质量进行把关,对材料认质认价,及时对工程量进行签证。基建部门做好日常的施工记录统计,确保施工单位提供资料的真实性。从而建立工程监理、跟踪审计、基建处、内部审计四位一体的联防体系。

(三)加强高校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关口前移建立对基建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充分实行对工程全过程跟踪监督。在工程前期,通过参与设计招标择优选择设计单位和设计方案,认真搞好设计方案审查及设计概算审查;审核合同条款,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施工合同和施工进度计划,参与编制初步的工程用款计划和工程造价控制目标,根据实际施工进度,及时进行工程费用分析与比较,找出实际发生额与投资控制目标的偏差值,制定纠偏方案;负责进行月度工程进度款的审核,出具工程进度款付款意见;根据工程需要,现场派驻专业工程人员,参加工程例会和施工图纸会审,了解施工图纸变更情况,对涉及隐蔽工程的变更和签证进行现场勘测,做好签证记录,对各项变更和签证进行费用的测算和核定,并对变更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及时提出评估意见和阶段性报告;参与材料、设备等采购合同有关条款的商洽,在确保材料、设备的质量和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材料、设备的合理性和价格提供审核意见,并跟踪合同管理,事前提供费用签证联系单;根据甲方要求进行分期或阶段性结算的审核,及时分析评价施工索赔与反索赔内容,提供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对单项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初审,出具初审报告;编制投资控制总结报告;提供完整工程审计档案资料。通过全过程审计监督以规范工程管理,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加强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做好工程审计总结和交流工程审计所依据的信息涉及政策多、专业广,时效性强,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之间经常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因此,审计部门应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建立更多的信息渠道,及时获取审计工作需要的信息。工程审计人员应经常查看有关工程造价管理等网站,跟踪建材市场行情,及时了解政策、业务和市场信息,提高识别虚假信息的能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每个工程项目审计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考核工程审计质量,并建立相关奖惩措施,一方面通过总结交流可以相互学习,找出各自存在的盲点和不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同时加强与兄弟高校合作交流,取长补短,有效防范审计风险。

(五)加强对委托工程审计项目质量的监控高校内审部门应建立“内审外委”工程审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委托审计的工作。委托审计必须选择有资质的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优选,也可以直接委托给业务强、信誉好的单位。对“内审外委”的项目通过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委托审计时要求社会审计机构承诺审计组与施工单位没有应回避关系,同时承诺不与施工单位进行任何私下接触。学校内审部门派专人负责与社会审计机构进行联络协调,对审计资料进行核对或初审,负责资料的交接;参加社会审计机构与施工单位的审计核对,及时了解争议事项,进行现场监督,对审计提交的初审报告进行检查复核,并对审核定案表和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做到在协调中监督。为了避免社会审计机构从施工单位谋取利益,除了给予社会审计机构必要的、公平的审计报酬,还应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通过对审计报告进行重点抽检复核对审计质量进行考核,有效防范“内审外委”工程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