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24
导语:在网络与多媒体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的“辉煌”和英语专业的“尴尬”
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6)明确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同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等学校网络教学试点工程,在全国180所高等学校开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程。笔者所在的学校正是这180所试点学校之一,且于2006年入选全国第二批大学英语教改示范点。
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与实践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配套多媒体光盘成功开发并使用;对大学英语教师的业务培训持续多年,使他们对多媒体的了解不断加深,应用技能不断提高;有关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研宄成果成批出现。可以说,目前大学英语教学因为引入多媒体网络教学理念和实践而步入了最“辉煌”的时期。
反观培养英语人才的母体——高校英语专业的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和实践却发展缓慢,明显滞后于大学英语教学。现有英语专业教材虽不乏文学经典,但缺乏时代气息,给人以题材单调、内容陈旧的感觉。由于难度较大、受益面相对较窄、经济回报有限,研发者对英语专业相关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的研发兴趣不大。英语专业可选择的相关课程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屈指可数(外教社新世纪英专本科生系列教材《综合教程》助学光盘、电子教案等),且这些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与各高校使用的教材不甚一致,可供教师直接使用的内容比较有限。不少英语专业教师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使用粉笔加黑板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传递着有限又缺乏时代气息的信息;有些英语专业教师观念保守,排斥多媒体教学,不愿学习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甚至觉得多媒体教学改革是大学英语的事,与英语专业无关,对飞速发展的现代技术教育漠然置之。此外,由于缺乏培训,己使用多媒体上课的英语专业教师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关英语专业诸课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研宄更是不多见。
落后的教学手段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比起其他专业的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更没机会接受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的熏陶,这使得他们所接受的语言信息相对陈旧,对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和素材知之甚少,应用语言时更是捉襟见肘。使用陈旧的教学题材及保守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时代语言新信息,难以适应时代、市场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无怪乎有学者(庄智象等2007)对此表示担忧:我国培养的未来的英语教师是否能在学习期间获得足够的多媒体教学经历?他们对多媒体外语教学的不甚熟悉是否会影响到他们踏上讲台后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整体发展?
三、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31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英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英语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一直为国家教育部门所重视。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重新制定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
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宄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为了监督全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以确保教学质量,教育部规定从1990年起所有英语专业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八级考试则自主参加。此举有效地保证了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近年来英语专业发展飞速,是国内各大学扩招较多的专业,也是一些院校申报的主要办学专业(戴炜栋,张雪梅2007)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英语本科专业点多达900多个,英语专业硕士点增至200多个,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也大幅增长。英语专业教学规模快速发展固然有助于英语专业建设,但也带来师资比较匮乏、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质量堪忧等现实问题。如何保证英语专业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5年教育部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加强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始对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学科定位、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管理和教学效果等5个一级指标共20个观测点进行评估。对部分院校的评估结果表明,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的质量及教师的指导均不够理想。社会用人单位和一些研宄生教学单位的反映也印证了学生的英语基本功不够扎实,英语院系对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不够重视;现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有待改进(戴炜栋,张雪梅2007)评估还发现,有的院校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不小,网络资源丰富多样,英语视频、英语互动学习平台、英语专业系列网络课程等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应有尽有,但英语专业教师对这些资源的使用极为有限或不愿,甚至不懂得使用。此外,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其中不乏抄自网络的论文,只要指导教师上网稍一查寻就可以找到原文,但有些教师却不愿或不知可以这样做,反倒给抄袭的论文打了高分。这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抄袭风气,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
众所周知,在大多数综合性大学,英语专业都属于发展滞后的薄弱专业。英语专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英语学科要想不被整个人文学科所遗忘,要想不因落后于时代而被边缘化,就必须与时倶进,顺应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网络等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外语人才培养方式的事实,认识到电脑己经从教学后台全面走向教学前台的事实,认识到多媒体、网络、光盘等先进教育媒介所具有的信息来源广、学习自主性强、教学形式多样等优势,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充分运用这些教育资源来改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信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
英语专业教师应参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理论研宄和实践,依托和利用现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并进一步研发适合英语专业诸课程的各类教学软件,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软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同时熟悉并学会使用大量开放的超文本信息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通过电子邮箱、英语学习网站、英语聊天室、英语QQ群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语学习与交流机会。有些专家(如庄智象等2007)的呼吁不无道理:我们对英语专业多媒体教学理论研宄与实践相对滞后的现状有所担心,因而急切地希望能有更多英语专业的师生参与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理论研宄和实践,因为从根本上讲,这才是为我国未来多媒体外语教学积累经验、储备人才的重要工程。
32英语专业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主体教育理论中所谓的主体是指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该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导”学生是主动性主体,其主要作用是“动'教学的本质就是两个主体共同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自我发展的探索者和创造者,师生间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而实现,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己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认识、加工和编码来建构自己的理解,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无法由他人来替代的(鞠玉梅2007)多媒体网络教学,尤其是自主学习模式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者在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灵活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设计情景,组织学生感知教学环境、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积极探索、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上述理论对学习和教学作了新的解释,突出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习者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四、英语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的具体构想
41通过师资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视、听觉良好的交互式语言交际环境。具有大量仿真交际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倶全的功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贮存的大量信息创设情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对语言学习的作用不容忽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科学、快速而有效地传输给学生,是当今英语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一大挑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广大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毕竟,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应用。所以,英语教师素质和水平的提高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改革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阶段英语专业教师使用现代化外语教学手段的水平还比较低,有关部门应考虑如何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其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英语专业教师应对自己重新定位,应意识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就不应回避时代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就要注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国际现代教育技术权威人士曾指出,教育技术永远不可能取代教师,但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无疑将淘汰不懂教育技术的教师。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在业务进修中应把多媒体技术视为必修课。此外,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式以计算机、多媒体等虚拟环境为支撑,这将使习惯于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角色的教师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急需完成角色的转变与重塑。有关专家曾建议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内容的传授者、课程体系的呈现者、教育教学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网络教学环境的创设者和网络教学内容体系的研宄者。
42利用和借鉴大学英语教改成果,实现外语资源
整合与共享资源的可共享性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一个突出特点。外语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积极推广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以替代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英语专业改革不但要压缩基础课课时,有些课程如听力、阅读等还将实行零课时。这就可能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只有依托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能解决这些难题。但是,“外语课程资源仍然存在着资源分散、合力不足、配置不当、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外语课程资源进行理性的整合势在必行”
外语资源包括硬、软两种资源。硬资源指使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各种物理设备的总和,包括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专用机房、网上答疑室、音响设备等;软资源指依赖于一定载体而存在的抽象的信息资源,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多媒体课件等。
随着高校各专业的整合,原有的英语系、大学英语部纷纷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在同一个建制下,英语专业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硬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受到的重视程度远超过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己投资建成大量的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但多数按大班规模设计,座位动辄好几十甚至上百个;而英语专业大多是小班上课,因此在共用现有教室的基础上,还应增设英语专业专用的小型多媒体教室、小型自主学习机房,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个地点的语言交流和互动。学生还可以在宿舍利用个人电脑进行学习,打破学习场所的制约,使学习更加便利。
除了硬资源的共享外,外语教学更需要软资源的共享。大学英语教学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基于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己基本成熟并在全国推广。英语专业教学,尤其是基础阶段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存在不少共性,依托和利用现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资源不失为一条捷径。这样既可以改善英语专业现有教学资源匮乏的局面,又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大量现成的资源,实现软资源共享。
在实现与大学英语网络资源共享的同时,英语专业还应根据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的放矢地整合、构建英语专业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较为便利的做法是,购买比较成熟的专业课程教学软件作为网络学习资源的基本平台,再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删减或补充。此外,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合作,利用互联网或校内局域网,收集整理多媒体网络资源素材,逐步建立适合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包括百科全书与词典、世界名著、外语专业期刊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人力,通过人工录入和整页扫描的方式,把许多被束之高阁的珍贵的纸质资料转化成数字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另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模式“课堂教学+课下自主学习”可以作为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借鉴。把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向课下自主学习延伸,既可以改变英语专业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是终身学习的时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当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在英语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更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打破英语专业知识面狭窄的瓶颈,最终实现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目标。
43重视开发适合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软件
除了利用和借鉴大学英语教改成果,整合硬、软教学资源外,应更加重视开发适合英语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软件。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教学软件大都只针对某一具体教材而研发,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教材与教学软件的教材不一致的话,使用起来就不太方便。如何有机整合现有网络信息资源与教师自己教授的外语课程以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最优化地开发学习者各方面的潜能是教师所不能不考虑的。外语教师可以通过申请教改课题、多媒体课件课题、精品课程课题等方式获得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多媒体网络资源素材,在借鉴己有课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使用的教材,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参考资料、现有同类课程多媒体课件等,开发出适合自己使用的课件。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以及大量的信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充分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逐步实现教学方法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五、结语
关键词:数字媒体专业实验教学复合型人才
一、探索与实践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产业的人才标准和需求
针对当前社会对于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可以知道,有关学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还应当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能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开拓创新的精神。其次,应具有一定程度的艺术素养,能够应用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依靠现代科技结合艺术思维进行网站整体包装与形象策划,宽带流媒体应用、网络动态影像、多媒体交互艺术、网络广告以及网络动画等网络多媒体艺术创作。再次,熟悉网站建设和多媒体制作的基本方针、法规及政策;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基本规律以及网站运行、商业网络的各个环节;具备充分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充分的思维能力等。最后,具备英语等至少一项的外语能力,能够自主阅读各类外语文献资料;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体制以及完善的道德品质,能够健全的与人沟通和交往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二)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当前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培养数字媒体产业人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因为它涵盖了艺术管理与设计以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的专业知识。用文化产业、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融合衍生出的数字媒体专业,以“科技为媒、文化为体”的理念将数字媒体产业中技术的地位和价值准确的反映出来。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以艺术设计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将设计艺术与数字科技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门学科交互的专业课程。探索与实践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教学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与科学的技能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进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数码视频编辑、动画制作、游戏、网络媒体制作以及平面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他们成为一名能够从事教育、人居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产品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娱乐游戏行业、影视广告行业、传媒业以及网络媒体公司等行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的方法及策略
(一)以适应课程专业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制作
人才、创作设计人才的需求进行实验教学现代教师可以从数字媒体产业水平提升和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数字媒体专业技术与艺术密切融合的特点在传统影视类高校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兼顾视听艺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融合,深化学校方面对管理、计算机、设计、影视等不同专业方向专业之间的复合交叉。除了对学生基本艺术素养的培养之外,还要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侧重于对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有关课程和专业的提升,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游戏程序设计”等有关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知识,开设中外优秀作品赏析、游戏软件编程技术、多媒体应用系统与制作等专业性较强的公共课,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开发及其IT技术、艺术素质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已有的基础教育体系进行数字艺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要从艺术与技术、技术研发、艺术制作、策划和创意等多个方面设置数字媒体管理、数字音效、互动媒体、游戏、数字动画、影视特效等专业课程和研究方向,包括与数字媒体产业市场知识、音视频处理、游戏编程、游戏设计、人机交互与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动画原理、影视理论以及造型设计基础等课程。此外,专业设置可以从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两个方面进行开展,前者主要针对学生数字艺术的技术开发、支持、指导等方面进行培养,后者则侧重于培养学生数字艺术编辑、设计、导演和创意等方面的艺术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师队伍和先进的技术实验室
为了使学生能够迎合时展的要求,使他们紧跟数字媒体的技术前沿并熟练掌握数字媒体专业的新技术,学校方面在实践和探索影视类课程的过程中建设实验教师队伍、数字化设备以及先进的技术实验室是主流机种,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首选。在建设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时的同时学校方面要注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因为实验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都比较快,且专业性、特殊性极强,更要注意同步影视动漫行业的发展情况等。实验教学作为当代影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模式的更新离不开科技手段的变化和仪器设备的更新。由于影视课程教学实验室的特殊性,我们一定要不断升级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不断提高和改进实验室的技术手段并健全实验室技术管理团队的建设。因为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室设备档次和配置的整体水平息息相关,甚至能够与当前影视动漫发展水平相挂钩,因此教学实验室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专长、有技术,既要具备使用、开发和维护设备仪器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实验技术。综合管理类型的技术实验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必须具备实验教学和实验设计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搭建数字媒体的专业实验基地,为影视类课程的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提供有利平台
搭建平台、应用网络,积极促进高校数字媒体教育与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以及社会数字媒体企业的交流和联系,致力于建设“学”“研”“产”于一体的数字媒体影视类教育平台,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灵感和创意,培养既善于经营管理又精通数字媒体产业内容的创意人才和管理者,让我国的数字媒体专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力量,使其能够更加稳健的发展。此外,学校方面还可以和研究机构和社会企业之间组建联合的数字媒体产业专业及其门下课程的培训网络,以应用技能培训为关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入“商业实战类”的影视类课程教育教学的教学理论和培训模式,为今后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尽可能落实数字媒体人才赴海外学习的工作,应用各种渠道和教学资源,为数字媒体产业持续的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积极组织数字媒体论坛等活动,为校内外的产业人才提供一个能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平台。
(四)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评价机制
数字媒体专业影视类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是短期内就能够完成的,尤其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更需要建立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以及激发学生创作的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此外,还要创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由各界知名人士、社会企业及高校方面共同筹集资金,形成固定的奖助学及体系,对于数字媒体专业经营管理人才、教育培训人才以及影视类人才等给予一定的资助和奖励。
关键词:慕课理念 多媒体专业 教学模式
一、慕课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及目标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对教学模式改革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慕课理念最早是由加拿大教授布莱恩・亚历山大在2008年首次提出的,随即便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专家的普遍认同,并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中。我国各大知名高校,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将慕课理念应用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有效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实现了巨大的创新。慕课理念下的教育教学是借助网络在线课程,对学生授课,在授课时间方面没有规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学习在线课程。同时,该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及考核体系也十分完善,有效地突破了传统课堂在时间及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慕课理念在教育改革中的有效应用,使得其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为此笔者就慕课理念下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一些积极的思考。
二、慕课理念下,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1.强化微课教学
由于全面实现慕课教学,成本较高,实际操作难度也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强化微课教学的方式,逐步实现慕课教学模式。微课教学主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知识及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容量有限,一般为约10分钟的视频课程,其课程设计成本较低,高职多媒体专业的教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制作微课。因此,高职教师可以加大微课教学力度,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方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开展微课教学比赛及相关教研培训活动等方式,强化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及其他专业微课教学模式的开展,从而为未来的慕课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鉴其他成熟慕课,并应用于多媒体专业教学中
慕课理念在我国的引进及应用的时间尚短,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很好。近年来,慕课理念也受到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重视,很多教育科研机构已研发出大量较为成熟的慕课,例如,超星集团开发的尔雅通识课程,就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慕课。因此,高职多媒体专业要想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多媒体专业教学效果,实现多媒体专业教学模式的慕课化,就必须在诸如大学生安全教育等课程中试行慕课模式,并总结其在该课程教学中的运行经验、存在的问题及慕课教学的相关规律等。在慕课教学模式下构建完善的考核及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新模式,并结合高职多媒体专业的实际情况,将其应用于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中,并为高职院校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实现慕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专业课程慕课化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课程基本都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也经受住了多年的教学检验,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尤其是在高职多媒体专业教学中,由于多媒体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实现多媒体专业课程慕课化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多媒体专业课程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把握好多媒体课程在内容上的虚实比例。同时,教师借助慕课模式的优势,可将多媒体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以虚拟视频的方式直观呈现出来。在学生通过慕课模式,掌握了必备的多媒体专业理论知识后,就可以通过实训及实验等方式,开展多媒体专业实践操作教学。这对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小结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慕课理念在高职院校多媒体专业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能有效弥补传统课堂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缺陷,实现多媒体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加大对慕课理念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相关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政,杨磊.慕课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
关键词:应用型;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Q8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迅猛发展,新兴了多媒体技术,并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多媒体技术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几乎涉及了高新技术的每一个热点,是具有交互特性的传媒展示综合技术。随着多媒体市场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00多所院校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专业。但是如何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办好多媒体技术专业,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以石家庄学院计算机系多媒体技术专业为例,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探讨一种适合应用型层次的、切实可行的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设计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设置。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学科和媒体学科向文化艺术领域拓展的新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融合,传统的广播、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 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
(一)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结合石家庄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确定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具备数字媒体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在新闻媒体、文化传播机构、影视制作公司、游戏软件公司、动漫设计与制作公司、广告传媒、网络传媒、教育与培训机构等数字内容相关行业,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系多媒体技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团结协作的精神及一定的人文审美素养,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1.系统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
2.掌握游戏软件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发游戏软件的能力;
3.掌握虚拟现实项目设计的基本理论,具有能运用相关软件制作三维模型的能力,具备开发虚拟现实项目的能力;
4.掌握数字影视制作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能熟练运用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技巧创作数字影视作品;
5.掌握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具备开展网站设计与开发、网络多媒体设计与开发的能力;
6.掌握数字媒体产品开发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则,具备组织、控制、管理、推广数字媒体项目的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
8.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9.具有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课程体系
1.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我系多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从事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加大了专业模块课程的学分比例(占总学分的25.7%),实践环节课程提高到总学分数的21.1%。如下表1:
表1 课程结构与学分比例
课程类型 课程内容 修习类型 学分数 学分比
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计算机等 公共必修 39 22.3%
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18
26 10.3%
14.9%
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专业基础课
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方向课 专业必修 35 20.0%
提高、拓宽课 专业选修 10 5.7%
公共选修课程 素质教育课 专业选修 10 5.7%
实践环节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大学生职业指导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专业必修 37 21.1%
课外学分 课外学分等
合计 175 100%
2.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目标,突出应用型院校特色
为突出应用型院校专业特色,提高教学质量,我系多媒体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认真调研,研计本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遴选出本专业核心课程,并围绕着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和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夯实学生专业基础,进一步强化专业骨干课程的重要性和在专业的地位。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数字媒体技术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软件工程》、《游戏策划与运营》、《三维数字建模技术》、《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通过这些核心课程的学习,毕业后能胜任游戏软件设计与开发、虚拟现实项目开发、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媒体设计与开发等相关工作。
(四)教学模式的探讨进行研究
1.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兴趣小组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我系教师不仅仅在正常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外还组织了很多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多种多样的兴趣小组。这些兴趣小组是由学生根据学生爱好和特长自发组织起来的,旨在能够进一步的学习。课外小组的指导教师由我系多媒体教研室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担任。这些课外兴趣小组内容多样,比如摄影兴趣小组、FLASH动画创作兴趣小组等、影视后期创作与制作兴趣小组、三维建模兴趣小组、二维转三维兴趣小组等等。这些兴趣以提高学生创作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利用课余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为目的。我系多媒体专业学生在省挑战杯科技作品比赛、信息技术大赛中荣获了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省三等奖。
2.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培养教学骨干
信息时代对多媒体专业的专职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多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更新较快;如果不与时俱进,有可能被时代所淘汰,无法胜任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因此,以“业务进修、进企业挂职锻炼、引进企业精英”为手段,从三方面提高专任教师业务和专业水平,培养成为专业教学骨干;使提高高质量教学和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成为可能。
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采取了校企合作或服务外包的方式,即将优秀企业精英或公司高级技术人员引进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聘请他们为客座教授,设立学术讲座,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意识,为学生的就业开辟了一条道路;还能通过与专任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进而提高教师本身业务素养。
3.打造良好的实践环境
我系本专业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安排有素描、色彩实践、构成实践、数字摄影实践、移动媒体游戏设计实践、动画设计制作实践、三维数字建模实践、数字影视节目包装实践、游戏设计制作实践、网站规划与建设实践、科研论文写作实践、电视节目制作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它们与毕业设计一起构成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我系多媒体实验室的设备均为具备图形图像处理的电脑,为实施教学与实践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系还积极与校企合作和进行服务外包,目前与企业建立了四个实习基地和2项服务外包,为学习实习与实训提供了机会和保障。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多媒体技术专业之一,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一直进行着实践与探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石家庄地方经济建设方面也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但是,与其他高等院校同一专业相比,在专业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如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的比例应占多少,培养方案应如何适应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等等问题;在培养目标方面还应该根据企业对多媒体人才的需求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适时调整等等。
参考文献:
[1]符蕴芳,徐军.地方高校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3431-3432
[2]韩凤英.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培养目标探讨[J].职业时空,2010(3):63-64
基金项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专业;大学生创业中心;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8-0000-01
Higher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Major's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Jiao Zhan,Gu Zhaoxu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ocation&Technology,Dalian116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students to carry out vocational Multimedia Special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he purpose,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ying on students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pioneerin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enter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some.
Keywords:Multimedia technology major;Student Entrepreneurship Center;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结合,以创业教育的理念促进就业教育,以就业教育作为基础,提高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过程及方法
(一)针对性的调查调研
在针对本校计算机系全体学生的创业调查中发现95%的学生考虑过创业,70%会选择自己的专业领域创业,80%希望参加与专业创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95%急需创业训练。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得出如今的高职学生已经非常重视自身创业素质的提高,需要在实体实践环节加强指导与带领,经过团队多次综合考察制定了适合于高职的创业教育,既以计算机系大学生创业中心为支点,一面开展专业技能学习,一面开展创业项目实训。
(二)基于计算机系大学生创业中心的“创业实践一条龙”服务
1.构建高职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服务体系,融项目化的专业技术创业指导。目前计算机系大学生创业中心下设5个虚拟子公司,每个虚拟子公司分别针对性制定了三年教学计划,分别由专业教师对每阶段教学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估。
2.多种多样的职业规划教育手段、方法。创业中心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协调各虚拟子公司负责人,每年通过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聘请行业专家讲座、辅助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带领商业项目、自找商业项目、自我管理制度建立(模拟公司)等活动,形成一系列的专业实践体系。
3.组织毕业生创业联盟,新老大学生共同探讨。专业教师团队定期帮助毕业生正确地处理创业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度过创业初期的生存难关;在校大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到师哥师姐的创业企业实地学习;新老学生时常网络交流,交换创意点子,交流创业经验,相互项目合作等。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的成效及业绩
(一)有效的融合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为一体,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创业素质
1.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目标性,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在创业中心的专业技术职务工作的锻炼期间,深刻理解本专业的职业规划与发展,使学生树立正确合适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2.有效的提高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的职业目标的转换率。在大学生创业中心的项目实践时期,学生通过制作多媒体项目、网站项目、自创项目等,有效的提高了专业技术与团队合作能力,为良好的职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有效的激发大学生学习、实践的动力。依托专业技术参加各种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荣誉感,激发学生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不断进取。
(二)近两年的主要工作
1.专业竞赛。近两年,在辽宁省教育软件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由创业中心团队制作并获奖的课件26部,参与锻炼的学生人数56人。其中参与省级精品课程3门的设计与制作。
2010年,在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中,由创业中心团队参与比赛获奖22项,参与锻炼的学生人数40人。其中辽宁赛区一等奖两名、二等奖两名,决赛三等奖四名。
2.项目合作。近两年,学生完成创业项目14项,参与锻炼学生人数28人。其中由孙璐伟、邵玉祥、孟祥帅、王亚军同学创建的塞班道网络电子杂志社出品多部电子杂志,在zcom网络下载量突破10万次,且孙璐伟同学已成功在北京塞班智能手机网就业,并积极准备自己创业。
近两年,创业中心完成校企合作项目6项,参与指导教师6人,参与锻炼学生人数34人。其中《山西省森林防火网》是创业中心虚拟公司大连飞翔传媒有限公司为山西省森林防火局量身定做的政府性综合网站项目。
3.课外活动。近两年,组织聘请行业专家讲座4次,参与学习学生人数250多人。其中全国著名英语教学专家及人生指导专家杨辉老师的《职业人生规划》影响甚广,学生触动非常大。
近两年,组织假期参与企业创业实践项目活动多次,参与实践学生16人。
近两年,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参与实践学生46人。
4.师资队伍。近两年,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学习4人次,参加专业会议8人次,到企业走访调查多次,并在2010年荣获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总结
通过围绕大学生创业中心的系列活动的形式,巧妙的把创业教育纳入学生的正常学习工作,构建计算机多媒体专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在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1]龚丽.大学生创业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J].
[2]练晓月.试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
[3]应金萍.基于"四个象限"的高职创业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J].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在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作为合格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感悟能力,具备较好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自我,具备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关键词] 综合性院校;影视;新媒体;人才培养
北京电影学院是我国惟一的一所专门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近年来,伴随着谢飞、郑洞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贾樟柯等历届毕业生在电影创作领域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国内、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笔者曾以国内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北京电影学院进行学习、交流,师从该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会军教授。张教授从事影视教育30余年,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笔者对北京电影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以期为综合类院校的影视及其相关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影视行业产业化的步伐加大,国内各综合性院校纷纷开办影视专业。进入90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平台的数字化媒介大举进入并改变人类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时候,影视产业无疑充当了数字化时代的先锋。在经济发达国家,以数字化视听和互联网为主要运作平台的新媒体艺术开辟出以电脑游戏(CG)为代表的全新娱乐产业。我国各高校不失时机地把握这一时代脉络,或在影视专业里开办新媒体艺术方向,或创办独立的新媒体艺术专业。比如笔者所在的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就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以后又相继开设了网络艺术设计专业和动画专业。影视专业和新媒体艺术专业是共生共存,互相渗透的。比如,多媒体集图(图形、图像)、文(文字)、声(音频)、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在多媒体的四大类组成媒体中,与影视有关的媒体就占了两类:声和像。至于动画,与电影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因为传统动画本身就是电影的一个片种。因此,学习和借鉴北京电影学院56年电影教育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结合各自专业设计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能够有力地推动各综合性院校影视专业和新媒体专业的健康发展。
一、培养目标定位
电影学院实行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正如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所说:“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电影的大师。而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始终树立培养电影精英和大师的意识,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精英教育。”①与其他学校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不同,电影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不多,学生小班上课,教师大多有比较丰富的创作经验,教学内容更多的是一种以经验为基础的风格化教学。由此可见,电影学院的培养目标不仅是精英教育,还是专才教育,“就是学生毕业出去以后,至少能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是非常精通的,录音系出来一定是一个合格的录音师,美术系出来一定是一个美术设计师,摄影系出来一定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②
电影的巨额投资、传播方式和长度等决定了各环节对创作人员技能要求都非常高,因此决定了作为中国电影教育专业性院校的电影学院定位于电影的精英教育和专才教育。而作为综合性院校,学校的性质首先就决定了影视教育无法在本校占据核心地位,加上师资和招生人数的限制,即使开办影视专业,也无法具备电影学院那样的精英教育和专才教育的条件。因此,笔者建议,综合性院校的影视专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面向那些对影视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行业,走大众教育和通才教育的路子。比如培养电视的片头、片花制作人员,宣传片创作人员,非线性编辑人员等。对于新媒体专业来说,专业特点决定了对学生影视技能素质要求不像电影制作那样高。因此也适宜走大众教育和通才教育的路子,培养学生影视创作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内容设置
由于北京电影学院定位于电影创作的精英教育、专才教育,所以严格按照故事片的创作环节来设置专业,文学系、导演系、表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等专业划分非常细致。但对于综合性院校新媒体专业来说,由于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与影视有关课程的内容不可能像电影学院的教学要求得那样全面、深入,只能集中于影视创作的核心环节,即编剧、摄影、剪辑三个环节,至于其他环节的创作方法,简单了解即可。
学习影视创作最基础的课程就是《视听语言》,如同学会写文章首先要认识字、词一样,学习视音频创作首先也要认识各种视听元素,而《视听语言》就是介绍各种视听元素的课程。这是新媒体专业影视教育所必须开设的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还应开设包括视音频构思、拍摄、剪辑三个基本内容的核心课程。如北京印刷学院开设的《DV摄影》和《视音频采编技术与应用》就是这类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院校还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设计相关的应用课程。
其他综合性院校的新媒体专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以外,结合专业方向,设立相关课程。在具体操作中,还要注意以下的问题。
1.坚持专业特色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的专业特色是“突出艺术与科技结合、注重艺术与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影视相关课程教学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与电影学院主要讲授以传统媒介(摄像机、胶片、编辑机)创作不同,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影视相关课程从设立之初就坚持新媒体的特色,在创作核心课程里主要讲授使用DV机、个人电脑和相关软件对视音频进行采集、编辑的技能。这些数字化设备与传统的影视设备相比拥有极高的性价比,而且自动化程度高,容易上手。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投入,而且体现了专业特色,又顺应了影视创作的发展潮流。
2.技能、创作并重
电影学院创作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既注重创作技能的传授,又注重创作思维的培养。比如摄影课,不仅教授摄影机、灯光等的操作知识,而且教授构图、场面调度等摄影思维。其实,连目前社会上知名度较高的设计培训机构也比较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因此笔者建议综合性院校影视或新媒体专业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创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方法
“讲中学”与“做中学”是影视教学的两个基本方法。目前国外的影视创作专业大多采用“做中学”的方法。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研究生在一入学的时候,都要修一门必修课――“507 制作”:要求在一个学期内,学生用数字DV拍摄5分钟左右的小故事,大约每两周拍一个,共5~6个。每个学生都需要独立完成从剧本到拍摄和剪辑的所有制作过程,遇到问题就向教授和助教求教,所有的技术问题,基本上都是通过边做边问的方式解决的。③
电影学院各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也设置了大量创作实践类课程。以摄影系电影摄影方向为例,在《摄影镜头的使用性能与技巧》《广告与MV创作》等课程中,创作实践作业的学时所占比例为1/3;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理论讲授和实践实习的学时各占一半。
所有的艺术创作与影视创作一样,都要通过从浅到深的操作实践练习去掌握,光靠讲与听是不行的。新媒体专业大多是创作类的,也应该提倡“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提倡“做中学”不仅要增加实践教学,还要适当改变部分课程的教学方式。比如根据视音频作品直观性强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结合大量实例进行讲授,使学生比较形象地理解讲授内容,列举的实例不要只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学生的习作,因为学生习作中有优点也有不足,更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应该适当增加讨论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点评作品时,鼓励学生参加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互动方式,不同观点的碰撞有利于激发创作灵感。
四、师资队伍
影视教育属于比较特殊的教育门类,大量的知识内容是经验性的、感性的,而非逻辑的、理性的,它非常需要言传身教,并同时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悟性和出色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影视教育的这种特殊性,首先要求师资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影视的创作课程大多由活跃在一线的、经验丰富的创作人员担任。1979至1986年,隶属于北京电影学院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也为该校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拍摄实践机会,彻底改变了“”前电影学院教师只会讲课不会创作的历史。教师的创作经验与理论研究相结合,使教学、研究与创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正是有了这样经验丰富的师资作保证,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教育才能够在中国电影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
电影学院影视教育的成功充分证明了师资实践经验的重要性。但中国目前影视教育师资的总体状况是:由于近几年影视艺术专业的规模急剧扩张,影视艺术专业的师资很大一部分是在边教边学中由文科专业转行过来,师资队伍的影视专业理论素养,尤其是实际创作积累相对缺乏。另外,除了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几个专业院校外,综合性院校的影视专业由于师资或设备的缺乏,即使是在本科阶段的影视教育也偏重于史论,而非实践教学。这些学校的影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进入影视教育领域,就成为大批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以笔者目前所在的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博士生班为例,12名学生中有9人有过工作经历,其中2人曾经做过大学教师,现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5人目前仍是大学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在脱产攻读博士学位的7个人中,大部分都表示毕业后理想的工作是去高校。但就是在这12人中,仅有2人在本科或硕士阶段接受过影视技能教育。作为电影专业院校尚且如此,遑论其他综合性院校了。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影视教育师资实践经验的严重匮乏。
这种状况是目前高校引进人才过分注重学历和中国影视教育普遍偏重于理论的矛盾所共同造成的,短时期内很难解决。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缓解:一是聘请其他院校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做兼职教师,既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指导,又可以对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进行言传身教;二是聘请有关的行业技术专家、从业人员来院短期讲学或开办专题讲座,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三是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送现有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四是可以在课时安排或设备使用上为现有教师提供实践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实践经验。
注释:
①② 张会军:《构筑中国电影教育的“鸟巢”――访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会军》,《艺术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1页,第12页。
关键词:大学英语;翻译;网络环境;教学模式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逐年推进,为了培养学生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入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中,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灵活、便捷,使教师的教学理念逐步得到新的发展。
一、拓展课堂教学内容,打破课堂教学局限性
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只依赖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不完整的,课堂上“教师讲,写板书,学生听”的模式,一节课所学到的实际内容也是有限的,所以,有效地借助网络的无线传播技术,拓宽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大学英语教学突破课堂,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
首先,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网络的形式开展,可以创造出一个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方式,没有和教师面对面的拘束,使他们在网络的便利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既有广泛性又有自由性。其次,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是需要阅读大量的英美文章,例如“Three Days to See(Excerpts)”“If I Rest,IRust”“Human Life a Poem”,这样的美文都可以加以背诵,再用自己的方式翻译,再对比名家翻译,以增强自身的阅读、翻译能力,在课堂正式开始前,往往需要大家做好预习工作,这不仅为教学课堂节省时间,同时也会有效率的学到翻译中的精髓。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将备课中需要学生提前预习或者课后复习的文章放到校园网上,以供学生更好的学习琢磨。
二、展示翻译教学,增加英语练习机会
大学对于英语翻译教学使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是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教师制作有个性的英语教学多媒体课件以供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的翻译教学课件时,要使用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面的手段,对学生的大脑映像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把概念化的翻译内容形象化,把僵硬化的翻译内容生活化,更贴近国外生活的翻译语气,这样就会使很多难以理解的翻译理论变得灵活生动。同时还要对中英文互译的语句顺序,方法技巧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总结,也要针对一些特殊的语境、语段补充与之相关的中西方的差异文化,从而使学生能够系统熟练地掌握英语翻译的关键知识。
运用大学英语翻译的多媒体教学对原有的方式有所改变,首先摆脱死板,做成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中英文翻译内容后,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逐步提高翻译水平,还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这样就不会被格式化的教学所局限,既节省了时间又成了有层次的教学。其次,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喜好、水平安排多个链接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且自主的学习翻译内容,对于完善当代大学英语翻译课堂内容,营造恰当的外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习精髓,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共建翻译素材库,满足师生共同需求
多媒体翻译教学课件是新模式的重要要素,它的设计与制作单靠个别教师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教师作为单独个体,他掌握的知识结构和时间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所以新教学模式更加强调共建素材库,资源共享。
媒体融合时代的来临与“全能记者”的诞生
作为一种新作业模式,媒体融合强调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谈到媒体融合对未来新闻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蔡雯指出,未来的媒介最需要的是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②事实上,媒体融合的现实已经催生了一批新型的编辑、记者。例如2002年,背包记者这一概念首次出现,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历时半个月,横穿阿富汗,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上播出。他的成功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媒体融合时代对全能记者的呼唤。
2009年8月11日至14日,佛山传媒集团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2009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先后在《芝加哥论坛报》和《底特律新闻报》担任媒体融合部门负责人的希诺乔萨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不是具体运用什么样的媒体平台,而是传统媒体文化要向媒体融合文化转变。”③媒体融合对于新闻人才的新要求刺激着新闻教育的改革。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认为:“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④也就是说,媒体融合要求的是全能型记者,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和编辑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在打造全能型记者的目标模式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9月率先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招收“媒体融合”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融合新闻”教育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⑤
国内新闻院系媒体融合新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媒体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各种类型的媒介组织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这个大趋势,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如何打造全能记者已经成为国内各新闻院系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校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在框架上是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的,比如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些老牌新闻院校纷纷在自己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调整,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02年成立传播系并开设了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2009年起设立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提出了“旨在培养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网站开发与编辑、互联网信息管理、媒体调查与分析、媒体经营管理等技能,适应性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文理交叉特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不过,国内目前创办的这几个媒体融合专业都深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融合专业的影响,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室配置,都参照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未来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路
由于“媒体融合专业”目前还在探索与尝试中,虽有一些成功的个案,但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并不成熟。加快进行现有专业设置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新闻教育发展、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新闻学专业调整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有几个核心环节应该被纳入思考重点:
调整现有新闻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目前,国内新闻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进行的。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进行设定的。这种按媒体分专业的做法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⑥网络兴起之后,一些新闻院系迅速做出相应变革,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但也只是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看做是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媒体而已,事实上,网络等新媒体与以往媒体相比具有强烈的融合气质,它们的兴起直接改变了整个传媒格局,并且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因此,在此背景下,增加新专业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适当调整。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来重新规划设计专业,一方面要考虑在已设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新的数字媒体专业或者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多媒体应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调整传统专业,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因此,调整后的专业方向的基础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当前新闻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与新闻学专业的其他方向打通共享;而专业核心课程则将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性核心专业课程(新闻采、写、编、评论、摄影)与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相结合,力图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整合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
设计与就业市场环境接轨的专业教学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单一媒体化的专业设置,往往是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具体课程的。特别是实务类课程,比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规划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是专门开设的广播电视类课程往往也是以选修课出现。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开课程更是以广电为主,报纸的业务甚至都不会涉及。以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融合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正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所说,全能记者最重要的素质不是能够掌握所有的先进采访设备,而是具有媒体融合的意识。全能记者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第三个层次是既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新闻媒体人才需求与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对接是中国新闻学界和业界一直在沟通和对话的问题,也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新技术的发展使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与业界的联手,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在未来的专业设置上,我们不妨考虑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新闻学学科职业技能培训的环节,强化大学学术背景下的职业训练倾向,实现学生的“按需生产和供应”应该是未来新闻教育调整必须强调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甚至可以考虑把网络媒体的实习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受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新闻学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这与新闻学科的强实践性特性是相违背的。因此,创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不但需要我们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大胆改革,还需要在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管理的改进等方面做同样的努力。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学院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师资培养应该不局限于高校内部的进修,参加网络媒体的一线实战应该成为学院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学院要积极探索通过与业界衔接、与学界衔接、与技术行业和相关专业领域衔接、与国际专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衔接等途径,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为河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时代新闻学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号JX06-Y-14)研究成果。]
注 释:
①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7)。
②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战线》,2005(9)。
③《国际媒体专家谈“媒体融合”――“2009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观点概述》,《中国记者》,2009(9)。
④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新闻战线》,2005(8)。
⑤尹良润:《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初探》,《东南传播》,2009(3)。
⑥高钢:《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四大基础元素的构建》,《国际新闻界》,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