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世界经济发展状况

时间:2023-10-07 15:57:27

导语:在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成为一国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服务经济的测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指标不足以科学地测度服务经济的发展状况,本文从科学合理性出发,在原有指标上进行扩展并构建了一个以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四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有七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设有14个三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服务经济 服务 指标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服务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界限因为相互融合发展而日益模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及在国民经济中不断提升的地位催生了对服务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服务经济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概念,学术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从规模上来说,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且服务业就业人数在整个国民经济就业人数中的相对比重超过50%的一种经济态势可以看作是服务经济。当今的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正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经济理论体系中对服务业的解释很少,所以对服务经济的测度和正确认识可以帮助公共权威机构和公司对经济发展或自身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和规划以及制定正确的政策。对服务经济的测度指标有助于我们准确了解当今经济服务化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服务经济国际化的程度以及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度。现有文献对服务经济的测度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比与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比两个占比指标,服务业GDP占比50%以上且服务业就业占比50%以上的经济形态为服务经济,显然,两个占比指标是不足以全面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本文从科学角度出发,结合各文献的结论并抓住主要指标,从整体上把握并构建服务经济的指标的体系。

二、两个占比指标不足及其原因

两个占比指标是指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本文将这两个指标简称为两个占比。用两个占比指标衡量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是因为只用这两个指标去测度服务经济,不能准确和科学地反映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准确表现在两个占比太过单一,有些贫穷国家没有工业,如非洲一些国家,牙买加和印度等只有农业和服务业,通过两个占比测算出来的值很高且超过50%,但是这些国家并没有进入服务经济。而且服务经济不止是服务业,只是服务业相对发达,因此对其它产业的测度也要体现出来。科学合理的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度量、比较、预警等功能,指标选择需要符合:(1)科学性与可行性;(2)完备性;(3)动态性与静态性结合;(4)区域性与可比性等原则。这样才能够全面以及深刻地衡量出测度对象的水平。现有的测度服务经济的两个占比明显不符合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本文确定了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源头指标、中心指标、演进指标、最终指标。一级指标下有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有14个三级指标,这四个一级指标所包含的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成了服务服务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服务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原则和各指标的功能内涵,在此进行归类,构建了一个包含四个一级指标、七个二级指标和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衡量服务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体系框架如表1所示。

中心指标中除了原有的两个占比,新增了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和服务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的部门贡献。源头指标和演进指标以及消费指标都是新增的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

第2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的背景下,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应对措施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通常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资料等活动的全球化,使全世界经济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也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深刻影响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正因为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体现在多方面,所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是众多国家需要面临的经济难题,中国也不例外。基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历程,目前已走在改革的深水区,经济体制改革尤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因此探讨分析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和深度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难历程中,中国一步一步走向对外开放的道路,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许多发展活力,但是其作用和影响力相对较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经济加快了与世界经济的融合过程,不仅仅局限于引进外资、发展简单加工制造业,而是在资金、投资、生产资料等多方面的活动中积极参与,与世界经济日益接轨,同时也加强了与各国经济往来沟通的联系,成为全球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国家。搭乘经济全球化的顺风车,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影响力,是中国经济发展在新世纪迈出重要步伐的表现。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中国经济的鼎力支持,中国经济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是当前世界经济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有利于中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基础基于全球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由此要求经济的发展更多是有市场经济自身发挥作用,减少政府干预的深度和广度。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推动下,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的注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这就从外部环境方面要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避免出现改革进程缓慢,政府在经济中管理过宽。加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世界竞争,有利于中国经济尽快走出去,避免陷入改革陷阱,同时也是顺应时展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必要措施。

三、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进一步加大贫富差距,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中倡导积极竞争,讲究优胜劣汰,给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扩大开放的中国吸引了许多外商投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技术、新思想等新鲜事物,给中国本土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竞争激烈,使得中国本身已有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此可能会引起收入差距过大、人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这对于年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需要引起国家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广泛关注,并积极采取相应举措调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给我国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更大挑战

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挑战。在西方国家日益成熟的创新发展模式下,中国微观企业创新驱动能力不足,难以与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同台竞争,会进一步挫败中国企业竞争力,难以应对经济全球化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转移,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低端、无附加值简单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聚集区,威胁自然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中国当前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全球化虽然带来了资金、技术的交流,但同时也加剧了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限制。

四、中国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措施

(一)政府政策方面

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各项挑战,政府政策制定方面需要诸多努力。首先,应当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从顶层设计方面,限制政府活动,避免政府过多干预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继续推出经济开放区的开放优惠政策,吸引外国资本注入的同时,为我国企业发展走出去提供广泛平台,扩大开放领域和深度。最后,加快完善我国贸易政策法规,规范国内市场准入原则,促进良性竞争,同时积累外贸摩擦处理经验,为应对发达国家设置的贸易壁垒做好准备,减少我国企业商品走出去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损失。发挥政府政策的规范性作用,有利于我国企业更好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竞争中,有利于提高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

(二)微观企业方面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表现出积极参与的姿态。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更要注意自身的发展契机。一方面,企业应该从各个方面增强自己参与经济竞争的实力,这样才能更有自信的站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比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改善服务态度、专注产品质量等方面,为跻身于世界知名企业而努力。另一方面,企业在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找准自身定位,汲取先进经验,改善自身不足之处,为企业发展走出去积累经验。微观企业的主观努力发展,是决定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恿Γ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文化觉醒方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生活方面的冲击,也给中国国人以强烈的经济文化冲击。外来文化给本土文化带来了相当大的冲击,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适应的过程,是中国迈入世界经济大门的重要表现。资本主义文化的入侵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众多影响,是继续坚持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西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给中国经济发展严重冲击,在此关头,中国人民需要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影响,唤醒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侵扰。

依据本国国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发现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从政府政策、微观企业、文化觉醒三方面积极措施积极协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施咏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J].国际经济观察.2006,(1)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发展战略;科学内涵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016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进行讲演的时候,提出了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即中国与周边国家要在贸易上相互往来,且要将本国的贸易优势保持下来,并在贸易交往中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将新的贸易合作模式构建起来,即中国在贸易上要与各个国家之间紧密联系,通过贸易合作而共同创作贸易发展的空间。在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同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详细阐述,以明确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目的是促进中国与周边各国的共同发展。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在国会上进行了演讲,在演讲的内容中就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思想,将“海上合作”重点提出来,明确各个国家要将海洋环境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将海洋作为各个国家贸易交往的纽带,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共同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由此而构建起来。在目前的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海洋和陆地兼顾而构建了经济贸易发展路线,以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1“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区域经济呈现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规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已经30多年,经济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快速增长,已经达到了两位数的水平。[1]从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4000亿美元,经过了20多年之后,到2014年,就已经超过了10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从20世纪90年代18%的占有率,到2014年提升到14%。

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快速轨道,就需要启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一,中国在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战略上采用了“引进来”战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这一发展战略已经失去了战略优势。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价格逐渐提升,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生了转移,逐u向低成本国家流动。其二,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对外投资需求量增加,除了美国和日本,中国成了第三大投资国。其三,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很多的国家都开始对中国的产品有所需求,包括技术以及资金等,都要寻找新的市场而满足各国相应的需求。其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特别是中国目前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快速增长,就承担起全球经济发展的责任,与邻国要友好相处。这些国家可以与中国进行多方面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促进互助,共同发展。

为了促进中国与合作国家的密切贸易往来,就需要将贸易合作平台搭建起来,以将各国的贸易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不断地挖掘本国的经济优势,以形成多经济发展,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与周边的贸易合作,需要重点面对的就是海上贸易合作的安全问题。中国的对外贸易中,特别是能源进出口方面都需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这里是险要的地理环境,如果海岸线被封锁,就会非常被动,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贸易安全。为了确保中国的对外贸易畅通,就需要确保中国的海上通道以及陆地通道的畅通。“一带一路”战略是迎合了时展环境而搭建的贸易合作平台,以为国家贸易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促进国家贸易安全的增强。

从中国的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中国的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被拉大,特别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优先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而且成了中国的贸易发展之地,所以目前在经济水平上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上不占有优势,导致经济发展存在着滞后性。[2]虽然中国政府在近年来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发展而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采取了诸如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的一些措施,但是,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上依然相对缓慢。导致中国在经济发挥中,区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

中国在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上启动了“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国家多与西部地区毗邻,具有很大的合作空间。这就意味着,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可以把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挖掘出来并使得经济开放的区域不断扩展,这不仅对中国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还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

第4篇

摘要: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资源密集型支柱产业,面对着生活、生产用电的强劲需求,面对着资源、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约,警以科学发展观审视电力行业的发展,在注重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电源结构循环经济

电力行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的生产经营与这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力行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它以煤炭、水、石油、燃气等各类资源为依托。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应遵

循“经济发展应与环境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代际之间的公平性,合理高效地使用资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不断追求用最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1,电力行业

电力行业可细分为电力生产业和电力供应业。其中电力生产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力发电和其他能源发电。电力供应是指利用电网出售给用户电能的输送与分配活动,以及供电局的供电活动。

电力行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电力工业的产品不能储存,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时性,如果发电量超过需要量会形成浪费,发电量不足又会影响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或生产的必需品,电力需求缺乏价格弹性。三是,电力生产具有差异性。

一般来说,大容量,带基负荷的火电或是核电在出电比较稳定的情况下运行最有效率,而水电与中小型燃气电站则可以跟随符合的变化灵活变动,甚至在特殊的要求下快速启动。

(_1Jp60)

2,我国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火力发电比重偏大,能源、环境压

力大。尽管20__年以来水电发电量有了较快

增长,但是我国电力供给够不合理的状况并

没有根本性改善。从表中看,火电发电量的比

重自20__年以来一直保持在82%以上的水平;

水电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影响波动较大,供给

不稳定由于建设周期较长,核电发电量占全

部发电量的比重上升缓慢可再生能源主要

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量微乎其微。火力发

电比重偏大,使得我国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对

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造成压力。我国人均能源

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我国单位

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水平又明显高于国际

先进水平。同时,火力发电主要以煤炭为原

料,并且未对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

造成高额的环境成本。烟尘和二氧化碳排放

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

%来自干燃煤。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成果显示,

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

2.2电能利用效率低下。就电力行业而

言,与世界电力工业的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

电能效率较低。我国电网综合损失率在8.

5%以上,而发达国家平均在6%左右;就用

电部门而言,我国目前八个占工业部门能源

消费总量73%的高耗能行业其单位产品能耗

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中国的工业部

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每年多用能源约2.3

亿吨标准煤。

2.3电力行业的制度改革不彻底:其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尚未协调。电力行业是

关乎国家整体利益的关键行业,具有自然垄

断性,完全自由竞争不可行,但是,垂直一体

化的垄断模式亦存在诸多弊端。缺少竞争的

压力,造成其服务质量不高,供给不足,但又

享受高额利渴缺乏提高效率的主动性,欠缺

创新能力、管理水平,而造成能源利用率低、

浪费污染严重。其二,在电价改革方面,销售

电价缺乏弹性,不能根据用电的峰谷差别调

节用电时间。另外目前只有发电侧的上网电

价和供电侧的销售电价,而未出台输配电价。

其三,在融资方面,国有资本对对民营与外国

投资存在“挤出”效应。由于五家国有发电集

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

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两家电网公司(国家

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均脱

胎干国电公司,“厂网分离”实际上难以实现,

在竞价上网中不同性质的资本处于实质性的

不平等地位。

3.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3.1发展循环经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

理,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

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对

污染进行全称控制,实行清洁生产,遵循3R

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可循环

我四电力供给结构发展状况单位:%

一i年份澎

发电量100100100100100100100

毫水电2o’4¨鬣

火电79,679.882.480.982,782.682,2

-蜘_一0篓00

图表来源:20__中圜与世界经济发展 报告,P258

recycle)。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即

通过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用电方式,在完成

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

需求,达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低

成本电力服务。具体而言,在生产过程中合

理转化一次能源,提高能源的转换效率,减

少自身的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及废物的产

生,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在输送过程中,提

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减轻电场、磁

场的影响等。

3.2优化电力结构,推进发电资源多样

化。一是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我

国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可开发容量喂378{L千

瓦,而目前开发利用的不到25%,应优先发

展水电。另外,充分利用可再生的太阳能、风

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减少一次能

源的消耗,推进电源的多样化。二是,根据我

国的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优化电力的地

理格局,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北电南送,北煤

南远西南、华中地区以水电开发为主,东北、

华北、西北以火电为主,华东、华南沿海地区

适当建设核电。

3.3构建电力工业的核心能力,重视技

术创新,提高电能利用效率。具体而言,电力

行业应在区域、国内、国际的竞争中快速实现

知识的获取、积累、激活和运用的能力,针对

当前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以人为本、以知识为

主体、以信息为主导、以网络为纽带,积极创

新:在发电方面降低成本、保护环境、节约能

源在配电方面建立统一的竞价上网机制;在

送电方面加强全国电网联网工程中电力传输

的安全性、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建海中国产业前景报告【M】中国

时代经济出版社,20__

【2住长胜20__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报告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_

【3】厉无畏,王振21世纪初中国重点产

业的发展与前景展望【MJ学林出版社,20__

【4】于洋等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时展;要求

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初中英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为其日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于时展要求进行探讨具有着重要意义。

一、初中英语教学要拓展学生的视野

从英语教学的本质来看,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即是外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强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即是更好的了解英美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由此,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促进初中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英语教师要能够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野进行英语教学。一方面要注意整合我们的教材,同时,也要能够依靠各种途径对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结合英语教学传授给学生。这样才能够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读死书,死读书”。

二、注重沟通与交流

英语本身就是一门沟通与交流的艺术。初中英语教学,一方面要加强对于学生写作、阅读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学生运用英语作为载体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笔者认为要想真正的深入到英语内涵的学习,则必须注重英语教学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整个英语学习过程之中,初中学生要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在习得英语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在实践过程之中将英语基本知识转化为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这样才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所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三、培养英语思维

从目前我国初中学生英语教学过程来看,亟待培养英语思维。由于初中学生对于英语语法、英语词汇、英语常用语等把握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在此阶段采用多元化的英语教育教学手段进行英语思维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可行性。运用英语进行思维,而不是将英语翻译成中文后才能够理解,是英语学习所要达到较高境界。初中英语教学要以此为目标,经过长期的英语教学,积极的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 影响因素

通过相关数据的调查发现,我国经济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遥遥领先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可以说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奇迹。但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所有区域经济都得到高速发展,不同区域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论是整体经济表现,还是个人收入。如果此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所以必须提出具体的措施应对。

一、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区域性差异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从我国农村到城市,沿海到内地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释放,多个领域取得了高速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更是令世人瞩目,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经济的腾飞也改善了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百姓生活逐渐有所好转。但是随着多年的经济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由于我国地理面积广阔,城市众多,并不是所有的地区经济都得到高速发展,有些城市位置、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发展迅速;而有的城市较为偏远,基础设施又不够完善,从而影响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无法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基于现阶段的中国区域经济分析,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呈现出两极分化情况,以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最为快速,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则较为迟缓。此外,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严重的失衡状况。

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资本因素

对于资本因素进行分析,主要是对人力、物质以及土地等内容进行考虑。对于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性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以物质资本的方式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两个方面。区域经济增长出现差异性,主要影响因素在于资本要素,可以统计和对比不同区域的资本总量,从而可以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和速度进行科学分析和衡量。

(二)劳动要素

对不同区域的就业率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也就是说劳动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具有一定影响。对于就业率的调查,主要是对正在社会中从事可以获取报酬的人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劳动要素,可以对该区域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掌握,科学评估该区域劳动力现状。

(三)技术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发展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下,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某个区域具有较为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可以体现出此区域的经济发展较为发达,并且可以做到与时展同步,与时俱进。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技术要素主要在以下三点内容中体现:第一、科技人员的力量。如果该区域具有较多的科学技术人员,可以说明该区域科学研究较为领先,科技创新能力强,对于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全社会领域的研发费用。主要包括土地建设、劳动力以及仪器购买费用。此项资金投入的越多,那么可以提出此区域的经济活动越活跃,则可以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三、专利授权数量。该区域如果具有非常先进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那么更有利于进行产品创新活动,同时在国家的认定下获取专利。所以说区域经济越发达,则该区域专利产品也会更多。

三、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针对当前阶段的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必须提出有效措施,改善此种状况。一是吸引投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需要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外商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直接影响。该区域地方政府需要制定出利于招商引资的政策,给与投资项目一定的优惠措施,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提高基础生活保障。在经济发展缓慢的区域,容易出现人口流失的情况,人们多数会到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基础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当地政府必须开展有效措施,增加人们相应补贴和补助,从而使人们基础生活得到保障。三是鼓励年轻人创业。对于经济落后的区域,在积极引进外商的同时,还需要对本区域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地方政府需要将流失的年轻人进行笼络,鼓励他们返回家乡进行创业,推动家乡经济建设。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贷款政策,为创业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等优惠措施,从而解决年轻人创业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四是吸引高校毕业生返回建设家乡。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有技术又有实力,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所以经济落后的区域政府必须对毕业生提高重视程度,为毕业生提供基础生活保障,或者解决编制等等问题,从而解决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社会发展必须紧紧遵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想,尽管在经济发展阶段出现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性,还需要我国政府和人们共同面对。加强对影响因素科学深刻的分析,充分认识到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的差异性,从而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防止差异性扩大;经济落后区域也需要不断开展相应对策,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减小经济发展差异性。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特点

在当前的发展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随着国际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和趋势。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外部影响因素仍然较多,各种原因相互融合,国内因素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企业经营压力过大的情况下,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不容乐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不断,我国对外贸易存在诸多挑战和机遇,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其显著地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是优势和劣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势。自经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复苏阶段,在民众对商业市场的逐步恢复信心的过程中,国际市场金融局势紧张的问题得到缓解,而私人消费与跨国投资也在不同程度的基础上得到恢复。在国际形势大背景的驱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的状态主要表现分为两方面来探讨。

1、我国对外贸易的优势

第一,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之下,我国对外贸易在新兴市场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商务部门最新公布的信息,到2010年,中国与新开发的市场双边贸易强劲,中国已经成为贸易重要的出口市场,根据相关的资料显示,中国已经成为继日本,韩国,东盟,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第一贸易伙伴与第一出口目的地,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出口目的地,是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

第二,自2010年以来,中国坚持应对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冲击,在实施了一系列计划之后,中国的经济结构进入到快速调整与发展的阶段,随着中国的国民经济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已经出现回升与稳定增长的趋势。

自十二五之后,一系列规划的实施为经济诸如了新的活动力,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工业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伴随着各级金融系统鼓励民间的投资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国的经济获得了有效的支撑,持续平稳的发展。

第三,多双边经贸合作的主流形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相应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相关的环境,在国际金融行业深受打击的过程中,全球化的基本发展态势依旧没有根本改变,在多边贸易仍然为国际贸易主流的情况下,产同国际贸易的持续发展,依旧是贸易发展的主流。这对于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我国而言,亦有利于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

第四,国内企业竞争力和活力的继续增强是我国对外贸易行业继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基础和源泉。经过金融危机的考验,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继续提高,伴随着中国贸易活力的持续增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档次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就对外贸易的人才和资源开发而言,依旧具有较大竞争优势。人口基数大,表示可塑性人才的来源较广;对外贸易中服务产业的开发力度和贸易程度不高,这就表示我国服务业贸易的发展潜力大、可开拓性足。

2、我国对外贸易的劣势

第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力度和保护程度不足。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也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中国与美国,日本与欧盟等国家与地区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峻。中国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缺乏响应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于1982年出台《商标法》,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但直到现今为止,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绝大多数企业中依旧较为淡薄,也并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企业的相关重视。

伴随着企业基本员工的变动,泄露原单位商业秘密的现象十分普遍。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的最为重要内容虽为商业秘密保护,中国的相关法律也对词做出了相关具体规定,但为数众多的企业与个人对商业机密的保护依旧认识的不够深刻。

第二,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力度不足。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各国市场竞争的增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外需增长减缓。在现阶段的发展状态下,世界经济仍然在复苏,不确定的因素依旧较多,世界经济依旧在内低位徘徊。2011年二季度以来,大规模刺激性政策到期或效应逐步减弱,美国与日本经济复苏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复苏虽然超出预期,但由于内部失衡加剧,后续增长依旧乏力。

第三,世界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的加强,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障碍增多。

第四,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生产要素成本的提高,也制约着我国对外贸易你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1、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始终保持者持续增长的态势。尽管金融危机后,收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2、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分布不合理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较充分的是加工贸易,主要的对外贸易商品集中轻工行业,如:服装生产、玩具加工、高科技产品的下游商品加工。而服务贸易等产业发展还不充分,新兴产业发展等开拓力度还不足。

3、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和深化,国际环境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也在不断增强,各国政治形势和经济格局的变化始终牵动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每一根神经弦。

4、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除了包括一般贸易、补偿贸易、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租赁贸易、易货贸易,还包括出料加工贸易、保税仓库进出境货物、保税区仓储沌口货物等。

结语: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的影响下,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一直保持增速,但其发展存在较多不足,需要改进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参考文献:

[1] 于海.我国与新兴市场贸易增势强劲[J].机械制造,2011,(03)

第8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发生转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与科技部随后制订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总体目标,强调要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战略部署,在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同时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和新的比较优势。2002年12个重大科技专项的启动,标志着我们在实践上开始摆脱多年来以跟踪模仿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向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式发展模式转变。2003年以来,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根据适度超前原则,科技部着手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进一步国家意志化。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基本动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若干争论有一清醒的判断。

一、国际政治动因:技术威慑成为斗争焦点

民族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选择,既决定于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也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世纪末以来,现代高科技广泛运用于战争使得技术优势成为各种威慑力量中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国际关系的强权背后是技术强势的支撑,科学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和政治实力的体现。今天的高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主要因素,技术上的领先是国家参与国际政治较量、扩大国际影响力的物质基础之一,技术威慑是比直接使用武力更为有效的威慑手段。一个国家只有拥有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现代科技工业体系,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实力和影响,获得国际政治中的战略主动权。在当代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竞争力问题的那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央政府必须从整个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通过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来引导其发展。

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技术进步的两种主要途径。后,由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自主创新和“科技追赶”成为我们政策设计的基本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世界安全观念的变化,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得政治和军事因素不再是国家间关系的唯一主导者,、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国外转移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发生了某些变化。“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实施,使得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忽视了自身的科技积累和自主创新,将外资导向型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引进作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应该说,这种战略部署是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相一致的,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看到,高新技术和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其发展已经不单纯是一项经济范畴的活动。作为国家政治战略意图的一种表现形式,西方发达国家不可能把真正的高新技术转让给中国。由于一些国家将中国崛起视为是对既定国际格局的挑战,正在试图对中国的发展进行压制,因此经常把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问题政治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可能把技术合作和引进作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我们必须分清科技发展的国家目标和企业目标。在企业运行的微观层次,可以继续坚持比较优势的技术引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坚持把技术的赶超和跨越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战略产业。

在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世界,维护生存权和发展权不受侵害是一国政府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目前我国的科技能力尚不足以承担起保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历史重任,“技术瓶颈”是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从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来看,在科技发展上摆脱过去的跟踪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是我们必须确立的战略思维,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统一应该成为技术选择的出发点。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外部环境不可能有过去20多年那样好,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安全上的高风险期。我们必须从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综合安全利益出发,主动进行科技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家战略能力,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者战争。21世纪是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竞争的世纪,自主创新是维护国家和安全的最佳选择。没有自己的战略技术和战略产业,中国要在世界竞争格局中获得相对优势地位是不可能的。我们逐渐成型的新科技发展战略之所以强调要着重研究解决事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性和前沿性高技术问题,在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的高技术领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产业实现技术发展阶段的跨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二、国内经济动因: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过去20多年中国的发展是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数量型增长”,经济增长明显超前于科技进步。在比较优势战略指导下,虽然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中国自主科技进步进程缓慢,统计意义上的中国产业竞争力的知高并不等同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步提升。新世纪开始后,由于科技和信恩化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时期。在全球化所导致的南北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在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单纯依靠消耗自然资源和发挥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的做法已经落后于时代。只有提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中国自主产业的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换,我们才能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21世纪前10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实现历史性跨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自主科技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决定了中国能否在21世纪中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这是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转型的一个主要原因。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这个目标不仅是经济数量增长的概念,更是生产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综合体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质的提升。作为从属于国家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科技发展战略必须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服务。现在,我国科技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了实现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设想,争取到2020年前后科学技术整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的中期目标,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在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形成支撑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础,必须完成科技发展由跟踪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的战略转变。正因为如此,我们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从2003年开始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科技资源、科技人才和科技市场,但是“全面开放、跨越发展”应该是我们在确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时必须坚持始终的基本思路

中国全方位地参与国际分工体系这一历史变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种“外来型工业化”。一方面工业化所需关键技术大多来自国外,另一方面东部和中西部经济联系不紧密,沿海地区的技术引进没有起到拉动内地经济增长的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从世界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结合中国的实际,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科技含量的经济,强调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科技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性,努力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外资和国外技术的局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国内技术发展。新型工业化成效如何,主要看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普适性”:“科技是牵头的方面”应该落实到我们工作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科技部在2003年工作要点中强调,“制定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是实现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力的重大措施,必须以原始创新为主,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实现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技术创新型国家。

三、世界经济动因:贸易保护主义和知识产权争端加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已经由资源驱动、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由过去单纯的纵向流动转向同时共存。这一变化意味着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没有必要严格遵照梯度转移的渐进式模式,而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有利条件实现本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在今天的国际经济格局中,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提升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者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殖能力的提升上,发达国家更为注重科技研发,依靠知识产权来增加物质财富总量而把制造业等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依附关系:技术上的依附。这使得落后国家的财富总量尽管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是却无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整体差距。尽管我们不能因为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低而否认参与新型国际分工的、承接发达国家加工制造环节转移的经济合理性,但却不能放弃对技术先进性的更高追求。跨国公司把制造部门转入发展中国家,其出发点是对利润获取的考虑。在这种格局中,东道国的产业发展由跨国公司而不是由本国决定,发展中国家除了提供廉价劳动力,很难涉足核心技术,生产规模的扩张并不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同步升级和优化,很难谈得上真正的发展。我们提出全面落实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切实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就是从这种认识出发的。

现在,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已经提出了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力争达到4500亿美元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入世后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自2002年6C联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征收专利费以来,类似事件不断增多,从而增加了中国企业的成本压力。这一现象要求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考虑制定相关的宏观指导政策,引导企业从追求短期效益转向通过增加创新能力谋求长期效益的轨道上来。其次,国外针对中国的技术壁垒和反倾销问题更为严重。

1996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7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2003年前三季度国外对我国反倾销保障措施立案共计42起,涉及金额10.7亿美元;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损失达到170亿美元,均高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不掌握专利和技术标准的危害性可见一斑。强势增长与弱势竞争力并存这一过程持续的时间越长,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越弱,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动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影响就越大,中国自主选择的空间就越小。另外,外资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挤压了中国企业发展的空间,中国企业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如果国家不适时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就是一句空话。

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合作加强的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事实说明,当今的世界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的世界市场,政府依然在各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运用都是借助政府力量,其应对显然不能仅仅在企业的层面上进行,同样必须动用国家资源。我们不能以自由贸易和静态比较利益来指导中国产业的发展,应该通过高新技术的发展创造动态的比较利益。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组织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国家要掌握关键部门关键技术和行业技术标准。事实上,尽管20多年来我国一直坚持的是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但是政府作用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内在决定性因素。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加入WTO一年后对国内24个中央和地方权威经济研究单位的经济学家进行的问卷调查,近七成的专家认为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的主因。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战略决策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是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发挥政府作用,保持战略技术及产业领域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同样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利用WTO规则中的“国家安全”例外原则,在公开、透明的原则下合理合法地保护国内产业。不然,依靠企业自身与在技术和资本上都十分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中国科技进步的前景不容乐观。

四、科技动因:科技短缺与科技起飞问题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种“短缺效应”,即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是由最短缺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科技短缺是种普遍的现象,是制约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高新技术研发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从目前来看,我国的科技短缺主要表现在缺乏原始性创新能力上,即自主知识产权少,由此导致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内形成强烈的对外技术依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2002年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指出原始性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是科技与经济获得重大发展和超越的前提,已成为决定国家间科技乃至经济竞争成败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必须利用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入WTO的机遇,把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作为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为了加快实施专利战略,切实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总量,科技部又于2003年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以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在高起点上创新,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

但是我国现在仍然有一些人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分工体系是一种内生地促进产业升级和转换的机制。国内差距和国际差距的缩小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两大根本任务。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意味着我们必须在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中取得超过其他国家的利益。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附加值低,显然无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强化了对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依赖,使我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呈惰性降低,无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民族国家政策设计的自利性,中国的科技进步不能完全放在国外技术的“本土化”上,而应该考虑把“国产化”作为追求目标。开放市场和加入WTO并不意味着不能有国家意志和国家发展战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国际分工,而应主动地调整战略,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国家的竞争实力。我们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本土化”,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收益。当然,我们要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赋予“国产化”以新的内涵。

第9篇

[关键词] 区域经济区域经济规划合理编制

一、区域经济规划编制前的调查研究

1.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优势

首先是区域的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系统和社会资源系统,“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等五大资源”;“社会资源系统以人力资源为主体,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劳力、智力三大资源以及为人力资源服务的教育、文化、科技、体育等基础设施”。

其次是区域的产业优势,是指该区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以及对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产生巨大影响的主导产业。对区域的产业优势即主导产业的调查研究是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中心环节。

此外,还要对区域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等重要的经济发展优势进行调查研究。

2.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调查不仅要调查经济发展的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劣势,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也要有清楚的了解。使优势与劣势相互比照,从而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规划的合理编制

1.编制区域经济规划的环境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区域内部的自然资源和地理区位。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制度和运行机制、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并行,“实现区域经济的合理有序发展,编制合理的区域经济规划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来看,“十一・五规划”把我国分成了长三角和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中部四大板块,这就需要我们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以配合国家对经济划地域发展的需要;同时,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因此,区域经济规划应该从较大范围和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出发,使资源合理配置,在不平衡中求平稳发展。

2.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的经济增长点是针对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的,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能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国家政策的调整。如果国家政策做出了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那么该区域就要认真解读,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积极捕捉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需求的变化。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主导思想,不断根据人们需求的变化调整经济发展政策,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新资源的发现。如果区域内发现了大量新资源,就可以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区域经济规划是在特定的区域空间范围内,对未来某一阶段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这一部署往往期限较长,具有长远战略性,最终是要达到一定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就是战略定位,“所谓战略定位,就是规定本区域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总体定位即定性分析,从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质量上定位即定量分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统一。

4.制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

(1)出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宏观政策对经济发展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要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出台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充分利用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有利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2)对区域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对区域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首先要明确总体上的调整方式、思路,只有方式得当、思路明确的结构调整才是科学有效的。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把那些具有区域特色的、能够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确定为区域的主导产业,以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3)加强市场开拓。商品的价值是在流通领域实现的,商品只有在实现了交换以后才能真正变成社会财富,所以积极开拓商品市场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很多时候行政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抑制市场的作用。在编制区域经济规划时一定要积极开拓市场,加强市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4)完善用人机制。区域经济的发展关键要靠人的实践活动,“人”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要通过培养和引进的双重手段增加人才数量、提高人才质量;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公平竞争机制,使人尽其材、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姜爱林:论区域经济资源分析的几个问题[J].经济经纬,2000年第三期

[2]齐新安:区域经济规划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9月第10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