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时间:2023-10-07 15:57:32

导语:在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学思维的培养途径

第1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聋生 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62-01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大量形象思维并结合合理想象对数学的各种概念和定理形成具体的印象和想象的课程,对聋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性。尤其在他们并未形成语言概念之前,形象思维的形成更是困难。让他们学习数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形象理解和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另一方面,形象思维的形成对于他们理解各类的社会事物也有很大的作用。

1 聋生思维特征分析

1.1 耳聋对聋生思维的影响

对于一般人来说,思维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种形式。而对于数学这样需要通过定理和具体的想象结合的学科,更多的是运用合理的形象思维进行学习。就聋生的具体情况来说,他们在形成真正的语言概念之前,无法解读数学的定理。而形成语言概念后,在思维过程中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对定理的合理想象无法顺利展开。这也就致使他们在掌握定理时缺乏逻辑性,也就造成了他们在对具体事物进行评断时没有条理性,无法对定理进行准确而恰到好处的细致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能对各种相似的概念、事物等进行区分。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需要通过特殊的方法引导他们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式,以推动他们在话语的理解和辨识能力上的提高。

1.2 聋生的思维过程与形式

在对事物进行对比时,他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事物表面的区别,容易忽略事物的内在;更多注意事物之间的差异,容易忽略其共同点;更擅长于单方面的比较,容易顾此失彼[1]。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在对抽象思维进行总结时,他们需要的时间要更长,而且只限于对于事物表面和浅层次的需要运用抽象思维能力的概括。而在对于理论的把握上,容易产生偏差。他们不容易把握住一些用来区分两个类似事物的特定修饰词,而造成这种现象,也是由于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不能充分调动,无法理解概念所要揭示的深意。因此,他们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特定学科的用语进行研究和理解。

2 数学教学中培养聋生形象思维能力途径思考

2.1 诱导学生暴露原有思维框架,帮助学生打破原有思维定势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我们在解决未知答案的问题时,常常会思考以前是否碰到过类似的情况,通过同类之间的对比得出现在面对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虽然有助于我们解决很多问题,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最开始的应用中可能对于解答问题方面有很大帮助,但是也容易将我们束缚在框架之中。聋生的思维定势便是如此。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逐渐暴露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同时帮他们打破这种模式[2]。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学生很容易掌握它的一定的特性和定理。之后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则容易将等边三角形的一些特性套用,造成解题错误。老师此时尤其需要给学生指出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他们虽然具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等边三角形只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2.2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是说将课本中的数学问题通过结合实际生活进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他们从生活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灵感;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将生活和课堂联系起来,方便他们对于数学方法的应用和解决。

2.3 借助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形象理解能力

一般情况而言,学生对实践操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事物印象更深刻。因为他们通过视觉和感觉的双重作用接受这一事物,这样多种感官的结合可以使得他们的理解具体而形象[3]。教师要做的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比如自己制作数学道具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使他们对数学学习有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实例就比如在教学生如何理解“正方体”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真正认识到他的结构,对于学生理解正方体和应用定理方面有很大的效用。

2.4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学生思维的形成是通过对日常用语或课堂用语等的理解。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语言表达来使他人理解。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密不可分。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可以利用让他们自己讨论来解答问题,让他们背诵课本的定理等方式增进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定理时,教师在课堂中教授一遍之后,可以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之后老师再请各个小组出代表对他们组所总结的内容在全班进行阐述。这样给学生更多的语言表达机会,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间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2.5 创设目标情境,助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形成

创设目标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具体而合理的情境进行思考,将他们逐步引入要教授的内容中去。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自然易懂,十分容易掌握。比如教学生学习如何建立坐标时,我上课时先让学生们注意教室的地板,地板是由一格一格的板砖组成的。我让学生们将教室东南角的砖缝当作中心,横竖方向上每隔一格板状标一个数字,然后让某个学生站到教室的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去确定他所处的坐标位置。以此来形成学生对于坐标的概念。这种方法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很有效果。

3 结语

帮助聋生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从学生角度来说,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数学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解答方法,促进智力方面的开发,培养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师角度来说,可以减少数学在教授过程中的阻力,教师还可以根据聋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提高等等方面对教学的进展程度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而合理的调控。因此,这种方式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聋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华夏出版社,1995:32-34.

第2篇

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寻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以初中科学教学为例,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希望对以后的初中科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科学教育;创新意识

初中科学和一般的学科不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比较重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环境对于一个人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也应重视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比较严肃,学生不敢提问,教师也不愿意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帮助学生将想象变成现实,从而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3)采用科学趣味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趣味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这种环境下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独立思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1)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式。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学生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拓宽自己的思路,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2)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灵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首要条件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才能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可以将科学教学过程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发现科学知识的价值。或者是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等。

第3篇

物理 抽象思维 能力

高中物理都要培养什么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的核心形态是抽象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显然,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开发智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理的首相思维呢笔者对此浅谈如下几点:

一、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研究物理的运动最一般的规律,物质的基本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物理学的学科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根基在实验。一切理论都要实验作为唯一的检验者。

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它以物理概念为基石,以物理学定律为主干,建立起了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及其分支的严必的逻辑体系,是一门结构化的科学。

3、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精密科学。从概念转变为物理量开始,它利用种种教学表述手段为理论与实践开辟道路,使物理学理论或随时加以严格检验,便于物理理论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功能和预见功能。

4、物理学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形式最一般规律和应用的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它是其它自然科学和各种工程技术、国民经济各生产部分特别是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基础。

5、物理学从它早期萌芽到近展,都以它丰富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等充满哲理的物理思想、现点和方法影响着社会思潮和社会生活。

因此,物理学曾被称为“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典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科学基础”、“现代科学哲学的支柱”等等。总之,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

高中生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来看,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从物理学科特点来看,物理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抽象性特征,而物理思维主要是抽象思维。上述两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中物理教学成为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最重要的途径。所以,物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问题解决等具体途径,发展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高中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1、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通过一系列抽象来完成的。所谓抽象,从词意来说,是分离,排除或抽出。科学抽象的目的,总的说来,就是达到关于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认识,形成科学理论。

科学思维主要是运用抽象思维,而抽象思维是在一定课题指引下,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智力操作活动。无数科学认识的事实说明,科学要达到真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始终离不开理性的抽象。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基本原理”就在于从各种现象中抽象出“自然力”,再用这些“自然力”去推论其余一切运动形式“。牛顿本人就凭这种抽象力量,把地上和天上的切实观物体的机械运动都统一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科学史上第一次认识的大综合。而众所周知的相对的创立,正是爱因斯坦超越实验事实,高度发挥科学思维的抽象力量的产物

抽象思维是物理思维的最主要的形式,物理学的每一步重大进展或突破,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物理学越发展,其抽象程度就越高。所以,不培养起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物理课程时就会举步维艰。高中物理教学首先要通过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指导学生物理抽象思维的基本方法

物理抽象思维是从属于一般抽象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理概念为思维材料,以物理判断和物理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物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物理抽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形式,它在物理问题的提出、物理概念的产生、物理规律的建立、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良好的物理抽象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才是培养它的主要途径。物理抽象思维的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科学推理等方法。善于使用这些方法可以使学习物理知识更加容易,解决物理问题简捷。同时,正确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也是锻炼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3、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物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现象,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物理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一题多解或多题归一的训练,达到拓宽学生思路的目的。例如,力学、热学和电磁学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选好典型题,抓住问题的实质,积累正确的解题经验,帮助学生挖掘某些物理量间的相互关系和物理规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第4篇

【关键词】审题 解题能力 解题思路 回顾与探讨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

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虽然就其思维形式而言,只有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但就探索解题途径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而言,确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和灵活多样的。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

三、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发散思维 思维发展

一、引文

初中物理是一门较为有难度的课程,其严谨的逻辑性和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性,对于初中生来讲具有双重影响。其一,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型期,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形象知识积累,这对于理解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其二,尚不完善的逻辑思维特点阻碍了学生对理想状态下抽象物理知识的理解。

二、发散性思维及其特点

发散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发散(灵活)程度,从认知过程的不同环节来分析发散性的特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逻辑起点具有发散性,在学生进行认知活动时,逻辑起点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去理解和认识问题,然后能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具有发散性,思维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灵活的过程,需要经历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再到判断推理,最后才可以形成全面的认识。思维过程的发散性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分析同一问题的本质和规律,达到殊途同归的目标。思维的结果具有发散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同一事物,往往可以获得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转换角度看问题是思维结果灵活性的主要表现。思维结果的发散性导致个体的认知不仅仅有量的区别,而且有质的区别。发散性思维反映了智力的“迁移”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发散性强的人,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较全面地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发散思维是个体思维素质中重要的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思维的发散性实际上也是深刻性的延续和拓展。与思维广度有一定的相似性。不过思维的发散性强调的是从不提的角度解决同一问题,而思维广度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从多个方面寻找线索为解决问题服务。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简单说就是一题多解,或者说是求异与创新。对于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思考,寻找不同的线索和关系,从内部逻辑关系中形成到达彼岸的桥梁,所谓殊途同归就是如此。

三、初中物理教学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具体途径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就要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寻找培养的策略和途径。我们可以循着个体认识事物的三个步骤来探索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具体途径。

1.通过“是什么”入手,合理引导

“是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现象问题。物理教学和自主探索活动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有趣的现象,对于物理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物理知识的源头性认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学生今后发散性的思维积累有效的素材,并通过科学引导培养基本的思维模式。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的教学中,当涉及“蒸发”的内容时,由于这种汽化现象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并且多数时候是没有明显的外在可视现象存在,学生常常表现出难以理解并出现错误记忆,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将蒸发现象按照“是什么”的模式变化,如可以在黑板上用水写一个字,待其慢慢蒸发,让学生通过与前面“沸腾”现象的比较自己总结出这种汽化现象的特点,从而给出这样的“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并让学生自己举例生活中常见的蒸发现象,而进一步理解蒸发的含义。通过“是什么”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变的表面现象来总结或者验证物理知识,这在一些学生看来违背常识化认识的物理知识来讲尤为管用。比如覆杯实验,学生认识到大气压强大于杯中水的压强,但是当呈现出杯中水不满时也出现了相同结果时,学生的“是什么”认识模式就遇到了有悖先前知识的挑战,这便为教师提供发散教学做了有力的铺垫。因此,培养初中生的发散思维,前提就是要将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进行合理加工、再造和知识衍化,达成对知识的变型、歧化,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意识上强化学生这种发散认识,这是发散思维得以科学使用的基础。

2.通过“为什么”挖掘,有效激发

“为什么”的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原理问题。“为什么”强调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如何透过物理现象分析背后的原理和规律,以及通过这些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够进行哪些演绎和变化,据此来推断出新的结论,获得新的认识。同样是促进思维发散性的良好途径,这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在电学部分的教学中,在完成“电流”“电压”的教学之后,可以给出学生这样的思考题:“为什么家庭电路采取各家各户并联的方式,而不采用串联连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串并联电路有更好的理解。可是这样说,传统的理科课程学习强调最多的就是“为什么”这个环节,但是纵观已有的教学方法,绝大多数的培养立足点放在了“唯一性”上,似乎只有唯一的才是科学的,这显然违背了科学的复杂性和自然发展的多样性。那么针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中的“为什么”就需要更多的从“殊途同归”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这在物理原理的推理中经常见到,比如对一个公式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许多基本的物理公式进行多途径的推导,这种方式体现在具体问题解决上就是“一题多解”,所以加强学生这一方面的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关键。

3.通过“怎么样”迁移,学以致用

“怎么样”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方法的问题。通过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去追寻问题的可能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并在探索不同方法与结果的过程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完成《电功率》的教学之后,初中电学基本知识已经全部教授完成。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怎么样”环节本质上是将学生的认识推向了一种非既定状态,这可以看成是发散思维的具体使用,也是知识学习来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的目的实现。

三、结语

在众多思维品质中,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地位,是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基础。初中物理恰恰能够发挥这一特点,通过有效的途径对学生的思维素质进行系统培养,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新春.浅谈初中物理发散思维的培养.物理教学探讨,2004.23.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发散思维

在新的历史时期,创新成了时代的主题。然而创新就是要求人们发散思维,即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勇于创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则是义不容辞。因为这种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有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语文教学之事,在数学教学中无足轻重。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说法,数学教学也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新课改下的基本要求。

所谓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最基本的特色是:从多方面、多思路去思考问题,而不是囿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它主要特征是:多向性、变通性、独特性。事实上,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又起着主导作用,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和基础。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就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注重教学各部分内容的思维能力渗透,数学内容处处需要思维,在教学中,随时加以引领。如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中的测量、画图等时,特别需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定义。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和掌握解题方法密不可分,同样需要练习进行,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紧密相联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习题设计的好坏则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班级差异和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布置课堂和课后习题,要做到训练题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在教学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波利亚曾说过,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引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使其在探究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维的概括性、问题性、逻辑性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抓住每一个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问题解决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载体。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而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会使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种贯穿要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低年级延伸到高年级,使之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从而达到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的目的,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

总之,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的核心,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在教学推行着实不易,但时代需要我们这样去做,我们不得不这样去努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条解决问题的最简捷、最科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提高,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目的。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社会才有更大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凡禹.纲与目――发散与收敛.超常思维的修炼[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朱美仙.近几年中考数学开放性试题归类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J].2005,4:48-49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61-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科学课是要在教师的精心设置下,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指导下,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研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发现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而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设想的能力是创新思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好奇是创新意识产生的前提,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好奇心也是推动学习重要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好奇心,才能主动的去钻研、去探究。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导入时先播放一段视频“手影表演”,师板书“手”,让学生在视频所带来的新奇感中质疑:关于手想研究什么?有什么想问的?由于学生都被视频“手影表演”的情境所吸引,都被视频“手影表演”中的手像有魔法一样变化所震撼。学生的思维出奇的活跃,提出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如手的构造?手的灵活与什么有关?等等。

敢于提出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大胆猜想。学生提的新问题可以很发散,学生提出假设结论的教学环节,也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问题的宽松环境,因为他们明确了这种结论是假设的,所以就会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我们自己》――我的手”。探究手的灵活与手的哪些部分有关时可以让学生大胆猜一猜,然后自己设计实验检测。如学生猜想: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学生设计的实验是用透明胶带把关节粘住,然后试着活动手,比较后发现手的灵活与手的关节有关。这样学生不但积极地进行发散思维,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为了检测自己的大胆假设,学生也更乐意、积极的进行设计实验。

二、扶放结合,培养创新能力

扶放结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只有在学生主动的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发生。”对于学生来说,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将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最终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实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他们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实践、探究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要让学生去创新,就必须放手让他们大胆实践,自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实践、探究方法以后,就该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结合足够数量的材料围绕中心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办法进行观察实验,尽可能地多发现自然(科学)事物的各种现象和各种属性。通过充分的实践和探索,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感性体验,为进一步研究和深入认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探究式科学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教师的引导和支持对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至关重要的。⑷”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第8篇

关键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有效途径

新课程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在此基础上,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的新课程改革。下面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谈谈自己的

做法。

一、重视实验教学,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提升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形成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1.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注意化学现象到认真观察实验开始,从有意义地思考到热烈地讨论,学生能自觉进行知识的形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只有“动”,才能观察到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现象,不随意放弃任何小细节。对于观察到的小细节、小现象要给予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就观察到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在陈述观点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最终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培养创造兴趣。

2.把化学实验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把实验还给学生,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方式方法来分析现象及处理结果,这样学生可以独立地积极思维,

也可小组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师在此过程中,只抓住关键点进行点拨,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受束缚,创新思维才能产生。

二、合理设计三维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认真挖掘教学内容中实施科学素养培养的因素,把其纳入教学目标之中,备课中合理设计三维目标,把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找出最佳渗透点和结合点进行教育。

三、设计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自主实验课程

学校化学实验室可以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校本课程安排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在进行实验前,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仪器、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基础之后,可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使有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设计能力。自主实验满足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好奇心,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2.实践课程

化学离不开生活,化学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化学。如,学习了获取洁净的水之后,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参观县城的污水处理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污水的处理过程和净化原理的认识,同时也学到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学习了乙酸的酸性后,可以让学生回家用厨房的常用物质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并比较实验的效果和观察到的现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到化学,体味到化学,加深了对化学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学以致用。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见识,提高了科学素养。

四、合理利用练习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化学习题的教学中,把习题作为载体进行思维方法方面的培养,对养成学生如何思维、敢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具有深远意义,对学生终身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解题思路的讲解,对那些一题多解的问题,要鼓励从多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使学生思路开阔,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根据性质判断某物质的题目,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严密合理的逻辑推理,

以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有关社会、自然、科技的题目,要注意引导学生自觉地关心自然、社会、科技以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了解化学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社会、对自然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化学教学中,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真正发挥化学教学在提高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探究活动;科学教学;探究意识

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培养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为基础,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学生探究意识形成后会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方法

1.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意义。要加深学生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要宽泛,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各抒已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巧设障碍,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牛顿也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要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在设计教学时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在实验中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能力。只要是学生想探究的问题,教师都应鼓励评价,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兴趣才能够得到培养。

3.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加深理解

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的内容很多,但是有些内容需要观察的时间很长,当堂课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丰富表现力,再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有效地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观察任务。利用多媒体,我们便可以将它们的发育、进化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跨越了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此外,在教学中涉及到火山、地震等很难见到的自然事物、景观,都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如临其境,印象深刻,不仅在知识上得到满足,而且学习情感、态度上更是得到整体提高。

4.利用积极评价,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另外,评价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应给予学生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重要性

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体会成功,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让学生学会学习。

探究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十分关键。

由于探究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一个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又获得了新的理解,产生出新的意义,能“温故而知新”。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