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时间:2023-10-07 15:57:34

导语:在十四五规划的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十四五规划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 :气候变化;环境规划;“十二五”;适应;减缓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7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14

全球气候变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应对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和社会政治的热点和难点,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众多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正在出现[1 ]。作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日益重要的新型要素,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环境规划的框 架中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分析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探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 变化问题的基本战略,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划内容。

1 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环境规划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海岸线漫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向来较 弱,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气候变化影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2007年全国 平均气温达1951年以来的最高值,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耗电耗煤导致大气污染特征变化[2],海平面持续升高使得沿海城市的气候异常事件和灾害损失严重[3]。 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紧 密结合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未来一段时期指导我国环境保护活动的核心文件,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 划中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全面、系统地融入环境规划中,其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全 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在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产业部门等领域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 变化的措施,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 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控制应对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4]。

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 ,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的体系、程序和方法,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 下发将应对气候变化嵌 入到环境规划体系中提供理论、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支持,形成一套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 国家环境规划方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2 我国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

2.1 适应和减缓: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

减缓(Mitigation)和适应(Adaptation)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的两个基本途径[ 5]。减缓是人类对区域环境作用的干预,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吸收汇减轻气 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 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为应对现实的或预期的气候刺激对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 而做 出调整。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政策响应行为,但二者针对的主 体有所不同,减缓是针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人类干预行动,而适应则是针对人类社会本身的自 我调整。

减缓和适应行为并不总是协调,本文根据减缓效果和适应效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措 施分为三类:一是双效行为,即规划措施既有利于适应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如提高植被 覆盖率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承载力;二是偏减缓的单效行为,规划措施有利于减 缓但不利于适应,如增加水电开发可以减少碳能源消耗,但同时增加了相关流域的生态脆弱 性;三是偏适应的单效行为,这类规划措施有利于适应但不利于减缓,如环境风险应急设施 建设加强了灾害适应能力,但建设和运行过程增加了碳排放。

2.2 基本途径的分析判断

由于大多数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是减缓和适应此消彼长的单效行为,分别将投资的一半用于更 有效率的减缓活动或适应活动可能比投资于减缓和适应协同措施的净效益更好[6] ,因此单效方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适宜。国家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 如何在有限资金的约束下权衡选择何种单效方案,本文依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从行为效益 、实施成本和主体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 行为效益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虽然已明确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但着重强调的是温室气 体减排,忽略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这同多年来国际对如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关注较 多,而对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7]有关。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和反馈的时间尺 度大,即使在严格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浓度实现稳定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仍会因时 滞效应持续若干个世纪[1],其影响所及的资源供需、生产系统、社会关系和政治 文化四个层次的变化难以避免[8]。虽然这些预期影响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但相 应的适应行为必须及早作出, 并将其实施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 划中[9]。与适应行为相比,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的收效甚微,且减缓行动的效 果较适应所需时间长得多,近年来诸多研究和建议也表明,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和脆弱的 中国而言,适应行动更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10]。

2.2.2 实施成本

目前国内外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供采用[11],而工业化过程中人 均能源消费和相应碳排放的拐点出现在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 之后,我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必然需要碳排放空间。更 为重要的是,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背景下温室气体 排放量的大量增长不可避免。

陈文颖等[12,13]应用中国MARKAL-MACRO模型对我国未来碳排放基准方案造成的GD P损失率进行计算 ,显示同样的减排率下,越早开始实施 减排约束,GDP损失率越大,而如果提前10年或20年进行减排准备,则可以在技术储备、资 本等方面逐渐适应减排的需要,从而大大减小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如果现 阶段的环境规划中就实施双效方案或以减缓为主的单效方案,则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 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受到较大阻碍。因此,以近期为准备,中远期开始正式实施减缓 行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较为适宜。

2.2.3 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能力和未来排放需求上具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发展 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相对脆弱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工程性适应措施 的建设,由此也带来对适应性排放的巨大需求[6],我国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都包 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虑。这进一步说明采用适应行为的紧迫性和减缓行为的高成本性。

国际因素亦对减缓与适应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矛盾主要存在于减缓的长期和全球效益与适 应的中短期局部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减缓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不利影响的损失 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10],美国等退出《京都议定书》也大大增加了减排策略 推 行的难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策略在近期比较现实,是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合 理策略。

2.3 基本策略的分析结论

由于减缓和适应之间存在复杂的权衡取舍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和国家方案提出的“适应与减 缓并重”的原则,建议未来我国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为“适应先行,减缓后举, 单双结合,重点突出”。在“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 ,在同时融入减缓与适应两类措施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大适应行动的力度,使气候变化对 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并逐步 推进取得阶段进展目标(图1)。这既涵盖了适应与减缓的双重途径,不会因偏废一方而造成 近期或远期的应对成本升高,同时亦面向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3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领域

3.1 规划层次与领域

按照张兰生等[14]提出的全球变化影响途径,将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划分 为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层面。 根据文献调研结果[1,2,6,11,15],自然承载力层面以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 灾 害风险防范问题最被关注,生产系统层面的主要问题包括低碳经济和敏感生产部门应对,社 会人居环境层面中,城市化环境效应和海岸带城市预期影响较大(图2)。这七大问题中,适 应行为 需求占绝大多数,低碳经济体现了减缓行为,符合本文提出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 变化采取偏适应的单效行为的基本策略。

3.2 自然承载力层面

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湖泊、冰川、冻土、积雪等多种生态系统呈衰退状态 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如 气温上升1.5 ℃则草原旱区相应增长总面积将占国土面积的20%,为荒漠化提供潜在条件 [11],海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的变化亦敏感。通过环境规划增强自然生态系统 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本身的调节与恢复,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 的监测评估和有效保护;二是减缓人为影响和干预,通过情景 分析估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并依此确定流域或区域开发利用的上限。

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体现为径流量和降水分布变化。近五 十年来我 国六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必然导致环境容量的降低,加剧环境污染,引起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连锁变化[16,17]。应对气候变 化的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考虑未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用水尾水的水质水量,对水量增多的地区要考虑环境规划 中 污水处理能力和规模设计,对水量减少的地区,则要考虑径流减少导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和 最优治污方式的选择。

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关注最可能的气候情景,并且要特别注意低概率、高影响事件即灾害 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 切[18],而水源地污染等相关环境风险会同时增大。气候变化中的环境风险往往不 易事先被识别和判断,很难在规划措施中规避,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时 应根据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充分设计、做好预 留,并建立各种情景模式下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

3.3 生产系统层面

全球变化同样对经济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美国气象局研究表明, 不同行业对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航空、建筑、渔业、林业、交通、工 业[6]。如农业生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同时作物 生长季节延长,昆虫繁衍加快,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将增大,农业面源污染面临源强增加和 范围扩大的压力。工业部门需要能源的强力支撑和对水资源高度依赖, 化工、冶炼等高耗能和高耗水行业的扩张受资源和容量约束凸显。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环境 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为主要规划手段加以应对。

生产系统既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依据前文提出 的规划策略,“十二五”环境规划亦应着手减缓应对措施的准备,逐步开展“低碳经济”建 设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19],减排的涵义不仅指污 染物排放的减少,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20]。从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起 ,应把低碳经济列为环境规划节能减排的规划指标之一,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手段推进能源结 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 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 长,低碳经济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应充分论证、逐步推行。 为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十二五”环境规划碳减排 指标可先在发达省市选择性进行,在中远期规划再推广为强制性约束性指标。

3.4 社会人居环境层面

作为高度开放、不完整和脆弱性强的复合 系统,城市在人居生态和社会消费两方面最为集中地承受了气候变化环境效应和问题。热 岛效应是人居生态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最突出表现,其诱发的连锁气象变化(如“ 雨岛效应”、“雾岛效应”、“暗岛效应”等)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突出[21],而应 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也日趋增加,中国气候耗能量正由气候灾害 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过渡,特别是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呈继续增 大的趋势[22,23],并由此带来要素污染结构和污染分布的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 城市环境效应和新发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影响和规划研究,特 别是突出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设施脱硫脱氮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 环境效应的措施,并在环境规划中予以体现和落实[15]。

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建成环境极 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威胁,如沿海生态与环境受损、咸潮上溯加重、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等。近30年来,以气候异常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中国沿 海海平面 平均上升速率为2.6 mm/a,并预计未来30年继续上升至2008年升高80-130 mm[3] 。海岸带地区环境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人工 建成环境分类设计和实施规划。在宏观决策层面,对重要的沿海地区采用防护的方法,其它 地区根据发展需要选择防护、顺应或后退;在微观技术层面,对采用防护手段的地区按照预 防与治理相结合、陆地与海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防护对策,如 加强沿海及入海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和海防林建设。

4 结 语

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 家结合起来,既是从源头预防、根本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从环境保护角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努 力做出的贡献。采取适应行动是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最紧迫的任务,减缓 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取得阶段进展目标,从长远角度看, 其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协调一致。

必须指出,我国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化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和重点实施工 程的可操作性,要保证“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落实执行,应特别注意科学 规划目标和指标以及重点工程的保障。规划目标按照环境保护突出重点、少而精的原则增列 1~2项可监测统计、能定量考核、易分解落实的鼓励性指标,重点工程紧密围绕三个层次覆 盖七个重要领域,优化预算投资和加强部门监督。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IPCC. 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EB/OL]. ipcc.ch/ipccrep orts/assessmentsreports.htm

[2]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2007[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4 -5.[National Climate Center/CMA. China Climate Impact Assessment 2007[M]. Be ijing: 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 4-5.]

[3]国家海洋局.2007年中国海平面公报[EB/OL].2008.soa.省略/hyjww /hygb/zghpmgb/2008/01/1200912279807713.htm[SOA(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Peo 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ea Level Gazette (2007)[EB/OL].2008.]

[4]姜冬梅,王灿,张孟衡.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J].环境保护 ,2007(6A):58-61.[Jiang Dongmei, Wang Can, Zhang Mengheng. The Preliminary

S tudy of National Strategy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2007(6A):58-61.]

[5]Klein R Schipper E, Dessai S. Integrating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int o Climate and Development Policy:Three Research Questions[J]. Environmental S cience & Policy,2005,8(6):579-588.

[6]秦大河,陈宜瑜.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73-3 8 0.[Qin Dahe, Chen Yiyu.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Changes in China (Volume II)[M ], Beijing: China Science Press, 2005:373-380.]

[7]Füssel H. Adaptation Planning for Climate Change:Concepts, Assessment Ap proaches, and Key Lessons[J]. Sustainability Science,2007,2(2):265-275.

[8]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24.[Y a ng Dayuan, Jiang Tong. Global Change and Regional Response[M].Beijing: Chemica l Industrial Press,2004:23-24.]

[9]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75-4 77.[Liu

Jiang. Research on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M]. Beijing: Chi na Agriculture Press,2001:475-477.]

[10]殷永元,王桂新.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 04:204-205.[Yin Yongyuan, Wang Guixin. Climate 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Metho ds and Applications[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4:204-205.]

[11]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99-107.[Xu Xiaofeng, Wang Shourong, Ren Guoyu et al. Research on Climate Chan ge Response Strategy[M].Beijing: China Meteorology Press,2006:99-107.]

[12]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ARKALMACRO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3):342-346.[Chen Wenying, Gao Pengfei,

H e Jiankun. Impact of Carbon Mitigation on China’s Energy System Using China MAR KALMACRO Model[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004,44(3):342-346.]

[13]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 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DP增长的影响[J]. 清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6):744-747.[Chen Wenying,Gao Pengfei,He Jiankun. I m pacts of Futur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s on the Chinese GDP Growth[J]. Journ 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44(6):744-747.]

[14]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74.[Z h ang Lansheng, Fang Xiuqi, Ren Guoyu. Global Change[M]. Beijing: Higher Educati on Press,2000:73-74.]

[15]王雪臣,王守荣.城市化发展战略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 04(5):107-109.[Wang Xuechen, Wang Shourong.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U rban Development Strategies[J]. China Soft Science,2004(5):107-109.] [16]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J]. 水科 学进展,2007,18(2):230-234.[Zhang Jianyun, Zhang Silong, Wang Jinxing et a l . Study on Runoff Trends of the Six Larger Basins in China over the Past 50 Year s[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7,18(2):230-234.]

[17]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J].中 国水利,2008(2):10-13.[Jiao Yong. Global Warming and Water Security in China[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2):10-13.]

[18]郑祚芳,张秀丽. 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J].自然灾害学 报,2007,16(3):55-59.[Zheng Zuofang, Zhang Xiuli. Extreme Synoptic Events

i n Beijing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Regional Climate Change[J]. Journal of Natur al Disasters,2007,16(3):55-59.]

[1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8(3):1-7.[Zhang Kunmin. China’s Role, Challenges and Strategy for the Low

Carbon World[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3):1-7. ]

[20]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3):14-19.[Fu Yun, Ma Yonghuan, Liu Yijun et al. Development Pattern s

of Low Carbon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8,18 (3):14-19.]

[21]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 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J].地理研究 ,2006,25(2):233-241.[Ren Chunyan, Wu Dianting, Dong Suocheng. The Influen c e of Urbanization on the Urban Climate Environment in Northwest China[J]. Geog raphical Research,2006,25(2):233-241.]

[22]段海来,千怀遂. 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应用气象学报,200 9,20(1):80-87.[Duan Hailai, Qian Huaisui. Responses of the Electric Power

C onsump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Guangzhou City[J]. Quarterly Journal of Applie d Meteorology,2009,20(1):80-87.]

[23]袁顺全,千怀遂. 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 (5):629-634.[Yuan Shunquan, Qian Huaisui. Relat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t o

Climate: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J], Scientia Geographi ca Sinica,2003,23(5):629-634.]

Discussion on Integrating Climate Change Factors into Environm ental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12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C hina

YANG Xiao LI Yangfan YIN Rongyao SUN Xiang ZHU Xiaodo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sources Re use,School of the Environment,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China)

Abstract Effe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limate change have been going further now adays. National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in China should have specific po licies on how to take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to account through the environmen tal planning. Based on analysis of behavior benefits, implementation costs, adap tive emission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a basic strategy called singleeffect

by adaptation was proposed. In the environmental planning of the national 12 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should both be i ntegrated to respond to climate change, while adaptation behaviors weight more.

第2篇

关键词:企事业单位 财务会计 规范化建设 思考

一、企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上的问题

(一)企事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存在问题

企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效的预算执行离不开一个良好的预算编制,如果预算编制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预算执行的不得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普遍的重视预算执行,却忽略了之前的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导致预算资金很难达到预期的作用。有很多企事业单位因为忽视了预算编制的重要性,支付的审批制度要求不严格,会经常造成对预算的先制订后来进行补救,以及任意的加大预算开支的范围,不能够做到较准确的预算、全面的预算、专款专用,也不可以体现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的全面局势,使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的重点不能突出,预算执行的强度不大等等一些现象。预算编制仅仅其流于形式的作用。除此之外,有些企事业单位虽然制订了相对应的审核制度来控制或者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但是因为制度太过浅显,执行的力度也不够强硬,以致不能产生有效的规范作用。总之,预算编制急需完善、经费使用混杂、没有计划,都是重点问题。财务会计工作的前提就是编制预算,它是企事业单位执行的标准。

(二)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

财务管理缺少规范的制度,是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难题。有的企事业单位的收入和支出记录不完整,收支管理也没有规范。部分单位虽然实施将收入和支出分开管理的措施,但也只是简单地将收入和支出分开列单,它的本质还是单方面操作。还有的企事业单位十分轻视原始凭证的审核工作,随意填写原始凭证中的相关内容,手续更是松懈不严密。更有甚者,他们自己制作原始凭证,以上都是现今在财务会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二、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

提高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会计数据准确、全面、完整是促进政策决策、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把采取的会计数据带来秩序的混乱管理当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甚至当做整个单位的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找出真实的情况,并有效地提高了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我们要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坚持基本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虑错误率时也应顾忌到业务量,同时支付员工工资分为三部分: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和业绩工资。基本工资可以保证工人的基本生活工资的工作职责,岗位工资按照职务、技能要求的难度以及工作量恰当的拉开收入差别,业绩工资主要将员工工资与绩效考核挂钩,可提高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上级行应调整规范化管理考核标准的计分方法。在行际间业务量相差很大的考核项目上,实行按差错率扣分的办法或实行差错率和差错笔数相结合的办法,以便实事求是地反映其规范化管理水平。

三、开展财务会计规范化建设的思考

财务会计要积极参加到单位项目的论证。当好领导决策的参谋。在企事业单位的项目决策阶段,要对项目的各项有关技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环境等为指标进行决策论证,对项目投资后的各项有关的技术、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它是项目预算编制的重要阶段。因而,要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首先要掌握好决策、计划的关口。要想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要求财务会计人员能合理科学的预测、分析、调查,对项目的财务现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严密的计算、分析、对比,利用自己已掌握的较全面的各项财务管理经验,加上必要的调查研究,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进行预算,以确定项目投资的标准和资金运转的规范,帮助企事业单位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企事业的各级领导需要切实的加强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的建设,要不断提高员工对财务会计管理的认识程度。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是企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建设将是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重点和主线。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层特别是领导,应该站在讲制度、谋大局、粗发展的最高点,努力的把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再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规范化的制度,应从制度、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执行标准等五个方面来学习并掌握,同时要结合企事业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先进的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的理论,制度科学合理的规范化制度。所有的制度必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才可以形成一个相辅相成、逻辑性强的有机整体。

四、结束语

概括地讲,会计规范就是具有公认性、统一性、客观性、广泛适用和反复适用性。作为一种会计标准,它帮助会计人员解决如何工作的问题,为评价会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作为一种行为机制,它是保证和促进会计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种约束力量。

参考文献:

[1]吴保民.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历史的回顾与启示[J];财会月刊;1998年10期

第3篇

关键词:管控“一体化”;集团总部;核心能力;财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职能

一、管控“一体化”

“一体化”的管控模式就是将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运营、房地产、资源开发多种业务主体集中在同一平台上协同管理的组织模式,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统筹经营、高度集权的管控模式。

城市轨道建设和运营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各业务主体之间又存在高度相关性,管控“一体化”能够高效地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标准化建设和网络化运营,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树立品牌形象,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管控“一体化”的集团总部

(一)集团总部价值衡量

衡量管控“一体化”的集团总部是否具有存在的价值有两个方法可以确定:通过比较各业务主体在集团公司是否比完全独立经营的绩效会更好;各业务主体放在本集团是否比放在其他集团之下经营的绩效会更好。撇开控股关系,从纯效益和效率角度考虑,如果这两个方法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该业务主体可以通过脱离父母或更换父母去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所了解到资本市场上资产重组、合并与收购的出发点。

(二)集团总部拥有的核心能力

轨道交通企业管控“一体化”的集团总部必须培育和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1.资源管理能力,包括统筹规划能力、获得资源能力、整合资源能力。

2.项目管理能力。

3.组织与管理能力。

4.文化和价值观的凝聚力。

(三)集团总部的综合职能和权力

集团总部为业务主体创造价值,发挥其综合能力,必须具备以下职能。

1.战略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内外部资源管理和配置,制定集团的政策与标准,重大投资决策,战略性的改制、重组、并购及不良资产的处置,可以解决集团的发展问题,培育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2.风险控制职能:主要包括控制财务风险、控制运营风险、控制政策风险,可以解决集团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提高集团的生存能力。

3.运营协调职能:主要包括资金协调、技能协调、品牌协调、市场协调、关系协调,可以解决集团内部协调性问题,实现价值最大化。

4.行政职能支持:含人力资源、财务、信息平台管理、行政管理等部门,解决集团的有效运转问题,提高效能。

集团总部有了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能为各业务主体带来价值,那么为保证集团总部综合能力的发挥,总部就应该集中以下方面的权力,以确保集团公司利益最大化。一是战略管理权:明确集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地位、使命和实现的目标。二是投资管理权:确定投资对象,平衡风险收益。世界上最大的从事机电生产的美国艾默生电器公司的投资管理都由总部统一管理。三是财务管理权:包括预算、资金、融资、担保及资产的处置,利润的分配等。四是人事管理权:包括任命、监督、考核。五是信息系统管理权:通过ERP等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流程优化,从而达到资源优化和管理创新。如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就是国内同行业使用ERP管理的创新典范。六是营销管理权:如统一商标、商誉、广告宣传。这些权利,原则上是应集中在集团总部的,国际上GE公司、NEC公司、佳能公司,国内海尔、联想、中铝集团公司等著名公司都采取了这种方式进行集团管理,确保了集团战略目标的实现。如香港城市轨道交通就是国内外同行业实行“一体化”管理的典范。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集团总部的价值在于利用自身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在集团总体战略的指导下,整合集团公司的各种生产要素,使得各业务主体能获得超出自身能力的竞争力,从而完成整个集团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三、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是属于集团总部职能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为实现集团战略目标服务的。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必须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财务决策权的安排问题;二是财务控制的实施问题。财务决策权的安排是财务控制的基础,而财务控制的实施是财务决策权安排的体现。

企业集团的管控模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的组织模式、轨道交通企业“一体化”的管控模式,是相对集权的管理,相对比较适合采用派驻和派出财务相结合的财务组织模式。对实行事业部制管理的业务主体实行派驻财务制度,即由集团财务部统一管理派驻财务人员,派驻财务人员的编制、考核、薪酬由集团统一管理。对分(子)公司业务主体实行财务经理派出制度,即由集团财务部派一名财务经理,派出财务人员编制、考核、薪酬在下属业务主体单位,其组织关系在集团总部。

四、集团总部财务管理权

(一)财务管理权

财务管理权就法人联合体的企业集团来说,主要是指财务的决策权、资源配置权、信息集权和业务操作权,按职能一般包括投资决策权、资金的安排权(含融资权)、资源分配权、利润分配和资产处置权。

1.决策权。一般而言,会计政策与税收筹划的选择权由集团总部财务决定。此外,凡由集团总部决策的事项,集团财务部门需提供专业决策支持;授权各业务主体决策的事项,由派驻财务提供专业支持。在决策权方面,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匹配集团总部对事业部的决策授权,划分集团财务部与派驻财务的责权边界。

2.资源配置权。事业部为非独立法人主体,资源配置权应高度集中,具体包括资金配置、资产配置以及成本费用配置权(通过预算批复实现)。事业部应拥有自身的资产调配权,如运营部,有权在线路间调配相关专业的设备、备件。

3.信息集合权。毋庸置疑,集团财务部是信息集散中心,各业务主体财务负责事业部财务信息的加工生成与报告。

4.业务操用权。一般而言,各业务主体的业务操作权由各业务主体财务完成,资金结算、对外报表的生成由集团总部完成。

集团总部与各业务主体具体界定责权边界的原则有授权与管理模式相匹配;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体现成本效益原则。

(二)财务管理集权与分权

财务管理权从管理层次上可以分为以下几层。一是集团财务发展战略,财务政策和制度制定、解释与调整。二是对集团财务发展战略、财务政策等产生直接或潜在重大影响的财务决策权及非常例外事项的处置权,如巨额融资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对外重大的担保事宜及核心产业的战略重组调整权。三是对集团财务发展战略及财务政策不构成重大影响或仅产生一般影响事项的财务管理决策权,如简单参股或经营单位对项目的变更权。四是属于一般的、日常的生产经营财务管理权。五是业务主体对其自身内部职能部门,责任单位的财务管理决策权。

将以上五个层次的权力全部集中在集团总部或全部授予业务主体都是极端的误解。集权与分权的差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集中”或“分散”,主要在“权”的界限及其体现的层次结构特征。总结香港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管理的做法,一是、二是层面的权力毫无疑问是集团总部的,应有凌驾于任何业务主体之上的权威,必要时加以行使。对于集权与分权的界限仅限于三是、四是、五是层次的权力,而不是所有层次,如果三是、四是、五是三大部分被授予了业务主体,即一种分权模式,反之,则是一种集权模式。

集权与分权各有利弊,具体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治理结构、业务特点、企业文化等因素确定。过于集权,会抑制成员单位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过于分权,则难以统一指挥和协调,也不能及时发现成员单位面临的困难和风险。理想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是集团总部指导下的融合财务管理模式,即强调分权上的集中:集团公司集资金筹集、资金运用、资金回收和资金分配于一体,参与市场竞争,自上而下的多层次决策的融合的集中管理模式。

五、集团总部财务管理职能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六大职能”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资金管理职能。管理集团公司统一的资金池,实现资金信息的有效集中;通过资金纽带,增强集团对企业资源的调配能力,同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对企业现金流的预测,控制整个集团流动资金的存量及应收款、应付款的总量,从而给集团提出是融资、还是对外投资的管理建议。实行统一的融资规划,深入开展投融资研究,拓宽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提升公司资本运作水平,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投资管理职能。集团公司应将对外投资纳入集团财务战略规划,通过预算管理对各类对外投资的现金流进行控制,建立投资立项、审批、控制、核查和监督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内控管理。

第三,全面预算管理职能(资源配置职能、成本控制职能)。为保证集团总体效益最大化,全面预算将在配置资源、优化业务结构、控制成本、规范内部管理、量化考核指标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的管理措施和建议。

第四,资产管理职能。在集团资产规模逐步大量增加的情况下,重点在优化配置、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资本运作等方面提升资产管理水平。

第五,税费管理职能。实行税费的统一筹划、缴纳,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集团整体的税负最小化,有利于改善企业集团与征缴机关的关系。

第六,财务会计管理职能。通过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统一会计政策、会计科目,集中管理会计信息,保证集团财务和会计工作的规范高效。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张泓.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经营模式比较研究[J].开放导报,2008(3).

2.张晓莉,林茂,张泓.城市轨道交通经济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许春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问题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

第4篇

关键词:公平;公平意识;自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来看,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第5篇

同志们:

刚才,X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简要汇报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和下半年重点工作安排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

从汇报情况看,上半年各县(市、区)都能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扎实推动工作落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都实现了由负转正,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回升态势。一是在脱贫攻坚方面,各县(市、区)以扶贫项目为载体,有力推动扶贫资金拨付,加快扶贫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是在复工复产方面,各县(市、区)积极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工作,取得的成效比较明显。三是在破解发展难题方面,各县(市、区)都能动脑筋、想办法,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尤其是一些县(市、区)在拓展发展空间、促进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四是在谋划争取项目和资金方面,各县(市、区)都做了大量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体上讲,各县(市、区)在谋划推进工作中能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不断提升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在发展改革中不只追求发展速度,更加重视发展质量,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但各县(市、区)在谋划下半年工作上还存在思路不够清晰、问题找得不够准、重点不够突出、措施不够具体、提的建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会前,我们就会议汇报内容专门下发了通知,这些内容都是当前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也是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必须解决好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希望大家进一步深入研究、深入思考,抓住重点、突出亮点,强化措施、加快落实。下面,就做好下半年工作,我再讲以下两点意见。

一方面,要着力补齐短板

做好下半年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明确发展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加快制定措施,尽快补齐短板。

一是高度重视上半年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上半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速-X%,低于全省平均增速,居全省倒数第三。其中原因之一是我市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快,尤其是三区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较多。如果这项指标增速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市生产总值增速就能增加X%。这是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从统计数据看,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速低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示范区-X%、X县-X%、X县-X%、X县-X%;

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X市X%、X阳区X%、X县X%、X县-X%、X区-X%、X县-X%。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X%,其中增长最慢的是示范区-X%。固定资产投资唯一一个负增长的是X县-X%。工业用电量下降幅度较大的是X市-X%、X县-X%、X县-X%、X县-X%。X市工业用电量降幅较大,主要是神火电解铝停产导致的,但工业用电量下降并没有给X市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X市生产总值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都实现了较快增长。

这里我们要明确一个目标:建筑业、农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的县(市、区)要确保第三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或由负转正,确保实现年初确定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相关县(市、区)要开展专题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三区要对建筑业增长较慢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示范区要拿出具体举措,力争建筑业增速第三季度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目前,农业的主要问题是畜牧业项目很多,但增加值增速较低。工业的主要问题是规上工业企业入库项目数较少,上半年我市入库规上工业企业X家,在全省排位靠后。其中,X市X家,X县X家,其他县(区)新增企业数是零。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全市下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增速。希望这几个县(区)要高度重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查找原因,主动适应统计方式新变化,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引导企业做好直报工作。

二是高度重视创新中心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今后的发展一定是创新引领的发展。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创新引领,就一定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质量。近年来,郑州和武汉的快速发展,主要就得益于创新载体的打造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当然,创新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立马见效。因此,我们一定要落实好市里制定的“创新十条”,加快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引进弹性创新团队,真正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三是做好产业集聚区规划编制工作。一要促进产业集聚区集约发展,破解发展方式粗放的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次产业集聚区规划修编,不是简单增加产业集聚区的面积,而是要转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明确哪些是激励发展的、哪些是保护发展的、哪些是限制发展的、哪些是应该淘汰的。

二要坚持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各县(市、区)要围绕X-X个主导产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同时,要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培育X个战略新兴产业。市商务局要抓紧研究“飞地经济”等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在主导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绩效考核、收益分配等方面拿出具体措施,鼓励引导各县(市、区)遇到与自身主导产业不符的好项目、大项目,积极推动项目在其他县(市、区)落地发展。三要推进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具体措施,明确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切实通过改革释放活力。

四是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各县(市、区)在编制“十四五”规划过程中都面临着人才紧缺等难题。市发改委要加强业务指导。希望各县(市、区)进一步找到发展短板、分析影响因素,明确发展目标、找准发展定位,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切实积蓄发展基础。在昨天的全市招商引资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列举了X市发展煤化工产业的例子。我以前提出让X市沿着煤化工资源往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力争尽早实现X-X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X市认真研究,狠抓落实,目前煤化工产业发展效果已经显现。希望各县(市、区)都要静下心来研究“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统筹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工作。

另一方面,要做好几项具体工作

一要加大政策落地和企业帮扶力度,切实保住市场主体。一是解决好企业融资难问题。希望市金融工作局持续在金融政策落地方面创造条件,创新工作机制,确保各项金融政策落到实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要引导企业规范经营管理。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局要做好企业信息平台对接工作,多管齐下,务求实效。二是发挥好风险抵押金和贷款周转金的作用。目前,市级资金已经到位,但各县(市、区)风险抵押金和贷款周转金都没有到位,希望各县(市、区)抓紧推动资金到位。

三是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支持力度。在疫情冲击下,X健峰帽业、大洋纱线等外贸型企业转得很好,实现了逆势上扬。但有些外贸外资企业仍面临很多困难,有些困难还不是一时能够解决的。市商务局要围绕外贸外资企业退税、国家政策落地以及外贸外资企业供应链金融等问题抓紧组织开展调研,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要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扶持力度,对面临的问题不回避,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看待,真正把问题症结找出来,认真加以解决。

二要加快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建设。二是紧盯竣工项目,力争早日建成投产。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要抓住发展机遇,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工作中,各县(市、区)围绕XG产业发展,谋划了一批项目,但整体上来讲比较乱、比较杂。希望各县(市、区)抢抓发展机遇,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把握主导产业发展规律,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落实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要求,对XG产业等项目再研究、再谋划,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四要加大补短板、强弱项力度,确保实现发展目标。当前,正在进行脱贫攻坚普查工作,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注重质量,抓住机遇,把所有补短板的项目实施好。要做好金融扶贫工作。从X月份通报的扶贫项目实施情况看,我市大部分工作都位居全省前列,但金融扶贫工作在全省排名靠后。希望各县(市、区)高度重视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用好金融扶贫政策,把金融贷款利好政策用好,认真谋划推进好项目建设。五要做好违法占用耕地整治工作。各(市、区)要高度重视,按照省、市会议要求,认真抓好落实。

六要做好全市加油站税控机安装工作。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市部署要求,抓紧将有关资金拨付到位,由市税务局统一招标,按要求加快推进,坚决打击“黑加油站”和劣质油销售等,切实通过税收杠杆控制油价、提升油质,防止税收跑冒滴漏。七要做好三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区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支出慢。目前,已经到位老旧小区改造资金X亿元,除X区支出X万元外,其他两个区都还没有支出。希望大家认真研究,找准问题症结所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把国家专项资金尽快拨付到位,确保如期完成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第6篇

【关键词】战略规划;经营模式;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数字化

1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业正在经历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资质改革也将会对建筑行业进行重塑,传统的建筑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1]。特别是在数字化大潮的影响下,建筑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敢于走出舒适区,以科学合理、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创新驱动为动力,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多种手段创新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是企业结合国家政策、行业发展、自身特色和发展定位制定的长期目标,并分解为阶段性目标而付诸实施的计划,其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和指向作用,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任务。科学合理地制订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卫星等新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内经济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变革,建筑企业的发展也将在这种改革中受到极大影响。公路施工企业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历史机遇,紧密结合自身经营发展优势,制订两年规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在国家层面上“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都对交通建设行业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发展方向。“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群)交通网、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中的经营方向时,要认真解读前述政策文件,在公路绿色建造技术、城市通路网、城郊交通路网、农村路网等业务面重点部署。另外,在区域上也要重点谋划,如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2]等国家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体量巨大,机遇空前。战略规划要分级规划、明晰发展方向、匹配相关资源、制定激励政策、强化执行等,以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3经营模式创新

3.1市场开发模式

大多数公路施工企业仍然以传统公路施工项目为主,通过施工总承包、专业分包等模式开展经营,并未能跟上国家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工程总承包(EPC、EPCM、D+B)项目等新开发模式的步伐,未能够及时转变经营理念来迎接机遇和挑战,逐渐被行业所淘汰。企业家要紧跟国家政策、研读分析,结合自身优势创新市场开发模式,融合投融资、设计、施工等相关资源,开展EPC、PPP、TOT等项目,提高市场竞争能力[3]。

3.2市场结构布局

市场开发是根本,是持续经营的基础,没有市场,企业生存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企业家要高度重视市场开发。为规避区域性政策风险对公路施工企业的影响,可优化市场结构布局,设置区域划分明确的市场开发机构,多区域、强协同、共享资源地进行市场开发。要在国家重点支持的国家级城市群、乡村振兴等领域深耕细作,同时要培养市场开发人员综合能力,提高合法经营能力,规避开发风险。3.3经营业务多元化公路施工企业应逐步从单一公路施工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产业链延伸。内部可细化为路基、路面、桥梁等专业公司,形成专业化公司,打造专业化班组,提高施工效率。外部可尝试由只提供公路施工产品向提供融资投资、规划设计、材料供应、施工建设、运营维护、咨询服务等综合型服务发展,同时延伸公路行业向市政、建筑、水利等多领域、多元化发展,适当分散投资风险。

4管理机制创新

4.1公司制管理

集团化公司要推行集团—分(子)公司—施工项目部三级管理、两级考核,强化一线目标责任成本管控措施,要充分调动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制定超额利润分配办法,通过超额利润分配激励广大基层干部职工投身工程建设。公司管理要推行全面预算,公路建设投资体量大,全面预算可显著提高资金周转效率,减少流动资金闲置,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4]。

4.2财务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公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利润低等导致公路施工企业负债较重。如何盘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在新的投融资模式下降低融资成本都是企业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目前,国内融资模式较多,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能力和融资能力,选择适宜的产品,国内常用的融资模式有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公司债、承兑汇票、民间融资、融资租赁、股权众筹、资产证券化、中期票据等,同时财务管理也要由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向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转变,推行业财一体化,提高财务统筹管理和动态管理水平。

4.3工程管理

公路施工企业要推行工程管理信息化向数字化发展,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动态监测各施工项目经营情况,加强过程控制,提出亏损临界预警,动态纠正数据偏差。通过推行数字化,对工程成本进行汇总、分析和使用,利用信息化工具考核施工项目部管理水平,并为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同时,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要充分体现工、料、机价格和供应情况,对单价过大的子项目进行报警,对闲置设备或冗余材料进行提示,以便于项目间、公司间的横向调配,减少资源浪费。

4.4人事管理

人才战略是未来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如何打造积极活泼、公平公正、开放竞争的用人环境至关重要。企业要建立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搭建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动态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同时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通过竞聘、演讲、才艺展示、层层推荐选拔等多种模式为职工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要有序推进老、中、青三级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企业大学,开展职业技能、特殊工种、综合管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为员工成长成才提供培训机会和广阔舞台,真正打造人尽其才、才尽其能、各尽所能的用人环境[5]。

5科技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瞄准战略新兴产业和工程建设实际需求,搭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

5.1资金扶持

我国公路施工企业在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而技术的突破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撑。国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先后出台了大量鼓励开展科技创新的政策: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由25%降为15%,实施企业所得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企业家要真正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和支撑作用,只有充分保证创新经费的投入,支持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够通过创新催生出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为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内生动力和利润增长点。

5.2产研融合

公路施工企业相对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其实践经验丰富,但施工任务繁重、科研能力欠缺,而科研院校理论丰富、人才济济,但实践较弱,因此,施工企业要学会向高校智库借力和借智,搭建融合创新平台,推动产研深度融合,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打通科研和应用链条,使科学研究为工程建设服务,使科学研究具有更加旺盛的实践土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3精准科研

公路施工企业要面向行业重点支持的绿色建造方向开展科研攻关。路基路面方面要在长寿命路面、道路养护改造技术、自融雪路面、自修复路面、冷热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技术等开展攻关;桥梁方面要在装配式桥梁、钢混组合桥梁、超高性能混凝土、深海基础施工、数字化梁场、智能建造等开展攻关;隧道方面要在超前预报、智能化隧道掘进施工一体机、智能监测等开展攻关;交通设施要向智慧交通设施等方面开展攻关。

5.4创新人才

企业要高度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开放宽松的研究环境,重点打造企业创新领头人,以创新领头人带动创新学科的发展,提升企业创新影响力。

5.5成果转化

企业要积极融入全国行业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在行业中宣传和推广先进的创新成果,同时要充分依托自身承揽项目优势,开展成果转化,用科技成果提高市场占有率,助力企业发展。

6结语

第7篇

培养“知识丰富、实践技能强、政治素质高”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最直接的实施者,其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多年在学生管理一线工作,与辅导员朝夕相处,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调查,谈谈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对思路。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1.结构参差不齐,专业素质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大都是没有进入学校人事编制的临时聘用人员,主要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本科生。由于历史原因,有些高职院校还在沿用中专时期的班主任制度,继续保留一些过去聘用的班主任担任辅导员,很多是社会上下岗或退休的老党员、老干部。虽然这些人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责任心强、管理经验丰富,但今天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当年十四五岁的中专生,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面临的问题与中专生存在天壤之别,沿袭过去的思维和工作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在年龄结构上也很不合理,有的年龄偏大,在使用电脑和思政工作的现代化手段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有的刚刚毕业,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对辅导员既是学生工作的管理者、又是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航者这一角色定位难以胜任。

2.任务繁琐庞杂,经济收入较低。高职生的学习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辅导员工作量大,从早上出操到晚上查寝,真的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但实际待遇却普遍较低,目前的聘用辅导员工资大部分在1500元左右。之所以应聘辅导员,有的是对高职辅导员工作了解不多,有的是把它作为进入学校的跳板。经过调查,90%的辅导员把自己的工作岗位看做过渡性职业。表面看来,高职院校每年都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很多品学兼优的本科生、硕士生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但面对待遇不高及繁琐的事务,很快就会产生职业倦怠,于是想方设法转换岗位或悄悄地报考研究生、公务员等借机离开,高职辅导员的更换如同走马灯一样频繁,每年都有新面孔,极不稳定。

3.管理体制不顺,程序层次不清。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基本上由人事处负责招聘录用并负责工资、档案管理,学工处负责业务领导、奖惩考核及调动分配等,人员编制却在二级院系,平常使用、考勤等均由二级院系负责。辅导员处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最基层,除了完成所带班级的日常管理外,学校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党办、学工处、教务处、保卫处、团委、招生就业办及后勤等部门,都可向辅导员布置任务。再加上二级院系从本单位角度出发,又让辅导员承担众多行政事务。这种多重管理体制不仅造成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不堪,也形成无人真正关心他们的培养和出路的尴尬局面,以致辅导员归属感、目标感不强。

4.编制无保障,发展平台不畅。建立专职辅导员队伍,在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才逐步形成的,应该说还是新生事物,正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各个院校的辅导员构成状况不尽相同,但普遍没有建立辅导员正式编制,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专业的培养机制、长久的激励机制和多样的发展平台,使得辅导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发展目标普遍感到迷茫。实践证明,这是辅导员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对策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亟待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思路:

1.重视辅导员配备,优化队伍结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一批思想品质好、作风踏实、热爱学生工作、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组织能力的人员担任高职辅导员工作。因此,要多渠道、多层次地选拔人才:一是从教师和行政干部中挑选一批党员从事专职辅导员,既稳定队伍军心,又组成骨干力量;二是从本校挑选一批具备本科学历(或保送培养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党员留校担任辅导员,他们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有一定能力,熟悉本校情况,职业认同感和忠诚度很高,工作比较顺畅;三是招聘、引进一批思政教育专业或与岗位相符的对口本科生及硕士生充实辅导员队伍。采用专兼职结合,新老搭配的方法,既能保证质量,又能优化结构。

2.大力提高经济待遇,充分调动积极性。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常因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校园维稳、重大活动的组织、排练等,牺牲很多休息时间,应在加班津贴、通讯费用补贴等各方面予以照顾和倾斜。要保证辅导员工资、岗位津贴不低于甚至要高于同类教师和行政岗位的平均水平,形成人人愿意从事辅导员岗位的氛围。

3.理清人事关系,理顺管理机制。要改变辅导员多重管理的局面,应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可采取人事部门资格审查,最终选拔权归属二级院系,做到谁聘谁用谁负责,减少头上的“婆婆”,理顺管理程序,增加辅导员的归属感。

4.健全稳定机制,拓宽发展平台。除了鼓励和选拔教师、行政干部做专职辅导员外,要增加正式编制,保障辅导员的岗位。根据高职特点,关键是要拓宽聘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平台,归纳起来就是“三职”,即职称、职务、职业。

(1)“职称”,即专业职称的晋升。可参照本科院校,采取双轨制发展模式,即跨行政管理和教师两个系列进行评定。由于辅导员忙于日常事务,技术职称评定标准和专业教师应当区别对待,应制定专门面向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序列的职称评定条件和办法。在专业技术系列名额中,按一定比例划分名额,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评审;在岗位设置上,按照一定比例来设立助讲、讲师、副教授等岗位。

第8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041-03

1 引言

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当代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基础和保障[1-2],其培养体系、实施方法、教学模式等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3-5]。课程设计是当前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增强学生理论实践能力、提高自动化专业教学整体水平、建立适应社会发展与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模式等关键问题至关重要[6-7]。

2 课程设计在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现状

的分析

课程设计是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涉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等相关内容,不同学校可能侧重点不同,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在专业实践平台中的内容及安排如图1所示。

多年来,课程设计一般由学生分组作业,往往因学生人数较多,过程监控较难。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既让每个学生在其设计题目中充分发挥作用,深刻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又能有效锻炼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对创新性人才需求的增加,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日益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需要尽可能多地设计题目,以减小分组人数。然而如何掌握题目难度至关重要。往往一些题目应用背景非常广泛,学生实施过程中缺少对具体对象的直观理解,设计难度大,效果也很难验证,在有限的一两周时间内很难达到实际效果。另一方面,不同课程设计之间缺少统一联系,结果难以互相验证,成果难以共享。

如自动控制课程设计的模型难以为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和综合设计验证,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的算法与模块难以在综合设计中应用,不仅造成实践对象灵活性差、实践平台资源浪费,也致使实践教学整体效果难以保证,学生知识体系零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显然,实现自动控制原理的控制模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算法与模块、综合设计软硬件平台与系统开发的有机统一,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增强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3 面向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

策略与方法

3.1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课程设计一般都只有一周半或两周时间,设计时间非常有限,特别是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及综合设计,需要学生在这样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具有可验证的实验系统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进行课程设计之前,很多学生都参加过电子设计大赛,完成了单片机等相关实验课程,具有一定软硬件基础与创新能力。因此,为了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能力与思维,必须探索新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法。

目前,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分段实施的方式,先停课一周集中进行设计,大纲要求的剩下时间安排在七八周之后再停课集中进行。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进展的实际情况,利用两次集中停课之间的空余时间继续设计。这样不仅无形中延长了课程设计时间,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与精力进行设计,同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主动查阅资料,探索一些可能还没学过的知识,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当然,相应提高了设计的具体要求,增强了学生的设计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由于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也提前征集题目,让学生上理论课时就知道自己课程设计题目,这样就可以带着相关问题进行学习,对理论和实践教学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理论课教师一般都必须指导相应的课程设计。因此,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自己设计的题目,在适当的授课环节分析设计相关问题,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理论教学效果。

3.2 科学研究,整体规划,构建一体化实践创新平台

实现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间的协调统一,对增强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综合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科学研究,整体规划,不仅要保证实践教学体系上的模型、算法、系统间的协调统一,也要求实践平台上的统筹规划、灵活配置,以构建综合实践创新平台[8-9]。在以往课程设计中,一些实验特性较好的对象,如电机控制,被不断地低级重复,上届学生的设计结果基本上不能为下届学生使用,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在现在实验平台基础上,统一规划,设计了新的综合创新实践平台,满足不同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要求。

在实践体系方面,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以系统建模、仿真为主,实现系统分析、设计与校正;计算控制技术课程设计可以在自动控制原理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计算机控制策略、算法、方案的验证及控制模块设计与开发;综合设计可以在不同模块中实现系统集成、分析与验证,实现自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在实践平台方面,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题目实现方案,灵活配置功能模块,实现具体环节功能,如软件模块、硬件接口等,让每个学生既在实践中验证了整体设计方案,又具体实现了一定模块功能。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的模型,可以直接在实践平台上验证,虽然学生实现的是控制对象的建模与仿真,但得到的是更直观的控制结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了实践教学效果。

3.3 加强过程监控,建立合理有效的创新能力考核方法

有效监控课程设计中每个学生的实际工作,对促进课程设计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例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由于必须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一般都安排在学期第十四五周,由于这段时间临近期末,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如期完成课程设计,有时出现一个组只有一两名学生实际在做设计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设计、综合设计也都存在类似现象。另一方面,以往都是由指导教师根据设计报告,给出学生成绩。但由于缺少可实际操作的有效标准,设计成绩难以把握,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课程设计都能过”的假象。

因此,制定新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采用集中答辩方式,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设计报告,报告中必须体现学生自己的工作。这样学生必须在同一设计题目的整体框架下,独立寻找属于自己那部分问题的解决方案。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参加设计过程评定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然后由学院统一分组答辩,指导教师一般不参加其学生所在组的答辩,答辩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内,采用学生口头报告与教师提问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工作和答辩情况评定答辩成绩,学生最终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综合组成。

实际效果表明,在新大纲的统一要求下,经过集中答辩,学生的设计态度、报告质量、成果水平都比往年有了较大改进。同一题目,往往出现多种设计方案和不同实现方法,有的方案尽管不尽合理,也没有具体结果,但思路独特,仍然得到好的答辩成绩。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实践能力。当然一般仍有部分学生没有通过答辩,将参加下一届的相关课程设计。相信经过不断完善,设计效果将得到明显改进,学生实践教学质量将能得到有效保证。

4 结束语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方法适应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需求。本文分析了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实施创新方法、课程设计实践体系综合创新平台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过程监控与创新能力考核等相关内容。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在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中取得良好效果,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保障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3):1-4.

[2]华心祝,杨科,涂敏,等.加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对策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103-106,115.

[3]王留芳,董德礼,周拓宇,等.多模式、多层次电子电工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94-96.

[4]刘德宇.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17-19.

[5]周爱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74-75.

[6]李加旺,黄依珍.构建具有创新教育的电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装备制造技术,2011(3):198-200.

[7]李林,陆灵云,沈明霞,等.SRT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1.

第9篇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质量;临床病理

在“十四五”规划的背景下,时代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各行各业人才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当前,医疗健康领域面临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种种挑战。其中,医学教育改革是推进医疗健康领域发展的重要环节,医学教育对未来医学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产生、发展中形态改变规律的一门学科,被看作是诊断疾病的“金标准”,其直接参与临床诊断的整个过程[1]。随着国内对病理学认识和需求程度的不断提高,病理学教育转型和改革迫在眉睫。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医学生对临床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认识和理解。显然,提高病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1病理医师具有“双重角色”特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病理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临床病理中心)承担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病理教研室的职能,须将病理医师培养成医生和教师“双重角色”。要求病理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而且要具备教师资格。病理学教师需要在病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将病理诊断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2],确保学生既要掌握病理学理论知识,又要具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本领。为此,我院临床病理中心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教学培训,组织医师赴知名医学院校、实验室进修或学习等方式,在教学和业务上不断吸收处于国内外病理学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一方面提升中青年病理医师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全面提升病理医师的医学、教学、科研水平。

2病理学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病理学是对人体病理情况下器官、组织、细胞形态改变进行观察的学科。相较于人体解剖宏观层面,病理学在实际诊断过程中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微观层面的细胞形态,学生往往对镜下形态的细胞感到陌生。而传统的病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主要是以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的动态性、直观性显然不够;多媒体展示的往往只是几张图片,只能展示病变的一部分,因此对学生整体思维及立体思维要求较高,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起来较为困难[3]。

2.2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走入师生的视野中,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4]。首先,网络资源异常丰富,但也存在过时、错误的信息,甚至有与最新的病理学教材相违背的知识点掺杂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尚不健全,往往会无法有效分辨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资源及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应用的能力欠缺[5]。最后,部分学生为求快速完成学习任务,对网络资源不求甚解,对知识的学习不够牢固。以上因素均导致网络学习具有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

3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病理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临床诊断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初步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最终将其培养成为未来能够从事临床病理工作的合格医师。因此,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高效、细化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及时总结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化、科学化[6]。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还须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避免因缺乏计划性而使得教学效果欠佳。

4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4.1精心选择典型病例,突出病理变化特点与临床表现的联系

收集病理学课程教学重点知识的相关临床病例,在病例的主要诊断及依据、疾病病变及发生发展过程、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设置问题,启发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运用,可以对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4.2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讨论

病理学是医学基础学科,在临床工作中对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诊断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乳腺癌章节时,针对因典型的浸润性乳腺癌肺转移导致死亡的临床病例,设置问题如下:(1)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发生机制;(2)需要鉴别诊断的疾病及其原因;(3)病人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多学科医学知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经过分组讨论后发表看法。在讨论教学期间,学生往往表现得非常活跃积极,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探讨也更加激烈,教学效果良好。通过几轮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在讨论后,由教师展示该病例尸体的解剖结果,分析病变标本、切片,最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4.3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参与临床诊断工作

安排实习课程,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病理医师处理标本、诊断病理、与临床医生和患者沟通等一整套工作流程[7]。例如,针对术中冰冻病理的诊断,理论课无法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描述,但术中冰冻却能直接体现病理学的难度和价值,对临床具有指导性作用,因此须让学生参与冰冻工作,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病变状态和术中冰冻流程。

4.4组织学生参加临床病理讨论会

病理讨论可以提高医生的个人水平。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临床病理讨论,使学生直观感受多学科医师之间的临床学术交流和讨论,利用辅助信息开展病理诊断工作,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昆华,章宗籍.在病理教学中实现价值引领[J].中学英语之友: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22):15-16.

[2]陈丽红,张文敏,张声,等.临床病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1):13-14.

[3]王秀娟,郝兴霞.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394-395.

[4]高亚儒.高校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方式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4):155-156.

[5]翟绪阁,卢小君,张国梁.大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13.

[6]张玉华,张秀茹,俞进,等.病理学研究生临床病理技能培养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