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摊经济发展

时间:2023-10-07 15:57:35

导语:在地摊经济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摊经济发展

第1篇

1.货物的运输

(1)运输使用车的科研水平不足

从当前情况来讲,我国机动车科研水平较低,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的研发水平又远远比不上内燃机车的研发水平,甚至落后国际平均水平7年以上。混合动力车节能能力最强,在这方面我国的研发水平造成了我国货运车辆动力能源单一,大量尾气排除,并由于路桥费政策不够健全,机动车严重超载,车辆故障频发。

(2)政策法规统一性不足

由于快递服务涉及全国每个角落,但各地区的运输政策标准不一,这成为了运输成本不可估量的重要因素,引起的重复建设不可胜数。不同地区对于机动车辆的运输指标要求各异,比如,在二线城市可以通行的机动运输工具不能进入一线城市,北方可以通行的机动车辆不能进入南方等,引发了多次装卸、运输操作,导致了运输的“二次污染”。

(3)信息系统建立缺陷较大

快递公司拥有自己专属的货物信息系统,高端的系统中对GPS也有了深入的使用,但快递公司的信息系统对于运输工具的作用只局限于监控并没有实施在车辆调配的科学高度,单纯的追求“快”的快递运输却演变成了高空载率的不良后果。

(4)运输人员的培训落后

目前从事快递业务的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总的来说过于偏低,因此对于运输人员培训的安全意识的培训被予以很高的重视,而对于低碳、环保、绿色方面的培训却不予重视,甚至为零,管理手段多以反金钱撒谎能够的奖励和鼓励为住这种单纯的经济化管理手段是达不到持久效果的。

2.货物包装问题凸显

快递企业中的包装材料种类繁杂,功能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牛皮纸软信封、白皮纸硬信封、塑料袋、纸箱、发泡薄膜袋、编织袋、打包用的胶带等,用于包装的材料,对于快递公司,表面上是免费提供给顾客的服务而实际上,其价值已经体现在了客户所支付的运费当中。目前包装凸显的污染问题集中于以下几点:

(1)过于浪费

在实际的操作中,快递公司为了为达到分拣快速的目的,提供的信封、塑料袋、纸箱等材料尺寸同意,但是客观存在的货物的形状不一,尺寸多样无法被固定尺寸的材料所满足,因此“大包装小货”情况频发,“大材小用”数不胜数,这是实际包装操作中随处可见的问题。

(2)缺乏环保性

在快递企业包装过程常用的材料中,可再生能源,可再利用能源很少,除了信封与纸箱,塑料的使用占据大部分,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材料使用一次就被废弃的概率很高,从低碳、环保、绿色方面看,将会长生极大量的对环境造成高度污染的现象。

(3)使用不合理

在实际操作中包装是不进行收费的,即并不存在另外的包装费用收取,因此会在快递公司所涉及的人员,例如和工作人员和客户心中营造出包装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由快递企业无偿提供的错觉,这会鼓励工作人员与客户在意识这上并不重视包装过程中使用材料的客观成本,导致对包装所使用的材料极度浪费,不合理使用,重复包装、过度包装现象频发不止。

3.运单使用合理性过低

目前国内快递公司已经抛弃过去的五联单的运单而多数使用的是四联单(寄件方、收件分公司、派件分公司、收件人各1联),采用无碳纸制造技术,最后一联使用贴纸,前后共有五层纸张一共是四层纸张。在快递过程中仓库、公司、发货地、收货地等,由于快递工作人员素质较低,明文规定不足,缺少标准化管理,制度更加不够完善,贴纸、以及使用过的运单遗留纸张被不分场合地随意丢弃,对环境的伤害极大,纸张虽然并不大,积少成多,也是一项极大的浪费。

二、快递企业的未来发展模式

目前对于低碳经济下符合低碳要求及具备低碳特点的快递,其观念大都是从低碳经济延伸出来,而关于低碳型快递的叙述并没有比较科学的定义。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诉求以及现有实践,我们认为,快递即将采取的低碳化发展模式应符合在物流过程中始终追求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的,利用高效科技、再生能源手段和节能减排技术逐步祛除物流活动中碳的过量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效率的特点,因此,我们结合上文对于快递企业现状与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分析。本着迎合低碳发展的态度,我们将快递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生产低碳型:指在快递操作的生产过程,实现低碳化或无碳化主要体现在物流过程中的低碳性。如,低碳运输、低碳配送、低碳包装,低碳分拣等。

(2)产出低碳型:指在物流的产出过程中达到低碳化或无碳化,重点强调逐步祛除对人、环境的低碳化,从而从整体上降碳排放量。如:通过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降低尾气污染、提高废弃物回收率与再利用率等。

(3)辅助低碳型:指在快递辅助行为当中也要保持低碳化或无碳化,包括在人员素质的培训,制度的健全完善,绿色、环保理念的灌输等,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或无污染。

三、总结

第2篇

1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根据对相关指标的分类,具体分析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能源因素:能源消费总量(X1)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为所有指标中的最大值.这反映出,能源消费的不断增长是导致目前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煤炭消费总量(X2)与碳排量(X0)间的相关系数为0.964,结合考虑煤炭在当前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这反映出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降低碳排放量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消费比重,开发以水电、核电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人口因素:城市化率(X3)、总人口(X4)、从业人员总数(X5)与碳排放量(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4、0.995、0.994,显示出极强的正相关关系.当前我国的碳排放主要产生在城市地区,从其高达0.994的相关系数可以也看出,城市化率越高,碳排放量越大.而人口则是碳排放的来源载体,只有通过人工的劳动和社会生活才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这一点也可以从总人口以及从业人员总数和碳排放之间的极高相关系数看出.经济因素:GDP增长率(X7)、第三产业比重(X8)与碳排放(X0)的相关系数(0.63、0.745)相对较低,但是其绝对值仍远远超过了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9)、GDP总量(X6)与碳排放(X0)之间的相关系数则高达0.992、0.996.这体现出以这四个指标为依据的经济因素与碳排放量间有着较密接的联系,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建设的压力.技术因素:高新科技的运用,对于低碳经济的建设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从具体的指标来看,碳排放量(X0)与单位GDP能耗(X10)、碳生产力(X11)的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72和0.97.这说明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使用,科技的发展可以开阔我们的生存空间,提供新的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并且可以通过实现节能减排以及产业升级转型提高碳生产力来减少碳排放量.

2基于I=PAT修正模型的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原模型中考虑的是人口对环境的压力[5],故而其选取指标A为人均财富.在本文中,为了能够准确分析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的碳排放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其他因素间的定量变化,特在传统的I=PAT模型中引入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GDP总量)以替代人均财富指标,式中,用I代表碳排放总量,单位为万吨;P表示总人口;A则表示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用GDP总量表示;T是指单位GDP能耗,代表技术因素.通过各因素中指标的相关系数比较,在人口因素中选取总人口(X4)指标、在经济因素中选取GDP总量(X6)指标、在技术因素中选取单位GDP能耗(X10)指标与碳排放总量(X0)进行回归分析,所取样本数仅满足最小样本容量要求.因此由方程2可以看出,影响湖南省碳排放的因素按其对模型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总人口、单位GDP能耗、GDP总量.具体来讲,总人口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4.01556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1.506186个百分点;GDP总量的对数每提升(或降低)一个百分点,碳排放量的对数将提高(或降低)0.405073个百分点.

作者:常骞 柴志阳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3篇

低碳经济是一种能源消费的方式、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低碳经济的目的。笔者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有以下原因:(1)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雾霾越发严重,这严重的威胁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2)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获取更多的经济产出;(3)保证人类在地球上长期舒适安逸地生活和发展的科学理念;(4)未来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转变发展方式是刻不容缓的,单纯依靠工业化发展是不够的,需要依靠低碳经济的发展,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坚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资源环境危机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主要有:树立低碳观念;制定低碳政策;发展低碳产业;开发低碳技术;提倡低碳消费。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方向主要有:⑴低碳经济发展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及建议;⑵低碳经济下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与能源安全的研究;关于我国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分析;⑷低碳经济制约因素的比较分析;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发展的研究;⑹能源安全问题与经济发展的研究;⑺碳排放量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的研究。

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在温室效应、雾霾等越发严重的今天,快速发展低碳经济迫在眉睫,以下是笔者认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为了:创建低碳经济》中

在2007年6月,我国就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起步相对较早,不仅任务重,而且没有案例可循。我国的自主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于降低碳排量的技术水平也比较有限,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我国环保和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是由于高污染高能耗的社会现状难以消除

如机器的老化,生产的过程和在生产中企业对环境带来污染一些地区政府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使得大量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大量流入我国,尽管这些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加剧了我国资源消耗和资源短缺状况,恶化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严重危害到国民健康。

(三)我国十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风电产业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远远跟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事业的需要。

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人民的低碳生活观念

我国人口基数较大,为了更好的发展低碳经济就要从根本做起,国家应制定相关规定强制人们遵守低碳行为,在学生的课本中加入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公共场所挂出相关提示和注意事项等,将低碳观念散播、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以致形成低碳生活的社会风气,才能更有利于国家实现低碳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二)加快发展低碳技术

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掌握了低碳技术,就如同掌握了主动权。加强节能技术与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实现在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增加清洁能源的供给,减少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三)避免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的就业问题

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各大院校应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或是科目,培养专业人才,减少由低碳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失业,降低就业压力。

(四)发展区域低碳经济就要结合当地经济、地理、人文等要素,制定一定的发展对策

而不是全国统一进行指导对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区域,政府应加大经济、技术扶持和发展进度的督促。

(五)成立专门的国家级低碳经济研究机构

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02

一、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意义

生态文明、绿色GDP等以循环经济为主题的思想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的提出出现在英国政府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中。低碳经济的思想主要强调了在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框架和政策制定与创新,不断推动提高诸如可再生能源技术、节约能源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减少温室气体实际排放量。以此推动社会经济逐步向“高能效、低能耗”等低碳排放的模式发展。

二、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短板及对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境分析

1.环境和资源问题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环境与资源问题,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破坏范围的日益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深,环境问题受限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相对脆弱,适应任务艰巨。相关研究保守估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高达GDP的7%―20%。

2.我国人口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和较低的生产力,很多人仍然为衣食所困扰,据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75万人。为此,发展社会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紧要任务。在面临诸多问题之下,中国商业低碳化发展路途艰辛。

3.现代科学技术

我国面临的最大任务是科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薄弱,技术实施成本较高。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面临很多困难,而这部分技术创新所需资金仅相当于我国同期GDP的1.5%―2.5%。另外,我国原创性技术少,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差距,这些障碍都可能令中国无法实现这些绿色技术的全部潜力。

4.我国经济贸易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快速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尤其明显,主要以煤炭为主要的能源,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相比,形势依然严峻。这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二三十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节能减排的任务任重而道远。贸易方面我国在2008年以前也一直以碳排放量较高的产品为主,后经国家经济控制出口贸易结构向低碳转型(详见图1)

在中国,人均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7吨,粗略例举城市白领为例,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就会高达2610吨。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目前,世界各地正以城市为单元实践低碳经济理念。从《京都议定书》到英国的《我们能源的未来》,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也必将成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先进国际经验的借鉴

1.政府的角度出发,推进发展低碳经济

成功建立低碳经济则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适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刻不容缓。因此,实现低碳化的有效途径就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和市场规则。

(1)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推行供给侧改革,淘汰采购过程中质量低劣、不安全、不环保、有污染的产品。

(2)从源头到消费实施“绿色供应链”。政府加大财政资助力度,促使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上,转变旧的经营思想、模式,确保从产品的生产到消费高质量、环保、安全、低碳。

(3)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开发。通过改造、革新,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低碳经济”要求社会化大生产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营造“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生态家园”的市场氛围。通过利用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拓宽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推动低碳升级,无碳替代在生产领域的应用领域。

(4)增强科技原创动力。着眼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升创新型技术价值链和竞争力。科技创新是“中国梦”实现的原创动力,一方面,要整合国内市场既有的循环替代技术,加速新型低碳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低碳技术,开创新能源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平台,促进国际间交流与合作。

2.从企业运营过程中,低碳经济的经验借鉴

“低碳经济”对商品流通环节的要求主要反映其企业和行业的特征。在商品流通渠道管理上,要求以低碳标准衡量渠道管理的效率。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采用太阳能或低能耗制冷(制热)设备,采用太阳能、冷热水回收、二氧化碳制冷技术等等。要求废弃传统的、落后的仓储与养护技术,彻底实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

3.从消费者方面,借“低碳消费”大力拉动“低碳经济”

(1)低碳消费意识建立。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消费购买的影响力绝对不可小觑。商业流通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其承担着“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重任这对于转变消费观念,向市场传递低碳的理念,建立“低碳”价值观和新的消费观尤为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转变消费观念,不仅关注产品质量、价格更关注商家生产产品期间低碳、环保、健康、安全的生产过程。对于便捷消费来说,一次性塑料袋、纸巾、瓶装水、一次性餐具在不经意间浪费巨大的能源。据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披露,全国每年减少10%的塑料包装袋,可节省1.2万吨标准煤。减排3l万多吨二氧化碳。随着商品多样化,竞争市场由传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消费观念将引领商业发展形势,要求企业必须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

(2)不健康消费观念的转化。以“低碳经济”的消费概念,重新整理不健康的消费方式,提倡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通过市场机制,逐步形成大众化消费的“简约之风”。对消费者来说,更关注环保、健康、安全,追求“货真价实”的简易包装和装修。对于企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生产顺应时展,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高质量的、绿色环保的、低碳的产品。以此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创建知名“低碳品牌”

对于市场主体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形象是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绿色低碳消费”已走入我们的生活,为消费者所追捧。最近,波士顿咨询(BCG)的专家对218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报告称:“消费降级”风暴来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寻找降级替代品――“便宜货”来满足消费需求。依据此项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个“宅生活”“宅节俭”的社会新时尚下。企业在形象宣传上,应积极创建“低碳品牌”,广泛开展“绿色环保”活动,积极与媒体、协会或学界探讨、关注“低碳经济”问题。因此,对商业企业来说,实施商品低碳化品牌,将成为在未来低碳经济时代中,企业生存发展最主要的竞争点。

5.国际先进技术融合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措施、技术与还有一定距离,我国应重视与发达国家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而在同发达国际进行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的同时,我国也要始终保持警觉,避免低碳技术转让中存在漫天要价的问题。当然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将在今后的经济生产中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环境持久效益。

三、小结

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推行“低碳经济”和经济发展并不是相矛盾的,而且是坚韧漫长的发展过程,在此期间需要通过借鉴各国的成功发展经验,学习其精华,积极因地适宜地融入到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设中,建立起权威性的低碳商业标准。通过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之间密切合作,为本国商业企业规划出属于“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赢取主动。

参考文献:

[1]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纪研究,2006(5).

[2]李丽平.国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分析[J].环境保护,2009(6).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4]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5]范钰婷,李明忠.低碳经济与我国发展模式的转型[J].上海经济研究,2010(2).

[6]龚建文.低碳经济:中国的现实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7]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转变;措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根基的稳固,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的稳定。由于长期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足够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愈发恶劣,雾霾等生态问题逐渐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以更加环保、健康的方式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核心在于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提倡的是“能耗低”、“污染低”和“排放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要将此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调整农业经济体系,才能确保我国农业走向健康、稳定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农业发展的弊端

(一)环境污染

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民接受教育的水平相对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因而在农业生产方面,很多人创新性不强,不愿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新技术、新科技,仍然沿用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不仅导致生产效率不高,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重金属含量超标,也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比较严重。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企业开始在农村建立工厂,给当地土地带来了很大的污染,一些农民由于认识不到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而继续在污染的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剧了粮食污染的程度。

(二)农业科技滞后

农村地区一般都偏僻落后,农民大多都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生活,整体生活水平比较低,再加上农村教育发展程度不高,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因此,很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都比较低,对于新型农业科技认识不足,也不愿意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因此,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与实施效果不是很理想,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农产品科技含量比较低,极大地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的质量。

(三)农业产能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而且,国家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支持的重点放在了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工业和服务业上,从而导致如今农业经济之后、农村地区落后的局面。尽管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城市开始反哺农村,以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但是,因为农村地区广阔,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日,因而,如今农村很多基础设施,虽已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却仍然存在,尤其一些落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土地生产能力不高。例如,农业必须的水利设施,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沿用20世纪中期修建的那些,不仅灌溉能力不强,而且损坏严重,也影响了农业产能的提高。

二、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相关概念是在21世纪初英国首次提出。不同的国家,对于低碳经济的要求也不同。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绝对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减少碳排放相对量。低碳经济实现的是世界各国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每个国家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以有效杜绝环境污染和气候改变,做到节能减排并促进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是一种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形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将有助于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土地、环境和大气的污染,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能提高农民保护土地、环境的意识,以及生产创新的意识,从而促使他们自觉地采用新技术、新生产方式来进行耕作,这样,不仅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也会提高,最终,将会从整体上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实行可持续

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污染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以保护自然环境为前提的,在确保人与土地、与自然、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高效、高质地发展。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技术、新能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农产品污染。

(二)加强低碳经济宣传,提高低碳生

产管理力度目前,低碳环保理念在工业产业中,已经得到了大力的普及和宣扬,但是,在农业领域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农民对低碳经济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多,因此,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要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推广。在实行低碳生产的地区,要加强对低碳生产管理的力度,当地领导要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注意培养典范和标兵,让更多农民认识到低碳生产的好处,这样,将有助于低碳生产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三)提高对低碳农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

在推进农业生产低碳化的道路上,促进低碳环保成本内在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我国农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目标指导下,政府应在坚持市场调控的基础上,加大对低碳农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规范农业生产行为,以达到低碳环保的目的。例如,低碳环保税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它将环境污染的成本,融入到农产品生产成本中,利用经济手段,从一定程度上约束了环境破坏及资源浪费等行为,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农业发展与保护环境和资源协调统一。

(四)强化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人是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行农业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头脑比较灵活、肯钻研的带头人,在此带领下,因地制宜地发展低碳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往往缺少丰富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而,培养出一批带头人,将有助于加快农业低碳发展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农民也会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对于快速推进农业低碳生产发展进程,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农业低碳发展的问题,我国尚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了规范低碳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国家必须要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只有以制度和法律作为发展的依据与参考,农业生产才会真正走上低碳发展之路。在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的时候,需要加强对农业实际的调查研究,使制度和法律的制定和完善,都切实符合农业发展的实际,符合低碳经济的内在发展理念,这样,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的转变和农业机构的优化升级,促进我国农业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六)加强新技术指导和培训,坚持走科学化发展之路

农业生产方式低碳化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在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农民的新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合理配置低碳农业发展的各项资源,以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国家积极倡导走科学化发展之路,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科技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方式,将能推进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使农业、农村、农民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进步。

四、结语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和平衡,大力开发和利用自然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的改善农村环境,做好产业结构及社会、发展、生态三方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我国绿色、低碳、健康的现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0(04).

[2]陈修宏.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

第6篇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已经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我国也越来越意识到粗放型增长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迫切的需求,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必然选择。低碳经济是通过降低经济活动的碳排放量,降低社会总体环境成本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碳金融是指由碳金融市场、碳金融中介机构、碳金融政策制度等构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广义而言,凡是涉及到碳排放量减少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金融项目都可以归结为碳金融的研究范畴。曾刚,万志宏(2009)…介绍了国际碳金融交易的市场结构、参与者和交易工具,认为国际碳金融交易存在市场分割、政策风险、交易成本巨大等问题,提出各国应该统一认识和强化合作为碳金融发展扫清障碍。吴玉宇(2009)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应该推出CDM机制项下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为企业提供碳金融服务。鄢德春(2010)围绕清洁发展机制,从国内碳排放定价权、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模式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讨了我国碳金融发展战略问题。孙力军(2010)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碳信用市场发展状况及主要碳金融产品交易和开发现状,指出我国碳信用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碳金融产品设计对策。目前对碳金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金融体系对于碳交易和碳融资服务功能的应用性研究,但对于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具体机制和路径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旨在研究碳金融如何发挥其资金筹集、资金融通、资金配置、风向管理等作用,解决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低碳产业投资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经典的经济学通常假设,资本的利润率在各个领域投资会大体趋于相等,这也应该表现在低碳技术开发和低碳产业投资上。如果在低碳产业上的投资利润率高于其他产业,低碳产业的投资应该就会增大,低碳产品将会增多,低碳产品供给量将会增多。但是现实中往往表现为低碳产业的投资收益率较高,但是却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这其中原因在于低碳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低碳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较高,在获得相同收益率的前提下,资本倾向于选择其他产业,这造成了低碳产业的投入不足。

(二)低碳产业进入门槛较高

碳减排项目需要较大的技术投入,如果项目达不到一定规模,往往无法获得盈利。例如,小于年减排2万吨的CDM项目就完全没有盈利的可能。因此,从现实来看,已经成功开发的CDM项目大部分都属于大型项目。这表明低碳产业不是个自由进入的市场,难以实现完全的市场竞争,导致了碳金融的供给不足。碳排放额度是一种虚拟商品,其开发以及交易要求相对较高,碳交易合同的签订涉及跨国交易,整个交易过程都相当复杂,这都导致碳排放量交易过程较高的交易成本。例如,来中国风电企业的CDM项目在碳交易市场上无法获得核准,结果无法实现交易,该项目的收益无法实现。这样的不确定性必然大大的打击企业开发CDM项目的积极性。

(三)碳交易市场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导致了碳金融供应量的不足

碳交易市场的产品价格波动仍然较大,而一些碳金融交易项目本身就是远期交易,碳排放量交易价格在未来的波动性较大,例如,哥本哈根会议未达成实质性减排目标,碳交易市场的价格就出现了显著下跌。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导致了碳项目开发收益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四)碳交易市场分割和信息不对称

目前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碳交易平台,例如欧洲气候交易所、欧洲能源交易所、Climex交易所、亚洲国际碳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美国洲际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气候交易所等。这些交易所有的是针对本区域或者本国的碳交易者,有的是针对更大范围的交易者,其中也不乏针对全球范围的交易所。但是这些交易市场分别有自己的入场标准、交易制度、交易规则。有的排放配额在有的市场能够获得认证,有的交易所则不允许这些排放配额交易。这造成了各个碳交易平台之间无法实现跨市场交易,形成了市场分割,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在碳金融交易成本的增加。一个碳项目在项目过程中只能按照目标交易所的入场标准进行开发,以获得碳排放份额的核证;但是该项目在其他交易所则难以上市,客观上造成了该项目能够交易的对手非常有限。信息不对称也是低碳产品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碳排放份额的认证和核准需要较高的技术标准,这导致碳排放份额的交易中存在较高的道德风险。如果核准机构在排放量的审核中为碳排放份额的出售者隐瞒信息,甚至提供虚假材料。将会造成排放份额购买者具有较大的损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高交易成本影响了低碳市场的发展速度。

(五)政策的不确定性

低碳政策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低碳产品供给的不足。首先,很多国际公约的可延续性以及可执行性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间仅为2008—2012年,之后该公约的相关规定能否延续在未来还是未知数。而在这段实施期间,也有可能出现国家不遵守合约规定的情况。这导致碳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相关碳金融产品的开发因此也将大受影响。其次,原始减排单位的交易中,交付风险是较大的风险。也就是,由于项目具有一定的期限,当项目成功后,项目的减排量究竟能够通过认证获得预期的核证减排单位,要取决于当时的政策和相关标准,如果政策和相关标准发生变化,即使项目成功,也有可能这些原始减排单位无法获得认证(曾刚,万志宏,2009)。_l三、碳金融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经被众多学者论述过,早期一些经济学家如格利和肖(GurleyandShaw1955)、戈德史密斯(Goldsmith1969)、麦金农(Mckinnon1973)等通过对金融结构、金融压制和金融深化的分析开始认识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后来的莱文(Levine)、金(King)和孑L特(Kunt)等经济学家进一步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引向深入,如莱文(Levine1997)提出,金融通过便利交易、动员储蓄、配置资源、促进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五大功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对碳金融对经济促进作用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仅有少数学者从不同视角分析了金融因素对低碳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邓小东,2010)。碳金融市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一)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

低碳技术的开发往往风险较大,周期较长。在低碳技术研发企业的初始阶段,银行信贷资金并不会介入。而金融市场可以帮助低碳技术开发企业寻找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使低碳技术企业在初创阶段能够获得发展的资金。在低碳技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选择在创业板上市,这一方面可以令更广大的投资者分享低碳技术企业的成长收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低碳风险投资者资金的有效退出。可见,金融市场有利于帮助低碳企业获得长期发展资金,有利于低碳技术的研发。

(二)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

金融市场能够引导资金向低碳项目聚集。银行可以通过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企业的贷款,或者对这些企业收取惩罚性的高利率;同样,资本市场可以减少甚至是禁止对该类企业进行私募股权融资,或者禁止该类企业公开上市募集资金。通过这些手段来抑制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企业或者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惠利率对使用技术或者从事低碳项目的企业进行补贴,以及成立专门的低碳发展基金引导该类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环境资源配置

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碳排放额度的交易。减排能力较强或者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可以把通过减排技术而剩余的排放额度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而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购买额外的减排额度;两种企业通过碳排放额度的买卖实现了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实现了对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引导低碳消费

金融市场同样可以通过利率的调整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对低碳型的消费信用给予利率优惠,例如,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贷款给予低利率;对高污染高能耗的消费信用收取高利率。可以通过信用额度引导居民进行低碳消费,给低碳消费以特定的信用额度,发行低碳信用卡,该信用卡的信用额度可以购买指定的低碳产品和销售指定的低碳服务。通过金融交易系统创新引导人们低碳出行,ATM、网上交易、电子账单、手机账单、信用卡消费有效的降低了人们在取款、购物、余额查询、理财投资等路途上产生的交通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电子化的交易方式也降低了填写、打印、复印结算交易单据等产生的纸张、油墨、人工等能源密集型的消耗。

(五)风险管理

首先,企业面临减排风险,由于各个行业的碳排放情况不同,其减排成本也不同。有的企业的减排成本相对较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不断推出,一部分能源密集型的企业和高污染的企业随时面临减排成本提高的风险。对于有些企业,如果只能通过自身减排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有可能面临损失甚至是停产。但是碳金融市场提供了碳交易途径,使高排放成本企业能够买入碳排放份额,降低其生产的减排风险。其次,低碳技术的研发本身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其开发风险是仅仅通过内源融资的企业无法承担的。金融市场能够把低碳技术的开发风险分散给较为广泛的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分散化。第三,低碳技术开发以及碳项目收益的不确定性为碳交易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碳金融市场能够通过金融工程开发碳金融衍生品,包括碳金融产品的远期、期货、期权、互换,实现碳排放权交易的套期保值、风险对冲、风险转移等。实现碳交易的风险可控和风险管理。第四,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保险产品来进行风险管理,通过设计天气对冲保险产品、灾害保险产品、低碳保险产品等,可以通过保险手段发挥灾害管理、防灾减灾等功能。

四、发展碳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绿色信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所谓绿色信贷,指的是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研发、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绿色制造和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而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贷款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的政策(何德旭、张雪兰,Z007)。

1.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银行可以通过设计绿色信贷产品引导低碳技术、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低碳经济的多方面发展。首先,在充分评估家庭或者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基础上,通过把节能减排因素纳入到向家庭和企业的贷款信用评级当中,引导家庭或者企业减少碳排放;其次,可以通过与节能低碳型产品的企业签订营销合约,向购买指定节能低碳产品的客户提供融资额度;第三,进行低碳营销,设计低碳信用卡,承诺按照某个比例把该信用卡的业务利润捐献给低碳方面的公园基金会;第四,对开发低碳技术的项目或者是具有节能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

2.采取绿色贷款政策措施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通过明确的政策法规明确银行信贷在环境污染方面的责任,约束银行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贷款。制定对绿色信贷的担保计划,规定对有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项目和企业的发放贷款提供担保,推动银行对环保型企业发放贷款。实施绿色信贷的国家财政补贴政策,银行在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时不仅获得社会责任上的无形收益,同时保证银行不会遭受实际的利润损失。制定覆盖面广泛、可行性较高的绿色信贷标准,增大银行的违规成本。使银行在进行具体信贷流程时有清晰的操作指南可以遵循,引导资金流向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企业和项目,促进企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绿色信贷充分发挥作用需要满足以下条件:首先,环保部门要能够向金融机构提高真实和完备的信息;第二,各个银行统一绿色信贷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估标准;通过激励约束机制促使银行遵守绿色信贷的执行原则。

(二)碳基金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所谓碳基金(CarbonFunds),是指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投资设立的专门基金,致力于在全球范围购买碳信用或投资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经过一段时期后给予投资者碳信用或现金回报,以帮助改善全球气候变暖(严琼芳、洪洋,2010)。_7目前全球范围内碳基金的发起者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世界经济组织、政府和企业。世界经济组织成立的碳基金主要目的是实现《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减排目标,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促进低碳交易框架的发展,使各类机构更多的参与到低碳交易中。例如,在世行的系列碳基金中,4个特别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培育京都机制下碳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个国别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相关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履行《京都议定书》约束下的减排目标;2个面向2012年以后的碳基金的主要功能在于推广近年得到重视的“从减少采伐森林和森林退化中获得减排的机制”(REDD)以及为后《京都议定书》时期的碳金融进行示范和探索(鄢德春,2010)。政府成立碳基金的目的在于履约,通过对减排项目的投资和CDM产生的减排份额的购买,最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量,并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例如,中国绿色碳基金是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下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基金设立的初衷是为企业、团体和个人志愿参加植树造林及森林经营保护等活动,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搭建一个平台(孙力军,2010)。企业投资的碳基金目的主要在于盈利,通过对CDM项目的投资获得CERs,对这些可核证的碳排放份额进行出售获得高额利润。这些基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通过对项目实现的风险识别、筛选、资金投资,在项目过程中的技术支持、法律帮助、项目开发的辅导,最终实现项目核证减排量的收益。碳基金对与减排项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选拔了最有减排效益的项目,实现了碳基金资源的最优配置。可见,不同的发起人成立基金的目的以及投资模式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客观上都达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碳金融工具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

1.基础碳金融工具。排放权是原生交易产品,或者称为基础交易产品。根据《京都议定书》建立的IET市场,主要从事AAUs及其远期和期权交易;EUETS主要交易EUAs及其远期和期权交易;原始和二级CDM市场交易的主要是CERs相关产品;JI市场交易ERs相关产品;自愿市场则交易自行规定的配额和VERs相关产品,所有这些产品,在减排量上都是相同的,都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单位,但基本都还不能进行跨市场交易(曾刚,万志宏,2009)。…这些排放份额的交易使碳减排量具有了流动性和收益性,使具有减排能力的企业积极运用低碳技术降低排放量,并通过碳交易市场把产生减排份额出售给其他碳排放份额的需求者或者是相关的低碳基金,这也进一步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

2.碳金融衍生工具。碳金融衍生工具包括碳远期、碳期货和碳期权等。这些产品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为碳交易企业提供资产的风险管理功能。碳远期和碳期货能够为碳交易者实现碳资产的套期保值,碳期权能够锁定碳交易者的损失规模,并且也不降低碳交易者未来可能获得的高收益。这些碳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低碳产业的资金融通市场上,扩大了碳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3.碳金融保险工具。由于很多碳交易都是远期项目,合同签订后并不能立刻实现碳排放份额的交易,而是在项目实施成功后,碳交易买方才可能获得碳排放交易份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这项目失败和碳排放份额卖方违约的风险。碳金融保险工具能够为碳交易的买方提供保险。如果买方不能按期获得协议上给定的碳排放份额。保险公司按照保险合同条约提供相应补偿。另外,一些金融机构以及世界金融组织,为减排份额的最终支付提供担保,也具有上述的保险工具性质。这都会大大降低CDM项目开发的风险,促进低碳项目的开发。

4.碳资产证券化工具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或者贷款在项目实施期间内,资金没有任何流动性。可以对这部分投资或者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设计,提高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一方面,能够把这部分通过证券化获得的流动性投入到新的节能减排项目中去,并实现资产投资的风险分散化;另一方面,证券化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投资者投资于低碳项目,分享低碳经济发展的收益。

第7篇

我国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总面积约为297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30.94%。西北五省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陕西南部和关中平原除外),年降水量40)600mm。西北五省区是我国沙漠和戈壁的集中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但它们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区域内石油及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依靠能源发展的地区。2011年,西北五省区能源消耗分别为9761万t标准煤、6496万t标准煤、3189万t标准煤、4316万标准煤、9927万t标准煤,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4.2%、19.9%、18.7%及13.7%,增长速度较快。同时,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落后水平,产业结构不完善,能源结构不合理,仍以高排放的传统能源为主,使西北五省区迫切需要走低碳经济之路。

2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更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生活。为了评价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本文在借鉴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由低碳经济发展基础、低碳排放、低碳产业、低碳消费和低碳资源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

3结果与分析

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地较高,宁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青海、甘肃、新疆处于中间位置。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是:¹西北五省区能源结构不合理,煤炭能源消费仍然占据很大比重,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强度高,碳排放压力过大。º西北五省区大多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工业所占比重较大,且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大,导致碳排放量大。»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水资源失调、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恶化,使社会发展成本增加,限制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¼西北五省区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低碳经济认识不够,使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2007)2011年,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陕西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6125提高到0.7359,年平均增长率为3.09%;甘肃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3977提高到0.4225,年平均增长率为1.37%;青海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5426提高到0.6307,年平均增长率为1.95%;宁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467提高到0.2723,年平均增长率为0.64%;新疆经济发展水平指数由0.2633提高到0.319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这说明我国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在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从权重来看,5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4.82%、23.85%、15.43%、24.58%和21.32%。权重越大,表示对评价结果影响越大,因此低碳消费和低碳产业两个一级指标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起主导作用。碳排放可反映出区域的碳排放情况,直接反映出低碳经济发展程度。在低碳排放方面,得分较高的是青海、陕西和甘肃,说明这3个省份的节能减排做得较好;得分较低是宁夏和青海,说明这两个省区的能源利用率较低。低碳产业发展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在低碳产业方面,除陕西得分为0.1688以外,其余四省的低碳产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仅仅为全国的平均水平得分的1/7)1/2。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资源基础从一定程度决定其区域发展程度和方向,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能直接反应出区域社会经济资源基础条件。新疆和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得分分别为0.1470和0.0971;甘肃得分最低,为0.059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2。在低碳消费方面,陕西和甘肃得分较高,分别为0.1283和0.0787;青海得分最低,仅为0.0242,说明其能源消费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完善。在低碳资源方面,西北五省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覆盖率低,使其碳吸收能力弱。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主要是: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均总体较低,仍然处于高碳发展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陕西,其次为青海,宁夏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最低。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2007)2011年,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各省低碳发展速度存在差异。陕西的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64%。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西北五省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较大;且西北五省区多为能源大省,长期以来对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赖性强,已处于/碳锁定0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使西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增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大。国家对西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较大,特别是/西部大开发0和/新丝绸之路0的提出,为西北五省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战略机遇;国家在西部实施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战略,为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保障。西北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风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发展速度较快,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了明显优势;陕西是我国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高等人才众多,为西北地区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低碳经济模式奠定了人才优势。因此,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4.2建议

第8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问题;解决措施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实现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在2009年8月出版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中,中国科学院对“低碳经济”是这样定义的: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也可以说,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是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点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1.中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短缺,难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不断地利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经济,能源资源得到极大的开采和利用。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世界工厂,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直线上升的状态,据研究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加1.8亿吨标准煤,2007年达到26.56亿吨标准煤。我国的能源消费中,煤炭的比重高达将近70%,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高,又加上对煤炭的无节制、无选择的开采,不仅会造成能源的浪费,还会使中国面临着更大的环境问题,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大幅度的增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使我国在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方面的工作更加艰巨。

2.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较大,能源利用率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大国。三大产业中工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且重工业占据着极大的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过低。在重工业的发展过程中,钢铁和化工等消耗能源过多的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单纯的利润,不能及时的调整产业结构,依旧依靠高投入量、过多的消耗能源而增加企业的利润,这都严重的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因此,必须尽快的淘汰此类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推动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

3.政府的激励体制尚不完善,低碳技术发展举步维艰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是关键。但是在中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存在着众多的困难。首先是政府颁布完善的政策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虽然一些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研发低碳技术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够与时俱进,跟不上中国体制改革的步伐,使得一些优惠政策成为虚设,部分政府还会忽视这种政策,导致了低碳技术的研发困难。其次是国家政府没有稳定的资金投入,不能给低碳技术的研发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导致研发步伐的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4.“锁定效应”的影响短期难以消除

中国虽然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制造基地,但是制造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制造业的高速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并且一些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大件耐用消费品等资金技术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此期间不易废弃,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因此,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如何避免资金、技术锁定效应的束缚,是一项紧迫又现实的挑战,国家必须认真规划投资种类,鼓励和促进技术革新。

5.公民的低碳意识不强,导致低碳经济开展中的困难

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社会的建立,不能只认为是企业、国家的事情,社会中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大多数公民认为个人污染与浪费微不足道,因而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注重节约,造成水、电等资源的浪费,频繁使用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等。虽然个人力量微不足道,但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人都这么做的话,对环境的污染就难以控制,损失难以估量。

三、如何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基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中问题的研究,笔者在下面提出几点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1.政府支持,制定相应政策,推动低碳社会的建立

要想打破“碳锁定”,必须引入外生力量,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是政府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中国政府当前的工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结合国家的“发展规划”、“能源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应加快制定低碳经济“国家方案”和行动路线图,建立低碳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将提高能源效率放在优先地位,进一步实施计划生育、节能减排、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政策,形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建立完善的能源体制机制,并及时进行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合理的价格体系,实现能源资源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可再生资源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2.建立并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我国低碳经济顺利开展

法律具有强制性,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建立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可以有效的约束企业的行为,防止或惩罚不规范的经济发展行为。中国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并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我国低碳经济顺利开展。首先,要大力加强相关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其次,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清洁、低碳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第四,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正确的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手段来引导和刺激国内外的经济主体参与和开发可再生资源,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社会、环境等都得到

保护,实现持续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我国的重工业占据着极大地优势,而且对能源资源的消耗较为严重,国家政府从此入手,改变重工业的发展模式,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利用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多重效益。具体来讲就是制定家庭电器、照明器具和机动车的能效标准,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提高产品进入市场的标准,对于需要淘汰的产品绝不手软,从而降低国民经济发展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度。树立绿色观念,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科学技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来提高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开发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同时,要运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引导、鼓励和扶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和绿色产品的开发,加大宣传的力度,使人们树立起绿色生产、消费、交通等的新理念,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的平台,将资源的浪费、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提高利用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4.加大科技的投入,建立起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项以技术为依托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太阳能、风能、水能等自然资源的开采较为广泛,这就要需要国家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究,推进传统的产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污染排放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各个企业也应当建立起相关部门来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和产品。另外,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像英国、美国等具有成熟低碳技术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再一次创新,从而最终促进中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5.加大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积极发展低碳的金融市场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运作中同样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特别是碳信用制度的创新,探索建立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信贷模式,加大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投资,为即将到来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6.切实的使企业承担起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政府要在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导向下,建立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创新以及能源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例如可以采取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绿色信贷等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开发低碳技术,实施低碳发展模式,以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的建立。另外,政府还要严格的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挂钩,以此促使他们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另外国家要出台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标准,使我国企业逐步转化为低碳企业,切实承担起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7.全民参与,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企业、国家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树立低碳价值观念,追求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提倡低碳文化,从而养成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行为习惯。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首先是要节约用水、用电。实现水资源的多重利用。例如用盆洗菜、洗脸,然后可以用这些水来冲厕所等,随手关紧水管。尽量少的使用空调、乘电梯等。电器不用的时候要关闭电源和拔掉电源插座;尽量少用洗衣机、电吹风等电器。其次是节约用油用气。外出少开私家车,多乘公交车;购车选择小排量车;外出用餐点菜时吃多少点多少,不铺张浪费。最后是消费绿色环保产品。尽量使用节能灯、节能空调;尽可能地消费有机蔬菜、有机大米;少用一次性用品;买东西时尽量少用塑料袋,多购买经济装。

第9篇

自2008年初我国首次推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追“低”热潮,如何以理性心态和科学态度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城市决策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全国“两会”期间,曾经担任过环保局局长的乌兰察布市市长李万忠,从专业角度为我们阐述了他的“低碳观”和一座城市充满务实精神的低碳之路。

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

《中国城市经济》:时下低碳经济无疑是个热门话题,每个城市似乎也都想在此方面有所作为,请谈谈您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李万忠:从形态上来讲我认为低碳经济涵盖面比较广泛,比如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一产业中的有机农业,还有轻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也就是说低碳经济不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而是对传统经济的延伸和丰富;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是一个相对概念,比如用高新技术改造后的传统产业,相对改造以前而言它是低碳的,但和其他低碳产业相比它也许又是高碳的,因此,我认为提倡低碳经济不是要把某种产业形态消灭,而是要通过高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实现低耗能、低排放,这也应属于低碳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似乎现在有个观念,只要一提到低碳经济就大有和传统经济诀别的意思。

李万忠: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必然的因果联系,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实现飞跃、升华才叫发展,所以说投入相当的精力、人力,物力来改造传统产业,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务实之举、务实之道。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定要客观看待传统产业和新型生产方式的关系,为了追求低碳,把传统制造业、能源工业都消除行吗?比如电力工业,为了发展低碳经济就不让火电发展显然不现实,那火电这个产业怎么办?当然要通过大量的科研投入提高它的有效能源利用率,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超临界、超超临界的发电机组,就很好地在实现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的下降,这不就是低碳经济吗?还比如在乌兰察布市有一些高载能产业,这些企业生产的电石、铁合金产品是产业链条一个组成部分,相关下游产业离开这些产品就无法发展,而且也没有其他替代产品,难道为了低碳就都把它们都砍掉?我看不是,务实的做法就是用高新技术来武装、改造它们,拉长它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实现降低排放,我认为,这种追“低”的过程也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我们知道低碳不仅仅限于产业层面,也涉及到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诸多方面,你对此有什么感受和建议?

李万忠:去年我到德国考察,看到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提倡。比如城市照明,多数城市的街道很好地控制了路灯的数量、间隔和亮度,但在我们国内的许多城市中,整条道路的亮度显然超出了照明的目的,有些街道上的灯都是好几层,一味追求奢华,搞的如同白昼,有些城市更以“不夜城”沾沾自喜。我感到低碳不仅是经济,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在满足于人们生活方便、舒适的基础上,一定要力行节约。再就是公共交通,很多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日本、俄罗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公共交通的建设,中国目前拥有机动车7600万辆,汽车消费量和产能都占到全世界第一,从扩大内需来讲这无疑是个好事,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问题比较多。我们国家能源十分紧缺,据有关部门统计,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0%,因此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特别重要。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建设低碳城市最迫切要解决那几个方面的问题?

李万忠:首先是能源消耗问题,包括上面提到的城市照明问题;第二是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既损失时间、消耗燃料、污染环境,还降低了工作效率,这也是不低碳;第三在城市实行差别电价,核定人均消费多少,超过这个范围那就要加价,这样也可唤起人们的节约意识;第四是城市建筑的节能改造,比如在德国,老建筑都要进行节能改造,新建筑必须进行节能评价,验收合格后才能允许销售。我认为城市建筑节能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低碳最大的方面。

中国的风电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能源产业的建设,请问新能源主要包括哪些具体形式?

李万忠:我认为当前的新能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风电,二是太阳能,三是生物质能,例如秸秆发电、垃圾发电等,再就是核电。这其中风电是一个重要的支柱,在国外这个产业已经得到普遍和成熟的发展。

《中国城市经济》:您认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李万忠:我国是世界第五大风电国,如果按资源拥有量以及风电在整个能源产业所占比重看,风力发电的发展非常不充分,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们起步晚,国外已经走向产业化,我们还在试验阶段;二是我们所能掌握的核心技术少,特别是关键技术基本依靠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企业凤毛麟角。

《中国城市经济》:目前的一种观点认为我国风电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您对此有何看法?

李万忠:首先我认为这个“过剩”不是风电产能的过剩,而是风力发电机的产能过剩。风力发电在我国能源产业里所占比例非常小,到2008年全国火电装机为7.6亿千瓦,而风电只有1200万千瓦,风电与火电比不到2%,在德国这个比例已经达到20%左右,由此可以判断,中国的风电产能不过剩。至于说风力发电机制造方面,我认为也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过剩的是那种引进零部件进行简单组装的低端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是缺乏,国家应该提高这个门槛。尖端技术被国外垄断造成风电设备制造成本居高不下,不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变。例如乌兰察布最近要引进的新疆金风就是我国第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机制造商,据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的设备一投入市场,中国的风电设备制造成本迅速降低20%,我认为这样的企业应当越多越好。

《中国城市经济》:在您看来,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需要破解哪些难题?

李万忠:第一是投入问题。要在关键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方面进行国际间的高水平合作,一方面加快自主研发的步伐;第二要尽快解决输出通道的制约,这是造成风力产能看似过剩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风力与火电比重不到2%,我认为这个比重达到15%比较合理,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如果2010年全国火电装机达到8.5亿千瓦,风电装机至少要达到1.2亿千瓦,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确保更多的风电顺畅进入电网。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里提出国家电网要对风电无条件全部收购,但这目前还无法实现。与此同时,国家应加快电网智能化改造步伐;第三要解决好利益机制问题。在这个方面首先要解决好价格问题。风电一次性投入大的产业特点决定了它的生产成本总体高于火电,例如建设一千瓦装机,如果火电需投入四千元,那么风电就要投入八千元左右,从扶持风电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的价格补贴政策应尽快落实到位。另外急需解决的是在现行税收体制下地方利益的补偿问题。风电场一般建在边远v地区,这些地方一般都是交通不便、气候恶劣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按照现行可再生能源可减半征收增值税,以及新近施行的增值税转型办法,地方政府除了在风电场建设时收一些建安营业税外,就再没有其他税收。以乌兰察布为例,今年我们的风电装机要达到300万千瓦,按照增值税减半(8.5%)征收和当地风电等效时数计算,每年就要减少2.2亿的税收。因此,我建议国家要通过转移支付的办法给予这些地方补助,以便调动地方发展风电的积极性。

欠发达地区要用长远眼光谋划低碳经济

《中国城市经济》: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较,像乌兰察布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如何谋划好低碳经济的发展?

李万忠:乌兰察布是一个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的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因此对于低碳经济的谋划要有长远眼光。首先是通过结构调整的办法来发展低碳经济,加大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力度,按照我们的目标,到“十二五”末乌兰察布的风电和火电比要达到1∶1;第二,充分利用显著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比重大了,单位GDP能耗和排放自然就大大降低了。下一步包头至北京的高速铁路一通,从乌兰察布到北京只需一个多小时,那我们这里就成了北京的“八环”,第三产业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第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型设施农业。通过大型喷灌和膜下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应用,到“十二五”初,我们的节水灌溉将达到150万亩,这样农村常住人口每人就可以拥有一亩节水灌溉农田,让农户也能享受到低碳经济的好处。另外通过现代化、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尽快实现畜牧业与农业比重的基本持平,这样农村也就能富裕起来;第四就是我们的“重头戏”――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比如电力,在现有脱硫技术基础上,还要增加脱氮设施,进一步加大对二氧化碳、废气物、粉煤灰的合理利用。比如高载能方面,要多建设一些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全封闭大炉型,过去6300伏的半封闭矿热炉很多,现在3万千伏的全封闭大炉型越来越多,电耗、能耗都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还比如在拉长产业链上,将电石延伸到PVC,延伸到醋酸乙烯。

《中国城市经济》:既要抓住新型产业的发展机遇,又要积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这本身就是科学辩证的发展思路。

李万忠:是这样的。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要把那些高载能产业全部消灭掉,而是要用高新技术让它们在原来的基础上“脱胎换骨”,如果与这些产业“决裂”,我认为首先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我经常说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产业,我不同意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