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35
导语:在地摊经济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节能;区域性;低碳经济;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099-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带来了全国变暖、严重雾霾等环境方面的代价,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变革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能、低污染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将完全更新企业经营模式。它是与我国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人文价值观念和经济权益紧密相关的战略性革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为我国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格局
现阶段,我国建立了的低碳经济区域性发展模式特点是“自上而下”,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是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指导模式。我国的低碳即经济区域发展模式主要包含聚集在沿海地区的新兴产业技术以及金融市场等行业、聚集在中部和西部的手工业和旅游行业和聚集在北方重工业和能源供给地区的高碳产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特点。
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引发的雾霾等严重问题并没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气污染物,也包括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低碳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即低排放、低消耗和低污染,在绿色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新能源和二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根据我国地域性特点建立不同的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对自然的依靠和环境的污染程度降低到最低。
二、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性发展模式措施探析
(一)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归入区域管理评价体系
倡导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建立区域管理评价体系,树立低碳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价值观念,将传统的独立经济考核模式变为“经济+环境代价值”,降低经济模块在考核中比重,应该逐渐形成高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新闻媒体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倡导,鼓励居民形成绿色经济的生活习惯,逐步接受“经济+环境代价值”的评级体系。
(二)根据区域的经济状况,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为完成我国在全球气候大会上承诺的“至2020 年,国内的排放量将比2005 年减少40% ~45%”的目标,我国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地域经济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指标”,建立相应的统计和考核方案。对东部的低污染、低消耗的地域使用严格的考核标准,允许少量排放指标,并实行相应的奖励方案。应该稍微放宽中西部地域的碳排放量,可以允许个别地域在一定变化内进行“排放量交易”促使各省之间快速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三)各地方优化的财税制度,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大力实行节能减排技术,尽可能减少多环境的“剥削”等代价。建立“谁低碳,谁受益”的模式,对于“高排放、高消耗、低产能”的产业施加财政压力,促进企业转型。适当利用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低碳发展的新技术,让企业树立绿色观念,逐步抛弃经济发展必须牺牲环境的思想,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发展目标。
(四)加强低碳经济理念的教育,建立绿色消费的理念
不同地区根据地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多种节能宣传活动,也可以利用教育机构、新闻媒体与社会组织的宣传方式,凭借公益广告、节能减排形象代言等途径,将绿色消费理念深入到广大居民的观念中。比较发达地域应该采用理念和教育的方式,并认真实行,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营造良好的环境。比如说,100 瓦的电灯泡,如果使用节能灯泡能够省下约80%的能量消耗,但是节能灯泡的价格比较高,市场上没有竞争的优势。根据这一状况,不同地区政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逐步取消生产传统产品,尽可能的用补贴的方式鼓励节能企业的发展。大力开展低碳经济“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节能意识建设。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模式是改善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互矛盾的一种手段。它的发展必须依靠消费者、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国家政府可以按照地域经济发展状况设定不一样的考核标准,各地域政府可以在国家政府的指导下出台相关的法律等政策,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模式。
三、总结
在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能够确定的基础之上,得到低碳经济的考核体系,引导我国经济长远规划发展;区域低碳技术标准研发被纳入国家科技计划中,促使低碳技术发展达到先进水平;低碳产业规划的完善,可以使低碳目标统一化;通过引导社会消费向低碳转型,保证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等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房地产经纪;金融体系;发展趋势
0.引言
自20世纪70、80年代中国重视经济发展以来,房地产也以同样的速度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上海为代表的中部,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南方三足鼎立的局面。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房地产金融的支持,可是近年来我国金融对房地产的力度却有所下降。房地产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必须着力于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房地产经济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1问题
1.1.1泡沫成分收缩,市场价格面临较大的下降压力
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的情况[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表明,2013年5月份,全国有70多个城市的新房房价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而二手房回落1.5个百分点。而一些著名的地产商比如说万科、和记黄埔为加快资金的周转也在调低价格,还有一些炒家为了尽快脱手也在大幅度地降低房价从而进行抛售。
1.1.2成交量下降,空置率上升
由于房价的下调,购房者在等待购房的最佳时机,因此,导致房市成交量的下降,房产的空置率在上升。据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的月成交面积是174万平方米,而2010年却只有8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了52%。与此同时,天津、杭州、南京、武汉等许多城市的成交量也在萎缩,空置率在不断地上升。
1.1.3开发成本增加,房价依然偏高
当今市场建筑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在开发的时候建筑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经费运算也有所增加,销售业绩的不佳导致房子的存量在增加,从而导致了房地产开发成本和市场销售价格的矛盾,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新的开发商只能提高房价,又导致房价偏高的格局,这就是所谓的越买不起房价格越高的房地产怪圈。而房地产对土地这一稀缺资源的依赖性,加上房地产行业税费的增加使房地产开发告别高增长时代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1.2措施
1.2.1发展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房地产经济不仅需要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一级市场,也需要分担一级市场风险的二级市场,发展房产中介、保险、担保、房产评估等金融市场服务体系以解决住房贷款流动性的问题。
1.2.2促进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
要注意细分市场,开发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产品,比如说针对刚工作的社会青年,或低收入家庭,要有相应的住房金融产品让其更有能力购买。开发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资产证券化等在内的多元化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开发房地产信托产品创新,信托作为一种灵活的融资工具,可以满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有利于优化资金配置效率。推动纳税评估向税务转变,税务机关委托机构纳税评估,能避免由于税务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低的问题造成评估不准确的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1.2.3加强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服务
中低收入住房保障是房地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借鉴新加坡的“住房公积金”制度,美国的“居者有其屋”的计划,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住房贷款补贴和住房公积金[2]。从而一方面解决了房地产销售业绩不佳的问题,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更好实施。同时,对房地产泡沫也要进行相应的打击,有以下措施:(1)对房地产商征收暴利税或空置税,促进住房供给的释放。(2)尽快征收物业税,即不动产税,从而抑制住房的盲目增长。(3)征收遗产税,改变居民的心理预期。(4)提高居民住房转让所得的税率。(5)对居民购买第二套以上的住房采取抑制性的金融措施。(6)取消期房销售制度,改成现房销售制度[3]。
1.2.4加强对境外机构及个人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要加强境外机构或者个人进入境内的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完善境内外资开发,登记制度,购房统计。加大对投机行为的查处力度。只有加强对境外机构或者个人进入境内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才能防微杜渐,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房地产发展环境。
2.发展趋势
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仍然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总量增长型发展时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房地产行业正在实现商品化的发展,与融资、投资与再生产之间有着良性的循环。但是与此同时,房地产商品化有着其很大的弊端。
首先房价预测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房地产的发展有着它自身的发展规律[4]。目前房地产的畸形发展导致的不合理现象需要解决,而这一问题的解决会导致目前住房困难和低收入人群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这是一个很好的未来发展趋势。而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住房发展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导致我国的房地产发展必须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在我国,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很多农村居民需要到城镇居住,对土地资源的要求非常大,因此,房地产要想能更好地进行开发,必须解决好资源来源这一问题。,而对城乡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的发展瓶颈,包括现在正在实施的高楼建设,即土地纵向发展,都是未来房地产开发的方向。另外,房地产经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房地产的销售数字问题,更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稳定状况,只有国家经济发展良好了,才能为房地产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开发,设计,销售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和产业链,因此,房地产要想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首先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护国民经济的稳定是未来房地产良好发展的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
3.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了,对住房条件的改革当然就相应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发展。可是,我国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处于一个不完善的地位,出现的问题有很多,而针对当前房地产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要善于分析原因,了解背景,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解决方案,从而引导房地产行业向着一个更加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可以说,目前一个规范有序的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建立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的制度的不断完善,未来的房地产行业一定会往一个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的。
【参考文献】
[1]陈洪波等.我国房地产金融现状及政策取向[J].财政金融,2010(2)
[2]李松青等.中国房地产金融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陕西农业科,2011(1)
【关键词】:低碳趋势;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引言】:低碳这一理念主要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低碳理念下低耗能、低污染就是最为基本的理念基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地球人口字在不断的增加,经济以及科技发展速度也十分的迅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致使社会成为了一个巨大能源消费型社会。我国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城市化发展是较为显著的一个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嗟脑黾樱如果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程度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就成了我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就由此衍生出了低碳趋势下的低碳园林,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园林这一理念,本文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1彰显自然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虽然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多的便利,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在这种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彰显自然,尽可能的实现修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圈平衡这一点。
1.2尊重场地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尊重场地这一点,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地域精神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场地特征和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而地域环境这一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园林设计具备一定的归宿感以及认同感,让其更加富有文化精神。所以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场地这一点。
1.3自然施工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遵守自然施工这一原则,也就是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顺应大自然生长规律,以此来更加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比如说,在对园林水闸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将闸孔正对水流,这样才能保证水流的通畅,同时还能避免水流对于水闸闸基不均匀的冲刷所造成的问题,最终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又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由河流的话,最好是保护其自身形态,以此来实现自然施工这一目的。
1.4景观异质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属于一个景观生态学理念,其主要指的是景观要素以及组分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情况以及时空变异程度,也是景观最为基本的属性[1]。而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强调的就是景观类型以及变异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这一设计原则也是园林发展的动力,十分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2.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方式
2.1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一定要积极利用一些可再生资源,以此来符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在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低消耗、环保属于最为基本的理念,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用低消耗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仅能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还能起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最好是选择那些可以定期补充以及重复使用的能源,就比如说风能、太阳能等,就比如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照明所用的电灯就可以使用太阳能电灯,这样不仅起到照明的效果,还不会有污染。
2.2园林景观水体低碳设计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水体设计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园林景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景观。在对园林水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水应该是设计主体,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景观选址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地形以及水源来进行水体景观设计,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此外,为了避免对能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也不能过分追求水体景观效果,这样才能在确保其观赏性的同时对能源进行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最终就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水循环。
2.3园林景观建设材料选择
在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景观建设材料,针对这一点,在实际园林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材料的质量,还需要考虑到材料是否节能环保,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2]。比如说,在材料选择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塑料或者是木质材料,尽量少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因为塑料以及木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实现低碳环保这一目的。
2.4将低碳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审美功能结合在一起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节能、环保这一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功能的实现也属于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项设计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的美观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从园林景观构成元素来看的话,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存在人文、植物景观,其中,人文景观指的是人工所造的景观,比如说喷泉、座椅等;而植物景观则是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对这些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考虑其美观这一点,同时还需要对低碳这一点进行考虑,最好是选择一些符合当地地质土壤特征、生态气候的植物,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从而就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对于人文景观设计,最好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文景观设计[3]。最后,在对园林用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最好是将其设计为可循环利用的水系统,将园林中所存在的废水、雨水、地上水等水源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利用,这样就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降低园林水系统设计的分散性以及复杂性;另外,在对园林景观中垃圾回收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要考虑到园林景观整体协调性,这样就能维持园林景观美学这一点。
2.5园林景观养护工作也需要具备环保意识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园林景观养护这一方面,在园林养护过程中,维护人员如果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养护工作的话,就会产生较多的烟尘气体,而气体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碳就会加重温室效应。因为,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目的,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维护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最好是使用人工维护的方式来记性维护,尽可能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此外,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灌溉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保护这一点,在灌溉过程中多安装一些喷灌设施,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灌溉效率,从而也能节约水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难这一时展趋势下,低碳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发的重要,因为只有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是低碳趋势下的产物,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以及施工环节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设计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问题[J]. 建筑知识,2016,10:35-36.
关键词:低碳经济;区域经济;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是全球生态、经济、政治利益的整合,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同时,节能减排在区域经济发展与转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经济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前提,区域发展要以环境的可容量为基础。因此,根据区域实际,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区域低碳经济模式的本质要求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区域行动是非常必要的,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能源利用水平及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各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也显示出不同的区域特点,基于区域层面来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我国正处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时期,受我国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制约,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结合区域情况,改变经济增长结构,减少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促进区域经济持续高效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扶持。要实现低碳经济在区域中的发展,必须要做到: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指导,加强相应立法工作;发展低碳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引导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提升固碳、减碳能力,加快区域经济向低碳模式转变。
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仍不理想
区域经济中仍存在一产过重、二产脆弱、三产滞后现象,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能源消耗处于上升期,碳排放强度高。高能耗的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偏低。其中,电力热力、金属、化工、采掘以及非金属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行业。
从区域情况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重工业基地,东北重工业几乎占全国的一半以上,该地区的煤炭、石油的大规模开采也是其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中部地区工业化是为了适应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国家进一步加强了中部地带的资源开发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中国生产力布局主要集中在东中部两块地区,沿海地区在加强能源、钢铁、石油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造船等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电子、家电、通信等新的工业部门和行业,在出口工业品的生产方面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而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中部地区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腹地的属性和以高能耗为主的产业结构特征导致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较高,是节能减排的重点区域之一。
(二)能源利用效率低
当前,我国能源资源结构表现为“富煤、缺油、少气”,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难以改变。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经济发展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区碳排放的差异较大。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即能源强度,是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能源强度的变化直接影响该地区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能源消费强度来看,我国不同省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能源强度排在前三位的均处于西部地区,分别是宁夏、贵州和青海;能源强度低、能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则分别是北京、浙江、广东省均处于东部地区。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能源利用效率越高、能源消费强度越低,同时单位GDP碳排放量越小。因此,能源强度较高的地区应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关注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节能技术的应用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技术创新步伐缓慢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东部地区基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人才资源较有优势,而其他三个地区与东部相比创新能力较弱。重点是能源开发利用,第二产业等领域技术更新缓慢,产能落后,使得整个产业体系薄弱,加上传统落后工艺在重点行业领域比重较高,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使得未来几十年内,基础建设以及工业生产将维持高排放的特点,这也加大了减排压力,增加了低碳模式的实现成本,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四)政策法规尚不完善
《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一系列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需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保证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但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并不完善,同时现有的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的操作性,加之由于中央到地方政策执行链条过长,执行效果不易控制,因而导致执行效果不佳。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产业体系
第一,发展低碳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因地制宜,优化区域布局,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二,促进工业低碳化,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发展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并拉长产业链,加快构造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东部地区应侧重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统产业改造,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断降低经济发展的能耗水平,切实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电力、热力以及采掘、化工、金属冶炼、非金属制造等重工业行业要重点治理,限制高碳产业准入,积极发展低碳产业。
第三,积极发展服务业。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卓有成效地拉动国内多数欠发达地区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从不同侧面去分析,低碳经济既是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标准。通过服务业的战略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思路,也可以从一定层面缓解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前期工业增长与排放正相关的矛盾。
第四,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等。
(二)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第一,源头控制。推进节能减排重要的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要改善能源的供应结构,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 第二,过程控制。即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利用一系列技术手段,如引进先进技术、更新和改造落后生产工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达到高效能、低排放的目的。
第三,事后控制。捕获、封存和积极利用排放的碳元素,即开发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根本特征的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利用技术,以及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等。同时,还要大量植树造林,增加碳汇。
(三)加快低碳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技术引进;二是自主研发。技术研发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特别是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都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因此,技术转让是目前发展低碳产业更适宜的方式。目前,国际社会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推广而订立了国际技术协议,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者实施技术管制和激励,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最终目标。各区域应立足自身情况,积极引进各种关键低碳技术,如大力创新用煤工艺、采用洁净煤技术,具体包括加大清洁开采及原煤入洗比重,减少原煤输出和直接燃烧;加快煤炭高效转化技术开发,如煤基多联产、先进燃烧、低碳产品合成等技术,降低煤炭消费强度,减少转化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大煤炭及煤基产品消费环节污染物排放控制与治理技术的研发,如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储存,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清洁化利用;加快发展煤炭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煤层气的开发及利用等技术。
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应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中心,从根本上改变低碳技术落后的现状。
(四)制定完善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为保障低碳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利用以及技术创新上的实现,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限制高碳产业准入,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在能源效率上,要加强包括《可再生能源法》在内的各种法律法规的实施,同时要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总体规划及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专项规划,完善“配额制”和“固定电价”等相关政策制度,以求改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状况,加强可再生能源的供应。
在技术创新上,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同时政府应在财政税收、金融制度上加大支持力度,如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等给予税收优惠支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鼓励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减免税收等有效手段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抢占科技制高点,在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等低碳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结论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结合区域特色和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各行业规范与标准,加快低碳技术创新,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积极开展区域低碳经济建设,以保证区域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桂文.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学通报,2010(14).
2、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3、付允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5、刘红光等.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CO2减排效果分析——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
关键词: 气候变暖;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一、前言
“低碳经济”首次出现在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1]。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分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在OECD国家的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2]。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付允,2008) 【3】。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我们应“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郭万达,2009) 【4】。
二、济南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发展低碳经济已列入济南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进程中。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应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
(一)济南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1.我市低碳经济战略规划研究
“09年末,我市经信委就与山东省科学院进行沟通衔接,争取利用英国政府“全球战略规划项目基金(SPF)”对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经济支持,推动济南市低碳经济的战略规划研究。2010年1月12日,济南市举行了此项目启动仪式。【5】。
2.我市低碳经济的发展的具体体现
经过几年努力,我市低碳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新能源开发已经初具规模。许多耳熟能详的企业,如力诺瑞特太阳能,已深入人们生活之中,并成为龙头企业。我市还掌握并开发了许多国际领先的新技术,例如高温金属镀膜管、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增色不少,进一步优化了能源结构,完善能源体系。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济南市在节能减排以及优化产业结构上也下足了功夫。以下是相关资料和数据:
三、济南大学经济学院低碳环保生活节
提高大众的认识水平,是转向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为响应低碳号召,我校学生策划了济南大学低碳环保生活节活动,活动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进行,旨在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为低碳贡献自己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鹭鸣苑社区发放环保购物袋的活动中,居民对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显得极为关注。
公众对于低碳环保活动的支持程度超出预期。这说明,低碳理念已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公众,他们愿意为济南市的发展贡献力量,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四、 济南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低碳经济不仅会为我市带来新的商机,还能促进我市整体经济水平的高速和谐发展。然而,山东省经济发展主要靠重化工业,是个高碳大省。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使我市低碳经济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一)快建设清洁能源体系,推进低碳产业的形成。
济南有着丰富的阳光资源,应当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实现以新能源为支撑的企业逐步替代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
(二)加强生态建设,增加森林绿地面积
若想还济南一个碧水蓝天,就必须要加强生态建设,增强城市内部的绿化带建设,使城市经济与环境和谐共生。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政府应当通过媒体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使济南市的低碳经济在公民意识这一方面走在其他城市的前面。
(四)建立健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规定高耗能企业制定绿色能源制定强制配额制度,并投入资金帮助企业自主研发新能源。
五、结论
总之,济南市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显示出市政府积极地投身入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列中去的决心。与此同时,济南市政府应充分认识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显著成就与不足之处,建立起真正适合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逐步实现高碳到低碳的跨越,最终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
[2] 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
[3] 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4] 郭万达.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 战[J].开放导报,2009
关键词:林业工程;植物;环境;经济
林产化学加工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包括树木提取物、木材热解、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木材制浆等专业研究领域。
1.从树木的根、枝、叶、果实、果壳中用提取法得到的产物称为树木提取物,主要包括:天然树脂、天然多酚类物质植物单宁、天然香精香料等。重视高产脂树种的选育,建立松脂工业的原料基地。我国采脂树种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南亚松、油松等,引种国外的有湿地松、火炬松、加勒比松等。要改进采脂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松香、松节油再加工产品的开发研究,开发一批材料工业、塑料工业、有机合成工业、香料工业需要的新产品,扩大松香、松节油的应用范围,使产品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随着木材制浆工业的发展,浮油松香的发展是必然趋势,我国除脂松香外,要发展浮油松香的生产。在我国和许多国家,栲胶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产品。栲胶的用途长期以来用于鞣革为主,今后栲胶生产的发展将取决于其新用途的开发。
2.木材热解是以农林副产物为原料,在隔绝空气或通入少量空气条件下,使天然多分子化合物通过分解及二次缩合的途径制取多种林产化工产品的方法。活性炭需要研究的课题很多,如化学药品活化法生产活性炭的工艺与设备的改进,目的是消除目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气相与液相污染;廉价活性炭的生产与开发,适应废水、废气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此外,活性炭新用途、新品种的开发,在国内外都受到重视。
木材的气化、液化及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有大量的农副产物生成,将木屑、树皮、稻壳、棉籽壳及作物秸秆的粉碎产物用特制的机械挤压成棒状或颗粒状成型燃料,可以大大改善燃烧性能,提高它们的利用价值;还可以再进一步进行炭化处理,获得成型炭化燃料,是木质能源的一种新的利用形态,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3.植物纤维原料水解是将原料和催化剂一起加热,使其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加水分解生成单糖的过程。单糖经过化学或生物化学加工可制得酒精、饲料酵母、糖醛和木糖醇等产品,水解后剩下的残渣,可制成活性炭和木素衍生物,用作塑料工业和橡胶工业的填料,也可直接用作燃料和肥料采用多种原料,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开发单细胞蛋白生产技术,同时开发糖质饲料生产技术。
4.制浆造纸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职能。纸和纸板的消费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制浆造纸原料将逐渐地由非木材纤维原料向木材纤维原料转变,培育速生优质树种,发展造纸丰产林基地;调整企业规模,提高大型企业的比重,改进制浆造纸企业的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解决制浆造纸工业的环境污染问题。
转根据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通过林业措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真实的吸收和减少了二氧化碳,而且不会像有些所谓低碳的工业项目,在设备生产过程中造成新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不可缺或的重要领域。
一、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并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所以,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以其巨大的生物量储存了大量的碳。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同时又是最经济的吸碳器。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操作性。森林的碳汇功能和其他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一样,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和气候安全一直起着重要的杠杆作用。
二、森林锐减造成大量温室气体排放
毁林和森林退化以及灾害导致森林遭
受破坏后,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碳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联合国《2000年全球生态展望》指出,全球森林已从人类文明初期的约76亿hm2减少到38亿hm2,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的大厦,对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了严重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2000~2005年,全球年均毁林面积为730万hm2。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2004年,源自森林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4%,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部门,位列第三。而且,目前全球森林减少的趋势仍在继续。围绕哥本哈根乃至今后的国际谈判,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倡导通过恢复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以推动“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redd+)”等政策的制定,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
三、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森林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如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荒漠化等,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建设农田林网,起到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的作用;建设沿海防护林、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对抗御海洋灾害,保护沿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价值。而采用抗旱抗涝作物品种、加固海岸提防、减少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加快优良林木品种选育等,有助于提高森林本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森林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增强,反过来又会提高森林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
四、木制林产品与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固碳减排作用
关键词:科学技术;内源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民族文化旅游业
科技进步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据s.kuznets测算,在1889—1929年间,科学技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比例只有33.3%;但到1929—1967年间,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增加到78%。在当达国家中,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科技进步的社会后果分析
(一)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从原始的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低水平重复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科学技术不但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更进一步,科学技术促进了现代工业的产生,而现代化生产技术又催生了优质高效、低耗能的机械化、电气化等各种集约型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人类追求经济原则的目的。二是科学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促使产业部门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有效地抵消了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总体而言,科学技术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20世纪以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加速度发展趋势,极大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我们在庆幸科学技术为社会带来充裕物质财富的同时,绝不能漠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之后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的普遍应用,造成了人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在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去取消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干预的能力越来越强,因而对环境的破环也就越来越大。从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状况看,既有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又有垃圾污染,化学污染、核废料污染。如今震惊世界的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环、酸雨增多、厄尔尼诺现象、拉尼拉现象等的出现,就是人类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的表征。由于人类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不够,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无止境地向自然界摄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诸多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危害是极其巨大的。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贫困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下、教育滞后,这种既定的社会环境制约了该地区工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走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内源式经济发展之路。
(一)内源式发展模式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在《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决议中首次将经济发展目光转向“内源式”发展。在此后几十年的发展中,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1990年12月联合国宣布了《第四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以内源式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形成。从本质上讲,内源式发展模式要求发展应当从内部产生,以服务人为目的,同时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确保自然、社会、人类三者的和谐共存。走经济内源式发展道路,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由“救济”型向“生产”型、由“潜在”型向“开发”型、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切实依靠自身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二)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内源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1.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cn)特别顾问希贝洛斯·拉斯额瑞(ceballa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的,其要点主要有: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天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生态旅游概念提出来之后,世界许多研究者和组织纷纷对之做出界定。总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大致界定为: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满足人类
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为前提,它既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又能为当地创造足够经济效益的旅游活动。黔东南具有诸多原生态环境,是都市人民反扑自然的理想之地,具有巨大的生态旅游发展潜力。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07°17′~109°35′、北纬25°319′~27°31′之间,东靠湖南省怀化市,南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西连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地区,东西宽220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0 337.1平方公里。黔东南以山地为主,森林覆盖率53.68%以上,在其崇山峻岭中流淌着大小2 900多条河流。全州除了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还有月亮山、弄相山、上塘、龙头岩、无噶冲、佛顶山等原始性较强且生态系统发育较好的郁郁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总面积达165 550公顷,树林中生长着各种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译为祖国南方的“绿色宝库”,“动物王国”和“地球统一维度唯一的绿洲”。这里还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黎平天生桥,有苗族母亲河——清水江、侗族母亲河——都柳江,有五万亩台地草场——青山界等,这些资源其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旅游功能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和不可移植性。黔东南州神奇的山水、奇石异洞、飞瀑流泉、生物资源等原始性自然生态系统所凝固的景观,除了其感官上的赏心悦目外,更以它丰富的美学、科学及文化内涵吸引着千千万万游客,是“后工业时代”喧嚣都市人“洗肺”的好去处。因此,只要我们科学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合理规划旅游景区建设,开发具有高原特色的各种生态旅游项目,走生态旅游产业化道路,推动黔东南绿色经济的发展。 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实基础,素有中国“苗疆”之美称的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底蕴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构成了该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基本条件。黔东南境内居住着苗、侗、布衣、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等十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口340多万,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19%,侗族人口占全国侗族总人口的45.8%,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区和苗族侗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黔东南州长期以来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始民族人文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尤以苗族和侗族丰富多彩和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这里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寨——雷山西江,全国最大的侗寨——黎平肇兴,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节——台江姊妹节,有世界上独木龙舟的发祥地——台江施洞,有粗犷奔放的苗族祭祀舞蹈——反排木鼓舞,有“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有“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有由杉木演变而来的、凝固了时间和空间的侗族古老的建筑——侗族钟鼓楼;有记载着历史散文精美、而又被诗圣杜甫盛赞为“五溪衣裳共云山”的苗族服饰,有代表苗族族徽和图腾的苗族银饰,有流淌着千百年的“以歌养心、以舞养身、以酒养神”的苗侗民众民间生活。在历史文化方面,黔东南州境内有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瀑布三大遗址之一的台江八郎古生物化石群;有至今仍然无法确定建筑年代和族属的岑巩“木中召”古遗址;有史称“先有思州后有贵州”的古思州治地岑巩;有被人戏称为“太极图上的水城”、拥有227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镇远古城;有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生活过、诗仙李白提到过的“味道龙标过五溪”的古“龙标尉”治地、被誉为“古人最理想的家园”的锦屏隆里古城堡及其汉文化生态博物馆;有被誉为“天书”、至今无人破译的雷公坪石碑;还有时的黎平会议会址、榕江红七军军部旧址等等。这些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对国内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完全能够满足“后工业时代”人们在文化上追求多样性与变异性的消费心理需求,这是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民族文化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有效避免工业化给环境带来巨大破坏,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因势利导,依托自身特殊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地开发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业,在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共荣共生与和谐共处,实现内源式经济发展目标。
:
[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编写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罗宏炜.浅谈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业的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关键词:基础设施;西部民族地区;投资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4-0072-02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西部民族地区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机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1 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础设施通过其巨大投资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通过加速效应刺激社会对基础设施增加投资,最终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以“为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为主题考察了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联系,通过对多国1990年的数据分析表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1%,GDP就会增长1%”。
1.2 基础设施与成本的关系
基础设施的发展既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又能减少管理与交易成本,促进管理效率提高。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的发展和竞争机制的引入,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将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也相应降低。且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避免企业自己投资基础设施,因此提高了开工率,降低了综合成本。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利于交易双方获得更多的交易信息,使得交易者进行交易变得越来越容易,减少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进行交易的费用。
1.3 基础设施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作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其发展与工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的互动关系。即相互为对方提供投入,同时又互相消耗对方的产品。具体来说,一方面交通、电力、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将消耗工业部门提供的产品,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也需要消耗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工业也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市场需求支撑。
1.4 基础设施与获取境外投资的关系
基础设施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国际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据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9)》中的计算结果,基础设施的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吸引外资困难在于国际资本为攫取最大利润,在决定投资产场所时,并不是单纯看中投资所在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优惠政策,而是更加重视投资场所的总体竞争力,其中包括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是否完善,通信是否畅达,交通是否便利,以及公共设施是否齐全等等。
1.5 基础设施与消除贫困的关系
具备最基本的基础设施是确定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9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中认为贫困与基础设施落后密切相关,“穷人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定义为:不能消费最低数量的清洁水,生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除直接的定居外,流动性和外界的联络极其有限的居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而且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改善贫困人口收入。
1.6 基础设施与环境的关系
由基础设施构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进行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质环境之一,是支撑经济活动得以实现和延续的必要条件,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服务,可以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环保类基础设施。
2 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规模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发展快慢与其投资规模的大小密切相关,投资规模大小是影响基础设施发展的关键。相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言,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整体规模仍然滞后,投资不足。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基础设施存量不足。据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出:西部民族地区每平方公里拥有铁路的长度是东部的24.5%,是中部的28.8%;拥有的等级公路和等外公路分别是东部的21.9%、58.5%,是中部的43.3%、65.3%;每万人拥有的城市自来水管长度、城市供气管道总长度及城市下水管道总长度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仅占东部的51.2%、70.3%及42.4%,分别是中部的93.0%、121.2%及79.1%;每人拥有的市政工程铺装道路面积分别占东部和中部的43.6%和68.5%;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只有东部和中部的22.0%和39.4%。
第二,社会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异巨大。统计显示:2000年东西部高等院校的数量分别是491、233;每十万人中大专教育的人数东西部分别是5681和2940;东西部平均文盲率各为5.8 、13.1;每千人中东西部卫生机构数为4.7 、2.2。这些数据明显的反映出了西部地区的教育、医疗,人力开发等方面的投入不足。
2.2 交通类和通讯类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西部民族地区大多地处偏远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自然屏障重重,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打破封闭、开阔视野、促进与其他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西部民族地区的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除一些国道、省(区)道外,大部分属于低等级公路,路面质量差。特别是有些山区、牧区和边远地区还没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仍然肩挑背扛或畜驮。
各种通讯设施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而信息作为现代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通讯设施普及率低,传播手段落后,尤其在好多农牧区,还无法实现村村通邮。
2.3 能源类基础设施和环保类基础设施状况
西部民族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着工程布局不均,且多数工程维修不够,不能充分发挥工程效应,利用率低。水环境逐渐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越来越大。在电力开发和电网建设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绝大部分地区解决了通电问题,但大部分地区存在电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居民用电增加的需要。
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年开发和建设的实际情况表明:基础设施对环境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效应。一方面由于规划的不科学或过度开发,在西部一些生态脆弱或敏感地区修建的大量公共工程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压力,甚至是根本性的破坏;另一方面在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营造时,对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问题缺乏长远考虑,使得环境成本外化,不但提高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成本,而且造成无法估量的环境污染。
2.4 社会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严重偏低,人力资源“瓶颈”约束明显,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严重缺乏,导致了西部的知识和技术能力普遍薄弱,其综合知识发展程度、人均专利授权数和获取知识能力分别仅相当于东部的35%、30%和14%。
3 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开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顺应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坚持规划先行,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指导作用。基础设施的投资规划应当从产业规划、生产力布局、宏观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动态的规划。
3.2 大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当前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必须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在基础设施的投融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他的“示范”和“引导”效应,集中有限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债资金和政策性金融资金重点分配或补贴到那些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战略性、全面影响的基础设施领域,如:交通、能源、石油开发、邮电、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及国外政府援助资金,积极利用国内资本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3.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仅影响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改善,也是造成城乡差别不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民素质、加快脱贫步伐、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确保农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3.4 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管理
基础设施维护与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密切相关。基础设施建成后,其效率的正常、有效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基础设施的良好维护。忽视维护的结果必然导致基础设施的重建或至少是局部更新,从而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因而需要加强对现有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并适时进行改造,延长其服务期限和提高其服务质量。
3.5 以科技促进基础设施改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要素的运用会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质的飞跃。西部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应以提高运输速度、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发展与配置现代化运输装备;采用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交通系统,采取科学方式对各种交通方式进行综合管理协调,提高综合运输网络的总体效率;邮电通讯部门应逐步建成邮政传输快速化、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处理综合化、服务多元化的现代化邮政通讯网,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加快城乡电网改造,推动西电东送,提高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效益;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其现代化和市场化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3.6 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其在社会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部民族地区要重视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区的教育、科研、医疗及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尤其是对人力资源投资――正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计划、成人和其它类型的非正规教育,能够更有效的增加人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从而推进技术进步,这是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重庆市永川区边陲小镇吉安的经济概况以及该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定位、总体思路和围绕既定的目标制定了五大发展举措等三个版块来透视一个小地方的成长历程。希望以此来探索如何发展镇域经济,如何使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别。分别从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激活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科技助农、建立二大致富基地等五方面举措介绍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村经济。
关键词 :吉安 五朵金花 二大基地 定位 镇域农村经济 举措
一、吉安镇地理气候和经济概况
镇域农村经济是全国农村经济的组织细胞。发展镇域农村经济事关县域农村经济、区域农村经济、全国农村经济。现就吉安镇近几年经济成长之路做一个认真梳理。吉安镇位于永川南部,地处黄瓜山山脉,自然条件适宜,气候温和,平均气温在16.5至17.5之间。季节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地处川渝交界处,连接泸洲的新旧两条永泸公路横贯全境。区域优势明显。据镇统计办统计:全镇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990元,同比增长1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3%;据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2015年1月20日在国新办会上公布,201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由此可见,吉安镇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增长明显,远高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二、因地制宜确立发展定位和总体思路:
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结合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吉安镇的定位和总体思路是:
(1)锁定三大目标:水果大镇、工矿强镇、乡村旅游;
(2)发展三大产业:多彩果业、科技牧业、新型矿业;
(3)发挥三大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区域产业优势;
(4)实现三大愿景:沿边重镇、秀美乡村、幸福吉安。
三、制定加速发展镇域经济具体举措
1、发展特色农业,精心培育“五朵金花”,打造“多彩果乡”。
吉安镇地处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温润天然的独特自然环境和土壤质地,孕育出“五朵金花”——尖山富硒梨、三和蓝莓、一心杨梅、箭杆李子、高峰纽荷尔脐橙。年产各种水果3万吨,为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增收2750元。建成了永川“百里水果长廊的核心区”,拥有2.1万亩优质梨,8000亩纽荷尔、200亩箭杆李基地。其中,1200亩的七彩·蓝莓园,年产鲜果25万斤,实现产值25000万,也带动了周边农民47人就业。建成了是名副其实的“多彩果乡”。
2、依托“五朵金花”,激活民间活力,做活全镇乡村旅游。
吉安镇积极招商引资,全力推动后黄瓜山乡村旅游四季果园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尤其是投资建设以蓝莓为主题的健康休闲观光园,占地1200亩,其中蓝莓种植400亩,临湖花海20亩,苍翠林风体验区280亩,休闲娱乐区320亩,拟建成具有较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能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并为吉安镇新农村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这是目前川渝两地最具规模的蓝莓种植园,积农业观光、康健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吉安镇在园区精心打造了十大赏花胜地,和十二家卫生、安全、舒适的餐饮、住宿企业。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住的舒心,这直接给当地农民和商家增加了300多万的收入。尤其是带动了地方土特产品的生产消费。吉安镇还积极利用每月3月举办永川梨花节、在各种水果成熟时节举办采果节,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欣赏万亩梨花园。这也带动当地农民发展养殖业,游客乐于购买土鸡、蛋、自酿蜂蜜等出售,增加了农民养殖收入。当地农民积极参与,充分激活了民间活力。
3、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对“五朵金花”进行深加工。
当地两家酒厂加工梨子酒,梨子膏、蓝莓酒出售,销售情况很好,年销售10万斤。
4、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
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支撑,吸引资本下乡,做强全镇特色农业。一是在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积极改良品种和引进新品种,并加强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二是引进了民间资本投入,建立了储存量达5千吨级果品保鲜超级水果冷藏保鲜库。现代科技设施、设备大大的延长了水果的储存期限,并保持水果的营养价值;也有利于农民在市场过剩,农产品价格过低时,暂缓销售,等待更好的商机。
5、建立“二大致富基地”,助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一是建立“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试点基地。对镇内10名重点乡土人才从资金、技术上予以帮扶。尤其是技术上采取“单独辅导、专家跟踪服务、实践操作指导、组织培训”等方式进行悉心培育,以达到带动周边群众致富的目标。如:吉安镇由一乡土人才新建立了一家3000头肉牛养殖基地,带动了周边农户饲养。
二是创建了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尤其是今年矿业经济受市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创建这个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尤为重要。因为它增加了当地农民就业收入,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确保了农村经济整体平稳运行。吉安镇通过招商引资力度,新增了一批工业企业落户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达到以工促农的效果。再者,农业是经济的基础产业,工业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两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能切割而谈。
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吉安镇通过“多彩果业激活农村乡村旅游;科技农业助推农民万元增收;特色农业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镇域特色经济,以此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新经济。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