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36
导语:在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们证大小学学生,来自全国16个省市,其中,随迁子女占了60%,留守儿童占了25%。学生们都知道,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各种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创业。学生们还知道,地球上居住着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地球是一个大村落,而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一起居住在这个美丽校园里,校园是一个小村落,他们就是这个地球村小村落的村民,每周,村民们会在国旗下庄严宣誓:用勤奋努力创造最美的生活!学生们更知道,父母身上的勤劳品质,要在他们身上继续传承与发扬。
探寻真谛:劳动是什么?
在“每月一事”开启之初,老师带领学生全面认识“劳动”。
低年级学生从绘本中寻找“劳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出美丽鲁冰花的“花婆婆”,从剪羊毛开始到制作成一件羊毛衣服的勤俭牧羊人“阿利”,会做木工、会缝围裙、会烤蛋糕、会补轮胎的“小海狸”,孩子们感受到“劳动最美丽”。
中年级学生则在温习唐代李绅的《悯农》、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王禹的《畲田调二首》、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等名篇名著中,感受劳动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中的价值,发现劳动的伟大。
高年级学生则沉浸于古往今来勤劳人物的探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司马迁发愤成史家之绝唱,诸葛孔明辅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劳,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之中。随后,高年级学生开展“了解父母的工作”调查活动,请父母拍工厂工作照片,讲劳动故事,用心感悟父母的勤劳美德。孩子们发现,劳动很辛苦,劳动需要付出,但是劳动最光荣。
行动见证:我们在劳动
中……
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勤劳习惯的培养,更有其现代意蕴。
1.梳理劳动岗位,形成阶梯式劳动认领项目
在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可以开展哪些劳动呢?学校德育处联合少先队大队委,把校园里可能由学生完成的公共服务、劳动项目进行了梳理,分为“校园小管家”“生命守护员”“卫生小使者”“用餐小帮手”“安全小卫士”等五大劳动服务岗位,讨论制订了各岗位职责,确定岗位服务人数,形成了阶梯式的劳动认领项目:
适合低年级的劳动项目:是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简单劳动:比如教室生物角、图书角的管理,包干区的卫生保洁等;
适合中年级的劳动项目: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一定协调能力的或者需要特殊才能的劳动:如体育馆、音乐室等各个功能教室器材的整理;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工作人员;校园小导游等。
适合高年级的劳动项目: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劳动、需要一定体力的劳动:比如养殖热带鱼、盆景植物等;学校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的场地布置、桌椅搬运等。
除了校级劳动项目,各个班级也根据具体情况,认领班级劳动项目。
2.融入生活元素,构建劳动教育机制
(1)发行校园劳动创业“星
光币”
校园内劳动项目那么丰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长久的、持续的劳动兴趣呢?雷夫・艾斯奎斯在《第56号教室》的第十一章《经济学的天空》中,介绍了他在教室里通过开展工作薪水制,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了良好的理财理念、经济责任的做法。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决定:把学生的劳动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模仿人民币面值,在校园发行校园流通币,因“星光教育”是我校特色,故取名为“星光币”。
“星光币”既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量性评价,也是对学生劳动积极性的正面奖励。
(2)成立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
学生们通过劳动获得星光币后,如何管理自己的星光币呢?我们模仿现代社会生活,继续为学生搭建劳动服务平台,筹划成立学生自己的“银行”。
星光币不能只存银行,积攒了星光币,要让它流通起来,发挥星光币的作用,体现它的价值。有人提议搞一个“拍卖行”,让学生把自己的私人藏书、个人集品等有价值、有意义的物品用星光币进行拍卖。还有人提议开一个“商店”,让学生可以直接用星光币购买学习用品。
3.以隆重的典礼,启动勤劳好习惯“每月一事”
4月30日,全体师生集中体育馆,举行了“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启动仪式暨“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星光创业商店”成立典礼。
于育强副校长详细讲解了校园劳动项目及认领方式,我为“星光银行行长”、星光拍卖行的“拍卖师”、星光创业商店的营业员授牌。
至此,我们从劳动内容,到劳动实施、管理评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教育机制。而我们星光币劳动创业教育的价值也直指核心素养:如热爱劳动、珍爱生命、合作担当、问题解决、健全人格等。
4.以勤劳的方式,擦亮每一个日子
【学生画外音1】
劳动创业岗位设立后,同学们都领到了自己的岗位。二(2)班的施艺侬就是一位称职的花草养护管理员。虽然她只有二年级,但是自从当上花草养护管理员以后,她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小园丁。只要天气晴朗,她就会把底楼楼梯间的每盆花草放到太阳下面,让植物们享受阳光,并且定期浇水,把枯掉的叶子剪掉。在养护中,她发现有些植物似乎不是太喜欢晒太阳。于是,她又去请教科学老师,了解哪些植物不能晒太多太阳,哪些植物不需要一直浇水。自从当上小园丁后,施艺侬能够叫出很多植物的名称,还知道它们的各种不同习性。
【学生画外音2】
二楼棋桌和书吧是全校学生最喜欢的地方,因为学生们在课间或者放学后会在这里读读书、下下棋,但是刚开始时总有同学会把书和棋子随便乱放乱摆,虽然老师们利用晨会课进行了规训,但是收效只是一时,没过几天就会又成老样子。自从有了书吧棋桌守护者以后,每次从边上经过都会发现书和棋子摆得整整齐齐。书吧棋桌管理员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天天要去整理几次,每次下课都会跑过去看看,但是我们慢慢发现这样太累了。于是我们调整了策略,给习惯好的同学以一元星光币作为奖励。果然,效果好多了,很多同学也慢慢养成了使用完以后主动整理的好习惯。”
每周五,是校园里最热闹的时候。“星光拍卖会”火热举行,拍卖程序完全仿照真实生活。从登记拍品,到展示、介绍拍品,小工作人员们备足了功课。这一天,星光银行的工作人员们也忙得不亦乐乎。星光创业商店更是“生意红火”。孩子们在快乐体验中挥洒汗水,在幸福成长中收获美德。
反思感悟:问耕耘,也问
收获
“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是以学校公共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它以自由开放的劳动项目认领方式,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各项劳动中,把劳动教育融合在学校的德育体系中,突破了“为劳动而劳动”的单纯劳动教育方式。
自从开展“星光币劳动创业”“每月一事”后,“劳动”成了最美妙的字眼。大队长尹思源同学说:“我们星光银行、星光拍卖行的小工作人员,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可以更好地服务同学,比如怎样登记同学们的星光币又快又准确,这里学问可大了,我们感觉特别有意思。”三年级的陆海燕老师说:“自从孩子们担任了花草守护员,他们每天坚持把几十盆花草搬进搬出,呵护备至,除了劳动本身外,我更看到了孩子们身上可贵的责任心、恒心,通过劳动教育,我们收获了更多。”
摘 要: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对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的开展中,要加强对童谣系列活动的重视,通过对其系统、灵活地应用,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
关键词:园本活动;童谣系列;开发研究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地开发利用,对其具体的构成种类进行探究,进而充分发挥其内在的价值与效能。本文基于园本童谣系列活动的相关开发研究,对其主要种类进行了分类探究。
一、基于园本的童谣系列活动概述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各种童谣艺术种类相对较为繁多,在幼儿活动的开展中融入童谣系列活动,并将其作为园本活动,在实践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幼儿在童谣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其传统文化以及区域风情等进行了解与感知,通过传统的文化熏陶,在无形中不断激发幼儿的内在情怀。童谣在实践中可以通过自身的艺术形式与其表演风格,有效地增强幼儿的民俗审美兴趣,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以及审美艺术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此种园本活动,通过对其系统的探究分析和灵活的应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二、童谣活动的主要模式
基于幼儿一日生活模式下的童谣系列活动,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其具体题材与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游戏童谣、教育童谣、劳动童谣、生活童谣等相关类别。
1.游戏童谣
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在幼儿游戏活动开展中的相关童谣模式,其可以为游戏活动的开展伴奏,也可以作为游戏开展的主要内容,如绕口令、丢手绢等游戏。
游戏性的童谣是其本质的彰显,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童谣的影响。在母亲的吟唱中入睡、在童谣中玩耍等都是童谣的主要表现。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幼儿具有爱动的天性,生活给予其的主要特征就是通过自己的模式探究世界,锻炼自己,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技巧进行学习,而在童谣中进行各种知识的探究与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模式。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针对童谣的不同内容开展不同的一日游戏活动。例如,在丢手绢的童谣游戏活动开展中,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一边唱丢手绢的童谣、一边玩游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幼儿的游戏参与性。
2.教育童谣
此种童谣类别就是对幼儿的相关道德行为、人际交往以及礼仪活动等进行有效的规范。在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通过此种童谣对幼儿的行为模式进行规范,使幼儿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关心同学的好习惯。例如,“过马路、左右瞧,大家要走人行道。公路若无斑马线,直行通过勿打闹。远离汽车不猛跑,迅速安全通行好。”此种类别的童谣就是对幼儿的交通行为进行了规范。
3.生活童谣
此种童谣就是基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以及性格兴趣进行创作的一种童谣模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在生活中发现美以及探究美的能力,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有效地拓展儿童的整体知识面,对于幼儿的智力也有一定的开发作用。在实践中,此种模式的童谣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强烈的生活气息,提升其内在的艺术感染力。例如,童谣《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这种取之于幼儿生活的生活童谣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生活感知能力,将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效地融合起来,可以提升幼儿整体的生活能力,对于幼儿的生活审美情趣以及想象能力的提升也有重要作用。
4.劳动童谣
此种童谣主要就是基于劳动内容为主的童谣模式,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整体审美情趣与音乐感知能力,对于提升幼儿的韵律感也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在一日生活的相P劳动教育中应用此种类别的童谣,可以提升幼儿的劳动热情。例如,《吃饭歌》:“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来喂自己饭。吃青菜,剥鸡蛋,身体健康多可爱。”《喝水歌》:“我的小手真能干,杯杯清水保平安。你一杯,我一杯,多喝水身体棒。”《穿衣歌》:“一件衣服四个洞,宝宝套进大洞洞。脑袋钻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小纽扣,钻洞洞,一二三,钻出来。我的小手真能干,自己事情自己办。穿衣服,脱鞋袜,勤劳聪明人人爱。”这些相关童谣内容就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的美好,具有浓重的天真童趣。此种类别的劳动童谣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身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在实践中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内涵,充分地彰显了其内在的审美能力。
在幼儿一日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灵活地应用各种童谣系列活动,根据其具体的特征与内容,制订不同的活动内容,进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品格素质,提升其一日活动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相关热搜:教育 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世界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今又观之,感慨甚多,看似“古老”的教育思想,纵观今日之中国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有如此之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思想观念的严重缺失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德育与智力教育,恰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漏洞,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和教育领导者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即是强调实行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其主要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实施多方面的教育,诸如: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在其教育理论中,他尤其把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念和理想,健全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他的理论还特别强调智育这一重要环节,智育即“智力的教育”,其对智育的诠释是反对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活动,“唯智也”苏霍姆林斯基对智育的诠释是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强调更重要的教育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比同时代西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要站得高、看得远,也比‘传统教育论’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
他把智育具体拟定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知识,这是智育的根本;其二是发展智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会抑制智力的发展,二者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其三是培养智能。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进行智力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与本领,也就是培养从事脑力劳动所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智能,既具有知识的成分,又具有智力的成分,还具有工具的性质培养智能这项任务,包含着全新的独创性的见解其四智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渠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另一个是科学知识与真理的掌握。
基于此理论,观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教育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个别学校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唯利是图,寡情薄义的道德取向看似大学生人才云集,实质是缺失有用的真正人才,其后果是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今曰就业艰难,缺少智力型,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其次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投人,而学生的学习卷人了高成本的漩涡,基础教育良莠不齐,滋生了教育的腐败,无形地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教育形成了不良影响,乍看基础教育并没有被产业化,而实质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为教育腐败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再者是基础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问题,看似平等,实则跟学生家长的权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关系,权钱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高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招生意向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取向再次是应试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其道德、智力教育缺失,即使表面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缺失、社会价值失落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媒体的引导从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责任,并使之走向科学发展的正途。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局部存在商业化倾向,道德教育相对淡化,应试教育体系急待整改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关键是思想文化的缺失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局面!
回归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极待拯救的问题是道德伦理的实质性教育,从孩子的教育初端开始,从小就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基础,亦即从小滋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认识美,在学生认识美的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学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意即以教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取决于其育者自身的优秀去影响学生个性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发展与定型。
在教育中要形成公民必备的基本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理论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现状下,的修养和品质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值得诸位教育者深思,他为教学习、热爱劳动、不自私而且考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虑别人的利益、富于同情心且具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崇拜图腾,有正义感。
其次是实施真正意义我们要呼唤摒弃利益至上的教上的智力教育,意即通过课堂教育回归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毛毳教授,硕士毕业于湖养智能,进而形成科学的的世界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湖南观,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中国音乐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智者,而不是学院访问学者,从教二十余年。
如工厂复制般的平乏无能之人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再次要在教育过程实行劳动教育,钢琴教授,钢琴专业学科带头人,所谓劳动教育其宗旨是劳动过程湖南省钢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根专家库成员,曾任湖南省钢琴专据其兴趣爱好运用其智能,锻炼业委员会郴州分会会长。
一、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一)乡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学底蕴、徽州独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熏陶和故乡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亲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亲勤俭持家、好学求真,因为生活条件所限,陶行知的启蒙教育由他父亲在家中完成,但正是这种良好的家庭熏陶,才培养出了陶行知毕生教育为民、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工农大众所喜爱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乡徽州不仅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文化底蕴传承千年,陶行知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传统文化的熏陶。徽州人学风极佳,这造就了陶行知治学的良好习惯;徽州人重视教育,注重从小抓起,这也深深影响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乡土观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乡资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会反过来促进徽州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对陶行知将教育作为毕生事业的思想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政治经济背景。陶行知所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许多有识之士均将改变落后状况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业之上,陶行知正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代表。这个时期中国采用旧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学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这种教育是无法“救国”的。唯有让教育走向大多数的平民,从根本上改变广大民众的精神面貌,才能实现教育救国的梦想。
(三)我国近代落后的幼儿教育现实。我国近代的幼儿教育是在二十世纪初才刚刚开始,但是学习的内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儿教育,就是带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渗透。民国以后,虽然政府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但缺乏具体的实施办法,国内幼儿教育的发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资助和提倡,或是教会办学。后,新式教育开始在国内兴起,但是农村幼儿教育仍几乎为零。于是,陶行知提出并亲自实践建设中国的、平民的、乡土的、省钱的幼儿教育。
二、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对于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创立的幼儿教育法,都十分感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他也关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发展状况,并期待针对国内落后的教育状况,以“教育”实现救国。
(二)发展期。1926年开始,陶行知发表了多篇关于幼儿教育的文章,这一时期的陶行知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并且开始针对当时幼儿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将女子幼儿教育和农村幼儿教育看做未来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切实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健康,加大对平民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实践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成立幼儿师范学院,并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成立。陶行知强调要将生活材料用于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幼儿教育的方法。后来在他以及一些幼儿教育先驱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体鲜明幼儿教育思想为目标的幼儿园纷纷建立,给当时的中国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带来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有:1.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强调对人的教育要从小做起,重视人格的培养;强调儿童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尊重儿童的人权,培养和鼓励儿童创造性的思维。2.在中国普及幼儿教育。他认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要改变过去忽视幼儿教育的思想和态度;要改变办园的方式方法,普及农村幼儿教育,普及女子幼儿教育;要改变教师的培养制度,形成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3.要创办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儿园。
摆手舞是土家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典型体现,在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中,仍然保持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土家族摆手舞虽然是一种舞蹈,但从舞蹈内容与形式及表演上我们都能很明显地看出,摆手舞包含着深厚的教育学意蕴。土家摆手舞的舞场队形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系统组织结构,对学习者的主体选择具有最大化的作用。自组织系统一般都具有开放性和非平衡性,在过程上则表现出有序化的特点。在土家摆手舞中,天然的自组织系统,实现了主体选择的最大化,是对教与学本义的再现。首先,在队形组织结构上,土家摆手舞对开放性有特殊的表现,同心圆的队形使队列的动态可以一直保持开放,参与者可以随时加入队列,这对整体的组织结构却又不会有任何影响。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个全开放的公共场地,参与者中能者就是师,基本都是自主学习,不会出现负向评价,也不会出现矛盾与冲突。摆手舞的特殊组织结构,蕴含了教育学中全方位开放式的教学内涵。其次,土家摆手舞在结构上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在场参与的人不仅是教育者,同时也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情形在现场的所有人都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和位置,而且能够随意调整自身需要的位置。再次,土家摆手舞还具有有序化的特点。随着非平衡状态被打破,摆手舞就会逐渐变得有序化,跳得好的就会越来越靠里,跳得不好的也会自然地跟在外圈学着跳,这蕴含着教育学中自我探索与合体定位的意蕴。土家摆手舞所蕴含的教育学原理,还在于其在特殊的教学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和谐性。土家摆手舞表演的场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势开阔、自然环境好的地方,以求与大自然最近距离地亲密接触。在这种场地中,人们与他人的接近与对话就变得更加自然化,这种自由自主的教学关系在开放的群体中更加适合。人们在这种自然的对话与交流中,能得到最轻松的宣泄与释放,在思想上获得升华与启迪。同时,可以在舞蹈中获得灵感。在摆手舞舞蹈的表演过程中和场地中,每一个参与者不仅是审美的主体,同时又是审美的客体。审美的教育从始至终都贯穿在摆手舞之中,润物无声。在摆手舞的舞动中,人与他人、自然等都达到了最大的和谐,也是对教育最高目的的一种体现。
二、“摆手舞”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影响
1.对我国教育文化传承与学习者智力开发有重要影响人们对舞蹈的学习,一般都要先从对该舞蹈相关知识的学习开始,不仅要了解舞蹈的历史起源文化,还要了解其在时展中的意义。在摆手舞起源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是从古代的“毛古斯”而来。“毛古斯”是土家民族在历史、文化、审美上的凝结,学习摆手舞就必须对“毛古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在“毛古斯”的学习过程中,对土家族的民族文化与发展历史的学习就成为学习者必须触及的内容的一部分。在这个基础上,土家族开荒拓野,艰苦创业的教育文化和意义就会因此而传承下来,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土家族人。因此,摆手舞是教育形式的一种,对土家族的精神内涵有很大的发扬作用。其次,土家族的摆手舞对学习者的智力开发与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按照摆手舞活动的规模大小来说,摆手舞可以分为大摆手与小摆手两种形式。大摆手舞规模较大,一般是由土家族的几个县、乡和寨一起举行,多是以祭祀为主。小摆手舞一般以个别村寨为单位,举行地点多选在小庙路的“摆手堂”,锣鼓伴奏是摆手舞最常见的指挥形式,摆手是最多的动作,节奏轻重分明,在舞动的过程中,脚也会跟着手的摆动节拍而同向摇摆。整个过程节奏感很强烈,对学习者音乐与节奏感的培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学习摆手舞的同时,动作的训练与强化,对学习者记忆力与表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师在教授摆手舞的过程中,一些特殊而又形象的民族舞蹈动作与语言都会穿插在其中,对学习者的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有很大的激发。这些都表明,摆手舞对学习者的知识深度与智力开发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教育意义。
2.摆手舞对道德教育的影响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在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是高于生活的。基本上每一种舞蹈都有自己的情节性与故事性。在学习、排练与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对舞蹈中所蕴含的真善美有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道德观上,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学习者。摆手舞是土家族世代流传下来的舞蹈,因此具有更加强烈的故事性,在情节上更加具体,在道德教育上的功能更加明显。摆手舞在内容上,包括求神祭祀舞、农事生产舞以及军事战功舞三大类。土家摆手舞,首先对学习者感怀先祖、尊敬长辈良好品德的形成有极大的教育作用。摆手舞又被称为舍巴舞,代表敬神跳的意思,是一种对先祖进行祭祀,请求诸神与先主赐福的舞蹈。从现代流行的摆手舞来看,仍然保留着很多祭祀动作。虽然在现代社会,这些动作与意义难免会让人觉得封建和迷信,但摆手舞中的封建色彩并不会影响到现代人的生活与思想,反而会促使人们对传统文化与道德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尊敬长辈、感怀先祖的教育效果。其次,摆手舞中的农事生产舞蹈对土家族的生产劳动过程有所记录,如撒种、割草等。人们在对这些舞蹈动作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对土家人民辛勤劳作与生活的一种间接学习和体验。这对现代的很多孩子来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很多家庭过分地溺爱孩子,养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因此,更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让他们懂得劳动的艰辛与成果的不易,养成热爱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品格。而摆手舞正好可以让学习者们间接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劳动,对当今孩子的教育来说,也就显得分外重要起来。摆手舞中的某些内容,还对学校体操与其他校园舞蹈有不同程度的弥补作用。再次,摆手舞中的一些军事战斗内容,对培养学习者的勇敢善良等品质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摆手舞起源于商朝末年的土家先民巴人,当时的摆手舞是作为一种军事舞蹈出现的,赞美了土家巴人军士的善良勇猛。之后,在历史的演变中,摆手舞又加入了刀枪、骑射等各种动作元素。学习者在对摆手舞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当时土家先民在战场上的英雄情怀与气节,从中能够感悟和学到勇敢、自强,敢于奋斗和牺牲的道德品质与宝贵精神,对道德教育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课题来源】山东省枣庄市二O一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素质教育基地创建实践与研究》(编号:2012RKGA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6-02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实现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09年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办学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而成,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拓展训练场等活动场所,开设有素质拓展、电子制作、物理探究、生活化学、数学好玩、礼仪训练、音乐体验、冲浪e世界、生物与环保、家政实践、布艺、剪纸、摄影、计算机拆装、篆刻、航模、中国书法、家用电工、避险与救护、折纸、手工编织、泥塑、传统体育等23个活动课程,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日接待近5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所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军事拓展、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是新生事物,况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被完全扭转,因此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及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申报了山东省2010年教学研究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果以县区为单位的独立建制的实践基地少则需投入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改造或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虽投入少,见效快,但至少也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按照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收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制约了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因此,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师资配备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的教育项目,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能适应这一教育的教师很少。我市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由职业高中转型创建而来的,原有师资多为普通文化课教师、职业技能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教师须达到的要求比学校教师更高,他们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掌握其它专业技术。同时,实践基地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量大且比较艰苦,再加上基地是为学生提供无偿服务的,没有创收项目,而会造成福利待遇差,会导致基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称评聘也还要走普通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带来了一些问题。
3.基地特色问题。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功能之一是为培养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实践基地建设应体现我们滕州地域特色。可是我们所开设课程模块过多依赖现实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趣味性不足,同一门类重叠,部分领域课程缺失。
4.目标责任问题。
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目前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造成了滞后和被动局面。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二是由于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还在探索阶段;三是基地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
二、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对基地课程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基地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各基地要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制订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规划。
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力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各地在规划时,要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流量,要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多渠道筹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
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实践基地的局面。坚持政府投入、资源统筹整合、勤工俭学收入、服务性收费、市场运作投资、吸收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筹集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重视创建投入的同时,对于基地运营经费更是不容忽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践之日起,就需要承担各种正常耗损及其意外损坏,还有许多实验材料是不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对于资金投入一定要预算周密、科学、合理。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地业务部门要坚持节查、日评、周反馈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监督外,定时开展“听、评、纠、思、创”相结合的模块大教研,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校级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系列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休训时间,组织教师开展阶段反思,摆查思想、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会。
5.精心开展课程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与社区、公园、绿化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开辟活动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气象台、科技馆、德育基地、社区等,并与这些单位签订活动协议,保证学生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明确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安全。
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7.实行校际联动。
基地和参训学校协调配合,明确管理职责,重抓细节落实,确保培训过程平稳有序。主动联系,提前筹划。每次培训提前1-2周与参训学校联系,将学生所带物品清单、基本注意事项、作息时间表等材料提供给参训学校,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车辆,排定课表,调整好宿舍和行政教室。基地挑选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的骨干教师,为各班配备了协助管理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消除学生管理上的时空盲区。基地政教处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认真操作,天天检查天天量化、统计汇总公正公开。
关键词 农村 留守老人 经济条件 自身身体状况 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个个年轻人告别了山村,流动到城市去“淘金”。在他们的身后,留下了一个个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些被称 为留守老人的人们,一边佝偻着身躯劳作于阡陌之间,一边还要隔代抚养孙辈。他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生活的各种压力以及孤独和寂寞的煎熬,使得老人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由于其独特的居住环境,生理功能的退化,心理适应机制和防御能力的减弱,存在于老年期这一特定人群的心理障碍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因此如何提高日益加剧的农村人口大规模城市迁移带来的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问题已愈来愈受到关注,如何解决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使留守老人保持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已经是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
本研究发现临床上最多见的老年人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抑郁,而家庭经济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教育抚养孙辈的重任,身体健康状况,子女回家探望频率对老人心理健康影响最大,这些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决定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
1家庭经济条件
经济是老年人生活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农民可支配的收入还比较低的情况下,获取更多的收入或得到更多的经济支持是他们首先考虑的。对于农村老年人而言,能吃饱穿暖,有更多的经济收入以应对疾病风险等比其他问题更为迫切。
2照顾孙辈的重任
农村留守老人不仅经济收人少养老无保障,他们的生活无助还表现在不仅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却还要担负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心理负担较重。从目前看,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都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让老人们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苦不堪言。
3身体健康状况差,看病问题突出
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长此以往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都不容乐观。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得不到及时的照料,而且目前新农合报销的比例仍很低,担心没钱治病,很多老人在生病后都不愿意治疗,普遍存在“小病拖,大病熬”的现象,导致健康恶化。有的老年人由于病情严重担心治不好,经济困难会给儿女带来麻烦,想着自己年事已高早晚一死,而表现出烦躁,精神不振,有的甚至还有厌世心理。这些都直接导致老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
4家庭氛围与精神生活
随着年龄的增高,留守老年人的行动越来越不方便,他们与外界的接触也就相应地越来越少,而外出务工的子女相当一部分是年初而出年终而归,他们与留守老人一年相处的时间一般只有1个月左右,子女外出后导致老人孤独感增强,这些留守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由于农村没有城市较多的娱乐和建身场所,没有广泛的社交圈,信息闭塞,接触不到外面丰富的生活,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因此对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心理需求及精神慰藉得不到满足,很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
5子女回家频率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代教育;教育惩罚;现代启示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惩罚
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特定的文化中进行的,并深受文化意蕴和价值内涵的影响。斯普朗格(Spranger,E.)甚至说:“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指向不断发展着的主体的个性生命生成,它的最终目的,是把既有的客观精神(文化)的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下文探讨的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古代教育惩罚的“众生相”。
(一)文字起源与教育惩罚
汉字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的产生也绝非由一人于某一时期独立创造,而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某些必须使用文字的社会群体长期摸索、使用,然后约定俗成的结果。在殷商甲骨文中,“教”字被形象表现为:儿童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教下一代尽“孝”。而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具备了“六书”的特征,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演变过程。换言之,“教”字形象的出现有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教育惩罚”有着一个非常遥远的过去。如果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刻符作为甲骨文的起源的话,依此类推,“教育惩罚”的历史可能有6000年,早于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可见,我国的教育惩罚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它的出现早于奴隶制国家的诞生,这说明惩罚没有染上统治阶段的意志与价值,本质上它只是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是中性的。那么能否说明惩罚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发生的一种规律呢?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讲,“教”字的甲骨文形象表明,惩罚是教育中与生俱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内在表现、内在必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缓慢提高,尤其是在氏族公社晚期,人类的社会性明显增强,教育内容中不仅包括生产劳动教育,而且增加了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的教育,以及体格和军事训练;到了奴隶社会,又增加了各种艰涩难懂的文化教育和枯燥繁杂的道德教育等。这些教育内容,儿童不可能像早先一样,本能般地就可学会和掌握,比如,天书一般的甲骨文就很难学。此时,教育过程中外在力量的逼迫,如惩罚的出现,就具有某种必然性。以上对汉字演变过程的简单分析和“教”字的甲骨文形象,恰好说明这一点。换言之,教育惩罚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是文明继承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
教育家杨贤江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我们不妨大胆地在后面续上:“之后便有教育惩罚。”
(二)人格尊严与教育惩罚
1.学校教育中人格平等的缺失。实际上,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所表现的是一种由上面下的制约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人格平等”观念的缺失。教育成了一种“上所施,下所效”的上下关系。教师高高在上,讲究“师道尊严”;学生则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例如,中国古代最早制定的学生守则《弟子职》就规定:“出入恭敬,如见宾客。危坐乡(向)师,颜色毋怍”,“先生将食,弟子乃彻”,“先生有命,弟子乃食”,“先生将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问疋何止”,等等。为了实践与维护这种上下关系,各级学校都制定有明确的学规和奖惩制度,目的在于“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在小学,如果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违反纪律制度、不敬师长者,将要受到处罚,即用“夏楚之物,收其威也”冥玩不化者甚至可“屏之远方,终身不齿。”在太学,学规通常分五等,违反者从“轻则关暇几月,不许出入”,到“重则夏楚,屏斥终身不齿”不等。在这种人格平等缺失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如同吃饭一样习惯和有规律”“也就见怪不怪了。
2.家庭教育中人格平等的丧失。在血缘为纽带的中国家族制度中,“父为子纲”,甚至持有生杀权。如魏禧《日录》:”父母即欲以非礼杀子,子不当怨,盖我本无身,因父母而后有,杀之,不过与未生一样。“∞1在这种上下制约的关系中,没有任何尊严和人格平等。也正是因为这种家族制度,古代封建家庭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以期望下一代光耀门楣。例如《礼记·内则》日:”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认为父母应当严肃地对待儿童教育,树立威严,严加督训,”使为则为,使止则止“。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不论是怒责还是鞭笞,只要是有效的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他甚至认为“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只有严格的教育,子女才能成器。”从中可见,正是在这种家庭制度中,在这种“父为子纲”的上下关系中,家庭教育中可滥用惩罚,而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需求与心理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只是家族制度中的一件可以说话的工具。
3.家族制度中“门面”的维护。在家族制度中,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荣誉与骄傲,但更多的是“一损俱损”、“不肖子孙”的无奈与辛酸,故传统文化有一种“羞耻感”,十分讲究“门面”。就反映在教育中,就是个人的学业成败与否,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关系到父母与教师的面子。《三字经》所谓的“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讲的正是此理。在中国所有侮词中,恐怕没有哪句比“没有教养”这四字来得恶毒、彻底!这四字不仅辱骂了此人,而且连同父母、教师都牵涉了起来。因此,在传统文化下,父母、教师都喜欢“有教养”、“听话”的孩子——这不仅反映了他们教育的成功,而且孩子受人称赞时于他们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但艰深晦涩的课业、呆板僵滞的教学方法、儿童活泼好动的本性,以及不良的社会习气,都会使儿童不会规规矩矩听话,甚至“大逆不道”。于是,教师爱不释手的“夏楚之物”在威慑力失效之后,就可发挥立竿见影的效用。由于“没有教养”牵涉到父母,故父母不仅会对教师的惩罚表示认可,还有可能落井下石。所谓“不打不成器”,讲的正是此理。
(三)礼仪规范与教育惩罚
儒家伦理除了对个体的道德成就表示嘉许之外,极不强调个性的价值(勿宁说它是束缚和否定个性价值的)。因此,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个人没有资格享有自主的独立,不配赋予个性与自由,自然也无民主;相反,个人的生命与价值只有在礼治秩序中人与人相互依赖共处于未成年的状态才能体现。《礼记·典礼上》明确写道:“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在这种思想影响下,要求每个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合乎礼,必须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体现在教育中,就是思想与行动无自由,重视整齐划一,强调对秩序的维护,反对标新立异、不守纪律。如《礼记·曲礼》中规定:“立必方正,不倾听”,“坐必安”;“男女不杂坐”,为的是避免“授受不亲”,等等。《弟子职》中规定:
“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学生则要“出入恭敬”,“危坐乡师,颜色毋作”。“受业之纪”,如有问题必须“奉手问之”,下课“师出皆起”等。
一方面固执地强调秩序,钳制人的自由;另一方面却是生陛好动,渴望自由,矛盾应运而生。怎样维护所谓的“礼”呢?除了教导之外,父母和教师最常用、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惩罚。《礼记·玉藻》日:“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教师也不甘示弱,对于不守礼仪规范者,《周记·小胥》曰:“麒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明会典》又日:“生员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禀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更有甚者,教师可以对学生施以刑法。例如,《尚书·舜典》有“朴作教刑”的记载,郑玄作注认为,“朴”是梗楚做的刑具。到明朝,监生倘若“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所风化”,定将该生杖刑一百。
(四)人生境界与教育惩罚人生境界
作为中国文化耀眼的一笔,浸染着整个社会,并深深影响到教育。历史上的儒、道、佛三家都非常重视人生的境界,从不同的角度应用不同的标准提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理论,为中国人的内心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副其中,作为独尊的儒家思想,对教育惩罚的影响最为深远。
1.动心忍性。
中国传统文化很讲究意志锻炼、逆境中的磨砺。
《孟子·告子下》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并认为“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这种思想认为人的聪明才智在于艰苦的磨炼,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教育中的惩罚,使之变得更加合理化。教师会认为,对学生所施加的各种惩罚,有利于学生意志的磨砺、理想人格的形成,否则就是纵容下一代。此外,学生在潜意识中也会默认这种外在的“磨砺”。以孔子作为“万世师表”的古代的教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尚的人格与师德。对学生,他们诲人不倦,以身作则;对自己,他们严格要求,堪称表率。正如《论语·子路》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止人何?”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可以堂而皇之的惩罚学生,也与教师自身的修为和严格要求有关。
2.以苦为美。
人生境界的提高,非常强调个人的主观自觉和刻苦努力,重视个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三字经》就这样告诫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这种近乎残忍的自我激励、自我摧残、自我惩罚,无疑比出自教师之手的惩罚更严重。但是,它作为教学内容写进教科书,却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功,攀登人生新境界,就要自我不断地鞭策自我、惩罚自我,仅靠教师外部的“磨砺”是不够的。如果说,教师的惩罚是外部的、强迫的、暂时的,那么自身的惩罚则是深刻的、自愿的、永恒的。
二、教育惩罚的现实启示
中国文化自成系统,具有延续性和一贯性,教育惩罚自然也不例外,其现实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以宽容之心理解教育惩罚
余世维教授在职业经理人讲座说道:“我们可以花10年的时间把人家50年的建筑造好,但不可能以相同的时间吸取他人的思想。”尽管我们正在积极认真地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例如民主、法制、自由,但不可能在10年、20年就能消化吸收。可以说,我们的思想正处在一种“发酵状态”,“醇酒的出炉”尚需时日。因此,站在历史与文化角度,持一颗宽容心理解眼前的教育惩罚现象,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心态。
那种一味地“批中羡外”、急功近利的心态是不可取的,完全忽视背后深重的历史与文化。此外,今日教育惩罚问题之所以严重,不只在于惩罚本身,而在于受罚者的不理解与不服心。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紧紧相关联。目前,教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师德,仍有漫漫一段路要走,这也要求我们以一颗宽容心来认识当前的现象。
(二)以平衡之心认识教育惩罚
无疑,任教育惩罚泛滥是绝对要不得的。但教师如果碍于法律,不敢大胆地管理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更是不可取。因为这种放任的做法与文中得出的结论——教育中出现惩罚是必然规律——相违背的。笔者认为,我国相关法律中所规定的禁止“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其要义更多的在于威慑,防止教师的过激行为和惩罚的滥用,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铁桶般地禁止。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政策制定者对中国文化的自觉运用,因为我国是一个典型“多向记时制”为特征的社会。有趣的是,理论界出现了许多与“教育惩罚”相似的术语,如“教育处罚”、“教育体罚”、“教育惩戒”、“变相体罚(心罚)”等等,并做出有关的区分,认为“教育处罚”或“教育惩戒”可以合情合理的运用,而“教育体罚”、“变相体罚(心罚)”一律禁止。这种区分最多有“分析教育哲学”上的意义,在实践中有多大意义无从可知,因为相关的法律几乎可以囊括各种“惩罚”。但出现这种玩弄文字游戏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理论界在有意无意在维护教师可以拥有对学生的惩罚权,同时也是理论界与相关法律“讨价还价”或“打折扣”的写照。
(三)以务实之心减轻教育惩罚
我国出台的相关法律,虽然起到威慑的作用,但终究还带有一刀切的味道。就连以民主、自由、法治标榜的美国,也不是所有的州废除了体罚;而一些曾经废除过体罚的国家,如英、德、泰等国,又开始“死灰复燃”;而像日、韩等国,教师仍保有体罚权,只是有更量化、细化的法律条例。但对于什么是“变相体罚”,许多国家也无具体说明,因为这个操作起来太难了。对于我们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我们需要一颗务实的心态,来减轻当前的教育惩罚现象。其中与我们有着相似文化圈的日、韩等国的经验是可以值得借鉴的。
(四)以全面之心审视教育惩罚
从对古代教育惩罚分析来看,学生实际上受到教师、家长、与自身“三位一体”的惩罚。纵观当今的教育惩罚现象,还可以明显地捕捉到过去的影踪。
如果我们仅仅把“教育惩罚”局限于学校,而忽视家庭、学生自身带来的惩罚,难免失之偏颇。因此,我们不仅要具体相关法律,而且要切实引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既要保持家长的权威,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同时,对于学生的自残行为、内疚心理要即时进行纠正和辅导。只有学校、家庭、学生与整个社会,积极参与到其中,教师才会更加理性、家长才会更加明智、学生才会更加快乐,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和谐。
综上所述,惩罚是教育(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发生的一种规律,本质上它是一件价值无涉的工具、手段,不管有无意识到,它一直在默默发挥作用。在传统文化影响下,惩罚学生有各种理论依据辅证,进而变得合理化、显性化、神圣化,不惩罚倒有可能招来“没有教养”的骂名。惩罚不仅来自教师和父母,还包括自我惩罚。教育惩罚并不总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它超越了惩罚本身,与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教育学的角度看,惩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学生克己的修养、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有裨益于学生人格的形成与精神境界的提高。从根本上讲,如果没有教育惩罚,就没有古代社会维持社会秩序的“礼”,也就没有学生的社会化。
因此,身处当今社会,我们应以宽容之心理解教育惩罚,以平衡之心认识教育惩罚,以务实之心减轻教育惩罚,以全面之心审视教育惩罚。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0,114.
[2]朱顺龙,何立民编著。中国古文字学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8.
[3][7][14]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145,72.
[4]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326-327.
[5]孙孔懿。教育失误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3.
[6]转引自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59.
[8]孙隆基[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4—184.
[9]刘再复,林岗。传统与中国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59.
(一)必要性分析:显性教育方法
在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局限性日益显现。首先,显性教育方法以强制灌输为主。心理实验证明,如果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或者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情绪,从而产生一种“自身免疫效应”。而显性教育方法忽视学生的亲身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自由,造成学生出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所以,实效性很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极端现象。其次,显性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如宣扬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等等,都是概念性的东西,可操作性不强。然而对于最基本的文明道德修养行为却很少规范和约束。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水平差,甚至一些最起码的社会公德都达不到要求。如:一些学生只注重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忽略对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的学习;还有,有些同学对待老师的思想教育,毫无热情,态度敷衍又极不真诚。最后,现行的显性教育往往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对现实社会关注程度不高。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和处理现实矛盾的素质方面,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社会要求。在当今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大学生这一群体正处于思想活跃、敏感性强、求知欲强,但心智尚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较差的阶段。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中有非主流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复杂影响,德育如果依然采取简单、生硬的封闭方式,没有创新,势必影响大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贻害未来。
(二)重要性分析:隐性教育方法
适应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是一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性教育方式既融合了平等、民主、自由、开放的价值理念,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培养。采取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使他们自主地进行自我教育。其次,隐性教育方法可以更理想地达到德育要求。因为隐性教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注重对个体发展给予积极引导,并通过一定的环境或活动载体对学生进行心灵塑造和思想影响,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化。学生在参与隐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品味并掌握潜在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把它们融入到个人内在的品质,渗透到心理和行为中去。德育本来就应该是从“教化”向“内化”转化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成熟和健康发展,也必然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而隐性教育正符合这一要求。最后,国内外也有重视隐性教育的理论和成功实践的依据。特别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隐性教育方式的运用,且效果显著。例如,美国高校既讲授理论,又要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等载体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也蕴含了精粹的隐性教育思想,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这都体现了环境对人成长和道德修养的巨大影响,是对隐性教育的合理价值的一种肯定。
二、探索高校实现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隐性教育方法的实施,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探索隐性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一)注重实践这一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更广泛地体验生活,体察社会。实践活动在激发深层的参与精神同时,也给他们政治心理的转向和回应,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和运用正确理论,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观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有针对性地实施规划教育,在引导个体发展目标中渗透德育要求,传授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适用性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念。如:不少欧美国家在大学生德育实践中强调自主自觉、主动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发展性需求;日本一些学校则推行一种“上山下乡”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接受劳动教育。而我们也可以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例如:通过在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文化名地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可操作性。这些活动可以通过外界环境的暗示和心理归属动机等引起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应,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某种道德观念,逐渐形成良好的品质。
(二)利用教育者自身的隐性教育资源
辅导员承担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任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就要不断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用自己的学习态度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做学生的标榜,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在学生工作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同时也要因材施教,认清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自由权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辅导员要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多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点、尝试新方法、形成新认识,以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变革和教育价值的需求,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和适应社会潮流的实质高效性道德政治教育。
(三)重视大学校园隐性教育资源
首先要改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现在的大学仍然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模式,即灌输模式。很显然,这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所以,首先应当改革创新。当然,这种努力是有计划有目标的。创新授课的形式,应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展现有学科的教育模式,贴近现实、贴切学生,注重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积极性,加强德育教学的渗透性,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努力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形成独特的德育体系。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文化环境的教育力量。通过规章制度、师资风气这样一种潜在或无形的教育力量,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从知、情、意、信、行等各方面塑造大学生人才。如:借助校风、校训等软件条件实现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还可以通过设计班级日志,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教育功能。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