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39
导语:在商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构建和谐商业,提升整体形象”,要继续围绕强化“一个支撑”、建立“两个体系”、实现“三个提高”,即制订和完善“诚信兴商”的制度规范,为本市商业诚信体系强化支撑力度;建立商业信用管理体系和诚信服务体系;实现以主要商业街领衔的本市全社会商业的诚信意识、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零售商业行业的诚信自律力度和规模商业企业的信用水平明显提高。
各区(县)、行业协会、企业集团和有关企业要把深入开展“诚信兴商”活动,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和谐商业、提升商业窗口整体形象的重要载体;紧密结合各自实际情况,从与人民群众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商业服务领域抓起,坚持诚信兴商宣传教育、“诚信兴商”创建活动和诚信制度建设三者并举;围绕提升商业服务的诚信度,体现便民、利民、诚信为民的服务形象。
二、主要任务
1、提高诚信意识。各区(县)、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以“诚信兴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动员、宣传、教育、交流、研讨、倡议、承诺、签约等多种形式的普及工作,大力营造“守信者荣、失信者耻、无信者忧”的舆论氛围,努力提高商业企业和员工“诚信兴商”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2、建设诚信档案。本市主要商业街、规模商业企业和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业行业加强诚信档案建设,进一步提高商业诚信档案的建设率。
3、使用信用产品。探索零售商与供应商初始交易活动使用信用产品,辨识和防范市场风险;推进部分服务行业在典当、租赁业务中使用信用产品。
4、加强信用管理。结合“诚信兴商”活动,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状况公示制度,推进企业诚信档案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共享机制等多种方法,加强信用管理。各区(县)重点加强主要商业街的信用管理;各行业协会重点加强本行业会员企业的信用管理。
5、培育诚信典型。大力推进“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上海名牌服务,商业服务品牌,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商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单位等示范典型的培育、发展,提升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营造和谐商业的消费环境。在此基础上,推荐全国商业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先进集体。
6、提升整体形象。发挥诚信典型对全市商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诚信兴商”实践活动,重点提升商业窗口行业社会公众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供应商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提升上海商业的整体形象。
三、工作要求
1、节日诚信营销。指导企业在黄金周等节日期间,开展以“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诚信营销活动。“四个坚持”是:坚持促销活动以消费者受欢迎的方式为主;坚持品牌战略,做好市场适销的品牌商品的供应;坚持诚信经营、“和谐”为上,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和商业欺诈行为;坚持做好售前、售中、售后各项服务工作。在20**年上海购物节期间,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服务活动,充分展示上海商业诚实守信的服务环境和让消费者购物放心满意的市场氛围。
2、专项宣传教育。结合全国统一的“诚信兴商”宣传周、质量月活动,运用学习、交流、研讨等形式,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有关商业诚信和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行规行约,宣传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的成果,总结交流“诚信兴商”等经验做法,宣传诚信典型的先进事例,弘扬诚信经营的商业文化,营造“诚信兴商”的舆论氛围。
3、创建服务品牌。根据《上海商业服务品牌和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方案》,围绕提升企业和员工智能型的服务技能、市场化的服务方式、情感化的服务艺术,培育和发展一批上海商业服务品牌和优质服务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指导企业围绕知名度、顾客满意度、服务质量、服务创新、品牌战略、经营业绩和企业形象等,开展上海名牌服务创建活动,评审和推荐一批上海名牌服务企业。
4、推进服务示范。指导11个零售行业136家规范服务示范单位和连锁行业百家示范单位围绕提高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商业、提升社会公众满意度,开展“规范服务示范”活动。
5、保护知识产权。指导列入试点的商业企业按照《关于本市开展商业系统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的意见》有关精神,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方面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试点活动,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在此基础上,培育和发展一批“上海商业系统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示范单位”。
四、相关措施
1、坚持联手推进机制。“诚信兴商”活动是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的社会实践,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建立联手推进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结合工作实践的不同特点,创建“百城万店无假货”和保护知识产权等由市、区经委会同有关部门联手推进;发挥商业联合会的枢纽作用,培育发展服务品牌和节日诚信营销等由商业联合会负责推进;强化行业自律作用,行业规范服务示范等由行业协会具体实施。
2、强化诚信自律机制。行业协会要进一步制订、修订和完善诚信自律的行规行约、制度规范,对会员企业的失信行为进行评议和失信惩戒,强化会员企业的守信意识;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指导零售商与供应商初始交易活动使用信用产品,查询信用状况,并为企业提供信用信息服务。
3、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市、区各有关部门联手合作,加强对“诚信兴商”情况联合监管。通过市商业联合会和区的有关网络平台,公布诚信档案建档企业名录和诚信示范典型名单,同时公布严重失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名单,形成激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
4、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各区(县)、行业协会和企业集团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引导商业企业和员工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诚实守信、便民利民、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规范,使企业和员工增强以诚信服务促进销售的意识。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俗话说得好“小富在术、中富在智、大富在德”。商业银行要持续发展,要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就要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有凝聚力,才能有传承,才会有创新,才会能到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技术和管理是企业竞争力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操控技术和管理的是人才,人才是商业银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人才,造就人才,发挥人才潜能。
(三)企业文化是企业灵魂
商业银行产品不能仅仅作为单独的产品,对于客户或消费者来说,还注入了这个企业的文化理念。在当代银行业,金融产品俯拾皆是,如果没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产品推出之后就会消失的滚滚溶流之中,不仅客户很难会购买,恐怕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认识模糊
一是对企业为文化建设不重视,追求经济效益,片面的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员工的文化生活。使企业文化建设边缘化。
二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内容理解模糊。只注重对行徽、行标、服装、装修风格等方面,重形象轻内涵,不注重把企业精神表现在经营活动和职工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中。
三是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思想政治工作混淆。企业文化与制度建设、思想工作有异曲同工的作用,但是企业文化站位更高、包含面更广。企业制度、思想工作是内外结合解决员工工作、生活问题,企业文化能给员工以引领,为其发展指明方向。
四是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企业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可以通过企业品牌文化体现出来,但不是唯一的体现方式,企业文化的建设包含更多的是在营销建设、制度建设、员工培养等诸多方面。
(二)商业银行领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工认识不足
如果说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那么企业家便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尤其是企业文化形成初期,总会带上企业家个人色彩。如果他们进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停留在做秀、赶时髦、走过场的误区内,会直接阻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三)企业文化缺乏个性,模仿抄袭现象严重
缺乏个性,模仿抄袭,创新能力差,是目前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通病。基本是你开展什么项目,发展哪方面重点,我拿过来换称自己的名字,盲目照搬知名企业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就成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了。盲目的以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来。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对策
(一)科学的制定企业文化的内容
首先,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博采众长,指定企业文化发展计划。结合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趋势,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同时借鉴吸外国优秀银行发展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立足于自身银行传统,制定适宜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
其次,重视个性发展。一个优秀的银行企业,不是要打败所有的对手,而是要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不同的企业处于不同环境,企业文化不能雷同,必须突出本身的特点。
(二)领导带头身体力行,高度重视企业文化
企业领导是整个企业的带头人、模范、榜样、准绳,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对员工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大到整个集团的领导、下到每个分行的负责人,都是企业文化的领导者、执行者、贯彻者,必须以身作则,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高站位、放远眼光,发挥本企业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体系,要从企业性质及企业发展的长远出发筹规划、系统实施。将企业制度建设、让员工培养机制、宣传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方面全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机制中来,追求效益的同时,更要寻求企业文化的发展。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可信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必须管住到企业形象之中,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员工身上。宣传推广企业职工的闪光点,使升华、渗透于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体育舞蹈市场营销,模式
前言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3.2.2 策划经营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经营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建立了初步的演出经营模式。二是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使服装展示与体育舞蹈表演紧密结合。三是积极公关,争取社会资金赞助。这样,体育舞蹈与营销的距离越来越小,也因此获得了市场认同,体育舞蹈交流与碰撞也才因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更加频繁和深入起来。让我们以崭新且独特的营销策略,来终结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Kotler,P.).市场营销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6-108
一、群众文化遭遇的冲击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目前,多元化的市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体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其次,大众传播媒体对群众文化的冲击。如今,不管人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都能通过大众传媒迅速而及时地传播开来。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谁占领了媒体市场,谁便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
再次,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欣赏,审美需要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传统的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在普遍中求特殊,在共性中表现个性,将工作做到小型化、多样化、具体化和实用化,以满足不同群众的不同文化需要。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策略
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开动脑筋,以创新的精神改变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僵硬死板的模式,我们的群众文化事业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1.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和老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比如,校园文化,它是以满足学生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艺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社会性文化。随着学子们从校园走向社会,校园文化的发展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文明和家庭文化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良性循环,因此,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群体人的素质的摇篮。
他们很快达成合作,打造出了一个现实版的西祠胡同――西祠街区。走进西祠街区,你可以看见“后窗看电影”这样非常熟悉的名字。作为西祠胡同上知名的电影讨论版,在这里它被包装成了一个电影院,电影迷可以在这里欣赏版主推荐的经典影片。
而在功能规划方面,“西祠街区”充分复制了西祠网站的特点。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胡同口”(网站入口),在这儿被包装成“访客中心”。一楼设有接待中心、西祠文化展示区、西祠文化纪念品专卖店;二楼设有西祠茶馆、版聚中心等,定位是互动空间。考虑到网络购物在南京已经很流行,这里设有“狂爱东西区”,即西祠胡同的线下购物专区,品牌专卖、特色酷店云集于此。
其实,这种全新商业模式的雏形最早是来自于西祠胡同人气最旺的网店“败家MM集中营”。“败家MM集中营”是一个以年轻女性团购、转让、代购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版块。网友们购买的东西到货后,一般都约在南京新街口的麦当劳、肯德基或是某商场“分赃”,但久而久之,“分赃”的人越来越多,扰乱了人家的正常经营,这些地方的保安就出面干涉了。
于是,“败版”就在新街口聚博商务中心租了一间房,这里就成了“败版”的“大本营”。由于人气极旺,西祠胡同上的许多网店也干脆在这座写字楼开起实体店来。
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新的商业模式整合的渠道就是“三网合一”。所谓“三网”,即互联网、电信网和商业网。通过这个渠道,线下社区可以有效地把网络文化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来。
与同质的创意产业园区相比,西祠街区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拥有1300万注册用户。“哪怕是现在这些注册网友中只有30%~40%比较活跃,那也有300~400万的人气。对于一个开发商来说,商业项目要调动300万人气却相当困难。”垠坤投资机构总经理杨雷坦言。
在他的眼中,西祠街区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商业园区,更多的是情感与商业的融合,是网络文化在现实世界的体现,这才是这个街区最强大的支撑点。他以“摄像师之家”讨论版的版主“非您”为例。“非您”正在积极筹备自己50~60平方米的小会所,为此已经辞去了本来的工作。“版聚可以为会所带来每月收益2000元左右,但是通过这个小会所,可以将我们在线上笼络的全南京100~200名专业摄像师联系得更紧密,之后可以有很多方式线下盈利,例如寻求企业赞助、设备租借、中介服务拍摄DV以及MV等。”这是“非您”的小算盘。
然而,西祠街区虽然是南京乃至全国第一个由网络走向现实的创意街区,但是它仍具有创意产业最大的“硬伤”――容易被复制。
西祠街区主要是以发展“数字产业”为主题,以“网络虚拟世界”与“线下真实体验”互动接应为创新思想,融入现代都市时尚生活元素的一个产业园。但是,类似的地区在南京的一些地段发展的生态已相当成熟。从这一层面来说,西祠街区的竞争力打了一个折扣。
三网融合大潮席卷而来,广电将面临严峻复杂的竞争格局,各大运营商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加强内容建设。泰州本地化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广电网络由单一视频服务向全媒体、多业务、互联网化的转型,进一步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以及惠及民生、传播先进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本地资讯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惠及民生、服务政府,还可以扩大广电网络在政府和公众中的影响力,提高数字电视的收视率,形成内容提升平台,平台服务内容的良性发展格局。
平台主要内容简介
“文化泰州”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传播体系”,江苏省委确定以实施“行动”推进文化建设,要求“把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泰州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十二五”时期基本建成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为我们广电网络文化产业率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巩固广电网络作为广播电视节目传输主渠道、主阵地的基础上,泰州分公司抢抓各级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抢抓广电网络作为数字电视内容主要传播载体的发展机遇,以“精品业务、精确管理、精细营销”为主要抓手,大力发展本地文化产业内容建设,实现由传统的“传输事业”向“传播产业”的大转型,努力将泰州分公司打造成现代型的文化企业,打造成泰州文化产业的龙头、信息产业的主力。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泰州”内容建设:
“勤廉泰州”版块
“勤廉泰州”平台是江苏省第一家互动电视廉政频道(见图1),该平台于2011年12月30日上午在泰州市成功开通。其依托电视媒体生动、权威、覆盖面广的特点,增强廉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强和老百姓之间的互动。
“人文泰州”版块
泰州是一个有着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依托丰厚的人文资源,在今后5年,泰州将基本建成“产城一体的医药名城、形神兼备的文化名城和富有魅力的生态名城”。泰州分公司作为泰州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将抢抓机遇,努力建设“人文泰州”版块,争取让世界了解泰州,让泰州走向世界。通过这一版块的建设,达到宣传人文,促进发展的双重作用。
“教育泰州”版块
泰州素有“教育之乡”的美誉,教育资源非常雄厚。为了让泰州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学生分享,促进泰州名师名校的影响力,泰州分公司实时地推出了“教育泰州”版块,立足点是让优质教育资源以电视媒体的形式传播给大众。该版块打破了现实中名师、名校的门槛,不仅让更多优质课走出校园的围墙,而且成为了教师和学校的宣传舞台。同时,泰州分公司作为运营商也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受益,达到多方共赢。
“民生泰州”建设
为了惠及民生,便民利民,我们实时推出了“民生泰州”平台,该平台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将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以标准接口的形式接入。通过该平台,公众可以查询物价、交通、天气、医疗、旅游等贴近民生的信息,还可以通过电视实时缴纳水电煤气费用,真正做到了贴近生活,惠及民生(见图2)。
“商业泰州”建设
“商业泰州”平台把泰州大大小小的商场、超市、酒店搬上电视,用户可以躺在床上过足购物瘾。该平台可以集中一些商家的促销、打折、团购信息(见图3),我们可以通过商业广告、销售分成等模式获取收益。未来我们将加大该平台的技术开发力度,争取能让大众在电视上实时购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电子商务。
平台运营模式
泰州本地化资讯信息服务尚处起步阶段,需结合业务实际发展情况,探索更为开放融合的商业模式,更好地促进“三网融合”的产业化发展。对平台未来的经营模式,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
(一)政府资助
平台通过半公益性质的业务,架起了政府与百姓沟通的桥梁,可以向政府申请专项资金。
(二)SP(Service Provider)收入分成
这种运营模式主要是通过直接招商的办法,吸引有能力的CP/SP入驻平台,合作运营。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收益:
1.合作分成模式
依照SP、CP相关合作运营标准,收入方面采取合作分成模式,将付费结算方式归置于广电侧。
2.保底分成模式
对于吸引力较强,市场认同度较高,预计能够产生明显效益的信源,采取先期支付一部分费用引入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运营的模式。
3.信息买断模式
信源买断模式适用于具有明显行业优势的信源,初期采取一次性买断半年或一年的方式,由合作方提供信源,广电方负责运营进行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关注CP/SP的资质、服务、主题等要求,引入优质的服务商,提升用户体验。
4.用户收费模式
这种模式是对于部分业务采取收费方式,可形成产品包、并提供多种促销模式销售给用户 。
5.虚拟化运营模式
虚拟化运营是一种扩展运营商业务发展的方式,根据用户的不同类型和业务需要,实现虚拟化的划分,实现业务的快速开展,为运营商构建可管可控的资讯平台,平台的格局如图4:
构建可管可控的资讯平台,平台的格局如图4所示:
服务平台整体设计
对于平台的整体设计,我们主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面向多内容的智能化汇聚
关键点是,面向多来源的内容汇聚(见图5)
第二步:面向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服务
关键点是,根据不用户群体的特有属性,实现服务的自动适配(见图6)。
第三步:智能化的调度
关键点是,根据用户需要,将不同形态的业务调度到合适的终端予以展现。(见图7)
就本地化平台的核心而言,其关键点是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三要素:“用户”、“内容”和“能力”(见图8)。
平台系统技术格局
平台在技术层面主要由运营管理系统、内容编排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流媒体服务系统、门户服务系统、综合网关系统、外部接口等几部分组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图9:
泰州本地资讯平台的价值体现
泰州本地资讯平台的价值不仅仅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更是为运营商带来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 新华公司 古装爱国片 观影心理
新华公司在1937年—1941年间的总产量为116部影片,大致分古装片和时装片两类。新华公司的古装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显得更“中国”、更富于新华特色。新华公司在这段时间创作古装片电影近40部,占新华公司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占这一阶段时间全部古装片创作总量的二分之一,[1]其中爱国古装片,据大致统计约十部左右,这类影片表达鲜明的抗敌爱国思想和塑造崇高的民族英雄,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这些影片的主要内容与观众的观影心理极为契合,因此不但受到影评界的高度支持,还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
古装爱国片,应该说是一种励志影片,采用借古喻今的含蓄手法,以表现杀敌卫国的严肃主题。这类影片为当时以才子佳人和神怪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古装电影市场注入了清新的空气。表达了广大上海人民的心声,使影坛和观众都为之振奋,这类影片在上海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激发了民众爱国抗敌的热忱。影片所塑造的英雄形象和所提倡的英雄主义,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奋发向上、团结一心的民族凝聚力。颇有意味的是这些影片的主角一般都是巾帼英雄。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时,动员起全民族的各种力量与资源,形成统一的民族意志、同仇敌忾、共御外侮,这是时期上海影坛抵抗侵略的光辉典范。新华影业公司古装爱国影片的创作探索了一条“在严肃的主题和诱人的票房之间找到一种契合点”[2]的有效途径。
新华公司的影片一直以能够激发“民族主义”作为一贯的宣传策略。民族主义一词本身是一个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但在此新华公司所使用的“民族主义”则是指在电影创作和宣传中,凸显中国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旨在“明确把握中国民族的特征”和“表达中华文化的优点”[3],从而在中国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激起观众的民族热情、爱国热情、聚合民族、抵御外侮。新华公司更以“民族主义”为号召,以振兴中国民族制片业为己任,要把“国语电影的制作水准提升到欧美先进水平”,以对抗好莱坞电影的经济和文化的侵袭。《木兰从军》是新华公司创作的第一部古装爱国片,由于《木兰从军》的成功,随后新华公司陆续拍摄了大量类似题材的影片,《葛嫩娘》、《秦良玉》(1939)、《费贞娥刺虎》(1939)、《苏武牧羊》(1940)和《岳飞尽忠报国》(1940)等影片。上海的其它电影公司也都紧随其后拍摄了类似内容的影片,从而引发了上海古装片创作的,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二次古装片创作的。
新华公司的古装爱国片拍摄探索了爱国主题和电影的娱乐性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为了使这类题材的影片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编导者借鉴了好莱坞商业电影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木兰从军》中有韩兰根、殷秀岑等人滑稽幽默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笑料。这类影片还模仿好莱坞的经典情节,如影片《费贞娥刺虎》中曾经出现过美国影片《一夜风流》(It Happened One Night,1935)中的相仿情节。《一夜风流》中大雨冲毁了路,旅客们必须找旅馆夜宿。克劳代·考白特扮演的富家女和克拉克·盖博扮演的青年记者以夫妻的名义租下了汽车旅馆里最后一个房间。为了避免尴尬,盖博在两张床之间拉起了一条绳子,又架起了一床毛毯。而在影片《费贞娥刺虎》中,把类似的情景从旅馆里移植到了京郊的野外,把悬挂于两个主角床间的毯子,换成了一件长衣。
《木兰从军》发行放映的成功,说明这类影片的成功,是上海导演学习好莱坞商业电影制作方法的成功,不但迎合了观众娱乐的观影心理,而且所表达的爱国的主题思想也是中国观众所希望看到的。由于这种题材符合当日抗日救国的社会潮流,也受到重庆政府的支持。古装片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选择古装题材,便于通过租界方面的审查。古装历史片是最不容易引起争议的题材。在当时的条件下,大多数被检查掉的影片“是怕在上海这复杂的城市中,公映之时,有伤于邦国的情感。”而一部影片,“如果检查时遭过障碍,便赚不到钱”。[4]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创作者和制片者只能选择最保险的题材和内容进行创作。
评论界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古装片”创作也采取了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在“此时此地闹着剧本荒的上海电影界,关于制作古装片的取舍,在原则上我们是没有异议的……古装历史片在现在的境况中,决不是没有意义的,假使剧作者所采取的题材是深入大众层面而又有民族意识的话。同时古装片是有着非常鲜明的启示性,过去的人们为了民族,国土,曾经作了多少艰巨的事业。而作为现代国民的我们,又该怎样保持我们先代人们的精神,我们现在需要的古装片,是应当把这种悲壮的伟大的先代人的史迹,提供在我们面前,来警惕自己,激发自己;同时对于这,剧作者应当强调历史宝贵的精髓和民族意识。”[5]不过,制作历史电影应该确定唯一的态度,就是并不是把历史上(或民间)的古色古香,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依样画葫芦地搬上银幕就了事,而是应该通过剧作者正确的观点,从古人身上灌输以配合这大时代的新生命。
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较量不只是制作水平的抗争,“实际上是文化与文化的较量,好莱坞利用它带有浓厚意识形态效应、宣扬美国好莱坞的文化产品可以培育西化的一代,从而也培育了它的电影市场。”[6]而新华公司正是以这种最为纯粹的宣扬中国文化的影片争夺中国的电影观众,争夺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这个倍受侵略和欺辱的时代,激励着中国电影人和中国电影观众的士气。
2010年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孤岛时期新华影业公司研究》(课题号10A004)成果。
注释
[ ]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二)“影片目录”,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第2版。
[2]李道新《中国电影史(1937—1945)》,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65页。
[3]公孙鲁《中国电影七十年》,香港南天书业公司出版,1961年版,47页
[4]呆子《上海电影观众的新倾向——影院经理所发表的谈话》,《申报》1939年3月10日。
[5]莫讳《中国电影的演进及其它》,《新华画报》第4卷第4期,1939年4月,上海。
[6]陈山《忧患中的启示: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第61页。
作者简介
关键词:商业银行 人力资源 管理
新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能力。商业银行作为服务类行业,对于员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就更高,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比其他行业更显重要。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已经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但是,由于起步晚,管理人员能力不够高、发展环境受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培训成本与银行效益不成比例。由于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一度陷入迷失状态,很多制度的实行表现出盲目性,在培训制度的应用中尤其明显。面对竞争对手的发展,很多商业银行选择了大量引进培训,为员工设计了多种培训内容,高层管理人员普遍进行管理学方向的培训,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各种业务培训。由于这些培训没有针对性,导致了大量的员工要用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学习培训中去,使得银行的日常业务收到影响,而培训之后又缺少对培训的考评,员工对于培训的态度不够重视,种种原因最终使得培训并没有使银行的效益增加,反而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培训成本与银行的效益并不成比例。
2.薪酬分配机制不合理。薪酬分配情况反映了银行对员工是否公平的问题,是对员工心理影响最大的因素,很多商业银行中的薪酬分配机制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性。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把员工的工作年限或者职位的高低作为薪酬制定的基础,这样很容易导致老员工工作能力不高但是却得到高的薪酬回报,新职员业绩能力强却没有应有的报酬,长此以往,会消磨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银行业务能力的提升。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不同的商业银行,同一商业银行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都是不同的。但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都包括招聘制度、培训体系、绩效考核、薪酬福利、激励机制、发展规划六个方面的内容。下面对其中四点进行分析。
1.招聘制度。招聘制度是关系到商业银行未来人力资源组成的一项制度,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人员的招聘,可以采用外部招聘与内部招聘两种策略,这两种策略各有利弊。外部招聘的人员可以为银行带来新的元素,比如其他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其它银行的业务技巧等。但是外部招聘可能会造成内部员工的排斥,也不利于对内部员工的激励。而内部提升获得的招聘人员,更了解银行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减少培训成本,也有利于内部员工之间合理的竞争,但同时,内部招聘不利于银行管理的创新。由此可见,招聘制度是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2.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商业银行管理人员对于银行内员工工作情况进行整体掌握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员工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化,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员工的业务水平。
3.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于银行的归属感,有利于银行核心文化的形成。激励机制就是以提升银行效益为目的,针对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出可以增进员工工作热情的制度。激励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活跃的内容,它因员工的需求、环境的改变以及银行的经营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而时刻变动。
4.发展规划。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发展规划,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根据银行现有人力资源的状况、合理预测银行未来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进而组织银行人力资源按照一定模式和方式发展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是针对银行未来发展的战略性策略。
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新思路分析
新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依靠知识、高新技术、专业人才的管理,是需要创新的管理,创新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力。因此,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要有新思路。商业银行可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创新以及各环节连接的创新,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的合理使用实现管理创新。另外,要注意分析人力资源管理实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方法,通过技术创新避免问题的再次出现。
总之,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是商业银行在竞争的环境下获得生存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于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183-02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庙会一般以寺庙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是集祭祀神灵、商品交易、交流感情、愉悦身心等活动于一体的民间集会。庙会在传统社会中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但与广大民众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文化休闲生活等各种公共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它还满足了普通大众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庙会这一文化现象在整个民间社会中还具有十分强大的社会功能,如精神慰藉功能、社会交往功能、商品贸易功能、文化娱乐功能等等。历史上的榆次,作为山西省重要的经济和商业中心,其庙会活动也十分发达。本文试通过对榆次庙会的简要介绍,对民间传统庙会的社会功能这一问题略作论析。
一、榆次庙会的概况
(一)榆次庙会的分布
赵世瑜在《明清时期的华北庙会》一文中指出:“庙会的出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教的繁荣,寺庙广建,而且宗教活动日益丰富多彩;二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商业活动增加,城镇墟集增加。”这一结论也同样适用于榆次。据《榆次文史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由于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盛行,榆次县城及各个村镇纷纷集资建庙,庙建成后为给神像“开光”,并邀请戏班演“开光戏”。一些大的村镇在庙开光后,每年还要在庙的开光日延续唱戏这一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庙会。另外,榆次自古以来就是山西的商业重镇之一,经济十分发达。除了著名的晋商常家之外,还涌现出了聂店的王家、大张义的宋家等商业大族。特别是自正太铁路建成之后经济发展的更为迅速。到了民国十六七年间,榆次城关商号由过去的二三十家发展到了约近四百家。正是在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下,榆次的庙会也开始繁盛起来。根据民国《榆次县志?乡聚考》中记载,从正月初九的上营村开始到当年的十月二十日的东赵村会为止,榆次的庙会共有五十九期,而且会期相隔很近,有的村镇甚至一年要举行三到四次的庙会,足见当时榆次庙会活动的频繁。
(二)榆次庙会的类型
榆次庙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与宗教或民间信仰密切相关的庙会。这种庙会是以祭祀神灵、酬谢神恩为主要目的而举行的,并辅之以商贸活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各地的“花儿会”。这种“花儿会”主要是一些盼儿盼女心切的家庭,为了求子求女而举行的。这些家庭在当年向神灵祈求得到儿女之后,即向神灵默许如愿后一定会还愿。次年,如果如愿后,一些小户人家多以给神送花、上供来答谢;而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除拜祭上供、送花给神灵,以此答谢神恩之外,还要演戏还愿,逐年流传,便形成了“花儿会”。如怀仁的四月二十五日,永康的四月十九日等,均为“花儿会”。
第二,以商贸为主要内容的庙会。榆次农历五月二十七日的城隍庙会,就是这一类庙会的典型代表。这一庙会虽然名为城隍庙会,但是其祭祀和拜神的内容已经大为退化,商品的交易和贸易活动已经逐渐成为其主导。城隍庙会从农历五月二十七日开始,至六月二十七日结束,会期长达一个月之久。每逢会期,往来于全国各地的客商,纷纷搭棚设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集市上更是人山人海,往来者络绎不绝。
第三,一些专门性的庙会。这种庙会是以专门销售或交易某种商品而得来的。如榆次每年都有固定交易牲畜的“骡马会”。这种会持续的时间长短不一,“会期为一日者,为小会;三五日者为大会”。榆次的王都、西长凝、东阳、北田每年都举办这种“骡马会”。
二、榆次庙会的社会功能
榆次庙会的社会功能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慰藉功能
寺庙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宗教活动和祭祀活动的场所。因此庙会活动本身也具有浓厚的迷信和崇拜色彩,许多香客、崇拜者、信众在庙会期间到寺庙拜神,或者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此来进行人神交流,从而在神灵面前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补偿。如前所述,榆次乡村庙会中的“花儿会”,就是因老百姓为了达成获得子女的愿望而发起的。再如,榆次的南关庙会中的祭瘟神,也是人们祈求平安健康的一种祭祀活动。从明朝末年开始,榆次南关的三郎庙会便开始出现,时间是从农历四月二十三开始,会期为三天。庙会期间三郎庙的社头,会用四张黄纸写有“祭瘟大吉”四字,且写出若干套,送与全城的各家各户。各家各户也向三郎庙送布施,钱从2角到4角不等。另外,在庙会期间还举行“送瘟船”的活动。所谓“瘟船”,就是用竹条茭杆扎的架子,上面用纸糊制而成的船。这种船宽二尺八,长数尺,下面有四个木头轮子,上面画有“杨任大破瘟?N镇”,船上还有用纸扎成的纸人,以及日鸡、月兔头。四月二十三日这天,“瘟船”要被拉着转街,并有和尚、道士以及乐队尾随,转街完成之后就算是把瘟气赶走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瘟疫和疾病不会再来侵扰人们,大家都会平平安安、身体健康。
(二)文化娱乐功能
庙会的娱乐功能,最初源自于表演歌舞和戏剧来酬神或娱神,后逐渐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即娱人。产生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在传统社会里的农民终日为衣食奔波,闲暇时间比较单调乏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民间的娱乐活动非常有限,人们潜藏在心灵深处的休闲娱乐的需求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就很难得到满足。因此,庙会中所涉及的一些休闲娱乐活动便很自然地成为满足人们情感宣泄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方式。传统庙会中的娱乐方式主要有唱戏、杂艺表演、赛神等多种形式。榆次南关庙会在进行“祭瘟神”、“拉瘟船”等赛神活动的同时,也伴有戏曲表演。民国十三年(1941)的南关庙会中,在三郎庙的乐台邀请的是郝珍戏班,唱的是清风寨和火烧连营。在泰山庙的乐台邀请的是王金奎的戏班,艺人有盖天红,说书红,唱的戏是白水滩。另外,在榆次每年的城隍庙会中,每次也都邀请太原府及十县市的晋剧名班在城隍庙的戏台上演出助兴。
(三)商贸功能
商业贸易活动是庙会中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的主要功能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烧香祷告、祭拜神灵之外,庙会的商品交易功能日渐重要,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几乎所有的庙会都成了商品流通的重要场所,成为城乡定期集市的补充。榆次作为山西的重要的中心和物资转运枢纽,其庙会的商业性质表现得就更加明显。如南关的庙会中,有从河北的获鹿、石家庄来的粮商,收粮买卖,还有摆摊设点的大小商贩,他们主要经营衣食、日用品、熟肉、灌肠、面食、水果等一些生活必需品。在榆次的另一庙会,张庆庙会中也要“辟广场、聚百货”。由于张庆庙会的会期在农闲季节,又是瓜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旺季,所以人们往来于庙会间购物、做生意的人更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但是,在榆次这些众多的庙会中商业气息最浓的就要数五月的城隍庙会了。榆次五月二十七的城隍庙会俗称五月庙会,其历时一月,曾是清朝时期太原府十县最大的庙会之一。庙会期间,到榆次参加庙会的商人,除省城太原和晋中本地各县的商人之外,还有河北、河南、陕西、内蒙、京、津、沪等地的商人。他们在西起东大街口,东至大东关内,一条十几米长的街上摆摊设点,销售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购买和参观。
由于榆次五月庙会“商贾云集、经数月而不散”且“各商终岁所售之物品均赖榆会购入”,所以五月庙会中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也正是这一商机,也引来了榆次与邻县太谷的一起争端。光绪九年(1883)春太谷开始四处招商,欲在当年五月另起一会与榆次庙会对垒。榆次当时的县令张承熊认为如果一旦太谷的庙会召开,榆次庙会“必立形萧索”,所以“以公牍请于谷令”,但是“未获如愿”,于是榆次的绅商便“公推代表赴省城请府宪出示谕止”。太原府知府在获悉此事之后,经过调查,传谕太谷县令不准在榆次五月庙会期间另起新会。至此,两县因同时于五月集会的纠纷结束,这就是历史上闻名省内外的光绪九年会政案。但是,到了民国五年(1916),太谷的绅商又筹备于农历六月十一日再起该县的火神庙会,这一庙会历时一月与榆次的城隍庙会会期“首尾相压过半”,且“两县相聚匪遥,赴会商客往谷往榆实难兼顾,谷会起,则榆会歇矣。”所以榆次的绅商又前往太谷与太谷官绅“函商面议”,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太谷于六月二十日起会,这样榆次的五月庙会遂一直延续下来。榆次和太谷两县关于庙会的争端,其表面上是商人们为了获取利益而导致的,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庙会的商业功能对于一地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作用往往是一些固定时间集市所不代替的。
(四)社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