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低碳经济概论

时间:2023-10-07 15:57:40

导语:在低碳经济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低碳经济概论

第1篇

[关键词]天津 低碳经济 新能源产业 服务产业 现状 影响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18-01

一、低碳经济的含义

低碳经济,就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使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达到最小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它是人类社会面对全球变暖压力下提出的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二、天津外贸发展的现状

天津作为重要港口,对外贸易的增长成为天津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区域发展的标志之一,不断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天津港逐渐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集散地,通过国家战略安排和全面考虑,天津港将重点放在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以出口导向性为主,同时也配合进口贸易共同发展。同时,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环渤海的经济龙头,正在掀起新一期的开发狂潮,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包括口岸进出口总值三年翻番、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引进外资成就突出、港口吞吐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这都要求提升滨海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外贸出口总值较快增长,保持较强的外资吸引能力。

三、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在低碳经济这一前提下,天津不仅要致力于改善民众生活、改进生活品质,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和资源短缺问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跨越式发展,来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实现,不断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模式发展。

2.有助于天津推进技术创新、突破技术难题。未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标志。天津企业在新一轮的竞争中,通过激励低碳经济实践,加上长期的研发、积累和沉淀,来推进技术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低碳经济对天津外贸发展的消极影响

天津市作为北方的老工业基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耗能产业是必由之路。然而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有种种因素制约着天津的发展。

1.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和规划体系不完善。目前,天津发展低碳经济工作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缺乏低碳发展的战略规划。主要是依靠各部门和企业来实现节能减排指标,环境执法效果一般、而且环保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产业结构不合理,尤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尽管近年来,天津在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但是和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由于技术问题,目前天津低耗能产业比重相对其他产业来说较低,导致低耗能产业发展受到限制,而高耗能行业在经济发展中又占有重要位置,致使不利于扩大消费者需求和就业,最终影响到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

四、对外贸易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推动外贸低碳化转型

在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良好、贸易总量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应以合理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为突破口,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逐步向资源环境要素高效配置和使用的低碳发展模式转型。如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施绿色贸易增长战略。积极开拓海外新兴市场,将产品创造出更多的附加值,获得更高的利润。鼓励部分外贸企业实行走出去的策略,扩大国外市场占有率,投资境外工业区建设,加入到合作发展之中。逐渐对外转移产业链的制造环节。

(二)深化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促使外贸低碳化转型

加快推进环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天津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将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这一点考虑其中,能够制约一些企业随意排放污染物的行为,排污量少的企业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来将排污使用权转售给其他排污量大的企业,促使企业形成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对于企业有偿用水也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行水权交易制度改革。对于过度排放污水、垃圾的企业征收一定的罚款,从而不断完善生态环境。

天津要想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就要不断创新、研发,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多倍的回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通过政府、企业,乃至个人的努力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能源利用率的提高,使天津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不断扩大,成为低碳经济下的“领头羊”。

【参考文献】

[1]李克国.低碳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王国樑.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3]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30-02

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依赖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过度,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暖。最近几年来,气候变化的速度已超乎人们的想象。2002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说:“最近的科学证据表明,重大而广泛的气候变化已经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发生着。例如,自上个冰期以来北极变暖的大约一半是在最近10年间发生的。”[1]全球变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对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甚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在全球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诞生了。低碳经济,是指在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2]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应的简约俭朴、崇尚生态自然的低碳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力图在低碳经济模式的指导和借鉴下,对低碳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加以阐述。

一、何为低碳文化

低碳文化是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人们CO2低排放的思想认识、行为态度、道德伦理、规范制度等精神因素的总和。

低碳文化是低碳经济的内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社会建设的动力支撑和精神保障。低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低碳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对事物的属性,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反映的是事物的使用价值和功能。低碳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仅以人为尺度,而且以更深层次的自然生态为尺度。在认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惠共生为发展的准绳。在价值关系方面,即承认自然对人的各种价值和功能,是维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承认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即它是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系着生命和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求尊重自然,以审美和欣赏的态度热爱大自然,以高尚的情怀和人性关心大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物质满足与人的心灵净化之间的平衡协调,寻求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二)低碳动力

低碳文化的核心动力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力求达到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均衡发展,即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的统一、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的发展既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影响,还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的熏陶。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优美的自然画卷能给人提供视觉和心灵美的享受,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灵感,丰富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变得宁静而致远,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其身心平和,富有智慧,人生充实而有意义。反过来,人类在从大自然母亲那里获得慷慨馈赠的同时,心怀感恩,从而有助于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和动力进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三)低碳意识

首先,低碳意识表现为责任意识。由于我国受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等国情限制,加之处在社会转型期阶段,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的两大瓶颈,单纯依靠政府和企业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民众自觉参与到低碳行动中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百万民众的低碳行动是推动低碳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保证。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西姆・斯泰纳说:“在低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这就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践行低碳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合理消费,为促进低碳发展协同努力,为兑现我国向国际做出的减排承诺做出个人应有的担当。再者,低碳意识还要具备节俭意识。节俭意识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电、节水、节能的好习惯,尽量将个人的碳排量降低。提倡“勤俭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杜绝挥霍和浪费,崇尚简约、精致而纯粹的生活。最后,推动低碳减排,还需要公众具有环保和“碳汇”意识。“碳汇”主要指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等绿化手段和方法,净化空气,吸纳空气中的CO2以美化环境的活动和过程。通过引导公众树立环保和“碳汇”意识,珍爱自然,呵护自然,共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

(四)低碳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决定一切。低碳态度倡导人们为履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责任,为如期实现国家承诺的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蓝图而做出个人的努力和行动。低碳态度告诉我们:低碳不只是个人的自愿行为,更是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的有力表现。所以,有了勇担使命的责任意识和厉行节约的愿望和决心,纠正个人的浪费、不当消费的习惯,拥有给予大自然深度关怀的人文情怀和态度,那么以每个人的绵薄之力乘以13亿人口汇集而成的低碳力量是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五)低碳能力

若要科学而有效地进行低碳,除了个人的热情外,还需要一定的低碳知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普及低碳常识,以提高公众对低碳的认识水平。通过家庭公约、社区公约、个人承诺等形式,组织调动社会广大力量,彼此相互监督,形成强大的舆论道德压力,以此约束个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努力将个人的低碳能力和热情感染他人,影响其他社会成员,共同采取行动,争当“今天你低碳了吗?”的时尚达人。

(六)低碳行为

在二十世纪占主导地位的西方工业文明模式是,追求最大效率的最大生产,最大开发以刺激最大消费。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浪费型生活方式”,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多买、多用、多扔”,高消费和高浪费,由此形成了“炫耀消费”“面子消费”“消费至上”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消费模式对社会的危害性很大,不仅过度消耗了能源、资源,加重了地球的负担,更使人的欲望在“消费盛行”的年代变本加厉,不断膨胀,表现出了任性、放纵、不受约束、为所欲为的精神气质,结果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低碳行为提醒我们:“在自以为追求幸福而实为追求财富的时候,千万要头脑清醒啊。”(美国戏剧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倡导低碳行为,就要戒除个人“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等不良消费嗜好,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崇尚自然,奉行节俭主义,在追求物质满足的同时,注重精神满足,正确处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同生态环境、资源之间保持平衡稳定。

二、构建低碳文化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低碳文化的理论研究

一方面,借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外文化有关或类似于“低碳文化”的思想观念,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其进行去粗取精和总结提高,在深入调查研究中努力寻找低碳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基,构建低碳文化的理论表达体系,使之具有科学性、民族学和时代性。在布迪厄所言的惯习、场域双重作用指导下,挖掘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和认知结构,通过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使人们将低碳文化内化,转化成个人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增强低碳文化的创新力、吸引力和生命力

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发展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为核心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低碳研究研发体系、以各种科技、绿色服务组织为纽带的社会化、网络化科技环保中介服务组织体系。把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和公共安全保障列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3]低碳文化要在借鉴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结合现实发展需要和时代精神,于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尽可能创造出大量丰富生动、富有文化魅力和感染力的文学艺术作品,形成浓厚的低碳文化氛围,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和存在价值,激发人们用低碳文化的先进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动员人们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呵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去。

(三)加大低碳文化宣传教育

全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在全社会确立和弘扬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价值观、低碳意识和低碳道德伦理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鼓励、支持环保组织、教育机构和专家学者广泛开展“低碳化”系列活动,引导人们践行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低碳合理消费,形成健康、文明、科学、优雅的生活方式。强化企业和社会大众节约资源、低碳行动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低碳经济产业和低碳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内涵,充分发挥低碳文化对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低碳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中,以期提高其生活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培养自身的审美情趣,在不断追求高品质的幸福生活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结语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固然离不开其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亦离不开文化动力的支撑。在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低碳文化应运而生了。低碳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科学的亚文化,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和宣传,使其转化为普遍的社会认同、达成共识的主流文化,以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独到的文化魅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增添色彩,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华红琴,翁定军编著.低碳城市:从理念到行动.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循环利用;发展;创新

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何杏红(1976―),女,河北定州人,主要从事环境保护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1-0095-03

1 引言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严重的问题,CO2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我们呼唤低碳经济的到来。

2 “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能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先后召开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组织落实节能减排工作。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9月,主席在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并将继续采取强有力措施”。

2.1 气温升高会环境带来危害

(1)气温升高会给人类生理机能造成影响,人类生病几率越来越大。

(2)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热能会给空气和海洋巨大的动能,从而形成台风、飓风、海啸,同时极端天气带来的大量降雨会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难。

(3)气温升高会从陆地上吸收水分,使内陆地区大面积干旱,粮食减产,威胁国家稳定。

(4)气温升高使冰山积累速度远比融化的速度慢,甚至有些冰山已不再积累,断绝了当地与周边地区的饮用水源,从而引发冲突和战争。

(5)气温升高使自然界食物链逐渐断裂,因为CO2会导致海洋碳酸化,造成杀死大量微生物,最底层食物链断裂,从而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污染海洋加速其它生物的灭亡,形成恶性循环。

2.2 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危害

(1)水污染是造成水严重缺乏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问题,其中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全球有14亿人缺乏清洁食用水,即5人中就有1人缺水。

(2)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持续恶化,大部分河流遭受不同程度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进入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每年污水排放量约达142亿m3,占全国年均排污量的40%。目前,我国水库的供水能力为5 400亿t,虽然多数供水水源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可见,传统观念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已成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

3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策分析

3.1 发展低碳农业

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高耗能产品,某种意义上属于低碳农业。不使用农药化肥就意味着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1%的石油能源,不再把化肥用在土地上还可以降低30的农业排放,要想抵消其它的农业排放(牲畜粪便,生物质燃烧)要求耕地固碳率达400kg・年/hm2,牧场则需达到200kg・年/hm2,有机农业系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即抵消掉80%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生活垃圾、粪便、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残留物――沼液可以代替农药,沼渣可以代替化肥,既变废为宝、美化环境又节省开支,这就是典型的农业低碳化。除此以外,不论是秸秆还田,还是把秸秆粉碎掺加畜禽粪便发酵后做为生物质有机肥,或者将秸秆作原料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纤维板、燃料都可以大大减轻对生态的破坏,对环境的污染。

3.2 发展低碳工业

传统工业所造就的经济增长是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的,其结果气候变暖、生态恶化、灾害频发,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人类反思、自省和自我救赎的结果,是人类理性的回归。打造生态工业――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大力发展再生生态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CO2排放量。

3.3 能源低碳化

我国在过去的25年间快速的工业发展导致了能源需要的快速增长。尽管2008年全球经济放缓,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至2030年仅中国和印度2个国家就可能占全球初级能源的需求增量的51%。中国的初级能源需求量在2000~2005年间增长逾55%,目前占全球初级能源需求当量的16%,预计2010年后不久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而绝大部分能源都靠国内煤炭资源来满足,而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SO2造成中国国土30%地区遭受酸雨袭击,对耕地、食物链、水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全球20个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来自中国。这和中国的煤炭生产和使用不无关系。当前我国制定了中国能源政策总体目标是实现能源充足供应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试图逐步解放能源行业,改变未来中央计划和能源供应安全领域的低效状况。同时,将能源供应多元化,如核能、天然气,提高能效和保护能源环境等问题也正陆续被政府提上议程 。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是减缓中国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高速增长的另一项举措。所谓调整产业结构是指减少能源消耗型和资源消耗型产业,改变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通过提高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抵抗外来冲击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将得到提高。另外可再生能源技术应该成为政府政策行动的主要领域,如潮汐,风能等。

3.4 发展低碳交通

如果去8km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坐汽车减少1 700g CO2的排放量,开车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也可以让驾驶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的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用黏度最低的油,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3.5 让办公低碳化

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计算机及显示器,这样做除能省电外还可以将电器的CO2的排放量减少1/3。办公室内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无花观赏桦等主要可吸收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放的苯。

3.6 发展低碳旅游

发展低碳旅游,应当成为新时期的重要战略,其中包括3个重点。

(1)转变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方式;同时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

(2)扭转奢华之风,强化方便舒适的功能性,提升文化品牌性。

(3)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升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形成全产业链式的循环经济模式。

3.7 发展低碳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CO2的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CO2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1)外墙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做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70%地方采用泡沫聚苯板。

(2)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来实行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

(3)采暖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等。

4 结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 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因此,每一个科技工作者,社会工作者都应该从日常生活中面向公众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的意义,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科学的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R].北京:国家环保总局,2006.

[2]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能源状况与政策[R].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第4篇

>> 生态课堂的基本原理 林业标准化基本原理研究 物资流成本会计基本原理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浅析盾构隧道基本原理及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及基本原理浅析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 基于大众标注的情报学基本原理探析 论建筑学的基本原理 会计学基本原理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基于税务筹划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探讨 试论网络会计的发展及其基本原理 学习基本原理关于人的发展探讨 论管理的基本原理 “文学不死”的基本原理 烤制的基本原理 刑事推定的基本原理 整体教育的基本原理 摄像模组的基本原理 组合数学基本原理与微分学链式法则共性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12]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8-30]..

[13]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8-30]..

[1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3-08-30]..

[15] 张国庆.系统学概论[EB/OL].(2013-03-27)[2013-08-30]..

[16]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13-08-30]..

[18] 张国庆.客货站应集中到郊区——以武汉为例[EB/OL].(2011-10-02)[2013-08-30]..

第5篇

【关键词】低碳、节能、清洁能源、实例、供热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的关注与重视。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渗透到了传统的能源应用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被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在供热能源行业落到了实处。

下面,就以天津滨海新区某新建大型生活园区为例,分析清洁能源在低碳园区供热中的应用成果。

1.园区概述

本项目低碳园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境内,东临渤海,北接河北省唐山地区,西距天津中心城区约61公里。全年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少雨;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爽,冷暖适中;冬季寒冷,干燥少雪,1月最冷,7月最热,平均气温在26~27°C。本地区季风盛行,冬、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

园区内水资源丰富,尤其具备较大的地热资源储备,据勘测表明最大热水储量达84亿立方米,距地表900米,水温达82℃,含有24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结合园区低碳定位,结合国家能源政策及自身条件,本区域内供热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及水源热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同时做好地热旅游开发,使地热资源实现综合梯度利用。

2.热负荷分析

2.1供热指标选取

按照《城镇供热管网设计规范》CJJ34-2010中,对建筑物采暖热指标按照未采取节能措施和采取节能措施分别作了规定,根据规定中的内容,本规划按照三步节能标准,在按照规定取值的基础上,再减少20~30%。各类建筑的采暖热指标取值具体为:

民用为30W/m2;公建为55W/m2。

2.2供热负荷统计

规划内,公建供热面积为192万平米,民建供热面积为288万平米,按照上述热指标取值计算得出:公建采暖热负荷为105.6MW,民建采暖热负荷为86.4MW。

3.热源分析

3.1热源选取、对比

本项目园区建设地点附近8公里内不具备现状集中供热热源,且区域配套规划中,暂时未考虑大规模供热管网工程建设。为满足区域内3年内新建建筑的集中供热,可采用供热模式,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

⑴.大型燃煤供热锅炉房:作为传统集中供热的典型,大型集中燃煤锅炉房常被采用。其供热量大,供热安全性较高,供热技术较为成熟,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低碳低硫,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国家对燃煤项目控制越来越规范,本园区所在滨海新区已被国家列为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因此新建大型燃煤供热锅炉房并不符合实际。

⑵.燃气锅炉或分布式能源系统:燃气是一种优质清洁能源,它可作为燃料为建筑物供热,当它作为城市集中供热的热源时,没有灰渣排放、烟尘污染等优点,但目前天然气的价格制约了燃气向住宅领域的发展。京津地区不同燃料集中供热运行数据表明,燃气供热的价格是燃煤供热价格的2-3倍,同时其供应稳定性较差。因此不宜大规模推广燃气供热,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热用户,特别是需用蒸汽而外部蒸汽热源又难以到达的用户,可以利用燃气作为补充热源。

采用燃气作为燃料有以下几种利用方式:一是燃气模块锅炉供热,它与燃煤锅炉原理一样,仅是燃料不同,可作为园区内的调峰热源;二是直燃机组供热供冷,冬季由燃气直燃机燃烧直接生产热水向用户供热,夏季由燃气通过直燃机燃烧产生蒸汽,再由蒸汽作为动力通过吸收式制冷设备产生冷冻水向用户供冷,以上两种方式均可同时向用户供应生活热水,可适用于分散且负荷不稳定的供热用户。三是分布式热电冷联产,以燃气热源的内燃机或燃气轮机作为发动机的分布式供能系统,可以独立向用户输出热、电、冷及生活热水,在电价相对较高、有冷热负荷需求的用户及电力接入困难的用户或需要备用发电机的用户可以使用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系统。当全年负荷稳定时,采用三联供系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还可有效缓解用电高峰,弥补大电网在安全稳定性方面的不足,在电网意外灾害时,维持重要用户供电。

⑶.地热资源:根据本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具备大量地热能的现状,地热采暖的供热模式较为可行。同时,由于地热资源供热模式,系统较为简单,应用效果较好,因此在经济技术上较为可行。但需明确地热采集及回灌方式,避免地下水资源过分开采及地热水污染,保证地热资源长期、清洁的被有效利用。

⑷.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水定额和用水标准的提高,特别是生活热水用量的增加,城市污水排水量和排热量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城市污水热能利用的潜力也随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城市污水热泵的应用前景广阔。

污水源热泵系统是以城市污水原水、处理后的二级水或中水等作为热泵的低位能源,依靠热泵机组内部制冷剂的物态循环变化,冬季从污水中吸收热量经过热泵机组升温后对建筑供热,夏季通过热泵机组把建筑物中的热量传递给污水从而实现供冷。

城市污水来源广泛,汇流面积大,具有水流量大、水量稳定、温度适宜、水温相对稳定等特点,可使热泵机组运行稳定,正常发挥机组的工作性能,且没有任何污染,不存在水源热泵回灌问题,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及利用前景,因此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可采用污水源热泵方式满足建筑物夏季制冷和冬季供暖的需求

⑸.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但目前因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品位还不高,存储太阳能亦比较困难,相对而言开发利用单位能量的太阳能投资也较高。因此在现阶段太阳能还不适合作为建筑采暖的热源,但可利用太阳能热水器解决建筑物生活热水负荷。

⑹. 分散式直接用电供热方式:电暖气、红外线电加热器、低温辐射电热膜等。

电热膜采暖方式是采用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半透明聚酯薄膜,由可导电的特制油墨、金属载流条经印刷、热压在两层绝缘聚酯薄膜间制成的,并配以独立的温控装置。低温辐射电热膜系统由电源、温控器、连接件、绝缘层、电热膜及饰面层构成。电源经导线连通电热膜,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由于电热膜为纯电阻电路,故其转换效率高,除小部分损失外,绝大部分被转化成热能。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温控器,所以可以根据房间的作用和居住者的情况分别设定温度。

对于全年入住时间少,采暖时间短且不固定的一些住宅建筑,可以考虑采用电热膜供热方式。

⑺.地源热泵: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设备。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热能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与锅炉(电、燃料)供热系统相比,锅炉供热只能将90%以上的电能或70~90%的燃料内能为热量,供用户使用,因此地源热泵要比电锅炉加热节省三分之二以上的电能,比燃料锅炉节省约二分之一的能量;由于地源热泵的热源温度全年较为稳定,一般为10~25℃,其制冷、制热系数可达3.5~4.4,与传统的空气源热泵相比,要高出40%左右,其运行费用为普通中央空调的50~60%。

3.2本园区热源的确定

结合本园区地处滨海沿线的地理特点及地热资源丰富的现状,按照国家相关能源政策,同时参考其他地区类似新区的状况,本次选用的供热热源主要有:

⑴.地热结合水源热泵

⑵.污水源热泵

⑶.太阳能

⑷.地源热泵

3.3各热源应用的区域及分析

⑴.地热结合水源热泵:作为本园区主要供热热源,主要负责园区内一般性公建及民用供热负荷,占总供热负荷的75%。主要模式为地热能间供结合水源热泵提温模式。供热初期及末期只采用地热换热后供热,在深冷季采用热泵加热提温,对外供热。热泵模式可采用燃气吸收式或电压缩式两种。

通过地热水在以上两各方面的应用,可实现地热水资源综合梯度利用,同时形成了一个四季皆可利用的地热系统。

⑵.污水源热泵:主要负责园区内污水处理厂附近区域供热,累计占总供热负荷的14%。本项目污水源热源主要是由用户系统、热泵主机系统、水源系统三部分组成。

污地下水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

冬季采暖、夏季供冷,运行模式与地下水源利用关系见表。

运行模式 冬季工况 夏季工况

采暖 供冷

污水源 热源 冷源

收益 取消常规用锅炉 取消常规用冷却塔

节能、环保、高效 经济、节能、环保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艺流程。冬季工况运行时,以地下水作为热源,通过热泵主机向建筑用户提供采暖用热水。水源水系统工作时,采用一抽一灌、同抽同灌的运行方式,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夏季工况运行时,以地下水作为冷源,通过热泵主机向建筑用户提供空调用冷水。水源水系统工作时,采用一抽一灌、同抽同灌的运行方式,保持地下水位稳定。

冬季,由水源热泵机组制取50/45℃的热水,作为用户采暖的热媒。夏季,由水源热泵机组制取12/7℃的冷冻水,作为用户空调的冷媒。

通过应用污水源热泵,一方面有效的利用了污水中的预热,达到了较好的供热效果;同时也通过设备的供热流程,是污水资源实现了梯级利用。

⑶.太阳能:主要负责沿海区域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约占总供热负荷的7%。本次应用系统第一热源是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太阳能热源;第二热源是电辅助提供的热源。

由于太阳能集热器更适宜于与低温热水系统结合运行。因此,针对低温热水采暖系统,太阳能集热热源是系统设计的优先选用的第一热源;即: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管理下,只要太阳能集热温度能够满足所设置温度的要求,系统将自动运行第一热源,第二热源不工作;只有太阳能集热器温度不能满足设置需要时,第二热源开始投入运行。第二热源在自动化系统的作用下,当太阳能集热温度低于设置温度1℃时,电热按补偿1℃温差投入1/16功率开始投入运行,随着出水温度或室内继续下降1℃系统再投入1/16功率,依此逐渐投入功率,直至保持以设置温度为准的温度达到恒温为止。一旦太阳能集热温度满足设置温度时,电热将自动退出补偿。

⑷.地源热泵:主要负责园区内政府办公大楼、学校等具备一定场地条件的大型公建项目,约占总供热负荷的4%。

本项目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主要分三部分:室外地能换热系统、水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其中水源热泵机采用水―空气式。三个系统之间靠水或空气换热介质进行热量的传递,水源热泵与地能之间换热介质为水,与建筑物采暖空调末端换热介质可以是水或空气。

3.3经济性分析

结合各种供暖方式,其供热费用比较详见下表:(以某户100平方米计算)

采暖模式 初始投资 采暖季运行费用

燃气热源 15000~20000元 5000元/采暖季

传统集中供暖 25000元 2600元/采暖季

热泵(空调)取暖 5000~10000元 5500元/采暖季

太阳能供暖 24000~30000元/100 1000~1500元/采暖季

通过上述对比不难看出,清洁能源供热在同样取暖效果下,供热总成本(含除投资和运行成本)并不是非常高,具备一定的经济可行性。尤其考虑到新建集中供热热源的一次性投资后,清洁能源供热的经济优势将更为明显。

4.结论及建议

本次新建生活园区由于采用了上述低碳、环保的清洁能源作为供热热源,实现了低碳、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技术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经济上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尤其针对滨海新区沿线,在充分论证、同步比较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区建设的特点逐步推广,实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

参考文献

【1】天津市滨海旅游区集中供热规划方案

【2】陈台子泵站污水源热泵初步设计.2010.4

【3】苏亚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2006

第6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 第六版 新增词语 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是由国务院下达编写指示,由国家级学术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写的中国首部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性词典。它以“推广普通话、促进现代汉语规范化”为服务宗旨,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和科学性。该词典历经多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精益求精,而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更是在原有基础上修正错误、改进不足,并大量增收新词语,力求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语言生活的变化,这为《现代汉语词典》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一.新增词语来源

从来源的角度讲,《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词语来源广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方言词

《现汉》第六版有选择、有条件的吸收一些方言词语,来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系统,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如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媒体成为大众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随着东北小品、影视剧的宣传,东北方言“忽悠”、“N色”、“指定”等词语日益为大众所熟知,并且因为其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并未越来越多的大众所认可并使用,因此,《现汉》第六版将其收录进来。二是语言系统自身的要求,有些词语在普通话词汇中没有相应的表达形式,因此,为丰富词语的表现力,并满足大众求新求俗求活的心理需求,所以《现汉》适当增收方言词语来补充共同语。

2.外来词汇

《现汉》第六版收录的新增的外来词汇中主要以英语和日语为主。英语因其作为国际通用的语言,有着大量的使用对象,所以容易被本民族语言吸收和借鉴。其吸收的方式有音译、意译、半音译半意译等。如源于英语的“微博、博客、粉丝、丁克、晒、脱口秀、嘉年华、斯诺克、舍宾”等;

3.普通话新造词

新造词指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采用新形式来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日常生活中涌现出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新变化,相应得就会产生新词语去指称这些事物,因此,《现汉》第六版增收了大量的表示这些社会新现象的词语。如与经济有关的“产业链”、“第一桶金”、“民营企业”等;与社会民生有关的“医保”、“医改”、“民调”等;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廉租房”、“房J”、“限号”等;反映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的有“自驾游”、“背包客”、“代驾”、“网购”等。

4.缩略语

缩略语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它是从相对固定的复杂的词或短语中抽取其代表成分重组成缩略词来表达原有意义,这一形式符合现代人们追求简单快捷的心理,《现汉》第六版新增词语中收录的缩略词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文缩略语,主要是字母词,即提取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一般以三音节、四音节为主。如“BBC”(英国广播公司)是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缩写、“CCTV”(中国中央电视台)是英文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缩写、还有“NBA”、“CPI”、“GDP”等等;另一类是中文缩略语,主要是提取两个核心语素组合而成,以双音节为主。如“医保”(医疗保险)、“计生”(计划生育)、“同传”(同声传译)、“提任”(提拔任用)等。

二.新增词语原因

1.客观世界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长足的进步,与国际间的交往也呈现出新的态势。词语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必然要反映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因此,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现汉》必须进行不断修订、增收新词,从而做到与时俱进。

《现汉》第六版增收的新词语来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涉及政治领域的词语有“创新型国家”、“党建”、“法不责众”、“防暴警察”、“非政府组织”“户籍察”、“海洋察”等;涉及经济领域的词语有“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后工业化”、“存款准备金率”、“经济全球化”、“欧元”、“涨停板”、“跌停板”、“二板市场”、“商务中心区”等,这些新增词语的收录,反映了我国新时代下政治及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并完整的展现了我国政治上更加民主化的趋势及经济上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历程。

2.人们认识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物质手段去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从而促进了认识的深化,在一些学科领域取得了新的发现和进展。例如科技领域的“基因组、克隆、城铁、轻轨、孵化器、高科技、生物芯片”等;医学领域的“亚健康、脑死亡、变性术、干细胞、氧吧、生活方式病”等,此外,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也更新了人们工作、生活方式、如“电子政务、电子书、网购”等词语.

3.语言本身的需要

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因此社会的发展变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社会的发展是促使《现汉》第六版增收新词语的客观原因,而人们认识的发展是新增词语的主观原因,以上两点我们均可以称之为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是语言系统自身的需要。因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它的根本职能就在于完成交际,语言要完成交际就必须使自己具备交际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语言的交际能力基本上适应交际职能的需要,二者处于平衡状态,一旦发生矛盾,例如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语言的交际能力尚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就不能完成交际任务。这时语言要进行内部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语言能力”。[1]所以为了提高语言的的表达能力、行使语言的交际职能,《现汉》第六版增收大量新词语。新增词语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组成:(1)创造新词;(2)旧瓶装新酒;(3)既有词语增加新义扩大指称范围。

三.新增词语特点

1.时代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与此相适应,群众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而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敏感活跃的部分,势必要反映社会的变化,因此,为了反映时代的发展,反映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概念、新变化,《现代汉语词词典》第六版在考证社会现象和语言事实的基础上着重收录了一批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的新词语,这项举措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研究新词语不仅仅具有语言学的意义,具有语言本身就承载的人文精神的意义,而且具有社会学的意义,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意义”。[2]所以,这些新词语的收录不但丰富了现代汉语语言基本词汇系统,而且更具时代的象征意义,更为人们考察某一时代社会的变化发展提供基础。例如:

低碳:形,属性词。温室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量较低的:~经济|~生活。

减排:动,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特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节能~

二手烟:名,指被动吸入的由吸烟者吐出的烟雾。

“低碳”、“减排”、“二手烟”等新增词条的收录充分反映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的认识及观念的进一步深化。“低碳”一词源自于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会议,是国际社会为应对人类因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等灾害性天气而提出的新概念,这一词语引起了国际及各个国家的广泛性关注,为了响应这一号召,国家倡导“低碳”经济,人们倡导“低碳生活”,并且出现了“低碳一族”,他们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

2.系统性

系统性即指《现汉》新增词语表现出群聚性与系列化的特征,主要构成方式是以一个词作为核心语素或词缀,和其他词构成词语并形成意义相关联的词族,例如“奴”的第二个义项为“失去某种自由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劳作的人(含贬义或戏谑意)”,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出现了以“奴”为核心语素的新增词语“房奴”、“卡奴”、“车奴”等。此外,还有以“山寨”为核心语素的“山寨文化”、“山寨明星”、“山寨春晚”等;以“网”为核心语素的“网购、网虫、网恋”等各种网络术语;以“族”为后缀的“奔奔族、啃老族、蚁族、月光族、淘族、飞鱼族”等各类人群,以“被”为前缀的“被吸烟”等等。

3.规范性

《现汉》第六版对于收录新增词语并非见新就收,而是遵循一定原则、保持着审慎的态度,而收词上首先遵循的原则就是“通用性”原则,通用性原则是指收录那些在社会上使用面广、地位比较稳固、并已经为主流媒体所认可的词语。例如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许多大家经常使用的时髦网络词汇,像“给力”、“雷人”、“宅男”、“宅女”等等,其中不少都来自于网络。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被收进了词典,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网友自创词被拒之门外,这就是因为这些词语不符合“通用性”这一原则。又如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流行的“巨好看”、“超爽”,等词语,这些词语表达很生动、幽默,但是因为它适用的范围仅是在一部分人当中使用,而在中老年人中使用频率较低,在正式的媒体当中也很少出现,因此,第六版《现汉》对这一词语持观察审慎态度,未给予收录。

四.结语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新增~语的收录是社会发展、人们思想认识深化及语言内部系统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些新增词语来源广泛,反映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变化,体现了《现代汉语词典》收词上规范性、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及系统性原则,这些新增词语不但丰富了《现代汉语词典》的基本词汇系统,具有语言学角度的研究价值;而且,它反映了某一特定时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社会学角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本仪.语言学概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2]于根元.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第7篇

我借此机会向老师们道声感谢,谢谢你们无私传授我们知识,谢谢你们悉心照顾我们生活。我也要感谢各位同学,感谢你们的热心照顾,作为一名外地来工作的干部,你们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的朴实和热情,你们让我感到无比温暖,谢谢你们。

四十天很快,四十天太短,四十天收获很多,受用一生。四十天时间,我始终抱着认真的态度,带着求知的心理,认真参加课堂学习,积极参与课外实践,下面简单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一、收获了知识

四十天的学习,我既用心参加了每次课堂学习,又时刻不忘自学。每一堂课都是老师精心安排的,学习内容丰富,授课形式多样。法律知识的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国家干部学法、知法、用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十七届四中全会理论专题的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作为一名党的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湘西土匪文化的开放式教学让我认识到加快地方文化传承的重大意义和紧迫性;低碳经济的学习强化了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我感受到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的可贵和紧迫;长江大学学生见义勇为案例式教学让我认识到要时刻关注社会问题,更要加强对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的思考,等等。每堂课我都认真记笔记,同时把疑问记录下来,每次回乡时就会查阅资料或是向人请教,进行延伸学习。每天下午,基本是自学时间,这段时间,我读了《干部素养读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原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的《学哲学用哲学》。通过四十天课堂内外的学习,我提升了政治理论水平,加强了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素养。

二、强化了实践

四十天时间,我们不仅有丰富的课堂学习,更有各类实践活动。工作快一年,虽然是乡里秘书,但是我珍惜每次下村的机会,下乡锻炼的机会并不少。然而,以前都是跟在领导和同事的后面,看他们怎么处理问题,解决难题,边看边学,而这次,是我自己一个人去与老百姓打交道,感受截然不同。第一次安排社会调研,我就到了圆家坪村了解安江农校水稻制种基地的发展和建设情况,我和张正满书记聊了一个多小时,还到了田间察看。后来,我又到其他村了解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感受到向他们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的很多思想甚至比我们更靠前,能够给我们以启迪,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在完成调研论文的这一过程中,我多次下村了解情况,强化了自己的实践意识,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力,锻炼了自己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三、沉淀了思想

第8篇

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共掀IT新浪潮

“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依托IT技术,让孤立的物品(冰箱、汽车、设备、家具、货品等)接入网络世界,让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能沟通交流。目前,物联网技术开始运用于智能交通(如公交实时查询、智能打车、实时交通指挥)、环境保护(如污染源实时监控)、公共安全(如周界安全防范系统)、平安家居(如实时监控报警系统)等领域。

智能电网是将物联网技术充分应用到电力系统,从而使电网运行更加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满足更大的用电需求,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等功能。物联网作为“智能信息感知末梢”,在线监测和实时掌控电网各个环节重要运行参数。从发电环节的接入到检测,变电的生产管理、安全评估与监督,以及配电的自动化、用电的采集,还有营销这方面都要采用物联网技术。国家电网已经确定了2020年全面建成智能电网的目标。

为了大力发展物联网、传感网和智能电网,培养更多的相关人才,教育部在2010年批准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这两个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物联网专业知识,掌握物联网应用技术、具备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物联网应用平台设计与开发、物联网维护与管理、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特色课程:物联网工程概论、高性能网络计算、物联网信息安全。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力、能源、交通、医疗、贸易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电路硬件(如无线传感器)开发、维护,网络部分(如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信息安全等)的开发、管理与维护。

我国开设该本科专业的高校较多,目前已超过100所,考生报考时可优先选择这些专业实力强的学校。

推荐院校: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其中,天津理工大学为了利用和借鉴台湾电子技术领域的先进经验,培养方案采用“3+1”联合培养,学生大一、大二在天津理工大学学习,大三到台湾中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四回到天津理工完成毕设,毕业后颁发天津理工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智能电网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新能源发电与智能接入技术、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能计量与监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等方面有专长,可以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特色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

就业去向:主要在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设计院、高等院校等相关行业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支持等工作。

推荐院校:华北电力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青岛科技大学。

物流管理、物流工程:

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物流术语》中提到: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已在发达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应用和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面对我国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理论和技术,培养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现代物流业是我国“朝阳产业”,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对物流专业的人才需求很大。下面为大家介绍物流行业的两个热门专业,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经济、会计、贸易、管理、法律、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物流业运作管理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包装学、采购决策与库存控制、现代物流管理学、电子商务与物流系统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和工商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也可以去一般企业(工厂、贸易公司)里做物流工作(比如仓库收发货、保管、计划、采购、运输管理、进出口关务),或去物流企业里工作(比如销售、客服、物流咨询策划)。

推荐院校:北京工商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由于国外的物流行业发展早,教学理念、师资等较国内更优,如果有意出国继续深造,可以考虑报考新加坡东亚管理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歇根州立大学。

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物流学、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运输经济学、运输商务管理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及机械或电子制造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构等部门,从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设备和物流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集成、物流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复合型以及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特色课程:管理学、运筹学、工程图学、机械设计基础、生产与库存控制、供应链管理、物流工程、物流机械技术、国际物流学、电子商务概论、物流系统工程、运输会计学等。

就业方向:在各类制造单位、商贸、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物流系统运营管理、物流项目规划建设等相关技术及管理工作,也可在专业咨询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团体从事物流相关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交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浙江大学

通过对以上两个专业的介绍,我简单总结下它们的区别:

一、物流管理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使物流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实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物流工程专业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工程和技术的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学科;物流工程专业以管理科学与工程为学科基础,同时跨交通运输类学科和机械类学科。

三、物流管理专业偏向文科性质,授予管理学学位;物流工程专业侧重理工科,授工学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将低碳进行到底

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2020年世界能源需求将达到128.89亿吨油当量,2025年将达到136.50亿吨油当量。近年来,受石油价格上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各国都纷纷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我国亦是如此。十报告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属21世纪的朝阳产业之一。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两个与新能源技术相关的两个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和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重点研究与开发新一代高性能绿色能源材料、技术和器件(如通讯、汽车、医疗领域的动力电源),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新型燃料电池材料和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的学术研究方向。新能源技术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科专业,是由材料、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学科交叉,以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设计、制备工程技术为培养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专业。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关键材料,该类材料包括晶体硅材料、硫系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等。新能源器件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成人类所需的光、电、热、动力等任何形式能量的载能体,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形式的储能器件。

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以攻读“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工程”“光电工程”及其他电子信息和电气类相关学科的硕士专业。能到国外一流研究机构进行相关专业的留学深造,能在新能源企业、研究所、汽车公司等单位,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动力蓄电池、电动汽车设计与制造、燃料电池、节能环保等热门领域的前沿研究、设计、制造、建设、运行与管理等工作。

推荐院校:电子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

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该专业是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是依托化学工程与基础的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主要以资源循环过程和产品工程为特色,在矿产资源优化利用及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开发上进行研究。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学习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对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工程实训锻炼,了解我国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具备从事循环资源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能力。培养面向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发展,掌握循环经济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从事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循环经济工程技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人才。

第9篇

1.1包装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如前所述,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专业综合性大、学科边缘性强、跨学科内容多、实践应用性高的专业特点,而且教学计划安排的学时数少。如果教学内容组织不当,会使课程内容间关联性下降,导致教学效果下降。因此笔者建议按照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传授。第1章绪论。了解包装的作用及其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合理包装的原则、低碳环保包装的概念以及我国包装工业概况等,分5小节。第2章商品在流通中的质量变化。初步了解商品的化学和物理变化的概况,了解商品质量变化的外界因素等情况,分3小节。第3章包装材料及其容器。对常用包装材料的种类、作用等做一般了解;能对常用包装容器的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对一般产品的包装形式有初步的认识,分3小节。第4章包装技术、方法与设备。了解常见专用和通用包装技术解释产品包装的基本原理,了解常见包装机械的种类和一般用途,侧重了解身边熟悉产品的包装机械,分2小节。第5章绿色包装。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和相关技术壁垒对包装行业、包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角度,侧重讲述有关绿色包装的概念及其应用,对包装的生命周期评价(LCA)及其应用做一般了解,分4小节。第6章包装印刷技术与印后加工。了解包装印刷的一般概念和常见印刷技术方法,建立起包装印刷和印后加工的一般概念,分3小节。第7章包装设计。从包装结构、包装造型和包装装潢三个方面了解包装设计原理及应用技术,了解包装设计的广义和狭义概念,了解产品包装设计的一般程序,分4小节。第8章包装设计专题。通过2个实例,建立起产品包装设计的概念,并学会对身边的产品包装进行初步的分析,分2小节。

1.2知识体系改革概论类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包含着知识、理论、技术,以及价值准则、思维方式等信息。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也包含着以上的多种信息,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可以尽快融入包装学科。因此,教学知识体系的优化显得尤为重要。包装概论课程以往是主要按照包装材料的分类进行各章节阐述,其实践性及对现代包装行业发展的阐述凌乱无法系统的阐述。根据现在包装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教学需求,首先对于以往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删减与增补。优化包装概论教学内容,对于其他专业课涉及的内容大手笔删减,并适当添加包装学科的前沿性知识与最新成果,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以及实验技能的内容,使学生可以从入门开始站在学科前沿看待包装学科的发展与前景,提高教学效果,带动学生的好奇心与信心,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其次,根据本文提出的教学内容的修改,从包装学科现在发展的主要方向出发,结合包装产业特点,把包装概论的教学内容按照以上的内容进行阐述,从而提高到从大的学科高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更快掌握和运用基础知识,融入包装学科并参与包装的初步设计,起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1.3教学案例组织在概论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既能够完成教学内容的传授,又能够在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纽带作用。案例式教学,是非常直观、与现实接近、富有大量知识含量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从而起道教学内容传递的双边性。在案例教学中根据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尽量选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些包装的案例,但又对这些包装案例的本质并不了解的案例进行分析。比如,利用牛奶枕式包装的加工成型过程的影音图像进行讲解。如果单从理论或者文字描述去跟学生讲解,学生肯定理解困难,并且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与概念。而利用案例,并结合影音图像讲解,可以生动直接地打动学生,使其在观看影音图像的同时,专心于教师的讲解,更加明了的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案例教学在包装概论课程中主要是提出组织若干典型产品包装案例及其简要分析的思路,力求使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专业概念。

1.4授课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包装概论课程是针对初学者的入门课程,涉及的专业内容较多,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多学科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认为单纯的教师传授方式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应该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尽量带动学生进行互动性教学。首先,教师应通过课程教学加深师生间的接触与交流。教学是师生共同互动的一个过程,因此学生的适当参与能够更好地起到推进教学效果的作用。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给学生互动的机会,学生不光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演,还可以直接和主动的参与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中,与教师的思想碰撞迸发出新的火花。在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悟而且也可以激发教师的授课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容水平。为了提高师生间的接触与交流,今后还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教学方式,采取小班授课的模式,每班人数控制在20~30人以内,控制师生比。另外,可以建立座位环行摆放的小教室,便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其次,以多媒体与实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的信息,可以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现包装容器的结构特点、成型过程和灌装使用等情况。本课程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的包装结构,通过影片再现典型包装容器的生产线制造过程,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的矛盾,提高了教学质量,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的传授给学生。作为实物教学,组织学生亲手参与一些简单纸包装的折叠与剪裁,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制作过程中建立了直接的思维关系,让学生在实物制作过程中形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并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对学生掌握包装的概念,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再次,采取小组课题讨论式的教学方式。作为包装概论这门课程,尝试采取小组教学的方式,由教师主持研讨课程,学生分组进行了不同课题的讨论,便于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互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教室里,而且在课后还能通过小组课题的讨论帮助和指导学生进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最后,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上面通过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形形的包装结构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有目的地参观包装展会;分析从市场上发现的典型包装结构;鼓励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包装容器;参加一些包装设计大赛等等。教学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教与学的系统工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都有直接的关系。除以上谈到的一些措施和手段外,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自身的素质及教学条件和基础设施等因素,都会对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2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