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银行业的前景

时间:2023-10-07 15:57:42

导语:在银行业的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银行业的前景

第1篇

论文摘要: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 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 文章分析了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式上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中资商业银行的经 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提出中资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通盘考虑 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为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商业银行在西方国家已经有了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西方金融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的 地位,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全方位的服务及完备的管理体系是其他任何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无 法替代和比拟的。特别是最近十多年间,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掀起一浪高于一浪的兼并浪潮 ,其规模成倍扩大,对各经济部门提供的金融服务种类以几何级数增加,已成为现代经济运 行中必不可少的剂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入wto后的中国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实现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进入和竞争已成为 中国银行家们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虎视眈眈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如何改善自身的经营 管理以适应新的挑战已成为决定未来中国金融业格局的关键。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特点与趋势

近二三十年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 经济、社会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也因此而变化。为适应这一系列的 变化,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商业银行主动进行了经营策略的调整,目前,西方商业银行在 经营管理方式上表现出三个突出的特点和趋势:

1. 金融服务电子化、网络化趋势明显。1995年10月18日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 网络银行在美国诞生以来,全球网络银行业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在其发源地美国,19 97年有400家银行及存款互助机构开通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又猛增 至7200家。到2000年,网上银行已覆盖了除现金以外的所有零售银行业务和部分投资银行业 务。美国现有排名前20位的网上银行拥有了70万个银行往来账户。另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 调查,目前有超过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利润占银行利 润总额的比例达50%以上。在西方其他国家,网上银行也同样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北美,加 拿大丰业银行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在欧洲,英国和瑞士率先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瑞典的 seb银行和荷兰银行则通过网上银行进行跨国兼并收购。在亚太地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 多家银行提供网上金融电子交易。网络银行之所以能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起来,主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而兴起的新型银行服务,与传统商业银 行服务的方式相比在成本控制、资源共享和服务个性化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利用这些优 势,西方商业银行得以大范围的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积极开拓包括证券、保险、信息 咨询、家庭理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便捷的网上双向交流使银行可以利用网络进行 主动行销,顾客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客户经理做一对一的交流,获得投资理财分析甚至还有专 门为自己设计的新式金融产品。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广泛应用加剧了银行业的兼 并重组,许多西方大商业银行为获得规模效益纷纷走上相互合并和全面合作的道路,它们已 把眼光瞄准全球,希望通过网络将触角伸向全世界。

2. 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按客户划分,银行业务可分为零售业务和 批发业务。前者是指对个人客户提供服务的业务,后者则以公司为服务对象。在很长的一段 时间里,批发市场始终是金融机构最大的利润来源,也是银行家们追逐的重点。然而随着证 券业务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的逐步提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批发银行业的激 烈竞争 和有限的增长前景,迫使银行家们重新审视零售银行业务,希望从零售银行业务中寻求利润 的扩张。传统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吸收居民的私人储蓄来扩充资金,然后放贷给需要资金的企 业。但是近年来这一情况已有了明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银行与私人顾客之间的关系不仅是 一种存储关系,而且是一种全面金融服务的关系,这种关系集储蓄理财、消费贷款、委托咨 询于一身,涵盖了储蓄、融资、投资等各个方面,这种变化不仅有助于银行资产及客户结构 的优化,还能为银行自身带来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私人客户对资产管理形式也不再满足 于单一储蓄,而是渴望更全面、更高回报率、更具挑战性的投资方式,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 改变,他们期望能以更加灵活的方式管理现金。为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做出 了全力扩展零售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无论是在新产品的研发、市场的拓展,还是在组织机 构 设置、人员培训方面都主动向私人业务倾斜,对个人的金融服务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在质量方面,商业银行对atm机、pos机以及网络银行等技术的普遍使用使零售业务更 加方便、快捷、成本低廉,客户倍感方便。针对顾客特别要求和市场特点设计的“包裹式金 融产品”将不同的金融产品“打包”成一个产品推销给客户,不仅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要求 ,为银行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服务关系,还通过创新在客户心中留下了良好的品牌印象。在 数量方面,零售业务的发展已经使西方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以零售业务收 入为主的非利息收入比重不断提高,2003年美洲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43.3%, 花旗银行为46%,摩根大通银行高达47.2%。同时,利息收入中来自私人客户的部分也在不断 增多,目前美国消费贷款已占银行信贷总额的20%以上;在加拿大,银行普通贷款中1/3是向 个人提供的。能够为私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便利的金融超市在西方各国已经成为一家银 行形象的标志。

3. 扁平式的组织机构逐渐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普遍选择,“银行再造”工程 风靡一时。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是任何一家企业在市场中求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为 适应环境的变化,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外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了扁平式的组织机构。以英 国的标准渣打银行为例,其业务部门划分为对公、零售和资金三大块,三大业务都设有管理 总部。从管理体系上看,总行主要通过三大业务总部对分行实行分权管理,分行基本上实行 独立核算,但在业务发展上接受三大业务总部的指导。这种组织结构通过分行和专业线的双 重管理,一方面发挥了分支机构地的经营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行对各级机 构的监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负债管理、资本金管理、表外业务管理、金融新产品营销 等成熟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机制,建立了严密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各项业务操作手册化、规 范化,聘任、分配、晋升等制度科学化,充分发挥了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优秀人才的创造性 。为了重振银行业,国外商业银行在实现管理体制扁平化的同时,在其内部进行了“银行再 造”工程,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改变了过去按职能型分工的方法,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设计, 建立了“客户中心型”业务操作流程,根据客户的类别,按照最有利于客户价值的营运流程 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传统的“分工”概念,有效地适应了市场需求,使得顾客能够获得完 整和迅速的银行服务。据统计,美国部分银行再造之后,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5%,平均资 本收益率上升6%,平均成本收益比率下降8%~13%。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与管理方面与国外同行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独立自 主的经营 管理权越来越大,风险意识逐渐增强。为了缩小与国际大商业银行之间的差距,使自己在未 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中资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点纷纷仿效国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 式进行了自发的改进,服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能 力和管理水平仍与国外同行存在较大的差距。

1. 成功的网络银行需要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而这正是目前我国银行业所缺 少的。服务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客户导向”,一切营销策略的目的都是追求“客户满意”。 这些在发达国家网络银行营销战略中已居于主导地位,而目前我国网络银行多数依然是“银 行导向”的理念,认为“雄厚的财力+最新技术=优秀的网络银行”,产品技术的开发也过多 注重于银行同业竞争以及树立银行科技化形象的层面,真正落实到“客户导向”方面经营理 念的非常少。再从管理体制来看,网络银行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和产品结构,通常采用信息产业中常见的扁平式管理模式。而现阶段我国的一些网络银行却 继承了其母体——传统商业银行——等级严格、层次较多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无形之中加 长了从市场信息反馈到经营决策调整的信息流传递路径,钝化了网络银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 能力,长此以往势必对其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

2.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提高和金融消费意识的增强,我国的个人金融服务市场中一个 庞大的需求方正在迅速形成。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将个人金融业 务列为业务发展的重点,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1)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拘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么” ,因此,普遍缺乏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品牌意识较差,客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各商业银行雷 同化的金融产品和经营方式。(2)各商业银行只注重单方面的产品研发,相关的业务咨询 、功能介绍、金融导购等服务严重滞后,更没有一套完整的竞争性营销策略和品牌发展战略 ,营销的组织体系也显得较为松散。这一方面造成了客户对私人金融业务一知半解,无法真 正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失去了大量的潜在客户和发展机遇。(3)我国尚 未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构,也没有全社会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各商业银行间信息无法共享 ,这种不健全的个人社会信用体系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金融业务拓展的深度和广度。 仅从国内网上银行业务的使用情况就可以看出,趋同的业务发展模式和营销策略使网上银行 的使用集中在低附加值的业务上,真正能够体现网上银行业务优势的高附加值业务却发展不 足,这对我国商业银行树立独立的企业形象和业务品牌非常不利。

3. 管理体制落后,机构庞大、低效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通病,也是妨碍我国商业银行走 向现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大多仍实行金字塔式的垂直化管理体制,一般 有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多级经营管理机构,在每一级机构 中还有部、处、科、股等部门,在组织机构上呈现很长的纵向管理链条。在这种组织体系下 ,管理效率受到管理成本、信息沟通和管理者能力、员工素质的多重制约难以有效提高,而 管理效率的低下又直接造成了国内商业银行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准确跟踪客户需求方 向的转移。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按部门设立,形成职能群体,虽然每一个职 能群体只从事整个业务流程的一部分,但对这些部门来说却是工作的全部,完整的业务流程 常常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例如,目前信贷业务按品种分工、本外币业 务 按部门分工等方式相互独立,使得客户的需求只有在许多部门的共同协力下才能满足,这不 仅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必要的人员,也使得客户的满意度大为降低。在金融产品单一 、业务强调规模的情况下,这种业务流程的危害还不明显,随着竞争的加剧、金融产品的增 多及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其对银行业务发展的危害将越来越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对策

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成功经验虽然无法解决国内商业银行的面临的根本问题,但对其在 竞争中谋发展却有着很大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当从战略的高度着眼 ,通盘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另一方面以合作的方式争取时间,多学习外资银行的成功经 验 ,一方面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土优势,尽可能地扬长避短,才能摆脱坐以待毙的被动局面,为 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一块生存空间。

1. 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过程中应转变经营理念,打破行际壁垒,谋 求共同发展。网络时代,银行业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 时、便利优质金融服务的能力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客户资源具有了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 这使得国内各银行有可能摆脱低水平的相互竞争进行互利合作。一方面,各商业银行可以通 过合作集中有限的资金、技术资源,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研究,尽快取得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 网络银行核心技术,以减少我国网络银行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选择风险,跳出“追赶陷阱”。 另一方面,在网际互联网的建设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的统一规划 指导下建立起能够共通共享的强大技术平台,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较高的技术起点。

2. 中资银行应开阔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思路,建立以客户为导向的个人金融业务营销 机制,向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个人金融产品。个人金融业务面对的是众多不同背景的单个客户 及其差异需求,设计开发新产品时银行应站在客户的立场上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对 象设计具有个性化的个人金融产品。银行可将所有客户分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两大类:对 于重点客户可以提供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业务;对于一般客户则应进一步发展收 付等低费用、低风险的实用性金融业务。同时,银行还必须注重金融产品的全程维护和售后 服 务的质量,加强品牌建设,推出有竞争力的个人金融业务品牌。银行在开展个人金融业务时 ,营销策略和手段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 促销组合策略,根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度身定做金融套餐,实现存款、贷款、支付、汇兑、结 算、投资、保险、理财等“全程式”服务。

3. 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网络化的进程。个人金融业务的客户多而分散,如果没有现代科 技所提供的快捷、安全的个人通信系统支持,个人业务的开展相当困难且成本较大,当前网 络、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好为私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网上银行业务与私人 金融业务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以“客户为导向”,将每一个客户从大众消费整体中分离出 来,并为之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利用网络技术银行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打破传统的 部门局限,综合客户信息,分析客户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在低成本条件下为客户提供 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务。同时,网络技术也有助于银行间个人信用信息的共享,减 少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解除银行开展私人金融业务的后顾之忧。

4. 改革银行管理体制,整合内部流程,重塑国内商业银行形象。为了跟上时展的 步伐,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的进度,借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改革管理体制, 进行“银行再造”。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应建立以客户为主的管理体制,推行扁平式的组织机 构,减少管理环节,重新划分业务部门的职能,将银行的金融服务职能综合化,向客户提供 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在“银行再造”的过程中,首先要从业务流程着手,打破常规思维,运 用价值链分析方法,着眼于业务流程对客户贡献的大小,删除不能创造附加值的流程。同时 ,对银行运作过程进行科学梳理,把各部门的生产要素按最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实现真正 科学的集约化,达到让客户满意的目的。对大量盈利能力不佳的经营网点要进行压缩,留下 的网点也要根据各自所处地区的不同特点改造成各具特色的金融超市,以极具品牌特色的金 融产品服务社区居民。

参考文献:

1.周金伦. 加入wto与国有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调整[j].投资研究,2000(7)

2.姜建清.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1(9)

第2篇

关键词:金融;银行业;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9)增-0079-03

一、银行业竞争的意义

银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竞争一样,源于多个主体对相同资源的争夺,如果各个主体间没有共同感兴趣的资源,那么竞争就不会形成。例如,在中国传统的四大专业银行时期,尽管可能在同一个县城有几家银行,但由于每家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严格限定,交叉的业务比较少,相应地竞争的程度也就比较低。

竞争对手之间对有限资源的争夺必须是现实的而不是概念上的,对特定的竞争性资源,不同的竞争对手既有获取的强烈愿望,又有获取的现实的可能。

各个银行在竞争的过程中,共同面对的资源类型比较广泛,例如资金资源、客户资源、人才资源等。随着经济的运行与发展,银行业间竞争的资源也在不断扩充。原来传统意义上依靠自己建立的业务网点,现在也可以通过购并获得,当有限的并购对象被多个有扩充意图的银行所抢夺时,现有网点也成为了一种竞争性资源。

二、银行业竞争产生的直接后果

银行业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对银行业的主体结构形成影响,从而对整个银行业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作用形成影响。由于银行业的特殊性,竞争对银行业的主体结构也不像其他产业那样单一与确定。在其他实业类的产业中,一般都会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从而使得整个产业按照规模经济和效率来进行布局,但在银行业却远不是这样,其进入和退出机制有独特的性质。

(一)缺乏淘汰机制

在竞争中,银行机构难以向一般企业一样优胜劣汰,其原因在于银行业的特殊性。

第一,银行业运行绩效显现的滞后性。对于普通的实业类产业,其生产运行的绩效经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生产周期就可以显现出来: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有较为充分的销售市场并且能够满足成本核算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的运行就是合理的。而那些产品服务没有销售市场或者尽管有销售市场但不满足成本核算要求的企业就会明确地显现出来。

但银行业不是这样,一方面,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总有市场,特别是那些风险较大的信贷项目以及其他的一些逆向选择项目对信贷投放的需求特别旺盛;另一方面银行运行绩效的好坏往往要经历比较长的时期才能确定地显现出来,一般要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或信贷投放的企业大面积地集中失败才能显现出来,这相对于其他产业一般要经历比较长的时间。

第二,银行业的现金约束可以相对独立于利润获取情况。对普通的实业类产业而言,销售收入是其主要的也是最终有效的现金流获取渠道。当这些实业类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产品或服务拿不到足够的市场或不符合成本核算原则,他们必然会因为缺乏资金补充,得不到补充各种消耗的现金而没法继续运转。

而对于银行而言,当它可以吸收储蓄存款或其他存款的时候,即使存在很大额度的亏损,但只要存款的净增额大于亏损额,那么银行就不会因为现金约束而退出运行。

此外,由于银行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核心部门,其稳定的运行对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意义与作用都十分重大,国家会对一些运行不良的银行采取救援措施,特别是当一些大银行的运行出现问题的时候。

因此,在银行业,即使存在比较充分的竞争,但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还是可能通过技术处理方式,掩盖其经营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而不会就此退出运行。如此就出现了银行业竞争中的不分优劣硬行维持的现状,甚至还会出现一些经营不善的银行由于缺乏风险识别能力或风险防范能力而广泛地开展一些风险较大的业务,使其在一定时期看上去比谨慎运行的银行更加风光。

(二)具有良莠不分倾向

银行为了实现更多的盈利会将它吸收的存款以贷款的形式发放出去,也即银行一般不会保持全额的储备,同时广大的存款者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信誉并不具备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当银行体系中经营不善的银行退出运行的时候,相关的信息会传播到其他银行的存款者耳中,这些对自己存款的银行并不具备全面深刻知识的存款者,会对自己存款的银行也产生怀疑,从而去提取存款,但由于银行的非全额准备,必然会导致不可能为所有的存款者做好提存的准备,当存款的提取额度超过银行的备付额度的时候,银行就会出现提存困难,就会进一步强化存款者对该银行的怀疑,并扩大怀疑的银行,从而造成银行业的危机转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经营不善的银行会退出运行,就连原来经营绩效良好的银行也会面临着挤兑的风潮,存在着被冲垮的危险。当这些可能变为现实的时候,就出现了淘汰一刀切。

(三)优胜劣汰是一种目标

按照一般的逻辑,产业内竞争会导致优胜劣汰:在竞争的过程中,有竞争优势的银行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更多的利润。缺乏优势的主体在竞争的过程中会逐渐的丢掉市场,以至于最后退出市场。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在银行业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只能是一种直观上的结果,要使其变为现实,必须具备一些条件,例如:严格地将经营不善者识别出来,并让其退出市场,以及严防银行危机传播等。

(四)竞争的结构与垄断的结构

即使在前述的优胜劣汰的目标能够达到,但银行业最后的主体结构究竟是自由竞争状态还是垄断竞争状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银行表现出来的是规模经济还是规模不经济,如果单个银行的运行表现出规模经济,那么银行就会出现规模越大,单位资本的利润水平越高,从而成为自然垄断行业。如果银行并不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再加上银行运行过程中对信息的依赖性以及诸多信息的私有性会使得银行业内的主体相对分散。

第二,相关的政府当局对银行业竞争的态度及取向。例如在美国,就采取鼓励银行业竞争限制垄断的政策,银行业的竞争程度比较高。

三、银行业竞争的本质特征

(一)竞争力较差的主体在竞争过程中丧失部分竞争性资源或资源的重新定价

产业内的竞争过程主要就是竞争性资源在多个竞争主体之间争夺的过程。产业内竞争的直接结果就必然表现为部分竞争主体得不到竞争性资源。在竞争过程中,相关资源在原银行内的边际贡献较低,相应的主体愿意支付的报酬也较低,当面对一个愿意为该竞争性资源支付更高的报酬的其他银行时,相关的竞争性资源就会由原有的银行向新银行进行转移。

在竞争威胁存在的情况下,原银行要想保持对该竞争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它必须将相应的资源报酬提升到其他竞争对手愿意支付的价格水平上。伴随着竞争性资源由原银行向新银行的转移,相关的竞争性资源的价格(支付的报酬)也获得提高。从直观上看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改进,但实质上并不尽然。

(二)利润水平下降伴随着竞争性资源丧失

原有主体拥有或占有的竞争性资源减少,或者为竞争性资源所支付的价格上升,从而带来银行的利润水平降低。

利润水平降低的程度不同,会对银行的生存带来不同的影响。如果利润水平的降低仅仅是使利润降低但仍然有正利润,那么暂时还不会威胁到银行的生存,如果利润下降到利润净额为零值或负值,那么相关银行的生存机会就会受到直接影响。

(三)竞争中的银行会不断地去提高运行效率

在竞争加剧的前提下,银行业中的各主体在竞争压力下,为了生存与发展会学习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广义上的包括银行各种服务与产品的形成过程)、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从而带来相关银行的运行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当银行体系中的新竞争对手处在一种更高的管理运行水平上的时候,竞争对竞争中银行的效率的提升作用会更加明显。这一点在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作用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四)拥有竞争优势的银行在竞争中逐步获得更多的资源

在竞争的进行过程中,拥有竞争优势的银行会从竞争对手那里获得更多的竞争性资源,相应地市场空间、资金来源利润水平等都可能处在提升中。

四、对银行业竞争的监管

银行业作用的很好发挥需要每一个银行处于较高的效率水平,而银行业的竞争对提高银行个体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作用,一方面在竞争的压力下迫使各个银行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引进先进的技术、理念;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竞争可以迫使运行效率较低的银行退出运行,从而提高银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这两个通道的作用都要求在银行业有比较高的竞争压力,换句话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银行业内竞争的程度越高,银行自身改进的压力和迫使经营不善的银行的退出运行的压力也就越大。

但是竞争程度过高必然会影响银行业作用的发挥:一是竞争程度过高使银行的利润水平趋向于零;二是竞争程度过高会使银行在运行中去冒更大的风险。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银行个体能够得到的竞争性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银行个体为了生存就需要去经营有更大风险的业务。

为了银行及银行业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最优发挥就应该将银行业的竞争程度调控到一个恰当的水平上。

(一)严格准入管理

准入管理也就是对相关机构或个人取得银行类主体资格的管理。在银行类主体资格管理中要贯彻如下要求:

第一,必须实施准入资格审查,相对严格地限制银行类主体资格的获得,以防止银行类主体数量过多,导致竞争过度并进一步引发银行体系以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第二,对拟进入主体必须进行严格的审查,根据该主体准备提供的金融服务和准备开展业务的地域,对主体所应该具备的资格开展针对性的审查。使其资格能够与其所要从事的业务相配比。

第三,在准入管理上,要分地理区域和业务区域进行审查,充分考虑新主体进入后对该区域该领域竞争程度的影响,确保区域内的竞争不致过度。

第四,充分地考虑新主体进入后,形成竞争时,对原竞争对手的金融服务的替代能力及其差异性。对进入后会加剧竞争,但对竞争对手的金融服务或金融产品不可替代性较强的主体,要审慎进入,如果进入后,存在让一些关键而重要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不再可得的时候,一般应该停止。

第五,在门槛存在的前提下,要保证进入的大门是开的,防止金融产品、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以及在位银行的效率低下。

(二)健全运行规则

确立在位银行的运行规则,对在为银行的日常业务运行以及竞争做出很好的规范与限制,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在位银行降低运行风险,提高信息公开程度。

(三)强化运行监管

监管当局要对在位的银行的运行状况开展有效的监测,对其运行的效果效益进行预测,对其运行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对其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

第3篇

关键词:银行 高中端客户 服务需求 个性化服务 对策

客户是银行的衣食父母。随着客户对银行要求的越来越高,银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些竞争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网络的竞争、产品的竞争、价格的竞争、服务的竞争等方面,这其中产品、价格、服务竞争是主要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银行产品线越来越丰富。每一家银行都期望开发出独特的产品吸引客户。但新产品的推出,也只能让这家银行“独领数星期”――因为同业的模仿能力太强。同质化问题让银行单纯靠产品锁定客户的愿望变得异常困难并催生了价格的竞争。

虽然短时期内价格竞争能为银行争取到部分客户资源,但这不仅会蚕食银行自身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依然不能锁定客户。

那么,如何才能锁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呢?答案是明确的――靠服务尤其是个性化服务去锁定客户。个性化服务可以增加客户对银行的依赖度、可以提高高中端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贡献度。

一、什么是银行个性化服务

银行个性化服务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顾名思义,就是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银行个性化服务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是银行主动利用信息资源、经营智慧为客户提供满足个体需求的、独特的服务。

二、银行为什么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银行只有做好对高中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工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得先机。

银行的职责是要为各类客户服务,但在同等的服务水平下,能为银行创造最大效益的客户,显然是银行要重点锁定的目标客户即高中端客户。这些客户都是各家银行的争夺目标,谁为这些客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好,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多,客户就轻易不会因为竞争对手产品价格的优惠而改换门庭。

银行的个性化服务将不断提高目标客户的忠诚度,时间长了,客户也一定会向合作伙伴、亲朋好友介绍、推荐这家银行,从而进一步锁定目标客户周围的上下游优质客户。

三、了解客户个性化服务需求的途径

银行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了解客户的需求,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了解客户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客户办理业务时填写的各种表格是了解客户需求的最初途径

但是这只能获取客户的一些基本信息,客户在未完全信任某家银行时,不会让过多的个人隐私出现在表格中。

(二)提供专门的、私密性好的服务窗口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延伸途径

在这些窗口办理业务,银行实现了“一对一”的服务,可以初涉客户的一些隐私性问题,由于私密性好,客户不会过多设防。

(三)专属客户经理的实时跟进是了解客户需求的最佳途径

给每一位高中端客户配备专属客户经理,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通过面谈、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与客户充分交流,通过生日祝福、产品介绍、理财建议等方式增进与客户的互动,通过客户的对账单、账户余额情况了解客户的资产动态。

(四)信息的有效整合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关键途径

客户每一条信息就如同一滴水,水聚合起来就成了河流。如上所述,对同一个客户,银行有很多的渠道可以获取到他们的需求及信息。但是,就如同有了畅通的渠道才能让水滴汇成河流一样,银行各钟信息必须有畅通的路径才能发挥信息的效用。

保持畅通、互动的渠道是客户经理的职责所在。一是要建立定期、不定期会议制度,沟通从不同渠道、角度得到的高中端客户的需求信息。二是要建立台账登记制度,客户经理要把交流获取的信息及时记入台账。三是加强台账归纳整理工作,对高中端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要经常整理、归类,对客户进行有效地划分。

(五)信息的分析是了解客户需求的必要途径

要利用整合后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确定如何为高中端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四、银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内容

把客户的需求梳理清楚了,银行就不难发现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化服务。

(一)为客户提供专属产品

如发现客户近期的信用卡消费集中于某个商家,该商家的联名信用卡、优惠卡就是银行为这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专属产品;发现客户突然撤销了名下某个物业代扣水电费的业务,那么客户近期可能卖出了房产,合理规划、定制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为这个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专属产品;

(二)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

为客户提供非物质类的专属服务。如发现客户近一段时间信用卡在医院消费占比增高,发出温馨的短信问候、提供便捷的“银医服务”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经常在银行电商平台上购买某品牌的商品,为客户提供此商品的特价信息或价格动态趋势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经常坐飞机出差,为客户提供机场贵宾等候区休息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发现客户喜爱文化、体育活动,为客户提供书画展览门票、音乐会门票、举办高雅体育运动就是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个性化专属服务;

(三)为客户提供专属理财计划

第4篇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并购;重组 

由于单一城市制制约着那些经营状况良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使得城市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客户资源、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着不可突破的限制并且面临着较高的、无法化解的地域风险。在这种背景下,2004年银监会《城市商业银行监管与发展纲要》,明确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联合、重组、并购及跨区域发展。随着徽商银行的破茧而出,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分行的设立以及东北银行、晋商银行等的筹建,更名之后进行跨区域经营已成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一种发展趋势且正愈演愈烈。

一、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模式分析

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监管层态度的逐渐明朗,渴望做大做强的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在达到监管当局的要求之后纷纷迈开了跨区域经营的步伐。但不是所有的城市商业银行都要局限于一种单一的模式。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探索最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才是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成功的基础。

(一)并购重组

城市商业银行并购重组主要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收购三种形式。

(1)吸收合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的合并,其中一家银行吸收了其他银行而成为存续银行的合并形式。在这类合并中,存续银行仍保持原有的名称,而且有权获得被吸收银行的资产和债权,同时承担债务;被吸收银行不复存在。

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城市商业银行中合并时间最早的徽商银行。合肥市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徽商银行作为存续公司,采取“6+7”的吸收合并模式,吸收合并芜湖等5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六安等7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徽商银行(杨家才,2006)。对于徽商银行而言,因为存在着存续的部分,一些原有的资源可以继续利用,合并过程中的风险相对于新设合并而言较小一些。

(2)新设合并。新设合并是指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通过合并成立一家新银行,参与合并的银行全部消失,新设银行接管了参与合并银行的全部资产和业务,并承担其全部债务或其他责任。

城市商业银行新设合并的代表是江苏银行。江苏银行由江苏省内无锡等10家城市商业银行根据“新设合并统一法人,综合处置不良资产,募集新股充实资本,构建现代银行体制”的总体思路组建而成。

(3)收购。与参与多方地位较为平等的合并相比,收购则是一种以强食弱的模式。2006年,南京银行收购了山东日照市商业银行约18%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2007年,锦州市商业银行收购抚顺市清原、新宾两县的城市信用社并设立分支机构。2009年,北京银行将出资1.275亿元持有廊坊商业银行19.9%的股份。

虽说收购对银行的经营绩效要求相对较高,且需占用大量资金,但在收购对象、收购数额以及收购方式上的选择却较为灵活,能够很好地切合收购方的战略计划并能较为方便地控制规模。对那些效益良好、目标明确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快捷易行的模式。在银行发展历程中,收购往往是兼并的前奏。

(二)单个城市商业银行直接设立异地分支机构

这种模式是依靠单一银行自身的发展,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后突破地域限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管理规定》对设置银行分支机构的条件有明确规定。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能够以自身的力量去设立并运营多家异地分支机构的还不多。截至2009年初,作为第一家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城市商业银行,上海银行已在宁波、南京、杭州等地设立了分行。而北京银行亦在天津、上海、西安、深圳及杭州设立了分行。

与并购重组相比,新设分支机构需要银行在资金、人员方面的大量投入,花费的时间较长,并且新设的分支机构会在起初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给总行的总盈利带来不利的影响。但新设分支机构会使总行没有接受其他银行资产以及重新配置他行人员的负担,分支行在企业文化方面也能更好地与总行相融合。

并购重组亦存在着利弊两面。并购重组能够使银行快速地扩大资本规模,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并能通过参与重组银行的原有客户及资源优势,迅速融入当地市场,占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银行在处理并购过程中的清产核资、确定并购成本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若是处理不当,容易留下隐患,并且银行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及人员的精简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除了上述两种主要的扩张模式之外,设立村镇银行也成为了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的选择。自兰州银行第一个尝试之后,许多城市商业银行纷纷跟进。对于在中小企业信贷以及市民存款方面经验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设立村镇银行是双赢之举:既能给银行自身增加盈利与经验,作为突破地域限制的一种方式,又能服务三农,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周雪平,2008)。

二、城市商业银行推进跨区域经营的对策

城市商业银行长久被限制在一个城市地域内经营,跨区域发展对其而言是从未接触过的方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对于迅速扩张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城市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不仅仅是作为化解地域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对曾经局限一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问题妥善解决之前就贸然跨区域发展,其结果只能是风险的扩散。因此,针对目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应该:

(1)转变不正确的经营理念,确定合理的业绩目标,不冒进,优质、健康地发展。城市商业银行应把风险管理与业绩进步放到同等高度来对待,在银行内部进行全员风险文化教育,做到风险控制人人有责,并进行合规文化建设。此外,制度建设作为道德约束的补充也是十分重要的。

(2)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不仅仅要覆盖信贷风险,还要覆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不同风险、不同业务、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管理。

(3)引进先进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技术,借鉴成功的风险量化模式,实现风险的动态监测和量化管理。进行基础性的数据收集,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将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经济活动 金融企业 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历史最久远、业务范围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也是居民个人、企业团体、政府机关等最常用的银行,它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和信用制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由最初的货币经营业逐渐发展演变为现代商业银行。那么什么是商业银行?概括地说,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业务,其经营目标为运用社会公众资金以获得利润,是具有综合功能的并在经济生活中起多方面作用的金融服务企业。

1 商业银行的产生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各国商人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对各自所携带的不同形状、成色、重量的铸币进行货币兑换,因此,从事货币兑换业务并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就应运而生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地商人越来越觉得随身携带货币的不便和风险,因此,为了避免不便和风险,这些商人便选择了专业货币商管理自己的货币。随着不断的演变,商开始为商人办理货币收付、结算以及汇兑等业务,这便是早期银行产生的基础。

货币经营者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接受存款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商人们存款人不会同时提取存款,于是他们将这些暂时的闲置资金贷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赚取利息,这样,在货币经营业务基础上生成的货币存贷业务,标志着银行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发展到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被赋予更加广泛、更深刻的内涵,这与当时因发放自偿性贷款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已经相差甚远。银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表现的更为突出,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2 商业银行的性质

2.1 商业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和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并具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具备业务经营所需的自由资本并达到法定的最低资本要求;按章纳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以及自我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和发展动力。

2.2 商业银行是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又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其经营对象、活动范围、社会责任及对整个经济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它是金融企业,以货币收付、资金借贷、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业务对象,业务活动范围是货币信用领域,也不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是为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对整个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远较一般工商企业大,正因为此,各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更为严格。

2.3 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业务更具有综合性且功能更加全面,通过经营一切金融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专业银行仅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如:央行作为一国金融业务的监管机构,所从事的业务与商业银行存在根本性的区别;保险、证券以及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只能从事某些方面的金融服务,相对而言,业务范围较窄,虽然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而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旧相差甚远。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其业务经营范围更广,提供的服务更全面。

3 商业银行的作用

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受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影响,现代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和“万能银行”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能够直接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是其最基本的职能。通过办理负债业务,商业银行将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办理资产业务把这些资金投放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即在信用活动中充当中介人,在不改变货币资本所有权的前提下,克服资金闲置者和资金短缺者间直接融资的局限性,将闲散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而得到充分利用,将小额资本变成大额资本,把短期资本变成长期资本,将闲置资本变成流动资本以为社会的再生产提供金融支持,提高社会总资本的使用效率,最终实现对经济过程的多层次调节。因此,信用中介职能不仅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更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的特征。

3.2 支付中介 在经营货币过程中,商业银行通过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支付、兑换以及转移存款等多种业务活动。各经济主体在商品交易、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各项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最终都需要通过货币的支付清偿加以结算,商业银行借助支付中介的功能,成为工商企业、政府以及居民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人以及支付人,并通过为收付款双方提供资金转账服务而大大减少了先进使用从而达到了节约社会流通费用、缩短结算过程、加速货币周转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支付中介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职能,与其信用中介职能密切相联,通过二者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推进以促进商业银行基本业务的发展。

3.3 信用创造 信用创造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特殊职能,为了达到增加银行资金来源并扩大社会货币供应量的目的,主要靠吸收活期存款的优势通过发放贷款而从事投资业务并衍生出新的存款。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职能创造的货币是存款货币,不是现金货币,是一种账面上的流通工具和支付手段。因此,信用创造职能是商业银行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一个重要特点,通过这一特性,可以节约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需要。

3.4 金融服务 金融服务是商业银行发展到现代银行阶段的产物,是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优势以及在业务运作中发挥的职能时获得的大量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和工具进行加工提炼后为客户提供财务咨询、信托租赁、融资以及计算机等服务。通过这些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一方面扩大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服务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也为银行取得不少佣金收入,同时也加快了信息传播,提高了信息技术的利用价值,促进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面向城乡居民个人的服务项目,使金融能够真正为经济和社会乃至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并向“电子银行”、“网上银行”的方向发展,使银行服务更趋全面、优质。

3.5 调节经济 通过中介活动,商业银行能够对社会各部门之间资金短缺进行有效的调整,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为了最终实现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投资消费比例的调整,可以通过实施信贷政策调节利率、规模以及资金投向来实现。此外,通过商业银行在国际商场上的融资活动,还能够有效的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进行调节。

总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体系的中坚力量,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与中央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不同,因其职能的广泛性,使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林艳.福建银行业金融创新相关问题初探[J].中国外资,2011(20).

[2]李清华,王吉.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5(13).

[3]李国莉.商业银行信用证结算风险及防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3).

[4]龚,孙涛.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研究[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2).

[5]金酉鸣.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探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0).

[6]葛兆强,王晓天.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支持[J].海南金融,2007(06).

[7]苏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快现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J].青海金融,2006(03).

[8]徐加胜.关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6(07).

第6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混业经营

2006年底,中国加入WTO银行业五年的过渡期结束,根据入世有关协议,中国已经逐步放开对外资金和金融机构的限制,国内银行业的种种市场壁垒被破除,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正与我国商业银行展开全方位的竞争。面对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应当逐步实现混业经营,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本文将就我国商业银行基于范围经济下的混业经营的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商业银行范围经济的内涵

范围经济是研究经济组织的经营范围与经济效益关系的一个基本概念,指利用经营单一产品内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效应。银行作为企业的一种形式,与一般工商企业的不同在于其经营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因此在讨论银行业范围经济时,除了要考虑范围经济的一般理论外,还得考虑银行业自身的特点。其范围经济可被界定为银行业务领域的扩张或经营品种的增加所引起的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费用下降的情况。如果银行业务范围扩大后,其交易费用下降引起边际收益增加或边际成本下降,就表明银行实现了范围经济。

二、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原因

如果银行业务的发展长期受到严格限制,从事业务范围窄,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那么将导致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差等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低层次同质化竞争更趋激烈,过度的价格竞争将使银行发展进入恶性循环的轨道,因此开展多样化的业务才是银行良性发展、增加平均收益或降低单位平均成本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混业经营,即银行业兼营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以不断提高综合经营水平是可行之策。事实上,实行混业经营确实更容易出现范围经济。

(一)混业经营能够拓展资金的运用渠道,提高银行盈利

在分业经营条件下,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其主要业务活集中在贷款上。如果经济不景气,则贷款减少,存贷差扩大。而多元化的经营可以使得控股公司持有较少的资本,通过提供更多的信贷,从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中获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实行混业经营能够极大地扩展银行的投资渠道,使得银行内部资金结构的匹配更加合理,银行的资金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改善资产质量。

(二)混业经营能够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混业经营能够改善银行的资金结构,使银行具有相对合理的资产组合,从而提高资产质量,降低自身的经营风险。此外,业务的多元化可以使得银行的一部分亏损业务由其他业务的盈利来弥补,从而大大提高银行抵御外部经济因素冲击的能力。

(三)银行资产专用性低,进入成本低,易产生范围经济

相对于工商企业来讲,金融各行业相互进入的成本较低,这主要是由于金融业的资产专用性低这一特征决定的。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来说,维持经营的资本、信息和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存在着很大的同质性,因此资产的专用性低。这样商业银行在承做证券、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时,行业的进入成本就非常低。这也是金融业容易出现混业经营、扩大经营范围,进而形成范围经济的重要原因。

三、 混业经营在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制约,缺乏创新动力,其混业经营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与当前国际主流市场存在相当的差距。从整体看,我国银行业能否顺应国际金融业混业化自由化的潮流,打破业务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主要还是看其激励-约束机制是否能够建立起来。在这一根本问题没解决的情况下,业务限制的放开是有风险的。基于此,中国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想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

(一)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治理机构,形成发展范围经济的平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存在激励和约束明显不对称的现象,在经营机制方面存在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内部控制并不完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范围经济的首要问题就是改善银行治理机构,采取有效地监督措施,从而控制风险。在这一点上,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鉴国外商业银行成功运作的经验,加大力度改革,建立起股东之间、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共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使法人治理结构合理化,为从体制上参与全球化金融竞争创造条件。

(二)建立以银行控股公司为主的混业经营过渡模式,允许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扩大银行业务范围,允许银行适度混业经营,可以提高银行的绝对收益水平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目前,我国金融业已经开始在不违背现行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探索混业经营之路。混业的窗口正在逐步打开,但现实条件告诉我们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还不具备全面混业经营的条件,所以应建立从分业到混业的平稳过渡途径。

参考文献:

[1]郭琼,王铮.金融混业涨潮[J].财经,2006,(24).

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1.4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1-107-02

近年来,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金融脱媒程度的加深对我国商业银行既有的经营管理方式、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顺势而为的转型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对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路径进行了分析。

一、商业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

我国商业银行此前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中国改革、经济增长、人口红利和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努力,但高增长的盈利模式当前面临以下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经济下行对银行经营效益、资产质量形成双重挑战

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7.6%,接近年度目标下限;7月汇丰PMI降至47.7,创近11个月新低。数据表明,GDP增幅高度与银行业利润增长正相关。中国经济下行进入“中速”发展时代,在减少银行增长动力的同时,也对其资产质量产生较大压力。银行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须同时面临“稳增长”、“保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利率市场化加速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当前盈利模式带来冲击

2012年,我国银行业利润总额由2002年的364亿元增至1.51万亿元,增长42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这种高息差和以信贷为主的盈利模式终将难以持续。2012年以来,中国银行业NIM已连续下滑3个季度,未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将进一步影响银行的定价地位。此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使得间接融资比例不断降低。2012年我国企业债筹资额是2002年的74倍,达2.25万亿元;银行理财余额达到7.1万亿元,与保险业、信托业的资产总额相当。

(三)同业和跨界竞争全方位展开

“超级网银”、跨行资金归集等功能的推出,淡化了银行的边界,使银行的传统渠道优势不断弱化。保险、证券等非银金融机构,也不断蚕食银行传统业务。此外,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浦发银行提出了移动金融战略,中信银行推出了“异度支付”等。金融脱媒的步伐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更是不断争夺银行传统的存款、贷款和支付业务。支付结算领域的竞争更为突出,有约61.3%的中国网民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付款。第三方支付当前已成长为排名第二的电子支付方式。

(四)经济结构调整及监管政策规定提出了新要求

2013年6月底的“钱荒”,虽有季节性及偶发性因素,但同时也暴露了金融泡沫化、资金空转套利及金融结构失衡的问题。近两年来,银监会陆续出台资本管理、“腕骨指标”等一系列监管政策,提出了银行理财、银行收费、外汇业务等监管要求,并重拳整顿银行间债券交易和同业交易,大力治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这都对银行当前业务发展模式、盈利能力形成挑战,对加快银行业转型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未来盈利机会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在面临多重压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机遇:信息技术的进步助力银行精准营销、灵活创新、渠道智能和集中运营;经济结构的转型催生了消费金融、新型城镇化、商品市场等巨大需求;经济全球化开拓了新的价值来源渠道;银行间竞争的加剧,将促使市场格局进一步分化,领先者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扩大。面对新的竞争环境,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转型来创造新的盈利点,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一)公司金融

1.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最大的客户群体,预计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大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1万亿①。大企业在传统银行业务、新兴投资银行业务等领域具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且对产业链上下游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未来,大型企业依然是银行经营和盈利的重点,但应避免只采取单一的信贷营销模式。为大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是银行未来转型的方向,具体为:在营销模式方面,重在为其提供个性化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在产品服务方面,更加重视为企业提供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领域的服务;在协作方式方面,实现四个领域的联动,即传统公司业务与新兴投行业务联动、大企业与小微企业和对私客户联动、银行母公司与子公司联动、境内外分行联动。

2.中型企业。到2015年我国银行从中型企业客户获得的收益将超过9000亿元②。与大型企业相比,银行在对中型企业定价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当前,银行在经营和服务中型企业过程中,转型的难点主要在风险控制方面,中型企业的信贷审批和风险政策以往基本与大企业一致。因此,需根据中型企业的特点,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与工具,而不只是套用大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与此同时,在中型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过程中,银行要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避免企业自身的转型风险。

3.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金融对实体经济的重点支持领域。富国银行的经验显示,该行100万美元以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约占其企业贷款总额的17%,平均利率在8%到10%之间,远高于其他类型贷款利率。

银行在经营和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小微企业零售化经营能力,采取批量处理的零售模式;其次要加强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适用于小微企业的风险政策、工具与方法;再次是对小微企业提供全程服务。在小微企业成长为中型企业后,银行要采取“同一客户、同一银行”方针,避免因客户类型变化后,因内部管理原因导致的客户流失。

(二)零售金融

1.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新技术将对银行服务渠道与服务模式产生变革,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与移动金融方面转型的难点在于:首先要创新商业模式,把握互联网与移动技术发展趋势,创造新的盈利机会;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营销能力;其次是培育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的高效迭代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快速反应机制;再次是实现渠道的同步性与用户体验的一致性,使在不同渠道上的客户拥有一致的体验;最后是加速传播,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和网络商圈的作用。

2.私人银行。福布斯统计显示,我国亿万富翁已超过6万人,私人银行客户因其高收益将成为银行新的盈利增长点。据调查,私营企业家与企业高管在我国私人银行客户中的占比为83%,这些客户都与企业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服务时,不只是向其销售高收益理财产品或提供高端私人银行服务,更重要的是建立高效的服务平台与运行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能力,重视财富规划,满足财富管理和传承、海外投资等高端金融需求等。

3.消费金融。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金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众多的消费金额种类中,个人住房信贷仍占主导地位,信用卡分期等消费贷款也快速上升。发展消费金融,需不断提升消费信贷比重。这既是消费金融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是优化存量信贷资源的手段,亦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盈利能力的必然。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应准确定位细分市场,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实现风险与收益二者间的平衡。

(三)金融市场业务

1.资产管理与金融机构业务。资产管理已成长为一个庞大的市场。2012年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达7.1万亿,保险、证券、信托资产总额分别达到7.35万亿、13.76万亿和7.47万亿。搭建资产管理平台,对有效衔接供给与需求,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发挥商业银行母子公司联动作用,防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金融机构业务包括为小型银行与海外银行提供清算、拆借、交易、托管、支付、现金管理、跨境贸易融资等服务。到2015年,金融机构业务将贡献45%的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收入。因此,需将金融机构客户业务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整合相关资源与流程,满足频繁交易及高效运作等需求。

2.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催生多个人民币金融服务与交易市场,为我国银行带来巨大盈利机会。首先是支付结算市场。预计2015年人民币贸易和投资相关的结算金额将达到9万亿。其次是人民币清算服务。将来海外人民币必然在境内进行最终清算。再次是人民币交易。资本项目的放开将催生海量交易人民币在岸市场,我国银行应加强研究与分析,创新产品与服务,充分把握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盈利机会。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不断加快,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和第三方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正不断侵蚀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只有顺势而为,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创新与突破,不断开拓业务领域的蓝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大潮中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① 引自麦肯锡报告,大型企业为年收入在1.25亿美元以上的企业。

② 引自麦肯锡报告,指年收入在6000万美元到1.25亿美元之间的企业。

参考文献:

[1] 魏振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商业银行转型[J].区域金融研究,2013,(03).

[2] 朱宣宣.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内涵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07).

[3] 尹纪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转型分析[J].商业经济,2011,(06).

第8篇

摘 要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但农村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农村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一些中间业务,但发展品种少、速度慢、效益低,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分析了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的因素,我粗浅的提出了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思路对策。

关键词 中间业务 农村商业银行

一、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地位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以中间人或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委托、担保和信息咨询等并收取服务费的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并列为银行的3大业务。由于具有独特的对资本无需求、风险低、盈利高、服务性强等特点,短短的十来年时间里,中间业务在银行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由最初的代收、代付业务展到涵盖结算、信托、租赁、融通、咨询、银行卡等全方位业务领域,品种多达260多个,产品级次也不断提升。同时,中间业务产品的成功营销为银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已2007年报的银行中,招行和中行的非息收入占比已达15.7%和15.4%,工行、交行和民生也分别达13.53%、11.53%和11.53%。同时,2007年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增幅极其惊人,超过50%的银行实现了翻番的增长。无资金风险、收益稳定的中间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竞相追逐的“奶酪”。

二、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

尽管中间业务在商业银行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在农村商业银行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商业银行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对其认识是模糊不清的,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化风险的有效手段。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步伐非常缓慢,产品没有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范围窄。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传统业务的延伸,基本限于结算业务、保险及一些代收代付业务,品种单一,都是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低级产品。电子银行、网上银行、咨询理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几乎为空白。二是中间业务收入份额小、收益低,对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不高。

三、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我认为导致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体制上滞后,从最早的,到农业银行,再到人民银行,直到现在试点省市划归地方政府管理等,几经变动,数次反复,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上缺乏长期性的行业指导和统一规划。

二是电子化水平落后。发展中间业务需要电子网络系统支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起步较晚,网络普及率极低,即使有的信用社已实现了区域的计算机联网,但由于设备和软件层次低、更新慢、功能不全,不适应中间业务的开发需要,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是设施投入不足。高投入、高效益,开展中间业务需更新现有设施,而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面临着家底薄,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对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益估计不足,导致中间业务裹足不前。

四是缺少专业人才。农村商业银行员工整体素质较商业银行偏低,部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老化、创新意识淡薄、开拓能力不强,业务全面、理财知识强的中间业务复合型人才缺少。

四、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路对策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在品种、规模、水平、层次等方面都与其他商业银行有非常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还在加大。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应在近几年时间内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商业银行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新思想、新观念决定新业务的开发,农村商业银行员工要从思想上意识到加快中间业务拓展是经济社会对农村商业银行服务功能提出的新要求,是竞争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经营效益、增强盈利能力的有效举措,一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概念模糊的问题;二是解决对中间业务效益低下、不值得开办的狭隘认识问题;三是贫困地区不存在中间业务的谬误认识问题;四是解决搞中间业务是不务正业,会影响主营业务的片面认识问题。要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与存款、贷款业务并列的支柱业务,实施拓展中间业务战略,在经营管理机制上营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压力和动力机制,在工作措施上推动和保障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二)深入调查、研发产品。中间业务属中介性业务,其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因此发展中间业务不能一厢情愿,必须适应客户的需要,取得客户的信任。而要适应客户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取决于我们能办什么业务,更主要的是客户需要哪方面的金融服务。只要及时了解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结合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群体和经营特点,从实际出发,有步骤地推出和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系列化金融服务,才能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拓展中间业务不仅要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要贴切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要本着“循序渐近、安全效益”的原则,不能一哄而上,一哄而散。农村商业银行要对现有银行产品进行整合,实现既有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又有业务和服务的产品化。可以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

(三)改进设施、培养人才。中间业务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资金和信用于一体的特征,信用社正处于中间业务发展初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持业务发展。信用社要有业务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加快电子化和网络化建设的步伐,采用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设备,促进办公自动化、电子化以及由此延伸的自动服务手段的应用和推广,有计划、针对性地加大设备投入,搭建好中间业务发展的平台。

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中间业务发展的实情,省市管理机构应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建立起定期的培训机制,采取专业化培训和交流培训相结合,理论研讨和实务操作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加大对一线员工中间业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继续面向社会高起点、严格要求公开引进一批既具有计算机系统知识,又具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间业务的研发提供智力支持,从而保证中间业务的健康发展。

第9篇

关键词: 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经营绩效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现状

商业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这项特殊商品体现了其特殊性。相对于一般企业其资本结构必然也有特殊性。其主要特征有:

1.资产负债率高 。资产负债率高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资金大部分来自从社会公众吸收的存款,这使得商业银行负债比率大大增高。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率大多在90%以上。

2.负债结构单一,存款比重较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走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之路,超出了传统存贷范围。然而,存款业务仍旧是银行的基础业务,各项存款总和在银行负债中占比普遍很高,而在负债总额中,银行发行债券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银行利息支出增加,经营成本上升,资本来源单一,这种情况约束了银行的经营,使之缺乏持续稳健发展的后劲支持。国有银行的存款负债比要高于其它股份制银行,可见存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债权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大。

3.我国商业银行为国有控股体制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一股独大”现象,在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体制使我国银行在综合治理层面很难较大地提升,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是十分单一的,商业银行内部管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国有银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没有完全的集中到大股东手里,在股东间有形成监督制衡机制,这对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持续经营是有利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

1.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指的是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银行开拓新业务、扩大规模的根源。银行如果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就可以把银行的利润转为自由资本,从而进一步通过吸收资本来改善其资本结构,增强其信贷实力,巩固其信用中介职能,最终提高其竞争力。通过净资产收益率我们可以知道银行盈利水平比较稳定,从净利润可以看出国有银行利润高于平均水平。国有银行的每股收益低于股份制银行,但全行业差异不显著。

2.流动性分析。流动性分析针对的是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企业,因此容易存在流动性风险来说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而造成损失或破产的风险。商业银行通常有两个流动性指标:流动性比率和存贷比率。一般来说这个比率应与其他比率结合起来以综合性的考察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3.安全性分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因此对于银行的持续经营和发展而言,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资金的安全性。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把安全性列为银行经营的基础性原则。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总体还是偏高,不过逐年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从所有权理理论与委托理论我们可知,倘若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的比例逐渐提高,其余的小股东们对其约束力就变得越小,而整个银行内部的管控监督机制将成为摆设,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或许会为了谋求私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甚至牺牲小股东们的利益,这样绝不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因此对银行经营绩效呈负向的影响。

2.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我们知道,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对银行经营绩效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即是说,商业银行应该拥有几名能互相约束、互相制衡的股东来控股,这样可以避免拥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大股东,为了谋求私利而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损害,可以利于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督机制得以充分发挥,以及来约束经营者行为,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因此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3.国家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其作为国家股人,并不能从银行的治理和改善以及高额业绩中获得金钱的回报,他们监督经营者的行为实施但缺乏充足的动力,而且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财产的剩余控制权以及剩余索取权也不相匹配。同时,我们国家持股的商业银行,常常带有较显著的行政色彩,所以国家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负向的影响。

4.法人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法人股的特征具备投资主体明确、产权清晰、多元化的经营方法、投资业务专业等优点,加之法人股取得收益的主要方式为分红派息,所以法人股东既有动机对银行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他又可以通过自身投票的方式,直接参与到银行的经营决策中去,因此法人股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5.附属资本占核心资本比例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附属资本本质上可以理解为银行的一种长期债务,而在行之有效的债务约束机制下,债务资本不但可用来避免现有股权的稀释,而且可以作为一种约束力量,对经营者形成有效地监督,以及激发银行经营者工作的主动性,进而提升经营绩效,因此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有正向的影响。

四、建议

1.优化商业银行核心资本结构 。不管从安全性还是盈利性角度,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的建立显然会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特别是要限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高。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大股东应该配合其他股东的监督,形成多元化,又有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应该会更合适。我国商业银行尽管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可是股权结构仍然呈现单一化,改进空间仍然很大。

2.优化商业银行的债权结构 。如果要降低被动型负债,必须同时增加主动型负债。附属资本有利于促进多元化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使商业银行的资产安全性增强,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比例不足。核心资本履行职能也能通过附属资本替代,解决银行核心资本不足、引起的资本充足率不符合金融监管要求的问题,而且有利于筹措银行发展资金。

3.优化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 。首先,要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商业银行内控机制。改革不是目的,而是利用多元化股权的变化来提高我国银行治理水平,最终提高市场竞争力。银行要改变股东大会运行机制,促进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加大对投资者的保护力度。其次,银行业发展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监管机构责任重大。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从制度性方面为银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利于资源配置效率。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郭文伟.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金融,2008(01):30-33

[2] 李建军.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51-99 [3]秦宛顺,欧阳俊.中国商业银行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绩效.经济科学.2001(4)

[4] 李敏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研究.经济观察,2011(8):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