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时间:2023-10-07 15:57:43

导语:在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中段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意义;目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中段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中段的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中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经验的匮乏,识字能力的薄弱,都使得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处于较低的状态,因此,强化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书籍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基础。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教学而言,正处于小学低段和高段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这个重要的过度阶段,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将阅读活动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目标分析

对于任何一门课堂教学而言,目标都是推动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阅读目标应当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理解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细分下来,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阅读的能力;二是教师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三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模式,促进学生良好阅读能力的形成。在具体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对中段的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指导时,应当学生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要素: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通过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粗略了解文章的意思和真情实感;二是要在细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生通过细读,能够对文章的综合含义进行比较准确深入的理解,体会文章的真实含义以及作者的情感,促进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提升;三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促进语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通过阅读,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美言警句应当格外重视,并懂得积累,以帮助自己在写作或者其他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变别人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以上,笔者分析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意义以及目标,那么,在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促进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达到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方能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往往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强迫学生阅读,这种被动的阅读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笔者认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积极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创设阅读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阅读的意义,并从阅读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实现学生阅读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效率。

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合作阅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一定的阅读内容,确定一个比较有启发性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分组进行阅读,并得出每个小组自己的结论。小组合作阅读的方式,具有很多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二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懂得谦让和妥协,懂得、顾全大局,这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3、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培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可以袖手旁观。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段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解决,释疑解惑,达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语文中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能力。因此,强化小学语文中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了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积极意义以及相应的阅读教学目标,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提出了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第2篇

[关键字] 语言文字 积累训练 有效运用

词语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为阅读和写作做铺垫,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词语的学习相比课文的学习,显得枯燥,索然无味,故学生热情不高,词语积累不是很扎实。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其教学方式还仅仅是:认读,理解,巩固,教学目标停留在扫清课文中的认读障碍,能正确朗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即便在一些公开课上,老师讲的眉飞色舞,煽足了情,学生铆足了劲,可还是千呼万唤说不出,即便憋出来了,也是如挤牙膏般,干巴巴生硬的词语和简短的句子,毫无味道可言。特别是学生的年龄尚小,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又具有很强模糊性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性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和管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工作,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使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作为老师该如何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使词语教学的课堂更加有声有色?

水滴石穿的典故告诉我们积累的重要性,作为老师应该怎样科学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并运用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重视课内积累,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体生动

词语是构成句子文章的基本单位,老师的教学目的不仅让学生会读,会说,会写,还要让孩子们真正了解其意思,这才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而低年级的学生自学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要求老师重视课内积累,向40分钟要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创设语境,认真领会

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学习的情境感染性强,但也容易分散精力。所以创设语境,既可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更好的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

(二)想象画面,生动描述

将索然无味单纯的记词语换成让学生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不仅能让学生们融入其中,同时能够加深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从而更加高效的掌握。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

(三)阅读美词,反复朗读

正所谓“熟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学习英文的方法包括:听、说、读、写、译,而在语文的学习当中读也非常重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能充分的调动你的眼、耳、口、手、脑五大器官,让你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的记忆。入选的教材都是经过层层筛选,课文大都语言优美,句段生动,非常适合孩子们朗读。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够找到他们喜欢的课文,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认真体会字,词,句,把他们连成一副画,一首诗,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收获;在读中成长,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朗读阅读的好习惯。

二、在生活中积累运用

为什么孩子总能记住类似“面包还是盼盼好”“爽歪歪,乳娃娃”“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之类的广告? 生活中,广告招牌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不管是商店的名字还是广告词、招贴画等都有丰富多彩的语言,而积累这些语言,对孩子们来讲是没有什么困难的。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说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作为老师更应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做个有心人,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动画片都是学生的最爱,像他们耳熟能详的《喜羊羊与灰太狼》,《奥特曼》等,老师在进行说话、写话训练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动画人物的名字或自己喜欢的词句用进去,因为是他们最喜欢的角色的名字,最喜欢的一些词或一些话,学生必然特别地感兴趣,积极性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就避免了学生在说话、写话训练时,内容简单,字词单调,说的人没兴趣,听的人更觉得没劲。老师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动画片利用“课前三分钟”或是“故事会”上和其他同学分享,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分享,大家都会非常有兴趣,这既是对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积累又是对这些词句的积极运用,还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开展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在玩乐中学习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呢?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可以通过分段讲一个经典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们参与进来,“故意”把故事中某些通俗易懂的此换成生僻不常见的词,然后稍作停顿以示提醒,他们一定会刨根问底,这样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还可以采取征集学生喜欢的名人名言,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还给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中语言文字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路会逐步清晰,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这为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语文学习要根据语文学科语言文字的特点,吸收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语言文字的认知规律来实施。特别是在中段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重视词语的积累与有效应用,用生动形象的讲授让孩子们养成自主学习,积累运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李维.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第3篇

一、互动识字,激发兴趣

小学低段的学生是最好动、最容易被吸引注意力的学生群体,课堂上,语文老师应该利用这一点正确吸引学生学习识字的注意力,比如,学习识字的时候可以开展一个小游戏,选择三位小学生分别在他们头上带上“哭”“笑”“悲”的头环,通过老师的指令分别做出哭泣、大笑、悲伤的表情,让学生学猜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心情,然后指着头环教学生识别哪一个是“哭”,哪一个是“笑”或者“悲”,告诉他们每一个表情背后所代表的汉字形象,这样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所学习的汉字的意思,对汉字的识别更是加深了印象,识字变得简单易懂更易记,这样师生互动的识字教学,大大激发了小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寓教于乐,提升了识字的学习效果。

二、识字生活化,培养识字习惯

小学生不仅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学到很多识字知识,在课堂外的生活中,也要有识字的意识,在语文课上老师应该循循善诱,教会小学生在课外如何识字,比如,今天在课堂上学会新的汉字,回家后看到电视上或者课外书籍上也有一样的字,那么就要大声读出来并且问家人自己读得对不对,遇到类似的字不认识就问,如此一来,识字教学无所不在,只要教师强调识字的重要性,小学生便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渐渐在识字过程中体会到识字的乐趣,小学低段的学生学得快、记得快,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会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识字的好习惯。

三、大声朗诵,听读识字

“听读识字”是一种成熟的识字方式,“听读识字”在听的过程中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他们听到汉字的时候回想这是什么字?是什么意思?又是怎样的形态?在听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识字的好奇心和兴趣,当看到这个汉字的形态时,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大声读出这个汉字的拼音,做出相应的汉字解释,这样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了一个提出疑问,解答疑问并记忆知识的完整循环,不仅提高了识字的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大部分学校都在早上开设了早读课,老师要抓住早晨这宝贵的时间段,让学生在早读课上放声自由地朗诵生字,课文,在朗读的同时巩固学习的新知识,识字也就变得没有那么复杂。

四、合作学习,全方位理解生字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高段;阅读教学;多视角;解读

文本的解读是做好阅读教学的基础和关键,解读正确、到位,教学时学生更容易理解,反之亦然。如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从多个视角进行解读,能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文本,更加有利于对文本进行正确地阅读和理解。

一、立足作者角度进行解读,明确创作意图

作品是反映作者写作本意的载体,从作者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能够更加准确地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的本意。这样十分有利于教师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确定解读的重点。例如《生命生命》一文,作者通过三个小故事,将生命的意义展示了出来: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变得无限。从表面上看,文本只是说几个小小的故事,其实,通过解读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真正意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理解,将自己当作作者,可以这么想:假如,我是作者,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就能够更加把握到文本的本来意义。

二、考虑编者视角进行解读,揣摩编排目的

仅仅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时不够的,还应该摸清编者的意图,从编者的视角出发,对文本进行解读。特别是在导读、自学提示、课后思考题等地方是编者意图体现的地方。

一是根据导语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每个单元的导语是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导读语让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解读。例如《挑山工》一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课文的编排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要多一倍的情况下,反而先到达山顶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读感悟,充分体验句子蕴含的深刻含义,以达到课文编排的根本目的。

二是根据课后习题抓住文本解读的关键。课后习题编者意图集中体现的主要部分,它将教学的关键都集中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该充分根据课后练习来揣摩编者的意图。同样以《挑山工》为例,从课后习题设计了可以看出。这些习题主要提示了两个方面的关键点:一是语文能力训练,能读会背,积累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学会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属于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课后习题的编排,就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三、从学生视角进行解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文本的解读必须站在学生视角进行考虑。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应该摸清学生的知识现状,明白哪些是已经掌握了的,哪些是通过学生自己学习就能够解决的,哪些是必须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教师都应该做到胸有成竹。例如《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篇课文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出现了4次,学生在学习时,只要结合前面已经学过的三篇课文,就能够正确地理解了。对于这样的内容,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学习,而不需要进行过多过细地解读;二是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点和难点。在文本中,有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中高段的小学生理解起来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解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疑难问题。例如,在解读《自然之道》一文时,体会“向导”心情变化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教师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采用抓重点词句、对比等方法,体会“向导”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教师在解读时应该心中将学生放在首位,从学生的视角进行考虑。

四、从语文视角,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

语文课是以语言文字作为特定的学习对象,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核心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作的学科。因而在文本解读中,必须致力于有重点选择、组织语文知识。例如:教学《丰碑》时,课文快学完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丰碑”表面指的是什么?实际指的是什么?将军为什么没有说一句话,如果给课文题目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学生围绕课题,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语言训练。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文本解读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手段。相同的文本在不同人的解读下其结果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应该从多个视角进行文本解读,从作者视角解读,体会文本本来的意义,从编者视角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从学生视角解读,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语文视角,找准文本的教学价值,只有这样从多个视角考虑,才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解文本。

【参考文献】

[1]冯奕静.谈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第5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阅读习惯

新课程确定了语文学习的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这五大领域中,阅读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时它又必然同其他几个领域相关联,甚至起着核心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树立新理念,切实解决以往阅读教学用时多、收效微的现状,就显得十分紧迫而重要。现在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有:

一、只重课内,不重课外,阅读教学艰难前行。很多教师只注重对课本中课文的阅读教学,很少将将阅读教学的内容引申到课外知识的积累。因此学生所接触的阅读内容有限,也就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只重共性,不重个性,阅读教学面目可憎。部分阅读教学中没有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听不懂,以至于学生出现了讨厌阅读的现象。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年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三、只重大概,不重目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同学生终身发展相比,阅读不是目的,是途径,是手段。发展性阅读,一是在阅读过程中,追求学生的身心健康;二是通过阅读,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三是通过阅读,使学生在获得信息的同时,发展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阅读中,无论是情感体验,个性感悟,还是语言文字训练,都应该以读为凭借物,以读为中介环节。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何以能悟呢?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不光悟其情,还要悟其法,也就是说,应当在引导学生领悟品味课文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对课文语言的学习,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感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具体做法是:

1、初读阶段入情,侧重认读感知训练。

一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学生是否读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 “流利”上下功夫。使学生在读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在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词义,在读中了解课文大意。只要读得充分,读得流利,语言的整体感知就在其中了,就容易进入课文含着的情感中。

2、复读阶段悟情,侧重于感受揣摩训练。

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写写,运用多种感官,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探究和发现某些语言规律。然后谈谈自己的收获:可以是读懂了哪些词句:也可以是哪一处写得好,为什么;还可以是这句应该这样读,那句应该那样读。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扣读导悟,以读见悟”上,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语言现象和规律的探究。

3、精读阶段动情,侧重品味感染训练。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动情地读读整段话,品出其中之味。对于学生的感情朗读,应多采用自由读书的方式,以声音传情。学生对课文的主观色彩的理解和个性化的体验,在读中自然流露情感,从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4、读中学写抒情,侧重迁移运用训练。

精心选择听与说、读与写的结合点,抒感,让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法、修辞手段等迁移运用到新的语境中,并转化为自己的语文储备。当然,迁移运用不仅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时在精读阶段就可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有机结合运用训练,使理解与运用互相促进。只是在巩固阶段,对迁移运用有所侧重而已。

5、熟读成诵释情,侧重积累内化训练。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积累,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阅读教学过程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一是诵读,诵读于口,领悟于心。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诵读,甚至默写自己喜欢的语句,释放情感。在诵读中明意,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吸收。二是在学文的各个环节,把积累与读中领悟、读中品味、读中运用结合起来,凭借互动共振的效应,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学生大多有一个不良的习惯就是只听不记,主要表现为不愿动笔,结果一部分学生是“左耳听,右耳冒”,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查字典、不动笔墨不读书等良好习惯。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在书上给字正音,画画重要的或特殊的句子,甚至把有的词的意思在书上记下来。

第6篇

让我们先来分析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小学语文高年段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忽略了对教材写作方法的体悟,阅读的目标仅仅是读懂文章内容,而非通过学习某篇文章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2.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讲解教材内容多,放手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时间少,学生的学习活动时间几乎被教师的“满堂灌”或个别学生“满堂说”挤占,大多数学生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少有静心学习的空间。

3.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比较注重课堂上外在的自我素质的展示,而内在的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引领、指导不深入,学生解读文本也是浅尝辄止,缺乏思考的深度和学习的广度。

4.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高年段仍然未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少学生进入初中还缺乏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等着老师去“管”,等着老师去“灌”,学习主动性缺乏。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和教学观。

小学语文学科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学科的基础,应该承载着为孩子的一生奠基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将工作目标定位于教会学生多少生字的任务,教会学生读懂多少篇课文,评价学生会做几张试卷。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所谓“语文素养”,她的内涵从语文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来解说,可以理解为:(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习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3)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感受语文学习过程的体验,形成学习后的思考。

围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三维目标”,小学高年段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当担负以下教学任务:

1.学习语文,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做有道德、有文化、有品位的人

教师不仅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习教材中的课文,还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博览群书”,自然学富五车。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精读一些课文,学会朗读、默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通过带领学生略读一些课文,粗知大意,并运用精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自主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看报,使他们学会浏览,学会迅速提取有用信息,学会根据需要加工、应用信息。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理解地读书,批判地读书,欣赏地读书,学习成果呈现方式可以是他们的学习笔记,可以是教材旁的自学批注,也可以是读书后的读后感、讨论发言。只有有了一定阅读量的积累,有了阅读方法的积淀,才能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独立学习的习惯。

2.学习语文,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在于弄懂几个关于文本内容的问题,教学中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应发展他们的思维。比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学习表现形式是学生一边读文字一边想画面,培养再造想象能力,一边思考文字表面意思,一边结合上下文体悟内在的涵义,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凭借文本,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鼓励学会个性化、有创意的阅读,提出与众不同的阅读感受,由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3.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认真观察事物、深入思考问题和表述见闻、表达思想等学习方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应重视指导学生读懂文本,更应重视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习并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语文教学要落实从读悟写,从读学写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初中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落实,学习方式上,学生习惯于听命于教师的引领和指导。而进入初中后,学生的自主学习则显得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达到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学生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会终身受益的。因此,好的学习习惯往往是取得优秀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在小学高年段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加以重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初中学习打好基础,作好准备:

1.自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教师对学生的预习、听讲、复习应做具体要求,并逐渐形成规矩。(1)课前要预习,做到“一看、一查、一问”,即先默读课文一遍,遇到不懂字词会查字典解决,遇到问题先作好准备。(2)课堂上做到认真看、专心听、积极发言、勤于写、敏于思考。(3)课后要求学生养成先复习再写作业的习惯,并要求家长协助监督。

2.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课堂笔记有助于养成记录习惯,也便于以后复习整理,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自觉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记课堂听课笔记,需要学生记重点、记难点,根据自己的情况记要点,而不能照搬板书。为了落实此项习惯,教师在开始阶段要勤检查,勤督促。

3.自评作业的习惯

自觉学习是初中生必需的一项学习品质,从小学就需要培养。高年级教师要从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自行批改作业,及时改错,从而及时地反馈出学习的效果。很多教师让孩子准备错题本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4.自觉查工具书的习惯

除了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等小学多用字典外,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工具书都对语文学习有很大帮助,语文学习中鼓励学生养成查找工具书的好习惯,“无声的老师”能随时给他们提供帮助。

5.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提高语文学习的关键,教师在小学阶段应尽早取得学生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保证学生有读书的时间与条件。小学语文高年段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供的书目,和学生一道设计每学期阅读名著计划。教师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检查,例如设计导读阅读卡,召开班级读书会,帮助学生形成与书为友的习惯,使他们把读书作为一种人生乐趣。

6.良好的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小学语文教师应一以贯之地对学生的书写提出要求,作出指导。在语文教学中,要敦促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规范和美观,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中,就应有行楷的练习训练,教师应耐心指导,敦促练习。

7.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指导学生学会几种记读书笔记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坚持“不动笔墨不读书”,定期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8.提问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批判地接受是科学的学习态度。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高年段教师在观念上要给学生灌输独立学习的意识,尽力使学生逐步消除依赖心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教师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学习是自己的职责,自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付出一分辛劳才能有一分收获。

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葆有学习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而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能为小学高年段学生顺利进入初中学习提供保驾护航的明灯。下面就如何提高小学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为激发阅读兴趣,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何谓“阅读能力”?国际、国内一致认为,教师应该侧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基本的阅读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理解词和句的能力)、整体把握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要内容,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作出评价的能力(评价语言、形象、表达方法等)。

上述能力要依据《课程标准》年段目标,由易到难、有所侧重的培养,还要注意整体推进、螺旋上升。

2.多读、多练

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

多读,一是指课文读的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

多练,指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独立练习的时间与空间。为提高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互相命题,进行练习。

3.整合教学设计,教师的“教”要少

鼓励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进行主题单元教学,整合单元的教学设计,提倡精简环节,采取模块结构,整合问题,会意兼得,体现阅读、思辨、反思的全过程学习。建议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师自主设计丰富多彩、创意独特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作用在下面几个环节发挥作用:

(1)发动:把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掘出来。

(2)营造:创设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学生在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享受语文学习。

(3)导向:使每个学生目标、任务十分明确地投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被教师牵引。

(4)巡视:给足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

第7篇

文学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文学的价值在于对人的心灵的抚慰,对人的个性与价值的张扬,对人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了科技理性的过度扩张,人文精神的失落,人的心灵的困惑与迷惘;文学教育在于帮助人们找回失去了的,可以妥善放置心灵的精神的家园。现代语文教育最大的不足,就是文学氛围的淡薄。对教学技术的过度追求产生的形式主义倾向,对知识教学的过分强化产生的功利主义态度,使得语文教育的人文底蕴不足。语文教育要实现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文学教育,对以往纯技术化的知识教学模式予以扬弃。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观点。而实际上,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很难单独量化的。这两者的统一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不对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做一系统研究,实施起来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现状是,我们从以往的语文教育倾向于应试环境下的片面工具化,转到的是新课改后的无原则的人文化。而校园文学可以作为一个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切入点。

语文素养不等于文学修养,它是一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一个中国人使用自己母语的整体素质。语文素养应包括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听说读写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情感素养(态度、价值观、文化品味趋向、审美情操)这样三个维度。学习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开发智力、感受社会文化熏陶和陶冶人格的和谐共振,构成了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校园文学研究不等于单纯的文学教育。所以有必要对新课改背景下的校园文学进行系统研究。小学文学教育中的写作实践研究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应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文学性的心灵表达容易使学生有主动写作的欲望。其次,文学意义上的成就感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其三,与文学写作需要密切关联的阅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本课题以校园文学为切入点,接合教育文化建设,从物质层次的教育文化和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两方面入手,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应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就是探索教育文化建设促进学生写作素质发展的语文教育途径、方法与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①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②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④为素质教育注入活力,开创文学写作教育新局面。

四、研究内容、方法和途径

①校本教材引路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课教学模式。

在小学阶段,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从大众传媒的吸引力中把儿童的兴趣拉回来。在读图、电子传媒势不可挡的时代,且内容丰富,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但真正的文学写作传承离不开文学,小学生更需要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在写作实践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要将以文学教育为载体的写作实践的各项内容和目标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儿童文学”的特色,增设小学生文学阅读与写作课是必然的选择,要使文学课阅读和写作成为我们这个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 ②让文学魅力充满课堂是诗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A、诗化语文阅读教学。每个语文教师都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引进大量的适合本班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通过背诗星级评比、读书笔记摘录、读书交流会、诗歌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等各种读书读报活动,将教学内容落到实处,取得很好的效果。读背大量的古诗词、儿童诗、童话等作品,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读、背,规定每天背一首。两年下来,学生可能从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读到现代著名儿童诗人圣野的诗、金波的诗,从古希腊寓言家伊索的《狼和小羊》读到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海的女儿》,再到当代名家名作,学生会积累了成千上万条格言警句、成语、童话故事、经典古诗词、儿童诗,学生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意蕴,过着诗样的生活,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材富。有了这样丰厚的课外阅读作基础,再回到写作实践中来,学生对写作的理解和掌握就显得更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得心应手。

B、诗化作文教学。 所谓诗化作文,就是让学生将诗的特征,如:优美的意境,丰满的情感,凝炼的语言,创造性的意境,融入到写作之中,让“诗”的元素显现或隐藏在作文中,使小学生的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凝炼,诗一般的激情……

“诗化”是强调诗意在作文中渗透的过程,也要重视“渗透”后的实效,让诗意在作文中永远保持芳香馥郁。

五、研究假设和创新之处

我们课题组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写作实践尚显贫乏、苍白、贫弱、无力,并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所谓“人文精神”教育所能奏效的。恰恰相反,越是强化这种政治化的人文教育,学生精神世界的贫乏、苍白、贫弱、无力就越加剧。要丰富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情感、升华他们的精神,首先要弄明白造成当前小学阶段人文教育贫乏、苍白、贫弱、无力的原因是什么。这里有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一个是“文以交际”“技术化”训练思潮总是千方百计地躲避着、消解着人的思想、情感、精神,使得人文教育变成了某种知识体系的训练;一个是市场经济、商业文化大潮所带来的肤浅、轻飘、颓废的社会人生意识。但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并不一定意识到。那就是,“政治化”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内核的所谓“人文精神”“教育”(灌输),恰恰造成学生思想情感状况空虚与虚无的原因之一。因为它远离现时代学生的自我身心、远离21世纪的现实生活。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排斥倾向。因而,越是强化这种不考虑学生需求与身心发展特殊性的“教育”(灌输),学生就越远离它。从而使得人文教育的目标落空。

六、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行动研究法。根据本校实际,选择班级对具有革命精神的故事进行学习指导。(2)、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3)、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4)、个案研究法。选择个案,跟踪调查分析,了解研究方向及成效。(5)、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课题研究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第8篇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57-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计算机、网络进入了课堂,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的必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的各科教学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难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其学习能力的特殊性。学生因为年龄小,见识少,所以他们是凭借具体的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进行思维和学习。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的电教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1、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指出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电化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了鲜明、生动、清晰的视觉形象,使学生产生爱学、乐学的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师生之间的共鸣,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直观

多媒体教学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将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

1、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境画面,以情激趣,还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中画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引入教学内容。这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画面冲击着学生,学生心中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此刻,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了。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如《观潮》一文从潮形、潮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如没有亲身体验很难感受到的。如果教师课前播放钱塘江大潮奔涌而来的画面,并配以水声,这样,学生就如置身现场,不仅课堂导入事半功倍,还为后面的教学设下铺垫。

2、巧妙转变,适宜引导,突破教学堂、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传递。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将书本上抽象、静态、枯燥的平面文字内容转化为具体、动态、生动的立体内容,从而化难为易。多媒体以其强大的表现力,能使客观事物的形、光、声、色等直接作用于学生感官,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背景。再以《观潮》一文为例,即使教师把潮水的气势描绘得再汹涌澎湃,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仍然是几行文字。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出潮形、潮声,将文字、图像、声音相结合,此时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3、多种感觉器官统合,全面提升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多种感觉器官的参与,涉及到全身各种能力,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各感觉系统的相互协调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精细化地进行吸收、理解和运用。这些能力并非先天俱来,需从学习中不断地发展起来。以《观潮》一课来说,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现出潮声、潮形,再辅以课文的精彩描写,使学生在观看图片时,利用视觉学习能力将直观的图像信息直接反馈到大脑。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再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立体式的信息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器官,强化学生的记忆功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4、联系实际,实现三维发展目标

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中心的三维发展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如在《一面五星红旗》一课中,将离学生实际生活较遥远的事件用图像的形式展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备受感染,爱国之情由此而生。再辅以图片、视频,展示同龄好少年的先进事迹,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三、取长补短,使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恰到好处

第9篇

【关键词】技校语文 多媒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090-02

技工学校的教学通常把重点放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上,学生学专业,重操作的氛围相对比较浓厚,对语文则往往缺少足够的重视,不想学的多,因而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在技工学校语文大纲明确提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也证明,技校学生走向社会,踏上工作岗位后语文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起其它学科更具有一定的优势,用处理更大,更广。

对于技校学生普遍存在着轻文化重技术的想法,认为语文课学了没多大用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低。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视听等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的营造和创设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过程,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解决语文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主要矛盾”。

1.多媒体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是一个外来词,英文为Multimedia,它结合多种表现信息的媒介手段于一体,现在一般指融合幻灯、录音、电视和电脑等多种传媒的性能为一体的设施。多媒体技术就是要将多媒体各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完成一系列随机互式操作的信息技术。

1.1提供感官刺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和教师的讲授,形式单调乏味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技术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全方位的刺激,对教学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多媒体课件以相关图片配合音频朗读和背景音乐,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远胜于教师讲解。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真实呈现,可以使学生其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1.2利用直观效果,解决学习难点

由于一些学生由于自卑心理较重和挫折感强,一旦遇到学习的“拦路虎”往往容易打“退堂鼓”。多媒体技术在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将抽象变具体,静态变动态,将难以理解的或是起关键作用的内容,通过直观呈现和感官刺激,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语言理解表达等方面的困难,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1.3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模拟各种不同的生活情景,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既虚拟又真实的空间中,获得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理状态下还原个人的本质。

1.4掌握巩固知识,强化记忆效率

心理学家特瑞赤拉的实验表明,人类获得的信息80%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通过视听并用学习的知识记忆率可达75%。以视觉和听觉并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取知识,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有效解决基础知识不扎实、语言表达不恰当的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多媒体技术在技校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2.1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较大,容易使学生理解不透

由于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要点、难点、教学步骤等各种信息都是提前设计好的,课堂上没有了板书的时间,信息量明显加大,但学生只忙于快速记笔记,有时甚至连笔记也记不上,只是跟着教师的画面走,思考时间极少,更谈不上阅读与交流了。整堂课显得满满当当的,学生思维显得很紧张,有“填鸭式”教学之嫌。

2.2多媒体教学固化情境设置,易产生限制学生想象的倾向

多媒体教学的表现形式是图片、影像和声音,这些东西在提供给学生具体形象的同时,又限制了学生想象空间的扩展。其一,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艺术形象的创造也是审美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把丰富生动的艺术形象转化成简单的图画和影像,省略了学生思考、构图、欣赏、品味的过程,那么再美的艺术形象其魅力也会被冲淡。其二,文学欣赏具有差异性,一切文学作品,尤其是内涵特别丰富和复杂的作品的阐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的、多角度的并且永无止境的,而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固定的画面和影像绝对不能代替学生内心丰富的艺术创造。其三,文字有其自身的魅力,现代多媒体技术都是现代人对原作理解后的“哈姆雷特”。

2.3多媒体教学的人机互动,容易弱化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科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把课本内容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电子课件机械地搬入课堂,许多原本需要教师讲解、学生思考的内容被多媒体代替。首先,多媒体画面代替了讲解和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某些心理活动与思维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减少,增加了学生的忧郁感,从而弱化了学生的现实交际能力,甚至导致交往障碍的增加。其次,多媒体所展现出来的内容等都是图文并茂并配有清脆悦耳的音乐,教学往往喧宾夺主,弱化了学科知识,冲淡甚至淹没了教学主题,致使学生仅通过用“看、听”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而不需要深入思考。再次,由于多媒体的使用,教师不必潜心备课,因而忽视利用板书和教案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

3.如何提高多媒体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

3.1技校语文的多媒体教学原则

技工学校语文的多媒体教学之所以存在着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或多或少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多媒体资源最优选择原则

针对前面指出的“教学目标不明确”、“课堂容量过大”等问题,教师在对教学资源的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其有效性。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教学设计时当然应搜集内容丰富的教学资源,但这些丰富的资源没有必要全部进入自己的教学设计,而是应围绕自己所讲授的内容――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精心选择那些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时代性的教学资源,总之要学会取舍,防止资源的“泛滥成灾”。

(2)多媒体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对象,更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因此,多媒体教学要特别强调学生的学,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介入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我评价、自我调整,通过积极的思维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这就是学生主体性。

(3)多媒体教学应坚持师生互动原则

一堂好的语文多媒体课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受益。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尽可能安排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以个别提问、小组交流、课堂检测等多种形式来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堂的教学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但是多媒体教学,不能一味地按计划进行,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关注课堂上的变化因素,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好多媒体的进度,让学生能够接受多媒体教学内容,真正完成学习目标。

3.2走出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避免以“观”代“读”的现象

一些学生缺乏读书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常常借读书机会开小差。针对这种情形,一些语文教师不是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是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画面与字幕来代替读书,从而使“书声朗朗”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一个观景观光的课堂。有这样一节语文公开课,授课教师光画面播放就达十分钟之久,一节课学生仅读了一次课文,还是速读。在学生对课文没有任何感悟的情况下,教师强行分析完了全文。这期间,还不断地用投影代替板书,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新课标明确规定,课文课堂必须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读”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最基本的环节。文章品读不好,只凭借图像去感受,怎能让学生挖掘到课文的内蕴,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正确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是语文教师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

(2)避免以“视”代“听”现象

由于一些学生缺乏自制力,不能很好地听讲。对此,有些教师不是想方设法去组织好教学,而是干脆不讲课,将学生的眼球吸引到屏幕上。这种以“视”代“听”的现象十分不可取。因为,教师的语言传授作用是无以替代的。它不但能给学生带来特别的感受,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尤其是语文教师那充满情感和魅力的讲析与点拨更是不可或缺。而多媒体画面即使再如何丰富多彩,再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实现不了学生对课文内蕴的深层挖掘,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开展,容易让学生认为这就是形象的全部。

(3)避免以“播”代“写”的现象

有的教师们认为,对于这些学生,板书不如画面有吸引力,以干脆以“播”代“写”。板书是配合口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但浓缩了一节课的精华,还带动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教师的书写风范卓然台上,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书写欲望,从而提高书写水平。

(4)避免以“播”遏“说”的现象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些中职语文教师往往担心自己的教育对象说不好,干脆不让他们回答问题,更不让他们讨论交流,而是让课堂教学按多媒体设计好的模式进行,一味播放画面。教师成了十足的“播放员”。面对图像的快速切换,学生应接不暇,无法深入思考,无法做笔记,更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把课堂交给学生,才是正道。让学生唱主角,讨论、交流、主持、发言,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生龙活虎的课堂,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并运用这一高科技的教学手段,同时也应清楚地认识到它的不足,坚持扬长避短,勇于钻研实践,力求寻找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真正发挥其现代性特点,才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技校语文教学不断创新、提高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群.语文课程的多媒体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07

[2]张文娟.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