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15:57:43
导语:在教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为了调查目前我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情况,笔者向教育部属76所高校以及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较好的地方院校发放了调查问卷。本问卷共发放了91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回收率为59%。本调查问卷得到了各高校的支持和配合,其中综合类高校占69%,文科类占11%,理科类占13%,医学类占近7%。问卷调查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和内容 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比较一致,主要为院系主要行政负责人(94%)、机关部处主要负责人(93%)、校办产业主要负责人(85%)、后勤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94%)、附属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80%),个别高校还认为只要是处级领导干部都需要审计。审计内容上,98%以上的高校认为财务收支、内部控制和领导干部遵守财经法纪及廉洁自律责任方面是必须包含在内的,也有17%的高校认为教学科研等方面应该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类型和方式 超过半数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类型以离任审计为主,仅有9%的高校为任期审计,36%的高校将离任审计和任期审计相结合。审计方式以先离后审的方式为主,仅有11.4%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的方式,8.6%的高校采取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相结合的审计方式。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 目前,各高校主要是由学校的组织部门委托,31%高校的委托部门还包括学校的产业集团、后勤集团、科技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96%的高校有委托部门的书面委托书。
(四)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 目前,2/3左右的高校在中层干部任职时没有书面的任职责任书。即便在有书面任职责任书的高校中,也有60%的高校对中层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没有明确规定。
(五)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目前各高校在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建设方面做的较好,89%的高校单独制定了相关文件并以校发文的形式全校发放执行;7%的高校以审计机构发文形式发放执行;将近5%的高校没有单独制定相关文件,只是参考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定执行。
(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 目前,各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超过50%的高校没有公开审计结果,仅有4%高校的经济审计结果全部公开,44%的高校则根据不同范围公开不同的内容。审计的效果也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仅有26%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达到了应有的效果,65%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只是部分达到了应有的效果,9%的高校认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结合上述调查问卷的结果和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归纳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以下一些难点:
(一)审计评价困难 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目前,大部份高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任职时没有明确的任期经济责任,学校对于领导干部任期内应负的责任、任期目标、考核标准等都没有给出科学、明确的界定。此外,在高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机关部处、院(系、所、中心)、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不同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点不同,因此有针对性的评价也相对困难。
(二)审计程序单一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目前各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以离任审计为主,且采取先离后审的方式。因此,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出现了配合难和执行难的问题,因为被审计对象己离岗,而继任领导又因为不了解情况或者认为与自己无关,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有效的配合,使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另一方面,对审计查出的违纪违规问题不好处理,审计结论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转化,影响了审计评价的有效性,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三)尚未建立完整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 从调查问卷的情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已广泛开展并成为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考察所需要履行的一个步骤。但是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主要关注被审计对象有无重大经济决策、管理失误,有无重大违纪违规问题,还没有从审计报告中挖据有利于干部考察任用的其它信息,审计成果也没有成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重要参考资料部管理部门所重视。此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仅向委托部门、主管领导等报告,并未向广大师生员工公布,甚至在被审计领导干部单位内部也未公开,广大师生员工并不了解审计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完成了哪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在干部任免之后,审计报告被搁置、遗忘,造成了审计成果一次性利用的弊端,有悖于经济责任审计真正的目的。
(四)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尚不到位,特别是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干部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因此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支持与配合不够,对经济责任的审计结果不够重视。
(五)审计人员较少与任务繁重的矛盾突出 由于学校批量任免、调动,集中开展审计,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员不足的矛盾表现得十分突出,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效果。突击性审计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有的责任人任职时间较长,由于审计力量有限等原因,短时间内很难将其经济问题查清、查透,从而导致审计缺乏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了审计质量。
三、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对策:
(一)明确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对于学校没有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即:依法行政的责任、规范管理的责任、创造效益的责任。在这三个方面中,依法行政是基础,规范管理是手段,创造效益是目的。(1)依法行政的责任。作为组织的负责人,必须带领所在的组织,在法律框架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不能逾越这个范围。对于所在组织的行为的合法性,负责人必须承担责任。(2)规范管理的责任。作为组织的负责人。需要使其组织在一个有效的秩序下运行,其本人也必须受这个秩序的约束。那么,这个秩序是否建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得到有效运行,就构成了领导者在规范管理方面的责任。(3)创造效益的责任。创造效益是一个组织的目标;既包括已经创造的效益,也包括拓展的未来效益空间,是过去与未来的兼顾;既包括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
(二)灵活运用先审后离和先离后审的审计程序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是全方位、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片面强调先审后离而忽视先离后审,有悖于建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机制的初衷,很难涵盖经济责任审计中各种复杂的情况,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当既包括先审后离,又包括先离后审,这两种方式都是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实施审计的有效方法。在正常的领导干部换届和现有的审计力量前提下,力争做到逢换届必审,同时又要适量安排任中审计,将“换届审计”与“任中审计”结合起来。
(三)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1)逐步实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为了增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和转化,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效果,建议各高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逐步试行经济责任审计公告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置于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努力建立“四个公开”的制度: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述职报告公开;二是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公开;三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程序公开;四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公开。(2)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行每审完一个,将审计通知书、审计报告、审计工作底稿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分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与此同时,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实行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信息网络体系。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宣传力度 为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可以由学校的审计和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联合编印经济责任审计册子,将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有关规定、被审计单位需要提供的支持与配合等内容包含在内。审计部门应与学校的组织、人事等部门相互配合,力争将经济责任审计册子列入到领导干部任前谈话和诫勉程序中去,努力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发挥教育和防范的作用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内部审计人员是主体。所以审计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1)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保持廉洁;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使用职业判断;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2)端正自身态度。审计人员必须将不断改进工作的精神带入所有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把自己的身份看作是被审计单位的支持者或顾问。(3)自学。审计人员应提高自学意识,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进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开展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高校领导腐败;有利于加强对权利的制约和监督,促进高校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健康发展。
一、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不强。高校内部审计工
作,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是独立性。如果审计独立性不强,那审计过程就会受到各方面的干扰,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就无法保证。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随意性较大,发展不平衡,许多高校把内部审计机构与纪委、监察室或财务部门等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仍然不多,完全不符合《教育系统内部审计规范》的要求。这是一个表现。另一个表现是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不够,大部分高校主管内审工作的领导并非学校的最高领导。这体现出学校领导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会不同一程度的影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高校的审计网站定期公开高校专项审计及基建审计调查结果,但审计结果报告却没有一所高校向社会公开披露,所有的审计报告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是保密的。内部审计结果不公开就无法发挥它相应的作用,高校进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没有了意义。
(三)经济责任审计原则未得到有力贯彻。“先审后离”“离任必审” 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即高校领导在任期内发生调任、转任、轮岗、辞职、免职、退休等情况时,或任期满时,应该对其开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领导重视不够、审计人员不够、联席会议不健全等,这个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高校自己确定的,有的只审计重点单位和重点部门,有的只审计被别人举报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是以一种经济监督形式而存在。
(四)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还不完善。现在大部分高校没有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单独出台相关的文件。有些高校虽然制定了审计文件,指明了审计对象,但比较笼统,既没有评价指标体系,也 没有做出具体的措施,操作性不强。高校经济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要加强,因为高校内部经济审计是比较综合和复杂的工作。审计工作如果得不到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就不会顺利。
二、改进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加强对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责任重大、任务量多,因此要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多好审计工作的重要基础。首先,高校党委和行政领导应该重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是改进审计工作的前提。学校党委和领导应该仔细学习经济审计的有关法律法规,增强对它的了解,树立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于高校科学发展的观念;应全力支持、领导、协调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定期不定期听取相关情况报告,主动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发挥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管理干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要真正发挥它的应用作用,要真正实现常态化,就必须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设。
(1)加快制定《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完善的审计制度,对规范经济责任运行、保障审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可以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召开一个座谈会,组织审计专家学者、高校领导一起讨论、共同研究,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国内外经验,最终制定出一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要详细规定出审计对象、内容、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基本规范。
(2)加强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相应的配套制度建设。首先,应逐步建立审计承诺制度和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资料的真实性对相关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防止被审计者谎报或瞒报数据,必须建立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所谓审计承诺制度,顾名思义,就是被审计对所提供信息材料的真实性的信用承诺。被审计者如果违背审计承诺制度,就可以依照承诺虚假责任追究制度的相关规定,追究其相应的责任。其次,应逐步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制度。建立内部审计档案制度,可以减少重复情况的出现,减轻审计负担,提供审计效率。高校可以基于本校实际设立内部数据库,专门保存相关的审计数据和资料。再次,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如果质量不高,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就会对责任审计制度的长远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应逐步建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以规范审计行为和程序。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程和规范序来开展工作,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保证。可以设立内审人员、审计项目负责人、内审机构负责人三级负责制度,保证审计工作评价的真实可靠。最后,完善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建立审计通报制度。审计工作完成,应该及时进行通报。这需要进一步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让联席会议成员通报审计结果、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通报相关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
审计起源于财产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的分权制,审计的目标是检查、评价经营管理者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确认、解脱其经济责任,从而确保经济责任的履行。审计对受托者履行经济责任具有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
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不计利益回报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整体让渡于高职院校管理者,由其独立行使法人资格,自行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对资产经营权、管理权、使用权实行二次分解。由于审计责任的不到位,必然造成经济管理上的自由泛滥和资产流失的无度。在经济责任的视角下造成国有资产在高校范围内的严重流失。
一、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其发展速度,国有资产的“过剩”与“不足”矛盾较为突出,资产流失也较为严重。就其原因分析如下:
(一) 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
国家为保障高校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财政部早在2006年就施行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于2012年、2013年也分别颁布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作规程(暂行)》。部属院校资产管理的宏观法制环境得到了逐步优化和规范。而从法律、法规体系进行搜索,未能从找到关于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单行法,相关文件也未确定高职院校是否比照普通高校执行。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必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即国家投资,个人管理,集体享用,因此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法制环境相对薄弱,管理国有资产无所适从,个人管理决策权过大,集体享用过于集中,国有资产的保护意识淡薄,从而造成很多国有资产毁灭性使用,资源浪费严重。
(二)投资者缺位,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力度不够
国家对高职院校进行投资,并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计投资回报,管理者不承担具体的受托经济责任,形成随意性较大的弹性管理。重庆市所属高职院校仅在2006年全国性的清产核资工作进行过资产清查工作,虽然后来示范建设、教学评估等新增了大量的国有资产,却未对新增资产进行再次清查,出现了投资者缺位。政府审计无暇顾及、内部审计独立性受到限制、外包社会审计项目,受利益驱使,审计质量有待商榷,导致高职院校“免疫系统”失灵,腐败的滋生蔓延。就近几年职务犯罪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甚至高校系列为刑事案件高发区。
(三)资产管理经济责任不明晰,问责机制不全,执行乏力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一个根本性缺陷是责任不清,权利不明,利益不分,无论是高校管理顶层的领导者、还是管理中的各级部门,还是具体化的个人,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的权利、利益界定都不明确,经济责任不明晰,不细化,形成了各个部门都在管,哪个部门都未真正管;有利益就争,遇到问题就踢皮球的管理模式。部门责任意识的强弱、个人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下,高职院校国有资产审计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实行经济责任审计
高职院校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是贯彻《高教法》、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党的十也提出将推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改革思路。因此要合理确定国有资产管理的事权,再建立和落实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经济责任制度,建立一套能将责、权、利统一起来的激励问责机制,将管资产、管人、管事三者有效结合起来。对经济责任制确定的“责、权、利”目标进行量化、分解、监督和考核,进一步落实资产管理的经济责任。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校内管理层次将各管理层次的责、权、利合理划分,有效结合,建立若干层次各级经济责任制,确定各层次具体责任人员的经济责任指标;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明确和落实经济责任,对照指标结合社会效益综合考核责任层次和责任人员业绩,进而跟进与事权相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把资产的完好率、使用率等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指标,将审计结果与其经济利益、行政利益直接挂钩,使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既按规定行使权力,又必须按规定履行责任。
(二)探索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系提高高职院校使用教育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有力工具,在高职院校发展和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在审计的过程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教育成本进行归集,测算出生均成本,通过国家对教育资源的总投入与生均教育成本的对比,进行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方面进行效益评价,从经济的角度发现教学、专业设置、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而进行资源的整合、调整。
(三) 推行管理审计
在国有资产审计过程中,推行以经济责任制落实为主要审计内容的管理审计。将经济责任分解为日常预算收支经济责任,经济政策和制度制定与调整的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完整与保值、增值经济责任,重大支出项目和对外投资的经济责任,从经济责任的履行完整的展现资产管理的全过程,资产管理审计就是对资产管理全过程的审计。通过过程的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整改落实,并可追究相应层次有关人员的责任,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管理能力。
一、整章建制、促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建设
1、学院审计室于今年年初以独立处室开展工作,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审计室强化了制度建设,拟定了《xxxxx学院审计室工作职责》、《xxxxxx学院审计室主任工作职责》、《xxxxxx学院审计室工作人员职责》。明确了审计室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重心。
2、学院审计室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结合学院的实际拟定了《xxxxxx学院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要点,理清了工作思路,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使内部审计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二、求真务实、切实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1、认真全面地做好了学院离任院长xxx同志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制定了迎接审计工作的协调方案,加班加点、积极配合上级审计部门进点审计,同时做好了与各处室的协调工作。为上级审计部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切实保障了xxx同志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
2、积极配合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学院东西两院“三合五统”以前的家底进行了全面清理,审计室负责清理基建工程项目,共清理大小项目87项,合计金额5644.29千万元。
3、严格按程序办理学院各部门申请购置的各项设备项目,审计室人员与设备使用部门的工作人员一同深入调研和认证,坚持货比三家,把好质量关和价格关。审计室自始至终全过程参加,充分发挥了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的监督作用。全年共参与审计监督 人次,累计金额为: 元,为学院节省资金约为 元。
4、随着学院的改革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内部监督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计室参与各项工程的招投标和重大经济项目的审计监督,在招投标和重大经济项目的洽谈中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今年共组织参与大小工程和经济项目21项,累计金额约为2千多万元。
5、审计室会同有关人员对东院继续教育处XX年履行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核算,并为学院提出了今后运行和管理的建议,为院领导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
6、审计室合同组织人事处、教务处对各系部执行二级核算方案报送的教师课时津贴审批表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正,经过几轮的反复核算,测算出行政工勤人员的岗位津贴的基本津贴值,为院领导提供了决策依据,确保了XX年上期教师课时津贴和行政工勤人员岗位津贴的发放。
7、对学院各项经济项目和招投标工程实行了档案管理,收集了各种经济项目和招投标工程文本资料,对有电子文档的还进行了数据保存,为今后的内部审计监督累积了工作资料。
三、真抓实干、加强监督促其他工作
1、审计室人员会同院纪委、办公室和工会组成的学院工作督察组,参与了学院的督察和检查工作。强化了学院的内部管理。
2、审计室与纪检、监察以及工会的有关人员一起对今年对口升学考试中舞弊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同时积极配合、协助xxx教育局和市纪委调查组成员调查我院教师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监考情况和学生舞弊情况。
3、审计室还参与了调查了xxxxxxx勤工俭学学生斗殴事件和调查协调教职工纠纷等工作。
4、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院宣传统战部的具体要求,扩大对外宣传,审计室制作了xxxxxx审计室网站,开设了对外宣传的窗口。
四、存在的差距
一年来,审计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教育内审和学院发展前进的步伐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人员结构的合理性;二是对外交流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不多,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浮于表面;三是学院内部审计监督的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建立健全。
五、工作体会和建议
1.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关键。领导的重视程度越高,内审工作就越有依靠,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我们在今后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同上级领导的交流,不定期汇报工作情况,以争取领导的信任,取得了领导对内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健全的审计机构,合理的人员结构及知识结构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条件。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目前学院审计室的人员配置和人员结构与工作的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希望能在新的一年有所改善。
摘 要 自1999年首家独立学院成立以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正逐渐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其财务管理也变得日益重要。因此,结合独立学院的情况,从内部审计的几个方面在独立学院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独立学院 内部控制
一、独立学院与内部审计简介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新模式高等教育机构。他们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
二、独立学院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一)独立学院联合办学性质要求内部审计
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与社会资本两方互相结合形成,为维护投资各方的利益,需要开展内部审计,不仅使双方能完整、系统、真实、准确地了解独立学院的资产、盈利情况等,而且还为投资各方过去的投资业绩情况及下一步行动提供决策依据或参考。
(二)加强独立学院内部管理
独立学院发展壮大,必须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与之相适应。学院是否健康发展,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有效实施,财务工作是否规范,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就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对于不仅能规范学院的财务工作,提高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而且能解决学院的资金需求,肃清不法行为,理顺各方关系,为学院健康、长久的发展提供保障。
三、内部审计在独立学院中的应用
(一)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是组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过程,主要目的包括: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政策、计划、程序、法规的遵循性;资产的安全性:资源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为经营和计划所确定的目的和目标完成情况。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等,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针对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改善组织内部经营状况,确保在低风险、低成本下达到组织拟定的经济目标。
2.货币资金: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不相容的岗位应当分离,对货币资金的收支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具体如下:
(1)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收付业务
首先,应当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其次,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后,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合法、齐备,经费归集是否正确,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最后,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并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2)应当加强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
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位现金的开支范围,不得坐支,不得私设“小金库”,定期对现金进行盘点;同时,加强银行账户的管理,月末对银行存款日记账与银行对账单进行核对。
(3)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专设登记簿进行记录,同时,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3.实物资产:实物资产主要进行财产保全控制。财产保全控制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4.工程项目:建立规范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招投标、质量管理等环节的会计控制,防范决策失误及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二)财务收支审计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收入是其开展一切工作的的资金保障与后盾,所以必须加强收入管理,所有的收入由财务部门统一收取。独立学院收入主要为学费收入、租金收入及其他创新收入等,应遵循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分类核算,根据核定的收费标准和相关的政策,加强收入管理,避免或减少坏账损失。在审计时,应充分关注其收费依据、测算其应收、已收和欠收等相关数据,同时,从外部环境或校内各单位入手,充分调查、了解其是否有未入账收入的存在等。
(三)投资、筹资审计
因学校收费时间的特殊性,故独立学院在9月或某个月份会有大量的资金,根据独立法学院收入数额大时间集中的特点,独立学院可进行适当的投资。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对投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确定投资规模、方式等,因此,在审计时,应关注其投资项目立项、审批资料是否齐全,测算其投资报酬率是否达到预定的水平等。
(四)专项审计
1.科研项目审计
科研成果对于高校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众多高校中独树一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必须要有瞩目的科研成果。相应的,科研方面的经费投入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同时,在监管方面也很薄弱,独立学院更是如此。
2.经济责任审计
对独立学院领导在任职期间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方面可以肯定领导的业绩,作为奖励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找出领导在任职过程中的问题,以便改进,进而促进独立学院整体的发展。对独立学院领导在离职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样的,一方面也是对领导在过去任职中业绩的肯定或者否定;另一方面,也是与下一届领导之间进行交接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2001)41号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物资产(试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2003)30号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工程项目(试行).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财会(2002)21号文.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购与付款(试行).
地址: 桂林市七星区铁山路16号
邮编:541004
联系电话:13978374366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我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快推进我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重要意义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是指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要转变传统审计的工作内容、路子和方法,更新内部审计观念,实现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推进全省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对于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要求,促进和保障我省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是内部审计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以来,我国教育发展模式已经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基本建立,高等学校为完成“扩招”任务大规模集中进行的基本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教育工作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来,加快“内涵”发展。全省教育系统面临着理念机制创新,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行协调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的任务。内部审计工作是教育部门加强内部管理,强化监督控制的重要环节,加快推进和实现工作转型,将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移到实施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来,发现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及时完善制度、提出建议、采取措施,能够促进部门和单位加强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办学水平,更好的为教育事业“内涵”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是审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教育系统实施内部审计制度*多年来,积极开展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工作,发现问题、查错纠弊、问责改过,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我国的审计体系更加完善,内部审计职能随着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已不是简单的承担查错纠弊任务,由于受托责任关系由财务领域扩展到管理领域,内部审计工作更多的是做为部门、单位的控制系统一部分行使管理的责任。当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健全内部控制,加强风险管理,维护经济良好运行,促进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已经越来越成为教育系统学校和单位负责人有效履行受托责任的重心。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的重要控制机制,已成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管理部门。因此,促进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为主逐步向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为主转变,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积极推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有利于全省教育系统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促进全省教育事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全省教育系统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改善和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单位的管理水平;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建立和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民主理财机制,进一步提高全省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和教育系统财经工作运行质量。
二、深刻理解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内涵,准确把握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的方向
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实现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为主,向以真实性、合规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与以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并重的转变,必须全面理解转型内涵,选准转型的突破口。在指导思想上,要由注重结果、重在治标向注重过程、重在治本转变;在审计职能上,由单纯监督检查的保护性职能向与咨询服务的建设性职能并重转变;在审计目标上,从以单纯的检查纠正财务会计领域的错弊为主,向以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为主转变;在审计内容上,由以财务收支为主向与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并重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事后监督为主向与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并重转变;在审计手段上,由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在审计事项处理上,要从重视责任,转为责任和效益并重;在审计项目安排上,要从“小作坊式”的单个项目审计,向整体性、系统性“集约式”审计转变。
(一)以内部控制评价审计作为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切入点。内部审计工作不能满足于查处几个违法违规问题,而应该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整改提高和建章立制,把局部的现象和问题放到全局的高度去分析,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内部审计工作的重心要逐步转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从内控评审入手,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监督作用,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促进完善制度、强化管理、防范风险、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和教育资产的安全和完整。
(二)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推进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落脚点。现代内部审计将增加组织价值作为工作目标。这就要求内部审计必须着眼于提高效益,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在履行责任时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这是一项涉及到责任人、经济资源和经营决策等方方面面的审计工作,审计难度大。在审计转型中,要通过开展专项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确立效益审计的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加快推进效益审计工作。
(三)完善审计技术、改进审计方法是推进教育内部审计转型的重要手段。审计转型是对传统审计技术方法的一种挑战,从审计立项到审计报告的撰写都会有新的要求。所以,多元化的审计技术方法相结合是审计转型后审计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审计中要灵活运用现代审计方式,使专项审计、审计调查和其它审计方式有机结合。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合理使用统计分析、询问和现场观察,实现审计手段从手工操作为主向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转变,利用网络平台,实施对预算资金收支、流向的实时监控和信贷资金的风险预警评估。审计报告要准确地揭示问题和分析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建议,并注重后续审计。
三、加强协调指导,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全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
(一)更新内部审计理念,统一思想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真正树立管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把内部审计工作的定位由单纯的检查监督转变为控制服务上来;要确立“以内涵发展为中心,以管理效益审计为方向,以强化内部控制为重点,以促进事业发展为目的”的内部审计新思路;要坚持从分析风险入手确定审计目标、范围和程序,以财务审计和业务管理流程为审计路径,把检查和改善教育部门和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为内部审计的核心。要通过内部审计管理理念的创新,为实现全面转型打下基础。
(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探索和有计划地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要求,在继续深化财务收支审计、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加强基本建设过程审计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系统、单位实际,每年选取个别影响管理水平和效益提高的审计项目,积极探索和有计划地开展管理效益审计。要通过“*”期间的努力,初步探索和建立起适应教育部门和单位实际的管理效益审计的路子和技术方法。
近一两年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工作,一是要审慎选择审计项目和审计形式。重点抓住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严重损失浪费、资产流失或引起较大经济纠纷的经济活动开展效益审计;审计形式以审计调查为主,取得一定经验后再实施专项的管理效益审计。二是要认真研究实际技术方法。包括深入进行审前调查,找出项目关键控制部位和重要失控点,全面掌握情况和文件资料;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目标明确,审计重点突出,人员分工合理,时间安排恰当;做好具体审计实施工作,要按照审计工作目标,落实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审计程序。三是认真研究审计评价标准。要坚持审慎评价原则,突出重要方面,强化证据支撑,力求准确恰当,适当留有余地。四是,要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要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从被审计单位内部、外部、主观、客观、机制体制、管理制度和方式、技术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产生原因和症结,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促进单位完善机制,健全制度,改进管理、提升标准,加快事业发展。五是充分利用管理效益审计成果。加大审计成果利用力度,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组织交流和推广典型案例,对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要通过恰当方式警示所属单位,起到预防效果。
(三)切实加强对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的组织领导,确保转型顺利推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建立健全内审机构,有计划地补充和充实内部审计人员,保持审计机构和队伍的稳定。要建立健全与转型要求相适应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使审计转型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抓好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尽快培养一批既熟悉审计业务,又掌握计算机、法律、管理、工程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业务骨干。内审人员要加强现代审计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尽快适应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后工作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尤其是高校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实行,建立健全高校总会计师机制已成为了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总会计师; 机制
早在1988 年,《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工作试行规程》就对总会计师的职责、权限、任免和奖征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91 年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颁布的《关于高等院校贯彻〈总会计师条例〉的实施意见》规定:在校学生规模在3000 人以上,年资金流量在1000 万元以上的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设置总会计师。2010 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应在高等学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1997 年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应设置总会计师来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财务工作。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的《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就高校总会计师的岗位级别、任免、职权和监管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为总会计师制度在高校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2 年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规定,应建立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完善高等学校内部财务和审计制度。《教育部2013 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完善直属高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一、高校总会计师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
1.高校领导缺乏重视
高校领导大多是某领域的专家或学者,普遍缺乏内部控制意识,未建立相应的总会计师制度。绝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未设置总会计师,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领导大多对内部控制关注程度不够,而高校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在高校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总会计师职权无制度保障
总会计师应对高校重大财务收支事项进行审批,对本单位的会计机构设置、高校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作出决策。不能仅停留在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在我国现行制度中未明确界定责任和权限,导致总会计师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出现“乏力”现象。
3.总会计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高校内外部环境、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之相适应的法规、制度也在不断变化。这就使得总会计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保证学校经济决策与各项活动的科学性,为学校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机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制度保障机制
国家应适时修订《总会计师条例》,对总会计师的资格条件、选拨程序、职责权限作出具体规定。高校应当根据《总会计师条例》的规定,明确总会计师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领导地位。首先,各高校应从制度上明确总会计师主要职责权限并监督保障实施。总会计师的工作应包括制订会计政策并监督实施、制订财务收支计划、参与预算的编制并监督、监督会计核算、全面掌握财务状况并进行财务分析、风险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参与财务部门的管理及人员聘用、参与学校重大投资等决策。其次,应对各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物资管理的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对检查出的问题应明确相关责任并监督改进。除此之外,还应督促重大经费开支的内部专项审计。总会计师的职责就决定了其在工作过程中必须保持独立、客观、公正,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及监督的有效性。
2.建立健全总会计师日常监管机制
总会计师负责协助校长主管学校财务工作,容易滋生腐败。因此,高校总会计师的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高校总会计师的常态化管理。对于地方高校,建议由省教育厅、财政厅等部门共同成立高校总会计师管理机构,建立总会计师的年度考核、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高校总会计师的组织化管理。可以在全国建立“高校总会计师人才库”,根据各高校特点选拔合适的总会计师。总会计师制度在实施时应建立“定期轮换制”,根据年度考核和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依据“相同地区、相同行业、相同背景”的原则对符合任职条件的总会计师在各高校进行定期轮换,这样就能杜绝违法犯罪。
3.建立健全总会计师选拔激励机制
总会计师的选拔应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高校总会计师的准入门槛,对社会公开选拔。总会计师的选拔应由教育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应根据高校的规模和特点结合总会计师的自身情况实行集中委派和定期考核制度。总会计师的工资和年度奖金由财政部门负责,财政部门应根据其履职能力、工作表现发放绩效工资。
对总会计师进行激励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总会计师的才能,提高高校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应从绩效工资中体现。可以实行高校总会计师薪酬激励机制,由财政部门进行绩效考核评分,按照月度考核情况设定不同等级的绩效工资。其次,可以使用精神激励方式。各大媒体应加大对总会计师所作贡献的宣传力度,提高总会计师在学校的影响力和地位,以提高总会计师的责任意识。
4.建立健全总会计师考核评价机制
各高校应当对总会计师从事的管理活动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价。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可将会计核算、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风险管理、成本管理等职能设置为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二级指标,以科学、合理地对总会计师的工作进行绩效评价。
此外,高校应树立成本观念,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实行开源节流奖励机制。对资金的结构、效益等进行系统分析,按照社会效益指标来评价成本效益。通过建立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为高校实行绩效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
5.建立健全总会计师培养提升机制
高校总会计师必须熟悉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有丰富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应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敢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所以必须不断提高总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应加大对总会计师的教育、培训力度。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总会计师应提升以下能力:(1)学习能力。(2)决策能力。(3)沟通能力。(4)分析能力。(5)战略管理能力。(6)预测能力。(7)风险防范能力。
总之,高校实行总会计师制度是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在校长领导下的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济责任制,有效保障高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成果: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2C1266《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
[2]余雯. 高校设立总会计师的思考[J].审计与理财,2012(12).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内部审计的现实困境
(一)对内部审计缺乏认识。高校内部审计的本质就是高校经济活动运行的“免疫系统”。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一个“免疫系统”,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地运用法定权限去抵御、查处这些病害,也能及时建议相关领导或相应的权力机构去消灭这些病害,从而健全制度,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安全运行。然而,有些高校的领导者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他们看来,内部审计并不是很重要。对内部审计所能提供的各种管理、服务缺乏理解,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而是把内部审计当成给自己挑毛病、找麻烦,与自己对立的机构。从心理上排斥内部审计,不认同、不支持内部审计,甚至阻挠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致使不少高校的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半途而废。不仅如此,领导的不重视还大大挫伤了内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内审工作缺乏自信心,产生畏难情绪,对不合理、不合法的经济活动缺乏大胆抵制的勇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审计的运行绩效,阻碍了内部审计价值的实现。
(二)内部审计独立性弱。目前,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无专设的审计机构,只配备少量的审计人员。这样的设置方式很难确保审计机构组织上和业务上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只是一种摆设;离开了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只能是重形式、走过场。诚然,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这里既有体制的原因又有历史的原因。具体地说,一方面高校内审机构是以本单位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的,内审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无不受到本单位主要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高校内审人员的利益与单位的利益休戚相关,内部审计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升降及种种福利待遇均掌握在院校主要领导手中,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很难摆脱这些羁绊,因而不能放开手脚,大胆工作。这种种现实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不可能也不能够有着像外部审计那样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三)内部审计职能不完整。内部审计主要是为单位内部服务,内部审计部门最大的优势是熟悉内部的各个环节,通过审核发现管理的薄弱环节,提高管理效益,因此从实质上讲,内部审计也是一种管理。因此,提高效益才应是内审的永恒主题。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有些审计如内部控制审计、绩效审计几乎等于空白。审计职能偏重监督,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没有树立防范风险、加强控制的观念,内部审计作为“免疫系统”的职能还没有得到重视。
(四)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能力要求高、涉及面广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审计知识、法律知识、建筑工程知识,还必须掌握电脑操作等技术,并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但当前高校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是由财务部门、管理部门调配或临时抽调而来,知识结构单一,缺乏综合审计能力和技巧;同时,又由于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跟不上,致使内审人员素质不尽如人意。另外,内审人员认为自己代表单位在行使监督、审核的职权,其他部门就应该服从,根本不考虑审计风险的问题,造成审计报告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单位管理的需要,影响了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
(五)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落后。目前,高校内审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包括审阅、核对、询问、函证、盘点、调查与分析等,这些技术方法都是基于手工审计的方法。在当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只用简单的传统技术将无法保证审计质量。更重要的是,几乎所有高校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经济活动已经数字化、信息化,审计对象的信息化客观上要求内部审计的技术方法也应不断创新,为“免疫系统”有效发挥作用提供技术支持。
二、改进高校内部审计的路径
(一)取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内部审计不是审计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学校的全局性工作,要做好内审工作需要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怎样让领导重视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一要认真做好审计工作,出好产品,发挥好作用,要有所作为,“有为才能有位,有为才能有威,有位才能更有作为”;二要宣传自己的产品,把审计成果营销出去,让单位领导、有关部门、有关成员都知道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学校的常规工作,也能给他们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和建议,帮助他们规范管理,消除被审计对象的抵触情绪和不理解的态度,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三要总结推广审计工作先进经验,广泛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推动发展;四是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内审工作更好地开展。
(二)拓展内部审计领域。传统的内部审计局限在财务审计上,主要是审查高校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保护财产的安全,其内容单一,作用有限。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投资主体和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这就必然要求高校进行成本核算,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提高办学效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应从传统的财务审计的圈子中跳出来,进一步拓展内部审计的领域和方向。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教育审计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09]1号)中明确指出: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育审计工作越加广泛和深入。教育内部审计要抓住重点,突出实效,向“以财务收支审计为基础,强化管理审计、绩效审计、责任追究”的综合审计发展。因此,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应结合实际,将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多种审计类型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综合审计模式。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1、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审计是一项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一项不断面对新法规、新知识、新技能的行业,这就要求内审人员不断学习。内部审计机构应多订购一些专业报刊供审计人员学习,单位内部要定期组织业务学习,集体学习国家、学校相关文件和专业规范;讨论学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熟悉学校的经济管理活动和内部控制制度;多争取机会到兄弟院校考察、取经,拓宽审计人员视野;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开发和获得需具备的学识、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促进持续专业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身在高校的良好学术研究氛围,多与相关院系的老师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的知识。通过这些来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策、业务水平,使他们能够胜任各自岗位,满足审计工作的要求。
2、实施激励制度,激发内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专业激励。实践证明,物质激励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增强人们对社会、集体的亲切感和依赖感,可造成一种压力,激发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还可为人们创造活动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使其解除后顾之忧,专心致志地工作。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物质激励不能过度,否则就会走向“拜金主义”。精神激励主要是满足人们高层次的需要,不仅能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而且可产生物质激励所起不到的重要作用。特别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之后,更需要精神、心理、文化上的充实和满足。审计职业的精神激励,目的是增强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给审计人员以巨大的精神推动,增强其在审计职业群体中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挖掘内部审计人员的潜力。专业激励是考虑到审计的专业特征,改变过去的那种行政职位的激励办法,考虑建立“审计专家制度”,构建审计战线的高级人才梯队,并以此带动整个审计队伍的素质提升,为“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四)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网络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手工审计将逐步被计算机、网络审计所取代。电子计算机成为审计人员的主要操作工具,计算机科学及网络技术在审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审计的同时,进行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一方面要做好信息采集、整理的协调工作,建立健全分层次的审计数据库,包括宏观经济、法律法规、审计对象以及审计结果和审计专家经验等信息;另一方面要依靠信息网络技术,对分散的信息实行统一管理和使用,促进信息集合和资源共享。只有真正实现了以数字化为基础的信息化,才能够实现全局性、整体性的信息化,才能够真正实现由单一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由单一的现场审计向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由单一的财务审计向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的综合审计转变。只有实现了这“三个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内部审计的“免疫力”,保障高校经济活动安全、健康地运行。
(五)实施跟踪审计。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经济活动运行的“免疫系统”,必须主动介入到教学、经营活动中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如果仅仅是“马后炮”式的事后审计,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的。对要监督的经济业务事项,从一开始就介入,参与监督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防范风险、强化管理。这种源头参与式的全程跟踪审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审计开始时,就对被审部门抱着信任态度,与他们讨论审计目标、审计内容、计划采取某些审计程序和方法的理由,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2)征求被审部门的意见,寻求他们的合作;(3)及时与当事人讨论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共同分析改进的必要性,并探讨改进的可行措施;(4)向被审部门报告期中审计结果,期中审计报告可以是口头的、非正式的,以便及时就地解决和改正存在的问题,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5)提出最终审计报告时,采用建设性的语调,重点放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改进的可能性和改进措施上,被审部门已经采取的改进行动也要包括在审计报告中,以反映他们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态度。
(作者简介:1.洛阳理工学院;2.河南神火铝业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2]杨丹.高校内部审计的困境与对策[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多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管理模式。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资金使用的数量逐渐增多,收支渠道日趋复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财务管理内涵的多样化。面对新形势,学校管理日趋精细化,管理的层面逐渐增多,财务关系也不断复杂化,与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办学要求相比,“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早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财务管理的特征主要为:二级院系、后勤服务集团、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等;在收入方面主要表现为财政拨款、学费收入、培训收入、办学分成、经营收益等;在核算体系方面主要表现为事业会计、基建会计、服务业会计等。二级院系可支配的资金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不断上升,其收入和开支项目也在不断扩大。然而,对二级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高职院校还缺乏必要的认识,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和程序,并且监督机制有待进行一步完善。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一方面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另外,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的需要。
2 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二级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集中管理”的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中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在管理上相对比较健全。对于二级财务管理体制来说,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进而导致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等方面都表现出不规范性,并且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职院校对二级财务控制不到位。另外,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实施二级财务管理体制,在财务管理方面也表现得不够专业,进而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2 二级财务管理监管的力度不够
在二级财务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还不成熟,缺乏健全的体制和专业的管理。对于财务管理来说,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业务性,并且在管理过程中涉及到钱的问题。因此,需要相应的监管机制对其进行监管。在监管力度方面,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表现的比较薄弱,进而在财务管理上也比较混乱。
2.3 财务管理不规范,资源利用率低
通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材料以及低值易耗品等是完成某项事业任务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工作中重钱不重物的现象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表现的比较严重,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3 建立高职院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政策建议
3.1 建立多层次的经济责任体制,强化各级责任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院)长是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对学校的财务工作负有法律责任”。但是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后,院系领导不是法定代表人,不需承担经济责任。因此应该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制定院系二级财务管理关于资产管理、收支管理、分配管理等办法,明确二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对业务的审批程序、批准方式、权限责任以保证院系二级经费科学有效的使用,为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更合理的战略部署。
3.2 建立二级财务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
对高职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二级学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提出更高要求。因此,通过学年度的财务管理绩效对二级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首先是自筹经费数、年增长率及自筹经费用于教学科研业务费的比例等自筹经费的能力指标;其次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比,教学科研业务费占学年度预算支出比,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等经费使用的效率指标;再次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收入年增长率等科研经费评价指标。
3.3 提高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中应该德才兼备,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院系二级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基本不高,为了工作顺利的开展,应该对二级财务管理人员定期进行会计法律法规及会计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