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时间:2023-10-08 10:25:02

导语: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第1篇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模式;现在;措施

一、城镇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具体来看,首先是新农村建设是促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城乡一体化实质内容就是将城市作为核心,全面的体现小城镇的桥梁作用和效果,将农村作为发展的前提条件,将城市作为是发展的舞台,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助于城乡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进步。这就是说,城乡一体化必须实现城镇以及农村的整体规划,全面系统的考量城镇建设,只有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够更加有利于实现公共资源的科学化分配,进而防止出现过度浪费的情况,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是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城镇化公共服务的平等化,由于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面对各种各样的困境,因此新农村建设才是处理城镇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等化的高效方法。因为新农村建设利用集中建房,进而防止出现分散性的过度建设问题,同时利用集中建设基础设施,提供系统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设费用,让资源进行了科学化的分配。最后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农村政策倾向的重要表现,一直以来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非常的重视,制定了大量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构建以农村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制度,研究服务于农村居民的方式,这也是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薄弱

我国城市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却仍然比较薄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是以新农保为主,以企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为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实现了基本保障全覆盖。但这却是低水平的全覆盖,一是农村社保的种类少,项目不全;二是农村社保的实际获益非常有限;三是城乡保障制度不统一,没有建立城乡保证制度统筹制度,尤其是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导致农民不愿放弃土地成为城镇居民,进而导致农村户籍制度难以进行。

2、基础公共服务稍显落后

我国保守的城乡传统结构导致我国公共服务的供给以及资源分配非常不均,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落后性。尽管当前我国在财政方面,加强了对于农村不同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过这同城市相对比来说,还是稍显劣势。

3、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的功能,是农民生活与生产的主要来源,土地被农民视为安身立命之本。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陷入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导致了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完善,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经营效益不高,进城农民的收入不稳定;三是土地流转形式单一,信息服务不到位,流转操作不规范,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土地流转机制;四是对于企业和大的承包商而言,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多,农作物生长周期长,可能会面临不确定的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尤其是偏远地区,很难激起他们土地流转的热情。

4、新农村建设资金不充分

同城市建设相比较而言,新农村建设涵盖的建设方面,就非常的丰富。譬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在资金成本投入方面,虽然官方自身也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不过实际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所需总量相比较而言,可谓是小巫见大巫。资金的不足,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不但会很难进行其他一些全新的项目,另外对于之前的成果也无法维计。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1、根据地区差异化分步实施农村城镇化建设

我国农村是一个极为复杂、极为不平衡的特殊生活区和特殊劳动群体聚集地,由于受地理条件、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各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先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农村城镇示范点,取得经验和效果后再进一步推广与实施,将农村城镇化建设与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开展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等目标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灵活合理流转,集中农村土地资源,逐步形成农业现代化的集团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农业特色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

2、强化新农村的规划设计

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注重规划设计,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首先,必须要改变之前城镇同农村阻隔的规划机制,进而确立城镇同农村的空间规划机制。具体来说可以将县城作为规划单元,全面的考量城乡经济社会不同方面内容,具体制定中心县城到小城镇再到新农村的科学化规划,以此来展现出新农的规划与设计,实施详细的措施和手段,按照制定的程序进行实施。另外就是必须要将新农村的建设归入到城镇规划机制内,这样才能够为城镇化的良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有相当数量农村土地流转与土地征用,农民赖以生活与生产的土地被流转与征用后,就变成了失地农民。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相应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保障。解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其次,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最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建立定额补助、责任分担、缺口自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衡机制,探索可靠稳定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监管的机制,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平衡。

4、健全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健全的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是提高新农村生活水平的基础,也是提升构建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因此就需要将新农村的居民需求作为主要内容来抓,在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必须从农村居民的实际情况入手,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另外需要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依据公共服务平等化的需求,强化新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建设一个良好和谐的新农村。

5、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资本

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其发展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资金的不足,因此如果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问题,才是维持新农村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需要在具体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但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还应该有效地借助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发展,有效的确保新农村建设的资金保障。另外就是充分的利用不同的形式的农业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就需要就对涵盖农业的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另外还必须对不同的相关资金进行有效的融合,充分的发挥这些资金的力量,以此来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还需要有效提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重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整个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浩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趋势 问题 路径[J]. 今日中国论坛,2013,12:103-105.

第2篇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分析

1.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中要项目之一。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保障农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种植用水的供给。但是因为我国各个地区的地理条件、经济实力、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使得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不同。但综合我国各个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1.1 资金不足。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较多,雇佣施工人员、采购施工材料、选购施工设备等。但有些地区经济实力不强,当地政府拿不出足够的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这使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迟迟不能落实。

1.1.2 小型农田水利站管理不善。小型农田水利站的有效应用,可以长期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促使人们合理利用水资源进行生活和农田灌溉。但是一些地区对小型农田水利站的管理比较疏忽,促使水利站的一些设备未得到良好的养护,在应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水利工程不能够有效的应用。

1.1.3 水利工程蓄水能力不佳。在建设农田水利站的同时我们要考虑它的装备,当下雨的时候要考虑它蓄水功能,不下雨的时候要考虑不让农田缺水,要选择好建站的地点和考虑周边环境,重工业和轻工业都要考虑周全。但一些地区所建设的水利工程蓄水功能不佳,不能够有效的应用,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供应的水的质量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还有2.6 亿以上的人存在喝水困难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我国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当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未到各个地区,为人们提供水资源。但需要更为注意的是尽管有些地区建设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然而所提供的水的质量并不过关,其中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饮用这种水会严重危害居民的身心健康。所以,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注意加强优化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2 加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综合以上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来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还未达到新农村建设要求。对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强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非常必要,这可以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为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条件。

2.1 加强水利维护

为了可以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在优化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加强水利维护是非常必要的,这可以促进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建立、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优化土地环境。

2.1.1 建立水利建设补偿条例。水利工程作为公共财产和设备,其使用遵循政府相关条例。为了能够保证所建设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长期安全、稳定、高效的应用,需要建立补偿条例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予以保护。如此,在水利建设补偿条例的基础上,对水利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使其有效应用,为促进农民经济实力提高创造条件。

2.1.2 水利建设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水利建设方面所以应用的技术也有一定水平的提高,将其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可以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应用性,另外,水利工程使用的过程中,应用适合的科学技术对水利工程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故障或不足,并对其进行维修和养护,可以使水利工程长期有效应用。

2.1.3 优化土地环境。土地是一个复合体,它的构造是复杂的,因此农田水利站的建设也就成为了土地整治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俩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土地环境优化,可以构建一个完善的、系统的水利工程,使其可以用于农田灌溉、输水、发电,这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有很大作用。

2.2 加强薄弱环节的建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薄弱,如若不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最终将会影响水利工程应用效果。所以,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利用适合的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施工,完成薄弱环节的建设,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详细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不足或弊端,在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将增强薄弱环节的建设质量,为使高质量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伫立在祖国大地上创造条件。

2.3 严格对农田水利项目进行管理

有关人员及部门应及时颁布与农田水利、节水相关的法规政策,使农田的水利建设工作趋于法律化。全面发挥农田水利项目的资金整合基础及指导作用,完善技术标准系统。创建用水效率、总量控制、污水责任制,管理责任制。基于水资源存储量明确的基础上,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合理化。对于农民,应提高他们对建立农村水利项目的认知,提高节水观念,降低水资源的损耗及浪费。对于企业、项目,尤其是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工程,需要创建相关的排污限定,明确净化排污标准,如果存在不足,责令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改正,同时大力提倡、鼓励新技术的应用,增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还需要与新闻媒体机构向联系,争取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加大水利的宣传力度,全面调动社会各界人士及人民群众对水利项目建设关注与及参与度。

第3篇

【关键词】新农村 农业经济 经济管理 措施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促进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农业建设工作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农业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日益丰富,农业经营活动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因此,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不仅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更符合了时展的新要求。

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和体系过于传统,不够完善

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过于传统,难以满足新农村发展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因为农村资源所占比例较小,所以相较于现代化城市,其经济管理制度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建设。同时,因为其落实力度不够强烈,导致其效果不佳,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比如,管理人员进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若是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财务管理者未能依照相关制度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那么仅凭记录的相关财务数据信息将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和深化。另外,未经过严格核查的财务数据,其真实性和有效性有所欠缺,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较为落后,管理意识不够明确

由于农村建设水平的制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多数管理工作均是依靠人工而开展的,数据信息的记录仍沿用传统纸笔记录的模式。即使信息全球化也被提出多年,但在农村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使其难以适应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阶段,信息化技术已经走入各行各业,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也引入了财务信息化设备,但实际上,其使用率较低,经济管理人员仍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财务数据信息的整合和管理,其管理效率较低,制约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另外,部分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对其重要性和作用没有深刻理解,老思想、旧观念制约了他们管理理念的创新,未能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相关制度难以落实,管理工作存在漏洞。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经济管理人员职业素养有所欠缺,其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规模较小,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现阶段,相较于现代化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缓慢,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队伍规模相对较小,其成员的业务水平均有待提高,例如,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较为薄弱,难以实现财务数据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制约了经济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优化。

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较低,缺乏岗位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其财务等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综合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农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现阶段,基于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优质化和高效化,管理人员应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管理体制,使其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管理者还应更新管理理念,培养与时俱进的农业发展观,实现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强化,同时,还应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农科技术,促进农产品的多元化生产。

(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促进其产业化、信息化发展

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政府增强资金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应颁布相应的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应用、推广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根据实际成立农村合作社,重视农产品的多元化加工生产,建立绿色产业园。针对当地的农业龙头企业,应尽力给予支持帮助,维护农业经销商的经济效益,促进多方合作共融。

除此之外,还应强化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程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和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加大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力度,促使相关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并将相关的农业信息化知识在广大农村进行普及和宣传,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三)强化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现阶段,强化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是优化其工作的主要途径,农业经济管理部门应阶段性的组织队伍成员参加教育培训活动,使其明确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5],同时,还应加强经济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在日常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端正自身工作态度,认真、规范的进行管理工作。另外,还应为其提供业务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其业务技能的提升,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其拥有适应时展节奏的先进管理意识,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促使农业经济的提高,同时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深化。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建设的重要性,应根据实际情况完善管理方案,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理念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建立健全的农业信息化体系,提升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而达到农业经济管理优化和深化的目的,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冀海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3(15):188-189.

[2]张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35(22):199.

[3]肯四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143-143.

第4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职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

职业教育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个性发展的功能,是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一种结合形式,也是促使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是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必由之路,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实现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振兴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也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现实的需求。

“正像生物学家只需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所有的青蛙,就能了解这类生物”一样,本文随机选取江西省赣州市所辖宁都、石城、兴国三县为研究案例,希冀通过三县的调查找到县域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契合点,以及拓展县域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与发展路径。

一、宁都、石城、兴国三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

宁都、石城、兴国三县均位于赣州市东北部,与福建省接壤,三县地貌相似,人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典型的东南丘陵低山地区。三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但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面临着相同的发展经济富民强县的任务。三县均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性的贫穷和落后普遍存在。从表1可以看出,三县的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见表1)

表1

三县经济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2005年该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城乡人口结构的不同意味着劳动力结构的不同。从表2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三县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分别只有16.8%、15.1%和15.6%,农业人口比重都在80%以上。但是,80%以上的农业人口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却不到50%,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消费品市场无从盘活。大量农业人口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三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整个江西省的情况而言,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江西省65%的人日在农村,100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安置,全省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在500万以上,这些农民的文化程度都不高,大多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素质偏低。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其职业技能,如何拓宽就业渠道,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2

三县人口及其生活状况

资料来源:2005年该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二、县域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发展契机

(一)县域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三县的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离国家要求的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三县职业高中和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比分别为。11:89、3:97和17:83,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求无从满足。无论是从三县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招生职普比例,还是从学校数量来看,职业高中都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职业教育仍然是薄弱的环节。

表3

三县高中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2005年江西省职业教育工作状态主要数据。

相比普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诸多的难题,职业学校招生困难,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结构如何更好地反映市场的需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解决教育结构严重失衡问题,是以案例县为代表的众多欠发达地区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从表3可以看出,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快速膨胀,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比例失衡,县域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荡然无存,而其面临的障碍则显而易见。造成职业教育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重普教、重升学,同时高中扩招规模扩大,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增加,造成职业高中招生下滑。二是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学手段落后,教育质量偏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社会上普遍认为上职高没有前途,加之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大扩招力度,学生均乐意上普通高中,然后考大学。三是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劳动力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有限,就业渠道窄,劳动就业措施落实不到位。四是农村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特别是一些贫困家庭对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要求不高。但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潜在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现实的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没有充分转变为有效的受教育者个人需求。

(二)县域职业教育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契机

一方面,从我国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和对人才的需求来看,农村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低,尤其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实用型、技能型初中级人才十分匮乏。目前,我国一半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0.05%。据统计,我国现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共88万人,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员,接受过中职教育的仅占0.13%,接受过初职教育的占3.4%,接受过短期培训的也只占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竟高达76.4%,乡镇企业平均6家不到1名专业技术人员。市场对于职业人才的需求异常强烈。

另一方面,如本文的案例三县,农村人口都占到全县人口的80%以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分流,这些劳动力需要得到有效的培训和转移,同时,新农村建设也需要县域职业教育的支持。这些都给县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巨大的人口压力变成优质的人力资源,给与新农村建设更多的人才方面的支持,也正是县域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所在。

同时,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国家对县域职业教育给与了政策的支持。《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人才,尤其要加大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力度。《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职业教育与培训创新工程”,“要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大量的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政策的出台,都体现了国家对县域职业教育的重视。大力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对促进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职业教育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县域经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在理论层面,还是现实层面,抑或是在政策层面,既有现实需求,又有发展需要,县域职业教育都迎来了发展的最佳契机。

三、县域职业教育的使命与功能的缺失和回归

(一)新农村建设是县域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1.县域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

新农村建设是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相联系,也是与农村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相联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它是当代中国农村发生重大变革的表征,县域职业教育与其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与传统意蕴不同的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新农村建设需要进一步妥善解决的问题。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甚多,其中农村劳动者缺乏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是制约转移的重要障碍。转贴于

在城乡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既定条件下,我国现在进行的结构性调整导致的主要不是周期性或磨擦性失业,而是结构性失业,即现有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后备军来说,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仍是极为有限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需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它不能仅依托向现有城市的转移,同时更需要通过进一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经济和进一步推进农村城镇化而实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合理转移将愈来愈需要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以适应非农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这反映出新农村建设需要县域职业教育的支持,也是县域职业教育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县域职业教育功能应该得到有效的释放。

2.三县劳务输出的经验性举措

县域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村劳动者文化科技素质的主要手段,是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和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各地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中、初级技术人才,为我国的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开发利用好劳动力资源,宁都县通过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一载体,大力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使劳动力输出人员素质实现从无技能、干粗活型向技术和管理型转变。2006年,全县通过县、乡、村有组织输出的劳动力达到2.2万人,占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16%。

石城县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建立就业培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能,以适应就业的需要,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专业型、技能型转变。各级政府要给予必要的物质支持,并增加资金投入,为外出务工人员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得到更高收入。

兴国县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并提出了打造“劳务品牌”的理念,加快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自2004年起,兴国县尝试对农民进行“订单”式技能培训,建起专门培训农民的“技术培训基地”,并投入500余万元的资金,补贴农民培训。目前,全县已有近2万“技术型”农民找到了有保障的工作。据有关部门统计,兴国县每年有11万余人到全国各地务工,其中技术型工种就拥有170多种,人数达5万多人。

根据三县统计部门的数据,通过各种渠道和努力,对农村富余人口的职业培训,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的征途上需要有县域职业教育的支持与回应。

(二)县域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与回归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有规模看,转向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与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剩余状况仍有一定差距,仍有相当数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不能实现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劳动者素质偏低,在某种程度上说,县域职业教育在人才开发上的不力导致了潜在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目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虽然高于农村劳动力的总体水平,但由于包含转移劳动力在内的农村劳动力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这导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向城镇转移往往局限于对劳动者文化、技能素质要求不高的行业或领域,它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就业的质量,同时也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劳动者就业竞争。县域职业教育的功能无法彰显,凸显了县域职业教育功能的缺失。应然与实然之间的现实差异,时代命题提出的需求,本身所应肩负的历史使命,都在呼唤县域职业教育功能的回归。

四、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解决受教育者的就业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进行,更多的适龄青年需要走出去谋求职业,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考虑到三县都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和财政困难将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因素,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环境,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让社会各界都来重视职业教育,改变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观念。职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要做到协调发展,三县当前特别要加快职业高中的建设,实施政府统筹、科学发展,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和个人共同参与兴办职业教育的多元办学格局,并将办好中等职业学校纳入县市政府的工作目标。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三县政府还要制定政策,积极鼓励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以解决优质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二)适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要瞄准市场,教学的内容、方法要立足市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职业学校在教给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意识、创业意识和风险意识、市场意识各方面的培养。职业学校应该成为当地技术培养中心、创业指导中心、市场信息中心和科技推广中心。改革管理体制,增强职校活力。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结构工资制的“三制”改革,进一步提高三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益。

当前,特别要加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县域职业教育要谋求发展,应走出校门,实行校企合作和“订单式”培养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这样一来,不仅可通畅毕业生就业的渠道,而且可以为县域职业学校的发展提供支持,达成校企双赢。

(三)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

要转变办学观念,拓宽就业门路,及时开设市场急需的专业,使学校进入快速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的要求,改造和优化第一产业类专业,使之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要面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力办学,积极兴办沿海发达地区和当地急需的二、三产业类专业,如计算机、机电一体化、工模、外事导游、酒店管理和烹饪等专业,并对这些专业进行重点建设,配备专业教学设备和实习基地,配齐专业师资,保证教育质量。以推动县域经济与沿海生产要素的流通,把三县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优势。

建设新农村既是县域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也是其身处困境中的发展契机,社会的需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将二者紧密相连。县域职业教育应当密切关注、解答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这也是县域职业教育的时代生命力之所在。

注释: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739.

[2]课题组。中部崛起:战略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18.

[3]杨银付。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5,(7).

第5篇

津市是湖南省的一个县级市。据2006年统计,总人口达到26.7万,其中城镇人口18.34万,城市化率68.69%,城市面积68.3km2,是一个典型的小城市。津市周边是广大的农村区域,如何发挥其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周边区域的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快津市的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区域中心。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探讨津市的经济发展问题。

一、津市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自然条件

津市属武陵山余脉向洞庭湖盆地过渡的地带,且处在富庶的澧水流域山区和肥沃的洞庭湖滨的结合点上,丘陵、平原兼而有之,从而构成了优越的自然资源环境。地形以澧水为天然分界线,西南岸为山岗丘陵,东北岸为江汉平原边地,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表升降明显,因属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热同步、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热量丰富。良好的气象条件,既可保证粮、棉、油、麻等多种需水作物和亚热带经济林木的生长,又对发展工业、繁荣市场、兴办旅游业极为有利。

水资源非常丰富。津市东濒洞庭,南临沅水,西北有道、涔、澹三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南郊有11条溪河注入湖面达4000公顷的西湖和毛里湖,与21个大小湖泊、95处水库、3038口水塘,构成稠密的水网,还有储量丰富的地下水。这些为津市经济、社会、科技、城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条件。

植物资源有240多种,其中树木180多种,中医药植物60多种;用材林以马尾松、樟、栗、柏、黄檀为主;经济林主要有油茶、油桐、乌桕、枣、桑、板栗、杨梅、柑桔、梨、桃、李、茶叶等。造纸原料芦苇特别丰富。畜禽资源繁多,滨湖水牛、中国黑白花奶牛、杂交白猪、湘黄鸡、来航鸡、滨湖麻鸭等优良品种在全国久享盛名。水产资源有鱼类109种,特别是鳖、龟、鳝、虾、蟹和珍珠贝、银鱼、湘莲驰名国内外。矿产资源除盐、芒硝外,还有储量丰富的高品位的石煤、白云岩、石灰石、膨润土、陶土和优质矿泉水。

(二)经济基础

津市经济以工业为主体,经过建国50多年的建设,发展成为以食品、纺织、机械、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门类较全的新兴工业城市,位于津市窑坡渡的湖南汽车车桥厂是全国最大的轻型汽车车桥生产企业;市斑马蚊香厂生产规模和出口位居全国之首;味精、酶制剂、猪鬃、夹心糖等优质产品产量位于中南地区榜首;油漆、丝绸、绢麻、卷烟纸、木螺钉、香料等一大批优质产品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桃酥、麻蓉酥糖、凤尾菜、老干妈酱、牛肉干等传统食品,以其味道鲜美而饮誉四方。

津市盛产粮、棉、油料和其他经济作物。粮、棉、油、水产、水果、蚕桑、蔬菜、头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已形成一定规模,并已列入湖南洞庭湖区商品粮基地之一,湖南省十大蚕桑基地之一,湖南省最大的头出口基地,澧水流域和湘鄂边区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西湖渔场大面积溪水养鱼科研项目列入了全国科技星火计划。

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和配套,新建的步行街大市场、和平农贸大市场、广兴超市、桥头、九澧广场等将是人们购物、休闲、商品集散的好去处,这些为津市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区位条件

津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隶属于地级常德市。地处澧水中下游,濒临洞庭湖,有湘北门户之称,历来是湘鄂边际的工业重镇。津市交通便捷,澧水傍市而过,东入洞庭湖,常年可通航500吨级船只,可直达长沙、武汉、上海,为澧水流域物资重要集散地,津市港为省内六大内河港口之一,是湘西北水陆运输枢纽。湘北公路和规划建设中的太澳高速公路贯市而过,与石长、枝柳铁路相连。距离常德桃花源机场80公里,可飞抵北京、上海、深圳等地。

二、津市产业的发展重点

新农村建设对津市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津市要发展成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城市,这是其周边区域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津市的发展关键是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的发展又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津市发展哪些产业合适,津市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产业发展重点的取向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津市产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一)具备一定经济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

津市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是具备一定基础且发展势头良好的产业。津市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全市拥有工业企业170余家,并已全部实现民营化。位于津市的湖南汽车车桥厂目前已成为国内三吨轻型车桥生产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专业化车桥厂,在全国轻型车桥市场的占有率达70%以上。近些年,津市依托传统机械制造业的优势,以湖南汽车车桥厂为核心,联合周围的20多家机械零部件配套厂家,建成了湘西北独一无二的县级汽车工业园。规划3~5年内达到年产车桥30万根、底盘3万台、整车1万辆的生产能力,力争汽车工业实现产值50亿元。以汽车车桥为核心的产业链成为津市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依托当地资源的资源采掘、加工业

津市及周边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津市建有湖南省的制盐基地,湘澧盐矿是全国第一家真空制盐企业,其供开采工业储量为12.2亿吨。随着湘澧盐矿80万吨精制盐扩改项目的竣工,天盛电化公司10万吨烧碱项目的建成投产以及下游产品如聚氯乙烯、无水硫酸纳、双氧水、漂白剂等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津市将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盐化工工业基地。津市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也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雪丽”复印纸、“斑马”蚊香、“中意”糖果、“麦穗”味精、“梅花”糖化酶等工业产品响誉全国。经过多年发展,津市培植出一系列颇受人们喜爱的地方特色小食品,“张老头牛肉干”、“刘聋子牛肉粉”、“木子豆腐乳”、“绿康茭果”等产品多次在全国的博览会上获奖,行销海内外。津市的鸿鹰祥生物工程公司、金湘猪鬃公司、麦穗味精公司、益林纺织公司、中意食品集团等众多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定位置。

(三)交通便捷的贸易和物流业

津市具有较好的交通运输基础,发达的水路、公路交通对物流、贸易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津市周边广大的区域范围是农村,农村的农副土特产品需要有市场的支持,需要便捷的交通以实现其价值。津市应该在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对周边区域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津市有了发达的交通,就可以将周边农村区域的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快速转运出去,一方面可以满足外地对农副土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得当地的农副土特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发达的交通是农副土特产品快速流通的基础,其价值的实现还需要物流业、贸易业的配合。因此,发展津市的物流、贸易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津市产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

津市是一个县级市,经济实力较弱,津市的经济发展需要外地资金的投入。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津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些年津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40条》、《引进开发工业项目20条》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定期举行市长接待日,帮助外资企业解决投资、建设、生产经营中的问题。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使津市的投资环境得以改善。津市的投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比如按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政府逐步退出微观经济活动,做守信的楷模,重点整治法制环境,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和行政领导失信问责制等等。

(二)产业发展的层次性

经过建国50多年的建设,津市产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对津市的城市建设及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应当看到,津市产业的整体实力还不强,主要表现在产业技术水平低,具有影响力的产业不多,有的产业还停留在外延式扩张、粗放型增长的层面上;有的产业规模小、档次低。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津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重道远。

(三)产业发展的集聚和集群

第6篇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是政府和国家管理的最小单元。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社区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组成结构。能否有效开展新农村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能否得到提升,继而关系到和谐社区能否得到有效构建。因此,有必要对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研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1和谐社区构建与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所谓的和谐社区,其实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制约和约束下,使一定数量居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一个环节优美、管理有序、安全幸福、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使社区居民拥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够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和谐,因此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而在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继而使新农村的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21把握农民思想教育主题

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农民思想教育主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农民。只有广大农民进行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改革。而单单依靠外部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无法使新农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保持的,所以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培育农民主体性为主要教育任务[1]。为此,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而加强该类工作的开展,则能够使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依托于国家的思想得到克服,所以能够使农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提升。

除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还要意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合作互助。所以,在开展新农村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以便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为此,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便使广大农民的依法办社意识和新型合作理念得到增强,继而为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管理民主。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农民民主意识教育开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要引导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有序参与,并且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使广大农民形成民主的观念。为此,还要从社区居民关系的社区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以便使居民形成参政和议政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从而督促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22加强社区居民舆论引导

在国家提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着和谐社区构建加强宣传教育,以便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舆论引导。因为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居民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使其按照舆论引导方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的运用,以便加强新农村社区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继而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有效的正确引导。从舆论内容上来看,首先应该对目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形成一个具有稳定客观量化的可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良性的舆论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则可以根据体系标准进行社区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以便在进行舆论的正向宣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而在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舆论引导方法的运用,则能够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23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

在新农村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乡土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内容的表达,从而与社区居民更好的交流。同时,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乡土语言能够从思想上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正确思想的传递。而利用平民化的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传输;另一方面,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3]。具体来讲,就是从农民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使社区居民认识到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性。而通过熟悉的内容向社区居民传递这样的思想,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4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实际上,社区环境也会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和谐社区的构建与社区环境建设以及思政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进行新农村社区环境的优化,并且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将和谐社区构建思想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号”“讲文明、树新风”等社区活动,从而加深新农村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构建方法的认识[4];另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还要进行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的开展,以便有效进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的营造。为此,还要从年龄、文化水平等角度进行社区居民的层次划分,以便合理进行社区活动的安排。

25实现农民教育双向互动

想要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得到增强,还要实现农民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开展相应教育工作。而通过与农民进行双向互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情况,并且了解广大农民对和谐社区构建问题的认识情况,从而采取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的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相应教育工作。此外,从根本上来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精神建设。所以,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农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5]。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从而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 农家书屋 问题 长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250-01

1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家书屋在它建设的初期,为了避免了可能因各种经验的不足而造成人财物的浪费,采取了比较科学的循序渐进的做法,先在部分地区做了试点,然后根据先前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建设。尽管如此,现阶段的农家书屋在建设初期和后期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1 维持农家书屋正常运行的资金不足

自2007年3月,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农家书屋这一惠民利国的工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起来。普及农家书屋这一宏伟工程,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国家适当补贴、社会各界捐助为辅。但是自农业税改革后,各地县乡基层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是自顾不暇。在这种情况下,仅开办书屋初期所需的资金投入,落实起来就很困难,更不用说开办后的更新维持与正常运行了。

1.2 图书的配置不合理

通过对河北省各地农家书屋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农家书屋的藏书量还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的阅读需求。像养殖类的科技类图书占的比重较大;与农民切身相关的书籍,例如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理论书籍、土地法和税法等书籍较少;百姓生活中比较实用的像小型家电与简易农机具的维修、沼气的使用等相关书刊寥寥无几;适合儿童看的读物和妇女们偏爱的美容保健养生类读物则更是稀缺。在这些问题存在的情况下谈有效的读者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读者是农家书屋存在的先决条件,图书资源服务则是书屋吸引读者的先决条件。就目前来看,先不说业务咨询与指导服务,即便是基础的图书借阅也让很多农家书屋显得力不从心。

1.3 当下的农民还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农家书屋的开办既可以使农民空闲时间得以充实,又有利于文明村风的建设。然而在调查中却发现,一方面,广大农民由于还没有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思维,空余时间的活动多为聚众聊天、看电视、玩扑克、打麻将;另一方面,当下农民工进城潮使大部分有知识的青壮年人员离开,使农村失去了最佳的读者群;其次,部分农村书屋的开放时间不充足,从而降低了部分读者的积极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书屋没有形成浓厚的农村阅读环境,阅读氛围差、借阅量低。

2 构建农家书屋长效发展机制,促进新农村建设

2.1 解决资金投入问题

现阶段,农家书屋后续运行资金如果只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行不通的。因此,农家书屋必须探索多种投入之策,加强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第一,可以根据农家书屋覆盖面广、受众广的特点,在农家书屋的牌匾上增添企业产品的广告信息,特别是一些专门服务于“三农”的企业。这对农家书屋来说,不仅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还增加了建设所需资金,同时对加入广告的企业公司而言,也很好地宣传了自己的公司品牌和产品信息,形成了两利局面;第二,可以举办电子电脑培训、优惠提供打字复印等服务,从而既创造价值,又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第三,农家书屋也可以探索让管理员经营部分图书,这样既调动了管理员的积极性,保证了开发时间,又增加了农家书屋的经济来源。

2.2 实现资源共享,优化图书配置

首先,公共图书馆作为信息和知识的中心,要充分发挥其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带头作用,借助其丰富的书籍和报刊资源,实现与农家书屋的资源共享。长久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虽然很广,但最低也只能到县(市),而涉及不到农村基层的村镇。而大多数城市居民对在这些图书馆中所涉及到的关于“三农”的图书资源又不感兴趣,很少阅读。而对这类书刊最感兴趣的是农村居民,如果把这些图书资源交换到农家书屋当中,就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还能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

其次,地方高校图书馆有很好的书刊流通率,但是在校师生一般多关注实时新闻,对一些过期的政策方面的、娱乐方面的刊物报纸很少有人问津。而农村居民对这类刊物偏好度较高,农家书屋又缺乏资金购买,如果将高校图书馆中此类刊物充实到农家书屋中,使其继续流通,将会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2.3 开展业务培训指导,提高管理员的水平

藏书资源是书屋的运行基础,优秀的管理员是书屋得以维持与持续运行的保障。公共图书馆应该组织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帮助村组委选拔配备“农家书屋”的专职管理员。书屋通过举办培训班或辅导班,使管理人员熟悉书刊报纸的借阅、整理、分类、上架、排架、维护等业务。结业上岗后,要不定期开展评比和检查工作,做好宣传,并对工作成绩较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表彰和物质奖励,以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动作用。

2.4 开展多样的服务活动,提高农家书屋的凝聚力

第一,借助“三下乡”活动,开展送书下乡,使农民不用出门就能了解中央及地方政府关于“三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获取各种致富信息;第二,建立农业技术咨询站。书屋负责联系农业技术专家,不定期的为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形成农家书屋对农民的有效吸引;第三,整理、加工二、三次文献。书屋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记录下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通过对现有的各种信息的整理,把比较分散的、农民所需要的信息集中起来,整理加工成易于被获取的二、三次文献,这样才能为农民有效的获取信息创造有利条件,提高农家书屋的凝聚力。

2.5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提升农民的农家书屋意识

首先,农家书屋是农村为数不多的文化阵地,在解决看书看报难这一问题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地吸引农民主动的参与进来,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创建温馨的阅读环境,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农民的阅读兴趣。其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强化书屋建设的规范性,从农民需求出发,力求提高其对农家书屋的肯定和依赖;协调书屋建设的阶段性与实用性,激发农民主动利用农家书屋的意识。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宏伟工程,与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工作的出发点要始终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中心,科学组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扎扎实实地进行建设,农家书屋必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惠民利国的文化工程。这一工程也必将为党的“十”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出应有的力量,为实现“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问题;对策;北京;农村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正在逐步推进的一个长久战略,而农村地区的新能源建设更是“三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北京市紧抓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的有利时机,投资数十亿元到“三起来”(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工程中,引进、开发、推广了太阳能、沼气、风能等多种适合北京地区的新能源技术。据统计,2008年,北京市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是全国新能源建设的工作典范。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新能源建设的后续管理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学习,认识到完善新能源项目的后续管理,对改善农村能源利用状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确保政府投入实施的各项新能源项目充分发挥长久效益的关键所在。

1新能源项目的后期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北京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广新能源建设,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利用情况有了非常大的进步,普及率逐年上升。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远郊区县约有82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灯,占村庄总数的20.7%,累计约8万盏。每年可节电1 317万mj,节约电费近200万元;同时还有大中型沼气工程53处,总池容达到l.5万m3,供气1.4万户;即将建成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约60处,可满足l.8万户村民炊事用气。

然而,随着各类新能源项目在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推广,其后续管理工作也逐渐显现出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据了解,大部分项目仍然是“重开发,轻管理”,工程方只关注项目的开况,而在设施修建完成之后,忽略了其后续维护工作。很多项目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因缺乏维护、无人看管而效率降低甚至荒废,进一步可能造成整体资源的极大浪费,这实际上违背了使用新能源的根本目的。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北京市农村地区的新能源项目后期维护工作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后期管理维护的服务网络不健全

目前,北京市农村地区新能源建设的后期管理维护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网络。部分地区的新能源工程设备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出现技术问题时出现了权责不明的情况。是由政府负责,村委会负责,还是设备的建造厂商负责,或者由农户自己解决,相关部门没有明确的规定。不少区县也组织了一些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维护的工作,但全市范围内仍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层分级的维护体系和合理的服务网络,各项后期管理所需要的配套设备准备不够充足。在新能源设备设施发生了问题之后,没有合理的机制确保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问题上报并解决。

例如,在“亮起来”工程中,北京市近郊大部分地区都引进了太阳能路灯项目。这个项目耗资很大,每个路灯的价值在1.1万元左右(包括了灯杆、太阳能板、蓄电池)。投入了大量资金来建造的工程,仅因为缺乏合理的后期管理,当开关或者其他零部件损坏就放弃使用,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1.2缺乏有关新能源后期管理维护资金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在新能源上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这些资金大多是用在技术引进、项目开发上,对项目的后期管理维护很少重视。笔者从村委会基层工作人员的描述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乡镇,政府都没有投入专门的、定向的后期维护资金。正因为如此,当很多地方的新能源设施出现故障问题后,村委会没有资金去组织维修,而农户也不愿意自筹资金修缮,部分项目就出现了“一年好、二年差、三年垮”的局面。

对于后期管理的资金问题,一方面是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管理不充分。政府没有对后期维护资金的配置、使用方式、负责部门做出规定,从而使得基层工作人员无奈于没有合适的方式和可依据的政策对新能源进行后期管理。

1.3缺少专职的技术人员

一是缺乏日常的看管、维护员工。很多大型的新能源项目,例如沼气池,需要固定的人员负责看管和定期清扫,才能延长设备设施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设施出现不必要的故障。而目前北京地区很多沼气设备都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二是缺少相关的专业维修人员。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很多问题比一般设备复杂,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而北京市农村地区配备的相关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很多区县存在几个村才有一个沼气技术员。同时,农民普遍欠缺相关知识,不能及时解决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就使得大量沼气池及其他新能源设备“因病报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4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新能源设施设备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最终的服务对象、受益者和最重要的工作支持者都是农户本身。对于北京地区的农户而言,新能源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农户对新能源的绿色环保性、科技性等特征有了基本的了解。然而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主动性却不高,大多数仍处于如果政府提供就接受,而不会自主去购买的状态。农户对“花钱买环保”的态度并不积极。因此,相关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环保意识的培养,解除其可能存在的误区,以加深其对新能源的认识[1]。

2新能源建设后续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备的后期管理与维护体系

政府应该牵头,针对现有的各种新能源项目,根据各区县各自的实际情况和长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尽快建立完善的后期管理与维护服务体系,实现包含新能源项目设计、生产、施工、使用、管理、维修在内的整体服务网络,以推进农村能源的管理标准化、服务专业化,改变项目覆盖面小、组织化程度低的局面。

就此,国家在2007年推出了《全国农村沼气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其中提到了建立乡村服务网点的建设内容、标准和补助标准等等。关于这一点,房山区政府率先做出了创新,到2010年,共建设1个区级服务中心、2个镇级区域服务站、120个村级服务队,形成一个3级实时监控服务网络,实现“管理维护一条线”,同时运用iso9001质量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管理。目前,已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典型示范模式,而这样的服务网络尚未普及到全市的范围内。

2.2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

目前北京市的新能源项目多在各区县农村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农户的收入水平较低,经济承受能力有限。而北京市政府每年在新能源整体上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例如,自2010年1月《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实施后,政府每年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将不低于2亿元[2]。然而,到目前为止,北京市政府对于新能源后期管理与维护的资金投入的重视仍不足,支持力度较小。因此,各级财政应该制定长期规划,合理利用资金,加大对新能源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管理维护的重视,做到“重开发、重维护”,这样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新能源设备设施的后期维护工作中,技术是关键[3]。只有在专业的技术支持下,才能够切实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设备的完好及正常运行。故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能源技术的普及,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实际操作水平和科学理论水平,从根本上改善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情况。

例如,2010年大兴区青云店镇会同区能源办公室组织孝义营、大谷店等村的8名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参加了太阳能利用工专业等级知识培训,学习了有关太阳能公共浴室配备设施的维护、操作,太阳能路灯的安装、日常维修等知识。这样类似的活动都非常实际,能有效提高新能源项目后期管理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2.4引入物业化管理服务的模式

对于部分类别的新能源项目,在其后期的管理维护工作中,可以引入物业化的管理模式,例如沼气池的管理。由于沼气池本身具有物业的属性,其后期管理也符合物业管理的一些特征,目前国内很多省市都开始引入物业管理与服务的模式[4]。沼气物业服务模式是指由政府引导,个人、企业或政府承办,建立沼气服务站或专门的物业服务公司,聘用具有专业资格的员工,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提供全方面的管理、维护服务,并通过对农户定期收缴一定的费用来支持其自身的运营[5]。

这实际上是公益化和市场化的结合。其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沼气池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水平,提升沼气池使用率、保有率,而且可以增加农村的工作岗位,故这一模式是非常可行而有意义的。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对用户物业服务费如何规定,政府对此类物业服务公司提供的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何制定以及优惠幅度等等。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科技意识

政府应该及时加强新能源的宣传教育工作,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使用新能源、维护新能源设备、设施的热情。让绝大部分农户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新能源建设中,而不是单纯得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首先,对于新制定的新能源政策,基层政府机构应该积极向农户宣传,让其了解到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实施步骤;其次,可以用农民通俗易懂的形式,例如张贴宣传画报、组织培训、向农户发放科普资料等多种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环保意识和基础科学知识

3参考文献

[1] 大兴区青云店镇对太阳能公共浴室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eb/ol]. [2010-04-14]. /cxyth/jcssjs/201004/t20100443-246943.html.

[2] 北京市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介绍[eb/ol]. [2007-07-13]. /eijiansuo/" target="_blank" title="">eijing.gov.cn/zhuanti/zwgk/jujp/zdjngc/t796432.htm.

[3] 张明娇.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的探索及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09(11):28-29.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背景;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管理内涵;现状

农业是农村得以发展的根本,提高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有利于农业的合理发展。农业经济既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重视农村经济管理,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内涵

农业经济管理,就是在贯彻落实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多种条件,对市场资源进行再分配,使农业经济发展逐步步入正轨,积极健康发展的管理活动。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相联,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持续性与科学性,农业经济管理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节手段之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信息化与持续化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2.1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认识不足

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求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实现农业经济产业化,将目光放长远,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央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中央相继出台了多部文件,然而,由于部分农民素质不高,对新农村背景下管理农业经济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很好的响应和配合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很多中央文件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执行力较差,部分农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家庭作坊模式,相互竞争激烈,不懂得合作共赢,无法团结在一起共同发展进步,无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最大的一份力量,一定意义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最大化的发挥农业经济的优势,不能很好地将农业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发展方向,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新农村的更好建设。为此,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亟待完善与健全。

2.3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较差

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与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就必然导致了他们执行力较差。农业经济得不到有效管理,单纯依靠农民自己薄弱的力量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3.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农业经济也逐渐转型,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渗入到新农村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注重食品生产是否安全、是否健康。对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也是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商家良心的体现。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3.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的现代化也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之中。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即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经济实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农业经济的生产与管理中运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3.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农业经济也已不是闭门造车,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可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减少走弯路,减少资源的浪费,有利于新农村建设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4总结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现代化科技水平,都有利于弥补与完善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中的缺陷。

作者:张晶 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石人镇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