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分享

时间:2023-10-08 10:25:04

导语:在经济分享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分享

第1篇

最近,创始人切斯基接受了媒体采访,谈到自己的一些创业往事:

问:你有没有觉得自己的想法行不通?

答:有过。我认为创意行不通的时候,就是想出它的时候。我们在想:“为了支付帐单,我们想出这个大点子,它可能只在一个周末管用。”现在还有人在给我们的创意泼冷水。

问:有没有人当着你的面说:“布莱恩,Airbnb真是一个烂点子。”

答:曾经,洛杉矶的一位设计师就这样说过。我清楚记得,当我将想法告诉他时,他说了我永远无法忘记的话:“布莱恩,我希望这不是你唯一在做的事。”

问:什么时候你开始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个大事物中?

答:2008年1-2月,当时有很多普通人使用服务。从这里开始,我们坚信自己的创意能成功了。你唯一需要相信的就是如果你自己喜欢,你足够普通,其它普通人也喜欢。

问:从拥有一个好创意到建立一个好企业,你们是怎么做的?

答:我们见了许多投资人,他们不愿意掏钱,于是我们自己筹钱。我们卖早餐麦片,还干了其它疯狂的事。2009年我们去Y Combinator,当纽约业务开始腾飞时,我们每周都要飞回来。我上门给公寓拍照,将它们放在网上。我住在公寓的客厅里,从一家到另一家,从一条街到另一条街,社区开始不断扩大。人们到访纽约,将理念带回自己的城市。

问:今天,你们可能是Y Combinator上诞生的最著名企业了,格雷汉姆(Paul Graham,Y Combinator的创始人)给了你什么建议?

答:“做那些没有上规模的事”。100人爱你比100万人喜欢你更好。他说,去纽约成立你的公司,不要呆在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纽约。这是我听到的最好建议。

问:“做那些没有上规模的事”,这是什么意思?

答:要创造完美体验,无论如何都要做,然后将体验规模化。每个创造一些东西的企业都只做两件事:一是创造一种体验,二是将它们扩大。我们只关心两件事:体验有多好,我们提供了多少体验。许多人用技术创业时会问:“销售了多少”,然后努力做得更好。

问:最开始人们认为你们的创意愚蠢,大家都警告你说这个创意愚蠢;自从提出创意之后,你们的企业有没有改变过想法?

答:最初它的名字叫“Air Bed & Breakfast(空气床和早餐)”,原本只出租空气床。我们当时认为,大家不想呆在家里,之所以呆在家里是因为它便宜。但这种想法完全错了。人们喜欢家,正因如此大家住在家里。如果大家想住在酒店,那么家就会设计得和酒店一样。

问:我听到大家在说,你们的业务蚕食了酒店业务。你们是不是想淘汰酒店?

答:不是的。我们不会毁灭酒店,除非它拒绝改变。硅谷一直有一种心态:“我赢了,你不必输。”蛋糕会扩大。放眼全球,旅游业和石油业一样庞大。石油业是一个4万亿美元的产业,而旅游业规模介于2万美元至6万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崛起,会有更多的旅游者,单是中国就有3亿人。

问:每个城市规定不同,出境旅游有何困难?

答:全球有3.4万个城市,每个城市都是独特的。影响我们的规定是城市级的规定。

问:现在你们的头等大事是什么?

答:我们的重点是移动,移动,移动,移动。

第2篇

“含羊毛的衣服该如何洗涤”“过敏性鼻炎如何医治”“如何评价嵇康”……下载一个名为“知乎”的App,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提出,其他知晓答案的网友会免费给予解答。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营销”“如何拍摄旅行纪录片”“如何科学制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习计划”……下载一个名为“在行”的App,提出问题,就能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提供在线或者线下的解答与辅导。

这些就是分享经济。如果说几年前,分享经济的概念对于大多数人还十分新鲜,今天,它已经实实在在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文化领域中。 让信息不再凝固闲置

互联网正在让我们与陌生人之间建立起从来没有过的关系,共享资源、分享信息。出行路上与陌生人拼车,家里有闲置的物品租借给有需要的陌生人,假期在另一个城市旅游,租住在别人的家中……

人们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正折射了分享经济在我国的飞速发展。而今年,分享经济也正式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

放眼全球,分享经济也是飞速发展。Uber、Airbnb等分享经济公司强势崛起,英美韩等国也纷纷拥抱分享经济。来自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2015年分享经济在全球的市场交易规模约为8100亿美元,从2014年至2015年,流入分享经济的风险资金规模增长5倍多。

分享经济,简单来讲就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通过互联网这样的社会化平台,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资源优化配置是分享经济的核心,有专家分析,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享经济颠覆了依靠增加新投入刺激经济增长的老路子,结合web2.0分享、互动与平等的特征,分享经济注重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可以充分发挥协同创新的潜力。传统的消费观念正在被改写,从金融租赁、物流运输、教育培训、广告创意到文化传播等领域都刮起了分享经济的旋风,而这也将诞生出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

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松茂看来,分享经济通过观点之间的交锋,许多参与者分享自己的心得,从而反映事情的全貌。共享带动共创,引发了协同创意的实现,智慧不再是凝固的、闲置的,而是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流动能源。 文化领域成为试验田

在文化领域,分享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系列的分享类网站不断涌现。如知识分享领域的知乎、果壳、慕课等,口碑分享领域的豆瓣、大众点评等,旅游经验分享的穷游网、蚂蜂窝等,视频内容分享的优酷土豆等。

“在行”是泛科学知识社区果壳网孵化的主打经验交谈类产品。它被称为知识界的“Uber”,利用认知盈余而产生的智慧共享产品。用户通过“在行”平台搜索“行家”,交付一些费用,线下与行家交流,可以让行家解惑,甚至定制个性化解决方案。“在行”目前拥有8000个行家,每天大概有600对人通过“在行”进行交流。

“过去大家分享的都是实体物品,而‘在行’开始探索虚拟价值的分享经济,我们专注知识和技能的分享。” 果壳网CEO姬十三介绍,“过去的知识分享是不伴随经济活动的,把知识分享和经济活动结合到一起就是分享经济。”姬十三认为,交易双方交易的是虚拟化的价值,不能算作一个标准化的劳动产品。所以,如何把服务过程变得更加标准还需要花时间摸索。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教授田丽分析了文化领域分享经济的三个特点:第一,文化分享的内容不同,它是非标准化的精神产品,体现了信息经济将信息、知识和智力作为资源的特征。第二,分享动机不同。尽管有些类型的分享经济可以为分享人带来经济回报,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从事文化分享的人来说,刺激分享的是参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等精神回报。第三,经济回报方式不同。金融共享、生活服务共享、交通共享、劳动力共享等分享者获取的是经济回报,而文化分享的获益者更多的是分享平台的运营者。 昙花一现还是前景无限

分享经济的模式正在深入人心,为文化共享付费、以交换方式换取文化共享资源的消费方式也正在逐渐养成。那么,文化领域的分享经济前景如何?这一“潜力股”究竟路向何方?

王松茂认为,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这一领域内分享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除此以外,文化分享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与创造力。

当然,文化领域的分享经济仍面临着内容质量、版权保护、社会信任度不足以及盈利模式不明确等问题。田丽分析:“一方面,分享经济迎来政策、资本的风口,文化分享会借势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分享也面临着制度和伦理的反思。精英文化和专业文化受到冲击,网络中知识的专业性、科学性遭到挑战。文化供需与经济利益分割存在不一致,发展文化分享经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知乎从诞生之初就遇到了版权保护的挑战。为了更好地保护版权,1月4日,知乎对外“微信公众号侵权投诉产品”,有效投诉的处理时间由原来人工对接的3天缩短至24小时。有学者分析,只有让原创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知乎这类网站才能有源源不断的优质内容产出,进而挖掘出文化领域中分享经济的巨大潜能。

第3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 校企合作 经济思维

在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中提到:“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在这段政策表述中,政府旨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促进产教融合,同时也鼓励学校按市场需求,结合学校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建设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或经营场所。政策在应然层面上,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职业教育。在实然层面上,由于职业学院和企业两种不同组织的类型,决定了每种组织只能利用有限的优势资源,去做自身最擅长的事情。为了克服这一矛盾,我们需要转换思维,寻求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在校企合作理念中引入“分享经济”思维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分享经济的核心理念是“闲置即浪费,分享产生价值”,其强调的是“使用权”的分享,而非所有权。分享资源是对于用户闲置物品和碎片化时间的剩余价值释放,主要包括闲置物品、闲置资金和闲暇时间。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分享主体也由个体扩展到企业/政府等主体,有学者将个人之间的交换推广至个人或组织之间,将组织与组织间的资源共享也认为是分享经济模式。

基于分享经济的思维方式,我们重新审视现有校企合作的方式。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对这些实训基地有所有权;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职业院校对这些企业具有所有权。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产教深度融合,企业对建立的实训基地的所用权和使用权相统一,职业院校对自办企业有所有权和经营权。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充分挖掘企业内部资源参与职业教育,学校内部资源参与企业的实习实训,但无疑也侵占了这两类组织中最核心的资源去做最擅长事情的机会。

为了解决此问题,将分享经济的思路引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中,会有全新思维。分享将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将组织与组织之间所拥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平台进行分享,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从而拓展校企合作的发展空间,改变校企合作方式和理念。企业未必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公共实训基地,而是通过一定平台,寻找到适合企业的实训基地,节约企业自身资源,重新利用社会有效闲置资源。同样,拥有一定实训基地的企业,可以通过平台,让其他企业或学校进行使用,从而达到分享合作的目的。

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倡“分享经济”的必要性

(一)传统校企合作途径中学校及企业面临的各自困境

一方面,职业院校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配备满足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编制或引进科学而具有实用性的教材,培养或聘请技术娴熟的实训指导老师。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硬件和软件的投入,都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才能保障其建设和运行。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有限的资金资源和教学资源和现实的实训教学需求形成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严重的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大多数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只限于本校学生使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利用率低。还有部分职业院校本身并不具备实训条件,通过模拟来代替“真枪实战”,学生并没有真正获得实训机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都无法得到真正的培养。

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虽然国家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在积极倡导和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合作,但企业投入职业教育的整体意愿不高。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并不是企业不需要职业院校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相反,他们非常需要。但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会产生额外的成本与开支,培养的人才很多时候无法保证留在自己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带来的收益十分有限,会影响企业本身的盈利,又会影响到企业将有限的内部组织资源,投入到最具核心竞争优势中去。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愿和效率并不高。

(二) 分享经济思维下校企合作的益处

第一,扩大供给总量。学校所需要的实训实习场地的供给量扩大。分享经济通过重构无限量的存量资源,转化为能够提供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产品或劳务。例如,分享经济一方面可以提升资源利用率,将闲置资金、资产和认知盈余等资源投入社会消费中,产生了新的价值。另一方面,扩大了供应面,过去生产供给以企业端为主,现在增加了兄弟院校的端供给,大大提升了社会供给总量。

第二,需求侧影响。分享经济有助于降低社会价格总水平,消费者参与分享经济,可以降低消费成本,提升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分享经济平台通过供需方直接对接,免除复杂的手续和中介费用,降低交易成本。分享经济通过提供无限的社会存量供给,扩大消费者可选择空间,实现供需匹配,从而扩大社会总消费需求。企业在寻求为自己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时候,可以通过一定平台,需找适合本员工专业领域的培训学校。同时学校也可以寻找适合与专业相匹配的行业企业,大大节省了为满足需求,校企双方在寻求资源中所浪费的时间和金钱。

第三,分享经济理念下,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可以省钱,一方面可以赚钱;一方面获取他人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自己探索。分享经济实现了高效率,并为合作双方都创造了经济利益。共享平台能够给合作双方提供丰富的社会经验。

三、分享经济视角下重校企合作新路径

(一)以政府为主体搭建资源分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共享经济模式,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供需双方的需求展现得更为精准和具体。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及信息传播方式比较传统的困境,为了解决资源零散的情况,现在搭建了很多职业教育集团,每个职业教育集团中包含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个主体。但在一定区域内,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资源会产生重复,并且又互不交集。如一个企业可以受多个职业教育集团的邀请,参与到多个职业集团当中,这个企业可以享受到与多个学校合作,但众多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资源又不能互相匹配和有效利用。因此迫切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一个众多企业和众多学校都可以充分利用的公共网络平台。

(二)在平台上积累可以共享的资源

在政策《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 》里提到:“基本建成国家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库;基本形成全国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和数字化资源协作共建共享机制,加快提高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全国职业学校协作发展、共享资源和改革创新的能力。”国家通过在政策层面的导向,鼓励职业院校积累数字化资源,这些资源将来都可以成为公共网络平台上,在校企合作中可以共享的资源。

(三)校企双方线下分享的资源途径

第一,人力资源的共享

设立企业专家大讲堂,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邀请实验室专业人员、校友每学期举行两到三次讲座和专题报告,做到及时、深入了解企业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安排。实行学院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互派交流机制,结对开展实验室建设、课程标准制订、合作科研项目等,达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专任教师三年内至少下现场锻炼一次。顶岗锻炼期间,积极参加企业生产,企业人员进入学校承担部分授课任务,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

第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共享

有些职业院校有土地资源与企业共享,企业很愿意与学校合建厂房,进行“工学结合”;有的职业院校,生产设备比企业的还要好,企业非常乐意与学校共享设备;还有的学校拥有经验丰富的教师,能搞科研,帮企业解决生产上一些实际的问题,也受到企业的欢迎。集教学、培训、生产服务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实训场所,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改善了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条件,节约资源,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各职业院校在新的实训基地建设中不需要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间互通有无。实训基地的使用者不局限于学生,可以面向企业提供在职人员的培训、教师的进修以及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培训。加强对实训基地的管理,适当收取费用,支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建设区域共享型实训基地,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和开放办学的优势,服务、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及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成为服务区域中小企业的工艺技术研发中心、社区培训服务中心和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最大限度发挥辐射功能,提高高职院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凌超.“分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路径研究――以在线短租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4(10):36-38

[2]威茨曼.分享经济学[M].林青松译.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

[3]廖丰.“分享经济”在中国 P2P 发芽易生长难[N].京华时报,2014-06-11.

[4]田淑娟.Airbnb 创始人:分享经济模式也适合中国[J].财新网,2013-09-18.

[5]毛向辉.分享经济学――数字媒体时代的新交易规则[J].创新时代,2013(11).

[6]刘泓君.周航的共享经济论:你不必拥有一辆车[DB/OI].极客公园,2014-04-22.

第4篇

十年后的今天,年交易流水达650亿元的1000万“微商”,面临和当年“网商”一样的窘境。23日,由杭州市政府主办,杭州市商务委员会、杭州日报承办的“2015中国(杭州)微商产业博览会”在和平会展中心举行,试图为社交电商的崛起寻找突破口。记者梁应杰

微商究竟能走多远?

展会首日吸引了120多家全国知名的微商团队以及上千名参会者到场,以“微商,社交电商的今天”为主题的论坛获得了数百人的关注。

不久前,浙江赛伯乐创业投资管理公司创始合伙人陈斌去了趟美国硅谷,专程拜访了uber和airbnb两家公司,二者是分享经济的代表。没想到的是,行程最后uber的一位高管拉住他。

“他得知我在杭州服务创业者,主动要求一起做些事。”这个提议让陈斌有些意外,“毕竟我们不是国际型的公司,但也充分说明这家公司对于分享经济的理解。”在他看来,微商得以兴起,基础就是分享经济。

这点也得到微巴技术创始人徐张生的认可,“微商靠分享积累粉丝,将自身的人脉资源转化为销售。但是,由于缺乏约束,去年以来带有传销性质的微商对整个行业破坏很大。”

华艺传媒创始人杜子建将之归于微商暴富以后的乱象,社交电商的出现确实让很多人获得了暴富的机会,不过目前大多数微商仍然没有尊重消费者,“如果是单纯卖货,微商走不远。”

徐张生表示,在经历一段混乱期后,微商应该进入下半场,概括起来是三个词:品牌化、理性化和系统化。

传统零售正在拥抱社交电商

在下半场的竞争中,微商面临的压力更大,因为许多正规军也在涉足社交电商。去年12月,“姚生记”掌门人周学军特地带着团队二次创业,推出了互联网系列子品牌“仁生观”,一枚小小的果仁开始注入了互联网基因。

周学军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做爷爷的人了,“仁生观”就是怀着“做给孙子孙女放心吃的坚果”的理念来做产品,“我们的配料很简单,只有盐,其他的香精、色素、防腐剂统统不要,就还原坚果本来的味道。只在包装袋里做了充氮的保鲜处理,所以保质期非常短,只有三个月。”

第5篇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尽可能减少社会各群体、各阶层之问的冲突,为此有必要建立起让大多数人分享经济成果的制度和社会安排。我们需要建立起促进公平的增长和有利于穷人的增长方式。

但是,经济上的平等不应以破坏产权的方式进行。不平等本身并不是可怕的,它恰恰是为经济行为提供激励动力的关键;但是因为机会不平等而遭遇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不平等,以及太严重的贫富分化,速才是糟糕的。因此要改革经济上的不平等,应当在政治程序上让穷人有发言权。最好的反对不平等的政策,应当针对社会主导群体(所谓的精英力量)的影响力、特权或补贴进行再分配;要建立聆听“草根阶层”声音的渠道并善于聆听;要让政府的行为合乎法律的规定,政府应成为法治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这样就有助于限制精英和政府对于人民的掠夺,让人们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多的平等机会。在促进公平增长和建立有利于穷人的增长的进程中,如下的政策方面尤其值得重视:

首先,注重投资于人的能力。在正式教育中应努力实现机会均等,确保儿童和年轻一代至少掌握参与社会和当今全球经济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世界银行(2007)《发展报告》就强调了对下一代的投资对于经济公平和健康发展的必要性。要注重投资与人的健康。这一领域有两大特点,一是健康投资常常具有溢出效应,因此由公共部门来提供免疫,卫生设施及有关宣传是更合理的;二是灾难性健康保险市场常常失灵,所以最好还是由公共部门来提供普遍的医疗计划。另外,社会保障管理和社会安全网也是对人的能力的投资途径。社会保障针对贫困风险,有助于防止当前的、暂时的不平等(有时候仅仅是因为运气太差)成为宿命而导致未来的不公平;社会安全网主要针对弱势群体,为他们提供一个保险体系,使其可以在生活水平跌落到预定标准以下时,有资格获得国家的某些形式的资助。

其次,通过税收促进公平。良好的税收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动员充足的资金,同时尽可能减少扭曲激励机制和损害增长。因此,最好的做法应当是尽可能避免征收高额的边际税率,而是依赖于广阔的税基;对于资本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应重视对消费征税,而不是征收高额的所得税。同时需要建立高效的税务管理机构,并有效率地开支财政收入。税收的征收和财政开支应当聆听民众的意见,在一个法治框架下进行,这既符合公共选择,也能赢得公民的信任和合作态度。

再次,保障权利以及获取辅助要素机会的平等。如果人们在发展能力方面的投资得不到公正的回报,个人权利得不到平等的保护,无法平等地获取辅要素,那么即使发展人的能力也无法扩大机会。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促进司法体系的公平,建立清廉公正的执法队伍;也有必要促进基础设施享有机会的平等――为了促进此类公平,基础设施服务的价格应尽量放在可以为贫穷人口和贫困地区人口服务的水平上,同时也要加强对服务提供者(可以是公立或私立)的问责性,增加收益者的发言权,以加强行业治理。

第6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内涵;特征;发展建议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提“发展分享经济”,标志着分享经济正式列入党和国家战略规划。2016年全国“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分享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富裕起来。”《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6》指出,2015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约为19560亿元。预计未来五年分享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在40%左右,到2020年分享经济规模占GDP比重将达到10%以上。让分享经济助力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促进新经济发展,已越来越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与行动。为此,笔者通过走访企业、查阅资料、专家咨询等,就江北区加快发展分享经济提出意见建议。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一)内涵。“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也称之为点对点经济(Peer to peer economy)、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最早起源于美国,是指供需双方依托于移动互联网分享平台,将闲置资源的提供者与需求者进行匹配,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分享经济由于能降低供需双方的搜寻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便捷性,因而得到迅速发展。

(二)特征。一是技术特征:互联网尤及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提供即时、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信息服务和信用保障,供给方与需求方可以迅速建立联系。二是主体特征:普通个体只要拥有一定的资源和一技之长,就能方便地参与到分享经济中来,参与者往往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个体潜能与价值得到最大发挥。三是客体特征:,分享经济将闲置与浪费的资源通过网络整合起来,让其发挥最大效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四是行为特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使用但不拥有,分享替代私有。五是效果特征:以快速、便捷、低成本、多样化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用户评价会对其他消费者的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推动平台与供给方努力改进服务。六是文化特征:较好地满足了人性中固有的社会化交往、分享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也顺应了当前人类环保意识的觉醒。

二、江北区发展分享经济的有利条件与薄弱环节

(一)有利条件。一是有足够多需求没有被现有服务体系充分满足。2015年全区GDP687.3亿元,同比增12.3%,居主城九区第1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267元,增长8.2%。但不相匹配的是,社零总额增幅低于全市增幅。城乡居民“衣、食、住”的传统消费占比不断下滑,5大主力百货零售额12.8亿元,比上年下降4.8%。这说明我区现有服务体系已不能充分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要用传统的方法实现未被满足的刚性需求已不现实,而发展分享经济正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发展动力转换的关键。二是有足够多存量服务能力没有被充分挖掘使用。目前网上购物成为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方式,电子商务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消费市场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我区创立网商产业园时间不长,入驻电商企业多数属于创业起步阶段,达到限上标准的企业寥寥无几,线上交易不够活跃,还有相当多的存量服务能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分享经济发展空间巨大。三是有良好机制和系统保证匹配需求和服务能力。近年来,我区零售、餐饮等商贸流通企业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整体销售。在网商产业园的带动下,2015年限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互联网零售额为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6.0%;在279家限上商贸企业中,互联网零售额5.4亿元,增长63.0%。因此我区应继续以现有的良好体制机制为基础,加大力度建构分享经济的机制和系统,引导以互联网消费为特征的分享经济集聚发展。四是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有力保证。2009年,区政府投入50万元完成了联合征信系统二级平台的建设,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信息征集与运用的分享网络。目前,企业信用信息征集面已基本覆盖了全区重要职能部门及司法、公用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分享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薄弱环节。一是观念认识不到位,存在三个层面误区。政府对分享经济认识不深,认为存在安全、信用、税收等隐患,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直接封杀或者间接阻碍的管理方式,比如上海,导致分享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的现状。企业对分享经济适应不足,仍然执着于传统行业和经营管理模式,对分享经济敏感度不高甚至抵制,如果不能变革,利润率将受到显著影响,甚至可能会被淘汰。个体对分享经济参与不够,人们对分享经济的概念不清,认为是对传统行业的颠覆,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平,其不安全性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无序,这些误区阻碍了人们对分享经济的参与热情,影响了分享经济的蓬勃发展。二是政府治理模式陈旧,监管体系亟待重构。分享经济粉碎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具有典型的网络化、跨区域、跨行业等特征,快速发展的实践使得许多制度变得越来越不适应。其全民参与的商业模式,使得政府的监管对象变得无限庞大,监管内容快速增长,需要不断调整监管模式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环境。分享经济涉及信用、税收、保险、执照与认证,以及政府如何操作等各个方面问题,政府需要时间去思考和调整原有的治理模式。三是分享经济平台缺乏,闲置资源流动不够。我区城市化程度高,有大量的分享服务基础设施,人口的大量集中与流动,创造了大量闲置供应以及涨落明显的潮汐需求,这为分享资源和服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却缺乏对分享经济平台的打造和整合。一个平台用户的流量是关键,当供给方与需求方足蚨嗟氖焙颍需求和供给也就越能及时匹配,也就越能促成分享行为。我区的分享经济目前还处于自发形成、一盘散沙的状态,优质平台很少,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找不到出路,不能得到充分流动,资源价值未能最大化。

三、江北区加快发展分享经济的几点建议

(一)贯彻共享发展理念,营造分享经济氛围。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区委、区政府要尽快将分享经济发展纳入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牵头抓总部门,形成一条类似于我区新型金融、专业服务、信息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口岸经济“六个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的工作机制和路线图。二是培育分享产业。企业始终是发展分享经济的主体。要借助江北区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战略优势,制定一些优惠的发展政策和帮扶措施,引进和培育一批分享企业,打造一个新兴的分享经济产业集群。同时,借助政府财政和各类基金项目,为分享经济平台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率先垂范,将分享经济纳入政府采购范畴,使用分享经济平台选择差旅住宿和交通方案企业。三是鼓励全民参与。分享经济使得“占有但不拥有、使用但不购买”新消费观念和模式逐步盛行,这种绿色消费的模式更少资源消耗而满足更多人群需求,必将极大促进社会绿色发展。为此,普及分享经济理念,助力“绿色消费”,需更多民众了解分享经济的益处,主动投入其中。要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手机、电视、广播、报纸等渠道,在全区范围内倡导分享消费理念,让社会公众知晓分享经济的价值,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构建新型监管模式,完善相应体制机制。监管是分享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对企业监管。网络安全是政府支持分享经济创新过程中最大挑战,平台和网络安全环节的弱点将会威胁商业模式和信息安全。Uber就一直因掌控用户的隐私数据而备受争议。大数据时代,政府需要重点加强对这类大量收集、存储和使用用户信息的企业的监管,通过严格的安全标准和等级保护,保障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二是对平台监管。分享经济下,最有流通价值的不是货币而是“信用”。分享经济企业是建立在一个P2P的平台上,平台上的服务供应方个人以独立承包商身份向需求方提供服务,平台收取服务佣金。除了引导平台方的自律监管之外,政府可以建立监督机制,通过建立科学的平台责任制度,制定平台中的准入制度、信用评价制度、依法纳税制度等,实现安全、可信、公平竞争的监管目标。三是探索合作监管。分享经济模式是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以Uber为例,利用经济活动中收集的信息,可以研究人们的移动规律、哪些社区联系更紧密、人们最爱去的周末聚会地点等,未来甚至可以通过Uber,实时监控城市空气质量、气温、风速和污染情况。Uber在纽约与政府合作,通过披露其收集的交通信息,供政府进行全面的城市交通研究。政府探索与分享经济平台的合作之道,利用其数据收集和开发利用能力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以此实现更好的城市管理与服务。

(三)打造本土化优质平台,发展特色分享经济。一是打造旅游分享经济平台。国内目前旅游业分享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以分享个人闲置房源切入旅游行业即所谓的非标准住宿产品,如途家、小猪短租等;以分享个人闲置车辆切入旅游行业,如Uber、筷子旅行等;以分享个人闲置时间切入旅游行业即所谓的私人导游,如丸子地球、哈达旅行等。应鼓励我区因地制宜,建设本土化的旅游分享经济平台,打通“需求―产品―交易―服务―分享”整个旅行闭环,培育市场主体,并加强行业自律。二是打造社区分享经济平台。我区应打造包含线下电商、物流配送、社区服务分享和社区“内社交”整合的分享经济平台,将类似“京东、顺丰、58、微信”融合在一个社区环境内,将真正意义上的O2O发挥到极致,有效降低渠道成本、人力成本与资源浪费,将社区居民利益最大化。把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源纳入平台后点对点推送,“一方有求,八方支援”,让社区本身几乎无需借助外部中介平台进行内部供求,如鼓励男性卖掉更新换代的电子产品,女性卖掉冲动买下的衣服鞋子和化妆品等,家庭卖掉不再需要的婴儿车、玩具等。三是打造物流分享经济平台。物流业中存在较多资源过剩现象,可以通过打造分割、整合、开放、众包等分享经济平台重新利用这些过剩产能。分割平台,是将已有的物流资源分割成更小部分,以便与用户的真正需求相匹配,如招商陆凯,针对客户企业的“逶耸浼巴信汤朔盐侍猓专门为客户提供托盘的交换租赁、循环共用等服务。整合平台,如云鸟配送、货车帮等,通过整合闲散的货运车辆,在平台以公开竞价招投标的方式,为货主企业提供专业的配送解决方案。开放平台,如顺丰,为客户企业搭建了可接入的分享性信息平台,为客户提供速递业务和仓储业务的接入,客户或者第三方软件供应商可以与顺丰的信息系统进行对接,从而打通信息流,实现物流供链的一体化。众包平台,如人人快递、达达等,通过让大众根据自身的时间、行程等情况,下载相关APP进行接单,配送“顺路”的快件,赚取快递费,而寄件人则用普通快递的价格实现货物的快速送达。四是打造企业分享经济平台。分享经济平台解决生产的供需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企业不再独立生产,而是以闲置生产能力的分享实现协作生产。生产能力分享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不同企业闲置的生产能力整合,进行业务协作与众包生产,实现产品的需求方和生产的供应方最有效对接的新型生产模式。生产能力的整合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按照客户需求的定制化服务变得更加容易。如,淘工厂主要为淘宝上的卖家提品生产服务,利用各工厂的空闲档期实现整合协作生产,更好地满足淘宝卖家的特定需求;沈阳机床厂“i5智能化数控系统”,通过互联网平台,通过智能机床将其运作状态整合,实现机床闲置时间的分享,满足不同客户的生产需求,连接智能机床的i平台就是其自建的分享平台。五是打造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目前主要有P2P网贷和网络众筹两种形式。P2P网贷又称为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借贷双方提供信息的交流、身份认定以及与促成交易有关的各种服务,从而使借贷双方直接达成交易。网络众筹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为筹款项目的发起者和支持者双方之间提供信息和交流、审查以及项目达成所必须的相关服务,以实现项目所需资金的募集。分享金融服务近年来发展较快,同时服务不规范、监管不到位以及问题平台较多等问题也日益突出。我区要在深谙金融行业大洗牌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方面鼓励金融分享经济平台的发展,一方面加强监管,将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业务违规的、实力薄弱的平台淘汰出局,进一步细化政策,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强化对平台的监管。

第7篇

一、现代人力资本思想

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他在《理想国》中论述了教育和训练的经济价位,认为可以通过从教育来发展人的先天能力。人力资本本质上是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并非一开始就是人力资本,它只有在知识、技术、信息与劳动力相分离后,能够成为商品参加市场交换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人力资本。知识、技术、信息成为独立的商品参与市场交易在物质经济时代已经发生,但只有在知识经济时代,整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与交换才围绕知识展开,知识、技术、信息的交易占据整个交易的主导地位,而且逐步替代非人力资本成为最稀缺的重要资源。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劳动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人与人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别,而无质的区别。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尤其是高级劳动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通过“干中学”等投资获得。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相适应,知识、技术、信息的稀缺占据主导地位,高级劳动力已成为投资的产物。这样,劳动力所有者必然要提出分享经济剩余的要求,而且随着产权制度的演变和各项科技的发展,劳动力所有者开始分享经济剩余。

目前关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其代表人物是舒尔茨;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其代表人物是贝克尔,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该观点以李忠民为代表,该定义突出人力资本内生的抽象性的一面,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应和非人力资本一样分享收益。”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外因论、描述性的定义,而李忠民的定义则是内因论、抽象性的定义,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资本”。为此,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指凝结存人体的体力和智力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价值的总和。具体来讲,其价值形态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营养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而且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一样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人力资本可以而且应该与非人力资本一道分享企业的经济剩余。

二、我国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现实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行政干预明显

首先,国有股股东在股权结构中占压倒性多数。据1999年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60%-70%,个人流通股为第三大股,占近30%,机构投资者占50%,而且,国有企业国家股股份的流通性很差,只有面向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发行的流通股(占30%-40%),可以在市场上直接流通。股份流通性的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公司治理效果。在国家高度控股下,中小股东几乎没有监督企业的积极性,他们更热衷于在资本市场进行短期投资,中小股东的股东职能形同虚设。对于占绝对控股地位的国有股东而言,部分国有法人企业还能够发挥一些股东职能,国家股东依然按照行政审批方式行使股东职能。股权结构、股份流动性和股东职能的履行情况都说明我国国有企业股东及股东大会很难发挥真正的职能。

其次,由于我国国有企业股权主要集中于国家,因此,无论从董事会成员来源、结构,还是任命方式都受到国家的强控制。据邹东涛等人对我国30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调查数据,在董事会成员来源和构成中,国有股推荐比重占79.6%,法人股推荐占17.3%,个人股推荐占3.1%。而且,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成员的董事任命方式依然是行政任命为主。同样的调查显示:在董事会人选任命方式中,由政府或者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的比重高达66.7%;由政府提名,股东大会任命的占6.7%;由股东大会提名,政府任命的占3.30o;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任命的仅占13.3%。这样,由政府任命的比重高达70%,而由股东大会任命的仅占20%。更严重的是,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我国国有企业的董事会决议需要作为股东的政府批准才能实施。这说明,我国的国有企业政府行政控制比较严重。

(二)人力资本市场缺乏声誉机制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是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人力资本流动还受到限制,它的供给和需求还不平衡,给它的增值带来了困难,从而不利于对人力资本的定价。人力资本定价是人力资本参与收益分配的前提,关系到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顺利进行。在现有的市场上,市场机制的调节价格的能力还不强,人力资本的供求双方的协调能力还有待加强。我国目前的工资形式基本上表现为事业单位的行政性统配工资和企业单方面规定工资,既否定了供求双方在人力资本价格形成中的权力,又否定了用人单位的还价自和人力资本供给主体的报价自,同时又否定了市场在人力资本价格形成中的作用,因而是非市场行为。

根据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传递理论,市场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完善的人力资本市场本身是一种声誉机制,它可以向社会传递市场中的人力资本的各种信息,以防止人力资本所有者对其“创新能力”的滥用。但是由于我国人力资本市场尚未完善,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旦与企业签订合约,其收入基本上就为该合约收入,人力资本所有者“跳槽”的频率相对较低,这就意味着在人力资本在市场中参与的博弈是很有限的,根据声誉机制的形成机理,博弈越不充分,声誉发挥的作用就越有限,良好声誉的建立与维护需要在无限博弈中进行。所以,在目前我国人力资本市场尚未完善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声誉机制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三、完善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企业人力资本所有权,加强人力资本产权激励

人力资本产权是指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力的总称,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力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黄乾,2000)。人力资本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人力资本与其载体天然不可分,离开了人力资本承载者本身,知识、技能、经验、健康无从谈起。因此,只有人力资本承载者才有可能拥有其产权。

人力资本信号传递作用的不断加强使得其拥有了参与企业契约谈判的资本,虽然有些学者认为,物质财富是实实在在的,具有信号传递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力资本就不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只是他的这种作用相对较弱而已。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本的信号特征会不断加强,其信号传递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人力资本信号传递与其获得企业所有权的比例正相关(陈琨等,2004),如果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能够被财务资本所有者所认可的有关其具有经营能力的信号时,他也就拥有了参与企业契约谈判的资本。因此,把产权归属于人力资本承载者将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如果不充分重视人力资本承载者应有的经济利益,人力资本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人力资本受到限制或侵害时,承载者可以使它的经济利用价值顿时一落千丈,同时,人力资本难以准确度量,会导致“逆向选择”行为。所以必须将人力资本产权赋予人力资本所有者,与财务资本所有者一样,人力资本也必须分享企业的剩余,实现人力资本的产权激励。

为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保证人力资本所有者的人力资本产权地位:一是在法律上确认人力资本产权属于人力资本载体;二是完善人力资本流动、人力资本使用方面的制度,包括劳动报酬、人员招聘、选拔、晋升、调动、解雇解聘等方面的法规;三是在《公司法》、《劳动法》等中约定公司的整体行为,建立交易主体的约束机制,减少交易双方损害对方权益的行为;四是提高人力资本产权的法律地位,使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同样的权力,形成人力资本所有者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均衡的谈判力。

(二)强化人力资本市场定价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力资本定价制度带有较强的行政干预色彩,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定价。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的科研人才市场和经理人市场,以人力资本的市场价值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一方面,发挥人力资本价格的市场调节机制。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作为需求方可以根据人力资本的供求状况、经营水平和发展趋势、工资支付能力、国家工资政策、同行业其他企业工资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自己的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所有者作为供给方可以根据自身人力资本存量、供求状况等形成预期工资水平。然后,供求双方在各自预期工资水平基础上再进行平等协商达成共识。供求双方都接受的价格才符合人力资本本身的价值,这种价格的制定也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期,我们认为实行市场定价与行政定价相结合是行之有效的选择。这样可以实现市场定价与行政定价的互补效应与替代效应。

第8篇

一、互联网+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业内专家表示,作为交易平台,互联网已成为分销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而作为工作平台,互联网对企业的服务支撑逐步渗透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了传统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加快创新发展,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及应用发展势头强劲,并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为顺应当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企业应该加强对互联网+经济人才的培养、保留,也是当前企业应该考虑的重点。

二、转型的方向、具体措施

(一)加强人才引进,保留人才

实现人才选拨的完善性在互联网+下人才选拨是十分重要的,企业需要实现人才选拨的趣味化,将人才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互联网+”人才甄选流程中应用到的评估工具(或方法)包括在线标准化测评工具、基于在线测评结果的潜力评估报告、结构化面试和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面试、360度多角度评估等,这些工具(或方法)分别被赋予不同的使命,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选拔测评中心,以对人才“问、闻、望、切”。除此之外,在人才选拨方面,还需要多角度的进行完善,并非仅仅局限在学历方面,还要实现其多元化,比如像职业技能水平、人际关系、思考模式、情感情绪等,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利用想用的测评工具进行评估。

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并提供丰富的资源共享平台和条件,为企业招聘带来了更多便利,但同时挑战并存。

一方面,人才的找寻更便利。人才可谓是无处不在,人才和企业链接的渠道也更加丰富多样,早已不限于招聘网站、招聘会等传统渠道,在社交网络、新媒体、各种圈子、社群等等都能遇见。但另一方面,企业争夺人才也更加激烈。因为信息的高度共享,人才对企业的挑选、判断,机会也越来越多。如果企业还沉浸在过往所谓渠道方式的经验中不能自拔、不突破、不创新,不形成一套优势成熟招聘用人思路,对优秀人才的及时引进及保留,那么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将变得愈发困难,这无疑会掣肘企业的发展。在“互联网+”共享经济时代人才培养与保留,详细方式如下所述:

第一,狠抓企业内功。在企业管理、人才激励、职业通路、优秀文化打造、工作氛围、团队合作、职业培训、福利保障等诸多方面,企业要狠练内功。筑巢引凤,筑窝抓鸡。企业需要在人才吸引力、保留力、发展力三力上持续狠下功夫,这个伴随企业成长的整个生命周期。

第二,甄选快,决策快。这是一个抢人的时代,是人才,就意味着有无数机会等待他,诱惑他,慢一步,迟一程。因此,企业要构建人才素质模型,精准挑选人才;建立精准评估体系,提高甄选和决策录用效率,第一时间确定意向,通知录用,避免冗长低效的面试流程,尤其对于现在的“速时主义”人群,没人愿意陪你长时间的面试、等待下去。

第三,预判需求,建立圈层,做足储备。如前述,人才都有其所在的圈子,企业招人要打入圈子招聘,事半功倍。而招聘战略必须时刻和公司战略同步,这就要求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战略规划有透彻清晰的把握,提前构建人力规划,做足人才储备。做到手有存粮,才能足够应对人才短缺。

第四,快速建立能征善战的招聘团队。在企业成立之初,这个团队就是首要重拳打造的。这样,才能保证急需岗位,团队作战,提高招聘效率,储备及规划岗位,持续招聘,储备人才。对于招聘人才的人才队伍打造,不容忽视。

第五,精准把握需求。企业容易犯的错误是需求不准,将牵连到一系列不知道人才画像的情况下,凭感觉找人,选人准确率不高,这是其一;其二,人才需求不准,导致不能很好定位渠道,招聘效率太低;其三,带来评估标准不一,导致甄选效率低,出现优秀人才遇见了也抓不住的情况,浪费机会成本。

第六,准确背景调查。很多企业不重视背景调查,实际上背景调查至关重要。一个人的表现,仅靠面试阶段,最高能评估准确70%左右,这已是行业很高的水准,但真实评价一个人,往往在其之前工作履历中,是如实自然显现的。背调不建议由应试者提供人员,这样的往往因为熟识有失偏颇,需要找到既往经历中是否有熟悉的朋友,朋友给的意见一般是更具参考性,另外重要岗位可以寻求专业背调公司进行,效果很好。

(二)全面掌控?D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第一,争取面向“新思路 新机遇 新突破”为主题,探讨人才战略理念、模式、发展方式的转变,共同分享人才管理的最新观点与成果。

第二,创新发展是分享经济的根本动力。分享经济是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应用而兴起的,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源的使用而非拥有为产权基础,通过以租代买等模式创新,实现互通有无、人人参与、协同消费,充分利用知识资产与闲置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

(三)实现绩效薪酬的变革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下,企业需要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遵循基本的原则与基础,制定切实有效的绩效薪酬制度,其中企业需要对当前绩效薪酬的缺陷加以分析,并且也要加强对绩效薪酬的认识与了解,可以将马斯洛需求理论等融入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将其与工资挂钩,这样才能实现人才战略转型的科学性。

(四)制定人才战略转型协调管理制度

第9篇

关键词:分享经济;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性

一、国内外分享经济概览

早期,分享经济以“协同消费”或“合作式消费”为人所知,最早出现于1978年的《美国行为科学家》杂志上,而其背后的经济理念在于“人们需要的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非产品本身,即使用所有权,而不占有所有权”,这种经济模式被称为“协同消费”,并列为未来影响世界的十大理念之一。

Benita Matofska女士对分享经济做出了如下定义,分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即P2P模式,也称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它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

随着国际市场上房屋共享服务Airbnb估值超过10亿美金、汽车共享服务Zipcar等提供租赁服务的公司在纳斯达克陆续上市,分享经济即“协同消费”为众人所知,得到业界和学术界各方的关注,并且“协同消费”的风潮也由国际市场吹入了国内市场,滋生了不少借鉴国外经验而兼有中国市场特色的提供各类租赁服务的企业。日前,国内提供专车服务的企业有滴滴专车、一号专车、易到用车、Uber等等,有关“专车”是否为“黑车”也引发舆论热评,最终交通部表态:“‘专车’服务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具有积极作用。各类‘专车’软件公司应当遵循运输市场规则,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让使用‘专车’服务的乘客更加安心,放心出行”,这意味着国内专车服务叫停社会化运营,其构成中很大部分是租赁体系内的车辆,排除了有“违法”风险的私家车。那么,争论的新一番焦点就集中于“法律”和“经济”,那么到底是选择保守稳定出租车市场,维护消费者消费权益还是打开共享经济社会化运营大门,加强管制,最大化利用社会闲置资源重新整合再分配,关键看时势。

二、分享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存在足够量的有待提升使用价值的资源――社会闲置资源

所谓社会闲置资源是指暂时没有使用起来的对象,如空余时间、空闲资产、名称、边角余料、废物垃圾等。此类事物都处于闲置状态,对人们没有产生效用,其使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闲置的原因在于社会闲置资源的价值没有被认知,其利用价值达不到商业化要求,人们习惯忽视闲置资源而非另寻门道重新整合分配利用。

分享经济对社会第三、四产业的主要行业有一定冲击,尤以对服务业冲击最大,目前分享经济风入国内后,首先异军突起的是“滴滴专车”“易到用车”等专车服务提供商,其次是“途家”“小猪短租”等提供短租房、日租房住宿服务的在线交易平台,还有在城市间“人人快递”“跑腿帮”利用个人空余时间提供同城快递的服务平台。分享经济理念的深刻性,在于它深深触及了财产权、财富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在分享经济里,人们支付购买的不再是商品本身,而仅仅是一次性的使用价值,用更加低廉的价格满足个人需求,虽然此种模式无法涉及全部商品,但却能对社会闲置资源重新整合再分配。目前,全球已有100万人通过Airbnb将自己的房子分享出去,这些房东遍布190个国家近3.4万个城市,有超过2000万人成为住客,2014年的夏天,通过Airbnb订房的人数,单晚最高超过了40万人。Task Rabbit利用“点对点”的劳动力雇佣模式曾在美国失业群体增长的市场环境中运转优良,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达成交易关系,利用空余时间做活动打杂跑腿等工作,甚至企业也开始雇佣跑腿工来完成重复性高专业性低的简单工作以降低人力成本。

只有当社会上存在一定量的社会闲置资源时,资源的所有权拥有者赞成并支持P2P模式时,分享经济的大门才算是真正叩响了。

(二)交易支付第三方平台――信用体系

《经济学人》曾评论在15年前,分享经济的发展过程有点像网络购物,起初,人们对网络购物的安全性存在质疑,但当人们成功在Amazon上买到称心如意的东西后,他们就觉得网络购物的安全性是可以信赖的。马云曾说:“我高兴的是571亿,几亿笔交易背后意味着信任。然而一开始淘宝网面临的质疑也是铺天盖地的,辛苦难以言表。

Airbnb一开始花了2年多时间重点培养种子房东和市场,尤其是短租市场,并设立淘汰机制过滤优质房东和房客,这一淘汰机制基于信用体系。所以,在网络购物领域,陌生人之间相互交易,需要的是一整套有效可控机制包括支付、评价、客服、沟通等。“每次预定的信息――预约、支付、房东与客人之间的沟通,以及评价――都在Airbnb的平台上,公司能够完整追踪每一单交易”。在中国国内,作为Airbnb的模仿者“爱日租”却忽视了种子用户的培养、信用体系的建立以及法律风险的规避等等最终导致失败。

国外在线交易系统已经成熟,直接与信用卡挂钩,最终找到真实用户,但是国内消费者的信任感普遍偏低,所以在移植过程中,第三方需要做到对房东和房客双方的保障。为此,小猪短租设立《房客体验保障计划》以及《个人房东财产保障暂行方案》规定赔偿方案,以保障房东和房客的利益。

(三)有交易需求和支付经济能力的交易双方――人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人是分享经济的核心,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可以是个人、社团、企业、组织、联盟等任何一个可以深入高效参与分享的组织形态。分享经济的参与者向这个分享系统贡献,并从中获益。在这个系统中,人权受到尊重并被保护。人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也是创造者、协作者、生产者、合作生产者、分配者和再分配者。在分享经济的商业模式中,企业主、雇员和消费者都得到充分重视,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受到尊重并被融入到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去。”

分享经济不将所有权纳入考量范围内,只是专注对社会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释放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潜力,使得社会闲置资源的所有权拥有者与社会闲置资源的利用者实现“双赢”。即在有交易需求,需要相关产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时,需求方从闲置资源供应方处“租赁”以满足个人需求,实现P2P的交易,避开所有权的争夺,只谈使用价值。

只有当市场上存在有交易需求的供应方和有支付经济能力的需求方时,分享经济的供求双方才会一拍即合,所以交易过程中“以人为本”的观念需要渗透到分享经济的各个环节:“第一,提供有使用价值“物有所值”的东西;第二,交易过程尽量简化;第三,必须有趣。”

(四)强大的信息技术做背后支撑――社会化媒体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在分享经济中,信息和知识是开放的、可分享的、易获取的。而良好的、开放的交流沟通方式是知识和信息流动的关键,是分享经济系统高效、可持续运转的核心,技术和社会网络促进沟通和知识分享”。

一开始,Airbnb在历时2年培养种子用户的过程中,发现每个能提供房源的房东都有着自己的社区关系和社交关系,而在出租房子时也会更多依托口碑传播在亲戚好友圈中扩散开来,房东倾向于将房子租给自己熟知的人而非陌生人。但由于强大的信息技术作背后支撑将本地化分享经济推向社会化分享经济,由超一线大城市为试水先驱逐渐向一二三线城市开枝散叶,使其拥有共同竞争的机会,分享经济也对提升城镇化水平造成一定影响。当然,并非所有分享经济都具有跨区域大规模整合的复制性,诸如人人快递、跑腿帮、友友租车等分享经济业务对时间限制要求高的业务可以与社区经济业务结合,依赖社区媒体,深耕社区用户。

“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了诸如云计算这样的技术一个重新解读从‘分享’到‘分享经济’的机会”。云技术把同类资源汇聚一地 ,用户按需索取相应资源并为之付费,用完后资源归档重复利用,不断获取经济收益,实现良性循环,给“分享经济”以有力支点。

国外与分享经济对接的社会化媒体有Facebook账号,LinkedIn账号、谷歌账号、学校edu账号及身份证账号验证等,其背后是一整套的信用体系,国内与分享经济对接的社会化媒体有新浪微博、微信、腾讯微博等,但其背后的制约力度还是无法媲美直接绑定信用体系,仍需突破改进。

三、分享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一)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分享经济的实践者Benita Matofska女士曾评论道:“在分享经济中,法律的制定机制是民主的、公开的、公平参与的。规则、政策、法律和标准通过民主的系统制定。这个民主的系统最大程度上鼓励各个阶层的参与者参与民主政治。法律和行政政策支持并鼓励居民间、企业间的分享行为,如汽车分享、P2P借贷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源分享。法律、政策、社会结构、基础设施形成一个以保险、信任、社会评分、声誉资产为基础的庞大体系”。而在中国社会经济背景下,民主系统决策分享经济保障基础还有待考量,法律和监管落后于业务发展,如何争取官方力量的政策法规倾斜成为必经之道。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传播的S形曲线”是指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呈现“S”形曲线,开头人数少,扩散过程很慢,但当人数增加到居民的10%~25%时会突然增快呈曲线上升。分享经济着实是互联网思维下借力“分享”创新的新模式,虽然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却注定是曲折的。日前北京按照《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北京市汽车租赁经营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用于租赁的车辆应当由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且经过车辆备案才可提供专车服务,“私家车”只有通过车辆备案才算洗清“黑车”之名。在中国作为新事物的分享经济,要迈向“S”形发展曲线,仍需突破重重,一旦突破,就能实现更长尾的供给。

(二)养成“分享”消费习惯

艾瑞咨询认为:“完全的分享经济是建立在高度发展成熟的经济社会体系之上的经济形态,有两点要求:一是处于分享经济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道德素养或经过良好的‘分享’习惯的培养;二是人类通过信息系统已经建立了可靠、可追溯的数据闭环,并借助跨行业的数据互通,构建了强大的信用体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基于有效数据而实现基于理性的相互信任。”

德国汉诺威信息与通讯技术博览会负责人弗兰克・玻尔施曼说:“当分享成为一种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方式时,‘使用’将代替‘占有’,‘消费者’将变成‘使用者’或‘分享者’。”在巴黎伦敦两地举办的LeWeb大会的联合创始人企业家卢瓦克・勒・默尔曾说:“我喜欢将他们成为数字嬉皮。拥有一辆车并不算酷,借来一辆车才算时髦。”在千禧一代的价值观中‘占有’不再是唯一的价值准则,互联网思维中的‘分享’则逐渐崭露头角,并且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社区邻里关系、追求节约型和谐社会的巨大市场中,分享经济有着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挖掘真实市场需求

分享经济的发展初期,以“租赁”服务为特点的方式方法确实在一定意义上动摇了酒店、汽车以及出租车服务等传统行业的经济地位,但是从长远来看,分享经济这种P2P的新模式究竟将在多大程度上颠覆传统行业,尚不明晰。分享经济现在面临的威胁来自四面八方,传统行业的联合抗议封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渐行渐远,税务机关对初创企业收入部分的虎视眈眈,分享经济现处于势单力薄的境况。

“有求有应”的最佳收场并非那么容易,对这类服务的真实市场估计也存在争议。Airbnb的一位租房房东表示来到她家里的租客主要是国际旅行者,他们希望获得一种真正的、而非观光客的经历。他们希望知道在旧金山生活是何种感觉,喜欢坐着巴士观光,他们最希望的是住宿比传统酒店便宜。Priceonomics的一项研究表示,在美国大多数主要城市里,Airbnb的公寓价格平均要比酒店便宜21%,庞大的吸引力会让越来越多的房主开始乐意在线出租自己的房子,这意味着租客们需要在海量的租房信息中筛选自己心仪的房子,当Airbnb培养了种子用户和种子房东后,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口碑营销也成为可持续性挖掘真实市场需求的一种方法。但对其他利用同样原理照搬照抄的跟风企业来讲,比如经营园艺工具和自行车出租业务是否具有能力简化繁复的交易过程成为用户选择分享经济的首要因素,因为传统租赁业务已经将最简便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分享经济的优势要如何体现”这一问 题成为挖掘真实市场需求的拦路虎。

(四)注重“分享”文化的多样性

分享经济模式的多元化,源自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不同,社会经济领域的分享消费趋势就有所区别。交通孕育私家车分享、旅游孕育住宿地分享、城市功能分区孕育停车位分享,“DIY”文化孕育家庭工具分享,“绿色出行”孕育自行车分享,“健康环保”孕育本地种植分享,“量力消费”孕育服饰品分享,“美食文化”孕育食物分享。

资深互联网趋势观察者提姆・赖利曾评论道:“传统租赁与分享经济式的租赁,将不可避免地相互融合。”出租自行车、“拼小饭桌”等传统租赁形式早已存在,但如今分享经济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文化”氛围。人是情感动物,不喜冰冷“有距离感”的东西,更趋向接近与自己发生情感交流磨合的东西。就像美国拼车服务商Lyft的广告语一样“你的朋友有辆车”,每一次交易对象都是独具特色的个性体,而每一次交易就是一次社交行为。Lyft的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洛根・格林曾说:“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每个人都在更努力地工作,而科技到目前为止使个体之间变得更为孤立。社会上对真实可靠、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很高。这些穿梭于城市之中的短途旅程,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极为难得的联系。”美国Plenry试图用家庭代替餐馆提供食物分享,“去别人家吃饭”满足当下年轻人喜欢社交寻友的需求,按照个人兴趣爱好来吸引志同道合的“陌生人”,重点在于创造一个好的用餐气氛。

英国《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评论:“即便早期理想主义的共享经济企业会失败,但向个人而不是一个公司租东西的主意不会消亡。目前规则制定者、税收收取者和大公司所不屑的模式,反而受到数百万大众的欢迎,这足以说明共享经济的价值和增长潜力。”

参考文献:

[1]吕福玉.分享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商业时代,2014(10).

[2]陈启临.P2P租车的共享经济理念[J].3S咨询,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