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会经济状况

时间:2023-10-08 10:25:09

导语:在社会经济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会经济状况

第1篇

关键词:巴西;种植园;商贸;教会

在当时的巴西大约有三百万左右的人口,其中包括黑人、黑白混血种人以及纯种白人和印第安人。当时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圣保罗、圣卡塔里纳、圣埃斯皮里托和里约热内卢等地区。这些地区的人口大约有八十万,再加上米纳斯基拉斯当时大约有四十万的人口。由于受到当时所处的时代所限,巴西的社会和世界上大部分殖民地所处的环境几乎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在巴西的北部地区由于蔗糖的大量种植产生了大量的财富,因此这些拥有蔗糖种植园的人就被称为“蔗糖贵族”。在“蔗糖贵族”的庄园领地内几乎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社会,他们很少接受外部的监督,庄园主对庄园内的一切拥有支配权对奴隶甚至有着生杀大权。这种庄园的内部带有着浓厚的封建意识,在庄园内有着自己的工匠,这些人主要是黑白混血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手艺人,这些人主要为庄园生产手工产品。

当时的城市在规模上还很小,市镇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庄园交易方便的需要。后来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提升,城市所处的地位才愈发的显得重要。总的概括巴西的上层社会就是当时的庄园主社会。庄园是独立的不受中央政权的影响,但是庄园内部各种族之间又是相互融合的。庄园上层阶级由于巨大的财富利益使庄园主的生活是富裕的,而下层的奴隶生活又是悲惨的。这使得在巴西社会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种贵族体制的思想和传统。当然任何时代的任何一种社会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存在。在巴西这些人主要是一些商人,虽然当时葡萄牙是巴西的宗主国,控制着巴西主要的贸易和大宗商品,但是当地人还是有许多条走私的途径。除了走私当地人还对巴西的一些矿石进行开采。在这些中产阶级的眼中他们最看重的是商业利益。他们绝不允许商业利益遭到侵犯只要政策对他们有利,这些人既欢迎温和的改良也欢迎葡萄牙王室对巴西的统治。在巴西占人口最多数的是奴隶,巴西在当时存在着大量的奴隶,这些人主要是黑人被从非洲贩卖到这里。这些黑人奴隶当然是社会生活的最底层。早在16世纪年以前就有黑人被运往这里,由于巴西存在着大量的种植园,因此黑人奴隶主要在种植园里劳作,从事着蔗糖加工和烟草、咖啡、可可的种植。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北部的马拉尼翁和南方的圣维森特。这些黑人对巴西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黑人奴隶长期在非洲炎热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因此来到巴西劳作可以很快适应那里的气候。这些黑人奴隶懂得铁的使用,在经过培训之后也可以成为一名工匠。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非洲就已经懂得牛羊饲养和畜牧业。随着黑人的到来这些人还带来了大量的舞蹈、服饰、音乐和一些风俗习惯,譬如墓葬、饮食等等。既然在巴西黑人、白人和印第安人同时生活在一片土地上,那么种族之间的混合就变得不可避免。这其中最主要的是黑白混血人种,他们很少在种植园里干活,大多数人是从事工匠的。在巴西存在着许多和印第安人混合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卡富索,还有一些人已经无法追溯他们的身份这些人被称为帕尔多。

巴西大部分位于热带地区,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在这里主要的经济作物是蔗糖。种植蔗糖的省份主要在北部的沿海地带,除了蔗糖之外,玉米、烟草、可可豆、咖啡以及木材都可以大量出口。在巴西的河谷地带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巴西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包括圣弗朗西斯科河沿岸。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在17世纪巴西的畜牧业已经从圣弗朗西斯科河发展到了亚马孙河又发展到了维利亚斯河,在这些地区饲养着大量的牲畜。此外,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巴西的树木长势非常好,因此木材出口就是巴西最主要的输出产品。蔗糖受到充足光热的影响长势也非常好,在十六、十七世纪也是最赚钱的出口产品。此外巴西还对外出口皮毛、咖啡、和各种矿石在米纳斯基拉斯就有玉、宝石、和水晶出口的记录。当然巴西也需要进口大量商品最主要是进口葡萄牙殖民者的商品。进口的种类也非常的丰富,主要包括醋、铁器、亚麻布、棉、丝绸、油、帽和酒还有来自北美地区的腌制食品、面粉、沥青和松油。同时巴西还从非洲进口一部分产品比如象牙、硫磺、黑檀还有部分药材。之前讲到在巴西有许多种植园的存在,为了种植园的经营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机器存在。但巴西当时的生产能力主要是生产一些小工业,包括一些手工制品和纺织产品。因此机器也需要进口。手工制品除了供应本地区的消费之外还向在美洲殖民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有一定数量的出口。由于巴西盛产矿石因此它的金属制品种类齐全,技艺也较为发达。又由于巴西有大量的渔业资源,捕鱼需要线和网,因此亚麻纺织也比较红火。同时捕鱼还要出海自然需要造船,巴西的造船业也发展的不错。

在巴西的殖民历史中教会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时的教会被称为耶稣会。在神父中比较著名的有托梅 ・达索萨、努埃尔 ・达诺布雷加、若塞 ・德安希埃塔他们这些人迫使当地人改信天主教,并创立学校,耶稣会主要通过建立传教区进行传播宗教。由于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因此在建筑风格上也深受葡萄牙的影响,这和拉美其他地区深受西班牙的影响是不同的。巴西的建筑主要是巴洛克式,也有一些是文艺复兴式的这些主要集中在巴西南部地区。教堂建筑是巴西最典型的建筑风格内部有着各式各样的雕刻。著名的教堂都是用里斯本石块建造而成,里面的木板则是采自巴西本土的巴西杉木内饰非常豪华,再加上教堂内部的圣象图案使得巴西教堂美轮美奂富丽堂皇,教会在当时还承担着传播文化和知识的重任,从这一点上教会确实起到了文明开化的作用,不仅仅教授白人而且还教授印第安人工艺和农业技术。但当时的学校大多数还是为富家子弟准备的,许多当地的白人孩子从巴西的学校毕业后会选择到葡萄牙深造。整体来讲巴西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相较于他的近邻西班牙殖民地 ,在巴西高等学府是极其匮乏的,甚至第一台印刷机都是在1808年才到达巴西的。巴西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受限制这也对巴西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塑造作用。

综上来看16――18世纪的巴西是典型的葡萄牙殖民地模式的经济,以发展种植园农业为主。各色人种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葡萄牙殖民者不仅带来了生产方式而且将基督教也在巴西推行开来,这些构成了巴西在葡萄牙殖民下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参考文献

[1]【美】艾・巴・托马斯著,寿进文译,《拉丁美洲史》[M],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 林被旬,董经胜, 《拉丁美洲史》, [M],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第2篇

关键词: 克拉玛依;人口变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1-0070-04

人口是一个地区社会生活的主体,也是构成一个地区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人口变化是引起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系统研究人口变化特征将对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产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市于1958年建市,总面积7733平方公里,下辖克拉玛依区、白碱滩区、独山子区、乌尔禾区共4个区,其中克拉玛依区为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的中心。

本文根据克拉玛依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下简称“六普”)和克拉玛依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以下简称“五普”)为基础,对这十年间克拉玛依市常住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迁移等方面内容进行梳理,并就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分析,为进一步开展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资料。

一、克拉玛依市人口变化状况及特点

(一)人口数量变化

1.人口总量快速增长

2010年克拉玛依市常住人口为391 008人,与2000年270 232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20 776人,增长44.69%,年平均增长率为3.76%。[1][2]10人口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分别高于全疆平均水平26.52和2.08个百分点。[3]

2.向中心城区集聚明显

与“五普”相比,2010年克拉玛依区人口比重上升了13.03%,占克拉玛依市总人口的64.80%,人口向克拉玛依区集聚明显。集聚的原因,除了克拉玛依区作为主城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以及商贸较为发达外,也与许多机关企业搬迁至克拉玛依区、造成人口集体迁移有关。

因单位搬迁造成人口集体迁移,是克拉玛依市这座以石油产业发展而成的资源型城市人口变动的特色。例如白碱滩区,白碱滩区长期以来就是石油开采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的主要区块,在其区位上设有大量新疆油田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而自2000年开始,新疆油田公司下属的二级单位机关开始陆续搬迁至克拉玛依区,单位统一安排员工的住房和落户事宜,这就形成了白碱滩区人口集体向克拉玛依区迁移的现象。2000年“五普”数据显示,白碱滩区居住着克拉玛依市将近1/4的人口,而2010年白碱滩区人口比重下降了13.03%,占克拉玛依市总人口的12.90%。[1][2]10

(二)人口结构变化

1.男女性别比趋于常态标准值

性别比国际通行安全标准是103―107,[4]14在这一范围内表明男女两性人口较为均衡。根据“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克拉玛依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203 310人,占52%;女性人口187 698人,占4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108.32,比2000年 “五普”的113.23降低了4.91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趋于常态标准值,但仍然高出全疆平均水平(106.87)1.46个百分点。[1][2]13[3]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集体户的性别比由“五普”的442.55降低到312.12,减少了130.43个百分点。[1][2]4这说明十年来克拉玛依企事业单位从外地招录的大中专毕业生中女性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女性人数增长,也与女性就业较为集中的服务业在克拉玛依市发展较为迅速有关。

2.家庭规模缩小,人口老龄化加速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家庭规模缩小,三人户、二人户、一人户分别占36.25%、33.59%、15.98%,与2000年相比,三人户比例减少10.47%,二人户、一人户比例分别增加4.83%、7.15%,四人户和五人及以上户比例变化不大。[1][2]22

从家庭户类别看,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二代户是现代家庭的核心,占51.47%,一对夫妻或者单身人员组成的一代户占44.95%,与2000年相比,二代户比例减少14.26%,一代户增加12.27%。[1][2]22

家庭规模缩小的同时,人口老龄化也在不断加速。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41 244人,占总人口的10.55%; 65岁及以上老年人29 834人,占总人口的7.63%。2000~2010年十年间,克拉玛依市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9 042人,年均增长6.4%,高于总人口增速2.64个百分点。2000年老年抚养比(即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为4.88,2010年为7.63,老年抚养比增加2.75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克拉玛依市人口老龄化步伐加速。[1][2]84

3.汉族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占比历次最低

克拉玛依市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319 265人,占总人口的81.65%,各少数民族人口71 743人,占总人口的18.35%。与2000年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08 285人,增长了51.3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2 491人,增长了21.08%。[1][2]8值得注意的是,“六普”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重为历次普查最低,这与省外流动人口增加、新疆省内流动人口减少有一定关联。

4.人口金字塔属于成年型,劳动力人口仍占据主体

2010年全市劳动年龄人口(指男16~59岁、女16~54岁)为278 522人,占常住人口的71.23%;2000年劳动年龄人口为190 127人,占常住人口的70.36%。十年间劳动年龄人口增长46.49%,高出常住人口增长率1.8个百分点。由此看出,全市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数量呈缓慢增加趋势。[1][2]80-84

2010年人口金字塔可以看出,塔底10~14、5~9和0~4岁年龄组人数收缩,呈内凹状,出生人口明显下降。塔形下端少儿人口和塔尖老年人口呈明显缩减趋势,塔腰成年人口则向外扩张,呈典型的纺锤型,塔顶、塔底宽度基本一致,在塔尖处才逐渐收缩,属于成年型的人口金字塔。

(三)人口素质提高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具有大学(包括大专)学历的人口82 665人,占总人口的21.93%,比2000年增加51 589人,增长了一倍以上,比全疆人口文化素质平均水平(10.64%)高出一倍以上,克拉玛依市人口文化素质提升较快。[1][2]21

十年来,克拉玛依市政府对教育事业投入持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受大学扩招影响,克拉玛依市高考录取率比十年前有很大增加,这促进了克拉玛依市人口素质的提升。克拉玛依市独特的产业结构也增加了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十年来随着以新疆油田公司为代表的驻地央企及地方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从外地招收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四)流动人口比例大幅度上升

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克拉玛依市流动人口(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人口)为125 496人,占总人口的32.10%,与2000年相比流动人口增加65 729人,比重增加10个百分点。[1][2]6其中,省外流动人口占克拉玛依全部流动人口的60.81%,省内其他地区流动人口33 250人,占流动人口15.30%,本市跨区、街道、乡流动人口15932人,占流动人口12.7%,与2000年相比,省外流动人口增加了2倍,省内其他地区流动人口增加了1.73倍。[1][2]6-7

流入人口仍以省外为主,这反映出省外劳动力比本省劳动力更加符合克拉玛依市经济结构的要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户籍人口外流的趋势也比较明显,2010年“六普”数据显示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31 826人,占户籍人口比重达9.88%,即每十个户籍人口中有一人离开本市半年以上,流出方向以新疆其他地区为主。这说明全疆各地州市都处于经济社会大力发展、大建设时期,对人才需求呈现相互竞争的态势。

二、克拉玛依市人口状况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人口集聚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品质提升互为因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是关键

2000年克拉玛依市引水工程完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引水工程之前的克拉玛依市的城市功能很不完善,起作用仅仅是油田生产作业区和各个生产单位的后勤基地,2000年引水工程完工之后,市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居民区改造、扩大绿化、完善公共交通、提升医疗和教育水平等一系列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使得整个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大幅度提升,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经商、就业。同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保障了克拉玛依市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根据《克拉玛依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克拉玛依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83.5亿元,年均增长16.3%;克拉玛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1.3亿元,年均增长9.7%。[5]

克拉玛依市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外来流动性人口增加,他们是城市的建造者。但是,他们也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医疗问题、养老问题、住房问题以及部分用工单位拖欠工资、工伤赔偿等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由此可能产生新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由于流动人口分散居住,应通过居民社区属地管理。一方面可以强化对辖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外来人员的居住条件、企业用工、医疗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与此同时,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电、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以适应、满足流动人口的需求,创造一种能容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职业人口的社区环境。

(二)家庭小型化,扩大了市场消费潜力

根据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22 582.2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17 295.4元,较‘十五’末增长了50%,年均增长8.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0 296元,较‘十五’末增长了89.7%,年均增长13.7%。收入增长、家庭人口规模的缩减等因素迅速提升了克拉玛依市的社会消费能力,2010年克拉玛依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88%,年均增长13%。”[5]

家庭户的增多有利于以户为单位进行消费的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比如建材、家具、家电、汽车等等。一人户、二人户比例的上升,人们更加自由,追求享受,注重生活品质,带动珠宝、电子产品、奢侈品等产品,以及旅游、美容保健、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的升级。

(三)单身老人、空巢老夫妻增加,多元化养老需求增加,亟须完善相关养老措施

单身老人、空巢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老年人对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养老问题已经不再是个人或家庭问题,已经转变为社会问题。

克拉玛依市政府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完善等方面综合思考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措施,探索建立无子女老人、独生子女父母和失去自理能力高龄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和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持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家庭提供预防性、支持性的社会服务。政府在养老机构的设立以及基础设施、养老服务人员的配备等方面应给予引导和规范,引导企业和社会团体介入养老服务产业,从而实现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人口素质需进一步提高,为建设“世界石油城”提供人才储备

从全疆乃至西部各城市看,克拉玛依的大中专毕业生、技术工人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是最高的,特别是克拉玛依市的石油石化专业人才队伍,更是其他西部城市难以比拟的。2010年克拉玛依市石油石化专业技术人员4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以上,其中拥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3 000多人。这为克拉玛依市建设“世界石油城”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人才储备。

但是,就实现“打造世界石油城”这一宏伟目标而言,克拉玛依市整体人口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是克拉玛依市提升城市品质需要弥补的一个发展空缺。世界上很多发达城市规模并不大,但都有较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如澳门市仅50余万人口就有多所大学。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对外交流等多项职能,对于提高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国际知名度和文化氛围都有积极作用。克拉玛依市要积极筹划,整合当地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学科资源,在“十二五”期间积极筹划筹建创办一所本科院校。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的作用。适宜的人口规模、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和人口流动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反之,就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克拉玛依市应该把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系统工程,整合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把握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终实现克拉玛依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tjzt/zt3/dlcqgrkpc/Pages/default.aspx,2011-08-30.

[2]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E].2002.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 新疆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stats_info/tjgb/,2011-05-06.

第3篇

企业财务会计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受到本国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客观因素的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途径和方向,所以这也就造成了全世界各国企业财务会计的的不同和差异,这就使得企业财务会计这一概念带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特征。本文主要探讨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方面的影响,认为企业财务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应与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

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因素当中,能够形象到企业财务会计的有很多,例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法律等,其中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的影响主要有:(1)经济体制。纵观世界各国的企业财务会计准则,其产生和发展的轨迹都与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可以这么说,体制的不同导致了企业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在各国的不同,这也就使得每个国家所指定的企业财务会计规范也不尽相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整个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私有制经济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在宏观上要求市场作为经济活动的风向标和主体,政府在经济活动中主要利用各种经济杠杆作用来对市场进行引导调节,把好机制关;在微观的层面,就要求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都应该建立完整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的规律,独立自主的完成经营活动。为与此种特征相适应,企业财务会计计量的客观公正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相关财务信息能否及时有效的反馈对企业的发展决策是息息相关的。(2)经济发展水平。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受到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的,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和水平必须与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相适应,可以说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源动力。任何新的企业财务会计思想的发生发展和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确立,都是和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的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可以说企业财务会计就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由此,我们可知经济水平的高低,发展速度的快慢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发展的主动力。(3)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下,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会计这一领域也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这种挑战带来的不仅仅是压力,更多的带来的是发展的机遇。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经济的发展以知识为核心和依托,摒弃了以往一贯的依赖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传统细想。知识经济不断的发展,必将带来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契机,当然作为经济伴生物的企业财务会计也必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另外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也为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提供了可能,为其提供诸如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便捷的设备,这些东西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

三、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未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企业财务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文件。从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的重要性,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起到根本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项:一是国家的经济状况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二就是使用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现如今,随着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知观、思想观都在发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导致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与实际的社会经济严重脱轨,甚至与现实的经济发展需求背道而驰,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愈演愈烈都已经说明传统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制度的改革刻不容缓。(1)社会经济状况和国家经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发展及对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所谓知识经济是一种直接依靠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由传统的工业经济发展而来、并与其相区别。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比,它有如下特征:一是落知识资本取代资本资产的首要地位,提高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它们取代了传统经济形态下资本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二是新经济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责任观”日益受到重视,它要求经济、高效的利用资源;三是信息高速传递,信息产业崛起为改革传统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了条件。(2)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内容。新经济形态对企业财务会计的贡献在于它扩大了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的视野,弥补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不足,它是对传统企业财务会计继承基础上的新发展,它把企业财务会计特有的确认、计量核算和报告拓展到了知识的领域。一份完整的财务报告在报告之外还应该涵盖和说明与之相关的情况信息以及先关资料。其中,财务报表有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3)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信息传输技术条件下,以报表的方式来交换信息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和最节约成本的方式。这种方式一直沿袭了几千年,成为国际通用的信息传递方式。但这种方式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以数字为主,只揭示少量的非数字信息,一方面导致许多难以定量的信息不能充分批露,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不直观,它要求信息使用者有较高的素质;二是时效要求严格,企业财务会计是否重要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简言之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其企业财务会计的作用就越大,在企业财务会计界当中始终不变的话题就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在新经济经济形态下,要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我们不但要研究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会计环境的特征,完善企业财务会计理论,还要加强企业财务会计队伍的培训,把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之中。

第4篇

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在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交通运输结构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调整必须按照相应指标要求,从根本上保证交通运输结构处于合理状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交通运输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点对其结构调整同样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交通运输方式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交通运输技术经济特点确定的情况下,影响交通运输结构主要是外因,外因主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交通运输技术经济特点变化同样会对地区交通运输结构演变产生影响,我国交通运输业进行区位划分,其主要可分为华北、华中、华南、华东、东北、西北、西南等七个一级运输区域,按照区域性划分对每个地区的交通运输宏观指标进行核算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交通运输结构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十二五”阶段我国重点需要对区域交通运输结构进行调整,完善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

?荩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对其进行归纳,主要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外因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其主要包括经济状况、自然条件、生产关系等。内因主要受到交通运输内部经济技术特性影响。从自然条件角度看,自然条件的因素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项目的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好的交通运输项目投入要素比例较低,自然条件差的交通运输项目投入要素较高,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到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运输需求结构,从我国的特点看,由于我国人口多、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变化比较大,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结构会有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结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看,自然条件因素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方式的需求,交通运输优势的充分发挥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从微观角度分析,自然条件会对交通运输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十二五”阶段我国需要认真研究自然条件对交通运输结构的影响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计划,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经济与交通运输存在紧密的联系,经济状况主要是由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总水平决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不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导致货流和产品特征不同,因此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运输结构都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之间结构变化处于相同状态,所以在经济运行的不同阶段,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之间存在对应性关系。供给最终的目的是满足需求,有什么样的需求必须要有什么样的供给,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平衡、协调发展,“十二五”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必须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调整好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

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看,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经历从单一化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运输方式从原始的运输方式向现代运输方式转变,技术层次从低级阶段不断向着高级阶段方面转变,这些方式方法的转变与科技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科技可以给交通运输发展带来直接性影响和间接性影响,从直接影响角度看,科技可以促使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出现,同时促使运输装备的性能改进及运输结构的改善,交通运输在科技的带动下,各种运输方式相互作用协调发展。从间接性影响角度看,科技进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需求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交通运输结构会随着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交通运输业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不断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业处于健康稳定的发展状态,“十二五”阶段我国科技会不断发展,对交通运输业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应与科技发展协调起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

?荩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综合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运输结构失衡和运输能力不足等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交通运输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处于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才能适应“十二五”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宏观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化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交通运输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交通运输结构问题,才能建立符合区域交通运输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体系,才能实现交通运输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我国交通运输在能源利用、运输供给、区域合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协调、不衔接的地方,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交通运输结构问题,才能促进交通运输业全面协调发展。

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存在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是我国交通运输业结构优化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已经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多、幅员辽阔,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无论从运网密度角度看,还是从整个世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我国还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公路、铁路、民航在总量和平均密度方面都落后于欧美等国家。从区位角度看,西部地区公路网技术含量低,行车条件差,综合实力较低,很难满足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十二五”阶段我国需要加强对西部交通运输业的投入,从根本上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从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看,各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区域之间的大通道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通道存在明显不足。西南、西北等区域高速公路得到快速发展,但是从初始状态看,交通运输流量较少,而华北、东北、华东区的路网建设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存在不协调现象,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但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交通运输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不利。“十二五”阶段我国应该不断调整好交通运输结构,从根本上保证交通运输业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荩区域交通运输结构优化的措施研究

从区域状况看,由于区域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国家政策倾向不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当前我国地区之间交通运输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各区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在各个区域的优势没有很好的发挥。

“十二五”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依然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把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促使各区域交通运输结构协调发展,实现不同区域之间构建合理的交通通道,把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结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条件;中小企业;经营战略;思考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下也逐渐的趋于稳定,对于商业发展也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出现在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并且快速的融入到了市场经济当中,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中小企业对于国家经济状况的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此,中小企业在经济市场中也占有着越来越高的地位。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中小企业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导致了市场竞争的激烈。这样就使得中小企业想要在经济市场中立足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却后劲不足,被淘汰除了市场。所以,中小企业需要考虑的是稳定的发展。

一、新经济状况下,中小企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中小型企业对于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要想能够稳固的不断发展,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经营策略,能够保证公司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经营策略才能够保证公司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相应的经济地位,有资本抓住发展的机会。对于一个公司经营战略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现实状况、发展可能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对于经济变化的分析决定着一个公司能否在经济的发展中一直持续的发展。只有对公司内部的现状有着足够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适合公司发展的经营方式。2、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公司的经营战略首先要符合公司的现实状况,符合公司的经济发展规律;其次要能够引导公司的发展,使公司在相应的环境变化中能保持稳定的发展。公司和我们一样,无要有明确的目标才能够有动力。所以战略的制定是一个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战略能够帮助公司对资源进行最合理的分配和使用。通过对战略战策的实施,使公司能够充分的证明自己的价值,把握难得的机会对公司进行发展,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缺点并且充分的做到扬长避短,不断地发扬优势减少弊端,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公司不断的持续发展,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牢牢住进发展的机遇。所以,制定一个优秀的并且适合自己公司发展的经济战略是中小型企业在经济竞争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每个适合公司发展现状的战略都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3、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司能够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继续稳定的存在。所以,在制定战略时一定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每个公司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中都能体现出一个公司对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了解情况。相对应的,这其中也包含着公司领导者对于公司前景的计划和期盼。战略的制定虽然要考虑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要参考公司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情况。不能拔苗助长,舍本求末。战略的制定者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和对经济发展的预测都对战略的制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的经济状况对发展战略的影响

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有着很多相对较为落后的地方。比如;经济实力相对落后,人力也较为薄弱。在计划时也经常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于未来的规划,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限制了公司的发展情况。为了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就要制定长远的计划和方案,全面的考虑问题结合自身的现实状况,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作为主要目标。这样的经营战略才能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优势。所以,中小型企业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定要注意把眼光放的长远一些。

三、战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因为中小型企业对于我国经济问题的推动作用效果显著,也解决了一定的就业问题。所以国家在政策上鼓励中小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公司在经营战略的制定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普遍情况。1、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等大型企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从而忽略了对于公司发展战略的地位。中小型的公司通常会有着先进的、优秀的短期经营策略,使公司的短期利益得以提高。所以公司存在着很大的隐患。还有一些企业不懂得对公司未来的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对于能赚钱的项目盲目的进行投资,不考虑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为了得到更高的利益使用各种不道德的手段。所以,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经营计划。2、对公司的所处地位认识不清。经济一直在不断地发展中,而一些企业也不能够清楚地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司进行定位。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四、有关解决办法

我国的基础设备还不是特别先进,提高在招商引资中对于技术设备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合作中不断地提高技术含量。同时,中小型企业可以和一些大型企业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学型企业的管理方式并尽量制定出一个适合自己公司的经营策略。在制定经营战略使,要突出公司的优势并且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五、结束语

在经济的发展状况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必须也要不断的根据时代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和改变。制定一个优秀的、适合发展战略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发展战略也需要随着经济状况的变化不停的进行整改,使公司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使策略更加完整,作用更加强大。所以,注重经营战略是每个中小型企业不需要做到了内容。

参考文献:

[1]邱建,甘婧.浅谈新经济下中小企业经营策略[J].科技经济市场.2014(12)

[2]段云龙.互惠共生——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04)

第6篇

关键词:数理统计;规律;经济决策;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279-01

一 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以及意义

数理统计学是以随机现象中的统计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数学学科,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全球化影响致使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运用也日益变得广泛和重要。在现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通过对抽样数据进行分析推断的有效方法来解决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的使用习惯。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在社会与经济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本身独特的研究课题存在独到的思想方法,具有异常丰富的深刻内容,与经济研究中的多种学科有紧密联系,是近代的数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理统计学的理论方法在工农业发展、军事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其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我们的社会是由个体单位的个人组成的,同时也是单个家庭组成的大单位,然而从宏观角度看,我们的组成也可以是地区区域的,这种存在较大差异性的事物不像自然界中一些普通现象存在一定的规律,而社会的现象中很少是有确定规律的,因此,我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生活时,从数理统计学的角度去观察研究,以大部分人的利益和价值为落脚点,运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调查结果,得出相应的结论。尤其在经济领域中,从一些商品在未来的销售状况中预测一个城市中此种商品行业的销售情况,甚至是对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状况预测和制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计划,无一离得开数理统计学的知识。当然,类似的数理统计的知识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多,在经济领域,利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问题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方式。随机过程的统计、人口发展中的动态模拟以及抽样调查等多种数理统计学方法在社会经济中都存在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数理统计学的思想在经济领域中的分析具有实用性便捷性的特征,为经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 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典型应用

近些年以来,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经济领域有着重大的进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中各项数据的资料搜集以及资料的整理结论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运用,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熟练使用数理统计学知识解决经济中的各种问题。首先,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的决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运用。在经济管理中,任何重大决策都需要基础的依据,而依据的根本就是经济中的不同数据,然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各种随机因素使得所有的决策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只有科学合理的决策才能做到以最小的风险成本获得安全保障的最大化目标。

不仅如此,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还可以节省成本,减少投资风险,获得合理正确的决策,从而使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其次,数理统计对于经济领域中的损失评估也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事故类的以外灾害所造成的各类经济损失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保险的买卖成为单位以及个人解决经济损失的方法之一。利用数理统计的知识可以对各种以外的事故作出有效的可能性评估,也可以对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经济损失的大小做出统计分析,得出各种有效结果,便于引起社会对于事故性灾难的重视,减少事故的发生。

此外,数理统计的知识也可以帮助企业针对经济中的销售状况分析得到最大的经济利润的方法。如何得到最大的利润,一直是商界中人人追求的目标,数理统计中的随机变量的函数期望值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当然数理统计在经济的预测方面的运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企业经济的经营中,依据统计原理,根据市场的信息资料,通过对经济现象的分析推测,从而得出经济中未来的出入数据状况。促进经济更好的发展,把握经济的发展命脉,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的损耗,有效的长久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结语: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经济决策评估等问题的变量因素,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因此,利用数理统计学的知识解决社会经济中的问题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利于人们对于经济发展中对商品的供求以及最大利润的把握,同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减少损耗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相龙.论数理统计在客观现实中的意义与作用[J].2005(09).

[2] 高燕.试论数理统计在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趋势[J].甘肃农业,2010(06).

第7篇

关键词:地理国情 监测体系 架构 基本含义 层级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b)-0045-02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在国家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发展方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工作的新需求,是测绘地理信息行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但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对我国辽阔的国土面积和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如何建立起一个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实现对地理国情的及时有效地监测,达到为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辅助决策依据的目的,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1 地理国情的基本含义及层级

1.1 地理国情的含义

地理国情是从空间角度对构成国家社会经济、自然资源和人类居住环境的各种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的反映,其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各种自然经济综合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特征、空间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地理国情就是影响国情的地理要素,包括道路交通、河流水域、城市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分布、大气环境以及附着在这些要素之上的社会、经济状况。地理国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 地理国情信息的层级

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是幅员辽阔、差异明显、特点突出、变化迅猛。为了便于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便于进行地理国情信息的分析研究,保证监测工作的实时快捷,应根据地理要素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将地理国情信息进行层级划分,根据信息层级,确定监测责任主体,分级开展国情监测工作。为此,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地理国情信息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用一、二、三级表示。

一级地理国情信息:全国范围内的宏观地理国情信息,包括影响多个省(区、市)的大型河流湖泊、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水利工程、森林覆盖面积、水土流失与沙漠化区域、耕地分布状况、矿产资源分布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社会经济因素等。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省情”,是指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地理国情信息,包括省(区、市)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河流湖泊水库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扩展建设情况、重点区域的耕地保护状态、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状况等,同时也涉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情况。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也可以简单地称之为“地理市情”,主要指市(地)范围内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的地理信息要素,包括县乡镇交通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建成区建设、农村居民点变化、基本农田保护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经济状况。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国情基本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及组合变化趋势进行动态和连续的监测,并对成因进行分析、对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的手段和方法的组合。

2 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架构技术研究

为了全面实时地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及时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服务,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监测体系,主要包括:法律与标准体系、三级监测网络、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统计分析与预测预报、信息等。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2.1 法律与标准体系

法律与标准体系是指为实现地理国情监测而建立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包括信息划分标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交换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以及政策法规标准等。法律与标准体系是地理国情监测体系长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障。

2.2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

三级监测网络体系是指为实施地理国情监测过程的信息采集、处理、统计、汇总、分析预报、等一系列具体工作而建立的国家、省、市三个层面的机构、人员以及为完成上述工作所需的相应资源。可以分别称之为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的国家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和市级监测中心。

(1)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一级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监测,并同时接收来自各省(区、市)的经过整理汇总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而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或重点区域内的地理国情预报;为国家级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科学依据。(2)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本省范围内的“地理省情”信息进行监测和预报,同时还要接收来自各市(地)的地理市情信息。(3)市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对三级地理国情即本市范围内的“地理市情”信息进行监测,按照相关要求形成监测预报并,同时向省级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作为地理省情信息的组成部分。地理市情监测是整个地理国情监测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信息精细化程度最高的。地理国情三级监测网络,构成了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级信息通过通信网络形成有机整体,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支持。各级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可以借助数字城市建设中相应的节点来实现。

2.3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

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体系是各级监测机构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过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交换级共享所需的软件系统及硬件设备,包括网络通讯设施。不同层面的信息整合交换与共享在内容、范围、重点等方面有所不同,如国家监测中心与省级监测中心、省级监测中心与市级监测中心,都存在一定差异。

2.4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

统计分析与预报体系是指为完成地理国情监测中对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信息预报所建立的一套技术方法和要求,包括统计分析采用的数学模型、预测模型等。

2.5 信息体系

信息体系是指将监测结果及分析预报向政府及社会公众的一整套相关规定和要求,包括信息的渠道、频率、内容等等。

3 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

3.1 一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一级国情信息是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内容包括大江、大河、大型湖泊的状态;土地、森林、沙漠等的变化趋势;大型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长输油(气)工程、大型引水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等等。这些信息是由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负责采集的,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1)以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按照一定的周期,获取卫星影像资料,确定主要监测要素和重点监测区域,利用不同时期的影像进行比对,发现变化信息,进而分析变化趋势;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资料除目前被广泛利用的如SPOT-5、QuickBird、WorldView、IKONOS等之外,我国已发射升空的资源3号卫星,也将成为重要的数据来源。(2)利用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第一种信息源的补充。经过与其他相关信息(经济、社会及其他学科信息)的融合整合,在相应数学模型的支持下,形成地理国情监测预报。

3.2 二级国情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二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省情信息是省级国情监测中心关注的重点,是由各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各省范围内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包括:省区范围内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的建设运营情况,河流、水库、渠塘等的形态、主要城市(设区市)的建设扩展情况以及土地森林等的变化情况。这些信息一方面为本省的社会及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作为信息共享的主要信息来源,与国家地理国情监测中心进行互联互通,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地理省情信息可采用三种方式获取:(1)与一级国情信息的第一种获取方法相同,即采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资料作为主要信息源。(2)对于局部变化较大的重点地区,采用航空遥感方法获取地面影像,通过与原有资料的比对,发现变化信息。(3)利用来自各市(地)的共享信息,通过融合处理,作为前面两种信息源的补充,通过信息融合技术,形成全省范围的省情监测信息,为地理省情监测预报提供依据。

3.3 三级国情信息监测的内容和技术方法

三级地理国情信息即地理市情信息是市级国情监测中心的关注重点,是由各市级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的。主要是对本市范围内的地理信息进行监测,包括行政辖区内的公路、铁路建设(包括乡镇公路和村级道路)、各县(市)、乡镇驻地建设及扩展情况,建成区内主要道路、街道的建设与变化情况,农村居民点建设及变化情况,基本农田保护区变化情况,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变化情况等等。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信息获取:

(1)采用高分卫星影像资料与原有资料进行比对。(2)重点地区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技术进行航摄,制作正射影像图(DOM),与原有资料比对。(3)采用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对局部地区直接采集变化信息。经过信息整合,形成本地区的地理市情监测信息,作为地理市情监测预报的依据。地理国情监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对客观存在的地理要素进行监测外,还需要政府层面的各相关部门给予支持和配合,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包括人口、经济、农业、气象等等。只有形成良好的基础地理信息与附着在其上的社会经济信息的联动机制,才能使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更加完善,监测信息才能够为更多的部门和领域提供决策支持和服务,从而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地理国情监测也才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 结语

地理国情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历史赋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新使命;建立科学完善的地理国情监测体系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并达到监测目的的前提和保证。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是国家十二五战略目标,在全国刚刚起步,开展地理国情监测体系研究,建立起科学的监测体系,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万钟,杜清运.地理国情监测的体系框架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1(6):104-111.

第8篇

据零点调查《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2003年“平静满足”依旧是中国居民的主流情绪,有超过四成(45.1%)的居民表示拥有“平静满足”的心境,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焦急紧张”“平淡冷漠”等较为负面的情绪较2002年略有增强。同时,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68.2%的中国居民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76.4%的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表示乐观,但城镇居民的乐观度要低于农村居民。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但在2003年却有所下降(如图)。

同时,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在2003年出现负增长,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好的宏观政策与居民的微观生活还没有完全有机地结合,如何调控宏观及微观的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弥合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值得我们思考。

二、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及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制约生活满意度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此外,“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

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的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另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治安安全感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目前,制约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偏低,而支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较为乐观预期的主要因素,则是基于国家宏观因素的较高预期。但宏观因素的高满意度和微观因素的低满意度形成总体反差,这种格局仍未打破。这说明国家对现有政策的宣传是有效的,但是国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社会传播的那么好,只是增强了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乐观期望度。

三、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调查还发现,下岗与就业已连续3年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下岗”一词出现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处于不同生活状态的居民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角度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2003年居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上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且居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因素。

第9篇

1、财政原则:

税收的基本职能是筹集财政收入。为国家财政需要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是建立税收制度的基本准则。

2、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不同纳税人承受的税收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均衡。

3、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活动一方面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行为的合理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或者对经济效率的不利影响最小;另一方面要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来取得税收收入,即税务机关的征收费用和纳税人的纳税费用最小化。

4、适度原则: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