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养老院市场营销

时间:2023-10-08 10:25:10

导语:在养老院市场营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养老院市场营销

第1篇

一、就项目的市场定位而言

市场营销的概念应当开始于产品规划设计之前和把产品交付给顾客之后。然而,许多养老地产项目的投资商和开发商并不明白这个道理,更不清楚自己手中项目这个特定的营销细分市场中的顾客究竟是怎样一些人?他们的现实需求和预期需求又是些什么?因而由于市场定位的误区直接导致了产品定位的误区。

根据笔者的实战经验:其一,首先在人均GDP低于8000美元的地区开发机构养老项目,其市场前景不会被看好;其次是地区人均收入;再次是文化水准,文化水准较高的老人更具创新生活理念。另外,除全国和跨国连锁机构养老项目之外,就项目的地理位置而言,客源应当大致界定在一小时交通圈内。其二,笔者认为,当今中国养老地产最优质的客源不是今天70岁以上的老人,而是今天40到60岁的这批人,且不是单纯养老而要加上投资理财体系和休闲养生体系。所谓投资理财体系,主要是指顾客今天选择你开发的项目,顾客不仅可以消费,而且可以随时变现。所谓休闲养生体系,主要是指休闲和养生产业是养老产业的源头和出发点,因为今天的养老不再是建养老院的那个概念,即养老从休闲养生开始,当今40―60岁的这批人,年富力强、经济条件较好,工作之余他们追求健康和养生,所以开发商的市场定位要兼具休闲养生、投资理财和养老的多重功能。其三,养老项目要进行营销细分,包括地理位置特点、年龄特点、职业特点、收入特点、文化层次特点、消费动机特点、消费行为特征等。

二、就项目的产品定位而言

其一,是违背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建筑设计细节。有的开发企业总把普通商品房的设计思路拷贝到养老项目中,作为精装修房,无论卧室、卫生间还是厨房,其建筑设计细节较多呈现菱角突出,且没有扶手和防滑设施,没有紧急呼救报警设施。这种违背老年人生理特点的设计难怪没有市场。其二,低购买力和高档次物业之间的落差。很多养老产品在设计上没有很好地考虑到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生理需求,致力在特色餐饮、医疗、健康、休闲养生等人性化服务体系上下足功夫,而是把其中的楼宇建得富丽堂皇,宛如五星级宾馆,又沿用住宅的思路想很快套现,这样的产品在后期销售上成为“死盘”将不足为奇。其三,产品定位中应嵌入公共办公平台与商业平台。目前年龄段在40―60岁的人,他们大多进入中年,经济基础较好,对生活热爱且会享受生活,这批人是真正养生养老的主力军,只是这批人并非单纯的养生养老,他们年富力强,知识经验丰富,生命不息、工作不止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如果能在养老项目中嵌入一种SOHO (家庭办公)式生活方式,提供公共办公平台和商业平台,将是中国最好的养生养老地产的出路,其对后期产品的去化将有百利而无一弊。

三、就项目的销售模式而言

第2篇

“做老年事业压力非常大,但我选择了,就不会退缩”

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是重庆仕玉养生服务有限公司根本宗旨。

中国的国情是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前建的福利院、敬老院多用于孤寡老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行养老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黄仕兵做了多年的市场营销,加之他心中一直不能泯灭的孝子情结,他坚持选择了老年事业。在他看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学发展,医疗技术完善,老年人寿命延长了,特别需要“候鸟式”养老方式,即是让老年人春夏秋冬到不同的地方住,一是让他们旅游观光,二来通过环境改变心态,对生理器官进行调理,保持平衡,发挥环境对老年人的影响,同时又发挥气候对老年人的影响,通过自然气候原因,对身体状况进行调节、减轻疾病症状。

虽然目前市场对此需求很大,但老年事业运作起来却是相当不易。因为国家的福利体制还不够完善,加之市场需求发生变化,过去的养老院一住就是几年,现在可能住2、3个月,又会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国内很多大企业大集团,认为投资风险大,投资收回时间长而拒绝对老年事业进行投资。

作为民营企业的仕玉养生,同样面临如此风险与压力,面对压力仕玉不会退缩,他们相信国家的福利制度终将完善,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定会步步加大。

“仕玉养生,六年积淀终破茧,获得了一致的肯定”

1999年,三十而立的黄仕兵在商海中已经远航了。实战经验与资本积累使他有了做养老事业的基础,圆梦的时刻到了。

在黄仕兵看来,大部分的老年人他们有国家退休金、或子女孝敬的养老钱,为减轻自己和子女的负担,他们更渴望健康,从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三个方面提升养老养生服务是大势所趋。在不久的未来,“候鸟式”、精神满足、文化满足、科学健康、快乐充实,才是未来老年事业的亮点与走向。

他花了两年时间去美国学习先进的养老养生模式,又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国外国内养生养老事业的考察,然后在云南昆明成立养生试点,总共六年的实践与论证,他真正确定仕玉养生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2005年11月18日,黄仕兵及其同仁在成都成立四川仕玉养生经营管理公司,成为国内首创、科学、系统、专业的“候鸟式”的养生养老服务平台,集环境养生、科学养生、营养养生、运动养生为一体的服务体系。

2006年3月20日,仕玉应重庆市老龄委、老干部局的邀请,将总部迁往重庆,现在员工已达200人,成渝养生养老贵宾突破了2万,令黄仕兵最欣慰的是仕玉养生得到了重庆市老龄委、老干部局、民政局、区政府的大力支持理解,在他们的支持下,他更有了做大做强的决心。仕玉养生进入重庆20个月的时间里,仕玉完成了10件大事,2个月一件大事的速度让黄仕兵十分欣慰。假以时日,仕玉养生将成为重庆养老养生的名片而推向全国。

来到重庆的一年多,仕玉养生得到了国家老龄委、中国老年基金会的支持,并与中国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国际合作交流委员会强强联手合作,各地的客户都可通过中国养老基金会平台,到国外养生养老,国外的进入中国老年基金会可以直接走进仕玉连锁机构。

“仕玉养生的四大理念中,我特别要强调的营养养生”

仕玉养生的四大理念即是:环境养生、营养养生、营养知识加强宣传及科学养生知识讲座普及。

黄仕兵特别提及的是营养养生。

为此仕玉公司聘请了持有执业证、资格证、经验长的国际营养师,对养生养老贵宾进行营养指导,在指定的医院体检,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个性化的差异,设计营养指导、咨询和菜谱,如此一来,老年人更健康,更营养,增强了免疫力、抵抗力,寿命增长了,钱花得更少,过去已有的病能够得到改善,还能理财,而通过专业机构服务,老人更健康长寿快乐,子女创业也能精力集中,社会效益自然高了。

除此之外,仕玉还建立国际化标准,开发和使用营养软件,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个性化个体差异,对每个老人进行生活环境、心态、营养、运动科目设置,配备运动教练,确立不同运动与时间,教练上门服务。通过老人改变整个家庭的养生理念,落实到每家每户,最终产生健康的结果。

健康全中国是仕玉的梦想,在重庆市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下,获得了公司在重庆地区建设第一个养生养老机构项目,即在重庆市南岸区长生镇境内开发建设的“仕玉生态观光养生苑”,一期工程占地约160亩,四星级的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将于2010年5月1日正式开业。

黄仕兵强调,仕玉将提供更全面更科学的养生养老服务体系,为社会、家庭、顾客、员工、伙伴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老年事业上市,是企业最大的前途与目标”

做社会需要的事,不做自己想做的事。仕玉养生养老是我们的一项事业,而不是一个项目。在我们公司的员工培训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孝道文化,高层人员更是为事业而工作而不仅仅是为收入。黄仕兵如是说。

发展老年事业非常诱人。2030年,中国老人将突破3亿以上,占10%的市场,3000万老年人,每个人每年提供100元利润,利润就达30亿,但前提是将老年事业产业化,老人的吃、住、健康,服装、日用品、保健品、心理辅导,绿色食品能建一个很大的网络。黄仕兵看到的是前景而不是现状。老年人的钱只有这么多,企业所做的就是把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企业本身理念结合起来,达成共鸣。

两年多的时间,仕玉的起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通过良好的发展平台,仕玉把公司的养生养老规模产业化,体系化运作起来,其人才、服务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如专车专人服务老人出行与返回,轻松观光等。

黄仕兵强调,在2010-2011年,仕玉在中国每一个省城开一个分公司,员工达到3000―5000,连锁机构300家以上,自建3个四星级养生基地,贵宾突破300万,2010-2011年在国内或者海外上市,老年事业上市,是企业最大的前途与目标,才能做大做强服务更多老人。

第3篇

关键词: 嵌入式; 老年宜居社区; 建设; 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6;F29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5)0400560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日渐弱化的家庭养老功能、机构养老的资源约束和固有缺陷,使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成为各方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

一、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老年宜居社区是指具有良好居住环境,能够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老年人生活和居住的城市住宅小区。目前我国的养老形式基本分为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三种形式,而老年宜居社区养老是居家养老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当前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1.有利于老年群体意识的形成

老年亚文化群(Subculture Group)的存在是这种精神和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阿诺德・罗斯(Arnold Rose)认为,在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低的年代,老年人很难从人群中分隔出思想、信念、价值和行为统一的老年群体。当老年人口的比重和绝对数逐渐增长后,老年人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显示出相同或类似的倾向,就形成一定的示范和聚集效应。通常老年人被排斥于正常社会之外,老年人处于社会边缘地带,与中、青年社会成员的分离,使老年人的“年龄意识”增强,深切感受到年龄差异所造成的社会地位、社会贡献的差异。老年宜居社区为老年人在心理倾向、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共同性凝聚提供了物理平台,共同生活使他们团结为统一的社会群体,有利于老年人在这种氛围中产生集体精神和群体意识,提高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2.有利于改善老年人养老居住环境

目前的房地产住宅产品设计大多没有考虑老年人居住的适用因素,达不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例如多层住宅无电梯,厕所和厨房的门狭窄,地面不防滑,电源开关位置高及墙面无扶手等,这些设计缺陷是导致老人居住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老年住宅在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需要特殊的设计,比如有可供担架使用的垂直电梯;建筑之间以平面连廊贯通,并能够方便担架推车移动;每个房间都有应急呼叫装置;电器开关设定适合轮椅老人高度;地面无高差并使用防滑材质;室内过道、洗手间安装扶手等。老年住宅的设计要达到便于老年人平时生活自理的目标,把日常活动的困难减至最小。因为成本原因普通物业是无法达到老年住宅设计要求的,而作为专用物业的老年宜居社区可以做到,可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3.有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根据2006年中国老龄科研中心“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我国大中城市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需要社会提供服务的前三位是:家政2522%、护理1804%、聊天解闷 1379%。老年人因高龄产生的身体衰弱多病,以及对生命终结的心理恐惧,使他们更加注重健康、保健和长寿问题。高龄老年人和病残老人更需要社会和家庭的照料,需要社区提供入户服务和医疗服务,需要社会提供辅助活动产品,如无障碍环境设施,以便增强自助活动的能力。目前的老年服务尚不健全,养老服务产品只能提供简单的家政服务,而护理、精神慰藉、老年健康等服务方面则无法满足老人需求。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可以组建高水平的老年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需要的生活照料、健康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服务,大幅度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有利于促进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

老年住宅综合体建设作为房地产业结构中的细分市场,为房地产业提供了又一个发展契机。房地产经济活动事实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活动,这种配置包含了行业外部的资源配置,如房地产业的地位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也包括产业内部资源配置,满足各类市场需求,如住宅、写字楼、商业物业等的比例,住宅总量中高、中、低档的比例等。按照住宅经济理论,目前我国住宅市场正经历着由以生存需求和改善需求并重的阶段,向以改善型需求为主的成熟阶段过渡。老年住宅几乎是市场空白点,也是改善需求的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产业内部资源向老年宜居类产品聚集,从而形成房地产经济的又一个增长点。

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内在发展优势

老年宜居社区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养老康复型、旅游度假型、独立型和嵌入型等模式。养老康复型社区通常是以雄厚的医疗资源作为后盾,以“社区+医院+地产”的模式经营,如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就是依托长庚医院的老年社区。旅游度假型社区是“地产+酒店+旅游+养老”的商业模式,它通常建在气候宜人,风景优美的地方,结合温泉、膳食、营养、康复等功能,为候鸟式的活跃长者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独立型养老社区是以老年人为主要对象,采取会员制管理模式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城市独立社区,北京东方太阳城是这类形式的主要代表。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是在普通住宅小区中规划出专门的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产组团,它嵌入在城市普通住宅小区中,形成既封闭独立、保障老年人安静安全生活,又不脱离家庭和子女,维系老年人精神情感的老年宜居社区形式。嵌入型老年社区的设计符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要求,区内具有完善的生活服务和医疗健康护理条件,小区交通以及与外界的联系便利。相比之下,嵌入型老年社区更具有发展前景,将是今后城市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主要形式,理由有四。

1.更加方便老年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活动是老年人的生活价值体现。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尤其重要,要缩小老年人与社会的距离,老人就必须保持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就是所谓的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而这种活动应该对参与者有积极正向的意义,例如打理花园、针织缝纫、阅读聊天、艺术创作、参观访问、义务工作、家务维修、照顾宠物、联谊分享等,这些社会活动都会给老人带来幸福感,提升生活价值。显然这些活动不是某个家庭能够组织和完成的。完整的活动需要一个能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互通的网络,也就是可以促进社区人际互动,特别是不同代际、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群体的持续和及时交往的社区平台。嵌入型老年社区由于不脱离普通社区生活,区内群体多样代际之间沟通便利,更容易满足老年人社会活动的需求。

2.体现老年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性

绝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与子女或亲属生活在一起,对家庭对子女都有着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如希望与子女同居一处、隔壁或者附近以便于得到子女亲属的供养照料和精神赡养。亲情能使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受尊重需要等得到满足,使老人感到家庭的温暖。但目前我国家庭人口规模逐年变小,家庭成员相互照顾的功能也逐渐弱化,特别是照顾老人的功能严重衰退,小规模家庭一对夫妻需要照顾几位老人,老年人生活质量难以保证。而且老人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差异越来越大,因此同居一处并不是养老居住的最佳选择。而嵌入式老年社区,子女可以购买普通住宅与老人居住在同一小区,既能满足老人对家庭及亲人的依赖,又不会给子女增加精神和经济负担,是一种较佳的“多代屋”方式。

3.满足老年人对熟悉环境的依恋性

进入老年期以后,人们通常会对熟悉的环境有一种依恋,大多不会轻易地更换熟悉的居住环境。但人生的“活跃长者――半失能――完全失能”的衰老规律,让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由“独居――子女同居――养老院”不断变化。在老年人生理衰老的同时,居住环境的变换也加速了老年人心理衰老的过程。而嵌入型的老年住宅,既适合活跃长者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要求,也能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全面的养老护理服务。老人们不必变换居住环境就能走完人生的最后历程。同时由于嵌入型老年社区中各个年龄段的老年住户都有,避免了养老院等聚集型养老机构因老龄程度相近而产生的因病痛折磨、死亡等对生命绝望情绪的传染而造成心理恐惧。

4.丰富房地产市场营销内涵和实践

我国房地产行业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市场营销策略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出现,细分出老年目标客户群体,完善了房地产产品类型,增添了价格调整的依据,开拓了老年消费的销售渠道,丰富了房地产的促销手段,增添了房地产营销的内涵,为房地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方式。

三、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方式

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政策是否恰当可以用社会效用最大化来衡量。如果把老年人生活环境看作是一个社会政策结果,那么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中,完全市场经济系统会对老年人造成不公平,对老年人相关的资源配置也可能失灵,从而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总体福利。因此需要政府对市场配置采取一定程度的干预,用二次分配来克服纯市场分配的缺陷,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最优、效用最大。面对人口老龄化现象,不论从效率的观点还是从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都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对市场作用下的资源分配进行再调整。城市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正是社会总体福利的体现,除了围绕老年住宅市场需求的商业性开发方式外,更主要的方式应是政府主导的配建模式。配建模式是指政府规定房地产开发商在住宅开发项目中配建一定比例的老年宜居社区,并对涉及老年社区的土地供给、住区规划和开发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嵌入型配建方式将老年宜居住宅与普通住宅混建在一起,保障了老年人的社会活动网络,同时又将养老服务和设施相对集中,更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这一方式的实施需要国家、地方政府、社会、开发商紧密合作,充分体现出政府干预下的社会经济效益最优化理论实践。

1.城市规划的干预政策

把老年宜居社区纳入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体系中。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应针对老龄化程度修订城市社会发展目标,把提供适合老年人生活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措施列入其中。尤其是在老龄化较为严重地区,应该单独编制老年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居住区规划、经济适用房建造和旧城区改造中合理确定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要求,将老年社区与社区医疗机构协同规划。在城市控制规划中针对项目地段在总体规划中的定位职能和布局,细化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除了现有的规划要点内容外,增加老年住宅比例指标,并作为规划设计的控制要点。

2.项目建设用地的干预政策

我国可以用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土地按性质可分为出让地、划拨地和集体土地。国家规定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所以城市老年社区最直接的用地取得方式是通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取得。但国有土地出让采取招、拍、挂的竞拍方式,开发商获得土地使用权的成本高,在高生产成本制约下的老年宜居社区无法实现低成本养老社区的经营,最后会导致项目失败。而其他性质的土地使用权获取成本虽较低廉,但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法律规定不明晰。以上原因严重制约了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也阻碍了老年宜居社区的健康发展。建议将配建的老年宜居社区项目纳入政府保障性住房非产权租赁房建设体系,土地使用采取行政划拨形式,免交土地出让金,以降低老年住宅建设和使用成本,让老年群体可以安度晚年。

3.项目建设经营的干预政策

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可采用BOT的方式,由政府将老年宜居社区的建设特许权交由负责整体项目开发的企业负责建设与经营,政府无需投资,只要通过转让权利即可获得老年宜居社区项目并产生社会效益。项目开发商在投资老年宜居社区并经营若干年后按合同交回给政府,从而形成有效的退出机制。政府接手后再通过招标将老年社区的管理权交给有资质的管理方进行管理服务。因为城乡之间市场消费能力存在较大差距,BOT方式也只有在城市社区建设中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因此它适合于城市老年社区的建设。

4.项目建设资金的干预政策

建议政府调整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政策,允许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老年宜居社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于老年宜居社区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例如在广州60岁以上户籍老人在2012年达到121.4万人。他们是老年宜居社区稳定持久的消费对象,开发商投资回报的稳定性可以得到保障。所以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老年宜居社区的安全性较高,风险较小,也不存在暴利,拥有长期稳定的收益,偿本付息只是时间问题,投资本金能够按期收回,并能取得一定的投资收益,符合养老基金投资安全性特征。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具有增强整个社会福利,尤其是老年福利的义务。

5.养老优惠政策干预

对于农村五保人员和城镇“三无”人员的养老费用,应由当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对于享受低保的老人和其他困难老人入住老年宜居社区的,其费用应适当减免,减免部分由当地政府予以补助。在税收方面对养老经营企业应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服务收入营业税以及养老服务机构自用房产、土地、车船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税;救护与生活用车可免征养路费等。

四、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的服务与管理

嵌入型老年宜居社区以户租赁为主要经营方式,由于政府在土地出让金、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租赁价格可控制在普通居民易于接受的范畴。同时由于个人家庭财产的不断积累,老年人用于支付养老成本方面有资产性收入来源的支撑,有效需求充盈。在政府方面,还可以通过购买老年社工服务等方式提供养老经费支持。在入住率得以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提升养老服务和管理水平,就成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

1.老年宜居社区社工服务机构的组建

由于在配建模式下开发商取得了老年社区的特许经营权,因此嵌入型老年社区的服务机构应由开发商负责自行组建。首先这种方式组建的社工服务机构依附于开发商,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服务质量,改变了社会组织注册成立资金大多由发起者个人出资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制约,更易获得政府购买服务。其次因为嵌入式老年社区是嵌入在普通住宅小区内的区中园结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势必需要与小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协调与沟通;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小区的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可由开发商选聘,通常有经验的开发商也都组建了相应的物业(屋村)服务管理公司并承担小区前期服务工作,因此双方在服务和管理的协调方面更加方便和顺利。再者,开发商投资老年社工服务机构,既有利于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企业战略,更有利于社工服务机构的普及、发展和壮大,有利于老年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

2.嵌入型老年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嵌入式老年宜居社区服务与管理的特殊性,对社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服务人员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还应该是老年人生活指导者、健康促进者、情绪调节者和心理依靠者,必须具有爱心且有较强责任心,尊重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善于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具有涉老物业设备和设施维护的基本技能;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进行照料;掌握病人居家护理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病人的病情、医嘱及心理特点,照顾其饮食和起居,为老年病人创造清洁、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具备健康保健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健康保健指导,帮助老年人掌握保健知识,消除或减少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能根据老年人疾病特点,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协助老年病人进行康复锻炼;掌握心理和精神慰藉的基本知识,能根据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

3.嵌入型老年社区的物业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通常处于封闭管理的环境下,在小区的安保方面应该严格社区大门人员车辆的进入制度,社区内必须做到人车分流,同时区内配套老年人专用路标,安保员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活动的安全性,及时发现老人的不适反应并为老人提供帮助;环境和绿化是老年居住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老年人行动的局限性,老年社区的环境和绿化设计要以老年人的活动范围为依据,道路设计平坦少梯,绿化园区可以给老年人预留一些自助劳作场地,供老人养花修枝;老年住宅内的设备、设施须确保正常运行,各种附属设备、设施维修以及房屋的报修时间必须缩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洁方面除了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外,还需要清理住户房间内卫生,这就要求保洁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以避免出现纠纷;社区内设立客服中心,社区每户都有应急呼叫与客服中心联通,客服中心可以随时与各个岗位的保安员联系查寻事宜。

4.老年社区的服务内容

老年服务主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基本服务内容。一是老年人的生活琐事服务,二是基本的医疗和康体服务,三是心理疏导和陪护服务。老年宜居社区里设立老年服务中心(与客服中心合署),中心具备医疗保健、健康健体、文化教育、饮食服务和沟通交流的功能。医疗保健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保健和基本医疗指导,配备常用药品和注射挂水等医疗服务;健康健体服务包括老人康复训练和辅助健体训练;老年文化教育服务包括开办老年大学、老年文体娱乐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网络帮助(帮助老人完成网上银行、网络订票、网上购物)、老年旅游服务等项目;饮食服务包括订餐叫餐服务、服药提醒服务、饮食助理服务等内容;沟通交流服务包括心理疏导、陪聊、网聊指导;为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活动提供条件,如加强老年人和小区里青少年以及社会的联系,为关心教育下一挥力所能及的作用等。老年服务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在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予以充实和更新,形成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

5.老年社区增值服务管理

老年宜居社区在管理中还能够开发出具有增值功能的服务项目,用于提升老年人服务内涵,增加经营收入,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例如科学地规划社区内的租赁商铺,选择适老涉老产品进驻;用专业的态度老人原有住宅的二手房租赁服务,将租赁收入与老年社区住房租金冲扣,减少老人的奔波劳累;为老人提供医疗专家定期上门体检、咨询服务,有条件老人可以采取“一对一”家庭医生和特护服务;设立老人专用车辆和专业驾驶员,为老人上医院、会友、探亲、外出购物提供服务等。

[1]林艳.同龄群体交往及其活动对城市老年人精神健康的作用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

[2]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年统计资料[M].北京: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10.

[3]江立华,黄加成.老年人需求与宜居社区建设[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7―92.

[4]朱秀杰.人口老龄化与宜居社区建设研究[J].社会工作,2012(1):32―34.

[5]刘苹苹.建立宜居社区与“多代屋”――中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3(6):47―53.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社会是指6o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7%。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6o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43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97%以上。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养老保障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保障体系残缺,农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养老保障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并呈现出诸多缺陷。目前养老方式开始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转型,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发展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理性选择。

1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1调查对象

安徽省长丰县阮巷、罗塘、水湖、双墩四个乡镇;蒋庄、兰桥、黄岗、邵集等十几个村;四所敬老院、一家老年公寓年龄在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走访部门有:长丰县民政局、统计局、卫生局等。

1.2调查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内容涉及农村老年人经济收入、日常物质消费、受照料、健康等状况以及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问题,此次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616份。

2我国农村养老现状分析及成因分析

2.1农村养老现状分析

40.09%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日常生活所需,31.8l%的老人依靠子女供养,5.84%的老年人依靠政府补救度日,在所调查老年人中仅有1.46%享有退休金。

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物质消费状况主要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医疗、精神娱乐等指标。从饮食状况分析,54.3%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较满意,24.0%的老年人对日常饮食状况不满意;从居住状况分析,被调查老年人基本上都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场所,35.6%的老人与一个子女同住、59.8%不与子女同住,少数老人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从医疗角度分析,在老年人消费支出中,医疗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其中20.1%的老人的收入主要用于医疗费用支出。

调查发现,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需要适度的护理和照料。据长丰县民政局资料显示,在所调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子女外出打工的老人占到所调查老人总数的56.3%,加上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老年人的受照料状况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有子女照料的老人仅占78.07%,其中独居老人占23.53%;无人照料的老人在所调查老人中高达21.93%,相当一部分孤寡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独居,也不愿进入乡镇社会福利机构养老。

2.2我国农村养老状况成因分析

我国老年养老保障模式从形式上分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模式。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差,经济条件也不尽人意,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再加上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而老年人迫切需要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但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日益暴露出严重弊端,与我国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住要原因如下。

2.2.1农村劳动力弱化,家庭养老受到冲击。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中,家庭养老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农村人口特别是大量青壮年人口向城市流动和迁移加速,一方面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不高;另一方面电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老年人与其子女、晚辈共同生活的家庭逐年减少。最终导致农村养老保障严重匮乏,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给家庭养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

2.2.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基金筹集模式存在缺陷。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介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之间的一种保险品种,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标准进行筹集,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益不好,政府没有对农民提供相应的补助,造成农民自己筹集资金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没有调动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就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状况看,仍然存在着征收成本过高、制度覆盖面过窄、基金筹集困难等弊端。

2.2.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衰竭,供给能力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又分为土地养老和集体养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地征用,必然造成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避免的情况,削弱了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的功能;集体养老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主要形式有五保户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我国各地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直接影响集体养老的普及和规模化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集体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且有下滑趋势,又导致了集体养老功能的弱化。

2.2.4家庭养老存在局限性,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滞后。家庭养老的局限性严重的干扰了农村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了社会安宁和稳定,给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带来了负面效应,我国目前社会养老呈现滞后状态,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选择新型社会养老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观念的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家庭养老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我国的农村养老必然会经历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的现实选择。

3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转型的建议

3.1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落后是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根本原因。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农村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以市场机制加上政策倾斜解决人地结构矛盾;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组织管理;再次要加大对农村公益养老事业的投入,加快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步伐。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3.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设立“夕阳绿色通道”

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是对老年人医疗保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此过程中,各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满足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需要。针对老年人去指定医疗点看病不方便.报销门槛较高这一问题,政府应建立特殊的医疗报销制度,扩大报销范围,放宽报销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等,切实从老年人角度出发,建立“夕阳绿色通道”。

3.3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健全农村老年人心理保障体系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外,各级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对没有尽到赡养义务的子女给予处罚,对孝敬老人的子女给予表彰,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氛围。此外,政府部门应该设立专门的老人维权机构,使老年人维权途径更为方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利。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度态度,并建设老年人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技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做到及早发现和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3.4推进保障模式的创新,提高保障能力和效果

在政府主导下逐步建立参与式发展的机制,加快调整个人帐户整体规模,使之更加方便农民,减少农民享受的成本,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灵活多样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好处,让制度受到农民的欢迎。首先,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与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其次,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解决养老保险隐形债务。同时尽快建立基金分级管理体制,加强基金监管力度。稳定农村养老保险的基本政策,建立个人自筹养老基金,实现社会保障金筹措方式的转变。

3.5实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养老体系

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公民敬老的教育应从小抓起。营造敬老养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各地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老年人娱乐场所,增加娱乐设施,组织娱乐活动,丰富娱乐生活,开展老年福利事业,促进老人身心协调发展。将家庭养老的责任与义务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养老机制,应该是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以保险基金为前提,以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养老体系。

3.6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转型

家庭养老对农民而言是普遍的,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民保障需求的不断上升,给农村家庭带来愈加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我国人口急剧老龄化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有限,要把农村养老完全抛向社会是不现实的。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协调统一,在继续支持和鼓励家庭养老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创造条件实现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模式的转型。

第5篇

事件一:马帮进京

2005年,一支打着“云南普洱•瑞贡京城”的旗号的马队,从云南出发,历经5个多月的时间,行程8000多公里,穿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于当年10月10日进入北京地界。这支由120匹马、43名赶马人、20多名管理和后勤人员组成的普洱茶马队,从5月1日出发开始,便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和公众的极大关注。马帮进京,成了当年最热门的新闻事件之一。

对于马帮进京的事件背景,云南龙润茶业集团副总裁娄自田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从2005年起,普洱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经历了最原始的以拍卖为主要事件的营销手段之后,普洱茶的市场营销需要一次规模较大的事件来推动其发展,此时,茶马古道被更多的媒体及书籍所提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茶马古道与普洱茶文化。马帮是最原始的运输工具之一,在云南较为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还能见到马帮这种原始的运输商品的方式,而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利用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为运输工具。马帮这种原始的运输方式如果重现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从原始森林进入钢筋混泥土的世界中,将会造成巨大的反差和冲击!普洱茶曾经作为贡茶,从遥远的边疆云南,进入皇宫,重走这条道路,不仅能向广大人民宣传普洱茶的历史,还能借助过程中的各种活动,推广普洱茶。这正是当时普洱茶市场所需求的事件。

对于此次事件产生的影响,娄自田认为,在这次马帮进京的事件中,原始和现代的激烈冲突,被表现得一览无遗。马帮进京之所以能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在于它是一个持续动态的可变的过程,这个事件可以预测结果,但不能预测过程,留下了更多的可供想象和谈论的空间,对于这样一个人为的事件,媒体的持续关注也将这一事件放大到无以复加。马帮进京不仅仅是走完这一过程了事,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延伸出各种普洱茶的推广活动,这种推广,有的是有意为之,有的是无意为之,参与的人数随着事件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多。人们关注的是马帮,但落到实处的是普洱茶。如果说“普洱茶”这三个字在很多地方是陌生词语的话,那么马帮进京之后,这三个字迅速成为人们口头上的热门词语之一。

事件二:我的

2006年4月,云南大益普洱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央电视台《我的》大型电视行动,共同发起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了“我的•红色大益”爱心专项基金,重走当年路,捐资1000万元给沿途贫困地区,并在《我的》节目行进过程中,沿途援建希望小学,开展一系列慰问老、建盖养老院、修缮墓、扶贫助弱等爱心活动。此行动共历时8个月。

娄自田认为,此次事件出现的背景,是2006年普洱茶的营销开始百花齐放。各种营销模式开始得以在普洱茶市场上进行运用,普洱茶企业逐步有了品牌的意识,开始以品牌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线中,云南本土的普洱茶企业及外来资本开始激烈争夺普洱茶市场,这是中国传统茶叶营销难得一见的现象。大益普洱茶也开始寻求塑造品牌,利用事件营销来推广自身品牌形象。

本次事件,是大益茶业集团在全国电视观众心目中制造了一个健康的新闻事件。在此事件中,大益普洱茶的品牌形象得以巩固,大益普洱茶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为大益产品走向全国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推广普洱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事件三:普洱改市

2005年8月,云南省思茅市政府将更名请示报省人民政府审核,省政府于2006年4月初将思茅市更名普洱市的请示转报国务院审批。半年后,思茅市又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思茅市更名申报的请示,力陈更名有利于边疆民族地区提升品牌效应。2007年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从当年4月8日起思茅市改为普洱市。

对于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娄自田认为这是普洱茶事件营销登峰造极的作品,其间的复杂程度与影响力,可以用此次事件中截取两个片段来加以说明:其一,百年贡茶回归故里。与马帮进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马帮进京是用最原始的手段将普洱茶运到北京,而百年贡茶回归故里,则是用最现代的方式,将故宫珍藏的百年贡茶运回普洱,据说购买了上千万的保险,动用了凯迪拉克轿车,一路上风光无限,光芒四射,万民景仰,这种场面媒体自然一路跟踪,不肯放过任何细节,形成了强大的宣传攻势。其二,改市前后的茶博会史无前例的热闹。全国各地茶商云集,普洱茶产品受到热烈追捧,形成了一茶难求的局面。

事件四:奥运普洱

2008年,奥运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舞台,各种产品围绕奥运会展开激烈的争夺。茶叶是中国的传统产品,也是最具文化的产品之一,对于一个在家门口就可以向全世界做宣传的极好机会,中国茶业企业也想参与进来。但是根据奥运会的相关规定,茶叶作为非酒精饮料类别,一直以来都是可口可乐的赞助范围,由于可口可乐是国际奥组委的TOP赞助商,北京奥组委无权在这一领域向中国茶叶授权使用奥运标识。这个全球第一品牌的企业,是阻碍中国茶业企业走上奥运经济舞台的最大障碍。

全国各地茶业协会、商会、论坛、咨询公司、茶业企业等等,在奥运会之前展开了无数的公关活动,还是没能得到可口可乐公司的许可,因此很难登上奥运经济舞台。普洱市不甘心无缘奥运,组织了8家生产企业,以生产奥运礼品茶的名义进行事件营销,但由于各种压力,效果并不明显。最后,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经过努力,最终攻克可口可乐公司,得到了授权生产奥运普洱茶产品的授权。2008年7月,云南龙润茶业集团获得北京奥组委的正式授权,成为了奥运普洱茶的生产企业。

对于此事件的意义,娄自田认为2008年是普洱茶迅速衰落的一年,价格大幅度回落,收藏市场遇冷,消费者观望,企业无计可施,经销商干坐着等待机会,这种低迷的市场行情很难看得到回暖的迹象。这种时候,奥运会的举办对普洱茶来说,就显得更加重要。

奥运会本身是一件大事,不论茶业企业是否获得奥运会赞助资格,都会成为一个较大的新闻事件。对于普洱茶来说,面临市场急剧萎缩并迅速冰冻的情况,他们更加渴望得到这样一个机会,来重振整个产业。此时,云南龙润茶业集团获得奥组委的授权,对产业来说,是一次提升,对于龙润普洱来说,是品牌力量的最大化。

事件营销的两种模式

普洱茶的红火之路上,还有很多经典的事件营销案例。例如普洱茶的拍卖事件、开光事件和银行事件。以上的种种事件,本质上都是营销推广的方式。而这些营销推广方式,均是以制造事件的形式进行。可以说,作为一个容易制造新闻热点的产品,在营销推广中,普洱茶已经将事件营销运用到了极致。

透过普洱茶以上的事件营销案例,可以发现事件营销存在着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借力模式,即借助正在发生的事件,将产品营销嫁接到事件上。第二种是主动模式,即没有事件就创造事件,然后将产品营销嫁接到事件上。两种模式,都要求营销团队本身具有足够的敏锐度。

(一)借力模式

所谓借力模式就是企业将企业的议题向社会热点话题靠拢,从而实现公众对热点话题的关注向企业议题的关注的转变。运用借力模式要实现好的效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相关性、可控性和系统性。

相关性就是指社会议题必须与企业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企业的目标受众密切相关。例如在事件二“我的•红色大益”活动中,大益普洱寻找到了与中央电视台《我的》大型电视行动最佳结合点,借助此项电视行动的巨大影响力,很好地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可控性是指事件的发展趋势能够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如果不能够在企业的控制范围内有可能不能达到期望的效果。例如事件四,如果龙润普洱参与奥运而无法预料奥运会的走向和趋势,恐怕就无法预料参与奥运到底会给企业带来何种结果,那么其参与奥运的愿望恐怕就不会如此强烈。

系统性是指企业借助外部热点话题必须策划和实施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公共关系策略,整合多种手段,实现一个结合,一个转化:外部议题与企业议题相结合;公众对外部议题的关注向组织议题关注的转化。

(二)主动模式

主动模式是指企业主动设置一些结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议题,通过传播,使之成为公众所关注的公共热点。运用主动模式,必须遵循创新性、公共性及互惠性三项原则。

创新性就是指企业所设置的话题必须有亮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公众的关注,正所谓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及人狗互咬才是新闻。例如一段时间里比较热闹的普洱茶银行事件。事实上,普洱茶银行不能叫做银行,它只是普洱茶投资收藏的一种方式。但以“普洱茶银行”的头衔出现,便形成了一个亮点很大的话题,从而吸引了大量媒体竞相报道。

公共性是指避免自言自语,设置的话题必须是公众关注的。

互惠性是指要想获得人们持续地关注,必须要双赢。因为只有从消费者关心的事情入手,营销策略才能打动消费者,才能更好地实现营销目标。

回顾普洱茶这十年来风风火火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普洱茶在事件营销上已经走在了全国其他茶类的前面。对于事件营销的两种模式,普洱茶也是运用得相当娴熟。但是也应当看到,一个适合创造事件的产业,也许预示着该产业的不成熟。因此,虽然普洱茶在事件营销上为中国茶业做出了典范,但对于普洱茶产业发展来讲,相信以后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事件营销的运作策略

借势篇

所谓借势,是指企业及时地抓住广受关注的社会新闻、事件以及人物的明星效应等,结合企业或产品在传播上欲达到之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明星策

明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大众主观愿望相交合而产生的客观存在。根据马斯洛分析的人的心理需求学说:当购买者不再把价格、质量当做购买顾虑时,利用明星的知名度去加重产品的附加值,可以借此培养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感情、联想,来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追捧。

体育策

主要就是借助赞助、冠名等手段,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推广自己的品牌。体育活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参与,体育赛事是品牌最好的广告载体,体育背后蕴藏着无限商机,已被很多企业意识到并投入其间。

新闻策

企业利用社会上有价值、影响面广的新闻,不失时宜地将其与自己的品牌联系在一起,来达到借力发力的传播效果。

造势篇

所谓造势,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

舆论策

企业通过与相关媒体合作,发表大量介绍和宣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软性文章,以理性的手段传播自己。

活动策

企业为推广自己的产品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活动,吸引消费者和媒体的眼球达到传播自己的目的。

概念策

企业为自己产品或服务所创造的一种“新理念”、“新潮流”。

事件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事件营销不能触犯国家的法律法规,底线一旦触及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打击是致命的。

事件营销不能降低品牌的档次。事件营销仅仅是一种营销方式,是以品牌定位为基础的,因此要服从于品牌定位。

事件营销不能破坏品牌的美誉度。做品牌不仅仅做知名度更要做美誉度,如果仅为了出名而不顾品牌的美誉度,对品牌的长久发展也是不利的。

事件营销不能与实际情况不符。适当的包装是需要的,但不能与实际情况不符,否则就是欺骗。公众的信任一旦失去,再想挽回是极为困难的。

事件营销应有应急预案。事件营销前应准备多套方案,以防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危机或问题。

事件营销应考虑具体的环境。不同的环境对同一活动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企业应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事件营销的策略。

事件营销应符合地方的文化风俗。不同地区的文化风俗是不一样的,企业在开展事件营销前都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风俗,避免触犯当地文化风俗的。

对事件营销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作都应分配到每一个人,不能存在模糊地带;对每个工作的完成时间都有明确规定并有如果完不成应该怎么办、如何挽救的方案。

第6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学;人才培养

健康管理(Health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是健康管理行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拥有的健康管理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加快培养健康管理专业人才是当前发展健康管理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1国内外健康管理学科发展概况

1.1国外发展情况

健康管理理念源自20世纪50年代末最先在美国保险行业提出的概念(ManageCare),其初衷是为了控制客户的患病风险、降低健康医疗费用支出的可能性。1969年美国政府将健康管理纳入国家医疗保健计划,并开始出现区别于医院等传统医疗机构的专业健康管理公司,提供系统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迄今为止,健康管理学已经形成涉及医学、心理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公共政策和法律等多个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在欧洲很多国家,健康管理早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系统、规范化的学科体系。美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多数在设立在公共卫生学院、公共政策/事务学院下,健康管理专业也多以卫生政策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与政策的名称出现。学位从大专、本科、硕士到博士4种,学时也分别从2年到5年不等。但无论哪个层次的人才都是专业的医疗管理人员,都必须遵从严格的从业标准方能执证上岗。与美国不同,英国的健康管理的生源则相对较广,拥有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等教育背景的人也同样可以学习健康管理专业。日本在亚洲国家中健康管理发展较快。其本身很重视居民的健康教育,在每一级别的卫生保健服务组织中都有健康管理人员的身影。其服务内容也比较广泛,诸如目前正在实施“健康日本21”的健康行动计划,服务内容大到诸如规划、指导和协调医疗卫生服务、医疗设备区域管理,小到为个人提供健康评估服务、制定健康计划、提供专业的疾病管理服务等。相对而言,欧洲国家健康管理就业岗位也很多,有医疗保健管理、医疗保健操作监督、医疗行政(如医疗保健经理等)不同岗位。

1.2国内发展现状

中国的健康管理思想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到《素问》中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点。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的发生是古人对健康管理最朴素的理解。但健康管理一词在国内出现才10余年的时间。健康管理行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首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于2001年。迄今为止,国内已设立了6家国家级的健康管理协会或学会。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分会成立,同年《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也在同年颁布,“健康管理师”成为被政府部门认可的新兴职业。2009年中国健康管理专家达成《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2016年,“健康中国2030”以及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也对发展健康产业提出了更确切的要求,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及健康管理学科在我国的发展体系框架日益清晰。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所谓的健康管理服务尚未形成全面的服务体系,服务机构中常见的健康管理公司也多是涉及产业链的一小部分,比如健康体检、健康养生等,多是偏重健康管理的某个环节。在服务和产品设计覆盖了健康管理整个环节的服务机构少之又少。

2我国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

2.1专业挂靠院系

国内高等院校对于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于起步阶段,大部分高校健康管理是作为一个方向挂靠在公共管理或是公共卫生专业下。杭州师范大学设立有我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2011年由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更名而来。除此之外,我国高校中的健康管理人才培养多以健康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方向,挂靠在公共卫生专业、医药/卫生管理专业、临床医学、社会工作专业、公共事务管理专业、家政服务专业等专业下面[5]。如江苏建康职业学院的公共卫生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方向)、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家政服务专业(健康管理方向)等。目前,也有休闲体育专业在探讨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安徽宿州卫生学校也在尝试开设“健康管理”专业课程。

2.2学历教育层次

与美国高校的健康管理专业多为硕士学位不同的是,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则以职业教育和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居多,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较少,毕业后一般授予管理学学位。健康管理的职业教育一般学制3年,重点是培养其岗位胜任能力。如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开设有健康管理专业,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2015年开设健康管理大专班。江苏建康职业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则都是将健康管理作为专业方向。截止到2016年初,国内有5所院校(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成立健康管理专业。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是全国首个健康管理学院,并拥有健康管理学硕士点和博士点资格。浙江农林大学是全国第一所开设健康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与2007至2013年招生健康管理专业本科生。2009年重庆医科大学率先在全国医学院校招收临床医学(健康管理方向)学生。海南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医科院校也充分利用医学教育的资源优势,在公共事业管理下开设健康管理方向。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开始招生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健康管理方向)本科生。

2.3专业课程设置

各校对健康管理的内容及其外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所以专业课程设置上差异较大。目前,开设健康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人文社科类课程、专业基础类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对来说,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差异较小,基本都是围绕如管理文秘、人际关系等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由于各院校的特色和教学优势不同,差异较大。专业基础课程多以公共管理类和基础医学类课程构成,前者包括社会工作理论、组织行为学;后者则包括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医疗保险、卫生经济、流行病与卫生统计等。专业核心课程则主要围绕健康管理类展开,如健康管理概论、健康教育、健康法规、健康信息管理等。另外每个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特色课程体现自身院校特点的职业性,如社会工作类(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社会工作实务);家政服务类(护理、信息、保健);食品监管类(营养与食品安全、食品监督检验);旅游管理类(如旅游健康、休闲养生保健、旅游信息学);或者是休闲养生类(中医养生、运动健康管理、针灸和推拿学等)。

2.4毕业去向

健康管理产业涉及医药、保健养生、疾病预防、健康保险等多个方面,所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四类岗位。第一类是健康产品生产及监管机构,包括医药/器械生产及经营企业、药品监督部门等,从事药物检测/检验、医疗器械生产、化妆及保健品生产经营、医药及企业营销、新药研究和开发、药物制剂生产与管理等工作。第二类是医疗卫生服务及行政管理机构,如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预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健康体检机构、计生部门、医药监管部门等,从事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指导咨询、健康状况调查、健康标本采样和卫生事务管理。第三类是健康服务业,如在健康会所、养老院、休闲/饮食中心、护理中心等机构从事健康保健服务、健康咨询、健康指导指导、私人健康维护、健康信息管理、食品安全监管、员工健康档案馆和健康状况监测等。最后还有健康保险企业或管理机构,从事健康损害保险理赔,健康救助、社会健康保证服务等。

3我国健康管理学科建设思考

3.1鼓励高校尤其是医学院校设立健康管理专业

从目前的培养院校看,我国的健康管理专业尚未形成相对独立、成熟的专业。健康管理人才必须通过建专业、立学科的规范教育培养体系以保障合格的人才的培养。应在坚持学历、职业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培养基础上,加大学历教育力度。医学院校拥有医学、公共卫生、健康保险等相关教育资,在设立健康管理专业上更具优势和责任。“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提出要推动医疗、养老、旅游等行业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随着健康管理的外延不断扩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营养保健、护理康复、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卫生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应成为健康管理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体系,着重培养其在健康保险、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服务和产品生产、康复保健、养老护理领域的岗位胜任力,以提供医、养、护为一体的健康服务。

3.2规范化课程置,完善学科体系

相对国外,我国健康管理专业的设立院校层次偏低,缺乏研究生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模式,即使本专科的教育模式也尚不成熟,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未达到系统化和规范化,促使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学者对健康管理学的共识是该学科应该集医学、管理学与信息科学为一体,所以在核心课程中这几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总体上相应的课程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设置,首先是人文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第二类是医学类,如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中医学、护理学、康复医学、食品卫生和营养、行为心理学等课程。第三类是管理类课程,对以后从事相关健康产业的管理方面工作有积极意义,具体课程可以包括医院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健康法规、卫生监督、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卫生经济、医药营销等。第四类健康管理类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测量与评价方法、健康风险检测技术、健康评估技术、健康管理服务提供途径等内容。开设院校可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师资情况对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进行调整,在保留基础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提出自身学术特色。

3.3强化教材建设,促进专业人才细分由于我国健康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和应用,专业的教育师资与教材体系也比较缺乏。虽然不同院校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的同时突出专业特色,但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健康管理教育缺乏统一的理论和教材体系。健康管理相关专业众多、知识面全而散,一本教材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所以根据专业特色细分教材,培养专项人才是大势所趋,如专业营养健康师,儿童健康师、医疗行政助理等。相应地教材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管理师就业岗位编写更具专业性的教材。在目前笔者接触到的教材中,郭清主编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以及王培玉主编的《健康管理学》,可供卫生管理及相关专业使用。对于没有相关医学背景知识学生参考使用的黄建始和陈君石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另外还可根据不同的职业特点,选择使用武留信主编的“健康管理师社区管理分册”,以及王陇德主编的卫生行业职业技能培训系列教程用书。

3.4开拓示范基地,强化实践教学

如今的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应倡导健康管理的学院理论教学和基地实践教学的结合统一,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已经不再局限于保险行业的风险控制,还包括疾病的预防、健康保健、疾病防控等内容。可与居民社区、大型企业、职业场所、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不同类型机构开展合作、设立教学基地,完善健康管理职业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的发展。依托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以期形成全面系统的健康管理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清.“新医改”应致力于公众健康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9):885-888.

[2]熊伟平,余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86.

[3]于建琳.美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探析与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6(5):56-59.

[4]苏连久,邹世清,靳鸣.我国医学院校健康管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4(11):94-96.

[5]朱晓卓,米岚,赵凌波,等.高职院校健康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141-143.

[6]余刚,夏云建.休闲体育专业开设健康管理方向的可行性分析[J].运动,2013(20):124-125.

[7]邓斌菊.卫生职业学校“健康管理”专业课程开发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7.

[8]应宇辰.我国高校健康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以浙江中医药大学为例并与台湾义守大学比较)[Z].杭州: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学术年会,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