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5:15
导语:在公路管理智能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监控;智能化;智能视频监控;智能视频监控分析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914-02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使得以视频信息为特征的视频监控更为广泛地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当前,传统的监控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在安全防范方面的需求,因而拥有智能化特点的视频监控系统则成为新的应用趋势。
传统的监控系统只记录事发经过,难以提供更多关键细节,使得监控应用的作用和效果得不到提升,因此需要研发新的技术来完善,而智能监控系统恰恰满足了这个需求成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区如何看清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在车辆快速行进的公路上如何看清楚车辆牌照的同时还能看清楚司乘人员的面部特征,这些需求促进了监控智能化的发展。为实现对社会治安事件的智能化分析,将远程图像监控和报警联网系统以及智能视频监控服务体系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既能进行远距离的监控、图像传输、联网报警,又能智能调控、方便历史资料查询和对大批量数据进行保存,这都是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与以往传统的监控系统相比,智能监控系统有了自己的大脑,能够更加有效的预防和预警,能够及时地消除安全隐患,因此,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一定是监控未来的发展方向。
1 智能视频监控国内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视频监控技术还处于“模拟转数字”的阶段。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监控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市场需求自然而然提出的要求。大批量的视频数据信息与有限的人工监控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实时监控,即时反应”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成为市场对视频监控技术的新要求。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备比普通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备要具备更加强大的智能因子和图像处理能力,因而能为用户提供更多更优的高级的视频分析功能,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能力。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是可以识别不同的物体,觉察监控中的异常情况,并且能以最好和最快的方式发出警报和提供有用的预警信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在全球反恐形势依然严重的今天,智能视频监控显然能够成为应对城市安全和应急保障事件的有力辅助工具。
作为智能视频监控应用的一门主要技术——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技术,近几年一直得到国内业界的广泛关注,其通过对视频内容的分析,将人们所关注的目标从监控背景中分离出来,按照目标的移动方向、速度、时间等参数和某些行为特征进行关联,从而达到主动监控防御的目的。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是计算机视觉领域一个新兴的应用方向和备受关注的前沿课题,结合了计算机科学、机器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智能视频分析监控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系统能够24小时保持清醒地运行,有效地控制着监控范围内的所有动静,将监控人员从监视器前解放出来。
智能视频监控分析可以不需要人为干预情况之下,依靠计算机视觉和视频监控分析的方法对摄像机拍录的图像序列进行自动分析的,其中包括目标检测、目标分割提取、目标识别、目标跟踪以及对监视场景中目标行为的理解与描述,得出对图像内容含义的理解以及对客观场景的解释,从而指导和规划行动。其中,目标检测、目标分割提取、目标分类、目标跟踪属于计算机视觉中的中级处理部分,而行为理解和描述则属于高级处理。运动目标检测、分割、识别与跟踪是视频监控中研究较多的四个问题;而行为理解与描述则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对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的研究与应用正蒸蒸日上。
目前最新的发展阶段是智能网络视频监控分析,发展趋势有:
1)视频监控分析技术正向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是数字化,而智能化是“三化”的最高境界。系统由目视解释转变为自动解释是视频监控分析技术的飞跃,是实际工程应用发展的必然趋势。
2)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大大向前推动了智能视频监控分析技术:因为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系统及设备的硬件成本就不会增加太多,其中主要是软件成本的增加;但每个系统软件成本随着推广数量的增长会迅速下降,智能视频监控分析系统的性价比将凸现。
3)互联网和宽带网络技术为视频监控分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有的宽带网络能够满足用户多方面的需求,在传统的以文字和图片为主的内容服务上,能够提供具有视频和音频的多媒体内容服务,为视频监控分析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
2 智能化视频监控是社会发展所趋
当前,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引发了全国范围的建设热潮,不仅仅包括道路交通等基础建设,还有不断兴起的高楼大厦和智慧社区的建设,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建设绿色交通、平安社区为主导的和谐社会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将出行、工作、生活的安全监控需求提上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也会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必须要加大对危险品生产、食品生产、环境卫生、医药等行业的有效监管。目前,“智能化城市管理”的概念正成为城市管理的热点,如何通过视频监控来达到对整体运作的有效监控,并藉此提高社会的宜居性,确保可持续发展将势在必行。
当前城市视频监控系统已经走向大联网、一体化的大安防的时代。视频监控与传统防盗报警、门禁、对讲的集成和整合也越来越紧密,安防系统与治安管理、社区管理、城市交通、城市应急、消防、重大危险源监控、环保监测、食品药品监督、城市执法、城市部件和事件管理等也进行了更多的融合,建设城市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已经是大势所趋。
3 智能化视频监控优势
1)智能视频监控是以普通的网络视频监控为基础的,除了具备人人皆知的网络视频监控的优势外,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提供了更有效的监视——监控工作人员只需要注意相关信息。
2)智能视频监控24小时全天候进行可靠监控,通过智能分析的相关模块对监控的画面进行不间断分析,可以对异常情况进行主动编码、预警和保存,从而改变了以前由监控工作人员对监控画面的监视和分析的落后工作方式。
3)智能视频监控具有更加精确的报警智能监控功能,它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及高智能算法,能使监控工作人员可以精确的确定安全威胁的特征,更快更准地发现潜在的威胁,从而大大降低误报和漏报现象,且只存储出现可疑情况或报警时的监控画面的图像与场景信息;这样就减少没用的数据量,节省了存储空间。
4)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能快速响应并识别可疑事件。一旦发现可疑活动事件,能立马提醒监控工作人员关注相关监控画面,从而达到了快速响应快速准备并预防目的。
4 智能化视频监控架构与应用
城市管理智能视频系统的设计可以利用先进智能化视频技术建设城市智能化公共视频系统模型架构及解决方案并能投入到实际应用,提高城市社会治安与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设计面向社会的城市公共视频云服务平台架构并建设政府单位、社会面单位共享接入模型。
1)城市管理智能视频系统传输专网架构与应用:利用MSTP实现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基本监控管理与资源共享管理的传输共享机制。并利用VPN技术在逻辑上区分视频监控专网和视频资源专网。
2)系统资源共享模型架构与应用:建设城市智能视频云(vPaaS),政府各部门、社会各单位的监控资源(视频、报警、事件、GIS等)统一接入到vPaaS进行管理,各部门、单位通过用户访问视频服务云vSaaS,vSaaS面向政府、社会提供不同服务的各类智能视频监控资源。
3)智能化视频管理平台架构:包括智能化视频采集、转发与存储等内容。
4)视频智能分析功能:图像识别、智能跟踪、人脸识别、视频检索与摘要、图像质量分析等技术与系统应用。
5)智能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隔离与防护、系统运行维护架构模型与应用。
5 智能化视频监控实施
1)对城市而言,重点区域的联网摄像头进行智能化化改造和更新,同时推进社会重点单位视频监控智能化。
2)构架以“社区防控网”、“路面巡逻防控网”、“企事业单位防控网”、“重点位置防控网”四位一体、四网联动的社会面整体防控网络,提高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3)全面互联公安、交通、城管、安全生产、水利等部门重点监控视频资源,大大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
4)建设公共视频系统运维管理平台,满足各级部门海量视频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可维护和可运营要求,提高跨网应用的安全管理。
5)继续推动“社会投资、政府租赁、行业管理”的建设方法,并探索“资源整合、授权管理、市场开发、成果共享”的社会化运营服务机制。
6 智能化视频监控实效
1)实现“看得全”:当前,绝大部分摄像头的视频信息都只是通过城市视频专网接入和传输;但是,目前安防系统已经走向大联网、一体化的大安防,因而,视频监控应与传统防盗报警、门禁、对讲的集成和整合也越来越紧密,公安业务与城市交通、城市应急、消防、重大危险源监控、城市执法和事件管理等也更多的融合,并形成护卫整个城市的大安全防控体系。
2)实现“看得清”:对进入城市的机动车辆进行登记、监控、识别,在机场、海关以及重点防控区域部署人脸识别,对监控目标运动特征进行视频分析、步态识别,并对一些不可视、模糊不清或是振动的图像进行优化处理;全面互联公安、交通、城管、安全生产、水利等部门重点监控资源,并实现重点监控目标监控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
3)实现“管得稳”: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运维管理平台,满足各级部门海量视频资源的安全性、稳定性、可维护和可运营要求。
4)实现“用得好”:城市应急、交通、城管及企业、社区和家庭的视频应用联合与共享。
关键词:管理需求 管理特性 管理智能化
一、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需求
智能化管理主要就是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资料处理方式,使得建筑管理更加的科学而经济。其主要的管理手段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现场管理的制度柔性化,一个层次就是设计和分析过程的计算机化。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时因为一些现金的管理方法还没得到全面的推行,市场的机制还不能完全指导建筑工程的实施和获取效益,国外大多数的建筑企业都实现了软件化管理,而我国真正能够实现软件管理的还很少,能够实现的也仅限于少数的大规模公司,此种形式对我国实现建筑工的智能化管理显然是十分不利的,而另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激烈和作业空间的拓展,加之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智能化管理手段和措施对于建筑工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总体看,我国需要智能化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和制度。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突出特征
1、工程目标性
建筑工程的目标性十分明显,从立项到施工再到竣工,所有的工作任务都围绕着工程实施来进行,其中包含了对工程三个要素的分析确定和管理,即完成对成本、工期、质量的确定和控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而通过设备、材料、技术、人员、安全等管理来促使前面三个既定目标的实现,而这些子系统也具有其独立的管理目标,这些大大小小的目标都得以实现后,建筑工就得以完成,管理也随之结束。因此建筑工程的目标性明显,利用目标管理当然也是十分恰当科学的。
2、工程责任性
建筑工程管理中责任始终贯穿在管理的每个环节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合同的签订到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到最后验收竣工,都需要在不同的目标前提下划分管理和实施的责任。合同规范的是甲乙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也规定了管理方的责任;施工中承建方进行组织和管理,也需要将具体的责任划分到各个管理组,具体对人、才、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其中也包括了责任的明确。因此,建筑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性是突出的管理内涵,即通过责任制度来完成对建筑工程的管理是最为直接而高效的手段。
3、工程复杂性
建筑工程项目的复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特点,建筑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向融合的学科,在建筑工程的实施中涉及到的因素众多,自然、人为的因素在项目管理中都能够体现出来,在加上管理中质量、进度、成本这三个要素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使得建筑工程的管理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多点网络,每个管理内容都不能忽视,一旦出现问题将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见,建筑工程管理的复杂性是其突出而不可忽视的特征。
三、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
1、实现多层次的管理
智能化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而逻辑化的管理模式,即通过科学而协调的管理优化对建筑工程管理的环节和途径,进而找到更加科学的管理切入点。从建筑工程的管理特征看,目标使其最为主要的管理切入点,因此在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时候,应当根据参与管理的主体进行管理层次的划分,即业主、监理、设计、施工,从这些层面上找到管理的目标,并使之具有明确的责任,这样就可以按照阶段完成管理目标。首先做到管理的清晰,然后在通过对现场施工环节逐一进行管理目标的划分,并规范其责任制度,进而完成建筑工程管理的总体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对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种信息的管理,即采集信息、分析、评估、反馈,然后在采集开始进入到管理的循环中。目前建筑管理的之所以不能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就是因为其信息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不足以应对建筑工程的复杂性。因此要实现管理方法的智能化,就需要对建筑工程中产生的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即将整个项目的信息按照系统进行化分,采集、整理、储存、分析等,并形成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指导管理。具体的方法就是按照项目的进程将各个阶段的信息归类并整理起来,如:进度计划、成本计划、管理组织计划、人员资料、材料管理等这些具有独立流程和指导意义的资料进行采集,建立其工程信息系统,并根据工程的进度采集相关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分析得到修正的意见,并以此指导工程实施,这就也是的管理更具智能化。
3、使现场管理制度智能化
再好的管理也需要具体实施来实现,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应当做好对现场的管理,才能保证智能化管理的实现。因为现场的制度化管理既是一种规范,也是一种智能化的体现。因为制度化管理是对复杂环境管理唯一手段,没有了规矩当然也就谈不上管理,更加的谈不上智能化了。因此在实际的管理中应当对现场管理的制度进行智能化改进,此种智能化并不是利用计算机来完成自动化管理,而是采用合理的制度规定来保证管理的到位,即不需要人员进行巡查,而是利用表格和制度完成对现场施工的全面管理,此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目标和责任制度的延伸。实施中通过管理的目标设定,然后制定相应的规范,而且规范的建立不是独立的单线管理,而是利用与之相关的系统对其进行辅助监控,如:在施工人员的管理中,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人员的定岗定位、定量管理,即人员在其相应的责任范围内高质量的完成其负责的工作,即保质保量,但是仅仅依靠现场的技术人员是不能完全保证这个目标的,因此制度规范中除了对人员的岗位检查、数量检查外,还应当将监理的制度引入,对质量进行监控,同时将责任纳入到管理中,对人员的工作进行定量、定质管理,一旦出现问题就和奖惩制度关联,进行处理。这样,对人员管理的不再仅仅是人力管理部门,同时增加了监理、财务等部门的协调,增加了管理的效率。再如:材料管理中的三检制度,在材料进场后,即完成自检、互检、交接检,此种检查制度就是利用了多个系统交接的管理要点,保证了材料进场的合格率,因为此种检查方式所涉及的不是一个部门而是多个部门,包括了采购、仓储、质检、施工等,因此此项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智能化管理的体现。
四、结束语
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复杂。如:公路、铁路建设容易受到地质、气候的影响,市政、厂房建设容易受到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建筑工程的管理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智能化改进,这样才能保证管理的有效性。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智能化管理需要先进的硬件系统,也需要科学的管理制度,然而这些还应当建立在适应性的基础上,即在智能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首先对工程的特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将工程管理中所需要面对的主要矛盾找出来,确定管理的关键,然后在进行相应的管理措施的建立,这样就可以保证智能化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段洪德.加强建筑工程管理智能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2) .
[2]刘泽权.建筑工程管理的智能化提升[J].山西建筑,2009,(14) .
[3]王文忠.建筑工程智能化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消费导刊,2008,(15) .
关键字:车牌识别,模版匹配,神经网络,小波变换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rogress,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 important part, also is the charging system to prevent an important means of cheating, but also high speed system automatic charging system must solve the key problem, the main purpose is to extract image automatic license plate image, segmentation character image, realize on license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and matching. It is not only a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technology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ut also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At present, the home and abroad have devoted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such as template matching, neural network, wavelet transform and so on,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words: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template matching, neural network, wavelet transform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高速公路系统新技术的高速发展,车牌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交通应用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切社会对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它不但在高速,隧道,桥梁等方面被广泛应用,而且也逐渐的被应用于小区,停车场等方面,也在电子警察和违章拍照方面做出较大贡献,介于车牌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过的国家也都致力于对其的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较好的办法。但是,单方面而言其流程大概一致,关键差别在于前端采集系统图像的精度,和后端的算法处理。
2车牌识别系统的介绍
汽车牌照自动识别系统 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科技的公路交通监控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之一。它在传统的交通监控技术的基础上,引入了数字摄像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采用先进的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对车辆图像的采集和处理,获得车辆的数字化信息,从而达到更高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它运用车牌是车辆身份的唯一标识的思想概念来智能识别和统计车辆,涉及图像的捕捉、处理、理解和记录等技术。其中车牌识别又可以依据针对的方向不同可以分为车辆图片识别,和视频车牌号识别,其中车辆图片识别主要针对单张图片进行抓拍处理,识别图片中的车牌号码,而视频车牌号识别则主要应用于高速公路收费,交通治安,闯红灯系统,小区或是停车场的监控系统中,两项程序都可以清晰的捕捉图像,并适用于win98,2000,XP,等系统,适用较为方便快捷,下图是车牌识别系统流程。
图1 车牌识别系统流程
Fig 1 License plate recognition system process
3图像字符分割
在车牌识别的整个过程中,为了达到字符识别的目标从提取的车牌图像中分割出字符的工作室必不可少的,阀值分割,目标与背景区别,车牌字符倾斜校正,单个字符切割以及字符的归一化都是图像字符分割的主要工作。
车牌图像阀值分割:阀值分割主要是基于像素的一种图像分割方法,主要目的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灰度值T将图像所有的灰度值相比较,大于T和小于T的分别归类,在识别系统中图像经过预处理,质量有所提高,且背景干扰不严重我们通常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法)进行分割其方法原理如下:
设数字图像的灰度级(G=1,2,…,L)处在灰度级i的所有像素用i表示,总的像素N可表示为:
设Pi表示图像中灰度级为i出现的概率,且定义为:
,
将图像中的像素按灰度级用阀值T划分为两类C0和C1,则两类出现的概率分布为:
有时,由于存在一些背景的干扰,用Otsu方法求得的阀值进行分割不能最好的起到保留车牌字符的效果所以根据调差发现对于车牌的定位,当在1.02~1.20时的分割效果比较好。
4 结论
该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不同的场合,越来越体现出该技术在高速公路监控等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国内为很多公司都致力于这项技术的原因,目前对于车牌识别技术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车牌定位及字符的分割及识别,没有用到车牌原有的颜色特征,都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加以改进。
前言: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行工具不断更新,所以交通运输业也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来。交通运输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利益和生活质量的热门产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和管理问题,智能交通系统顺势而生。智能交通系统是一种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系统,也正是解决现在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主要是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其次是维护交通安全,紧急有效处理交通事故等。
1、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是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卫星导航系统、道路监控系统等方式,建立起来的智能、便捷的交通系统,具有实时、准确、高效的特点,能够把人、车、道路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控制车流量、提高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流畅性等目标[1]。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卫星电波,确定每个时间点上的汽车位置、交通路况、畅通程度等,将汇集到的交通信息传到交通管理中心进行处理,然后传到信息平台上,出行者可根据提供的信息选择交通方式和交通路线,因而可以有效保持道路畅通;再与电子地图、无线电通讯网络、计算机车辆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交通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可实现实时跟踪车辆,方便进行交通管理。地球卫星定位系统具有全球性、全天候、实时性等特点,可以实时记录报道车辆的具置和交通状况;交通地理信系统作为一种空间性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空间定向的功能,可以据此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动态交通系统情况,为交通管理提供方便服务;无线电通讯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系统的信息大量传输,方便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也便于交通管理部门进行高效的管理,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智能交通系统的基本框架,达到交通系统的交通智能化和管理智能化[2]。
2、智能交通系统的内容
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管理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营运车辆运行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紧急救援管理系统等。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迅速传递,信息网络系统逐渐建立并完善起来。用户可在交通工具上安装接收交通信息的接收器,得到由交通信息中心提供的道路交通信息、公共交通信息、换乘信息、交通气象信息以及其他与出行相关的信息。人们可根据这些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佳出行方案,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管理部门可以利用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高道路的畅通程度,方便人们的出行,同时也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系数,均衡分配交通资源。用户若是在交通工具上安装了自动定位和导航系统,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还会为用户自动选择最佳出行路线,使其出行极为方便。交通管理系统与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它们之间有一环节共用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输系统[3]。交通管理部门实时监控道路交通状况,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和控制,有效处理交通事故,确保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城郊铁路、长途客车等,致力于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增强公共交通的安全性,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实用的公交系统。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包括车辆辅助安全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极大的保障了驾驶员的安全。车载传感器可测定出所运行的车辆与周围车辆的距离和其它情况,给驾驶员提供各种路况信息和安全警报,提高驾驶员对行车环境的感知能力和预先防范能力。自动驾驶系统可以自动导向,自动回避障碍物,智能的在高速度情况下保持与前后车的安全距离,但是这些智能功能大部分局限在智能公路上使用,在普通的公路上只能发挥其辅助安全功能。营运车辆运行管理系统是一个智能化的物流管理系统,综合利用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及网络技术来有效地管理车辆运输,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高效[4]。电子收费系统是指使用者预交通行费领到通行卡,安装在交通工具上,该卡与车道上的读取设备自动通信,在卡上扣除本次通行费,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车辆收费的效率,提高交通畅通度。紧急救援管理系统通过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交通管理系统把交通监控与救援机构结合起来,为突发交通事故提供现场紧急处置、拖车、救护、排除故障车辆等服务。
3、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薄弱,智能运输系统的发展水平较低,产品的精确度和先进性都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应用的市场范围较窄。我国缺少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产品的核心技术,缺乏有中国自主研发创造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有特色的产品。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所需的设备、产品、系统大多是由国外引进,具有盲目性,且引进成本比较大,系统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产品更新较为困难。在已经建立的智能交通系统中,各个系统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充分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使得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和推广遇到瓶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子系统:信息系统、管理系统、控制系统之间相互孤立,没有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协调。在研究领域中,有些领域重复研究,有些领域好处于研究的空白领域,研究的领域和资源的分配也不均衡[5]。
4、针对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的建议
首先要重视设备、产品的自主研发,发展智能交通系统技术,这需要政府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资力度,并与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协商努力,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智能交通系统。第二,在交通部门和运输安全专家、信息技术专家、网络技术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联合社会各界的力量,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增加研发的资金投资和技术投资。第三,对交通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在社会上积极地宣传智能交通系统知识,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推广,增加人们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认识。
结束语
通过介绍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内容,以及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使读者对于智能交通系统的涵义和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保障道路交通畅通,提高交通安全性和交通运输的效率,改善交通部门的管理,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有效解决现在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另外,交通运输的越来越智能化、系统化、人性化,也大大促进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物联网;结构框架;概述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88-01
1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现状
把用以表达连接互联网与信息传感设备以实现智能化地识别与管理的概念称之为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此概念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于1999年首次提出。物联网的提出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发展和变革,是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物联网的提出和建设对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射频识别技术替代条形码识别技术,实现了物流管理的智能化、系统化。
“物联网”概念的初步确立是在2005年11月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提出的,该峰会由国际电信联盟(ITU)主办,并且了一份关于物联网的报告――《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该报告描绘了物联网运用的新模式,确立了物联网的概念,并指出即将来临的物联网通信时代无所不在,世界上所有人或物体都能通过因特网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于物的连接[1]。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了射频技识别技术、纳米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广泛的使用,同时物联网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兴起。
2006年3月,在欧盟举行了名为“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会议,该会议对物联网的概念和发展方向进一步做了描述,并且还制定了未来物联网研究策略路线图。
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积极回应了IBM 首席执行官Samuel J.Palmisano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并提出把各种类型和功能的传感器嵌入装备到像铁路建设、公路建设、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建筑工程、电网建设、大坝工程、供水系统、石油管道等各类与人民现实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建设应用中,使得管理智能化系统化,成为美国在21世纪保持竞争优势的方式。
2009年8月,国务院总理在江苏无锡考察时,参观了该地区的微纳物联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当时曾提出建设“感知中国”的物联网发展理念,并指出发展物联网要把传感系统和3G系统相结合建立传感信息中心,开始了我国物联网发展战略。
由此可知,物联网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与物相结合的泛在网络,在人与人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到了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通信和交流。所以,可以把物联网具体定义为:通过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所有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通信和交换,从而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为一体的网络[1]。如图1为物联网的概念模型图。
由该图可以看出物联网通过二维码,传感设备,激光扫描,GPS系统等设备或系统,并通过物联网实现人与物的信息交流沟通。
2 物联网结构框架
从结构框架上看,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2所示。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全面感知、识别物体和采集数据,即通过各种种类的传感器针对周围的物体、环境、状态等静态或动态的信息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大规模、分布式的采集和辨别,然后将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数据,并通过传感网设备将所采集的数据信息上传到网络层。就相当于人的耳鼻喉眼等感官器官和神经末梢,可以从获得外界物体的各种属性一样。由此可知,感知层是由各种传感器网关构成的,包括RFID标签、二维码标签、GPS、温度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等类似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知终端。
网络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私有网络、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无线接入网、有线通信网、网络管理系统、卫星网等网络设备平台,实现感知数据和控制指令信息的双向交流,笼统的说就是网络层主要对感知层获得的信息进行实时传递、存储和处理。如,手机内置的RFID设备可以识别图书的二维码,通过识别采集图书的书名、编号、书架号等信息保存在手机中,方便学生查找图书。因此,网络层相当于人体的神经系统。
应用层就是用户和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的借口,构建各行业的实际需求应用,如地震监测、车辆监控、物流运输等,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用户可以利用物联网提供经过分析的感知数据来享受特定的服务。由此可知,应用层是物联网发展的目的。
3 结论
本文只是简要的叙述了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发展现状以及对物联网的技术结构,但真正的物联网结构要更加的复杂,而且其结构的设计和应用的方式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应用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正洪,周发武.云计算和物联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8-31.
[2]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
[4]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38(11):2591-2599.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特征与内容;体系建设
By urban survey unit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establishment
Fang Meifu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 elaboration survey system's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production, the chief feature and the content, proposed that the urban survey enterprise establishes the 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system's construction goal and the way.
【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survey; Characteristic and content; System construction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全球卫星定位(GPS)技术、遥感(R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通信网络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技术。测绘产业正经历由传统测绘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化的历史性变革。测绘新技术的应用使常规的测绘作业方法、生产管理、测绘成果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测绘体系已被数字化测绘体系取代,正向信息化测绘体系迈进。
城市勘测单位紧跟测绘科技的发展步伐,根据城市测量的特点和需求,积极以“3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了从传统的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历史性跨越,用数字化测绘生产淘汰了传统的模拟测绘生产。逐步建立了集数字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网路通讯技术、软件开发与数字测绘生产、数字化测绘产品于一体的数字化测绘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测绘体系的发展历程
1.1 模拟测绘向数字测绘的过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市勘测企业根据测绘科技的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设备更新,纷纷购置自动化测绘仪器(如GPS、全站仪、数字水准仪等),引进或开发数字测绘所需的软件或系统,积极开展以“3S(GPS、RS、GIS)”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与应用,对数字化测绘生产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以及产品应用等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到二世纪时九十年代后期,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和方法取代了传统的常规模拟测量方法和手段,用数字化测绘产品取代了纸质模拟测绘产品,建立了以“3S”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测绘技术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
1.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产生:随着“数字城市”、“数字区域”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信息社会建设的蓬勃发展,对测绘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测绘技术和数字测绘产品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测绘仪器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测绘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数字测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使数字测绘向更高、更现代化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向信息化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数字化测绘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测绘产业实现了从传统的模拟测绘向现代数字测绘的跨越式发展之后的又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及核心内容
信息化测绘体系是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经多学科交叉、融合后发展形成,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实时、有效、快速获取和更新、智能化处理、一体化生产、管理以及分发服务,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融合、增值服务,使测绘信息技术与产品社会化,向社会各类用户提供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和保障的一种新型的测绘体系,是数字化测绘体系发展的升级和跨越,是我国测绘业在实现由传统模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转化和跨越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1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特征: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测绘运行主体由测绘企业内部封闭式运作扩展为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和大众用户开放式协同运作,测绘功能由单一测绘产品生产转向为社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地理空间信息综合服务,测绘生产由定时、静态生产向实时、动态方向转化,测绘数据传输和信息交互的运行环境由专业、局部的网络化转向实时有效的、彻底的网络化,测绘产品由提供单一的、封闭的、供专业部门需求的数字化测绘产品转化为向全社会、多部门提供多元的、社会的、满足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测绘服务由向专业部门提供测绘产品升级为向社会提供公共使用的信息化测绘产品、技术咨询及技术服务等,测绘信息共享的安全和产权问题由无序的、不规范的状态走向遵循信息共享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
2.2 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内容涵盖极其广泛,不同的测绘企业因其服务对象、产品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就城市勘测企业而言,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核心内容应包括:测绘仪器智能化、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生产自动化,测绘产品信息化、多样化,测绘服务网络化及社会化。
(1)测绘生产自动化: 随着传统模拟测绘生产技术体系向数字化测绘生产技术体系的转变,GPS测量、全野外数字化测图、全数字航空航天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等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模拟测绘,实现了从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到服务的测绘生产全过程的数字化及快速化。对三维数据获取、地理信息实时更新采集进一步智能化、自动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要求。测绘生产自动化就是建立地理信息数据采集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生产管理及办公自动化、测绘服务网络化为特征的测绘生产体系,它包括:地理信息的数据采集及更新实现自动化,数据处理及分析智能化,数据管理及更新实现实时化和动态化,生产管理和指挥调度自动化,成果应用和服务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化。
(2)测绘技术信息化:测绘技术信息化及数字化主要表现在实时化、动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可视化和网络化的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存储、管理、更新和服务等。主要内容包括: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数字测图技术,信息高速公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精密工程测量智能化技术,地下管网探测自动化技术,变形与形变自动监测技术,地籍与房产数字化测量技术以及多种技术集成等。
(3)测绘产品信息化:测绘产品信息化主要表现在测绘产品的精度更高、信息量更丰富、现势性更强、形式更多样化及标准化、应用真正社会化,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形式的数字化、社会化,空间数据的信息化,数据应用的可视化、网络化等。
(4)测绘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传统测绘和数字化测绘的服务方式都是向特定的单位或群体提供专用的测绘成果,具有服务对象特定的专业化特点,而信息化测绘服务是面向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的信息化测绘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检索、浏览和访问所需的地理信息,享受地理信息服务。
3. 城市勘测单位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建立
城市勘测单位是以城市测量为主的测绘企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市政建设、城市管理等提供基础的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以及特定的工程建设提供测绘咨询和测绘保障,测绘产品主要是大比例尺地形图、城市控制测量、城市地下管线、城市工程测量、城市专用地图、城市土地现状调查、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其他城市专用测量成果等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和测绘服务,具有测绘范围较小、测绘成果面窄、服务对象广泛等特点。因此,城市勘测企业的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从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出发,既要满足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又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
3.1 建设目标: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开展以“3S”技术为代表的测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实现多种技术集成,建立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大力开发现代地理信息产品,增加测绘产品的多样化、信息化水平,拓宽测绘产品的应用领域,实现测绘产品的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下的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展信息化测绘生产的管理模式、生产流程以及质量控制的研究,逐步实现测绘生产的网络化、信息化及自动化管理;加强技术培训及人才引进,不断提高测绘技术人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形成德才兼备、技术精湛、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测绘科技人才体系;提高测绘服务质量,进一步拓展测绘市场,建立测绘市场客户网络和服务网络,逐步实现测绘服务网络化及信息化。
3.2 建设途经
(1)充分认识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测绘的重要作用突出、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测绘保障、测绘产品和测绘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对信息化测绘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意见。城市地理信息资源是城市信息化建设重要基础,城市勘测企业已成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加快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确保测绘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及时向信息化城市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化测绘成果和测绘服务,对推动城市的信息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城市勘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积极推进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发展:积极开展GPS、RS、GIS、INS、全野外数字化测图、激光成象雷达、数字摄影测量以及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集成研究,从而实现全天候、一体化的空间数据准确、实时、动态采集和处理。大力开展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方法进行空间信息自动提取的研究,实现数据处理智能化;开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动态三位景观的虚拟再现研究,实现空间数据的可视化。
(3)信息化测绘生产模式的研究:认真研究并完善信息化测绘生产流程、指挥调度、质量控制等,开发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制定与信息化测绘生产相适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标准,建立健全自动化生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管理标准与日常管理相结合,逐步建立以国际管理标准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化测绘生产管理体系。
(4)多样化、社会化、信息化测绘产品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开展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空间数据自动生成实用系统的研究,进一步加强“4D”测绘产品以及三维景观再现的开发与应用,深入开展空间地理数据再生产的研究与应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空间控制基准、基础地理信息、遥感影像信息、市政管网信息、地球物理信息以及工程测量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化测绘产品体系。
(5)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测绘服务网络:进一步拓展测绘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以城市建设为重点、面向全社会的测绘服务客户网络,逐步形成以市场信息牵引、快速生产、数据准确、信息反馈渠道顺畅、服务及时、服务周到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测绘服务体系。
(6)加强测绘标准体系的完善与研究:积极开展地理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研究,加快地理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理信息采集标准、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格式及转换标准、交换共享与应用服务标准、数据安全与保密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研究制定地理信息提供、安全保障、信息共享、社会化应用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和法规。
4. 结语
随着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测绘产业正在向信息化产业转化,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已成为城市勘测企业乃至整过测绘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研究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主要内容、建设途径等是每一个测绘科技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作者根据城市勘测企业的特点,结合城市建设的需用和国家信息化测绘建设的要求,提出城市勘测企业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的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周信炎.信息化测绘:一个新的战略方向――访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杨凯[R].中国测绘学报,2006.5.16
[2] 宁津生、杨凯.从数字化测绘到信息化测绘的测绘学科新进展[J]. 测绘科学,2007.3
[3] 测绘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
[4] 国家测绘局.关于加快推进测绘信息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6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关键词:武警部队;三级网;智能
自1999年武警部队开始建设自己的综合数据通信网,采用统一技术体制、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设备选型、统一组织实施的原则,租用地方数据线路(光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分阶段建设适合武警特点的三级(总部到总队、总队到支队、支队到中队)综合数据通信网,至2005年综合数据通信网全部建成。武警“三级网”作为横向覆盖各部门、纵向贯穿从总部到基层中队的三级网络系统,在传输容量、联网规模和应用开发上都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武警的“信息高速公路”。但由于武警部队网络建设起步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现行“三级网”在管理和应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认真加以解决。
1.三级网现存在的问题
1.1缺少统一的域名管理体系
目前,“三级网”没有一个统一的域名管理体系,所有的网站地址全部显示的是本单位门户网站服务器的IP地址,如果要访问某单位的网站,其过程非常繁琐。如果在武警指挥学院从“三级网”上查找各支队(团)以下单位,必须先在学院校园网主页或总部“指挥信息网”找到该支队(团)所在的上级单位,然后从其主页中找到该支队(团)的链接。由于网上信息部直接使用了无语义的IP地址来标识,没有统一的、系统的、含有一定语义的命名,不便于记忆,在应用中只能通过总部和其他单位网站提供的“相关链接”来查找,十分不便。当一个网站更改了IP地址后,其他网站上的“相关链接”都要作相应的更改,否则将无法通过相关链接的方式访问该网站。而各网站的“相关链接”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因此,无法保证各单位网站上的有关链接被及时有效地更新,影响了网站的正常使用。
1.2查勤网故障率较高
武警部队网络查勤系统(以下简称查勤网)是武警部队“三级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连通武警中队(连)及执勤目标,是实现勤务管控可视化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勤务质量、确保目标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查勤网所承载的业务主要是视频监控、网络查勤、网络视频存储、联动报警、门禁等。通过对网络故障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主要故障有网络不通、无视频输入、信号不稳定、图像模糊、取景不合理、标识不正确等。其中网络不通、无视频输入故障所占的比例最高,约占故障总数的70%,是影响查勤网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主要原因分析如下。(1)网络建设方案设计不够周密。武警部队哨位分布点多线长面广,查勤网终端遍布全国各地,各个监控点所在的外部环境不同,在温度、湿度、粉尘、电磁干扰、防雷、供电等方面差异较大,而查勤网在设计与建设之初对这些方面考虑不周,未能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部分终端存在着抗电磁干扰能力弱、防雷性能差、夜视距离近、没有备用电源等问题,影响到网络的安全运行。(2)器材质量及施工水平不高。在器材质量方面,部分终端的接插件质量差,传输线缆屏蔽性能不良;在施工方面,监控点安装位置选择不当,使摄影头探测视线受限,接地处理不到位,线头焊接不牢,有的线缆外皮破损进水使绝缘下降,有的系统技术指标调测不够仔细,造成监控目标现场采集的图像模糊不清,网络传输信号不够稳定。(3)带宽分配不合理。武警部队查勤网具有节点多、线路长、覆盖面广、数据流量大、实时性要求高、带宽上宽下窄的特点,由于交换设备容量不足,而且在部署终端设备时没有精确计算各节点的数据流量,造成网络拥塞、网络时延长、丢包率大等问题,降低了传输线路带宽的利用率。
1.3网络管理智能化程度不高
目前武警部队的整体网络管理仍然采用陈旧的做法。(1)网络态势管理水平有限。武警部队的网络呈现星型和树型结合的结构形态。从纵向来看,串联了从基层中队到武警总部;从横向来看,并联了各个级别的中队、大队、支队、总队,结构关系复杂。(2)设备管理难度较大。各总队在采购信息化设备时涉及中兴、华为、烽火等多家公司的产品,设备监测难以集中统管。(3)故障诊断和维修调度慢。当值班员遇到网络故障时,多数情况仍然要依靠网络保障人员进行人工诊断和维修调度,分析处理与现场排除故障的速度慢。
1.4网络安全体系不够完善
近几年来,武警部队在网络管理设施硬件配套上逐渐完善,配备了防火墙、IDS(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PS(网络防御系统)、安全网关等等。但是这些设备还不成体系,“短板效应”比较明显,从网络的终端到主干线路,从终端到服务器平台再到终端的网络管理还存有很多漏洞,无法形成合力。虽然有硬件,但还没有形成网络管理的有效战斗力,加之客观上有些单位硬件难以跟进,往往是将设备搁置一边,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监管了。三级网管理服务器、查勤终端等设备的杀毒软件版本更新不及时,存在着遭受病毒攻击的风险,轻时影响网络局部、严重时影响到全网。
1.5网络管理力量薄弱
从个体看,目前武警部队的网管任务大多由各总队的网络管理中心的相关人员完成。特别是在支队、中队一级,干部骨干队伍流动性大,技术人才保留困难,力量分散,呈现“兼而不管”的现象。从总体看,武警部队网管人员整体素质还相对较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处理各类情况经验缺乏,往往是事前没防范,事后不知晓,知晓难应对,这种状况同目前网络信息监管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2.提高三级网管理效能的对策建议
2.1优选科学的网络技术改造方案
围绕提高网络可靠性,针对监控点的不同地理条件、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选用相应功能的设备,搞好分类建设。(1)要按照室内(户外、夜间)红外范围、分辨率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前端设备。户外监控设备应具备防水、防尘、雨刷、温度补偿等功能,确保在各种恶劣气象条件下,值班员都能够看得清监控目标。(2)要改造监控目标信息传输线路。查勤网是个大型网络,由三级级联而成,级间由ATM电路提供通信信道。目前多业务交换机之后的接入网,因监控点的距离远近不一,超出了视频线、网线的传输距离,使信息传输质量下降,因此要采用ADSL技术、光纤传输设备构成接入网。采用光纤传输线路时,有2种方式:①网络通过光纤连接到监控目标,视频伺服器安装在监控点;②用视频光端机(多业务、带数据口)将远端视频信号传输到机房,视频伺服器安装在机房内。实践证明,在信息远距离传输时,后者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高于前者。(3)要确保设备供电可靠。监控设备型号数量多、电源功耗小,可以采用工频在线式UPS集中供电;针对设备主机电源具备5v或12v接口的特点,可以用带后备电池的直流电源,经二次变换(DC/DC)后向设备集中供电;采用直流供电具有转换效率高、电池续航时间长的特能满足供电不间断的要求。
2.2提高网络利用率
查勤网中的视频监控信息传输所占用的网络资源多,图像质量与占用带宽成正比,其他业务占用的网络资源相对较少,合理布置网络设备,优化结构,分配合适的带宽,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尤其重要。从业务应用的角度看,数据流主要发生在本地查勤和网络视频存储,鉴于接入网的覆盖区域小,建设时应选用快速的网络,为本地网络视频存储和查勤提供充裕的带宽,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向上级网络进行数据流转发时,因网络带宽受限,要综合考虑图像质量与占用带宽的关系,避免因过高的分辨率图像而占用较多的网络资源,造成网络拥塞。
2.3运用智能化管理手段
利用智能网络维护管理平台技术,实现网络故障自动报警、智能诊断、远程维护和综合管理,以解决三级网管理工作被动、滞后、效率低和末端管理技术力量弱等问题。(1)根据隶属关系建立完整、规范的域名体系,方便用户访问,同时为武警三级网与军网、公安网等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2)建立集中式运行值班管理平台。将业务系统、值班管理、信息管理、故障管理等功能合为一体,在唯一的集中式运维管理平台上集中管理,统一呈现,降低劳动强度和管理成本,提高网络管理的自动化水平。(3)健全运行值勤管理工具。改变传统单点管理模式,健全对业务应用、机房环境等系统的管理手段,使网络管理工具满足对庞大复杂网络管理的需要,网络管理没有盲区。(4)有效监测网络运行状态和应用系统性能。改变粗放式管理,自动监控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辅助管理员发现系统存在的性能瓶颈,为网络调优、升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5)准确反映网络及应用故障,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对故障能够自动发出告警,提醒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并统一处理规范和流程调度,有效利用管理资源,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2.4改进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手段
在网络信息资源监管方式中必须广泛吸收和利用现有科技领域的技术成果,不断提高网络管理防护能力。(1)切实发挥现有手段作用。根据武警部队三级网特点,建立身份等级认证,增强技术安全性。网络身份(IP)登记措施是局域网内加强信息安全非常实用的手段,在三级网网络中,每一个用户上网活动只能使用唯一的网络身份标志,通过已有IP登记,可以迅速有效的定位任何一个信息的终端,使网络信息有源可查,从而大大提高网络信息监管的水平。(2)软硬并举。网络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软硬并举”施管,科学统筹,各级网络管理人员要系统而严密的计划部署软硬件配置,解决硬件软件建设不平衡的问题,督促网站管理人员积极做好网络后台安全,消除服务器“后门”隐患,使有害行为毫无可乘之机。
山东省五大区域发展规划,都把公路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纳入了总体发展框架。交通运输在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一桥盘活胶州湾
2010年的岁末,在波光粼粼的胶州湾,刚刚完成主体合龙贯通的青岛海湾大桥就像一道漂亮的弧线,在天海之间优雅地划过。大桥总工程师、参与大桥项目17年的邵新鹏正站在高处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远眺这座大桥。
“海湾大桥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数得着的。”这位不善言辞的总工程师只要提起大桥,却总有说不完的话。他说:“以前山东的路在中国是个响当当的品牌,现在山东凭借青岛跨海大桥这项目,说不定能再造一个新品牌――山东的桥。”
青岛海湾大桥可谓山东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又一创品牌之作。它创造了多项之最:首创中国第一座海上互通立交;大沽河航道桥为世界海上首座独塔自锚式悬索桥,由山东高速团体自主研发的水下无封底混凝土套箱技术为世界首创,全桥海上钻孔灌注桩数目为5127根,居世界第
,是中国首座采用低桩承台的跨海大桥
可以预见的是,2011年夏天这座世界第一跨海大桥全线通车之后,“大青岛”格局从此形成,整个胶州湾全被盘活了。
正如山东高速集团总经理王玉君所言,青岛海湾大桥作为中国北方重要交通设施,建成后将重新塑造青岛拥抱胶州湾的“大青岛”城市框架,为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深度发展开拓出新空间。目前,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已经开工建设,各类高新企业争相入驻,青岛海湾大桥的贯通,打开了胶州湾北部这只潜力股的快速成长之路。
大交通 新格局
回眸5年前,已然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领先全国8年的山东绘就这样一幅蓝图:“十一五”期间山东将建设7条高速大动脉。突出发挥青岛龙头作用,积极推进半岛城市通一体化,增强省会济南辐射带动作用,舒展出省通道,实现“东部加密、中部联网、两部贯通”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五纵连四横、一环绕山东”的高速公路网,全省94%以上的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
5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山东省在面临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的因素的同时,依然保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山东交通运输事业也驶入了发展的“高速路”:全省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300多亿元,比“十五”增长27%: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2.9万公里,全省“五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网已建成使用,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另有在建高速公路600公里:村村通客车率达到99.8%。
目前,山东省公路密度超过每百平方公里40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省会济南为中心,国、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基础,干支相连、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而沿海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90亿元,是“十五”的23倍,其中外贸吞吐量将完成4.5亿吨,由全国第二位上升为第一位。沿海港口吞吐量“十五”以来一年一个新台阶,先后突破4亿吨、5亿吨、6亿吨、7亿吨、8亿吨。青岛港吞吐量突破3亿吨,日照港、烟台港吞吐量先后突破两亿吨,山东成为全国惟拥有3个亿吨海港的省份。
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总数达到47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84个,年吞吐能力达到4.64亿吨,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100公里,沿海、内河港口总吞吐量突破9亿吨。随着港口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海港综合功能和集疏能力显著增强。
2010年3月开工的青荣城际铁路,将结束山东半岛没有城际铁路的历史,把青岛、烟台、威海3个城市联系得更为紧密,基本实现“一小时生活圈”。目前全省“四纵四横”铁路网正在建设,未来将打通环海、省际铁路大通道,构筑沿海快速铁路、港口集疏运和集装箱便捷货物铁路运输、大宗物资铁路运输和省际间客货铁路运输体系,形成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
对此,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贾学英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他说:“‘十一五’无疑是山东省交通发展史上发展最快、成效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十二五’时期,山东将着力建设大路网与大港航等‘五大体系’,为实现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而努力。”
未来智能之路
“走南线还是走北线?”“上高速还是走国道?”许多来往于济青之间的货车司机已经开始为这些问题所困扰。“车太多啦,不要说超速了,在淄博潍坊段,连60公里的下限都不一定能达到”一位在济青高速跑了8年多板材运输的司机如此抱怨。
不可否认的是,在山东省立体交通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多条高速公里已经接近或达到饱和状态,骨干高速公路的扩建与智能化发展仍是山东在“十二五”期间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不久,2011年1月4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得到国务院批复,成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开始形成。五大区域发展规划,都把公路作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纳入了总体发展框架。交通运输在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按照国务院公布的高速公路网发展规划,中国正在全力以赴地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建设。新路网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届时,中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将有望达10万公里,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而山东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也将迈向6000公里的门槛。
在通车里程不断增加的同时,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在山东高速公路发展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该系统通过应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人、车、路等交通因素加以统一考虑。车辆将配备信息量巨大的汽车导航系统和车载信息通讯系统,驾驶者可通过情报信息板获取即时道路信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在山东高速公路网络得到进步推广,绝大部分的商业运营车辆将装备ETC车载单元,使高速公路通行效率成倍提高。
2010年12月21日,4辆满载蔬菜和电子元件的集装箱货车驶入停靠在威海口岸的中韩货轮,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正式开通,鲜活水产、蔬菜将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对方家庭的餐桌上。
这无异于把高速公路架设在了海上。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山东省的交通运输网络将突破陆地的限制,以这种立体的形式向海陆空延伸。
连接:“十二五”期间山东基础设施四大体系建设重点
现代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合理调整能源布局和供给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综合能源体系。支持友展热电联产机组,合理布局大型高效燃煤电厂,积极接纳省外来电。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发展核电,积极推进风力发电,加快发展太阳能热利用,鼓励发展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控制省内资源开发强度,鼓励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和油气供应基地,推进石油储备体系建设。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完善石油、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加快输煤通道和港口专用码头建设,解决煤炭运输瓶颈。
综合运输: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推进铁路建设,重点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加快构建城际轨道交通系统。继续搞好公路建设,完善提升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优化加强港口建设,加快整合港口资源,推进港口改造扩建和配套工程建设,完善现代港口管理体系,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港口群。重视开发内河航运资源。大力促进航空建设,继续推进济南机场建设,异地扩建青岛机场,加快支线机场新建和改造。提升功能,增加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