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5:15
导语:在急诊医学外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急诊医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发病急、病情危重、变化急速、时间短、应急性高,要在瞬间决定病人生死存亡,这时任何的操作都要精、准、快,而没有试验的机会,这就决定了急诊医生所负担工作的艰巨,也造就了急诊医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其培养比其他医学学科更加严格。传统条件下,急诊医学教育和其他内外科医学教育一样,都致力于“课堂教学-课后临床见习-教师临床讲解与示范-学生自行理解与掌握”。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反复的临床实践与操作,需要相应病种的反复处置与经验积累。尽管近年来我国急诊医学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目前仍面临一些不足,如没有整体的救治方式(思路)、实习时间短、急诊的资源设备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教学要求的提高,在病人身上学习和演练临床技能的学习方式在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各方面越来越多的暴露出许多困难与弊端,在病人身上进行实习越来越被社会大众所不能接受,尤其近年来法律的健全以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学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临床病例少,病人不配合等,既往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的实习方式,越来越受到限制。同时,在现行的医疗法律法规下,以及保护病人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试验性的操作都是不允许,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实施,尤其是急诊医学。这些情况都对以往以病人为见习和实习主体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难题。
2高端模拟系统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当以病人为实习对象的可能性日趋减少时,模拟与虚拟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给予了我们新的平行教育途径,模拟与虚拟技术开始走向医学教育的前沿,尤其是近年来,高端医学模拟技术日趋成熟,医学模拟教学也逐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所谓高端模拟系统是一门利用模拟技术创设高仿真模拟病人和临床情景来代替真实病人进行临床医学教学实践的教育学科[1]。它倡导以尽可能贴近临床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和考核,创设出模拟病人和模拟临床场景,利用更加科学和人性化的教学和考核手段培养医学生敏捷正确的临床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综合诊断能力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从而在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同时也减少了医疗事故和纠纷在临床实践中的发生[2]。在我国,高端仿真模拟训练技术,尤其是以“生理驱动技术”为核心所制造的模拟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模拟病人[3]。它是一种结合多种生理功能的多级综合模拟系统:这些功能包括心肺系统、肌肉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模拟系统可显现出各种临床表象(如:自主呼吸、眼睑眨动),同时监控参数变化(如心电图、血压等),并在指导者不进行干预或干预极小的情况下对操作者的行动产生反应。其训练真实、方便、多样、可行、安全、可控、可重复等诸多优势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4]。这些优势就决定了高端医学模拟系统在急诊医学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3高端模拟系统在我系急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2008-2009年度,我们对临床系和口腔系选取两个班的学生应用高端模拟系统,从理论、见习、操作和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急诊医学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尝试。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既往急诊医学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减少了急诊医学授课与内外科授课之间重叠部分的内容,增加内外科授课中属于自学或略讲、但又与急诊医学密切相关的内容。利用丰富的电化教学课件及我系自行录制的教学录像,反复强化、强调急诊医学的急、危、重特点,同时利用平面与立体相交叉的方式,巩固学生理论知识内容。例如在心肺脑复苏的讲解中,利用自行录制的教学录像,不仅在课堂上予以电化教学,同时还通过网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共享,为学生的反复观摩、理解提供可能。加强床前教学与特殊病例讨论小结。在学生临床教学期间,结合我科留观病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讲解临床处理的方法及内容,并适时的提出相应的问题,为学生课后的思考和查阅文献提供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同时,通过高年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临床教学,让学生在实景情况下观察和学习急诊处理。实习期间,组织学生调阅我科积累的教学病例资料,在高年资带教教师主持下,共同探讨、分析特殊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由此引出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类似患者的处理及鉴别,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学生操作能力培养以及高端模拟系统的应用通过前面所述教学阶段过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对急诊患者的临床处理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认识。在高端模拟系统方面,让学生在具备一定急诊临床技能的情况下,进行手把手示范教学,然后让学生分批次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并由学生互相发现和指正操作过程中的不当之处,而带教教师进行质量监督。与传统教学相比,高端模拟系统可提供多种临床可能的练习,除了心脑肺复苏外,还可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诊断性腹腔穿刺、急救药物处置及其反应、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除颤、起搏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急诊技能练习,不仅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急救技能。急诊教学考核。除了传统的笔试理论考试外,利用高端模拟系统能更好的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设定相应的急诊病患模式下,也可以考核学生的临床分析、诊断及处置能力。例如,给学生设定急性空腔脏器穿孔的病患,但只给出患者的病史及临床症状,让学生利用高端模拟系统进行查体,并要求学生描述患者的可能诊断及依据,以及需要进一步进行的检查,同时还可考核学生诊断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及方法。
急诊医学是一门年轻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临床各科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具有全科性质的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医学科学,突出在急、危、重症方面以及应急能力上。急诊医学发展的关键在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结合我院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临床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
1. 我院急诊医学学科特点
本学科设有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二级临床学科,是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主要负责接诊、抢救急、危重病患者;对即刻危及生命的患者进行抢救;对危重病生命体征不稳定者稳定生命体征;对一般急诊就诊患者识别潜在威胁生命的危险因素;为专科输送病源;培养训练一支急救专业队伍,以适应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2. 我院急诊医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诊医学学科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固定医师为数不多,加上由于急诊的医务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难度大、风险性极高、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等特殊原因(我院急诊科医生70-80%是高血压),人心不稳,容易流失,人员紧缺。
2.2 目前我院的急诊专业医生,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临床专业转行而来,在没有任何成型的专业教育情况下,依靠前辈们的指导,利用加强自身学习和实践,努力适应着急诊医学对急诊专业医生的要求。与其他省级医院相比,我院急诊医学的发展仍存在差距。
3. 培养急诊医学专业人才的对策
3.1 建设一支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
搞好急诊工作必须首先要有一支长期稳定的急诊医疗队伍,故应抓好急诊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保持业务骨干的相对稳定、保证急诊工作的连续性。急诊科若没有一支自己的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医疗队伍,急诊科的建设发展和提高救治水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就无从谈起。
3.2 加强急诊教学
(1)加强理论学习:在本科和研究生课堂教学中扎实学好基础课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训练为近年来日趋应用广泛的教学方式,主要有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等。可以使学生得到各个方面的训练,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在理论学习和模拟学习的基础上,在有高年资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实际工作。临床实践是在临床运用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服务,并在服务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我。
(4)重视教师业务培训:教学基地亦应加强带教老师的培养与教学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带教老师在临床实习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赋予其必要的责、权、利。急诊医学的临床实习教学更需要专人负责制。
3.3 加强临床培训及考核力度
1.1培训项目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2资金保障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现状,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137-02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急诊医学已成为一门新型综合性医学学科。急诊医学是研究急诊患者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医学,急诊急救工作的特点为时间性、不可预见性、多样性、复杂性、协调性和条件性。是近30年发展起来的独立临床学科,几乎涉及了医学的各个领域。急诊科是医院面向社会的重要窗口,承担着一定地区人民群众的急诊医疗服务工作。随着急诊医学的快速发展,医院急诊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自然灾害、群体性医疗卫生事件等发生时,更是需要急诊科快速应急,有效地开展工作。
1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
1983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建设急诊科(室)的方案》,对急诊工作进行了行政管理制度上的改变,使急诊科成为医院独立建制的科室。在我国医院急诊急救科的模式各不相同,目前,急诊急救科大致可分为通道型模式,以内科为主的半自主型模式和内外科共同发展的自主型模式三种。全国所有医院急诊急救科全部实行“首诊负责制”,多数存在三级医生负责制、急诊交接班制、急诊会诊制、急诊病历书写规范等规章制度,但仍存在相关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使急诊急救工作不能形成规范化、标准化。因此,科学地管理和有效地开展这些工作,是急诊管理的新趋势。
2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存在问题
2.1医院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医院急诊运行过程中常受管理体制的影响和制约,多数医院急诊的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在实际的工作中,尚缺乏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现行急诊质量管理体系只注重终末质量,而忽视了诊疗过程的质量控制、具体环节控制和及时纠错、持续改进的有效监督制度等问题。因此,医院急诊急救工作中常会出现效率较低,造成急诊不急的现象,甚至造成了延误抢救,导致医疗纠纷等问题的发生。
2.2简陋的抢救设备
现阶段急诊设备条件陈旧落后、设备缺乏,无法达到稳、准、快和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要求。医院对急诊科的经济投入和支持不足,导致设施陈旧、设备简陋是目前多数急诊科所面临的现状,还有很多急诊科没有设立急诊ICU和急诊手术室,急诊只停留在分诊和临时处理的水平上,这导致了急诊急救工作中出现因设备落后而延误救治病人生命的问题。
2.3急诊队伍人员配备不齐全
急诊患者疾病牵涉到很多学科,但现实中高素质的具备多学科急诊知识扎实的急诊专业医师数量极其缺乏。急诊急救科长期没有自己固定的医师队伍。事实上,急诊急救科已经成为了很多医院院青年医生的急诊培训中心,这是造成队伍人员配备不齐体制上的原因。由于各个大型医院就诊患者多,急诊工作量非常大,使得急诊医务工作者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工作时间超时,生活无规律。然而,长期如此的工作状态,导致了很少有人潜心钻研急救医学,更谈不上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
3 我国急诊急救医疗中质量管理问题解决办法
3.1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
现代急诊医疗的原则是突出“时效”,即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有效处理,急诊急救工作因危急性、突发性、时限性等特点在医疗质量管理上存在很大的难度,只有建立健全的急诊管理体系,才能促使急诊急救工作有章可循地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监督、控制急诊急救医疗服务质量,才能保证救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必须承认是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地把病人是否满意作为自己的理念和医疗行为准则。各医院急诊科建设也应根据本院病种特点,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选派急救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思路敏捷、身体健康的医务人员充实到急诊第一线。只有以“制度”为保障,即建立一整套科学的、人性化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急诊“时效”、“救命”、“质量”原则的实现。
3.2完善急诊配套医疗设施
加强急诊队伍业务培训是急救工作的前提,配备先进急救器材是抢救成功的保证。重视和加强对急救中心建设的经济投入,不断地完善基础建设,更新医疗设备,使其布局合理,配套功能齐全,不仅是急诊科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条件,也是落实“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重要举措。各级医院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应优先考虑急诊急救装备器材,使得达到抢救设备齐全,急救得心应手,缩短时间,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经过几年努力,使各地急救网络布局合理、急诊设施完善配套,使之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急救医疗的需求,担负起繁重的急救任务。急诊医疗工作也要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同时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为满足患者需求的多样化而不断发掘新的功能。
3.3建设强有力的急诊医疗队伍
在急诊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需要具有较全面急诊医学知识的急诊医师队伍,制定统一的急诊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标准,急诊的医护人员也最好相对固定,仍可使用年资高的医师,并且应有长远的人员使用计划,初步形成人才梯队。由热爱急诊专业并具有一定管理水平的专家担任,负责专业管理和继续教育。对医学院校在校生开设急诊医学必修课或选修课程。对毕业后的医师进行急诊医学继续教育。在部分高校设立急诊医学硕士学位点,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急诊医学人才,从而使急诊急救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以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结语:医院的急诊部门作为急诊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急诊医学事业发展的主要功能组织,正在医学领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急诊科的建设不但反映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水平,还间接关系到区域性医疗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水平。通过本文的分析,急诊急救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本文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为建立适合我国医院发展的急诊急救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劲松,刘强晖,徐鑫荣.江苏省急诊医学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5):548-550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临床学科。20多年来,急诊医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进入老龄化社会后,疾病谱的改变对急诊医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迫切需要反应迅速、技术精湛、知识全面的医学人才,这就对急诊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意味着急诊医学的教学必须与时俱进,向更高的层次迈进[1]。我院自2007年成立急诊医学教研室以来,已分流3届急诊专业方向本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初步积累了一些临床教学经验,现介绍如下。
1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2.2教学实验条件不足急诊医学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地方经济差异、部分领导认识不足等条件限制,导致对急诊医学的支撑不足,尤其是硬件设施的匮乏,比如带教经费的不足,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的缺乏等。这些都极大地限制了急诊医学更快、更好地发展。
2.3对急诊医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疾病谱也随之而改变,比如心、脑血管疾病的年轻化,车祸事故的逐年增多,心理疾病的日益严重等。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临床思维模式去应对当今的急诊事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阻碍急诊医学的发展。
2.4护送患者的重要性在临床工作中,常让学生参与护送患者检查、入院等,许多学生就表示不理解,认为在急诊科实习是为了学习如何对就诊患者进行急诊急救,护送患者有专门的护工,为什么要我们去?因此,教师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认知急诊医学自身规律,急诊患者的病情往往瞬息万变,在护送患者的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对疾病预后的判断能力。
3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支良好的急诊专业师资队伍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急诊医学临床教学的发展。因此,教研室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前首先应注重师资的培养。青年医师必须要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及住院总培训制度,并进行严格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再选择相应科室轮转;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研究生。教学方面,每学期教研室都要备课、讲课,高年资教师随机旁听青年教师授课,课后共同研讨、总结。同时,为了提高授课技巧,组织教研室所有教师参加各院系主办的名师示范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每年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继续教育方面,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位教师轮流参加各种国家级、省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班,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经过几年的努力,教研室已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理论基础知识扎实、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3.2克服条件限制,保证临床教学质量
目前,急诊医学发展的客观条件仍然较差,尤其是硬件设施(固定的实验室、配套的实验设备等)匮乏。但教研室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与麻醉、内、外科教研室等合作,利用有限资源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急诊医学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受到了各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加大了医院管理者的信心和各院系领导建设急诊专业的决心和步伐。
3.3转变思维模式,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
3.3.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疾病谱的改变,引导学生树立新的医疗观念,适应新的医疗模式,培养创新性思维是教学工作必须解决的难题。要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不能按照过去先诊断再治疗的固定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具体分析,尤其是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一定要“先救命、后治病”,维护重要器官功能,再行检查、诊断及确定性治疗。
3.3.2做好学生实习时间的安排在学生实习时间安排上,不同于其他临床专业的“八小时”概念,不单独给学生排班,每个学生跟随固定的教师值班,这样让学生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有机会接触更多有意义的临床病例。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急诊医学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通创伤急救绿色通道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32例,年龄14~72岁,平均38.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57例,高空坠落伤32例,打架斗殴致伤3例。受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者42例,以胸部损伤为主者13例,以腹部损伤为主者25例,以多发性骨折为主者12例。
1.2方法
为做好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相关工作,保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有效实施,患者得到快速高效的救治,科室护理组在护理管理及人员素质培养方面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做法,具体实施如下。
1.2.1制度建设及规范流程(1)加强制度建设。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度,优化抢救流程,加强医护技术训练,抓好质量检查等,为急救绿色通道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2)规范流程,急事急办。危急重症患者到达急诊医学科后由分诊护士直接送入抢救室处置,抢救室医护人员评估患者病情后,立即上报二线医生或创伤中心医生,由二线或创伤中心医生启动绿色通道。科室将相关表格包括病情记录单、检查单、手术通知单、手术同意书、入院证等右上方均盖上“创伤救治急救绿色通道”印章,其他救治科室接到盖有印章的相关表单后,急事急办,一律执行“先处理后交费”的优先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出急诊医学科后病情记录单由每个环节的医生进行填写和移交,要求护士填写好病情观察表。原始医疗资料应妥善保管,专人负责,详细记录好患者出入急诊医学科及各项辅助检查室的时间节点,便于总结和分析,查找不足,及时整改。
1.2.2人员管理(1)定人定时。创伤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无规律,伤病员时多时少,病情轻重不一,难以预测。针对此特点,护士长合理安排抢救人员,提高工作主动性,面对批量伤员时做到忙而有序。具体做法是以人定事,谁值班,谁就负责到底,时刻不离岗位,全天24h安排护士机动班、120值班等。(2)增强急救意识,提高护理质量。急诊医学科具有工作繁忙、劳动强度大等特点,加之护士人力不足,经常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救治的质量和成功率,科室积极开展“假如患者是我亲人”的活动及医德医风教育,增强护士的急救及服务意识,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把握“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的原则。(3)加强在职训练。为了提高创伤急救护理的质量与水平,不贻误患者抢救时机,本科室严格按《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管理手册》上的要求演练,并不定时进行抽查。采用操作训练、授课、教学查房、晨间提问、情景模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使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并了解国内外急救医学的新进展。在抢救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参与抢救工作。
1.2.3物资管理(1)树立“五常法”管理意识。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科室利用业务学习时间请专业讲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向全科护理人员讲解“五常法”管理内容与标准,提高认识。五常法包括常组织:根据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进行分层管理,重新摆放,做到物必有名,物必有家;常整顿:是现场所需物品放置方法的标准化,培养护士养成物归原位的好习惯;常清洁:保持抢救室内整洁,发现脏乱及时整理,发现损坏的仪器设备和物品及时维修,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监督,共同完成;常规范:制订抢救室相关管理规定和抢救制度与流程,对照标准自评互评;常自律:是五常法的最高境界,它要求护士能够自律,通过自律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2)物资齐全,确保各种抢救仪器处于功能备用状态。抢救室的急救物资做到专人专管,各班认真检查并交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减少因物资不足、仪器设备未处于功能备用状态而耽误患者的抢救时机,保证抢救效果及提高抢救时效性。
1.2.4把握环节质量,提高抢救时效性(1)医护一体化。强调医护之间的配合,进行医护一体化教育。护士长定期召开质量分析会,采用PDCA循环管理对抢救过程中医护配合的薄弱环节进行总结,制订改进计划和进行针对性培训,保证护士能够掌握与医生沟通合作的方法,形成规范性、程序化的医护配合流程。(2)沟通与协调。各个救治环节的有效沟通,各项制度的执行力度,也是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很重要的环节,当遇到批量伤员或科室人员紧张时,应通知相关人员支援,电话通知相关科室会诊并参与协作抢救。
2结果
通过规范建设抢救相关制度与流程,进一步加强人员及物资管理,有效缩短了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及获得确切性治疗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伤残率。
2.1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由原来平均20min下降到现在15min内,得到确切手术治疗时间缩短5min。
2.2胸、腹部损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停留时间缩短8min,得到确切性治疗时间缩短5min。
2.3多发性骨折患者整体救治时间缩短6min。
3讨论
急诊医学科是抢救急、危、重症创伤患者的重要窗口站,在院内救治的最前沿,护理质量的高低是直接关系到严重创伤疾病抢救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作风建设才能适应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工作的需要。“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绿色通道”是急诊医学科对急、危、重症创伤患者在接诊、检查、住院、手术等环节上实施一系列快捷有效的全程急救服务。其目的是让患者快速通过,缩短在院内各救治环节中的处置或停留时间,从而提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3.1护理队伍的建设在严重创伤院内急救的初期阶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科室基本保证了参与创伤急救的护理人员工作年限在5年以上,其业务能力精、服务意识强、急救水平高、综合素质好。
3.2严格护理管理,实行时限服务,要求严重创伤患者在急诊医学科处置停留时间不超过15min,为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急救服务。
3.3护士必须熟练掌握严重创伤的诊断及救治流程,掌握各种监护仪器及设备的性能、使用、保养、操作等。本科室通过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及专业技能培训,树立“急诊、急救”意识,最终做到反应迅速、思维敏捷、救治有序。
一、对象与方法
1.教学对象与方法:选择第四军医大学校2006级和2007级航空航天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设2007级学生为实验组(101人):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急诊医学网络课程辅助学习的教学方法。每章节课堂授课前,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进行预习,并记录学习笔记、完成课前测试,同时通过在线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教师在线回答并及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课堂授课方式。课堂授课后布置网络课程作业,并进行课后组卷测试。2006级学生为对照组(85人):采用相同的急诊医学教材和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方法。
2.教学评估:分客观评估和主观评估两部分。客观评估是教学结束后,两组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相同试卷考核。主观评估是学生接受教学效果、感受等问卷调查。
3.统计方法: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P<0.05表示有差异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试卷成绩对比。各组学生的成绩分析见附表。实验组的总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实验组的综合分析部分占显著优势(P<0.01)。
2.问卷调查分析。为掌握学生对网络教学的主观感受,对实验组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形式,共发放问卷101份,各收回101份,回收率100%。91.6%的学生赞同网络课程的应用,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89.8%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对课堂教学有帮助;80.5%的学生认为网络课程形象、直观,易于掌握重点;85.2%的学生喜欢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能及时解答疑难,并利于增进师生感情;80.4%的学生赞同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讨论
急诊医学是一门要求临床知识广、临床技能高的综合学科,能否将基础理论和各个专科(尤其是大内科、大外科)疾病融会贯通直接影响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急诊的救治原则是“先救命,再治因”,因此本课程的学习思维要以临床逆向思维为主,才能更好的理解边救治、边观察、边诊断的急诊思维方式[1-2]。但是对于没有进入临床的本科生而言,单纯的课堂授课无法满足上述要求,学生已经习惯于按照器官或系统对疾病进行分门别类,以“概念—病因与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的顺向思维进行学习,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多年养成的学习模式,很容易照成听不懂、理解不了的现象,继而听课不专心、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员而言,尽管书写了详尽的教案、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穿插病例分析、增加互动内容,力求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但是面对近百人的学生、有限的学时和空间,单凭狭小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展示急诊医学的魅力。我们将网络课程引入本科生教学,采用以课堂为主、网络为辅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以课堂授课为主,网络课程为辅的方式,便于教学模式的改革。由于内容多、学时少、课程安排紧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必须压缩启发、互动的内容或时间,往往又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圈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网络课程的预习部分,预习能使学生提前了解每个章节的学习重点、难点,通过网络课程提供的资源复习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或其他专科的病种,及时准备教师预留的课堂作业,并以网上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既达到了预习的效果,又锻炼了自学能力。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可以在课前就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预留作业的方式提前做好互动的准备,便于课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展开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8.091
作为一名急诊外科医生,要求知识全面,诊疗规范,更重要是对来诊的患者有一个快速评估,通过必要的辅助检查,对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将患者机体的损害降到最低。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近十年135例漏诊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探讨急诊外科患者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提高急诊患者诊断的准确率,使急诊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1临床资料
本组漏诊135例,其中男75例,女60例,年龄2~76岁,死亡1例,创伤81例,急腹症54例。询问现病史不详35例,查体不全86例,医生责任心不强23例,语言理解错误12例,过分依赖影像检查14例,未询问既往史12例,患者本身因素造成漏诊15例。
2漏诊原因
2.1医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差、诊疗活动不规范是造成急诊外科漏诊的首要原因,笔者所在医院急诊外科医生大都是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等各个外系轮转大夫,都是低年资的住院医生,对本专业的疾病认识尚可,而对于其他专业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询问病史不详细,不问既往史,如有1例患者以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3 d为主诉就诊,接诊医生未全面采集病史,单纯诊断为不全性肠梗阻,未注意患者脑部及神经系统症状,结果患者因为脑梗死导致偏瘫。其次,体格检查流于形式,不规范,规范的查体是一个临床医生的基本功,也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步骤,急诊外科的患者就诊原因无论是创伤、急腹症,还是心脏疾患首发症状,多为腹痛,有些年轻医生经验缺乏,仅根据患者所述疼痛,单纯检查疼痛部位,忽视了疾病演变的过程,创伤多为多个部位或多个脏器,故漏诊或误诊,以致耽误患者病情。
2.2医生的责任心不强也是造成漏诊的重要原因,每个医生都会说责任重于泰山,医疗安全警钟长鸣,但部分医生诊断疾病麻痹大意。1例患者从外院因“锁骨骨折”转入,护士向医生汇报病史,医生未检查患者,直接以“锁骨骨折”转骨科病房,途中患者呼吸、心跳停止,单纯锁骨骨折是不会立即致命的,但医生忽视了其他的复合伤,复合伤涉及多个部位和多个脏器。因此损伤范围广,伤后引起的全身及局部的创伤反应也较强烈、持久,由于创伤广泛,失血和体液丢失也相应增多,休克发生率高[1],死亡率高。医学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思维方式,不能依靠想当然主观臆断,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需详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结合辅助检查,剔除不合理的假想,最终接近疾病的本质,否则就非此即彼,势必导致谬论及错误。
2.3过分依赖影像学检查也是造成患者漏诊原因,有些骨折因断端无移位或按照位置关系原因,骨折线不易显示,当患者有明显的创伤病史及典型的疼痛,可疑骨折的就需定期复查拍片,但存在摄片不规范,尺寸不够大情况。
2.4有些患者因某种情况,如酗酒、精神疾患、年龄偏小、无家人陪护或经济条件限制,不听从医生的规劝,不配合检查及诊治,怕花钱等因素,有意隐瞒病史及症状。有些患者害怕疼痛或X线辐射,拒绝搬动检查,或不能配合提供显性骨折的良好体征,有些患者为报复肇事者,提高伤残级别,故意编造病史。易使医生警惕性下降,分散医生的注意力和判断力,引起差错发生。
2.5其他原因昏迷患者没有目击者,无法采集病史,有1例因车祸昏迷患者,头部脑挫伤,无法提供病史,查体不配合,当时患者右下肢肿胀、畸形不明显,未闻及骨擦音,加之患者肥胖,右侧股骨的纵向叩击痛无法查出,最后导致右侧股骨骨折漏诊,还有1例患者为彝族患者,不会普通话,无法提供病史,与医生无法交流,最终导致腰椎压缩骨折漏诊。
3防范措施
3.1加强对急诊外科基础知识的培训,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急诊外科疾患的治疗水平,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系统和系统管理体系,才能使其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一个合格的急诊外科医生,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外科的基本功,基本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科基本操作,手术切开、止血、打结、缝合、局部麻醉技术,二是现场急救基本功,包括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胸外按压、电击除颤,这些是急诊外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本技术,必须刻苦训练,认真实践,不断提高。
3.2理清“急诊外科患者”的诊疗思路,掌握原则,主要有四点:(1)掌握轻重缓急原则,主要是针对成批的患者出现公共卫生事件时要掌握的基本原则;(2)掌握分清主次原则,处置单个患者时掌握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导致救治失败。创伤患者要问清受伤经过、着力点和受力方向,急腹症要搞清腹痛有无诱因,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及特点,有无伴随症状,疾病的演变及发展经过,女性患者问清月经史及性生活史;(3)部分患者来势凶猛,病情危重,需尽早明确诊断,是否存在脏器损伤,轻重程度及有无活动性出血,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2-3];(4)处置中要有全局原则,这是要求医生在处置过程中要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患者的整体观念,二是病情变化的发展观念,掌握基本程序,主要步骤是一看二问三查四治疗。一看内容:患者如何入诊室(昏迷抬进来、别人扶进来,自己捂伤口)。看患者情绪如何(紧张、漠然、平静、大呼小叫)。通过这两看对患者的情况基本了解,决定患者的诊治去向(手术室、抢救室、换药室、诊室、检查室),其后的三个内容是问、救、检同时进行。开放伤易发现,闭合伤比较隐蔽,为了不致遗漏重要伤情,Freeland等建议,急诊医师应牢记“CRASHPLAN”,以指导检查,其意义是,C=Cardiac(心脏),R=Respiratory(呼吸),A=Abdomen(腹部),S=Spine(脊柱),H=Head(头部),P=Pelvis(骨盆),L=Limb(四肢),A=Arleries(动脉),N=Nerver(神经) [1],最后将抢救治疗用药详细记录,保存完整医疗资料,以防发生医疗事故时有证据。
3.3必要的辅助检查也至关重要。对待急诊患者,尽快确诊,及时抢救治疗是很重要的,故如能通过体格检查确诊的就不必行辅助检查,能通过简单方式检查确诊的,就不必行复杂的辅助检查,如腹部创伤患者可以行腹穿,而不必完全依靠B超或CT,心包填塞的患者不必全做超声心动检查,血气胸的患者不必都拍X线片,有的医生过于依靠辅助检查,无论患者病情轻重,都要进行全面检查,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又浪费了大量的金钱。这些情况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业务不熟练,二是责任心不强,将担子推给他人。体格检查是主要手段,辅助检查是辅助手段,分清主次,分清轻重缓急,这就要求急诊外科医生以简捷的手段达到确诊目的,尽最大努力缩短就诊有效治疗时间,减少漏诊及误诊病例的发生。
总之,急诊外科是一个特殊的服务窗口,要求急诊外科医生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对常见的非专业疾病要有一定的认识,且能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理,要有较强的忍耐力,对工作的繁忙和很多人的不理解要敞开胸怀,正确对待,要有较强的应变协调能力,在急、重、危患者患者数量多,自己难以处理的情况下,一定要求得其他临床科室的支援,缩小处理能力与服务要求的差异,对每一位急诊患者都要持有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这是对急诊外科医生心理及生理的挑战,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急诊外科医生必须具备的敬业精神及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急诊医学[M].第3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436,440.
[2] 谢梁燕,刘重玉.影响院前急救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临床急诊杂志,2009,10(5):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