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时间:2023-10-08 10:25:17

导语:在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浅谈小学生品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 观念 传统文化 弟子规 方法 理念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09795(2014)05(c)-0000-00

良好的思想品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相对于知识教育而言,思想品德教育是追随人一生的教育。正确的价值观、认知观、是非观,在任何时代都是至关重要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要从小开始,学校作为教育机构,所培养的学生要为社会负责,更要为民族负责。随着社会的变迁,思想品德的标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伦理道德都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传统的儒家文化《弟子规》重新又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回归是非常必要的。

一、回复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各种知识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更新,各种信息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需要我们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来关注、来反思,那就是我们今天所培养的孩子,有着与其父辈、祖父辈截然不同的人生理念,他们得到了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课余时间走进各种补习班,有很多孩子他们的考试分数非常高,并且怀有各种技能,通过十多年的应试教育,走进了知名的学府,受到了非常好的知识教育,但是孩子们毕业以后,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及时发挥自己的才能,甚至有极个别的知识型人才游走于社会的边缘。所以出现上海复旦大学这样知名的学府,在研究生仅有两个人的寝室里,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用实验室的药品毒死自己的室友。致使在网上有大学生打出“感谢室友四年不杀之恩”的条幅。

在中学生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发生,那就是出现叛逆、早恋、忤逆父母等严重的问题,这个问题被有些学者笼统的定位“青春期”,这个名词是近年来出现的,难道只有现在的孩子才有“青春期”吗?他们的父辈、祖父辈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

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懂的做人,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人相处,不知道怎样融入社会,甚至不懂得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更不懂得关心别人。这些看似单一、独立的问题,在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同时,更多的是引起我们的反思,出现这些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是那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反思的结果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多年来我们只注重知识教育,忽视了做人的教育,而这恰恰又是非常基础教育,没有基础的万丈高楼终究是废墟,没有良好品德的知识储备者也不能称为人才。知识可以更新,但是我们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不能改变的,不能只是教书,而不育人。做人的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必修课,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理念,这是我们的根基,我们必须回归传统的教育理念。《弟子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及时的被有识之士纳入我们的教学范畴,《弟子规》全文1080字,具体讲述113件事,看似简单,确是对教育缺失的有效补充。这种教学内容不但适应孩子们,更适应每个人,正如在中央党校的开学典礼上所提倡的:党员干部都要提倡学习《弟子规》。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

多年来我们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往往都是一些空洞的大道理,热爱我们的国家,热爱社会主义,同学之间要友爱……老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无奈。教育结果并不是我们期待的。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那些细致的条文,生动的规范,当我们认真的阅读时,是那么的亲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的文句,具体的行为准则,把我们一生的修养准则都有次第的指出来了。当我们在思品课上把这些具体的内容读给学生的时候,孩子们是在静静的听,我作为老师感受到当时的课堂气氛,是一种祥和的氛围,仿佛感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用文化的传承护佑着他的儿孙一样。在看似简单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条文中我们与学生共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对父母不孝,何以谈爱国家。“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简单而有力的语句直指我们当前的教育问题,只有泛爱众、而亲仁,在这个基础上,有余力、则学文,这个“文”字,不是指简单的文学,而是指技能,也就是在把人做好的前提下,有余力才能学技能。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教育的理念。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教学内容出现了偏差,教育次第出现了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

三、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第2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

近年来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课堂教学逐渐向着灵活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与生活的关联极为密切,在小学阶段,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重要学科,这一学科教学工作的展开对学生素质、品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该学科的教学工作也应当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对此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在生活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观念相对落后

一方面,虽然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也在逐步落实,但是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极深,小学阶段也不例外,教师往往将语数外三科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品德与社会课学科教学的关注,因此学校在该课程教学建设中的投入力度不足,生活化改革面临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仍旧按照以往的方式单方面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致使课堂氛围枯燥压抑,学生甚至会对品德与社会课产生排斥与厌恶的心理,生活化教学无法有效展开。

(二)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够合理

为了提高教学的生活化水平,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中的内容与生活有效的联系到一起,以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工作,同时应当鼓励学生自主搜集与教材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他们对学生搜集的资料以及课堂形式的丰富等方面并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生活化教学仅停留在表层上,教师并没有深入分析教材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而是盲目选择案例或资料,这种缺乏合理性的课程内容设置使得生活化教学无法有效展开。

(三)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但是自制力、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却相对较差,因此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予以必要的指导。但是由于缺乏对该门课程的认识与重视,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与评价,使得生活化不够深入。例如有时教师会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然而在表演结束后,教师仅仅将表演中所要表达的表面意思进行了简单的总结,而并没有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也没有对表演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这使得教学工作呈现出明显的机械性,缺乏灵活性与深度。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生活化水平的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当加强对品德与社会课的认识与重视,转变自身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接触到最新的教育理念,使其意R到应试教育是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无法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的。教师应当有意识的改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形式与内容的生活性,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品德与社会课和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愿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自身的道德意识与素质得到提升。例如,在讲述友爱残疾人相关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展开主题为“我能帮残疾人做什么”的讨论或演讲,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感受

小学生的心理与思维发均不够成熟,如果不对其予以关注,学生可能会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会对课堂产生厌恶与排斥的情绪,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因而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感受,在课堂创设合理的情景,丰富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对学生予以肯定与鼓励,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继而更愿意参与到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探究中。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表演关于环境保护主题的小品,在排练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予以引导,使其能够深入了解环境保护的内涵,表演结束后,教师应当对学生表演予以肯定,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予以适当的奖励,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教师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到其与生活之间的联结点,创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规范其在生活中的行为;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知识。例如,在学习购物主题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商家与消费者,模拟在商场购物的场景,这种生活化的情景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四)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拓展到课下,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经验积累。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品德与社会课在提高学生的品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为了使这一作用能够最大化的发挥,教师应当提高教学的实践性,使教学能够真正与生活联系到一起,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捡垃圾、参观老人院等。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是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道德素养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科教育的关注,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使教学工作能够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特征。当前教学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应当关注到这些问题,并利用有效途径改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2]吴济慧,蔡琴.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基于教学案例的剖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第3篇

一、唤醒生活经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我在教学中,就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主题时,预先安排学生在家和家人逛街、买年货、看春联、参加游戏等多种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讨论,回忆和家人一起游玩、过新年、做家务等活动情景,以此引导学生感受寒假生活的快乐,通过回忆交流,孩子们寒假的快乐与感动,感受生活化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习兴趣。这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养成过程,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是教学时我是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对生活的所见所闻。这时,学生的发言会特别积极。如,教学《家乡变了》时,首先让学生说说我们的家乡有什么变化,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污染空气,灰尘非常多,穿一天的衣服,领子就很黑了。有的说:“有的人不讲文明,垃圾乱扔,苍蝇到处飞。有的还从楼上往下乱扔东西,都砸到了过路行人。”……这时老师再引导大家说一说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怎么做,这时,同学们又争先恐后地说了,有的说:“我们要多种些花草树木,美化我们的家乡。”有的说:“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要用法律法规来保护我们的家乡。”有的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发儿童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但它为儿童整理、反思与拓展生活提供了条件,为儿童学会生活打下基础,因此,我们的品德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依托的。品德课堂教学设计要走进现实生活,回归现实生活。

我在教学《我也想当升旗手》一课时,活动打破了原来思品课一定要在教室里上的常规模式,把活动的场所搬到了教室外面,搬到了这一活动所特需的场景――国旗台前。让儿童在参加完庄严的升旗仪式后,能亲眼看一看,再说一说,议一议,谈自己的表现、发现、理解。孩子们站在神圣的国旗台前,站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联想到了运动健儿的拼搏,联想到了天安门广场上的升旗仪式,联想到了自己要为祖国争气、努力,尊敬、热爱国旗的情感油然而生,而且抒发得那样自然、那样水到渠成。可见,打破思想品德教学时空上的局限,把教学设计与学生精彩生活进行超链接,会比一味地说教显得更加鲜活与生动!

案例中让孩子们与他们羡慕的高年级的光荣升旗手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让学生从自主对话中明确成为一名光荣的升旗手所必备的条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从这次对话中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从而真正落实到自己平时的行动中去。

本课以学生直接参与多样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除了在孩子动手给国旗涂色、动手剪一剪五角星,做一做国旗等活动中,激发孩子对国旗的感情外,还要组织孩子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尽可能让学生看到升旗手、护旗手,在激昂雄壮的国歌声,在气势恢弘的场面中,升旗手的庄重敬仰,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亲历这样的场面,亲身感受国旗国歌的神圣,升国旗的庄重,孩子心中怎能不升腾起激昂向上的情感呢?让孩子们自觉想当升旗手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再次明晰升旗是一种庄重的行为,就在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指导中品德自然就生成了。

三、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儿童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寒假生活交流会》这一课时,在课前已经安排好学生分了类,如:敬老人、背诗歌、写春联、包饺子全都是在课堂讲述展示,孩子们既能展示自己的本领,还能学到别人的本领,一举两得,而且孩子们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其中。让孩子们带着兴趣和学到的知识来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把有限的课堂扩展到无限丰富的大自然,把枯燥乏味的大道理涵含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孩子们不仅学会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合作、谦让以及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我在执教《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设计一个很有趣的游戏环节,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快乐游戏中明白了眼睛的重要作用。

首先要孩子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爱护眼睛,并养成好习惯。我设计了两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爱护眼睛,预防近视。让孩子说说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地方看书、写字有什么感受;在晃动的车上看书会有什么感受;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时,眼睛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活动中用眼的不良做法,让学生辨析:在什么样的情形下看书、写字、看电视,才能不损害眼睛的健康,从而保护眼睛,避免近视。

第二个活动:我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去,播放燃放鞭炮、两名孩子玩耍的画面,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说说画中儿童的行为会对眼睛造成什么伤害;分析:当风沙迷了眼睛时,小女孩这么做有什么危险?应该怎么做;分析两名男孩拿树枝玩耍的危害。活动的设计侧重于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矫正,注重在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护眼睛的习惯,真正做到“具有本质意义上的回归生活”。

第4篇

关键词:感悟;体验;内心感受;道德意志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去感悟,获得道德认知,会理解和掌握得牢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学生需要体验、体验的切入点在哪里,采用怎样的体验方式等等,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体验,可以让学生体验道德认知的产生、形成、发展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道德知识。当然,体验重在实践,正如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19世纪时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了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一、提供“出错”的机会,让学生在认知矛盾中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允许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想法,要允许学生争辩,合理的意见要采纳,认真总结“错误”究竟有哪些,各类错误有什么联系,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矫治。同时老师也应做相应的反思,并帮助学生矫治“学习错误”的积累,体验“错误”是一种高层次的“体验”,对学生的终身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通过合作交流,学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受挫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

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耍实践中体验

教学中对于儿童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向儿童提供生活素材,通过情境的创设,形成十分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相应的体验,我的做法是:一是回归生活,走出课堂“玩中体验”。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学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教学变得对儿童有意义。在教学《春天在哪里》一课时,我组织学生来到教室外面玩一玩,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学生很高兴,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汇报说,操场上的小草嫩嫩的,柳树上长出了许多小嫩芽,花池里开着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真美,还看见了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蚂蚁在地上找食物,等等,学生在寻找春天中进一步感受、欣赏春天的美,体验到春天到来的愉快。二是利用实物情境,引发学生“玩中体验”。三是设置特定情境,引导学生“玩中体验”,从中萌生真正的感受和体验。

三、提供“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

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时,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动物等,第二周上品德与生活课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劳动的乐趣,交流劳动的经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向我汇报:“老师,我学会洗碗筷了。”“老师,我学会钉纽扣了。”“我知道怎样喂小鸡。”……在教学时,我还教学生怎样安全地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养成了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四、提供“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体验

如一位教师教学《我的家》这篇课文,现摘录如下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介绍自己的家庭,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1:(上台,介绍家庭的成员、干什么工作,然后举着一张全家人游览摩陀寨的合影照片)我和爸爸、妈妈玩得多开心呀!

(师把照片贴在黑板中间)

生2:(上台,在介绍家庭成员和年龄后又把家人为自己过生日的照片展示在大家面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我过生日,我多快乐呀!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老师先让学生充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并利用照片向同学们表达自己对“家”的体会,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开心事或介绍自己一件珍爱的物品,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儿童体会到“家”的概念,感受并分享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从体验生活的温馨中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关心父母、尊敬长辈。

五、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

教学中,我们应该运用实物、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生活情境中体验,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如教学《我最喜欢的动物》一课时,许多学生对家禽家畜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对动物的一些科学知识了解得并不很多,所以给学生播放《动物世界》的电视片或出示动物的图片,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各自特征,感受它们的可爱,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丰富了儿童对有关动物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生活教学参考书.

第5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活动体验;教学活动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研究院2015年度中小学教育质量阳光评价改革专项课题“班级评价模式下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课题编号:GZJY2015-123)的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09-02

《品德与社会(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活动性”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应该围绕教学主题精心设计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性和可操作性的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内涵

活动体验教学是基于经验的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它是一种互动的交流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它强调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遵循学生活动体验特有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和愿望。以下是活动体验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1。

二、活动体验教学的过程与方法

1. 课前调查体验,提升能力

课前调查体验这一活动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设计课前调查体验活动的时候,首先必须熟悉教材,整体把握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具有实践意义与有价值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上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体验活动,带着收获和问题进入课堂,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做好准备。例如,六年级上册“中国制造”这一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在“寻找商标的国籍”基础上从经济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世界,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围绕教学目标,笔者设计了以下调查体验:调查身边的物品,寻找“中国制造”,完成调查表。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影响生活,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调查体验活动的设计还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课前体验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课时,笔者在课前让学生分小组搜集少数民族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还让他们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少数民族进行深入调查,从他们的服饰、饮食习惯、风土人情、传统节日等方面去了解我国各民族的独特风情,课堂上学生运用多种展示方式与学生交流分享。这种汇报、展示的体验式学习,更能提高课堂效率,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通过丰富的课前体验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还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为后续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2. 课堂活动体验,触动心灵

(1)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仅仅依靠教材内容似乎远远不够,还需要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带动情感体验,内化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力求做到寓情于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让学生主动体验道德情感,感悟道德认识,从而形成道德行为,提高育人实效,实现道德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例如,在“我的家庭生活”一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课前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过程,了解父母从事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了解家庭开支等。在课堂上交流这些事例,笔者抓住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家庭温暖,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心、疼爱和照顾,从而激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从内心深处发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激发学生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活的良好动机。

(2)游戏体验,以动激趣。孩子们都有爱玩的天性,游戏无疑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注意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玩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获得知识、收获感悟,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让我们学会合作”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人三足”的游戏,让孩子充分体验游戏带来的刺激与快乐。学生知道要想走得快关键在于合作,只有合作密切、互相帮助、扬长避短,才能取得好成绩。

(3)情境体验,感知感悟。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情境材料,将其运用到品德教学中。在教学中,笔者灵活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使创设的情境达到最佳的体验效果,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例如,教学“诚实是金”一课时,先让学生讨论诚实的重要意义,学生各抒己见,说得头头是道。然后,笔者将学生分组,合作编排小品《失去诚信之后》。在此过程中,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己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即可,发现学生之间合作非常顺利,表演结束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通过探究日常生活情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的重要性,感悟到践约守信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三、课外实践体验,升华情感

1. 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例如,教学“逛超市”一课后,笔者布置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逛一次超市。在购物之前,先做一个家庭小调查,家里需要些什么?父母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通过超市购物,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与购物相关的知识,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文明购物,更懂得了按需购物的重要性。课后的家庭实践活动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现课堂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育目的。

2.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更是品德课堂教育的延续与发展所必需的途径。在此过程中,可以开展小宣传、小建议等活动。延伸活动是对课堂的深化,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中开展活动体验教学,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深入学习,加深领会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树立信心,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体验教育,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成长;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逐渐成长。通过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不断提高学生对道德情感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沈新锐.“快乐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36):174.

[2] 邱伯聪.论“快乐体育”本体理念的体验教学[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6,(1):30-33.

[3] 丁元斌.课前准备充分,上课得心应手[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27):61.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有效教学 生活体验 灵魂 剂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33-02

义务教育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随着课改的持续深入,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许多教师投入了很高的热情,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呈现在我们面前。它改变了过去品德课的内容教条化、教学方式抽象、枯燥的理论说教、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弊端。高效的思品课堂更加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力求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的特点,让儿童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受到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实施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当我们审视身边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呢?

一、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一堂课的灵魂

1.注重体验,升华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实行由知到行的“内驱力”和“催化剂”。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获得直接体验,并对那些通过分享获得的间接经验进行领悟内化。

2.注重实践,提升学生生活能力。品德教学从最终目标上说,是指导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能指导生活的活动,以引导学生将课程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改进、提高、发展自己的生活。如《我长大了》一课,我设计了两项实践活动,意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料理自己事情的好处,锻炼生活技能。第一项活动是比赛,比赛项目有:叠被、穿衣、洗手绢等。比赛对学生很有吸引力,他们很快就从比赛中获得了快乐,感知到了料理自己生活的重要性,进一步锻炼了生活的技巧,提高了自理能力。第二项活动将教学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实践。我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表格,让学生通过实践、检查、反省、记录料理自己生活的实况,进行自我表现、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一周后班内评选“爱劳动小明星”,帮助学生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鼓励他们相互学习共同分享生活实践的乐趣,逐渐养成好习惯。在活动中实践生活,在生活中参与活动,发展了能力,锻炼了意志,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二、巧妙的活动设计是一堂课的关键

学生天性好玩,生性好动,可以说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活动不仅是学生认识的源泉,也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应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活动的设计要有目的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所在,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我们在引出和开展一个活动时,要做到活动清晰,目标明确。究竟从中要激发学生哪种情感,生成或改变哪些态度,培养什么行为习惯,使学生知道和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关注哪些过程,学会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正确运筹、恰当把握。如果活动的过程中偏离了活动目的,活动就会进入误区。一句话,我们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交流而交流,为表演而表演,而是要讲究活动的价值取向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每个主题的价值内涵充分地凸现出来。如进行《我在长大》一课时,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学《我在长大》之前,我要求学生课前自己去调查、去寻找证明自己长大的足迹和纪念物。课堂上交流的时候,我开展了“小小举证会”活动,学生们有的通过照片的方式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通过展示自己小时候穿过的衣服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在家长的帮助下,讲述自己小时候的故事证明自己长大了,有的拿来了出生证,用刚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和现在的身高、体重相比较证明自己长大了。学生的交流积极而踊跃,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2.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味性。美国教育家帕克曾经说过:“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知道,学生从小就是在玩耍、游戏、实践中学习的。”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空,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我们常用的活动形式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听音乐、看录像、看投影、讨论交流等。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3.活动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有的课也设计了许多活动,但是课上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活动的叠加,活动与活动之间缺少联系,活动显得杂乱,活动的效果差。因此,活动的设计要少而精,要有一定的层次性。活动要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层次感强。这样学生在层次分明的活动中,在一次次的体验中,情感得以升华。

三、教师精彩的评价是一堂课的剂

第7篇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意志品质 组织能力

一、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概念

所谓意志是能够自己确定目标,并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心理预期的心理活动。意志的强弱非常关键,对一个人的行为影响很大,坚强的意志指导一个人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并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性。体育就恰好是培养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好手段,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增强自信,勇于面对生活,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人的组织能力也是从小开始锻炼的,试问一个人不经过锻炼和尝试怎么能够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呢?组织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全凭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体育就是一个极好的手段。所以小学体育不但肩负着强身健体,培养兴趣的责任,还肩负着锻炼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重任。这也是小学体育教育的精华所在。

二、心理健康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情绪能保持稳定,心情能够保持愉快,智力水平能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学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会形成心理习惯和心理逐渐成熟,是孩子的所谓“第二断乳期”。因此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好,会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吸收消化的好。反之,则会产生抵触情绪,对体育教学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但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对意志品质和组织能力的锻炼就更无从谈起了。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意志品质的途径

1.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加强对学生祖国荣誉感的教育、加强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教育和教育学生端正学习动机。

2.利用活动中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考虑到并处理好孩子的心理因素问题之后,老师就要有意识的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在实际活动中找机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予以培养。例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孩子初次接触这些活动,难免会产生一些害怕、动摇的消极意志品质,这时候就要因势利导,利用这个机会,将积极勇敢的意志品质用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孩子。比如,老师亲自做示范,或者从语言上鼓励胆子小的孩子,或者对有胆子大的敢于先尝试的予以表扬这几种方式,对孩子的意志品质进行教育,传递积极健康的勇敢坚强的意志品质。

3.在遇到困难时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实际体育教学中,肯定要设定一定的困难等级,难度的设定以绝大多数人努力能够达到为主。 老师也要遵循循序渐进和由易而难的原则,并且要有意识设定一些人为困难来考验孩子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锻炼意志品质的目的。当学生遇到困难手足无措时,老师就要扮演鼓励的角色,帮助学生分析困难,鼓起勇气勇敢和困难斗争,以此达到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的目的。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组织能力的途径

1.培养方式着眼细节

(1)认清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组织能力是从小开始培养的,正如盖楼一样,没有坚实的地基基础,就谈不上上层建筑的稳固。组织能力也是一样,它是靠平时课堂活动及生活里面一点一点积累一点一点锻炼和培养的,绝非一日之功。所以要认清小学体育教学培养组织能力的重要性。

(2)从细节处培养组织能力

小学生因为自身年龄小,各项素质和能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处于认知和学习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把握好了,会对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组织能力,也要从细节着眼,利用好每一堂体育课,利用好每一次社会实践的机会。体育的好处在于可以将组织能力集中的展示和完善,利用站队、整理队形、分组练习、团队合作等体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通过具体的体育活动进行培养

(1)练习与多变条件相联系的活动

如小羽毛球、小排球、小足球等活动,可锻炼、培养学生果断机智、勇敢及与同伴的组织协调能力,让孩子们知道,有组织的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

(2)练习与遵守纪律相联系的活动

如队列操作、武术等,让学生认知组织的严肃性,培养学生遵守纪律,组织协调的能力。

3.教师的自身示范作用

培养组织能力的时候,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体育课堂上,老师组织的好与坏,组织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影响学生对组织能力的认识。试想,老师自己组织能力欠缺,组织体育课的时候都颠三倒四的,学生看过之后势必会有消极的影响,也就谈不到培养组织能力了。老师如果组织的散漫拖拉,这种作风自然也会影响到孩子。所以老师的自身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老师在体育课堂上要有强有力的组织能力,要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向学生展示良好的一面,将组织能力全面客观的在学生面前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模仿,逐渐的接受老师的教育,培养自身的组织能力也会事半功倍。

五、结语

经过以上的探讨,我们会对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品质和组织能力的重要性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且我们的措施也是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相信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用了以上的方式,会对小学体育教学是个有利的促进,对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和意志品质以及组织能力的锻炼都是大有裨益的。老师这个职业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其重要性。体育是个强身健体锻炼各方面素质的学科,同样不可忽视,体育教学不仅仅肩负着教授学生体育知识的责任,还有着锻炼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目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也要与时俱进,将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加入到教学中来,使体育教学融合各方面的诉求,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等.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教出版社,2005.

第8篇

关键词:品德教育;有效途径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科学性、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小学生来而言,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一、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欠缺归因

1.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自身情感,没有很好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抓不住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品德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变得更差。教师们只为了教育而去教育,不注重对小学生们情感世界的认知,结果适得其反。

2.家长缺乏对家庭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问今天的家长,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思想道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却常常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的智力、抓好学习是关键,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家长们最关心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考试分数。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严重的认识和行为的脱节。

3.社会过分关注考试分数

社会过于注重学生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教育,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遭遇当前的尴尬局面。虽然素质教育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学校的领导迫于升学的压力,只注重教学质量,教学重点就放在学生们的分数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1.重视情感教育,以知导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只有正视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还应该特别提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要困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嘴里空谈素质教育。

2.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容易受不好的思想观念干扰。因此,在实践教育中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问题,用课文中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

例如,教学小学第八册《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心中有他人”是怎么样表现的,再要求家长给孩子播放视频“孔融让梨”,从而使学生既接受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社会上那些自私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心中有爱,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3.借鉴学科教法,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掌握课文内容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好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隐蔽教育意图,让小学生没有感到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引导他们自己寻求答案,在交流中探讨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蜡烛、桔子、扇子、雨伞、西瓜等物品,以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教师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不良倾向要敢于管理,并依靠班集体力量,及时引导,以维护集体的优良风气,抵制歪风邪气。课后,教师要耐心地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淑媛.小学德育纲要系列故事[J].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11).

第9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正式接受教育的阶段,也是一个儿童思想品德建立的初级阶段。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涌入进城务工的大潮,使得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这些孩子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行为、心理、品德问题,因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每一个农村小学老师关注的重中之重。

1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1.1只要学习好就是好学生:有很多农村的家长,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片面的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那就是有出息的孩子,以后就能够走出农村,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而学校为了升学率,也会比较重视文化课的教育,而忽视了儿童思想品德的教育,导致有一些农村小学生思想偏激,极易走上犯罪道路。

1.2父母不在身边,儿童缺乏父母关爱:近些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农村的青壮年为了脱贫致富,选择离开家乡进城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逐年上升。这些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只能交由学校来进行,这样的教育是不完善的,而一旦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出现问题,这会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阻碍,进而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不稳定因素。绝大部分的家长会在回家之后,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导致留守儿童的价值取向也受到影响,甚至会带来很多不良风气的出现,比如赌博等。

1.3农村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强:农村里有很多有条件的家长会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师资条件更加优越的学校去就学,使得近年来农村小学的生源数量越来越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可怜的几个学生,这就很难培养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而且他们的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为人处世都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很容易使小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很不利。

1.4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匮乏:有些偏远山区,交通不发达,经济条件也比较落后,很多的老师不愿意来到农村,这就使农村小学无法接受到最新的思想品德教育信息,致使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方式比较落后,与当前的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严重不符;另外,有的老师没有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没有做好引导作用,将社会上的一些歪风邪气带入校园,进而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2加强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

2.1让孩子们走出校园,更加亲近自然:以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乡为例,这里有“山高一丈,大不一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它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好这些自然资源,可以让农村小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农村小学老师可以常常组织小学生走出校园,欣赏家乡周围的山山水水,陶冶情操,让学生们从小就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生命、热爱家乡的情感。

2.2让孩子们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相对于城市里的孩子,农村的孩子会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在父母身边,春种秋收,比城里人更早的了解到生活中柴米油盐的来之不易,也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能够在生活中让他们具备热爱生活的品质。然而,有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也比较陈旧,学校老师应该要对农村小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个基本的了解,并且经常与家长进行沟通,实现家长学校相结合,共同对学生出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使那些不良行为习惯被扼杀在萌芽阶段,进而达到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2.3让孩子们能够更加接近传统文化: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传统文化项目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些文化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因此,农村小学老师可以对这些传统文化活动进行调研,筛选出能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活动,与此同时,老师应该与当地的村委会或者活动发起组织进行协商,让农村小学生也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活动中来,使他们能直接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更好地认识这个社会,进而养成良好的传统美德,为以后更好的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2.4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关爱:由于留守儿童常年没有父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一旦思想品德上出现了偏差,很难有人及时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和老师应该对这个特殊的群体进行重点关注,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及时对这些儿童课外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解,以避免他们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而出现心理偏差,甚至误入歧途。

2.5农村小学老师要以身作则:在进行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时,老师应该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语言、作风以及仪表上出发,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给学生做好学习的榜样。小学阶段的儿童思想品德还没有定型,极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应该净化农村小学的校园风气,抵制一切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保持校园的纯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积极发挥它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结语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塑造良好的品德以及对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都会对小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农村小学教学的全过程,而且也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慢慢渗透。因此,加强对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力度,可以为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缺失,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小学学校应该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并与学生的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共同努力,来为农村小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作者:彭宗美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草场乡中心校

参考文献:

[1]陆亚峰.关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8):4-4,5.

[2]李道知.浅谈农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措施[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