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0:25:18
导语:在竞技体育发展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从陕南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形势相对比较单调。二是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四是体育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于实体经济消费。
从陕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来看,目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而体育产业发展滞后:一是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休闲娱乐和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众多家庭周末外出放松的重要形式,而对于拥有优越地理资源和山水风景的陕南地区的众多商家和百姓,对于体育旅游的开发和应用却显得有点滞后。当地众多商家在对学校的学生进行传统观念下的宣传经营时却忽略了新兴的体育旅游的巨大资源和市场空间。二是陕南处在陕西和四川等省份的交界地带,是陕西连接四川等地的重要交通区域,随着政府大力架桥、开山洞和修公路,使得这些地区和关中地区的交往显得更加的频繁和活跃。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带动当地商家对于新兴体育产业的投资和发展。三是相对来讲,由于这些地区偏僻,人口较少,城市规模较小等原因使得很多商家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自信心。在资金投入方面显得相对比较谨慎。四是这些地区人民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的差异性,对于健康的观念并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于健康与体育的相互关联性缺乏认识。
二、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优势
陕南地区具有的一些天然的优势是陕西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地区多处在多山多水的交界地带,自然环境非常优美,再加上交通业的发展,很多城市白领都喜欢在周末去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和参与户外娱乐,从传统意义上来讲,这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部分,而对于体育产业来讲,单纯的外出户外餐饮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城市群体的生活要求,他们需要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目标,在户外,他们希望能在放松自己心情的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使得体育行业当中近年来非常盛行的户外休闲体育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与此相配套的体育旅游也就有了自己巨大的市场,针对不同年龄阶层的人群,设置不同的项目,在娱乐中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和锻炼,这也是现代健康理念当中的重要内容。二是陕南三个主要地区都有位于自己区域的高校,这些高校的规模在新一代高校的快速发展中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规模都在万人以上,这就为这些地域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学生保障,学生往往会成为一个地区消费的主流,也往往容易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带给一方水土,帮助一方百姓的发展和兴旺。所以学生对于体育产业的宣传作用并不比广告效应差。三是陕南地区重工业相对较少,气候变化更趋于南方,湿润的气候和晴朗的蓝天白云是百姓所羡慕和向往的,在天时地利人和当中,天气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夏季,由于外界的高温和酷暑,很多人更愿意走进山水环绕的陕南地区去度假和乘凉。而在健康的四大理念当中,当人们把运动、营养和睡眠天天都记忆在大脑内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心情。陕南的环境,是调节人们情操最好的场所。调查发现,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对于心情的调节并不完全依赖于休息,大约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是通过睡眠等方式来改善自己焦躁的心情的,而大多数人都是愿意通过运动发汗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的,这种运动调节心情的方式在陕南地区调查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大约有58%的人愿意通过户外适量的运动来调节压力,大约有78%的被调查者愿意通过体育活动的方式来度过周末,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愿意在周末闲暇时间通过陕南地区体育旅游的方式来陶冶情操。四是大量商家的进入也会促进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从现在商业发展的趋势来看,一个地区要想有自己的经济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特点和形成一定的规模。近年来,在陕西省政府政策的扶持下,陕南地区从事体育产业服务的商家越来越多,商家的大量涌现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市场空间,众多商家的聚集和产业经营场所的出现也会带动百姓消费观念的改变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五是陕西省政府对于陕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该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会极大的促进该地区体育经济的发展。六是该地区相关的体育彩票业、体育债券、体育文化娱乐设施的投入力度相对较大,这也会促进整个地区
的经济发展。
三、陕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
对于该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从发展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良好的市场基础是保证,对于任何一个产业来讲,没有先期的调查和宣传,很难在短时间有成效,该地区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所以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快速的推广性。二是周围地区巨大的消费潜力也是该地区体育产业兴起的重要支柱。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备,户外体育旅游的发展必将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市场。三是新兴体育项目的开展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商机。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进入全盛时期之后,由于商家的竞争程度更加的激烈和市场消费出现的倦怠性,使得更多的商家在转型较慢和程序复杂的同时更多的希望投资新兴体育项目,而对于刚刚起步的陕南地区来讲,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众多商家纷纷转入陕南地区开始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问题都到位和解决的时候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必将迈入辉煌。
四、陕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是假日休闲体育必将成为该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伴随着旅游度假的发展,与体育相结合,必将带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政府部门对于发展和振兴该地区经济的重要举措,而伴随着旅游业和文化娱乐设施建设的完备,第三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该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力量,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在独立与结合中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二是中高档体育会所的建立也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该地区体育产业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交通的便利,人们在休闲娱乐之余,住宿餐饮的发展必将带动高档体育会所的发展。高档体育会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优美环境和完善配套设施的休闲山庄等区域开发和建设的游泳、高尔夫球场等等项目为代表的经济产业,对于西安地区一些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管理的高层人员,陕南地区的资源优势也是他们作为商务谈判、假日休闲的良好去处,无论在距离、消费和人气等方面都是首选之地。三是全民体育事业的开展会极大的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以体育为中心的各种商业活动会更加的频繁和广泛。商业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以各种体育产品的宣传和推销开始的,这种体育产品不一定是固定的服装、鞋帽等服饰类产品,也可以是网上娱乐消费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体现,比如讲网上娱乐游戏搬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娱乐是现在众多商家开创的产业新领域,这种活动势必会在今后的体育产业道路上走的更远。
五、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体育经纪人;制约;管理
随着体育向行业化、社会化发展,体育经纪人应运而生。体育经纪人是体育产业化和顺畅化的“加速器”,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各方面对体育经纪人行业又缺乏认识,使行业无法可依,管理不足,造成行业市场混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制约着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一、体育经纪人的概念及特征
理论界较权威的定义是:以获取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的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纪组织。
二、我国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现状
1.行业管理体制现状
按照我国现行的体制,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均设立相应的单项运动协会,实行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如中国足球协会的经纪人管理办法,其实就是国家足球运动管理中心的经纪人管理办法。然而,管理中心属于政府组织,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两者的管理职能不能替代。目前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只有少数几个项目进行市场化运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中国足球协会足球经纪人管理办法》等。
2.行业立法现状
全国性的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尚未出台。主要是部分运动项目协会、省市制定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办法,如:北京市体委与北京市工商局1999年8月25日联合的《关于加强我市体育经纪人管理的通知》;2000年4月中国篮协的《篮球项目体育经纪人管理暂行办法》。
3.行业从业者现状
从人员数量上看,数量较少,只有少数人持有资格证书;从区域看,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体育市场较好的大城市;从年龄分布看,以青年为主;从行业分布看,主要是各类企业、体育文化娱乐公司、体育院校、政府部门、传播业等。绝大多数是体育工作者或从事过体育工作的人,对相关经济、法律知识有所掌握,但业务操作欠熟练,业务素质普遍不高。
三、制约我国经纪人行业发展的问题
由于对我国体育经纪活动缺乏研究,体育经纪人行业体制、管理制度不适应发展,法律法规不健全,培训制度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都制约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1.行业管理不规范
我国对体育经纪人的管理还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状况。由于我国的体育产业刚刚起步,体育职业化程度不高,许多体育经纪活动在组织形式、活动范围、经营方式、管理、操作、运营等方面都很不成熟,还处于自发或非规范状态,“地下经纪”和“黑市经纪”大量存在,不利于体育经纪人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体育经纪人行业发展的管理法规。
2.法律法规不健全
至今未出台正式的、统一的体育经纪人管理国家法规。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单项运动协会的管理立法不能替代国家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而省市颁布的地方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仅适用于本地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另外,跨区域的经纪行为也存在着资格互认的限制,不利于体育经纪人的发展。部分项目体育经纪人的管理办法也不能代替其他运动项目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不具备普适性。
3.政府干预过多
各个项目管理中心与项目协会不仅负责主办比赛,而且又是赛事的经营者,负责市场的开发和运作, 逾越体育经纪人的权限,占据了体育经纪人的发展空间。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关系还未完全理顺,产权不明晰,一些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及体育协会仍过多干预体育经纪人的工作,制约了体育经纪人行业的发展。
4.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总体素质不高,结构复杂, 思想素质和职业素质良莠不齐,偷税、漏税,私下交易、滥收佣金,欺诈行骗较为严重。大多数体育经纪公司和经纪人拓展业务的能力较低。有资料显示,上海体育经纪人的业务大多是体育赛事赞助、经纪运动员比赛服装和运动员的公益活动,而对经纪转会、提供法律咨询、体育赛事的转播与制作等业务涉及甚少。
5.市场供需存在矛盾
有调查表示,我国经纪人需求市场存在较大的空间。但是体育经纪人市场供给与需求联系不畅, 出现脱钩或扭曲现象。体育经纪人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不能更好地实现需求主体的愿望。
6.市场竞争不规范
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经纪人在体育经纪活动中有较大的盲动性,甚至投机性。竞争机制未能发挥作用,能否进行或运作某项体育经纪活动主要通过关系,或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尤其是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行业垄断、项目垄断,造成市场的不公平竞争。同时产权关系不明晰、体育资产评估无科学标准等,也影响体育经纪人的规范运作。
7.行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体育经纪业局部发展不平衡、整体发展迟缓。表现为地区和项目的不平衡,体育经纪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体育市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对于热门项目,投资者蜂拥而至,其它项目则门可罗雀,并且体育经纪人的行为仅停留在做广告、搞赞助、为企业提高知名度等一些最基本、最原始的经济形态上。
四、对策及建议
1.完善体育经纪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尽快建立和完善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引导国内体育经纪业健康良性发展。(1)颁布《体育经纪人管理条例及管理办法》。(2)严格体育经纪人的资格认证、审定,明确审批和签发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的部门和认证程序,在其营业执照上界定其营业范围。(3)规范合同内容,体育部门制定合同范本,监督经纪行为。(4)完善和补充政策法规,完善仲裁制度。
2.建立健全体育经纪人的法律法规体系
形成国家、地方、项目、协会、市场各类法规齐全;宏观、微观兼顾;以体育法、经纪人管理办法为龙头;以国家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为骨干;以地方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项目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为基础;以体育经纪人行业协会和体育市场经营管理法规为补充的结构合理、层次有序的体育经纪人管理法规系统。
3.加强对体育经纪人的培训,提高体育经纪人的素质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经纪人培训体系,(1)对现有体育经纪人进行强化性培训。(2)利用高校培养体育经纪人。(3)加强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体育经纪人自我学习和知识经验的积累。
4.培育成熟的体育经纪市场
扩大体育市场规模,特别是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市场形成规模和效益,消除项目市场不合理的进入壁垒,提高体育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培育产业核心和一批核心项目,加强体育科研、场馆设施建设,促使竞技体育飞速发展,为体育经纪人行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参考文献:
[1]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6-68.
[2]陈元欣,王健.体育经纪的法律性质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4:19.
[3]马铁.体育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23-25.
[4]叶华聪.建立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的思考[J]. 成都体育学报,2000,26(2):35-37.
关键词:传媒;真人秀;体育竞技;我是冠军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电视真人秀节目进入中国已有10年,伴随着电视传媒的快速发展,作为业余时间减缓工作压力的电视娱乐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了收视的重头,其制作水平也日趋成熟。在这其中,作为真人秀节目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竞技类真人秀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由于体育本身就是人们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的一项社会性的活动,具有天然的娱乐本质。而且体育竞技运动在内容上又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喜爱的人群众多,所以在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当中,越来越多的节目制作者把体育竞技与真人秀节目相结合,有时这些节目也被人们称为冒险类真人秀。
国内也迅速将体育竞技类真人秀引进到内地,并且为了更好的让观众有代入感,将节目本土化。本文将湖南卫视重磅推出的一档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我是冠军》作为研究对象,并从表现元素上分析节目制作。以便更好的研究我国此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作者借助学者尹鸿、陆虹和冉儒学在《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一文当中对表现元素的分析方法,将真人秀节目分解为七个主要的元素,分别是:1、作为故事主体和观众观看客体的人物元素――参与者;2、推动节目、观众和故事发展的动力元素――悬念;3、形成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的结构元素――竞争;4、标志人物命运戏剧性转折的环节元素――淘汰与选拔规则;5、形成故事假定性的情境元素――时空规定;6、形成节目基本过程的细节元素――现场记录;7、强化故事的感染元素――艺术加工。
1.参与者――故事主体分析
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主体,是我们所谓的:“真实的人”,或者说是非角色扮演下,真实状态中的人。
在《我是冠军》的节目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志愿者是来自不同的领域、阶层、甚至是不同的国家,而这个时候观众就能在参赛者当中寻找与自己相类似的选手,而一路支持他们。
以2007年第二季《我是冠军》节目作为研究对象,从性别配置来看,在十组参与选手当中,有两对母子、四对母女以及四对父子,缺少父女搭配。而2006年第三季《我是冠军》则弥补了这一缺憾。
2.悬念――叙事的动力
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最大的魅力是,参与者以及观众的目标可以随着比赛的进程发生改变,但是最终的优胜者却是不确定的。《我是冠军》节目在设置当中确定了几个目标,07、08年的节目的目标之一是加强亲子之间的关系,这是由节目的性质所决定的,而亲子之间关系能否缓和,也一直吸引着受众的注意力。
3.竞争――叙事情节
与其它的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一样,《我是冠军》也存在金字塔的结构,只有一组人能得到最后的胜利。在2006年第一季的总决赛当中,每完成一个赛段,最后一个到达终点的选手都将被淘汰出局,而经过了为期一个月的比赛后,到第九阶段,十二对选手只剩下了最后的三对选手。
而在终极决赛当中,由于百万的奖励近在咫尺,这更激发了选手们的竞争意识。而因为太过激烈,比赛也出现了火药味。最终李菲与宁誉在比赛的最后时刻反败为胜,战胜了开始领先的王子鸣与陈子实以及实力不俗的付静与郭金禄两对劲敌,笑到了最后。
4.淘汰与选拔――戏剧性命运
淘汰是构成整个节目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对人物关系的集中体现。以2007年第二季《我是冠军》节目来说,小选手郭雷在节目中由于对胜利太过渴望,对妈妈受伤的“不关心”,最后在投票评选郭雷“小班长”担任是否合格的过程里,其它的对手抓住郭雷这一点不放,对其表现不予通过。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为了胜利而找到的一个好借口。试想如果郭雷很关心妈妈,其他选手在投淘汰票的时候,还需要去想如果郭雷过了,自己的处境便不好,就可能以其成绩不好将其排除在外,其实在郭雷母亲受伤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们被淘汰,这也是体育竞技类节目固有的特性。
5.时空性――规定情景
时空的封闭性造就了节目的紧张氛围,节目在时间和空间上面限制越多,选手完成任务的难度则会越大,场面也就越紧张。
我是冠军节目在处理这个问题当中,一方面引用了Pk的模式,被第一次淘汰的参与者还会有机会与另一对选手争夺复生的机会,而在PK的过程,两对将比拼同时完成一个任务所花时间的长短,这也是利用时间元素来制造兴奋的窍门。体育竞技类真人秀在选择场景的时候,一般都会设置一个非日常化的环境以及非常态的生活环境,强调空间上的可观赏性,来制造刺激的场面,调节气氛。当然,这些都需要选手们的积极配合。
6.艺术加工――情绪渲染
从《我是冠军》节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对参赛者的包装,运用采访、设计造型等手段来表现不同参与者的不同特质,这也方便观众们对节目中的不同人物进行区分。当然在对人物的包装上,节目并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建立在每个人的性格特质上,并对其加以强化。为了防止在节目过程中,一些队伍过早的被淘汰,《我是冠军》还采用了一些方式来帮助选手,例如PK制度的引入,让比赛失利的选手还有重生的机会。再者节目中也加以运用了视听的技巧以及蒙太奇的表现手段,进一步强化节目的渲染力。
总的来说,从表现元素上分析,《我是冠军》在与西方优秀真人秀的节目上比较,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一,体育竞技类真人秀节目的形态与拍摄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由于相比较其它的节目,真人秀节目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的特点,加上每一个参加节目录制的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其教育的理念、思想的开放程度、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一,这也导致在拍摄的过程当中,节目的质量会有所起伏。其二,当国外竞技体育真人秀移植到了中国,受到中国文化冲击最大的便是上文所说的“体育精神”。例如2007年湖南卫视播出的《我是冠军》当中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在潘文超母子决定退出比赛后,两人故意在比赛中输给对手,先是在荒岛种树的比赛中故意放慢速度,然后又在两组对决的淘汰赛中又一次有意放水。笔者以为这种情况下应该让其他队伍顶替或者直接让其弃权,而后去组织欢送活动,可能会比主持人继续严肃地主持两队比赛的效果更好。这里先不去评价此类行为的对错,由此事件可以看出,在移植真人秀节目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完善节目,确保能够应付各类突发事件。
参考文献
[1] 尹鸿,陆虹,冉儒学.电视真人秀的节目元素分析[J].现代传播.2005(5):35-38.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4]张 塞: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进程[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关键词 新农村经济 现代化建设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目标, 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正确看待“三农”问题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新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2)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畜牧产业,在畜禽产品深加工上一直没有取得新的突破。
(3)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2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2.1抓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坚持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政策,贯彻落实好生猪、烤烟、蚕桑、蔬菜、猕猴桃及花椒等产业的发展政策。二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好种粮直补等惠农措施,认真研究、全面推广粮经套作,稳定粮食生产。三是抓住当前春耕农忙季节,加强小春田间管理,及时掌握小春生产情况,强化大春备耕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强化责任管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等服务工作。
2.2加强农村经济运行监管调控
一是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农资价格监管力度,对批发零售各个环节进行调查监控,核定并公示农资销售价格。尝试建立农资直销网络,联系化肥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将化肥营销网络延伸到乡村,降低农资流通成本,直接让农民受益。二是加强农资市场管理,特别是在春耕、夏播期间,加强各有关职能部门的配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强化物价监管调控,由物价、工商、公安、镇乡政府等组成监管调控工作组,准确把握农村市场商品价格,杜绝哄抬物价的行为,适时监管农资价格走势。
2.3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重要前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培育当地土地流转市场,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明确管理机构,培育流转市场,规范流转行为,督促乡镇落实好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引导土地流转真正提上工作日程,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土地流转中的主要作用,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群体集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
2.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
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2.5优化就业结构,拓宽增收空间
向种养业深层次开发,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和进一步提高特种作物的效益,使农民不仅在种、养等生产环节上增加收入,而且在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流通等经营环节上创造收入。鼓励剩余劳动力向外地转移就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展特色和对口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引导性的市场信息。
3结语
总之,要发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我们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经济 城市经济发展 具体分析
文化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属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同工业经济不同,文化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国软实力的发展。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要把发展文化经济作用党和国家战略的重点。文化经济不仅满足了当前人民大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同时还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后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从另一方面而言,文化经济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最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经济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则更加有利于城市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占据了更多的优势。反过来讲,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方面的市场需求,其中就包括文化经济的市场需求,这对整个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意义无疑是重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城市形象将进一步得到提升。正是因为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的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城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文化经济放到一个制高点,并将文化经济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1 文化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也就是文化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是重大的。事实上,文化经济管理体系的好坏关系着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格局,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个城市如果拥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文化经济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能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重要支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它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和重要前提。除此之外,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软实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替城市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增加了更多的优势跟机会,城市的整体竞争力也会因此得到提升。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城市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当中,城市的管理者和政府的有关部分必须认识到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应该把文化经济的建设纳入到城市的管理制度当中去,并最终实现整个城市的发展。
2 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研究和分析
(1)在城市管理的过程中,制定具体的城市管理战略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把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纳入到城市管理中去,这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文化经济作为第三产业经济,通过这种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产业的带动,城市经济必将更加充满希望和活力。在城市文化的提升方面,文化经济同样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通过城市文化的提升,城市的气质和精彩的风貌将更加被世人所羡慕。在整个城市风貌提升的基础上,广大的人民群众也积极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去,通过展示自身的人文特征和精神风貌,为文化经济建设的未来提供力量之源。因此,城市的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文化战略在城市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应当把文化战略作为基础性的工程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管理者要整合整个城市的有效资源,从历史文化古迹到名人故居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整合,充分扩大城市的文化内涵,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好好文化定位工作。要想使得城市经济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必须在第三产业这方面要重点下功夫,让第三产业形成产业链,最终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链条。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依托于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促进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想形成一条健康的文化产业链条,自然就离不开文化定位。因为文化定位能够催生出一个品牌的品牌文化,甚至形成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最终再通过这些文化产业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城市文化产业链。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湖南的凤凰古城,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为让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加了,文化产业也是其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最终文化产业也推动了凤凰古城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从整体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一座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渐渐形成自己的城市文化特色,这些城市文化包括市民的精神文明、城市精神等等,这些因素同样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比如深圳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这座城市逐渐形成了改革创新、兼收并蓄、诚实守信的城市文化内涵,正是由于这些先进的城市精神提炼,使得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愿意千万深圳就业,同时这对深圳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财富。因此,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文化定位的相关工作,实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
(3)文化经济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组合。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当中,城市经济结构往往较为单一,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大都集中在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上面,第三产业往往相对来说弱势很多。这就要求城市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强调文化经济的重要性,以此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得各个产业能够协调发展。
(4)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经济的发展。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在招商引资方面也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恰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知名度的提高。所以当地的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简单地来说,相关的文化部门可以通过搭建经济贸易平台和文化唱戏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文化、有内涵的文化品牌的创建和宣传来推动城市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在文化的传播过程当中,一定要重点强调优质的文化产品,对外所展示的文化形象一定要有当地的独特性。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而且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它还能够推动城市文化产业链的完善,也能够积极引进专门的人力资源,最终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日益强烈。因此,精神文明的建设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在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便是文化经济的发展。文化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对于市民个人来说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对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而言,文化经济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完善文化产业链条,最终推动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应该认识到文化经济的重要性,把文化经济纳入到整个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去。在这样的基础之上,还要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资源整合,通过这些去引导文化经济的发展。所以,文化经济和城市经济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最终相互发生作用,我们应理智地看待,采取实际行动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植雄,叶妙君.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J].人文地理,2004,06:26-29.
[2]李桂芬.关于文化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具体分析[J].民营科技,2014,04:268.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通过经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互通有无的一种“桥梁”,他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我国提出并建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横跨了欧洲、亚洲和非洲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局势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是我国顺应时展、符合国际发展态势的结果。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了沿路国家的经济合作,增强了共同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伟大构想。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
1.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两端高中间低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与欧洲相连,具有发达的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与亚洲相连,处于发展中的经济发展迅猛,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部地区地处南亚和中亚之间,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公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1]。因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中、西部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差异。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包含有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处于发展中的经济处于上升阶段,大面积步入工业化时代,经济的增长快速而持久。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 包含西方欧洲国家,在工业转型基本完成以后,呈现出技术促进增长的现状,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部的国家,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和西部相比,具有较大距离[2]。
2.经济发展格局互补性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格局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国家,是世界制造工厂,拥有完善的制造体系,无论是财力、人力,还是制造技术,都是数据全球中间地位,具有大量的丰富资源。世界范围内包括半导体、服装等等都是从东部国家出口向全世界[3]。丝绸之路经济带西部国家,因为发展历史悠久,科学技术先进,工业化程度较深,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占据制造、研究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高端领域,但是其发展的领域有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部国家主要是以石油出口为主经济来源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单一,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
1.核心-边缘发展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是利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带动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用带动效应,将亚欧非的资源、经济多方面统一协调发展,调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提升。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在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应该和其他具有实力的国家一道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不断深入,应该和俄罗斯以及欧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带头人,带领其他国家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完成国家之间的经济战略无缝对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共同助推经济结构的优化,平衡国际上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4]。
2.交通经济带模式
逐渐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沿路国家铁路和公路的物质条件,不断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管道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等,通过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国家之间经济往来的效率和便捷。交通经济带模式的建立,能够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和复杂的博弈关系实现重新布局,增加了沿线国家的经济联系,化了国家之间的合作[5]。
3.经济共同体模式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共同体模式的大枣,能够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区域共同市场。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加强了经济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利于沿线国家之间政治修好,解除矛盾,建立贸易出口,为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合作得到了不断的加深,不断助推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形成良好的经济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共同体模式的建立具有长远目标,即:增加与外联系。加强与北美、欧盟构建合作关系,加强东亚经济合作,提高东亚一体化经济水平,不断深化同巴基斯坦等G20国家的合作。
三、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两端高中间低的特点,其沿线东、中、西部国家产业分布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有核心-边缘的合作模式,加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共赢。交通经济带模式,加强了沿线国家的交通技术设施建设,为经济合作提供了基础。经济共同体模式,打造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共同市场,强化了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合作,实现经济共同体的打造。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共同体模式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亚欧非空间新格局,助推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沿线国家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董锁成,黄永斌,李泽红,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资源科学,2014,10(12):2451-2458.
[2]刘育红.“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D].陕西师范大学,2012.
[3]徐宁.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6,01(12):18.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性,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分析,可以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关联性,为促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之间存在相对有效性的关联,因此通过把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之间看成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二者存在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联性。只有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才可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关系进行合理评价、科学评价。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两者关联的相关参数,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性是多样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只有合理处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发挥交通运输的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协调发展创造条件。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分不开,只有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交通经济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1]从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由于交通运输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发挥交通行业公共服务作用,另一方面发挥其经营效益作用,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效益,因此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协调因素。从交通运输系统的构成因素看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也有一定的区别,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明显,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角度看存在一定的问题,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只有保持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基础性作用,才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研究可以更好的促进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平衡稳定发展,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分析,只有采取一定的方法对二者发展过程出现的不协调因素进行调整,才能动态、实时保持二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协调和向前推进。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状况是不断变化的,二者在向前推进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只有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2]通过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分析,可以通过在二者之间建立动态参数库,二者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协调的状况时,通过对动态参数库进行调整,从而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步调高度统一。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需要相关的指标参数进行约束。此种约束关系通常为被称为协调发展指数。协调发展指数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的评价体系,只有通过经济指标对协调发展指数进行调控,才能促使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式的形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从理论角度可以采取灰色系统协调处理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科学有效的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参数,只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找到协调发展系数,通过协调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业,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基础作用带动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通过发展系数数据库的建立,为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参数模型提供了一条重要通道。建立二者协调发展模型需要一系列的调研工作。首先从根本上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参数,其次对经济发展系统的参数进行提取,最后找出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方案提供重要的保障。通过变量分析法同样可以清除的表达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果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看成一个整体的系统,交通运输系统的参数变化可以被看成系统作用变量,系统的行为变量可以通过经济系统参数变量来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推导计算可以分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通过测定二者的协调度可以分析出协调参数,从而确定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可以科学合理的计算出二者的协调发展的参数,为有效支持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发展创造条件。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如果单独从一方面去分析对另一方面的影响会出现片面性,只有通过二者的综合全面分析才能更好的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3]可以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找到二者的联系性奠定坚持的理论基础,交通系统可以被看成输入输出系统,经济系统同样如此,所以二者之间存在互为输入输出关系,其中一个作为输入系统的同时,另一个将作为输出系统。只有实现输入输出系统平衡才能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研究,可以合理分析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主要针对同类型的系统之间输入输出关系的评测,通过对同类型输入输出系统的评价可以产生决策单元,系统将通过输出系统效率与输入系统效率之间对比产生效率差,通过对效率差的评定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程度。交通运输输入系统与经济输出系统之间可以建立一定的函数管理,通过变量的变化可以分析系统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系统的协调性创造了条件。[4]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必须通过对二者的实体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得出结论,分析实施的过程中以决策控制单元为基础,以样本参数变化为条件,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协调发展评价函数,通过对函数的线性变化来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可以得出决策控制单元的效率,效率直接影响到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性,可以合理分析资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资源的利用率,保证资源优化配置,为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通过对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可以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之间有效性进行分析,才能得出二者的相对论,二者在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关系总是相对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绝对模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只有正确的运用理论分析方法,才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平台支持,为制定科学评价理论和重要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研究中,只有认真分析评价的具体目的、保持目标明确才能得出合理的评价决策信息。只有通过对系统的有效性与相互作用、相互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合理评价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发展特点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保障,二者的关联性与影响性是分不开的,所以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原理出发可以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对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所以此模式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如果要评价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通过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来分析对经济发展作了哪些贡献,分析过程主要体现在质量和数量方面,只有通过数量和质量角度来分析对经济的影响,才能得出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效率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交通运输业投入的过程对经济发展是否产生真正的效益。从经济角度分析同样可以产生一个生产过程评价体系,此生产过程可以看成是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促进推动作用,通过经济投入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生产过程可以看出,经济投入是否真正促进或者推动了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是互为输入输出的关系,只有科学分析才能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与决策单元的选择分析
通过对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合理选择决策单元才能促使二者协调发展。对数据包络分析系统的数据参考集进行分析是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其在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首先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二者必须具有相同类型的特征,如果特征完全不同,就无法选择决策单元。此相同类型主要包括外部环境相同、任务和目标相同、输入输出指标相同等。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有几种选择方式,其主要可以分为纵向比较选择和横向比较选择。纵向比较主要是通过对系统对象不同时段、不同年份的决策控制单元进行分析,最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经济与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趋向进行分析研究;横向比较主要从区域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区域的决策控制单元分析,通过横向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区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合理性、有效性,为科学决策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选择中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性,坚持不同的原则对二者协调发展所采取的策略是完全不同的,从针对性原则角度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看,任何评价策略必须能够从根本上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内容与根本目的,必须从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和性质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方针政策,才能更好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前景与趋势,为科学有效的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简明性原则是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中应该坚持的。从当前世界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状况看,能够对二者进行评价分析的方式成千上万,所形成的数据指标众多,只有通过一定的方法对此类评价体系进行分析筛选,才能形成适合二者协调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进行选择过程中必须坚持简明性原则,才能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展开,才能更好的把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有效的反映出来。[5]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坚持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因为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对二者的评价指标选择一方面能够准确反映当前的静态特征,同时还要能够实时的反映二者的动态变化特征,所以只有通过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准确反映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变化特征关系,才能实时监控二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关系,才能更好的保证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军编著,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分析,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3-19
[2]、高明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8-79
[3]、赵兵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0-93
[4]、许林编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动态联系分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2-107
[5]、刘小功编著,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31-37
关键词:林业经济;发展;问题
1引言
林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并且经济增长的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促使企业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还要重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林业经济的增长模式如果仍然沿用传统模式则与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相背离的。所以,应积极的调整林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拓展林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问题。
2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缺乏正确的思想认识
当前对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认识不足,存在偏见和疑问。林业经济建设通常都是国家建造树林,相关的林业部门争取投资,没有想过引入民营资本或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虽然有些地方通过政策进行了引导和支持,可是因为组织和支持措施不合理,仍然只有少数人参与非公有制林业经济,没有发展成一定的规模。
2.2林业主导产业的建设滞后性较强
林产工业的发展总量很大,可是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很少。主要是由于林业工业的项目不够先进,林产品仍停留在发展原料阶段,缺乏对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同时水利灌溉方面的基础建设也不够完善,经常出现森林浇灌困难的问题。同时森林中基本的道路建设滞后,导致林业产品运输困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2.3政策方面存在着问题
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融资贷款和林木采伐。从融资贷款方面来说,林权通过评估后可以抵押贷款,所以林业大户存在着贷款困难的问题,因此林业大户缺乏后续发展林业的资金。从林木采伐方面来说,因为采伐限额,很多投资者无法依据计划更新和改造承包或者租用的地产林,还有就是在主伐林龄、审批程序、采伐计划等方面受到限制,导致投资者无法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采伐,也降低了个各界人士开发林业的积极性,这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另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一般集中在山区,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缓慢,人们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追求,导致对森林资源过度采伐等。
2.4缺乏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
因为林业具有单一的所有制、薄弱的宏观调控、较低的集中度、较差的规模效益等特征,市场机制以及产业协会无法发挥作用,产业的素质和管理理念也无法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同时林业改革的缓慢,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加上过多的限制和过重的税务负担,导致一些经济政策根本发挥不出预期的调节作用。
2.5林业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1)林业资源开发过度。目前,我国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迅速,因此对木材资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城镇化的发展缩小了林业资源的范围,使得林业资源保护问题日益严重。
(2)林业缺乏较高的产业化程度。目前,我国林业具有较低的产业化程度,林农的经营模式一般是分散经营,缺乏完善的行业协会,也影响了林业和市场的接轨,影响了林产品的销售,此外,也对产业的纵深发展有不良影响。林业产业化发展已经失衡,但有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和规模,有些地区虽然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是因为缺乏管理和引导,无法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产业链和规模相对落后。
(3)林业执法不严格。林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保护林业资源,监督林业资源的使用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林业监察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林业行业基层执法检查站,依照有关法律管理和监督林业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这些都促进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监督中仍存在着问题,有些林业部门的领导不重视林业工作,同时执法人员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经常出现以权代法和以言代法的现象,这些也对我国林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3.1加快改革三项制度
(1)改革林业产权制度。通过对林地、林木“三项”政策进行完善,将所有权稳定,放活使用权和经营权,促使民营资本和整个社会都参与转到非公有制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同时分类经营国有林场,依照现行体制管理公益林,依法享受国家的各项补偿。依法出租、转让、拍卖商品林,增加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根据市场发展,转让出乡村集体林场,增加林业经济发展中的民营成分,促使林业经济更具发展潜力。
(2)改革林木采伐制度,也根据分类经营的要求,针对公益林、商业林、乡村集体林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不同的采伐政策,放松采伐商品林的限制,实施采伐限额单列,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自由确定采伐的方式和期限,这是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措施。在采伐村庄片林以及在册农田营造的商品林时要单独报批,没有采伐的限制。
(3)改革林业税费制度。在对非公有制林业进行发展时,要降低税费,促使林业经营者获得更大的利益。而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的经营者在“四荒”地上营造生态林时,可以免除一切税费;如果营造的是商品林,只需要交育林基金。如果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在应税耕地上营造林,只需要交农业税,免除了其他的附加税费。
3.2加快改革林业经营的管理体制
虽然当前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是林业的管理体制还是具有较强的计划经济特点,林业一直都是政企不分、企事不分。因此,为了切实落实保护天然林的工程,就要改革林业的管理体制,促使企业资源转变为国家资源,从企业中分离出资源管理的行政职能,将一些林业工作转变为管理和护理工作。完全分离企业中一些采伐和加工工作,也就是分离管理权和经营权。
3.3建立健全四项机制
首先是森林资产评估机制。以县级以上的相关林业部门为基础,建立专门的评估森林资产的机构,然后在进行资产评估之后才能进行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其次是林权流转机制。目前,林权流转不够规范,国家一定要改进和完善相关法律,鼓励和引导林地以及林木形成规范的拍卖、租赁、承包等流转形式。再次是融资和投资机制。引导银行以及财政部门研究非公有制林业融资和投资问题,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允许林业经营者使用林权抵押贷款,切实解决非公有制林业贷款问题。同时因为林业生产周期较长,金融部门在提供贷款时要提供周期长、利息低的贷款。最后是林业产品质量认证机制。如果国际和国际上有相关标准,就依照相关标准执行,如果没有相关标准,就及时制定和调整,对林产品以及加工等进行规范,确保林产品的质量。
3.4因地制宜,采用多种经营模式
首先,要对产业发展规划进行编制,从宏观上完成布局和调控生产力。其次,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了解正确鼓励、限制、有限、淘汰内容。接着,拟定的经济调节和资源管理政策要和产业特点相适应,以促进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再次,要严抓市场体系建设,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对林业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进行完善,也要抓好软件建设,完善各项规则,规范市场秩序。也要对各项林产品标准进行指定和完善,引导并支持林业企业在科技方面取得进展,尽快赶上国际的步伐。最后,做好林业产业的市场信息服务。这样促使林业经营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3.5林业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林业经济产业化要确保可持续发展。林业资源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虽然是可再生资源,可是如果过度采伐,超过森林的生产速度,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为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我国林业资源,就要确保可持续发展,创新资源利用的模式,促使林业经济产业化之路走得更远。
(2)对产业链结构进行细化。林业管理要进行宏观调控,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以进行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更深入的优化产业链结构。
3.6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加强对林业产业发展的调控 立足于市场需求产业基础等条件对林业生产进行合理规划 同时为了促进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制定出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提倡培育品牌产品扩展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林业发展的动力。
(1)加大人工林集约经营不断提高林业生产力水平 可以选择在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发展特色经济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退耕还林后林民收入过低的问题开展林木良种工程从根本上提高造林质量。
(2)加大研发抗逆性品质的林木以便满足东北部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再次积极引进并推广品质高的新林木这样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以及城市林业充分满足人民对森林和生态多样化需求。
4结语
林业资源是一种重要资源,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所以在发展林业经济的时候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转变林业资源产业发展模式,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红霞.解决林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华章,2012(35).
[2] 魏环.刍议林业经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J].北方经济,2012(21).
[3] 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J].河北林果研究,2009(4).
[4] 赵慧刚.浅谈我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道路的发展前景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4).
[5] 于潜洋.浅谈黑龙江省速生丰产林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J].华章,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