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学与读心术

时间:2023-10-08 10:25:20

导语:在心理学与读心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学与读心术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独立学院学生

独立学院学校是以培养能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中级应用人才为目标的。目前,我国独立学院学生主要的生源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一本或二本后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不浓厚等问题。尤其是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学科难度大、抽象程度高、成绩提高缓慢,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信息技术带入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1.整合的方式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就是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与学科内容、教学理念等有机地融为一体[1]。其整合方式有两种:①信息技术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生动、形象的呈现教学内容、模拟教学过程、评价教学效果,达到辅助教师教学的目的。②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数学。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者、辅助者的作用,计算机可以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回答,并且及时给予评判和指导。计算机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巩固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优势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地呈现教学内容, 生动地展现了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有效地推动了数学教学效果。

(1)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地呈现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将数学知识依托于真实的情景展示出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2)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拓展知识、创新知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为数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教师通过设计“游戏式”的关卡,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了自己探索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3) 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技能和经验。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教学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维,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学科整合后,教师在课后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工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仿真的探究情景、平等交流的写作平台和辅助学习的认知工具,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帮助学生提高了获得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的反思

数学作为学生学习各科的基础学科,因其严谨的知识系统性、链状结构性,以及在学生思维训练中的逻辑性、科学性,使其具备独有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1)教师要转变观念。信息技术介入教学过程,并不只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教学手段的新颖,应该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在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过程中,教师转变观念,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从内心深处接纳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有效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观念更新。

(2)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教学,给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同时,也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仅需要知识的交流,更需要情感交流,教师过多的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课件的演示上,这会使课堂交流变得更少,不利于培养师生关系,整个课堂很容易变成一个满堂灌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注重师生之间情感交流。

总之,信息技术与独立学院数学学科的整合,有效地激发了师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从传统数学教学的“一支笔、一张嘴”的授课方式走出来,更使学生从“苦学”走进了“乐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与高职数学学科整合,实现了教师寓教于乐,学生乐此不彼,为独立学院学生走向社会,成为栋梁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定强,金江熙.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新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1:55-57.

[2] 杨振江.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9,07:29-30.

[3] 杨泽忠.先行组织者策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01:135-136.

[4] 潘红春.浅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166.

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高等数学 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1 独立学院现状

近些年来,独立学院发展迅速,它以培养社会需求的服务型、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目前独立学院的发展已由学生的数量问题转化为学生质量问题。因此,要创办独立学院品牌,确保独立学院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上,而基础课则首当其冲,数学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中最重要主干课程之一,是学生后期学习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课,只有真正提高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才能有力保证其他相关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师的授课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得不够。学生动手动脑开展得很少,计算机和多媒体的运用不够。而且现在很多独立院校的教材采用的都是母体院校或二本类大学同类教材,不适用于该校学生,数学的作用与应用介绍说明得不多,例子较少。数学素质教育渗透实施地少,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有偏差。同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独立学院学生高考数学成绩相差90分的情况普遍存在。对所有学生实行“一刀切”教学,即统一的课程内容和要求,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果。这就使得同步教学的模式已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这些不同需求,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 独立学院基础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

为了确保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利益,在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

2.1 对高等数学实行分级教学 为了减轻教师组织的负担,同时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目标的不同,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实行分级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总体上提高独立学院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2.2 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手段 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讲并不需要很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他们更需要的是创新性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手段,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放在首位。注意传授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借助软件开展实验教学,将数学建模融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中 独立学院的学生虽理论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动手能力较强,对一些实用性课程、专题讲座、技能比赛等反映出极大的兴趣。因此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数学实验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数学建模是数学联系实际问题的桥梁,是数学知识与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建议在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教学中使用MATLAB软件,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使用MATLAB和SPSS软件。同时,利用数学模型选修课和每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4 完善教材与课程建设 针对独立学院特点,编写适合自己学生特点的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辅助材料,重点突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形成和应用,淡化理论和解题技巧,多增加些现代数学知识的介绍及与各专业学科的联系应用。

2.5 加强课外学习平台的建设 构建多元化学习环境,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如全院性的高等数学内容讲座和每天的辅导答疑值班,为学生随时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网上教学平台、高等数学精品课学习网站以及老师们自建的各种网络平台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内容。

3 结束语

总之,为了确保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利益,在独立学院数学课程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必须对数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体系进行创新性改革,打破统一的教学模式。采用“人才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分级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地整合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引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学用结合,同时把数学建模的思想引入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把数学应用的案例有机的与基础数学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学的用途和数学在解决科学问题中所发挥的威力,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培养具备高数学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第六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24.

[2]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6(1):9-11.

[3]徐慧,丁方允,王亮涛.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尝试[J].中国轻工教育,2010,52(2):59-60.

[4]杨宏林,李医民,王学弟.关于数学建模课程的一些思考[J].大学数学,2012(4):113-115.

第3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而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情景,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如何不失时机地把多媒体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教学领域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教师则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读取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参与度,同时也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教学课件可以实现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具有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如在阅读《鹅》时,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授演示的工具。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如:童话体的《小穿山甲问路》、《小露珠》,文笔优美的《阿里山的云雾》、《海底世界》,充满人情味的《金色的脚印》、《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而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阅读时枯燥、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图像和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图像和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比如有些作文任务不必让学生当堂完成,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实地调查访问,可以浏览网络资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而且,它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要关注学生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

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数字信号处理 教材建设 人培方案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图像处理、数据通信、语音通信、生物医学及家用电器等等。独立学院普遍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由于该课程抽象、难懂,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效果普遍不够理想。本文首先客观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以武昌工学院为试点,从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人培修订及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现状

武昌工学院(原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是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2012年转设成功的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从2004年我校开始招生起,就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经过多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计划基本确定,总学时64,其中理论学时56,实验学时为8。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独立学院隶属于三本院校,学生的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方法欠缺,课堂的学习效果不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的高等数学基础较差,对课程中大量的数学公式、推导和计算心生畏惧。学生一般没有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练习的习惯,仅仅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课堂上。这样导致学生很难听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有些学生前面的知识没有学好,后面的知识就更加听不懂了,以至于逐渐变得厌学甚至弃学;

(2)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验为主,采用MATLAB软件编程的方式,开设有4个实验。上实验课时,教师一般先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再让学生上机操作。由于学生的编程能力有限,老师一般都提供有参考程序。大部分学生一上机就照着程序输写,不愿花时间理解实验原理,看懂实验程序,因此学生光把这些程序输完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输写程序的速度很慢,甚至于有的学生光把这些程序输完就快下课了。程序运行成功之后,学生一般也不愿多花时间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因此,在有限的上机时间内,学生基本上只能完成实验内容的验证,很难根据自己对原理的理解来修改程序或实现方法,从而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优化课程体系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课程体系应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讲授基本概念、强调工程实践为主,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优化后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从课程的教学重点来讲,授课应强调基本概念的物理含义与基本方法的应用,淡化公式的推导与证明,着重介绍思路与方法,具体推导过程让学生课后完成。比如介绍四种线性相位FIR数字滤波器的幅频特性时,省去每个幅频特性表达式的具体推导,只介绍表达式的推导思路,即先将频率响应H(ejω)表达式的求和区间进行前后分半,代入表示h(n)奇偶对称性的表达式,合并为一个求和区间,再经过简单换元、变形得到幅度函数的最终表达式。接着形象地展示幅频特性曲线图。由图总结出每种滤波器的幅频特性相对于w=0、π、2π的奇偶对称性,从而归纳出每种情况的适用范围。最后举例说明在具体设计FIR滤波器时,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类型进行设计。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深入研究教学理论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部分内容已在文献[4]中有过具体的阐述。值得强调的是,笔者在每一轮的讲课中,都会有新的领悟和感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始终与数学联系紧密,讲究知识的前后衔接,承上启下,学生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弄懂、学好,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后面所学的内容。

由于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太抽象,在传授新课的时候,除了要适当引入matlab教学,还一定要多讲典型例题、习题,将抽象的概念和方法具体化、应用化,讲完之后再“趁热打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做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还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而不是光听老师讲就可以了。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思考了、练了,才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也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一般受大学传统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在课堂上不停地讲、不停地写,好像什么都是重点,什么都得讲。满堂讲、满堂灌的后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效果却并不好。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消化,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实老师讲得再多,学生能接受的还是那么一点。所以授课教师要尽量少讲,不重要的地方略讲、甚至可以不讲,重要的地方多讲、讲透,并且在黑板上板书出来,方便学生做笔记、把握重点。同时多腾点时间让学生自己看书、做练习,使他们及时消化、理解所学知识。注意把关键的问题争取解决在课堂上!

作为任课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谈心、多交流,一方面可以增加老师的亲和力,让学生喜欢老师,更愿意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老师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内心的想法,特别是他们对老师教学的看法,从而帮助教师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笔者明显发现上课做笔记的学生更多了,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也更多了,包括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练习等。另外从本课程的最近一次自考成绩来看,这些改进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应试水平。

(三)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几次试用、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王华奎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一书作为教材。该书难度适中,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同时加入了大量的matlab实例,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又能使他们通过图形化的演示、生动的数据,深入体会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与优势。在实验教材建设方面,笔者编写了校内使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指导书,为学生提供了实验预习、操作与复习的蓝本,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

(四)修订人培方案,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由于独立院校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仪器设备也有限,授课教师在信息处理这个学科领域不宜讲得太深,毕竟信息类课程“七分数学,三分物理”,“难学、难懂”这是普遍存在的事实。我们培养的学生很难与一本学校的学生竞争,用人单位一般也不会启用我们的学生去从事研发、设计等工作。为此,我们需要做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打下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快速地实现信号与信息的处理。关于硬件的实现,学生如果以后在工作岗位上接触到了的话,可以再自学。基于以上考虑,同时结合毕业生的反馈意见,我们在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大胆地把后续课程《DSP技术》删除了,同时将《数字图像处理》等信号处理类专业课改为了选修课,仅供有兴趣的学生选读。此项改革对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需要时间的验证,我们会继续跟踪调研,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我们始终相信,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不管是软件编程,还是硬件实现,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后盾。

(五)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工程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目前,本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实验、研究小报告、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四个环节。其中“研究小报告”是在吸收其他兄弟院校先进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近两三年才安插到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实践性环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通过研究性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在文献[4]中已介绍过。实践证明,此项教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团结协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课内实验”环节中,优化了matlab实验内容。在开设了“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频域分析”两个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又设置了“I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和“FIR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两个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时利用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编程方法,自己编写程序,以此作为给定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

在毕业前的“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中,指导学生将数字信号处理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及通信系统等领域,切身感受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优势与应用。设置设计内容时,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拟设计题目、自行确定设计方案和步骤。通过这种延伸,实现了学生由理论学习向实验技能、科学研究的转变。

(六)积极建设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申报、积极建设“数字信号处理”精品课程,为学生提供本课程的教学大纲、电子课件、作业习题以及其他丰富的教学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师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改革考核方法

对学生的成绩评定是一个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分组作研究报告、动手操作等多样化的形式。注重学生平时的知识积累,将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一环。在考核内容上,将注重公式的套用和计算转移到了注重分析和综合应用上,在强调考核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占60%)的同时,加大综合与设计型试题的比重(占40%)。在期末考试中,新增了matlab编程能力的考查,允许学生用matlab编程的方法解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重视软件实现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又可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在广泛调研与借鉴兄弟院校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的基础上,以武昌工学院为例,对独立学院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课程体系,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精品课程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七大举措,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将不断深化和完善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出更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教学路子,以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轶.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2(1):118。

[2]余颖,肖静等.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30(3):294

[3]周子楠.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计算机时代,2011(7):62

[4]欧艺文,李道清.独立学院“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理论与教学研究,2012.9(176),PP:95-96

[5]陈立伟,赵春晖等.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优化整合研究.广西教育.2010(30):33

第5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0-02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三百多所独立学院在全国相继兴起,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有其特点:有个性多元化、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等优点;同时也有基础较差,具有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精力分散;心理不成熟等弱点。针对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而言,不但具有其专业特点,同时兼备独立学院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更加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是他们在校期间极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以后的就业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在很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境地(王蕊,2007),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研究者进行的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对独立学院尤其是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专门研究,因此笔者选取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研究过程

1.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帮助教师进一步认清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所反映的学习观念、态度和动机,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

1.2研究对象

本文进行个案研究和调查,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07级艺术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9-21岁之间,现用教材为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学校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没作特别的要求。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81人,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辅以个别访谈、实际观察的形式,借鉴前人英语学习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设计了此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标准,即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明确答案),D(不同意),E (非常不同意)。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状况

调查中发现,受试的艺术类学生有95%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与惧怕心理。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评价普遍为:基础差,难以提高。50%的学生认为学习艺术的人根本就学不好英语。这说明,在主观上他们否定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学习英语非常被动。有60%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经受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对于学英语丧失了信心和热情。这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上进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龚婷,2008)。

2.2艺术类学生的特殊要求

90%的受试学生认为现用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或是“太难了”,学起来总有挫败的感觉,而且似乎学了以后也用不到,没有针对性。他们更希望学到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英语,而不是使用大学通用的教材。

2.3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待改善

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追求个性的发展,艺术专业课堂自由,学生会随意找借口进出教室,随意闲谈,没有遵守课堂的各种约束与限制的意识。而把这种学习风气延续到英语课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课堂与教师互动性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外向活泼的性格令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集中精力,对学生英语课堂质量和英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2.4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及跳跃的思维,但条理性不够,且情绪容易波动,这对学习英语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与心态,艺术类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专业学生要差。调查中有64%的受试学生认为“学英语太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宁愿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

2.5艺术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归因

从问卷的以下几个选择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好的原因理解:

(1)学习者本人应该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负主要责任(73%)。

(2)学生学不好英语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学英语的环境(92%)。

(3)与同学相比,我并不善于学习英语(46%)。

(4)要是教师水平不高,学生肯定学不好英语(52%)。

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的责任归咎于教师、学习环境等外界因素,给自己的主观懈怠找理由,推卸自身责任。

综上所述,艺术类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但是仍然具有很多错误的观念,诸如: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英语学习心理“懒惰”被动,对于自身持否定态度;英语学习的责任归咎于教师、学习环境等外界因素,推卸自身责任。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在教学管理和组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材选用不合理,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特殊要求;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独特之处等。

3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3.1注重学生心理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克服被动心理

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教师应意识到各类学生的态度差别,正视消极态度的存在,并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加强从消极态度到积极态度的转变,(艾治琼,2007)。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者,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够从被动转向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渔”。同时教师也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有张有弛,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

3.2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适当选取教材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通用教材词汇量偏大,文章内容一般偏难,教材题材与艺术有相关的内容不多,难以吸引他们而引起共鸣。因此所选教材内容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适当增加、扩展一些相关内容。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适当选用艺术英语方面的教材,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ESP》系列教材(特殊用途英语教材)中的有关艺术方面的教材就是很好的选择(郭燕玲,2008)。

3.3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学习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和谐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可以选择带有插图,色彩丰富的教材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多媒体软件具备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等特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影像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料,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把学生从生硬的单词记忆、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死板的课文翻译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3.4进行赏识教育,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不吝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而更加努力。对于那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尤其要多加关注,适时地赞赏他们会让他们信心倍增。

3.5建立以情感为依托的和谐师生关系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亲和力”,做到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的统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发扬艺术类学生活跃的上课气氛,采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还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设法建立一种情感型师生关系,创造机会与学生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观点、想法、情感,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补偿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的渊博的知识,更让学生领略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刘明芳,2008)。

3.6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语言学习最注重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课堂活动评定,预习,复习情况评定,听写,小测验等,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同时努力使学生改变只侧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而引导其反思、评价学习过程,使其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评价,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

4结束语

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是一项庞大细腻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门复杂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不仅涉及到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态度、策略,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足够的耐心与热情,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入手,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尽力做到因材施教,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同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就英语学习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多进行反思教学,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蕊. 综合性大学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6):325-327.

[2]龚婷.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8.5

[3]艾治琼.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调查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8 (5):48-51.

[4]郭燕玲. 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设想[J]. 太原大学学报,2008,9(2):100-101.

[5]刘明芳. 情感因素与艺术类专业公外英语教学[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99-102.

[6]罗冰.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118-119.

[7]陈奇,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物理;深度融合;有效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7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推动下,中小学在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就,一线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师应重点探索与研究的方面,是促进高中物理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就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论述。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的深度融合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必须注重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更能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效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研究表明,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摩擦力”时,在新课导入阶段,教师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新课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可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人推桌子、钻木取火、花样溜冰等。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再结合教师的讲述,学生很容易直观体验到摩擦力的存在。因此,教师选择合适的机会有效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是极为必要的。具体教学实践表明,结合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可有效提升教学情境的创设质量,让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具有直观性,给学生以更好的视觉冲击。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不遗余力,积极结合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让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的创设实现深度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

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为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教师应将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进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有效引入,使得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成效成倍提升。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让实验效果更为明显,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实验知识,更好地进行实验操作。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时,为帮助高中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演示:钢球与乒乓球从同一高度落下,钢球最先落地。该实验如若在现实中操作,很难取得理想的实验成效。但将该实验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便可产生更好的实验演示效果。学生不需要进行动手操作即可掌握自由落体运用的相关规律,即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较重的物体最先落地。事实上,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很多实验均是较为复杂的,学生很难进行相关实验操作。遇到此类物理实验,教师完全可将其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运用信息技术直观演示实验过程及成效。这样的做法,可有效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三、信息技术与物理建模的深度融合

高中物理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重难点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建模,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建模可获得更好的成效。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时,物理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出一个小孩拉书包上学的图片。并问道:“小孩拉书包的力是朝着哪个方向的?”问题抛出后,很快便有学生答道:“小孩拉书包的力是斜向上的力。”“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个斜向上的力进行分解吗?”教师顺势问道。“当然可以。”学生又答。“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建立模型将该力进行分解。”任务布置下去后,学生积极思考与讨论,最终均建立了该力的分解的物理模型。待所有学生完成该模型构建后,物理教师同样用信息技术构建了多个与之相关的物理模型,并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结合相关物理模型进行教学,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力的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建模无疑是绝佳选择。因此,物理教师必须积极学习与掌握更多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进行物理建模。这样的做法是高中生喜闻乐见的,也是提高高中物理n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可以实现深度融合。除了可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情境、实验教学、物理建模进行深度融合外,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性教学等同样可与信息技术实现深度融合。相信随着该课题研究深度的不断增加,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融合度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邓鸠洲,孟昭辉.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整合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4).

[2]李明.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教学整合的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S1).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力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260-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应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换、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这一精神,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构建活力课堂的得力助手。这也是时代要求的反映,体现了教育的现代特征和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根据新课标要求,工作于教育一线的教师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教学中构建活力课堂?现代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切入点。

一、声乐相融,入境生情,引领学生感悟文本

诗歌语言精练但情意深长。由于小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他们对于古诗的情感和意境韵味的感悟还停留在表层,需要借助外界刺激使其产生直接、深刻的情感体验。例如学习古诗《赠汪伦》时,在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并初步朗读的基础上,为加深学生对诗歌含义的理解,选取李叔同《送别》曲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并简要介绍这首曲子。在悠扬温婉的乐曲声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审美体验,与教师、文本产生共鸣,达到与诗歌“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视频展示,具体直观,引导学生理解难点

1、化抽象为具体,易于理解。二年级课文《葡萄沟》中,“了解葡萄干的制作方法”是教学难点之一。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加上缺乏生活经验,他们难以理解“阴房”、“碉堡”、等含义,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沉闷的状态。此时,我播放出预先准备好的介绍葡萄干制作方法的视频。视频画面华美、讲解详细,学生看得非常投入。观看完毕,我又顺势提问:“谁愿意说说葡萄干是怎么做成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举手,纷纷尝试用自己的话陈述制作方法,课堂气氛由先前的沉闷转为活跃。由此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难点的化解。另外,《恐龙的灭绝》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撞击说”,同样可以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视频获得感知,继而理解内容,再以口头陈述的方式进行应用和再创造,从而实现了“感知理解运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情景再现,生动直观。在《开天地》中,课文描绘了开天地的过程,但要使学生真正感受这一过程,则需借助多媒体的视频展示。我从互联网中搜集了视频动画,通过情景再现,学生得到直观体验。紧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和体会。从教学效果看,在学生的陈述和饱含深情的朗读中,他们较好地理解了的献身精神。由此,课本中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动态的、具体的动画,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动画游戏,新鲜刺激,激发小组合作兴致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通过活动建构知识、提升能力,新课标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此理念相符合。“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好地学习和交流。但小学生年龄小,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具体实践,课堂中创设学生喜欢的、具有挑战性的动画游戏情境,让每一小组合作冲关,激发小组合作兴致并提高效率。

四、多重结合,表现力强,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且引导学生仔细体文本所反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生动的生活形象,感受和领悟情感,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实现心灵的碰撞,感悟课文所承载的真、善、美。因此,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可贵的沉默》一课中,伴随着悦耳动听的《生日歌》,多媒体课件上播放动态的生日场景图,画面中摇曳的烛光、漂亮的蛋糕、闪亮的灯光,立刻勾起学生们的幸福回忆。教师顺势提问:“同学们过生日时,有哪些难忘或有趣的事情吗?”轻松的氛围,热衷的话题,大家踊跃发言。学生在表达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生成与文中小朋友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更好地把自我情感融入故事中,感受着文本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从而受到情感熏陶。由于对课文理解的步步深入和前面的情感铺垫,孩子们的情感体验也逐渐丰富,因此在教学的最后环节中,设计“我手写我心”拓展活动。学生在《感恩的心》乐曲声的温馨氛围中,认真专注地在“心灵卡片”中写下对父母的心里话,并在课后将其送给爸爸妈妈,这无疑又是体验情感的好机会。

综上所述,在以上的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信息技术集中通过画画、音乐、视频等多种结合,表现力强,避免了传统课堂中平淡、粗浅的弊端,是构建阅读教学活力课堂的强有力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 林伟民,侯建成.活力课堂――让生命焕发活力的教学艺术[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第8篇

时至至今,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应该逐步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路和方法。这不仅关系到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自己的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决定未来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之路。同时我们应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学科,我们培养的学生所做工作是开创性工作,这样的工作是没有思维定式和固定模式,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才是方法的训练和素质的提高。

尊重“人和教育的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分层次,分重点不断培养,鼓励,激发其创新能力

教育,是自我教育。一切外在的教育,是为自我教育服务的。试想,自我教育失败,外在教育有什么用?这是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谈到人的教育时的一段话,本人同意该观点。在艺术设计专业四年的培养计划中,让学生知道学习是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个人清楚的认识自己,并且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个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十分契合的。这里分享下培养能力的要点:(1)让学生享受在课堂的时间;(2)参与课程中的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智慧;(3)做好笔记,对笔记中不懂的问题及时提出和课下查找;(4)面对问题,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5)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

专业课程学习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条件

专业课程设置当然是每个专业的核心内容,但艺术设计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在这点上应需尤为重要。在现阶段独立学院教育中,作者不同意“轻教学,重实践”,“轻教学,重项目”的办学模式,事实上没有教学,其它根本是无从谈起。相反在专业课程中引入创新能力的思维,方法的针对性训练,同时有条件的开设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课程,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创新能力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样才能促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在专业课程阶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逐步激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让学生有信心相信自己能胜任将来的工作,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

为了能够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强调的是以专业课程作为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再是像过去那样不断地督促、推动学生的学习,而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让学生自觉地管理好自己,从而达到积极的学习效果。教师由“教师”转而成为“教练”,是时代使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重要性在降低。恰恰相反,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水平及其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反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通过其经历的、参与的项目实践,将明确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参加专业比赛是锻炼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作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这样的学科,应该让学生从进入专业学习开始就知晓,关心,树立参加设计比赛的意识和行动。这无关获奖与否,因为一旦学生参与就是对创新能力的一种锻炼。当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体会创新的艰辛和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学到实实在在的专业知识和积累有益的从业经验。

开始实施时,教师需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规划和选择设计比赛,并由此带动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这里分享几点经验:(1)选择与学科特色专业联系紧密的比赛;(2)选择办赛时间较长,并且专业学生能持续参赛的比赛;(3)选择选题范围较广,学生参与面较多的比赛。经过几年时间的积累,让参加比赛的气氛在学生中传播、沉淀,竞争的意识在学生间形成,其积极的结果是:(1)对专业教学有帮助,搭建了一个院校师生和社会沟通的平台;(2)比赛有利于把学生的创新和创意设计和实现出来,能够把设计思路和思想感受表达出来;(3)企业能够通过大赛平台和展览等方式了解学生,甚至能够发现和挑选到理想或需要的设计人才。最终学生认识到这是专业创新能力展现最好的途径。

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素质升级

如果说参加设计比赛是培养创新能力“必须选择题”的话,那么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就是道培养创新能力的“辩论题”。之所以这样形象比喻是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现必须与将来学生的用途接轨。在学习中,通过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项目,这不仅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锻炼,同时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较大历练。这是学校培养的学生直接对企业进行的宣传和推广,其结果是开阔学生的就业选择渠道,解决学校实际的就业分配。

总之,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需根据每个学校特点,专业方向特色,学生能力灵活调整,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课堂教学优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本论文就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优化整合,结合自己物理教学的实践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借助多媒体构建可视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尤其是低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把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加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的内容上来,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拓宽学生视野。如讲《重力》时,可以利用录像资料播放杨利伟遨游太空的生活片断,既可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到失重的状态,加深对重力概念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中,有很多物理现象要求教师通过演示让学生观察探究,但是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如实验器材缺乏,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可重复性差及实验有危险等,教师为此应付实验,这就使学生观察实验不够详细清晰,如果有的教师借实验难于实现,在课堂中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怀疑。而借助多媒体则可弥补演示实验的不足,例如在学习交流发电机的原理时,通过演示向学生展示交流发电机的结构、原理以及电流的产生过程等。学生在观察这个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模糊认识:如线圈转动到哪个位置电流最大,转动到哪个位置电流改变方向。这时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制作的课件进行模拟演示,既可以控制课件让线圈自转,也可以用鼠标拖动线圈转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线圈转动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磁力线穿过线圈截面与电流大小、方向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加深印象掌握知识。

二、充分地发挥学生主体性,实现个体化学习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则是被动地听和看,不便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在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学生的知识源泉,图书和各种信息网络才是学生的获取知识的宝库。因此课堂要适时转变,学生要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的参与探究并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媒体要从演示教具转变为学生探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同学讨论,对某个物理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这样的多向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进入信息化课堂,不仅增大了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营造了一种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氛围,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例如航天发射、大型船闸、蒙古包外的风力发电机、小山村的水磨、激光手术等。从生活走进物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实现了个体化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将各种教学信息如文字、声音、图片、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形式信息的编辑、控制、传递既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组群式的同时传输和展示,这种集成式、立体式的信息传输方式,使课堂信息交流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维模式拓展到多维模式。另一方面,这种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信息传送方式,能提供对多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综合刺激,既强化了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和巩固,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密度和容量,便于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摄取知识,培养能力。21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大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在课堂内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资料及物理学的发展情况,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技术的引入给教师提供了得心应手的教学空间。如我在设计和制作"分子热运动"CAI课件时,就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大容量传递课程信息、立体式展示物理模型、组群式播放情景动画,把微观分子运动的相关知识或是分类或是组群式地展现给学生,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声音解说,还有大量图片或视频图像来展示相关的物理情景,这样学生就对微观分子运动本质特性一目了然,教学重点、难点就可迎刃而解。由此看到,在信息化课程中,运用超媒体的显示文本的功能,既能快捷地传递和显示各种教学信息,又能逼真地创设物理模型和情景,可使深奥的物理现象、本质、特性、状态变得直观易懂,大大缩短教学难点的突破过程,所挤出的时间就可讲解更多相关的知识和现实的应用,引导他们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将对物理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产生变革影响和作用。

(一)物理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

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它与课程的整合将是课程内容革新的一个有利促进因素,能有效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这样,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非线性科学、全息图片、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同时,这也迫使教师拓展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将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课程教学的主要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这种演示型辅助教学的模式往往仅把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情景展示的工具,忽视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学生难以参与教学,其任务仅是理解和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应当走向更多地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的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例如,“万有引力”章节的Web教材可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又可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借助资源,自主发现。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转到“牛顿”或“地球同步卫星”章节或段落,根据自己的意愿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学生从单纯记忆“万有引力定律”,拓展到探索牛顿是如何发现这个定律、它与“地球同步卫星”或“蜂窝式移动电话”又有那些联系等,他们将更多地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拓展、应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要求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整合构造了自主探究的技术环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索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工具软件是课题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几何画板”是一种典型的可以直接辅助学生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工具软件,学生可以从动态中去观察现象、读取数据、探索和发现研究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如我们曾借助《几何画板》,制作“平面镜成像”让学生探索两相交平面镜成像的数目、对称性、像的观察范围等,制作“波的干涉”让学生探索一条直线(绳子)上两列波干涉加强与减弱区的范围,模拟演示日食月食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对地球月球轨道进行探究……这样,学生在探索中学,在尝试中成功,对所学内容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数理之间的联系和物理图景的动态分析。又如电荷的正负、电量、质量和初速度、磁场方向、磁场强度、是否匀强磁场等因素均对“点电荷在磁场中运动轨迹”有影响,学生可以应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南京金华科软件有限公司开发),自己设计实验,通过人机交互对话框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电荷的运动状态和轨迹,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网络虚拟实验环境还可以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可以为学生就一些需要进行实验而缺少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的探究学习内容提供帮助。诸如《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平台,为学生提供自我动手、探索问题的模拟实验环境,学生面对问题时,可以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规律。如此整合,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四)“整合”带来课程资源的变化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纸质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化环境和数字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其他学习者、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整合”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一种有效的策略是依照学科教学任务,组织人力收集与之相关的知识信息,尤其是最新科学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方面的信息,形成本校知识资源库。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比如:演示型或交互型教学软件、知识素材、学法指导、疑难解答、生活物理等等。若教学资源库不能满足要求,则可通过适当链接进入Internet网,以寻求更多的资源或信息。但应当承认资源仍是目前整合的瓶颈,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依然很匮乏,大量的冗余信息、过载信息成为人们快速获取所需信息资源的障碍。

【参考文献】

[1]朱宏雄:《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