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宏观经济趋势

时间:2023-10-08 10:25:22

导语:在宏观经济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宏观经济趋势

第1篇

1在2014年宏观调控的主旋律是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本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运行规律,它还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2014年通过经济运行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如何制定。鉴于此,为了有效避免我国的经济再次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能够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定要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和理性,切莫出现重大失误,因为那将会给我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损失。以以往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经验来看,我们再选择上应当以本国经济增长的适度区间作为重要的客观依据。据相关资料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最佳区间通常都是在9%-10%之间徘徊,换句话说,我国在现阶段的经济如果能够保持在这个区间内的话,就可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而且还可以大量的解决失业问题。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低于9%比较多的话,那么势必会导致大面积的产出负缺口,换句话说,就是说明了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并未将经济资源的最大功用发挥出来,这个时候会出现企业产能过剩,产品滞销,有些实力不是很强的企业甚至会出现倒闭和破产的情况出现,与之对应的就是大量的人员失业。如果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于百分之十比较多的话,在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大面积的产出正缺口,意味着资源的利用已经过度,这样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资源的严重短缺。因此,我们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这一点。事实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有效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制定政策时保证宏观经济的力度,让经济的增长速度保持在这个区间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2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宏观管理理念

事实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还是过去那种纯粹拉动内需增长,从长远来看并不可取。在以往很多年里面,我国一直都是着重于出口、投资和消费三者的协调,出口不行就投资,投资不行就看消费,消费不行反过来继续看投资,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行性,但是我们却很少关注供给端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考虑资本、劳动、技术的组合。随着十改革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仅仅依靠改革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当在新阶段对原有的经济治理框架进行创新,从以往的需求管理朝着供给管理方向转变,一次升级中国经济的战略转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2.1着重培养本国的跨国公司。

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长远目标来看,同时结合国家的“十二五”计划大力扶持跨国公司的政策,我国跨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契机,最大限度的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政府不仅仅需要在金融、财政上提供便利,还应当在全球的主要出口市场上组建专门为我国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贸易促进机构以及综合平台,既能够及时的了解我国跨国公司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与之对应的给这些企业提供帮助。

2.2构建政府价值体系,切实提升国际分工水平的参与度。

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在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贸易方面都是极其依赖进口,加上这些加工贸易在国内的价值链比较短,因此无法很好的带动配套产业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机构必须要想方设法来调整它的结构,拉长国内的价值链条。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以最快速度提高加工贸易原料供应的本土化进程,还需要提高加工贸易与本国原有产业相互结合的程度,同时对于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加工从过去那种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传递的速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快;(2)这些企业自身应当着重从内部的实力进行培育,尽可能的将跨国企业的设计、生产、服务等放到中国来完成;(3)通过财政、金融等手段适当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提高增值含量,并且在有效促进内贸和外贸加工贸易协调发展的前提下,明确限制类产业类型并建立针对性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2.3以金融转型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国经济转型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未来几年里很有可能会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性化,金融改革的重点战略取向应该主要围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促进服务经济转型来开展:(1)大力发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市场体系来加快推进本国重工业化进程;(2)大力促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发展,提高实际利率和汇率至能够真实反映外汇和资本的情况。

第2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2009年上半年中国GDP同比增长7.1%,投资同比增长33.5%,消费同比增长15%,进出口同比下降23.5%。从统计数字看,中国经济确实回升,但基础尚不稳定。针对2009年前8个月经济回暖的宏观经济形势,现在有人开始讨论经济到底呈“V”型、“W”型还是其他型探底回升。研究经济回暖轨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正确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研讨下一阶段经济政策。按照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规律,宏观经济总会见底反弹,因此我们更要前瞻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考虑经济企稳后的经济政策,甚至“十二五”规划的中长期政策制定。笔者认为未来的政策重点应是:(1)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2)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3)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4)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5)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工具更好相互协调。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一)全球经济失衡,全球化进程放缓

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体现在一些国家出现大量贸易赤字,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国家大量贸易盈余。之后,全球经济失衡的范围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持续出现贸易逆差和资本逆差,而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主要产油国家经济增长却保持较快速度,持有巨额外汇储备。随着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演变,主要发达国家需求还在下降,尤其是消费需求低迷,经济失衡仍将持续,全球化进程减缓。

(二)全球增长模式转型,凸显新增长点

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始吃熟食,前提是人类掌握了取火技术。人类取火始于钻木取火,实际上取的是碳基能源。从木材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都是碳基燃料。在既定的技术约束下,碳基燃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碳基燃料增加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全球气候变暖。为了应对气候变暖,一些专家建议未来能源开发的重点应该转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正在新能源领域开展大量研究,力图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国家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占领新能源标准的制高点。客观上,这些探索促进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一些专家认为这也是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国际金融体系改革,重现金融新秩序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在此次金融危机中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到应有的责任。国际社会开始通过对话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金融体系。无论是超货币体系,还是其他金融秩序,都将对美元主导格局形成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正逐步得到增强。中国本着负责任的立场,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器作用。

(四)金融与实业并重,构建新的宏观监管体系

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失衡。金融创新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替代、弥补国外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根据本国比较优势发展一些制造业,带动国内就业,把金融发展落到实业上。也有专家认为,错误的宏观政策是本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危机来临时,美国过度扩大消费信用以及过度相信市场都是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世界各国将会重新审视过去的宏观政策决策程序和机制,构建新的决策程序和机制,通过建立新的监管机制加强宏观政策管理和微观领域监督。

二、中国经济宏观形势基本判断

据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季报》(2009年6月)报告,工业化国家金融市场开始出现趋稳迹象,全球经济初步呈现回升趋稳态势,但是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速度不可能太快①。该报告还指出,目前断言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复苏尚早。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有望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是,中国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结构不平衡问题。

(一)GDP小幅增加,财政收入回升

2009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1%,比第一季度加快了1.0个百分点。第一季度全国GDP总量6.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1%,第二季度7.41万亿元,同比增长7.9%。6、7、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分别为6867.47亿元、6695.91亿元、5237.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10.2%、36.1%。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显现出经济回暖迹象,但是中国经济复苏的根基仍然不牢。

(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增长潜力凸显

1~6月,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转移性收入增幅较大。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下降,生产价格同比降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1%(6月份同比下降1.7%,环比下降0.5%)。8月,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0.8%,已连续5个月上涨。前8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8万亿元,同比增长15.1%,比前7个月加快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消费能力提高,凸显消费潜力。

(三)发电量和用电量双回升,人民币存贷双增长

6月,全社会发电量同比增长4.7%,用电量增长4.3%。发电量和用电量上升既有经济回升的因素,也有气温上升的因素。2009年8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6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8.53%。2009年8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8.52万亿元,同比增长34.11%,环比增长了0.16%;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57.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43%,环比下降1.13%。货币供应量增长28.53%。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房地产价格小幅上涨

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万亿元,同比增长33.O%。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2009年前8个月累计新增信贷规模8.15万亿元,同比多增5.04万亿元,比中国所有银行过去两年的贷款总额多,其中7、8月份分别为1650亿元、4104亿元,受央行政策影响,增速减缓。2009年5月、6月、7月、8月,七十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6%、0.8%、O.9%、0.9%。从200个主产县8月20~31日主要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看,包括肥猪在内的5种肉产品均上涨。房地产价格上升和主要农产品小幅上涨表明,过度的、甚至投机性的恶性货币投放,可能对未来形成温和的通胀压力。

(五)经济结构不平衡仍然存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不平衡,消费、投资与储蓄不平衡仍然存在,“短板”要素制约经济平衡增长。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例,1978年城乡收入之比为2.57:1,2007年提高到3.33:1,不平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不平衡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断积累,将会降低经济社会发展系统的整体协调性,一旦超过临界点就会形成失衡状态,激化潜在矛盾,甚至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和危机。

三、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早规划前瞻政策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医治好重病后,调养很关键。近期,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从“两防”到“一保一控”,再到“保增长”,与之相对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稳健的和从紧的转向积极的和适度宽松的。经济危机总会过去,那么,下一步中国应该思考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将“十二五”规划与“十一五”规划稳步对接。

(一)实现战略转型,培育新竞争力

一是产业政策方面,以新能源、环保汽车、生物工程等为突破口,占领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开发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风力、水力、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二是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加快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加深,中国的城市群参与国际分工越来越广泛。研究表明,国外资本对中国投资将主要依据现代城市群的经济结构和竞争力进行战略布局。今后,应提高中国城市群发展速度和质量,配套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空间规划和管理制度,在城市群内,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三是决策机制方面,构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降低决策风险,提高政府行政管理竞争力。现代社会的公共风险需要政府及时、有效、低成本地化解,对政府科学决策机制提出了挑战。政府应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并致力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二)推行产权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多种所有制市场结构。但是,仍然有部分垄断行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产权结构单一,进入门槛高,民间资本进入空间窄。除行业外,无论是自然垄断行业,还是行政垄断行业,提高市场化程度,推行产权多元化改革,是实现产权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比如铁路、电信、电力等;另一方面,今后,政府应打破行业垄断,推行公共事业单位改革。政府应主要通过制定市场规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一些社会事业部门,比如体育、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也应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

作为工业化中期的国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第二、三产业。在美国,到工业化晚期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超过80%。2008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1%,低于第二产业比重。2009年上半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1.3%,低于第二产业比重。中国离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尚有距离。

(三)培育资本市场,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继续加大推进资本市场培育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本市场创新。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力度,扩大三板市场试点范围,解决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在生产全球化、贸易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的金融市场都很难独善其身。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合作以及增强金融抗风险能力是一国金融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关键。一是完善金融监管机构和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防止过度套利行为发生。二是加强国际金融合作。进一步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多边外汇储备库建设等多种形式的区域金融合作,并适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是增强金融机构和体系风险防范能力。一方面,充分利用危机后的恢复时机增强中国金融机构和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

(四)转变政府职能,增收节支,科学、精细理财

经济复苏后,过渡时期应逐步转向实施适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而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未来财政工作的重点不仅仅是切好蛋糕,更应该注重做大、做强蛋糕,在财政收入方面做好文章。树立大财政思想,既要有财,更要有政。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要不与民争利。正确处理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关系,做到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合理化。从税收收入看,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税源,保证税收增量渐进发展。一是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实行的资源低价政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资源,资源税改革应在经济复苏后扩大征收范围。二是试行个人所得税转型,探索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征收主要是以分类征收为主,没有达到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需要。个人所得税改革应着力减轻中低收入阶层的税负。三是试点物业税。在继续物业税试点评估“空转”的基础上,进行分层价值评估,适时推出物业税。四是继续做好增值税转型工作。增值税转型有利于改变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开源的同时仍需节流。从财政支出看,明确财政支出重点,增收节支,防范财政风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缩减行政开支。在经济复苏后,政府应该“瘦身”,调整政府机构,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提高政府供给公共服务效率。二是继续提高财政预算透明度,保证精细化、科学化。信息透明是现代文明的一个基本准则,财政预算信息透明是实现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证正确履行公民委托责任的需要。在美国,一次预算编制就相当于一部法律的制定过程,预算制定、执行、监督三权独立,相互监督,并实行全过程公开。尽快实现财政预算透明法制化,加快政府预算信息公开改革步伐,达到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需要。三是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医疗、社保、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促发展,保民生。明确财政支出重点是提高财政支出效率的前提。同时,这些领域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四是构建财政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的全方位调控体系。财政风险防范要与金融结构风险防范紧密结合,不可单线作战。

第3篇

一、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的影响分析

去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向全球市场蔓延,不仅直接影响美国经济,而且引发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动荡,给全球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种种迹象表明,次贷危机的影响比原先估计的要严重。受到美国经济的拖累,全球经济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趋于回调。对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既要高度重视,也不能过高估计和过度反映。

第一,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加大,但应对衰退的政策调控力度也在加大。去年下半年,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就已显现,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回落到0.6%,全年增速回落到2.2%,增幅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从近两个月的指标看,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仍在加大。一是失业率持续上升并达到历史新高。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去年12月份失业率升至5%。为2005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是消费增长明显放缓。个人实际消费增幅从去年3月份的3.7%下滑到6月份的1.4%和年底的0.5%左右。三是住宅投资持续下降。美国住宅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5%左右,去年住宅投资同比下降0.97%,第四季度下降1.18%,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减速的压力。四是金融服务业利润水平明显下降。金融服务业利润水平通常是其他行业的3~4倍,花旗、美林等金融巨头接连报出大幅亏损的信息,表明经济衰退的风险在加大。与此同时,美国应对衰退的政策力度也在加大。去年底,布什政府与房贷机构达成一项对部分次级房贷冻结利息5年的协议。今年1月份,美联储两次大幅降息75和50个基点,2月中旬,美国国会批准了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尽管从短期看,美国经济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增长放缓,但要看到,美国应对经济衰退的调整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和将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会发生作用。

第二,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加大,但新兴国家强劲增势将缓和全球经济减速压力。次贷危机和美国经济减速,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主要贸易对象国有直接的影响。据预测,西方七国集团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起的证券亏损额可能会增加到4000亿美元,大大超过原先估计的1000~1500亿美元。美国消费市场大约占全球市场的37%,美国进口需求萎缩,使整个发达经济体外部需求下降。欧洲中央银行研究表明,美国内需每下降1%,欧洲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0.25%。美元大幅度贬值,使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变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短期化趋势明显,政策差异性扩大。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可能因全球经济增速趋缓而回调,从而减缓通胀压力,但粮食会依然紧缺,原油价格仍将处于高位并可能发生新的振荡。受美国经济趋缓、金融市场动荡和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全球经济增速趋缓。世界银行今年初发表的《2008年全球经济展望》,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低于上年预测的2007年3.6%的增长率。但也要看到,东亚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增势依然强劲,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全球经济的过度下滑。

第三,美国和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大于以往,但也不能高估这种影响。过去5年,我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繁荣期。这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扩展外需空间是分不开的。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和“中国制造”产品远销世界,使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2002年以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近30%,自2004年后,我国出口额已稳步上升至全球第三位。2002年。2004年,我国年均贸易顺差为300亿美元左右。2005年贸易顺差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升至1775亿美元,2007年达到2622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19%、74%和48%。按可比价格计算,外贸顺差对我国GDP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7个百分点。对美贸易顺差一直是我国净出口的主要构成部分。在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中,对美国的顺差比重高达81.3%,2007年依然占到62%。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已使我国无法置身于全球经济之外而独善其身,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对我国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但是,目前仍不能过高估计这种影响。随着近年来我国与新兴经济体联系的加强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完全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缓美国及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外需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还取决于有效扩大内需和平衡内外需关系的能力。

第四,美国和全球经济减速加大了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但也会成为出口结构调整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减速,有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据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增幅预期为10.5%左右。如果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可能影响我国经济增速0.5~1个百分点,再考虑到全球经济体减速的影响,外部输入性因素可能使我国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的回落,这将有利于我国偏快的经济降温。与此同时,外部输入的减速压力,也可能促使我国加快出口结构调整、促使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需空间缩小,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将促使我国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同时,次贷危机导致全球包括资源在内的资产价格普遍下滑,为我国海外投资提供了较多的机会,我国可加大海外投资并购力度,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辟新的外需空间,增强应对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

二、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分析

今年初,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电力传输和能源供应造成了较大影响和损失。但从总体上看,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影响程度将随季节变化和交通运输的恢复而明显减缓,不会改变全年经济的基本面,但造成的新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是短期的,对全年经济基本面的影响不大。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电网中断,使工业企业停产和建设项目停工。但这次灾害主要发生在1~2月份,正值全年假日最集中的时期,企业生产活动明显减少,建设项目施工恰逢“淡季”,造成的生产损失较为有限,随着季节转换和交通运输恢复,雨雪冰冻灾害的不利影响将明显减缓,对全年经济走势的影响十分有限。与2003年“非典”影响比较,这次灾害持续时间较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人们的心理预期比较稳定,对经济的冲击不会很大。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将直接拉动交通运输和能源供应的基本建设投资,一些地区为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会开足马力扩大生产,并扩大投资规模,反而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是雨雪冰冻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但不会影响全年农产品供需平衡。根据农业部数据,截至2月23日,因低温冻害作物受灾面积1.78亿亩,绝收2530万亩,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亿元,约占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元的40%。但灾害影响是结构性的,在区域上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又主要集中在湖南、贵州、湖北、江西、四川5省,其受灾面积占受灾总面积的2/3:影响较大的品种主要是油菜、蔬菜、柑桔等作物,小麦主产区在北方,所受影响较小。从全年看,雨雪冰冻灾害对全年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需影响是有限的。截至2月12日,农作物受灾面积只相当于2000年~2006年的全国平均受灾面积的1/4左右。随着春季来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明显减弱。与此同时,雨雪天气也缓解了南方大部分省区的旱情,对大部分作物的增产效应有可能超过减产损失。如果2008年不再发生超过正常年景的异常自然灾害,我国农产品供求总体仍将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三是雨雪冰冻灾害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推高农产品价格,使通货膨胀压力更趋加大。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交通受阻、成本上升等因素,将使受灾严重的南方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价格比灾前有明显上升,北方地区农产品尤其是南方反季节供应的蔬菜和南方生产的水果价格有小幅上涨。由于南方农产品恢复需要一定周期,预计灾后农产品价格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高位。生猪养殖受到较大影响,猪肉价格可能延迟到秋季前后才能回落。总体上判断,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对今年一季度的价格水平会有较大推动。据测算,去年农产品涨价对今年一季度价格的翘尾影响为5.3个百分点(各月份分别为5.8、4.8和5.2个百分点),加上雨雪冰冻灾害和新涨价因素的影响,预计今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可能在7%左右。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处于高位,主要是食品价格上涨所导致,生猪价格上涨幅度最大。这次雨雪冰冻灾害带来的农产品价格上涨,会进一步加大食品价格的上涨压力,对中低收入群众的生活会产生一定影响。

三、影响全年经济走势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4篇

随着全球经济回暖,中国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率先复苏的经济体而备受瞩目,境外热钱开始重新回流中国。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形势好转与全球经济好于市场原有预期,这些因素对中国证券市场均形成了推动力,使得大盘保持了震荡上扬的趋势。那么春节前后股市还能再创新高吗?多重因素支撑股市上升

问:从当前股市来看,支撑股市上升的基础是什么?

何维达:我认为,从目前看,支撑中国股市上升的基础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维稳政策的支持。大家清楚,中国的股市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靠政策支持,政策宽松,股市就表现好,否则就比较糟糕。二是经济复苏略好于预期,上市公司业绩也略好于预期,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盼头,对上市公司有盼头。三是资金还是比较充裕。股市靠资金推动,如果资金供给不足,出现“贫血”,那么股市必然大跌。

易宪容:只有逐渐上行的中国股市才能恢复股市的融资功能和中国经济信心。而融资功能恢复,才能让国内一些好的企业从市场便捷地获得低成本的资金,从而为保证企业及行业增长创造条件。如果股市融资功能不恢复,那么它对保证国内经济增长是相当不利的,也无法增强对中国经济信心:二是2008年国内股市严重缩水,让股市绝大多数投资者的资产严重缩水。我相信政府会采取鼓励的政策让国内股市逐渐进入上行的空间。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中国股市开始逐渐进入上行的通道。

股市仍然有上升动力

问:年前我国股市走向如何?

何维达:年前股市喜中有忧。不利因素为:融资规模大,大小非减持压力大,创业板上市以及美国股市上升50%后的可能大级别调整,这些利空因素将影响股市走高。有利因素是:中国和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政策面的支持,新基金和Q[1l入市等,股市仍然有上升动力。如果一切进展顺利,今年底股市上证综指可能到3800点,总的看,年前股市我个人比较乐观,估计明年6月前后,股市可能达到4200点。

易宪容:年前,在政府有意愿提振股市的信心及整个经济宏观面逐渐向好的基本格局下,国内股市仍然有可能持续上行,只不过在上行过程中少不了震荡。

股市上行的高度很大程度依靠于市场的关注焦点是否会由中小盘题材股逐渐向大盘蓝筹股转换。如果这种转换成功,市场可能重新踏上价值投资之路,从而让股市上行的成果逐渐稳定下来。如果这种转换不能够持续,那么市场震荡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要大。

影响国内股市走势最为重要的几个方面,仍然是银行信贷政策持续性、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理性回归及国际金融市场稳定。如果国际金融市场不会比2008年下半年进一步恶化,或国际金融市场基本上稳定,那么中国股市应该会上升。

为经济转型提供平台

问:年前股市走向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胡俞越: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的代表,中国股市将不仅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更要为中国经济转型提供资本市场的平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调结构比“保八”更重要。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经济结构、城乡经济结构、一二三产业结构、产业内经济结构、产品结构、贫富结构等等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议题,而经济转型、调整结构的效应也会在证券市场得以反映。

何维达: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器。如果股市走好,对经济发展有提振作用,增强企业家及普通百姓的期望和信心;同时也会改善上市公司的业绩,毕竟股票升值,上市公司业绩也会随之好转,上市公司投资股市获得收益,也有利于改善业绩。

(中广)

调查:

7成富裕人士欲投资股市

汇丰前不久公布一项针对亚太区富裕人群调查结果显示,内地受访者中,70%受访者表示其净资产在过去半年内快速增加,89%的人士表示他们的财富增长来自于现时工作,也即这近九成的内地受访者是所谓的“打工仔”。

汇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财富增长来自于受雇的工作。其中,内地89%的受访富裕人士称财富增长来自于现时工作,34%称来自于创业和现有生意,11%的受访内地富裕人士表示财富增长来自于财产继承。

汇丰调查发现,近半数的受访内地富裕人士计划在未来6个月增加投资,其中股票市场最受青睐。71%的内地受访人士表示有计划投资股票市场。另外,43%的受访者表示有计划增加手中的本外币存款,35%打算在基金上增加投资,仅3%的人表示未来6个月没有任何投资方面的变化。

太平间黑色经济:殡仪服务利润达1000%

广州天河区某三甲医院太平间职工老王“自爆家丑”,揭出了太平间的“四宗罪”。在太平间工作10多年的他直言,太平间(停尸房)“这碗水很深,里面利益很大。”

尸体从病房运到太平间――太平间工作人员不经家属同意,就为尸体烧纸钱――家属来了就跟家属说: “已烧了纸钱,一套100元。”――家属碍于感情原因不便计较太多,乖乖掏钱。――向家属卖寿衣,500元~1000元一套――替死者穿寿衣一次200元。

拿到尸体后,他们经常尽量拖住,不运到殡仪馆,等待公司与死者家属谈生意。有时一拖就是一两天,任由尸体腐坏。

有殡葬中介内部人士透露,其实一条龙服务的价钱如果是5000元的套餐,只花几百元就可以搞定,殡葬中介在殡仪用品和服务的利润有时甚至达1000%。

疯狂的白银:欲与黄金试比高

今年以来,黄金价格屡创新高,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白银的涨幅更是胜于黄金。在2002年以来的一轮牛市中,国际黄金价格从每盎司278美元上扬到最高达到每盎司1020美元,涨幅为265%,而国际白银价格则从每盎司4.7美元上扬到最高达到每盎司20.67美元,涨幅达到了340%。

疯狂的白银以自己涨幅的优势欲与多年来人们投资的宠儿黄金一较高下。难怪市场上关于“炒银”机会胜过“炒金”的说法不绝于耳。

白银的这种优越性,再加上近期内白银价格的飞涨,白银投资热潮不请自来。

2010年三大类升值潜力股

2010年十大大盘价值股:

中国人寿(601628)、北京银行(601169)、辽宁成大(600739)、中海油服(601808)、神火股份(000933)、上海机场(600009)、西宁特钢(600117)、北辰实业(601588)、中海集运(601866)、宝钛股份(600456)。

2010年十大中盘潜力股:

东方钽业(000962)、天利高新(600339)、ST锌业、新世界(600628)、宜华木业(600978)、中科三环(000970)、闽东电力(000993)、顺鑫农业(000860)、天地源(600665)、亿利能源(600277)。

第5篇

关键词:我国 宏观经济 下行 驱动因素 走势 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呈现出增长势头放缓、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突出。2010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为11.7%,2011年为10.4%,2012年上半年为8.2%,2012年1至5月份的外贸出口同比增长为8.7%,离全年增长10%的既定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为20.1%,和2011年最后4个月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回落,房地产市场的成交总量有了一定的上升幅度,但总体上看在建房屋开工量和土地交易总量还没有走出低迷状态,股票证券市场出现大幅度下挫,上证指数在2200点持续徘徊,市场信心不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幅度有限,显示出居民消费的无力和内需的乏力。

二、当前经济增长趋势放缓下行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势头放缓和下行的主要因素有下面几个方面:

(一)投资增长速度下降

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经济过热的时候也是因为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工业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一般为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正在持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

(二)出口乏力对外贸易增长放缓

我国的外贸顺差从2005、2006年以来一直攀升,2010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

(三)当今经济增长放缓是宏观调控作用的预料之中的结果

中国2009-2012年上半年以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宏观政策调控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企业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

三、未来宏观经济走势及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在面临放缓和下行压力的同时,其总体走向还是向好的因素多,总的经济面应该是向好的。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中国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国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

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注重具体操作细节的技巧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区域金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一、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机理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科学发展。从作用领域上看,货币政策的直接对象是货币运动过程,以调控货币供给的结构和数量为初步目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货币政策的实施是国家分配货币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在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再分配基础上的一种再分配,主要通过信贷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进而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领域,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经济总量,间接作用于经济结构,金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政策的实施发挥作用,其作用传递过程为:信贷政策资金流量结构变化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变化资金存量结构变化影响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全市各金融机构按照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有效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201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2744.88亿元,其中新增存款是2006年的2.2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1927亿元,新增贷款是2006年的2.19倍,从总量上保持了较快增长,我们选取了2001-2011年淄博市贷款增长与GDP加物价增长率的变化指标,从下图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加大,背离率 数值由2003年最大值21.62%到最近几年逐渐趋近于0,背离率逐渐减小,说明我市经济与金融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图 2001-2011年淄博市贷款增长与经济增长情况变动趋势

二、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在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的环境下,企业主动调整的意愿加强,结构调整的成本相对较低;银行在经济结构调整政策背景下,有利于充分调配信贷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信贷进入、退出战略,从而避免信贷强行退出给经济带来的硬伤。因此,以信贷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充分体现区域资源禀赋,正确处理经济结构中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以银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市场选择为基础,同时注重发挥货币信贷政策引导作用,稳步推进信贷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实现,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也要在金融为经济提供的信用总量稳步增长中实现。具体到淄博来讲,结构调整的布局和思路必须符合老工业城市发展的实际,通过持续加大信贷投入不断提高生产标准、工艺装备和技术水平,拉长产业链和加强产业配套,集中打造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我们以金融多措并举支持“唐骏欧铃”带动辖区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金融是如何支持产业链企业发展的。

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唐骏欧铃”)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是山东省和淄博市汽车工业发展规划确定的轻型汽车制造基地,被列入淄博市重点工程。自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来,人民银行淄博市中心支行引导辖区银行业机构多措并举,重点支持唐骏欧铃汽车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加大对该区汽车产业链企业的辐射带头作用,促进辖区汽车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一是牵线搭桥,信贷支持促发展。为加快促进辖区汽车产业的发展,人民银行加大协调推动力度,为唐骏欧铃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与银行业机构牵线搭桥,加强企业与银行的沟通了解,促成了辖区多家银行与唐骏欧铃及30多家相关汽车企业的业务合作。为了支持汽车企业发放贷款2.36亿元,签发银行承兑汇票3.33亿元,办理信用证融资业务0.38亿元,既为企业解决了资金困难,又为企业减少了融资费用,强化了银企双方的良好合作关系。二是创新思路,一招激活全盘棋。人民银行引导辖区银行业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激活汽车产业链企业快速发展。淄博宏途机械有限公司、淄博广通达机械有限公司等六家上游企业与唐骏欧铃保持长期密切合作关系,为加快解决唐骏欧铃上游产品采购资金困难,人民银行积极指导工商银行加大对该企业及其上游企业的协调工作,最终达成以唐骏欧铃产品交付后的销售收入为还款保证,办理向上游六家企业购买汽车配件融资业务。督促和帮助6家企业提供交易合同、发票等有效贸易背景材料,为企业办理了3800万元的国内信用证融资业务,解决了龙头企业和6家上游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三是切合实际,多样化服务解难题。针对企业远离城区、办理银行业务不方便的实际情况,银行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如为企业开办网上银行业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资金结算方式,提供工资业务,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资金安全保障;根据企业资金回笼较快特点,积极为企业办理短期理财业务,增加了企业收益,降低了财务费用。

通过多方位的金融支持,以“唐骏欧铃”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得到了长足发展:一是企业生产销售驶入快车道。目前淄博市供给唐骏欧铃公司的主要配套企业有62家,主要是蓄电池、继电器、标准间、消声器、货箱等,产业链稳定;唐骏欧铃已形成年产销5万辆整车的综合能力,名列全国机械行业500强,被评为最具竞争力的轻卡品牌。二是辖区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政府以唐骏欧铃为主体企业,积极调整辖区产业结构,引导实施产业转移,积极打造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如淄川南佛炼铁厂关闭后,引进烟台资金3000万元,成立淄博正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1600万元的生产能力。南佛机械制造公司与唐骏欧铃合作总投资1.2亿元,配套生产刹车盘、刹车毂等系列产品,年产2万余套,目前工程开工兴建,年内竣工投产。同时,整合原冶炼企业资源,积极招商,加快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实现辖区汽车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培养了新型的的产业结构。

三、积极发挥信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总结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发挥信贷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人民银行从宏观层面加以引导,强化货币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全面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有效发挥信贷资金资源在经济要素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信用总量平稳较快发展,在总量增长中实现结构优化。多渠道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促进银行信贷资金与优势项目的顺利对接,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增强金融机构支持全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大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金融部门职能,支持经济实体合理资金需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政、银、企三方共赢。

2.各金融机构抓住机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要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抓住机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同时处理好保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抓住有利时机,继续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为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兼并重组、产业转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融资支持;利用并购贷款等形式,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行业整体上规模、上水平,利用基建贷款、配套流动资金贷款等形式,支持企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现产业集群效应。大力推行“绿色信贷”,促进企业实现污染治理和清洁生产。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经营实力和业务特色,突出特色,找准信贷投入的切入点,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关系,加大对国家扩大内需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以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3.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全市投融资环境的改善。健全的市场机制不仅是良好金融生态的本质特征,更是优化经济环境的重要内容。要创新产业发展机制,促进市场有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充分尊重各类经济主体的经营自,在经济保增长压力大、未来经济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摸清企业经营情况、解决企业经营难题、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各方合力,加大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加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发挥预警预测作用。加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分析与监测,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切实维护辖区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 S·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 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吕 铁 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管理世界,1999 (1):113-138.

[3]张 军 吴桂英 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4]李京文 D·乔根森 郑友敬:生产率与中美日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第7篇

[关键词]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经济发展;解决措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19

[中图分类号] F2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035- 02

0 前 言

宏观经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了解并掌握我国宏观经济最新趋势很有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开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也提升了人们生活质量。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其中重要指导方,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受到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克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合理判断分析,从中找到方法和策略将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和解决,是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1 关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具体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经过两种知识体系发展而来,即统计学知识体系以及经济学知识体系。这两个知识体系的相互融合,并遵循宏观经济理论,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过程,能够根据相关数据资料,得出科学的国民经济运行,并对发展过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非常大的发展阶段:第一大阶段主要将其重心归纳为国民经济,并将统计指标划为关键点,以当时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对经济进行分析探讨;第二阶段为国家经济审核体系完善期,核心经济指标确定,宏观经济分析中的科学统计得到优化;第三阶段为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相辅相成阶段,形成新局面。上述内容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分别占有地位,其职能依次为分析过程的关键内容与重要基础、对研究问题做出定性认识以及统计局在年初做好上一年度的经济统计分析。以上三个工作内容能够解释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科学预测经济发展态势,针对经济制度或者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管理建立。

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方法逐渐增多,在促进经济预测准确性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2.1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因素导致缺乏创新思维

受到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在分析过程中,其缺乏统计过程的创新思维,统计分析方式较落后,在分析时不能很好的遵循统计原则,使得统计分析结果存在误差。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统计分析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但实际运行时,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局限性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时代特征,导致构建出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无法准确预测经济趋势。

2.2 市场机制被弱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到了高收入的阶段,实行投资补息、国债技改等政策,扩大了投资规模。但与此同时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没有上升的迹象,经济增长速度呈现一种下滑的趋势,使得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3 出口难以为经济增长起到大的作用

自从2012年以后,净出口已经没有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实际贡献率,相关文献显示净出口不仅没有带来增长甚至还出现负贡献率得现象。分析其原因发现是由于出口量以及进口量减弱,且都出现衰退迹象。在这种条件形式下,经济增长更多的是靠内需,只是从当前来看,投资消费的增长速度跟以往的年份比起来明显放慢了步伐,影响着出口、跨过企业的积极性。

2.4 消费需求低迷且国民收入分配悬殊较大

很多居民收入主要是用来消费可增长平缓,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国民收入悬殊较大、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其收入增长跟政府收入增长比较起来要慢,所以消费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很协调,因此供需矛盾突出。

3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建议

3.1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型企业存在一定的劣势,其主要劣势为融资困难,在贷款项目上存在较大阻碍,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经过简化银行贷款手续流程及降低银行贷款门槛,为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与资金支持。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体系为中小型企业出台科学的发展优惠政策。帮助中小型企业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方案,不断推进其发展,引导其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

深化中小型企业生产模式改革不仅助于企业的发展还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融合多种统计方式提升工作效率

基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传统的统计方式已经无法准确把握大数据的特征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对经济信息进行多方面的分析。通过融合多种统计方式,进一步加深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的掌握和了解程度,提升统计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以便更加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

4 结 语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和相关单位应不遗余力的加强对宏观统计分析的支持力度,制度相关政策,及时地预测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让我国经济能够更加稳定也更加良好。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惠.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探讨[J]. 财经界:学术版,2015(8):18.

[2]李伟. 探索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 现代营销,2016(1):8.

第8篇

股市形成中长期底部,需要等待两个关键性要素“落位”——一是通胀可控的正利率环境;二是流动性水平回归正常化。我不愿泛谈经济趋势、货币政策等等,是因为宏观经济趋势、货币政策趋势与股市趋势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或存在逻辑关联但不存在(可量化的)线性关联。这一点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佐证。我认为,当两个条件都出现后,股市中长期底部就进入构筑尾声。眼下,正利率环境刚刚出现,流动性正在向正常化回归。这两个条件的运行进度与股市中长期底部“左半边”的判断相吻合。

最乐观的判断,假如我们可以在三季度末确认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四季度出现跨年上涨完全有可能。倘若这样一个巨型底部构筑完成,按照历史经验来看,第一波上升抵达3000点之上是大概率事件。幸运的话,这个时间点或发生在明年一季度。最悲观的判断,通胀失控抑或货币再收缩,那么这一中长期底部的构筑时间将延后一到两个季度。

年初至今,我一直秉承一个中期观点:我们已经告别熊市。2400点之下都是“低风险”区域,任何一次有力度的回档都是需要倍加珍惜的“吸筹”机会。基于历史数据所总结的周期规律,2132点是一个比肩“998、1664”的历史低点,因为它产生的时间点符合时间周期推算。越是重要的中期拐点,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过去半年来,市场所表现出的特征、宏观经济产生的变化、政策导向发生的微调,都在朝着构建股市中长期底部的方向演变。这更加强化了我把握中期趋势的信心。

正利率环境出现:股市盘底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负利率环境“有利于”投资——因为钱放在银行里面会自我贬值,所以负利率环境会造成存款搬家,为了跑赢CPI,资金会涌入投资市场追逐高收益的风险资产。这个教科书式的说法对不对?逻辑上是通的,现实中也发生了,但这不是事实的全部。用一张图表就可以说明全部事实。

正负利率环境切换对于资金预期的影响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正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回落至低位,通胀消除有利股市向好预期。当今社会,出现持续通缩概率非常小,一旦通缩出现,流动性释放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低位甚至处于负数的时段,往往成为股市低点。简单来说,正利率环境,要么通胀压力缓解,有利股市投资人的经济预期向好;要么短暂通缩出现,有利股市投资人的流动性预期上升,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攀升。当然,除非出现长期通缩,股市影响将是负面的。不过,在现代社会,非金本位的货币制度下,长期通缩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第二阶段:正利率向负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上行,通胀预期开始凸显。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出现快速上升,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流动资金支撑,容易形成股市阶段性高点。

第三阶段:负利率环境形成,通常是CPI持续高位运行,通胀压力以及滞胀风险令股市预期向坏。持续通胀,是所有货币当局的难题。一旦通胀持续,流动性收缩力度必然加大。因此,CPI位于高位,往往压制股市。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以下跌趋势为主。

第四阶段:负利率向正利率切换,通常是CPI出现下行,通胀压力开始缓解。这个时候人们还会担心通胀反复,经济下行压力等负面预期会令投资人难以改观趋势预期。不过,流动性扩张预期开始萌生。所以股市通常在这一阶段盘底。

图1中,2004年至今出现了两次正利率环境。一次发生在2005年(998点),另一场发生在2009年(1664点)。现在呢?我们已经进入正利率环境。2132点是不是历史低点?即便不是,也不会相差太远,只要正利率环境被确认。更重要的是,正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底部的相关性。

目前,我们正处于第四阶段,而下半年我们将进入第一阶段。5月份,三年来的首次降息、CPI滑落至3.2%,预示着正利率环境已经开始。按照我们的量化估算,下半年CPI将会维持在3%以下,下行空间已经打开。按照第四阶段与第一阶段的特征,整体来看,股市将会出现筑底、盘升的趋势形态。

从研究角度而言,我用正负利率环境与股市中长期趋势相关性研究,“取代”了通胀、经济、股市三者的定性研究。我认为这是“化繁为简”的做法。毕竟,要在每一个时点对于通胀形势、宏调节奏、经济趋势、企业盈利都做出准确评估与展望是一件万难之事。

宏观流动性周期已经转暖

资金为水,流动性对于股市的影响简单、直接且有效。难点在于从哪一个角度去评估流动性,趋势评估是否准确?与股市趋势相关,有两种层面的流动性评估——一是宏观流动性环境;二是市场内部流动性环境。前者把握的是周期性,后者把握的是短期波动。

评估宏观流动性,市面上的方式方法很多。不过,在我看来,评估宏观流动性,只有一个重点就是“周期性”。简单来说,新增万亿信贷与新增7000万信贷对于股市影响难道是10:7吗?显然不是。股票市值2万亿与20万亿,当流动性正向周期来临时,20万亿的市场会难以推动吗?告诉大家,这种评估拍了脑袋,而且结论一定是错的。原因很简单,价格上升与下降,并非依靠量能大小,而是依靠预期一致性。这一点如果看不明白,换个时间我们再来探讨。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的相关性可见图2。

当我们只考虑“周期性”的吻合度,那么M1-M2是我所发现吻合度最高的宏观流动性指标。由图2可见,M1-M2的周期节奏与股市趋势节奏转换的吻合度相当高。简单来说,假如我们试图找到股市的中长期“顶、底”分布位置,那么M1-M2可以为我们进行确认与预期。十多年以来准确率接近100%,只是时间上偶尔会出现一个季度以内的稍许偏差。

必须注意的是,1、这一量化方式与M1-M2的绝对值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宏观政策调控周期。2、这一量化方式与股市容量无关,意味着这一量化方式可以跨越股市扩容影响。3、这一量化方式与企业盈利无关,意味着ROE与股市趋势相关性,谁是鸡谁是蛋的逻辑线需要再思考。

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呢?图上的正弦波预示了M1-M2与股市趋势都按照同一固定周期在运行。外因能够改变的是幅度,但改变不了“时间所决定的方向”。

目前,我们正处于正弦波的拐点位置,下半年将步入正向波动。依图所示,这意味着,M1-M2与股市趋势都将步入“正回归”的阶段。按照正弦波的周期来估算,“正回归”的时间周期是7-8个季度。换句话说,未来7-8个季度,宏观流动性将呈现不断回暖的趋势,这一环境有利股市上涨趋势的形成。这与过去两年有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周期“跨越”了宏调周期和股市扩容影响。

那么,这是不是简单意味着股市就会大涨呢?不是。当处于“正回归”阶段,宏观流动性环境将有利于股市上涨,至于股市能涨多少没有直接关联性。这正是前面我一直强调的“周期性”——“时间所决定的方向”是唯一要取的结论。

市面有关M1-M2的研究很多,结论也多种多样。为什么研究同一要素能够给出不同结论呢?

一、希望能够“一网打尽”,寻找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不难发现,M1-M2的波动周期与股市中长期周期吻合度高,但这不意味着,把M1、M2乃至货币政策趋势把握清楚了,就可以准确预测股市的周期、涨幅。

如果我们不是从可以实证、已经实证的“周期性”入手,而是拍脑袋假设货币政策与股市趋势的某些因果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错,是错在把货币政策简单当作“万金油”来使、来下结论,没有通过实证去检验结论的相关性。

二、引入新变量,寄希望于扩大预测范围。有些研究者了解宏观流动性结论的局限性,他们试图引入更多变量来使得结论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导性。比如引入市场总市值做参数,或者PPI、CPI。这就回到了前文我所说的“陷阱”中,增加一种变量,相当于增加N种可能性。一套复杂的方法,试图评估(覆盖)更多种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算对”的概率是递减的。即便逻辑正确,但结果顶多“不错”,而非正确。

股市流动性已经发出乐观信号

宏观流动性环境与股市趋势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中长期趋势。有多长?未来7-8个季度。这符合宏观判断的周期范围。反过来,大家可以想一想,宏观研究能够“微观”到每个月、每个季度吗?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当然是时间愈长,结论有效的概率越高。那么,目前宏观研究“微观化”的市场氛围,究竟能得出多少有意义的“微观”结论呢?其中有多少是市场化需求的“倒逼”所致?纯属吐糟,大家都是有思想的人,可以自己想。

市场短中期趋势判断,我依赖的是自己研发的股市流动性监测模型——AP_Quantitative_Model的其中一个组件。

2012年以来,大家普遍感受是,宏观流动性有所改善,股市流动性改善不明显,主要是政策预期在支撑。虽然“金改”一度让市场躁动,但过去两个月,似乎“金改”对于股市的影响已经成为过去时。有知名分析师认为,宏观流动性对于A股发生重大影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原因如何如何……我不赞同他的这个观点。从我所设计的股市流动性监测系统来看,“任何时候”(接近五年时间)股市流动性水平都与股市趋势保持了较高吻合度,并不存在所谓“流动性与股市相关性减弱”的量化依据。所以呢,“流动性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弱”的定性判断,至少目前是根本不成立的。

第9篇

第一,在全球经济金融周期一体化深化的格局下,要真正实现金融为经济服务,我国金融监管构建稳健统一的宏观目标势在必行。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宏观金融稳健性监管意识。理论界已经认识到,仅从微观着眼难以实现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监管当局必须立足宏观层面,从经济活动、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行为之间相关联的角度,从宏观经济金融一体化层面评估金融系统风险,完成机制设计和相应对策。国际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IMF强调宏观经济趋势对各国金融体系稳健性的影响,而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则直接指出金融监管应从微观向宏观全面实现转型。随着中国经济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另一方面,配合宏观金融统一监管目标,需要逐步完善金融经济周期监测报告机制。一个完备的金融宏观监管体系,需要提供保障金融系统稳定,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如在化解债务问题时,平衡市场或行政手段,减少经济周期中的挤出效应,尽量不要重蹈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的滞胀问题。为此,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应成立统一目标的政策性宏观金融研究机构,如建立像IMF那样定期公布金融经济周期研究报告的机制,改变我国金融监管总体上还仅处于微观主体合规性监管的状态,实现与宏观金融经济周期之间的协调,让金融真正服务于经济的发展。

第二,微观主体上,明确大金融监管趋势,实现灰色监管领域全覆盖,机构间相互协作、全面防范系统风险成为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重点。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模式下的几个问题特别突出:一是业务监管方面,以债券发行为例,发改委负责企业债,央行负责利率债和债务融资工具,证监会负责交易所的公司债、私募债等,这样就可能会造成监管主体之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二是机构监管上,分业监管更容易以邻为壑,引发区域系统风险。分类监管模式就曾е驴缂喙芴桌的现象,2016年资本市场的“宝万之争”中关于保险公司的“野蛮人”行径,其实也是分业监管的问题。三是金融监管的灰色区域更容易引发监管套利风险。互联网金融创新中P2P倒闭跑路,甚至“裸贷”等事件就是现有金融监管空白套利造成的;2016年外汇占款下滑,资本外流情况明显,央行的反洗钱部门却不参与外汇管理局的“内保外贷”监管,等等。总体来说,我国分业监管模式可能是当前金融体制最大的弊端。这就需要我们从法制层面,明确监管主体,统一监管目标,促进各监管机构间的相互协作,弥补监管空白,解决监管中的冲突和问题。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建立系统风险监管协调机构,成为美、欧等国监管体制改革的重点。针对我国当前监管实际问题,借鉴国际经验,从宽松的监管实现向关注金融系统风险控制的基调转变,加强各监管主体间的合作,共享数据信息、覆盖监管空白将是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向。

第三,进一步完善金融治理,推进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治理方面,需要确立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多次金融危机之后,大家意识到,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除了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更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金融监管治理的目的就是增强大众对金融市场的信心。在这一点上,除了本国金融机构之间需要实施信息共享原则,为了提高全球范围内系统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各国之间也需要共享相关信息。例如,为了配合国际税收、关税或者外汇市场监管工作,统一打击金融犯罪活动,防止全球金融风险扩散与传染,2011年7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动议构建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体系。为配合中央运行系统对接并共享信息,我国自2014年8月18日起提供全球法人机构识别编码国内注册服务,这项工作有利于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过程中加强国际间合作,并提高应对全球金融系统风险的能力。

(作者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晨蔚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