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民间文化艺术

时间:2023-10-08 10:25:26

导语:在民间文化艺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民间文化艺术

第1篇

一、完善针对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相关的法律

从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实现从法律层面来保护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成果,更好利于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讲,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提升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与传承的法制化建设标准。在《文物保护法》、《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等框架下,参照当地农村民间文化传承及保护实际,制定出适宜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具体条例,做到有的放矢,确定好具体之策,拟定好相关的措施、计划和方法,确定在保护农村民间文化上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还需要创建好的农村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开展分级保护制度。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源进行准确评估。特别是对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名录经专家论证后,及时对外公布。再者,成立农村民间文艺协会、研究会等,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为整理、挖掘、保护与利用等文化遗产提供保障工作。要全面吸纳社会力量,全面筹集资金,做好农村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并需要将保护资金都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中。

二、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队伍

传承及保护农村民间文化艺术,关键是做到后继有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对实现文化价值传承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文化艺术因为多种因素渐渐失传,这实际上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全面发挥民间艺人在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及保护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培养并鼓励乡土民间艺术家,激发民间文化艺术活力,建立好的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基础。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扶持。通过培养农村的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名人,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通过农村的民间艺人,用艺术表演效果去感染并影响农民,提升农民改变自我意识。同时,也需要造就并培育农民身边的多样文艺能人,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创办文化艺术的积极性。二是,全面挖掘文化艺术传承人的潜能,通过民间文艺队伍工作当成切入点。乡村文化广场是文化艺术传承人的主要活动场地,为彰显地方特点,要让文化艺术传承人主动担当民间文艺队伍组队、管理和培训方面的工作,比如成立秧歌队、小剧团等,同时,还需要对民间文化艺术传承民间队伍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发挥好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组织领导作用。三是,发挥组织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倡导作用。积极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广泛参与到各类比赛中。通过展示地方特色文化,来激发广大群众的自我提高机能,并以此作为示范,进行积极推广,培育民间文化建设先进个人。此外,乡村歌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净化民风的作用。通过编排一些广大村民喜闻乐见的表演节目,广泛宣传民间艺人在保护民俗方面的积极作用,让群众能感受到身边的优秀文化,以此来影响广大群众,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培养农村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的自觉意识

第2篇

内容摘要:民族民间文化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优势资源,贵州作为西部地区的大省应将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作为开发中的优先领域,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本文针对民族艺术品在西部大开发中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重点分析了贵州民间民族文化艺术品发展的现状以及特点,并提出相应的营销策略建议。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文化 苗绣 蜡染 大方漆器 营销策略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发展现状

(一)拥有深厚原生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与品质独特的民族艺术品资源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苗、布衣、侗、仡佬、土家、彝、水、瑶、毛难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比重为37.8%,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数的比重为12.4%。贵州省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根据贵州历史学家张新民先生的诠释:贵州文化变迁较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地理环境的限制,喀斯特地貌导致的贵州封闭式的区域文化更多地保留了传统习俗,大小传统之间碰撞交融较之其它发达地区尤显得缓慢,原生态的文化在不少地区有所保留;从小传统和民间资源的角度看,贵州的文化积淀显得极为深厚;贵州有悠久的人文历史传统和独特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有自己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和自己的价值意义系统,有独特的对人生社会、自然和宇宙的解释模式和概念词汇,有丰富的可供转化的内在资源和根于实践中的生活创造内容,值得一切有精英立场而造成思路盲点的人们主动转换视角加以了解。

贵州民族艺术资源沉淀深厚,现存传统民族艺术品种类繁多,分布在全省各地区,许多已经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其具有代表性的如:苗族的具有“东方第一染”的蜡染和苗绣、水族的马尾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以建筑艺术见长的侗族木质鼓楼;侗、苗族的银饰、土家族的傩面具和屯堡人的地戏面具以及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供奉皇帝“贡品”的大方漆器,所生产的品种选材精良、做工精细,多达200余种。

(二)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及其艺术品开发营销活跃

由于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大大加强了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对民族民间文化制定了相关的保护工程规划;加之各地区发展民间艺术品的积极性很高,贵州省的民族艺术品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一些企业的加工销售不仅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生产销售模式,也实现了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为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例如,黔东南州台江县老屯乡的苗绣专业村,仅2006年的销售额就达100余万元,形成了苗绣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销售模式;贵阳的黔萃行、黔艺宝、凯里杨建红苗绣工作室等企业聚集了大量贵州省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区域经济,采用特许加盟的模式,扩大了经营的范围,不仅行销省内外,而且远销国外。同时,这些企业借势利势,通过贵州省各种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宣传节目,借助各种营销手段推销由其精心打造的民间艺术品,如贵州省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以及举行的“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旅游商品制作能工巧匠大赛和旅游商品展销大会”,还有国外艺术表演与展示,对贵州省的民间艺术品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贵州民族艺术品行业营销策略的基本特征

(一)突出以苗族文化为主的多元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更注重精神生活的质量。人们越趋崇尚自然和个性之美,在这种大趋势下,纺染工艺作为艺术物质世界与各种时尚观念的精神世界的结合体,呼之欲出,蕴藏着无限的市场商机。而蜡染作为贵州省古老的苗族纺染工艺,是中国民族艺术的一朵奇葩,以其独特的品质和神秘色彩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并吸引着众多国外人士的眼光,同时对贵州省民族艺术品产业发展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

贵州蜡染,以安顺、镇宁、黄平、丹寨所产独具特色,这些地区被称为“蜡染之乡”。由于专业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收集、整理、研究蜡染制品,使之成为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的商品。目前,贵州省蜡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另一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的蜡染产品;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争奇斗艳,形成了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这在民间艺术产业界是鲜见的。

(二)贵州民族民间艺术产品线创新与开发

由于很多艺术品是贵州仍保留于民间的传统技艺,一些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仍穿自己织染的服饰。因此,在产品线的制作和供应环节,主要是采取作坊式经营,对于已具备一定需求规模的产品一般进行统一加工、包装;而同时也采用建立外放制户形式,即由销售商到各个地州县、乡、村等地进行民间收购。根据民间艺术品来源于民间的特点,每一件艺术品完全凭借手工完成并且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销售商与当地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统一要求成色、规格以及期限,将收集的成品再统一包装,加注商标加以销售。同时,由于所有民族艺术品皆出自民间生活这种独特的产品特质,采取外放制户的方式恰是给予了艺术家们(村民)独特的发挥空间,进而所得成品几乎都可以做到独一为二,更增强了艺术品的收藏价值。

然而,这样的收购方式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保护,没有知识产权等的专利技术权的保证,也很容易使各销售商之间产生产品雷同甚至一样的情况,进而导致品牌忠诚度的混淆、降低,破坏各销售商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由于目前能从事这些民族艺术品制作的人大都在三十五岁以上,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离去,而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也不愿做这些手工技艺,致使有些相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技艺将随之消失。由于文化和技艺散落在民间并没有任何系统的记载,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而将有渐渐消失的危险。

(三)挖掘地域优势结合旅游营销

被誉为天然“大公园 ”的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拥有黄果树、龙宫、织金洞、红枫湖、舞阳河、兴义马岭河谷、荔波樟江、赤水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溪、百里杜鹃等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铜仁梵净山动植物、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赤水原生林、草海鸟类栖息衍生地和习水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会址、从江增冲鼓楼、盘县大洞等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结合贵州宝贵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贵州的民族艺术品的商品价值增加了纪念性和创造性的价值。各种分门别类的民族艺术品根据旅游商品销售的特点,在产品设计上符合旅游商品的要求,强调原产地保护,成为地理标志产品;在包装上要求有地方特色,便于携带,以满足旅游者馈赠性、纪念性的需求,从而推进民间艺术品的认知度和需求力。

但是,由于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总体上缺乏创新意识和经营意识,以及科技和人才力量不足,丰富的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转换为特色文化精品,尤其是缺乏市场运作手段,使得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都十分有限;加之产业企业规模不大,竞争力不强,贵州省的民间民族艺术品未能创立出具有较强综合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更没有出现在国内外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民族艺术品企业。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行业营销策略创新发展

(一)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营销体系

贵州的民间民族艺术品产业现已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模式,但由于产品的总体质量仍旧处于中等水平,其民族民间文化内涵的理解并不能很好地通过现有产品进行传达,使得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品行业仍未能在国内外市场建立起应有的品牌优势。

因此,注重质量成为发展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重中之首,唯有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并加大产品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围绕产品的品牌营销体系才能构建,使之从粗放型向个性化发展。例如,依照各民族艺术品的特点,建立内容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地方民族产业现状及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省级民族民间艺术品质量监测体系,并组织相关专家开展有针对性、长期性的市场调研,以获得全面、准确的一手资料,帮助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产业升级提速等。

(二)建立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营销传播体系

文化营销传播是以全方位多层次的形象来反映产品的所传达的文化理念,通过策划、创作、设计、制作产品、商标品牌、广告、包装、字号、店堂设计等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方向感、立体感的视觉识别系统,同时通过新闻广告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等文化促销,借助于文化特有的魅力扩大产品影响力,从而达到增强营销功能的目的。在文化营销的过程中要做好规划,把握好时机及时传播。同时,在大众媒体的选择组合上,传播内容的编排方式要坚持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原则。宣传、广告必须实事求是,在产品和顾客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

(三)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其它文化融合

除了继承和发扬现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制作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品之外,还应结合根据市场的需求现状,将民族特色、设计融入现代社会中,使民族民间文化品能和现代社会有机结合,从而扩宽民族艺术品的适用范围,拓展销售领域。

如何使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到一个更广泛的现代文化的大家族里,被更多消费者所认同和赞赏,不仅需要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之外,更在于其创新之处。与其它文化相结合,与其它产品相结合,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民族特色的现代消费品应成为民族民间艺术品发展的重点方向。

(四)充分吸取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以实现文化营销

民族民间艺术品的开发除了产品本身的设计开发外,还包括产品的经营销售,而创立品牌在民族民间艺术品的经营销售中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艺术品不仅是一件艺术产品,更应该是一种文化价值和生活氛围的体现,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对人类自我认识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谓文化营销,即以文化为载体进行的营销方式,其核心是强调蕴藏在企业和产品中的理念、宗旨、价值观、历史积淀、品牌个性等文化元素和文化积淀,名牌的背后是文化,如今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只有占领文化的制高点才能引领市场潮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终战胜竞争对手。

作为以地方特色突出、少数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多姿多彩所著称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系列应该形成一个大的体系,围绕统一的大品牌,在各地深入挖掘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根据以往的开发前例可看出,如果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不能围绕统一的品牌进行生产、宣传,势必会分散市场的影响力,削弱产品的市场渗透力,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同时降低产品的文化含量。

从现今贵州多元文化发展来看,“多彩贵州”已成为体现贵州具有特殊民族民间文化的标志,政府连续举办的“多彩贵州”系列活动,已在国内、国际具备了一定的公众认知度。由此,贵州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应围绕这一大品牌,利用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认知度形成贵州各民族所独有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品。

(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的重要桥梁作用

由于贵州独特的地理优势,多元化的民族民间文化背景,旅游产业已成为贵州省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理应利用旅游产业的辐射效应,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同时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让其精神成为传播的内容,在传播中延续扩张民族艺术品的市场,才能使贵州省的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贵州民族研究[J],2003(2)

2.曾令一.亟待纳入产业化的贵州文化资源[J].当代贵州,2004(23)

第3篇

(一)民间艺术的特点

“一提到民间艺术,很多人立即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制作。”的确,较之其它层面的艺术活动,民间艺术具有更为明显的物化特征。民间艺术是艺术的审美形式与实用工艺相融合的产物,是劳动者自己,而非专业美术工作者创造的在乡村城镇中广为流传的艺术,它寄托了民众的美好理想和心愿,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在自己身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观念和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审美形态和形式种类非常地丰富多彩,其文化内涵丰厚,他的许多造型、图式可以上溯到华夏民族的起源与中国文明的源头。民间艺术按照材料工艺分类有:雕塑、绘画、刺绣、印染、编织、金属工艺、漆艺、陶瓷、木版年画、剪纸等。按照使用功能分类有:家具、建筑、服装、环境装饰、节令用品、玩具、文房四宝等。

(二)民间文化中保留着大量原始成分

讨论民间艺术,不能不谈原始艺术。民间艺术的源头与母体,无疑是原始艺术,直到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相对闭塞的少数民族中,具有他们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仍保持着较浓的本民族原始艺术风貌。从人类出现早期包含了强烈生存欲望而由现实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原始装饰艺术,自身具有顽强的历史时代特征,从产物上来说是名副其实的原生状态民间装饰艺术,同时它本身一直延续影响着今天的民间艺术,因此,我们现在依然能够或隐或现、或淡或浓地看到从原始艺术中承袭着的文化思想、民族情感、审美标准、艺术形式等,甚至还有为数不少的具体图形和艺术词汇。这一特点与人类社会发展中其他社会层面发展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较为鲜明的断代性颇有不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陕西安塞一带民间剪纸中将大块平面纸张刻剪成线条后形成的蛙形象与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上所描绘的蛙形象在造型方面非常近似;还有陕西民间刺绣如“双鱼连生贵子图”的图制与在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绘陶器上所绘“双鱼生人图”也有着显而易见的沿袭特征。他们都是原始艺术中出现的富有象征意味的图示和词汇。在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原始艺术。

二、民间艺术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在美术史中,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元素都或多或少地被传承了下来,并且很多被运用到了当代艺术创作当中,以下就是说明国内外民间艺术对当代绘画的一些影响。

(一)西方当代绘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当代绘画与民间艺术相融合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当代绘画还是民间艺术都得到了新的升华。在当代西方社会充斥着各种非理性思潮、革新思潮、反叛工业文明及现代主义思潮、颓废与虚无的思潮、反抗资本主义体制的思潮、怀旧即传统回归的思潮,这些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相互融合,构成了当代艺术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的拼版图,成为当代或后现代西方文化艺术新的重要绘画艺术创作思想。其中传统回归也是其特点之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使很多人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文丘里是视觉艺术领域早期突出的代表之一,认为建筑师应当是“保持传统的专家”。他提出了“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到旧的或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的大胆观点。文丘里以非理性的态度坚持和继承性地应用传统,他提出在当代保持传统的做法应该是“利用传统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和“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在文丘里、霍莱因、斯特林等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中,出自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等历史时期的建筑部件和符号被大量挪用,并且进行了颠倒、转换、异变等方式的重新构合,利用这些传统元素融合新的技术使其产生了新的意义。具象回归是20世纪60、70年代以后西方架上绘画艺术创作的重要倾向之一,其保持和挪用传统的方式同建筑艺术极为相似。在此风格的创作中,传统的民间艺术元素被有机地分割成不同符号化的元素并分别加以应用,进行重新打破再组合和造型上的异化,而非学院式的忠实复制和虔诚模仿。在当代西方艺术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创作中,“挪用”现象极为多样化,有的被衬托表现气氛,有的被用以强调精神或文化的联系,还有的则单纯只是一种形或思想的“戏似”。对于很多现代西方艺术家而言,在作品中引用传统元素,是审美观念趣味的轮回,也是在创作中试图寻找新的艺术语言和出路的一种方式。如高更、马蒂斯、鲁奥等人都是突出代表。高更早期的作品中虽然表现出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并未摆脱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之后画家多次前往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绘画写生,对当地的自然风情、民间版画多有涉猎,之后又对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兴趣,逐渐摒弃了之前绘画中的写实表现法。高更的艺术思想总是向往着远方,喜爱具有不同民族风格和异国情调的艺术特色,他提出绘画艺术应抛弃古典文化和现代文明冲突产生的矛盾阻碍,回到最简单、最原始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他在作品中抱着极大的生活热情真诚地描绘土著民族人物形象及他们的生活状态。《神日》是高更的代表作,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整幅画面简洁、色彩强烈、活泼鲜明、富有想象力。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绘画也将西方先进的艺术思想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新的艺术风格。

(二)我国当代绘画运用民间文化元素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命线,我国的当代绘画应当对民间文化元素进行有效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圆浑的整体,例如在历经多个时代的古城陕西,无论是目前科考已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还是民间保留的风土民俗、服饰剪纸、戏曲民歌等。中国的民间艺术更富有东方高层次的艺术品质。在我国的传统民间装饰图案中,有许多恒久不变的常用主题,并越来越具有相应的世界认知度,如中国的吉祥图案龙、凤、牡丹、麒麟、鲤鱼、莲花、福字等,这些具有相同主题和意义的图案虽然会随着每个历史朝代的更替具有形象的变化,但是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表现形式及造型没有较大差异,这些具有传统民族特点的图案纹样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绘画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当代的艺术特点。对民间文化艺术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并广泛重视,是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撞击,使中国艺术从“现代艺术热”转向对传统文化反思后的“寻根热”,激发了人们对民间文化的空前热情。不少美术家吸收民间艺术元素,使自己的作品风格为之一变,更加具有原始味、民间味,并不断有思想独特、形式新颖的作品出现,创造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顾黎明就是当代中国新艺术风格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以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结构的造型符号为作品构成基础,以中国民间广泛且多远的艺术词汇为作品母体,在深入进行文化思考前提的同时,对中国民间艺术的造型符号进行文化的创造性解构,开辟了中国油画后现代主义意识探索的新思路。在作品的造型上画家采用审美造型,参考民间传统造型中的创作形象,汲取中国意象造型的特征,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精确刻度把握。色彩观念方面则大胆地将当代因素、时代特征带入民间传统绘画色调,以富有文化感、历史感的情绪表达画面中每块色彩的情感倾向性,以期改变以往绘画中一旦借鉴传统中国民间年画风格即在画面中大量使用红、绿、黄、蓝等直接色和强对比色组合的简单化的表达。他创作的《门神—线版•色版》系列的文化感塑造得极为深刻。画家从山东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刻印制作过程中,由民间年画的意象表现认识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感悟中国民间艺术工艺操作的文化内涵,领悟中国民间艺术在本质上是以操作、实用过程获取审美满足感的人文艺术。画面中传达出的高冷艺术与民间画工制作的矛盾交融,透露出历史感、文化感的灰色与民间艺术艳丽色彩的互补,使画面表现出富有极强思想性的艺术水平。

三、民间艺术元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第4篇

民间舞蹈文化承载着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民间舞蹈根植于民间,反映出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首先阐述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涵,然后分析保护民间舞蹈文化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关系,最后指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与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应协同发展。

【关键词】

民间舞蹈文化;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传承

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发展,在人类文明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慰藉心灵、传递知识、愉悦精神和传承文化,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语言、民俗、礼仪等。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方面建设新农村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文化艺术建设,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民间舞蹈具有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既贴近人们的生活,又能够传承历史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在当前具有实践意义。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当代舞蹈发展的重要课题。随着海南打柴舞、安徽花鼓灯、宁夏回族踏脚、贡庆铜梁龙舞等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民间舞蹈的魅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在国家大力的支持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主要集中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两个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是指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舞蹈的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使民间舞蹈可以保持原有的风格整体灵活地保护起来;环境中传承舞蹈的人的保护是保护的关键,人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因素,保护好人就是保护好民间舞蹈。民间舞蹈反映了各个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环境下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情感,而人作为重要的传承载体,以言传身教、家庭式或师徒式的形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作为传承民间舞蹈的重要元素,一个人很可能代表了一种风格、一种样式、一种绝技,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那么当老艺人逝去,这种风格、样式与绝技就会永远消失。民间舞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保护好民间舞蹈的传承人,并为民间文化遗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了解民间舞蹈,参与到传承中,并发扬光大。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意义

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方面开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广大农村迫切需要加快文化艺术建设,提高当前新农村的精神文明面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集中体现了农民的道德、民俗、风俗等,反映了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体现出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精神,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文化艺术建设能够丰富农村民间传统文化资源,激发农民热爱家乡的激情和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包括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皮影、刺绣等,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丰富农民业余生活,提升农民的审美意识,培养艺术情操。加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不仅能够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还能够促进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带动农村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快速稳定发展的目的。

三、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

发展生态环境是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关键因素,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得以鲜活地保存下来的重要外部环境。保护民间舞蹈文化应当注重发展生态环境,使民间舞蹈可以在原本的生存生活方式中得以发展,生态环境是民间舞蹈文化的根本,也是源泉。建设新农村文化艺术,不可避免地将从外部环境入手,营造出适宜文化艺术发展的氛围,滋养文化艺术的发展。现代化进程虽然给人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富饶的物产,但是也破坏了原有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存活的生态环境。原生态民间舞蹈环境被人为地破坏、改变或加工,那么民间舞蹈就不能表现出最原始、最本质的内涵,失去了历史文化价值,也就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因此,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要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持着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既为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提供给养,又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营造适宜的外部环境,促进新农村文化艺术的建设。

(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

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最突出的特点是创新,以新的面貌迎接新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创新与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有着明显的冲突,因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首先是要保护原生态的舞蹈,看似矛盾,其实不然。民间舞蹈是群众中最普及的舞蹈艺术,反映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随之改变,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心理变化,这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是相符的。新农村文化艺术在建设过程中,会融入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碰撞与冲突中得到转型和提升,反映出时代的特征,这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保护民间舞蹈文化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提供了支撑,使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反映当代生产生活与精神面貌。

四、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协同发展

(一)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保护和继承民间舞蹈文化

正如西西里藏羚羊生态保护区为藏羚羊、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生态保护区为大熊猫提供了安全的生存环境,藏羚羊和大熊猫才得以免遭灭绝,繁衍生息。民间舞蹈也是如此,保护文化生态环境成为保护民间舞蹈的重中之重,可以与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联系起来,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民间舞蹈,如拍摄记录下民间舞蹈的举行和民间艺人的表演;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与工作室,向群众宣传民间舞蹈,重点培养民间舞蹈传承人;保留民间舞蹈生态空间;组织开展艺术节等。文化生态保护应当尽可能保留民间舞蹈根植的原生态环境,使其浸润其中保持活性,可将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寨保护起来,建设成文化生态村,实现民间舞蹈就地保护与传承。民间舞蹈的发展与衍变,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变化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保护民间舞蹈,应当在保持其传统的原生态的本质内涵基础上,融入现代文化和元素,通过变化求发展,在现代洪流中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因此,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应当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成立民间舞蹈博物馆,使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民间舞蹈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民间舞蹈;而且各地还应当保留与还原各种民族节日,使那些已经失传的民间舞蹈可以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复原、存活,并代代相传。民间舞蹈文化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存活与发展,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为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使民间舞蹈有意识地被保护起来,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以实现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二)民间舞蹈文化丰富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

民间舞蹈是农村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之余表达情感、自娱自乐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建筑学、文学、音乐学等多学科与知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56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这极大丰富了民间舞蹈种类与形式,也为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内容。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内容不仅包括当代文化,更应当包括传统文化,尤其是民间文化。民间舞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海南、云南、贵州、等省份,每年前往观光旅游的人络绎不绝,游客在欣赏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同时感受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文化在其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不能只以展示和宣传的手段去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而是应当同时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古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在这种方式下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生机,并倡导爱民族、爱家乡、爱文化的行动指南,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将民间舞蹈引入各个乡村,借助民间传统文化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新农村和社会的联系,不仅将民间舞蹈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融入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当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也增加了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容。

结语

民间舞蹈文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舞蹈发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有浓厚的乡村气息和民族特色。因此,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间传统文化历经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凝聚的文化和精神反映出当代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的重要内涵。因此,应当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舞蹈文化,充分体现民间舞蹈文化在新农村文化艺术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丽霞.舞蹈艺术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

[2]李鑫.群众舞蹈对新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影响[J].艺海,2008(6).

[3]胡献锦.试论民间舞蹈“花鼓子”与土家人的现代生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

[4]刘伟.民间艺术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3(4).

[5]邢海玲.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艺术传承路径探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6]胡爱祥.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民间文化建设现状研究——以镇江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科技资讯,2011(36).

[7]李伟,张彦辉.生态式发展民间艺术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发展体系[J].才智,2011(30).

第5篇

陶瓷绘画艺术从其本质上进行分析,其是在陶瓷这个载体上进行绘画而形成的艺术,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不同,陶瓷绘画主要是以陶瓷为载体,将绘画工艺呈现出来,陶瓷绘画主要是以线条、色彩为主进行图形的构造,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一种文化精神。中国陶瓷绘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第一,花鸟;第二,人物;第三,山水。在中国陶瓷绘画内容中呈现出来的这三种内容,在陶瓷绘画中,具有不同的涵义,例如在中国历史中的石器时代,花鸟等图案出现时期,将石器时代的神秘的宗教图腾精神呈现出来。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艺术意境,虽然山水画受到中国水墨的影响,但是在陶瓷绘画中,山水绘画也呈现出来了一定的民间意味,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表达,是人们的自我意识,也是人们希望的寄托。从中国历史进行分析,陶瓷绘画在明清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时期,陶瓷的制作艺术、陶瓷绘画艺术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发展,这一时期,创造出了非常多精美的陶瓷艺术工艺品。从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进行分析,明清时期产生的陶瓷绘画艺术品种类、花样繁多,其中最为主要有青花绘画、五彩绘画等。陶瓷绘画在明清两个时代中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的特征,在明朝初期,陶瓷绘画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陶瓷绘画中的纹饰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元朝陶瓷绘画的风格,例如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纹饰纤细,以淡雅、沉静为主。明朝嘉靖时期,彩陶发展到巅峰时期,陶瓷绘画纹饰鲜明、多彩。清朝康熙时期,陶瓷绘画中青花瓷的绘画苍劲有力,在色彩上、工艺上更加的鲜艳夺目,此时的陶瓷绘画作品风格,相对的娇艳,但是又不失淡雅。乾隆年间的陶瓷绘画主要以奢华为主,陶瓷品上的纹饰线条柔和、规整纤细、精致繁缛。虽然陶瓷绘画艺术在不断地发展,不断的革新,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在陶瓷绘画发展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明清陶瓷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2.1明清陶瓷人物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明清陶瓷可以分为官窑和民窑,不管是官窑还是民窑,其陶瓷绘画中均体现着民间艺术精神。在明清时期,青花非常受欢迎,在陶瓷纹饰中以人物为主进行绘画的陶瓷工艺品非常少见,但是也有一些例如高士图、仕女图、婴戏图等。我们以婴戏图为主进行分析,婴戏图中的主要内容是对婴幼儿的嬉戏玩耍进行描述,将婴幼儿的天真烂漫体现呈现出来,婴戏图具有深刻的意义。明清时期,民窑陶瓷绘画中的人物简单而有神,表情生动,民窑陶瓷人物绘画,富有民间意趣,将百姓淳朴的生活真实的反映出来,同时又呈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力量,这种民间自然和谐的艺术精神、思想精神,在官窑陶瓷绘画中非常少见。

2.2明清陶瓷花鸟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花鸟绘画类型的陶瓷在明清时期非常的常见,在陶瓷花鸟绘画中,不仅有灵动的花虫鸟兽,还有代表地位、贵族气质的龙凤兽等。在明清时期官窑陶瓷绘画中,生产最多的是带有龙纹饰的陶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将龙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死后人们对民族图腾的崇尚,也体现着民族精神。官窑陶瓷绘画中的龙纹来源于民间艺术,是百姓对生命需求的寄托,在官窑陶瓷中龙纹绘画,体现着富有创造性民间艺术精神。明清民窑陶瓷绘画中,花鸟的绘画,多体现在灵动、自由、活泼等方面,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出来的是狂野的生命力,将最淳朴的民间艺术精神体现出来。在民窑中,动物题材的陶瓷非常多,龙凤是百姓最喜欢的动物,龙、风是生命力的象征,百姓的对龙凤的喜爱,也是百姓对生活美好、幸福的向往。在民窑陶瓷花鸟绘画中,体现着积极向上的民间艺术精神。

2.3明清陶瓷山水绘画中的民间艺术精神

从明清两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进行分析,人物绘画、花鸟绘画的发展相对较早,而山水绘画的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明清时期的陶瓷山水绘画工艺品较少。在明清时期官窑中的山水陶瓷绘画主要在永乐和康熙时期,在康熙时期的发展,有较高的成就。明朝永乐时期产生的官窑陶瓷山水绘画代表作品有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该件官窑中的山水绘画呈现出来的是翻滚汹涌的海浪,结合三足炉自身的特点,呈现出一种雄伟气魄的景象,具有雄视天下江山的寓意,将当时皇室的盛世、审美、精神需求等进行充分的体现。在康熙时期的官窑山水绘画,富有文人气息,山水景物的取景具有广阔的视觉,在皇室使用的陶瓷中,山水绘画图案,具有吉祥如意的意思,例如山石、海浪等,其代表着长寿多福,在官窑山水绘画中这些意象来自民间,体现了富有创造力的民间艺术精神。在民窑山水绘画中,山水风景是一种绘画装饰,是百姓对休闲、安逸生活的一种向往。民窑陶瓷上的山水绘画,是百姓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映射,是百姓对自由生活的憧憬。民窑山水绘画发展较晚,而且大部分山水绘画是文人对自己情感的抒发,将其心声向往的自由世界呈现出来,也将民间艺术精神进行了体现。

3民间艺术精神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启示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民间艺术它是一个多概念的词语,可以将其理解为劳动人们的美术,还可以将其理解为大众美术,民间艺术是有普通老百姓自己创造的一种美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艺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再是简单的审美,民间艺术的创作开始融入功利实用的动机,所以民间艺术作品大多为工艺品,而且这些工艺品在生活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民间艺术的实用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实用,一个是物质实用。在民间艺术精神中,最为突出的有三点,第一,祈子延寿;第二、驱魔辟邪;第三,招财纳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精神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是其精神追求和期望,在长期的发展和时间中,逐渐地形成民间传统艺术思想,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华人们智慧的本质,是中国文化发展中,无法替代的一种文化精神,是劳动审美、艺术创作的内涵。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充分地展现了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不仅讲究绘画的工艺技巧,材料的表现性,还需要强调陶瓷绘画艺术的形式美、表达性,民间艺术精神在陶瓷绘画中的融入,呈现出了陶瓷绘画的不同艺术风格。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和历史,明清时期的陶瓷绘画艺术中的民间艺术精神,不仅对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欣赏和学习,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艺术精神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艺术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支撑,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多样的重要影响,也是传统文化艺术形成的灵感源泉,发展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民间艺术精神,在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明清时期陶瓷绘画艺术中民间艺术精神的作用、体现进行研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民间艺术精神的重要性,让我们知道民间传统艺术在陶瓷护绘画中精神之美,知道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存在价值和意义,让我们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发扬民间艺术精神,保护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4小结

第6篇

从此大批村民纷纷审请政府批准,上山开采石矿,进行制作和销售石产品。据资料显示,到1989年全镇诞生了从事石开采,石制作的大小公司(场),108家,从业人员1500多人,陆续在国内的杭州,台州,金华,上海,宁波,北京,天津,广州,成都,昆明,贵阳,郑州,合肥,在国外新家坡,日本,德国,加拿大,美国等欧州国家建立起了销售公司(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石产业基地。青石的石产品在国内外有了较高名气。昔日无人问津的石头山成了村民的聚宝山。短短十年间部分有石资源村里百分之九十的农户换盖起新楼房,近半数人家建起别墅购置小汽车,其中砚瓦山村2000年在全县率先跨入小康村。

市场经济规律就是优胜劣汰,据资料显示从2005年开始青石的石产品销售量开始下降,2004年石产品销售2.14亿元,2005年销售1.906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11%,到2009年销售量1.51亿元,下降28%,石产业连续5年亏损,还呈现下降趋势。许多销售大户相继转移其它石市场。

2010年2月镇党委政府专门派出包括文化站干部在内的5人调研组,进入石产园区调研,一个月的调研走访了所有石产业主,与此同时通过电话,英特网向上海,宁波,北京,广州,昆明,沈阳等地老客户询问征求意见建议。白天走访调研,晚上开座谈会,请他们实话实说挑刺, 客户们提了许多意见、建议,其中最多的是工艺款式,服务质量,销售方面等问题,如杭州华夏公司谢总经理说:“青石的石产品内质优良,但款式陈旧,工艺制作简单,粗糙,现在老百姓讲究审美感、艺术感,你们的石产品形态缺乏美感和情感,所以消费者不喜欢”。

2010年4月调研组邀请石产业老总们一百多人一同前去考察了浙江新昌,江苏南京六合,福建的华安等地石产业企业。听取了企业主们介绍创建石产业发展模式和机制的径验,实地观看石产业产品样式,特别是看到福建华安“雄鹰石制品公司”生产的石产品千姿百态精美,细腻,逼真,很富有感染力,想象力。尤其是公司的管理制度 规章实用又严格有效,产品每件都要由检验员检验合格方能出厂,如有不合格产品销售出去马上追回,并追究检验员经济责任。公司有职工176人,其中各种大学生76人,各类雕刻师傅16人,聘请2名大学教授当公司顾问。并与厦门大学等3座院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书,建立美术实习基地。我们感受很深,受到启发,总结他们成功经验是:一是人才,二是文化,使他们企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得了市场不败立足之地。

改革开放富裕物质生活滋生了农村大批种类文艺人才。据统计青石镇到2005年有各种文艺队伍36支,其中由56名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民组成“农民书画协会”引人注目,他们自己组织,自行交流创作,每年有多件书画作品参加乡镇、县、市比赛获奖,2010年少年会员王一凡书法作品参加中华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书画大寨”荣获二等奖。民间艺人作品有大众文化一面,另外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情感,而民俗、民风是中华民族儿女共享的喜庆文化。如果将民间文化艺术溶入到石产品里用户会喜欢否?会使石产品如虎添翼否?我们想尝试。

2010年8我们组织石产业主120多人驱车到本地“农民书画协会”展览厅,走进展览厅听讲解员对一副副书画、雕刻作品讲解,这些昼夜和石块打交道的老板顿时被深深吸引住,不时叫停讲解员仔细询问,当讲解员讲到残疾人徐金林创作作品“不是梦”一下子住了石企业主毛祖祥,毛祖祥当即要求与徐金林见面,要来了残疾人徐金林地址,电话号码。同年10月邀请“农民书画协会”,全体艺术人员及 民间艺人及省、市级民间文艺人才和“文化户”68人到石产业实地观摩体验情感,艺人们边看边谈论着,表现出极大兴趣。石企业主们对来自家门口的艺术家非常欢迎,经过介绍牵线,艺人们与石企业主洽谈起联盟事项, 通过―个星期洽谈协商与会人员与石企业老板陆续签订了合作协议。石企业主胡土根说:“聘请当地文化人作艺术指导虽然艺术水平还欠精巧,但酬工低,面孔熟,说话方便容易沟通,随叫随到,作品风格、容大众化,符合老百姓口味。”

石产业基地与农村文艺人才结对合作为文艺人才提供了创作素材和平台,文艺人才另有用武之地,而且报酬和活动经费得到保障。作品有人销售,创作信息不断更新,真是如鱼得水。 如雕刻艺人徐金林本人腿残疾,他根据自己切身体会构思创作了“腿骨”石艺术作品,是用当地的千层石一百公斤左右,他精心设计制作酷似人的腿骨,制作成图片上网出售,被海南省三亚市骨科医院看中购买成交20万元。“金吴园艺公司” 创作的作品冠以文化内涵“龙年吉祥” 并按农村风俗文化以作品介绍,被浙江师范大学以28万元买走。据统计2011年受聘的68名农民文化(艺)人才为石产业基地设计创作了各种石艺术产品,石园林产品3600余件,当年销售了3061件,占销售量87。当年整个石产业基地的石产品产值近8亿元,一年扭转了四年的亏损额。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安全;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00-02

一、文化安全与陕北民间艺术

“文化安全”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伴随着其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凸显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非传统安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其含义主要是指人们认为自己所属“国家-民族”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会在全球化大势下逐渐消失或退化的安全感[1]。

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首先就是要维护和保证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价值和文化特性不受威胁、不存在危机和危险,即保障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可以得以延续和继续发展[2]。陕北民间艺术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是陕北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和载体,是现代人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它的发展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加上自身的因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甚至有消亡的危险,面临安全问题。在文化安全视域下审视陕北民间艺术,把陕北民间艺术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来研究,为陕北民间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对保护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1.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面临危机

首先,陕北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生存发展的天然环境。随着陕北能源资源开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人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经济的发展带来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淳朴的民风受城市化进程影响也开始“焕然一新”,劳作方式也逐渐机械化,传统的民俗备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现在陕北农村的农耕已经很少再见到毛驴犁地和毛驴货车了,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农用车和农业用具,剪纸和刺绣上活生生的“毛驴”失去了生活原型;以往过年时农家窗上贴的精美手工剪纸了也被机械生产的金粉印刷品所替代;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信天游在流行音乐面前失去了生存条件,春节时娱乐的大秧歌和社火活动等在被电视、电影和网络面前也失去往日的光辉。传统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天然基础,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因此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和自身的完整性,陕北特色文化的根基被动摇了[3]。

其次,陕北民间艺术面临传承危机。陕北民间艺术同其他民间艺术在传承上具有共性,即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实现。其中,师徒传承、血缘传承、婚配传承等是其主要的传承方式。但在经济强势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其传承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据陕西省公布的一些民间艺术传承人的调查资料显示:现在的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一些珍贵的陕北民间艺术门类因民间艺术老艺人的去世而成为了绝响。在改革开放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绝技绝艺传人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忙着挣钱,追逐时髦,对民间艺术不感兴趣,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传承后继乏人,面临危机。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陕北能源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耳濡目染就可以自然传承下去的大量民间艺术,失去了其自然传承的天然基础,如果不给予特别关注、不刻意进行教育,就要失传[4]。

2.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价值

陕北民间艺术底蕴深厚,形态丰富,许多都极具教育价值。嘹亮高亢的信天游、委婉动听的陕北民歌,既是生动艺术形式的展现,同时又是文学知识的运用,如其中歌词的比兴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学校难得的艺术教育题材和文学知识资源;激情奔放的陕北民歌和铿锵有力的陕北腰鼓,展现着陕北人粗犷豪放、淳朴乐观、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蕴含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类的民间艺术可以作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让学生既可以从中感受精神力量又可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和文化自信;而古朴粗犷的陕北剪纸、淳厚动听的陕北道情、说书等艺术门类历史悠久,既是人们了解陕北历史文化的载体,同时还是一门精湛的传统技艺,值得进行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总之,陕北民间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炽热的思想感情、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还保存着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等,是开展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它能够熏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能力,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

3.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意义

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教育传承,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利用陕北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去进行个体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另一方面是指要使陕北民间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使教育成为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一系列具体内容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陕北民间艺术的教育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仅能掀起社会性的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充分认识到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宝贵和重要,能在社会上形成保护、传承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懂得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有利于在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动态解读中,与现代思想相结合,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如陕北剪纸、陕北民歌、陕北舞蹈等等,不仅包含了陕北人特有的审美观念、审美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以往陕北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所特有的文化特性,它为我们深入研究陕北文化乃至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资源是我们很多现代文化艺术的“根”,教育传承不仅能留住根,而且能使根深叶茂。

其次,其中的学校教育,一方面能够唤醒青年一代对陕北民间艺术的热情,传承和保护意识,培育了传承主体,进一步维护了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安全;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为民间艺术文传承创新奠定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广大青少年在习得陕北民间艺术的同时,会从中发现真、善、美,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爱国爱家的情怀以及人文素质的形成。并且也逐步培养起了民间艺术文化的欣赏群体和传播者,使陕北民间艺术能够薪火相传,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三、陕北民间艺术教育传承的实现途径

1.将陕北民间艺术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培育后备人才

将陕北民间艺术遗产纳入乡土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形成常规化教学,普及、宣传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知识,中小学生对陕北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从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无论是以艺术形式还是以文学形式进行教育,都既可以提升学生素质,又可以培养一批传承陕北民间艺术的后备人才。如:将陕北民歌纳入到音乐课的教材中,将陕北剪纸纳入到美术课中,将对陕北安塞腰鼓的文学描写纳入到语文课本中等等,既培养了学生们的动脑动手能力,又提高了艺术文化修养。

2.开展陕北民间艺术少儿培训,培育传统文化情节

根据陕北民间艺术的特点,将易学易懂的艺术种类作为少儿教育的项目。如针对少年儿童,可以开展课外免费培训班,请一些民间艺人教孩子们简单的剪纸艺术、舞蹈艺术等,并将此列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项目,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让学生对民间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加强他们对本土文化基因的认知和启蒙,培育传统文化意识。另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们参观民间艺人的制作技艺,加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复杂的艺术门类,在农村则可以让学生到民间艺人的家中,在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政府给予民间艺人一定的补助;而在城市的孩子,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收集和整理资料,了解更多的陕北民间艺术文化内容和形式。总之,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式,开展免费培训,从小培育传统文化情节,为民间艺术的长远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奠定基础。

3.开展陕北民间艺术专业人才教育

把陕北民间艺术引入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陕西省高校,开设有民间艺术为内容的课程,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开展民间艺术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文化产业、民族文化等相关专业设置陕北民间艺术课程,开展民间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培育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等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高等院校也应努力成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和重要基地。

4.挖掘传授力量,重点培养继承人

许多陕北民间艺术,如陕北说书、陕北剪纸、陕北唢呐等随着老一代人相继离世,中年传承人的转型,正面临消亡危机。传承主体的代代相承是民间艺术发展弘扬的前提。青少年是陕北民间艺术习得和传承的生力军,如果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培养、熏陶和训练,就会成为陕北地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艺术的未来就具备了主体力量。政府应下大力气挖掘优秀的民间艺人,除了已知的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外,还应下大力气挖掘尚待发现的技艺精湛的中年艺人,避免他们因经济原因而中途放弃传承,增加传授的主体力量,并授予他们以一定的荣誉称号,让他们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增强他们传承、传授的动力,聘请他们在学校里讲课,让其招收学生,使传统技艺得到继承。

参考文献:

[1]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吕青.文安视域下的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民俗 文化 剪纸 艺术

论文摘要: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艺术的兴盛源自民间老百姓对美的追求,源于生活的需要。论述剪纸的民俗文化及其产生和根植于爱的审美活动,阐明剪纸的应用、造型观念和美学内涵,详尽分析剪纸艺术的符号及其作品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是中国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和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大多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求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表意创造。剪纸存在于劳动人民生活、生产中,从而体现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但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价值也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不仅美化生活、装点人生,在一年四季的各种节庆及人生礼仪中,负载着百姓对蓬勃生命的热烈寄托,已积淀成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

一、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民间剪纸是附和民间习俗必不可少的一项艺术活动,它的存在就必定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礼记·月令》中就有记载入冬以后要祭祖宗,还要祭祀门、户、溜、灶、行五位家神,这些灵位的装饰更新,正是后来门神、窗花、挂笺、顶棚花及灶台花的最早雏形。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东方朔传·岁时节》中说:天地初开、一日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阴则灾。八日之中,尤以人日为重,又称“人胜节”,是民间人际交往互相问候的节日,“人日”剪赠“华胜”,表示亲朋好友之间的祝福。据传,汉武帝对死去的李夫人思念不已,求方士招魂。等到晚上,汉武帝坐于床榻,方士制作出李夫人的剪影,并摇晃灯光,隔帐观之,尤如李夫人,这种剪纸招魂的习俗历久不衰,其意义已经扩展有了更多的含义。民俗内涵大致包括吉庆纳福,驱邪避灾,追求繁衍等意义。

(一)生命与繁衍的主题

生命与繁衍是宇宙万物一切生物的本能,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也是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实际上繁衍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繁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要达到人类的永生,只有繁衍,即子孙延续,万世不殆。由原始社会文化到民间剪纸中,植物的观物取象表现在以多子的瓜果蔬菜象征繁衍人类万物的宇宙母体上,最早出现的葫芦、南瓜、葡萄、梨、白菜都是母体多子的繁衍符号。

阴阳相合是人类表现的繁衍造型观,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婚俗中寓意子孙繁衍的阴阳相交的“阴阳鱼”“鱼咬莲”“莲里生子”剪纸。鱼是多子象征的神祗动物,以鱼喻多子,以双鱼喻阴阳相交子孙繁衍。

“喜娃娃”被贴在陕北结婚洞房窑窗中心,抓髻娃娃双手抱双鱼的大幅红、绿圆形团花,陕北叫“转花”,喻环天旋转生生不息,窑窗下部中央是三十六个格窗,中央四格贴上一个大幅的图腾动物剪纸或虎或羊或鹿,四角四格是角花,其他每个方格贴上“扣碗、对鱼、鱼戏莲、鱼唆莲、莲里生娃、老鼠吃南瓜、松鼠吃葡萄、猴石桃、兔吃白菜、金鸡探莲花等五颜六色的窗花剪纸,组成斗方形态的”三十六格窗云子,在这里以老鼠、松鼠、兔儿、金鸡喻男性;以莲花、南瓜、葡萄、白菜、桃喻女子;以动物与植物的合一,喻男女相交多子。

(二)自然物象、神灵的崇拜

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圣以及关于人主宰的模糊概念。因此我们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原始人类中包含着大量的愚昧观念和迷信行为;另一方面,要明确地认识研究原始宗教的意义,人类从诞生以来的数十万年就是这样幻想,错觉的方式逐步探求人类的真理,在人类认知的早期观念对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艺术特色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先入为主的决定性作用。在进入现代科学文明时代,自然崇拜和神话繁衍作为民俗精神的结晶,在民俗文化中依然代代相传延续着守护神的职能。

在民间传统性祭祀活动中,所信奉的神仙有不少是自然神,如天、地、日、月、山、河、湖、海、风、雨、雷、电诸神等等,这显然是原始人在“万物有灵”观念支配下的自然崇拜的继续。这些神仙在民间剪纸中具有生动的拟人化形象。雷公是鹰嘴人面、鹰爪人身的形象,示其像鹰一样在天上飞翔的意义。

二、体现在民俗文化的功用

民间剪纸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彩。在旧时的农村里,它的用途是很广泛的,岁时节令、居住、服饰、婚丧、寿诞等都在剪纸中得到了反映。

(一)岁时节令、居住环境的装饰

正月初一每家挂春联,贴窗花,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并寄托着辞旧迎新、接福纳祥的愿望。正月十五闹花灯,在灯上要贴剪纸,更加绚丽引人。如“凤戏牡丹鹿头花”有富贵吉祥之意。

窗花的民俗作用最为集中,不仅美化生活,而且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与渴望,常以“吉祥喜庆”“丰年求祥”“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为主体,也有故事、人物、戏曲、习俗等。

(二)婚丧寿辰时的礼花

婚俗活动自古以来是特别受到人们重视的人生礼仪活动,喜花剪纸是随着中国婚俗逐步完善而出现的结婚用品,流传在全国各地。剪纸的内容都大同小异,都有寓意吉祥,烘托气氛的载体。如双喜字贴于新房的墙上、柜子、盒子上,在西北地区“贴有蛇盘兔、扣碗”等寓意的剪纸,表现了男女恩爱、幸福吉祥。在寿礼上的剪纸常为“鹿鹤同春”“八仙祝寿”“鱼龙变化”“福寿无边”,都以金纸或红纸剪成。

(三)宗教信仰活动的应用

这类剪纸作品是民间为了表达主观意愿,抵御自然灾害,满足自己理想的精神需求所创作的,体现对神灵的崇拜,同时也附有一些迷信的色彩。但反映着当时人们那种质朴的民俗情感,为了摆脱苦难企图以自己的主观意念来抗拒自然危害。如供品上摆衬纸,庙里神龛上张挂剪纸,以求娱神赐福。常见的有财神爷、灶王爷,还有一些像狮、虎、牛、鸡、瓜子娃娃、葫芦以求平安、辟邪消灾、灭患的。还有为了求雨剪一些“小龙入水”,求晴的“扫天婆”解脱已发生的灾难。气候无常,雨多了天涝,就用黄裱纸剪个“扫天媳妇”,“扫天媳妇真不瓤,手拿扫帚扫天忙,黑云疙瘩都扫净,雨过天晴太阳出。”

(四)服饰佩带习俗

这类剪纸,民间妇女称为“刺绣花”,即用于刺绣装饰底样。实用性很强,有鞋花、枕头花、衣袖花、肚兜花、烟袋花等,是剪纸在服饰上的运用。各民族的服饰、刺绣、剪纸都以民族地区所崇拜的动物或植物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

(五)纯观赏性的剪纸

它是在窗花的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观赏性剪纸。这种剪纸具有较单纯的审美价值。做工精湛,风格高雅,经过装裱或装框放于室内观赏。它的形式与窗花关系密切,虽然不承担窗花的民俗作用。但是精湛的技艺与完美的形式又对窗花挂笺、炕围花等实用剪纸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窗花创作的提高与深入。

三、民间剪纸中的审美特色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超越自身民族背景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一张剪纸无论它用于何种场合,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审美感情。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它,它也就有了存在过程的审美价值。当然,民间剪纸的这种艺术形式独立性,并不是对于民俗限定的脱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因而其存在的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美,直接起源于功能之中,在中国“美”和“好”是不可分离的,民间剪纸艺术追求更是审美标准和功用标准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体现在民俗剪纸的审美价值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对于民间剪纸艺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地方,返璞归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需要我们传承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发生了变化,也会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人曾经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由此可见那些古老的传统艺术尤其珍贵。

参考文献

[1]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河南人民出版社.

[2]吕胜中.中国民间剪纸(上).湖南美术出版社.

[3]孙二林.民间剪纸.今盾出版社.

第9篇

(一)民间艺术生存空间急剧萎缩

在科学技术并未如此先进的时代,人们生活的节奏属于一种缓慢悠闲的状态,那个时候人们的娱乐方式大多来自于民间艺术,空闲时候聚众去看剧团演出是很正常很普遍的事情。民间也有大量的以演出来传播文化的民间剧团,但是现今社会生活节奏的转变,使剧团的生存面临强大的压力,几乎很少的现代人愿意浪费工作后难得的闲暇去看剧团演出,剧团失去了观众,甚至连生计的维持都变得尤其困难,更别提其他的了,所以有很多的演员都不愿意继续演出下去,各种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难题,甚至有的已经濒临灭绝。

(二)很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很多的民间艺术都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结果,凝聚了大多数人的智慧结晶,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必要性。但是现实生活中比如吴村鱼灯等民间艺术的继承人已经年过古稀,世代相传的技艺找不到适当的继承人,即将濒临灭绝。与此同时,社会上的民间艺术行业也都萎靡不振停滞不前。

(三)建设和开发新城市,破坏了民间艺术资源

长久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除了戏剧等非物质性遗产之外,还有类似于皮影戏,雕塑之类的有形物质性遗产。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这类文化的不重视,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一些类似于根雕,石雕等的破坏,另外,不得不说的是,还有部分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商人利用民间艺术来谋取钱财,破坏了民间艺术的价值。

(四)缺乏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管理

就目前而言,整个社会对于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树立起保护民间艺术、保护文化财产的意识,同时,民间艺术的管理部门也受到经费等客观原因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的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也不能利用现如今社会的现今手段来维护民间艺术,因此,这些部门只能对民间艺术的逐渐消亡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对民间艺术的开发上也存在着各种或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民间艺术的后续进步成为难题。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历经时间的洗礼最终形成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可以说时代的精华在民间艺术的灵魂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时代会孕育出优秀的作品,同时优秀的作品必有一个优秀的时代作为背景的原因。但是,纵观现实,民间文化没落消亡的现状触目惊心,所以,当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号召全社会都形成民间艺术的意识,同时建立起民间艺术会消亡的危机感。

二、民间艺术的发展对策

(一)制订民间艺术保护计划

从现实出发,站在民间艺术的角度,有关的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用专业的方式对民间艺术进行系统全面的档案统计,并研究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各级政府也要给予全面有力的支持,正确的保护民间艺术,使民间艺术得到继承和发扬。

(二)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

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刻意的为民间艺术培养优秀的继承人,另外,针对一些面临灭绝的民间艺术,要实行全面的保护,使他们得到有效的保存,鼓励年轻人从事民族艺术的行业,为民族艺术注入强有力的新鲜的血液,为民族艺术的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保护、改善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存环境

对民间艺术实施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与此同时,还要培养民间艺术的抗打击能力,即寻找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立稳脚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创新,但是,这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保留民间文化的根本。不要单纯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只有具有民间艺术最本真意义的创新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不断的探索民间艺术的改进方法,才能够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加有效的发展。

(四)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

众所周知,民间艺术是千百年来人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结晶,所以,号召全民对民间艺术进行保护是十分必要的。以全民为基础,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教育,使全民都充分了解到民间艺术的内涵,认识到民间艺术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形成全民学习民间艺术的热潮。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