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服务礼仪培养

时间:2023-10-08 10:26:24

导语:在服务礼仪培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服务礼仪培养

第1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 服务意识 职业意识

一、概述

服务意识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企业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服务意识有强烈与淡漠之分,有主动与被动之分。这是认识程度问题,认识深刻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强烈展现个人才华、体现人生价值的观念,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有了以公司为家、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的风格和精神,就会有强烈的服务意识。

二、酒店管理专业中学生服务意识管理的现状分析

1、整体服务意识薄弱

服务管理质量亟待提高酒店服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树立酒店服务意识,提升酒店服务质量,它是酒店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酒店行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酒店行业的整体服务意识薄弱,酒店服务人员的服务热情不够,整体的服务管理急需调整,酒店服务管理质量还亟待提高。酒店工作人员成为服务的口头拥护者,各种服务意识仅停留在口号标语的层面,"微笑服务","顾客是上帝"这些具体的服务理念仅仅局限于表面,没有真正融入具体的实际服务中,没有落到实处,服务人员没有真正致力于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意识,酒店各部门工作人员缺乏积极主动的良性互动,实现工作的有效配合和分工协作,整体的团队意识薄弱,没有整体服务的思想意识。而作为为酒店培养输送人才的大专院校的学生更是缺乏服务意识。

2、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参差不齐

酒店服务质量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而言,与酒店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酒店的服务人员及相关工作人员就是酒店的活动名片,所以,酒店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要严格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酒店管理人员和酒店服务人员,吸纳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大专院校培养出优秀的酒店管理人才,而目前大专院校在培养酒店管理人才方面不太重视服务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高傲自满,有些甚至耍大小姐脾气,服务态度恶劣,就目前我国酒店的整体状况而言,酒店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使酒店行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酒店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3、服务意识缺乏主动

学生服务意识缺乏主动,有很多原因,第一、服务意识的萌生,通常最早来自于家长的教育。家长越早教育孩子应该尊重别人,礼貌待人 ,那么,孩子就能够越早建立起服务意识。第二、担心遭到拒绝,这是由以往曾经遭遇过不喜欢被别人服务的顾客的拒绝所造成的心理障碍。第三、这是由于对自己要求过高,或对自己的服务素质缺乏自信所造成的。第四、担心别人嘲讽,其实在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成问题了,没有几个人有那闲工夫去嘲讽别人的优秀了,尽可以大胆表现自己,让他们学去吧。即使有人嘲讽,又能怎么样。第五、感觉心里委屈,这其实是因为心里不平衡所造成的。本来人人平等,为何我要服务别人?这是很多人在服务意识尚未真正建立之前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第六,厌恶服务对象,喜欢谁才接近谁,讨厌谁就远离谁,这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却严重违背了一视同仁的普遍服务原则。要想克服这种心理障碍,必须调整自己的心胸,让自己的心胸宽广起来,才能容纳各类人,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三、大专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1.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将职业素养培训列入日程,并在各门专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都加入这一内容,例如将酒店礼仪规范设置为第一学期开设,将酒店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专题列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开始就进行相关教育,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向学生灌输该专业从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意识和素养,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学生认识到酒店行业必须经历基层、一线的积累,让学生做好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以及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合作意识、忠诚意识的重要性;到第五学期实习期间,可选择在实习点再进行职业意识强化训练。

2. 优化教师队伍,树立酒店职业意识典范

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保证,教师的言传身教往往对学生的就业取向有非常大的影响。鉴于“双师型”师资培养的要求,教师本身可通过假期实践、学校往高星级酒店派送培养等方式亲身体验酒店工作,在思想首先达成共识,进而在教学过程中能身体力行,也可从企业聘请专业人才作为专业教师,为学生树立酒店职业意识典范。

3. 行业专家现身说法,明确行业意识要求

多数学生表示,读好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也普遍接受要按照行业需求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并以行业需求作为塑造自身的标尺。学校可定期邀请高星级酒店的管理人员、或是往届毕业并一直从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学生来校讲学,并就酒店对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广泛宣传,以使学生明确酒店职业意识要求,对照自身情况,查漏补缺。同时,可利用学生实习的契机,请酒店方面就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再进行专题培训。

4. 重视实训教学和专业实践,体验仿真工作情境

酒店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行业专家的引导都不可或缺,但不是一份作业、一场考试就能达到相应效果的,更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在实训教学中,通过设置各种工作情镜,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将如前所述得到的关于酒店职业意识的理念付诸实践。例如酒店前厅接待工作过程中,首先接待人员的仪容仪表要严格符合规范,工作过程中需要眼观四方,耳听八面,随时关注大堂动静,关注每一位客人,并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良好的服务意识;同时,前台掌握着最为详细的客史档案,还可能需要处理客人与酒店的某些纠纷,这时对客人的忠诚及对酒店的忠诚都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前厅接待的实训教学及顶岗实习的专业实践,可亲身体会到这些酒店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在工作情境中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酒店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 服务意识 酒店管理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职业教育,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一线应用技术人才和高级服务人才。近些年来,我国酒店行业规模逐步扩大,需要更多具有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显得更加必要,本文结合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具体谈谈服务教育的途径。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服务性行业的要求逐步提高。酒店行业是我国服务性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大多都是由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组成的。现代化酒店行业需要更多具有服务意识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服务意识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职业意识较弱,没有意识到现代化社会对服务型人才的需求,这是学生服务意识较弱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缺乏服务意识教育机制,没有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服务意识教育模式,这是学生服务意识较弱的客观因素。目前,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服务意识教育的主动意识较弱、课外服务教育机制缺乏、服务意识教育环境条件较差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服务意识教育机制十分必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内在要求。酒店行业是服务型行业,对基层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要求还是较高的。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服务意识教育是促进我国服务性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服务性行业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但相距发达国家的服务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只有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才能为酒店行业培养更多服务型工作人员,从而显著提升酒店行业的服务水平,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以职业教育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普遍较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职业教育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未来职业方向和职业要求的深刻认识,没有提升职业能力的主动意识。因此,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通过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服务意识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深刻了解酒店管理工作的职业要求。例如,《酒店服务心理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科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心理学方面给学生深入分析酒店行业服务意识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服务意识是职业过程中的基本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职业规划的主动意识,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职业要求,激发学生的内在职业能力培养意识。

(二)以课堂教学培养服务意识

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我国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还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在讲授《客人投诉的处理》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找一些符合教学要求的情景剧让学生排练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学生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反面认识到酒店管理职业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以实践体验培养服务意识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首先,《酒店服务礼仪》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专业知识教学基础上开展职业礼仪训练课程十分必要;其次,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系列酒店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逐步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求,适当采用“观摩教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例如,在介绍《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知识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场观摩,让学生了解一系列服务流程,有利于强化学生服务意识。

三、结语

在我国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也应该进行深入改革,更加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酒店行业属于服务性行业,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特点,将服务意识培养逐渐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我国酒店行业培养更多服务型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张蓉倩.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实践与思考――基于酒店管理专业饭店服务技能课程教学[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3,07:66-68.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考复习 能力培养 策略

理综考试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原则,而实验题能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高三生物的复习,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提高复习效率,注重提高能力。

一、把握能力结构

理综生物试题的特点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那么,主要考查哪些能力呢?生物学科对能力结构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层次:

1.表达能力———阐述学过的生物学现象。例如在学生学了“遗传与变异”知识后,教师就可以用“基因”“染色体”“遗传基本规律”等概念、原理或遗传图解,去解释诸如“为什么近亲不能结婚”之类的问题,而不必从“什么是基因”“基因如何控制性状”等细细道来。生物学教师必须注意在复习教学实践中研究生物学语言现象(包括教材的、学生的和自己的),提高自己,示范学生。

观察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会用多种表达形式准确描述生物学现象。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用文字准确表述图表中所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图表题的复习解题指导,如曲线图题的解法:先“识标”(明确坐标图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再“明点”(明确曲线的交点、拐点等关键点的生物学意义)、三“析线”(描述曲线的变化规律及生物学原理)、四“用图”(用相关生物学知识与图紧密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绘图,以图代文来表达生物学事实和实验设计、结果。画简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复习中往往会被忽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绘图,以图代文来表述课文,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达到复习教材内容的目的;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绘图技能及以图代文的表达能力。

2.分析综合能力———正确解释生物学问题。试题再新颖,能力要求再高,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学生只有在正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学概念、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运用生物学语言来表达。这就要求我们应踏踏实实地抓好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和科学方法的复习教学,在教学时要归纳综合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揭示生物学概念、原理、生理过程的内涵和外延;总结教材中的生物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学生一般习惯于对单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突破,不善于梳理前后章节的知识体系,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框架,因此对问题的认识就不可能深刻,结果严重影响了对知识的领悟力。

二、提高能力途径

1.提高分析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科目”考试的重点是考察知识的综合能力,既包括学科内综合,也包括多学科综合,不再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试题以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因而在复习中要注意学科知识的开放,掌握生物学科的特性,及与其他学科的互通性,比如生物和化学的知识就有许多互通性,有许多知识彼此相关,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正从题海型向能力型、创新型转变,所以在复习时,要注意试题的积累、变形、重组、分解、综合,要注意训练学生对于图形、曲线的分析,以及图形转换能力,同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设问、思考、解决。达到举一反三。这样学生只要做适当的题目,就可以在复习练习中获益非浅,而不必沉溺于题海中,不能自拔。

2.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必考的内容,约占20%的分值。这部分试题是高考的压轴题。高考要求的任何一个实验都包含着一定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这些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物科学的研究当中,能否将学到的实验思想和方法迁移到新的实验情景中或相关的生物探究实验中,是高考对考生实验能力考查的具体体现。

因此因此复习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科学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逐渐达到能用恰当的实验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等多方面能力要求。

3.提高高考答题能力

高考试题年年变,而解题所依据的基础知识却是相对不变的,所以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学生取胜于高考必须具备的,对基础知识深刻理解,把握基本概 念、规律、原理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提取准确、迁移灵活、运用合理,这样才能解决考题中设置的新情景问题。

解答选择题,首先是调整心态。在理综试卷中,生物学科的选择题是排在最前面的,很多考生此时还未进入考试状态,思维不够严密,审题粗心,建议考生要尽快调整心态进入正常的思维状态。审题时要看清题目所给的条件,看到熟悉的问题要注意是否有变化。其次,选择答案时要有明确的根据,无法判断的可采用排除法、比较法,或者回头再认真读题,寻找尚未利用到的条件。第三,选定答案后再回头核对题目内容,看看题目究竟是不是这么问的,不要忘了题目设定的条件,自己的选项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4.提高心理素质能力

第4篇

在音乐艺术的教学和实践中,独唱、重唱、合唱以及独奏、重奏等表演艺术形式都需要伴奏的参与。伴奏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乐队伴奏,包括(大、中、小型)管弦乐队、民族乐队或电声乐队等;另一种是以单一乐器伴奏,钢琴伴奏即属此类。由于钢琴独到的特点――正如李斯特所说的“钢琴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百件乐器”――能够与大型管弦乐队相抗衡,使得钢琴伴奏成为单一乐器伴奏中运用最为普遍和最有效果的一种。

然而,在我国,相对于钢琴独奏艺术的迅猛发展、人才辈出而言,钢琴伴奏艺术的发展则显得相当缓慢,钢琴伴奏艺术人才亦呈现稀缺状态。究其原因,有两条:

一是导向不对。客观地说,尽管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钢琴伴奏应用最为普遍、最有效果,但是,在音乐艺术发展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我国音乐院校系统,与钢琴独奏相比,钢琴伴奏并未受到真正的重视:当钢琴独奏者在舞台上享受鲜花与掌声时,器乐(钢琴)伴奏和声乐(钢琴)伴奏的从业人员却被打入“另册”,被视为“教辅人员”,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钢琴伴奏从业人员发展钢琴伴奏艺术的积极性,一度成为阻碍钢琴伴奏艺术发展的主要原因。

二是方法不当。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上述错误导向逐渐得到纠正,钢琴伴奏受到音乐界愈来愈多的重视:大部分音乐院校开设了钢琴伴奏课;一些院校开始招收钢琴伴奏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在音乐教师招聘工作中,钢琴伴奏开始被列入必考项,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钢琴伴奏艺术的关注。然而,由于培养方法不当,这种关注虽然在小范围内取得了一些成绩(少数学生在这种关注下,通过个人努力形成了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但相对于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而言,仍然是相当不足的。

这种不足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两年一届的“珠江杯”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尽管各地参赛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并且接受了专门培训的,但是相当一部分选手在钢琴伴奏方面表现出来的状态,却令人大跌眼镜,使专家、评委们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满足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提高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进行透彻的研究。

一、明确目的――培养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

我们知道,在认识活动中,倘若围绕问题去寻找解决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为,问题本身很可能成为认识问题乃至解决问题的障碍,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明确目的,才是解决问题的开端。对于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研究而言,也是如此。

现阶段,在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共识。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在音乐艺术领域,钢琴伴奏以其对音乐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度整合性,理所当然地成为音乐教师专业化的集中体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钢琴制造业发展迅速,目前,钢琴已成为大部分学校音乐教学的标准配置乐器。学校音乐教学及实践活动更是对音乐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声情并茂地以自弹自唱的形式范唱歌曲,并根据学生学习歌曲的不同阶段、不同风格提供相应的伴奏;要能够给合唱队的排练、表演弹伴奏;要能够给乐器独奏、重奏的学生弹伴奏;要能够给舞蹈队的基训、排练弹伴奏;要能够给诗歌及散文朗诵节目配弹背景音乐,等等。所有这些,说明钢琴伴奏能力已经成为从事音乐教师职业的必备能力。

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工作中,应当明确“培养合格的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这一目的,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培养本科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这是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要求的必然之举。

二、找准方法――成功的钢琴伴奏源自“钢琴伴奏感”

培养钢琴伴奏能力,方法很重要。要找到正确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方法,首先要明确钢琴伴奏能力是如何形成的。通常,钢琴伴奏分为“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两种基本类型,它们因各自的特点与钢琴伴奏能力形成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正谱”伴奏,指以作曲家专门为特定作品创作的伴奏谱为伴奏用谱的伴奏类型。在“正谱”伴奏中,钢琴伴奏所用之“正谱”,是作曲家针对特定音乐作品,以音乐形象及思想感情的变化、乐曲背景与和声运动的需要为依据,对钢琴伴奏织体形态的落实、节奏型的选择、和声动力的发挥及色彩的渲染、复调手法的采纳、旋律重复及变体的运用等等,进行精心构思后谱写出来的钢琴伴奏专门用谱。这种“正谱”既有预想的效果同时又不失钢琴化,能够与整个作品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整个音乐结构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伴奏者与表演者实现完美合作,准确诠释音乐作品艺术内涵的重要依据。

“即兴”伴奏,指伴奏者依靠即兴编配伴奏烘托并推动音乐前进的伴奏类型。与“正谱”伴奏相比,即兴伴奏由于其“即兴性”特点,难免会在严谨性方面显得不足,甚至出现伴奏者与表演者配合上的瑕疵。但尽管如此,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即兴伴奏仍然是一种十分宝贵的音乐表演能力。在无“正谱”可寻,或者钢琴伴奏谱陌生而又复杂,需要以即兴弹奏方式来临时应急时,钢琴家的即兴伴奏能力往往成为影响整个表演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事实上,无论是“正谱”伴奏,还是“即兴”伴奏,成功的钢琴伴奏,始终离不开“钢琴伴奏感”――钢琴伴奏中的“琴、乐、人合一”的状态。形成了“钢琴伴奏感”,钢琴家便可在钢琴伴奏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织体安排或繁或简、节奏选择或疏或密、技法选用或难或易,均能与音乐融为一体,与合作者默契配合,直至曲毕――“正谱”固然以其“精到之思”而使人着迷,“即兴”亦必因其“神来之触”而令人回味,二者实际上是相互交融的。君不见,即便是在以严谨(从尊重作曲家本意的角度)著称的钢琴独奏领域,依然处处充满了“依谱”的即兴――演奏家在速度的选择、力度的选择、句法的处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化特点;更有甚者,有些钢琴家竟然“依兴”正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多种版本不正是钢琴家们“依兴”“改正”乐谱的杰作吗?

另外,在“正谱”伴奏中,严格遵照乐谱弹奏,固然可以实现作曲家的音乐理想(当然,记谱法的局限性不在本文探讨之列),但同时也对钢琴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钢琴伴奏谱的演奏技术难度,与钢琴独奏作品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钢琴家演奏时需要全神贯注方能胜任,在这样的难度状态下,同时还要求钢琴家注意与合作对象的默契配合,客观而言,对于钢琴家来说,这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而具备这种能力的钢琴家也实为凤毛麟角,不可多见。因此,在此类作品成功的钢琴伴奏中,更多的钢琴家是在“钢琴伴奏感”支配下,“对较难的伴奏部分中的相对‘次要成分’慎重地做适当减省,化难为易……以保证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及合作对象的正常发挥。”①

由此可见,在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钢琴伴奏感”是成功钢琴伴奏的关键。倘若没有“钢琴伴奏感”,钢琴演奏技术水平再高,也只能是依“正谱”之“葫芦”画“伴奏”(恐怕是真正意义上的“陪伴”了)之“瓢”;而当没有“正谱”可依时,便完全没了章法(“断断续续、杂乱无章、声音粗糙,……简直不是音乐”②),永远无法实现成功的钢琴伴奏,更遑论企及钢琴伴奏的更高境界了。

三、建立合理、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

明确了目的,找到了方法,接下来就需要建立一个合理、高效的机制,运用找到的方法,实现预定的目的。正如著名钢琴家储望华先生所言,钢琴伴奏要在“干中学”③:“钢琴伴奏感”的生成源自大量的伴奏实践,良好钢琴伴奏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大量伴奏实践的磨练――所谓“熟能生巧”,舍此别无他法。因此,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要建立合理、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形成全方位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体系,创设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环境,科学、合理地组织钢琴伴奏实践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钢琴伴奏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尽快形成“钢琴伴奏感”,进而培养其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从而适应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首先,要构建合理的钢琴伴奏课程体系,夯实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

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钢琴伴奏有着复杂的操作空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极高的综合性、协调性、创造性以及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有这些形成了它独特的课程特性――渗透性和整合性,表现出特殊的、对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多方面的需求:第一,钢琴演奏技术;第二,钢琴伴奏技巧;第三,钢琴伴奏写作能力;第四,钢琴伴奏思维。因此,合理、高效的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伴奏课程体系,应当包括钢琴演奏技能训练课程(即“钢琴”)、钢琴伴奏技巧训练课程(包括声乐伴奏、器乐伴奏、舞蹈伴奏、重奏以及四手联弹五种课程)、钢琴伴奏写作相关课程(包括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等技术理论课程)、钢琴伴奏思维训练课程(包括视奏(唱)、键盘和声和即兴伴奏课程)等四种类型,为学生提供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所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夯实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

其次,要构建适用的钢琴伴奏教材体系,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性。

教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因此,应当从教材建设入手,根据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为从事普通学校音乐教师职业储备能力,选择恰当的材料组织教材――以普通学校音乐教学中经典的声乐、器乐、舞蹈音乐作品为主要材料,进行合理的分配,并将它们组织成视奏、键盘和声、钢琴四手联弹以及重奏四种方式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教材。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的钢琴伴奏教材体系,在教材建设中体现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性思路,与此同时,加强课程体系内部的横向联系,与课程体系内部其他各科教学密切配合,将培养目标因素渗透到课程体系内部其他各科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目标指向性。

再次,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启发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钢琴伴奏是对学生在音乐专业领域所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极具整合性。尽管这种整合性技能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钢琴伴奏活动本身,最终仍是由学生本人自主完成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建立适当的评价机制,结合多种多样、不拘形式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和鞭策学生,提高学生对钢琴伴奏的兴趣,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钢琴伴奏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实践钢琴伴奏的整合作用。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最后,要制订科学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计划,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

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绝非一日之功,不可一蹴而就。同样,“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不可能培养出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因此,要制订科学的钢琴伴奏实践活动计划,通过合理组织,协调安排,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钢琴伴奏实践活动的机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同进步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环境,实现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连续性,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而言,具有显而易见、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

结语

近年来,对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生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注,越来越明显说明(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已经深入人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关注却一直未能解决钢琴伴奏的核心问题: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建立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因此,一直以来,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收效甚微。

笔者以为,如何建立高效的钢琴伴奏能力培养机制,是可以“见仁见智”、因地制宜的。而对“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这一问题的认识,则会直接影响培养方法的正确性乃至培养机制构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上文中,笔者阐述了“在音乐表演艺术实践中,‘钢琴伴奏感’是成功钢琴伴奏的关键”的观点。也就是说,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钢琴伴奏感。

事实上,所谓“钢琴伴奏感”就是钢琴“即兴”伴奏(仅就其概念而言,不涉及通常意义上之水平高与低)所即之“兴”,它是钢琴家在钢琴伴奏中“琴、乐、人合一”的直觉状态,是钢琴家音乐艺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因此,可以这样说,成功钢琴伴奏的最高境界,就是即“兴”伴奏――“正谱”的或者“自度”的。倘无此“兴”,钢琴演奏技术水平再高、“正谱”演奏得再“准确”,也无法实现成功的钢琴伴奏,更遑论企及钢琴伴奏的更高境界!“兴”源于钢琴家全面的音乐修为(诸如理论的浸润、实践经验的积累等等),并随着音乐修为的提高同步、同向发展,也就是说,越是熟悉的领域,“兴”越容易发挥作用――在钢琴伴奏中精彩的“神来之触”,往往就是钢琴家“钢琴伴奏感”即“兴”作用之结果。

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储望华先生评价刘诗昆的即兴演奏时所说的:“我想刘诗昆的即兴,也不外乎是才能+兴趣+实践,而逐渐形成。即兴本身也一如他的演奏历程,必定是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配简单的和弦、选择简单的调性、不宽阔的音域,逐步发展到在钢琴上发挥淋漓尽致、才艺纵横的高级即兴水平。”

如此看来,在明确目的、找准方法、建立合理的机制以后,在普通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本科教学中,强化服务学校音乐教育意识,加大钢琴伴奏能力培养力度,以量变的积累促质变的发生,逐步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满足钢琴伴奏能力培养的巨大需求,也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愿莘莘学子乘乐“兴”而臻钢琴伴奏艺术的更高境界,在钢琴伴奏艺术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徜徉。

①李斐岚.钢琴伴奏艺术纵横[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8月北京第1版第31页

②孙维权.钢琴即兴弹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钢琴艺术[J].2003年第1期第29页

第5篇

关键字:补阳还五汤;康复理疗;脑梗死后遗症

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疾病可遗留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半侧肢体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脑梗死后遗症属中医“偏风”、“半身不遂”、“偏枯”等范畴[1],我院治疗脑梗死后遗症时,采用中药补阳还五汤配合康复理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相关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均经影像学手段证实为脑梗死后遗症,均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按照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49-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5.11)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2±5.51)岁。两组患者各基线资料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康复理疗,保证患者定期更换,每2h1次。正确摆放良肢位,以对发生异常模式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避免。肢体活动遵循主动运动――辅助主动运动――主动运动的规律。定时训练患侧上肢,每天6h及以上,同时限制性使用2-3周健侧上肢。督促患者积极进行步行、上下楼梯、上肢及手功能训练等;给予观察组患者补阳还五汤配合康复理疗,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让本组患者口服补阳还五汤,具体药方为:黄芪100g,熟地黄20g,怀牛膝15g,桂枝15g,地龙12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胆南星10g,炙甘草6g。用水煎服,将每剂300ml汁液取出来,每天1剂,每剂分两次服用,早晚各1次,每次150ml。

1.3 观察指标

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改良Fugl-Meyer上肢体综合功能(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MBI)评分进行比较,FMA、Barthel指数评分越高表示结果越积极。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双录入法输入Excel表格,计量资料用( )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

2 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

表1 两组患者的改良FMA评分和MBI评分比较( )

3 讨论

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特征为起病迅速、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及复发率等,对人类健康及生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WHO规定后遗症期为脑卒中发生8个月至1年后,该期间患者均有瘫痪、挛缩急性、姿势异常等一定程度的后遗症。康复训练对功能退化进行有效的防止,将健侧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并尽可能快地对患者功能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改善是该阶段的康复目标[2]。

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主要功效为补气行血,当归的主要功效为养血和血,赤芍、桃仁等的主要功效为活血化瘀,地龙的主要功效为祛痰通络,熟地黄的主要功效为补血滋阴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够极大地促进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促进细胞生理代谢的极大增强及肌细胞的有效增殖;熟地黄能够促进肝细胞的生成及脑组织的重塑。诸药合用能够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3]。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患者发生脑梗死后脑组织的离子代谢会发生紊乱,而机体诸多神经递质又受到离子代谢的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相关医学研究表明,MCAO大鼠CREB的浓度能够在补阳还五汤的作用下得到显著的提升,而CREB属于一种在脑细胞聚集的分子,能够对特定基因进行刺激,将蛋白质制造出来,促进细胞彼此连接的极大强化。将CREB激活能够将细胞内一系列信号传导通路启动,从而促进神经元恢复,有效保护脑缺血损伤,最终达到促进患者神经元的内在生长状态有效改善、保护脑组织的目的[4-5]。联合康复训练效果更佳。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FMA和MBI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充分证实了二者联合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配合康复理疗在脑梗死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薛细平.中药药浴对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影响[J].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3,05(4):23-24.

[2]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3]倪珏民,吴晓力.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脑梗死后遗症临床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4,(6):58-59.

第6篇

摘要:以广州民航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学校在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计体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探索、改革以及所取的成效,寻求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邓永萍,女,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航空服务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20-0022-03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依照中国民航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支撑,而人才战略则成为民航业快速、持续、健康、长远发展中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民航业的新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其中作为新兴专业的航空服务迎来了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职业教育的要求,集中力量办好民航特色专业,培养符合行业标准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的核心。近年来,学院航空服务专业以国家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对学生加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优质航空服务人才的目的。

一、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性,即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时,根据航空运输市场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团队进行了广泛社会调研、专业调研以及职业工作分析,结合专业教学特点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凝练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了以岗位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针对航空服务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制订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探寻高职院校航空服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面向市场需求为培养目标

作为一所民航大专院校,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首先将航空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专业性强、职业素养较高、职业技能过硬的应用型高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航空服务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本专业划分为空中乘务、航空安保、航空(旅游)会展三个专业方向,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充分体现行业对理论知识、道德规范、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二)以目标岗位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航空服务职业能力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我们确定应该分析工作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知识、态度、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中岗位的划分,打破原有课程体系,以工作流程为主线,实现课程和教学内容重新排序;将工作岗位的要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设计、整合所需的学习领域及情景模块,融合过程性知识和经验性知识于一体的能力培养单元。[1]教学过程以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为目标实践化,构建以航空服务(地面、空中以及会展)为中心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情境组合的方式,按照情境进行教学,反复强化,使学生最终具备岗位素质要求。

科学的课程设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的弹性模式,既要注重知识理论传授,也要注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为切入点,以国际合作为特色”的专业建设理念,创新并实施“2+1+1实践教学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航空服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分为“2项专项技能训练、1项职业素质专项训练和1年真实岗位技能训练”。[2]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推行“双证书”制,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行业证书是行业标准的体现,行业证书的考试要求是借鉴行业标准最直接、有效、简便易行的方法。因此,按照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把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纳入教学计划中。在课程设置上,学院充分考虑行业面向行业证书的要求,把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及相关法规的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所列的专业课程之中,学生除了可以获得毕业证、乘务员培训合格证(被航空公司录用并通过初级乘务员培训的学生)以及民航国内客运上岗证外,通过相关课程的培训,还可以获得医疗急救员证、中国手语培训结业证。同时,为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就业增加砝码,学生还可以选择考取民航客运员、民航售票员、会展策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行业证书培训,学生可以加强学生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建设、完善层级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

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提高就业能力。落实课程体系中相关实践内容,建成融教学、培训以及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式、共享型专业综合性实习实训基地,不断建设、完善“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配套并向校外实习基地和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训练体系。

(五)加强校企实训合作,建设功能强大的实训实习基地

为适应航空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学院积极进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校企深度融合。目前,航空服务专业建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包括:空中乘务专业模拟舱训练中心(含B737-800紧急撤离训练舱、B737、A320的舱门训练器和翼上应急出口、灭火训练舱等)、空中乘务专业基本素质训练基地(含航空卫生与体能训练室、餐饮文化训练室、形体训练室、化妆室等)、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场、民航计算机订座实训室、民航旅客服务实训室、贵宾服务室、会展展柜等10多个校内仿真实训室。[2]同时,学院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用人需求,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实训项目,确保“教、学、做”教学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六)融合校企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的是航空业的一线员工,这一特点要求学院应建立具有行业属性和职业特点的校园文化,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职业角色转变。

民航安全文化是民航行业文化的重要内涵,保障安全是民航业永恒的主题。在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之际,我国提出的“持续安全理念”,更是将安全工作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在这一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催生了持续安全文化。[3]持续安全文化是民航安全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延伸,成为引领民航行业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加强树立和传播民航安全思维、安全理念、安全价值观念、安全法制等观念,使得学生把“安全”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

作为直接面向消费大众的民航业,长期以来都重视服务质量,“改善服务质量”是我国民航工作的长期指导方针,民航服务文化更是民航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此,在航空服务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努力将民航行业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根据航空服务行业“一切以乘客为中心”的特征,在校期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要求学生在自身价值取向上能不断强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根本理念,并把为他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使命与责任。在航空服务专业教学中,本着按照“安全第一、优质服务”的民航职业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方针,开设培养学生责任感、价值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课程,帮助学生尽早树立真诚服务、规范服务、服务至上、公众至上等先进服务理念,培养他们热爱民航服务业,进而热爱本专业,并能够在专业的学习中体验到由衷的快乐,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浓厚的职业兴趣。

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近几年,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探索、改革和创新,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初步形成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学生的专业技能明显增强

通过层级递进的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大大增强。近年来,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空乘专业推介展示会”上共夺得“团体综合季军”、“团体技能操作银奖”、“优秀表演奖”三项全国大奖。此外,在校内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空乘印象”、“茶艺比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方法能力、协调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进一步夯实

在酒店实习和顶岗实习中,学生接触到一个个真实的人和事,面对着众多的顾客的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他们都必须想方设法为顾客排忧解难。因此,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勤动脑筋,多观察,细心体会顾客感受,学会聆听、主动沟通、解释、提出解决办法,等等。使得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宽和夯实。同时,学生掌握了不断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能力,这样既能使学生解决眼前遇到的现实问题,又能使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三)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攀高

学校航空服务专业依托行业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9.46%。毕业生在工作上表现出较强的首次就业岗位适应能力、多岗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优良表现,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对本校航空服务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专业基础扎实,文化素养高,定位准确,吃苦耐劳,安心一线工作”。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充分发挥了学院航空服务专业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密切了与企业的联系,培养了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峰.应用型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11(1):20-22.

[2]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成果系列展示(十六).基于行业标准 打造民航高职教育重要基地 积极探索现代民航业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2011-12-15.

第7篇

物业企业是服务性行业,这决定服务人员必须举止得体、体态优美、气质高雅。通过物业礼仪课程的学习及训练,培养学生正确规范的坐、站、行、蹲、微笑、手势等基本仪态,纠正错误及不规范体态,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的认同感,懂得在物业服务中如何欣赏形体美、表现形体美,塑造学生优美的仪态和形体,为学生将来走进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形体基础。

2、物业礼仪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2.1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通过物业礼仪的系统学习,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美的情感教育,增加学生对职业形象的情感、责任心和热爱程度,这也符合物业行业的职业需求,符合社会的审美特点。启迪学生对于美的情感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美的职业道德、美的仪容仪表、美的体态、美的举止、美的待人接物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重要作用。

2.2对学生职业品质的培养。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主动了解客户所求是物业服务人员的职责。物业服务人员在每天的工作岗位上,要认真对待业主提出的细微、琐碎的事情,把客户的每件事当成大事来做。通过物业礼仪的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宽容、真诚、坦诚、镇定、吃苦耐劳等的职业品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较大问题时,能够正确运用礼仪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突发事件,从而树立自己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3对学生职业行为素养的培养。物业礼仪是物业服务人员向交往对象表达尊重、友好的行为规范,与道德息息相关,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物业服务人员良好的礼仪素养和职业行为,不仅使自己充满信心,也能更好的促进与客户的合作与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提高业主的满意度,提升企业形象和企业品牌。

3、物业礼仪对物业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能力本位 课程设计 高职 酒店礼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46-01

礼仪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礼仪课程更是管理服务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当前各高职院校都将内涵建设作为提升院校综合竞争力的切入点,课程改革更是内涵建设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但目前教学改革大多局限在专业课程的改革上,专业礼仪课程改革尚未全面启动,专业礼仪课程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制约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而言,专业礼仪是求职应聘的重要敲门砖,因而高职院校的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一、传统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教学停留在理论阐释和实操练习上,与社交礼仪等公共选修课的区别不大,管理服务类专业尤其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并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其综合职业能力也面临着严峻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新形势和用人单位的新要求,主要表现为: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岗位要求不对称

传统的高职专业礼仪课程是在社交礼仪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基础上发展的,教学时间一般为36学时,教学以专题的方式,分为个人礼仪与商务礼仪两大类,涵盖了礼仪概述、仪容仪表仪态训练、交谈礼仪、会面礼仪、应聘礼仪、接待礼仪、位次礼仪、餐饮礼仪、仪典礼仪等内容,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针对性不强,不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行业为服务业,对礼仪的要求尤为重视,不能仅仅停留于熟悉酒店服务接待工作中的礼貌礼仪礼节常识,还应养成礼貌待客的良好职业习惯,具体适应具体岗位的礼仪要求,缩短与新的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加快理论性知识向实用能力转化的速度,因而在教学中应按照“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的思路,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和工作过程为着力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与职业道德,胜任服务行业工作。

(二)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陈旧

传统的专业礼仪教学通常使用理论教学与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授课,课程的考核评价停留于平时的课堂考勤和学期期末进行理论知识的开卷考核相结合的传统考核评价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酒店礼仪》是一门融合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作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重要的职业能力课程,应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要求和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设计与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教育方法和考核评价机制。

二、能力本位教育观的内涵

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突出的特点在于通过分析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职业能力要求入手开发相应的课程以有利于职业人才的培养。

三、能力本位高职《酒店礼仪》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能力本位的专业教学要求课程既要服务于专业更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通常采用“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带薪实习,在就业方向上主要是在高星级酒店等旅游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能胜任酒店的会务管理、涉外接待、文员秘书、主管等基层管理职务。

四、《酒店礼仪》能力本位课程的设计与构建

课程模式的构建因素主要包含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等环节,推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酒店礼仪》课程模式改革主要也是围绕这几个方面进行展开:

(一)课程开发――借鉴各类礼仪教材的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

高职礼仪教材变化频繁,其所针对的是高职院校所有专业的学生,但因各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课时、教学改革各不相同,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够强,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本校学生专业发展的礼仪教材尤为迫切。

(二)课程结构――结合专业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式教学法

基于能力本位的《酒店礼仪》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应进行大刀阔斧式的革新,可结合专业的具体就业岗位,借鉴模块式教学法,先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将酒店礼仪划分为若干个大模块,每个大模块又再划分为若干个小模块,建立各个具体就业岗位的模块课程体系。根据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生应掌握的能力要求和具体的就业岗位设置,可划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行为能力模块、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礼仪知识模块、实践操作练习模块等,在酒店主要岗位服务技能模块中又细分为前厅礼仪服务小模块、餐饮礼仪服务小模块、客房礼仪服务小模块、宴会礼仪服务小模块、康乐中心礼仪服务小模块、商务礼仪小模块等等,课程的模块教学与就业岗位设置一一对应,课程结构合理,实践性强。

(三)课程管理――专业必修课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模式

在将《酒店礼仪》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应加强对酒店管理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拓展酒店礼仪教学的空间,搭建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平台,从而构建起以专业必修课为主题,以相关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为辅的课程管理模式。

(四)课程评价――构建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导向,灵活采用教学过程评价和技能比赛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过程评价成绩占总成绩的30%,技能比赛考核评价占总成绩的70%。教学过程评价分为课堂评价和平时项目训练评价两部分,其中课程评价主要通过每一次课的考勤和课堂提问、师生互动进行考察,以此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时间观念和沟通能力;平时项目训练评价是根据学生在每个模块训练项目的训练成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24).

[2]谢群.能力本位教育观在高职院校的确立与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

[3]张文.高职《酒店礼仪》课程设计对学生素质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0(20).

[4]李兴富,陈胜权,陈锡华.面向岗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模式[J].桂林航天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学报,2004(2).

第9篇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礼仪教育 必要性

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专业教育、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塑造人文精神。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的康复治疗技术主要是为各级综合性医院及中医院的康复科、社区服务中心的康复治疗所等机构培养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康复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工作中的文明礼仪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过程。但目前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仍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当前患者对康复治疗服务日益增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融入美德与礼仪教育非常迫切和重要。

一、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卫生类职业学校开设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大体是两大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体育、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医用化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另一类是专业核心课,包括康复医学导论、医用生物学、功能解剖生理、生物化学、病原生物与免疫、病理学、药理学、人体运动学、人体发育学、诊断学、临床疾病概要、康复功能评定、医学影像学、康复心理学、运动治疗、理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康复工程、中国传统康复、临床康复医学等。课程设置偏重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礼仪教育是个被忽略的“角落”,课程设置中传统美德教育和礼仪知识教育的缺陷,影响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医患沟通,从而容易引发一些医患矛盾。

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开展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康复治疗师的服务对象为残疾、残损及残障等一切需要得到康复治疗的患者,在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的同时,要对患者做到关心和照顾,要求尊重患者,体现人文关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师治疗,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强化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是提高康复治疗师思想修养和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及礼仪知识教育能有效地体现康复治疗的核心和人文精神,使毕业生今后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施礼仪教育的几个着力点

康复治疗师在临床第一线工作,与医院其他医务人员一样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康复治疗师的修养及礼仪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情绪,进而影响康复过程。美德教育及礼仪教育是康复治疗师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途径,加强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礼仪教育要以课堂教育为主导

学生在入学初,常对专业缺乏认识,这时对学生进行以“关爱、鼓励”为核心的当代康复理念强化教育,以理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针对2-4年级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以巩固礼仪教育效果,实现学生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全程教育。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必须以课堂教育为主导。目前多数职业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礼仪教育内容。因此,从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及实践中美德的素材和礼仪要求,将学生的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渗透于教学全过程。同时,可编写具有人文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本教材,让学生充分理解康复治疗师掌握必备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礼仪教育

当学生处于具有“美德与礼仪”环境中时,就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加强在学校校园、班级、宿舍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对培养有文明礼仪的现代康复治疗师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班级布置时,可充分运用环境美化、海报图片、宣传资料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熏陶。同时,定期开展班级板报比赛,邀请优秀康复治疗师和先进工作者到校开展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让他们在接触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美德教育与熏陶。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深刻体会美德的内涵,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起到教师的示范效应。

(三)日常管理中引导文明礼仪

在学校日常管理规范中加入相关文明礼仪教育条例,将美德教育和礼仪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具体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直接而系统的美德教育,实现全员培养、全过程培养、全方位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最终达到美德教育与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即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