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3:52
导语:在社交媒体的变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P键词:新媒体;社交行为;文化交流;价值取向
基金项目: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新媒体社交平台对社交行为的影响及趋势研究”(湘教通:2016-283)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6日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成熟,传统的人际交往正在发生改变,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媒介,而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调查问卷和现阶段国民社交情况,探究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就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规范人们的价值观培养阵地和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衡量的一般标准。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括人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处于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人,会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每一个社会阶段都有一些共同认可的普遍的价值标准,从而发现普遍一致的或大部分一致的行为定势,或是社会行为模式。
个人价值观有一个形成过程,是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步确立起来的。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体现在金钱或财富的创造上,也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上;不仅要看他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要看他创造的社会效益;不仅要看他对经济的贡献,也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价值观可分为理性价值观、美的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社会性价值观、经济性价值观、宗教性价值观等。
(二)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不同影响着价值取向。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为自我满足而奋斗的精神,受其影响的人张扬个性,强调维护个人利益,注重独立自主发挥个人潜力,强化个人权利意识。个人主义是一切行为的准则,自我现实人生的最高需求和目的,独立是自我实现的最有效手段,人权神圣不可侵犯是实现自我的保障。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和合精神,受其影响的人注重和谐,崇尚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在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上,主张亲仁善邻、协和万邦。
(三)新媒体对价值取向的影响。新媒体呈现出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经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构建的方式和强度。新媒体环境下,人们能够更便捷地获取社会上的各种信息,思想得到解放,随着视野的扩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身边事物,价值取向也开始发生转变,加上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人们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人们对物欲的需求更加强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们往往用过度的物质消费填补精神上的空虚,功利主义观念渗透到精神生产当中。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交流
(一)多元文化与文化认知。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复杂、信息流通发达、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多元文化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特定时代下社会的巨大变化。在信息高速流通的当今社会,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日渐缩短,这就导致了移民文化的产生,某个国家或民族的新移民的到来往往会对原有存在的社会产生冲击,导致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原有平衡被打破,经过长期的冲突和融合,新的一轮又形成,如此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多元文化也相应产生。
人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研究得出体会、感知,记录下来变成了文明,同一思维模式下,文化通常体现出民族的、地域的或特定人群的特点。认知的本质即是人们对来自外在世界的刺激做出选择、评估与组织内在的过程,文化不仅提供了解释认知的基础,而且引导人们选择与归纳认知的对象,人们对文化的认知即是对已有文明做出选择的过程。影响文化认知的因素有很多:年龄、社会角色、价值取向、、教育、地域环境等。
(二)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各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相互接触会产生相互竞争和对抗状况,这便是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价值取向冲突、政治文化冲突、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或相互吸收或融化或替代对方,随之会产生新的文化模式或类型。俞思念的《文化与宽容》一文中指出“文化的本质与源流,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宽容性,文化的宽容是文化的跃迁”,文化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冲突,还会相互包容,文化的冲突与包容是相对的,这两个过程均带来了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产生。
(三)新媒体对文化交流的影响。新媒体社交环境下,人类社会开启了全球交往的新篇章,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冲突的范围也被扩大,无论是在空间地域上还是内容上,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交往和联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文化的冲突也开始由地方上升到全球,由个别内容扩展到文化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环境下,文化冲突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被增加,随着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的差异和特征明显地凸现出来,激发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以及对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诉求。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发生着猛烈的碰撞,由此引起文化上的冲突,而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冲突的发生将更具有经常性和普遍性,在强度上也更加深刻和尖锐。全球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界限,极大地扩展了各国文化交往的空间。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行为
(一)社交心理及行为的具体表现。健全的社交心理可归纳为平等心理、真诚心理和认同心理。平等心理的人注重自身修养、谦虚待人、尊重他人、严格要求自己、待人宽容。真诚心理的人待人真诚,不因权利地位私欲而变得虚伪和残忍。认同心理的人在社交中利用彼此相似之,从而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这类人善于消除隔阂、融和气氛。然而,人在后天受诸种社会因素影响,容易铸成畸形的社交心理,称之为“妨碍社交的不健全的社交心理”。比如骄傲嫉妒心理、自卑冷漠心理、自私自利心理等。骄傲嫉妒心理的人非常自负且心胸狭窄,看不起别人,又不许别人超过他,唯我独尊,容不得别人说个不字。自卑冷漠心理的人不追求自身价值,时时看不起自己,对周围人事态度冷漠,他们适应能力差、悲观厌世、遭受挫折不易振作。自私自利心理的特点是一切从我出发,为一己之私可以牺牲他人和集体利益,这种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采用各种欺骗手段。
(二)社交行为策略。人们在社交过程中应该时刻本着真诚、善良的心,社交活动是一种互惠,任何交往都不能只为自己不顾他人,我们要坚决摈弃社交中的极端利己主义。在社交生活中,我们应该在朋友孤独时解除他们的寂寞,失志时给予帮助和支持、被误会时给予理解和同情、成功时给予认同和肯定等等。社交双方在交往时应处于同一心态,对某人某事某物有共同的认识和情感倾向,那就很容易靠拢、融洽。如果情绪相互感染,达到比较强烈的程度,就会产生共鸣。因此,要想获得良好的社交结果,一定要找到能产生“共鸣”的话题来交谈。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行为特征。新媒体环境下的社交,经过高频次的互动交流,原本关系为弱连接型(现实社交中不认识或不熟悉)的好友发展成为了强连接型(联络频繁关系密切)的好友。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对象具有易得性,新媒体社交平台可以通过通讯录自主选择好友的添加或者不添加,也可以基于共同兴趣爱好和关注点,而结成好友关系。
四、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联动模型
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应当考察新媒体环境下社交过程的知识要素,而新媒体社交平台是人们进行社交的重要渠道,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社交过程中会涉及的两个方面,为如何正确进行社交提供重要思路。本文考虑新媒体环境对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以及社交行为的影响所持的基本假设是:新媒体环境直接影响人们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同时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这三者之间也在相互影响,进而影响新媒体环境。具体来说,新媒体对三者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同时,三者也通过彼此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新媒体环境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社交行为的关系模型,如图1所示。
(一)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机理。新媒体发展的迅速及其复杂性对社会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对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均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社会媒介系统发生改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使人们构建新的社交环境。新媒体利用新的平台把传统大众媒体的各种类型综合起来,实现复合型且无边界的传播。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虚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等特点,社会各方面信息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得以全方面的传播,包括正负面信息的互动性传播,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念也因此发生改变。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一旦形成便具有稳定性。而价值取向是介于价值观念和行为之间的中间环节,价值取向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价值取向对社交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交思想以及社交行为本身两个方面,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体现人的社交思想,一个人价值取向是否正面决定了他在社交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是否合理,人们将自己的社交思想传递给他人,影响他人对事物的认知以及对价值的判断,实现价值取向的传递和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以社交行为为纽带的价值取向的传递链。
(二)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交流对社交行为的影响脉络。文化交流可以通过直接沟通、间接传递信息等多种方式来传达信息和交流,比较常见的有通过传统交流方式(如面对面式的交谈沟通、报纸、电视、书本等传统媒体工具)来快速直接地进行文化交流,还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文化交流通过社交平台的方式潜移默化影响人的社交行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大量的亚文化影响,比较显著的便是不假思索的“快餐文化”。“快餐文化”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随着新媒体与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更是演变成一种时尚并且冲击着传统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社会中,“快餐文化”在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也是新媒体社交与传统社交的碰撞,通俗小说与流行音乐等的风行、正统文学作品的低落,人们的社交行为变得华而不实,归根结底,新媒体社交环境下的文化交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了其社交行为。
(三)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分析。社交行为、价值取向与文化交流是两两相互影响的,社交行为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在社交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交流的方式将信息传达给社交的另一方,其中信息的传达就是人价值观的表达。社交行为深受文化交流的影响,文化由于受各种地域等多种非人力因素和人为因素,如人本身的个性气质等所影响,以多元化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可以通过人可触碰的任何物体赋予其特定的含义来影响人的认知,人的社交行为很多时候是人对事物认知的一种阐述和内心价值体系的表达,从而文化多元化的特质直接影响社交行为。
五、结论
本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可通过价值衡量一般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差异,分析了解新媒体环境对价值取向的影响,通过将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新媒体出现前后的情况对比,得出新媒体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社交心理以及行为的变化得出社交行为的特征,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新媒体环境下价值取向、文化交流与社交行为分析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进行价值取向正确且包容多元文化的社交。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交媒体;运用;大学生;影响
社交媒体是新媒体时代下的产物,是在新媒体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连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相互联系建立社交关系的网络平台,同时也可以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传播媒介。严格意义上说,社交媒体就是利用包括互联网媒体、移动客户端媒体、数字化终端媒体等形式,区别于传统社交形式而形成的网络平台。
一、社交媒体运用的特点
社交媒体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为社交媒体运用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传播媒介形式,所以社交媒体表现出其独特的时代特点和特有的价值体现,运用社交媒体呈现出的核心特点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价值体现
社交媒体是有价值信息的传播载体,信息的价值在于受众群体的关注度,以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时间、传递条件、受众群体关注的心理反应等,而运用社交媒体恰恰可以提供载体、传播以及反馈这样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同时,社交媒体传播具有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特征,可以带来巨大的价值效益,这就是运用社交媒体潜在的价值体现,而这些综合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运用社交媒体的基本价值。
2.个性体现
个性化体现是通过社交媒体所特有的新内容、新形式、新观念产生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使用者可以在自己的社交环境设定个性化的平台、界面、空间等,也可以利用嫁接模式、检索模式、链接模式等来扩大自己的社交群体。这使得社交媒体的运用不但具备了特定的空间、特定的传播手段,而且也体现了特有的个性化。
3.效应体现
运用社交媒体所产生的效应是可以预测的,是可以设定结果的。社交媒体具备辐射面广、选择性强等特性,这种特性可以影响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效应,如接收时间、接收内容、选择结果等方面,受众群体也会因为这种效应产生变化。社交媒体的运用甚至可以在特定区域、特定时间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运用在一定的时机和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主导效应。
4.生命力体现
社交媒体一出现就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近几年我国互联网平台发展迅速,各种传媒平台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尤其在社交媒体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成果丰厚。由于在社交媒体领域中各类细分媒体的不断出现,各种平台嫁接层出不穷,这也显示出社交媒体生命力的延展性和多样性。同时另一个层面的生命力也体现在社交媒体运用的模式和概念上,这种新环境下的模式和概念将会使社交媒体不断延续下去,并得到创新发展,这才是其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二、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现状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社交媒体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在针对社交媒体网民学历结构调查中,发现大中专以上人群中普及率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人群比例接近饱和,占网民总数的55%左右,其中大学生一直在网民总数中处于主导地位,占网民总数的25.5%。由此可见,社交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益”群体就是在校大学生。
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网龄3―5年的和网龄5―8年的平均占到42.5%和33.4%,可见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普及性。另外对于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上网时间的调查,每天少于1小时的所占比例为11.3%,3―5小时的所占比例为20.5%,5小时以上的所占比例为16.5%,这再一次显示了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运用的依赖性。
运用社交媒体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调查显示:手机客户端社交媒体跃居第一位,占43.5%,其次是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占42.5%,而利用传统的报纸传媒和电视传媒分别只占到8.4%和5.2%。[2]由此可见,运用新型的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占有绝对的优势。
关于社交媒体运用目的和内容的调研显示,大学生选择用社交媒体来获取学习资料的占17.7%,用来获取资讯的占15.2%,用来即时通信和联络的占45.9%,影音和网络购物的占14.6%,其余用来游戏的只占到6.6%。这说明在大学生群体中运用社交媒体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社交方式,而且在社交内容上面主要集中在微博关注、社会时讯、交友平台、QQ、微信实时通信,以及亲朋、好友、师生、同学之间的朋友圈互动,这进一步证明了社交媒体运用的多种社交形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要的交友和联系工具。
三、社交媒体的运用给大学生带来的变化
(一)运用社交媒体目的多样化
调查显示:“结交了更多朋友,丰富了大学生活。”在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了这一答案。然而调研人员还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社交媒体的介入,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获得了大量的资源信息,也了解到了更多的社会状况和需求情况,这样一来,大学生在社交媒体选择的目的上也趋于多样化。其中18%的大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社交媒体平台作为首要运用目的,还有30%的大学生选择“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为社交媒体平台运用目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年级和系别大学生的对比,调查人员发现,低年级大学生多选择以丰富大学生活为主要目的的社交媒体平台,不少大学生都会运用社交媒体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建自己的朋友圈,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而高年级大学生则更倾向于寻求有利于将来事业发展的媒体平台,其中不乏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搭建自己的营销体系,或者是运用社交媒体发挥专业优势,更早地服务社会。这些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了解到了即时的资讯,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这也就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的时代背景下,目的性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了。
(二)运用社交媒体转变社交方式
在调查中,约5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最有效果、最有现实价值的社交方式,是以寝室为中心的传统“面对面”社交。然而实践证明,在大学生中运用社交媒体形式的网络论坛、微博来获取资讯,运用QQ、微信作为联系工具的两类人群分别以36%和58%的比率占了主导地位,远远高于6%的大学生“寝室好朋友”为主的传统“面对面”社交。
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的运用转变了社交观念,大部分学生不再抱有狭隘的交友观念,转而追求建立更加广泛、多样的人际网络,通过运用社交媒体产生的新兴社交方式正逐渐被大学生接纳并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
四、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运用对大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力,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确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有着不可否认的优势。
1.时效性强
社交媒体的运用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各式各样的资讯信息,也可以搭建多种内容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目的性地进行选择,这些媒体形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简便、更加快捷、更加直接、更有时效。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最需要的内容,打破了空间、时间的局限性。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提供讨论、对话、提问、交流,把相关人员无形地联系在一起以便于更好地沟通,结交更多的朋友,扩展了人际网络,使大学生们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到最有价值的资讯。同时,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来经营自己,更早地建立社会关系网,为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信息量大
运用社交媒体获得的资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体和纸质媒体,新的数字技术引起工业化革命,网络把世界联系在一起,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掌握全球的资讯。例如了解国内外各高校的研究课题、教学内容,也可以查阅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还可以下载专业书籍和教学文件,大大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量。
3.传播广泛
社交媒体平台的运用,使传统社交的“点对点”形式转变成“点对面”形式,可以满足大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还可以信息,做到快捷有效,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将是成倍扩展,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开来,使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世界百科,也可以传播自己的观点和成果,大大扩展了大学生的社交领域。
4.形式多样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就以多样化的服务平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各式各样的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友平台、购物平台一直都是大学生们最热衷的选择,通过运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甚至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只要利用各种客户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聊天交友、关注新闻、选择购物等,也可以为千里之外的亲朋好友送去祝福和礼物,大大方便了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的社会活动扩展到校外甚至全世界。
5.社交灵活
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美国心理学家曾提出6度分割理论,认为世界上两个互不相识的人需要建立联系,平均只需经过6个人就可以结识。目前非常流行的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平台就是基于这个理念应运而生的,这个平台就是通过朋友来结交新朋友,只要在网站上注册,通过相关资料就可以找到许久未联系的朋友甚至是小学同学,这种功能是非常强大的,而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办到的。同时随着QQ和微信的运用,更加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两个陌生人甚至可以在不同的地域直接对话,进行实时交流,从而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灵活度。社交媒体的微博平台,大学生可以交流思想,发泄情绪,关注话题,也可以随时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可以展现自我风采,吸引更多的朋友关注自己,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
(二)运用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社交媒体而言我们也要用正反两方面的角度去看待,运用社交媒体带给当代大学生新的体验和变化,但是也会带来诸多消极的负面影响。
1.沉溺网络,脱离现实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不排除有些大学生思想意志薄弱,面对形形的社交媒体平台和客户端,极其容易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经过调查,在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上网时间过长,从而直接影响到学习和工作,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高达34.6%,而在不经常使用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7.6%;另外调查还显示:经常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在不上网时经常会惦记上网的比例达到60%,而在很少上网或者是从不使用社交类网络平台的大学生中,该比例只占到6.3%。由此可见,过度关注和运用社交媒体网络平台的大学生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综合征,也就是“网瘾”,这样一来,这些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平台的时间多了,关注现实生活、学习、工作的时间自然就减少了,从而影响了学习和生活。这类大学生忙于经营自己的网络社交平台,却疏于与亲朋好友建立面对面的交流接触。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社交媒体毕竟还是依托网络存在的虚拟形式,虽然它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和机会,但是依然是无法代替现实社交活动的,当代大学生也不能过于相信和依赖社交媒体的存在形式。
2.流于表面,缺乏深度
大学生在运用社交媒体过程中,“流于表面,缺乏深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的朋友圈或者是交友平台上的好友动辄上百人,有时甚至上千人,这里面很多都是兴趣相投的陌生人,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大学生甚至没有真正的朋友。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他们讨论的话题大多是兴趣观点、生活琐事、网络动态等,喜欢及时更新自己的网络内容,晒出自己的生活和动态,从而吸引朋友们的关注。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虚荣心,弥补了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失,但是这样的交流都流于表面,很难形成深层次的互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运用社交媒体的网络虚拟性强,使得社交本身就掺杂了很多不可靠因素,尽管很多社交平台是采用实名制的,但是大家依然是陌生人,这始终没有面对面的交流真实可靠,所以交流的话题一般都流于表面,同时社交平台上的话题更新快、随机性强,使得很多话题没有时间思考就被新的话题覆盖了。另一方面,现代大学生虽然追求个性自由,但仍有内心的自我世界,在社交媒体的交流平台上面对大多数的陌生人很少会敞开心扉真实面对,也很少触及深入的话题。于是导致热衷于社交媒体的大学生觉得网上交友很容易且很轻松,无须牵挂与担心,更不用承担责任,只要退出社交网络平台就能全身而退。这样一来,有些大学生甚至将这种错误的社交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同情心下降、承诺感降低、随意性增强,更加缺乏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3.不良信息侵蚀,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对运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没有相关明确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制约,这就给有害的部分信息提供了传播平台和可乘之机。另外,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各种思潮和言论往往缺乏独立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腐朽文化的侵害。同时部分大学生以“恶搞”为乐趣、以“戏谑”为时髦,崇尚“非主流”,以此作为逃避现实、推卸责任的借口。社交媒体平台让部分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上可以摆脱现实,不受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网络的自由与社会的责任之间出现失衡,产生道德失范,做出不讲诚信、散播流言、恶意诽谤等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
五、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
(一)正确引导大学生与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
大学生面对社会,通过合理的社交,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阶段的必修课,也是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保证。要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处理社交媒体运用的关系,无论怎么运用社交媒体去丰富大学生活、或者是获取信息,它们都是一种方式和手段,社交媒体的运用具有形式多、交友广、更新快等特点,而传统社交真实可靠,面对面的交流可以感知对方,情感互动,在不同的场合下也可以锻炼随机应变的能力,这又是网络社交所无法替代的。所以大学生要合理运用社交媒体,发挥社交媒体网络的优势,从中获益。对于部分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应该对他们深入了解、耐心引导,找出其依赖网络的原因,并适时的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走出困境。
(二)培养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的法律道德意识
大学生在社交媒体运用环境下的道德意识培养,首先要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律的“真空”,在网络上法律的界限也是不能跨越的,要搞清楚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同时也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不受网络侵害。其次,道德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要从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开始,要加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大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我们要帮助大学生培养辨识能力,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另外,在运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大学生应当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坚持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做到诚实守信、严格自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社会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素质自觉深化到自己的媒体社交行为中。
(三)将社交媒体运用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大学生群体运用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看到其积极意义并将其结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是保持与时俱进的需要。同时通过运用社交媒体平台,我们也可以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所需所求,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与生俱来的优势,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之间的平台和纽带,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运用社交媒体这一平台和学生实现良性的互动。另外,还要运用社交媒体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平台,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面对社交媒体带来的变化,提高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媒体平台技术,如此,才能适应当前社交媒体的发展需要。
六、结语
大学生运用社交媒体并不是和社会发展相背离的,恰恰相反,现实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作为中国社会将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于社交媒体的运用将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社交媒体在中国普及和使用是不可逆转的,对社会进步是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在当今社会中最响亮的一个口号是“与时俱进”,社交媒体的运用将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率也将进一步提高,我们也肯定社交媒体的运用和发展将会对大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也会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参考文献:
[1]辛文娟、赖涵.微博、SNS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2(2).
[2]苏滨.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关于受众
无论是开通一个新网站,还是在现有的媒体项目中新增社交媒体的特别版块,你都必须仔细思考受众。用户是各种社交媒体网站的根本所在。所以评估如下的事项:你的受众是谁?花些时间来定义你的目标市场所在。考虑如下因素:
人口统计学。何种特征能够描述你的市场,如家庭收入、地理位置、年龄、教育、职业或者家庭构成情况?
消费心理学。你的受众还有哪些其他特性?有没有特殊的兴趣爱好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这些可能和工作有关,像IT业,或者与爱好有关,如手工编织。
行为。用户的在线行为是如何透露出他们兴趣的?他们使用特定的产品或内容吗?他们阅读白皮书或者观看视频吗?
怎样让受众参与进来?
让上传和分享变得容易起来。举个例子,对用户而言,给内容评级或者上传图片比用文字更容易表达自己。
无论是消极还是积极地参与,它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浏览者会思索,“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是不是因为参与意味着成为某个网络社区的一分子?获得反馈?拥有一个可以发言的公共论坛?赢得尊重?被聆听,或者某些其他原因?
允许参与者就网站的功能给你以反馈。在网站发展的初步阶段,这非常重要,参与者会告诉你他们想从你的网站得到或需要什么,以及对那些不能发挥作用之处的抱怨。
引入社交媒体时需要考虑的要点
就网站对用户上传内容的最大接受限度,经过谨慎思索后做出规定,为网站管理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程序。ITtoolbox的George Krautzel指出,这必须谨小慎微,不过也并不意味着它需要在你的网站上成为明白的标注。
做好迎接在公众面前失败的心理准备,因为社交媒体需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对于一些公司而言,这可能很难接受。就了解发挥作用的机制以及你目前所能达到的程度而言,透明度是非常重要的。洞察有关变化的发展。随着网站的发展,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和挑战。社交媒体并不会“建造了它,人们就会到来”。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才会培育并且保持网络社区的扩展壮大。承认构建社交媒体网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测试新的方法以改进网站。按照Spiceworks的Jay Hallberg的说法,至少需要三次以上的尝试,才能够令每个职能体妥当运作。
不同的盈利模式
社交媒体提供了多种盈利模式,包括:
广告。社交媒体,尤其是针对利基市场或B2B市场的,提供了利基营销的机遇。在广告商机中:Banners、赞助、销售线索生成,以及行为目标营销都可以直接或者通过第三方出售。
订阅。订阅可以以许多形式出现。例如,它们可以成为附加功能,如LinkedIn的做法;或者它们可以令平面与网络的界限不再那么区分明显,像Engeering News-Record网站一样。
其他的盈利方式。即使面对社交媒体目前的发展以及强大的网络广告市场,许多公司仍未完全开发出可做的选择,如收入份额或附属收入,研究销售以及数据销售(不泄露私人信息的情况下)。
测量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许多市场营销人员还在使用老办法来评估一场营销推广战的影响力。就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因为他们喜欢让不同推广中的评测标准保持一致,并且这也是他们所了解的方法。但是另一个方面,不那么传统的方式也很重要。在这些重要的因素中你必须考虑到的是:
页面浏览率。这是一个既定的指向标,可透视出你对社交媒体所作的努力。
用户参与。这可以依据网站停留时间及发生行为来做测评。例如,每天新增多少条评论或图片?每周呢?每月呢?参与到这些版块中去,用户在你网站上停留的时间有没有增长?
广告商的互动。网站能不能令广告商参与到消费者对话中?媒体实体会顾虑到广告商将得到负面的消费者反馈,但是对话已经发生了,考虑到这些看法就很重要。这些更新的形式让广告商们能够记录下这些迎面而来的事项(公共论坛除外)。注意:对于迄今为止,与读者仍然只有单向交流的编辑部门成员而言,这些也很有用。
收入。与往常一样,评估收入以及正现金流是任何推广战的关键性因素。
成本。追踪由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很重要。记得从广义上来考虑成本,因为这可能和你许多组织所在的地域发生关系。
在你的网站上增加社交媒体可能是个很艰难的决定,最重要的一步是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枯燥无味的网站而言,社交媒体并不是权宜之计。但是许多网络营销人士发现,就扩大接触面、建立联系、向消费者学习,当然,对,还有带来新利润而言,它们是强大的工具。
相关链接:什么是社交媒体?
因此,对于微信平台的运营管理者来说,此计不生又生一计。面对淘宝上代刷阅读量点赞数的商,运营管理者们看似寻找到了一个继续其瞒天大谎的逍遥之路。微信的刷粉事件已不是个案,在今天社交媒体火热的时下,微博,人人等诸多网站都面临同样的企业账号“刷粉”现象。但今天我们就来教一教企业管理者,如何改变的你的KPI考核法来获取社交媒体所能带来的真实效益。
秘籍一:关注趋势而非数量。
针对现在微博,微信平台上所存在的刷粉现象,企业在要求运营管理者予以反馈时,不应当只关注表面存在的粉丝数量,而要要求运营管理者提供一段时间内(比如:一周)的粉丝数量上的变化趋势,防止出现刷粉的现象,即粉丝数的暴涨和暴跌等等。通过对于趋势图的分析,来关注公司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粉丝数量群的变化。
秘籍二:找出活跃的粉丝群。
在做社媒营销的时候,企业必须思考到一个问题,即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么一个社交媒体?官方社交媒体账号的粉丝增长目的,是寄希望于通过粉丝自媒体的力量,来带动线上线下的良好的口碑传播,即在企业顺风顺水时,将企业的美誉度广为流传;在企业遭遇危机时,能以冷静的心态,从第三方的角度,为企业客观地说话。
因此,为了找到这一群会带来口碑效益的粉丝群,企业必须花功夫去找到它目标受众中的活跃粉丝群。这要求运营管理者与粉丝之间进行互动,将每周收到的粉丝留言,建议予以反馈,一方面不仅从粉丝的角度上帮助企业明白他们的核心客户究竟需要什么,从而对自己的产品服务,营销策划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另一方面,这个数据本身就是直观的表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度,毕竟用钱“刷粉”是买不到活跃而有质量的粉丝的。
秘籍三:从线上联合到线下。
大部分企业的线上平台的运营和推广,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成其营销的目的。因此,为了检验运营管理者所操控的公众号,即社交媒体对企业到底能带来多少红利,何不考虑通过从线上到线下的一个转变呢?
关键词:社交媒体;营销特点;营销理论;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1
引言
社交媒体的普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逐渐成为人们分享、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营销成为了企业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交媒体营销本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在社交媒体营销方面还处于一个探索起步的阶段,在做好这一工作方面存在能力、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社交媒体营销效果。因此有必要加强社交媒体营销的研究,了解做好这一工作的要点及方法,从而推动企业营销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社交媒体营销概述
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都是营销领域的新概念,因此有必要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以及特点进行深入了解。
1.社交媒体营销概念与特点
社交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让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平台。社交媒体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当前社交媒体以其具有的天然优势已经成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主要工具,社交媒体在一个个的热门话题制造、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特点在于信息传播点对点层面,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网民更多的主动权使得社交媒体活力四射[1]。
社交媒体营销简单来说就是以社交媒体为平台和工具进行产品的宣传推广,从而顺利实现提升产品知名度、美誉度,开发更多消费者的过程。社交媒体营销本质上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模式,利用的是社交媒体受众广泛、传播效果好的优势。社交媒体营销本身具有可计量、速度快、成本低、交互性强等特点,可计量是指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可以精准地查看有多少人看了企业的营销广告;速度快是指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的实时性,每个网民都可以及时获取社交媒体上的营销内容;成本低则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单人广告成本较低;交互性强是指社交媒体上的各个网民都可以进行互动沟通,从而带来营销互动性的强化。
2.社交媒体营销理论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的理论很多,对于这些营销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根据这些理论的指导来制定科学的社交媒体营销策略,本文这里将典型的社交媒体营销理论探讨如下:首先是六度空间理论。所谓的六度空间理论是指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间隔都不超过6个人,在营销工作开展中,借助于六度空间理论就可以找到目标客户,这一理论在口碑营销中的作用比较明显[2]。其次是长尾理论。长尾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只要销售渠道够宽广且流通阻碍小,即使是传统营销中的小市场也能够与大市场在规模层面相匹敌,这一理论是对于二八理论的有益补充,借助于社交媒体就可以将小市场串联起来,形成大市场。最后就是4R营销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了关联、反应、关系、报酬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企业在营销工作开展中,注重对于客户诉求的反应,要与顾客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通过营销获得经济利益。
二、社交媒体营销传播策略
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难度很大,对于企业各方面营销能力要求很高。本文结合社交媒体以及社交媒体营销的基本特点,认为要做好这一工作,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注重情感文化传播
一流的企业卖文化,二流的企业卖产品。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营销重心放在情感文化层面,对于营销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社交媒体营销中一定要注重目标受众的情感分析把握,在营销内容层面照顾到受众的情感,力争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营销效果的持续提升。
2.利用好热点事件
企业社交媒体营销工作开展要善于利用好一些热点事件、话题,懂得借势,这对于社交媒体营销效果提升来说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毕竟在目前信息广告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对于社交媒体用户来说,很多企业的营销广告都很难引起关注,这自然会影响到营销效果。而通过借助公众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事件,巧妙借助于热点事件进行营销方案设计,可以很好地吸引公众关注,从而提升营销效果[3]。当然社交媒体营销中借势热点事件,一定要住注意度的把握,注意内容层面要较好地结合热点事件,不要生硬地与热点事件挂钩,否则会导致受众的反感,这样的营销在效果层面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
3.开展互动性强的沟通活动
社交媒体营销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好社交媒体本身的互动性,避免营销方面的单项推送,良好的互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企业与受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赢得受众更多的信任。因此在基于社交媒体平台进行营销工作开展中,一定要增强营销方案的参与性,具体来说可以开通抽奖、评论、分享心得等功能,对于受众各方面的咨询及时进行反馈,让受众感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尊重,同时引导客户发表产品使用体验,形成良好的口碑,提升企业产品的美誉度。
4.增强营销方案趣味性
社交媒w营销方案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僵化古板的营销方案与灵动有趣的营销方案在营销效果层面是截然不同的。社交媒体在营销方案的设计方面有着更多的选择,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优点,进行营销方案的设计,举例而言,在故事讲述、图片搭配、视频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巧妙构思,从而使得营销方案有趣有味,引起良好的反响。
5.进行必要的付费推广
必要的付费推广是社交媒体营销必然之举,通过与网站合作设置广告弹窗、购买关键词搜索等手段,可以实现广告到达率的提升,让更多的潜在客户了解企业的产品、服务等。在付费推广工作方面,要强调精确性,提升商品购买转化率,不断进行付费推广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怡芳,曹睿.中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近年来,国内外对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发展抱持一种悲观态度。西方报业近十年呈现衰退趋势,这是事实。从发行状况看,2010年全球报纸日总发行额为5.19亿,较上年减少900万,降幅为2%。全球发行量前25名的报纸中23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发行量下滑,比率在7%~20%之间。从广告状况看,十年前报业广告衰退率是1%~2%,但是从三年前也就是2010年开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广告率下滑达15%。金融危机过后,105份知名报纸相继倒闭。由此可见,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中预测报纸将于2043年消失并非空穴来风。
然而,笔者通过长期对报业发展轨迹的观察和数据分析认为,报业不会消亡,并将在融合和转型中发展壮大。这种信心也不是没有根据的。世界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尽管全球报纸发行量减少,亚太地区与拉丁美洲却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中国报业市场也一直呈增长态势,近五年来增长率大多处于10%~12%之间,最低的一年也有7%的增长。
居安思危,笔者也看到报业面临的艰难处境,并想和大家一起探讨和分享对报业发展的一些思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传媒产业结构变化中怎样做大做强报纸业务,二是报业集团如何培育新的主营业务,三是从大报到大报业集团的转型过程中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
新格局与新出路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成长,传媒产业格局不断变化。一方面,报业占整个传媒产业的比例在下降;另一方面,整个传媒产业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形成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新近崛起的移动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
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的《2012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研究数据显示,2011年,报纸电视占据了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31%,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2%,几乎占据了传媒产业的半壁江山。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社会化媒体、网络视频、网络购物,其中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传统媒体中电视依然占据首位,报纸其次,图书、期刊、广播、电影等产业规模较小,虽有亮眼表现,但应对媒介环境变迁冲击的回旋余地有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认为传统媒体的主要对手是网络媒体,但现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那就是移动媒体。移动通讯平台凭借其强大的整合性,庞大的用户群,更高的用户粘度和信息到达率,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接纽带。
再看细分的产业状况。虽然传媒产业规模每年都在增长,大体保持在10%左右,但是比报业增长更快的是网络广告的增长,近年来保持60%左右的增长率;网络游戏在经历了前几年40%~50%的较快增长后,目前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仍保持了20%~30%的增长。也就是说,在整个媒体的变化当中,网络媒体增长的速度确实是远远超过了报纸和电视。
传媒产业格局的变化还体现在新媒体企业巨头的出现。网络媒体企业经过几年的快速成长,迅速积聚能量,其竞争力不可同日而语,部分企业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譬如,过去网络媒体广告也就在十几亿、二十几亿上下,现在四大门户网站和部分网络媒体的体量已达到50亿。百度是上百亿的企业,腾讯的企业规模超过300亿。
近年来,“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传统媒体不断开拓新媒体业务,力图保持其优势地位。然而,“以己之短攻其所长”并不是明智之举,很多报纸纷纷关闭电子版也暴露出传统媒体在发展新媒体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传媒产业新格局,传统媒体应首先做大做强报纸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社交媒体改变传播方式
要说谁动了报纸的奶酪,过去是网络,现在从根本上在动摇报纸的新闻业务的是“社交媒体”。
目前全球主流的社交媒体,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都没有进入中国市场,客观上也让新浪微博、优酷土豆、开心网等我国本土社交媒体得到了发展的空间。其实,中国社交媒体的发展与世界基本同步,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传统媒体开拓社交媒体业务,如新浪微博;二是原来具有社交性质的网站逐渐发展成为社交媒体。
今天,我国社交媒体受众已近5亿,我们不可忽视,也不能不面对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的事实。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报业发展新媒体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改变“大而全”的思路,主动地向数字出版的环境进发,从而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品牌发展核心。
笔者认为,发展新媒体绝不仅仅是引进新的媒体技术,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制度创新,寻找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规模达到50亿、100亿以上的新媒体企业,无一不是高度市场化,以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制度创新配合新媒体发展,才取得成功的。
国外报业转型案例
西方报业集团在衰落的过程中,他们也都在深刻思考如何进行转型的问题,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报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纽约时报》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甚至迫不得已卖掉办公楼,重新租用办公场所。为了解决经营困境,《纽约时报》率先了电子版,并通过Facebook内容,他们的尝试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纽约时报》电子版目前在探索收费模式,但效果并不明显。日本的《朝日新闻》也制作了Facebook版面,在利用社交媒体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和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社交媒体
一、前言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和社会普遍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当前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大学生创业需要得到诸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社交媒体不失为一股强大的支持力量。本文尝试围绕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这个主题展开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二、当今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1999年开始,中国的高校就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目的在于将高等教育普及开来,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2016年有77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加上之前没有成功就业的往届大学生,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争抢“饭碗”。高校毕业生的急剧增长使得整个社会待就业大军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就业形势和问题。
另外,金融危机对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取消了人才招聘,甚至进行裁员,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无疑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的重要路径。而大学生创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考虑诸多因素,争取多方力量支持。而社交媒体的发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些条件。
三、社交媒体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社交媒体是近些年出现的一个词汇,是指与固定的、单向性传播的传统媒体相区别,能够实现交互的新型媒体。其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具备开放、交互、沟通、参与等一系列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可以制作信息,同时将信息公开、传播出去。
从目前的网络环境来看,能够对社会创业起到推进作用的社交媒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淘宝网、京东网、一号店、蘑菇街、贝贝网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二是以腾讯微博、新浪微博、QQ、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三是以58同城、众筹网等为代表的融资平台;四是以财富时间网、猪八戒网等为代表的创意平台。这些社交媒体已经渗透现实社会生活中,可以成为推动自主创业的中坚力量。
美国的Social Media Examiner于2010年4月曾经《2010年社交媒体营销行业报告》,课题组的成员对1898家企业进行调查,其中已有91%的企业开始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营销。这说明世界已经迈入社交媒体营销时代。社交媒体对商业模式起到的极大作用,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随着各大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规模也十分庞大,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支持他们自主创业不失为一条良好路径。而大学生创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有一定的支持力量。社交媒体具有交互性强、信息传播快等一系列特点,而且社交媒体中有着大量的信息资源,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找到正确的创业思路,促使大学生不但能让自己就业,还可帮助其他人就业,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挖掘客户资源
据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认为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自己获得客户和订单。与社会企业相比,大学生创业者在借助社交媒体挖掘客户资源时具有更大机遇,宣传效果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创业初期往往采用网络销售的模式,主要销售服装、日用品等,有薄利多销的特点,更能吸引青年消费群体这一网购主力军。
3.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经营收益
创业的大学生普遍认可社交媒体,是因为他们觉得社交媒体可以帮助自己的店铺扩大影响力,节省宣传成本,有时候从微信平台上传一些广告,往往能有很高的转发率和点评量,这种口碑式的宣传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是迫切需要的。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反映社交媒体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包括:信息更新过快,导致信息很容易被覆盖;需消耗时间和精力来修图;效果显示的时间比较长。
五、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1.高校层面
一方面,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交媒体创业理念。高校要通过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各种优势,了解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创业的好处。比如利用微信做微商,可以节约成本,省时省力等;另一方面,高校要构建社交媒体创业的课程体系。为了缓解大学生日后的就业压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创业,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创业和社交媒体营销等若干课程。
2.社会层面
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要想办法建立“社交媒体运营研究中心”,挖掘社交媒体在创业方面的作用,形成系列报告,并向社会公布,以此在社会范围内营造社交媒体助推创业的良好氛围,使人们意识到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联系,同时也能为创业提供条件和机 会;另一方面,社会相关部门尤其是传媒部门,要积极宣传社交媒体助推大学生创业的方针、措施与对策等,营造出激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宣传各种坚持创业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大学生创业势必会遭遇各种困难,社会如果能宽容失败,并为大学生树立坚持到底必能成功的典型,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信心,使他们再接再厉,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
3.政府层面
首先,政府要及时出台支持大学生创业和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创业减轻税收负担;其次,政府要对参与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的创投企业与风投企业予以一定的税收优惠,激发这些企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提供力量;最后,政府还要有意识地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特别是针对网络销售方面。
六、结束语
如今,各种新型社交媒体相继涌现,这些媒体不仅为人们加强联系提供了方便,也为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了契机。高校、社会乃至政府都要重视大学生社交媒体创业问题,高校要设置相关课程,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政府要出台相关法律,从多个角度入手,为大学生的顺利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当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媒体时,就已经意味着一个全新的互联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人人都是电视台、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网络发言人的全新的传播时代,这是一个即刻互联、即时互联的时代。在互联时代使品牌营销的环境发生了两个大的变化:
1. 顾客成为了一个立体化的整体,只要有需要就可以很轻松的找到对方,在这个情况或环境下,企业可能不了解的情况,顾客内部已经洞悉了。
2. 营销进入了一个越来越透明化经营的时代,在这样一个全新时代,透明与诚信成为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必须履行的价值观,在这个不得不适应的全新价值观时代,针对企业,顾客已具备了更加强大的力量。
研究发现由于上述互联环境的变化使得品牌营销要面临新的挑战,具体地说,一是消费者借助于互联网的信息工具使得对于产品品牌的信息对称度大大提高;二是将由过去需要认知产品品牌与终端服务品牌的二次消费体验,整合转变为主要从终端服务获知品牌信息的一次消费体验模式;三是消费者对于服务不只是简单接受过去的模式,而是变得更为讲究与主动,这就使得产品与服务的传递过程大大拉长,消费者可以对于各专门环节给予更为充分的设计与评价,从而构成了新型的细分服务行业。说得通俗点就是整个电商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有话语权。
如今品牌营销者、研究者、咨询者和传播者已经变得很困惑,似乎过去流行的商业方式正在逝去,而且正在变得非主流,而核心的生意似乎与渠道的构建、一体化服务链接在一起,品牌经营者要顺应消费者行为变化而产生的渠道媒体能量的释放。可是今天不少经营者对于服务业的这场革命认识依然滞后,对于渠道革命发生的现实还没理性认知,而对于服务变革的需求与相应的设计则处在滞后的状态,对于服务革命、终端媒体的崛起还处在懵懂状态。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必须改变营销管理方式,适应互联时代的品牌营销新规则。
在这个新的即刻即时互联时代,品牌营销又有哪些新的问题值得注意呢?
1. 增加品牌可信度与品牌信任
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存在和发展推动了企业信息透明化,品牌可信度也随之彰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错误都有可能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下演变为一场公关灾难。倘若问题实际发生,商家应秉承为错事而道歉、为解决问题而工作的态度努力修复其品牌可信度。如网站在支付上、行业标识上、业内认可标志上要显著,这样才能产生信任,消费者才有可能选择并进行网站。在社交媒体环境下,品牌信任尤其脆弱,因此赢取消费者的信任却或许是商家树立品牌可信度最重要的推动力。如何在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营销的同时,帮助消费者建立对品牌信任,增加品牌可信度,是商家需要关心与花费心思攻克的难题。
2.满足需要与品牌核心价值
如何在社交媒体环境下了解消费者内心感受需求变化,了解消费者在购物时,产品的那些特点是影响其购买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并对诸因素排序。这些对网络环境下品牌营销显得更加重要。随着消费者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的消费需求会不断出现,企业应该深入的了解市场行情,前瞻性地发现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与未来的需求,及时发现品牌的制高点,抢占消费者的心智空间。记住:品牌核心价值不是企业自有的,而是来自于消费者的心声,一个品牌核心价值只有贴近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体现出对消费者的细致关怀,才能拨动消费者心弦,让他们心灵受到感染、震撼,从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偏爱和忠诚。
3. 彰显企业社会责任与价值观念
当今的品牌营销是文化、价值和情感的营销。节能环保、人文关爱等社会责任、价值观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巨大满足。因此借助互相网社交媒体彰显企业社会责任,进行品牌营销将成为未来的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企业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来提升品牌影响力、赢得消费者和公众对品牌的认同,将是值得企业或商家认真研究的课题。在全新的互联时代中,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工具的实质是个以价值观和爱好等区分社区的新时代,在这一时代消费者希望能够购买到品牌产品或服务具有的价值观和理念能够与自己所欣赏或推崇的价值观及理念相符合。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了解企业品牌背后的价值观,品牌所信奉的经营理念,这些对消费者来说越来越重要了。
4. 扩大传播途径与品牌体验
在互联时代从单一角度、单一传播通路支撑品牌营销传播是无法达成与消费者深度互动的效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消费者体验到品牌的全新魅力。
影响品牌体验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的信念。因为消费者的信念反映了他们的生活观念。二是消费者的兴趣,特别是能为消费者带来额外的情感性利益的倾向。三是消费者期望为拥有物所表现的行为。真正把握好这三个方面,还得要去了解当今的消费者,他们是什么,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要做什么等等,最关键的是他们体验到什么。拓展传播角度要从影响品牌体验的因素入手。
如阿迪达斯为了应对耐克市场策略的变化所启动的全球换标营销活动就是一成功的例子。该活动不仅重新制作宣传大片在电视媒体轰炸,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参与其中,阿迪达斯借助互联网还采取了三个全新的步骤来加深消费者的体验。首先,鉴于视频网站的巨大影响,阿迪达斯宣布与视频网站合作,对活动进行网络视频直播,将一场几百人参与的推广活动,扩散到亿万视频受众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人的事情,引起了消费者的期待。其次,加深与消费者的互动,在网络上开展“明星徽章申领”的活动,进一步聚拢人气,培养兴趣。再次,在直播阶段,全方位报道与即时互动并行,在网络上引爆二次传播。最后,宣传收尾之时,迅速筛选并剪辑出精彩花絮,传播保温宣传效果,延续宣传热度,延长传播周期,增加消费者信念。这一手法无异于一场品牌粉丝的“全民狂欢节”,从开始启动到最后落幕,要求每一个步骤都做足噱头、攒足悬念,各路媒体立体轰炸,并裹挟消费者主动参与其中,形成强大的互动和二次传播势头,不断强化消费者的品牌体验,最终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不可替代的印象。
以下为文章全文:
在我参与社交媒体行业的这些年里,听到了很多有关社交媒体的误解和深化,以下就是我所列出的有关社交媒体的5大误区:
误区1:社交媒体只适合某些品牌
经常会有人问我:社交媒体是否只适合网络服务或是那些比较酷的产品?答案是否定的。只要能够在特定的平台内找到自己的目标受众,并以有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互动,社交媒体就适合所有的品牌。当然,为苹果制定推广计划肯定要比嘉信理财(Charles Schwab)更加令人兴奋。但是只要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媒体和博客推广方法,这两个品牌都将获得惊人的效果,包括:品牌认知、轰动效应、流量、用户忠诚度以及收入。
事实上,较为“乏味”的品牌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的推广通常是最好,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推广后,这类产品的受欢迎程度将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相对炫酷的产品反而很难达到这种效果。刚刚被软件公司Intuit以1.7亿美元收购的个人理财网站Mint就是很好的例子。Mint虽然并非最有趣的创业公司,但是却利用社交网络获得了很好的推广效果。它利用社交网络来为自己的品牌营造声势,并通过博客为用户提供许多小贴士和有趣的内容。此举也吸引了许多用户和博客读者自愿推广Mint的品牌。
误区2: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得流量
社交媒体营销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一旦一个品牌进入到Facebook或MySpace这样的社交网络中,就必须要花费时间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社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Facebook的社区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获得有效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散发垃圾信息,就必须通过会话式的推广与用户打成一片。会话式营销的关键在于与社区交流信息,加强对用户偏好的了解,先听后说,而且还要根据用户的反馈做出反应。
有些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一个Facebook页面,就可以在一夜之间吸引数万用户访问其网站。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推广的品牌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站的流量在稳步提升,原因在于,随着粉丝数量、相关Twitter信息以及博客文章的增多,该品牌在社交网络中的曝光率也在逐渐增加。
想要增加品牌在网上的曝光率有许多方法。例如,可以在网站上为用户创建强大的社交激励措施,以此鼓励用户为品牌做推广,从而加强品牌的公众认同度。但在吸引数以万计的用户访问自己的网站之前,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1)忠诚度颇高的网络社区;2)一个强大的刺激系统以增强品牌认同。这两件事情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以我的经验来看,至少需要3个月的时间,才能看到使用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效果。
误区3:使用社交媒体会丧失企业对品牌形象的控制
企业的高管经常会认为,一旦在Facebook上建立页面,员工就无法对局面加以控制,从而出现许多对品牌形象不利的信息。大企业的高管尤其担心这种情况。如今,不光会有喜欢某品牌的人发表的正面信息,还会有很多讨厌该品牌的人发表负面信息。实际上,建立Facebook页面本身并不会改变这种现状。问题在于:你是否愿意成为这种交流中的一员?如果参与到社交网络和博客中,就表明你的品牌在乎用户的反馈,而且愿意倾听并满足用户的需求。
我来举一个例子:我的博客托管方是Network Solutions,有一段时间,我的博客无法上传内容,我对此十分恼火,于是在Twitter中写道:“Network Solutions太烂了。”并且在其中标记了“@Shashib”,此人负责处理Network Solutions社交媒体的推广。过了一会儿,我收到了Shashib的回信,他表示愿意听取我的意见并帮助我解决问题,并承诺Network Solutions的代表随后会与我取得联系。又过了一会儿,我果然收到了Network Solutions打来的电话,而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如此一来,我便会永远成为Network Solutions的忠实用户。
企业可以通过Twitter等社交媒体实现实时客服,这是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Zappos和戴尔等企业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企业不应当害怕与用户在线进行真诚而透明的交流,反而应当害怕忽视了用户的抱怨,没有在事情恶化之前将损失降到最低。
误区4: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社交网络只能流行一时。我会对这些人说:由于人类渴望与他人交流,所以社交媒体是一次不可避免的数字化革命。只要我们是人类,就无法摒弃这种交流的欲望。说社交媒体只能流行一时,就好比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只能流行一时。以下的统计数据或许可以帮助这些人改变观念:
1)全球三分之二的网民会访问社交网络,而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增速是互联网访问时间增速的3倍。社交网络的访问时间在互联网访问时间中的占比约为10%。
2)访问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目前第四热门的网上活动,甚至领先于电子邮件。
误区5:使用社交媒体无需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