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10-08 15:43:53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第1篇

一、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

以往单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教学模式,但是尽管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初中学校的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老师一味地在上课过程中灌输知识、规定答题套路,这样不仅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而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分析能力没有任何帮助,还可能养成学生的懒惰习惯。

二、优化语文教学的策略

1.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小组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设置的问题进行充分把握,课堂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结合学生自身感受。教师要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或者自身所经历的事情思考语文问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灵活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

3.要注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要针对不同理解能力的学生分别进行引导,还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不能责骂,首先要鼓励他们,然后再进行指导。

4.创设情景教学模式。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教学的模式,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将课文中的内容通过一些实际的生活情境和语言技巧表达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环境。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83-01

一、前言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本应该丰富多彩,但很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我们“成绩纸上”的思想模式未能转变,加之一些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陷入了“重复低效”的怪圈,“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高效课堂,是应该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果较好、效率较高且能够取得很大的教育教学的影响力的课堂。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入和发展,高效课堂的理念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接下来,我根据自己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

二、高效课堂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1、根据学习心理,高效引入课堂

很多课堂其实在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否能够抓住学生,有效课堂的开局带给学生的学习欲望将是巨大的。回看以往我们的课堂,或是为了赶进度,或是为了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做几套模拟题来应付考试,基本上教师都是在开门见山的给学生讲生词、讲语法和讲课文,学生也渐渐的麻木了,在特殊的教学制度下做着机械的记忆。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其特殊性,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变化都较大,他们的心理较为不成熟和不稳定,情绪浮动较大。然而,我们都只看到了初中学生们的叛逆心和缺乏耐心,而没有发现他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因势利导的发现并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会变得更有意义和更有趣。例如,古文教学对同学们来说显得陌生和枯燥,我们在学习《论语》的有关章节时,就可以这样做,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有意识的观察教室外面的太阳在一天中不同位置时的温度、大小、和颜色的区别,然后通过光渗效应等物理现象来引出《论语》中《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2、根据学生特点,高效差异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老师总是通过标准化的考试和教案等手法来让学生们达到同一个标准。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所谓的“统一管理” 的教学模式下,同一堂语文课下来,有的学生感觉简单,有的学生却为难的像是在听“天书”,课堂的效率很难达到。因此,教师需要足够正视学生们之间的差异,并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班级中,每个学生的性格、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各项指标都会有所差异,为了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做到“最好的我”,语文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差异,对于那些语文能力稍有欠缺的学生,教师应当更多地给予关怀,改变“重共性统一、整齐划一,轻个性差异发展”的倾向,例如,在作文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就要将个性化指导贯穿教学过程中,既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对于有些学生模糊性的表达,也要给予肯定的评价和指导,才能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

3、发挥学生主动性,高效探究

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是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问题。新课标中也明确的指出,不仅要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一个单纯接受知识的“受众”,而应该是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因此我们急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学习的方法,主动去探究,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我们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知识的承载体。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有条件的地区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影响资料、图片、PPT等手段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某些课文的学习中,还可以巧妙的运用情景学习法,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加深对课文人物理解等,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可用此法进行教学。

4、巧用学案导学,高效进行备课

在“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这种创新阅读教学模式中,学案作为师生共用的交流教学载体,尤为重要。所以初中语文导学方案的编写之前要有着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教师应以学案为载体为学生设置建构性的学习情境,并且一定要从学生的知识建构和学习需求出发,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困惑和快乐,用小小的学案有效地把学生的经验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和教材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实现课堂学习的效益。要注意,学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实际的同时又要能够拓展和深化,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同时又要有所难度,问题的设计的难度上要体现出“磁性”,使学生并不能够简单容易的获得结果,造成他们的认知冲突和认知悬念,诱发他们潜在的解疑潜能,以问题为驱动带动学生的思维。这种以人为本的学案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高效的进行备课,才能创造高效的课堂。

三、结语

初中的语文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取代的意义。我们只有在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中才能构建起最符合本地教育实际的高效的课堂模式。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1由浅入深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

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而要想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分析初中生身心发展实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名著阅读教学,这样能够缓解名著阅读的困难感,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例如,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因为是刚步入初中阶段,心智各方面还尚未发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一些篇幅较短、语言通俗且是学生具有兴趣的名著,像是《海底两万里》这一类新的名著就十分符合学生需求,毕竟“怪物”二字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有效实现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为此,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合理的创新设计,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激发学生名著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的名著阅读兴趣,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教师可以从简单入手,让学生逐渐爱上名著,爱上阅读,从而增加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让学生去阅读名著,跟学生自己要去阅读名著,这是两个不同的状况,核心区别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不一样,如果学生对阅读名著是不感兴趣的,他们的阅读效率就会一塌糊涂,不仅仅浪费了时间,还对学生身心造成了摧残,这是我们都不希望看到的情景。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和影响,教师本身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喜欢阅读名著,这样才可以影响到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其是新课改背景下常用的教学手段,具有集图文、音乐、动画为一体的优势,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出一些晦涩难懂的名著阅读内容,从而有效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文学素养得以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西游记》名著教学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陈列出其中的主要人物,同时对其性格、物品、标志性特征进行简单概括,这样就能让学生对其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意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价值,积极借助这一方式来对名著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保障名著阅读教学活动质量和效果。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可以大大提升我们教师的名著阅读教学效率,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种技术,最重要的是树立信息化的教学意识,并将这种现代化的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也学会借力,学会借力工具,提高阅读效率,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人文素养。

3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的时候,初中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名著阅读内容来为学生编成课堂剧,然后让学生进行情节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在体验中更好地领悟名著所表达的意义以及思想,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名著阅读的乐趣,进一步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果。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水浒传》名著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截取某一段电视剧来进行播放,然后让学生按照生动的电视剧来进行再一次的情境演绎,通过这一方式来呈现出一节课堂剧,这样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能得到明显提升,另外还能让学生在演绎过程中更好地把握不同人物心理以及情绪,产生想要继续阅读的欲望,促使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活动有序地实施下去。凡是有乐趣,学生就会愿意参与,相反,没有乐趣学生就不愿意参与,教师就是要巧用课堂剧创新名著阅读教学,增加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和前提

特级教师徐斌曾说过:“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由此可见,教师唯有在上课前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文本,才能系统分析文本,准确地把握单元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即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才能对教学做出准确的把握及定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令听课者叹为观止,课后大家询问这个老师,花了多长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多地在功利性的备课观念下备课,我们缺乏的这种精神,是与学生平等沟通的底气和勇气,课堂上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假、大、空”的对话形式,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因此,钻研文本及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最基本要求。因此,抓课前预习、以学定教等是教师做好备课和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1.精心设计预习导航。在实施预习计划时不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而是提前设计好预习导航,学生按照预习导航有计划、有重点地预习。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避免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而且还可以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把握好抓预习时间。我将预习导航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序预习等。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独立预习的能力等。

3.注重预习检查及评价。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恰当处理好预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及时进行监测及评价,且不流于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激励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检查及评价是预习中的重要一环,不可缺少。

4.注重预习“焦点问题”的收集及整理。在预习时按照“预习导航”的内容,在课前及时检查和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有关难点、疑惑等“焦点问题”,这也是教师课前预设时的参考,便于调整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解决重点,又突破难点。

二、注重生本意识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本”意识欠缺,从而导致课堂低效。为何反复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效果不佳呢?关键是教师的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不能真正走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和强调生本意识。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教师要在教学前、中、后要进行三次反思。”可见,最好的方法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注重学法指导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重点

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必须和学生有效的学有机结合,才能完成预设,才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抓好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取得成效。

学法指导必不可少。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效率才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当受到挫折和批评时,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等心理现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方法,譬如,在语文学习中如何预习、听课、讨论、提出问题、完成作业、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记忆和注重复习方法等,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当然,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训练、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强化让学生掌握,为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奠定基础。

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如针对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状况,就必须强化读书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进行略读、精读、赏读、泛读、通读、跳读、写读等进行指导,这类方法的指导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等等。

四、利用激励和兴趣的培养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故事、趣闻、现象等;其次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教师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落实“有效课堂”的功夫在课外,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落实好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杨一青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利用情商激励,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完成教学目标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如针对学生语文作业、考试等,采取分层对待,进步就给与表扬。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第5篇

一、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1.教师引导要灵活

叶圣陶在《语文教育书简》中谈到:“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因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质疑。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短剧表演,教师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学生思维要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课堂气氛要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情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二、学生倾听习惯的养成

1.教师要以身作则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对还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要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偶尔可作提示,但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教师要明确要求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向学生强调:听和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听明白,要善于表达;倾听也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因此,说要大胆,听要专心。同时,老师可向同学表白:老师欣赏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那就更好了。学生在明确要求之后,一般都能等待别人把话说完并努力去思考,理解同学的发言,即使同学回答有错,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也会“耐心”等待。

三、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著名语文教育家、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4―0053―01

初中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部分,其中阅读教学又糅合了语言的积累、理解、运用和情感的熏陶,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字词句段篇,切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基于文本,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基于文本的认知性阅读教学策略

1. 字词语境理解教学策略。字词的理解离不开所在的句子和语言环境,结合语境理解字词意思又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如,在教学《老王》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老王的性格,从而进一步理解文章主题,对于“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的理解,就应抓住关键字“攥”,结合语言环境分析――老王在当时的处境下还能给杨绛一家送东西,杨绛反而给钱,“善良”误解了“善良”,致使几年过去以后,渐渐有了“愧怍”之情。

2. 字词溯源理解教学策略。对于有些篇目的阅读教学而言,追溯字词的本义,有利于获得独特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引导学生理解“闲人”的含义时,不妨对“闲”字溯源。当学生了解“闲”字的意义后,再结合苏轼的生平处境,让学生理解此文主题就会更容易。

3. 诵写强化教学策略。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一定要建立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背诵有规范语言、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篇章、积淀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意义,加强背诵是语文学习走向成功的基本条件。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从多读多背入手,对那些要读要背的文章,要诵写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夯实的语文基础,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积弊。

二、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

文本意义的理解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对文本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领悟作品的内涵。因此,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策略有:

1. 深钻教材,精研文本。教师对教材编排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把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课前教师务必深钻教材,精研文本。如,《斑羚飞渡》虽然入选到动物单元,并且编者也在诱导师生树立人与动物共存的意识,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但从《斑羚飞渡》文本本身出发审视文章的主题,应该达不到编者的这些意图,或者要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深钻教材,精研文本。

2. 依文究理,生为主体,师为主导。基于文本的理解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依托文本,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这其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在阅读中理解,在引导中理解,在朴实的教学中理解,不超越文本理解。例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关于让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时,可以把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和《儒林外史》第六回《乡绅发病闹船家,寡妇含冤控大伯》中刻画严监生不肯咽下最后一口气的场景进行比较阅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品析人物在特定场景中的语言、动作和外形,充分依托文本语言增强教学效果。

三、基于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应提倡对文本的创造性理解,重视有创意的阅读。对文本的创造性阅读就是要创新文本,即创设新意境,创建新材料,创写新语言。

1. 模仿迁移策略。学生语言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模仿,因此,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模仿。如,在教学《理想》一诗时,让学生模仿续写诗歌,收效甚好。

2. 共因迁移策略。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会让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而这种知识经验和技能又会迁移到对其他文本的解读中。所以只要能寻找到已有知识经验、技能和受迁移文本间的共因成分,就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 情境迁移策略。在基于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创设适合文本意义场的情境,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才能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使创新文本不偏离符合事物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轨道。例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写愁思,学生感受自会独特新颖。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课堂 有效性问题 设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很重要,而这又与教师“问题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密切相关。下面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此作一探讨,以与同行交流共享。

一.“问题教学”策略的含义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即通过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问题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不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而且符合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更是对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真回归。

二.初中语文“问题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化问题教学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采取满堂灌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整堂课充斥着教师琐碎的讲解和自问自答式的形式化问题教学。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教材,习惯于传统的结论性教学,即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缺少问题意识和主动探究精神。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预设化问题教学

一些新课改的公开课,为体现以问题为引导的教学理念,往往是老师将课前预设的问题一个个地抛给学生,学生围绕问题作答。这种课,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灵活,教学过程活跃,时间安排精准。面对预设化的问题教学,我们不禁要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难道就没有课堂生成了吗?教师的教学智慧难道就体现在预设问题和引导回答上,而不是反映在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中吗?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讨论化问题教学

为贯彻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理念,语文课堂一度流行讨论化问题教学,但其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讨论的问题是谁的?若是教师提出的,其实质就跟形式化问题教学很相似,只不过中间加了学生讨论这一环节。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则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体现了新课标理念,但学生生成的问题是否都具有讨论价值,讨论是否一定能有效、高效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

三.初中语文课堂中有效运用“问题教学”策略

有效运用“问题教学”策略的核心是师生平等对话氛围的创设,有效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课堂新生成问题的智慧应对。所谓“有效性问题”是由教学目标引导,围绕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过程中,分层次、个性化提出的问题。下面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实践,仅就如何设置有效性问题作一探讨。

1.教师应设计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创造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维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特殊性。伴随着身体的发育,其心理和智力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结构及思维过程的变化。新的认知结构的出现使得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能逐渐熟练地运用假设、抽象概念、逻辑法则以及逻辑推理等手段,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精确性及成功率。所以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该用事先设计好的一连串问题来让学生回答,这在无形中会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缺乏自由意志、缺少丰富敏感的内心。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具要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燃烧的火炬。”教师在课堂中就应敏锐地发现学生中的问题,用富有启发性、刺激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来点燃火炬,点亮语文课堂,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让这“火炬”自己燃烧。例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时,笔者就从课文标题入手,设计了几个开放性的、使全体学生都有话要说的问题:作者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来论证这一观点的?你觉得他的论证有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如果不够,你有没有更好的论据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上能取得实效。

2.教师应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另一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同时其思维的批判性也明显地发展起来。教师应在课堂上坚持民主教学的原则,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由表达,发表主见。当然这也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问题引导,尤其是教师提问的方式、提问的角度、提问的技巧要力求新颖,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比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为突出文章的主旨,笔者以“孔乙己叫什么名字?”来引导发问。学生开始会觉得老师的问题很可笑,可经过思考、争论便会发现孔乙己是没有名字的。接着学生自然会深入发问:“一个人活在世上怎么连个名字都没有呢?”通过引导教师、学生、文本、作者间的对话,便能由学生自己追问得出该人物悲剧产生的时代原因,进而理解主人公个人悲剧的深刻含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有一颗宽容的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 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蹲下来和学生对话。惟有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进而由疑而思,达到会有效学习的目的。

3.教师应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

初中生心智发展的再有一个特点就是兴趣容易转移,注意力不能持久。教师只有精心创设不断变化的问题情境,才能使他们保持解决问题的持续兴趣和鲜活的探究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再创造,紧扣文本最突出的构思特点,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以带动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实现师生共同解决问题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还要善于结合学情,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以激发,最好是让学生直接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时,笔者让学生编排课本剧,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不同性格。角色扮演可使表演者及观众处于一种真实的情境之中,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课本剧的安排主要分六个阶段:小组准备挑选扮演者布置场景、组织观众表演讨论和评价表演总结。

阶段一:小组准备。将学生分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巡警叶尔德林,首饰匠赫留金,席加洛夫将军家的厨师普洛诃尔,旁观者独眼鬼,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每个角色准备各自的表演内容;观众充分了解故事情节,配好画外音;设计必要的道具(服装等)。

阶段二:挑选扮演者。在班级中竞聘角色,让学生自己竞争上岗,要求应聘者占班级人数的大部分。

阶段三:布置场地,确定表演的程序;组织观众,让观众带着任务看表演;表演后还要进行评论。

阶段四:表演。按文本情景发展,进行角色表演。

阶段五:讨论和评价。表演者谈感受;师生一起讨论和评价表演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

阶段六:总结。可选出最佳演员、最佳道具设计、最佳剧评员等,并给予一定奖励。

这种模式让学生通过表演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以真切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要能让大多数学生积极思维,乐于回答,以达到启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当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自己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应该尽量多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尊重语文教学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有效性问题的设计来带动问题教学策略的实践,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黄厚江.关于“问题教学”的几个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4,(3):28-29.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的基础与前提,只有让学生积累足够的语文基础知识,才能增强其语文理解能力及应用能力,并最终提升语文素养。但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中尚且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基础知识教学的高效开展,比如教学内容实用性低下、灌输式教学形式十分普遍、教学方法呆板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策略予以应对,这样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

一、实用性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学好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实用性为中心实施基础知识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那些使用频率高的基础知识当成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知识的意思,并通过竞赛、游戏等形式加深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印象,也可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运用这些知识的机会,最终实现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目标。在新课标教材中,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是:(1)词语;(2)短语成分;(3)常用修辞;(4)单句成分;(5)二重复句。因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将基础知识归纳为以上几种内容,并有重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加以学习,以加深学生记忆,确保学生能熟练记忆并灵活运用,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二、引导性策略

受传统教学形式的长期影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仍然沿用以往的圈点知识点,硬性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实现牢固记忆的目的。这种强化背诵的方式过于死板,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而且还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引导学生,让其对语文基础知识点做到充分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更易于背诵。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木兰诗》一文时,当学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叙述意思,学生也可通过小组协作的形式学习课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这段话的详细意思,而且还对句子的特点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这样再背诵就比较容易了。引导性教学法,不仅扎实践行了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理念,并且让学生学会了自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促使学生以学习主人的身份积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更主动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三、趣味性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年龄特点分析,初中生普遍好奇心强,对有悬念的事物都十分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以趣味性为切入点,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与趣味性,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提前搜集各个旅游胜地冬天的美景,如哈尔滨的冰雕、冰灯、树挂、滑雪等图片,以幻灯片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让他们说出图片中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出来,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讲述自己看冰雕或者滑雪的经历。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这是哪里冬天的景色,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哈尔滨”。教师可顺势导入新课:哈尔滨的冬天是这样的美丽有趣,那么济南的冬天又是怎样呢?它和哈尔滨的冬天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学生对济南冬天的兴趣也被点燃,于是十分积极地投入对这篇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兴趣教学法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激趣法外,还有比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都可拿来用在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中,以提高教学实效。比如,在讲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生字词时,教师可以将学生三五随机分组,让学生在组内挑写、默写生字词,然后选派代表参与班级生字词的比赛,最终的获胜者可以免值日一次。以实际事物作为奖励,很快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开始背写生字词,学习效率自然很高。因此,成语接龙、比赛等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形式,都可以用在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中。

总之,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是学生提升语文能力与素养的基础。教师应充分重视基础知识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应遵循实用性、引导性、趣味性等原则,积极设计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借助科学引导,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芸.浅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07).

2.方益义.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10).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表达能力;教学策略

新时期背景下,语言的表达能力已经成为人才不可缺少的社会技能,实际上表达能力不仅只是说话那么简单,它蕴含着许多表达技巧。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行为的体现,而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然而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不够重视对初中生表达能力的训练。由此本文对于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针对于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人的外在素质表现为自身的表达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主要沟通方式即为语言表达,所有的交流方式均是以表达进行传递的,在现代信息发展的过程中,人才之间的竞争较为激烈,因此表达能力是个人展现自我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中的必须品。主要是一种在谈话交流过程中传达自身情感,想法,意志的能力、表达能力直接体现个人的外在素质。人后天的表达能力可以依靠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人的系统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表达能力能够体现出个人的综合系统能力。人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底蕴以及语言轻松的优势,才能够不失自然的表达自身的情感,能够在人际交流中灵活运用自身的语言。由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需要井井有条的对学生能够进行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科学合理且较强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使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

二、针对于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现状分析

(一)语文教师不够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自身的思想观念意识里已经树立了考试成绩即代表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文教师更注重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教学,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达到高成绩的教学任务,基于此没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面对着较大的升学压力,使学校为学生进行课程安排时没有安排足够的语文教学时间,而且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尽管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却与新课改的教学要求相悖,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够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学校需要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生对于语言表达能力的认识不够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上对于人才的需要较多,但是高校培养出适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数量较少,这一现象的产生于中国落后的教育体制有关,同时也与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关。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技能是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这是中国大部分学生还未意识到的一点,学生不够重视语文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学生的头脑意识中没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导致其自身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低下,依据语文教师的教学安排进行学习,难以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加之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教师与家长的对于分数重视的影响,产生表达能力不重要的想法。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于学生的口语训练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工作,可以从语文的口语训练着手。首先,积极利用好口语的基本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在初中的语文课堂中增设一门口语训练的课程,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的运用好该课程,做好提前的准备,设计好课程细节,使学生能够利用课堂上的口语训练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其次,增设阅读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做好阅读教学,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自身的语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朗读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最佳的朗读方法是定期举办朗读竞赛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

(二)积极展开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若想真正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不仅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还需需要做好学生的实际训练。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展开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培养学生面对突况的随机应变能力以及自身的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较为复杂,由此组织与社会有关的课外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发言,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表达自己的心理想法,有助于学生在未来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与人际环境。

(三)积极改进语文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多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中学生实际情况与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更新改善对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的表达自己对于学习的想法与问题,这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力的提高。

结束语

表达力不仅是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部门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并且它能够顺应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由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工作重视起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其能够在立足于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以及人际关系中。

参考文献:

[1]高虹.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J].教育探索,2010(7):63-64.

[2]康晓棠.语文教育: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路径选择[J].语文建设,2016(12Z):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