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时间:2023-10-08 15:43:55

导语:在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银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第1篇

1.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内部审计活动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可以防止偏差,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确保落实责任制,从而帮助组织达到预期目的。质量控制贯穿整个审计活动的始终,将质量标准分解到每个具体环节,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进行自我控制,并由审计执行主管进行监督。它包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主要是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事中控制主要是审计程序的选择与应用、工作底稿的记录与复核、报告的编制与审批;事后控制主要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包括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反馈意见。内部审计活动范围涉及组织内不同的层次和领域,通过加强质量控制,及时、有效地发现和揭示风险管理漏洞和内部控制弱点,建设性地提出审计建议并跟踪落实,能够把组织的战略层、控制层和执行层上下左右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既支持战略层针对目前需要改进的项目做出科学决策,又合理保证执行层按预定方案进行操作、不偏离目标,最终改善组织的经营状况。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能够保证满足顾客需求、维护自身信誉。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在做出战略规划后,迫切地希望得到处于不同部位、不同角度的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是如何具体执行的,执行效果和效率如何,存在什么风险,风险的严重程度,以便于进行分析判断,在加强指导、修订政策和接受风险之间做出选择,但是这些消息的来源必须客观、真实、可靠。而职能部门和基层管理者希望将操作流程中客观存在、自身难以解决、不敢或不愿反馈给上层领导的问题和建议通过一个可信的信息通道进行反应。建立在严格质量控制之上的内部审计活动可以通过对有关流程的内部控制进行扩大测试来发现和验证问题性质,在两者之间充当媒介,满足双方的诸多需求。同时,内部审计师通过出色的工作,能够得到服务对象的信任,进一步融洽审计与被审计、审计与高层之间的工作关系,进而维护自身信誉,逐步树立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权威性。

3.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和专业技能。内部审计师工作效率表现为完成既定目标所耗费资源的多少。在每一个审计项目中,内部审计师都应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始终如一、全神贯注、精益求精地投入到工作之中,通过自我控制和审计主管监督,保证实施既定的审计步骤和审计程序,保证工作底稿充分支持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内部审计师所必要的专业技能包括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程序和技术,理解管理原则,深入领会会计学、经济学、商法、税收、金融、量化方法和信息技术等。加强质量控制,可以促进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寻找差距,明确学习目标和改进方向,通过接受持续教育、进行培训、参加资格认证考试等形式来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准,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

总之,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当既定的控制目标得以实现后,应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订,使之不断完善,从而使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1.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定位的特殊性和工作性质的重要性有必要加强自身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在组织中处于超脱地位。独立性要求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经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在内部审计章程中做出规定,审计执行主管由董事会任命,并对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相关治理机构报告业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定位是定期评价并协助其他部门进行风险管理,但不负风险管理的责任。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工作中不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不能把对其他事物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独立性和客观性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独立性和客观性的有力保证,也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只有持续地加强管理、改进程序、提高质量才能在组织中树立权威性,达到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认可和满意,从而融洽各方面的关系,更好地开展工作。

2.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受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或国际参考标准的约束,内部审计机构应促进职业领域内的道德文化发展,内部审计师应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履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道德倡导者。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在要求。全面质量管理是根据组织向顾客提供最优产品或服务的原则制定的长期战略性措施,是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实施的全部管理活动。它的主要原则是追求顾客的完全满意、不断地改进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全员全过程地参与。

4.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银行内部审计监督的根本目的是促进银行业务经营、内控管理、综合绩效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的优劣、高低,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和效果的有效发挥。

5.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为了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因此,衡量和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各个方面的工作,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内部审计质量及效果,而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作为内部审计服务的最基本、最有力的保证,自然也就成为评价和衡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标准之一。

6.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是树立内部审计人员形象的内在要求。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良好的内部审计形象是开展工作、履行职责的有力保障。内部审计人员只有通过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才能获得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及员工的认可,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是最基本的支点。高质量的内部审计工作底稿是高质量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第2篇

一、公司治理的趋同化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差异

公司治理在全球的表现形态存在很大差异。概括地说,有两种较为突出的典型治理结构:股权分散型和股权集中型。在股权分散型公司治理体系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式治理结构),公司控制权基本落入职业经理手中,外部股东往往通过代表其利益的董事会对经理实施监督和控制;另外,还通过活跃的接管市场和严格的证券管制制约管理层的行为。而在股权集中型公司治理体系中(典型的是德日式治理结构),投资者集团往往能产生一个或若干个大投资者(股东或债权人),他们能对公司经理实施有效控制,而中小投资者的声音通常很弱;而且,往往也缺乏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控制内部大投资者的行为,因为没有活跃的接管市场(实际上,在大股东持有足够多的股份时,接管市场也难以发挥作用)和严厉的证券管制。

上述两种公司治理结构,不仅在形态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在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根本的分歧。美国式的公司治理目标,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角度而言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目标也体现在董事会的构成和职能上:董事会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执行公司决策控制职能;这些职能包括对高层经理的聘用、解雇、监督和报酬设置。股东价值的公司治理链条可以概括为:股东选择董事会,董事会选择经理。股东价值目标的公司治理观决定了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受托责任关系,尽管这一目标并不总是能够实现。德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股东与职工的合作精神,这决定了其目标不仅仅是股东价值原则。德国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监事会;公司法规定:监事会必须有一半或者1/3的成员是公司职工。对于存在银行关系的日本公司,由于作为债权人身份的主银行对公司事务的非正式参与,其治理目标更多地倾向于债权人利益最大化。当然,非股东价值取向的公司目标并不意味着德日公司完全不追求股东价值的增加。

(二)公司治理的趋同化趋势

过去十年来,公司治理的改革引起了西欧、东欧、拉美乃至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兴趣。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关于公司治理改革的讨论更为深入。越来越多的观点倾向于构建一个“全球性的金融工程”。

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性竞争,不同的公司治理形态开始相互学习。大量的德国企业,陆续改变公司的财务揭示政策,以期获得美国资本市场的准人许可证。日本企业也在积极采用更为透明的会计实务,并效仿美国企业的管理报酬结构(如经理股票期权计划)。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西欧公司治理改革运动则主要表现为:鼓励广泛持股,允许敌意接管和银行股份的减持。公司结构的趋同化趋势似乎更多地朝向美国式治理模式演化。

同时,美国公司也在向西欧大陆和日本学习,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就是: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机构投资者不断上升的影响。尽管早在1942年,SEC就颁布了14A-8规则——《股东建议规则》,但美国企业的公司章程一直在极力压制外部股东参与公司控制的权力和活动: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情况才有所改观。随着接管市场在80年代末的消亡,公司治理制度开始从市场导向的模式转变为政治导向的模式,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开始崛起。1992年,SEC通过新的规则:允许股东相互之间的直接沟通。随着沟通限制的放松,投资者不再依赖昂贵的人建议与其他股东进行交流,致使创立股东联盟以争取支持的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备受限制的美国商业银行,也开始成为积极的投资者。

二、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一)公司治理改革的背景:金融逆转

随着贸易一体化的深入和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巨大投资机会刺激了对国际资本的全球需求。而且,银行模式所固有的且日益恶化的制度缺陷(如,日本银行的大量坏账和公共证券市场的严重萎缩)也迫使西欧大陆和日本开始考虑对金融制度的改革。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西欧大陆和日本陆续开始了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轴的金融大逆转。到1999年,西欧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已渐近趋同,例如,法国的股票市值占GDP的比重已接近美国。始于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动摇了以机构为中心的金融模式和公司治理基础;资本市场发展所要求的对投资者利益的尊重,成为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改革的催化剂。

(二)公司治理改革的动因:资本市场竞争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以金融市场自由化为主链的金融逆转,不仅引入了资本市场的全球竞争,也引入了公司治理的全球竞争。贸易一体化和资本全球化加深了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竞争程度。按照Kole-Lehn(1997)的达尔文主义观点,巨大的竞争压力驱动追求生存的企业选择最有效率的治理制度。Bebchuk-Roe(1999)指出:90年代末的跨国投资驱使公司治理迈向美国式的趋同道路;因为最活跃的并且积极推动公司治理改革的国际投资者大多是美国人。Licht(1998)也谈到:鉴于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和发达程度,国际金融家们更青睐美国式的证券管制(包括美国式的会计准则)。为了在资本市场获得竞争优势,采取美国式的证券管制策略成为全球证券市场的普遍趋势。

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一方面削弱了银行模式中关系投资者(如德国和日本的主银行)的传统垄断力量;另一方面促进了公司治理、证券管制和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改革。原子式的市场结构有利于大规模融资,并避免外部投资者对企业家的干预。分散化的股权结构免除了外部大投资者对内部经理人力资本的剥削,从而激励经理进行企业专有性的人力资本投资;但却造成了投资者的权力弱势。匿名式的投资者结构难以培养经理对投资者集团的责任感和忠实感:而且,分散化的投资者无法形成与经理相抗衡的力量。因此,流动性和原子化的金融市场要求注重投资者保护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公司治理改革的目标

Shleifer-Vishny(1997)在其历史性的回顾文献中,将公司治理表述为:最小化冲突的控制机制。他们认为,投资者权利的保护机制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以确保投资者得到其应得的投资回报。为了保证投资者对应于企业资产的权利,投资者应该拥有获取关于企业资产变动的财务信息的权利;同时,也应该从法律上(或管制上)确认企业控制者对企业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投资者保护机制,首先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鼓励和迫使企业选择公允透明的会计政策。

普遍存在的贫乏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已经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Johnsonetal(2000)指出:亚洲公司的治理状况加大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在出现金融困难和动荡时,对未来前景的悲观会激励公司内部人加速对外部投资者的掠夺。因此,当宏观经济出现恶化的先兆时,缺乏投资者保护意识的公司治理制度会动摇公共投资者对未来的信心,并加剧股市和汇市的波动。Hellwig(1999)认为:几乎不受限制的银行会与经理合谋侵占其他投资者的利益。而银行的被保护地位(缘于其绝对控股地位),使得其不利于其他投资者的不良行为难以被扼制。Weimstein-Yafeh(1998)发现:关系银行会利用其垄断地位,榨取产业企业的经济租金;另外,作风保守的银行时常会反对客户企业从事高风险但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银行的这些行为通常会导致企业利润率和成长性的降低。在公司披露政策方面,由于信息搜集上的比较优势,私人信息较多的大股东比私人信息较少的小股东更倾向于不充分的公司披露。

更具透明性的会计实务会增加公司内部人榨取私人利益的成本,从而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功能。而一个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可以激励公共投资者的私人投资。20世纪90年代,成立于德国的新板市场,作为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的分部,专门用于新上市公司的交易。德意志交易所强制在该板上市的公司,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揭示会计信息。由于较充分的公司披露以及对企业家较严格的检查,新板市场大大加快了德国企业公共上市的步伐。Coffee(2000)考察了90年代波兰和捷克的私有化、公司治理和证券改革,其中一些经验教训很值得借鉴和吸取。波兰和捷克几乎同时进行证券改革。波兰政府引进了美国式的严格的证券法,强调上市企业的重大披露,其改革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反,捷克政府在私有化进程中,既没有引进严格的证券法,也没有创造强有力的市场管制者。结果,剥削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财富转移行为泛滥于捷克股市;随着数百家公司的下市,捷克股市陷于停滞状态。

对外部投资者利益和权利的保护,首先在于解决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决定了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是投资者保护机制的一个关键构件。而从全球的金融自由化趋势来看,它应该是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因此,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的广泛执行是维护国际投资者权利和利益的一个根本保障。

四、结论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永恒的主题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3日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特别是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金融生存的竞争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要在这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快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那么金融创新是势在必行的。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不足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纷纷进行金融创新,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存在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对金融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许多商业银行缺乏对金融创新重要性的足够认识,甚至整个金融界从真正意义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对国际上运用多年并已非常成熟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难以接受,只对增加某些服务功能所出现的“创新”感兴趣,多数银行仅仅只是将金融创新业务作为对传统业务的一种补充,还没有真正认识到金融创新对于转变经营模式、增加银行利润的重要意义。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也有偏差,金融创新偏向于抢占市场份额。这些必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进程。

2、金融创新只是数量的扩张而质量却偏低。由于金融创新主体的素质较低,创新的深度不够,内容肤浅,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的手段也较落后,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偏小。在金融创新的软硬件条件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所依托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技术还相当落后,而且我国网络技术水平也还很落后,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金融创新水平的提高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3、金融创新地域之间不平衡。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从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开始的,所以沿海城市创新多,内陆城市创新少,在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较宽松,又享有许多优惠的政策,所以金融市场也较活跃,这就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因如此,我国的金融创新大多是先在特区和沿海城市进行,再向内地逐步推行,所以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在地域之间呈现明显的不平衡,内陆城市的金融创新落后于沿海城市,这必然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整体水平和创新的进程。

4、金融创新大多以赢利为目的,防范风险的创新则较少。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是有风险的业务,所以金融创新既要追求赢利,同时又必须要防范风险。目前,各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大多是追求赢利的创新,而防范风险的创新则少之又少。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具有风险管理特征的金融工具在我国则基本没有,有关金融风险防范的创新活动也几乎不被各家商业银行所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5、金融创新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垄断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数量、从业人员及资产负债规模等许多方面仍然占有垄断地位,行业的垄断显然不利于金融创新,而且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还相当严格,虽然这几年我国的金融管制已有所放松,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管制仍然偏多,所以对创新产品的审批较复杂、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创新,影响金融创新的步伐。此外,我国公众的金融意识不强,城乡居民储蓄意识强,但投资理财意识较弱,所以对金融创新的投资理财产品需求不足,使金融创新缺乏良好、有效的市场环境,最终影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

6、缺乏高素质人才。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是金融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者大多喜好传统业务和传统市场,对于金融创新尚缺乏长远意识,也常常无法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目前商业银行的一般员工普遍存在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较单一,对金融创新的动机不明确。此外,开发人员的专业也较局限,大多为计算机专业人员,基本上对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不熟悉,更缺乏金融创新等一些产品开发的复合型知识。这些局限性必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7、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金融创新市场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金融创新必要的法律保障,但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产品在市场上仍然是无序的竞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硬性规定,所以金融创新大多是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开发,在产品的价格、操作等方面仍然是各行其是,而且由于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导致各家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业务创新基本上是少收费甚至不收费,没有充分利用金融创新以增加利润。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几点建议

鉴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以上不足,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新经营理念。经营理念的创新是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根本。经营理念的创新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金融创新,不断强化金融创新意识,把金融创新作为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推动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强化营销意识,建立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统一的营销管理信息系统;三是增强风险意识,强化金融创新风险的提前预警工作。同时,要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把风险的监控和评估贯穿金融创新的全过程。

2、要立足市场及客户。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加利润的途径之一。所以,商业银行的每一项金融产品的创新都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研发和营销,同时,还必须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结合起来。那么,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创新时,一方面要考虑实际情况,考虑自身的收益、利润收入;另一方面又要考虑要符合与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才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提高金融创新的科技含量。在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将向纵深发展,所以必须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在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方面,要从提高科技含量入手,使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上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在与外资银行的产品竞争中获胜。所以,各商业银行要把提高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

4、不断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家商业银行要正确认识金融产品创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在金融产品创新中,应认真仔细地研究和探讨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同时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研发金融产品,满足市场和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各家商业银行应尽量避免创新产品的同质化,根据实际情况研发各具特色、又难以被仿造的金融产品,形成自己的独立品牌。

5、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是金融创新的核心和关键。所以,首先要对原有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在内部机构设置方面,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客户主导型模式,并且尽量压缩管理层,对一线部门进行必要的充实;其次要建立相互制衡的科学管理制度,即决策、执行、监督考评制衡互动;同时,应建立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制度。

6、对业务间的创新比重进行必要的平衡。要加大存款业务创新力度,对存款产品和业务手段进行创新,进一步发展个人银行、企业银行以及网上银行,为客户提供便捷、全面、高质量的全方位服务。具体思路是:在汇兑和结算业务方面,要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业务的服务种类必须迅速增加,同时其业务范围要不断扩展;应用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租赁业务;此外,要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各式各样的咨询业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有效、便捷的咨询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伊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金融研究,2005.3.

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第三道防线,其目的是为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为使内部审计能充分发挥作用,必须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涵义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规定:内部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是指为合理保证审计项目的实施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的控制程序与方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具体包括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项目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对审计立项、审计准备、审计测试、审计报告、审计追踪、项目评价等完整审计程序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活动进行控制的自律行为,它贯穿于审计项目的各个环节。

二、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推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而审计项目质量则是内部审计质量的灵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必然给内部审计自身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首先是有利于提高审计部门的地位,“有为才能有位”,高质量的审计项目容易得到领导的重视,被审计单位的尊重,树立内审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其次是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业务发展对内部审计的需要。可以说,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在不断提高其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的,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是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2.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需要加强项目质量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控制现状重点表现为“三重三轻”:即“重审计实施、轻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审计实施与审计方案“两张皮”,造成审计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影响项目质量;“重审计问题、轻审计规范”,审计取证不齐全,工作底稿不规范,审计定性不准确;“重审计报告、轻整改落实”,使审计的效能大打折扣。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以便对以上控制缺陷“纠偏”和其他控制环节“防患于未然”。

3.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手段

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势必存在内部审计风险。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现阶段,决定内部审计风险大小的直接因素就是内部审计项目质量的高低,二者之间存在此长彼消的关系,内部审计项目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反之,则审计风险越大。所以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核心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项目质量。只有加强对审计项目各环节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管理,才能有效地保证审计工作质量,规范审计工作行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审计风险。

4.加强项目质量控制是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不断强化项目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规律,将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措施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立项、准备、实施、报告、后续等各环节。以下则是审计项目各环节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1.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

高度重视立项阶段的质量控制。首先,内部审计立项应以本组织风险评估为基础,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为组织提供增值服务为目的,时刻跟上组织前进的步伐,配合组织发展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审计,尤其关键的是内部审计项目的立项要能体现组织不断发展变化的审计需求。其次,为保证项目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就需要适当控制和缩小审计范围。根据以往审计经验,在没有特定需要情况下,适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战术,一次审计只针对某一个管理环节或一个业务事项进行深入细致的审计,尽量减少盲目的泛泛的全面审计。有利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把握及控制审计的风险。因此,项目立项把握的好,在总体不断拓展审计范围和影响的同时细化审计项目分类,在每个审计项目上力求做深做透,就会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在前期打下良好的基础。

2.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准备阶段是整个项目的基础,在项目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前准备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在配备相应的项目成员时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是审计人员应符合客观性的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修订的《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展示其最大限度地职业客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公正客观、不偏不倚。二是,审计人员应符合专业胜任的要求。《职业道德规范》中同时要求,内部审计师在开展业务时,应具备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审慎性。作为内部审计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才能基本保证项目质量。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项目质量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内控状况及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计组应执行分析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只有把审前调查作为审计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抓好,才能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审计实施方案,确保高质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项目质量控制的“龙头”。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项目的方向,是指导审计人员现场作业的“路线图”,对实施项目起着全面控制的作用;第二,它是执行审计和质量检查的标准。依照实施方案,管理者可以判断审计人员审了什么、怎么审的、结果怎样,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审计人员的随意性;第三,它是审计报告的基础,好的实施方案已基本摸清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使现场实施有的放矢,审计报告也就水到渠成了。

3.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项目质量保证的核心。因此,必须强化实施过程的控制,以保证项目质量,降低项目总体风险。现场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规范业务操作,重点把握好两方面的质量控制。其一,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审计证据为内部审计人员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提供了依据,是项目质量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包括三点:一是要明确审计取证的范围。审计证据要足以支持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中揭示的问题。二是要规范审计取证的方法。为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应根据取证的要求不同,对取证方法有所侧重,以规范审计取证行为。三是要恰当处理和评价审计证据。内审人员应要求证据的提供者进行签名或盖章,确认其来源真实,证据有效。无法获取签名盖章的证据,应当了解原因,并在底稿中注明原因和日期;评价审计证据时,应当考虑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及证据来源的可靠程度。其二,审计底稿的质量控制。审计底稿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和道德风险的一个关键环节。编制工作底稿时,应遵循工作底稿的质量要求,做到内容完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客观反映项目计划与审计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情况,并包括与形成审计结论和建议有关的所有重要事项。保证认定事实客观存在、问题性质判断准确、审计建议合理专业。

4.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活动的“产品”,是实施审计后,对审计项目做出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是审计风险的最终载体,要想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重视审计报告的撰写是非常必要的。审计报告应当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复核审定和最终审定控制。审核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审计底稿为基础,问题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对审计底稿不能充分支持审计报告、但必须在报告中揭示的情况,责成审计组继续深入检查,将工作底稿补充完整。二是审计报告是否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引用法规条文是否有效、准确。三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原则,问题定性是否正确,评价是否到位。四是审计报告是否以帮、促为出发点,审计建议是否可行,对被审计单位目前或未来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具有指导意义。五是审计报告结构是否合理,报告的层次是否按问题的重要性排列,用词是否恰当,审计报告作为专业文书,应切忌用华丽辞藻或修饰的方法等。

5.审计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

做好以下项目后期及后续的质量控制,对于提升以后项目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1)认真开展项目总结。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后,项目组长要认真组织开展项目总结,提出本次项目开展中的不足并指明今后类似项目中应注意的事项。审计总结是内部审计部门的宝贵财富,对今后的审计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有利于不断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

(2)后续审计质量控制。后续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用以确认管理层针对已报告的业务发现和建议所采取的行动是否适当、有效和及时的过程。为保证后续审计的质量得到控制,首先,应将后续审计的责任在内部审计部门的书面章程中得到明确。其次,在后续审计中,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审计发现问题的风险是否得到控制,加强审计人员对风险接受程度的准确判断,以规避审计风险,保证项目质量。

6.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其他配套措施

(1)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审计项目督导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审项目质量的高低。针对目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由于受人员、机构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审计项目的督导缺乏实质内容,仅仅是对审计方案和审计报告做象征性复核,在深度和广度上还不能达到项目质量控制得要求。因此,应建立审计项目督导的平行作业机制。明确审计项目的督导工作应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保证对项目各环节督导的质量控制。

(2)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绩效考评的目的本身是奖勤罚懒,但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实际运行的情况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基本采用矩阵式组织方式,一个审计项目中的审计人员受本科室和项目组的双重领导,而这双重领导出于各自利益出发,可能会将不具备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选入项目组,这势必影响审计项目的质量,加大审计风险。因此,内审部门应不断完善审计绩效考评机制,引导审计项目资源合理配置,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只有不断提高项目质量的控制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质量的整体提升,从而有效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2005年5月.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编译,《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2005年8月.

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策略

一、引言

招商银行和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仍将继续保持增长势态,高净值人群将达到59万人左右,高净值人群持有的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约18万亿元。但目前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资产配置和服务需求已经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银行不断强势入驻,品牌效应不断加强,而我国私人银行由于现行的品种、投资方式单一,将逐步丧失本土优势。面对强敌,我国商业银行应认准形势,剖析自身,摸索出一条适合本土私人银行发展道理。

二、对策

(一)转变观念,从“收益驱动”到“收益、成长双驱动”

以往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主要靠收益驱动,追求收益最大化。但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发现外资银行除了注重收益驱动,还注重成长驱动。成长驱动指私人银行不仅关注银行理财和投资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实际收益,而且通过提供间接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成长”。从“收益驱动”转变为“收益、成长双驱动”,那么私人银行在确保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的基础上,既可以为客户提供诸如宏观、行业等方面的数据以及专家分析报告,为客户的经营和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又可以通过信贷支持,帮助客户融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

(二)完善私人银行业务的组织架构

私人银行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很高,业务独立性较强。因此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迫在眉睫。私人银行部门作为零售银行总部的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全面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绩效。分行成立相应的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中心与分行其他业务相互独立,直接向总行私人银行事业部汇报工作。总行应在营销和业务上赋予分行充分的自主决策权力,以便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效率。

各分行私人银行中心配备由客户经理、投资管理团队、专家支持团队、研究团队等组成的专家队伍,采取多对一的服务方式,即由一名客户经理和若干专家为一个客户服务。各团队专家隶属于各专家团队,当有客户需要提供服务时,客户经理可以从专家各团队中寻找若干专家,形成项目小组为客户提供全程私人服务。若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客户经理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相应调整项目组成员。各团队成员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段为不同的客户经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开展差异化营销

不同的客户有不同的金融需求,所以私人银行有必要对客户进行进一步细分。

(1)民营经济经营者,包括个体户和私营企业家。他们是中国高净值人士的主力军,他们大部分是第一代财富创造者,未来三年增长潜力最大。但是这一客户群的需求差异较大。

(2)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事务繁忙,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机敏的金融头脑;但私人时间较少,对银行及其产品较为严谨,不大喜欢冒险。

(3)专业投资者。学历高、收入高,通常有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坚持不懈地跟踪市场动向,并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依赖私人银行的意见,但会重视其提供的市场信息。

私人银行细分客户类型后,应制定有针对性地营销方案。

民营经济经营者在产品组合上应以稳健增长型产品为主,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自主型,由自己管理资产,所以私人银行应定期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盈利状况,为客户投资提供咨询服务。

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精力有限,他们依靠私人银行跟进市场,并需要银行提供优质的投资建议或财务规划。一些则采用全权委托的方式,请私人银行代管他们的资产。

专业投资者由于自身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投资经验,他们并不需要复杂的投资产品,但需要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投资决策风格上,他们大多为参与型,依靠良好的投资建议,需要客户经理主动识别好的投资机会。

私人银行不仅需要强调“量身定制”和激发客户参与积极性,而且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私人银行顾问与专家团队,构建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开展差异化营销,才能为客户财富的保值、增值提供一流的金融服务。

第6篇

关键词:长沙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措施;建议 

 

        信用风险分析是对可能引起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目的在于说明借款人违约可能性,从而为贷款决策提供依据。金融风险管理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长沙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现状分析

        长沙银行成立于1997年5月,是湖南省首家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12年来,长沙银行取得了喜人的发展成绩。紧紧围绕“政务银行、中小企业银行、市民银行”的特色定位,以及“四个三”的客户发展计划,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能力。由于信用评价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方面的因素,同时我国信用评价研究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全国性的客户信用评价制度与体系。长沙银行对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级的主要做法是:根据评估的需要设置若干组评估指标,对每一指标规定一个参照值。如果这一指标、达到参考值的要求就给满分,否则扣减该指标的得分。最后将各指标的得分汇总,并按总分的高低给贷款企业划定信用等级,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该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1)评级指标、体系的构成是通过内部信贷专家确定的,缺乏定量化,具有不确定因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指标、权重的设置主要依靠专家对其重要性的相对认志来设定,缺乏科学性及客观性。(3)缺少对贷款企业各方面能力的量化分析,在对偿债能力等重要指标上只采用直接观察法,凭经验据报表估计其能力,有很大的主观性。(4)缺少对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和现金流量的量化预测。

        二、加强长沙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建设

        (一)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长沙银行要建立内部评级体系,既要学习借鉴国外模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设计结构,又要紧密结合本国银行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管理现状,研究设计自己的模型框架和参数体系。要充分考虑诸如利率市场化进程、企业财务欺诈现象、数据积累量不足、金融产品发展不充分、区域风险差别显着、道德风险异常严重等国内特有因素。只有深刻理解中国的金融风险,才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评级模型,这需要信用风险系统设计师不仅掌握先进理论方法,还能够对长沙银行的现实问题提出技术对策。

        (二)加强培训,提高银行评级人员的素质

        长沙银行应加强与国际专业评级机构如穆迪公司、标准普尔公司合作,加快培养、建立评级专业人才队伍,负责内部评级实施和维护工作。同时聘请国外银行和评级公司的专家,对这些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或派往国外培训,使之成为风险量化专家和未来的金融工程专家,为国内商业银行新型评级系统的建立健全出谋划策。

        在评级过程不可避免的会存在部分道德层面上的问题从而引发操作风险。对此,要从思想意志上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要将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优先充实到信贷岗位。

        (三)加强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基础数据库

        没有高质量的数据积累,信用评级的模型及各项指标则无用武之地。长沙商业银行要完善数据积累,必须在确保客户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前提下,加快信用评级所需数据的收集,同时完善不良客户信息的收集。另外,长沙银行应根据客户的资产负债状况、市场环境等情况及时更新客户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风险分析。在充分获取数据的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强信息技术系统的建设,并且要保证信息技术系统的可信度和稳健性。同时,必须按照行业进行适当分工,通过对不同行业的长期、深入研究,了解和把握不同行业的基本特点、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因素,可以为受管理对象在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行业之间的风险比较创造必要条件,从而为信用级别的决定提供参照。

第7篇

目前,金融服务已成为基层人民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结合我行近年来金融服务工作实践,就如何不断提高基层央行金融服务水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1、监管职能分离后,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过去,基层人民银行肩负的管理职能较重,随着监管职能的分离,人民银行不再负责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和日常监管工作,有些同志的工作方式可能还停留在过去扮演的管理者的角色上,思想观念转变还有一个过程,服务意识不是很强,与目前的金融服务目标定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力,县域中小企业融资难。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信贷资金主要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高度集中的信贷授权制度迫使基层“不能贷”。再加上宽松畅通的资金上有机制诱使金融机构“不愿贷”,不对称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促使信贷人员“不想贷”。信用社在整个县域金融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毕竟有限,而且其支付的对象又主要是“三农”。县域中小企业处于金融支持的“真空地带”。

3、信用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目前,信用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良贷款比例虽大幅下降,但部分金融机构积重难返,资产质量较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善。而且,当前社会信用意识普遍淡薄、征信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逃废金融债务现象还时有发生,信用环境建设的任务还非常艰巨。

二、基层央行金融服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是尽快实现以金融监督管理为主,向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为主的方向转变。基层支行要把更多的精力和人力用在为社会各界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方面,努力在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上有所突破,为提高央行宏观调控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是尽快实现以履行银行监管职责为重点,向以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为重点的方向转变。基层支行要适应新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从防化金融风险转移到全力做好贯彻实施货币政策服务上来。

3、是尽快实现以金融机构及个案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为重点,向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主的方向转变。基层支行要充分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职能优势,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高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积极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

4、是加强窗口指导,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基层央行必须充分发挥信贷“窗口”指导作用,引导商业银行努力适应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调整信贷结构,通过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扶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农信社的发展,促进其加大对“三农”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对大企业、大集团的授信制度,切实防范信贷集中形成的风险。

第8篇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 海口 570203)

摘 要:随着我国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一举一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商业银行的统计管理工作,也不能简单的看作是数据统计工作,它所反映的不再是单一的、简单的数据。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的现状,并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问题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036-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在存进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时代的发展要求使得人们对于商业银行的监管,尤其是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的关注度也日益密切。作为影响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在统计信息方法的管理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只有充分掌握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现状面临的问题,才能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现状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随着其不断发展,现如今的统计管理工作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已经初步制定了统计规章制度,对统计相应流程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第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并将相关责任层层落实;第三,报送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可以得到一定的保障,并对一些重要数据信息加以说明;第四,工作人员的素质有目共睹,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具备一些专门的统计人员,其职业技能可以应对日常统计工作;第五,认识到统计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审查、核实统计数据,确保统计数据的高质量。

二、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统计工作缺乏一定的认识

商业银行的统计报表设计较多内容,比较复杂,既包括信贷类、风险类,又包括财务类等。不仅如此,这些报表需要成交的部门也比较多,这样不就必须要求统计报表能够更新及时准确。但是目前来说相关管理者对统计工作缺乏一点的认识,所配备的统计人员要么兼职,要么不具备相应能力与资格,使得统计工作缺乏必要的准确性。

2.缺乏完善的统计台账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统计报表会涉及到信贷报表等,而与信贷有关的一些信息无法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查询,只能通过手工台账。但目前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支行中对于统计台账缺乏必要的完善,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这样一来,账本信息与实际信息就会不相符,为统计工作与其他相关工作带来了不便。

3.数据源头的完整性与精确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商业银行在进行统计管理工作是,所采集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是来源于信贷管理系统、会计核心系统以及财务系统等相关系统。往往统计人员在录入信息时,会根据主观判断将一些信息予以删除,只录入一些重要性的信息。这样就使得统计信息在源头上就产生了一定的缺失,存在不完整的情况。

4.统计操作人员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统计工作属于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如果统计人员缺乏必要的素质,或者说工作态度不认真的话,就会对统计信息造成一定的影响,使其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很多商业银行中,都存在统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观念,职业技能不强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统计质量。

三、有效改进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的建议

1.进一步健全统计管理制度,落实统计职责

统计工作不容忽视,而健全的统计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因此,在改进统计管理工作时,必须抓住重点,建立健全相关的统计管理制度。不仅如此,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落实相关统计责任,权责明确。这样一来,才能有效的改善统计工作,提高商业银行的统计质量。

2.严格审核统计数据

对于通过统计带来的数据信息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的方法包括人工审核、计算机审核、人工和计算机相结合的审计方法。另外,部门与部门之间也可以指派人员进行审核,从而形成有效的监督。这样通过多种审核方法齐头并进,可以有效的改善审计质量。

3.提升统计分析和咨询服务功能

财务会计部门必须与相关部门配合,对统计数据进行追踪与分析。如果发现变动范围较大的数据,就需要从横向、纵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精确分析。为了了解这些数据变化的原因,财务会计部门必须会同其他部门对数据的连续性、可比性、科学性等进行分析。

4.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人员如果具备高素质,那么统计质量将会得到显著改善。因此商业银行就要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强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统计质量。培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在部门内部进行培训,也可以派遣统计工作人员外出学习等。另外,还需要培养统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使其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内外兼修,才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统计人才队伍。

四、总结

综上所述, 商业银行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一举一动都事关国计民生。尤其是其统计管理工作进展的有效性,更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确保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只有正确规范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从组织领导、审核、部门协调和服务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着手,解决商业银行统计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审计对策

一、健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独立性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独立、垂直的审计管理模式。设立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全行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岗,主要负责对分行各个部门经理及支行行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业务经营的专项审计,并完成上级审计部门要求的审计任务;其次,建立明确的内部审计章程,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地位、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等;再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并根据授权进行管理,同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管理层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审计工作,确保其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确定审计重点,拓宽审计领域

首先,商业银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银监会的管理要求,遵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全面质量管理和考评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审计机构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第三,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全局观念,对经营管理、经营行为、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的同时,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改善本行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方法,引进计算机审计技术

随着金融市场飞速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扩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引入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比如说加强对审计项目管理方法、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金融业务活动,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应技术对各类庞大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识别、获取、加工、应用,实现对有关信息的优良管理,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有助于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更加健全、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高效的、科学的实行其职能。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到计算机辅助审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主要功能还是执行查证业务,所得到的数据在来源与结构方面都比较单一,仅具有一些核心基础业务的数据信息,而严重缺乏其他一些业务系统及综合经营系统、经营分析报告等非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审计系统正在逐步由查账的方法向分析的方法进行转变,通过建立合理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营业务审计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使审计人员不仅能履行在审计工作中纠错防弊的监督职能,并且可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全面的、合理的的分析、评价,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来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的起到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对于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性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一)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再教育和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体验不同岗位工作,了解银行业务的品种,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各业务会计数据处理的关系,各项规章制度,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定期开展全体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知识和业务的学习,增加对内部审计目标认识的统一性和必要性,所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是当代内部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培训

在面对崭新的新型业务和发展的挑战,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对审计环境的风险意识,审时度势地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宏观金融政策和局势,重点关注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项目的审计。因此,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的新型技术水平,加强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研究工具,大量地运用分析性程序,合理的做出审计结论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的建议。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商业银行对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在培训,而且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吉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04:58-59.

[2]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144.

[3]张静.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11,06:123-124.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