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8 15:43:55
导语:在医药行业的审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内涵 重要性 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依照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生产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审计监督,即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框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经济性、经济活动效率性和目标执行效果性进行审查,全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的审查和分析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专门的审计程序,并对审计范围内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效益的优劣进行评价,更深入的挖掘企业潜力,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效率。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一)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济效益审计要以审计监督全覆盖及充分发挥审计评价作用为其工作纲领。企业内部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其在“医治”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经营风险的防范。经济效益审计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活动为出发点,并对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事前控制的高效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履行审计评价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认识和选择企业行为的能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及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修正,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增多,企业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进行审查评价,以选择最优方案,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评价和监督职能,提出公允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审计目标是审计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即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当前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决策、生产、销售等方面,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为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经济效益审计观念
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及综合性的审查与评价,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审计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理论结合实践地创新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方面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评价,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二)有重点的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
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重点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比如企业筹资、投资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将选择重点放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战略选择等方面,并且要在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视角下选择审计项目。
(三)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流程及程序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并符合企业现实情况的审计流程,并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广泛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详细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有效规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风险。
(四)制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为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差错,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按照影响效益的大小分别设定权重,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效益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每个阶段效益及经济活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通过转变观念,有重点的选择审计项目,规范审计流程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为进一步审查分析提供重要的思路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1-05-25
医药行业演绎并购“花样年华”
医药行业是我国并购市场最活跃的行业之一。医药行业间并购重组,包括收购方主营医药,或上市公司主营医药,在历年各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中,今年第二季度并购数量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见表1)。
表1:历年各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数量时间事项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Ⅰ季度Ⅱ季度全部并购披露(家)33 70 84 103 119 168 42 51医药类并购披露(家)1 6 3 6 8 13 5 9医药类/全部并购(%)3.03 8.57 3.57 5.83 6.72 7.74 11.9 17.65医药类并购披露(家/季度)0 2 1 2 2 3 5 9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今年第二季度医药类上市公司并购发展是延续了过去的一种趋势,自1997年以来,医药类企业并购重组情况一直比较活跃,所占比例在全部并购中的3%以上,其原因何在?我们的观点是:行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行业整合的迫切性导致了医药行业间的并购重组有加速的趋势(见下图),而这种趋势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医药类并购与全部并购的比例从5.83%一直增长到17.65%. 3大因素加速医药行业整合1)行业发展的差异性由于行业发展差异化,各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一样。在市场经济中,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不断优化配置的过程当中,由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自1990年以来,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根据统计,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都在11.91%以上(见表2),高于全国同期工业年增长速度,根据专家预测,中国医药行业在未来3~5年内将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在我国各个工业行业中,医药行业从1990年以来一直是投资回报率较高的行业,而且这种高回报率将持续一段时间,自然导致社会资源的群集涌入,而上市公司收购则是整合社会优势资源的最佳手段,因而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活跃。
表2:医药行业历年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单位:亿元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医药工业总产值392 502 634 746 862 1060 1251 1400 1630 1946 2332增长率(%)28.06 26.29 17.67 15.55 22.97 18.02 11.91 16.43 19.39 19.84 2)行业整合的迫切性医药行业虽然在我国虽然发展很快,但我国医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实力依然较弱。把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医药企业市值前5位(见表3),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西药)中总股本排名前5位(见表4)对比,情况如下:表3:美国纽约交易所医药行业总市值前5位的公司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数据截止于2001年12月31日)
公司名称总市值市盈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股东权益总销售收入净利润Pfizer Inc 14753.68 19.34 12.40 3237.95 1512.83 2667.81 644.06 Johnson &Johnson 13554.53 25.34 18.02 3182.95 2004.06 2729.43 468.74 Merk & Co 9436.07 16.19 25.96 3639.29 1327.33 3946.03 602.05 GlaxoSmithKline plc 9080.46 16.93 19.68 2907.57 961.64 2666.24 -14.14 Novartis AG 7170.09 20.10 14.30 4147.40 2624.40 1965.78 292.09平均- - - 3423.03 1686.05 2795.06 398.56
表4:国内医药上市公司(西药)中总股本前5位的公司:单位:亿元人民币公司名称股票代码总股本(万股)流通A股(万股)每股收益(元)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总计股东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华北制药600812 116939 46927 0.12 5.73 73.35 24.40 28.37 1.4哈药集团600664 63693 41554 0.53 10.73 57.66 26.45 53.68 2.84百科药业000627 59479 17111 0.07 5.41 9.89 6.89 3.56 0.37新华制药000756 45731 7615 0.18 6.03 18.37 13.41 10.99 0.81浙江医药600216 45006 13215 0.04 2.73 15.65 6.0 8.67 0.16平均- - - - - 34.98 15.43 21.05 1.12
从表3、表4的对比可知,国内医药前5位的平均规模在总资产、股东权益约是纽约交易所医药行业总市值前5位的1%、而销售收入、净利润方面却约是他们的7.5‰、2.8‰。在规模与赢利能力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快速增大,方能在全球竞争当中有一席之地。
从目前全球医药行业来看,医药企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截至2002年,世界前10大制药公司垄断了全球46%的药品销售,而这一数据在1992年时仅为28%,1992年以后,医药业出现了多起大规模的并购浪潮。例如:2002年7月,辉瑞出价540亿美元,与法马西亚换股合并,获得欧盟委员、美国联邦商务委员会的批准,成为全球最大制药公司。因此,为加速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医药企业利用医药行业在国内发展机会,加快医药行业之间整合的步伐,如东盛科技(600771)在本季度收购潜江制药(600568),吉林金泉宝山药业收购恒和制药(000545)等等,从而出现医药行业并购数量增加的现象。
并购模式创新是趋势在我国医药行业并购重组活跃的同时,使用了多种并购重组手段,如无偿划拨、吸收合并、直接购买股权、承债兼并等等,主要并购手段介绍如下:1.上市公司母公司增资的模式华润收购东阿阿胶案例。案例过程:2003年9月4日,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就香港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事宜提示性公告:公司接到山东省聊城市政府的通知,聊城市政府与香港华润集团就合作发展东阿阿胶集团事宜签订了《关于香港华润集团对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的合作草案》:双方同意以增资扩股的形式就东阿阿胶集团项目进行合作,聊城市政府以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29.62%的国家股和东阿阿胶集团全部净资产,折合约3亿元人民币作为出资,占合资公司49%股权;华润集团以现金的形式,向东阿阿胶集团增资扩股,占合资公司51%股权。并购前后的图示如下:
并购前2.直接购买股权的模式东盛集团收购潜江制药案例: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中药中医药、西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开发(以上不含生产、销售)、中药材种植(仅限分支机构经营)。2003年6月23日,东盛集团以每股6.44元的转让价格,收购湖北省潜江市制药厂持有的潜江制药(上市公司)2150万股,占其总股本的29.51%,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如下图示。
3.吸收合并的模式案例过程:2002年3月1日,北京博奥生物芯片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吸收合并方式对万东医疗(600055)的控股股东北京万东医疗装备公司进行重组。博奥公司对万东公司进行整体吸收合并,承担万东医疗装备公司的全部债权债务和现有在职职工等其它企业要素。此次重组以万东公司经审计评估后的净资产为基准,在抵扣人员安置费用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及抵扣非经营性资产代管费用后经营性资产作为医药集团的出资投入到博奥公司成为博奥公司的股东,博奥公司相应增加注册资本。如下图示:
4.承债兼并的模式案例过程:北京万辉药业集团隶属于北京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司经营范围:制造、加工化学制剂、中药材、中成药、营养补剂、医疗器械、化学原料药品等。2000年6月,北京万辉药业集团与北京制药厂签署了《关于北京万辉药业集团兼并北京制药厂协议》,万辉药业以承债式兼并北药,取消北药法人资格,北药原持有双鹤药业17524万股、占双鹤药业总股本57.33%的股份转由万辉药业继持,兼并后万辉药业成为双鹤药业第一大股东,如下图示:
并购前
并购后
5.收购母公司的股权案例过程:2002年8月21日,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正式签约,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将各自拥有的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20%股权转让给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持有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40%股权,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30%股权。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600849)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数仍为104152878股,持股比例为39.688%,并购前后的图示如下:
并购前
并购后6.多手段并用的模式案例过程:在争夺丽珠股权期间,太太药业动用了二级市场吸筹、协议转让、大宗交易、股权托管和质押等多种收购手段,触及A、B股两个市场,而东盛科技则采用托管方式,具体过程如下:2002年3月30日,太太药业通过协议转让,获得珠海丽士投资有限公司所持的7.31%丽珠集团股权;2002年4月9日,太太药业通过二级市场吸纳A、B股票,所持丽珠集团股份增至12.54%. 2002年4月12日,东盛科技成功托管光大集团所持12.72%的股权,一举超过太太药业所持股份。
2002年4月25日,太太的全资子公司天诚公司通过大宗交易获得光泰集团持有的5.06%,在丽珠集团的股权争夺战中,为保护太太的话语权,儿子立下关键的战功!
2002年5月9日,通过丽士集团间接协议获得广州保科力所持1.98%丽珠股票。此前,保科力将股权托管和质押给丽士集团。
并购前
并购后(注:股权结构以2002年年报为准)
7.资产置换的模式――东盛科技整合医药产业案例过程: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一大股东青海省同仁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其持有的同仁铝业52.46%国家股股权,分别转让给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和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完成后,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同仁铝业28.92%的股权,为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一大股东,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同仁铝业23.54%的股权,为同仁铝业(600771)的第二大股东。
2000年,同仁铝业将其所属的铝冶炼、铝型材加工及销售相关的资产、负债及对黄南铝业有限公司、中色(南海)恒达发展有限公司、青海省庆泰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投资,与同仁铝业的第二大股东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部分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17150.08万元进行置换,差额部分由同仁铝业以现金补足。2000年3月10日,同仁铝业正式将股票简称更名为“东盛科技”。
并购前
8.改制整合的模式――新昌县昌欣投资整合浙江医药(600216)
案例过程:2002年9月20日,新昌县国有工业总公司已改制变更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名称为新昌县昌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正义,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925.61万元,企业性质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为:实业投资、销售日用工业品及化工原辅料等。如下图示:
整合前
9.股权拍卖的模式――洋浦吉晟实业整合隆源双登(00083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医药行业 财务监管 风险控制
一、制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控制点
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有些相似之处,可以借鉴。但具体到不同行业,因为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内部控制建设还是有很多差异的。所以,真正有效的内部控制还是需要抓好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关键控制点。
1、权责控制
权责明确、职位分离是很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核心内容。从会计控制职能的角度讲,不相容岗位的相互分离可以监督、控制很多舞弊行为,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都是有效的防范措施。制药行业的内部控制除了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制度建设的董事会担负起内部控制系统的领导核心责任之外,财务收支、资金额度、成本控制、人员安置、新产品研发等经济业务都需要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设置,并制定详细的审批权限及授权制度和资金额度适当引导与监督,定期考核工作绩效。配合定期轮岗制度,对原材料采购、资产处置、领料管理等关键财务岗位加强监管,适时调整人员工作安排,避免经营管理惯性和惰性,及时发现潜藏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
2、成本费用控制
制药企业从产品的市场调研到产品开发、后期的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需要频繁地与材料、半成品、成品等成本核算项目相关联。尤其对成长型制药企业来说,成本控制工作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甚至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内部必须设置专门的岗位负责成本费用的核算与控制,主要采用实际成本法,及时客观反映产品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的实际成本,给企业的下一步经营与发展提供可靠地财务数据,避免盲目开发与产品的市场投资。生产后期的成本控制也必须给以跟踪管理,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商品进行盘点,无论是在途商品还是库存商品都必须有准确的数据记录,数据更新及时,将实盘数与账面数比较,分析出现差异的原因,由相关负责部门予以调整。数额较大或性质较严重的须严厉追究管理人责任。
3、资金控制
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之水,制造业的项目资金一般都是大额需求,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制药企业对资金应实行全程监控与严格管理,包括资金筹集、平衡调度、分配使用、绩效考核等环节,杜绝有权限部门私自留存企业运转资金,防止资金进入体外循环。另外,因为制药企业产品类型多,资金需求范围广、流量大,各部门之间极易形成分散、无效的资金沉淀,应该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由财务会计部门将资金归集到统一账户,实行统一核算,建立统一的结算中心,各生产线上的资产、负债和损益都归财务部门统一核算,协调安排企业的总体资金,提高资金的总体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
4、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制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产品前期的市场调研和产品研发,及后期的市场营销。企业应组建专业团队,同时具备医药学专业知识和经济财务理论,开展合理、有效的市场调研,编写可行的产品开发方案,尽可能防止和避免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在产品投入市场后,也需配备人员跟踪市场营销情况,关注销售质量、客户反馈、行业内产品竞争者和替代品的威胁,制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措施,把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消灭在萌芽之中,发挥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的关键,为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5、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在企业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具有特殊性,如果能进行合理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选聘,内部审计可以更好地、更有效地发现企业内部管理和经营上的风险问题。制药企业首先应该在以上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方面跟进内部审计,并将其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按产品类别分类审计,并根据不同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周期制定不同的审计程序和检查方法,并将重点审核结果及时汇报给负责人,对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调整经营方案和管理策略等,从而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制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把握不够准确
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对制药行业的经营利润认识不到位,虽然制药企业亦属于企业性质,但是因为产品的特殊性,与一般性质的企业相比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有很多企业运营方面的特殊限制性要求。很多企业领导者对内控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有所偏差,有时候会因为过多地追求经济利润而忽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认为其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不是很明显,将内部控制界定为财务部门及会计人员的事情,其他部门没有明确的责任,导致整个企业没有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未达到企业制度建设要求的层次,政策执行力度差。另一方面,很多制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盲目地模仿先进企业,照搬照抄,没有根据自身业务特点进行调整和完善,成本费用、产品研发等关键业务项目没有得到有力的控制与监督,对实际效益的不利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2、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无法胜任内部控制工作
因为对内部控制认识的不到位,在资源投入上也存在欠缺之处。制药企业的产品类型多,内部控制设定的项目和程序也比较繁琐,虽然财务人员比较适合负责内部控制建设,但是很多会计人员对专业的财务知识掌握比较熟练,能够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科学地记录,提供企业决策所需要的财务信息。但是对偏向于管理职能的内部控制建设却心有余而力不足,往往不能从现有的内部控制考核数据报告中得出企业应重点关注的管理问题,内部控制建设被评为形象工程,得不到认可,更失去了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整个企业的制度建设推进难度比较大。
3、内部控制检查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报告需要企业高效信息系统的支撑。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规划不合理,信息收集不全面,且不能达到全企业共享的水平,有些部门急需的数据信息找不到,无法对市场形势、产品竞争状态做出及时的判断,影响到最有效决策的制定。此外,企业内部控制检查报告披露的信息也不够全面,局限于总结现有的管理程序中出现的和隐藏的等违规行为,对潜在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没有体现,内部控制报告的真正价值大打折扣。
三、制药企业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思考
制药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时,必须以明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要风险范围为前提,然后重点加强关键控制点的建设,并辅之以其他相关的配套措施来做保障。
1、结合关键控制点设计制药企业内部控制流程
首先,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应该是将控制目标、控制要素与企业的业务循环过程融合为一体,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程序保证业务活动目标和内部会计控制目标的同步实现。所以制药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规模来确定业务监管活动的划分标准,可以以制造过程为标准,亦可以产品类型为标准设置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并明确各个流程的具体任务,使每个职责岗位各司其职,每个活动都在全程监控之下,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其次,对业务中主要的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和存货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货币资金循环等,同时设计常规和非常规业务处理程序,预设多种处理方法,既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方面实施全方位有效控制,又将其全面置于经济监控之下,点面结合,提高管理效率,避免无效监管与重复监管的资源浪费,将可能降低业务因市场条件和形势的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的不利影响。
2、动态调整制度细节,确保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制药企业的产品是极具市场时效性的物品,企业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所以产品更型换代、制作工艺程序的改变是常有的事,针对该种实际情况,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必须随企业规模的改变、业务的更新等变化做出动态调整,随时适应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并且,制度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即使再完善的制度体系也需要随着实践不断地补充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职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才能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第一,加强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制药企业应该结合业务流程的特点加强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规范、统一内部各信息化系统统计口径,实现各部门、各业务环节之间的信息共享,同时建立不同等级用户信息的授权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电子数据的安全保护措施的技术水准,杜绝任意篡改信息的行为。第二,明确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由确立的主要责任主体负责监督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披露的内容。对因失职造成的质量低下的问题予以严厉惩处,在职能机构的设置上首先保证报告的信息质量。第三,确定信息披露客体,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借鉴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构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多层次测评指标体系,区分侧重点的进行信息披露,给予信息需求者明确的企业状态反映,帮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柳省阁:生物医药企业内部供应链成本控制方法[J].现代商业,2010(26).
[2] 李艳芳:浅谈现代医院管理会计[J].中国民康医学,2008(10).
[3] 陈宁马: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4] 周小燕、罗许练: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研究――基于风险管理角度[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关键词:药品销售;营销渠道;管理策略
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药品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药品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销售渠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强对整个市场的实际考察调研,严格根据市场的发展特点出发,为了最大化满足社会的需求,合理地制定现代化药品营销策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保证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伴随着国家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深入,药品销售市场变得更加宽松化,药品企业要牢牢抓住机遇,积极创新销售渠道,加强用户的服务体验,促进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
1我国药品销售渠道模式的概况分析
1.1目前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市场上升至全球的第三位,仅次于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1]。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未来五年内,我国极有可能超越日本,成为全世界的第二大医药市场。据权威部门调查得知,在我国投资的外资医药企业存在313家,外资药品制造企业则有389家,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市场对于高质量的药品需求是较高的。与西方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下的药品市场相比较,我国药品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优秀外资医药企业入驻中国市场[2]。随着市场新医药改革不断深入,国家对于各项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为整个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老年人群的慢性病例不断增多,这也导致市场对于先进的医疗需求不断增大,有效促进了慢性病治疗药物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1.2药品市场的销售渠道模式发展
在计划经济年代,我国的药品销售观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单一,药品处于一种购销的状态。在整个药品市场中,药品得到总局的统一管理,购销坚决实行“三级批发,一级零售”[3]。各药品商店需要得到上层的同意,才能得到所需的各类药品,导致市场药品流通效率偏低,药品的流通方式与销售渠道完全被国家所控制管理。各大医院要想获取缺乏的各类药品,需要加强与药品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因此,在计划经济时期,医药市场的药品生产企业,根本无需关注如何开拓药品销售渠道工作。我国医药市场是在近几年才迅速发展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市场的药品分销集中度明显偏低。例如在美国医药市场中仅排名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整个市场的95%以上份额。而在我国医药市场的产品销售信息化水平落后,不具备完善的全国性药品网络,位于市场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只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市场上分布的大大小小分销企业高达上万家。然而,随着新医改制度的不断推进,国家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分销企业收购较小的分销企业,争取将自身企业做大做强,带领整个市场和谐稳定的持续发展[4]。
1.3当前药品市场的主要销售渠道模式
1.3.1区域经销商制
制药企业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往往会选择与市场几家大型医药企业进行合作,让它们作为自己在某个区域的药品经销商,负责药品的配送。各个区域的医药企业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加强各类药品的宣传和推广,提高药品的销售量。当前市场上多数的制药企业都是使用这种销售模式的。按照我国颁布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市场上的药品制造企业必须在获得GSP证书后,才能够直接向社会各大药店与医院供应药品,但是获得此证书的制药企业毕竟还是占少数,为了降低企业运用成本,通过采用区域经销商制无疑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制药企业只需要关注到自身产品的质量,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药品价格,防止假冒药品出现,这样能够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维护药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1为区域经销商制的运作流程。
1.3.2制
制本质指的是制药企业通过委托市场的医药企业进行药品的销售,委托方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进行销售渠道的开发和管理,有效建立起完整的销售网络,提高产品的销售服务水平,投入一定的资金进行互联网宣传与广告宣传。目前市场上药品商多为中小型医药企业或者个人。制药企业按照商的选择个数,主要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家制,另一类则是多家制[5]。顾名思义,独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选择一家医药企业负责药品销售,而多家制指的是制药企业指定多家医药公司销售自身生产的药品,这几家企业必须有效完成药品的宣传推广以及分销回款等工作。制的采用有效降低了制药企业的销售成本,通过充分利用下游商的市场营销优势,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3.3直销制
直销制指的是制药企业直接省略掉商的指定工作,通过自身将药品销售给社会的各大药店或者医院,甚至是药品需求者。然而采用直销制的制药企业必须满足取得GSP证书的条件,这样才能直接从事药品流通业务,这种模式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成本,对于小型制药企业来说负担太重,只能够作为大型制药企业新的销售渠道。
2当前市场药品销售渠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先进的药品销售观念
由于我国新医改推行时间较短,药品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未能深刻认识到销售渠道创新优化的重要性。因此,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先进的销售观念,始终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就能有效打开市场,提高药品的销售量,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但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大众的需求,在购买方式上过于单一,缺乏有针对性的优化调整,未能对整个药品销售市场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销售渠道较为混乱[6],企业整体缺乏与市场销售渠道合作共赢的观念,思想过于保守,这样也就严重制约了药品企业的快速发展。
2.2企业药产品与服务落后于社会需求
医药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产品制造,忽视了与下游终端销售的联系与合作,导致自身的发展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特点,在医药产品制造和服务上落后于市场的需求。由于我国医药市场上大部分的制药企业规模偏小,资金能力有限,无法引进先进的制药大型设备。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无法有效保证产品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相对落后,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那些规模偏小、生产落后的医药企业生产的众多产品不能正常得到GMP认证,它们的产品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得不到下游商和销售商的认可,产品打不开市场销路,也就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药品零售终端建设有待加强
众所周知,零售终端作为市场任何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核心环节。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制药企业中零售终端的发展较为落后,大多数的中小型药品企业未能认识到互联网销售与电话销售的重要性,仍在一味沿用传统的连锁商店销售方式,这样无法提高产品销售的效率,实现医药产品的集中化配送与购进。由于药品总部与分店之间存在空间距离,无法得到及时的沟通与联系,导致分店的需求无法得到解决[7]。一旦分店库存产品缺乏,就会使商店的声誉受到影响,相反,一旦库存量过多,就会增加分店库存的成本费用。
3优化制药企业的药品销售管理策略
3.1创新药品营销渠道观念
制药企业要积极引入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要对医药市场展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聘请专业人士对企业员工展开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营销技巧和市场竞争意识,要让员工认识到先进营销方式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企业要营造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员工良好的综合职业素养,始终坚持以人文本,要将用户放在药品销售工作的主置,有效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最大化满足市场药品的用户需求,提高自身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3.2加强销售渠道的开发
制药企业要加强与市场药品商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开发药品销售渠道。为了进一步优化药品销售管理策略,企业要积极建立起优秀的销售团队,定期的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制药企业可以采取与各大经销商建立战略联盟的方式,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销售渠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激励市场零售终端创新药品的促销手段。要加强药品销售网络的完善建设,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意见,有针对性的实施销售策略。企业要定期调配专业人员对零售终端进行销售业务的指导,不断提高药品促销和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经营水平,从而促进制药企业稳定持续的发展。
3.3加强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
当前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药品企业要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营销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大数字化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借助互联网把企业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社会广大消费者。互联网能够及时上传企业的产品各类消息,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充分了解掌握产品的信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购买药品。医药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药品零售,降低线下销售成本的压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伴随着我国非处方药制度的制定颁布,企业在生产非处方药时可以将此类药品直接零售销售给有需求的用户,促进药品企业的未来发展[8]。
4结语
综上所述,制药企业要想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渠道销售管理工作,先进的销售渠道管理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制药企业和谐健康的发展。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药品市场环境下,制药企业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制药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销售渠道服务,加强与市场药品零售端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了解掌握市场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
作者:贾政 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彭诗荣,吴惠芳,任吉民,杨悦.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医药商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药业,2012(08).
[2]陈红,武海斌,企业营销渠道变化与新型营销模式构建[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9).
[3]张广伟,郭晓曦.我国医药行业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5).
[4]刘伟宇.营销渠道管理理论发展及其重心演变[J].审计与财经研究,2012(08).
[5]屈伸,陈玉文.新医改背景的医药第三终端市场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药业,2013(02).
[6]马爱霞,黄艳,汤晶晶,等.中国医药流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药房,2013(5).
关键词:st国药;财务危机;重组
1 st国药重组背景
1.1 从医药行业的宏观环境来看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整体规模小,大而不强;大多数品种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制造成本、流通成本、原材料成本和改造(gmp)不断上升,经营方式落后;医药分类管理使得医药零售业务受到挤压,国家多次打压降价缩小了企业利润空间;人民币购买能力相对下降,国家拉动内需能否见效尚需观察,医药零售业务在政策和经济环境双重压缩下,日子会更加难过;高价的原研药市场份额可能会被低廉的仿制药逐步抢占,外企参与程度日益加深,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根据行业高度分散性和低水平竞争特性与医药行业竞争性加剧的矛盾﹑政府对降低医疗费用和药价愿望的迫切性与药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出医药行业优胜劣汰的形势严峻,企业洗牌重组将是该行业发展与变革的重头戏。
1.2 从微观角度,结合st国药各年年度报告来看
2005年,公司通过初步的业务整合,已形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支柱业务:一是药品生产,二是药品零售连锁。然而,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销售收入19,689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实现净利润1,637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0%。因报告期内药品价格下调,加之原材料价格上涨,主营业务成本大幅上升,企业利润空间减少,导致公司净利润较之去年同期下降幅度较大。可见,初步业务组合的方案并没有使得st国药幸免于医药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的趋势。
2006年,st国药进一步整合公司现有各项业务,大力推广“活血通脉胶囊”等优势品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981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1.44%;但净利润1531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6.44%。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发生数比上年增加10128万元,增加了51.44%,主要是因本年度合并利润表范围比上年度增加了山西云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并非公司经营业绩的好转。
2007年,为了克服资金困难问题,公司努力挖掘现有资源,盘活现有资产,加大对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和其他应收款的清收,以实际售价7130万元向海南兴源有限公司出售其子公司湖北春天医药有限公司。虽维持了公司经营基本稳定,补充了公司短期流动资金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暂时化解了公司资金枯竭局面,但并未改变st国药亏损的命运——2007年度净利润-44802万元,且2007年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被带上st帽子。
2008年,公司除下属武汉叶开泰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经营正常外,其他业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董事会积极调整经营思路,为减少亏损,在报告期内,将本公司下属控股子公司湖北春天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和武汉国药医药有限公司出售。然而该公司继续亏损——2008年度净利润-27876万元。
综上所述,尽管st国药希望通过业务整合、清理请收公司资产来改善公司经营困境,但事实证明,仅仅通过自身力量无法彻底解决公司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只有通过实施资产重组战略才能使公司的业务和资产发生根本性变化,改善公司质量,挽救上市公司。在内外交困之下,st国药于2007年8月启动资产重组计划,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将原有医药资产置出,同时向上市公司注入“新鲜血液”。
2 重组过程与方案介绍
2.1 st国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在公司控股股东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的努力下,2010年10月26日,该公司及控股股东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就本公司重组事宜签署了《资产重组意向书》:本次资产重组和定向增发拟以湖北日报核心传媒资产认购本公司定向发行的股份;本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报刊出版及传媒经营;控股股东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拟承担本公司所有负债,并以现金分次收购现有全部资产;湖北省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为支持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履行偿还本公司负债及收购本公司医药资产的义务,提供2亿元的融资支持。
2.2 st国药与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据st国药2008年12月9日披露,新一代科技当时已与三江航天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此次三江航天并非主业整体上市,而是将旗下的房地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2008年12月15日,st国药最新公告,称公司根据相关规定已聘请中介机构正在对公司进行前期尽职调查工作,公司董事会、控股股东将会同各中介机构编制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预案》。但st国药对本次重组的前景也十分谨慎:“本次重组的方案仍在商讨中,具体进展状况仍具有不确定性。”
2.3 st国药与仰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接st国药控股股东武汉新一代科技有限公司通知,该公司拟对st国药进行重
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主要由重大资产出售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两部分组成。重大资产出售:本次交易中拟出售资产为本公司持有的叶开泰连锁100%的股权、春天销售98%的股权、鄂州市工厂的机器设备(含存货)及公司本部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支付方式:新一代科技应于《资产转让协议之补充协议》生效之日起六十个工作日内以现金向st国药支付资产转让价款约人民币42845万元。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本次交易上市公司拟发行股份购买为仰帆投资、自然人徐进合计持有的上海凯迪100%股权。支付方式:仰帆投资拟以其上海凯迪90%的股权于2009年3月31日净资产评估值约人民币207666万元认购st国药向其发行的普通股458424万股。徐进以其上海凯迪10%的股权于2009年3月31日净资产评估值约人民币23074万元认购st国药向其发行的普通股50936万股。上述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互为条件,同步实施。本次交易完成后,仰帆投资将变更为本公司的控股股东,同时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更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3 对上述重组事件的分析
3.1 st国药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按照计划的重组方案,控股股东新一代科技承担st国药所有债务,并以现金方式从国药科技买下原有的医药类资产,再由重组方注入优质资产。对于重组方来说,选择壳资源除盘子合适外,能尽快通过双方接受的方式解决债权债务问题尤为重要。然而,st国药的担保和股东占款等问题是出乎意料的严重:早在重组计划之前的2007年7月,st国药曾致歉公告,承认公司资金违规运作;几天后,由于大股东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原因,st国药遭到证监会立案调查。这些负面事件将是阻碍st国药推进重组计划的主要因素。
对于st国药有争议的土地权属问题,接手重组的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本希望通过政府部门进行协调,却并不顺利。同时延宕数月后,2亿元融资经多次协商仍未敲定,上级主管部门沟通亦迟迟未有进展,致使该重组计划更加艰难。商讨大半年之后,st国药称重组条件尚不成熟,终止了与湖北日报的重组之梦。
3.2 st国药与中国三江航天工业集团
截至2008年末,st国药主要经营性资产有6915.95万元(账面价值)被查封和抵押,涉及债务诉讼金额逾3亿元,同时由于公司主业已基本停滞,其净利润累计亏损数额已十分巨大。最关键的是,在st国药筹划资产重组期间,因无力偿还银行等债权人借款,公司控股股东新一代科技所持有st国药28.12%股权早已处于冻结状态。2008年11月25日st国药再度披露出新的担保诉讼事项。意向重组方即便拿下st国药的控股权亦无用武之地,唯有还清债务将股份解冻方可进行借壳重组,这无疑增加了重组的复杂性。2008年12月8日,st国药公告证实,与三江航天的重组因条件不成熟再次宣告失败。
3.3 st国药与仰帆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本次重组交易的目的在于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规范运作、重塑市场形象,走上持续发展道路,并致力于回报投资者和为股东创造价值。预计将会产生以下作用:(1)恢复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通过本次重大资产重组,上海凯迪将成为本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本公司的主营业务将转变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上海凯迪优良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将极大地改善公司的经营状况,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2)扩大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改善盈利能力:通过本次资产重组,以2009年3月31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对比,公司总资产由人民币7804万元增长到2906792万元,净资产由-255302万元增长到124359万元;(3)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在已建立的法人治理结构上对章程及相关议事规则或工作细则加以修订,从而保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更加符合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而彻底消除历史违规运作给本公司带来的不良影响。2009年8月6日,st国药审议并通过了《武汉国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出售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及摘要的议案。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由于st国药经营状况尚未改善,企业净利润仍为亏损,公司主营业务处于停滞期,在异常严峻的经营状态下,公司必须积极推进资产重组工作,全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通过资产重组转型房地产行业来彻底改善资产质量和公司盈利能力,从而保证公司的持续良好发展。那么st国药只有期待与仰帆投资顺利推进资产重组,成功转型房地产行业,以此来挽救上市公司。
4 通过st国药的进一步思考
(1)树立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首先是领导者的影响力,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一个企业的发展,是以企业领导者为导向的,当企业向前迈进的时候,领导者必须完成一些职责,比如留意并检查自己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留意自己的影响力,包括正面和负面。st国药董事长廉弘、总经理周雪华、财务负责人惠忠、前任董事长闫作利、前任董事张跃伟等,在信息披露和包括资金在内的规范运作方面存在严重违规现象,遭到多方谴责。其次是企业文化的引导与约束作用,st国药曾经是湖北医药市场质量保证诚信企业,然而上市以后,违规运作问题严重,信息披露不充分,违背了鼓励创新、坚持诚实与正直的经营理念,严重偏离了最初的企业文化,破坏了其社会公众形象,以致经营连续亏损陷入困境。
(2)注重企业创新性: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然而st国药在经营管理体制、主营业务生产技术等方面缺乏创新意识,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许多新项目搁浅,导致企业缺少利润增长点。
(3)提高法律意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问题,一是公司治理低效,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二是管理水平偏低、控制意识弱,控制程序和控制措施流于形式。很多企业大都是“自己说了算”,在市场运作中往往会有不规范的地方。从st国药违规运作的资金高达2.3亿元的现象来看,法律意识非常淡薄。一方面,st国药很多涉及公司的重大事项不经过董事会讨论审议,更不披露;另一方面,有些重大事项进行了披露,却不解释原因,有的甚至没有了下文。难怪很多人不禁要问:st国药究竟卖的什么“药”?最终还是印证了一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此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必须强化法律意识,规范运作。
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取得资产的初始计量
若收购方购买的标的资产涉及备抵项目,不少企业在编制购买日合并财务报表时,体现了原值和备抵金额,如将合并中取得的固定资产分为“原值”和“累计折旧”列报,将计提减值的存货分为“存货”和“存货跌价准备”列报,将应收账款分为“原值”和“坏账准备”列报等,该惯例处理并不符合准则规定。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核算,其理念是被买方的资产负债都是于合并日这一天购入,在购买日初始计量,购买日的公允价值成为被购买方资产负债表在合并报表中的历史成本。既然是新购入的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初始计量当然不应当出现备抵项目,这与《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规定初始计量时不会确认累计折旧等准备项目相一致。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明确指出对于合并中取得的、初始按照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购买方不应在购买日确认单独的估价备抵,因为其未来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已经反映在公允价值计量中。初始计量方法不同,后续固定资产的资产折旧或备抵转回,将影响不同期间损益。
二、同一年度开始和完成劳务的收入确认方法
对于提供劳务或从事工程承包业务,符合准则规定按照完工百分比确认收入的经济业务,包括IPO企业及上市公司在内的相当多企业(如软件类企业)在会计处理时,收入确认方法确定为:“对于提供劳务,根据是否在当年开始并完成采用不同的确认方法,即在同一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在完成劳务时确认收入;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于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这种会计处理不符合准则规定,也不符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期间要求,因为我国上市公司现行披露的最短会计期间为3个月,即上市公司应当定期披露季度报告。若劳务项目服务期间超过3个月,在完成日确认收入将导致季度财务报告、半年度财务报告失真;同样地,拟上市企业申报以年度某季度末作为申报最近一期,采用该种方法也可能使得最近一期申报财务报表利润不实。因此,如果为了简化核算,至少也应当按照完工进度在季度末确认收入。
该种收入确认方法是典型的根据同行业惯例传抄,因为涉及提供劳务的企业很多,而始作俑者,居然是财政部200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八十八条规定:“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当在完成劳务时确认收入。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显然,该规定不符合上市公司等公众公司定期(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及年报)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适应并购重组财务信息(非完整会计年度)披露的要求。2006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第十条对劳务确认收入规定为:“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已经不区分是否为年度内完成而采用不同确认方法,准则应用指南及讲解也不再提及该方法。
三、酒店餐饮行业营业成本核算及归集范围
翻开锦江股份(600754)、金陵饭店(601007)、首旅酒店(600258)等上市公司年报,发现这些酒店类公司客房收入没有对应的营业成本。以2016年报为例,上述3家上市公司客房收入分别为63亿元、1.8亿元、61亿元,营业成本均为0,而这些上市公司经过了不同的证券资格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酒店果真无营业成本吗?事实上,酒店的运营成本很高,主要是折旧费用、租赁费用(非自有酒店房产)、能源与物料消耗、人工费用等,公司将这些支出计入了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与此类似,餐饮行业的成本归集,不少企业仅核算直接材料,折旧、能源消耗、人工费用等均归集至期间费用,导致毛利率很高。
2006年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劳务成本等的费用,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财政部2013年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也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准则明确规定了营业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酒店行业客房折旧、能源消耗和服务人员的工资是属于酒店行业与取得收入相关的支出,应当计入营业成本,这也符合配比原则。目前酒店行业会计核算在费用、成本的划分上,基本遵循了《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会字[1992]68号)的规定,该文件要求将折旧、人工费用等支出列入营业费用,这种行业惯例显然与现行会计准则不符。服务行业的成本和费用可能难以合理划分清楚,但不能以此作为将全部支出均计入期间费用而使得营业成本为零的理由。从另一方面讲,这个难以划分清楚的问题,可以通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得到解决。
四、应收关联方款项坏账准备计提问题
有的企业在确定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标准时,将关联方(包括内部往来)单独作为一个信用风险特征组合,对该组合不计提坏账准备,这显然不符合准则规定。准则规定,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是指应收款项初始确认后实际发生的、对该款项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影响,且能够对该影响进行可靠计量的事项。
对关联方款项不计提坏账准备,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关联方款项并非没有收回风险。关联方的范围很广,除了会计准则界定的关联方外,若为上市公司,还需将持股5%以上的股东、自然人以及其他有利害方等认定为关联方。公司对关联方的影响有大有小,关联方的经营也面临风险,一旦发生财务困难或违约,同其他非关联方一样,仍然面临款项不能收回的风险。即使是内部往来,可能因对方经营失败导致坏账损失。实务中,应收关联方款项发生损失的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即使应收关联方款项不发生实际损失,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存在信用损失。根据2017年3月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规定,金融资产(包括应收款项)减值,应当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计提。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信用损失是指企业按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根据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即全部现金短缺的现值。由于预期信用损失考虑付款的金额和时间分布,因此即使企业预计可以全额收款但收款时间晚于合同规定的到期期限,也会产生信用损失。不少应收关联方款项往往时间长、金额大,特别是集团内部往来,有的成为实质上的权益性投资,按照新的减值模型将计提大额坏账准备。
五、医药行业“促销费用”会计处理与披露
医药类公司利润表往往显示出“双高”形态:高毛利率、高销售费用率。在毛利率高达70%以上,甚至90%的情况下,销售费用也同步提高,甚至占比超过收入的五成,特别是新特药销售,销售费用占比更高。销售费用构成中,主要为学术推广费、广告费、会议费、差旅费等。医药行业的商业贿赂行为,导致高药价,一直以来饱受老百姓诟病,反应在财务上就是“双高”问题。由经营环境导致的财务结果,会计从业人员难以解决,只能按照行业惯例进行会计处理。
当前医药行业“促销费用”的处理,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一是财务信息披露失真,业务流、单据流、资金流不一致,将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支出包装成“学术推广费”披露。销售价格虚高,若按照药品“底价”销售,销售收入和销售费用将同时大幅减少。二是税务风险较大,医药企业将大额的费用支出作为所得税前扣除,而按照税法规定,取得的不合规票据、没有实际经济业务的票据不能作为税前扣除。三是影响企业上市等资本运作风险。医药企业IPO过程中,经营合规性、财务信息真实性是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甚至发审委直接问询是否存在商业贿赂,有的医药企业折戟于此。
六、地方投融资平台公益性资产确认
地方投融资平台因发债而需要公开披露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而相对于具有实体经营的其他企业,平台公司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较为特殊,其中之一为公益性资产的确认。不少平台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包括了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园、事业单位资产等,以及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资产”,如政府办公场所、市政道路、城市广场、博物馆、体育馆、不能控制的股权、不能变现的林权等。实务中,企业按照惯例处理是在申报发债材料时,出具资产构成的专项说明并经中介机构审计,将这些公益性资产从净资产中扣除,以此计算发债规模。
然而,该等“资产”不仅需要从统计口径上扣除,根本上不应确认为资产。会计意义上的资产,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公益性资产主要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或不宜变现的资产,不符合会计上关于资产的定义。这些不符合准则规定确认的“资产”,不能对银行等债权人起到任何保障作用,反而将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导致银行根据财务报表反映的资产负债率等作出信贷放款决策、评级机构作出信用评级等,进而影响金融系统安全。
七、融资租赁行业收入确认
融资租赁公司为类金融机构,其租赁费收入本质上同于银行贷款利息收入。现行租赁行业中,收入主要分为两部分:按照租赁期限摊销的租赁收入(利息收入)、财务咨询费收入。财务咨询费收入为租赁公司向客户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取得的收入,一笔租赁合同,往往对应一单财务咨询费收入,而且不少租赁公司该项收入占比非常大,有的与租赁收入相当。例如,某租赁公司放款1亿元,期限5年,放款当年收取咨询费3 700万元,一次性确认为收入。
该行业惯例处理并不符合准则规定。事实上,公司并未提供所谓的财务咨询,实际为虚假经济业务,咨询本身已经包含在提供租赁服务之中。咨询费的交易实质是利息收入的组成部分,应当在租赁期内分期摊销确认收入,利息收入与咨询费收入之和,方能反映租赁市场实际的融资成本。若咨询费特别大,超过了行业正常的收益率,应当将超过部分视为本金的收回,不确认为收入。因此,租赁行业的会计处理惯例,对财务报表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收入、利润严重失实。
八、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支付现金在现金流量表中列报
对于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支付的现金,多数财务人员会不加思索地将其列报在现金流量表“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处置子公司但不丧失控制权收到的现金列报在“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然而,习惯并非都是正确的,这一会计处理惯例又是一个陷阱。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IAS7(现金流量表)第42 A、B段的规定,未丧失子公司控制权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如母公司后续购买或出售部分子公司权益性工具,根据IFRS10(合并财务报表)规定,应当按照权益交易进行会计处理,除非子公司由投资性主体拥有并且要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因此其最终现金流量应当与筹资活动中与所有者的其他交易采用相同的分类方式。
从合并财务报表层次来看,母公司在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权益之前已经取得了对子公司的控制,在购买这些上述股东权益之后,控制子公司和其资产范围未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这些资产的经济产出能力不会受到收购少数股东权益交易的影响,即母公司的现金流出并不认为是一种投资活动,而是通过其已控制的子公司的资产,在取得子公司部分(或全部)非控制权益后,获得了分享子公司资产更多收益的权力,因此是一种筹资活动。这与从合并资产负债表角度认定这是一种权益易是一致的。处置子公司股权但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收到的现金根据以上分析思路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也应归为筹资活动。
关键词:财务预警 Z-SCORE模型 Y分数模型
1.引言
企业存在的目的和价值是以其所掌握的经济资源去创造最大的经济财富,实现其资产的不断增值。然而,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再加之经营管理者本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经验等,均可能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困境。
因此,财务危机预测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通过获知上市公司的预警信号,能够改善公司的融资、投资、审计、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 这套系统对国家证券监管部门监控上市公司质量和减少证券市场风险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以“云南白药”为例,探究Z-SCORE财务预警模型及国内学者发展的Y分数财务预警模型在中国上市公司的适用性。
2.模型介绍
2.1Z-SCORE财务预警模型
Z-Score模型是由美国Edward I.Altman教授在1968年提出的。他把22个有可能预示公司发生问题的财务比率变量分为流动性、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5大指标,并利用多元判别分析技术,在每一类财务比率中选取1个最具有区别预测能力的指标放入模型中,得出Z模型。
其基本表达式为:Z= 0.012X1+ 0.014X2+ 0.033X3+0.006X4+ 0.999X5
其中,X1:净营运资本/资产总额;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X4:股权市场价值/负债账面价值总额;X5:营业收入/资产总额。
该模型实际上是通过五个变量,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分析预测企业财务失败或破产的可能性。
在此模型中,Z 值越小,企业发生破产的可能性越大,其面临的风险也将越大。其具体标准如表1所示。
2.2Y分数财务预警模型
Y分数模型是杨淑娥、徐伟刚对样本组企业(共134 家) 1999 年的财务比率数据,运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的适合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测模型,是Z - Score 模型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其基本表达式为:
Y=0.3847X1+0.1908X2+0.125lX3+
0.1088X4+0.0828X5
其中:X:速动比率;X2:权益比率;X3:债务保障率
X4: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总负债比率;X5:总资产报酬率
其具体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3.案例分析
本文以“云南白药”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Z -Score 模型和 Y分数模型的具体应用。
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云南省医药工贸结合的大型综合性企业,主要从事药品(以中成药为主)的生产经营及外购药品的批发零售。云南白药集团是中国中医行业最富盛名的企业之一,也是唯一具备白药生产资质的企业。2009年云南白药远远超过同仁堂、东阿阿胶、片仔癀和九芝堂四家企业的市值之和,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行业领军企业,品牌价值位于医药行业的第三位。2010年集团整体搬迁呈贡,产能瓶颈一举突破,同时集团的销售额也将历史性的突破100亿元。通过数据对比,云南白药在流通市值,总市值、总股本以及主营业务收入上在行业雄踞第一。
3.1Z-SCORE模型的运用
(见表3)。
将数据代入Z= 0.012X1+ 0.014X2+ 0.033X3+0.006X4+ 0.999X5中得出。
从表4可得出,其计算值都小于1.8,预示着云南白药处于破产边缘,但这与云南白药的真实情况完全不符。
3.2Y分数模型的运用
从表5可得出,Y值均大于0.5,表明云南白药财务状况均属于安全区域,这与云南白药的实际情况是较为相符的,可见此修正后的模型更为准确可信,更能反映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
4. 结论
Z-Score 模型本身在财务预警模型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自身的局限性,并且其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预警适用性不强(Z值普遍偏低)。而作为对 Z-Score 模型的修改和完善的Y分数模型结合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更为可信。同时在使用过程中,Z-Score 模型需要的基础资料较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工作,而Y分数模型中要求的数据容易得到,分析起来也比较简单。
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企业财务危机的形成不仅可能由其财务活动引起,而且也可能是由非财务活动引起的。但现有的财务预警模型大都根据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安全状况进行预警,而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探索非财务指标在预警模型中的作用。在财务预警模型中可以引入宏观经济状况指标,公司董事会决议,重大事项,经济增加值等变量,建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财务预警模型,提高财务预警模型的有效性。
并且由于报表中财务指标容易被粉饰操纵,我们在使用财务预警中的财务指标时,要能够根据对上市公司的分析,去伪存真,将数据适当调整,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预测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徐秀渠.Altman’s Z-Score模型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科学,2010.11
[2]刘开瑞,弥 莹.上市公司财务预警Z-Score模型应用及修正[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0
[3]王 玻,王知一.Z-Score 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适用性实证研究[J].市场论坛,2006.4
[4]杨淑娥,徐伟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Y分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件学,2003.1
基于云计算理念,部署成“小前台、大后台”的国大药房医药零售一体化平台让客人们,尤其是医药行业的CIO们产生了浓厚兴趣。
国大药房为IT“找药”
国大药房隶属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下属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是上海国大药房,2001年成立之初仅仅拥有3家门店。经过10年的长足发展,到今年4月为止,国大药房的门店网络横跨15个省、市、自治区,员工数量近万人,门店数量亦达到1500余家。
虽然发展迅猛,但是国大药房的“野心”却不仅仅局限于此。国大药房的目标是成为中国药品零售行业的第一品牌,以及成为中国医药健康产品零售业的领航者。此时的国大药房关注两个问题:自身存在哪些欠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规划的发展目标?
国大药房高级副总经理章戈告诉记者,彼时的中国药品零售市场集中程度很低,即使到2010年,这种情况也没有很好改观,药品零售行业前三强的销售额只占整个市场份额的5.76%。另外,整个医药零售市场的39万余家药店中,单体药店就达到15万余家。行业极度分散,同时也意味着大型连锁零售药店发展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近5年来,国大药房通过整合国药集团旗下的医药零售连锁公司,自己也开设新店,以及以并购连锁药店的方式,不仅实现了终端门店的快速递增,扩大了各区域市场的覆盖,同时也取得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和销售额的翻番。但是,在这样优秀的成绩下,企业的管理逐渐显现力不从心的迹象,现有的信息化支撑也难以为继。
章戈表示:“这些系统中有的已经经过多次开发,加入了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些系统的服务商已经没有了,运维存在问题。虽然系统总体来讲还算比较稳定,但是很多后续的开发已经不能满足现在业务的需要。另外,这种不同区域分公司采用不同信息系统的情况,形成了多个信息孤岛,总部要完成跨区域的数据整合,以及形成总部管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鉴于此,国大药房管理层决定上报集团,对各区域公司的信息孤岛进行全面整合,建立一体化的医药零售平台,实现由上而下的专业化、一体化、精细化管理。
独一无二的零售系统设计
国大药房的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解决国大药房的管理难题,从集团的角度考虑,国药集团希望国大药房的改革适应国家新医疗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纳入国药集团的“十二五规划”中,实现国药集团的云战略。
中国医药集团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集团信息化专家组组长雷万云博士介绍道,原有医疗体制下的医药研发、生产、物流、配送都集中在了大中型城市,而新医改下的医疗卫生保障人口将进一步扩容,广大的农村市场及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的终端市场将是医药企业竞争的主要阵地。因此,接下来的发展和竞争中,谁在医药流通领域占据终端谁就拥有未来。
为此,国药集团面向“十二五规划”,制定了信息化“155工程”。即打造一个云服务平台,聚合所有业务,形成一个为业务、为员工、为客户、为合作伙伴服务的合作中心;建立综合管理、决策、融合协同、共享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集团一体化工业ERP平台、医药物流分销一体化信息平台、国际经营一体化信息平台、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形成信息化人才保障体系、一体化集成门户及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信息安全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管控体系。
国大药房一体化医药零售平台是国药集团“155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的不断扩容,国药集团凭借国大药房全国布局的优势,对零售连锁业务寄予了厚望。
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ERP系统,包括零售ERP系统、财务系统、物流系统、前台POS系统,以及BI系统,构成一套企业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ERP建设,国大药房不仅要明确职责权限的界定,同时还要解决快递扩张与零售标准化的问题,要建立起从战略到运营的核心管理维度,以及完整的管理经营分析报表决策支持。
同时,新系统还要实现地域管理的概念,包括供应商地点、组织架构、仓库到仓库等地域管理的概念都纳入系统之中。与传统医药零售店的不同点是,系统要实现基于法人之上的架构,实现6层、多维度的考核,并在系统中可以进行门店自由组合。此外,ERP系统要完成基于法人之上的品类分类,实现分类统一,并打破法人区域限制,在商品管理中可以设置区域属性,考虑区域特性进行统一管理。
“基于云计算技术理念的前提下,实现标准的前端、集中统一的服务、强大的后台系统。”雷万云表明,“这样的系统设计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国大药房成为医药零售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
云计算省力省钱
明确了新平台的设计思路,以及新系统的功能和目标后,2009年,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一体化零售平台,由国药控股领导班子、信息部、法律部、审计部组成、国大药房参与、雷万云统一协调的论证小组诞生了。
鉴于新平台的惟一性和复杂性,国大药房新系统平台的选型和招标严谨有加。对于软件服务商和实施商的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从公司背景、产品成熟度、总体解决方案、成功案例、技术架构、实施与售后服务能力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同时,对于实施商对云计算技术、一体化、医药行业、企业管理的理念,以及实施商的业务架构、IT架构、知识同享等多方面进行了综合考量。在多轮竞争和淘汰后,国大药房最终选择了IBM作为其ERP系统一期项目的实施商。
“国内企业中没有一家能在这些考核标准前过关,即便是IBM这样经验丰富的跨国企业,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难题。不过,现在看来我们的选择还是十分成功的,IBM确实很优秀地完成了这个项目。”作为国大药房ERP项目的总协调人,雷万云回忆说。
根据已经招标的ERP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系统将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一部分是ERP核心系统,另一部分是前端门店的POS系统,而在数据中心的基础平台设计时,需要考虑两部分的硬件架构设计。
而在进行硬件支持的招标过程中,硬件成本压力太大。如果按照当时投标公司的预算,采用传统的硬件支持方式,新ERP平台中仅一套系统的支持就需要1500万元,而5套系统下来最少也要4000万元。考虑到多方因素,在雷万云指导下,公司决定综合运用虚拟服务器技术和物理服务器两种方式来对不同的软件模块进行支持。在基于云计算系统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一体化数据中心以及虚拟化技术重新设计,形成了910万元的虚拟化硬件实现方案,为国大药房节省了3000多万元的资金投入。
在新架构中,网络和存储均采用集中化原则,统一支持各资源池的使用。而计算资源则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划分为不同的资源池。这种方式体现了集中化的原则,最大化利用资源、提高投资利用率、便于集中管控。
据了解,整个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区域:第一个区域是生产应用区,集中部署ERP、POS等系统的应用服务器。这个区域完全采用虚拟化的IBM x86应用服务器;第二个区域是生产数据库区。根据企业需求,数据库服务器选用了IBM Power服务器,通过对服务器进行虚拟化,公司可以将4套数据库同时部署在一台 服务器的4个分区上,提高IT集成效率,简化IT管理的复杂性。同时, Power服务器的性能不仅大幅提高了整体系统的可用性,确保核心数据库的持续运行,同时使得基础设施硬件的投入大大降低,为企业节约了巨大的IT投入成本。
小前台大后台
经过两年的论证,今年3月,新系统上线实施后,实现了主数据管理权限统一,为国大药房未来战略资源的整合管控奠定了基础;利用系统管控的手段加强质量管理能力,提升行业标准的合规性管控,如资质、效期、批号等企业业务运作全生命周期的管控与预警;改变了以前国大药房各分子公司业务信息系统各不相同、不稳定、可扩展性差,加强总部集中统一管控,并能兼顾区域差异化管理要求,实现零售业务一体化运营,支持国药控股各业态一体化经营和业态间协同;改变了以前业务财务数据一致性、及时性差的状况,统一了各区域和总部的会计核算规则,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需求,建立了核心业务流程与财务流程的完整对接。
章戈表示,新系统上线后,从今年4月到8月,短短4个月时间,国大药房的连锁门店数量从1661家上升到2000家,相较以往有了很大提升。而新一体化零售平台对此贡献很大,“小前台,大后台”的设计从两三个月新建一家缩减到一两周新建一家,对国大药房的快速扩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推动作用。
在国大药房ERP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了由集团到国控,再到国大的三级战略分解落实,形成业务总体规划和蓝图设计。在国药控股ERP项目一期工程总结大会上,国药国大总经理李志刚表示,ERP项目将在国大药房的发展历史上成为一个里程碑,通过ERP的推广,国大药房将实现信息一体化,对今后国大药房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及保障。
对于国药大药房来说,全国范围的信息一体化平台,不仅把国药总部的后台、管理、服务集于一体,形成了以总部为中心的网络布局支持,同时为1600多家药店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了一体化管理。
目前,国药控股的数据中心拥有80余台IBM服务器,总成本达到千万级,每年的硬件维护费达到百万级。
链接
国大药房ERP设计原则
结合国大药房的管理特点和云计算技术,新系统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设备配置。
1.充分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国大药房一体化零售ERP系统仅仅是ERP系统建设的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应该围绕搭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应用架构、实现应用的各主要功能。因此,在底层架构设计上应该考虑未来的发展,并能够实现一个完整的架构设计,小而全,而不是过于简化而不利于后期发展。
2.面向云计算的可扩展架构。由于此系统属于系统新建设,整体架构不大,因此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未来系统扩展的支持上,也就是需要设计一个便于扩展的系统架构。
关键词:医药产业;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国医药行业也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随着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对医药连锁公司而言,公司医药的销售压力增大,严重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医药连锁公司需要加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而从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的层面上来说,加强成本控制,特别是控制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成本,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公司利润。
一、医药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物流成本加大
从医药连锁公司的角度来说,医药的商品种类多种多样,且数量巨大,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再加上医药连锁企业,发展规模较大,有较多的分店。分店的数目众多且都分散在不同的区域,会加大成本的支出,特别是在医药运送的物流成本上。一旦企业缺乏一个合理的物流配送机制,就会增加物流成本。此外,医药连锁企业的店分散过快也会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
2.在企业成本管理中没有真正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将企业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是提高管理效率的好方法。而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成本管理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较小,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程度较低,会影响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从医药行业的整体来看,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还是较为落后,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对医药价格变化方面,不够灵敏,无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从实际来看,医药连锁企业真正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成本管理中的较少,许多企业还是采用传统的成本法维持成本管理,大大降低公司的竞争力。
3.医药连锁公司成本管理中的人才素质较低
人员的素质对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核算水平的高低之间具有重要的关系。当前,在医药连锁企业的成本管理中,缺乏专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由于成本管理的人才素质不高,会影响其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在日常的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并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性的操作流程和规章制度来开展工作,容易使相关的成本管理数据失真,就不能够及时反映医药成本中存在的问题,也就无法加强医药的成本控制,影响医药连锁企业的利润。
4.预算管理不完善
预算管理是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但当前,医药连锁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在总部与各个门店之间的成本费用支出并没有实现严格地预算管理,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经营指标列入到预算控制中。而从实际来看,预算管理不够全面,容易使总部对各个分店的成本费用支出的考核出现漏洞,难以全面控制超出范围或超出额度的成本费用,实现逐层的审批程序。
二、医药企业会计核算现状与不足
1.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不够完善
随着医药市场需求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医药产业的发展中,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看,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并没有相应地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与质量。从研究医药连锁企业来看,许多企业还是实行按照售价来核算的方式,也就是将公司库存商品的毛利放在“商品进销差价”这个科目中统一核算,在月末的时候一次性计算出已经销售商品与库存商品之间的综合平均的毛利。采取这种方式进行会计核算,虽然核算简便,能提高核算的效率,但却容易产生管理的盲区,加大公司审计的风险。如在医药连锁企业库存商品的时候,容易出现虚报数字的现象,利用调整医药的商品售价来弥补总额;而在出现商品数量盈余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隐瞒不报,乘机侵占公司财产。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都不利于提高医药连锁公司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
2.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医药的品种种类多、数量大,而且药品与一般的商品不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对商品的批号和有效期都有极高的要求。故医药连锁企业在毛利核算时,就不能简单按照单品销售获得的毛利之和计算,而是需要通过销售药品而获得的综合差价率,通过结转相应的医药成本得到。但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通过进销差价与进货售价之间的金额之比的加权平均数来获得,极易受商品当期需要进货药品的影响,变化极大。因此,其无法真实反映出绩效差价率和公司的毛利,也就难以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
三、医药连锁企业加强成本管理与创新会计核算模式的建议
1.提高医药连锁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药连锁企业成本管理的效率与会计核算的水平,就需要提高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并且强化公司的预算管理。首先,医药连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和管理需求,建立健全责任会计体系。将公司的各类经济责任指标与财务指标详细地分解到各个员工身上,明确各个员工之间的工作范围,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形成一个量化、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督考核机制,从而提高财务人员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的规范性。其次,要强化医药连锁企业的预算管理。在医药成本费用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加强成本费用控制,药品从供应商经过连锁企业到最后流向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中都要树立成本控制意识,并且加强对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如在药品的采购管理时,要事先做好采购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公司的药品采购任务,从而有效控制采购的成本,降低医药连锁公司的成本支出,提高竞争力。
2.企业的商品按进价核算
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现有财务、业务的信息系统软件,所有商品按进价核算,也就是企业所有库存商品均按进价入账,采用个别计价法结转成本,即销售时每个商品均按其成本跟踪结转,毛利从每一商品售价与其结转的成本差额中体现,从而克服按售价核算时因综合差价率的计算,而模糊同一商品因每批次进货价格不同而产生的毛利,或因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而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成果这一现状。
3.总部—分店模式的会计核算模式
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在采用总部—分店的组织模式上,其会计核算模式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也就是说,分店的所有账目需要统一到总部的账目中,分店是报账的单位,与此同时也需要根据经营与管理的需要,用相应的甚至辅助的账目来提高核算质量,并且要定期与总部的会计核算部门开展对账工作。分店所有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等都全部归属于总部的会计核算范围中,采用统一核算的方式。
4.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会计核算模式
医药企业在采用总部—区域总部—分店的管理模式时,会计核算的模式与总部—分店的模式有所不同。也就是说分店的账目需要全部交给区域总部核算,同时门店也充当一个报账单位的身份,需要建立相应的辅助账目,也需要定期与区域总部之间对账。而医药连锁企业的总部则需要在每一年会计年度结束的时候,合并区域总部的会计报表与总部报表,从而编制出综合的会计报表,如实反映医药连锁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
四、结语
随着医药市场竞争的激烈化与市场经营的复杂化,医药连锁企业要壮大自身实力与提高市场份额,就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方法,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从而有效加强成本管理与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2]赵水长.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财会月刊,2011(8):46-47.
[3]葛轶敏.医药企业成本管理及会计核算创新方法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244-245.